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94523U -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94523U
CN216994523U CN202220503714.4U CN202220503714U CN216994523U CN 216994523 U CN216994523 U CN 216994523U CN 202220503714 U CN202220503714 U CN 202220503714U CN 216994523 U CN216994523 U CN 216994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plate
connection
support plate
rea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037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维松
杨帅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037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945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94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94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该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包括侧围、机舱边梁和连接板。侧围包括侧围A柱和侧围连接区;机舱边梁包括边梁外板;边梁外板的后部具有形成两岔路口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水平向后延伸至侧围A柱的上端处且与侧围连接区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向下延伸;连接板倾斜布置且上端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而下端延伸至侧围A柱的下端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连接板和侧围A柱构成第一三角形,其中,第二连接部与连接板共线构成所述第一三角形的一条边。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减小车身驾驶室的变形,保护乘客安全。

Description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发生碰撞的概率比较高,对乘员造成的伤害也较大,因此在车型的开发过程中要对车身结构进行分析设计,以减小在事故发生中对乘员造成的伤害。安全法规对车身结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机舱与侧围连接结构的严格要求。我们需要不仅在基本层面上做到合乎法规要求,更需要做到真正保护乘客安全。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区域碰撞时起到保护作用,设计结构优良的结构能有效的提高车身的安全性能。若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刚度不足,在汽车正碰受到较小冲击力时,搭接结构缺乏必要的刚性和强度,会给车身造成永久损伤,让消费者利益受到损伤,甚至可能对车内乘员造成伤害;在汽车正碰受到较大冲击力时,车身正面吸收撞击能量而过度变形,变形后的车身大幅压缩乘员使用空间,会直接威胁到车内乘员的生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所述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能够抵抗汽车正面碰撞带来的冲击,尽可能减小传递到驾驶室的能量,减小车身驾驶室的变形,保护乘客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围,所述侧围包括侧围A柱和侧围连接区,所述侧围连接区位于所述侧围A柱前侧;
机舱边梁,所述机舱边梁包括边梁外板;所述边梁外板的后部具有形成两岔路口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水平向后延伸至所述侧围 A柱的上端处且与所述侧围连接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向下延伸;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倾斜布置固定在所述侧围连接区上,所述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且下端延伸至所述侧围A柱的下端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板和所述侧围A柱构成第一三角形,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连接板共线构成所述第一三角形的一条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侧围连接区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侧围连接区之间、以及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侧围连接区之间均形成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支撑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侧围连接区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侧围连接区之间、以及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侧围连接区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板包括后侧支撑板,所述后侧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侧边部处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连接板的后侧边部处,所述后侧支撑板与所述侧围A柱构成第二三角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侧支撑板包括后侧上支撑板和后侧下支撑板,所述后侧上支撑和所述后侧下支撑板搭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侧上支撑板水平设置,所述后侧上支撑板具有前端向下折弯的前端折弯部;所述后侧下支撑板倾斜布置,所述后侧下支撑板具有上端向上折弯的上端折弯部,所述上端折弯部与所述前端折弯部搭接,所述上端折弯部与所述前端折弯部之间的搭接部位适配地支撑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侧围连接区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侧上支撑板和所述后侧下支撑板上相对两侧均分别设置有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侧上支撑板的前端折弯处及所述后侧下支撑板的上端折弯处均设有加强特征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板还包括前侧支撑板,所述前侧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连接板的前侧边部处,所述前侧支撑板、所述连接板、所述后侧支撑板和所述侧围连接区构成腔体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机舱边梁结构受到冲击变形,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区域的刚性和强度高而不易发生冲击变形,并且可将机舱边梁受到冲击力进行分解传递,即机舱边梁受到的冲击力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水平传递至侧围A柱的上端,机舱边梁受到的冲击力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连接板倾斜向下传递至侧围A柱下端,而侧围下端接近刚性好的门槛处;因此,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能有效抑制正面碰撞产生的冲击力,尽可能减小传递到驾驶室的能量,减小车辆的变形,保护乘客安全,提升车辆品质,赢得客户好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具有的优势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具有的优势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的边梁内板与侧围及后支撑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的后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
侧围1 侧围A柱101 侧围连接区102 A柱内板103 A柱加强板104 A柱下段加强板1041 A柱上段加强板1042 机舱边梁2 边梁内板201 定位部2021 边梁外板202 第一连接部2021 第二连接部2022 第一三角形M 连接板3 支撑板4 后侧支撑板401 后侧上支撑板4011 后侧下支撑板4012 翻边4013 加强特征结构4014 前侧支撑板402 第二三角形N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3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 1000,包括侧围1、机舱边梁2和连接板3。
侧围1包括侧围A柱101和侧围连接区102,侧围连接区102位于侧围A 柱101前侧且自侧围A柱101的下端至上端方向上连续延伸。具体的,侧围1 包括A柱内板103和A柱加强板104,A柱加强板104包括竖向延伸的外凸部, A柱加强板104盖固在A柱内板103上,侧围1上的外凸部所对应的区域为侧围A柱101,而侧围1上的位于侧围A柱101前侧的区域包括A柱内板103与 A柱加强板104相贴连接的部分为侧围连接区102。侧围A柱101刚性好且强度高;侧围连接区102相对于侧围A柱101较薄且自侧围A柱101的下端至上端方向连续延伸,主用用于方便连接机舱边梁2和连接板3等功能部件。
在更为具体的例子中,A柱加强板104可以包括A柱下段加强板1041和A 柱上段加强板1042。
机舱边梁2包括边梁内板201和边梁外板202;边梁内板201的后部与侧围连接区102层叠搭接,二者在进行组装时,侧围1连接板3可以通过边梁内板201上设计的定位部2021进行定位组装,实现快速组装;边梁外板202适配地盖设在边梁内板201上且侧围连接区102位于边梁外板202与边梁内板 201之间;边梁外板202的后部具有形成两岔路口的第一连接部2021和第二连接部2022,第一连接部2021水平向后延伸至侧围A柱101的上端处且与侧围连接区10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2022向下延伸。
连接板3倾斜布置固定在侧围连接区102上,连接板3的上端与第二连接部2022固定且下端延伸至侧围A柱101的下端处;第一连接部2021、第二连接部2022、连接板3和侧围A柱101构成第一三角形M,其中,第二连接部 2022与连接板3共线构成第一三角形M的一条边。该第一三角形M结构整体稳固,可以大幅地提高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的刚性和强度,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不易发生冲击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机舱边梁2结构受到冲击变形,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由于刚性和强度高而不易发生冲击变形,并且可将机舱边梁2受到冲击力进行分解传递,即机舱边梁2受到的冲击力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2021水平传递至侧围A柱101的上端,机舱边梁2受到的冲击力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连接板 3倾斜向下传递至侧围A柱101下端,而侧围A柱101下端接近刚性好的门槛处,门槛刚性非常高,不易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能有效抑制正面碰撞产生的冲击力,尽可能减小传递到驾驶室的能量,减小车辆的变形,保护乘客安全,提升车辆品质,赢得客户好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部2021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第二连接部2022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以及连接板3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均形成空腔。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边梁外板202连接在边梁内板201上时二者之间存在空腔,二者之间通过支撑结构如支撑柱进行支撑使得机舱边梁2 的Y向稳固,且边梁内板201的后部与侧围连接区102层叠搭接,因此,第一连接部2021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第二连接部2022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形成空腔,进而连接板3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形成空腔,结构设计合理。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支撑板4,支撑板4支撑在第一连接部2021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第二连接部2022与侧围连接区102域之间、以及连接板3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这样使得5第一连接部2021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第二连接部2022与侧围连接区102域之间、以及连接板3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加强第一连接部 2021与侧围连接区102、第二连接部2022与侧围连接区102域以及连接板3 与侧围连接区102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支撑板4包括后侧支撑板401,后侧支撑板401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021的下侧边部处和第二连接部2022及连接板3 的后侧边部处,后侧支撑板401与侧围A柱101构成第二三角形N。车身受到正面碰撞时机舱边梁2结构受到冲击变形,该第二三角形N结构可以二次承受冲击力,能正面吸收撞击能量,使得该处结构在Z向更加稳固,达到保护乘客安全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后侧支撑板401包括后侧上支撑板4011 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后侧上支撑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搭接。可以理解的是,后侧支撑板401分成独立的后侧上支撑板4011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加工和组装均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后侧上支撑板4011水平设置,后侧上支撑板4011具有前端向下折弯的前端折弯部;后侧下支撑板4012倾斜布置,后侧下支撑板4012具有上端向上折弯的上端折弯部,上端折弯部与前端折弯部搭接,上端折弯部与前端折弯部之间的搭接部位适配地支撑在第二连接部 2022与所侧围连接区102之间。由此,后侧上支撑板4011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 结构设计合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后侧上支撑板4011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 上相对两侧均分别设置有翻边4013。由此,可以相应地提高后侧上支撑板4011 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的支撑强度,保证连接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后侧上支撑板4011的前端折弯处及后侧下支撑板4012的上端折弯处均设有加强特征结构4014。由此,可以相应地提高后侧上支撑板4011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的支撑强度,保证连接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支撑板4还包括前侧支撑板402,前侧支撑板402设置在第二连接部2022及连接板3的前侧边部处,前侧支撑板402、连接板3、后侧支撑板401和侧围连接区102构成腔体结构。通过该腔体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使得第二连接部2022与侧围连接区102域之间、以及连接板3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加强第二连接部2022与侧围连接区102域以及连接板3与侧围连接区102的刚度;另一方面,连接板3、后侧下支撑板4012、前支撑板4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同料厚组合,以满足力学性能需求。
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 1000。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 包括侧围1、机舱边梁2、连接板3和支撑板4。
侧围1包括侧围A柱101和侧围连接区102,侧围连接区102位于侧围A 柱101前侧且自侧围A柱101的下端至上端方向上连续延伸。
机舱边梁2包括边梁内板201和边梁外板202,边梁内板201的后部与侧围连接区102层叠搭接;边梁外板202适配地盖设在边梁内板201上且侧围连接区102位于边梁外板202与边梁内板201之间;边梁外板202的后部具有形成两岔路口的第一连接部2021和第二连接部2022,第一连接部2021水平向后延伸至侧围A柱101的上端处且与侧围连接区10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2022向下延伸。
连接板3倾斜布置固定在侧围连接区102上,连接板3的上端与第二连接部2022固定且下端延伸至侧围A柱101的下端处;第一连接部2021、第二连接部2022、连接板3和侧围A柱101构成第一三角形M,其中,第二连接部 2022与连接板3共线构成第一三角形M的一条边。
第一连接部2021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第二连接部2022与侧围连接区 102之间、以及连接板3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均形成空腔。
支撑板4支撑在第一连接部2021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第二连接部2022 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以及连接板3与侧围连接区102之间。支撑板4包括后侧支撑板401和前侧支撑板402,后侧支撑板401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021 的下侧边部处和第二连接部2022及连接板3的后侧边部处,后侧支撑板401 与侧围A柱101构成第二三角形N。后侧支撑板401包括后侧上支撑板4011 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后侧上支撑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搭接。后侧上支撑板 4011水平设置,后侧上支撑板4011具有前端向下折弯的前端折弯部;后侧下支撑板4012倾斜布置,后侧下支撑板4012具有上端向上折弯的上端折弯部,上端折弯部与前端折弯部搭接,上端折弯部与前端折弯部之间的搭接部位适配地支撑在第二连接部2022与所侧围连接区102之间。后侧上支撑板4011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上相对两侧均分别设置有翻边4013,后侧上支撑板4011的前端折弯处及后侧下支撑板4012的上端折弯处均设有加强特征结构4014。前侧支撑板402设置在第二连接部2022及连接板3的前侧边部处,前侧支撑板 402、连接板3、后侧支撑板401和侧围连接区102构成腔体结构。
该具体例子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中的各功能部件与上文中对应的功能部件作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该具体例子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在Y向和Z向上更加稳固,刚性好,强度高。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机舱边梁2结构受到冲击变形,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由于刚性好且强度高而不易发生冲击变形,并且可将机舱边梁2受到冲击力进行分解传递,即机舱边梁2受到的冲击力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2021水平传递至侧围A柱的上端,机舱边梁2受到的冲击力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连接板3倾斜向下传递至侧围A柱101下端,而侧围1 下端接近刚性好的门槛处;因此,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能有效抑制正面碰撞产生的冲击力,尽可能减小传递到驾驶室的能量,减小车辆的变形,保护乘客安全,提升车辆品质,赢得客户好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具有的优势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具有的优势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围(1),所述侧围(1)包括侧围A柱(101)和侧围连接区(102),所述侧围连接区(102)位于所述侧围A柱(101)前侧;
机舱边梁(2),所述机舱边梁(2)包括边梁外板(202);所述边梁外板(202)的后部具有形成两岔路口的第一连接部(2021)和第二连接部(2022),所述第一连接部(2021)水平向后延伸至所述侧围A柱(101)的上端处且与所述侧围连接区(10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022)向下延伸;
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倾斜布置固定在所述侧围连接区(102)上,所述连接板(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022)固定且下端延伸至所述侧围A柱(101)的下端处;所述第一连接部(2021)、所述第二连接部(2022)、所述连接板(3)和所述侧围A柱(101)构成第一三角形(M),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2022)与所述连接板(3)共线构成所述第一三角形(M)的一条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021)与所述侧围连接区(102)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2022)与所述侧围连接区(102)之间、以及所述连接板(3)与所述侧围连接区(102)之间均形成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支撑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021)与所述侧围连接区(102)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2022)与所述侧围(1)之间、以及所述连接板(3)与所述侧围(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4)包括后侧支撑板(401),所述后侧支撑板(401)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021)的下侧边部处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022)及所述连接板(3)的后侧边部处,所述后侧支撑板(401)与所述侧围A柱(101)构成第二三角形(N)。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支撑板(401)包括后侧上支撑板(4011)和后侧下支撑板(4012),所述后侧上支撑和所述后侧下支撑板(4012)搭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上支撑板(4011)水平设置,所述后侧上支撑板(4011)具有前端向下折弯的前端折弯部;所述后侧下支撑板(4012)倾斜布置,所述后侧下支撑板(4012)具有上端向上折弯的上端折弯部,所述上端折弯部与所述前端折弯部搭接,所述上端折弯部与所述前端折弯部之间的搭接部位适配地支撑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022)与所侧围连接区(10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上支撑板(4011)和所述后侧下支撑板(4012)上相对两侧均分别设置有翻边(401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上支撑板(4011)的前端折弯处及所述后侧下支撑板(4012)的上端折弯处均设有加强特征结构(4014)。
9.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4)还包括前侧支撑板(402),所述前侧支撑板(402)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022)及所述连接板(3)的前侧边部处,所述前侧支撑板(402)、所述连接板(3)、所述后侧支撑板(401)和所述侧围连接区(102)构成腔体结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1000)。
CN202220503714.4U 2022-03-09 2022-03-09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69945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3714.4U CN216994523U (zh) 2022-03-09 2022-03-09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3714.4U CN216994523U (zh) 2022-03-09 2022-03-09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94523U true CN216994523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68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03714.4U Active CN216994523U (zh) 2022-03-09 2022-03-09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945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46A (zh) * 2022-07-20 2022-11-01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机舱上边梁连接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46A (zh) * 2022-07-20 2022-11-01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机舱上边梁连接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43654B2 (en)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KR101097018B1 (ko) 측면 충돌 성능을 강화시킨 자동차용 도어
US11396328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113147904B (zh) 一种两门电动车门环加强框组件
US11485415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212195650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3104115A (zh) 一种汽车门槛结构、车身及汽车
CN216994523U (zh)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US9718481B2 (en) Railcar
US20040135384A1 (en) Bumper assembly
CN112026930A (zh) 一种b柱加强结构
CN218703539U (zh) 门槛梁总成及汽车
CN217022679U (zh) A柱总成和车辆
CN214267789U (zh) 支架、加强梁总成、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111497948A (zh) 一种车身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CN211223612U (zh)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CN113302072A (zh) 汽车的侧部构造及汽车
CN213594372U (zh) 一种b柱加强结构
CN219790302U (zh) 一种门槛加强隔板结构
CN213384465U (zh) 车身后地板
CN217835768U (zh) 门槛加强梁及门槛梁
CN219154582U (zh) 一种a柱结构和车辆
CN218877398U (zh) 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948348U (zh) 前围板加强结构、前部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5553569U (zh) 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