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42843A - 汽车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42843A
CN107042843A CN201710035953.5A CN201710035953A CN107042843A CN 107042843 A CN107042843 A CN 107042843A CN 201710035953 A CN201710035953 A CN 201710035953A CN 107042843 A CN107042843 A CN 1070428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rall width
width direction
frame
framework
inflection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359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42843B (zh
Inventor
竹田智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42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2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42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2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前侧框架(16)通过连接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コ字形的框架主体(24)和封闭框架主体(24)的开口部的背板(26)而截面构成为封闭截面,在前侧框架(16)的框架扩展部D,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コ字形的加强框架(25)与框架主体(24)的内侧嵌合,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4b)在分岔点P4与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连接,并在分岔点P4的前方从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在框架扩展部D的前部,加强框架(25)的开口部被背板(26)封闭。据此,即使在车辆斜向碰撞时也能够使前侧框架在第1~第3弯折点可靠地弯曲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

Description

汽车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结构,该汽车车身结构中,在车身前部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的前侧框架具有:框架底部,其沿地板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框架倾斜部,其从所述框架底部的前端的第3弯折点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同时向斜前方延伸;框架直线部,其从所述框架倾斜部的前端的第2弯折点向前方延伸,在前后方向中间的第1弯折点,车宽方向外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和框架扩展部,其车宽方向外缘从所述框架直线部的前端的分岔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同时向前方延伸。
背景技术
由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即,通过使分支框架从配置在前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外表面的脆弱部向前方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由连接部件连接前侧框架的前端和分支框架的前端,在小面积偏置碰撞(narrow offset crash)时使前侧框架在脆弱部弯曲以向后方推压动力单元来吸收碰撞能量。
另外,由下述专利文献2公知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即,前侧框架具有从前向后按顺序配置的第1弯折点、第2弯折点和第3弯折点,通过由三角形的加固件(gusset)连接前侧框架的位于第1弯折点前方的车宽方向外表面和下部构件的前端,从而,在小面积偏置碰撞时,前侧框架按照第1弯折点、第2弯折点和第3弯折点的顺序弯曲来吸收碰撞能量。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5357953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5469697号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车身结构中,由于在小面积偏置碰撞时前侧框架仅在一处脆弱部弯曲,因而存在无法充分发挥利用前侧框架的能量吸收性能的可能性。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汽车车身结构中,当加固件的部分受到斜向碰撞的碰撞载荷时,碰撞载荷集中在第1弯折点,前侧框架仅在第1弯折点弯曲,因而存在无法充分发挥能量吸收性能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在车辆斜向碰撞时,也能够可靠地使前侧框架在第1~第3弯折点弯曲,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出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在车身前部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的前侧框架具有:框架底部,其沿地板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延伸;框架倾斜部,其从所述框架底部的前端的第3弯折点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同时向斜前方延伸;框架直线部,其从所述框架倾斜部的前端的第2弯折点向前方延伸,在前后方向中间的第1弯折点,车宽方向外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和框架扩展部,其车宽方向外缘从所述框架直线部的前端的分岔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同时向前方延伸。该汽车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框架通过连接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框架主体和封闭所述框架主体的开口部的背板而截面构成为封闭截面,在所述前侧框架的框架扩展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加强框架与所述框架主体的内侧嵌合,所述加强框架的车宽方向内壁在所述分岔点与所述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内壁连接,并在所述分岔点的前方从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车宽方向内壁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在所述框架扩展部的前部,所述加强框架的开口部被背板封闭。
另外,在技术方案1所述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提出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前柱;上部构件,其从所述前柱向前方延伸;和下部构件,其从所述上部构件的前端向前方延伸,与所述前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保险杠延伸部(bumper beam extension)支承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与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所述框架主体、所述加强框架和所述下部构件的前端连接。
另外,在技术方案2所述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提出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框架的后部,通过将所述框架主体的上壁和下壁向上下方向外侧折弯而成的凸缘与通过将所述背板的上缘和下缘在上下方向延长而成的凸缘连接,在所述加强框架的前部,通过将所述背板的上缘和下缘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而成的凸缘与通过将所述加强框架的上壁和下壁向车宽方向外侧延长而成的凸缘、所述下部构件的上壁和下壁连接。
另外,在技术方案2或3所述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提出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延伸部为车宽方向尺寸大于上下方向尺寸的截面横向较长的筒体,具有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在车宽方向内壁和车宽方向外壁之间于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保险杠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内壁排列在所述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内壁的前方,所述保险杠延伸部的所述分隔壁排列在所述加强框架的车宽方向内壁的前方,所述保险杠延伸部的所述车宽方向外壁排列在所述下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壁的前方。
另外,在技术方案1~4中任意一项所述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提出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扩展部的前部,所述加强框架的上壁和下壁的车宽方向外端从所述框架主体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另外,在技术方案1~5中任意一项所述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提出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扩展部的前部,所述加强框架的所述车宽方向内壁从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车宽方向内壁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支承动力单元的安装件设置在所述加强框架的所述车宽方向内壁与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车宽方向内壁之间。
另外,在技术方案1~6中任意一项所述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提出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承所述动力单元的其他安装件的安装托架在位于其两端的2个固定部处与所述前侧框架连接,所述第2弯折点位于所述2个固定部之间。
另外,在技术方案1~7中任意一项所述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提出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弯折点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凹部用于避免与转向后的前轮的前端相干涉,所述框架直线部在所述第1弯折点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框架直线部在所述第1弯折点前后的截面面积。
另外,在技术方案1~8中任意一项所述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提出如下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框架在所述第3弯折点的前后具有加强部件。
再者,实施方式的前柱下部12与本技术方案的前柱相对应,实施方式的背板28与本技术方案的车宽方向外壁相对应,实施方式的隔板36和加强件37与本发明的加强部件相对应。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内容,在车身前部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的前侧框架具有:框架底部,其沿地板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延伸;框架倾斜部,其从框架底部的前端的第3弯折点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同时向斜前方延伸;框架直线部,其从框架倾斜部的前端的第2弯折点向前方延伸,在前后方向中间的第1弯折点,车宽方向外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和框架扩展部,其车宽方向外缘从框架直线部的前端的分岔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同时向前方延伸。
前侧框架通过连接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框架主体和封闭框架主体的开口部的背板而截面构成为封闭截面,在前侧框架的框架扩展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加强框架与框架主体的内侧嵌合,加强框架的车宽方向内壁在分岔点与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内壁连接,并在分岔点的前方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在框架扩展部的前部,加强框架的开口部被背板封闭。因此,在斜向碰撞时,加强框架的前端受到的碰撞载荷被传递给加强框架的车宽方向内壁后,在分岔点转而传递给框架直线部,因而,载荷便不会集中于在框架直线部的车宽方向外缘构成凹部的第1弯折点,能够优先将载荷传递给第2弯折点。其结果为,中央的第2弯折点先发生折弯,因而前后的第1弯折点和第3弯折点能够可靠地接着发生折弯,通过该第1~第3弯折点的折弯,能够提高斜向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尤其是,在从前侧框架的分岔点到前端的框架扩展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框架主体与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加强框架嵌合,因而能够提高前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内缘的强度,从而顺利地进行载荷传递。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内容,具有:前柱;上部构件,其从前柱向前方延伸;和下部构件,其从上部构件的前端向前方延伸,与前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保险杠延伸部支承在安装板上,安装板与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框架主体、加强框架和下部构件的前端连接。因此,能够使框架主体、加强框架和下部构件对前面碰撞的碰撞载荷分别产生反作用力,有效地压溃保险杠延伸部以提高能量吸收效果。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内容,在加强框架的后部,通过将框架主体的上壁和下壁向上下方向外侧折弯而成的凸缘与通过将背板的上缘和下缘在上下方向延长而成的凸缘连接,在加强框架的前部,通过将背板的上缘和下缘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而成的凸缘与通过将加强框架的上壁和下壁向车宽方向外侧延长而成的凸缘、下部构件的上壁和下壁连接。因此,不仅能够在框架扩展部的后部使框架主体和背板牢固地形成一体,还能够在框架扩展部的前部使加强框架、背板和下部构件牢固地形成一体。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内容,保险杠延伸部为车宽方向尺寸大于上下方向尺寸的截面横向较长的筒体,具有分隔壁,该分隔壁在车宽方向内壁和车宽方向外壁之间于前后方向上延伸,保险杠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内壁排列在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内壁的前方,保险杠延伸部的分隔壁排列在加强框架的车宽方向内壁的前方,保险杠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外壁排列在下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壁的前方。因此,能够将保险杠延伸部受到的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给前侧框架和下部构件,促进对保险杠延伸部的压溃以提高能量吸收效果,而且由于截面呈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保险杠延伸部不容易因碰撞载荷而倾倒,因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对保险杠延伸部进行压溃。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内容,在框架扩展部的前部,加强框架的上壁和下壁的车宽方向外端从框架主体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在将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程度的同时,增大前侧框架前部的宽度。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内容,在框架扩展部的前部,加强框架的车宽方向内壁从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内壁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支承动力单元的安装件设置在加强框架的车宽方向内壁与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内壁之间。因此,通过在由框架主体和加强框架构成封闭截面的部分设置安装件,能够提高动力单元的支承刚性。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内容,支承动力单元的其他安装件的安装托架在位于其两端的2个固定部与前侧框架连接,第2弯折点位于2个固定部之间。因此,能够相对地降低第2弯折点的强度,从而使第2弯折点可靠地进行折弯。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内容,第1弯折点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凹部用于避免与转向后的前轮的前端相干涉,框架直线部在第1弯折点的截面面积小于框架直线部在第1弯折点前后的截面面积。因此,即使为了搭载车宽方向尺寸较大的横向放置的动力单元而使前侧框架的前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也能够利用凹部来防止前轮与前侧框架相干涉,而且能够使框架直线部的车宽方向内缘保持直线形,从而毫无障碍地从第1弯折点向第2弯折点进行载荷传递。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内容,前侧框架在第3弯折点的前后具有加强部件。因此,能够使第3弯折点的刚性低于位于该第3弯折点前后的加强部件位置处的刚性,从而通过碰撞载荷使第3弯折点可靠地进行折弯。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的车身左前部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2所示方向而得到的向视图。
图3是图2中的3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沿图1中的4-4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5-5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中的6-6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3中的7-7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A:框架底部;B:框架倾斜部;C:框架直线部;D:框架扩展部;P1:第1弯折点;P2:第2弯折点;P3:第3弯折点;P4:分岔点;12:前柱下部(前柱);16:前侧框架;18:上部构件;19:下部构件;20:安装板;21:保险杠延伸部;21d:车宽方向内壁;21e:分隔壁;21f:车宽方向外壁;24:框架主体;24a:上壁;24b:车宽方向内壁;24c:下壁;24d:凸缘;24e:凸缘;25:加强框架;25a:上壁;25b:车宽方向内壁;25c:下壁;25d:凸缘;25e:凸缘;26:背板;26b:凸缘;26c:凸缘;26d:凸缘;26e:凸缘;27a:上壁;27c:下壁;28:背板(车宽方向外壁);30:前轮;31:动力单元;32:安装件;35:安装件;36:隔板(加强部件);37:加强件(加强部件);38:安装托架;38a: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是以坐在驾驶座上的乘员为基准来定义的。
如图1和图2所示,沿车厢的地板的车宽方向两侧缘向前后方向延伸有左右一对的侧梁11、11,从左右一对的侧梁11、11的前端立起有左右一对的前柱下部12、12,从左右一对的前柱下部12、12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有左右一对的前柱上部13、13,该左右一对的前柱上部13、13的上端与左右一对的车顶侧梁14、14的前端连接。左右的前柱下部12、12之间通过从地板立起的仪表板下部15连接,仪表板下部15的下端与左右一对的前侧框架16、16的后端连接。左右的前侧框架16、16的后端与左右的前柱下部12、12的下端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悬臂梁(outrigger)17、17连接。
从左右的前柱下部12、12的上端向前方延伸有左右一对的上部构件18、18,从左右的上部构件18、18的前端向前下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有左右一对的下部构件19、19。左右的前侧框架16、16的前端与左右的下部构件19、19的前端以在车宽方向上邻接的状态通过左右一对的安装板20、20连接。与左右的安装板20、20的前表面连接的左右一对的保险杠延伸部21、21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22连接。左右的上部构件18、18的车宽方向内表面与左右的前侧框架16、16的车宽方向外表面通过左右一对的减震器座(damperbase)23、23连接。
如图3和图6所示,前侧框架16具有框架主体24、加强框架25和板状的背板26,其中,框架主体24向车宽方向外侧敞开,其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且具有上壁24a、车宽方向内壁24b和下壁24c;加强框架25向车宽方向外侧敞开,其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且具有上壁25a、车宽方向内壁25b和下壁25c;背板26封闭框架主体24和加强框架25的开口部。
在加强框架25的后端部,加强框架25的上壁25a、车宽方向内壁25b和下壁25c与框架主体24的上壁24a、车宽方向内壁24b和下壁24c重叠,在该后端部的前方,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从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向车宽方向外侧逐渐离开,并且,在加强框架25的前部,加强框架25的上壁25a和下壁25c从形成于框架主体24的上壁24a和下壁24c的车宽方向外缘的切口24f、24g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在除了前侧框架16的最前部以外的位置,框架主体24具有:凸缘24d,其通过将上壁24a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上弯折而成;凸缘24e,其通过将下壁24c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弯折而成。该凸缘24d、24e与凸缘26b、26c焊接在一起,其中,凸缘26b、26c通过将背板26的主体部26a的上端和下端向上方和下方延长而成。另外,在前侧框架16的最前部,背板26具有凸缘26d、26e,该凸缘26d、26e通过将背板26的上端和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而成。该凸缘26d、26e与凸缘25d、25e重叠焊接在一起,其中,凸缘25d、25e通过将加强框架25前部的上壁25a和下壁25c的车宽方向外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长而成。据此,前侧框架16在其整个长度范围内截面构成为封闭截面(闭合截面)。
另外,下部构件19具有框架主体27和板状的背板28,其截面构成为封闭截面,其中,框架主体27向车宽方向外侧敞开,其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且具有上壁27a、车宽方向内壁27b和下壁27c;背板28封闭框架主体27的开口部。并且,在前侧框架16的最前部,下部构件19的框架主体27的车宽方向内壁27b、上壁27a和下壁27c与前侧框架16的背板26的主体部26a和上下的凸缘26d、26e的内侧重叠焊接在一起。据此,前侧框架16的前端与下部构件19的前端在车宽方向上相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板状的安装板20与相互连接的前侧框架16和下部构件19的前端焊接在一起,焊接在保险杠延伸部21的后端的安装凸缘21a通过多根螺栓29与该安装板20的前表面相连接。保险杠延伸部21具有上壁21b、下壁21c、车宽方向内壁21d、分隔壁21e和车宽方向外壁21f,该保险杠延伸部21的截面构成为车宽方向尺寸大于上下方向尺寸的横向较长的日字形,保险杠延伸部21的车宽方向内壁21d与前侧框架16的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在前后方向上排列,保险杠延伸部21的分隔壁21e与前侧框架16的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在前后方向上排列,保险杠延伸部21的车宽方向外壁21f与构成下部构件19的车宽方向外壁的背板28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如图2和图3所示,前侧框架16具有从前向后按顺序配置的分岔点P4、第1弯折点P1、第2弯折点P2和第3弯折点P3,位于第3弯折点后方的部分被作为框架底部A,从第3弯折点P3到第2弯折点P2之间的部分被作为框架倾斜部B,从第2弯折点P2越过第1弯折点P1到分岔点P4之间的部分被作为框架直线部C,位于分岔点P4前方的部分被作为框架扩展部D。
框架底部A以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大致一定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该框架底部A的前方与之连续的框架倾斜部B在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减小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在框架倾斜部B的前方与之连续的框架直线部中,车宽方向内壁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车宽方向外壁的前部则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成凹形,在第1弯折点P1的位置,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变得最小。即,在第1弯折点P1的位置,框架直线部C的截面面积最小,而在该第1弯折点P1的前后,框架直线部C的截面面积增加。在框架直线部C的前方与之连续的框架扩展部D中,与存在加强框架25的范围相对应,车宽方向内壁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车宽方向外壁则向前方宽度逐渐增大。
因此,前侧框架16的车宽方向内壁在框架底部A的范围内于前后方向上排列,在框架倾斜部B的范围内其前方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在框架直线部C和框架扩展部D的范围内于前后方向上排列。另外,前侧框架16的车宽方向外壁在框架底部A的范围内于前后方向上排列,在框架倾斜部B的范围内其前方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在框架直线部C的第1弯折点P1附近先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之后在框架扩展部D的范围内其前方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藉由框架直线部C的第1弯折点P1附近的凹部,能够避免转向后的前轮30(图3)与前侧框架16相干涉。
由发动机和变速器一体构成的动力单元31通过右侧的2个安装件(mount)32、33支承在右侧的前侧框架16上,并通过左侧的2个安装件34、35支承在左侧的前侧框架16上。
如图3和图7所示,在前侧框架16的第3弯折点P3前方紧靠该第3弯折点P3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对前侧框架16的内部进行分隔的隔板36,在前侧框架16的第3弯折点P3的后方紧靠该第3弯折点P3的位置,设置有与前侧框架16的下壁24c重叠的加强件(stiffener)37。另外,动力单元31的4个安装件32~35中的位于左侧后部的安装件35通过螺栓40与螺母套(nut collar)39紧固在一起,其中,螺母套39设置在安装托架38上,该安装托架38配置在前侧框架16的内部。呈有檐的帽子形状的安装托架38在两端的固定部38a、38a与框架主体24的下壁24c焊接在一起,螺母套39与位于两端的固定部38a、38a中间的螺母套支承部38b焊接在一起。前侧框架16的第2弯折点P2被设定在安装托架38的一个固定部38a与螺母套支承部38b之间的位置。
如图2所示,动力单元31的4个安装件32~35中的右侧前部的安装件32配置在前侧框架16的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与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之间的位置,即配置在由框架主体24和加强框架25构成的截面呈封闭截面的部分的内部。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前侧框架16通过连接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框架主体24和封闭该框架主体24的开口部的背板26而截面构成为封闭截面,而且,在前侧框架16的框架扩展部D,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加强框架25与框架主体24的内侧嵌合。另外,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在分岔点P4与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连接,并在分岔点P4的前方从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在框架扩展部D的前部,加强框架25的开口部被背板26封闭。
因此,在斜向碰撞时,加强框架25的前端受到的碰撞载荷(参照图3中的箭头A1)被传递给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后,在分岔点P4转而传递给框架直线部C。因此,载荷便不会集中于在框架直线部C的车宽方向外缘构成凹部的第1弯折点P1处,能够优先将载荷传递给第2弯折点P2。其结果为,中央的第2弯折点P2先发生折弯,因而前后的第1弯折点P1和第3弯折点P3能够可靠地接着发生折弯,通过该第1~第3弯折点P1~P3的折弯,能够提高斜向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
此时,在从前侧框架16的分岔点P4到前端的框架扩展部D,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框架主体24与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加强框架25嵌合。因此,能够提高前侧框架16的车宽方向内缘的强度,从而顺利地进行载荷传递。
另外,由于第1弯折点P1处的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凹部,框架直线部C在第1弯折点P1处的截面面积小于框架直线部C在第1弯折点P1前后的截面面积(参照图3)。因此,即使为了搭载车宽方向尺寸较大的横向放置的动力单元31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增大前侧框架16的框架扩展部D的宽度,也能够利用凹部来防止前轮30与前侧框架16相干涉,而且能够使框架直线部C的车宽方向内缘保持直线形,从而毫无障碍地从第1弯折点P1向第2弯折点P2进行载荷传递。
另外,由于前侧框架16在第3弯折点P3前后具有作为加强部件的隔板36和加强件37(参照图7),因而能够使第3弯折点P3处的刚性低于位于该第3弯折点P3前后的隔板36和加强件37位置处的刚性,能够通过碰撞载荷使第3弯折点P3可靠地进行折弯。而且,由于支承动力单元31的左侧后部的安装件35的安装托架38在位于其两端的2个固定部38a、38a与前侧框架16连接,第2弯折点P2位于2个固定部38a、38a之间(参照图7),因而能够相对地降低第2弯折点P2的强度,从而使第2弯折点P2可靠地进行折弯。
另外,由于保险杠延伸部21支承在安装板20上,该安装板20与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框架主体24、加强框架25和下部构件19的前端连接,因而能够使框架主体24、加强框架25和下部构件19对前面碰撞的碰撞载荷分别产生反作用力,有效地压溃保险杠延伸部21以提高能量吸收效果。
另外,保险杠延伸部21为车宽方向尺寸大于上下方向尺寸的截面横向较长的筒体,具有分隔壁21e,该分隔壁21e在车宽方向内壁21d和车宽方向外壁21f之间于前后方向上延伸,保险杠延伸部21的车宽方向内壁21d在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的前方排列,保险杠延伸部21的分隔壁21e在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的前方排列,保险杠延伸部21的车宽方向外壁21f在构成下部构件19的车宽方向外壁的背板28的前方排列。因此,能够将保险杠延伸部21受到的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给前侧框架16和下部构件19,促进对保险杠延伸部21的压溃以提高能量吸收效果。而且,由于截面呈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保险杠延伸部21不容易因碰撞载荷而倾倒,因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对保险杠延伸部21进行压溃。
并且,在加强框架25的后部,凸缘24d、24e与凸缘26b、26c连接,其中,凸缘24d、24e通过将框架主体24的上壁24a和下壁24c向上下方向外侧折弯而成,凸缘26b、26c通过将背板26的上缘和下缘在上下方向延长而成。在加强框架25的前部,凸缘26d、26e与凸缘25d、25e、下部构件19的框架主体27的上壁27a和下壁27c连接,其中,凸缘26d、26e通过将背板26的上缘和下缘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而成,凸缘25d、25e通过将加强框架25的上壁25a和下壁25c向车宽方向外侧延长而成。因此,不仅能够在框架扩展部D的后部使框架主体24和背板26牢固地形成一体,还能够在框架扩展部D的前部使加强框架25、背板26和下部构件19牢固地形成一体。
另外,在框架扩展部D的前部,加强框架25的上壁25a和下壁25c的车宽方向外端从框架主体24的上壁24a和下壁24c的切口24f、24g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在将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程度的同时,增大前侧框架16前部的宽度。而且,在框架扩展部D的前部,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从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支承动力单元31的右侧前部的安装件32(参照图2)设置在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与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之间。因此,通过在由框架主体24和加强框架25构成的封闭截面的强度较高的部分设置安装件32,能够提高动力单元31的支承刚性。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其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9)

1.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在车身前部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的前侧框架(16)具有:
框架底部(A),其沿地板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框架倾斜部(B),其从所述框架底部(A)的前端的第3弯折点(P3)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同时向斜前方延伸;
框架直线部(C),其从所述框架倾斜部(B)的前端的第2弯折点(P2)向前方延伸,且其车宽方向外缘在前后方向中间的第1弯折点(P1)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和
框架扩展部(D),其车宽方向外缘从所述框架直线部(C)的前端的分岔点(P4)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同时向前方延伸,
该汽车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框架(16)通过连接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コ字状截面的框架主体(24)和封闭所述框架主体(24)的开口部的背板(26)而被构成为封闭截面,
在框架扩展部(D),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コ字状截面的加强框架(25)与所述框架主体(24)的内侧嵌合,所述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在所述分岔点(P4)与所述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连接,并且在所述分岔点(P4)的前方从所述框架主体(24)的所述车宽方向内壁(24b)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所述加强框架(25)的开口部在所述框架扩展部(D)的前部被所述背板(26)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
前柱(12);
上部构件(18),其从所述前柱(12)向前方延伸;和
下部构件(19),其从所述上部构件(18)的前端向前方延伸而与所述前侧框架(16)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
保险杠延伸部(21)被支承在安装板(20)上,其中该安装板(20)与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所述框架主体(24)、所述加强框架(25)和所述下部构件(19)的前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框架(25)的后部,凸缘(24d、24e)与凸缘(26b、26c)连接,其中,所述凸缘(24d、24e)是通过将所述框架主体(24)的上壁(24a)和下壁(24c)向上下方向外侧折弯而形成,所述凸缘(26b、26c)是通过将所述背板(26)的上缘和下缘在上下方向上延长而形成,
在所述加强框架(25)的前部,凸缘(26d、26e)与凸缘(25d、25e)、所述下部构件(19)的上壁(27a)和下壁(27c)连接,其中,所述凸缘(26d、26e)是通过将所述背板(26)的上缘和下缘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而形成,所述凸缘(25d、25e)是通过将所述加强框架(25)的上壁(25a)和下壁(25c)向车宽方向外侧延长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延伸部(21)为车宽方向尺寸大于上下方向尺寸的截面横向长的筒体,且具有分隔壁(21e),该分隔壁(21e)在车宽方向内壁(21d)和车宽方向外壁(21f)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保险杠延伸部(21)的车宽方向内壁(21d)排列在所述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的前方,所述保险杠延伸部(21)的所述分隔壁(21e)排列在所述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的前方,所述保险杠延伸部(21)的车宽方向外壁(21f)排列在所述下部构件(19)的车宽方向外壁(28)的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扩展部(D)的前部,所述加强框架(25)的上壁(25a)和下壁(25c)的车宽方向外端从所述框架主体(24)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扩展部(D)的前部,所述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从所述框架主体(24)的所述车宽方向内壁(24b)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支承动力单元(31)的安装件(32)设置在所述加强框架(25)的车宽方向内壁(25b)与所述框架主体(24)的车宽方向内壁(24b)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支承所述动力单元(31)的其他安装件(35)的安装托架(38)在该安装托架(38)两端的2个固定部(38a)与所述前侧框架(16)连接,所述第2弯折点(P2)位于所述2个固定部(38a)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弯折点(P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凹部用于避免与转向后的前轮(30)的前端相干涉,所述框架直线部(C)在所述第1弯折点(P1)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框架直线部(C)在所述第1弯折点(P1)前后的截面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框架(16)在所述第3弯折点(P3)的前后具有加强部件(36、37)。
CN201710035953.5A 2016-02-03 2017-01-17 汽车车身结构 Active CN1070428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8913 2016-02-03
JP2016018913A JP6235628B2 (ja) 2016-02-03 2016-02-03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42843A true CN107042843A (zh) 2017-08-15
CN107042843B CN107042843B (zh) 2019-04-12

Family

ID=59385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35953.5A Active CN107042843B (zh) 2016-02-03 2017-01-17 汽车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02431B2 (zh)
JP (1) JP6235628B2 (zh)
CN (1) CN10704284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8681A (zh) * 2017-09-27 2020-05-12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用于低覆盖率正面碰撞的吸收装置的车辆
CN111942481A (zh) * 2019-05-15 2020-1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3734290A (zh) * 2020-05-27 2021-12-03 沃尔沃汽车公司 用于前部碰撞期间改进的相容性的车辆前部结构
CN115107875A (zh) * 2021-03-17 2022-09-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6932B2 (ja) * 2015-09-29 2017-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284556B2 (ja) * 2016-01-25 2018-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KR102371239B1 (ko) * 2017-04-21 2022-03-04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6557291B2 (ja) * 2017-06-27 2019-08-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KR102394581B1 (ko) * 2017-10-11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6605561B2 (ja) * 2017-11-20 2019-1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9214289A (ja) * 2018-06-12 2019-1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672387B2 (ja) * 2018-06-27 2020-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7007411B2 (ja) 2020-03-02 2022-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
JP7072027B2 (ja) * 2020-09-11 2022-05-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7245862B2 (ja) * 2021-03-17 2023-03-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7238004B2 (ja) * 2021-03-17 2023-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KR20230125528A (ko) 2022-02-21 2023-08-2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Pbv의 프레임 구조
JP7358533B2 (ja) 2022-02-25 2023-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5110A (zh) * 2007-12-04 2010-10-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3119359A (ja) * 2011-12-08 2013-06-1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
JP2013169806A (ja) * 2012-02-17 2013-09-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下部構造
JP2015113025A (ja) * 2013-12-12 2015-06-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04918830A (zh) * 2012-12-07 2015-09-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端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85593B2 (ja) * 1993-08-06 1999-12-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の前部骨格構造
JP2008080818A (ja) * 2006-09-25 2008-04-10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623071B2 (ja) * 2007-09-21 2011-02-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ンパ取付部構造
JP4728370B2 (ja) * 2007-12-04 2011-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4525802B2 (ja) * 2008-06-24 2010-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MY164235A (en) * 2010-05-25 2017-11-30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JP5357953B2 (ja) 2011-04-01 2013-12-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469697B2 (ja) 2012-03-19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WO2013145457A1 (ja) * 2012-03-28 2013-10-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BR112015017653A2 (pt) * 2013-01-25 2017-07-11 Toyot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e seção frontal de veículo
US9676353B2 (en) * 2013-04-04 2017-06-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end section structure
JP5987800B2 (ja) * 2013-08-21 2016-09-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176468B2 (ja) * 2014-04-11 2017-08-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044796B2 (ja) * 2014-08-29 2016-12-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098622B2 (ja) * 2014-12-05 2017-03-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172179B2 (ja) * 2015-02-25 2017-08-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US9643651B2 (en) * 2015-08-28 2017-05-09 Honda Motor Co., Ltd. Casting, hollow interconnecting member for connecting vehicular frame members, and vehicular frame assembly including hollow interconnecting member
JP6101768B1 (ja) * 2015-09-30 2017-03-22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衝突荷重緩和構造体
JP6228180B2 (ja) * 2015-12-01 2017-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5110A (zh) * 2007-12-04 2010-10-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3119359A (ja) * 2011-12-08 2013-06-1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
JP2013169806A (ja) * 2012-02-17 2013-09-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下部構造
CN104918830A (zh) * 2012-12-07 2015-09-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端部结构
JP2015113025A (ja) * 2013-12-12 2015-06-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8681A (zh) * 2017-09-27 2020-05-12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用于低覆盖率正面碰撞的吸收装置的车辆
CN111148681B (zh) * 2017-09-27 2022-09-16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装置以及包括该吸收装置的车辆
CN111942481A (zh) * 2019-05-15 2020-1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1942481B (zh) * 2019-05-15 2022-10-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3734290A (zh) * 2020-05-27 2021-12-03 沃尔沃汽车公司 用于前部碰撞期间改进的相容性的车辆前部结构
US11718251B2 (en) 2020-05-27 2023-08-08 Volvo Car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for improved compatibility during a frontal crash
CN113734290B (zh) * 2020-05-27 2024-01-23 沃尔沃汽车公司 用于前部碰撞期间改进的相容性的车辆前部结构
CN115107875A (zh) * 2021-03-17 2022-09-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36947A (ja) 2017-08-10
US9902431B2 (en) 2018-02-27
CN107042843B (zh) 2019-04-12
JP6235628B2 (ja) 2017-11-22
US20170217501A1 (en) 201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2843B (zh) 汽车车身结构
CN104114438B (zh) 车身下部构造
US9085329B2 (en)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998305B2 (en)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3717481B (zh) 车体侧部构造
CN112874637B (zh) 一种车身后舱框架总成及车辆
US20100171340A1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CN106956721A (zh) 车身结构
CN107031719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KR20030081038A (ko) 차체 구조
CN107128372A (zh) 汽车车身结构
US20120119544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7128371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JP4875559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RU2554174C1 (ru) Структура передней части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861460B (zh) 车辆地板结构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20150084375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2470900A (zh) 减震支柱套管,带该减震支柱套管的车身前端和带该车身前端的汽车
JP2009018724A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9204465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2476656B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107021138A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CN109204470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KR101114083B1 (ko) 센터 플로어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