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2479A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2479A
CN111942479A CN202010134240.6A CN202010134240A CN111942479A CN 111942479 A CN111942479 A CN 111942479A CN 202010134240 A CN202010134240 A CN 202010134240A CN 111942479 A CN111942479 A CN 111942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tunnel
cross member
floor
support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42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42479B (zh
Inventor
松田大和
中山伸之
山田守英
河野胜人
竹林俊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42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42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4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27Arrangement between th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45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ire wall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侧碰性能,并且能够提高通道部的正碰载荷的传递性能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在车宽方向中央前部形成通道部(9)的地板(4),以及在地板(4)的上方、横架于在该地板(4)的两侧配设的侧边梁(10、10)之间的地板横梁(18),通道部(9)的后端位于地板横梁(18)的紧前,并具备从通道部(9)朝向地板横梁(18)的上端部延伸且与该地板横梁(18)的上端部连接的加强托架(30、40)。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该电动车辆具备电动机挡板,在车宽方向中央前部形成有通道部的地板,配设于地板的下方的电池单元,以及在地板的上方、横架于在该地板的两侧配设的侧边梁间的地板横梁。
背景技术
由于电动汽车或仅具有发电机的增程式车等的电动车辆无需在地板下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较长的排气管,因此无需在地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遍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地向上方鼓出形成具有能够容纳排气管的内部空间的地板通道(通道部)。
因此,即使在电动车辆中也存在下述情况,例如对于采用了将从在车体前部具有的电动机舱侧向后方延伸的电缆等的缆线与电池单元的上部前端连接的构成的电动车辆,为了确保缆线的连接位置的空间,需要使电池单元的前部向上方(地板侧)鼓出形成,伴随与此,仅在地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部分地形成地板通道。
然而,如上述那样无需遍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地在地板鼓出形成地板通道的电动车辆中,也已知有下述构成,即通过遍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地形成地板通道,使该地板通道作为车辆的正面碰撞(以下称作“正碰”)时的载荷路径发挥功能,来提高正碰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将侧边梁与地板通道连接的左右的地板横梁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中的图8),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备越过通道之上将左右的侧边梁连结的地板横梁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2中的图1)。
然而,为了提高车辆的侧面碰撞(以下称作“侧碰”)性能,优选在地板两侧的侧边梁间呈直线状连续地设置地板横梁。
因此,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使地板通道具有的作为正碰载荷的载荷路径的功能优先而以地板横梁分断的方式使地板通道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地板横梁具有的侧碰性能可能会变差。在专利文献2中也同样,在地板横梁的车宽方向上的越过通道部的部分,侧碰性能可能会降低。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对于在地板的前部部分地形成地板通道的车辆,虽然能够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连续地形成地板横梁,但地板通道被该地板横梁阻碍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该地板通道具有的正碰性能可能会恶化。即在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中,在实现兼顾正碰性能与侧碰性能方面有研究的空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2-0633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71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侧碰性能且还能够提高通道部的正碰载荷的传递性能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本发明为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其具备:电动机挡板;地板,在上述电动机挡板的车宽方向中央下部且前部形成有通道部;电池单元,在上述地板的下方在前端形成有向上方的通道部内鼓出的鼓出部;以及地板横梁,在上述地板的上方,横架于在该地板的两侧配设的侧边梁之间,上述通道部的后端位于上述地板横梁的紧前方,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加强托架,该加强托架从上述通道部相对于上述地板向上方分离且朝向上述地板横梁延伸,并且与该地板横梁的上部连接。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侧碰性能,并且能够提高通道部的正碰载荷的传递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加强托架由从上述通道部朝向上述地板横梁上端部延伸的通道加强托架、以及在该通道加强托架的后方具备的中控台支承托架构成,上述通道加强托架与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连接。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经由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进一步向后方传递正碰载荷。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通道加强托架经由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与上述地板横梁上端部连接。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中控台支承托架与地板横梁连接,从而能够从通道加强托架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将正碰载荷传递于地板横梁。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通道加强托架以及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均为门形截面形状,上述通道加强托架的两侧壁以及上壁与上述通道部焊接接合,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两侧壁以及上壁经由紧固件与上述地板横梁连接,上述通道加强托架与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两侧壁以及上壁彼此经由紧固件连接。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从作为与车体一体接合(即焊接接合于通道部)的车体部件的通道加强托架,经由在两侧壁与上壁之间形成的棱线部,向作为在后安装于车体部件(即经由紧固件连接于地板横梁)的车辆部件的中控台支承托架,高效地传递正碰载荷。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形成有从上述通道加强托架的上述上壁连续至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上述上壁的凹部。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凹部的形成,上壁的截面刚性提高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正碰载荷的传递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备从上述通道加强托架跨至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地安装于上述地板横梁的门形截面形状的加强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设置加强部件能够进一步提高从通道加强托架向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正碰载荷的传递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备将上述通道部的上壁与在上方具有的上述加强托架的上壁连结的连结托架。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通过连结托架抑制通道部与加强托架之间的位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侧碰性能且还能够提高通道部的正碰载荷的传递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取下仪表板以及中控台的状态的下部车体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沿上下方向将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剖面示出的纵截面图。
图4是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前部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周边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通道部以及加强托架的立体图。
图6是中控台支承托架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2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沿图2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图7的C-C线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机挡板;4前部地板(地板);6电池单元;8a鼓出部;9通道部;10侧边梁;18前部横梁(地板横梁);30通道加强托架(加强托架);30b、30c通道加强托架的两侧壁;30a通道加强托架的上壁;31后部加强件(加强部件);32连结托架;40中控台支承托架(加强托架);30f、40v凹部;40a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上壁;40b、40c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两侧壁;42a横梁加强部件的上壁(前部横梁的上端部);43紧固部件(将中控台支承托架与前部横梁连接的紧固件);48前部加强件(加强部件);50安装部件(将中控台支承托架与前部横梁连接的紧固件);59、60紧固部件(将通道加强托架与中控台支承托架连接的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述。
附图示出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图1是表示该下部车体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取下仪表板以及中控台的状态的下部车体构造的俯视图,图3是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沿上下方向将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剖面示出的纵截面图。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另外,以下所述的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形成为左右大致对称。
在图1、图2中,设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将电动机舱与车厢分隔的电动机挡板1,在该电动机挡板1的车厢侧且前排座椅的前方配置仪表板2。在该仪表板2的驾驶位侧(在该实施例中为车宽方向右侧的前排座椅侧)配设有转向柱罩3,该转向柱罩3在其内部设置有转向柱以及转向轴。
如图2、图3所示,与上述的电动机挡板1的下部后端部1a连设有大致平坦的前部地板4。该前部地板4形成车厢的地面。在前部地板4的车宽方向中央且前部一体形成有向上方鼓出的通道部9。通道部9越向后方越逐渐降低且通过上壁9a及其两侧的侧壁9b、9c形成为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呈门形截面形状,在内部具备向下方开口的空间。
如图2、图3所示,在上述的电动机挡板1的车宽方向中央下部,以与通道部9连续的方式形成有通道形状部1b、1c。
如图3所示,在上述的前部地板4的下部配置有作为通过电动机使车辆行驶的驱动源的电池装置(所谓的电池包)5。关于该电池装置5,通过多个电池主体6a构成电池单元6,电池装置5具备多个该电池单元6。在与前部地板4下部对应的位置,以上下1层构造容纳有多个电池单元6,在与后述的后部地板盘38下部对应的位置,以上下2层构造容纳有多个电池单元6。
此外,上述的电池装置5具备将多个电池单元6从其下方支承的电池托盘7,以及安装于电池托盘7的外部突缘上面并在其内部内置上述的各电池单元6的电池壳体8。
如图3所示,在电池装置5的前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具备将从电动机舱中具备的未图示的电动机向后方延伸的缆线连接的缆线连接部65、以及控制电动机的控制器单元66。控制器单元66在电池壳体8的前部配设于电池托盘7的紧前,且缆线连接部65设置于控制器单元66的上方,通过电池托盘7与电池壳体8以上下2层构造容纳该控制器单元66以及缆线连接部65。
在电池壳体8的前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即俯视下与缆线连接部65对应的部位,一体或者一体性地形成有朝向前方且逐渐向上方(前部地板4)鼓出的鼓出部8a。
在前部地板4中向上方鼓出形成的上述通道部9是与形成于电池壳体8的鼓出部8a向上方的鼓出形状对应地、朝向前方且逐渐向上方鼓出形成的部位,在该通道部9的内部的空间中容纳鼓出部8a。
如图2所示,在前部地板4的车宽方向两侧接合固定着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构造的侧边梁10、10。
如图2所示,在前部地板4中的、位于前排座椅前部下部的前部的上面,配设有在左右一对侧边梁10、10之间沿车宽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的作为地板横梁的前部横梁(所谓的2号横梁)18。
如图3所示,该前部横梁18具有帽形截面形状,从前部地板4上方与其接合固定。由此,在该前部横梁18与前部地板4之间,形成延车宽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的闭合截面部19。
如图1、图2所示,前部横梁18在左右的侧边梁10、10之间,以将该侧边梁10、10连结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呈大致一直线状连续地形成。
如图1~图3所示,在作为地板横梁的前部横梁18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上部,详细而言在中间构件2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部,接合固定着独立于前部横梁18的横梁加强部件42,如图3所示,在内部构成有闭合截面部41。由此,前部横梁18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通过横梁加强部件42被抬高,并且通过横梁加强部件42的上壁42a使上表面大致水平地形成。
此外,前部横梁18在相对于通道部9的后端向后方分离的位置沿车宽方向延伸,该通道部9在前部地板4的前部向上方鼓出形成。
如图2所示,在相对于上述的前部横梁18向车辆后方分离的位置,在前部地板4的上面配设有在左右一对侧边梁10、10之间沿车宽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的中间部横梁(所谓的2.5号横梁)23。该中间部横梁23以与上述的前部横梁18平行的方式设置。
如图3所示,该中间部横梁23具有帽形截面形状,从前部地板4上方与其接合固定。由此,在该中间部横梁23与前部地板4之间,形成有延车宽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的闭合截面部24。
如图1~图3所示,在中间部横梁23的车宽方向中央上部接合固定着横梁加强部件52,如图3所示,在内部构成闭合截面部53。由此,中间部横梁23的车宽方向中央通过横梁加强部件52被抬高。
如图1、图3所示,在前部横梁18与中间部横梁2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换言之在前部横梁18的中央部的后方,在上述的前部地板4设置有从该前部地板4向上方立设固定的立设托架27。
另外,立设托架27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形成为M字截面形状。
并且,如图1~图3所示,在前部地板4的后部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对抬高部33进行加强的抬高部加强部件34。该抬高部加强部件34向上方呈台座状鼓出形成,其上面形成为与前部横梁18以及立设托架27的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
如图3所示,上述的抬高部33向上方延伸后,从其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在抬高部33的下部接合固定着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部横梁36(所谓的3号横梁)接合固定,在该后部横梁36与抬高部33之间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部37。
如图3所示,在上述的抬高部33连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后部地板盘38。
在图2中,附图标记39是在后部地板盘38的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构造的后侧框,如图2所示,上述的侧边梁10以其后端部与后侧框39的前端部部分重叠的方式向车辆后方延伸配置。
如图1、图2所示,附图标记15是在上述的侧边梁10与通道部9的车宽方向中间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跨过电动机挡板1的下部上面与前部地板4的上面地接合固定的地板框上侧件。
地板框上侧件15在与电动机挡板1及前部地板4之间形成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部17。
图4是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前部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周边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通道部以及加强托架的立体图,图6是中控台支承托架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2的A-A线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是沿图3的A’-A’线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8是沿图2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9是图7的C-C线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如图1~图5所示,在上述的通道部9设置有对该通道部9进行加强的通道加强托架30,该通道部9在前部地板4的前部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鼓出形成。
如图5所示,该通道加强托架30是通过上壁30a以及从该上壁30a的车宽方向两侧向下方延伸的侧壁30b、30c,一体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车辆正视时呈门形截面形状的构件。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以及左右的两侧壁30b、30c以从上方覆盖该通道部9的方式焊接接合到通道部9(参照图5的×符号)。由此,通道加强托架30作为车体部件与通道部9(车体)一体接合。
详细而言,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的前部接合到通道部9的上壁9a的前部,通道加强托架30从该通道部9的上壁9a的前部朝向后方延伸。关于该通道加强托架30中的比向通道部9的上壁9a接合的位置更向后方伸出的后方伸出部30r,上壁30a相对于向后方逐渐降低的通道部9的上壁9a向上方分离,并且该后方伸出部30r向后方延伸至到达该通道部9的大致后端上方。
并且,通道加强托架30的后方伸出部30r的侧壁30b、30c沿车辆前后方向如上述那样与通道部9的侧壁9b、9c焊接接合。
在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中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一体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30f。该凹部30f从通道加强托架30的前部(相对于向通道部9的上表面接合的位置的紧后部位)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端部,由凹底部30fa、以及从两侧立起的纵壁状的侧壁30fb、30fc一体形成。
如图5、图7所示,通过该凹部30f的形成,在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棱线30g、30h、30i、30j、30k、30l。
如图3~图5所示,在上述的通道加强托架30的后部下面设置有作为加强部件的后部加强件31。
如图7所示,后部加强件31通过上壁31a、以及从该上壁31a的车宽方向两侧向下方延伸的侧壁31b、31c,与通道加强托架30对应地形成为门形截面状,在通道加强托架30的后部从下表面在多个位置被焊接接合(参照图4的×符号)。
另外如图4、图5、图7所示,后部加强件31的上壁31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与通道加强托架30的凹部30f对应地向下方呈凹状形成。
此外如图9所示,在后部加强件31的紧前,在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与通道部9的上壁9a之间具备侧视时呈大致Z形状的连结托架32,通过该连结托架32使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与通道部9的上壁9a连结。
详细而言,连结托架32通过大致水平延伸的上壁32a、在相对于上壁32a向下方分离的位置大致水平延伸的下壁32b、以及将上壁32a的后端与下壁32b的前端在上下方向上连结的纵壁32c一体形成。
并且,连结托架32在后部加强件31的紧前,下壁32b从通道部9的上壁9a的上面侧与其焊接接合,并且连结托架32的上壁32a从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的下面侧与其焊接接合(参照图4的×符号)。
如图2、图3所示,在通道部9上部的作为车体部件的通道加强托架30后方,设置有从该后部至抬高部加强部件34前部地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车辆构件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该中控台支承托架40是支承中控台70的托架,以跨过前部横梁18的车宽方向中央、立设托架27的上部、以及中间部横梁23的车宽方向中央而被支承的状态安装到该前部横梁18、立设托架27、以及中间部横梁23,且前后两端分别安装于通道加强托架30和抬高部加强部件34。
即,中控台支承托架40是与通道加强托架30相比在后安装、紧固固定于车体(前部横梁18、立设托架27、以及中间部横梁23、抬高部加强部件34)的车辆部件。
如图3所示,上述的中控台70具备换挡杆支承托架73,该换挡杆支承托架73在上部支承具备档把71的换挡杆72,下部在前后固定于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40。
如图3所示,上述的换挡杆支承托架73是将支承换挡杆72的上部托架74、中间托架75、以及底座托架76一体构成的构件。
并且,上述的中控台70整体被外装部件77覆盖,并且将与底座托架76相比的前侧设定为前中控台70F,将与底座托架76相比的后侧设定为后中控台70R。
如图3所示,在底座托架76的紧后方的后中控台70R的上部,形成杯架78,在该杯架78的后方部形成的收纳部79构成为能够由扶手80开闭地覆盖。
如图1、图3、图7所示,在前中控台70F的下部前端与仪表板2的下部之间设置有底部中控台81。
如图7所示,该底部中控台81是将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底壁81a、从底壁81a的车宽方向左右两端部向上方立起的内壁81b、以及从该内壁81b的上端向下方延伸的外壁81c一体形成的部件,通过该底部中控台81从上方覆盖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部以及通道加强托架30。
并且,如图3、图6所示,在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后部上侧设置在车辆正视时门形截面形状的安装托架61,如图3所示,使用装配衬垫62以及螺栓、螺母等的安装部件63将后中控台70R侧的托架82安装于该安装托架61。
此外,如图6、图7所示,上述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通过上壁40a、左右的两侧壁40b、40c、以及从侧壁40b、40c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突缘部40d、40e,一体形成为在车辆正视时呈门形截面形状。
如图4、图6所示,在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上壁40a中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一体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0v。该凹部40v从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端部附近,如图6、图7所示,通过该凹部40v的形成,在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上壁40a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棱线40g、40h、40i、40j、40k、40l。
如图4所示,在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上壁40a形成的凹部40v与在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形成的上述凹部30f,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地延伸,在通道加强托架30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分别形成的多个棱线30h、40h、30i、40i、30j、40j、30k、40k分别沿前后方向连续地延伸。
并且,中控台支承托架40与通道加强托架30均形成为门形截面形状,伴随与此而形成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棱线30g、30l与通道加强托架30的棱线40g、40l,分别沿前后方向连续地延伸。
如图6、图7所示,在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部,设置有作为从该前部的下面对其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的前部加强件48。
如图7所示,该前部加强件48通过上壁48a以及从该上壁48a的车宽方向两侧向下方延伸的侧壁48b、48c,与形成为门形截面形状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对应地形成为门形截面状,在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部从下面焊接接合于多个位置(参照图6的×符号)。
另外,前部加强件48的上壁48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与凹部40v对应地向下方形成为凹状。
此外如图4、图8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部接合固定于前部横梁18的上端。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左右的侧壁40b、40c的前侧的突缘部40d、40e使用螺栓、螺母等的紧固部件43,隔着加强支承托架51紧固固定于在前部横梁18具备的横梁加强部件42的上壁42a。
加强支承托架51是在前部横梁18的一部分具备的托架,是在中控台支承托架40与横梁加强部件42的上壁42a之间从下方支承该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托架。
加强支承托架51立设固定于横梁加强部件42的上壁42a的上面,并具有沿车宽方向分离并水平延伸的上壁51c、51d、以及在相对于上述2个上壁51c、51d靠下方并且车宽方向外侧水平延伸的突缘部51a、51b,在车辆正视下形成为M截面形状。
并且,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上壁40a对于加强支承托架51的各上壁51c、51d,以在它们之间夹住前部加强件48的上壁48a的方式3枚重叠共同紧固固定。
此外如该图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左右的突缘部40d、40e对于横梁加强部件42的上壁42a,以在它们之间夹住加强支承托架51的左右的突缘部51a、51b的方式使用紧固部件43共同紧固固定。
这样,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部的上壁40a以及两侧壁40b(40d)、40c(40e)隔着前部加强件48以及加强支承托架51接合于前部横梁18的上端部、即在前部横梁18具备的横梁加强部件42的上壁42a的上面。
此外,如图3、图4~图9所示,上述的换挡杆支承托架73是支承换挡杆72的托架,该换挡杆支承托架73跨过前部横梁18上部的横梁加强部件42、以及立设托架27的前部而固定。
如图8、图9所示,使用装配衬垫49以及由螺栓、螺母构成的安装部件50在前部横梁18上方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安装换挡杆支承托架73的底座托架76前部。
若进行详述则如图8所示,在上述的换挡杆支承托架73中的底座托架76的下部左右一体形成有突缘部76a、76b,通过使用安装部件50在装配衬垫49上面紧固上述各突缘部76a、76b,从而使换挡杆支承托架73在左右安装到上述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
由此,换挡杆支承托架73的前侧的固定部使用装配衬垫49以及安装部件50,使其左右隔着中控台支承托架40、前部加强件48、以及加强支承托架51安装到横梁加强部件42。
另一方面,关于换挡杆支承托架73的后侧的固定部,底座托架76的左右的突缘部76a、76b(参照图8)与后侧的固定部同样地使用装配衬垫57、57以及螺栓、螺母等的安装部件58,如图4、图9所示,隔着中控台支承托架40以及前部加强件48安装于立设托架27的上壁。
此外如图4、图9所示,上述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部与前部横梁18的前面相比进一步向前方伸出。该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方伸出部40f以其相对于前部地板4向上方分离的高度,前端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至通道部9的后部上方。上述的前部加强件4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到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方伸出部40f以及前部横梁18对应的部位。
并且如图4、图7、图9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前方伸出部40f的前部与前部加强件48的前部一同从上方覆盖通道加强托架30的后方伸出部30r的后部,由此如图7所示,关于通道加强托架30与前部加强件48,各自的上壁30a、48a以及两侧壁30b、30c与48b、48c重合。
并且,在该重合部分的上侧,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上壁40a、前部加强件48的上壁48a、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以及后部加强件31的上壁31a这4者通过螺栓、螺母等的紧固部件59而紧固。进而,在该重合部分的侧部,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侧壁40b、40c、前部加强件48的侧壁48b、48c、通道加强托架30的侧壁30b、30c、后部加强件31的侧壁31b、31c这4者通过螺栓、螺母等的紧固部件60而紧固。
由此如图9所示,通道加强托架30与在该通道加强托架30的后方具备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在相对于前部地板4向上方分离的位置连结。
即,关于通道加强托架30,后方伸出部30r从与通道部9的上壁9a的接合部朝向前部横梁18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且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40与该前部横梁18的上端部连接。
并且,后部加强件31与通道加强托架30接合,且前部加强件48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以及前部横梁18接合,进而,后部加强件31与前部加强件48通过紧固部件59、60相互连接(参照图7),因此该后部加强件31与前部加强件48从通道加强托架30一直跨至中控台支承托架40地安装于前部横梁18。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电动机挡板1、在电动机挡板1的车宽方向中央下部且前部形成通道部9的前部地板4(地板)、在前部地板4的下方形成有前端向上方的通道部9内鼓出的鼓出部8a的电池单元6、在前部地板4的上方横架于在该前部地板4的两侧配设的侧边梁10、10之间的前部横梁18(地板横梁),通道部9的后端位于前部横梁18的紧前,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加强托架(在该例中为通道加强托架30以及中控台支承托架40),该加强托架从通道部9朝向前部横梁18的上端部、即在前部横梁18具备的横梁加强部件42的上壁42a的上面延伸,且与该前部横梁18的上端部(上壁42a的上表面)连接(参照图3、图4、图9)。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侧碰性能,并且能够提高通道部9的正碰载荷的传递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强托架由从通道部9朝向前部横梁18上端部延伸的通道加强托架30、以及在该通道加强托架30的后方具备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构成,通道加强托架30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连接(参照图3~图7、图9)。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经由中控台托架将正碰载荷进一步向后方传递。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道加强托架30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40与前部横梁18上端部连接(参照图3、图4、图8、图9)。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中控台支承托架40与前部横梁18连接,从而能够经由通道加强托架30以及中控台支承托架40将正碰载荷传递于前部横梁18。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道加强托架30以及中控台支承托架40均为门形截面形状(参照图5~图7),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两侧壁30b、30c以及上壁30a与通道部9焊接接合(参照图5),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两侧壁40b、40c以及上壁40a经由紧固部件43以及安装部件50(紧固件)与前部横梁18连接(参照图8),通道加强托架30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两侧壁(30b、30c、40b、40c)以及上壁30a、40a彼此经由紧固部件59、60(紧固件)连接(参照图7)。
如上所述,通道加强托架30通过将两侧壁30b、30c以及上壁30a与通道部9接合,从而能够与通道部9牢固地接合,且通过与通道部9焊接接合从而能够作为与通道部9(车体)一体接合的车体部件而构成。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40通过将两侧壁40b、40c以及上壁40a与前部横梁18接合,从而能够与前部横梁18牢固地接合,且通过经由紧固件43、50、59、60等与前部横梁18、通道加强托架30接合,从而能够作为可在后安装于车体部件的车辆部件而构成。
即,加强托架采用通道加强托架30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分割构造,并且将通道加强托架30作为车体部件、将中控台支承托架40作为车辆部件而分别构成,由此,即使在具备从通道部9架设至前部横梁18的加强托架的构造中,也能够在车体组装时,确保在该加强托架的下方具有的前部横梁18等的车体部件对于前部地板4的稳固的组装性。
若进行详述,则例如在将通道加强托架30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一体形成加强托架的情况下,在车体组装时,在将这样的一体型的加强托架(以下,称作“一体型加强托架”)的前部与通道部9接合时,朝向前部横梁18向后方延伸的一体型加强托架例如以覆盖前部横梁18的方式配置。
因此在车体组装时,适当通过点焊等将前部横梁18与前部地板4接合被一体型加强托架物理地阻碍,不能充分确保前部横梁18与前部地板4的适当的焊接位置,担心不能确保该前部地板4与前部横梁18之间的接合强度。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托架采用作为车体部件的通道加强托架30、以及作为车辆部件的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分割构造,从而能够在车体组装时,事先将通道加强托架30与通道部9焊接接合,适当通过点焊等将前部横梁18与前部地板4接合后,经由紧固件43、50、59、60等将中控台支承托架40与通道加强托架30、前部横梁18接合,因此作为结果能够确保横梁等的车体部件对于前部地板4的稳固的组装性。
此外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通道加强托架30以及中控台支承托架40均以门形截面形状形成,例如不同于以平板形状形成的情况,能够在两侧壁30b、30c与上壁30a之间构成棱线30g、30l,并且能够在两侧壁40b、40c与上壁40a之间构成棱线40g、40l。
并且根据上述构成,关于通道加强托架30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通过经由紧固部件59、60将上壁30a、40a彼此、右侧壁30c、40c彼此、以及左侧壁30b、40b彼此分别紧固从而能够相互牢固地连接。
据此,加强托架即使采用通道加强托架30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分割构造,也能够从通道加强托架30向中控台支承托架40高效地传递正碰载荷。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形成有从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连续至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上壁40a的凹部30f、40v(参照图4~图6)。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凹部30f的形成,能够在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棱线30h、30i、30j、30k,并且通过凹部40v的形成,能够在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上壁40a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棱线40h、40i、40j、40k,因此上壁30a、40a的截面刚性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正碰载荷的传递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备从通道加强托架30一直跨到中控台支承托架40地安装于前部横梁18的门形截面形状的后部加强件31以及前部加强件48(加强部件)(参照图3~图9)。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加强托架采用通道加强托架30与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分割构造,虽然有可能使两部件的连结部脆弱化,但通过从通道加强托架30一直跨到中控台支承托架40地具备均为门形截面形状的后部加强件31以及前部加强件48,能够通过上述加强部件30、40加强该连结部。
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从通道加强托架30向中控台支承托架40的正碰载荷的传递性能。
并且如图3、图4所示,在该例中,换挡杆支承托架73以底座托架76相对于换挡杆72向后方偏离的方式从中控台支承托架40竖立设置。即,换挡杆72以相对于底座托架76向前方外伸的方式设置。
因此,在底座托架76前部的向中控台支承托架40安装的安装部分,由于相当于换挡杆支承托架73的连结部分前部,因此担心在换挡杆72操作时力矩载荷的载荷集中于该部位。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中控台支承托架40具备安装于前部横梁18的门形截面形状的加强部件30、40,因此能够针对在换挡杆72操作时从底座托架76施加的载荷,加强中控台支承托架40。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备将通道部9的上壁9a、与在上方具有的加强托架即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连结的连结托架32(参照图3、图4、图9)。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通过连结托架32抑制通道部9与通道加强托架30之间的位移。
若进行详述,若通道部9的上壁9a与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之间的截面(空间)由于正碰而压溃,则在电动机挡板1下部的两侧,作为前排座椅乘员的搁脚用面板而设置的搁脚板(省略图示)有可能后退。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将通道部9的上壁9a、与在其上方具有的通道加强托架30的上壁30a连结的连结托架32,从而能够使连结托架32作为在正碰时抑制该上壁9a、30a间的截面压溃的节点部件发挥功能,能够尽量抑制搁脚板的后退。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构成,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形成。
例如,电池壳体8的前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与设置缆线连接部65对应地形成有向上方(前部地板4)鼓出的鼓出部8a,但鼓出部8a不限于与设置缆线连接部65对应地鼓出形成,例如在电池装置5的冷却方式为风冷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电池壳体8的前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从该前部向壳体内部获取空气的空气供给口、冷却风扇等的冷却装置,并与之对应地向上方鼓出形成。
此外,通道部9只要是在前部地板4的车宽方向中央且前部向上方鼓出形成的结构即可,不限于为了在其内部空间容纳鼓出部8a而鼓出形成的结构,也包含为了容纳其他的车辆部件而鼓出形成或不容纳某一车辆部件地鼓出形成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其具备:
电动机挡板;
地板,在上述电动机挡板的车宽方向中央下部且前部形成有通道部;
电池单元,在上述地板的下方在前端形成有向上方的所述通道部内鼓出的鼓出部;以及
地板横梁,在上述地板的上方,横架于在该地板的两侧配设的侧边梁之间,
上述通道部的后端位于上述地板横梁的紧前方,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加强托架,该加强托架从上述通道部相对于上述地板向上方分离且朝向上述地板横梁延伸,并且与该地板横梁的上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上述加强托架由从上述通道部朝向上述地板横梁上端部延伸的通道加强托架、以及在该通道加强托架的后方所设置的中控台支承托架构成,上述通道加强托架与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上述通道加强托架经由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与上述地板横梁上端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上述通道加强托架和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均为门形截面形状,上述通道加强托架的两侧壁及上壁与上述通道部焊接接合,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两侧壁及上壁经由紧固件与上述地板横梁连接,
上述通道加强托架与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各自的两侧壁及上壁彼此经由紧固件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形成有从上述通道加强托架的上述上壁直到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上述上壁连续的凹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从上述通道加强托架跨至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而安装于上述地板横梁的门形截面形状的加强部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从上述通道加强托架跨至上述中控台支承托架而安装于上述地板横梁的门形截面形状的加强部件。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将上述通道部的上壁和位于上方的上述加强托架的上壁连结的连结托架。
CN202010134240.6A 2019-05-15 2020-03-02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Active CN1119424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2088 2019-05-15
JP2019092088A JP7331448B2 (ja) 2019-05-15 2019-05-15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2479A true CN111942479A (zh) 2020-11-17
CN111942479B CN111942479B (zh) 2022-10-18

Family

ID=69784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4240.6A Active CN111942479B (zh) 2019-05-15 2020-03-02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9211B2 (zh)
EP (1) EP3741652B1 (zh)
JP (1) JP7331448B2 (zh)
CN (1) CN1119424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66A (zh) * 2022-07-20 2022-11-01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中通道组件、地板总成和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24649B2 (ja) * 2018-11-08 2022-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139961B2 (ja) * 2019-01-11 2022-09-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バー部材
US11091016B2 (en) * 2019-03-06 2021-08-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275836B2 (ja) * 2019-05-15 2023-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1942481B (zh) * 2019-05-15 2022-10-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1942480B (zh) * 2019-05-15 2022-11-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7318323B2 (ja) * 2019-06-07 2023-08-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338251B2 (ja) * 2019-06-07 2023-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7704A (en) * 1990-03-30 1992-07-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lower body structure
CN1608926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4114438A (zh) * 2012-02-13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JP2014240243A (ja) * 2013-06-12 2014-12-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US20160159402A1 (en) * 2014-12-05 2016-06-0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2016150687A (ja) * 2015-02-18 2016-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06794879A (zh) * 2014-10-14 2017-05-3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构造
CN106956721A (zh) * 2016-01-12 2017-07-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7097858A (zh) * 2016-02-19 2017-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JP2018030513A (ja) * 2016-08-26 2018-03-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WO2018163815A1 (ja) * 2017-03-10 2018-09-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05245B4 (de) * 2000-02-05 2004-04-01 Daimlerchrysler Ag Tunnelbereich einer Bodenstruktur einer Rohbaukarosserie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Querbrücke
US7281971B2 (en) * 2003-09-24 2007-10-1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5513176B2 (ja) * 2010-03-05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8939246B2 (en) 2010-11-10 2015-01-27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otive floor structure
JP2013147137A (ja) 2012-01-19 2013-08-0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6020959B2 (ja) * 2012-07-13 2016-11-0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池パック
JP7069603B2 (ja) * 2017-08-28 2022-05-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JP6954154B2 (ja) * 2018-01-30 2021-10-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7704A (en) * 1990-03-30 1992-07-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lower body structure
CN1608926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4114438A (zh) * 2012-02-13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JP2014240243A (ja) * 2013-06-12 2014-12-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06794879A (zh) * 2014-10-14 2017-05-3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构造
US20160159402A1 (en) * 2014-12-05 2016-06-0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2016150687A (ja) * 2015-02-18 2016-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06956721A (zh) * 2016-01-12 2017-07-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7097858A (zh) * 2016-02-19 2017-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JP2018030513A (ja) * 2016-08-26 2018-03-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WO2018163815A1 (ja) * 2017-03-10 2018-09-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66A (zh) * 2022-07-20 2022-11-01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中通道组件、地板总成和车辆
CN115257966B (zh) * 2022-07-20 2023-06-06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中通道组件、地板总成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61541A1 (en) 2020-11-19
EP3741652A1 (en) 2020-11-25
JP7331448B2 (ja) 2023-08-23
EP3741652B1 (en) 2023-05-17
CN111942479B (zh) 2022-10-18
US11299211B2 (en) 2022-04-12
JP2020185900A (ja)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42479B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US11220298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US11420686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EP3738865B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and vehicle
CN110588312B (zh) 车身下部结构体
JP2000238541A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07097858B (zh) 车身结构
CN114537117A (zh) 电池组搭载车辆
EP4098520A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electric automotive vehicle
EP4098521A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electric automotive vehicle
EP4098523A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electric automotive vehicle
JP4556320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2308151A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キャブフロア構造
JP7468251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の搭載構造
JP7268475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EP4098522B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electric automotive vehicle
EP4108555A1 (en) Driver's seat peripheral structure, and seat peripheral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09776545U (zh) 车辆下部结构
JP7375334B2 (ja)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H11255155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20185903A (ja)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