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56721A - 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956721A CN106956721A CN201611139471.6A CN201611139471A CN106956721A CN 106956721 A CN106956721 A CN 106956721A CN 201611139471 A CN201611139471 A CN 201611139471A CN 106956721 A CN106956721 A CN 1069567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beam
- reinforcer
- mounting bracket
- seat mounting
- joint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6508 Nelumbo nucifer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2853 Nelumbo nucif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6510 Nelumbo pentapetal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具有:横梁,其呈檐帽形截面接合于底板的上表面,且沿车宽方向结合于侧梁的内侧壁;和座椅安装支架,其在横梁的端部上与侧梁的内侧壁相配合而形成箱结构。还具有:加强件,其被配置在横梁的下侧,沿横梁的上壁延伸设置;和结合部,其通过在中间夹着横梁来结合座椅安装支架和加强件而成。并且加强件的车外侧的顶端构成为:在第1座椅安装支架的下方从侧梁的内侧壁向车内侧离开规定的距离。据此,即使横梁由于车辆侧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向下方变形为V字形等,也能够防止地板下的燃料箱损伤,并且能够在不减小车辆的室内空间的情况下实现该损伤防止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其通过由车身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使横梁(crossmember)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上述车身结构,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结构。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为:使结合部件的侧梁侧接合部形成为比横梁侧接合部刚性低,据此,使结合部件接合于侧梁的强度比结合部件接合于横梁的强度低。通过该结构,发生车辆侧面碰撞等时,在将中柱和侧梁向车身的内方侧挤压的冲击载荷的初期阶段,使上述结合部件的侧梁侧接合部先于横梁侧接合部断裂,据此,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并且使中柱的下端部向车厢内侧移动。
在专利文献2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斜撑从下边梁和横壁部的接合部朝向底板横梁向斜下方延伸,并且该延设端接合于底板横梁,其中,下边梁设置于车辆下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横壁部从下边梁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通过该结构,能够由斜撑分散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因此,能够将碰撞载荷有效地向底板横梁传递,从而能够抑制底板横梁的断裂和损伤。
在专利文献3的汽车的电池保护结构中,当通过横梁(上方载荷施加部件),在发生侧面碰撞时朝向该车宽内方侧的碰撞载荷被施加至下边梁时,该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作为朝向车身上方的分量而被施加至底板的位于下边梁与下部加强件之间的中间部。通过该分量的施加,底板向车身上方侧变形,据此,冲击能量被分散,因此,能够减小车身侧部向车宽内方侧的变形量(变形行程)。因此,能够使在下边梁的车宽内方侧被配置在底板的车身下方侧的电池免受车身侧部的变形的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5585530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05033号
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5375886号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碰撞初期的载荷能够被侧梁吸收,但碰撞后期的载荷会使横梁向下方变形为V字形等。如果在地板下配设有燃料箱,则该变形后的横梁可能会与地板下的燃料箱抵接。
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由斜撑分散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并将其向底板横梁传递,但若横梁的强度较低,则可能发生横梁向下方变形为V字形等而损伤地板下的燃料箱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3的结构中,由于横梁(上方载荷施加部件)必不可少,因此底板需要接合于侧梁的上壁。因此,没有设计自由度,并且会减小车辆的室内空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即使在横梁由于车辆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而向下方变形为V字形等,也能够防止地板下的燃料箱损伤,并且能够在不减小车辆的室内空间的情况下实现该损伤防止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车身结构,具有:横梁,其呈檐帽形截面接合于底板上表面,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结合于侧梁的内侧壁;第1座椅安装支架,其在所述横梁的端部上与所述侧梁的内侧壁相配合而形成箱结构;加强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横梁的下侧,沿所述横梁的上壁延伸设置;以及结合部,其通过在中间夹持着所述横梁来结合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和所述加强件而成。所述加强件的车外侧的顶端在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的下方从所述侧梁的内侧壁向车内侧离开规定的距离。
根据该结构,当向车身侧面发生侧面碰撞时(车身侧面碰撞时),朝向侧梁的室内侧的下方侧产生的转矩与座椅重量一起被施加至座椅安装支架,由此朝向下方侧的转矩增大,该增大后的转矩应力集中于加强件的结合部。其结果,顶端从侧梁的内侧壁离开的呈悬臂梁状的加强件与横梁一起以结合部为始端从结合部的部分向下方折弯。此时,结合部能够被设定为比底板下表面(地板下)的燃料箱和电池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因此,若这样设定结合部,则横梁和加强件的折弯部分不会干涉燃料箱和电池,从而能够切实地防止损伤燃料箱和电池。
另外,在侧梁的内侧壁上结合有横梁,并在该结合的下方侧还结合有底板。因此,与现有技术中所见的将底板接合于侧梁的上壁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确保车辆的室内空间。
即,即使横梁由于车身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而向下方变形为V字形等,也能够防止损伤地板下的燃料箱,并能够在不减小车辆的室内空间的情况下实现该损伤防止结构。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车身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在该第1座椅安装支架的内侧壁上具有槽形,该槽形由呈包围所述结合部的状态的凹进沿上下方向延伸而成,所述结合部通过在中间夹着所述横梁来用螺栓紧固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和所述加强件而成。
根据该结构,车身侧面碰撞时的来自侧梁的转矩由于支架的具有内侧壁的槽形的结构,集中于槽形的部分并向结合部传递,因此能够有效地使该转矩的应力集中于结合部。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横梁和加强件以结合部为始端的V字形等折弯。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的车身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加强件在沿前后方向剖视时形成为日文片假名“コ”字状或U字状,并结合于所述横梁的上壁、前壁和后壁。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横梁的强度和刚性,增加横梁和加强件由于车身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能量而变形时的能量吸收量。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技术方案的车身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中央通道部,其在车宽的中央部分沿车身前后方向而配设;第2座椅安装支架,其接合于所述中央通道部和所述横梁;以及通道横梁,其在所述中央通道部的下方侧与该中央通道部交叉着配设。所述加强件的所述通道横梁侧的根部被配设在所述第2座椅安装支架与该通道横梁之间。
根据该结构,加强件的根部被配置在第2座椅安装支架和通道横梁之间,因此,被强力地抵抗向上下方向扩张的力的力支承。另一方面,加强件的根部的另一端侧的顶端没有被配置在部件之间。因此,加强件成为悬臂梁状。在该加强件的悬臂梁状的顶端的根部侧的附近配设有结合部,因此,能够使加强件以结合部为作用点而向下方移位。即,能够使加强件和横梁以结合部为作用点,向下方变形为V字形。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的车身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横梁的位于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和所述第2座椅安装支架间的中央部分具有一对底梁,该一对底梁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以彼此相对的状态被配设,所述一对底梁的所述横梁侧的端部结合于该横梁的上表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底板的刚性,并且,由于横梁和加强件不会在中央发生折弯,因此能够如上述那样在结合部向下方侧折弯。
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的车身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一对底梁的不包含与所述横梁的结合部分的、沿所述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结合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具有下方底板架,该下方底板架沿该结合的底梁结合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
根据该结构,由上方侧的一对底梁和下方侧的下方底板架从上方和下方呈交叉状夹持着横梁和加强件来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提高抵抗横梁和加强件中央部分弯曲的强度,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在从中央部分向前端侧偏离的位置的结合部上发生的、朝向下方的V字形折弯。
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6中任一技术方案的车身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横梁和所述加强件在上壁的上表面侧分别具有沿长度方向呈长形凹进的凹部,在所述凹部配置有所述结合部。
根据该结构,车身侧面碰撞时的朝向车内侧的转矩和第1座椅安装支架上的座椅重量所产生的力向凹部内集中并传递,因此能够提高向凹部内的结合部的应力集中。
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的车身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燃料箱,其位于所述通道横梁的车宽方向车外侧,并且被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以及保护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车外侧。所述结合部被配置在所述保护部件的车外侧。
根据该结构,当发生车身侧面碰撞时,横梁和加强件在结合部的部分向下方折弯成V字形等。该折弯位置远离燃料箱,因此,折弯的横梁和加强件不会与燃料箱相干涉。或者,即使发生干涉,也能够将其控制在以不会造成损伤的力度来抵接的程度。因此,能够通过横梁和加强件的折弯,切实地防止损伤燃料箱。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即使横梁由于车辆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而向下方变形为V字形等,也能够防止地板下的燃料箱损伤,并且能够在不减小车辆的室内空间的情况下实现该损伤防止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的侧面外方来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的内部来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2的A1-A1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A2-A2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4的A3-A3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a)是沿图2的A4-A4线剖切的剖视图,图6(b)是沿图2的A5-A5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车身下部中加强件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8(a)是沿图7的A6-A6线(车宽两端间)剖切的剖视图,图8(b)是表示(a)的用单点划线框F10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9(a)是从底板的下表面侧来观察结合部和燃料箱等的平面图,图9(b)是表示从底板上表面侧观察结合部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横梁和加强件折弯成V字形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11:底板;12:侧梁;13:中柱;14:横梁;15、15r:座椅安装支架;16:加强件;17:结合部;17a:螺栓;17b:螺母;18:中央通道部;18t:通道横梁;19a、19b:底梁;22:下方底板架;24:燃料箱;25:保护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结构>
参照图1~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说明中,对同一构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当对方向进行说明时,基于从车辆的驾驶员来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来进行说明。
图1是从车辆的侧面外方来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从车辆的内部来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2的A1-A1线剖切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A2-A2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在车身10的下部具有:作为车身10的地板的底板11;侧梁12,其被配设在该底板11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两端侧,并沿车身10的前后方向延伸;中柱13,其在前座与后座之间的位置接合于侧梁12并向上方延伸。另外,车身10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中央通道部18,该中央通道部18用于加强车身10的强度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中央通道部18的截面呈檐帽形{图8(a)},其凸缘部18f(图3)接合于底板11。
<特征结构1>
如图2所示,车身10具有横梁14、座椅安装支架(也称为“支架”)15和加强件16。另外,座椅安装支架15构成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1座椅安装支架。
另外,车身10呈大致左右对称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车身10左侧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对车身右侧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3所示,横梁14在中央通道部18和中柱13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如图4所示,横梁14在前后方向剖视时形成为向下开口的、大致檐帽形的截面形状。横梁14具有:上壁14a;前壁14b,其从上壁14a的前端向下而下垂设置;后壁14c,其从上壁14a的后端向下而下垂设置;以及一对凸缘部14f,其从前壁14b和后壁14c的下端分别向前后方向延伸。一对凸缘部14f接合于底板11的上表面。据此,横梁14与底板11一起形成闭合截面。横梁14的车外侧的端部14t结合于侧梁12的内侧壁12a。
座椅安装支架15是在横梁14的端部上与侧梁12的内侧壁12a相配合形成箱结构的部件。具体而言,座椅安装支架15具有上侧壁15b、前侧壁15c、后侧壁15d(参照图5)和内侧壁15a。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壁15b、前侧壁15c和后侧壁15d通过将单一的部件折弯加工为日文片假名“コ”字状而形成为一体。内侧壁15a由不同于上侧壁15b、前侧壁15c和后侧壁15d的部件形成。
上侧壁15b的车外侧端部15b1(参照图2)接合于侧梁12的上表面,上侧壁15b的车内侧端部15b2向下方折弯而接合于内侧壁15a的上端。前侧壁15c和后侧壁15d的下端部分别接合于横梁14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另外,前侧壁15c和后侧壁15d(图5)的车外侧的端部15c1、15d1向外折弯而接合于侧梁12的内侧壁12a。如图5所示,内侧壁15a的前后端部15a1向车外侧折弯,并分别接合于前侧壁15c和后侧壁15d。如图4所示,在内侧壁15a的下端部设置有向车内侧延伸的凸缘部15f。
如图3所示,加强件16是沿横梁14的上壁14a而被配设在该横梁14的下侧(内部)的加强部件。加强件16的车外侧的顶端16e位于支架15的下方,并且被配置在从侧梁12的内侧壁12a向车内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如图4详示,座椅安装支架15的凸缘部15f和其下方的加强件16在其中间夹持着横梁14并通过螺栓17a和螺母17b结合为一体。另外,将由螺栓17a和螺母17b紧固的部位称为结合部17。
另外,如图1所示,在横梁14和中央通道部18的交叉位置处,配设有右侧的座椅安装支架15r,该右侧的座椅安装支架15r接合于横梁14和中央通道部18,与座椅安装支架15在左右方向上成一对。另外,右侧的座椅安装支架15r构成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2座椅安装支架。
<特征结构2>
图5是沿图4的A3-A3线剖切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座椅安装支架15的内侧壁15a具有纵槽形部15m,该纵槽形部15m以包围结合部17的方式向车宽外方凹进,并且该凹进沿上下方向呈槽状延伸。如图5所示,该纵槽形部15m从上方朝向下方其横向宽度逐渐变宽,且由变宽后的下方侧的凹槽部分从车外侧呈圆弧状包围结合部17(参照图4)。另外,在支架15的上侧壁15b的内侧的上表面15b3上,固定有用于安装固定未图示的驾驶席座椅的座椅安装螺母20。座椅安装螺母20的安装位置与图4所示的座椅安装孔15p的位置对应。
<特征结构3>
接着,参照图2和图6对加强件16进行说明。图6(a)是沿图2的A4-A4线剖切的剖视图,图6(b)是沿图2的A5-A5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上所述,图2中虚线所示的加强件16沿横梁14的上壁14a被配设在该横梁14的下侧(内部)。如图6(a)所示,横梁14的截面形状呈“コ”字状或U字状,具有上壁14a、从上壁14a的前端向下而下垂设置的前壁14b、以及从上壁14a的后端向下而下垂设置的后壁14c。上壁14a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长凹部14o。加强件16的上壁16a呈具有长凹部16o的形状,并且长凹部16o沿着具有长凹部14o的横梁14的上壁14a。加强件16的上壁16a在长凹部16o的前后接合于横梁14的上壁14a。加强件16的前壁16b和后壁16c具有:抵接部16b1、16c1,其如图6(b)所示,抵接接合于横梁14的前壁14b和后壁14c;以及分离部16b2、16c2,其如图6(a)所示,与横梁14的前壁14b和后壁14c分离。
<特征结构4>
进一步参照图7和图8(a)对加强件16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车身下部中加强件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8(a)是沿图7的A6-A6(车宽两端间)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加强件16沿车宽方向在侧梁12侧的座椅安装支架15与中央通道部18侧的座椅安装支架15r之间延伸。加强件16的中央通道部18侧的端部(称为“根部”)被夹持(配置)在上方侧的座椅安装支架15r和图8(a)所示的下方侧的通道横梁18t之间。
更详细而言,通道横梁18t在中央通道部18的下侧,以垂直于中央通道部18的方式沿加强件16配置。通道横梁18t的车内侧的端部接合于设置在中央通道部18内的加强部件18h。加强部件18h被设置为:在从中央通道部18的上壁向下方离开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横切中央通道部18。通道横梁18t的车外侧的端部,在加强件16的中央通道部18侧的端部的下方,接合于中央通道部18的凸缘部18f和底板11。
如图7所示,座椅安装支架15r接合于中央通道部18和横梁14,与中央通道部18和横梁14一起构成箱结构。在座椅安装支架15r的外侧壁15r1的下端部形成有凸缘部15f1。凸缘部15f1通过点焊等结合于横梁14和配置在横梁14的下侧的加强件16。
在座椅安装支架15r的前侧壁15r2的下端部形成有凸缘部15f2,在前侧壁15r2的车内侧的侧端部形成有凸缘部15f3。凸缘部15f2通过点焊等结合于中央通道部18的外侧表面,凸缘部15f3通过点焊等结合于从中央通道部18的外侧表面下端向车外侧呈水平状突出的部分。座椅安装支架15r的未图示的后壁侧具有与前侧壁15r2相同的接合结构。
这样,在加强件16的根部的上方和下方配置有座椅安装支架15r和通道横梁18t,因此,加强件16的根部构成为:被牢固地夹持在隔着横梁14的座椅安装支架15r和通道横梁18t之间。
<特征结构5>
如图2所示,在侧梁12与中央通道部18的中间部分的底板11的上侧,2个底梁19a、19b与横梁14垂直,并且以隔着横梁14前后相对(相向)的状态被配设。各底梁19a、19b在该横梁14侧的端部分别具有呈山形突出的凸缘部19f、19f。凸缘部19f、19f以相对状态接合于横梁14的上表面。这些底梁19a、19b的形状为:随着远离凸缘部19f1、19f1其上表面向下倾斜,与该向下方的倾斜相呼应,截面开口缩窄。
<特征结构6>
如图2所示,上述的各底梁19a、19b的、在沿各底梁19a、19b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凸缘部19f2、19f2,结合于底板11的上表面。另外,如图3所示,在各底梁19a、19b的下方位置的底板11的下表面上,沿各底梁19a、19b结合有下方底板架22。
图8(b)和图9(a)表示下方底板架22。图8(b)是放大图8(a)的用单点划线框F10包围的部分的图。图9(a)是从底板的下表面侧观察结合部和燃料箱等的俯视图,图9(b)是表示从底板上表面侧观察结合部的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9(a)所示,下方底板架22在与配设在底板11的上表面侧的、虚线框所示的横梁14和加强件16垂直的状态下,结合于底板11的下表面。如图8(b)所示,下方底板架22形成为在车宽方向的剖视图中具有向上开口的檐帽形截面,设置于上端的凸缘部22f、22f接合于底板11的下表面。另外,如图9所示,在下方底板架22的下表面侧,燃料箱24的车外侧的侧部以与下方底板架22的下表面相对的状态配置。
<特征结构7>
如图2所示,在加强件16和横梁14上设置有长凹部14o、16o{参照图6(a)和图6(b)},该长凹部14o、16o在横梁14和加强件16的上壁14a、16a{参照图6(a)和图6(b)}的上表面侧沿长度方向向下方侧凹进成细长形,在该长凹部14o、16o上配置有结合部17。如图4所示,在配置有结合部17的座椅安装支架15的凸缘部15f上,具有沿长凹部14o、16o的凹形凹进为大致圆形的凹部15o。在该凹部15o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同时贯穿横梁14和加强件16的螺栓孔17o,螺栓17a穿插在螺栓孔17o中并由螺母17b紧固。另外,长凹部14o、16o构成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凹部。
<特征结构8>
如图9(a)所示,在底板11的下表面侧,在通道横梁18t的车宽方向车外侧配置有燃料箱24。燃料箱24与中央通道部18的车宽方向车外侧相邻配置,并且沿下方底板架22的下方侧(地面侧)配置。当该燃料箱24例如为树脂制时,该燃料箱24由倾斜安装于燃料箱24的固定带26固定。另外,在燃料箱24的车外侧设置有对燃料箱24进行保护的保护部件25。
保护部件25呈细长的管状,该管状的一端部被螺钉紧固在通道横梁18t上。该保护部件25从该螺钉紧固部沿箱外周延伸设置至燃料箱24的下方侧(地面侧),该延伸设置的另一端部(未图示)被固定在未图示的横梁上。结合部17配置在从该保护部件25向车外侧离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中的特征结构1~8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特征结构1的作用效果>
该车身结构具有:横梁14,其呈檐帽形截面接合于底板11的上表面,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结合于侧梁12的内侧壁12a;以及座椅安装支架15,其在横梁14的端部上与侧梁12的内侧壁12a相配合而形成箱结构。并且,具有:加强件16,其被配置在横梁14的下侧,并沿横梁14的上壁14a延伸设置;以及结合部17,其通过中间夹持着横梁14来结合座椅安装支架15和加强件16而成。并且,加强件16的车外侧的顶端16e构成为:在第1座椅安装支架15的下方,从侧梁12的内侧壁12a向车内侧离开规定的距离。
通过该结构,如图10中箭头Y10所示,当向中柱13侧面碰撞时,在侧梁12上向室内侧产生箭头Y11所示的向下方侧旋转的转矩。产生的该转矩Y11被施加至结合于侧梁12的内侧壁12a的座椅安装支架15。此时,座椅安装支架15还被施加了由座椅安装螺母20载置固定在座椅安装支架15上的座椅的重量造成的朝向下方的力(箭头Y12),由此增大了朝向下方侧的转矩。该被增大后的朝向下方侧的转矩应力集中于横梁14和加强件16的结合部17。
加强件16具有悬臂梁状的结构,其在离开侧梁12的内侧壁12a的车内侧具有顶端16e,如上所述,该顶端16e的另一端侧被牢固地夹持在图8(a)所示的座椅安装支架15r和通道横梁18t之间。通过该结构,若上述增大后的朝向下方侧的转矩应力集中于图10所示的结合部17,则由于加强件16是悬臂梁,结合部17的部分会向箭头Y13所示的下方移位。通过该移位,如虚线30所示,横梁14和加强件16以结合部17为始端呈V字形向下方折弯。此时,与该V字形的折弯相呼应,底板11也向下方折弯。
即,当向中柱13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该碰撞能量,切实地使横梁14和加强件16以结合部17为始端向下方折弯。通过该折弯,碰撞能量被吸收。
因此,如图9所示,将结合部17设定为:与车辆的底板11的下表面(地板下)的燃料箱24和未图示的电池相比,更加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离开规定的距离。
通过该设定,横梁14和加强件16在结合部17折弯,据此,能够切实地防止干涉和损伤燃料箱24和电池。
另外,在本特征结构1中,将横梁14结合于侧梁12的内侧壁12a,并且还将底板11结合于该结合部分的下方侧。因此,不存在现有技术中所见的、由于将底板接合于侧梁的上壁而导致的没有设计自由度、减小车辆的室内空间的问题。即,在上述的特征结构1中,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并确保车辆的室内空间。
<特征结构2的作用效果>
如图4所示,在座椅安装支架15的内侧壁15a上具有纵槽形部15m,该纵槽形部15m的处于包围结合部17的状态的凹进沿上下方向呈槽状延伸。另外,结合部17为由螺栓17a和螺母17b紧固支架15、横梁14和加强件16的螺栓紧固结构。因此,支架15的内侧壁15a通过纵槽形部15m成为牢固的结构,而处于被纵槽形部15m包围的状态的结合部17也成为牢固的紧固结构。
上述的发生侧面碰撞时从侧梁12朝向下方侧的转矩Y11(图10),由于支架15的内侧壁15a的结构,集中于纵槽形部15m并向结合部17传递,因此能够使该转矩Y11的应力有效地集中于结合部17。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前述的横梁14和加强件16以结合部17为始端的V字形的折弯。
<特征结构3的作用效果>
如图6(a)和(b)所示,加强件16在前后方向的剖视图中形成为“コ”字状或U字状,并结合于横梁14的上壁14a、前壁14b和后壁14c。因此,能够提高横梁14的强度和刚性,增大通过上述的碰撞能量使横梁14和加强件16变形时的能量吸收量。
<特征结构4的作用效果>
如图7和图8(a)所示,使加强件16的根部构成为:被夹持(配设)在隔着横梁14的座椅安装支架15r和通道横梁18t之间的悬臂梁状。
即,加强件的根部被配置在中央通道部18侧的座椅安装支架15r与通道横梁18t之间,因此其被强力地抵抗向上下方向扩张的力的力支承。另一方面,加强件16的根部的另一端侧的顶端16e没有被配置在部件之间。因此,加强件16成为悬臂梁状。在该加强件16的悬臂梁状的顶端16e的根部侧的附近配设有结合部17,因此,能够使加强件17以结合部为作用点而下方移位。即,能够使加强件和横梁以结合部为作用点而向下方呈V字形移位。
<特征结构5的作用效果>
如图2所示,在横梁14的位于各座椅安装支架15、15r间的中央部分具有一对底梁19a、19b,该一对底梁19a、19b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被配设为彼此相对的状态,一对底梁19a、19b的横梁14侧的端部结合于该横梁14的上表面。据此,提高了底板11的刚性,并且横梁14和加强件16在中央不会发生折弯,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在结合部17向下方侧折弯。
<特征结构6的作用效果>
如图2所示,一对底梁19a、19b的不包含朝向横梁14的结合部分的、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结合于底板11的上表面;还具有下方底板架22(图3),该下方底板架22沿该被结合的底梁19a、19b结合于底板11的下表面。
即,由上方侧的各底梁19a、19b和下方侧的下方底板架22从上方和下方呈交叉状支承横梁14和加强件16。因此,抵抗横梁14和加强件16中央部分弯曲的强度被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在从该中央部分向顶端16e侧偏离的位置的结合部17发生的、朝向下方的V字形折弯。
<特征结构7的作用效果>
如图2所示,横梁14和加强件16构成为:在上壁14a、16a的上表面侧分别具有长凹部14o、16o{参照图6(a)和图6(b)},该长凹部14o、16o沿长度方向呈长形凹进,并且在长凹部14o、16o配置有结合部17。
根据该结构,上述的发生侧面碰撞时朝向下方侧的转矩Y11和座椅安装支架15上的座椅的重量所产生的力Y12被向长凹部14o、16o内集中并传递,因此能够提高向长凹部14o、16o内的结合部17的应力集中。
<特征结构8的作用效果>
如图9(a)所示,还具有:燃料箱24,其位于通道横梁18t的车宽方向车外侧,且被配置在底板11的下方;以及保护部件25,其被配置在燃料箱24的车外侧。结合部17被配置在保护部件25的车外侧。
根据该结构,当发生上述的侧面碰撞时,横梁14和加强件16在图9(a)和(b)所示的结合部17上,沿与横梁14交叉表示的线段L1向下方呈V字形折弯。该折弯位置远离燃料箱24,因此折弯的横梁14和加强件16不会与燃料箱24相干涉。或者,即使相干涉,也能够控制在以不会造成损伤的力度来抵接的程度。因此,能够通过横梁14和加强件16的折弯,切实地防止燃料箱24发生损伤。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变更。
Claims (8)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横梁,其呈檐帽形截面接合于底板上表面,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而结合于侧梁的内侧壁;
第1座椅安装支架,其与所述侧梁的内侧壁相配合而在所述横梁的端部上形成箱结构;
加强件,其配置在所述横梁的下侧,且沿所述横梁的上壁延伸设置;和
结合部,其通过将所述横梁夹在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和所述加强件之间来对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和所述加强件进行结合而成,
所述加强件的车外侧的顶端在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的下方从所述侧梁的内侧壁向车内侧离开规定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在该第1座椅安装支架的内侧壁上具有:由呈包围所述结合部的状态的凹进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而成的槽形部,
所述结合部通过将所述横梁夹在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和所述加强件之间来对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和所述加强件进行螺栓紧固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被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剖视时呈コ字状或U字状,且与所述横梁的上壁、前壁和后壁相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中央通道部,其沿车身前后方向配设于车宽的中央部分;
第2座椅安装支架,其与所述中央通道部和所述横梁相接合;和
通道横梁,其在所述中央通道部的下方侧与所述中央通道部交叉而配设,
所述加强件的所述通道横梁侧的根部被配设在所述第2座椅安装支架和该通道横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梁的位于所述第1座椅安装支架和所述第2座椅安装支架之间的中央部分,具有一对底梁,该一对底梁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以彼此相对的状态而配设,
所述一对底梁的所述横梁侧的端部结合于该横梁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底梁的不包含与所述横梁的结合部分的、沿所述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结合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所述车身结构还具有下方底板架,该下方底板架沿该被结合的底梁而结合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和所述加强件在上壁的上表面侧分别具有沿长度方向呈长形凹进的凹部,
所述结合部被配置于所述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燃料箱,其位于所述通道横梁的车宽方向车外侧,且被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和
保护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车外侧,
所述结合部被配置在所述保护部件的车外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03190A JP6227681B2 (ja) | 2016-01-12 | 2016-01-12 | 車体構造 |
JP2016-003190 | 2016-01-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56721A true CN106956721A (zh) | 2017-07-18 |
CN106956721B CN106956721B (zh) | 2019-06-07 |
Family
ID=59363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39471.6A Active CN106956721B (zh) | 2016-01-12 | 2016-12-08 | 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27681B2 (zh) |
CN (1) | CN106956721B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16508A (zh) * | 2017-12-08 | 2018-05-11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
CN110077289A (zh) * | 2018-01-26 | 2019-08-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固定构造 |
CN111152849A (zh) * | 2018-11-08 | 2020-05-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CN111267967A (zh) * | 2018-12-05 | 2020-06-1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通道结构 |
CN111942479A (zh) * | 2019-05-15 | 2020-11-1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CN112572617A (zh) * | 2019-09-27 | 2021-03-30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结构及车辆的制造方法 |
CN112739611A (zh) * | 2018-10-03 | 2021-04-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下部结构 |
CN113613986A (zh) * | 2019-03-22 | 2021-11-05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带有中央通道加强件的车辆以及中央通道加强件 |
CN115257968A (zh) * | 2022-07-20 | 2022-11-01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前地板总成和车辆 |
CN116096622A (zh) * | 2020-08-13 | 2023-05-09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 | 用于车辆车身的底部结构、用于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72935B1 (fr) * | 2017-10-30 | 2019-09-27 | Renault S.A.S | Boitier de fixation de siege formant renfort d'un bavolet |
DE102020100032B4 (de) * | 2019-01-15 | 2021-07-29 |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 Untere Karosseriestruktur |
JP7338231B2 (ja) * | 2019-05-15 | 2023-09-0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6974512B2 (ja) * | 2020-01-21 | 2021-12-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JP7413844B2 (ja) * | 2020-03-03 | 2024-01-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JP7264203B1 (ja) | 2021-11-04 | 2023-04-25 |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 フロアクロスメンバ |
CN114132412B (zh) * | 2021-11-29 | 2023-02-2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增加座椅安装点刚度的加强结构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1784U (zh) * | 1990-05-21 | 1992-01-30 | ||
CN102381366A (zh) * | 2010-08-25 | 2012-03-2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
JP2013018330A (ja) * | 2011-07-11 | 2013-01-31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体のブラケット構造 |
CN103057595A (zh) * | 2011-08-31 | 2013-04-24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2016
- 2016-01-12 JP JP2016003190A patent/JP622768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2-08 CN CN201611139471.6A patent/CN10695672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1784U (zh) * | 1990-05-21 | 1992-01-30 | ||
CN102381366A (zh) * | 2010-08-25 | 2012-03-2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
JP2013018330A (ja) * | 2011-07-11 | 2013-01-31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体のブラケット構造 |
CN103057595A (zh) * | 2011-08-31 | 2013-04-24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16508A (zh) * | 2017-12-08 | 2018-05-11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
CN110077289A (zh) * | 2018-01-26 | 2019-08-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固定构造 |
CN112739611A (zh) * | 2018-10-03 | 2021-04-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下部结构 |
CN112739611B (zh) * | 2018-10-03 | 2022-10-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下部结构 |
CN111152849A (zh) * | 2018-11-08 | 2020-05-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CN111267967A (zh) * | 2018-12-05 | 2020-06-1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通道结构 |
CN113613986A (zh) * | 2019-03-22 | 2021-11-05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带有中央通道加强件的车辆以及中央通道加强件 |
CN111942479A (zh) * | 2019-05-15 | 2020-11-1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CN112572617A (zh) * | 2019-09-27 | 2021-03-30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结构及车辆的制造方法 |
CN116096622A (zh) * | 2020-08-13 | 2023-05-09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 | 用于车辆车身的底部结构、用于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
CN115257968A (zh) * | 2022-07-20 | 2022-11-01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前地板总成和车辆 |
CN115257968B (zh) * | 2022-07-20 | 2023-06-06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前地板总成和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56721B (zh) | 2019-06-07 |
JP2017124644A (ja) | 2017-07-20 |
JP6227681B2 (ja) | 2017-1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56721A (zh) | 车身结构 | |
CN107042843B (zh) | 汽车车身结构 | |
US6817657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9139229B2 (en) |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 |
US9254801B2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8502020A (zh) |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 |
CN107031719B (zh) | 汽车的车身结构 | |
CN108909845A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US10077075B2 (en) |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 |
JP2007283941A (ja) |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 |
US7938446B2 (en) | Vehicle body of a convertible vehicle | |
CN204309904U (zh) | 一种汽车b柱 | |
CN205737101U (zh) | 用于汽车顶棚拉手的安装支架 | |
US9580029B2 (en) | Bumper assemblies including a bumper cover reinforcement and vehicle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JP4106935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09070941B (zh) | 机动车辆的前挡泥板结构 | |
CN205059494U (zh) | 车门防撞梁及汽车 | |
CN208745794U (zh) | 一种座椅横梁的搭接结构及汽车 | |
KR20110050995A (ko) | 차체 사이드 보강구조 | |
US9302712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JP6938097B2 (ja) | シートレール取付け構造 | |
CN201347012Y (zh) | 一种防止行李箱物品冲击汽车座椅靠背的抗冲击结构 | |
CN110316026A (zh) | 车辆的座位安装结构 | |
CN209366091U (zh) | 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 | |
JP7064806B2 (ja) |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