CN104245487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5487A
CN104245487A CN201380018470.4A CN201380018470A CN104245487A CN 104245487 A CN104245487 A CN 104245487A CN 201380018470 A CN201380018470 A CN 201380018470A CN 104245487 A CN104245487 A CN 1042454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rument carrier
carrier panel
wall
lower faceplate
top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84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5487B (zh
Inventor
久积诚
丰泽治正
堀部浩由
浮田昌亮
鸟羽良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64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25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63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25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63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25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45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54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54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54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145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having a crossbeam incorporated there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仪表板上面板(31)具有:沿车身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前垂直壁(41);从该前垂直壁(41)的下端(41b)沿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底壁(42);从该水平底壁(42)的后端(42a)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后倾斜壁(43);从前垂直壁(41)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前水平凸缘(45);和从后倾斜壁(43)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后水平凸缘(46)。仪表板下面板(18)具有形成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端(18a)的斜凸缘(93)。使斜凸缘(93)与后倾斜壁(43)的下部(43a)接合,由此,通过仪表板下面板(18)从下方支承仪表板上面板(31)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该车身前部构造中,在车宽方向端部、且在左右的前柱上接合有仪表板下面板,在该仪表板下面板的上部设有仪表板上面板,且在仪表板下面板的前方设有左右的减振器壳体。
背景技术
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将车室和位于车室前方的空间分隔的隔板;在隔板上方且架设在位于车宽方向两侧的前柱之间的前围部件;和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以使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侧比下端侧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前倾姿势,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连结隔板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和前围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
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由于前围部件(仪表板上面板)和隔板(仪表板下面板)在车宽方向端部经由连结部件而连结,所以减少了对用于架设前围部件的前柱的形状和配置的限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隔板(仪表板下面板)接合于前围部件(仪表板上面板)的后端,所以,因减振器壳体在行驶时的内倾而产生的振动会从前围部件不衰减地向隔板传递。因此,需要对隔板进行加强以防止振动。
另外,在构成这样的车身前部构造时,期望防止水从仪表板上面板浸入到室内,同时也期望提高仪表板上面板的安装性或车身前部的焊接作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328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减少传递至仪表板下面板的振动而降低室内振动的车身前部构造。而且,本发明的技术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仪表板上面板浸入到室内的车身前部构造。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仪表板上面板的安装性并且也能够提高车身前部的焊接作业性的车身前部构造。
根据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车宽方向端部接合于左右的前柱上的仪表板下面板;设在上述仪表板下面板的上部的仪表板上面板;和设在上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前方的左右的减振器壳体,上述仪表板上面板具有:沿车身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前垂直壁;从该前垂直壁的下端沿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底壁;和从上述水平底壁的后端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后倾斜壁,上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垂直壁和形成于上述垂直壁的上端的斜凸缘,在上述后倾斜壁的下部接合上述斜凸缘,并通过上述垂直壁从下方支承上述仪表板上面板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
在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与上述前柱的前柱内面板接合的侧缘凸缘,上述斜凸缘与上述侧缘凸缘连续而在上述仪表板下面板的角部形成L字状的防水壁。
在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仪表板上面板在从车身上方载置于上述仪表板下面板及上述左右的减振器壳体上时,使上述后倾斜壁与上述斜凸缘抵接,并且使从上述前垂直壁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前水平凸缘分别与上述减振器壳体的后壁及上壁抵接。
在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仪表板上面板具有支承挡风玻璃的挡风玻璃下支承件,通过上述仪表板上面板和上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而形成朝向前方上部的开口,上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及上述仪表板上面板形成为如下形状:能够从上述开口插入夹焊枪的一方,并使夹焊枪(98、99)的另一方从上述后倾斜壁的背面接近,来对上述后倾斜壁和上述斜凸缘进行夹持焊接。
在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减振器壳体的下方设有覆盖车轮的车轮罩,上述仪表板上面板的两端通过上述仪表板下面板、上述减振器壳体及上述车轮罩而形成闭合截面。
在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通过设于上述仪表板上面板的上部前方的前围上盖板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空间部内,设有前围加强部件,该前围加强部件与上述前垂直壁和上述水平底壁的前部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沿着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上述后倾斜壁而接合有上述仪表板下面板的上缘。
在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安装制动主缸的制动主缸安装部,上述仪表板上面板在上述制动主缸安装部的上方,具有使上述水平底壁朝向上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上述前围加强部件划分为弯曲部和直线部,其中,上述弯曲部形成在上述制动主缸安装部的上方,且以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形成,上述直线部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于远离上述制动主缸安装部的部位,且以直线形成,上述直线部与上述弯曲部相比以薄板形成。
在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前围加强部件使钢板以L字状折曲而形成加强部上壁及加强部后壁,从上述加强部上壁延伸出前端凸缘,从上述加强部后壁延伸出后端凸缘,上述前端凸缘与上述前垂直壁结合,上述后端凸缘与上述水平底壁结合,从而形成上述闭合截面。
在方案9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前方设有支承减振器单元的左右的减振器壳体,上述前围加强部件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结合于与上述仪表板上面板的上述前垂直壁结合的加强件上,并经由上述加强件而与上述减振器壳体的上壁结合。
在方案10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前围加强部件的上述直线部与上述仪表板上面板的上述后倾斜壁之间,结合有对截面U字状的上述仪表板上面板进行加强的前围开口加强部件。
在方案11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前围加强部件的上述弯曲部与上述仪表板上面板的上述后倾斜壁之间,结合有供雨刮器电机安装的雨刮器安装托架。
在方案1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在室内侧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仪表板横梁,通过上述仪表板横梁和上述仪表板下面板而形成闭合截面,上述仪表板横梁隔着上述仪表板下面板而与设在上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发动机室侧的左右的车轮罩结合。
在方案13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车轮罩部,该车轮罩部通过向上述室内侧鼓出而成为弯曲形状来提高刚性,且形成上述左右的车轮罩的后部,上述仪表板横梁与上述车轮罩部结合。
在方案14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仪表板下面板在上述车身的一侧具有支承加速踏板的加速踏板托架、和供制动主缸安装的制动主缸安装部,上述仪表板横梁的一端部经由上述加速踏板托架及上述制动主缸安装部中的至少一方而与上述左右的车轮罩的一方结合。
在方案15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仪表板下面板在上述车身的另一侧具有供制动主缸安装的制动主缸安装部,上述仪表板横梁在上述仪表板横梁的一端部与上述左右的车轮罩的一方结合时,另一端部经由上述制动主缸安装部而与上述左右的车轮罩的另一方结合。
在方案16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支承车载安装部件的支承托架,该车载安装部件包含转向悬架和脚踏制动板,上述仪表板横梁经由上述支承托架而与上述仪表板上面板连结。
发明效果
在方案1的发明中,例如,由于行驶时的减振器壳体的内倾,而在减振器壳体上产生振动,振动被传递到与减振器壳体结合的仪表板上面板(前围部),且振动从仪表板上面板(前围部)传递到仪表板下面板,成为室内噪音的原因之一。因此,使斜凸缘与后倾斜壁的下部接合,通过垂直壁从下方支承仪表板上面板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提高了仪表板上面板的支承性,并降低了仪表板上面板的振动。由此,从仪表板上面板传递到仪表板下面板的振动减少,能够谋求室内振动的降低。其结果为,能够谋求室内的肃静性的提高。
在方案2的发明中,在仪表板下面板上具有与前柱的前柱内面板接合的侧缘凸缘,斜凸缘与侧缘凸缘连续而在仪表板下面板的角部形成L字状的防水壁,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仪表板上面板向室内的浸入。
在方案3的发明中,在将仪表板上面板从车身上方载置于仪表板下面板及左右的减振器壳体上时,使后倾斜壁与斜凸缘抵接,并且使前垂直壁及从前垂直壁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前水平凸缘分别与减振器壳体的后壁及上壁抵接。即,在将仪表板上面板从上方安装于仪表板下面板及减振器壳体上时,通过使斜凸缘与后倾斜壁抵接而抑制仪表板上面板向后方移动,并且作用有基于重力的朝向前方的弹压,并使前垂直壁及前水平凸缘与减振器壳体的后壁及上壁抵接,由此能够抑制仪表板上面板向前方的移动而能够进行定位。其结果为,能够提高仪表板上面板的安装性。
在方案4的发明中,在仪表板上面板上具有支承挡风玻璃的挡风玻璃下支承件。通过仪表板上面板和挡风玻璃下支承件而形成有指向前方上部的前围开口。形成为如下形状:从前围开口插入夹焊枪的一方,并使夹焊枪的另一方从后倾斜壁的背面接近,从而能够对后倾斜壁和斜凸缘进行夹持焊接,因此,能够对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及仪表板上面板进行可大量生产的夹持焊接。即,也能够提高车身前部的焊接作业性。
在方案5的发明中,在减振器壳体的下方设有覆盖车轮的车轮罩,在仪表板上面板的两端通过仪表板下面板、减振器壳体及车轮罩而形成有闭合截面,因此,能够谋求车身前部的刚性的提高。
在方案6的发明中,通过设在仪表板上面板的上部前方的前围上盖板而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空间部。仪表板上面板通过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垂直壁、从该前垂直壁的下端沿车身后方向延伸的水平底壁、和从该水平底壁的后端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后倾斜壁而形成为大致U字截面。在空间部内且在前垂直壁与水平底壁的前部之间,设有与前垂直壁和水平底壁的前部一起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前围加强部件,因此,能够谋求车宽方向的车身刚性的提高。另外,由于前围加强部件的形状为与前垂直壁和水平底壁的前部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所以能够使前围加强部件为简单形状而提高生产率。由于将仪表板下面板的上缘沿着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后倾斜壁而接合,所以能够减少仪表板下面板向发动机室侧的突出量,能够提高发动机室的维护性。而且,也能够扩大车室内空间。另外,能够沿上下形成较深的空间部。其结果为,能够确保空气向空调的充分吸入量。
在方案7的发明中,在仪表板下面板上形成有安装制动主缸的制动主缸安装部,仪表板上面板在制动主缸安装部的上方形成为底壁朝向上方凹陷的形状。前围加强部件划分为弯曲部和直线部,其中,弯曲部形成在制动主缸安装部的上方且朝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直线部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在远离制动主缸安装部附近的部位且以直线形成。直线部能够由刚性及强度比弯曲部高的薄板形成,能够谋求车身的轻量化。
在方案8的发明中,前围加强部件使钢板以L字状折曲而形成加强部上壁及加强部后壁,从加强部上壁延伸出前端凸缘,从加强部后壁延伸出后端凸缘,前端凸缘与前壁接合,后端凸缘与底壁结合,从而形成闭合截面。即,能够有效地利用加强部上壁及加强部后壁的角部,以简单形状和较少的材料形成使仪表板上面板的强度及刚性增加的闭合截面。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轻量化,也能够以低成本提高强度及刚性。
在方案9的发明中,在仪表板下面板的前方设有支承减振器单元的左右的减振器壳体。前围加强部件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与结合于仪表板上面板的前垂直壁上的加强件结合,并经由加强件而与减振器壳体的上壁结合,因此,车身刚性提高。而且,由于不需要为了与减振器壳体结合而使仪表板上面板的两端朝向减振器壳体的上壁向前方折曲,所以能够抑制仪表板上面板自身的强度及刚性的降低,也容易制造。
在方案10的发明中,由于在前围加强部件的直线部与仪表板上面板的后壁之间结合有对截面U字状的仪表板上面板进行加强的前围开口加强部件,所以能够提高仪表板上面板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强度。
在方案11的发明中,由于在前围加强部件的弯曲部与仪表板上面板的倾斜后壁之间结合有供雨刮器电机安装的雨刮器安装托架,所以能够提高仪表板上面板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强度,并且能够同时加强前围加强部件的弯曲部。由此,也能够期待减少前围加强部件的板厚。
在方案12的发明中,车身前部构造在仪表板下面板上设有在室内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横梁,通过仪表板横梁与仪表板下面板形成闭合截面,由此,能够使从减振器壳体经由车轮罩传递到仪表板下面板的振动因由仪表板横梁和仪表板下面板形成的闭合截面而衰减。而且,由于以隔着仪表板下面板的方式使仪表板横梁与车轮罩结合,所以能够抑制车轮罩的振动本身。即,能够抑制从车轮罩向仪表板下面板的振动传递而谋求室内噪音的降低。其结果为,能够使室内肃静化。
在方案13的发明中,仪表板下面板通过向室内侧鼓出而成为弯曲形状来提高刚性,并且设有分别构成左右的车轮罩的后部的车轮罩部。由于仪表板横梁与刚性较高的车轮罩部结合,所以例如即使仪表板横梁没有延长至前柱并与前柱结合,也能够在车身前部确保规定的强度及刚性。其结果为,能够缩短仪表板横梁来谋求车身前部的轻量化,并且能够提高并强化车轮罩部自身的刚性。
在方案14的发明中,仪表板下面板在车身的一侧设有支承加速踏板的加速踏板托架、和供制动主缸安装的制动主缸加强板。由于仪表板横梁的一端部经由加速踏板托架及制动主缸加强板的至少一方而与左右的车轮罩的一方结合,所以能够进一步缩短仪表板横梁来谋求轻量化。
在方案15的发明中,仪表板下面板在车身的另一侧设有供制动主缸安装的制动主缸加强板。在仪表板横梁的一端部与左右的车轮罩的一方结合时,使另一端部经由制动主缸加强板而与左右的车轮罩的另一方结合,因此,仪表板横梁中的另一端部也不需要延长至前柱,能够进一步促进轻量化。
在方案16的发明中,在仪表板下面板上具有设在仪表板下面板的上部的仪表板上面板、和支承包含转向悬架、脚踏制动板的车载安装部件的支承托架。由于仪表板横梁经由支承托架而与仪表板上面板连结,所以仪表板横梁通过支承托架而被加强。由此,能够使仪表板横梁的板厚变薄,能够谋求前部车身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从车室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沿图2的6-6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4的区域7的放大图。
图8是将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一部分放大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9是沿图8的9-9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将图6所示的仪表板下面板、仪表板上面板及减振器壳体组装的图。
图11是表示将图6所示的仪表板下面板、仪表板上面板及减振器壳体接合的状态图。
图12是表示图5所示的仪表板下面板及仪表板上面板的焊接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沿图13的14-14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3的15-15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右侧端部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中央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端部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从图18所示的状态将前围加强部件拆下的状态图。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左加强件的从车身前部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左加强件的从车身前部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2是图1所示的右侧的减振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右加强件的从车身前部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图5所示的前围箱的图。
图25是表示从车室侧透过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仪表板下面板而观察到的透视图。
图26是沿图25的26-26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27是沿图25的27-27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图27所示的仪表板横梁与车轮罩的结合关系的剖视图。
图29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后视图。
图30是图29的区域30的放大图。
图31是表示从箭头31方向观察图30而得到的仪表板横梁与仪表板下面板的车轮罩部的结合关系的图。
图32是透过图29的区域32部的仪表板下面板而放大的透视图。
图33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后视图。
图34是透过图33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右侧的仪表板下面板而放大的透视图。
图35是在图33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中设有脚踏制动板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添加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的下部43a上接合斜凸缘93,由此,通过仪表板下面板18从下方支承仪表板上面板31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提高了仪表板上面板31的支承性。
如图7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使仪表板下面板18的斜凸缘93和侧缘凸缘94连续,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角部18c上形成L字状的防水壁95,从而针对仪表板上面板(前围部)31提高了防水性。而且,利用仪表板下面板18的斜凸缘93而提高了仪表板上面板31的安装性。
如图1所示,车辆10在车身11的前部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15;沿前后方向将车身11分隔的仪表板下面板18;设在该仪表板下面板18的侧方的左右的前柱19;从左右的前柱19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上构件(围板加强件:apronreinforcement)21;从左右的上构件21朝向车身前方且向斜下方延伸的左右的下构件22;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部的前围箱(空间部)23(图5);下端24a被该前围箱23支承的挡风玻璃24;支承减振器单元38的左右的减振器壳体27;和在减振器壳体27的下方覆盖车轮29的左右的车轮罩28。车辆10具有左方向盘。
如图4所示,仪表板下面板18的车宽方向端部18b、18b接合在左右的前柱19上。仪表板下面板18划分车室12和发动机室13。仪表板下面板18由与车身11垂直地延伸的垂直壁91、和从该垂直壁91朝向车身后方且向下倾斜的倾斜面92构成。
如图2所示,仪表板下面板18具有用于安装制动主缸36的制动主缸安装部37。如图4及图5所示,在仪表板下面板18上形成有: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端18a形成的斜凸缘93;和与前柱19的前柱内面板19a接合的侧缘凸缘94。如图3所示,左右的减振器壳体27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前方。
如图5所示,前围箱23由仪表板上面板31、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和前围上盖板33构成,并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空间部。前围箱23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前垂直壁(前壁)41的上端41a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的挡风玻璃支承面81的前端81a之间形成有前围开口44,前围开口44被前围上盖板33所覆盖。前围上盖板33由树脂形成。
图5是前围箱23的中央截面,图6是前围箱23的端部截面。如图5及图6所示,仪表板上面板31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部。
仪表板上面板31由以下部分构成:沿车身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垂直前壁(前壁)41;从该垂直前壁41的下端41b沿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底壁(底壁)42;和从该水平底壁42的后端42a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倾斜后壁(后壁)43;从垂直前壁41向车身前方延伸的水平前凸缘(上侧前凸缘)45;和从倾斜后壁43向车身后方延伸的水平后凸缘(上侧后凸缘)46。
在倾斜后壁43的下部43a上接合有仪表板下面板18的斜凸缘93。因此,通过仪表板下面板18的垂直壁91从下方支承仪表板上面板31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如图6所示,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两端31b、31b(图3)通过仪表板下面板18、减振器壳体27及车轮罩28而形成闭合截面34。
如图5所示,仪表板上面板31具有支承挡风玻璃24的下端24a的挡风玻璃下支承件(挡风玻璃下支承件部件)32。通过仪表板上面板31和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而形成朝向前方上部的前围开口44。
仪表板上面板31呈向上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状,形状简单而提高了生产率,并且形成为,增大了其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构成且向空调(空调装置,未图示)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通路39的截面,从而增大了空调进气量。
仪表板上面板31具有在前围箱23内且在垂直前壁41与水平底壁42的前部42b之间架设的L字状的前围加强部件49。通过前垂直壁41、水平底壁42的前部42b和前围加强部件49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47。
仪表板上面板31形成将雨水排出的排水通路48。具体而言,排水通路48是由前垂直壁41、水平底壁42及后倾斜壁43形成的截面U字状的槽。
如图2所示,仪表板上面板31在制动主缸安装部37的上方,在向上方凹陷的凹陷部51中形成有水平底壁42。如图3所示,仪表板上面板31具有用于向空调(空调装置,未图示)吸入外部气体而形成的空调进气口52。空调进气口52是经由外部气体导入通路39(图5)而向空调吸入外部气体的部分,在车身前方设有防避雨水的阻水板53(图1)。
行驶时,由于来自车轮29(图1)的输入,减振器壳体27产生向车身内侧倾倒的内倾,因该减振器壳体27的内倾而产生振动,且振动传递至所接合的仪表板上面板(前围部)31,并从仪表板上面板31传递至仪表板下面板18,其成为室内噪音的原因。
因此,在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使仪表板下面板18支承与仪表板上面板(前围部)31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相当的后倾斜壁43的下部43a,由此,使仪表板上面板31的振动衰减。由此,通过抑制仪表板下面板18的振动,不需要追加加强部件,有助于车身11(图1)的轻量化。
如图3及图5所示,前围加强部件49划分为弯曲部54(图14)和直线部55而构成,其中,弯曲部54形成在制动主缸安装部37(图2)的上方,且在正面观察时朝向上方弯曲地形成,直线部55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于远离制动主缸安装部37附近的部位,且在正面观察时以直线形成。而且,弯曲部54及直线部55结合而成为一体的前围加强部件49。
弯曲部54通过钢板的冲压折曲品,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前垂直壁41至水平底壁42的范围内形成闭合截面47的左侧。如图18所示,在弯曲部54上形成有沿着仪表板上面板31的凹部51的形状的加强部件侧凹部56。
如图5、图6所示,直线部55使钢板以L字折曲而形成加强部上壁61b及加强部后壁62b,从加强部上壁61b向上方延伸出前端凸缘63b,从加强部后壁62b向车身后方延伸出后端凸缘64b。此外,在加强部上壁61b及加强部后壁62b之间形成有棱线65b。另外,在弯曲部54上,与直线部55同样地,形成有加强部上壁61a、加强部后壁62a、前端凸缘63a、后端凸缘64a及棱线65a。直线部55与弯曲部5相比由薄板形成。
直线部55通过钢板的冲压折曲品,与弯曲部54连续地、在从仪表板上面板31的前垂直壁41至水平底壁42的范围内形成闭合截面47的右侧。
如图3所示,在前围加强部件49的直线部55与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之间,结合有对截面U字状的仪表板上面板31进行加强的前围开口加强部件(纵加强部件)66。在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与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之间,结合有第1及第2雨刮器电机安装托架67、68。
在第1及第2雨刮器电机安装托架67、68上,安装有对挡风玻璃24进行拂拭的雨刮器电机69。即,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中央部,通过前围开口加强部件(纵加强部件)66将前围加强部件49的直线部55和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结合,从而谋求提高车身前后方向的强度。
通过第1及第2雨刮器电机安装托架67、68,将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和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结合来提高前后方向的强度,并且也进行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的加强。
如图5所示,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是支承挡风玻璃24的下端24a的部件(前窗玻璃下端支承部件)。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由以下部分构成:朝向车身前方且向下方倾斜的挡风玻璃支承面81;从该挡风玻璃支承面81向车身后方延伸的挡风玻璃上表面82;从该挡风玻璃上表面82朝向车身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的挡风玻璃后表面83;和从该挡风玻璃后表面83水平地延伸的挡风玻璃侧凸缘84。
在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上,在车身中央部分处且在仪表板上面板31侧设有加强用的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加强支板86。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加强支板86具有:沿着挡风玻璃支承面81的支承侧前凸缘87;从该支承侧前凸缘87朝向车身后方且向下方延伸的支板部88;和从该支板部88向车身后方延伸的支承侧后凸缘89。
在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加强支板86的支承侧后凸缘89上,结合有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的挡风玻璃侧凸缘84及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水平凸缘46。
如图7所示,仪表板下面板18具有:形成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端18a上的斜凸缘93;和与前柱19(图4)的前柱内面板19a接合的侧缘凸缘94。斜凸缘93与侧缘凸缘94连续而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角部18c上形成L字状的防水壁95。抑制来自仪表板上面板31的水的浸入,提高了防止来自仪表板上面板31的水的浸入的可靠性。
如图4、图8及图9所示,仪表板下面板18在至仪表板上面板31的范围内连续地形成有第1及第2加强筋96、97。第1加强筋96由形成在仪表板下面板18侧的下侧加强筋96a和形成在仪表板上面板31侧的上侧加强筋96b构成。同样地,第2加强筋97也由下侧加强筋97a和上侧加强筋97b构成。
例如,仪表板下面板18的前方需要确保发动机室内车载部件在正面碰撞时的后退量,发动机室的后部需要确保空调(空调装置)的设置空间。因此,难以确保抑制面板振动的加强部件的设置空间。在此,在从仪表板上面板(前围部)31至仪表板下面板18的范围内连续地形成第1及第2加强筋96、97,确保了空调的设置空间,并且抑制了仪表板下面板18的面板振动。
接下来,在图10(a)、(b)及图11(a)、(b)中,说明对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前围箱23的安装性的改进。
如图10(a)、(b)及图11(a)、(b)所示,在将仪表板上面板31从车身上方载置于仪表板下面板18及左右的减振器壳体27上时,使后倾斜壁43与斜凸缘93抵接,并且使前垂直壁41及前水平凸缘45分别与减振器壳体27的后壁27b及上壁27a抵接。
详细而言,如图10(a)、(b)所示,将由仪表板上面板31、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前围上盖板33(图5)、前围加强部件49、和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加强支板86构成的前围箱23(仪表板上面板31)从仪表板下面板18和减振器壳体27的上方如箭头a1、a2那样安装。
在图11(a)、(b)中,当使前围箱23如箭头a3、a4那样下降时,在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如图11(a)所示,斜凸缘93与后倾斜壁43抵接,由此,抑制前围箱23向车身后方移动,并且如箭头a5那样作用有朝向车身前方的推压力。换言之,作用有基于重力的向车身前方的弹压力。
在车宽方向上的端部,如图11(b)所示地前垂直壁41及前水平凸缘45分别与减振器壳体27的后壁27b及上壁27a抵接。由此,前围箱23向车身前方的移动如箭头a6那样被抑制,前围箱23被定位。
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下部具有从中央向后上方倾斜的后倾斜壁43,前方连续地具有水平底壁42和前垂直壁41及前水平凸缘45,使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端18a的斜凸缘93与后倾斜壁43抵接,使前垂直壁41和前水平凸缘45与减振器壳体27的后壁27b和上壁27a抵接,由此,从上方将仪表板上面板31安装在仪表板下面板18和减振器壳体27上,通过使斜凸缘93与后倾斜壁43抵接而抑制仪表板上面板31向后方移动,并且作用有基于重力的朝向前方的弹压力,通过使前垂直壁41和前水平凸缘45与减振器壳体27的后壁27b和上壁27a抵接,抑制仪表板上面板31向前方的移动并进行定位,安装性提高。
在图12中说明对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前围箱23的焊接性的改进。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及仪表板上面板31形成为如下形状:从前围开口44插入夹焊枪的一方98,并使夹焊枪的另一方99从后倾斜壁43的背面43b接近,能够对后倾斜壁43和斜凸缘93进行夹持焊接。
即,使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下部中央的后倾斜壁43和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端18a的斜凸缘93抵接,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与仪表板上面板31之间的开口44插入夹焊枪的一方98,并使另一方的夹焊枪99从后倾斜壁43的背面43b接近,从而能够进行夹持焊接,也提高了能够大量生产的夹持焊接的作业性。
如图1~图6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具有:车宽方向端部18b、18b接合于左右的前柱19上的仪表板下面板18;设在该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部的仪表板上面板31;和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前方的左右的减振器壳体27。
仪表板上面板31具有:沿车身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前垂直壁41;从该前垂直壁41的下端41b沿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底壁42;和从该水平底壁42的后端42a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后倾斜壁43。仪表板下面板18具有垂直壁91和形成在垂直壁91(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端18a的斜凸缘93。
例如,由于行驶时的减振器壳体27的内倾,在减振器壳体27上会产生振动,振动被传递到与减振器壳体27结合的仪表板上面板(前围部)31,且振动从仪表板上面板(前围部)31传递到仪表板下面板18,成为室内噪音的原因之一。
因此,使斜凸缘93与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的下部43a接合(结合),通过垂直壁91从下方支承仪表板上面板31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提高了仪表板上面板31的支承性,并降低了仪表板上面板31的振动。由此,从仪表板上面板31传递到仪表板下面板18的振动减少,能够谋求室内振动的降低。其结果为,能够谋求室内12的肃静性的提高。
在车身前部构造中,仪表板下面板31具有与前柱19的前柱内面板19a接合(结合)的侧缘凸缘94,斜凸缘93与侧缘凸缘94连续而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角部18c(图7)形成L字状的防水壁95,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仪表板上面板31向室内12浸入。
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将仪表板上面板31从车身上方载置于仪表板下面板18及左右的减振器壳体27上时,使后倾斜壁43与斜凸缘93抵接,并且使前垂直壁41及从前垂直壁41的上端41a向前方延伸的前水平凸缘45分别与减振器壳体27的后壁27b及上壁27a抵接。
即,在将仪表板上面板31从上方安装于仪表板下面板18及减振器壳体27上时,通过使斜凸缘93与后倾斜壁43抵接而抑制仪表板上面板31向后方移动,并且作用有基于重力的朝向前方的弹压,通过使前垂直壁41及前水平凸缘45与减振器壳体27的后壁27b及上壁27a抵接,抑制仪表板上面板31向前方移动而能够进行定位。其结果为,能够提高仪表板上面板31的安装性。
在车身前部构造中,仪表板上面板31具有支承挡风玻璃24的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通过仪表板上面板31和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而形成有指向前方上部的前围开口44。
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及仪表板上面板31形成为如下形状:从开口44插入夹焊枪的一方98,并使夹焊枪的另一方99从后倾斜壁43的背面接近,能够对后倾斜壁43和斜凸缘93进行夹持焊接,因此,能够对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及仪表板上面板31进行可大量生产的夹持焊接。即,也能够提高车身前部的焊接作业性。
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减振器壳体27的下方设有覆盖车轮29的车轮罩28,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两端31b、31b,通过仪表板下面板18、减振器壳体27及车轮罩28而形成有闭合截面34,因此,能够谋求车身前部的刚性的提高。
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仪表板下面板18上形成有连续至仪表板上面板31的加强筋96、97。例如,由于需要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前方确保发动机室内车载部件在正面碰撞时的后退量,其后方需要确保空调(空调装置)的室内侧部件的设置空间,所以难以确保抑制面板振动的加强部件的设置空间。在此,由于在仪表板下面板18上形成有连续至仪表板上面板31的加强筋96、97,所以能够确保正面碰撞时的发动机室13内车载部件的后退量、和空调装置的室内侧部件的设置空间,并且能够抑制仪表板下面板18的振动。
如图14、图15所示,弯曲部54使钢板以L字状折曲而形成加强部上壁61a及加强部后壁62a。弯曲部54的前端凸缘63a从加强部上壁61a朝向上方延伸并与前垂直壁41接合。后端凸缘64a从加强部后壁62a朝向车身后部方向延伸并与水平底壁42的上方隆起部42接合。在加强部上壁61a及加强部后壁62a之间形成有棱线65a。
如图16~图18所示,直线部55具有使钢板以L字状折曲而形成的加强部上壁61b及加强部后壁62b。直线部55的前端凸缘63b从加强部上壁61b朝向上方延伸并与前垂直壁41接合。后端凸缘64b从加强部后壁62b朝向车身后部方向延伸并与水平底壁42的上方隆起部42c(图15)接合。像这样,直线部55通过与上方隆起部42c结合而提高了强度及刚性。在加强部上壁61b及加强部后壁62b之间形成有棱线65b。
前围加强部件49的直线部55不具有加强部件侧凹部56,因此使用薄板钢板来谋求轻量化。即,直线部55与弯曲部54相比由薄板形成。直线部55与弯曲部54连续地、通过钢板的冲压折曲品而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前垂直壁41和水平底壁42范围内形成闭合截面47(图15)的右侧部分。
即,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朝向上方的凹部51的形成部分处具有加强部件侧凹部56,因此使用钢板板厚较厚的厚板钢板而使强度及刚性与直线部55相同。
即,前围加强部件49使钢板以L字状折曲而形成加强部上壁61a、61b及加强部后壁62a、62b。从加强部上壁61a、61b延伸出前端凸缘63a、63b,从加强部后壁62a、62b延伸出后端凸缘64a、46b,前端凸缘63a、63b与前垂直壁41接合,后端凸缘64a、64b与水平底壁42接合,从而形成闭合截面47。
如图3、图14、图15所示,前围加强部件49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54a、55a经由左右的加强件57、58而与减振器壳体27的上壁27a结合。即,为了提高车身的刚性(主体刚性)而追加了左右的加强件57、58。
如图3、图17及图18所示,在前围加强部件49的直线部55与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之间,结合有对仪表板上面板31的大致U字截面进行加强的前围开口加强部件(纵加强部件)66。在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与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之间,结合有第1及第2雨刮器安装托架(第1及第2雨刮器电机安装托架)67、68。
在第1及第2雨刮器安装托架67、68上安装有作为对挡风玻璃24(图1)进行拂拭的雨刮器装置(未图示)的构成部件的雨刮器电机69(图3)。即,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中央部,通过前围开口加强部件(纵加强部件)66使前围加强部件49的直线部55和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结合,来谋求提高车身前后方向的强度。
通过第1及第2雨刮器安装托架67、68使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和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倾斜壁43结合,提高了前后方向的强度,并且也进行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的加强。由此,也能够减少弯曲部54的板厚。
如图14、图15及图19~图23所示,左加强件57由以下部分构成: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加强件主体部71;形成在该加强件主体部71的车身前方的加强件前凸缘72;形成在加强件主体部71的车身后方的加强件后凸缘73;和形成在加强件主体部71的车身外侧的壳体结合部74。
在此,说明车身左侧(车身一侧)的结合状态。在左加强件57的仪表板上面板31的朝向上方的凹部51的附近,以使左加强件的加强件前凸缘72和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中的前端凸缘63a夹持仪表板上面板31的前垂直壁41的方式进行焊接。
另外,如图15所示,左加强件57的壳体结合部74与减振器壳体27的上壁27a结合。左加强件57是使由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和仪表板上面板31形成的闭合截面47与强度刚性较高的减振器壳体27的上壁27a结合的部件。即,能够使仪表板上面板31成为刚性较高的构造。
如图22所示,右加强件58由加强件主体部76、加强件前凸缘77、加强件后凸缘78(图21)和壳体结合部79构成,车身右侧(车身另一侧)的前围加强部件49的直线部55也是与左加强件57相同的构造(结合状态)。如图16所示,前围加强部件49的直线部55也设有右加强件58,提高了车身的刚性(主体刚性)。
如图5所示,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是支承挡风玻璃24的下端24a的部件(前窗玻璃下端支承部件)。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由以下部分构成:朝向车身前方且向下方倾斜的挡风玻璃支承面81;从该挡风玻璃支承面81向车身后方延伸的挡风玻璃上表面82;从该挡风玻璃上表面82朝向车身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的挡风玻璃后表面83;和从该挡风玻璃后表面83水平地延伸的挡风玻璃侧凸缘84。
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在车身中央部分处且在仪表板上面板31侧设有加强用的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加强支板86。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加强支板86由以下部分构成:沿着挡风玻璃支承面81的支承侧前凸缘87;从该支承侧前凸缘87朝向车身后方且向下方延伸的支板部88;和从该支板部88向车身后方延伸的支承侧后凸缘89。
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加强支板86及仪表板上面板31中,支承侧后凸缘89、挡风玻璃侧凸缘84及上侧后凸缘46被结合在一起。
如图24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前围构造在前围箱(空间部)23的车宽方向中央,大致相同地设定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的前后长度L1和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的上端32a至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下端31a的高度H1。即,在前围箱23上形成有高度H1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的前后长度L1大致相同的凹部。由此,减少向发动机室13侧的突出量而提高了维护性。而且,谋求室内空间的扩大。图中S1表示室内空间扩大部分。
而且,通过沿上下形成凹部23,形成了较大的外部气体导入通路39,能够得到充分的空调吸入量。另外,使前围加强部件49形成为将钢板以L字状折曲而成的简单构造并成为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构造。通过前围加强部件49和仪表板上面板31的前垂直壁41及水平底壁42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47,从而提高了车身刚性。
在车辆的前围构造中,通过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部的仪表板上面板31、设在该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上部后方且支承挡风玻璃24的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和设在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上部前方的前围上盖板33,而形成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空间部的前围箱23。
仪表板上面板31通过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垂直壁41、从该前垂直壁41的下端41b向车身后方向延伸的水平底壁42、和从该水平底壁42的后端42a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后倾斜壁43而形成为大致U字截面。在前围箱23的空间部内且在前垂直壁41与水平底壁42的前部42b之间,设有与前垂直壁41和水平底壁42的前部42b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47的前围加强部件49,因此,能够谋求车宽方向的车身刚性的提高。而且,能够使前围加强部件49为简单形状而提高生产率。
由于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缘18a沿着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后倾斜壁43而接合,所以能够减少仪表板下面板18向发动机室13侧的突出量,能够提高发动机室13的维护性。而且,也能够扩大车室12内空间。
而且,在前围箱23的车宽方向中央,由于将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的前后长度L1和从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的上端32a至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下端31a的高度H1设定成大致相同,所以能够沿上下形成凹部。其结果为,能够确保空气向空调(未图示)的充分吸入量。
如图2所示,在仪表板下面板18上形成有安装制动主缸36(图2)的制动主缸安装部37。仪表板上面板31在制动主缸安装部37的上方,具有使水平底壁42朝向上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51。
如图3所示,前围加强部件49划分为弯曲部54和直线部55,其中,弯曲部54形成在制动主缸安装部37的上方,且在正面观察时朝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直线部55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在远离制动主缸安装部37附近的部位,且在正面观察时以直线形成。直线部55能够由刚性及强度比弯曲部54高的薄板形成,从而能够谋求车身的轻量化。
如图17及图24所示,前围加强部件49使钢板以L字状折曲而形成加强部上壁61a、61b及加强部后壁62a、62b,从加强部上壁61a、61b延伸出前端凸缘63a、63b,从加强部后壁62a、62b延伸出后端凸缘64a、64b,前端凸缘63a、63b与前垂直壁41接合,后端凸缘64a、64b与水平底壁42结合,从而形成闭合截面47。
即,能够有效地利用加强部上壁61a、61b及加强部后壁62a、62b的角部(棱线65a、65b),以简单形状和较少的材料形成使仪表板上面板31的强度及刚性增加的闭合截面47。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轻量化,也能够以低成本提高强度及刚性。
如图3所示,在车辆的前围构造中,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前方设有支承减振器单元38的左右的减振器壳体27。前围加强部件49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54a、55a与结合于仪表板上面板31的前垂直壁41上的加强件57、58结合,并经由加强件57、58而与减振器壳体27的上壁27a结合,因此,车身刚性提高。而且,由于不需要为了与减振器壳体27结合而使仪表板上面板31的两端朝向减振器壳体27的上壁27a向前方折曲,所以能够抑制仪表板上面板31自身的强度及刚性的降低,也容易制造。
如图3及图17所示,由于在前围加强部件49的直线部55与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壁43之间结合有截面大致U字形状的前围开口加强部件66,所以能够提高仪表板上面板31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强度。
在车辆的前围构造中,由于在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与仪表板上面板31的后壁43之间结合有雨刮器安装托架67、68,该雨刮器安装托架67、68供对挡风玻璃24进行拂拭的雨刮器电机69安装,所以能够提高仪表板上面板31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强度,并且能够同时加强前围加强部件49的弯曲部54。由此,也能够期待减少前围加强部件49的板厚。
如图4所示,仪表板下面板18具有:在室内12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横梁35;和安装制动主缸36(图2)的制动主缸安装部(制动主缸加强板)37。在车身11的一侧(左侧)设有支承加速踏板102的加速踏板托架103、和保护转向轴104的转向轴联轴器罩105。
而且,在仪表板下面板18上,形成有由形成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上端18a(图5)的斜凸缘93、与前柱19的前柱内面板19a接合的侧缘凸缘94、和左右的车轮罩28(图1)的后部形成的车轮罩部101。
车轮罩部101形成为,通过使仪表板下面板18向室内12侧鼓出而成为弯曲形状来提高刚性。车轮罩部101由车轮罩28的后部构成。
如图25及图26所示,仪表板横梁35通过上壁106、底壁107及下壁108而形成为截面U字状。仪表板横梁35具有从上壁106向上方延伸的上凸缘106a、和从下壁108向下方延伸的下凸缘108a。上凸缘106a的第1结合部106b及下凸缘108a的第2结合部108b与车轮罩28结合。
详细而言,如图29、图32所示,在仪表板横梁35的一端部(左端部)35a结合有加速踏板托架103的右端部103a,加速踏板托架103的上左端部103b通过第3结合部109a而与制动主缸安装部37结合,加速踏板托架103的下左端部103c通过第4结合部109b而与转向轴联轴器罩105结合。制动主缸安装部37通过第5结合部109c而与左车轮罩28结合。
像这样,仪表板横梁35的一端部(左端部)35a经由加速踏板托架103及制动主缸安装部37而与左右的车轮罩28的一方(左车轮罩28)结合。
如图30、图31所示,仪表板横梁35的另一端部(右端部)35b也与右车轮罩部101(左右的车轮罩部101的另一方)结合。而且,如图26所示,仪表板横梁35通过与仪表板下面板18而构成闭合截面59,并且隔着仪表板下面板18而与右车轮罩28(左右的车轮罩28的另一方)结合。
即,通过使仪表板横梁35和车轮罩28隔着仪表板下面板18而结合,能够使从减振器壳体27经由车轮罩28传递到仪表板下面板18的振动因由仪表板下面板18和仪表板横梁35形成的闭合截面59而衰减,抑制仪表板下面板18的振动,谋求减少车室内噪音。
而且,通过使仪表板横梁35与因仪表板下面板18的弯曲形状而提高了刚性的车轮罩部101结合,不需要延长至前柱19,实现了车身11的轻量化,并且强化了车轮罩部101。
如图32所示,仪表板横梁35的一端部35a经由加速踏板托架103、制动主缸安装部(加强板)37而与左车轮罩28(车轮罩28的一方)结合,由此,不需要延长至前柱19,能够使车身11轻量化。
如图1及图25~图32所示,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将车身11沿前后方向分隔的仪表板下面板18;设在该仪表板下面板18的发动机室13侧的左右的车轮罩28;和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8的前方的减振器壳体27。
在仪表板下面板18上设有在室内12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横梁35,由于仪表板横梁35与仪表板下面板18形成闭合截面59,所以能够使从减振器壳体27经由车轮罩28传递到仪表板下面板18的振动因由仪表板横梁35和仪表板下面板18形成的闭合截面59而衰减。而且,由于以通过仪表板横梁35和车轮罩28夹持仪表板下面板18的方式使仪表板横梁35与车轮罩28结合,所以能够抑制车轮罩28的振动本身。即,能够抑制从车轮罩28向仪表板下面板18的振动传递来谋求室内噪音的降低。其结果为,能够使室内12肃静化。
仪表板下面板18通过向室内12侧鼓出而成为弯曲形状来提高刚性。在左右的车轮罩28的后部,设有分别形成的车轮罩部101。像这样,由于仪表板横梁35与刚性较高的车轮罩部101结合,所以例如即使仪表板横梁35没有延长至前柱19并与前柱19结合,也能够在车身前部确保规定的强度及刚性。其结果为,能够缩短仪表板横梁35来谋求车身前部的轻量化,并且能够提高并强化车轮罩部101自身的刚性。
在仪表板下面板18上,在车身11的一侧(左侧)设有支承加速踏板102的加速踏板托架103、和供制动主缸36安装的制动主缸安装部37。由于仪表板横梁35的一端部(左端部)35a经由加速踏板托架103及制动主缸安装部37的至少一方而与左右的车轮罩28的一方(左车轮罩28)结合,所以能够进一步缩短仪表板横梁35来谋求轻量化。
图33~图35示出了其他实施例。该实施例的车辆110在车身111的前部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115(一方未图示);将车身111沿前后方向分隔的仪表板下面板118;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18的上部的仪表板上面板131(图35);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18的发动机室113侧的左右的车轮罩128;和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18的侧方的前柱119。车辆110为右舵型车辆。
仪表板下面板118具有:在室内112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横梁135;供制动主缸136安装的制动主缸加强板(制动主缸安装部)137;支承车载安装部件129的支承托架127(图17);支承加速踏板(未图示)的加速踏板托架126;和保护转向轴124的转向轴联轴器罩125。在仪表板下面板118上具有分别形成左右的车轮罩128的后部的车轮罩部121。
加速踏板托架126、制动主缸安装部137、转向轴联轴器罩125、支承托架127设在车身111的另一侧(右侧)。车载安装部件129具体而言是脚踏制动板。
仪表板横梁135经由支承托架127而与仪表板上面板131连结。如图35所示,支承托架127具有:与仪表板横梁135结合的第1及第2托架结合部127a、127b;与仪表板下面板118结合的第3托架结合部127c;和与仪表板上面板131结合的第4托架结合部127d。
也就是说,仪表板横梁135通过支承脚踏制动板(车载安装部件)129的支承托架127而与仪表板上面板131连结,由此强度增加。
如图33所示,仪表板横梁135具有设在一侧(左侧)的直线部138和设在另一侧(右侧)的曲线部139。仪表板横梁135的一端部(左端部)135a经由仪表板下面板118而与左右的车轮罩128的一方(左车轮罩128)结合。另外,一端部(左端部)135a也与(左右的车轮罩部121的一方)结合。
如图34所示,仪表板横梁135的另一端部(右端部)135b经由制动主缸安装部137而与左右的车轮罩128的另一方(右车轮罩128)结合。
详细而言,仪表板横梁135的曲线部139通过横梁侧结合部122a而与转向轴联轴器罩125结合,仪表板横梁135的另一端部(右端部)135b与制动主缸安装部137结合。制动主缸安装部137通过加速踏板侧结合部122b而与加速踏板托架126及车轮罩128结合。
即,仪表板横梁135的另一端部(右端部)135b经由制动主缸安装部137而与右车轮罩128结合,不用延长至前柱119地谋求车身刚性的提高。
如图33~图35所示,在上述其他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仪表板下面板118在车身111的另一侧设有供制动主缸136安装的制动主缸安装部137。在仪表板横梁135的一端部(左端部)135a与左右的车轮罩128的一方(左车轮罩128)结合时,另一端部(右端部)135b经由制动主缸安装部137而与左右的车轮罩128的另一方(右车轮罩128)结合,因此,仪表板横梁135中的另一端部(右端部)135b不需要延长至前柱119,能够进一步促进轻量化。
仪表板下面板118具有设在仪表板下面板118的上部的仪表板上面板131、和支承脚踏制动板(车载安装部件)129的支承托架127。由于仪表板横梁135经由支承托架127而与仪表板上面板131连结,所以仪表板横梁135通过支承托架127而被加强。由此,能够使仪表板横梁135的板厚变薄,能够谋求前部车身的轻量化。
在其他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如图15所示,车载安装部件129是脚踏制动板,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支承转向机构的转向悬架等。
如图32所示,仪表板横梁35的一端部(左端部)35a经由加速踏板托架103及制动主缸安装部37而与左右的车轮罩28的一方(左车轮罩28)结合,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仪表板横梁35的一端部(左端部)35a经由加速踏板托架103及制动主缸安装部37的至少一方而与左右的车轮罩28的一方(左车轮罩28)结合。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仪表板横梁35来谋求轻量化。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如图1所示,车辆10是左舵型的车辆,但在右舵型的车辆的情况下,不妨碍将车身11的左右结构调换。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适合在轿式小客车、货车等乘用车中采用。
附图标记说明
11…车身,12…室内,13…发动机室,18…仪表板下面板,18a…仪表板下面板的上端,18b…仪表板下面板的车宽方向端部,18c…仪表板下面板的角部,19…前柱,19a…前柱内面板,23…前围箱(空间部),24…挡风玻璃,27…减振器壳体,27a…减振器壳体的上壁,27b…减振器壳体的后壁,28…左右的车轮罩,29…车轮,31…仪表板上面板,31a…仪表板上面板的下端,31b…仪表板上面板的两端,32…挡风玻璃下支承件,32a…挡风玻璃下支承件的上端,33…前围上盖板,34…闭合截面,35…仪表板横梁,35a…一端部,35b…另一端部,36…制动主缸,37…制动主缸加强板(制动主缸安装部),38…减振器单元,41…前垂直壁(前壁),41b…前垂直壁的下端,42…水平底壁(底壁),42a…水平底壁的后端,43…后倾斜壁(后壁),43a…后倾斜壁的下部,43b…后倾斜壁的背面,44…开口(前围开口),45…前水平凸缘(上侧前凸缘),46…后水平凸缘(上侧后凸缘),47…闭合截面,49…前围加强部件,51…凹部,54…弯曲部,54a…前围加强部件的两端部,55直线部,55a…前围加强部件的两端部,57、58…左右的加强件,59…闭合截面,61a、61b…加强部上壁,62a、62b…加强部后壁,63a、63b…前端凸缘,64a、64b…后端凸缘,67、68…第1及第2雨刮器安装托架,69…雨刮器电机,93…斜凸缘,94…侧缘凸缘,95…L字状的防水壁,96、97…第1及第2加强筋,98…夹焊枪的一方,99…夹焊枪的另一方,L1…挡风玻璃下支承件的前后长度,H1…仪表板上面板的从上端至下端的高度,101…车轮罩部,102…加速踏板,103…加速踏板托架,111…车身,118…仪表板下面板,127…支承托架,128…左右的车轮罩,129…车载安装部件(脚踏制动板),131…仪表板上面板,135…仪表板横梁,135a…一端部(左端部),135b…另一端部(右端部),136…制动主缸,137…制动主缸加强板。

Claims (16)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车宽方向端部接合于左右的前柱上的仪表板下面板;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上部的仪表板上面板;和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前方的左右的减振器壳体,所述前部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上面板具有:
沿车身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前垂直壁;
从该前垂直壁的下端沿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底壁;和
从所述水平底壁的后端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后倾斜壁,
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垂直壁和形成于所述垂直壁的上端的斜凸缘,
在所述后倾斜壁的下部接合所述斜凸缘,并通过所述垂直壁从下方支承所述仪表板上面板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与所述前柱的前柱内面板接合的侧缘凸缘,
所述斜凸缘与所述侧缘凸缘连续而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角部形成L字状的防水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上面板在从车身上方载置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及所述左右的减振器壳体上时,使所述后倾斜壁与所述斜凸缘抵接,并且使从所述前垂直壁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前水平凸缘分别与所述减振器壳体的后壁及上壁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上面板具有支承挡风玻璃的挡风玻璃下支承件,通过所述仪表板上面板和所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而形成朝向前方上部的开口,所述挡风玻璃下支承件及所述仪表板上面板形成为如下形状:能够从所述开口插入夹焊枪的一方,并使夹焊枪的另一方从所述后倾斜壁的背面接近,来对所述后倾斜壁和所述斜凸缘进行夹持焊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减振器壳体的下方设有覆盖车轮的车轮罩,所述仪表板上面板的两端通过所述仪表板下面板、所述减振器壳体及所述车轮罩而形成闭合截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设于所述仪表板上面板的上部前方的前围上盖板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空间部内,设有前围加强部件,该前围加强部件与所述前垂直壁和所述水平底壁的前部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沿着朝向车身上方且向车身斜后方延伸的所述后倾斜壁而接合有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上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安装制动主缸的制动主缸安装部,所述仪表板上面板在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部的上方,具有使所述水平底壁朝向上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所述前围加强部件划分为弯曲部和直线部,其中,所述弯曲部形成在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部的上方,且以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形成,所述直线部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于远离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部的部位,且以直线形成,所述直线部与所述弯曲部相比以薄板形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加强部件使钢板以L字状折曲而形成加强部上壁及加强部后壁,从所述加强部上壁延伸出前端凸缘,从所述加强部后壁延伸出后端凸缘,所述前端凸缘与所述前垂直壁结合,所述后端凸缘与所述水平底壁结合,从而形成所述闭合截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前方设有支承减振器单元的左右的减振器壳体,所述前围加强部件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结合于与所述仪表板上面板的所述前垂直壁结合的加强件上,并经由所述加强件而与所述减振器壳体的上壁结合。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围加强部件的所述直线部与所述仪表板上面板的所述后倾斜壁之间,结合有对截面U字状的所述仪表板上面板进行加强的前围开口加强部件。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围加强部件的所述弯曲部与所述仪表板上面板的所述后倾斜壁之间,结合有供雨刮器电机安装的雨刮器安装托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在室内侧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仪表板横梁,通过所述仪表板横梁和所述仪表板下面板而形成闭合截面,所述仪表板横梁隔着所述仪表板下面板而与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发动机室侧的左右的车轮罩结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车轮罩部,该车轮罩部通过向所述室内侧鼓出而成为弯曲形状来提高刚性,且形成所述左右的车轮罩的后部,所述仪表板横梁与所述车轮罩部结合。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在所述车身的一侧具有支承加速踏板的加速踏板托架、和供制动主缸安装的制动主缸安装部,所述仪表板横梁的一端部经由所述加速踏板托架及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部中的至少一方而与所述左右的车轮罩的一方结合。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在所述车身的另一侧具有供制动主缸安装的制动主缸安装部,所述仪表板横梁在所述仪表板横梁的一端部与所述左右的车轮罩的一方结合时,另一端部经由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部而与所述左右的车轮罩的另一方结合。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支承车载安装部件的支承托架,该车载安装部件包含转向悬架和脚踏制动板,所述仪表板横梁经由所述支承托架而与所述仪表板上面板连结。
CN201380018470.4A 2012-04-05 2013-01-08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42454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6389 2012-04-05
JP2012086422A JP5412547B2 (ja) 2012-04-05 2012-04-05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2-086366 2012-04-05
JP2012-086422 2012-04-05
JP2012086366A JP5412545B2 (ja) 2012-04-05 2012-04-05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2012086389A JP5412546B2 (ja) 2012-04-05 2012-04-05 車体前部構造
PCT/JP2013/050098 WO2013150806A1 (ja) 2012-04-05 2013-01-08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5487A true CN104245487A (zh) 2014-12-24
CN104245487B CN104245487B (zh) 2016-11-23

Family

ID=49300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8470.4A Active CN104245487B (zh) 2012-04-05 2013-01-08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83995B2 (zh)
CN (1) CN104245487B (zh)
WO (1) WO2013150806A1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3450A (zh) * 2015-04-15 2016-10-2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06892000A (zh) * 2015-12-21 2017-06-2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围结构
CN106985916A (zh) * 2015-10-05 2017-07-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7709143A (zh) * 2015-06-25 2018-0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7972743A (zh) * 2016-10-25 2018-05-01 铃木株式会社 支撑构件
CN107972742A (zh) * 2016-10-25 2018-05-01 铃木株式会社 支撑构件
CN109476349A (zh) * 2016-07-21 2019-03-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车架构造
CN109501872A (zh) * 2017-09-15 2019-03-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10392636A (zh) * 2017-03-10 2019-10-29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前桥梁
CN110997466A (zh) * 2017-08-07 2020-04-10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车身侧面结构
CN112441125A (zh) * 2019-09-04 2021-03-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8001542B (zh) * 2016-11-01 2021-10-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前围单元
CN114056438A (zh) * 2020-08-06 2022-0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46800B2 (en) * 2014-05-30 2016-09-20 Van-Rob Inc. Vehicle cross-support member with hybrid metal joint
KR101619270B1 (ko) * 2014-10-17 2016-05-10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연결 구조
JP6206394B2 (ja) * 2014-12-26 2017-10-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522982B2 (ja) * 2015-02-18 2019-05-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06275094A (zh) * 2016-09-07 2017-01-0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隔板结构
CN108001543A (zh) * 2017-03-31 2018-05-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以及车辆
CN109204544B (zh) * 2017-06-30 2020-11-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和车辆
JP7056302B2 (ja) * 2018-03-27 2022-04-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RU184455U9 (ru) * 2018-05-07 2018-11-23 Публичн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в зоне нижней части рамы ветрового окна
CN110466620A (zh) * 2018-05-11 2019-11-1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隔板下安装板横梁组件
CN109878577A (zh) * 2019-03-28 2019-06-14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机舱流水槽总成及其汽车
DE102020200805A1 (de) * 2020-01-23 2021-07-2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Cockpit für ein Fahrze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8712A (en) * 1985-04-12 1988-01-1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5234246A (en) * 1991-05-24 1993-08-10 Ecia Dashboard
US6193304B1 (en) * 1998-05-12 2001-02-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ndshield supporting structure
JP2007137367A (ja) * 2005-11-22 2007-06-07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CN102328696A (zh) * 2010-07-02 2012-0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7638A (ja) 1998-12-15 2000-06-27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4077433B2 (ja) * 2004-07-07 2008-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4680784B2 (ja) * 2006-01-17 2011-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653210B2 (ja) * 2008-11-12 2011-03-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482482B2 (ja) 2010-06-14 2014-05-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ウインド支持構造
JP5276627B2 (ja) * 2010-06-28 2013-08-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ボックス
US8789877B2 (en) * 2012-03-19 2014-07-2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8712A (en) * 1985-04-12 1988-01-1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5234246A (en) * 1991-05-24 1993-08-10 Ecia Dashboard
US6193304B1 (en) * 1998-05-12 2001-02-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ndshield supporting structure
JP2007137367A (ja) * 2005-11-22 2007-06-07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CN102328696A (zh) * 2010-07-02 2012-0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3450A (zh) * 2015-04-15 2016-10-2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06043450B (zh) * 2015-04-15 2018-06-05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07709143B (zh) * 2015-06-25 2019-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7709143A (zh) * 2015-06-25 2018-0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6985916A (zh) * 2015-10-05 2017-07-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6892000A (zh) * 2015-12-21 2017-06-2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围结构
CN109476349B (zh) * 2016-07-21 2020-1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车架构造
CN109476349A (zh) * 2016-07-21 2019-03-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车架构造
CN107972743A (zh) * 2016-10-25 2018-05-01 铃木株式会社 支撑构件
CN107972742A (zh) * 2016-10-25 2018-05-01 铃木株式会社 支撑构件
CN108001542B (zh) * 2016-11-01 2021-10-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前围单元
CN110392636A (zh) * 2017-03-10 2019-10-29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前桥梁
CN110997466A (zh) * 2017-08-07 2020-04-10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车身侧面结构
CN110997466B (zh) * 2017-08-07 2022-04-15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车身侧面结构
CN109501872A (zh) * 2017-09-15 2019-03-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9501872B (zh) * 2017-09-15 2021-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12441125A (zh) * 2019-09-04 2021-03-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12441125B (zh) * 2019-09-04 2022-09-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14056438A (zh) * 2020-08-06 2022-0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50806A1 (ja) 2013-10-10
US9283995B2 (en) 2016-03-15
CN104245487B (zh) 2016-11-23
US20150175216A1 (en) 2015-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5487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5352682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8757705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CN1167567C (zh) 汽车地板
CA2859130C (en) Steering hanger assembly for vehicle
US20130049405A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20100109370A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5127703A (en) Front structure between an engine compartment and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body
US860823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41254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4903130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1688814B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103043111B (zh) 车辆前部外围结构
JP2003191750A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支持構造
JP541254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412545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3311648B2 (ja)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メンバ補強構造
CN114056438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2851058Y (zh) 一种轿车前壁板支撑横梁总成结构
JP3088518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3566131U (zh) 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US20240190512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JP562825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TH61423B (th) โครงสร้างด้านหน้ายานพาหนะ
TH150065A (th) โครงสร้างด้านหน้ายานพาหน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