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0828A - 带式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带式供料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30828A CN113330828A CN201980089804.4A CN201980089804A CN113330828A CN 113330828 A CN113330828 A CN 113330828A CN 201980089804 A CN201980089804 A CN 201980089804A CN 113330828 A CN113330828 A CN 1133308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pe
- residual
- pressing
- component
- fee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带式供料器具备:带按压机构,按压从元件编带被拆下了元件后的残留带;及带切断机构,将由带按压机构按压的状态下的残留带切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将从元件编带拆下了元件后的残留带切断的带切断机构的带式供料器。
背景技术
如下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那样,将从元件编带拆下了元件后的残留带切断的带切断机构的开发正在推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53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772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课题在于适当地切断残留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带式供料器,具备:带按压机构,按压从元件编带被拆下了元件后的残留带;带切断机构,将由上述带按压机构按压的状态下的上述残留带切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切断由带按压机构按压的状态下的残留带。由此,能够将残留带适当地切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元件安装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元件安装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带式供料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元件编带的图。
图5是示出排出路径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切断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残留带被切断时的切断装置的动作图。
图8是残留带被切断时的切断装置的动作图。
图9是残留带被切断时的切断装置的动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参照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图1中示出元件安装机10。元件安装机10是用于执行元件相对于电路基材12的安装作业的装置。元件安装机10具备:装置主体20、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元件安装装置24、标记相机26、零件相机28、零散元件供给装置30及元件供给装置32。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电路基材12,可举出电路基板、三维构造的基材等,作为电路基板,可举出印刷配线板、印刷电路板等。
装置主体20由框架40和架设于该框架40的梁42构成。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配置于框架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具有输送装置50和夹持装置52。输送装置50是输送电路基材12的装置,夹持装置52是保持电路基材12的装置。由此,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输送电路基材12,并且在预定的位置处固定地保持电路基材12。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材12的输送方向称作X方向,将与该方向垂直的水平的方向称作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作Z方向。也就是说,元件安装机10的宽度方向是X方向,前后方向是Y方向。
元件安装装置24配置于梁42,具有两台作业头60、62和作业头移动装置64。如图2所示,各作业头60、62具有吸嘴66,利用吸嘴66保持元件。另外,作业头移动装置64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68、Y方向移动装置70及Z方向移动装置72。并且,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68和Y方向移动装置70,两台作业头60、62一体地向框架40上的任意位置移动。另外,各作业头60、62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滑动件74、76,Z方向移动装置72使滑动件74、76单独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作业头60、62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72而单独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标记相机26以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74,与作业头60一起在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由此,标记相机26拍摄框架40上的任意位置。另外,如图1所示,零件相机28以朝向上方的状态配置于框架40上的基材输送保持装置22与元件供给装置32之间。由此,零件相机28拍摄保持于作业头60、62的吸嘴66的元件。
零散元件供给装置30配置于框架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零散元件供给装置30是使零乱地分散存在的状态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并以整齐排列的状态供给元件的装置。也就是说,是使任意的姿势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成预定的姿势并供给预定的姿势的元件的装置。
元件供给装置32配置于框架40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元件供给装置32具有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96和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98。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96是供给载置于托盘上的状态的元件的装置。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98是利用带式供料器100来供给元件的装置。以下,对带式供料器100详细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由零散元件供给装置30及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可举出电子电路元件、太阳能电池的构成元件、电源模块的构成元件等。另外,在电子电路元件中,存在具有引脚的元件、不具有引脚的元件等。
如图3所示,带式供料器100包含供料器主体102,在该供料器主体102处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设于框架40的端部的安装台(参照图1)104。带式供料器100将元件编带(参照图4)106向供给位置送出,在供给位置处从元件编带106供给电子元件。
如图4所示,元件编带106由载带108、电子元件110及上封带112构成。在载带108以相等间距形成有许多收容凹部114及进给孔116,在收容凹部114中收容有电子元件110。并且,收容有电子元件110的收容凹部114由上封带112覆盖。
另外,如图3所示,带式供料器100具有:带盘120、送出装置122、剥离装置124、排出路径126及切断装置128。带盘120在供料器主体102的端部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保持,在带盘120上卷绕有元件编带106。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有带盘120的一侧记载为后方侧,将与该后方侧相反的一侧记载为前方侧。并且,元件编带106被从该带盘120向前方拉出,延伸到供料器主体102的上端面。
另外,送出装置122在供料器主体102的前方侧的端部处配置于供料器主体102的内部。送出装置122具有链轮(图示省略),该链轮与在供料器主体102的上端面延伸的元件编带106的进给孔116卡合。并且,链轮通过电磁马达(图示省略)的驱动而旋转,由此元件编带106在供料器主体102的上端面处以预定的间距被向供给位置130送出。需要说明的是,送出装置122对元件编带106的送出间距被设为进给孔116的形成间距。也就是说,通过卡合于进给孔116的链轮旋转相当于进给孔116的形成间距的角度,而元件编带106被向供给位置130送出与进给孔116的形成间距相同的间距。另外,收容电子元件110的收容凹部114的形成间距与进给孔116的形成间距相同。因此,每当元件编带106由送出装置122送出时,收容有电子元件110的收容凹部114被送出至供给位置130。
另外,在沿着供料器主体102的上端面延伸的元件编带106中,在供给位置130的后方侧,从载带108剥离上封带112,该剥离后的上封带112由剥离装置124拉拽。由此,在供料器主体102的上端面的供给位置130的后方侧,元件编带106的收容凹部114依次开放。并且,在开放的收容凹部114被送出至供给位置130时,通过吸嘴66从该收容凹部114保持电子元件110。
在该供给位置130的前方配置有排出路径126。排出路径126用于将上封带112被剥离且从收容凹部114取出了电子元件110的状态的载带(以下,记载为“残留带”)(参照图7)132向带式供料器100的外部排出。如图3及图5所示,排出路径126由第一通道136和第二通道138构成。第一通道136从供给位置130向前方延伸出后,向下方弯曲,并进一步向后方弯曲。并且,从供给位置130向第一通道136的内部送出残留带132。也就是说,从供给位置130送出后的残留带132的输送方向在呈半圆弧状地弯曲的第一通道136中从前方变换为后方。
详细而言,刚从供给位置130送出后的残留带132的输送方向是前方,但在第一通道136中,首先,伴随于残留带132的输送而变换为朝向前方的斜下方,然后变换为下方。然后,伴随于进一步的残留带132的输送,变换为朝向后方的斜下方。此时,残留带132在上下方向上翻转。也就是说,在供给位置130处,残留带132被设为使收容凹部114朝向上方的姿势,但通过残留带132的输送方向变换为后方,如图7所示,残留带132被设为使收容凹部114朝向下方的姿势。
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通道138从第一通道136连续,朝向供料器主体102的后方倾斜并呈直线状地延伸出。并且,在第二通道138的后端处,向供料器主体102的下端面开口。由此,从第一通道136向第二通道138输送残留带132,经由第二通道138而残留带132被向带式供料器100的外部搬出。
不过,为了防止第二通道138中的残留带132的堵塞等,用于切断残留带132的切断装置128配置于第一通道136与第二通道138之间。如图5至图7所示,切断装置128由壳体150、带切断机构152、带按压机构154、气缸156及变换机构158构成。
壳体150呈大概箱形状,前方侧的面和后方侧的面开口。并且,在壳体150的开口的前方侧的面连结第一通道136,在壳体150的开口的后方侧的面连结第二通道138。由此,第一通道136的内部与壳体150的内部连通,第二通道138的内部与壳体150的内部连通。也就是说,第一通道136与第二通道138经由切断装置128的壳体150而连通。因此,壳体150的内部构成了排出路径126的一部分,残留带132在从第一通道136被向第二通道138输送时在壳体150的内部通过。
另外,带切断机构152具有:可动块160、可动刀162及固定刀164。可动块160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方式由壳体150的一对侧面166夹持。在该可动块160的上表面固定地立设有可动刀162。另外,在壳体150的上表面168的与可动刀162相向的位置通过螺栓而以可拆装的方式紧固有固定刀164。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固定刀164。并且,通过可动块160向上方滑动,而可动刀162与可动块160一起上升,与固定刀164滑动接触。通过这样的构造,带切断机构152利用可动刀162和固定刀164将在排出路径126中通过壳体150的内部的残留带132切断。
另外,带按压机构154具有按压杆170和固定块172。按压杆170在可动刀162的后方侧以向与可动刀162延伸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出的方式立设于可动块160的上表面。不过,按压杆170由可动块160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保持,由螺旋弹簧(图示省略)向上方施力。
需要说明的是,螺旋弹簧对按压杆170的向上方的施力由止动件(图示省略)限制。此时,在按压杆170的向上方的施力被止动件限制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按压杆170的上端位于比可动刀162的上端靠上方处。不过,当按压杆170克服螺旋弹簧的弹性力而被向下方按压时,按压杆170的下端进入可动块160的内部,如图9所示,按压杆170的上端位于比可动刀162的上端靠下方处。
另外,固定块172以与按压杆170的上端相向的方式,通过螺栓而以可拆装的方式紧固于壳体150的上表面168。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固定块172。并且,通过可动块160向上方滑动,按压杆170与可动块160一起上升,按压杆170的前端与固定块172的下表面(以下,记载为“按压面”)174抵接。此时,按压杆170相对于按压面174以正交的状态抵接。通过这样的构造,带按压机构154将在排出路径126中通过壳体150的内部的残留带132利用按压杆170从下方向上方抬起,按压于按压面174。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块172的下表面(也就是说,按压面174)位于与固定刀164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按压面174位于与区划排出路径126的第一通道136及第二通道138的顶板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或比顶板的下表面稍微靠上方处。也就是说,固定块172的按压面174、固定刀164的下端、第一通道136及第二通道138的顶板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或者,固定块172的按压面174和固定刀164的下端比第一通道136及第二通道138的顶板的下表面稍微向上方凹陷。由此,在残留带132经由壳体150的内部而从第一通道136被向第二通道138输送时,能够防止残留带132钩挂于固定刀164及固定块172。
另外,如图5所示,气缸156在壳体150的后方且第二通道138的下方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气缸156的活塞杆176朝向壳体150的下端延伸出,该活塞杆176的前端经由变换机构158而连结于可动块160。变换机构158将活塞杆176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变换为可动块160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由此,通过气缸156工作,可动块16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通过这样的构造,在切断装置128中,被带按压机构154按压的状态下的残留带132被带切断机构152切断。
详细而言,在供给位置130处从载带108的收容凹部114取出电子元件110后,该电子元件110被取出后的载带108(也就是说,残留带132)被向第一通道136的内部输送。并且,伴随于残留带132的输送,残留带132的输送方向在第一通道136中从前方被变换为后方。并且,从第一通道136向壳体150的内部输送残留带132。此时,在第一通道136的内部中,残留带132以弯曲的状态被输送,但在壳体150的内部中,残留带132不弯曲而以笔直的状态被输送。并且,残留带132经由壳体150的内部而被向第二通道138的内部输送。需要说明的是,每当元件编带106由送出装置122送出预定间距时,在排出路径126中输送残留带132。
另外,在残留带132的输送时,切断装置128的气缸156如图7所示那样收缩,可动块160下降。因此,可动刀162及按压杆170也与可动块160一起下降,从排出路径126退出,因此可确保排出路径126内的残留带132的输送。并且,在送出装置122对元件编带106的送出完成的定时(也就是说,排出路径126中的残留带132的输送停止的定时)下,气缸156伸长。
此时,可动块160上升,可动刀162及按压杆170也与可动块160一起上升。由此,可动刀162及按压杆170如图8所示那样进入到排出路径126的内部,按压杆170在排出路径126中将通过壳体150的内部的因重力而挠曲的残留带132向上方抬起。并且,按压杆170将残留带132按压于按压面174。此时,残留带132由螺旋弹簧的弹性力按压于按压面174。
接着,气缸156进一步伸长,从而可动刀162与可动块160一起进一步上升。不过,由于按压杆170经由残留带132而抵接于按压面174,所以伴随于可动块160的上升而按压杆170的下端进入可动块160的内部。此时,如图9所示,可动刀162向比按压杆170的上端靠上方处沿着按压杆170延伸的方向上升,在按压杆170的前方侧与固定刀164滑动接触。由此,在可动刀162的后方侧由按压杆170按压于按压面174的状态下的残留带132被可动刀162和固定刀164切断。并且,当残留带132被可动刀162和固定刀164切断后,气缸156收缩,可动刀162及按压杆170下降。由此,切断后的残留带(以下,记载为“残留带片”)在排出路径126的内部滑落,并被向带式供料器100的外部排出。
这样,在带式供料器100中,由带按压机构154按压的状态下的残留带132被带切断机构152切断,由此与以往的带式供料器相比,能够将残留带132适当地切断。详细而言,在以往的带式供料器中,未设置带按压机构154,仅配置有带切断机构152。因此,伴随于可动刀162的上升,残留带132被可动刀162向上方抬起,并被固定刀164和可动刀162切断。也就是说,由于残留带132一边被可动刀162抬起一边被切断,所以不稳定的姿势下的残留带132被可动刀162和固定刀164切断。因此,在切断时,存在残留带132被夹在可动刀162与固定刀164之间而无法将残留带132切断地切断的情况。另外,在残留带132(也就是说,载带108)为塑料制的情况下,当残留带132以不稳定的姿势被切断时,存在残留带132未被适当地切断而破碎的情况。进一步说,也存在残留带132未被切断而由可动刀162和固定刀164夹住而压坏的情况。在这样残留带132未被适当地切断的情况下,夹在可动刀162与固定刀164之间的残留带132、破碎的残留带132、压坏的残留带132等可能会堵塞于排出路径126。
另一方面,在带式供料器100中,通过带切断机构152切断由带按压机构154按压的状态下的残留带132。也就是说,残留带132由带按压机构154按压后,被带切断机构152切断。因此,由带按压机构154按压的姿势下的残留带132(也就是说,被保持为稳定的姿势的残留带132)被带切断机构152切断。由此,在带式供料器100中,能够适当地切断残留带132,能够防止排出路径126中的残留带132的堵塞。
另外,可动刀162和按压杆170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出。并且,按压杆170延伸的方向与按压面174正交。因此,以相对于残留带132正交且没有扭转的状态,按压杆170将残留带132按压于按压面174,以可动刀162相对于残留带132正交的状态将残留带132切断。由此,能够将残留带132适当地切断。
进一步说,按压面174位于与固定刀164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由按压杆170按压于按压面174的残留带132的底面和固定刀164的下端成为相同的高度。也就是说,即使在根据元件编带106的种类不同而载带的厚度不同的情况(也就是说,残留带132的厚度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在被按压于按压面174的残留带132的底面的高度处,可动刀162与固定刀164滑动接触,将残留带132切断。由此,即使在残留带132的厚度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在恒定的高度下将残留带132切断,能够将残留带132稳定地切断。
另外,在切断装置128中,带切断机构152和带按压机构154通过气缸156而联动地工作。也就是说,通过一个驱动源,带切断机构152和带按压机构154联动地工作。由此,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单化、成本的降低、控制的简单化等。
需要说明的是,切断装置128对残留带132的切断定时在送出装置122对元件编带106的送出完成的定时下进行,但也可以每当由送出装置122将元件编带106送出任意的次数时切断残留带132。具体而言,例如,在收容凹部114较大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带化的电子元件110较大的情况等下,为了减小残留带片,每当通过送出装置122将元件编带106送出一次,就切断残留带132。另一方面,例如,在收容凹部114较小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带化的电子元件110较小的情况等下,每当由送出装置122将元件编带106送出多次时,将残留带132切断。
需要说明的是,带式供料器100是带式供料器的一例。元件编带106是元件编带的一例。排出路径126是输送路径的一例。残留带132是残留带的一例。带切断机构152是带切断机构的一例。带按压机构154是带按压机构的一例。气缸156是驱动源的一例。固定块172是按压部件的一例。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实施各种变更、改良后的各种方案来实施。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按压杆170将残留带132从下方向上方按压,但按压杆也可以将残留带132从上方向下方按压。也就是说,也可以将固定块172配置于按压杆170的下方,构成为伴随于按压杆170的下降而按压杆170的下端与固定块172抵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可动刀162及固定刀164的后方侧,残留带132被按压杆170按压于固定块172,但也可以在可动刀162及固定刀164的前方侧,残留带132被按压杆170按压于固定块172。也就是说,也可以将按压杆170配置于可动刀162的前方侧,将固定块172配置于固定刀164的前方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块172与残留带132的排出路径即通道是分体物,但也可以是一体物。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了从元件编带106供给电子元件110的带式供料器100,但也能够采用从元件编带供给径向元件、轴向元件等引脚元件的带式供料器。也就是说,无论有无引脚都能够采用从元件编带供给元件的带式供料器。
附图标记说明
100:带式供料器106:元件编带126:排出路径132:残留带152:带切断机构154:带按压机构156:气缸(驱动源)172:固定块(按压部件)。
Claims (4)
1.一种带式供料器,具备:
带按压机构,按压从元件编带被拆下了元件后的残留带;
带切断机构,将由所述带按压机构按压的状态下的所述残留带切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带切断机构在所述残留带的输送方向被变换后将所述残留带切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带按压机构将所述残留带按压于不同于区划所述残留带的输送路径的部件的按压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供料器,
所述带按压机构和所述带切断机构通过一个驱动源进行工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9/004458 WO2020161868A1 (ja) | 2019-02-07 | 2019-02-07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30828A true CN113330828A (zh) | 2021-08-31 |
CN113330828B CN113330828B (zh) | 2024-05-03 |
Family
ID=71947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89804.4A Active CN113330828B (zh) | 2019-02-07 | 2019-02-07 | 带式供料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09448B2 (zh) |
CN (1) | CN113330828B (zh) |
WO (1) | WO2020161868A1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80792A (ja) * | 2001-03-19 | 2002-09-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部品実装機 |
JP2011204961A (ja) * | 2010-03-26 | 2011-10-13 |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装着装置 |
CN104054410A (zh) * | 2011-12-28 | 2014-09-1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安装装置用料带切断装置、料带切断装置装卸作业用夹具及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
CN104320906A (zh) * | 2014-09-01 | 2015-01-28 | 苏州米达思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规则排版的卷带状补强片及其制作方法 |
WO2016009566A1 (ja) * | 2014-07-18 | 2016-01-21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機 |
CN107660117A (zh) * | 2016-07-26 | 2018-02-02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元件供料器 |
CN107926147A (zh) * | 2015-10-01 | 2018-04-1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料带处理方法及料带修复构件 |
JP2018125417A (ja) * | 2017-02-01 | 2018-08-09 | 株式会社Fuji | 部品装着機 |
WO2018154671A1 (ja) * | 2017-02-23 | 2018-08-30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JP2018190929A (ja) * | 2017-05-11 | 2018-11-29 | 株式会社Fuji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127277A1 (en) * | 2010-04-07 | 2011-10-13 | Cardinal Commerce Corporation | Universal merchant application, registration and boarding platform |
WO2017098630A1 (ja) * | 2015-12-10 | 2017-06-15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JP6726841B2 (ja) * | 2016-10-28 | 2020-07-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JP2018190029A (ja) * | 2017-04-28 | 2018-11-29 |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 施設監視装置 |
-
2019
- 2019-02-07 CN CN201980089804.4A patent/CN113330828B/zh active Active
- 2019-02-07 JP JP2020570299A patent/JP720944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2-07 WO PCT/JP2019/004458 patent/WO202016186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80792A (ja) * | 2001-03-19 | 2002-09-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部品実装機 |
JP2011204961A (ja) * | 2010-03-26 | 2011-10-13 |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装着装置 |
CN104054410A (zh) * | 2011-12-28 | 2014-09-1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安装装置用料带切断装置、料带切断装置装卸作业用夹具及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
WO2016009566A1 (ja) * | 2014-07-18 | 2016-01-21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機 |
CN104320906A (zh) * | 2014-09-01 | 2015-01-28 | 苏州米达思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规则排版的卷带状补强片及其制作方法 |
CN107926147A (zh) * | 2015-10-01 | 2018-04-1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料带处理方法及料带修复构件 |
CN107660117A (zh) * | 2016-07-26 | 2018-02-02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元件供料器 |
JP2018125417A (ja) * | 2017-02-01 | 2018-08-09 | 株式会社Fuji | 部品装着機 |
WO2018154671A1 (ja) * | 2017-02-23 | 2018-08-30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JP2018190929A (ja) * | 2017-05-11 | 2018-11-29 | 株式会社Fuji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30828B (zh) | 2024-05-03 |
WO2020161868A1 (ja) | 2020-08-13 |
JPWO2020161868A1 (ja) | 2021-09-09 |
JP7209448B2 (ja) | 2023-0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81344B2 (ja) | フィーダ装置 | |
KR20140000134A (ko) | 테이프 피더 및 테이프 피더에 테이프를 장착하는 방법 | |
CN107006142B (zh) | 作业机及收纳方法 | |
CN108605430B (zh) | 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方法及表面安装机 | |
CN108781527B (zh) | 元件供给装置 | |
CN108353528B (zh) | 切断/弯折装置 | |
JP6618930B2 (ja) | スティックフィーダ | |
CN113330828B (zh) | 带式供料器 | |
JP7137319B2 (ja)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
US11985767B2 (en) | Tape feeder | |
CN111132798B (zh) | 元件把持件 | |
CN110291853B (zh) | 带式供料器 | |
CN109565952B (zh) | 对基板作业机 | |
CN110945979B (zh) | 带式供料器 | |
JP2021180312A (ja) | フィーダ | |
CN108605429B (zh) | 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方法及表面安装机 | |
JP7138193B2 (ja) | 対基板作業機、および部品種類認識方法 | |
JP7429701B2 (ja) | 作業機、および部品装着方法 | |
WO2022130490A1 (ja)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 |
CN113228843B (zh) | 带式供料器 | |
JP2024138979A (ja)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 |
CN110050522B (zh) | 带式供料器 | |
JP6837117B2 (ja) | スティックフィーダ | |
CN115336404B (zh) | 带式供料器 | |
WO2022239105A1 (ja)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の供給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