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1853B - 带式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带式供料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1853B
CN110291853B CN201780086362.9A CN201780086362A CN110291853B CN 110291853 B CN110291853 B CN 110291853B CN 201780086362 A CN201780086362 A CN 201780086362A CN 110291853 B CN110291853 B CN 1102918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er
feeding
tape
main body
guide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63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1853A (zh
Inventor
伊藤明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91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1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8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式供料器,该带式供料器具备:送出装置,送出元件编带,该元件编带由具有引脚的径向引脚元件和保持该径向引脚元件的引脚的载带构成;切断装置,切断由所述载带保持的引脚,使所述径向引脚元件与所述载带分离;壳体,供所述送出装置和所述切断装置配设;以及调整机构,调整所述壳体与所述送出装置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Description

带式供料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给径向引脚元件的带式供料器。
背景技术
在供给径向引脚元件的带式供料器中,在元件编带中,径向引脚元件的引脚被载带进行了编带。然后,通过送出装置送出元件编带,在该送出的元件编带中,切断由载带编带的引脚,从而供给径向引脚元件。在下述专利文献中,记载有这样的带式供料器的一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58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切断元件编带的引脚而供给径向引脚元件的带式供料器中恰当地供给径向引脚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带式供料器,所述带式供料器具备:送出装置,送出元件编带,所述元件编带由具有引脚的径向引脚元件和保持该径向引脚元件的引脚的载带构成;切断装置,切断由所述载带保持的引脚,使所述径向引脚元件与所述载带分离;壳体,所述送出装置和所述切断装置配设于该壳体;以及调整机构,调整所述壳体与所述送出装置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发明效果
采用本公开,通过调整壳体与送出装置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而能够恰当地供给径向引脚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子元件装配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带式供料器的立体图。
图3是带式供料器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送出装置和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送出装置和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送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带式供料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引导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供料器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供料器主体部和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送出装置和引导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A)电子元件装配装置的结构
在图1中示出电子元件装配装置10。电子元件装配装置10由两台电子元件装配机(以下,存在有省略为“装配机”的情况)14构成。各装配机14主要具备装配机主体20、搬运装置22、移动装置24、装配头26以及供给装置28。
装配机主体20由框架部32和架设在该框架部32上的梁部34构成。搬运装置22具备两个传送装置40、42。上述两个传送装置40、42各自搬运由各传送装置40、42支撑的电路基板。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板的搬运方向称作X方向,将与该方向成直角的水平的方向称作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作Z方向。
移动装置24是XY机器人型的移动装置,使滑动件50向任意的位置移动。然后,通过在滑动件50安装有装配头26而使装配头26向框架部32上的任意的位置移动。装配头26具有设于下端面的吸嘴60。吸嘴60通过负压来吸附保持电子元件,通过正压来使保持的电子元件脱离。
装配头26是相对于电路基板装配电子元件的装置。在装配头26的下端面设有吸嘴60。吸嘴60经由负压空气通路、正压空气通路而与正负压供给装置(省略图示)连通。由此,吸嘴60通过负压来吸附保持电子元件,通过正压而使保持的电子元件脱离。另外,装配头26具有使吸嘴60升降的嘴升降装置(省略图示),对保持的电子元件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变更。
供给装置28是通过带式供料器70来供给元件的装置。如图2所示,带式供料器70包括供料器主体部72,该供料器主体部72能够装卸地装配于在框架部32的端部设置的装配台(参照图1)76。带式供料器70是从元件编带卸下径向引脚元件(以下,省略为“径向元件”)并供给卸下的径向元件的装置。如图3所示,带式供料器70具有送出装置80、引导机构82以及切断装置84,上述送出装置80、引导机构82以及切断装置84配设于作为带式供料器70的壳体的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此外,在带式供料器70的说明中,存在有将配设有送出装置80的一侧记载为前方侧,将与该前方侧相反的一侧记载为后方侧的情况。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元件编带100由多个径向元件102和载带104构成。径向元件102包括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106和从该主体部106的底面起沿相同方向延伸的两条引脚108。并且,径向元件102的两条引脚108在下端部被载带104编带。另外,在载带104上等间距地形成有多个进给孔110。并且,多个径向元件102以与进给孔110的形成间距相同的间距被载带104编带。
另外,送出装置80在带式供料器70的前方侧配设于元件编带100的下方。如图4~图7所示,送出装置80包括基座托架120、滑动机构122、气缸124、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以及止回用爪部件130。此外,在图4以及图5中不仅示出了送出装置80,还示出了切断装置84,在图7中不仅示出了送出装置80,还示出了引导机构82。
滑动机构122包括固定部132、第一滑动部134、第二滑动部136以及摆动部138。固定部132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板形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立设于基座托架120的上表面。第一滑动部134也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板形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为与固定部132的一侧的面相对的状态,且由固定部132保持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另外,第二滑动部136也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板形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为与固定部132的另一侧的面相对的状态,且由固定部132保持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
摆动部138也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板形状,在中央部被固定部132保持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进而,摆动部138在上端部处与第一滑动部134连结为能够摆动,在下端部处与第二滑动部136连结为能够摆动。
另外,气缸124固定于基座托架120的后端部,与第一滑动部134的后端部连结。由此,第一滑动部134和第二滑动部136伴随着气缸124的工作而相对地沿前后方向滑动。即,当第一滑动部134向前方滑动时,第二滑动部136向后方滑动,当第一滑动部134向后方滑动时,第二滑动部136向前方滑动。
另外,如图7所示,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形成为大致L字型,由主体部140和相对于主体部140呈大致90度弯折的弯折部142构成。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以使主体部14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使弯折部142朝向前方的姿态配设于第一滑动部134。此外,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被设为使弯折部142的前端朝向与第一滑动部134分离的方向的姿态。另外,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被配设为沿前后方向并排,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配设间距被设为元件编带100的进给孔110的形成间距的两倍的间距。另外,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在主体部140的后方侧的端部由第一滑动部134保持为能够沿左右方向摆动。并且,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由压缩螺旋弹簧(省略图示)向与第一滑动部134分离的方向施力。此外,弯折部142的前方侧的面被设为与主体部140正交的面,但是弯折部142的后方侧的面被设为越靠近主体部140则越朝向后方的锥面。因此,将弯折部142的前方侧的面记载为正交面146,将弯折部142的后方侧的面记载为锥面148。
另外,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被设为与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大致相同的形状,与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相同,由主体部150和弯折部152构成。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以使主体部15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使弯折部152朝向后方的姿态配设于第二滑动部136。此外,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被设为使弯折部152的前端朝向与第二滑动部136分离的方向的姿态。另外,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在主体部150的前方侧的端部由第二滑动部136保持为能够沿左右方向摆动。并且,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被压缩螺旋弹簧(省略图示)向与第二滑动部136分离的方向施力。此外,在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中,也与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相同,将弯折部152的后方侧的面记载为正交面156,将弯折部152的前方侧的面记载为锥面158。
另外,止回用爪部件130被设为与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相同的形状,与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相同,由主体部160和弯折部162构成。止回用爪部件130以使主体部16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使弯折部162朝向前方的姿态配设于基座托架120。此外,止回用爪部件130被配设为在X方向上与配设于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前方侧的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相对,止回用爪部件130被设为使弯折部162的前端朝向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姿态。但是,止回用爪部件130配设于比该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略靠前方侧处,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弯折部162位于比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弯折部142靠前方侧处。另外,止回用爪部件130在主体部160的后方侧的端部由基座托架120保持为能够沿左右方向摆动。并且,止回用爪部件130被压缩螺旋弹簧(省略图示)向靠近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方向施力。
另外,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弯折部162的前端部和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弯折部142的前端部被设为在Y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此外,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弯折部162的前端与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弯折部142的前端之间的距离被设为相当于元件编带100的进给孔110的形成间距的距离。另外,在止回用爪部件130中,也与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相同,将弯折部162的后方侧的面记载为正交面166,将弯折部162的前方侧的面记载为锥面168。
另外,如图8所示,引导机构82由内壁部170和外壁部172构成。内壁部170被设为带状的板部件呈大致U字型地弯折而成的形状,外壁部172也被设为带状的板部件呈大致U字型地弯折而成的形状。上述内壁部170和外壁部172以隔开预定的尺寸(几毫米左右)相对的状态由多个螺栓176连结。另外,在内壁部170以在X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形成有一对狭缝(在附图中仅示出一个狭缝)178,在外壁部172以与上述一对狭缝178相对的方式形成有一对狭缝(在附图中仅示出一个狭缝)180。
另外,如图3所示,引导机构82以使内壁部170以及外壁部172的呈U字型地弯折的部分朝向前方侧的方式配设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在配设于该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的引导机构82中,如图7所示,在内壁部170的内侧配设有送出装置80的滑动机构122、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以及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另一方面,在外壁部172的外侧配设有送出装置80的止回用爪部件130。并且,在一对狭缝178中的一方和与该一方相对的狭缝180插入有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弯折部142的前端部以及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弯折部162的前端部。另外,在一对狭缝178中的另一方和与该另一方相对的狭缝180插入有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的弯折部152的前端部。
在这样的构造中,在引导机构82中,在内壁部170与外壁部172之间以立设的状态插入有元件编带100的载带104。并且,由载带104保持的径向元件102从内壁部170与外壁部172之间向上方延伸。另外,在插入于内壁部170与外壁部172之间的载带104中,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弯折部142的前端部经由引导机构82的内壁部170的狭缝178而与进给孔110卡合。另外,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弯折部162的前端部经由引导机构82的外壁部172的狭缝180而与进给孔110卡合。进而,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的弯折部152的前端部经由引导机构82的内壁部170的狭缝178而与进给孔110卡合。
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切断装置84配设于送出装置80的下方。如图4、图5、图7以及图9所示,切断装置84包括固定部件190、摆动部件192、辊194、气缸196以及转换机构198。如图7所示,固定部件190和摆动部件192被配设为在送出装置80的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以及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前方侧夹着引导机构82的内壁部170以及外壁部172且沿X方向并排。
固定部件190被固定地配设为与引导机构82的外壁部172相对的状态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态。此外,固定部件190的上端部比外壁部172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在固定部件190的上端部固定有夹持板200。另外,摆动部件192被配设为与引导机构82的内壁部170相对的状态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能够通过沿Y方向延伸的轴(参照图9)201摆动。此外,摆动部件192的上端部比内壁部170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在摆动部件192的上端部固定有夹持板202。
并且,摆动部件192通过使上端部向靠近固定部件190的方向摆动而通过固定部件190的夹持板200与摆动部件192的夹持板202来夹持插入于内壁部170与外壁部172之间的元件编带100的径向元件102的引脚108。另外,在摆动部件192的夹持板202的下方配设有摆动侧切割器(省略图示),在固定部件190以与该摆动侧切割器相对的方式配设有固定侧切割器(省略图示)。
另外,如图4所示,气缸196被配设为在送出装置80的下方以使杆206朝向前方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该气缸196的前方侧配设有转换机构198,气缸196的杆206与转换机构198连结。如图9所示,转换机构198具有大致L字型的按压部件208,按压部件208在中央部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210支撑为摆动。并且,转换机构198通过使气缸196的杆206沿前后方向移动而使按压部件208摆动。
另外,辊194在摆动部件192的下端面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212保持为能够旋转。该辊194与转换机构198的按压部件208相对。并且,摆动部件192被压缩螺旋弹簧216向使辊194靠近按压部件208的方向施力。由此,辊194紧贴于按压部件208,按压部件208伴随着气缸196的工作而摆动,从而摆动部件192摆动。详细地说,通过使气缸196的杆206朝向后方移动而使按压部件208向靠近辊194的方向摆动。由此,摆动部件192克服压缩螺旋弹簧216的弹性力,上端部向靠近固定部件190的方向摆动。另一方面,通过使气缸196的杆206朝向前方移动而使按压部件208向与辊194分离的方向摆动。由此,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16的弹性力而使摆动部件192的上端部向与固定部件190分离的方向摆动。
(B)带式供料器的工作
通过上述构造,在带式供料器70中,通过送出装置80的气缸124的工作而送出元件编带100,通过切断装置84的气缸196的工作而使径向元件102与载带104分离。具体地说,在送出装置80中,通过气缸124的工作而使滑动机构122的第一滑动部134向前方滑动,从而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也向前方滑动。
此时,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弯折部142的前端部与插入于引导机构82的元件编带100的进给孔110卡合,元件编带100被弯折部142的正交面146向前方按压。由于正交面146相对于元件编带100正交,因此被正交面146向前方按压的力向元件编带100传递,元件编带100被向前方送出。此外,元件编带100的送出量、即第一滑动部134的滑动量被设为相当于元件编带100中的径向元件102的配设间距的量。
另外,在滑动机构122中,如上所述,当第一滑动部134向前方滑动时,第二滑动部136向后方滑动。因此,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与第二滑动部136一并地向后方滑动。此时,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的弯折部152的前端部与插入于引导机构82的元件编带100的进给孔110卡合,元件编带100被弯折部152的正交面156向后方按压。由于正交面156相对于元件编带100正交,因此被正交面156向后方按压的力向元件编带100传递,元件编带100被向后方送出。
即,在引导机构82中,元件编带100插入于内壁部170与外壁部172之间,且以呈U字型地弯折的状态立设。并且,元件编带100在呈U字型地弯折的位置的上游侧被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向前方送出。与此同时,元件编带100在呈U字型地弯折的位置的下游侧被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向后方送出。这样,在呈U字型地弯折的位置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方,元件编带100被送出,从而能够在引导机构82的内部无停滞地恰当地送出元件编带100。
此外,止回用爪部件130也与插入于引导机构82的元件编带100的进给孔110卡合,当元件编带100被送出时,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卡合被解除。详细地说,当元件编带100被送出时,与进给孔110卡合的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弯折部162在锥面168被划分进给孔110的缘部向前方按压。锥面168不与元件编带100正交,越是靠近弯折部162的基端部、即主体部160则越向后方倾斜。因此,将锥面168向前方按压的力被分散为使弯折部162与元件编带100分离的方向上的力,止回用爪部件130向与元件编带100分离的方向摆动。由此,当元件编带100被送出时,止回用爪部件130向元件编带100的卡合被解除。
另外,在元件编带100的送出完成后,滑动机构122的第一滑动部134通过气缸124的工作而向后方滑动,并且第二滑动部136向前方滑动。因此,一对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向后方滑动,并且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向前方滑动。此时,元件编带100通过止回用爪部件130来防止向与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返回,并且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以及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向进给孔110的卡合被解除。
详细地说,当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向后方滑动时,与进给孔110卡合的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弯折部142在锥面148将划分进给孔110的缘部向后方按压。另外,与进给孔110卡合的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的弯折部152在锥面158将划分进给孔110的缘部向前方按压。因此,向元件编带100传递有向与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的力。
此时,止回用爪部件130的弯折部162与进给孔110卡合,该弯折部162的正交面166被划分进给孔110的缘部向后方按压。然而,由于正交面166与元件编带100正交,因此按压正交面166的力并未向左右方向分散,止回用爪部件130不摆动。因此,止回用爪部件130向进给孔110的卡合被维持,元件编带100向与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返回被防止。
另外,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弯折部142的锥面148也越靠近主体部140则越向后方倾斜。因此,当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向后方滑动时,在使弯折部142与元件编带100分离的方向上产生有锥面148按压划分进给孔110的缘部的力的反作用力。由此,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向与元件编带100分离的方向摆动,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向元件编带100的卡合被解除。并且,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向后方滑动而返回元件编带100的送出前的位置,从而与送出后的元件编带100的进给孔110卡合。
另外,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的弯折部152的锥面158越靠近主体部150则越向前方倾斜。因此,当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向前方滑动时,在使弯折部152与元件编带100分离的方向上产生有锥面158按压划分进给孔110的缘部的力的反作用力。由此,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向与元件编带100分离的方向摆动,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向元件编带100的卡合被解除。并且,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向前方滑动而返回元件编带100的送出前的位置,从而与送出后的元件编带100的进给孔110卡合。
由此,元件编带100向与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返回被防止,并且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以及第二送出用爪部件128返回元件编带100的送出前的位置。并且,气缸124再次工作,滑动机构122的第一滑动部134向前方滑动,从而元件编带100被送出。这样,每当第一滑动部134通过气缸124的工作而依次沿前后方向滑动时,元件编带100被送出相当于径向元件102的配设间距的量。
另外,在元件编带100的送出完成的时机下,在切断装置84中,气缸196工作,径向元件102与载带104分离。详细地说,当在送出装置80中,第一滑动部134通过气缸124的工作而向前方滑动,第二滑动部136向后方滑动时,在切断装置84中,气缸196的杆206向前方移动。因此,当元件编带100被送出时,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16的弹性力而使摆动部件192的上端部向与固定部件190分离的方向摆动。此时,由载带104保持的径向元件102的引脚108伴随着元件编带100的送出而进入固定部件190的上端部与摆动部件192的上端部之间。
并且,在元件编带100的送出完成的时机下,杆206通过气缸196的工作而向后方移动。由此,摆动部件192克服压缩螺旋弹簧216的弹性力而使上端部向靠近固定部件190的方向摆动。此时,进入固定部件190的上端部与摆动部件192的上端部之间的引脚108由固定部件190的夹持板200和摆动部件192的夹持板202夹持。并且,由固定部件190的夹持板200与摆动部件192的夹持板202夹持的引脚108被摆动部件192的摆动侧切割器和固定部件190的固定侧切割器切断。由此,径向元件102与载带104分离,该径向元件102以引脚108由夹持板200、202夹持的状态被供给。
这样,在带式供料器70中,通过送出装置80沿引导机构82送出元件编带100,通过切断装置84切断由载带104保持的引脚108,从而供给径向元件102。
(C)带式供料器的组装
如上所述,在带式供料器70中,在由送出装置80送出的元件编带100中,由载带104保持的引脚108被切断装置84切断。因此,能够通过调整送出装置80与切断装置84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来调整引脚108的切断位置。因此,带式供料器70被设为能够容易地调整送出装置80与切断装置84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构造。
具体地说,首先,说明带式供料器70的组装方法。当组装带式供料器70时,向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固定切断装置84。在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如图10所示,在底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三个螺栓孔220。另外,在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的侧面沿前后方向并排地形成有两个螺栓孔222。进而,在上述两个螺栓孔222的前方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224。
另外,在切断装置84中,如图9所示,在气缸196的后端部的底面,以与上述三个螺栓孔220相对应的配置形成有三个贯通孔230。另外,如图5所示,在保持转换机构198的按压部件208的托架232上以与上述两个螺栓孔222相对应的配置形成有两个贯通孔234。进而,在固定部件190的侧面沿上下方向并排地形成有两个螺栓孔235。
并且,如图11所示,切断装置84配置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向切断装置84的贯通孔230插入螺栓236并紧固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螺栓孔220。另外,向切断装置84的贯通孔234插入螺栓(参照图5)238并紧固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螺栓孔222。进而,向供料器主体部72的狭缝224插入螺栓(参照图10)239并紧固于切断装置84的螺栓孔235。由此,将切断装置84固定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
另外,当组装带式供料器70时,固定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在送出装置80中,如图6所示,在基座托架120的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贯通孔240,在基座托架120的前方侧的端部的侧面沿前后方向并排地形成有两个贯通孔242。另外,在上述两个贯通孔242的夹着滑动机构122的相反一侧也沿前后方向并排地形成有两个贯通孔(参照图4)244。
另外,在引导机构82中,如图8所示,在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250。另外,在前方侧的一方的侧面沿前后方向并排地形成有两个贯通孔252,在前方侧的另一方的侧面以与上述两个贯通孔252相对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贯通孔254。并且,如图12所示,组装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向引导机构82的贯通孔250以及送出装置80的贯通孔240插入螺栓256,并通过螺母来紧固。另外,向引导机构82的贯通孔252以及送出装置80的贯通孔242插入螺栓258,并通过螺母来紧固。进而,向引导机构82的贯通孔254以及送出装置80的贯通孔244插入螺栓(省略图示),并通过螺母来紧固。由此,固定了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
接下来,向固定有切断装置84的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固定已被固定的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的一体物。在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的侧面,如图10所示,在上述两个螺栓孔222的上方形成有螺栓孔260。另外,在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的侧面,在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螺栓孔264。进而,在上述三个螺栓孔220的后方侧形成有朝向前方侧的凸缘部266,在该凸缘部266形成有贯通孔268。
另外,在送出装置80中,如图12所示,在基座托架120的前方侧的端部的侧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270,在基座托架120的后方侧的端部的侧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272。另外,在基座托架120的后端部的朝向后方侧的侧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274。并且,向送出装置80的狭缝270插入螺栓280并紧固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螺栓孔260。另外,向送出装置80的狭缝272插入螺栓282并紧固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螺栓孔264。进而,向送出装置80的狭缝274以及供料器主体部72的贯通孔268插入螺栓284,并通过螺母来紧固。由此,将送出装置80、引导机构82以及切断装置84固定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
如上所述,在带式供料器70的组装时,已被固定的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的一体物经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270、272、274被螺栓紧固于固定有切断装置84的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因此,通过拧松螺栓,能够使已被固定的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的一体物相对于固定有切断装置84的供料器主体部72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在使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的一体物沿上下方向移动之后,通过紧固螺栓,能够调整送出装置80和切断装置84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引脚108的切断位置。
另外,在带式供料器70中,在切断装置84固定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状态下,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的一体物相对于供料器主体部72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即使通过送出装置80的移动来调整引脚108的切断位置,被切断装置84切断的径向元件102的供给位置也不会在上下方向发生变化。由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元件的供给。
另外,送出装置80和切断装置84各自具有驱动源。即,作为送出装置80的驱动源的气缸124配设于送出装置80,作为切断装置84的驱动源的气缸196配设于切断装置84。另一方面,也存在有通过一个驱动源而使送出装置和切断装置工作的带式供料器。由于在这样的带式供料器中,驱动源和用于将驱动源的驱动力向装置传递的机构与送出装置和切断装置连结,因此难以使送出装置独立地移动。考虑到这一点,由于在带式供料器70中,送出装置80和切断装置84各自具有驱动源,因此能够容易地使送出装置80独立地移动。
进而,在带式供料器70中,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被预先固定,且一体地相对于供料器主体部72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即使使送出装置80沿上下方向移动,也能够维持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的相对位置。即,能够维持插入于引导机构82的元件编带100的进给孔110与送出装置80的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等的卡合位置。由此,即使使送出装置80沿上下方向移动,也能够确保元件编带100的稳定的送出。
另外,由于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在配置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之前被预先固定,因此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详细地说,在固定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时,如图7所示,送出装置80的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的弯折部142等进入引导机构82的狭缝178等内部。另外,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等被压缩螺旋弹簧向狭缝178等的内部施力。因此,在作业者一边克服压缩螺旋弹簧的弹性力而按压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等,一边组装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之后,使第一送出用爪部件126等进入狭缝178等的内部。由于这样的组装作业花费功夫,因此在狭窄的空间难以进行组装作业。然而,在带式供料器70中,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在向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配置之前已被预先固定。因此,能够在较大的空间中进行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的组装作业,能够容易地组装送出装置80和引导机构82。
此外,带式供料器70是带式供料器的一例。供料器主体部72是壳体的一例。送出装置80是送出装置的一例。引导机构82是引导机构的一例。切断装置84是切断装置的一例。元件编带100是元件编带的一例。径向元件102是径向引脚元件的一例。载带104是载带的一例。引脚108是引脚的一例。气缸124以及气缸196是驱动源的一例。狭缝270、272、274是调整机构的一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通过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实施了各种变更、改善的各种方式来实施。具体地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送出装置80被设为固定于供料器主体部72且能够直接地相对于供料器主体部72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构造。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送出装置80设为固定于切断装置84且能够相对于切断装置84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构造。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将切断装置84固定于供料器主体部72,送出装置80形成为能够间接地相对于供料器主体部72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构造。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用于使送出装置80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机构,采用了狭缝270、272、274,但是也可以采用槽、凸轮、凸轮从动件等各种机构。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业者通过手动而使送出装置80沿上下方向移动,但是也可以采用通过驱动源的驱动力而使送出装置80自动地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70:带式供料器 72:供料器主体部(壳体) 80:送出装置 82:引导机构 84:切断装置 100:元件编带 102:径向元件(径向引脚元件) 104:载带 108:引脚 124:气缸(驱动源) 196:气缸(驱动源) 270:狭缝(调整机构) 272:狭缝(调整机构) 274:狭缝(调整机构)

Claims (3)

1.一种带式供料器,在作为壳体的供料器主体部的内部配设有送出装置、引导机构以及切断装置,
所述送出装置送出元件编带,所述元件编带由具有引脚的径向引脚元件和保持该径向引脚元件的引脚的载带构成,
所述引导机构将由所述送出装置送出的所述元件编带向供给位置引导,
所述切断装置切断由所述载带保持的引脚,使所述径向引脚元件与所述载带分离,
所述切断装置配设于所述送出装置的下方且被固定于所述供料器主体部的底部,
所述引导机构和所述送出装置被固定在一起,所述送出装置在其基座托架的侧面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并分别通过穿过各所述狭缝的螺栓固定于所述供料器主体部的侧面,
所述带式供料器具备调整所述壳体与所述送出装置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机构,
所述调整机构通过经由所述狭缝使所述送出装置移动来一并地调整所述引导机构和所述送出装置相对于所述供料器主体部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引导机构在将由所述送出装置送出的所述元件编带向所述供给位置引导之后,向与所述供给位置相反的方向进行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送出装置和所述切断装置各自具有驱动源。
CN201780086362.9A 2017-02-23 2017-02-23 带式供料器 Active CN110291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6753 WO2018154671A1 (ja) 2017-02-23 2017-02-23 テープフィー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1853A CN110291853A (zh) 2019-09-27
CN110291853B true CN110291853B (zh) 2021-04-27

Family

ID=63253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6362.9A Active CN110291853B (zh) 2017-02-23 2017-02-23 带式供料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40586B2 (zh)
CN (1) CN110291853B (zh)
WO (1) WO2018154671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294A (ja) * 1996-06-18 1998-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挿入装置
CN103068216A (zh) * 2011-10-24 2013-04-24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CN203554884U (zh) * 2012-12-06 2014-04-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JP2016040854A (ja) * 2015-12-24 2016-03-24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21492A (ja) * 1994-02-02 1995-08-1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ラジアルリードテーピング部品群帯状体加工装置
JP5922904B2 (ja) * 2011-08-26 2016-05-24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294A (ja) * 1996-06-18 1998-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挿入装置
CN103068216A (zh) * 2011-10-24 2013-04-24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CN203554884U (zh) * 2012-12-06 2014-04-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JP2016040854A (ja) * 2015-12-24 2016-03-24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40586B2 (ja) 2021-09-29
CN110291853A (zh) 2019-09-27
JPWO2018154671A1 (ja) 2019-11-07
WO2018154671A1 (ja) 2018-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55121B (zh) 引线切断方法、引线切断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10958832A (zh) 电子电路组装装置及径向引脚元件装配方法
CN108605430B (zh) 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方法及表面安装机
CN110291853B (zh) 带式供料器
CN111886941B (zh) 带式供料器
WO2018116428A1 (ja) 部品フィーダ
CN109463851B (zh) 连续拉链牙链链带加工机
JP4234451B2 (ja)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これを使用した電子部品実装機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CN111417297B (zh) 带馈送器以及部件实装装置
CN110945979B (zh) 带式供料器
JP6827101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5845419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110741745B (zh) 电子元件安装机
CN113330828B (zh) 带式供料器
CN110050522B (zh) 带式供料器
CN108605429B (zh) 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方法及表面安装机
JPWO2017098605A1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WO2022219715A1 (ja) 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機
JP5845420B2 (ja) 部品搬送パレット
CN113519208B (zh) 折弯装置、元件供给装置及折弯方法
CN112423576B (zh) 带式供料器
JP6995525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5845418B2 (ja) 部品挿入装置および部品挿入方法
JP7209448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13211521A (zh) 带切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