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74125B - 悬架臂支承构造 - Google Patents

悬架臂支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74125B
CN108974125B CN201810502720.6A CN201810502720A CN108974125B CN 108974125 B CN108974125 B CN 108974125B CN 201810502720 A CN201810502720 A CN 201810502720A CN 108974125 B CN108974125 B CN 1089741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uspension arm
main body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027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74125A (zh
Inventor
向井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974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4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74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41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支承托架(20)的上部从车外侧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接合。另外,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相比向下方延伸,支承托架(20)的下部在比该下侧面(11c)靠下方的位置与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接合。

Description

悬架臂支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悬架臂支承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悬架臂支承构造,公知有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其在配置于下纵梁后端部的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轴支承悬架臂(拖曳臂)的前端部(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该悬架臂支承构造具备将下纵梁的后端部和在该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车架连结的外伸叉架。另外,该悬架臂支承构造具备在外伸叉架的下方从后侧车架侧朝向下纵梁侧延伸的横梁的延长部。
并且,所述支承托架的上表面与外伸叉架的靠下纵梁的下表面连接,所述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横梁的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2661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不过,在以往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中,如前所述,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仅由横梁的延长部支承。因此,为了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存在横梁的延长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变大的倾向。另外,若该延长部大型化,则易成形性会被阻碍。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
解决上述课题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托架,其供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安装;后侧车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横梁,其与所述后侧车架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侧车架具备:外侧面,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内侧面,其位于所述外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和下侧面,其将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连结,所述支承托架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外侧面靠车外侧的位置,并且从车宽方向与所述外侧面接合,所述横梁的端部与所述下侧面相比向下方延伸,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在比所述下侧面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的端部接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的悬架臂支承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车身后部的局部仰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支承托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从后斜下方仰视的支承托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螺母托架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对应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下纵梁
1a 下纵梁的后部
1b 后部内侧面(内侧面)
2 后侧车架
3 后底板横梁(横梁)
4 后悬架装置
5 底板
6 保险杠横梁
9 前后延伸部
10 车身
11 倾斜部
11a 后侧车架的外侧面
11b 后侧车架的内侧面
11c 后侧车架的下侧面
12 横梁主体
13 倾斜托架
20 支承托架
21 托架主体
21a 穿插孔
21b 上缘凸缘
21c 前缘凸缘
22 螺母托架
22a 板螺母(螺母)
22b 上下凸缘
22c 缘部凸缘
23 连结托架
23c 贯穿孔
24 三点接合部
41 拖曳臂(悬架臂)
42 扭力梁
43 拖曳臂的前端部
44 橡胶衬套接头
44a 内筒
44b 外筒
44c 橡胶弹性体
45 螺栓
46 悬架弹簧
D 接合方向
L 基准线
S1 主体面
S2 接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具有将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的前端部支承于车身侧的支承托架。以下,在对车身的后部构造进行说明之后,对支承托架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相对于车轴呈左右对称构造的一对支承托架中的、配置于左侧的支承托架进行说明。省略配置于右侧的支承托架的具体说明。
<车身的后部构造>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后部构造的局部仰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部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在图1和图2中,出于作图的方便,后悬架装置4以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与从落座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到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一致。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身10具备:下纵梁1,其在车身10的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车架2,其从下纵梁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后底板横梁3(横梁),其将后侧车架2的后述的倾斜部11彼此连结;以及后悬架装置4。
下纵梁1分别将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内外的下纵梁内部件(省略图示)和下纵梁外部件(省略图示)接合而形成为空心,在该下纵梁1的内侧配置有下纵梁加强件(省略图示)。
另外,虽未图示,但下纵梁1延伸到车身前部的仪表板下部件附近。在这样的下纵梁1彼此之间配置有构成车室的底板面的底面板5。
后侧车架2主要由倾斜部11和前后延伸部9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后延伸部9具有矩形的闭合截面构造。该前后延伸部9配置于接下来说明的倾斜部11的后方,在比下纵梁1靠内侧的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前后延伸部9以与车轴大致平行的方式大致水平地延伸。
在前后延伸部9的后端部分别经由保险杠横梁延伸部(省略图示)连接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6的两端部后表面。
此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7a是后底面板,附图标记7b是顶托加强件(jack upstiffener),附图标记7c是端横梁。
倾斜部11的后端部与这样的前后延伸部9的前端部连接,该倾斜部11在截面观察中呈向上方敞开的帽形状。对于该倾斜部11的截面形状,与支承托架20的说明一起随后详细地说明。
倾斜部11的前端部在下纵梁1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在前后方向上与下纵梁1的后端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与下纵梁1的后端部连接。
另外,倾斜部11在车身10的仰视时以随着从与下纵梁1连接的前端部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与前后延伸部9的前端部连接。
另外,车身10的侧视时的图示省略,但倾斜部11以随着从与下纵梁1之间的连接部趋向后方而逐渐朝向下方的方式(以朝向图1的纸面的近前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与前后延伸部9的前端部连接。
后底板横梁3(横梁)以与后侧车架2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的后底板横梁3构成为主要具备横梁主体12和倾斜托架13。
横梁主体12以将倾斜部11的后部彼此连结的的方式沿着底面板5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的横梁主体12以在其与底面板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方式在截面观察中具有向上方敞开的帽形状。并且,利用与帽形状的凸缘部相对应的凸缘而通过焊接等与底面板5的下表面接合。
横梁主体1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通过焊接等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11b连接。
倾斜托架13分别配置于横梁主体12的两端部。
倾斜托架13从与横梁主体12连接的基端部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和支承托架20。对于该倾斜托架13,与支承托架20的说明一起随后详细地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后悬架装置4具备:左右一对的拖曳臂41(悬架臂),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扭力梁(torsion beam)42,其将该左右一对的拖曳臂41沿车宽方向连接。
这些拖曳臂41和扭力梁42以在俯视时呈大致H形状的方式连接成一体。支承未图示的后轮的拖曳臂41的后端部经由悬架弹簧46和未图示的减振器与车身侧连接。
如图2所示,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经由橡胶衬套接头44利用螺栓45安装于支承托架20。此外,该支承托架20如后述那样安装于车身10侧。
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呈在内侧具有橡胶衬套接头44的圆筒形状。
橡胶衬套接头44构成为主要具备:内筒44a,其供螺栓45穿插;外筒44b,其配置于内筒44a的外侧;和橡胶弹性体44c,其填充于内筒44a与外筒44b之间并对它们进行硫化粘接。
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配置于下纵梁1与后侧车架2之间。
具体而言,该前端部43配置于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与下纵梁1的形成于后部1a的内侧面1b(以下有时称为后部内侧面1b)之间。
该后部内侧面1b是上述的下纵梁内部件(省略图示)以与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并行地相对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并行”这一用语是指,除了理想的平行的状态之外,也容许规定的两部件的板面彼此稍微倾斜地相对的状态。
在形成该后部内侧面1b的下纵梁内部件(省略图示)上形成有螺栓45的穿插孔(省略图示)。
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的轴向配置成与后部内侧面1b正交的方向,并通过从下纵梁1的后部1a的车外侧穿插于橡胶衬套接头44的内筒44a内的螺栓45,而被轴支承于接下来说明的支承托架20。
<支承托架>
图3是用于说明支承托架20的结构的图2的III-III剖视图。图4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支承托架2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在图4中,出于作图的方便,省略了下纵梁1(参照图3)的记载。图5是表示在图2中从后斜下方仰视配置于下纵梁1的后部1a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之间的支承托架20的情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此外,在图2、图4以及图5中,螺母托架22以遮挡线(虚线)表示。
如图3所示,支承托架20构成为主要具备托架主体21、螺母托架22、以及连结托架23。
(托架主体)
如图3所示,托架主体21形成为大致板体,其板面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并行。也就是说,托架主体21的板面与下纵梁1的后部内侧面1b并行。
如图4所示,托架主体21的平面形状呈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下垂的大致舌形状。
在托架主体21的上缘(第1缘部)形成有沿着上述的帽状的倾斜部11的凸缘部配置的上缘凸缘21b。
在该托架主体21上形成有螺栓45的穿插孔21a。另外,在该穿插孔21a的周围形成有多处将螺母托架22和后底板横梁3(倾斜托架13)重叠地相对于托架主体21接合的三点接合部24。对于这些三点接合部24,随后详细地说明。
如图3所示,托架主体21的上部配置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车宽方向外侧,并通过焊接等与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连接。
此外,如前所述,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在截面观察中呈向上方敞开的帽形状。也就是说,倾斜部11具备:外侧面11a,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内侧面11b,其位于外侧面11a的车宽方向内侧(图3的右侧);和下侧面11c,其将外侧面11a和内侧面11b连结。
另外,托架主体21从与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接合的接合部起与下纵梁1的后部内侧面1b相对地向下方延伸。
并且,在与穿插于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的螺栓45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上述的穿插孔21a。
另外,在托架主体21的下端附近形成有随后详细地说明的三点接合部24中的至少一个。
(螺母托架)
如图3所示,螺母托架22由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托架主体2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的板体构成。
螺母托架22在与托架主体21的穿插孔21a相对应的位置具有与螺栓45啮合(螺合)的板螺母22a(螺母)。该板螺母22a焊接于螺母托架22侧,不与托架主体21接合地抵接。
如图4所示,螺母托架22的平面形状以成为具有比大致舌状的支承托架20的外缘小大致一圈的外缘的大致舌状的方式形成。
并且,如图3所示,在螺母托架22的上缘形成有上下凸缘22b。如图2所示,该上下凸缘22b以在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沿着倾斜部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螺母托架22的上缘经由该上下凸缘22b通过焊接等与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连接。
如图3所示,螺母托架22在与上述的三点接合部24相对应的位置,与托架主体21局部地重叠。
另外,螺母托架2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在与上述的三点接合部24相对应的位置将后底板横梁3的倾斜托架13连接。
此外,如图2所示,倾斜托架13从通过焊接等与横梁主体12连接的基端部侧朝向托架主体21的外缘延伸。该倾斜托架13由弯曲成大致鞍状的板体形成。
具体而言,倾斜托架13形成为具有随着从沿着横梁主体12的下表面弯曲的基端部侧趋向托架主体21侧而逐渐增加高度的帽形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在倾斜托架13的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外缘,以沿着图4所示的螺母托架22的外缘的方式形成有缘部凸缘22c(参照图3)。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倾斜托架13以随着从与托架主体21连接的基端部侧趋向托架主体21侧而逐渐增加高度的方式倾斜。此外,倾斜托架13在比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支承托架20侧延伸。
并且,倾斜托架13的缘部凸缘22c在随后详细地说明的三点接合部24与螺母托架22的下部接合。
(连结部托架)
如图3所示,连结托架23由俯视呈矩形的板体形成。
如图4所示,该连结托架23通过焊接等与在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图4的右侧)立起的前缘凸缘21c连接。
如图2所示,连结托架23以与托架主体21的板面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方式与前缘凸缘21c连接。也就是说,连结托架23的板面相对于车宽方向在锐角侧所呈的角度,与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在锐角侧所呈的角度大致相等。
连结托架23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与下纵梁1的一般部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连接。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连结托架23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形成的外侧凸缘23a通过焊接等与下纵梁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连接。
在这样的连结托架23的中央部形成有贯穿孔23c。该贯穿孔23c在于规定的焊点P对下纵梁1和后侧车架2(倾斜部11)进行点焊之际用作焊接工具的插入孔。
(三点接合部)
接着,对在支承托架20形成的三点接合部24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三点接合部24形成于螺栓45(参照图3)相对于板螺母22a的紧固部周围。
具体而言,三点接合部24以板螺母22a为中心而沿着托架主体21的外缘地形成。
如图3所示,三点接合部24形成有:主体面S1,其与板螺母22a所抵接的托架主体21抵接;和接合面S2,其在与该主体面S1交叉的方向上与螺母托架22接合。
另外,如图3所示,各个三点接合部24中的接合面S2以随着从托架主体21的外缘趋向板螺母22a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移位的方式倾斜。
即、如图4所示,各个三点接合部24中的接合面S2(参照图3)如三点接合部24内箭头所示的越趋向板螺母22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图4的左侧)凹陷的深度越逐渐增加。换言之,接合面S2分别以随着趋向板螺母22a而向螺栓45(参照图3)的轴向的相同方向、即车宽方向内侧移位的方式倾斜。
另外,三点接合部24相对于基准线L设置于与连结托架23相反的一侧。即、三点接合部24中的各接合面S2(参照图3)相对于基准线L位于与连结托架23相反的一侧。
这样的基准线L由线段规定,该线段平行于设置于托架主体21上缘(第1缘部)的上缘凸缘21b与倾斜部11(车身侧)之间的连接方向D,且通过距托架主体21的上缘(第1缘部)最远的、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与连结托架23之间的接合位置。
另外,在托架主体21上,以基准线L为界,在连结托架23所设置的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侧,具备将托架主体21和螺母托架22局部地接合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三个)局部接合部26。
另外,期望的是,局部接合部26以隔着板螺母22a与三点接合部24中的某一个相对的方式配置。
此外,虽未图示,但本实施方式的局部接合部26中的、在图4的纸面右侧以上下两列排列的局部接合部26具有三点接合部24那样的倾斜接合面。另外,图4的纸面左侧的局部接合部26具有与主体面S1(参照图3)平行的接合面。
此外,设想了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适用于前轮驱动车,但具有倾斜接合面的局部接合部26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适用于四轮驱动车的情况下更恰当地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托架主体21上具有以在局部接合部26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加强筋27。该加强筋27是托架主体21的板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局部地突出而形成的。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所起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支承托架20的上部从车外侧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接合。另外,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相比向下方延伸,支承托架20的下部在比该下侧面11c靠下方的位置与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接合。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通过后侧车架2(倾斜部11)和后底板横梁3(横梁)这两方对支承托架20进行支承。
另外,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与以往的仅通过横梁的端部对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内侧进行的支承悬架臂支承构造不同,能够降低后底板横梁3(横梁)的高度。
即、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与以往相比能够对支承托架20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使后底板横梁3(倾斜托架13)小型化,因此,无需如以往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的横梁的延长部那样分成两个部件。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后底板横梁3(倾斜托架13)的成形性优异,并且能够减少零部件个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支承托架20具备在上下方向上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接合的上下凸缘22b。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支承托架20(参照图3)能够在载荷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图3的右侧)施加之际利用上下凸缘22b(参照图3)来防止托架主体21(参照图3)的下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在支承托架20的托架主体21与螺母托架22之间配置有供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安装的板螺母22a。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在车宽方向两侧支承板螺母22a(参照图3),能够提高拖曳臂41(参照图3)的安装刚性。
另外,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托架主体21(参照图3)和螺母托架22(参照图3)被分别单独地设置,因此,支承托架20的成形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支承托架20安装于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将拖曳臂41(参照图2)的转动轴设定成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由此,能够提高针对施加于悬架的横力的抗性。
另外,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支承托架20(参照图2)以沿着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参照图2)自然而然地倾斜的方式配置。由此,悬架臂支承构造无需另外设置用于使支承托架20倾斜的特别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支承托架20的连结托架23将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和下纵梁1的一般面1c连结起来。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经由保险杠横梁6(参照图1)从后侧车架2(参照图1)向下纵梁1(参照图1)传递后面碰撞时的载荷。另外,在前后方向的载荷在行驶时通过扭力梁42(参照图1)输入到支承托架20(参照图2)之际,防止连结托架23(参照图2)向支承托架20的前方移动。根据该悬架臂支承构造,后面碰撞时的通过支承托架20的扭力梁42的支承刚性更加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托架主体21和螺母托架22通过沿着与主体面S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接合面S2相互接合。
在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由于施加于悬架的横力,螺栓45(参照图3)有时向经由板螺母22a将托架主体21从螺母托架22剥离的方向起作用。
此时,由于接合面S2沿着相对于板螺母22a所抵接的托架主体21的主体面S1交叉的方向延伸,所以在接合面S2上产生剪切方向上的分力。也就是说,能够在剥离方向和剪切方向这两个方向上承受载荷。并且,由于该分力,将托架主体21从螺母托架22剥离的方向上的力被减轻,托架主体21相对于螺母托架22的接合强度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接合面S2以包围板螺母22a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另外,接合面S2分别以随着趋向板螺母22a而向与螺栓45的轴向相同的方向移位的方式倾斜。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螺栓45(参照图3)借助板螺母22a(参照图3)向托架主体21(参照图3)施加了旋转(rotation)方向和/或扭转(twist)方向的力时,包围螺栓45的各接合面S2(参照图3)协作,进一步提高托架主体21与螺母托架22(参照图3)接合的接合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托架主体21的上缘(第1缘部)经由上缘凸缘21b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连接。
另外,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经由与前缘凸缘21c(参照图4)连接的连结托架23(参照图4)而与下纵梁1(参照图5)连接。由此,能够防止托架主体21向车宽方向的倾倒。
另外,接合面S2(参照图3)相对于基准线L(参照图4)配置于与连结托架23(参照图4)相反的一侧。
由此,从连结托架23(参照图4)远离的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的下部处的托架主体21相对于螺母托架22的接合强度提高。由此,能够防止托架主体21(参照图4)向与位于托架主体21的与连结托架23(参照图4)分离开的下方处的螺母托架22脱离的方向倾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托架主体21以基准线L为界在托架主体21的前缘(第2缘部)侧,设置有多个将托架主体21和螺母托架22局部地接合的局部接合部26。另外,托架主体21具有以在局部接合部26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加强筋27。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通过局部接合部26(参照图4),能够提高以基准线L(参照图4)为界的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的前缘(第2缘部)侧的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相对于螺母托架22(参照图4)的接合强度。
另外,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通过由加强筋27(参照图4)将局部接合部26(参照图4)彼此连结,能够在良好地维持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的刚性的同时,减少局部接合部26(参照图4)的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中,接合面S2分别以沿着托架主体21的外缘排列的方式形成。
根据这样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构成紧凑且能够提高托架主体21(参照图4)相对于螺母托架22(参照图4)的接合强度的支承托架20。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螺母22a(参照图3)配置于螺母托架22(参照图3)与托架主体21(参照图3)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图6是表示螺母托架22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对应的剖视图。此外,在图6中,与图3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变形例的螺母托架25以沿着托架主体2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图6的右侧面)和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的方式,由在截面观察中呈L字形的板体形成。另外,该螺母托架25的上下凸缘25b通过焊接等与下侧面11c接合。
根据这样的螺母托架25,与螺母托架22(参照图3)相比,成形变得容易。

Claims (3)

1.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托架,其供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安装;
后侧车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
横梁,其与所述后侧车架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后侧车架具备:
外侧面,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
内侧面,其位于所述外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和
下侧面,其将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连结,
所述支承托架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外侧面靠车外侧的位置,并且从车宽方向与所述外侧面接合,
所述横梁具有帽形状的截面形状,并且连接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下侧面,
所述横梁的端部与所述下侧面相比向下方延伸,
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在比所述下侧面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的端部接合,
所述支承托架具备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下侧面接合的上下凸缘,
所述支承托架具备:托架主体,其沿着所述外侧面延伸;和螺母托架,其配置于所述托架主体的车内侧,形成有所述上下凸缘,
在所述托架主体与所述螺母托架之间配置有供所述悬架臂安装的螺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车架具备:
前后延伸部,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倾斜部,其以随着从所述前后延伸部的前部趋向前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
所述支承托架安装于所述倾斜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悬架臂支承构造具备在所述倾斜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
所述倾斜部的前端部与所述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
所述下纵梁具备:内侧面,其与所述倾斜部并行地倾斜;和一般面,其从该内侧面朝向前方延伸,
所述支承托架具备将所述倾斜部和所述下纵梁的所述一般面连结的连结托架。
CN201810502720.6A 2017-06-05 2018-05-23 悬架臂支承构造 Active CN1089741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0845A JP6483756B2 (ja) 2017-06-05 2017-06-05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支持構造
JP2017-110845 2017-06-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4125A CN108974125A (zh) 2018-12-11
CN108974125B true CN108974125B (zh) 2021-07-16

Family

ID=64542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02720.6A Active CN108974125B (zh) 2017-06-05 2018-05-23 悬架臂支承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83756B2 (zh)
CN (1) CN1089741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26895B2 (ja) * 2019-06-07 2023-08-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11247726B2 (en) 2020-03-25 2022-02-15 Volvo Car Corporation Subfram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KR20220109907A (ko) 2021-01-29 2022-08-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55586A1 (en) * 1998-12-16 2000-11-29 Unipres Corporation Mounting structure of suspension member
JP2000335448A (ja) * 1999-05-25 2000-12-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け部構造
JP2007022292A (ja) * 2005-07-15 2007-02-01 Mazd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
EP1982856A1 (en) * 2001-06-15 2008-10-2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obile body frame structure
JP2009298186A (ja) * 2008-06-10 2009-12-2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の床下構造
JP2010111154A (ja) * 2008-11-04 2010-05-20 Honda Motor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支持構造
CN106627762A (zh) * 2015-11-02 2017-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55586A1 (en) * 1998-12-16 2000-11-29 Unipres Corporation Mounting structure of suspension member
JP2000335448A (ja) * 1999-05-25 2000-12-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け部構造
EP1982856A1 (en) * 2001-06-15 2008-10-2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obile body frame structure
JP2007022292A (ja) * 2005-07-15 2007-02-01 Mazd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
JP2009298186A (ja) * 2008-06-10 2009-12-2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の床下構造
JP2010111154A (ja) * 2008-11-04 2010-05-20 Honda Motor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支持構造
CN106627762A (zh) * 2015-11-02 2017-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83756B2 (ja) 2019-03-13
CN108974125A (zh) 2018-12-11
JP2018203054A (ja)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83234B2 (en) Sub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682727B2 (en) Sub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744995B2 (en) Sub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8973563B (zh) 悬架臂支承构造
JP5329575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
JP7279649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1360631B (zh) 用于车辆的乘客踏板安装结构
CN108725588B (zh) 车身底板构造
CN108974125B (zh) 悬架臂支承构造
JP6865837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US20160207574A1 (en) Sub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137488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8454700B (zh) 车辆下部结构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875508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EP3628545B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US896075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6052512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942811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CN102476656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6066102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156649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US20240166272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12046112A (ja) 車体構造
JP6137487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