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8233B - 车体侧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侧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8233B
CN113428233B CN202110302641.2A CN202110302641A CN113428233B CN 113428233 B CN113428233 B CN 113428233B CN 202110302641 A CN202110302641 A CN 202110302641A CN 113428233 B CN113428233 B CN 113428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wheel
side member
vertical wall
wheel cover
doo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26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28233A (zh
Inventor
平野克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28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8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28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8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即使在对后轮罩输入了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加强部件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一种车体侧部结构(1),其具备:侧梁(6),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5)的下方;后轮罩(7),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5)的后方;以及加强部件(9),其与后轮罩(7)的前部接合,加强部件(9)具备:纵壁(41),其划定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并与侧梁(6)接合;以及横壁(42),其与后轮罩(7)协同而划定闭合截面,纵壁(41)至少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延伸到侧梁(6)的下部。

Description

车体侧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其具备:侧梁,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的下方;后轮罩,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的后方;以及加强部件,其与后轮罩的前部接合。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侧部结构,其具备:边梁外加强件,其配置在后门用开口部的下方;后轮罩内板,其配置在后门用开口部的后方;以及后侧锁柱加强件,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前部接合。在该车辆侧部结构中,后侧锁柱加强件的下端与边梁外加强件的上部接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437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有大的载荷(例如,来自后轮的顶推载荷)输入到后轮罩的情况下,大的载荷被施加到后侧锁柱加强件与边梁外加强件相接合的接合部,有可能发生上述接合部的变形、弯折或剥离。
鉴于上述背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即使在对后轮罩输入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加强部件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及剥离。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车体侧部结构1,其具备:侧梁6,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5的下方;后轮罩7,其配置在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后方;以及加强部件9,其与所述后轮罩的前部接合,所述加强部件具备:纵壁41,其划定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后侧边5B,并与所述侧梁接合;以及横壁42,其与所述后轮罩协同作用而划定闭合截面,所述纵壁至少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延伸到所述侧梁的下部。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弯曲刚性,并且能够将从后轮罩传递到加强部件的载荷有效地分散到侧梁。因此,即使在对后轮罩输入了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纵壁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贯通所述侧梁而延伸到比所述侧梁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弯曲刚性,并且能够将从后轮罩传递到加强部件的载荷更有效地分散到侧梁。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后轮罩的上方配置有具备后柱内部件31和后柱外部件32的后柱8,所述侧梁具备侧梁内部件11和侧梁外部件12,所述后柱外部件和所述侧梁外部件分别具备划定所述车门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开口部凸缘17、37,所述纵壁与所述后柱外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凸缘和所述侧梁外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凸缘分别接合。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弯曲刚性,并且能够将从后轮罩传递到加强部件的载荷更有效地分散到侧梁和后柱。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侧梁具备侧梁内部件11和侧梁外部件12,所述纵壁在被夹在所述侧梁内部件与所述侧梁外部件之间的状态下与所述侧梁内部件和所述侧梁外部件分别接合。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之间的接合强度,并且能够使从后轮罩传递到加强部件的载荷有效地分散到侧梁内部件和侧梁外部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后轮罩的上方配置有后柱8,所述横壁从所述后柱连续地延伸到至少与所述侧梁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所述纵壁具有随着靠向下方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宽的扩宽部48,所述扩宽部的上端与所述横壁在高度上重叠。
根据该方式,纵壁从高度与横壁重叠的位置开始扩宽,由此,无需使由横壁与后轮罩协同作用而划定的闭合截面延伸到侧梁的下部,就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刚性。由此,能够缩短上述闭合截面的长度,因此布局的自由度提高。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纵壁具备:纵壁主体44,其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延伸到所述侧梁的所述下部;以及顶升支架45,其与所述纵壁主体的下端接合,延伸到比所述侧梁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所述顶升支架上凹陷设置有第1加强筋53,所述第1加强筋的至少一部分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
根据该方式,通过在纵壁主体的下端接合顶升支架,能够在车辆顶升时从顶升支架经由纵壁主体、横壁向加强部件周围的部件高效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向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此外,通过将至少一部分倾斜的第1加强筋凹陷设置于顶升支架,能够在车辆顶升时从顶升支架向加强部件顺利地传递载荷。此外,在有载荷输入后轮罩的情况下,通过第1加强筋的支撑,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纵壁主体凹陷设置有与所述第1加强筋连续的第2加强筋52,所述第2加强筋的至少一部分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所述第2加强筋的上端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车门开口部中的由所述纵壁划定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根据该方式,通过在纵壁主体凹陷设置与第1加强筋连续的第2加强筋,能够在车辆顶升时从顶升支架向加强部件更顺畅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此外,在有载荷输入后轮罩的情况下,通过不仅第1加强筋而且还有第2加强筋的支撑,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后轮罩包括具有彼此接合的接合凸缘24、25的后轮罩内部件21和后轮罩外部件22,所述纵壁配置在所述接合凸缘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纵壁从所述后轮罩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比所述接合凸缘从所述后轮罩的所述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高。
根据该方式,能够通过接合凸缘从车宽方向内侧支承纵壁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例如高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因此,当在侧面碰撞时有载荷从车宽方向外侧输入纵壁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纵壁在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折。此外,通过降低接合凸缘从后轮罩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能够使接合凸缘轻量化,并且设计自由度提高。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后轮罩包括具有彼此接合的接合凸缘24、25的后轮罩内部件21和后轮罩外部件22,所述纵壁与所述后轮罩外部件的所述接合凸缘接合,所述横壁从所述纵壁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与所述后轮罩外部件的外周面接合。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后轮罩与加强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因此,载荷能够从后轮罩顺畅地传递到加强部件。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纵壁至少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一体地形成到所述侧梁的所述下部。
根据该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弯曲刚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即使在对后轮罩输入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加强部件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及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体侧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体侧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体侧部结构中拆除侧梁外部件后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的IV-IV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2中的V-V截面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体侧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7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车体侧部结构;
5:车门开口部;
5B:车门开口部的后侧边;
6:侧梁;
7:后轮罩;
7A:后轮罩的外周面;
8:后柱;
9:加强部件;
11:侧梁内部件;
12:侧梁外部件;
17:上侧凸缘(开口部凸缘的一例);
21:后轮罩内部件;
22:后轮罩外部件;
22A:后轮罩外部件的外周面;
24:接合凸缘;
25:接合凸缘;
31:后柱内部件;
32:后柱外部件;
37:前侧凸缘(开口部凸缘的一例);
41:纵壁;
42:横壁;
42A:横壁的下端;
44:纵壁主体;
45:顶升支架;
48:扩宽部;
52:上侧加强筋(第2加强筋的一例);
53:下侧加强筋(第1加强筋的一例);
56:闭合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车体侧部结构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体侧部结构1进行说明。表示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的词语以从设置有车体侧部结构1的车辆2的从驾驶者观察到的方向为基准而使用。在各图中适当标注的箭头前、后、上、下、左(外)、右(内)分别表示车体侧部结构1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车宽方向外侧)、右方(车宽方向内侧)。
车体侧部结构1分别设置在车辆2(例如汽车)的车体3的左右两侧部。设置在车体3的左侧部的车体侧部结构1与设置在车体3的右侧部的车体侧部结构1大致左右对称。以下,仅对设置在车体3的左侧部的车体侧部结构1进行说明,省略对设置在车体3的右侧部的车体侧部结构1的说明。
参照图1,车体侧部结构1设置在配置车门(未图示)的车门开口部5的后方及下方。车体侧部结构1具备:侧梁6,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5的下方;后轮罩7,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5的下部后方;后柱8,其配置在后轮罩7的上方;以及加强部件9,其与后轮罩7的前部接合。以下,依次说明车体侧部结构1的各构成要素。
<侧梁6>
参照图1~图3,侧梁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参照图4,侧梁6是划定闭合截面的中空状的部件。侧梁6具有侧梁内部件11和侧梁外部件12。另外,图3示出拆除侧梁外部件12后的状态。
参照图3、图4,侧梁内部件11构成侧梁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帽形截面。在侧梁内部件11的上缘,设置有划定车门开口部5的下侧边5A的上侧凸缘14。在侧梁内部件11的下缘设置有下侧凸缘15。
参照图1,侧梁外部件12具备彼此接合的前部12A和后部12B。以下,不区分侧梁外部件12的前部12A和后部12B而仅记载为“侧梁外部件12”。在侧梁外部件12的后端,以堵塞侧梁外部件12的后端开口的一部分的方式接合有连结构件16。另外,除了图1、图2之外,连结构件16省略图示。
参照图2、图4,侧梁外部件12构成侧梁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帽形截面。在侧梁外部件12的上缘设置有划定车门开口部5的下侧边5A的上侧凸缘17(开口部凸缘的一例)。上侧凸缘17与侧梁内部件11的上侧凸缘14接合。在侧梁外部件12的下缘设置有下侧凸缘18。下侧凸缘18与侧梁内部件11的下侧凸缘15接合。
<后轮罩7>
参照图1,后轮罩7向上方弯曲成圆弧状,覆盖后轮(未图示)的一部分。后轮罩7具备后轮罩内部件21和后轮罩外部件22。
参照图5、图6,后轮罩内部件21构成后轮罩7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在后轮罩内部件21的上缘,沿着后轮罩7的外周面7A设置有接合凸缘24。
参照图2、图5,后轮罩外部件22构成后轮罩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在后轮罩外部件22的上缘,沿着后轮罩7的外周面7A设置有接合凸缘25。接合凸缘25与后轮罩内部件21的接合凸缘24接合。
参照图1,在后轮罩外部件22的前下部安装有与侧梁外部件12的后端接合的连结构件16。由此,侧梁外部件12的后端借助连结构件16而与后轮罩外部件22的前下部连结。
<后柱8>
参照图1,后柱8沿上下方向延伸。在车门开口部5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轨30的后端与后柱8的上端接合。后柱8是划定闭合截面的中空状的部件。后柱8具备后柱内部件31和后柱外部件32。
后柱内部件31构成后柱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帽形截面。在后柱内部件31的前缘,设置有划定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的上部的前侧凸缘34。在后柱内部件31的后缘设置有后侧凸缘35。
后柱外部件32构成后柱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帽形截面。在后柱外部件32的前缘设置有划定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的上部的前侧凸缘37(开口部凸缘的一例)。前侧凸缘37与后柱内部件31的前侧凸缘34接合。在后柱外部件32的后缘设置有后侧凸缘38。后侧凸缘38与后柱内部件31的后侧凸缘35接合。
<加强部件9>
参照图1,加强部件9具备主要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壁41和主要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壁42。
参照图3,加强部件9的纵壁41具备:纵壁主体44,其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的下部延伸到侧梁6的下部;以及顶升支架45,其与纵壁主体44的下端接合,延伸到比侧梁6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即,纵壁41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的下部贯通侧梁6而延伸到比侧梁6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与横壁42一起由一个弯曲板形成。即,纵壁主体44与横壁42一体地形成。纵壁主体44具备:延伸部47,其以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延伸;扩宽部48,其从延伸部47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以及突出部49,其从扩宽部48的后部下端向后下方突出。
参照图1、图2,纵壁主体44的延伸部47划定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的下部。延伸部47的上端与后柱外部件32的前侧凸缘37接合。
参照图5、图6,纵壁主体44的延伸部47配置在后轮罩7的各接合凸缘24、25的径向外侧。延伸部47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后轮罩外部件22的接合凸缘25接合。延伸部47从后轮罩7的外周面7A突出的突出高度h1比各接合凸缘24、25从后轮罩7的外周面7A突出的突出高度h2高。在延伸部47的前部(接近车门开口部5那一侧的部分)与延伸部47的后部(远离车门开口部5那一侧的部分)之间形成有阶梯部51。由于该关系,延伸部47的前部位于比延伸部47的后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参照图2,纵壁主体44的扩宽部48的上部与侧梁外部件12的上侧凸缘17接合。参照图7,扩宽部48的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靠向下方而变宽。扩宽部48的上端(即,纵壁主体44的开始扩宽的位置)位于与横壁42的下端42A相同的高度。即,扩宽部48的上端与横壁42在高度上是重叠的。在扩宽部48的前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设置有前后一对上侧加强筋52(第2加强筋的一例)。各上侧加强筋52的下端延伸到扩宽部48的下端。各上侧加强筋52的上端52A彼此相连但没有延伸到扩宽部48的上端。各上侧加强筋52的上端52A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车门开口部5中的由纵壁主体44的延伸部47划定的部分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重叠。各上侧加强筋52的上部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各上侧加强筋52的下部沿着铅直方向延伸。
纵壁主体44的突出部49以与顶升支架45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在顶升支架45的后方。由此,纵壁41的下端前后分支为两股。突出部49的下端位于比侧梁6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纵壁41的顶升支架45由与形成纵壁主体44以及横壁42的弯曲板不同的弯曲板形成。即,顶升支架45与纵壁主体44及横壁42分体形成。在顶升支架45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设置有前后一对下侧加强筋53(第1加强筋的一例)。各下侧加强筋53从顶升支架45的上端延伸到下端。各下侧加强筋53的上端与设置在纵壁主体44的扩宽部48上的各上侧加强筋52的下端连续。各下侧加强筋53的上部及下部沿铅直方向延伸。各下侧加强筋5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
参照图4,顶升支架45的下部在被夹在侧梁内部件11的下侧凸缘15与侧梁外部件12的下侧凸缘18之间的状态下分别与下侧凸缘15和下侧凸缘18接合。顶升支架45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
参照图5,加强部件9的横壁42从纵壁主体44的延伸部47的后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在横壁4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与横壁4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之间形成有阶梯部55。由于该关系,横壁4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位于比横壁4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靠后方的位置。横壁4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与后轮罩外部件22的外周面22A(后轮罩7的外周面7A的一部分)接合。根据上述结构,横壁42与后轮罩外部件22协同作用而划定闭合截面56。
参照图3,加强部件9的横壁42从后柱8连续地延伸到比侧梁6的上端6A靠下方的位置。因此,横壁42与后轮罩外部件22协同作用而划定的闭合截面56(参照图5)也从后柱8连续地延伸到比侧梁6的上端6A靠下方的位置。
<作用效果>
后轮罩7支承后轮、后悬架(均未图示)。通过该关系,从后轮、后悬架向后轮罩7输入顶推载荷。如图2、图3、图5中箭头X所示,输入到后轮罩7的顶推载荷被传递到加强部件9,并作用于剪切加强部件9的纵壁41的方向。
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从后轮罩7传递到加强部件9的顶推载荷的一部分从加强部件9的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被传递到后柱8。此外,从后轮罩7传递到加强部件9的顶推载荷的一部分从加强部件9的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被传递到侧梁6的上部。而且,如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从后轮罩7传递到加强部件9的顶推载荷的一部分从加强部件9的纵壁41的顶升支架45被传递到侧梁6的下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强部件9的纵壁41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延伸到侧梁6的下部,因此从后轮罩7传递到加强部件9的顶推载荷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传递到侧梁6的上部,还能够传递到侧梁6的下部。即,能够使从后轮罩7传递到加强部件9的顶推载荷有效地分散到侧梁6。因此,即使在对后轮罩7输入了大的顶推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纵壁41与侧梁6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加强部件9的纵壁41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贯通侧梁6而延伸到比侧梁6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使从后轮罩7传递到加强部件9的载荷更有效地分散到侧梁6。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41与侧梁6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此外,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与后柱外部件32的前侧凸缘37和侧梁外部件12的上侧凸缘17分别接合。由此,能够使从后轮罩7传递到加强部件9的载荷更有效地分散到侧梁6和后柱8。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41与侧梁6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而且,纵壁41的顶升支架45在被夹在侧梁内部件11与侧梁外部件12之间的状态下与侧梁内部件11和侧梁外部件12分别接合。由此,能够使从后轮罩7传递到加强部件9的载荷有效地分散到侧梁内部件11和侧梁外部件12,并且能够使施加到纵壁41与侧梁6相接合的接合部的载荷的方向不是拉伸方向而是剪切方向。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41与侧梁6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如图7中箭头Y所示,当顶升时,向纵壁41的顶升支架45输入向上方的载荷(以下称为“顶升载荷”)。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顶升载荷主要经由各下侧加强筋53及各上侧加强筋52从纵壁41的顶升支架45传递到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传递到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的顶升载荷的一部分从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传递到后柱8。此外,传递到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的顶升载荷的一部分经由横壁42传递到后轮罩7。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顶升支架45与纵壁主体44的下端接合,能够从顶升支架45经由纵壁主体44、横壁42向加强部件9周围的部件有效地传递顶升载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41与侧梁6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如图5中箭头Z所示,当侧面碰撞时,对纵壁41输入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载荷(以下称为“侧面碰撞载荷”)。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侧面碰撞载荷经由配置在纵壁4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后轮罩7的各接合凸缘24、25而传递到后轮罩内部件2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后轮罩7的各接合凸缘24、25配置在纵壁41的车宽方向内侧,能够将侧面碰撞载荷从纵壁41经由各接合凸缘24、25传递到后轮罩内部件21。因此,能够抑制纵壁41因侧面碰撞载荷而在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折。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壁41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延伸到比侧梁6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纵壁41可以仅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延伸到侧梁6的下端,也可以仅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延伸到侧梁6的下部。即,纵壁41只要至少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延伸到侧梁6的下部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一体地形成到侧梁6的下部。另一方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纵壁41的纵壁主体44也可以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一体地形成到侧梁6的下端,也可以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一体地形成到比侧梁6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壁41具备彼此分体地形成的纵壁主体44和顶升支架45。另一方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纵壁41也可以仅具备一体形成的纵壁主体44。
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宽部48的上端位于与横壁42的下端42A相同的高度。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扩宽部48的上端也可以位于比横壁42的下端42A靠上方的位置。即,扩宽部48的上端优选与横壁42在高度上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壁42从后柱8连续地延伸到比侧梁6的上端6A靠下方的位置。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横壁42也可以从后柱8连续地延伸到与侧梁6的上端6A相同的高度。即,横壁42优选至少从后柱8连续地延伸到与侧梁6的上端6A相同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加强筋52及下侧加强筋53的一部分倾斜。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侧加强筋52和/或下侧加强筋53也可以整体倾斜。即,上侧加强筋52和下侧加强筋53优选为至少一部分倾斜。
以上结束了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而能够广泛地实施变形。

Claims (9)

1.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梁,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的下方;
后轮罩,其配置在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后方;以及
加强部件,其与所述后轮罩的前部接合,
所述加强部件具备:
纵壁,其划定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后侧边,并与所述侧梁接合;以及
横壁,其与所述后轮罩协同作用而划定闭合截面,
所述纵壁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贯通所述侧梁而延伸到比所述侧梁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轮罩的上方配置有具备后柱内部件和后柱外部件的后柱,
所述侧梁具备侧梁内部件和侧梁外部件,
所述后柱外部件和所述侧梁外部件分别具备划定所述车门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开口部凸缘,
所述纵壁与所述后柱外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凸缘和所述侧梁外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凸缘分别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梁具备侧梁内部件和侧梁外部件,
所述纵壁在被夹在所述侧梁内部件与所述侧梁外部件之间的状态下与所述侧梁内部件和所述侧梁外部件分别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轮罩的上方配置有后柱,
所述横壁从所述后柱连续地延伸到至少与所述侧梁的上端相同的高度,
所述纵壁具有随着靠向下方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宽的扩宽部,所述扩宽部的上端与所述横壁在高度上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具备:
纵壁主体,其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延伸到所述侧梁的下部;以及
顶升支架,其与所述纵壁主体的下端接合,延伸到比所述侧梁的所述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顶升支架上凹陷设置有第1加强筋,所述第1加强筋的至少一部分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壁主体凹陷设置有与所述第1加强筋连续的第2加强筋,所述第2加强筋的至少一部分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
所述第2加强筋的上端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车门开口部中的由所述纵壁划定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包括具有彼此接合的接合凸缘的后轮罩内部件和后轮罩外部件,
所述纵壁配置在所述接合凸缘的车宽方向外侧,
所述纵壁从所述后轮罩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比所述接合凸缘从所述后轮罩的所述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包括具有彼此接合的接合凸缘的后轮罩内部件和后轮罩外部件,
所述纵壁与所述后轮罩外部件的所述接合凸缘接合,
所述横壁从所述纵壁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与所述后轮罩外部件的外周面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至少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一体地形成到所述侧梁的下部。
CN202110302641.2A 2020-03-23 2021-03-22 车体侧部结构 Active CN113428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1155 2020-03-23
JP2020051155A JP7102454B2 (ja) 2020-03-23 2020-03-23 車体側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8233A CN113428233A (zh) 2021-09-24
CN113428233B true CN113428233B (zh) 2023-05-12

Family

ID=77753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2641.2A Active CN113428233B (zh) 2020-03-23 2021-03-22 车体侧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02454B2 (zh)
CN (1) CN11342823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2309A (zh) * 2013-03-26 2015-11-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CN108502021A (zh) * 2017-02-24 2018-09-0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5473B2 (ja) * 2002-05-23 2008-03-05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4729027B2 (ja) * 2007-09-05 2011-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EP2196382B1 (en) * 2007-12-19 2011-10-1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KR20110085565A (ko) * 2010-01-21 2011-07-27 쌍용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리어 휠아치부의 차체구조
JP5504014B2 (ja) * 2010-03-05 2014-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JP5846952B2 (ja) * 2012-02-15 2016-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6540237B2 (ja) * 2015-05-29 2019-07-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JP6409724B2 (ja) * 2015-09-18 2018-10-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372494B2 (ja) * 2016-01-20 2018-08-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647248B2 (ja) * 2017-07-05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919536B2 (ja) * 2017-12-05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2309A (zh) * 2013-03-26 2015-11-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CN108502021A (zh) * 2017-02-24 2018-09-0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02454B2 (ja) 2022-07-19
CN113428233A (zh) 2021-09-24
JP2021146979A (ja) 2021-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4154B2 (ja)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28806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7336748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KR20070075335A (ko) 차체 후방부 구조
JP5114447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10606132B (zh) 下部车体构造
CN108974133B (zh) 车身前部构造
EP2783951B1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CN110606133B (zh) 下部车体构造
JP201404313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0408409C (zh) 汽车下部车身结构
JP5156729B2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8973563B (zh) 悬架臂支承构造
CN108454702B (zh)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JP2011136593A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JP2006193037A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09204459B (zh) 车身后部结构
JP4556320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3428233B (zh) 车体侧部结构
JP3831622B2 (ja) 車体の補強構造
CN112109811B (zh)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JP40228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4778153B2 (ja) 車両のリヤフレーム構造
CN115151450A (zh) 防钻保护器构造
CN111674472B (zh) 车辆前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