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8717A -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8717A
CN113258717A CN202110146417.9A CN202110146417A CN113258717A CN 113258717 A CN113258717 A CN 113258717A CN 202110146417 A CN202110146417 A CN 202110146417A CN 113258717 A CN113258717 A CN 113258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bearing
motor shaft
housing member
electric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464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雫修通
姜永大
藤沢刚
平栗哲也
生方将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58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87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1/00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可提高装配作业性。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包括:第一装配工序,使第二轴承保持部保持第二轴承,将包括转子、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的转子组件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安装工序,在马达轴的规定方向的另一侧安装延长构件;以及第二装配工序,将固定有定子的第一壳体构件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第一壳体构件具有将第一壳体构件沿规定方向贯穿的导引孔。第二装配工序中,为在马达轴安装有延长构件的状态,其包含:移动工序,在导引孔中穿插有延长构件的状态下,使固定有定子的第一壳体构件向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移动,使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接触;以及固定工序,将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固定。

Description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包括转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以及收容转子及定子的壳体,且壳体包括沿轴向经固定的第一壳体构件及第二壳体构件。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此种电动致动器,记载了一种搭载于自动变速机的致动器,所述自动变速机对车辆行驶用的发动机输出进行变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657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那样的电动致动器中,有时采用下述装配方法,即:使固定有定子的第一壳体构件沿轴向接近组装有转子的第二壳体构件并接触,将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固定。在此情况下,在使第一壳体构件沿轴向接近第二壳体构件并接触时,有时转子磁铁的磁力作用于定子,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的转子倾斜。因此,有时装配电动致动器时的作业性降低。
鉴于所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装配作业性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及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提高装配作业性的结构的电动致动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一实施例装配电动致动器,所述电动致动器包括:转子,包括马达轴,所述马达轴能够以沿规定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马达轴;第一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保持部,在内部收容所述定子;以及第二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保持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且所述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包括:第一装配工序,使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二轴承,将包括所述转子、所述第一轴承及所述第二轴承的转子组件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安装工序,在所述马达轴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安装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的延长构件;第二装配工序,将固定有所述定子的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以及卸除工序,卸除所述延长构件。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具有:导引孔,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贯穿。所述第二装配工序中,为在所述马达轴安装有所述延长构件的状态。所述第二装配工序包含:移动工序,在所述导引孔中穿插有所述延长构件的状态下,使固定有所述定子的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向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移动,使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接触;以及固定工序,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固定。
本发明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的一实施例装配电动致动器,所述电动致动器包括:转子,包括马达轴,所述马达轴能够以沿规定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马达轴;第一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保持部,在内部收容所述定子;以及第二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保持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且所述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包括:基底部,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支撑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延长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安装于所述马达轴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以及按压部,远离地位于所述基底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具有:导引孔,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贯穿。所述按压部可在包括所述转子、所述第一轴承及所述第二轴承的转子组件组装于经所述基底部支撑的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且在所述马达轴安装有所述延长构件的状态下,对所述延长构件施加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朝向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力,按压所述延长构件。
本发明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包括:转子,包括马达轴,所述马达轴能够以沿规定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马达轴;第一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保持部,在内部收容所述定子;以及第二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保持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具有:导引孔,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贯穿。所述马达轴包括:小径部,包括设于外周面的外螺纹部;中径部,外径大于所述小径部,经由阶差而与所述小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相连;以及大径部,外径大于所述中径部,经由阶差而与所述中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相连。所述小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为所述马达轴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所述小径部包括:中央凹部,从所述小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凹陷,且供所述中心轴穿过。在所述中径部,固定有所述第一轴承。所述中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承更靠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所述中径部包括:止转部,设于所述中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且可将安装于所述中径部的构件相对于所述中径部在圆周方向上卡住。在所述导引孔,插入有所述马达轴的一部分。所述导引孔的内径大于所述中径部的外径。所述导引孔的内部在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的内部相连。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提高电动致动器的装配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截面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轴、磁铁固持器、第一传感器磁铁及螺母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轴的一部分、磁铁固持器、第一传感器磁铁及螺母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图,且为图1的V-V截面图。
图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构件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截面图,且为表示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及托架经相互固定的部分的图。
图8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构件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顺序的一部分的立体图,且为表示进行插入工序后的状态的图。
图1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顺序的一部分的截面图,且为图12的XIII-XIII截面图。
图1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延长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为表示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轴的状态的延长构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顺序的一部分的截面图,且为表示进行按压工序后的状态的图。
图17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顺序的一部分的立体图,且为表示进行暂时固定工序后的状态的图。
图18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顺序的一部分的截面图,且为图17的XVIII-XVIII截面图。
图19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暂时固定机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0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固定工序的顺序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顺序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符号的说明]
10:电动致动器
11:壳体
12:第一壳体构件
14:第二壳体构件
14a:第二轴承保持部
14i:第二贯通孔
32c:第一轴承保持部
32f:导引孔
36:内螺纹孔洞
40a:转子
40b:转子组件
41:马达轴
41b:小径部
41c:中径部
41d:止转部
41e:外螺纹部
41g:大径部
41i:中央凹部
43:定子
44a:第一轴承
44b:第二轴承
342e:内螺纹部
50:减速机构
300:装配装置
310:基底部
315:第一贯通孔
320:移动机构
330:按压部
340:延长构件
341:第一筒构件
341b:卡住部
342:第二筒构件
343:销构件
350:暂时固定机构
360:间隔构件
J1:中心轴
S12、S23:第一装配工序
S13、S22:安装工序
S14、S24:第二装配工序
S25、S14e:卸除工序
S13a、S22a:第一安装工序
S13b、S22b:第二安装工序
S13c、S22c:第三安装工序
S14c、S24c:移动工序
S14d、S24d:暂时固定工序
S24e、S14f:固定工序
Z:上下方向(规定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中适当表示的Z轴表示上下方向。Z轴的正侧(+Z侧)为上侧,Z轴的负侧(-Z侧)为下侧。以下的说明中,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另外,各图中适当表示的X轴及Y轴分别表示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中的一方向。X轴与Y轴相互正交。以下的说明中,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第一水平方向X”,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第二水平方向Y”。另外,将X轴的正侧(+X侧)称为“第一水平方向X的其中一侧”,将X轴的负侧(-X侧)称为“第一水平方向X的另一侧”。将Y轴的正侧(+Y侧)称为“第二水平方向Y的其中一侧”,将Y轴的负侧(-Y侧)称为“第二水平方向Y的另一侧”。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Z相当于规定方向,下侧相当于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上侧相当于规定方向的另一侧。
此外,所谓上下方向、水平方向、上侧及下侧,仅为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为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安装于车辆。更详细而言,电动致动器10例如搭载于基于车辆的驾驶员的换档操作而驱动的线控停车(park-by-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电动致动器10包括:马达部40、减速机构50、输出部60、壳体11、汇流条单元90、电路基板70、马达部传感器71、输出部传感器72及分隔构件80。
以下,针对电动致动器10的姿势成为装配有电动致动器10时配置于后述的装配装置300的基底部310上的姿势的情况,对电动致动器10的各部进行说明。具体来说,针对马达部40的中心轴J1与上下方向Z平行地配置的情况,对电动致动器10的各部进行说明。此外,安装于车辆时的电动致动器10的姿势并无特别限定,不因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上下方向Z等名称而受到限定。
马达部40的中心轴J1在各图中以一点划线适当表示。本实施方式中,中心轴J1沿上下方向Z延伸。换句话说,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Z为中心轴J1的轴向。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无特别说明,则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简称为“圆周方向”。
马达部40包括:转子40a、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第四轴承44d、定子43、磁铁固持器46、第一传感器磁铁45及螺母48。即,电动致动器10包括:转子40a、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第四轴承44d、定子43、磁铁固持器46、第一传感器磁铁45及螺母48。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及第四轴承44d例如为球轴承。
转子40a能够以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中心轴J1为中心旋转。转子40a包括马达轴41及转子本体42。马达轴41沿上下方向Z延伸。马达轴41能够以中心轴J1为中心旋转。马达轴41包括偏心轴部41a,此偏心轴部41a以相对于中心轴J1而偏心的偏心轴J2为中心。本实施方式中,偏心轴部41a为马达轴41的下侧部分的一部分。在偏心轴部41a固定有第三轴承44c。偏心轴J2与中心轴J1平行。偏心轴部41a为以偏心轴J2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马达轴41中偏心轴部41a以外的部分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
如图2及图3所示,马达轴41包括:小径部41b、中径部41c及大径部41g。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41b、中径部41c及大径部41g为马达轴41的上侧部分的一部分。
小径部41b位于比大径部41g更靠上侧。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41b为马达轴41中位于最靠上侧的部分。小径部41b的上侧的端部为马达轴41的上侧的端部。如图4所示,小径部41b的下端部成为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缩径部41f。缩径部41f的外径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小。小径部41b包括设于外周面的外螺纹部41e。即,马达轴41在上侧的端部包括外螺纹部41e。本实施方式中,外螺纹部41e除了缩径部41f以外设于小径部41b的整个外周面。
小径部41b包括中央凹部41i,此中央凹部41i从小径部41b的上侧的端部向下侧凹陷,且供中心轴J1穿过。从上侧观看,中央凹部41i的内缘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形形状。中央凹部41i的内侧面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而内径随着朝向下侧变小的锥形面。中央凹部41i例如为对马达轴41实施使用车床的机械加工时制作的中心孔洞。
中径部41c经由阶差而与小径部41b的下侧相连。中径部41c的外径大于小径部41b的外径。在中径部41c固定有第一轴承44a。更详细而言,将第一轴承44a的内圈嵌合于中径部41c而进行固定。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轴承44a更靠上侧。
中径部41c包括止转部41d,此止转部41d可将安装于中径部41c的构件相对于中径部41c在圆周方向上卡住。通过将安装于中径部41c的构件相对于止转部41d在圆周方向上卡住,而抑制所述构件相对于中径部41c绕中心轴J1相对旋转。止转部41d设于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止转部41d为向下侧凹陷的凹部。止转部41d例如设于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的外周缘部。止转部41d向径向外侧开口。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中,安装于中径部41c的构件为磁铁固持器46。另外,在装配有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时,安装于中径部41c的构件为后述的第一筒构件341。
大径部41g经由阶差而与中径部41c的下侧相连。大径部41g的外径大于中径部41c的外径。如图1所示,大径部41g为马达轴41中固定有转子本体42的部分。在大径部41g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本体42。大径部41g的上侧的端部从下侧支撑固定于中径部41c的第一轴承44a的内圈。
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及第四轴承44d固定于马达轴41。第一轴承44a及第二轴承44b绕中心轴J1可旋转地支撑马达轴41。第一轴承44a为可旋转地支撑马达轴41中位于比大径部41g更靠上侧的部分的轴承。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44a为可旋转地支撑中径部41c的轴承。第二轴承44b为可旋转地支撑马达轴41中位于比大径部41g更靠下侧的部分的轴承。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承44b为可旋转地支撑马达轴41的下侧的端部的轴承。
转子本体42固定于马达轴41。更详细而言,转子本体42固定于大径部41g。转子本体42包括固定于马达轴41的转子芯42a、及固定于转子芯42a的外周部的转子磁铁42b。虽图示省略,但本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42b沿着圆周方向空开间隔设有多个。
定子43位于转子40a的径向外侧。更详细而言,定子43隔着间隙而配置在转子本体42的径向外侧。定子43为包围转子本体4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定子43例如包括定子芯43a、绝缘体(insulator)43b及多个线圈43c。各个线圈43c介隔绝缘体43b而安装于定子芯43a的齿(teeth)。
磁铁固持器46固定于马达轴41中位于比大径部41g更靠上侧的部分。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持器46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磁铁固持器46例如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构件进行压制加工而制作。磁铁固持器46包括:被固定部46p、磁铁固定部46q、第一凸部46e及第二凸部46f。
被固定部46p为固定于马达轴41的部分。被固定部46p为磁铁固持器46中径向内侧部分。本实施方式中,被固定部46p为在上侧开口且在下侧具有底部的筒状。被固定部46p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上下方向Z上扁平的圆筒状。如图4所示,被固定部46p向比磁铁固定部46q更靠下侧突出。
被固定部46p包括底板部46d及内侧圆筒部46c。底板部46d为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如图3所示,底板部46d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板状。内侧圆筒部46c从底板部46d的外周缘部向上侧突出。内侧圆筒部46c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
在被固定部46p,设有将底板部46d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孔部46k。如图4所示,在孔部46k中,沿上下方向Z穿插有小径部41b。即,磁铁固持器46具有供小径部41b沿上下方向Z穿插的孔部46k。在孔部46k的内周面与小径部41b的外周面之间,在圆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有间隙。此外,孔部46k的内周面与小径部41b的外周面也可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接触。如图3所示,孔部46k具有圆形孔部46i及矩形孔部46j。
圆形孔部46i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形的孔。圆形孔部46i的内径大于小径部41b的外径。圆形孔部46i的内径小于中径部41c的外径。如图4所示,在圆形孔部46i中,沿上下方向Z穿插有小径部41b。圆形孔部46i的内周面在径向上与缩径部41f相向。如图3所示,矩形孔部46j从圆形孔部46i向径向外侧突出。矩形孔部46j为矩形形状的孔。
磁铁固定部46q为固定有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部分。磁铁固定部46q为磁铁固持器46中径向外侧部分。磁铁固定部46q位于被固定部46p的径向外侧。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定部46q为包围被固定部46p的环状。磁铁固定部46q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磁铁固定部46q包括圆环板部46a及外侧圆筒部46b。
圆环板部46a从内侧圆筒部46c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环板部46a为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圆环板部46a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圆环板部46a具有将圆环板部46a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贯通孔46g、贯通孔46h。贯通孔46g及贯通孔46h设于圆环板部46a的径向内侧部分。贯通孔46g及贯通孔46h例如为矩形形状的孔。贯通孔46g与贯通孔46h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J1而配置。贯通孔46g的径向的尺寸大于贯通孔46h的径向的尺寸。在贯通孔46g、贯通孔46h中,例如在将磁铁固持器46固定于马达轴41时,插入定位用的夹具。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设置贯通孔46g、贯通孔46h,而调整包括磁铁固持器46及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组件的旋转平衡。
圆环板部46a的上侧的面为固定有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磁铁固定面46r。即,磁铁固持器46具有磁铁固定面46r。在磁铁固定面46r设有槽46m。槽46m位于比贯通孔46g、贯通孔46h更靠径向外侧。本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Z观看,槽46m为包围马达轴41的环状。槽46m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4所示,槽46m例如为与圆周方向正交的截面向下侧凸起的、V字状的槽。槽46m的上侧的开口由第一传感器磁铁45堵塞。
在槽46m,收容有将第一传感器磁铁45固定于磁铁固持器46的粘着剂45b。可通过槽46m而增大粘着剂45b所接触的磁铁固持器46的表面积。由此,可利用粘着剂45b将第一传感器磁铁45牢固地固定于磁铁固持器46。另外,多余的粘着剂45b进入至槽46m,由此可抑制磁铁固定面46r与第一传感器磁铁45之间的粘着剂45b的厚度增大。因此,容易将第一传感器磁铁45相对于磁铁固持器46在上下方向Z上以良好的位置精度固定。由此,容易使第一传感器磁铁45与检测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的马达部传感器71的上下方向Z的距离合适。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槽46m设置成环状,因而可在环状的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整周提高对磁铁固持器46的固定强度。另外,可在整周使粘着剂45b退避至槽46m,因而可抑制磁铁固定面46r与第一传感器磁铁45之间的粘着剂45b的厚度产生不均。由此,容易进一步将第一传感器磁铁45相对于磁铁固持器46在上下方向Z上以良好的位置精度固定。
外侧圆筒部46b从圆环板部46a的外周缘部向上侧突出。如图3所示,外侧圆筒部46b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上侧开口的圆筒状。如图4所示,在外侧圆筒部46b的内侧,嵌合有第一传感器磁铁45。
第一凸部46e从圆环板部46a向上侧突出。更详细而言,第一凸部46e从贯通孔46g的内缘部中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一凸部46e例如为长方体状。第一凸部46e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外侧圆筒部46b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
第二凸部46f从底板部46d向下侧突出。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第二凸部46f从矩形孔部46j的内缘部中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向下侧突出。第二凸部46f例如为长方体状。如图4所示,第二凸部46f插入至止转部41d。因此,第二凸部46f在止转部41d的内侧面在圆周方向上卡住,抑制磁铁固持器46相对于马达轴41在圆周方向上相对旋转。即,抑制磁铁固持器46相对于中径部41c绕中心轴J1相对旋转。另外,通过将第二凸部46f插入至止转部41d,可将磁铁固持器46相对于马达轴41在圆周方向上定位。第二凸部46f例如嵌合于止转部41d。
在磁铁固持器46的上侧的面,设有向下侧凹陷的收容凹部46s。收容凹部46s设于被固定部46p。收容凹部46s的内部为被固定部46p的内部。在磁铁固持器46由金属制的板构件制作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压制加工将板构件的一部分弯折来制作收容凹部46s,可提高磁铁固持器46的强度。
第一传感器磁铁45固定于磁铁固持器46。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感器磁铁45通过粘着剂45b而固定于磁铁固定面46r。如图3所示,沿上下方向Z观看,第一传感器磁铁45为包围马达轴41的环状。第一传感器磁铁45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一传感器磁铁45例如为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板面例如与上下方向Z正交。第一传感器磁铁45沿着圆周方向交替地设有N极与S极。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由马达部传感器71检测。
第一传感器磁铁45在内周缘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45a。凹部45a将第一传感器磁铁45沿上下方向Z贯穿。凹部45a在上下方向Z的两侧开口。如图2所示,在凹部45a插入有第一凸部46e。通过第一凸部46e在凹部45a的内侧面在圆周方向上卡住,而抑制第一传感器磁铁45相对于磁铁固持器46在圆周方向上相对旋转。另外,通过将第一凸部46e插入至凹部45a,可将第一传感器磁铁45相对于磁铁固持器46在圆周方向上定位。
如图4所示,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上侧的面位于比外侧圆筒部46b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上侧。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上侧的面位于比马达轴41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感器磁铁45隔着间隙而在上下方向Z上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相向。
螺母48将磁铁固持器46固定于马达轴41。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中,螺母48将磁铁固持器46固定于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如图4所示,螺母48在内周面包括与外螺纹部41e啮合的内螺纹部48a。螺母48拧紧于小径部41b。螺母48从上侧接触底板部46d中孔部46k的周缘部,将底板部46d按压于中径部41c的上端面41h。上端面41h为设于小径部41b与中径部41c的上下方向Z之间的阶差的、朝向上侧的阶差面。由此,磁铁固持器46中孔部46k的周缘部被夹持在螺母48与中径部41c的上下方向Z之间,固定于马达轴41。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磁铁固持器46从上侧接近马达轴41并在孔部46k中穿插小径部41b后,将螺母48拧紧于小径部41b,从而可将磁铁固持器46固定于马达轴41。因此,与通过压入将磁铁固持器46固定于马达轴41的情况相比,无须严格管理孔部46k的大小等磁铁固持器46的尺寸。由此,可使磁铁固持器46的制造容易。另外,与压入的情况相比,可将磁铁固持器46容易地安装于马达轴41。因此,可使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容易。通过以上内容,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生产性。
本实施方式中,将螺母48拧紧于小径部41b时,在贯通孔46g、贯通孔46h中插入夹具,通过所述夹具而磁铁固持器46成为在圆周方向上经定位的状态。由此,可抑制磁铁固持器46随着将螺母48拧紧于小径部41b时的螺母48的旋转而一起旋转。因此,可抑制磁铁固持器46在圆周方向上偏移。
螺母48的下侧的端部收容于收容凹部46s。因此,容易使螺母48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更靠下侧,可抑制螺母48的上侧的端部向上侧过于突出。由此,可抑制螺母48干扰其他零件。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可抑制螺母48干扰电路基板70。本实施方式中,螺母48的上下方向Z的一半以上的部分收容于收容凹部46s。螺母48的上侧的端部从收容凹部46s向上侧突出。螺母48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小径部41b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螺母48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上侧的面更靠下侧。螺母48的外周面从收容凹部46s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远离地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螺母48例如为六角螺母。本实施方式中,螺母48为防松螺母。因此,可抑制螺母48松动。由此,可抑制磁铁固持器46相对于马达轴41摇晃。虽图示省略,但螺母48例如包括板弹簧部,此板弹簧部通过拧紧于小径部41b而被按压于外螺纹部41e的螺纹牙。通过从所述板弹簧部施加于外螺纹部41e的应力,而产生阻碍螺母48旋转的摩擦力矩。由此,抑制螺母48松动。
如图1所示,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部40。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轴41的下侧。即,减速机构50连结于转子40a的下侧。在减速机构50与定子43的上下方向Z之间配置有分隔构件80。减速机构50配置于转子本体42及定子43的下侧。减速机构50包括:外齿合齿轮51、内齿合齿轮52、输出齿轮53及多个突出部54。
外齿合齿轮51为以偏心轴部41a的偏心轴J2为中心而沿偏心轴J2的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如图5所示,在外齿合齿轮51的径向外侧面设有齿轮部51b。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51b包括沿着外齿合齿轮51的外周排列的多个齿部51c。
如图1所示,外齿合齿轮51连结于马达轴41。更详细而言,外齿合齿轮51经由第三轴承44c而连结于马达轴41的偏心轴部41a。由此,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轴41。外齿合齿轮51从径向外侧嵌合于第三轴承44c的外圈。由此,第三轴承44c将马达轴41与外齿合齿轮51绕偏心轴J2可相对旋转地连结。
本实施方式中,外齿合齿轮51具有多个孔洞部51a。本实施方式中,孔洞部51a将外齿合齿轮51沿上下方向Z贯穿。如图5所示,多个孔洞部51a沿着圆周方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孔洞部51a沿着以偏心轴J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配置于一周。沿上下方向Z观看,孔洞部51a为圆形形状。孔洞部51a的内径大于突出部54的外径。此外,孔洞部51a也可为具有底部的孔洞。
内齿合齿轮52为位于外齿合齿轮51的径向外侧且包围外齿合齿轮51的环状。本实施方式中,内齿合齿轮52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合齿轮52固定于壳体11。内齿合齿轮52与外齿合齿轮51啮合。内齿合齿轮52包括:基底部52a、齿轮部52b及凸部52d。基底部52a为包围外齿合齿轮51的圆环状的部分。
齿轮部52b在基底部52a的内周面遍及整周而设置。齿轮部52b包括沿着内齿合齿轮52的内周排列的多个齿部52c。即,内齿合齿轮52包括多个齿部52c。多个齿部52c从基底部52a向径向内侧突出。齿轮部52b与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51b啮合。本实施方式中,齿轮部52b仅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与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51b啮合。图5的示例中,齿轮部52b在右侧的部分与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51b啮合。
凸部52d从基底部5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即,本实施方式中,凸部52d设于内齿合齿轮52的外周面。凸部52d的径向外侧面为弯曲成向径向外侧凸起的形状的曲面。凸部52d插入至后述的凹部14g。本实施方式中,凸部52d嵌合于凹部14g。
如图1所示,输出齿轮53配置于外齿合齿轮51及内齿合齿轮52的上侧。即,沿上下方向Z观看,输出齿轮53与外齿合齿轮51重叠地配置。输出齿轮53经由第四轴承44d而连接于马达轴41。例如沿上下方向Z观看,输出齿轮53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在输出齿轮53的径向外侧面设有齿轮部。输出齿轮53的齿轮部包括沿着输出齿轮53的外周排列的多个齿部。输出齿轮53与后述的驱动齿轮62啮合。
输出齿轮53的内周缘部与挡圈49的下侧相向地配置,所述挡圈49安装于第四轴承44d的外圈。挡圈49向比第四轴承44d更靠径向外侧突出。利用挡圈49来抑制输出齿轮53相对于第四轴承44d向上侧移动。
多个突出部54从输出齿轮53向外齿合齿轮51沿上下方向Z突出。多个突出部54为从输出齿轮53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圆柱状。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出部54与输出齿轮53一体成形。如图5所示,多个突出部54沿着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配置于一周。
突出部54的外径小于孔洞部51a的内径。多个突出部54分别从上侧插入至多个孔洞部51a。突出部54的外周面与孔洞部51a的内侧面内接。多个突出部54经由孔洞部51a的内侧面,绕中心轴J1可摆动地支撑外齿合齿轮51。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齿轮53因挡圈49而向上侧的移动受到抑制,因而抑制设于输出齿轮53的突出部54从孔洞部51a向上侧脱出。
输出部60为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如图1所示,输出部60配置于马达部40的径向外侧。输出部60包括:输出轴61、驱动齿轮62、滑动轴承65、第二传感器磁铁63及磁铁固持器64。即,电动致动器10包括输出轴61、驱动齿轮62、滑动轴承65、第二传感器磁铁63及磁铁固持器64。
输出轴61为沿马达轴41的上下方向Z延伸的筒状。如此,输出轴61沿与马达轴41相同的方向延伸,因而可简化将马达轴41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61的、减速机构50的结构。输出轴61经由减速机构50而连结于马达轴41。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61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筒状。
输出中心轴J3为输出轴61的中心轴。输出中心轴J3与中心轴J1平行,从中心轴J1在径向上远离地配置。即,马达轴41与输出轴61在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方向上相互远离地配置。换句话说,马达轴41与输出轴61在马达轴41的径向上相互远离地配置。因此,和马达轴41与输出轴61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使电动致动器10在上下方向Z上小型化。图1中,输出中心轴J3例如位于中心轴J1的右侧。此外,将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径向称为“输出径向”。输出径向为输出轴61的径向。
输出轴61在下侧开口。输出轴61在内周面具有花键槽。输出轴61配置于在马达轴41的径向上与转子本体42重叠的位置。在输出轴61的下侧部分设有轴凸缘部61b。轴凸缘部61b向输出径向的外侧突出。轴凸缘部61b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环状。
在输出轴61,从下侧插入并连结有被驱动轴DS。更详细而言,通过设于被驱动轴DS的外周面的花键部嵌合于输出轴61的内周面上所设的花键槽,而将输出轴61与被驱动轴DS连结。经由输出轴61将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传递至被驱动轴DS。由此,电动致动器10使被驱动轴DS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
驱动齿轮62固定于输出轴61。驱动齿轮62从输出轴61向输出齿轮53延伸。驱动齿轮62与输出齿轮53啮合。虽省略图示,但例如沿上下方向Z观看,驱动齿轮62为大致扇形形状。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驱动齿轮62的尺寸随着朝向输出径向的外侧而变大。驱动齿轮62在输出径向的外端部包括齿轮部。驱动齿轮62的齿轮部包括沿着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齿部。驱动齿轮62的齿轮部与输出齿轮53的齿轮部啮合。由此,驱动齿轮62连接于减速机构50。经由减速机构50将马达部40的旋转传递至驱动齿轮62。
磁铁固持器64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磁铁固持器64在上下方向Z的两侧开口。磁铁固持器64固定于输出轴61的上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持器64配置于马达部40的第一轴承44a的径向外侧。沿上下方向Z观看,磁铁固持器64与电路基板70局部重叠。磁铁固持器64配置于比电路基板70更靠下侧。输出轴61压入至磁铁固持器64的内侧。
第二传感器磁铁63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传感器磁铁63嵌合于磁铁固持器64的上端部。第二传感器磁铁63例如通过粘着剂而与磁铁固持器64固定。通过在输出轴61固定磁铁固持器64,而第二传感器磁铁63经由磁铁固持器64而固定于输出轴61。第二传感器磁铁63的一部分隔着间隙而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相向。
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磁铁固持器64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在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设有可嵌合工具的操作部66。操作部66例如为从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向下方凹陷的孔洞部。例如沿上下方向Z观看,操作部66的形状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正方形或正六边形。
当马达轴41绕中心轴J1旋转时,偏心轴部41a以中心轴J1为中心沿圆周方向公转。偏心轴部41a的公转经由第三轴承44c而传递至外齿合齿轮51,对于外齿合齿轮51而言,孔洞部51a的内周面与突出部54的外周面的内接位置变化同时摆动。由此,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与内齿合齿轮52的齿轮部的啮合位置沿圆周方向变化。因此,经由外齿合齿轮51将马达轴41的旋转力传递至内齿合齿轮52。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内齿合齿轮52固定于壳体11的后述的第二壳体构件14,因而不旋转。因此,由于传递至内齿合齿轮52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外齿合齿轮51绕偏心轴J2旋转。此处,外齿合齿轮51的旋转方向成为与马达轴4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外齿合齿轮51的绕偏心轴J2的旋转经由孔洞部51a及突出部54而传递至输出齿轮53。由此,输出齿轮53绕中心轴J1旋转。马达轴41的旋转经减速并传递至输出齿轮53。
当输出齿轮53旋转时,与输出齿轮53啮合的驱动齿轮62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由此,固定于驱动齿轮62的输出轴61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如此,经由减速机构50将马达部40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61。根据这种减速机构50的结构,可使输出轴61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41的旋转减速得相对较大。因此,可使输出轴61的转矩相对较大。因此,使电动致动器10小型化,并且容易确保电动致动器10的输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中,输出轴61在不转一圈的范围内双向旋转。
壳体11收容马达部40、减速机构50、包含输出轴61的输出部60、电路基板70、汇流条单元90及分隔构件80。壳体11包括:第一壳体构件12、盖构件13及第二壳体构件14。即,电动致动器10包括第一壳体构件12、盖构件13及第二壳体构件14。
第一壳体构件12在内部收容定子43。第一壳体构件12包括向上侧开口的开口部12a、及向下侧开口的开口部12b。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构件12为金属制。第一壳体构件12例如通过压铸而成形。如图6所示,例如沿上下方向Z观看,第一壳体构件12为多边形形状。
第一壳体构件12包括:构成电动致动器10的框体的方筒状的外壁部30、从外壁部30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底壁部31、以及设于底壁部31的马达箱部32及输出轴保持部33。即,壳体11包括:外壁部30、底壁部31、马达箱部32及输出轴保持部33。
本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Z观看,外壁部30为五边形的方筒状。如图1所示,外壁部30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箱部32。外壁部30的上侧的开口部为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底壁部31具有向下侧开口的开口部。在底壁部31的开口部的周缘,设有从底壁部31向下侧突出的筒状的筒状壁38。由筒状壁38所包围的开口部为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
如图6所示,筒状壁38为包围中心轴J1及输出中心轴J3的环状。筒状壁38具有第一部分38c及第二部分38d。第一部分38c包围中心轴J1。第一部分38c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弧状。第二部分38d包围输出中心轴J3。第二部分38d在输出轴保持部33的周围以大致折线状延伸,将圆弧状的第一部分38c的圆周方向两端部相连。
如图1所示,马达箱部32及输出轴保持部33设于底壁部31的上表面。马达箱部32为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部40的筒状。本实施方式中,马达箱部32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下侧开口的圆筒状。马达箱部32在内侧保持着马达部40。更详细而言,在马达箱部32的内周面固定有马达部40的定子43。马达箱部32包括:从底壁部31向上侧延伸的筒状部32b、从筒状部32b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的分隔壁32a、以及基板固定部32h。
分隔壁32a在沿上下方向Z观看的中央,包括保持第一轴承44a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2c。即,第一壳体构件12包括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第一轴承保持部32c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沿着上下方向Z延伸的圆筒状。第一轴承保持部32c在下侧开口。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周面,保持有第一轴承44a。第一轴承44a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径向内侧有间隙地嵌合。
通过分隔壁32a兼作轴承固持器,而抑制电动致动器10在上下方向Z上大型化。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下侧的端部的内周缘部经倒角。由此,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下侧的端部的内径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大。
如图4所示,分隔壁32a具有将分隔壁32a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导引孔32f。即,第一壳体构件12具有将第一壳体构件12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导引孔32f。导引孔32f设于分隔壁32a中比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周面32e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导引孔32f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的孔。导引孔32f的下侧的端部向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内部开口。由此,导引孔32f的内部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上侧,与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内部相连。导引孔32f的内径小于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径。导引孔32f的内周面经由阶差而与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周面32e的上侧相连。通过所述阶差而从上侧支撑第一轴承44a的外圈。
导引孔32f的内径大于中径部41c的外径。本实施方式中,导引孔32f的内径大于大径部41g的外径。导引孔32f的内径大于第一轴承44a的内圈的外径,小于第一轴承44a的外圈的外径。在导引孔32f中,插入有马达轴41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引孔32f中,插入有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及小径部41b的下侧的端部。导引孔32f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上侧。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引孔32f中沿上下方向Z穿插有马达轴41。马达轴41经由导引孔32f向比分隔壁32a更靠上侧突出。磁铁固持器46及第一传感器磁铁45位于分隔壁32a的上侧。
在导引孔32f内,插入有被固定部46p的下侧的端部。因此,与被固定部46p的下侧的端部未插入至导引孔32f的内部的情况相比,可将被固定部46p配置于更靠下侧,可将固定被固定部46p的中径部41c的上端面41h配置于更靠下侧。由此,可将供拧紧螺母48的小径部41b配置于更靠下侧。因此,即便设置供拧紧螺母48的小径部41b,也可抑制马达轴41在上侧变大。因此,可抑制电动致动器10在上下方向Z上大型化。本实施方式中,被固定部46p的上侧部分从导引孔32f向上侧突出。此外,也可将整个被固定部46p收容于导引孔32f内。
在分隔壁32a的上侧的面,设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32d。例如沿上下方向Z观看,凹部32d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形形状。在凹部32d的底面,导引孔32f的上端部开口。在凹部32d,插入有磁铁固定部46q的下侧的端部。因此,可将磁铁固定部46q及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位置配置于更靠下侧。由此,容易使电动致动器10在上下方向Z上小型化。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定部46q中外侧圆筒部46b的上端部从凹部32d向上侧突出。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下侧部分收容于凹部32d内。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上侧部分从凹部32d向上侧突出。此外,也可将整个磁铁固定部46q及整个第一传感器磁铁45收容于凹部32d内。
如图1所示,基板固定部32h从分隔壁32a向上侧突出。基板固定部32h设有多个。基板固定部32h为圆柱状。基板固定部32h从下侧支撑电路基板70。在基板固定部32h的上侧的端面,设有内螺纹孔。在基板固定部32h的内螺纹孔中,将沿上下方向Z贯穿电路基板70的螺栓96从上侧拧紧。由此,在基板固定部32h固定有电路基板70。
输出轴保持部33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筒状。输出轴保持部33向比底壁部31更靠下侧突出。输出轴保持部33的侧面的一部分与马达箱部32的侧面相连。输出轴保持部33具有将输出轴保持部33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孔部33a。在孔部33a的内侧嵌合有圆筒状的滑动轴承65。
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构件12包括固定部34、固定部35。固定部34、固定部35从底壁部31中位于比筒状壁38更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向下侧突出。固定部34、固定部35在下侧的端面具有内螺纹孔洞36。即,第一壳体构件12具有向上侧凹陷的内螺纹孔洞36。固定部34从筒状壁38向径向外侧远离地配置。固定部3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筒状壁38的外周面相连。固定部3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例如与第二部分38d的外周面相连。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4及固定部35分别各设有多个。固定部34例如设有四个。固定部35例如设有两个。包含多个固定部34及多个固定部35的多个固定部沿着筒状壁38的周围相互空开间隔地配置,包围筒状壁38。
第一壳体构件12具有第一密封面38a及第一紧固面37。第一密封面38a及第一紧固面37为朝向下侧的面。第一密封面38a及第一紧固面37例如为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平坦面。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一紧固面37相互平行。第一密封面38a及第一紧固面37例如为加工面。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某面为加工面”,是指某面是通过实施切削加工及研磨加工等机械加工而制作。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面38a及第一紧固面37为对通过压铸而成形的第一壳体构件12的表面实施切削加工而制作的面。
第一密封面38a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与第一紧固面37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相互相同。即,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一紧固面37配置于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同一假想平面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一紧固面37配置于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同一假想平面上。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某面彼此配置于同一假想平面上”,是指某面彼此相互平行,且某面彼此的位置在与某面正交的方向上相互相同。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某面彼此平行”,包括某面彼此严格地平行的情况、与某面彼此大致平行的情况。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某面彼此的位置在某方向相互相同”,包括某面彼此的位置在某方向相互严格地相同的情况、与某面彼此的位置在某方向相互大致相同的情况。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一紧固面37例如也可在机械加工的公差的范围内,上下方向Z的位置稍许相互偏离。另外,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一紧固面37例如也可在机械加工的公差的范围内,稍许相互倾斜。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面38a为筒状壁38的下侧的端面。沿上下方向Z观看,第一密封面38a为包围开口部12b的环状的面。第一密封面38a包围中心轴J1及输出中心轴J3。第一密封面38a具有第一部分38e及第二部分38f。第一部分38e为筒状壁38的第一部分38c的下端面。第一部分38e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包围中心轴J1的圆弧状。第二部分38f为筒状壁38的第二部分38d的下端面。第二部分38f从圆弧状的第一部分38e的一端部以大致折线状延伸,与第一部分38e的另一端部相连。第二部分38f包围输出中心轴J3。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面37设有多个。多个第一紧固面37包括第一紧固面34a及第一紧固面35a。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面34a为固定部34的下侧的端面。第一紧固面34a设有多个。第一紧固面34a例如设有四个。第一紧固面34a为包围设于固定部34的内螺纹孔洞36的环状。第一紧固面34a与第一密封面38a远离地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面35a为固定部35的下侧的端面。第一紧固面35a设有多个。
第一紧固面35a例如设有两个。第一紧固面35a为包围设于固定部35的内螺纹孔洞36的环状。
第一紧固面35a与第一密封面38a相连。
如图1所示,盖构件13为包括向下侧开口的凹部13b的、容器状的构件。本实施方式中,盖构件13为金属制。盖构件13例如通过压铸而成形。盖构件13固定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侧。更详细来说,盖构件13与第一壳体构件12通过将盖构件13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多个螺栓而紧固。盖构件13将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堵塞。虽图示省略,但在凹部13b收容有安装于电路基板70的上表面的电子零件。在凹部13b,例如收容有安装于电路基板70的电容器、晶体管等。盖构件13从上侧覆盖输出轴61。
盖构件13具有位于输出轴61的上侧的插入孔13c。沿上下方向Z观看,插入孔13c与操作部66重叠。在插入孔13c,安装有可卸除的塞构件15。塞构件15例如通过设于外周面的外螺纹部拧紧于插入孔13c的内周面上所设的内螺纹部,而可装卸地安装于插入孔13c。由此,插入孔13c由可装卸地安装的塞构件15可开放地堵塞。因此,可抑制异物从插入孔13c侵入至电动致动器10的内部。
另一方面,通过卸除塞构件15,可经由插入孔13c从电动致动器10的外部向操作部66插入多棱柱状的扳手(wrench)等工具。由此,可将工具连结于输出轴61。通过在工具连结于输出轴61的状态下使工具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可使输出轴61旋转。
第二壳体构件14从下侧覆盖减速机构50。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构件14为金属制。第二壳体构件14例如通过压铸而成形。第二壳体构件14固定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侧。更详细来说,如图7所示,第二壳体构件14由螺栓97固定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侧。螺栓97拧紧于内螺纹孔洞36。如图8所示,螺栓97设有多个。多个螺栓97分别从下侧拧紧于多个内螺纹孔洞36。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构件14与后述的托架100共紧固地固定于第一壳体构件12。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构件14将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堵塞。
第二壳体构件14包括收容部14p及凸缘部14c。收容部14p为在上侧开口的容器状的部分。收容部14p在内部收容着减速机构50。由此,第二壳体构件14在内部收容着减速机构50。收容部14p包括:第二轴承保持部14a、内侧底壁部14f、内侧周壁部14b、外侧底壁部14j、外侧周壁部14k及圆筒部14r。即,第二壳体构件14包括:第二轴承保持部14a、内侧底壁部14f、内侧周壁部14b、外侧底壁部14j、外侧周壁部14k及圆筒部14r。
第二轴承保持部14a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二轴承保持部14a在上侧开口,在下侧具有底部14d。第二轴承保持部14a相较于内侧周壁部14b而内径更小,位于比内侧周壁部14b更靠下侧。第二轴承保持部14a保持第二轴承44b。第二轴承44b嵌合于第二轴承保持部14a的径向内侧。更详细而言,第二轴承44b在第二轴承保持部14a的径向内侧有间隙地嵌合。在第二轴承44b与底部14d的上下方向Z之间,配置有预压构件47。预压构件47例如为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圆环状的波形垫圈(wave washer)。预压构件47与底部14d的上侧的面及第二轴承44b的外圈的下侧的端部接触。预压构件47对第二轴承44b的外圈施加向上的预压。
内侧底壁部14f从第二轴承保持部14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内侧底壁部14f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内侧周壁部14b从内侧底壁部14f的外周缘部向上侧延伸。内侧周壁部14b位于比第二轴承保持部14a更靠径向外侧。内侧周壁部14b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内侧周壁部14b在上侧开口。在内侧周壁部14b的内部嵌合有内齿合齿轮52。本实施方式中,在内侧周壁部14b的内部压入有内齿合齿轮52。
如图5所示,在内侧周壁部14b的内周面,设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14g。在凹部14g插入有凸部52d。由此,凸部52d相对于凹部14g在圆周方向上卡住,抑制内齿合齿轮52相对于壳体11在圆周方向相对旋转。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14g嵌合有凸部52d。
如图9所示,外侧底壁部14j从内侧周壁部14b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外侧底壁部14j的沿上下方向Z观看的外形与筒状壁38的沿上下方向Z观看的外形为相同形状。外侧周壁部14k从外侧底壁部14j的外周缘部向上侧延伸。外侧周壁部14k位于比内侧周壁部14b更靠径向外侧。外侧周壁部14k的沿上下方向Z观看的外形与筒状壁38的沿上下方向Z观看的外形为相同形状。外侧周壁部14k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开口部14s。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构件14的开口部14s在上下方向Z上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相向。在外侧周壁部14k的径向内侧,收容有输出齿轮53。
如图8所示,圆筒部14r从外侧底壁部14j向下侧突出。圆筒部14r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且在上下方向的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圆筒部14r具有向下侧开口的开口部14e。如图1所示,开口部14e在上下方向Z上与输出部60重叠。在圆筒部14r的内侧,嵌合有输出轴61的下侧的端部。输出轴61的下侧的端部穿过开口部14e而在下侧露出。圆筒部14r的上侧的端部从下侧支撑轴凸缘部61b。
如图9所示,凸缘部14c从收容部14p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14c从外侧周壁部14k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14c为包围收容部14p的上侧的开口部14s的环状。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14c包围中心轴J1及输出中心轴J3。
凸缘部14c具有将凸缘部14c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第二贯通孔14i。即,第二壳体构件14具有将第二壳体构件14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第二贯通孔14i。第二贯通孔14i设有多个。第二贯通孔14i例如设有六个。多个第二贯通孔14i沿着凸缘部14c延伸的圆周方向相互空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二贯通孔14i包围中心轴J1及输出中心轴J3。如图7所示,在第二贯通孔14i中穿插有螺栓97。
如图9所示,凸缘部14c具有第二密封面14h及第二紧固面14m。第二密封面14h及第二紧固面14m为朝向上侧的面。第二密封面14h及第二紧固面14m例如为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平坦面。第二密封面14h与第二紧固面14m相互平行。第二密封面14h及第二紧固面14m例如为加工面。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面14h及第二紧固面14m为对通过压铸而成形的第二壳体构件14的表面实施切削加工而制作的面。
第二密封面14h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与第二紧固面14m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相互相同。即,第二密封面14h与第二紧固面14m配置于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同一假想平面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面14h与第二紧固面14m配置于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同一假想平面上。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面14h与第二紧固面14m相互相连。第二密封面14h与第二紧固面14m构成凸缘部14c的上侧的面的一部分。
第二密封面14h为包围中心轴J1及输出中心轴J3的环状的面。第二密封面14h沿着外侧周壁部14k延伸。如图7所示,第二密封面14h经由密封材料200而与第一密封面38a接触。密封材料200遍及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二密封面14h之间的整周而设置成环状。
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材料200为液体垫片。密封材料200成为经硬化的状态。密封材料200以未硬化的状态涂布于第一密封面38a或第二密封面14h,将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二密封面14h经由未硬化的密封材料200相互按压后硬化。通过将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二密封面14h经由未硬化的密封材料200相互按压,未硬化的密封材料200薄薄地伸展。经薄薄地伸展的密封材料200的厚度例如成为对第一密封面38a及第二密封面14h实施的机械加工的公差以下。此外,图7中示意性地示出密封材料200。
如图9所示,第二紧固面14m与第二密封面14h的外侧相连。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紧固面14m设有多个。第二紧固面14m例如设有六个。第二紧固面14m为凸缘部14c的上侧的面中第二贯通孔14i的周缘部。各第二紧固面14m为包围各第二贯通孔14i的环状。如图7所示,第二紧固面14m与第一紧固面37接触。第二紧固面14m相对于第一紧固面37而由螺栓97固定。
如图1所示,汇流条单元90配置于分隔壁32a的上表面。汇流条单元90包括圆环板状的汇流条固持器91、及由汇流条固持器91保持的多个汇流条92。汇流条92例如设有六根。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固持器91是通过以汇流条92作为嵌入构件的嵌件成形而制作。汇流条固持器91例如通过多个螺栓95而固定于马达箱部32的分隔壁32a。螺栓95例如设有三个。
汇流条92的其中一侧的端部92a从汇流条固持器9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2的其中一侧的端部92a将电路基板70从下侧向上侧贯穿。端部92a在贯穿电路基板70的位置,通过锡焊、焊接、压入等连接方法而与电路基板70电连接。虽图示省略,但汇流条92的另一侧的端部握持从定子43的线圈43c引出的线圈引出线,通过锡焊或焊接而与线圈43c连接。由此,定子43与电路基板70经由汇流条92而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0配置于马达部40及汇流条单元90的上侧。电路基板70为板面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板状。在电路基板70安装有马达部传感器71及输出部传感器72。虽图示省略,但电路基板70的沿上下方向Z观看的形状为大致正方形形状。电路基板70经由汇流条单元90而与定子43的线圈43c电连接。即,电路基板70与马达部40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0收容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开口部12a的内侧。电路基板70由盖构件13从上侧覆盖。电路基板70例如通过多个螺栓96而固定于马达箱部32的基板固定部32h。
马达部传感器71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更详细而言,马达部传感器71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中隔着间隙在上下方向Z上与第一传感器磁铁45相向的部分。马达部传感器71为可检测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的磁传感器。马达部传感器71例如为霍尔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等霍尔元件。虽图示省略,但马达部传感器71例如沿着圆周方向设有三个。马达部传感器71通过检测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而检测第一传感器磁铁45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马达轴41的旋转。
输出部传感器72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更详细而言,输出部传感器72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中隔着间隙在上下方向Z上与第二传感器磁铁63相向的部分。输出部传感器72为可检测第二传感器磁铁63的磁场的磁传感器。输出部传感器72例如为霍尔IC等霍尔元件。输出部传感器72通过检测第二传感器磁铁63的磁场而检测第二传感器磁铁63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输出轴61的旋转。
如图8所示,电动致动器10还包括托架100。本实施方式中,托架100为金属制。托架100例如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构件实施压制加工而制作。托架100固定于壳体11。托架100为固定于车辆的构件。电动致动器10通过将托架100固定于车辆而安装于车辆。托架100位于壳体11的下侧。此外,图1中省略托架100的图示。
如图8所示,托架100包括:基部101、导引部102及安装部103。基部101为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基部101的板面与上下方向Z正交。基部101从下侧覆盖壳体11。沿上下方向Z观看,基部101为概略矩形形状。基部101具有将基部101的中央部分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贯通孔104。即,托架100具有贯通孔104。在贯通孔104中,从上侧穿插有收容部14p。收容部14p经由贯通孔104而向比基部101更靠下侧突出。贯通孔104的内缘隔着间隙而与外侧周壁部14k的外周面相向。贯通孔104的内缘为沿着外侧周壁部14k的外周面的形状。
如图7所示,基部101具有将基部101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孔部101a。孔部101a位于比贯通孔104更靠径向外侧。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孔部101a设有多个。孔部101a例如设有六个。多个孔部101a包围贯通孔104而配置。在孔部101a中,从下侧穿插有螺栓97。
如图7所示,基部101的上侧的面与凸缘部14c的下侧的面接触。基部101在与固定部34、固定部35之间,在上下方向Z上夹持凸缘部14c。即,托架100在与第一壳体构件12之间,在上下方向Z上夹持凸缘部14c。从下侧穿插至基部101的孔部101a的螺栓97穿过凸缘部14c的第二贯通孔14i,拧紧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内螺纹孔洞36。由此,托架100与第二壳体构件14通过螺栓97而共紧固地固定于第一壳体构件12。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通过经由第二贯通孔14i而拧紧于内螺纹孔洞36的螺栓97来相互固定。
导引部102从基部101的外周缘部向上侧突出。导引部102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密封面38a及第一紧固面37更靠上侧。导引部102的上侧的端部隔着间隙在径向上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侧的端部相向。如图8所示,导引部102设有多个。导引部102沿着第一壳体构件12的沿上下方向Z观看的外形而延伸。
安装部103分别设于基部101的四角。安装部103为固定于车辆的部分。安装部103为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安装部103的板面例如与上下方向Z正交。安装部103位于比基部101更靠下侧。安装部103具有将安装部103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安装孔103a。通过将穿插于安装孔103a的螺栓拧紧于车辆,而将托架100固定于车辆。
如图10所示,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方法包括配置工序S11、第一装配工序S12、安装工序S13及第二装配工序S14。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工序S11至第二装配工序S14中,作业者等使用图11至图20所示的装配装置300。装配装置300为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装置。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作业者等”,包含进行各作业的作业者及装配装置等。各作业可仅由作业者进行,也可仅由装配装置进行,也可由作业者与装配装置进行。
如图11至图13所示,装配装置300包括基底部310、移动机构320、按压部330及延长构件340。如图12及图13所示,基底部310从下侧支撑第二壳体构件14。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部310从下侧支撑第二壳体构件14及托架100。如图11所示,基底部310包括:第一基底构件311、第二基底构件312、第一销313及第二销314。
第一基底构件311为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沿上下方向Z观看,第一基底构件311为在第二水平方向Y长的长方形形状。第二基底构件312固定于第一基底构件311的上侧的面。更详细而言,第二基底构件312固定于第一基底构件311的上侧的面中第二水平方向Y的其中一侧(+Y侧)附近的部分。第二基底构件312例如由螺栓固定于第一基底构件311。沿上下方向Z观看,第二基底构件312的外形为大致正方形形状。沿上下方向Z观看,第二基底构件312的外缘向比第一基底构件311的外缘更靠内侧远离地配置。
第二基底构件312在沿上下方向Z观看的中央部,具有中央贯通孔312b。中央贯通孔312b将第二基底构件312沿上下方向Z贯穿。沿上下方向Z观看,中央贯通孔312b为大致圆形形状。中央贯通孔312b具有在第二基底构件312中位于第一水平方向X的另一侧(-X侧)的侧面开口的开口部312c。
第一销313从第一基底构件31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第一销313例如为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圆柱状。第一销313的上侧的端部在上下方向Z的位置例如与第二基底构件312的上侧的面在上下方向Z的位置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销313设有多个。第一销313例如设有三个。两个第一销313位于第二基底构件312的第一水平方向X的其中一侧(+X侧)。其余一个第一销313位于第二基底构件312的第一水平方向X的另一侧(-X侧)。
第二销314从第二基底构件312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第二销314例如为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圆柱状。第二销314的外径小于第一销313的外径。第二销314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小于第一销313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销314设有多个。第二销314例如设有两个。例如沿上下方向Z观看,两个第二销314隔着中央贯通孔312b而配置。
基底部310具有将基底部310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第一贯通孔315。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315将第一基底构件311及第二基底构件312沿上下方向Z贯穿。第一贯通孔315例如为圆形形状的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315包围中央贯通孔312b而设有多个。第一贯通孔315例如设有六个。
第一贯通孔315包含大径孔311a及小径孔312a。大径孔311a将第一基底构件311沿上下方向Z贯穿。小径孔312a将第二基底构件312沿上下方向Z贯穿。小径孔312a与大径孔311a的上侧相连。小径孔312a的内径小于大径孔311a的内径。如图20所示,小径孔312a的内径大于将第一壳体构件12、第二壳体构件14及托架100共紧固地固定的螺栓97的头部的外径。
第一贯通孔315的内径、即大径孔311a的内径及小径孔312a的内径大于设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内螺纹孔洞36的内径、设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第二贯通孔14i的内径、设于托架100的孔部101a的内径。在第二壳体构件14经基底部310支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Z观看,第一贯通孔315与第二贯通孔14i及内螺纹孔洞36重叠。如图11所示,多个第一贯通孔315中的一部分第一贯通孔315中,小径孔312a的内部在中央贯通孔312b的内侧面开口。
移动机构320使按压部330沿上下方向Z移动。移动机构320固定于第一基底构件311的上侧的面。更详细而言,移动机构320固定于第一基底构件311的上侧的面中的、位于比第二基底构件312更靠第二水平方向Y的另一侧(-Y侧)的部分。移动机构320例如为气缸(air cylinder)。移动机构320包括本体部321及可动部322。
本体部321从第一基底构件311的上侧的面向上侧突出。本体部321例如为大致长方体状。本体部321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二基底构件312更靠上侧。可动部322从本体部321向上侧突出。可动部322例如为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圆柱状。可动部322可相对于本体部321而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在可动部322的上侧的端部,固定有按压部330。移动机构320可通过使可动部322沿上下方向Z移动,而使按压部330沿上下方向Z移动。
按压部330远离地位于基底部310的上侧。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330为从可动部322的上侧的端部向第二水平方向Y的其中一侧(+Y侧)延伸的、细长的板构件。按压部330的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沿上下方向Z观看,按压部330为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长的长方形形状。沿上下方向Z观看,按压部330的前端部与中央贯通孔312b重叠。更详细而言,沿上下方向Z观看,按压部330的前端部与中央贯通孔312b的中央部重叠。在基底部310上配置有马达轴41时,按压部330的前端部配置于中心轴J1穿过的位置。按压部330的基端部通过螺栓331而固定于可动部322的上侧的端部。
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330的前端部为按压部330中第二水平方向Y的其中一侧(+Y侧)的端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330的基端部为按压部330中第二水平方向Y的另一侧(-Y侧)的端部。按压部330例如也可绕可动部322的中心轴而可旋转。
如图12及图13所示,延长构件340安装于马达轴41的上侧。延长构件340沿上下方向Z延伸。如图13及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延长构件340包括:第一筒构件341、第二筒构件342及销构件343。第一筒构件341、第二筒构件342及销构件343例如为非磁性体。即,延长构件340例如为非磁性体。第一筒构件341的材料、第二筒构件342的材料及销构件343的材料例如为不锈钢。此外,第一筒构件341、第二筒构件342及销构件343也可为磁性体。
第一筒构件341为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筒状的构件。第一筒构件341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上下方向Z的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如图14所示,第一筒构件341包括第一筒本体部341a及卡住部341b。
第一筒本体部341a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上下方向Z的两侧开口的圆筒状。第一筒本体部341a包括凹部341d及贯穿部341e。凹部341d从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下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从径向外侧观看,凹部341d为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长方形形状。凹部341d的下侧的端部向下侧开口。贯穿部341e将凹部341d的下侧的端部从外周面贯穿至内周面。贯穿部341e向下侧开口。本实施方式中,贯穿部341e为从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下侧的端部向上侧凹陷的槽。
卡住部341b固定于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下侧的端部。如图15所示,卡住部341b包括基部341f及突出部341g。基部341f为板面朝向径向的板构件。从径向外侧观看,基部341f为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长方形形状。基部341f收容于凹部341d的内部。基部341f通过螺栓341c而固定于凹部341d的底面。由此,卡住部341b由螺栓341c固定于第一筒本体部341a。螺栓341c将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壁部沿径向贯穿,比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内周面更向径向内侧突出。
突出部341g从基部341f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突出部341g例如为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突出部341g穿过贯穿部341e,向比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内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突出。突出部341g的下侧的面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例如与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下侧的端面的上下方向Z的位置相同。
第二筒构件342配置于第一筒构件341的内侧。如图14所示,第二筒构件342为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筒状的构件。第二筒构件342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上下方向Z的两侧开口的圆筒状。第二筒构件342包括第二筒本体部342a及凸缘部342b。
第二筒本体部342a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上下方向Z的两侧开口的圆筒状。第二筒本体部342a的外径小于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内径。第二筒本体部342a包括大径部342c及小径部342d。小径部342d的外径小于大径部342c的外径。小径部342d经由阶差而与大径部342c的下侧相连。小径部342d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小于大径部342c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如图15所示,小径部342d的外周面与螺栓341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向。
如图14所示,凸缘部342b从第二筒本体部342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342b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凸缘部342b的外径大于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内径。凸缘部342b的外径例如与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外径相同。如图13所示,在延长构件340安装于马达轴41的状态下,凸缘部342b隔着间隙而与第一筒构件341的上侧相向地配置。
如图15所示,第二筒构件342包括内螺纹部342e。内螺纹部342e设于第二筒构件342的下侧的端部的内周面。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部342e跨大径部342c的内周面与小径部342d的内周面而设置。内螺纹部342e与马达轴41的外螺纹部41e啮合。内螺纹部342e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大于小径部41b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设有内螺纹部342e的部分的第二筒构件342的内径小于位于比内螺纹部342e更靠上侧的部分的第二筒构件342的内径。
销构件343配置于第二筒构件342的内侧。如图14所示,销构件343沿上下方向Z延伸。销构件343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圆柱状。销构件343包括销本体部343a及销头部343b。
销本体部343a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圆柱状。销本体部343a包括大径部343c及小径部343d。小径部343d的外径小于大径部343c的外径。小径部343d经由阶差而与大径部343c的下侧相连。小径部343d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小于大径部343c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小径部343d的下侧的端部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外径变小的缩径部343e。缩径部343e的外周面为锥形面。
如图15所示,小径部343d的外径小于设有内螺纹部342e的部分的第二筒构件342的内径。大径部343c的外径大于设有内螺纹部342e的部分的第二筒构件342的内径,且小于位于比内螺纹部342e更靠上侧的部分的第二筒构件342的内径。
如图14所示,销头部343b与销本体部343a的上侧的端部相连。销头部343b从销本体部343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销头部343b例如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上下方向Z上扁平的圆柱状。销头部343b的外径例如与第一筒本体部341a的外径及凸缘部342b的外径相同。如图13所示,在延长构件340安装于马达轴41的状态下,销头部343b隔着间隙而与第二筒构件342的上侧相向地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延长构件340的外径与导引孔32f的内径之差大于第一轴承44a的外径与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径之差。本实施方式中,延长构件340的外径为第一筒构件341的外径。
配置工序S11为将第二壳体构件14配置于基底部310上的工序。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工序S11中,除了第二壳体构件14以外,作业者等也将托架100配置于基底部310上。第二壳体构件14及托架100配置于第二基底构件312上。托架100的基部101与第二基底构件312的上表面接触。
如图12所示,在安装孔103a中穿插第一销313,而将托架100在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上以某种程度定位。另外,虽图示省略,但在设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孔中穿插第二销314,而将第二壳体构件14在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定位。第二销314例如贯穿设于托架100的基部101的孔,穿插于第二壳体构件14上所设的孔。
虽图示省略,但在第一销313的外周面与安装孔103a的内周面之间、及第二销314的外周面与设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孔的内周面之间,分别设有间隙。即,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工序S11中,托架100及第二壳体构件14在以所述间隙的程度允许水平方向的摇晃的状态下,配置于基底部310上。
如图13所示,配置于基底部310上的第二壳体构件14的收容部14p插入至中央贯通孔312b内。底部14d隔着间隙而与第一基底构件311的上表面的上侧相向地配置。第二壳体构件14的凸缘部14c位于第二基底构件312的上侧。
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工序S11中,作业者等对第二壳体构件14组装内齿合齿轮52、输出部60及预压构件47。此外,配置工序S11中,作业者等也可将预先组装有内齿合齿轮52、输出部60及预压构件47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14配置于基底部310上。
第一装配工序S12为下述工序,即:使第二轴承保持部14a保持第二轴承44b,将包括转子40a、第一轴承44a及第二轴承44b的转子组件40b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本实施方式中,转子组件40b除了转子40a、第一轴承44a及第二轴承44b以外,还包括第三轴承44c、第四轴承44d、外齿合齿轮51及输出齿轮53。即,本实施方式中,转子组件40b包含减速机构50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装配工序S12中,作业者等使转子组件40b从上侧接近配置于基底部310上的第二壳体构件14,使固定于马达轴41的下端部的第二轴承44b嵌合于第二轴承保持部14a。此时,作业者等使外齿合齿轮51与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内齿合齿轮52啮合,且使输出齿轮53与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驱动齿轮62啮合。
此外,所谓“第一装配工序S12中使第二轴承保持部14a保持第二轴承44b”,只要将第二轴承44b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至第二轴承保持部14a内即可。图13中,表示整个第二轴承44b插入至第二轴承保持部14a内的状态,但不限于此。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有预压构件47的情况下,仅通过将转子组件40b从上侧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有时成为下述状态,即:第二轴承44b由预压构件47向上侧上压,第二轴承44b的一部分从第二轴承保持部14a向上侧脱出。
安装工序S13为在马达轴41的上侧安装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延长构件340的工序。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工序S13中,作业者等在通过第一装配工序S12而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状态的马达轴41,安装延长构件340。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工序S13包含第一安装工序S13a、第二安装工序S13b及第三安装工序S13c。
第一安装工序S13a为下述工序,即:在将卡住部341b相对于马达轴41在圆周方向上卡住的状态下,将第一筒构件341安装于马达轴4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工序S13a中,作业者等使第一筒构件341从上侧接近马达轴41,如图15所示,使第一筒构件341的下端部嵌合于中径部41c中向比第一轴承44a更靠上侧突出的上端部。此时,作业者等使卡住部341b的突出部341g嵌合于中径部41c上所设的止转部41d。由此,突出部341g相对于止转部41d的内侧面中位于圆周方向两侧的面,在圆周方向上卡住。即,卡住部341b相对于马达轴41在圆周方向上卡住。由此,第一筒构件341在卡住部341b相对于马达轴41在圆周方向上卡住的状态下,安装于马达轴41。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工序S13a中,在中径部41c的上端部嵌合于第一筒构件341的下端部的内侧,且卡住部341b在圆周方向上卡在止转部41d的状态下,将第一筒构件341安装于马达轴41的上侧。在安装于马达轴41的状态下,第一筒构件341的下端面从上侧接触第一轴承44a的内圈。此外,第一轴承44a的外圈例如成为以第一轴承44a的内圈与外圈的间隙的程度比第一轴承44a的内圈更向下侧降低的状态,因而不与第一筒构件341的下端面接触。在第一筒构件341的内部,成为插入有马达轴41的小径部41b的状态。
第二安装工序S13b为下述工序,即:使内螺纹部342e与设于小径部41b的外螺纹部41e啮合,将第二筒构件342固定于马达轴41。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工序S13b设于第一安装工序S13a之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安装工序S13b中,作业者等对安装有第一筒构件341的状态的马达轴41固定第二筒构件342。
第二安装工序S13b中,作业者等在安装于马达轴41的第一筒构件341的内侧,从上侧插入第二筒构件342。作业者等在第一筒构件341的内侧,使第二筒构件342的下端部嵌合于马达轴41的上端部、即小径部41b的上端部,使第二筒构件342绕中心轴J1旋转。由此,内螺纹部342e拧紧于外螺纹部41e,并且第二筒构件342相对于马达轴41向下侧移动。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安装工序S13b中,作业者等在按住第一筒构件341的状态下,使第二筒构件342旋转而使内螺纹部342e与外螺纹部41e啮合。由此,即便马达轴41欲随着第二筒构件342的旋转而一起旋转,被按住的状态的第一筒构件341的卡住部341b也在圆周方向上卡在马达轴41,因而抑制马达轴41的旋转。因此,可使第二筒构件342绕中心轴J1旋转,将内螺纹部342e逐渐合适地拧紧于外螺纹部41e。由此,可通过螺钉将第二筒构件342容易地固定于马达轴41。
第二安装工序S13b中,作业者等使第二筒构件342旋转,直到第二筒构件342的下端部接触中径部41c的上端面为止,将内螺纹部342e逐渐拧紧于外螺纹部41e。由此,第二筒构件342通过螺钉而固定于马达轴41的上端部。如图13所示,在固定于马达轴41的状态下,第二筒构件342的上端部向比第一筒构件341的上端部更靠上侧突出。
第三安装工序S13c为下述工序,即:在第二筒构件342的内侧插入销构件343,使销构件343的下侧的端部抵接于马达轴41的上侧的端部。第三安装工序S13c中,作业者等在经固定于马达轴41的第二筒构件342的内侧,从上侧插入销构件343,如图15所示,使销构件343的下侧的端部抵接于马达轴41的上侧的端部。
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安装工序S13c中,作业者等使设于销构件343的下端部的缩径部343e,嵌合于小径部41b的上端部上所设的中央凹部41i。由此,缩径部343e的外周面从上侧抵接于中央凹部41i的内周面。如图13所示,在固定于马达轴41的状态下,销构件343的上端部向比第二筒构件342的上端部更靠上侧突出。通过以上的第一安装工序S13a、第二安装工序S13b及第三安装工序S13c,延长构件340安装于马达轴41的上侧。
第二装配工序S14为将固定有定子43的第一壳体构件12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工序。第二装配工序S14中,为在马达轴41安装有延长构件340的状态。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装配工序S14包含插入工序S14a、按压工序S14b、移动工序S14c、暂时固定工序S14d、卸除工序S14e及固定工序S14f。
插入工序S14a为在固定有定子43的第一壳体构件12的导引孔32f中穿插延长构件340的工序。插入工序S14a中,作业者等使预先在内部固定有定子43的第一壳体构件12从上侧接近安装于马达轴41的延长构件340,如图13所示,在导引孔32f中穿插延长构件340。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工序S14a中,成为在第一壳体构件12除了定子43以外也固定有分隔构件80的状态。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装配装置300还包括间隔构件360。间隔构件360为配置于转子组件40b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下方向Z之间的构件。作业者等在进行插入工序S14a前,或者在进行插入工序S14a后,将间隔构件360配置于转子组件40b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下方向Z之间。本实施方式中,间隔构件360以接触转子本体42及分隔构件80的状态在上下方向Z上被夹持,配置于转子组件40b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下方向Z之间。
通过设有间隔构件360,即便在使第一壳体构件12移动而在导引孔32f中穿插延长构件340后,解除支撑第一壳体构件12的力,也可抑制第一壳体构件12因重力而意外地接近第二壳体构件14。如此,间隔构件360能以在上下方向Z上分离的状态,保持组装于经基底部310支撑的第二壳体构件14的转子组件40b、与安装于马达轴41的延长构件340穿插于导引孔32f的状态的第一壳体构件12。
虽图示省略,但例如沿上下方向Z观看,间隔构件360为在第二水平方向Y的另一侧(-Y侧)开口的U字状。因此,即便在导引孔32f中穿插延长构件340后,也可从第二水平方向Y的其中一侧(+Y侧)将间隔构件360插入至转子组件40b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下方向Z之间。另外,通过在导引孔32f中穿插有延长构件340的状态下,使间隔构件360向第二水平方向Y的其中一侧移动,从而也可从转子组件40b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下方向Z之间抽出间隔构件360而卸除。
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引孔32f中穿插的延长构件340与导引孔32f的内周面之间,稍许设有间隙。由此,允许延长构件340在导引孔32f内在径向上稍许摇晃。
按压工序S14b为对穿插于导引孔32f的状态的延长构件340从上侧向下侧施加力F,按压延长构件340的工序。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工序S14b中,作业者等对销构件343从上侧向下侧施加力F,按压销构件343。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工序S14b中,作业者等使用移动机构320使按压部330向下侧移动,使按压部330的下侧的面与销构件343的上端面接触。作业者等在按压部330与销构件343接触后,也继续驱动移动机构320。由此,在按压部330与销构件343接触后,也通过移动机构320对按压部330继续施加向下侧的力。因此,可通过移动机构320经由按压部330对销构件343施加向下侧的力F。
如此,按压部330可在转子组件40b组装于经基底部310支撑的第二壳体构件14,且在马达轴41安装有延长构件340的状态下,对延长构件340施加从上侧朝向下侧的力F,按压延长构件340。本实施方式中,延长构件340中销构件343由按压部330从上侧按压。
从按压部330施加于延长构件340的力F例如为可使预压构件47在上下方向Z上发生压缩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大小的力。力F经由延长构件340而施加于转子组件40b。由此,即便在因预压构件47而第二轴承44b的一部分从第二轴承保持部14a向上侧脱出的情况下,也可使预压构件47发生压缩弹性变形,将整个第二轴承44b插入至第二轴承保持部14a的内部。
移动工序S14c为下述工序,即:在导引孔32f中穿插有延长构件340的状态下,使固定有定子43的第一壳体构件12向下侧移动,使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接触。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工序S14c在延长构件340经按压部330按压的状态下进行。移动工序S14c中,作业者等使间隔构件360向第二水平方向Y的其中一侧(+Y侧)移动而卸除,使第一壳体构件12向下侧移动。第一壳体构件12的向下侧的移动可由作业者等一边支撑第一壳体构件12等一边进行,也可通过第一壳体构件12等因自重而下落而进行。
此外,所谓第一壳体构件12等,包括第一壳体构件12、及移动工序S14c中固定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构件。即,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第一壳体构件12等,包括第一壳体构件12、定子43及分隔构件80。
如图17及图18所示,第一壳体构件12的向下侧的移动进行至第一壳体构件12接触第二壳体构件14为止。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构件12的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二壳体构件14的第二密封面14h接触。虽图示省略,但在第一密封面38a与第二密封面14h之间设有密封材料200。密封材料200例如在进行移动工序S14c之前,以未硬化的状态涂布于第二密封面14h。将未硬化的密封材料200涂布于第二密封面14h的时机只要在移动工序S14c之前,则并无特别限定。
移动工序S14c中,若使第一壳体构件12逐渐接近第二壳体构件14,则转子组件40b所含的第一轴承44a嵌合于第一壳体构件12上所设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2c内而受到保持。此时,第一轴承44a的上端部由设于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下端部的倒角部引导至第一轴承保持部32c内。
暂时固定工序S14d为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暂时固定的工序。暂时固定工序S14d设于移动工序S14c与固定工序S14f之间。本实施方式的暂时固定工序S14d使用图17至图19所示的暂时固定机构350来进行。本实施方式中,装配装置300包括暂时固定机构350。
暂时固定机构350将经基底部310支撑的第二壳体构件14、与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第一壳体构件12暂时固定。如图17及图18所示,暂时固定机构350包括本体部350a及暂时固定螺栓353。本体部350a在与基底部310之间,夹持第一壳体构件12及第二壳体构件14。
本体部350a包括基部351及突出部352。如图17所示,基部351为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例如沿上下方向Z观看,基部351的外形为大致正方形形状。基部351具有将基部351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贯穿部351a。例如,沿上下方向Z观看,贯穿部351a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长的长方形形状。贯穿部351a在基部351中第一水平方向X的另一侧(-X侧)的缘部开口。
如图18所示,突出部352由螺栓354固定于基部351的下表面。突出部352例如为从基部351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的圆柱状。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52设有多个。突出部352例如设有六个。多个突出部352包含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夹持贯穿部351a而配置的突出部352。
如图17所示,暂时固定螺栓353为将本体部350a固定于基底部310的螺栓。更详细而言,暂时固定螺栓353为将基部351固定于第一基底构件311的螺栓。暂时固定螺栓353例如设有四个。四个暂时固定螺栓353将基部351的四角分别固定于第一基底构件311。
暂时固定工序S14d中,作业者等将本体部350a从第一水平方向X的其中一侧(+X侧)插入至第一壳体构件12与按压部330的上下方向Z之间,将本体部350a载置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侧。此时,成为在贯穿部351a中穿插有延长构件340的状态。另外,如图18所示,突出部352的下表面成为与基板固定部32h的上侧的面接触的状态。由此,本体部350a成为经由突出部352由基板固定部32h从下侧支撑的状态。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构件12中上侧的开口部12a的周缘部,涂布有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盖构件13之间密封的密封材料。因此,若第一壳体构件12中上侧的开口部12a的周缘部受损伤等,则有第一壳体构件12与盖构件13之间的密封性降低之虞。相对于此,暂时固定工序S14d中,暂时固定机构350经由突出部352而由基板固定部32h支撑。因此,即便对第一壳体构件12安装暂时固定机构350,也可抑制开口部12a的周缘部受损伤等。由此,可抑制第一壳体构件12与盖构件13之间的密封性降低。
将本体部350a配置于第一壳体构件12上后,作业者等在设于基部351的四角的贯通孔从上侧穿插各暂时固定螺栓353,将各暂时固定螺栓353拧紧于第一基底构件311。由此,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由基底部310与本体部350a在上下方向Z上夹持,并暂时固定。
卸除工序S14e为卸除延长构件340的工序。卸除工序S14e中,作业者等通过移动机构320使按压部330向上侧移动,解除对延长构件340施加的朝向下侧的力F。本实施方式的卸除工序S14e中,作业者等以与安装工序S13中安装延长构件340的顺序相反的顺序,来卸除延长构件340。
作业者等将销构件343从第二筒构件342的内侧向上侧抽出。作业者等使第二筒构件342绕中心轴J1旋转,解除内螺纹部342e与外螺纹部41e的啮合。此时,作业者等在按住第一筒构件341的状态下,使第二筒构件342绕中心轴J1旋转。即,本实施方式的卸除工序S14e中,作业者等在按住第一筒构件341的状态下,使第二筒构件342旋转而将其卸除。由此,即便马达轴41欲随着第二筒构件342的旋转而一起旋转,被按住的状态的第一筒构件341的卡住部341b也在圆周方向上卡在马达轴41,因而抑制马达轴41的旋转。因此,可使第二筒构件342绕中心轴J1旋转,将第二筒构件342从马达轴41容易地卸除。
作业者等在卸除第二筒构件342后,使第一筒构件341向上侧移动而从马达轴41卸除。通过以上操作,而从马达轴41卸除延长构件340。
固定工序S14f为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固定的工序。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工序S14f中,作业者等将经暂时固定机构350暂时固定的状态的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相互固定。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工序S14f中,作业者等使整个装配装置300在上下方向Z上反转。
此处,在第二壳体构件14经基底部310支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Z观看,设于基底部310的第一贯通孔315与设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第二贯通孔14i及设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内螺纹孔洞36重叠。因此,作业者等可经由第一贯通孔315在第二贯通孔14i中穿插螺栓97,且可将螺栓97拧紧于内螺纹孔洞36。本实施方式中,作业者等在第一贯通孔315的内部插入螺栓97,将螺栓97穿插于托架100上所设的孔部101a及第二贯通孔14i,将螺栓97拧紧于内螺纹孔洞36。由此,可将配置于基底部310的状态的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固定。
通过以上操作,第二装配工序S14结束,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经相互固定。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装配工序S14中,第一壳体构件12、第二壳体构件14及托架100经相互固定。第二装配工序S14后,作业者等将暂时固定机构350从基底部310卸除,将第一壳体构件12、第二壳体构件14及托架100经固定而成的装配体从基底部310卸除。然后,作业者等进行汇流条单元90、电路基板70、盖构件13等的组装,完成电动致动器10。此外,汇流条单元90、电路基板70、盖构件13等的组装也可在基底部310上进行。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业者等在设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导引孔32f中穿插有安装于马达轴41的延长构件340的状态下,使固定有定子43的第一壳体构件12向下侧移动,使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接触并固定。由此,在使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接近时,即便转子磁铁42b的磁力作用于定子43,延长构件340也由导引孔32f的内周面支撑,抑制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转子40a倾斜。因此,可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作业性。另外,可抑制在转子40a倾斜的状态下装配电动致动器10,因而可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穿插于导引孔32f的状态的延长构件340由按压部330从上侧向下侧施加力F而受到按压。而且,移动工序S14c在延长构件340经按压部330按压的状态下进行。因此,移动工序S14c中成为经由延长构件340而转子40a经按压的状态,可进一步抑制转子40a倾斜。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作业性。另外,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可靠性。
尤其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装配工序S12中安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转子组件40b由预压构件47向上按压,第二轴承44b的一部分从第二轴承保持部14a脱出的情况下,有时第二轴承44b与第二轴承保持部14a的嵌合变得不充分,转子组件40b对第二壳体构件14的组装成为不稳定的状态。在此情况下,也可通过利用按压部330对延长构件340施加朝向下侧的力F,而抵抗预压构件47的弹力而将整个第二轴承44b压入至第二轴承保持部14a内。由此,可在通过第二轴承44b与第二轴承保持部14a的嵌合而对第二壳体构件14稳定地组装有转子组件40b的状态下,进行移动工序S14c。因此,在固定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时,可进一步抑制转子40a倾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延长构件340包括第二筒构件342,此第二筒构件342通过内螺纹部342e与外螺纹部41e的啮合而螺纹固定于马达轴41。因此,可对马达轴41牢固地连结延长构件340。由此,通过利用导引孔32f的内周面来支撑延长构件340,可合适地支撑连结有延长构件340的马达轴41。因此,在固定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时,可进一步抑制转子40a倾斜。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作业性。另外,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延长构件340包括第一筒构件341,此第一筒构件341以卡住部341b相对于马达轴41在圆周方向上卡住的状态安装于马达轴41。因此,在使第二筒构件342旋转而将第二筒构件342安装于马达轴41时,或将第二筒构件342从马达轴41卸除时,通过按住第一筒构件341,可抑制马达轴41与第二筒构件342一起旋转。由此,可容易地进行第二筒构件342对马达轴41的安装及卸除。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延长构件340包括销构件343,此销构件343的下侧的端部抵接于马达轴41的上侧的端部。销构件343由按压部330施加从上侧朝向下侧的力F而受到按压。因此,容易通过销构件343从上侧按压马达轴41的中心。由此,可将转子40a以良好的轴精度按压。因此,在固定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时,可进一步抑制转子40a倾斜。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作业性。另外,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可靠性。
尤其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41b包括从小径部41b的上侧的端部向下侧凹陷且中心轴J1穿过的中央凹部41i,销构件343的下侧的端部嵌合于中央凹部41i而抵接于马达轴41的上侧的端部。因此,可抑制销构件343的下侧的端部相对于马达轴41的中心而偏移。由此,可利用销构件343稳定地按压马达轴41。因此,在固定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时,可进一步抑制转子40a倾斜。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作业性。另外,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凹部41i为在使用车床的机械加工时制作的中心孔洞。因此,通过使销构件343的下侧的端部嵌合于中央凹部41i,可利用销构件343合适地按压马达轴41的中心。由此,可将转子40a以更良好的轴精度按压。因此,在固定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时,可进一步抑制转子40a倾斜。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作业性。另外,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工序S14f中,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在经暂时固定机构350暂时固定的状态下固定。因此,即便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固定工序S14f中解除从按压部330对延长构件340施加的力F,也可抑制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相互偏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装配装置300包括使按压部330沿上下方向Z移动的移动机构320。因此,可使按压部330沿上下方向Z合适地移动,可通过按压部330对延长构件340合适地施加力F。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壳体构件14经基底部310支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Z观看,设于基底部310的第一贯通孔315与设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第二贯通孔14i及设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内螺纹孔洞36重叠。因此,可在第一壳体构件12及第二壳体构件14配置于基底部310上的状态下,经由第一贯通孔315通过螺栓97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固定。由此,可抑制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相互偏移,并且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相互固定。尤其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有暂时固定机构350的情况下,可在基底部310上通过暂时固定机构350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暂时固定的状态下,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固定。由此,如上文所述,也可使整个装配装置300在上下方向Z上反转,进行固定工序S14f。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作业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装配装置300包括间隔构件360,此间隔构件360能以在上下方向Z上分离的状态,保持组装于经基底部310支撑的第二壳体构件14的转子组件40b、与安装于马达轴41的延长构件340穿插于导引孔32f的状态的第一壳体构件12。因此,在进行按压工序S14b时等,无须用手等按压第一壳体构件12。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作业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延长构件340的外径与导引孔32f的内径之差大于第一轴承44a的外径与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径之差。在此情况下,若导引孔32f经高精度制作成可将第一轴承44a引导至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程度,则即便延长构件340在导引孔32f内稍许摇晃,也通过使第一轴承44a嵌合于第一轴承保持部32c,可在以良好的轴精度配置有转子40a的状态下,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固定。由此,与通过穿插于导引孔32f的延长构件340来进行转子40a的轴对准的情况相比,可降低导引孔32f的尺寸精度。因此,容易减少制作第一壳体构件12时的工作量及时间,可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生产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轴承44a对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嵌合、及第二轴承44b对第二轴承保持部14a的嵌合,来进行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的轴对准。如此,不直接利用装配装置300来进行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的轴对准,由此可使制作装配装置300时求出的公差相对较不严格。由此,可使装配装置300的制造容易。
此外,导引孔32f中穿插的延长构件340与导引孔32f的内周面的间隙优选小至下述程度,即:在移动工序S14c中,可将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的输出轴61引导至设于第一壳体构件12的输出轴保持部33内。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延长构件340为非磁性体。因此,可抑制安装于马达轴41的状态的延长构件340受到由转子磁铁42b的磁力造成的影响。由此,在固定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时,可进一步抑制转子40a倾斜。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装配作业性。另外,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中,小径部41b包括从小径部41b的上侧的端部向下侧凹陷且中心轴J1穿过的中央凹部41i。因此,如上文所述,可使用销构件343合适地按压马达轴41。另外,固定有第一轴承44a的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轴承44a更靠上侧。因此,如上文所述,可使第一筒构件341的下端部嵌合于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另外,中径部41c包括止转部41d,此止转部41d设于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且可将安装于中径部41c的构件相对于中径部41c在圆周方向上卡住。因此,如上文所述,可使第一筒构件341的卡住部341b嵌合于止转部41d,将第一筒构件341相对于马达轴41在圆周方向上卡住。另外,导引孔32f的内径大于中径部41c的外径,导引孔32f的内部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上侧,与第一轴承保持部32c的内部相连。因此,如上文所述,可在将嵌合于中径部41c的上侧的端部的第一筒构件341穿插于导引孔32f的状态下,将第一壳体构件12与第二壳体构件14固定。如以上所述,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装配装置300及装配方法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具有经合适地装配的结构。
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也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采用其他结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也可按图21所示的流程图所示的顺序进行。在此情况下,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包含配置工序S21、安装工序S22、第一装配工序S23、第二装配工序S24及卸除工序S25。
配置工序S21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工序S11相同。安装工序S22包含第二安装工序S22b、第一安装工序S22a及第三安装工序S22c。第二安装工序S22b为将第二筒构件342固定于马达轴41的工序。第二安装工序S22b设于第一装配工序S23之前。第二安装工序S22b中,作业者等在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之前的马达轴41,固定第二筒构件342。此时,作业者等在按住马达轴41的状态下,使第二筒构件342绕中心轴J1旋转,将第二筒构件342固定于马达轴41。
如此,所述方法中,在将马达轴41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14前,在马达轴41固定第二筒构件342。因此,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按住马达轴41的方法的自由度更大。具体来说,所述方法中,无须使用第一筒构件341来按住马达轴41。由此,可提高将延长构件340安装于马达轴41的作业的作业性。
第一安装工序S22a设于第二安装工序S22b之后。第一安装工序S22a设于第一装配工序S23之后。第一安装工序S22a中,作业者等在固定有第二筒构件342的状态的马达轴41,安装第一筒构件341。第一安装工序S22a的其他方面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工序S13a相同。第三安装工序S22c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安装工序S13c相同。
第一装配工序S23成为在转子组件40b的马达轴41固定有第二筒构件342的状态,除了此方面以外,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装配工序S12相同。
第二装配工序S24包含插入工序S24a、按压工序S24b、移动工序S24c、暂时固定工序S24d及固定工序S24e。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装配工序S14不同,第二装配工序S24不包含卸除工序。插入工序S24a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插入工序S14a相同。按压工序S24b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工序S14b相同。移动工序S24c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移动工序S14c相同。暂时固定工序S24d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暂时固定工序S14d相同。固定工序S24e除了以在马达轴41安装有延长构件340的状态进行的方面以外,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固定工序S14f相同。卸除工序S25除了设于第二装配工序S24之后的方面以外,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卸除工序S14e相同。
图21的流程图中,表示了安装工序S22的仅一部分设于第一装配工序S23之前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安装工序也可整体设于第一装配工序之前。在此情况下,第一装配工序中,作业者等将安装有延长构件的状态的转子组件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
第一筒构件也可为单一的构件。例如,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筒本体部341a与卡住部341b也可一体成形。延长构件也可为单一的构件。延长构件的外径与导引孔的内径之差也可为第一轴承的外径与第一轴承保持部的内径之差以下。按压工序也可不设置。暂时固定工序也可不设置。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也可不包括暂时固定机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也可不包括移动机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也可不包括间隔构件。
第一装配工序中组装于第二壳体构件的转子组件也可包括整个减速机构,也可不包括减速机构。减速机构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固定工序S14f中,使整个装配装置300在上下方向Z上反转,但不限于此。固定工序S14f中,作业者等也可将装配装置300向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方向倾倒而设为横向,沿着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方向拧紧螺栓97。
止转部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止转部也可为设于中径部的外周面的D切部,也可为从中径部的上端面向下侧凹陷的孔洞,也可为设于中径部的上端面或中径部的外周面的槽。
适用本发明的电动致动器只要为通过供给电力而使成为对象的物体运动的装置即可,也可为不包括减速机构的马达。另外,电动致动器也可为包括通过马达部进行驱动的泵部的电动泵。电动致动器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定。电动致动器也可搭载于基于驾驶员的换档操作而驱动的线控换档(shift-by-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另外,电动致动器也可搭载于车辆以外的设备。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也可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7)

1.一种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装配电动致动器,所述电动致动器包括:转子,包括马达轴,所述马达轴能够以沿规定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马达轴;第一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保持部,在内部收容所述定子;以及第二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保持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且所述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装配工序,使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二轴承,将包括所述转子、所述第一轴承及所述第二轴承的转子组件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
安装工序,在所述马达轴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安装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的延长构件;
第二装配工序,将固定有所述定子的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以及
卸除工序,将所述延长构件卸除,
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具有:导引孔,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贯穿,
所述第二装配工序中,为在所述马达轴安装有所述延长构件的状态,
所述第二装配工序包含:
移动工序,在所述导引孔中穿插有所述延长构件的状态下,使固定有所述定子的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向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移动,使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接触;以及
固定工序,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装配工序包含:对穿插于所述导引孔的状态的所述延长构件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向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施加力,按压所述延长构件的工序,
所述移动工序在所述延长构件经按压的状态下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构件包括:
第一筒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
第二筒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筒构件的内侧;以及
销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二筒构件的内侧,
所述第一筒构件包括:卡住部,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在圆周方向上卡住,
所述第二筒构件包括:内螺纹部,设于所述第二筒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的内周面,
所述马达轴在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包括外螺纹部,
所述安装工序包含:
第一安装工序,在将所述卡住部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在圆周方向上卡住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筒构件安装于所述马达轴;
第二安装工序,使所述内螺纹部与所述外螺纹部啮合,将所述第二筒构件固定于所述马达轴;以及
第三安装工序,在所述第二筒构件的内侧插入所述销构件,使所述销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抵接于所述马达轴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
在按压所述延长构件的工序中,对所述销构件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向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施加力,按压所述销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安装工序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工序之后,
所述第二安装工序中,在按住所述第一筒构件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筒构件旋转而使所述内螺纹部与所述外螺纹部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安装工序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工序之前,
所述第一安装工序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工序之后。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卸除工序中,在按住所述第一筒构件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筒构件旋转而卸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装配工序包含:暂时固定工序,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暂时固定,
所述暂时固定工序设于所述移动工序与所述固定工序之间,
所述固定工序中,将经暂时固定的状态的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相互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致动器还包括: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轴,
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在内部收容所述减速机构,
所述转子组件包含所述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
9.一种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装配电动致动器,所述电动致动器包括:转子,包括马达轴,所述马达轴能够以沿规定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马达轴;第一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保持部,在内部收容所述定子;以及第二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保持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且所述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部,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支撑所述第二壳体构件;
延长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安装于所述马达轴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以及
按压部,远离地位于所述基底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
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具有:导引孔,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贯穿,
所述按压部能够在包括所述转子、所述第一轴承及所述第二轴承的转子组件组装于经所述基底部支撑的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且在所述马达轴安装有所述延长构件的状态下,对所述延长构件施加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朝向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力,按压所述延长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在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包括外螺纹部,
所述延长构件包括:
第一筒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
第二筒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筒构件的内侧;以及
销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二筒构件的内侧,
所述第一筒构件包括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在圆周方向上卡住的卡住部,且以所述卡住部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在圆周方向上卡住的状态安装于所述马达轴,
所述第二筒构件包括:内螺纹部,设于所述第二筒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的内周面且与所述外螺纹部啮合,
所述销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抵接于所述马达轴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销构件由所述按压部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按压。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移动机构,使所述按压部沿所述规定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部包括:第一贯通孔,将所述基底部沿所述规定方向贯穿,
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包括:第二贯通孔,将所述第二壳体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贯穿,
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包括:内螺纹孔洞,向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凹陷,
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通过经由所述第二贯通孔而拧紧于所述内螺纹孔洞的螺栓相互固定,
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经所述基底部支撑的状态下,沿所述规定方向观看,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及所述内螺纹孔洞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暂时固定机构,将经所述基底部支撑的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与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的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暂时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间隔构件,能够以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分离的状态,保持组装于经所述基底部支撑的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的所述转子组件、与安装于所述马达轴的所述延长构件穿插于所述导引孔的状态的所述第一壳体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致动器的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构件的外径与所述导引孔的内径之差大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径与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的内径之差。
16.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包括马达轴,所述马达轴能够以沿规定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马达轴;
第一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保持部,在内部收容所述定子;以及
第二壳体构件,包括保持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保持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
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包括:导引孔,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沿所述规定方向贯穿,
所述马达轴包括:
小径部,包括设于外周面的外螺纹部;
中径部,外径大于所述小径部,经由阶差而与所述小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相连;以及
大径部,外径大于所述中径部,经由阶差而与所述中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相连,
所述小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为所述马达轴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小径部包括:中央凹部,从所述小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凹陷,且供所述中心轴穿过,
在所述中径部,固定有所述第一轴承,
所述中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承更靠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
所述中径部包括:止转部,设于所述中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且能够将安装于所述中径部的构件相对于所述中径部在圆周方向上卡住,
在所述导引孔中,插入有所述马达轴的一部分,
所述导引孔的内径大于所述中径部的外径,
所述导引孔的内部在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的内部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轴。
CN202110146417.9A 2020-02-13 2021-02-03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Pending CN1132587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2835A JP7467968B2 (ja) 2020-02-13 2020-02-13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の組立方法、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の組立装置、および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0-022835 2020-0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8717A true CN113258717A (zh) 2021-08-13

Family

ID=77180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46417.9A Pending CN113258717A (zh) 2020-02-13 2021-02-03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67968B2 (zh)
CN (1) CN113258717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36545A2 (en) * 2003-11-28 2005-06-01 Koyo Seiko Co., Ltd. Electric motor, electric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lectric motor manufacturing device
JP2007082342A (ja) * 2005-09-15 2007-03-29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2009219283A (ja) * 2008-03-11 2009-09-24 Toyota Motor Corp 電動機組み立て装置および電動機組み立て方法
WO2012157083A1 (ja) * 2011-05-18 2012-1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複軸並列モ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バー組付け治具
CN105324588A (zh) * 2013-06-13 2016-02-10 Ntn株式会社 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及电动式制动装置
CN209448578U (zh) * 2017-12-06 2019-09-27 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电动致动器
CN209593197U (zh) * 2018-05-10 2019-11-05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电动致动器
CN209805579U (zh) * 2018-06-29 2019-12-17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电动致动器
CN209982207U (zh) * 2018-07-27 2020-01-21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定子单元以及电动致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57915A (ja) 2003-08-06 2005-03-03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ロータ挿入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955850B2 (ja) 2004-01-21 2007-08-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7453561B (zh) 2017-10-09 2019-04-23 沈阳工业大学 径向永磁电机定转子的装配和拆解装置
JP7214961B2 (ja) 2017-12-28 2023-01-31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36545A2 (en) * 2003-11-28 2005-06-01 Koyo Seiko Co., Ltd. Electric motor, electric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lectric motor manufacturing device
JP2005168098A (ja) * 2003-11-28 2005-06-23 Koyo Seiko Co Ltd 電動モータ、電動モータの組立装置および電動モータの組立方法
JP2007082342A (ja) * 2005-09-15 2007-03-29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2009219283A (ja) * 2008-03-11 2009-09-24 Toyota Motor Corp 電動機組み立て装置および電動機組み立て方法
WO2012157083A1 (ja) * 2011-05-18 2012-1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複軸並列モ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バー組付け治具
CN105324588A (zh) * 2013-06-13 2016-02-10 Ntn株式会社 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及电动式制动装置
CN209448578U (zh) * 2017-12-06 2019-09-27 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电动致动器
CN209593197U (zh) * 2018-05-10 2019-11-05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电动致动器
CN209805579U (zh) * 2018-06-29 2019-12-17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电动致动器
CN209982207U (zh) * 2018-07-27 2020-01-21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定子单元以及电动致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67968B2 (ja) 2024-04-16
JP2021129419A (ja)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16399B2 (en) Electric actuator
JP7110872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8105281A (ja) 流体機械
US11522404B2 (en) Electric actuator including seal member in lid groove
CN113258717A (zh)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CN214125010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125059U (zh) 电动致动器
US20070183705A1 (en) Bearing retention clamp
US11152832B2 (en) Electric actuator
CN210041557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21106442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3279405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0273735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125060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18105280A (ja) 流体機械
JPS61142940A (ja) モ−タの防振支持構造
CN214125085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125011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5596312U (zh) 电动致动器
US11964708B2 (en) Pulley system for vehicle power steering system
JP7283305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24433B2 (ja) 車両用部品の締結構造
CN217115843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3243763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125062U (zh) 电动致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