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73563B - 悬架臂支承构造 - Google Patents

悬架臂支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73563B
CN108973563B CN201810462963.1A CN201810462963A CN108973563B CN 108973563 B CN108973563 B CN 108973563B CN 201810462963 A CN201810462963 A CN 201810462963A CN 108973563 B CN108973563 B CN 1089735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main body
nut
suspension arm
suppor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629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73563A (zh
Inventor
向井敦志
加藤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973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3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73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35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1Suspension arms,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4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 B60G2204/143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 B60G2204/1432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by vertical bolts or stud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向悬架输入了横向力时的强度比以往更加出色的悬架臂支承构造。本发明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具有支承托架(20),该支承托架(20)具有:托架主体(21),其配置于拖曳臂(41)侧;螺母托架(22),其相对于托架主体(21)配置在与拖曳臂(41)相反一侧;板螺母(22a),其配置在托架主体(21)和螺母托架(22)之间并紧固螺栓(45),托架主体(21)和螺母托架(22)利用沿着与主体面(S1)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接合面(S2)彼此接合。

Description

悬架臂支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悬架臂支承构造,公知一种悬架臂(拖曳臂)的前端部轴支承于在下纵梁的后端部配置的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悬架臂的前端部隔着衬套利用螺栓紧固在下纵梁的后端部的侧壁和以面向该侧壁的方式配置的支承托架之间。
与该螺栓啮合的螺母配置在支承托架侧。具体而言,支承托架具有:板状的支承托架主体,其具有配置螺母的鼓出部;以及板状的辅助托架,其以与该支承托架主体形状匹配的方式在鼓出部内固定螺母。而且,辅助托架在鼓出部的四周通过焊接等与支承托架主体接合成为一体。此外,在与辅助托架的螺母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栓的穿插孔。
这样的支承托架的支承托架主体通过焊接等固定在外伸叉架等车身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2661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但是,在以往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中,存在在输入至悬架的横向力的作用下,受到将螺栓从螺母拔出的方向的载荷。如此一来,辅助托架经由螺母受到与支承托架主体分离的方向的载荷。
另一方面,辅助托架在鼓出部的四周与支承托架主体连接,支承托架主体固定于车身侧。也就是说,辅助托架与支承托架主体接合的接合部受到剥离方向的力。因此,希望一种即使在上述辅助托架和支承托架主体这样的规定的两个部件的剥离方向施加了力时,与以往相比也能够发挥更加出色的强度的悬架臂支承构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向悬架输入了横向力时的强度比以往更加出色的悬架臂支承构造。
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支承托架,该支承托架利用螺栓轴支承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的前端,所述支承托架具有:托架主体,其配置于所述悬架臂侧;螺母托架,其相对于所述托架主体配置在与所述悬架臂相反一侧;以及螺母,其配置在所述托架主体和所述螺母托架之间,用于紧固所述螺栓,所述托架主体具有:主体面,其与所述螺母接触;以及接合面,其沿着与所述主体面相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托架主体和所述螺母托架利用所述接合面彼此接合。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向悬架输入了横向力时的强度比以往更加出色的悬架臂支承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车身后部的局部仰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支承托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从后斜下方仰视的支承托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螺母托架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对应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下纵梁
1a 下纵梁的后部
1b 后部内侧面(内侧面)
2 后侧车架
3 后底板横梁(横梁)
4 后悬架装置
5 底板
6 保险杠横梁
9 前后延伸部
10 车身
11 倾斜部
11a 后侧车架的外侧面
11b 后侧车架的内侧面
11c 后侧车架的下侧面
12 横梁主体
13 倾斜托架
20 支承托架
21 托架主体
21a 穿插孔
21b 上缘凸缘
21c 前缘凸缘
22 螺母托架
22a 板螺母(螺母)
22b 上下凸缘
22c 缘部凸缘
23 连结托架
23c 贯穿孔
24 三点接合部
41 拖曳臂(悬架臂)
42 扭力梁
43 拖曳臂的前端部
44 橡胶衬套接头
44a 内筒
44b 外筒
44c 橡胶弹性体
45 螺栓
46 悬架弹簧
D 接合方向
L 基准线
S1 主体面
S2 接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具有将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的前端部支承于车身侧的支承托架。以下,在对车身的后部构造进行说明之后,对支承托架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相对于车轴呈左右对称构造的一对支承托架中的、配置于左侧的支承托架进行说明。省略配置于右侧的支承托架的具体说明。
<车身的后部构造>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后部构造的局部仰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部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在图1和图2中,出于作图的方便,后悬架装置4以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与从落座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到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一致。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身10具备:下纵梁1,其在车身10的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车架2,其从下纵梁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后底板横梁3(横梁),其将后侧车架2的后述的倾斜部11彼此连结;以及后悬架装置4。
下纵梁1分别将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内外的下纵梁内部件(省略图示)和下纵梁外部件(省略图示)接合而形成为空心,在该下纵梁1的内侧配置有有下纵梁加强件(省略图示)。
另外,虽未图示,但下纵梁1延伸到车身前部的仪表板下部件附近。在这样的下纵梁1彼此之间配置有构成车室的底板面的底面板5。
后侧车架2主要由倾斜部11和前后延伸部9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后延伸部9具有矩形的闭合截面构造。该前后延伸部9配置于接下来说明的倾斜部11的后方,在比下纵梁1靠内侧的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前后延伸部9以与车轴大致平行的方式大致水平地延伸。
在前后延伸部9的后端部分别经由保险杠横梁延伸部(省略图示)连接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6的两端部后表面。
此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7a是后底面板,附图标记7b是顶托加强件(jack upstiffener),附图标记7c是端横梁。
倾斜部11的后端部与这样的前后延伸部9的前端部连接,该倾斜部11在截面观察中呈向上方敞开的帽形状。对于该倾斜部11的截面形状,与支承托架20的说明一起随后详细地说明。
倾斜部11的前端部在下纵梁1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在前后方向上与下纵梁1的后端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与下纵梁1的后端部连接。
另外,倾斜部11在车身10的仰视时以随着从与下纵梁1连接的前端部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与前后延伸部9的前端部连接。
另外,车身10的侧视时的图示省略,但倾斜部11以随着从与下纵梁1之间的连接部趋向后方而逐渐朝向下方的方式(以朝向图1的纸面的近前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与前后延伸部9的前端部连接。
后底板横梁3(横梁)以与后侧车架2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的后底板横梁3构成为主要具备横梁主体12和倾斜托架13。
横梁主体12以将倾斜部11的后部彼此连结的的方式沿着底面板5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的横梁主体12以在其与底面板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方式在截面观察中具有向上方敞开的帽形状。并且,利用与帽形状的凸缘部相对应的凸缘而通过焊接等与底面板5的下表面接合。
横梁主体1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通过焊接等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11b连接。
倾斜托架13分别配置于横梁主体12的两端部。
倾斜托架13从与横梁主体12连接的基端部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和支承托架20。对于该倾斜托架13,与支承托架20的说明一起随后详细地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后悬架装置4具备:左右一对的拖曳臂41(悬架臂),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扭力梁(torsion beam)42,其将该左右一对的拖曳臂41沿车宽方向连接。
这些拖曳臂41和扭力梁42以在俯视时呈大致H形状的方式连接成一体。支承未图示的后轮的拖曳臂41的后端部经由悬架弹簧46和未图示的减振器与车身侧连接。
如图2所示,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经由橡胶衬套接头44利用螺栓45安装于支承托架20。此外,该支承托架20如后述那样安装于车身10侧。
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呈在内侧具有橡胶衬套接头44的圆筒形状。
橡胶衬套接头44构成为主要具备:内筒44a,其供螺栓45穿插;外筒44b,其配置于内筒44a的外侧;和橡胶弹性体44c,其填充于内筒44a与外筒44b之间并对它们进行硫化粘接。
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配置于下纵梁1与后侧车架2之间。
具体而言,该前端部43配置于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与下纵梁1的形成于后部1a的内侧面1b(以下有时称为后部内侧面1b)之间。
该后部内侧面1b是上述的下纵梁内部件(省略图示)以与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并行地相对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并行”这一用语是指,除了理想的平行的状态之外,也容许规定的两部件的板面彼此稍微倾斜地相对的状态。
在形成该后部内侧面1b的下纵梁内部件(省略图示)上形成有螺栓45的穿插孔(省略图示)。
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的轴向配置成与后部内侧面1b正交的方向,并通过从下纵梁1的后部1a的车外侧穿插于橡胶衬套接头44的内筒44a内的螺栓45,而被轴支承于接下来说明的支承托架20。
<支承托架>
图3是用于说明支承托架20的结构的图2的III-III剖视图。图4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支承托架2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在图4中,出于作图的方便,省略了下纵梁1(参照图3)的记载。图5是表示在图2中从后斜下方仰视配置于下纵梁1的后部1a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之间的支承托架20的情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此外,在图2、图4以及图5中,螺母托架22以遮挡线(虚线)表示。
如图3所示,支承托架20构成为主要具备托架主体21、螺母托架22、以及连结托架23。
(托架主体)
如图3所示,托架主体21形成为大致板体,其板面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并行。也就是说,托架主体21的板面与下纵梁1的后部内侧面1b并行。
如图4所示,托架主体21的平面形状呈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下垂的大致舌形状。
在托架主体21的上缘(第1缘部)形成有沿着上述的帽状的倾斜部11的凸缘部配置的上缘凸缘21b。
在该托架主体21上形成有螺栓45的穿插孔21a。另外,在该穿插孔21a的周围形成有多处将螺母托架22和后底板横梁3(倾斜托架13)重叠地相对于托架主体21接合的三点接合部24。对于这些三点接合部24,随后详细地说明。
如图3所示,托架主体21的上部配置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车宽方向外侧,并通过焊接等与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连接。
此外,如前所述,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在截面观察中呈向上方敞开的帽形状。也就是说,倾斜部11具备:外侧面11a,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内侧面11b,其位于外侧面11a的车宽方向内侧(图3的右侧);和下侧面11c,其将外侧面11a和内侧面11b连结。
另外,托架主体21从与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接合的接合部起与下纵梁1的后部内侧面1b相对地向下方延伸。
并且,在与穿插于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的螺栓45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上述的穿插孔21a。
另外,在托架主体21的下端附近形成有随后详细地说明的三点接合部24中的至少一个。
(螺母托架)
如图3所示,螺母托架22由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托架主体2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的板体构成。
螺母托架22在与托架主体21的穿插孔21a相对应的位置具有与螺栓45啮合(螺合)的板螺母22a(螺母)。该板螺母22a焊接于螺母托架22侧,不与托架主体21接合地抵接。
如图4所示,螺母托架22的平面形状以成为具有比大致舌状的支承托架20的外缘小大致一圈的外缘的大致舌状的方式形成。
并且,如图3所示,在螺母托架22的上缘形成有上下凸缘22b。如图2所示,该上下凸缘22b以在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沿着倾斜部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螺母托架22的上缘经由该上下凸缘22b通过焊接等与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连接。
如图3所示,螺母托架22在与上述的三点接合部24相对应的位置,与托架主体21局部地重叠。
另外,螺母托架2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在与上述的三点接合部24相对应的位置将后底板横梁3的倾斜托架13连接。
此外,如图2所示,倾斜托架13从通过焊接等与横梁主体12连接的基端部侧朝向托架主体21的外缘延伸。该倾斜托架13由弯曲成大致鞍状的板体形成。
具体而言,倾斜托架13形成为具有随着从沿着横梁主体12的下表面弯曲的基端部侧趋向托架主体21侧而逐渐增加高度的帽形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在倾斜托架13的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外缘,以沿着图4所示的螺母托架22的外缘的方式形成有缘部凸缘22c(参照图3)。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倾斜托架13以随着从与托架主体21连接的基端部侧趋向托架主体21侧而逐渐增加高度的方式倾斜。此外,倾斜托架13在比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靠下方的的位置朝向支承托架20侧延伸。
并且,倾斜托架13的缘部凸缘22c在随后详细地说明的三点接合部24与螺母托架22的下部接合。
(连结部托架)
如图3所示,连结托架23由俯视呈矩形的板体形成。
如图4所示,该连结托架23通过焊接等与在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图4的右侧)立起的前缘凸缘21c连接。
如图2所示,连结托架23以与托架主体21的板面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方式与前缘凸缘21c连接。也就是说,连结托架23的板面相对于车宽方向在锐角侧所呈的角度,与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在锐角侧所呈的角度大致相等。
连结托架23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与下纵梁1的一般部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连接。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连结托架23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形成的外侧凸缘23a通过焊接等与下纵梁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连接。
在这样的连结托架23的中央部形成有贯穿孔23c。该贯穿孔23c在于规定的焊点P对下纵梁1和后侧车架2(倾斜部11)进行点焊之际用作焊接工具的插入孔。
(三点接合部)
接着,对在支承托架20形成的三点接合部24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三点接合部24形成于螺栓45(参照图3)相对于板螺母22a的紧固部周围。
具体而言,三点接合部24以板螺母22a为中心而沿着托架主体21的外缘地形成。
如图3所示,三点接合部24形成有:主体面S1,其与板螺母22a所抵接的托架主体21抵接;和接合面S2,其在与该主体面S1交叉的方向上与螺母托架22接合。
另外,如图3所示,各个三点接合部24中的接合面S2以随着从托架主体21的外缘趋向板螺母22a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移位的方式倾斜。
即、如图4所示,各个三点接合部24中的接合面S2(参照图3)如三点接合部24内箭头所示的越趋向板螺母22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图4的左侧)凹陷的深度越逐渐增加。换言之,接合面S2分别以随着趋向板螺母22a而向螺栓45(参照图3)的轴向的相同方向、即车宽方向内侧移位的方式倾斜。
另外,三点接合部24相对于基准线L设置于与连结托架23相反的一侧。即、三点接合部24中的各接合面S2(参照图3)相对于基准线L位于与连结托架23相反的一侧。
这样的基准线L由线段规定,该线段平行于设置于托架主体21上缘(第1缘部)的上缘凸缘21b与倾斜部11(车身侧)之间的连接方向D,且通过距托架主体21的上缘(第1缘部)最远的、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与连结托架23之间的接合位置。
另外,在托架主体21上,以基准线L为界,在连结托架23所设置的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侧,具备将托架主体21和螺母托架22局部地接合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三个)局部接合部26。
另外,期望的是,局部接合部26以隔着板螺母22a与三点接合部24中的某一个相对的方式配置。
此外,虽未图示,但本实施方式的局部接合部26中的、在图4的纸面右侧以上下两列排列的局部接合部26具有三点接合部24那样的倾斜接合面。另外,图4的纸面左侧的局部接合部26具有与主体面S1(参照图3)平行的接合面。
此外,设想了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适用于前轮驱动车,但具有倾斜接合面的局部接合部26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适用于四轮驱动车的情况下更恰当地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托架主体21上具有以在局部接合部26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加强筋27。该加强筋27是托架主体21的板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局部地突出而形成的。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所起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支承托架20的上部从车外侧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接合。另外,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相比向下方延伸,支承托架20的下部在比该下侧面11c靠下方的位置与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接合。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通过后侧车架2(倾斜部11)和后底板横梁3(横梁)这两方对支承托架20进行支承。
另外,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与以往的仅通过横梁的端部对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内侧进行的支承悬架臂支承构造不同,能够降低后底板横梁3(横梁)的高度。
即、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与以往相比能够对支承托架20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使后底板横梁3(倾斜托架13)小型化,因此,无需如以往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的横梁的延长部那样分成两个部件。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后底板横梁3(倾斜托架13)的成形性优异,并且能够减少零部件个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支承托架20具备在上下方向上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接合的上下凸缘22b。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支承托架20(参照图3)能够在载荷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图3的右侧)施加之际利用上下凸缘22b(参照图3)来防止托架主体21(参照图3)的下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在支承托架20的托架主体21与螺母托架22之间配置有供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安装的板螺母22a。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在车宽方向两侧支承板螺母22a(参照图3),能够提高拖曳臂41(参照图3)的安装刚性。
另外,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托架主体21(参照图3)和螺母托架22(参照图3)被分别单独地设置,因此,支承托架20的成形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支承托架20安装于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将拖曳臂41(参照图2)的转动轴设定成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由此,能够提高针对施加于悬架的横力的抗性。
另外,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支承托架20(参照图2)以沿着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参照图2)自然而然地倾斜的方式配置。由此,悬架臂支承构造无需另外设置用于使支承托架20倾斜的特别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支承托架20的连结托架23将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和下纵梁1的一般面1c连结起来。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经由保险杠横梁6(参照图1)从后侧车架2(参照图1)向下纵梁1(参照图1)传递后面碰撞时的载荷。另外,在前后方向的载荷在行驶时通过扭力梁42(参照图1)输入到支承托架20(参照图2)之际,防止连结托架23(参照图2)向支承托架20的前方移动。根据该悬架臂支承构造,后面碰撞时的通过支承托架20的扭力梁42的支承刚性更加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托架主体21和螺母托架22通过沿着与主体面S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接合面S2相互接合。
在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由于施加于悬架的横力,螺栓45(参照图3)有时向经由板螺母22a将托架主体21从螺母托架22剥离的方向起作用。
此时,由于接合面S2沿着相对于板螺母22a所抵接的托架主体21的主体面S1交叉的方向延伸,所以在接合面S2上产生剪切方向上的分力。也就是说,能够在剥离方向和剪切方向这两个方向上承受载荷。并且,由于该分力,将托架主体21从螺母托架22剥离的方向上的力被减轻,托架主体21相对于螺母托架22的接合强度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接合面S2以包围板螺母22a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另外,接合面S2分别以随着趋向板螺母22a而向与螺栓45的轴向相同的方向移位的方式倾斜。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螺栓45(参照图3)借助板螺母22a(参照图3)向托架主体21(参照图3)施加了旋转(rotation)方向和/或扭转(twist)方向的力时,包围螺栓45的各接合面S2(参照图3)协作,进一步提高托架主体21与螺母托架22(参照图3)接合的接合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托架主体21的上缘(第1缘部)经由上缘凸缘21b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连接。
另外,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经由与前缘凸缘21c(参照图4)连接的连结托架23(参照图4)而与下纵梁1(参照图5)连接。由此,能够防止托架主体21向车宽方向的倾倒。
另外,接合面S2(参照图3)相对于基准线L(参照图4)配置于与连结托架23(参照图4)相反的一侧。
由此,从连结托架23(参照图4)远离的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的下部处的托架主体21相对于螺母托架22的接合强度提高。由此,能够防止托架主体21(参照图4)向与位于托架主体21的与连结托架23(参照图4)分离开的下方处的螺母托架22脱离的方向倾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托架主体21以基准线L为界在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侧,设置有多个将托架主体21和螺母托架22局部地接合的局部接合部26。另外,托架主体21具有以在局部接合部26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加强筋27。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通过局部接合部26(参照图4),能够提高以基准线L(参照图4)为界的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的前缘(第2缘部)侧的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相对于螺母托架22(参照图4)的接合强度。
另外,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通过由加强筋27(参照图4)将局部接合部26(参照图4)彼此连结,能够在良好地维持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的刚性的同时,减少局部接合部26(参照图4)的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接合面S2分别以沿着托架主体21的外缘排列的方式形成。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构成紧凑且能够提高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相对于螺母托架22(参照图4)的接合强度的支承托架20。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螺母22a(参照图3)配置于螺母托架22(参照图3)与托架主体21(参照图3)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图6是表示螺母托架22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对应的剖视图。此外,在图6中,与图3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变形例的螺母托架25以沿着托架主体2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图6的右侧面)和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的方式,由在截面观察中呈L字形的板体形成。另外,该螺母托架25的上下凸缘25b通过焊接等与下侧面11c接合。
根据这样的螺母托架25,与螺母托架22(参照图3)相比,成形变得容易。

Claims (5)

1.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托架,该支承托架利用螺栓轴支承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的前端,
所述支承托架具有:
托架主体,其配置于所述悬架臂侧;
螺母托架,其相对于所述托架主体配置在与所述悬架臂相反一侧;以及
螺母,其配置在所述托架主体和所述螺母托架之间,用于紧固所述螺栓,
所述托架主体具有:
主体面,其与所述螺母接触;
接合面,其沿着与所述主体面相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托架主体和所述螺母托架利用所述接合面彼此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面以包围所述螺母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各个所述接合面以随着趋向所述螺母而朝向与所述螺栓的轴向相同的方向位移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主体的第1缘部与车身侧连接,第2缘部借助连结托架与车身侧相连结,其中,该第2缘部与该第1缘部邻接且沿着与该第1缘部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接合面配置在规定的基准线的与所述连结托架相反一侧,
所述基准线平行于所述第1缘部与车身侧连接的连接方向,
所述基准线由穿过距离所述第1缘部最远的所述第2缘部和所述连结托架之间的接合位置的线段规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主体具有以所述基准线为界而在所述第2缘部侧将所述托架主体和所述螺母托架局部接合的至少两个局部接合部,且具有以在所述局部接合部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接合面以沿着所述托架主体的外缘排列的方式形成。
CN201810462963.1A 2017-06-05 2018-05-15 悬架臂支承构造 Active CN1089735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0846 2017-06-05
JP2017110846A JP6590862B2 (ja) 2017-06-05 2017-06-05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支持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3563A CN108973563A (zh) 2018-12-11
CN108973563B true CN108973563B (zh) 2021-12-31

Family

ID=64541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62963.1A Active CN108973563B (zh) 2017-06-05 2018-05-15 悬架臂支承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90862B2 (zh)
CN (1) CN1089735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9778B2 (ja) 2018-10-29 2024-04-17 一博 舘田 エクオールを有効成分として含む腸内細菌に対する抗菌剤
JP7158519B2 (ja) * 2021-03-04 2022-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7158518B2 (ja) * 2021-03-04 2022-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CN113799570B (zh) * 2021-08-24 2023-05-26 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扭力梁安装架、下车体及白车身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7391A (ja) * 2005-06-16 2006-12-28 Toyota Motor Corp 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JP2007269291A (ja) * 2006-03-31 2007-10-18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10111154A (ja) * 2008-11-04 2010-05-20 Honda Motor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支持構造
CN102398631A (zh) * 2010-09-02 2012-04-04 铃木株式会社 拖臂安装结构
CN102785544A (zh) * 2011-05-16 2012-11-2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悬架构造、悬架连杆形成方法
JP2013018383A (ja) * 2011-07-12 2013-01-31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の取付構造
CN104275998A (zh) * 2013-07-08 2015-01-14 铃木株式会社 拖臂安装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4031B2 (ja) * 2001-11-14 2007-09-2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CN101678861B (zh) * 2007-06-22 2011-1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后车身结构
CN104284829B (zh) * 2012-05-18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架构造
JP6265505B2 (ja) * 2015-11-02 2018-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7391A (ja) * 2005-06-16 2006-12-28 Toyota Motor Corp 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JP2007269291A (ja) * 2006-03-31 2007-10-18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10111154A (ja) * 2008-11-04 2010-05-20 Honda Motor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支持構造
CN102398631A (zh) * 2010-09-02 2012-04-04 铃木株式会社 拖臂安装结构
CN102785544A (zh) * 2011-05-16 2012-11-2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悬架构造、悬架连杆形成方法
JP2013018383A (ja) * 2011-07-12 2013-01-31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の取付構造
CN104275998A (zh) * 2013-07-08 2015-01-14 铃木株式会社 拖臂安装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203055A (ja) 2018-12-27
JP6590862B2 (ja) 2019-10-16
CN108973563A (zh) 2018-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73563B (zh) 悬架臂支承构造
US9783234B2 (en) Sub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010849B2 (en)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US9744995B2 (en) Sub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329575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
US1011265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20160207575A1 (en) Sub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279649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8725588B (zh) 车身底板构造
JP6865837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108454700B (zh) 车辆下部结构
JP507594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8974125B (zh) 悬架臂支承构造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9286181A (ja) 車体骨格構造
JP2019006311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155255A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EP3628545B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US896075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2008195204A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18135080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5155252A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15096352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066102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