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3528B - 切断/弯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切断/弯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53528B CN108353528B CN201580083588.4A CN201580083588A CN108353528B CN 108353528 B CN108353528 B CN 108353528B CN 201580083588 A CN201580083588 A CN 201580083588A CN 108353528 B CN108353528 B CN 1083535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leads
- hole
- cutting
- l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4
- WABPQHHGFIMREM-OIOBTWANSA-N lead-204 Chemical compound [204Pb] WABPQHHGFIMREM-OIOBTWAN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73—Cutting and clinching the terminal ends of the leads after they are fitted on a circuit board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在切断及折弯装置中,引脚元件的引脚以内弯曲状态、外弯曲状态、N弯曲状态这三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弯折。内弯曲状态是通过使一对可动部(122)接近而使一对引脚向内侧弯折的状态。外弯曲状态是通过使一对可动部分离而使一对引脚向外侧弯折的状态。N弯曲状态是使一对滑动体(112)接近并使一对可动部分离之后通过使一对滑动体绕中点(210)旋转而使一对引脚弯折成N字型的状态。由此,能够以各种状态将引脚弯折,能够适当地将引脚元件装配于基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引脚元件向基板装配时将引脚进行切断/弯折的切断/弯折装置及将引脚切断的切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引脚元件向基板装配时,如下述专利文献记载那样,向形成于基板的贯通孔插入引脚,并将该引脚进行切断/弯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204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将引脚元件装配于基板。然而,通过将引脚适当地切断,或者将引脚适当地进行切断/弯折,能够更适当地将引脚元件装配于基板。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作出,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适当地将引脚元件装配于基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记载的切断/弯折装置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弯折,所述切断/弯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第一动作控制部,在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在这一对引脚的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接近的方向弯折;第二动作控制部,在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及第三动作控制部,在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记载的切断装置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且具备:一对主体部,分别具有(A)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第一部、(B)以与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叠的方式形成有第二贯通孔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进行滑动的第二部;保持部,将所述一对主体部保持为能够沿所述第二部的滑动方向接近/分离;及控制装置,所述切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向重叠状态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插入引脚,在使所述一对主体部向接近的方向和分离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下,使一对所述第二部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滑动而将一对引脚切断。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记载的切断/弯折装置中,能够将引脚弯折成使一对引脚向内侧弯折的状态、使一对引脚向外侧弯折的状态及使一对引脚呈N字型弯折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由此,能够以各种状态将引脚弯折,能够适当地将引脚元件装配于基板。
另外,在本发明记载的切断装置中,对于引脚,在向主体部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插入了引脚的状态下,一对主体部向接近的方向和分离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并且,一对第二部向接近的方向和分离的方向中的另一方向滑动。由此,由于主体部的移动而弯曲的引脚通过第二部的滑动而复原成直线状。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切断装置,能够使切断后的引脚成为直线状,能够适当地将引脚元件装配于基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元件安装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元件装配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切断及折弯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切断及折弯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滑动体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滑动体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8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即将被切断之前的切断及折弯单元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被切断之后的切断及折弯单元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以内弯曲状态弯折的引脚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被切断之后的切断及折弯单元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外弯曲状态弯折的引脚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弯曲之后的切断及折弯单元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被切断之后的切断及折弯单元的剖视图。
图15是以来自上方的视点表示滑动体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以N弯曲状态弯折的引脚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弯曲之后的切断及折弯单元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引脚元件的引脚被切断之后的切断及折弯单元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以N弯曲状态弯折的引脚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元件安装机的结构>
图1示出元件安装机10。元件安装机10是用于执行对电路基材12安装元件的安装作业的装置。元件安装机10具备装置主体20、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标记相机26、零件相机28、元件供给装置3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切断及折弯装置(参照图3)34及控制装置(参照图7)36。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电路基材12,可列举电路基板、三维构造的基材等,作为电路基板,可列举印刷配线板、印刷电路板等。
装置主体20由框架部40和架设于该框架部40的梁部42构成。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配设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具有搬运装置50和夹紧装置52。搬运装置50是搬运电路基材12的装置,夹紧装置52是保持电路基材12的装置。由此,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搬运电路基材12,并在预定的位置处固定地保持电路基材12。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材12的搬运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该方向垂直的水平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为Z方向。即,元件安装机10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前后方向为Y方向。
元件装配装置24配设于梁部42,具有2台作业头60、62和作业头移动装置64。如图2所示,在各作业头60、62的下端面设有吸嘴66,通过该吸嘴66来吸附保持元件。而且,作业头移动装置64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68、Y方向移动装置70、Z方向移动装置72。并且,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68和Y方向移动装置70,2台作业头60、62一体地移动到框架部40上的任意的位置。而且,各作业头60、6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滑动件74、76,Z方向移动装置72使滑动件74、76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即,作业头60、62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72而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标记相机26以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74,与作业头60一起沿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动。由此,标记相机26对框架部40上的任意的位置进行拍摄。如图1所示,零件相机28以朝上的状态配设在框架部40上的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与元件供给装置30之间。由此,零件相机28对作业头60、62的吸嘴66所把持的元件进行拍摄。
元件供给装置30配设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元件供给装置30具有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和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参照图7)80。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是对载置于托盘上的状态的元件进行供给的装置。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是通过带式供料器、杆式供料器(图示省略)来供给元件的装置。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配设在框架部40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是使零散地散布的状态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并以整齐排列的状态供给元件的装置。即,是使任意姿势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成预定姿势并供给预定姿势的元件的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由元件供给装置30及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可列举电子电路元件、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元件、功率模块的结构元件等。而且,电子电路元件包括具有引脚的元件、不具有引脚的元件等。
切断及折弯装置34配设在搬运装置50的下方,如图3所示,具有切断及折弯单元100和单元移动装置102。如图4所示,切断及折弯单元100包括单元主体110、一对滑动体112及间距变更机构114。滑轨116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单元主体110的上端。并且,通过该滑轨116,将一对滑动体112支撑为能够滑动。由此,一对滑动体112在X方向上接近/分离。而且,间距变更机构114具有电磁电动机118,通过电磁电动机118的动作,以可控的方式变更一对滑动体112之间的距离。
另外,如图5所示,一对滑动体112分别包括固定部120、可动部122、滑动装置124,在固定部120中,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于滑轨116。在该固定部120的背面侧固定有沿X方向延伸的2条滑轨126,通过这2条滑轨126,将可动部122保持为能够滑动。由此,可动部122相对于固定部120沿X方向滑动。而且,滑动装置124具有电磁电动机(参照图7)128,通过电磁电动机128的动作而可动部122以可控的方式滑动。
另外,固定部120的上端部为尖细形状,以沿上下方向贯通该上端部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插入孔130。第一插入孔130在上端处在固定部120的上端面开口,向该上端面的开口缘为固定刀(参照图8)131。而且,第一插入孔130在下端处在固定部120的侧面开口,在向该侧面的开口的下方配设废弃箱132。
另外,如图6所示,可动部122的上端部也为尖细形状,在该上端部形成有弯折成L字型的弯折部133。弯折部133向固定部120的上端面的上方延伸,弯折部133与固定部120的上端隔着微小的间隙地相对。而且,在固定部120的上端面开口的第一插入孔130由弯折部133覆盖,但是在弯折部133以与第一插入孔130相对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插入孔136。
需要说明的是,弯折部133的前端延伸至固定部120的上端面的中途,固定部120的上端面的一部分露出。并且,在该上端面的露出的一部分形成有比弯折部133向上方延伸的突起部134。即,以与弯折部133的前端相对的方式在固定部120的上端面形成突起部134。
另外,弯折部133的第二插入孔136是沿上下方向贯通弯折部133的贯通孔,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面为越朝向下方则内径越减小的锥面。另一方面,第一插入孔130的向固定部120的上端面开口的开口附近的内周面不是锥面,第一插入孔130的开口附近的内径大致均匀。而且,第二插入孔136的向弯折部133的下端面开口的开口缘为可动刀(参照图8)138。
需要说明的是,在弯折部133的上端面形成有沿X方向、即可动部122的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引导槽140。第一引导槽140以跨第二插入孔136的开口的方式形成,第一引导槽140与第二插入孔136相连。而且,第一引导槽140向弯折部133的两侧面开口。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将第一引导槽140中的向内侧的侧面、即一对滑动体112相对的一侧的侧面开口的引导槽记载为第一内侧引导槽140a,将第一引导槽140中的向外侧的侧面、即一对滑动体112未相对的一侧的侧面开口的引导槽记载为第一外侧引导槽140b。此外,在弯折部133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弯折部133的前端的相反侧、即弯折部133的基端延伸的第二引导槽142。第二引导槽142在一端部处与第二插入孔136相连,在另一端部处向弯折部133的基端部侧的侧面开口。
另外,一对滑动体112配设成点对称。即,一对滑动体112的一方配设成使另一方绕铅垂线旋转了180度的状态。因此,在来自上方的视点下,一对滑动体112如图15那样图示。具体而言,一对滑动体112的一方的第二引导槽142与另一方的第二引导槽142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延伸,各滑动体112的突起部134在隔着第二插入孔136的相反侧形成有第二引导槽142。
另外,如图3所示,单元移动装置102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150、Y方向移动装置152、Z方向移动装置154及自转装置156。X方向移动装置150包括滑轨160、X滑动件162。滑轨160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X滑动件16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于滑轨160。并且,X滑动件162通过电磁电动机(参照图7)164的驱动而沿X方向移动。Y方向移动装置152包括滑轨166和Y滑动件168。滑轨166以沿Y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X滑动件162,Y滑动件16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于滑轨166。并且,Y滑动件168通过电磁电动机(参照图7)170的驱动而沿Y方向移动。Z方向移动装置154包括滑轨172和Z滑动件174。滑轨172以沿Z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Y滑动件168,Z滑动件17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于滑轨172。并且,Z滑动件174通过电磁电动机(参照图7)176的驱动而沿Z方向移动。
另外,自转装置156具有大致圆盘状的旋转台178。旋转台178能够以其轴心为中心旋转地支撑于Z滑动件174,通过电磁电动机(参照图7)180的驱动而旋转。并且,在旋转台178上配设有切断及折弯单元100。通过这样的构造,切断及折弯单元100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150、Y方向移动装置152、Z方向移动装置154而移动到任意位置,并通过自转装置156自转成任意角度。需要说明的是,旋转台178的轴心与将一对滑动体112连结的直线的中点一致。因此,在切断及折弯单元100通过自转装置156而自转时,一对滑动体112以将这一对滑动体112连结的直线的中点为中心旋转。由此,能够将切断及折弯单元100的第二插入孔136在由夹紧装置52保持的电路基材12的下方定位于任意位置。
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36具备控制器190、多个驱动电路192、图像处理装置196。多个驱动电路192连接于上述搬运装置50、夹紧装置52、作业头60、62、作业头移动装置64、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电磁电动机118、128、164、170、176、180。控制器190具备CPU、ROM、RAM等,以计算机为主体,并与多个驱动电路192连接。由此,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等的动作由控制器190控制。而且,控制器190也与图像处理装置196连接。图像处理装置196对通过标记相机26及零件相机28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控制器190从图像数据中取得各种信息。
<元件安装机的动作>
在元件安装机10中,通过上述的结构,对由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保持的电路基材12进行元件的装配作业。在元件安装机10中,能够将各种元件装配于电路基材12,以下说明将具有引脚的元件(以下,有时简称为“引脚元件”)向电路基材12装配的情况。
具体而言,电路基材12被搬运至作业位置,在该位置由夹紧装置52固定地保持。接下来,标记相机26移动到电路基材12的上方,对电路基材12进行拍摄。由此,得到与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等相关的信息。而且,元件供给装置30或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在预定的供给位置处供给引脚元件。并且,作业头60、62中的任一个移动到元件的供给位置的上方,通过吸嘴66保持元件。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所示,引脚元件200由元件固定部202和从元件固定部202的底面延伸的2根引脚204构成。并且,引脚元件200由吸嘴66在元件固定部202处吸附保持。
接下来,保持有引脚元件200的作业头60、62移动到零件相机28的上方,通过零件相机28拍摄由吸嘴66保持的引脚元件200。由此,得到与元件的保持位置等相关的信息。接下来,保持有引脚元件200的作业头60、62移动到电路基材12的上方,校正电路基材12的保持位置的误差、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等。并且,由吸嘴66吸附保持的引脚元件200的2根引脚204插入于在电路基材12形成的2个贯通孔208。此时,切断及折弯单元100移动到电路基材12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切断及折弯单元100移动成,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的XY方向上的坐标与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208的XY方向上的坐标一致,并且可动部122的上表面位于比电路基材12的下表面稍靠下方。
具体而言,在切断及折弯单元100中,通过间距变更机构114调整一对滑动体112之间的距离,以使一对滑动体112的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之间的距离与形成于电路基材12的2个贯通孔208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且,通过单元移动装置102的动作而切断及折弯单元100在XYZ方向上移动及自转。由此,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的XY方向上的坐标与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208的XY方向上的坐标一致。而且,如上所述,在固定部120的上端面形成有比可动部122的弯折部133向上方延伸的突起部134,因此通过突起部134来确保可动部122的上表面与电路基材1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由此,可动部122的上表面位于比电路基材12的下表面稍靠下方。
并且,当由吸嘴66吸附保持的引脚元件200的引脚204插入于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208时,如图8所示,该引脚204的前端部经由切断及折弯单元100的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而插入于固定部120的第一插入孔130。此时,位于贯通孔208的下方的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面为锥面,因此即使在引脚204弯曲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确保引脚204的前端部的向第二插入孔136内的导入。
接下来,当引脚204的前端部经由第二插入孔136而插入于第一插入孔130时,一对可动部122通过滑动装置124的动作而向接近的方向滑动。由此,如图9所示,引脚204由第一插入孔130的固定刀131和第二插入孔136的可动刀138切断。并且,通过引脚204的切断而分离的前端部在第一插入孔130的内部落下,向废弃箱132废弃。
另外,一对可动部122即使在切断了引脚204之后,也进一步向接近的方向滑动。因此,由切断产生的引脚204的新的前端部伴随着可动部122的滑动而沿着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的锥面弯折,而且,通过可动部122的滑动而引脚204的前端部沿第一外侧引导槽140b弯折。此时,一对引脚204沿着这一对引脚204排列的方向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由此,以防止引脚204从贯通孔208脱落的状态将引脚元件200装配于电路基材12。
这样,在元件安装机10中,以通过切断及折弯装置34将一对引脚204切断并向内侧弯折的状态(以下,称为“内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但是,存在无法以内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适当地装配于电路基材12的情况。具体而言,例如,在一对引脚204之间的距离短时,即,形成于电路基材12的一对贯通孔208之间的距离短时,如图10所示,内弯曲状态的一对引脚204可能会接触、短路。因此,在一对引脚204之间的距离短时,以一对引脚204向外侧弯折的状态(以下,称为“外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
具体而言,与以内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的情况同样,如图8所示,引脚204经由贯通孔208而插入于第一插入孔130及第二插入孔136。接下来,一对可动部122通过滑动装置124的动作而向分离的方向滑动。由此,如图11所示,引脚204由第一插入孔130的固定刀131和第二插入孔136的可动刀138切断。并且,一对可动部122即使在切断了引脚204之后也进一步向分离的方向滑动。因此,由切断产生的引脚204的新的前端部伴随着可动部122的滑动而沿着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的锥面弯折,而且,通过可动部122的滑动而引脚204的前端部沿第一内侧引导槽140a弯折。此时,一对引脚204沿着这一对引脚204排列的方向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折。由此,以外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
但是,即使在外弯曲状态下,也存在无法将引脚元件200适当地装配于电路基材12的情况。具体而言,例如,2个引脚元件200的装配位置在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上接近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1个引脚元件200的装配用的贯通孔208a与另一个引脚元件200的装配用的贯通孔208b在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上相邻。因此,以外弯曲状态装配于贯通孔208a的引脚元件200的引脚204a与以外弯曲状态装配于贯通孔208b的引脚元件200的引脚204b可能会接触、短路。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将一对引脚204弯折成N字型的状态(以下,称为“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
具体而言,与以内弯曲状态或外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的情况同样,如图8所示,引脚204经由贯通孔208而插入于第一插入孔130及第二插入孔136。接下来,如图13所示,一对滑动体112移动,以使一对滑动体112之间的距离变长。即,一对滑动体112向分离的方向滑动。由此,一对引脚204以扩展的方式稍弯曲。
需要说明的是,滑动体112的滑动量设定为,可动部122朝向内侧滑动时将引脚204切断的固定刀131的刀端与该引脚204的基端部的外周面的最接近滑动体112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一致。即,滑动体112滑动成,引脚204的基端与第一插入孔130在上下方向上稍重叠。
当一对滑动体112向分离的方向滑动时,一对可动部122通过滑动装置124的动作而向接近的方向滑动。由此,如图14所示,引脚204由第一插入孔130的固定刀131和第二插入孔136的可动刀138切断。并且,在引脚204被切断的定时,使可动部122的滑动停止。此时,贯通孔208与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在上下方向上大体一致。这是由于滑动体112的滑动量如上所述设定的缘故。因此,由于滑动体112的滑动而弯曲的引脚204通过可动部122的滑动而复原成大致直线状。
接下来,切断及折弯单元100通过自转装置156的动作而自转。此时,如图15所示,一对滑动体112以将这一对滑动体112连结的直线的中点210为中心旋转。需要说明的是,一对滑动体112以突起部134成为行进方向的方式旋转。即,一对滑动体112以突起部134位于前方且第二引导槽142位于后方的方式旋转。由此,在滑动体112旋转时,能够防止引脚204与突起部134的干涉。
此时,向第二插入孔136插入的引脚204伴随着滑动体112的旋转而沿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的锥面弯折。并且,通过滑动体112进一步旋转而引脚204的前端部沿第二引导槽142弯折。第二引导槽142的内壁面在一方成为与第一引导槽140垂直地相交的方向,但是在另一方成为沿滑动体112的旋转方向的方向。因此,引脚204沿第二引导槽142的内壁面的另一方弯折,如图16所示,一对引脚204在与这一对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向分离的方向弯折。即,一对引脚204大致弯折成N字型。由此,以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装配于电路基材12。
另外,可以通过与上述手法不同的手法,以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具体而言,与以内弯曲状态或外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的情况同样,如图8所示,将引脚204经由贯通孔208向第一插入孔130及第二插入孔136插入。接下来,如图17所示,一对滑动体112移动,以使一对滑动体112之间的距离变短。即,一对滑动体112向接近的方向滑动。由此,一对引脚204以关闭的方式稍弯曲。需要说明的是,滑动体112的滑动量通过与上述手法同样的手法来设定。
当一对滑动体112向接近的方向滑动时,一对可动部122通过滑动装置124的动作而向分离的方向滑动。由此,如图18所示,引脚204由第一插入孔130的固定刀131和第二插入孔136的可动刀138切断。并且,在引脚204被切断的定时,使可动部122的滑动停止。此时,贯通孔208与可动部122的第二插入孔136在上下方向上大体一致。因此,由于滑动体112的滑动而弯曲的引脚204通过可动部122的滑动而复原成大致直线状。
接下来,切断及折弯单元100通过自转装置156的动作而自转,由此如图15所示,一对滑动体112以将这一对滑动体112连结的直线的中点210为中心旋转。需要说明的是,一对滑动体112以突起部134成为行进方向的方式旋转。向第二插入孔136插入的引脚204伴随着滑动体112的旋转而沿着第二插入孔136的内周的锥面弯折。并且,通过滑动体112进一步旋转而引脚204的前端部沿第二引导槽142弯折。由此,如图16所示,一对引脚204弯折成大致N字型,以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
这样,按照如下的任一手法,能够将引脚元件200以N弯曲状态装配于电路基材12,该手法包括:使一对滑动体112向分离的方向滑动,使一对可动部122向接近的方向滑动,由此将引脚204切断,然后通过切断及折弯单元100的自转而使引脚204成为N弯曲状态的手法(以下,有时记载为“第一N弯曲手法”);使一对滑动体112向接近的方向滑动,使一对可动部122向分离的方向滑动,由此将引脚204切断,然后通过切断及折弯单元100的自转而使引脚204成为N弯曲状态的手法(以下,有时记载为“第二N弯曲手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对引脚204之间的距离短时,优选采用第一N弯曲手法,在一对引脚204之间的距离长时,优选采用第二N弯曲手法。
另外,即使为N弯曲状态,也存在无法适当地将引脚元件200装配于电路基材12的情况。具体而言,例如,2个引脚元件200的装配位置在与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接近时,如图19所示,1个引脚元件200的装配用的贯通孔208a与另一个引脚元件200的装配用的贯通孔208b在与引脚204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相邻。因此,以外弯曲状态装配于贯通孔208a的引脚元件200的引脚204a与以外弯曲状态装配于贯通孔208b的引脚元件200的引脚204b可能会接触、短路。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外弯曲状态或内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
这样,在切断及折弯装置34中,能够以内弯曲状态、外弯曲状态、N弯曲状态中的任一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由此,能够以各种形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例如,即使在以紧贴的状态将多个引脚元件200装配于电路基材12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引脚204的短路等而能够适当地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36的控制器190具有第一动作控制部250、第二动作控制部252、第三动作控制部254。第一动作控制部250是用于以内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的功能部。第二动作控制部252是用于以外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的功能部。第三动作控制部254是用于以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的功能部。
另外,切断及折弯装置34是切断/弯折装置及切断装置的一例。控制装置36是控制装置的一例。单元主体110是保持部的一例。滑动体112是主体部的一例。固定部120是第一部的一例。可动部122是可动部的一例。第一插入孔130是第一贯通孔的一例。突起部134是突起部的一例。第二插入孔136是第二贯通孔的一例。第一引导槽140是第一槽的一例。第二引导槽142是第二槽的一例。自转装置156是自转机构的一例。引脚元件200是引脚元件的一例。引脚204是引脚的一例。第一动作控制部250是第一动作控制部的一例。第二动作控制部252是第二动作控制部的一例。第三动作控制部254是第三动作控制部的一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例,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以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良的各种形态实施。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引脚204切断、弯折的切断及折弯装置34中适用了本发明,但是在将引脚204切断的引脚切断装置中也可以适用本发明。即,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如下的装置:在以N弯曲状态将引脚元件200向电路基材12装配时,在使一对滑动体112向分离的方向和接近的方向中的一方滑动之后,使一对可动部122向分离的方向和接近的方向中的另一方滑动,由此将引脚204切断。由此,能够使切断后的引脚204成为直线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保持引脚元件200的保持件,采用了吸嘴66,但是也可以采用对引脚元件200的引脚204进行把持的引脚卡盘、对引脚元件200的元件固定部202进行把持的躯体卡盘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通过使切断及折弯单元10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引脚204如图19所示弯折成N弯曲状态,但也可以通过使切断及折弯单元10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将引脚204弯折成向图19所示的N弯曲状态的相反侧弯折的倒N弯曲状态。但是,为了实现倒N弯曲状态,需要将突起部134和第二引导槽142配设在图15所示的位置的第二插入孔136的相反侧。
附图标记说明
34:切断及折弯装置(切断/弯折装置)(切断装置)36:控制装置110:单元主体(保持部)112:滑动体(主体部)120:固定部(第一部)122:可动部(第二部)130:第一插入孔(第一贯通孔)134:突起部136:第二插入孔(第二贯通孔)140a:第一内侧引导槽(第一槽)140b:第一外侧引导槽(第一槽)142:第二引导槽(第二槽)156:自转装置(自转机构)200:引脚元件204:引脚250:第一动作控制部252:第二动作控制部254:第三动作控制部。
Claims (2)
1.一种切断/弯折装置,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弯折,所述切断/弯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第一动作控制部,在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在这一对引脚的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接近的方向弯折;
第二动作控制部,在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及
第三动作控制部,在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
所述切断/弯折装置具备:
一对主体部,分别具有(A)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第一部、(B)以与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叠的方式形成有第二贯通孔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进行滑动的第二部;
保持部,将所述一对主体部保持为能够沿所述第二部的滑动方向接近/分离;及
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部自转,
所述第一动作控制部向重叠状态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插入引脚,使一对所述第二部向接近的方向滑动而将一对引脚切断之后,使这一对第二部进一步向接近的方向滑动,由此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接近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二动作控制部向重叠状态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插入引脚,使一对所述第二部向分离的方向滑动而将一对引脚切断之后,使这一对第二部进一步向分离的方向滑动,由此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三动作控制部向重叠状态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插入引脚,在使所述一对主体部向接近的方向和分离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下,使一对所述第二部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滑动而将一对引脚切断之后,通过所述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部自转,由此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二部具有:
第一槽,以沿所述第二部的滑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及
第二槽,以向通过所述第三动作控制部使所述保持部自转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
2.一种切断/弯折装置,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弯折,所述切断/弯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第一动作控制部,在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在这一对引脚的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接近的方向弯折;
第二动作控制部,在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及
第三动作控制部,在将引脚元件的一对引脚切断之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
所述切断/弯折装置具备:
一对主体部,分别具有(A)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第一部、(B)以与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叠的方式形成有第二贯通孔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进行滑动的第二部;
保持部,将所述一对主体部保持为能够沿所述第二部的滑动方向接近/分离;及
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部自转,
所述第一动作控制部向重叠状态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插入引脚,使一对所述第二部向接近的方向滑动而将一对引脚切断之后,使这一对第二部进一步向接近的方向滑动,由此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接近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二动作控制部向重叠状态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插入引脚,使一对所述第二部向分离的方向滑动而将一对引脚切断之后,使这一对第二部进一步向分离的方向滑动,由此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
所述第三动作控制部向重叠状态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插入引脚,在使所述一对主体部向接近的方向和分离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下,使一对所述第二部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滑动而将一对引脚切断之后,通过所述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部自转,由此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使一对引脚向分离的方向弯折,
所述主体部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中的一方的上表面的通过所述第三动作控制部使所述保持部自转的方向上的一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5/078317 WO2017060974A1 (ja) | 2015-10-06 | 2015-10-06 | 切断・屈曲装置、および切断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53528A CN108353528A (zh) | 2018-07-31 |
CN108353528B true CN108353528B (zh) | 2020-07-03 |
Family
ID=58488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83588.4A Active CN108353528B (zh) | 2015-10-06 | 2015-10-06 | 切断/弯折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20460B2 (zh) |
EP (1) | EP3361852B1 (zh) |
JP (1) | JP6651538B2 (zh) |
CN (1) | CN108353528B (zh) |
WO (1) | WO201706097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65952B (zh) * | 2016-08-11 | 2020-10-02 | 株式会社富士 | 对基板作业机 |
US11412649B2 (en) * | 2017-05-12 | 2022-08-09 | Fuji Corporation | Component insertion machine and lead cutting method |
CN111819917B (zh) * | 2018-03-26 | 2021-12-17 | 株式会社富士 | 引脚切断系统及引脚元件安装系统 |
JP7126892B2 (ja) * | 2018-07-19 | 2022-08-29 | Juki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
CN113503828B (zh) * | 2021-06-17 | 2024-04-05 |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焊带弯曲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66600A (ja) * | 1986-01-20 | 1987-07-23 | 日本電気ホーム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カツトクリンチ装置 |
CN1136761A (zh) * | 1995-02-22 | 1996-11-2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
JP2004014934A (ja) * | 2002-06-10 | 2004-01-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子部品のリードクリンチ装置 |
CN103491760A (zh) * | 2012-06-11 | 2014-01-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安装装置及元件安装方法 |
CN104378966A (zh) * | 2013-08-12 | 2015-02-25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
WO2015063827A1 (ja) * | 2013-10-28 | 2015-05-07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リード線カットアンドクリンチ装置 |
WO2015145730A1 (ja) * | 2014-03-28 | 2015-10-01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カットアンドクリンチ装置および対基板作業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15469A (en) * | 1977-09-29 | 1980-08-05 | Fuji Mgf. Co., Ltd. | Method of inser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to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JPH0695599B2 (ja) * | 1988-08-26 | 1994-11-24 |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固定装置 |
JPH04320400A (ja) | 1991-04-19 | 1992-11-11 | Canon Inc | クリンチ装置 |
US7568284B2 (en) * | 2002-07-19 | 2009-08-0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Components insertion method |
JP2011119554A (ja) * | 2009-12-07 | 2011-06-16 | Panasonic Corp | 挿入部品折り曲げ方法と挿入部品折り曲げ装置 |
CN108029231B (zh) * | 2015-06-30 | 2020-03-06 | 株式会社富士 |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
EP3367774B1 (en) * | 2015-10-22 | 2021-06-30 | Fuji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performing work on substrate and insertion method |
-
2015
- 2015-10-06 EP EP15905794.2A patent/EP3361852B1/en active Active
- 2015-10-06 JP JP2017544102A patent/JP66515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0-06 US US15/763,898 patent/US10820460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0-06 CN CN201580083588.4A patent/CN108353528B/zh active Active
- 2015-10-06 WO PCT/JP2015/078317 patent/WO20170609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66600A (ja) * | 1986-01-20 | 1987-07-23 | 日本電気ホーム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カツトクリンチ装置 |
CN1136761A (zh) * | 1995-02-22 | 1996-11-2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
JP2004014934A (ja) * | 2002-06-10 | 2004-01-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子部品のリードクリンチ装置 |
CN103491760A (zh) * | 2012-06-11 | 2014-01-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安装装置及元件安装方法 |
CN104378966A (zh) * | 2013-08-12 | 2015-02-25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
WO2015063827A1 (ja) * | 2013-10-28 | 2015-05-07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リード線カットアンドクリンチ装置 |
WO2015145730A1 (ja) * | 2014-03-28 | 2015-10-01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カットアンドクリンチ装置および対基板作業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060974A1 (ja) | 2017-04-13 |
EP3361852A1 (en) | 2018-08-15 |
JPWO2017060974A1 (ja) | 2018-07-26 |
EP3361852B1 (en) | 2021-05-19 |
US20180279522A1 (en) | 2018-09-27 |
CN108353528A (zh) | 2018-07-31 |
US10820460B2 (en) | 2020-10-27 |
EP3361852A4 (en) | 2018-09-19 |
JP6651538B2 (ja) | 2020-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53528B (zh) | 切断/弯折装置 | |
JP6619019B2 (ja) | 対基板作業システム、および挿入方法 | |
CN108029231B (zh) |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 |
EP3379912A1 (en) | Substrate working machine and insertion method | |
CN107637191B (zh) | 对基板作业机及识别方法 | |
JP7242920B2 (ja) | 切断・屈曲装置 | |
CN108353533B (zh) | 弯曲装置 | |
CN109565952B (zh) | 对基板作业机 | |
JP7010980B2 (ja) | 切断・屈曲方法 | |
CN111165085B (zh) | 对基板作业系统 | |
JP7411841B2 (ja) | 切断・屈曲装置 | |
JP6851227B2 (ja) | 対基板作業機 | |
CN109479391B (zh) | 对基板作业机 | |
WO2021186666A1 (ja) | 対基板作業機 | |
JP2018014384A (ja) | 対基板作業機 | |
JP2021061420A (ja) | 屈曲装置、および屈曲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