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53019A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53019A
CN113353019A CN202110042673.3A CN202110042673A CN113353019A CN 113353019 A CN113353019 A CN 113353019A CN 202110042673 A CN202110042673 A CN 202110042673A CN 113353019 A CN113353019 A CN 1133530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ender panel
apron
main body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426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53019B (zh
Inventor
田代邦芳
渡边重昭
高桥龙一
鬼头应时
黑田晋
芦浦礼子
岛田知广
竹重和伦
王强
中座宪浩
江口觉
宫崎勇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53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3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530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30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Abstract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将设置于发动机罩(3)的下方且翼子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裙板加强件(5)与设置于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翼子板(4)的上部连接的支架(10);支架(10)具备:固定在翼子板(4)的上端部(4u)具有的凸缘部(4ub)上的翼子板固定部(11);从翼子板固定部(11)向下方延伸、位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主体部(12);以及从主体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裙板加强件(5)的侧边延伸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主体部(12)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15)。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例如具备:设置于动力单元的上方的发动机罩、位于该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设置于车身侧部的左右一对翼子板、设置于发动机罩的下方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以及连结翼子板的上部与裙板加强件的支架。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例示,一般已知有在翼子板的上部具备作为雨槽的雨水导轨部的结构;
为了接住从翼子板和发动机罩的分界部所具有的缝隙侵入车身内部的水且向车身外侧排出,雨水导轨部沿该翼子板的上部的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方向内缘一体形成。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结构:这样的雨水导轨部在车辆的正面观察下在发动机罩的下方朝裙板加强件向车宽方向内侧大致水平地延伸,且通过支架(冲击吸收支架)从下侧支承于裙板加强件的上表面。
专利文献1的上述支架具备安装雨水导轨部的安装部、和从该安装部向下方延伸而下端部固定于裙板加强件的一对板状的支承脚部。
尤其是,专利文献1的支架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承脚部的中间位置具备沿该支承脚部的整个宽度方向折弯的折弯部的冲击吸收支架。因此,支架在行人碰撞到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碰撞载荷(大载荷)被输入至该分界周边时,通过以折弯部为起点变形来提高行人保护性能(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的支架形成为使一对支承脚部的板面彼此例如以具有随着向下方而彼此的间隔扩大那样的角度的形式相对上下方向倾斜配置,由此和以沿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截面系数较高。
由此,对于翼子板,对从其上部向下方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也可以确保支架对翼子板的支持刚度(切实刚度)。
然而,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如上所述,行人与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附近碰撞时,发动机罩与该发动机罩的下方且裙板加强件的上方具有的雨水导轨部抵接,恐怕会妨碍发动机罩向下方塑性变形的行程。
作为其对策,考虑将在发动机罩和裙板加强件之间与雨水导轨部一起存在的上述的支架进一步弱体化的结构,该情况下,由于支架对翼子板的支承刚度也降低,因此在谋求更高水准地兼得行人保护性能和翼子板的支承刚度时有进一步的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13-0183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可以兼顾在行人与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时的、由连结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支架的变形带来的行人保护性能和对翼子板向下方的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的翼子板支承刚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设置于动力单元的上方的发动机罩;位于该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于车身侧部的左右一对翼子板;设置于上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且上述翼子板的车宽方向内侧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以及连结上述翼子板的上部和上述裙板加强件的支架;上述支架具备:固定于上述翼子板的上端部(翼子板上端部)的翼子板固定部;从上述翼子板固定部向下方延伸、位于上述裙板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主体部;以及固定于上述裙板加强件的裙板加强件固定部;上述主体部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第一个弯曲部。
根据上述结构,行人与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时、即上述分界周边输入有碰撞载荷(大载荷)时,由于支架的主体部构成为位于裙板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能在发动机罩和裙板加强件上表面之间的空间使发动机罩变形。
即,以随着发动机罩向下方变形而向下方压缩的形式变形的支架介于发动机罩和裙板加强件上表面之间的空间,能抑制妨碍发动机罩向下方的变形。
又,由于支架的主体部具有第一个弯曲部,因此如上所述在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上输入有大载荷时,能以第一个弯曲部为契机使支架变形。因此,本实施形态的前部车身结构可以改善行人保护性能。
另一方面,由于支架连结翼子板的上部和裙板加强件,因此翼子板相对于裙板加强件通过支架被支承。即,在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上没有输入上述那样的大载荷的通常时,支架作为翼子板的支承构件发挥功能。因此,对于翼子板,在输入从其上部向下方手压等的小载荷时,支架所具备的第一个弯曲部为比屈曲成锐角形状的屈曲部平滑的弯曲形状,因此应力难以集中所以能抑制支架的变形。
总而言之本发明中,能改善行人与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碰撞载荷输入该分界周边时的行人保护性能。另一方面,对于翼子板,对从其上部向下方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也可以确保支架对翼子板的支持刚度。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上述主体部具备在上述翼子板固定部和上述第一个弯曲部之间向下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上述结构,行人与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时,倾斜部随着翼子板与发动机罩的分界周边向下方变形而向下方位移。因此,能使弯曲部以溃坏的形式变形,能通过支架吸收碰撞能量。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上述主体部具备在上述翼子板固定部和上述第一个弯曲部之间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第二个弯曲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支架的主体部具有第一、第二个弯曲部,因此当碰撞载荷(大载荷)输入至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时,不仅是第一弯曲部还能以第二弯曲部为契机使支架变形。
因此,通过相对于碰撞载荷使支架完全溃坏,能在发动机罩和裙板加强件上表面之间的空间使发动机罩进一步变形,结果是能进一步改善行人保护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上述主体部形成为板状,所述板状具备:平面状延伸、具备与上述裙板加强件通过紧固而固定的紧固面的平面部;和从该平面部的前端以及后端向上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折弯的凸缘部(阶梯部)。
根据上述结构,支架的弯曲部能够在行人与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碰撞时成为变形的契机的同时,支架的阶梯部能够吸收在支架溃坏时仅靠弯曲部所无法完全吸收的碰撞能量。
另一方面,对于翼子板,对从其上部向下方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也可以通过阶梯部来提高支架对翼子板的支持刚度。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上述裙板加强件固定部固定于上述裙板加强件的侧壁部。
根据上述结构,车辆装配时、即通过支架将翼子板安装于裙板加强件时,可以调节翼子板和发动机罩之间的车辆上下方向的缝隙的长度以及其偏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兼顾行人与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碰撞时的、由连结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支架的变形得到的行人保护性能和对翼子板向下方的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的翼子板支承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车辆前方且上方观察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前方且上方观察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线向视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5中(a)是从车辆前方观察本实施形态的中间支架的图,以及(b)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的图;
图6是图3中的B-B线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7中(a)是图3中的C-C线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以及(b)是图3中的D-D线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8是与图1对应地示出根据本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与图5中(a)、(b)对应地示出根据本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3 发动机罩
4 翼子板
5 裙板加强件
5b 裙板加强件的车宽外壁(侧壁部)
10(10A,10B,10C),10’(10A’,10B’,10C’) 支架
11 翼子板固定部
12、12’ 主体部
13 裙板加强件固定部
14 第二弯曲部(第二の弯曲部)
15 第一弯曲部(弯曲部、第一の弯曲部)
16、16’ 倾斜部
da 主体部的延伸方向
25 平面部
27 阶梯部(凸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
图中,分别为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向、箭头R表示车辆右方向、箭头L表示车辆左方向、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向、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又由于本实施形态的前部车身结构为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因此主要基于车辆右侧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形态的车辆在比形成车室部的前壁的前围板(Dashpanel)1靠前侧处设置有搭载发动机(图示省略)的发动机室E(参照图3),在发动机室E的车辆上方侧设置有发动机罩3(参照图2、图6、图7中(a)、(b))。发动机罩3后端通过车宽方向延伸的铰链轴(图示省略)轴支承于车身侧,开闭自由地覆盖发动机室E。
如图6、图7中(a)、(b)所示,发动机罩3具备外板(Outer panel)3A和配置于比外板3A靠下方(车身内侧)的内板(Inner panel)3B。发动机罩3的外板3A借助通过折弯的外周缘压接内板3B的外周缘的卷边加工而与内板3B接合。
如图1~图4所示,发动机室E的两侧设置有前翼子板面板4(Front fender panel,以下简称为“翼子板4”)。
翼子板4大致整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以外表面为车辆前侧的侧部的外观设计面而纵壁状地形成。另如图2所示,翼子板4的下端沿轮拱形状向上方突状地形成。
如图1、图6、图7中(a)、(b)所示,翼子板4设置于比发动机罩3靠车宽方向外侧。具体如图6、图7中(a)、(b)所示,翼子板4以上部侧随着向车辆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形式弯曲,因此位于翼子板4的上端的上端部4u位于在翼子板4的车宽方向中最靠车宽方向内端。如此的翼子板上端部4u和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外端3a以一起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宽方向隔开间隙对峙的形式配置。
即,翼子板4和发动机罩3在彼此分界部周边处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正交截面视图下大致连续的平滑的(大致齐平的)外观设计面。
如图1、图4、图6、图7中(a)、(b)所示,翼子板上端部4u上形成有与该翼子板上端部4u的向上方的突端部分相当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翼子板上边缘4ua(棱线部)。翼子板上端部4u上形成有从翼子板上边缘4ua向下方延伸的凸缘部4ub。凸缘部4ub以随着向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形式倾斜延伸,与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翼子板上端部4u一体形成。
又如图1~图4、图6、图7中(a)、(b)所示,在比翼子板4靠车宽方向内侧且比发动机罩3靠下方处设置有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5,其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作为内部由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构造构成车辆前后方向的正交截面的车身骨骼构件。
本实施形态的裙板加强件5以大致水平且随着向车辆前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形式倾斜地直线状延伸(参照图3),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由长度方向的正交截面向下方开口的帽形状的上裙板加强件5A和从下方与上裙板加强件5A接合的平板形状的下裙板加强件5B构成(参照图7中(a))。
如图6、图7中(a)、(b)所示,裙板加强件5设置于相对于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上部向下方分开的位置。由此,在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分界部与碰撞物碰撞时,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上部构成可向下方变形的空间,确保行人保护性能。
另如图2、图3所示,在比裙板加强件5靠车宽方向内侧且下方处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车身骨骼构件的左右一对前侧车架6。
左右一对前侧车架6的后方中途部分与前围板1接合。前围板1的车宽方向外侧具备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图示省略)。溃缩盒(Crash can,图示省略)的后端部通过固定板(Set plate)7固定于前侧车架6的前端部。左右一对溃缩盒的前端部接合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图示省略)。
如图3所示,在裙板加强件5以及前侧车架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到后侧部分上以架设于它们之间的形式设置有悬挂塔架8。
裙板加强件5其后端与铰链柱(图示省略)接合,从铰链柱在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至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当于溃缩盒(图示省略)的后端的位置。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5的各前端通过在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梁(Upper member)9(参照图1~图3)连接;
另,图1~图4省略了裙板加强件5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与铰链柱连接的根部分(后侧部分)的图示。
但,如图1~图3所示,在车辆前侧的两侧的翼子板4的上部和裙板加强件5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有将它们连结的多个(该例中为左右两侧各三个)支架10(前侧支架10A、中间支架10B以及后侧支架10C)。
即,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三个支架10分别配设于翼子板4的上部与裙板加强件5之间的前侧部分、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以及后侧部分。
这三个支架10均为将钢板压力成形而形成,配置为和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参照图6、图7中(a)、(b))与沿支架10的延伸方向da(长度方向)(参照例如图5中(a))的截面形状大致一致。
三个支架10(前侧支架10A、中间支架10B以及后侧支架10C)由于具有共通的结构,因此以中间支架10B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5中(a)、(b)、图6所示,中间支架10B具备固定于翼子板上端部4u所具备的凸缘部4ub上的翼子板固定部11、从翼子板固定部11向下方延伸位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主体部12、以及从主体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裙板加强件5一侧延伸而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
主体部12在其上端部、即与翼子板固定部11的分界部上形成向车宽方向内侧隆起(突状地弯曲)的第二弯曲部14,且在比第二弯曲部14靠下方处形成向车宽方向外侧隆起(突状地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5。即,本实施形态中,第一弯曲部15以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形式弯曲。又,本实施形态中,第二弯曲部14以向车宽方向内侧凸出的形式弯曲。该例中第一弯曲部15形成为比第二弯曲部14曲率小(大的曲率半径、即平缓的弯曲面);
另本实施形态中,第一弯曲部15以及第二弯曲部14理想是在延伸方向平滑地弯曲延伸的隆起形状,而非具有角部地屈曲形状的隆起形状。又,第一弯曲部15以及第二弯曲部14的各曲率可以通过例如支架10的板厚、宽度、材质、配置空间的大小等进行设定,理想是均为10mm以上20mm以下的范围的曲率。
此外主体部12如图4、图5中(a)、(b)、图6所示,在第一弯曲部15和第二弯曲部14之间具备以随着向车辆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形式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倾斜部16,且在第一弯曲部15和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之间具备在车宽方向大致水平且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横架部17。中间支架10B的横架部17设置于比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低的位置(参照图4、图6)。
中间支架10B以在延伸方向上分割的分割结构构成,该例中如图1~图4、图6所示,主要由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和裙板侧结构构件22这两个构件构成。
如图4、图5中(a)、(b)、图6所示,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作为整体以如下形式一体形成:翼子板固定部11的下端且车宽方向内端与倾斜部16的上端且车宽方向内端通过第二弯曲部14连结,倾斜部16的下端且车宽方向外端与车宽外侧横架部171的车宽方向外端通过第一弯曲部15连结。
即,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正交截面由翼子板固定部11、第二弯曲部14、倾斜部16、第一弯曲部15以及车宽外侧横架部171一体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
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的车宽外侧横架部171在车宽方向水平地延伸,在其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有与裙板侧结构构件22的一侧连接的连接片171a。连接片171a上形成有车辆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安装孔。
如图4、图6所示,裙板侧结构构件22具备在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外壁5b通过纵壁状的中间加固板(Gusset)30B固定的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
中间加固板30B沿车辆上下方向固着于裙板加强件5的纵壁状的车宽外壁5b。裙板侧结构构件22通过焊接(例如点焊)固定于中间加固板30B的纵壁状的车宽外壁30Ba(参照图4)。
又,通过由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和裙板侧结构构件22两个构件组成的分割结构构成中间支架10B,由此在将裙板侧结构构件22固定于中间加固板30B时,可以仅将与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紧固前的裙板侧结构构件22焊接于中间加固板30B。
因此,在将裙板侧结构构件22焊接于中间加固板30B时,能不使焊枪等干扰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而将裙板侧结构构件22切实地焊接于中间加固板30B。
但是,中间支架10B也可以是不采用由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和裙板侧结构构件22两个构件组成的分割结构,而整体由一个构件一体形成。
如图4、图6所示,裙板侧结构构件22由在车宽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车宽内侧横架部172、和从该车宽内侧横架部172的车宽方向内端通过第三弯曲部18向上方延伸的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一体形成。车宽内侧横架部172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向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一侧连接的连接片172a。连接片172a上形成有车辆上下方向贯通的螺栓安装孔。
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和裙板侧结构构件22在以共同水平延伸的车宽外侧横架部171和车宽内侧横架部172所分别具备的连接片171a,172a彼此在上下方向互相重合的形式的配置的状态下利用紧固构件(图示省略)互相连接。该例中车宽外侧横架部171以相对车宽内侧横架部172位于上方的形式重合(参照图4、图6)。
即,由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的车宽外侧横架部171和裙板侧结构构件22的车宽内侧横架部172形成上述的横架部17。横架部17以连接第一弯曲部15的下端部和第三弯曲部18的下端部的形式在车宽方向水平且直线状地延伸。
中间支架10B在延伸方向的至少主体部12上,在车辆前后方向(即支架宽度方向)上,中央部分的平面部25(阶梯上部25)相对于两外侧部分的凸缘部26(阶梯下部26)通过阶梯部27高一级(即在中间支架10B的厚度方向上高度不同地)地形成。
换言之,中间支架10B在延伸方向的至少主体部12上,由车辆前后方向以及在该中间支架10B的延伸方向上平面状地延伸的平面部25和从该平面部25的前端以及后端通过阶梯部27进一步向前后各侧延伸的凸缘部26一体形成;
又,平面部25具备与裙板加强件5紧固的紧固面。阶梯部27从平面部25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向中间支架10B的厚度方向(车辆上下方向)折弯形成。
即,平面部25向与中间支架10B的支架面(即,在车辆前后方向以及延伸方向延伸的面)正交的方向db(即板厚方向)的一侧db1相对于凸缘部26阶梯状地隆起形成;
该例中相对于支架面正交方向的一侧示出为上下方向的上侧。
平面部25沿延伸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平面状地形成。阶梯部27和平面部25的分界部(角部)以及阶梯部27和凸缘部26的分界部(角部)各自车辆前后方向(支架宽度方向)的正交截面弯曲形成。凸缘部26从与阶梯部27的分界部向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的方向凸缘状地突出形成。
如图4所示,平面部25、阶梯部27以及凸缘部26不仅是中间支架10B的主体部12,而是沿包含翼子板固定部11以及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的延伸方向沿全长形成。该例中,平面部25、阶梯部27以及凸缘部26沿中间支架10B的延伸方向的全长(即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和裙板侧结构构件22各自的延伸方向的全长)连续形成。
另,中间支架10B不限于如此形成沿延伸方向延伸的阶梯部27,也可以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支架宽度方向)上局部地凹状或凸状且沿延伸方向延伸的焊缝(Bead)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为局部厚壁的肋(Rib)。
又,本实施形态的阶梯部27虽沿中间支架10B的延伸方向的全长形成,但不限于此,至少在主体部12形成即可,例如不限于沿主体部12的延伸方向的全长连续形成,也可以是在延伸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
接下来,以与中间支架10B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前侧支架10A以及后侧支架10C;
另,对于前侧支架10A以及后侧支架10C,对与中间支架10B同样的结构标以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图7中(a)、(b)所示,前侧支架10A和后侧支架10C 均不采用如中间支架10B那样的分割结构,不仅翼子板固定部11和主体部12,还包含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地由一个构件一体形成。
此外,前侧支架10A和后侧支架10C均不像中间支架10B那样安装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外壁5b一侧,而向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一侧安装固定。
即,前侧支架10A和后侧支架10C均为,横架部17和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在与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大致相同高度(换言之比中间支架10B的横架部17(参照图6)高的位置)沿车宽方向水平且直线状地延伸。
尤其如图7中(a)所示,前侧支架10A为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从主体部12的横架部17的车宽方向内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至裙板加强件5的近前(比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外壁5b靠车宽方向外侧),通过前侧加固板30A向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一侧安装固定。
如图1~图3所示,前侧加固板30A在裙板加强件5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前侧支架10A的位置相同位置处安装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此外前侧加固板30A如图7中(a)所示,具备从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的车宽方向外端向车宽方向外侧水平地延设的延设部分30Aa。而且,前侧支架10A为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相对于向前侧加固板30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延设部分30Aa在上下方向重合,由紧固构件(图示省略)互相紧固固定。
另一方面如图7中(b)所示,后侧支架10C为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从主体部12的横架部17的车宽方向内端在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的稍上邻近高度向车宽方向内侧水平且直线状地延伸,向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一侧通过后侧加固板30C安装固定。
如图1~图4所示,后侧加固板30C在裙板加强件5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后侧支架10C的位置相同位置处,安装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而且,后侧支架10C为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相对于后侧加固板30C在上下方向重合,由紧固构件(图示省略)互相紧固固定。
又,本实施形态中,在车身的装配工序中将翼子板4通过支架10装配于裙板加强件5时,利用上述的中间支架10B具备的裙板侧结构构件22、前侧加固板30A和后侧加固板30C这三个构件调节翼子板4相对于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的间隙(参照图6中的A以及B的间隙)。
例如,中间支架10B具备的裙板侧结构构件22如上所述,采用通过纵壁状的中间加固板30B焊接于裙板加强件5的纵壁状的车宽外壁5b的结构(参照图4)。另,图4中的符号w示出了裙板侧结构构件22相对于中间加固板30B的车宽外壁30Ba进行点焊的焊接处。
因此,在将裙板侧结构构件22焊接于纵壁状的中间加固板30B时,能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调节裙板侧结构构件22相对于纵壁状的中间加固板30B的焊接处w来将翼子板4相对于发动机罩3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间隙(参照图6中的尤其是B的间隙)调节至要求的范围内。
此时,裙板侧结构构件22以与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紧固前的状态焊接于中间加固板30B处,因此将裙板侧结构构件22焊接于中间加固板30B时操作焊枪时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不会成为妨碍,可以流畅地进行焊接。
在这一点上,中间支架10B如上所述,理想是由裙板侧结构构件22和翼子板侧结构构件21的分割结构构成。
又,在进行将前侧加固板30A和后侧加固板30C向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的焊接时,通过在车宽方向上调节该焊接处,可以将翼子板4相对于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的间隙(参照图6中的尤其是A的间隙)调节至要求的范围内。
如图1~图4、图6、图7中(a)、(b)所示,上述的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是具备设置于发动机(动力单元)的上方的发动机罩3(图1、图6、图7中(a))、位于该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设置于车身侧部的左右一对翼子板4、设置于发动机罩3的下方且翼子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5、以及连接翼子板4的上部和裙板加强件5的支架10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支架10具备:从翼子板上端部4u的比发动机罩3位于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翼子板上边缘4ua向下方延伸的凸缘部4ub上固定的翼子板固定部11、从翼子板固定部11向下方延伸位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主体部12、以及从主体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裙板加强件5一侧延伸而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主体部12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5(弯曲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改善行人与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该分界周边上输入碰撞载荷(大载荷)时的行人保护性能。另一方面,对于翼子板4,对从其上部向下方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也可以确保支架10对翼子板4的支承刚度。
详述为例如,作为以往的翼子板已知为具备沿纵壁状的翼子板主体的上部的车宽方向内缘,从翼子板主体的上部在发动机罩3下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雨水导轨(雨槽部)等的延出部分的结构(图示省略)。以这种现存的翼子板为例说明该问题。
这种现存的翼子板已知为如下结构:雨水导轨(雨槽部)等延出部分以介于发动机罩3和相对发动机罩3在下方分开的位置设置的裙板加强件5的车辆上下方向之间的形式从翼子板主体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支承于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
然而这种结构中,碰撞载荷从上方输入至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分界周边时,该发动机罩3和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之间具有的翼子板4的一部分(上述延出部分)恐怕会阻碍发动机罩3向下方的变形。
对此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由于支架10(10A、10 B、10C)的翼子板固定部11固定于位于翼子板4的上端且较发动机罩3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翼子板上端部4u的凸缘部4ub,因此能在发动机罩3和裙板加强件5的上表面之间实现几乎不介设翼子板4从而不妨碍发动机罩3向下方的变形的结构(参照图6、图7中(a)、(b))。
此外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支架10的主体部12具有位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方向外侧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5,因此在行人与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碰撞载荷从上方输入至该分界周边时,支架10不以介于车辆上下方向的状态顶在翼子板4的上部和裙板加强件5之间,而能以第一弯曲部15为契机变形。
因此本实施形态中,在行人与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该分界周边上输入碰撞载荷时,能使发动机罩3向下方切实地变形,能通过发动机罩3的变形切实地吸收碰撞载荷。结果是能如上所述改善行人保护性能。
另一方面,本实施形态中,支架10的主体部12具备的上述的第一弯曲部15是比以锐角形状屈曲的屈曲部平滑的弯曲形状,因此在对翼子板4输入小载荷时应力难以集中所以能抑制支架10的变形。
因此本实施形态中,对于翼子板4,对从其上部向下方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也可以确保支架10对翼子板4的支承刚度。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如图4、图5中(a)、(b)、图6、图7中(a)、(b)所示,主体部12在翼子板固定部11和第一弯曲部15(弯曲部)之间具备向下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16。
根据上述结构,在行人与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时,倾斜部16随着翼子板4的与发动机罩3的分界周边向下方变形而向下方位移。借助该向下方的位移,能使第一弯曲部15以溃坏的形式变形,结果是能通过支架10吸收碰撞能量。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如同图所示,支架10除了第一弯曲部15(第一个弯曲部)之外,主体部12具备在翼子板固定部11和第一弯曲部15之间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14。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支架10的主体部12具有第一、第二个弯曲部15、14,因此当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分界周边上输入碰撞载荷(大载荷)时,不仅第一弯曲部15而且还能以第二弯曲部14为契机使支架10变形。
因此,通过相对于碰撞载荷使支架10完全溃坏,能在发动机罩3和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之间的空间使发动机罩3进一步变形,通过支架10的变形也能吸收碰撞载荷。结果是能进一步改善行人保护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如同图所示,主体部12形成为具备平面状延伸且具有与上述裙板加强件5通过紧固而固定的紧固面的平面部25、和从该平面部25的前端以及后端向主体部12的厚度方向折弯的阶梯部27(凸缘部)的板状。
根据上述结构,支架10能够在行人与发动机罩3和翼子板4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时,吸收尽管设置了为变形的契机的第一弯曲部15但在支架10溃坏时仅靠这些弯曲部15、14所无法完全吸收的碰撞能量。即,能借助阶梯部27增加支架10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
另一方面,对于翼子板4,对从其上部向下方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也可以通过阶梯部27来提高支架10对翼子板4的支承刚度。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如同图所示,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外壁5b(侧壁部)。
根据上述结构,车辆装配时、即通过支架10将翼子板4安装于裙板加强件5时,可以调节翼子板4和发动机罩3之间的车辆上下方向的缝隙的长度以及其偏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可形成多种实施形态;
本发明的前部车身结构所具备的支架只要具有固定在翼子板上端部4u具备的凸缘部4ub上的翼子板固定部11、从翼子板固定部11向下方延伸而位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主体部12、从主体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裙板加强件5一侧延伸而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的结构,则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的支架10那般具备第一、第二个弯曲部15、14和倾斜部16等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
具体地,本发明的前部车身结构所具备的支架,如图8、图9(a)、(b)所示的变形例的中间支架10B’(10’)那般,主体部12’的倾斜部16’ 虽随着向车辆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少许倾斜,但也可以形成为与车辆上下方向大致平行。
其它本发明的前部车身结构所具备的支架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变形例的前侧支架10A’(10’)以及后侧支架10C’(10’)那般,主体部12’不具备第二弯曲部14,从翼子板固定部11的下端(车宽方向内端)以与该翼子板固定部11相同倾斜角度以随着向车辆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形式倾斜形成倾斜部16’。即,也可以是主体部12’形成为不具备第一、第二个弯曲部15、14两者。主体部12’的延伸方向的任一位置上设置作为主体部12’的变形的契机的弯曲的弯曲部即可。
前侧支架10A和后侧支架10C分别通过加固板30A、30C安装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一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与裙板加强件5的上壁5a直接结合。同样地,中间支架10B通过中间加固板30B安装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外壁5b一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外壁5b直接接合。

Claims (9)

1.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
设置于动力单元的上方的发动机罩;
位于该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于车身侧部的左右一对翼子板;
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且所述翼子板的车宽方向内侧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以及
连结所述翼子板的上部和所述裙板加强件的支架;
所述支架具备:
固定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的翼子板固定部;
从所述翼子板固定部向下方延伸、位于所述裙板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主体部;以及
固定于所述裙板加强件的裙板加强件固定部;
所述主体部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第一个弯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备在所述翼子板固定部和所述第一个弯曲部之间向下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备在所述翼子板固定部和所述第一个弯曲部之间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第二个弯曲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备在所述翼子板固定部和所述第一个弯曲部之间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第二个弯曲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形成为板状,所述板状具备:平面状延伸、具备与所述裙板加强件通过紧固而固定的紧固面的平面部;和从该平面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向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分别折弯的凸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形成为板状,所述板状具备:平面状延伸且具有与所述裙板加强件通过紧固而固定的紧固面的平面部;和从该平面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向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分别折弯的凸缘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形成为板状,所述板状具备:平面状延伸且具有与所述裙板加强件通过紧固而固定的紧固面的平面部;和从该平面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向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分别折弯的凸缘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形成为板状,所述板状具备:平面状延伸且具有与所述裙板加强件通过紧固而固定的紧固面的平面部;和从该平面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向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分别折弯的凸缘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裙板加强件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裙板加强件的侧壁部。
CN202110042673.3A 2020-02-20 2021-01-13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Active CN1133530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7112A JP7347255B2 (ja) 2020-02-20 2020-02-20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20-027112 2020-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53019A true CN113353019A (zh) 2021-09-07
CN113353019B CN113353019B (zh) 2023-10-03

Family

ID=74346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42673.3A Active CN113353019B (zh) 2020-02-20 2021-01-13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18504B2 (zh)
EP (1) EP3868634B1 (zh)
JP (1) JP7347255B2 (zh)
CN (1) CN1133530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15769B (zh) * 2021-08-31 2022-08-30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副驾脚部区域的小腿保护结构及前车身结构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1950A (ja) * 1999-06-21 2001-01-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フェンダの取付構造
WO2001028821A1 (de) * 1999-10-19 2001-04-26 Adam Opel Ag Vorderbau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020060474A1 (en) * 2000-11-20 2002-05-23 Ho-Gie Chung Fender panel impact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having walker protection function
US20020171262A1 (en) * 2001-05-18 2002-11-21 Hiroshi Ozawa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05271701A (ja) * 2004-03-24 2005-10-06 Mazda Motor Corp 樹脂製車両用部材
US20080217937A1 (en) * 2005-07-12 2008-09-11 Renault S.A.S Motor Vehicle Front Spoiler with Deformable Sealing Bulkhead
CN103043018A (zh) * 2011-10-11 2013-04-1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碰撞减轻结构
CN203651924U (zh) * 2013-11-19 2014-06-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
CN103879457A (zh) * 2012-12-21 2014-06-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CN105164006A (zh) * 2014-02-05 2015-12-16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结构
CN10618440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8237B2 (ja) * 2000-12-26 2006-06-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の構造
JP4120464B2 (ja) * 2003-05-13 2008-07-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20040106781A (ko) * 2003-06-11 2004-12-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휀더 마운팅부의 다단 충격 흡수 구조
JP5633316B2 (ja) * 2010-11-04 2014-12-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フェンダーブラケットおよび車体前部構造
JP5703145B2 (ja) 2011-06-29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5472223B2 (ja) 2011-07-11 2014-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ェンダパネル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1950A (ja) * 1999-06-21 2001-01-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フェンダの取付構造
WO2001028821A1 (de) * 1999-10-19 2001-04-26 Adam Opel Ag Vorderbau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020060474A1 (en) * 2000-11-20 2002-05-23 Ho-Gie Chung Fender panel impact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having walker protection function
US20020171262A1 (en) * 2001-05-18 2002-11-21 Hiroshi Ozawa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05271701A (ja) * 2004-03-24 2005-10-06 Mazda Motor Corp 樹脂製車両用部材
US20080217937A1 (en) * 2005-07-12 2008-09-11 Renault S.A.S Motor Vehicle Front Spoiler with Deformable Sealing Bulkhead
CN103043018A (zh) * 2011-10-11 2013-04-1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碰撞减轻结构
CN103879457A (zh) * 2012-12-21 2014-06-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CN203651924U (zh) * 2013-11-19 2014-06-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
CN105164006A (zh) * 2014-02-05 2015-12-16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结构
CN10618440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68634B1 (en) 2023-09-06
US11618504B2 (en) 2023-04-04
CN113353019B (zh) 2023-10-03
US20210261194A1 (en) 2021-08-26
JP2021130402A (ja) 2021-09-09
JP7347255B2 (ja) 2023-09-20
EP3868634A1 (en) 2021-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76948B1 (ko) 차량용 후드구조
JP625261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10836436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WO2018016173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3353019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US11400984B2 (en) Vehicle body side part structure
CN108349547B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2046611B (zh) 上部车身构造
JP4729362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CN110316256B (zh) 车辆前发动机罩用铰链臂安装构造
EP3889008B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216994523U (zh)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CN113879239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H08133131A (ja) 車両用フロアのクロスメンバ構造
EP3040255B1 (en)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CN111989258B (zh) 汽车车身结构
JP400322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2890612U (zh) 车身下部结构
EP2428432B1 (en) Front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4056433B (zh)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JP7284132B2 (ja) 車両用ボデー
CN11524644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15246446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23159510A (ja) 車両の前側部構造
KR200206159Y1 (ko) 자동차의센터필러패널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