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6446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6446A
CN115246446A CN202210119103.4A CN202210119103A CN115246446A CN 115246446 A CN115246446 A CN 115246446A CN 202210119103 A CN202210119103 A CN 202210119103A CN 115246446 A CN115246446 A CN 115246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vehicle body
front side
side fram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91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口智英
中本直希
近藤武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46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64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能够抑制与高度不同于本车前侧车架的前端的对向车辆之间的错车碰撞,并且吸收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外侧的基于SOT碰撞产生的碰撞能量。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形状的前侧车架(11);配置在车架(11)的内部的コ字截面形状的第一加强板(21);和在车架(11)的内部配置于第一加强板(21)的前方侧的第二加强板(22)。车架(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棱线,第一加强板(21)以使コ字截面形状的棱线与车架(11)的棱线重合的方式配置。第二加强板(22)构成为,前端侧与后端侧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并且后端侧与第一加强板(21)的前端侧沿前后方向排列。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车身两侧的前侧车架来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由前侧车架(也称为侧车架)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该车身前部构造构成为,在与从侧车架的前端以规定长度分离的位置相比靠后方侧的侧面上重叠接合有コ字截面的加强板,由此加强侧车架。通过该构造,即使发生了在从侧车架主体的轴心向外侧偏离的位置上碰撞的、所谓的微小重叠碰撞,也能够使侧车架主体与加强板一同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7837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从侧车架的前端至离开规定长度的加强板前端为止的侧车架前方部分成为无加强板且仅有侧车架板的构造。因此,在侧车架前方部分发生了微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有时会因该碰撞能量导致侧车架前方部分在车宽方向上大幅变形。若车架前方部分大幅变形,则加强板接合部分的变形变少而变得无法充分吸收碰撞能量。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当微小重叠碰撞时不会导致前侧车架的前方部分大幅变形而能够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形状的前侧车架;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后方侧构成コ字截面形状且使该コ字截面形状的棱线沿着该前侧车架的コ字截面形状的棱线配合设置的第一加强板;和配置在所述前侧车架的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方侧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排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当微小重叠碰撞时不会导致前侧车架的前方部分大幅变形而能够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将背板拆除的状态的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剖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由图5所示的箭头IV所指的从车身斜前方侧观察车身前侧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图6所示的连结板拆除后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图5的IV-IV剖视图。
图9是从上观察图5的V-V截面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前侧车架的三个弯折点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保险杠横梁伸出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前侧车架向上方向弯折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与前侧车架结合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身前部构造
11 前侧车架
11A 向上方弯折的前侧车架
11Z 锯齿形状的前侧车架
11a、11b 凸缘
11c U字截面部
11e コ字截面扩大部
11e1 上壁
11e2 内侧壁
11e3 倾斜壁
11e4 外侧壁
11g、11h、11i、11n 弯折点
11j、11m 棱线
11k 闭合截面
12 上构件
12a 前端部
13 保险杠横梁伸出部
13a 板部件
13b 箱型部
15 背板
18 后围部件
21 第一加强板
21a、21b 第一加强部
22 第二加强板
22a 第二加强板的下端部
22b 第二加强板的后端部
25 隔板
25a 第一隔板
25b 第二隔板
25a1、25b1 鼓出部
25a2 周缘部
25a3 上延伸部
25a4 下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构成>
参照图1至图14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于同一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在各图中,由箭头所示的“前后”表示汽车(未图示)的前后方向,“左右”表示汽车的宽度方向,“上下”表示垂直上下方向。
图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将背板15拆除后的状态的前侧车架11(车架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图4是图1的IV-IV剖视图。
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0在向以直线状延伸设置于车身两侧的车架11的车宽方向外侧(也仅称为外侧)开口的コ字截面11c内,从车身后方侧至前端依次结合有コ字截面形状(参照图2)的第1加强板21和第2加强板22(参照图7)。第1加强板21是对车架11的车身后方侧进行加强的加强板,第2加强板22是对车架11的车身前方侧进行加强的加强板。第一加强板21的前端和第二加强板22的后端以抵接并排列的状态结合。
车身前方侧的第二加强板22呈随着从后端侧22b趋向前端侧而向外侧以弯曲状弯曲(偏离)的(参照图9)截面观察时的コ字状。
第一加强板21的主体呈如图2所示的コ字截面形状,基于コ字截面形状的上下角落所形成的棱线与基于车架11的コ字截面11c内的上下角落所形成的棱线11m、11j相符而结合。
图1所示的第一加强板21的规定长度L1的前端部21a中,上方侧仅以规定长度L1切缺。即,如图3所示,前端部21a形成了下方侧具有棱线11j而上方侧以规定长度L1切缺的形状。
图1所示的第一加强板21的规定长度L2的后端部21b形成了仅在上方侧具有棱线21i(图4)而下方侧多一半的部分切缺的形状。即,第一加强板21的后方侧从具有上下棱线11m、11j(图2)的位置在后方侧,仅在上方侧具有棱线21i(图4)并具有向后方侧突出的后端部21b。
在第一加强板21的コ字截面11c上,从车身前方侧朝向后方侧结合有基于第一隔板25a以及第二隔板25b构成的隔板25。
接着,图5是车架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由图5所示的箭头IV所指的从车身斜前方侧观察车身前侧的构造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将图6所示的连结板拆除后的构造的立体图。图8是图5的VIII-VIII剖视图。图9是从上观察图5的IX-IX截面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在两侧的车架11的外侧延伸设置的上构件12。上构件12从未图示的轮胎的上方到车身前方部分以拱状弯曲,如图7所示,上构件12的车身中的前端侧与车架11的前端侧相邻配置。
图5所示的车架11中,后方侧的截面形状呈所谓的帽子形。具体地,车架11的后方侧具有成为大致コ字截面形状(参照图8)的コ字截面部11c、和从コ字截面部11c的开口侧端部向上下延伸的凸缘11a、11b。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车架11的前方侧成为从コ字截面部11c连续并向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扩开的コ字截面扩大部11e。コ字截面部11c以及コ字截面扩大部11e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车架主体”。
コ字截面扩大部11e不具有如コ字截面部11c那样的凸缘11a、11b,具有上壁11e1、车宽方向内侧(也仅称为内侧)的内侧壁11e2、从内侧壁11e2向外侧下方倾斜的倾斜壁11e3、和基于将コ字截面扩大部11e以及コ字截面部11c的双方的外侧的开口封闭的背板15(参照图11)形成的外侧壁11e4。此外,コ字截面扩大部11e以及コ字截面部11c的双方构成技术方案所述的车架主体。
车架11通过由背板15将开口封闭,而成为沿车身前后方向(也称为前后方向)延伸的中空车架形状的中空部。而且,如图6所示,车架11的コ字截面扩大部11e的前端和上构件12的前端由连结板16连结。
另外,在图7所示的成为中空车架形状的コ字截面扩大部11e的内部,固定有以将该内部沿车宽方向左右分割的方式沿着车身前后方向以垂直状竖立设置并延伸的第二加强板22。
第二加强板22在车架11内与外侧壁11e4分离,同时沿着外侧壁11e4向后方侧延伸,如图1所示,其延伸后的后端部22b与コ字截面11c内结合。该后端部22b在该端位于由虚线所示的车架11的弯折点11n的状态下结合,与第一加强板21的前端抵接。
如图9所示,该第二加强板22从コ字截面部11c的内侧壁朝向コ字截面扩大部11e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在其与背板15之间形成与中空部连续的闭合截面11k。
如图7所示,第二加强板22的下端部22a与车架11的外侧壁11e4的下端部结合。通过该结合,车架11的车身前方侧的コ字截面扩大部11e成为向上下延伸的较大的截面形状。
如图5所示,コ字截面扩大部11e构成从车架11的车身后方侧朝向前端在上下方向上逐渐张开的喇叭形状。更详细地,车架11的上表面在几乎固定的高度上沿前后延伸,车架11的下表面以越趋向前端越降低的方式倾斜。如图7所示,沿着该向上下张开的喇叭形状而在车架11内配设有第2加强板22。通过该构成,当与对向车辆的错车碰撞时,该荷载输入(箭头Y1)沿着由第2加强板22加强后的喇叭形状顺畅传递,向车架11的后方侧的コ字截面部11c传递。
而且,如图9所示,コ字截面扩大部11e构成从车架11的车身后方侧朝向前端向外侧逐渐张开的喇叭形状。更详细地,车架11的车宽内侧的面沿前后方向笔直延伸,车架11的车宽外侧的面以越趋向前端越位于车宽外侧的方式倾斜。沿着该向外侧张开的喇叭形状,在车架11内配设有第2加强板22。通过该构成,当与对向车辆的对于上构件12的微小重叠碰撞时,基于碰撞产生的斜向的荷载输入沿着由第2加强板22加强后的喇叭形状顺畅传递,朝向车架11的后方侧的弯折点11g、11h、11i(图10)集中传递。
如图10的从上观察车架11的俯视图所示,车架11的コ字截面部11c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至少具有三个弯折点11g、11h、11i。弯折点11g、11h、11i从前方以该顺序配置。弯折点11g、11i设于车架11的车宽外侧面,弯折点11h设于车架11的车宽内侧面。各弯折点11g、11h、11i为く字状的底部分,由箭头Y2所示的方向的微小重叠碰撞荷载从与车架11内结合的第2加强板22(图1)向第1加强板21a、21b,21c(图1)传递,沿车宽方向弯折为锯齿状。
第一加强板21沿着图3所示的车架11的至少一条棱线11j或棱线11m配置。在该配置的第一加强板21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途,跨着第一加强板21和车架11的コ字截面的双方而结合有基于第一隔板25a以及第二隔板25b构成的隔板25。在这些隔板25a、25b附近,在车架11上形成有作为脆弱部的上述弯折点11h、11i。脆弱部除了作为弯折点的折曲形状以外,还可以为肋和孔等。
这样地,通过在加强车架11的隔板25的附近形成脆弱部,碰撞时的力集中在基于隔板25的加强部分附近的脆弱部,因此能够使车架11与第一加强板21一起可靠地弯折。
如图10中由虚线11Z所示,该弯折为车架11与第一加强板21的第1加强部21a、21b一同以锯齿形状弯折。若进一步说明,则当碰撞时,コ字截面部11c的弯折点11g与第一加强板21a、21b一同,在由箭头Yg所示的车宽方向的车身内侧位置弯折。而且,弯折点11h与第一加强板21a、21b,21c一同,在由箭头Yh所示的车宽方向的车身外侧位置弯折,由此如车架11Z那样地以锯齿形状弯折。
上述之外,还可以为,第一加强板21a、21b沿着图14所示的车架11的至少两条棱线11j1、11j2配置。在该配置的第一加强板21a、21b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途,跨着第一加强板21a、21b和车架11的コ字截面的双方而结合有基于第一隔板25a以及第二隔板25b构成的隔板25。在这些隔板25a、25b的附近,在车架11上形成有作为脆弱部的上述弯折点11h、11i。
通过该构成,当微小重叠碰撞时,第一加强部21a、21b也与车架11的两条棱线11j1、11j2一同弯折,因此能够增大碰撞能量吸收量。
如图3所示,隔板25至少为作为发动机架紧固部的第一隔板25a、和作为副车架紧固部的第二隔板25b。
第一隔板25a具有鼓出部25a1,该鼓出部25a1在内部具有圆柱状的空洞且上部开口,并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螺母26从鼓出部25a1的开口向空洞插入并嵌合固定。螺母26呈使圆环部固定于在内部形成有螺纹孔的圆筒形状上的形状,圆环部从鼓出部25a1上露出而固定。发动机架的螺栓从该螺母26的圆环部螺合并紧固。
第二隔板25b具有鼓出部25b1,该鼓出部25b1在内部具有圆柱状的空洞且下部开口,并向外侧鼓出,螺母27从鼓出部25b1的开口向空洞插入并嵌合固定。螺母26的圆环形状部从鼓出部25b1下露出并固定。副车架的螺栓从该螺母27的圆环部螺合并紧固。
图11是从右前方侧观察车身左侧的车架11的部分的立体图。在将车架11的前端与上构件12的前端连结的连结板16的前表面,固定有将箱型外观沿车宽方向截断所示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也称为伸出部)13。伸出部13是在板部件13a之前固定有箱型部13c而构成的,该板部件13a是与固定于连结板16的前表面的连结板16为相同形状的多边形,该箱型部13c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划分壁13b划分为截面眼镜形状。
如图9所示,划分壁13b配置在与第二加强板22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端相对的位置。通过该两者的相对状态,来自车身前方的对向车辆等的碰撞荷载从伸出部13的划分壁13b向第二加强板22传递。
图2所示的第一加强板21优选为根据车身重量,即根据轻车身或重车身如下所述地变更材质。
即,对于轻车身,优选将コ字截面形状的第一加强板21设为,板厚为1.0至2.0mm,材质为普通钢板的270MPa级的拉伸强度。
对于重车身,优选将コ字截面形状的第一加强板21设为,板厚为1.0至2.0mm,材质为高强钢板的440至980MPa级的拉伸强度。
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板21中,第一加强板21的前端部21a的上方侧仅以规定长度L1切缺且不具有上侧的棱线21i。在与该不具有上侧的棱线21i的长度L1的部分相对的下侧具有棱线21j。换言之,第一加强板21中,コ字截面形状的下侧的棱线21j与上侧的棱线21i相比向前方延长突出了长度L1。
根据这样的第一加强板21的前端部21a的构成,如图12所示,车架11与从地板面板31的下方向上方倾斜的后围部件18的前端侧接合。此外,后围部件18从地板面板31的下方,沿着前围下构件32的下表面配置,该前围下构件32立起配置于突出有方向盘34的仪表板33的前侧。
即,车架11成为以与地板面板31相比在上方且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方式折曲的形状。因此,担心因微小重叠碰撞而如附图标记11A所示地产生车架11的前端朝上抬起的变形。
但是,与车架11接合的第一加强板21中的コ字截面形状的下侧的棱线21j与上侧的棱线21i相比向前方延长突出了长度L1,在这样的构成中,碰撞荷载向第一加强板21的下侧的棱线21j大量传递,因此抑制车架11如附图标记11A所示地抬起变形。
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板21使コ字截面形状的下侧的棱线21j(图2)的后端21j1与图10所示的三个弯折点11g、11h、11i中最后方的弯折点11i相符,使コ字截面形状的上侧的棱线21i(图2)以与图1所示的下侧的棱线21j的后端21j1相比向后方侧延长突出L2的方式延伸。该延伸部分是长度L2的后端部21b。
该构成中,第一加强板21的下侧的棱线21j(图2)的后端21j1与最后方的弯折点11i相符,因此最后方的弯折点11i的位置因具有和不具有第一加强板21的部位之间的刚性差而容易弯折。第一加强板21的上侧的棱线21i以与下侧的棱线21j的后端21j1相比向后方侧延长突出L2的方式延伸,因此车架11的碰撞荷载向第一加强板21的上侧的棱线21i(后端部21b)大量传递。因此,抑制车架11如附图标记11A所示地抬起变形。
如图13所示,将螺母26保持于鼓出部25a1的第一隔板25a的周缘部25a2与配设于车架11的コ字截面内的第一加强板21重叠接合。而且,第一隔板25a具有在与车架11的上侧的凸缘11a重叠的状态下以规定宽度延伸的上延伸部25a3、和在与车架11的下侧的凸缘11b重叠的状态下以规定宽度延伸的下延伸部25a4。
如图13的XIV-XIV剖视图的图14所示,第一隔板25a的上延伸部25a3以及下延伸部25a4夹持于车架11的上下的凸缘11a、11b与背板15之间并接合。
如图12所示,车架11的后端接合于从前围下构件32的倾斜面延伸至地板面板31的下表面的后围部件18的前端侧。若这样地构成,相对于不同的多个车型,只要将车架11以水平的直线部分制作即可,因此模具变得廉价。
<实施方式的效果>
接着,说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特性构成以及其效果。车身前部构造10在车宽方向内侧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前侧车架11。
(1)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形状的前侧车架11;配置在车架11的内部的コ字截面形状的第一加强板21;和在车架11的内部配置在第一加强板2的前方侧的第二加强板22。车架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棱线,第一加强板21以使コ字截面形状的棱线与车架11的棱线重合的方式配置。第二加强板22的前端侧与后端侧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并且后端侧与第一加强板21的前端侧沿前后方向排列。
根据该构成,在车架11的前方侧发生微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因为在车架11的前方侧配设有第二加强板22,所以车架11的前方部分不会大幅变形,能够从第二加强板22向与第二加强板22排列的第一加强板21传递微小重叠碰撞荷载。通过该传递,车架11与第一加强板21一同变形而能够吸收碰撞能量。即,当微小重叠碰撞时车架11的前方部分不会大幅变形,能够吸收碰撞能量。
(2)车架11具有:车架主体,其基于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コ字截面形状的コ字截面部11c以及コ字截面扩大部11e的双方构成;和背板15,其将上述开口封闭并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空部。第二加强板22的后端与车架主体的内侧壁抵接,并且从后端朝向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在其与背板15之间形成闭合截面11k(图9),闭合截面11k与中空部连续。
根据该构成,微小重叠碰撞荷载从车架11的前部的闭合截面11k向后部的中空部传递,因此能够促进车架11的后部的变形。
(3)在车架11的前端设置有筒状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13,第二加强板22的前端配置在与将伸出部13的中空部沿车宽方向划分的划分壁13b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微小重叠碰撞荷载从伸出部13的划分壁13b向第二加强板22高效传递,因此能够促进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一加强板21的棱线的变形。
(4)在车架11上沿着车架11的至少一条棱线11j或棱线11m配置有第一加强板21,在该第一加强板21的中途以跨设于第一加强板21和车架11的双方的方式结合有隔板25,在结合后的隔板25的附近形成有脆弱部(弯折点11h、11i)。
根据该构成,在加强车架11的隔板25的附近形成脆弱部,由此碰撞时的力集中于由隔板25得到的加强部分附近的脆弱部。因此,能够使车架11因碰撞而可靠地弯折,并且能够使第一加强板21也与车架11一同在棱线处弯折,因此能够增大碰撞能量的吸收量。
(5)隔板25至少包括作为发动机架紧固部的第一隔板25a以及作为副车架紧固部的第二隔板25b,第一隔板25a在上表面具有开设有螺纹孔的螺母26,第二隔板25b在下表面具有开设有螺纹孔的螺母27。
根据该构成,在第一隔板25a的螺母26上螺合发动机架的螺栓并紧固,在第二隔板25b的螺母27上螺合副车架的螺栓并紧固,在该状态下,能够使车架11在作为脆弱部的弯折点11g、11h、11i处弯折。因此,在车架11的全长范围内能够帮助碰撞能量的吸收。
(6)车架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下两条棱线11j1、11j2,第一加强板21具有沿着上侧的棱线11j2配置的L字截面形状的上侧第一加强部21b、和沿着下侧的棱线11j1配置的L字截面形状的下侧第一加强部21a、在第一加强部21a、21b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将车架11的中空部沿前后划分的隔板25,车架11在隔板25的附近具有脆弱部(弯折点11h、11i)。
根据该构成,当微小重叠碰撞时,第一加强板21在车架11的两条棱线11j、11m处弯折,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冲击能量的吸收量。
(7)下侧第一加强部21a的前端与上侧第一加强部21b的前端相比配置于前方。
根据该构成,第一加强板21的コ字截面形状的下侧的棱线21j与上侧的棱线21i相比向前方延长突出了长度L1,因此,碰撞荷载向第一加强板21的下侧的棱线21j大量传递,因此抑制车架11如附图标记11A所示地抬起变形。因此能够促进车架11的三个弯折点11g、11h、11i处的向车宽方向的锯齿变形。
(8)第一加强板21使コ字截面形状的下侧的棱线的后端与作为所述脆弱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分离形成的三个弯折点11g、11h、11i中的最后方的弯折点11i相符,并使コ字截面形状的上侧的棱线21i以与下侧的棱线21j的后端相比向后方侧延长突出的方式延伸。
根据该构成,第一加强板21的下侧的棱线21j的后端21j1与最后方的弯折点11i相符,因此最后方的弯折点11i的位置因具有和不具有第一加强板21的部位之间的刚性差而容易弯折。因此能够促进车架11的三个弯折点11g、11h、11i处的弯折。
另外,第一加强板21的上侧的棱线21i以与下侧的棱线21j的后端21j1相比向后方侧延长突出L2的方式延伸,因此,碰撞荷载向第一加强板21的上侧的棱线21i(后端部21b)大量传递,因此抑制车架11如附图标记11A所示地抬起变形。
(9)车架11具有从コ字截面的上下的缘向上侧和下侧延伸的凸缘11a、11b。代表作为隔板25(第一隔板25a以及第二隔板25b)之一的第一隔板25a具有在与上侧的凸缘1a重叠的状态下以规定宽度延伸的上延伸部25a3、和在与下侧的凸缘11b重叠的状态下以规定宽度延伸的下延伸部25a4。隔板25在车宽方向的中央的内部保持螺母26,第一隔板25a的周缘部25a2与在车架11的コ字截面内上下配设的第一加强板2重叠而接合,并且上延伸部25a3以及下延伸部25a4夹持在车架11的上侧和下侧的凸缘11a、11b与跟凸缘11a、11b接合并将所述コ字截面的开口封闭的背板15之间而接合。
根据该构成,能够容易将隔板25组装至由第一加强板2加强的车架11,能够在车架11的任意位置的隔板25处将发动机架和副车架螺栓固定。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Claims (9)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形状的前侧车架;
配置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内部的コ字截面形状的第一加强板;和
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内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方侧的第二加强板,
所述前侧车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棱线,
所述第一加强板以使コ字截面形状的棱线与所述前侧车架的棱线重合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加强板中,前端侧与后端侧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并且所述后端侧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端侧沿前后方向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コ字截面形状的车架主体、和将该开口封闭而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空部的背板,
所述第二加强板中,后端与所述车架主体的内侧壁抵接,并且从所述后端朝向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在其与所述背板之间形成闭合截面,该闭合截面与所述中空部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设置有筒状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
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前端配置于与将所述保险杠横梁伸出部的中空部沿车宽方向划分的划分壁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侧车架上,沿着该前侧车架的至少一条棱线配置有所述第一加强板,在该第一加强板的中途,架设于该第一加强板和该前侧车架的双方而结合有隔板,在所述隔板的附近形成有脆弱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至少具有作为发动机架紧固部的第一隔板以及作为副车架紧固部的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在上表面具有开设有螺纹孔的螺母,该第二隔板在下表面具有开设有螺纹孔的螺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下两条棱线,
所述第一加强板具有沿着上侧的所述棱线配置的L字截面形状的上侧第一加强部、和沿着下侧的所述棱线配置的L字截面形状的下侧第一加强部,
在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将所述前侧车架的中空部沿前后划分的隔板,
所述前侧车架在所述隔板的附近具有脆弱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第一加强部的前端与所述上侧第一加强部的前端相比配置于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使コ字截面形状的下侧的棱线的后端与作为所述脆弱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分离形成的多个弯折点中的最后方的弯折点相符,并使コ字截面形状的上侧的棱线以与所述下侧的棱线的后端相比向后方侧延长突出的方式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具有从コ字截面的上下的缘向上侧和下侧延伸的凸缘,
具有隔板,该隔板具有在与所述上侧的凸缘重叠的状态下以规定宽度延伸的上延伸部、和在与所述下侧的凸缘重叠的状态下以规定宽度延伸的下延伸部,
所述隔板在车宽方向的中央的内部保持螺母,所述隔板的周缘部与配设于所述前侧车架的コ字截面内的所述第一加强板重叠并接合,并且所述上延伸部以及所述下延伸部夹持在所述前侧车架的上侧和下侧的凸缘、和与该凸缘接合而将所述コ字截面的开口封闭的所述背板之间并接合。
CN202210119103.4A 2021-04-26 2022-02-08 车身前部构造 Pending CN1152464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3952A JP2022168469A (ja) 2021-04-26 2021-04-26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1-073952 2021-04-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6446A true CN115246446A (zh) 2022-10-28

Family

ID=83698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9103.4A Pending CN115246446A (zh) 2021-04-26 2022-02-08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68469A (zh)
CN (1) CN115246446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109752A (ko) * 2008-04-16 2009-10-2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섀시 프레임
US20100019542A1 (en) * 2006-08-04 2010-01-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Front-end frame concept for the body structure on a multiple platform
KR20110026759A (ko) * 2009-09-08 2011-03-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프런트사이드멤버 보강구조
CN102470901A (zh) * 2009-09-02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部车身构造
CN107042843A (zh) * 2016-02-03 2017-08-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车身结构
JP2019137352A (ja) * 2018-02-15 2019-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12677914A (zh) * 2019-10-17 2021-04-2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19542A1 (en) * 2006-08-04 2010-01-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Front-end frame concept for the body structure on a multiple platform
KR20090109752A (ko) * 2008-04-16 2009-10-2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섀시 프레임
CN102470901A (zh) * 2009-09-02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部车身构造
KR20110026759A (ko) * 2009-09-08 2011-03-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프런트사이드멤버 보강구조
CN107042843A (zh) * 2016-02-03 2017-08-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车身结构
JP2019137352A (ja) * 2018-02-15 2019-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12677914A (zh) * 2019-10-17 2021-04-2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68469A (ja)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92184B (zh)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CN108058749B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8857902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P2076421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US7264302B2 (en) Lower body construction
CN107336748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10171477B (zh) 车身结构
CN107922015B (zh) 车辆的框架结构
JP6965766B2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側部構造
JP577656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4853243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2015229384A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9923002B (zh)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EP2412612B1 (en)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JP5857412B2 (ja) 車両前部の補強構造
CN109562794B (zh) 车身构造
JP4438416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H04353080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1001565U (zh) 车辆的前车身
CN11167446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1088456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0341801B (zh) 车辆骨架构造
CN115246446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13353019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524644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