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48578U - 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48578U
CN209448578U CN201822045252.2U CN201822045252U CN209448578U CN 209448578 U CN209448578 U CN 209448578U CN 201822045252 U CN201822045252 U CN 201822045252U CN 209448578 U CN209448578 U CN 209448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ensor
busbar
rotation
electric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4525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井宽
中村俊晃
上松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48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48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4Gearboxes combined or connected with electric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电动致动器具有:马达;第一壳体,其收纳马达,具有第一开口部;第二壳体,其收纳与马达连结的减速机构,具有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旋转传感器,其收纳于第二壳体,检测减速机构的输出轴的旋转;以及多个汇流条,它们被第二壳体保持,与从旋转传感器延伸的多个传感器端子电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在轴向上对置的状态彼此固定在一起,多个汇流条与多个传感器端子的连接部在旋转传感器的径向外侧配置于彼此在周向上错开的位置。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一组相邻的连接部配置在彼此不同的径向位置上。

Description

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彼此固定在一起的两个壳体的电动致动器。例如,日本特开2016-109226号公报的电动致动器具有固定有定子的后壳体和固定有减速器的前壳体作为两个壳体。
在上述那样的电动致动器中,传感器、控制基板收纳在收纳有马达的后壳体侧。另一方面,如果要在前壳体设置检测输出轴的旋转的旋转传感器,则不仅需要用于收纳旋转传感器的空间,还需要用于收纳用于连接的部件的空间,因此无法避免壳体的大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该电动致动器能够在抑制壳体的大型化的同时进行输出轴的旋转检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马达,其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马达轴;第一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具有在轴向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第二壳体,其收纳与所述马达连结的减速机构,具有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旋转传感器,其收纳于所述第二壳体,检测所述减速机构的输出轴的旋转;以及多个汇流条,它们被所述第二壳体保持,与从所述旋转传感器延伸的多个传感器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以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在轴向上对置的状态彼此固定在一起,多个所述汇流条与多个所述传感器端子的连接部在所述旋转传感器的径向外侧配置于彼此在周向上错开的位置,多个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组相邻的所述连接部配置在彼此不同的径向位置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式,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该电动致动器能够在抑制壳体的大型化的同时进行输出轴的旋转检测。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包含局部截面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包含局部截面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而且,在以下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值等有所不同。
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以正侧为上侧、以负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Z”。并且,将X轴方向设为与轴向Z垂直的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X。将Y轴方向设为与轴向Z垂直的水平方向中的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彼此垂直。
并且,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具有壳体11、马达20、控制部24、连接器部8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第一布线部件91、第二布线部件92、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第三轴承53以及衬套54,该马达20具有在中心轴线J的轴向Z上延伸的马达轴21。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以及第三轴承53例如是球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装置60相当于电气部件。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分别具有多个汇流条。
如图1所示,壳体11收纳马达20和减速机构30。壳体11具有收纳马达20的马达壳体12和收纳减速机构30的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相当于第一壳体。减速机构壳体13相当于第二壳体。即,电动致动器10具有作为第一壳体的马达壳体12和作为第二壳体的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具有壳体筒部12a、上盖部12c、圆环板部12b、轴承保持部12e、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端子保持部12d以及第一布线保持部14。
壳体筒部12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轴向Z上延伸的圆筒状。壳体筒部12a向轴向Z的两侧开口。壳体筒部12a具有向下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g。即,马达壳体12具有第一开口部12g。壳体筒部12a包围马达20的径向外侧。圆环板部12b呈从壳体筒部12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板部12b覆盖马达20的后述的定子23的上侧。轴承保持部12e设置于圆环板部12b的径向内缘部。轴承保持部12e对第三轴承53进行保持。
控制基板收纳部12f是收纳后述的控制基板70的部分。控制基板收纳部12f在壳体筒部12a的上侧部分的径向内侧构成。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的底面是圆环板部12b的上表面。控制基板收纳部12f向上侧开口。上盖部12c是封闭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的上端开口的板状的盖。端子保持部12d从壳体筒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端子保持部12d呈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圆筒状。端子保持部12d对后述的端子81进行保持。
第一布线保持部14从壳体筒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中,第一布线保持部14从壳体筒部12a向第一方向X的负侧突出。第一布线保持部14在轴向Z上延伸。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上端部的轴向位置与圆环板部12b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周向位置例如与连接器部80的周向位置不同。
如图1所示,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底壁部13a、筒部13b、突出筒部13c以及第二布线保持部15。底壁部13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底壁部13a覆盖减速机构30的下侧。
筒部13b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筒部13b向上侧开口。筒部13b的上端部与壳体筒部12a的下端部接触而被固定。突出筒部13c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两侧突出的圆筒状。突出筒部13c向轴向两侧开口。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位于比筒部13b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在突出筒部13c的内部配置有在轴向Z上延伸的圆筒状的衬套54。衬套54与突出筒部13c嵌合,从而固定在突出筒部13c内。衬套54在上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衬套54的凸缘部从上侧与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接触。由此,抑制了衬套54从突出筒部13c的内部向下侧脱落。
第二布线保持部15从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中,第二布线保持部15从筒部13b向第一方向X的负侧突出。第二布线保持部15配置于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下侧。第二布线保持部15例如呈中空并向上侧开口的箱状。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内部与筒部13b的内部相连。
第二布线保持部15具有底壁部15a和侧壁部15b。底壁部15a呈从底壁部13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在图1中,底壁部15a从底壁部13a向第一方向X的负侧延伸。侧壁部15b从底壁部15a的外缘部向上侧延伸。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1具有从壳体11的内侧面向下侧凹陷的第一凹部17和第二凹部18a、18b。第一凹部17跨越底壁部13a的上表面和底壁部15a的上表面而设置。第一凹部17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17的延伸方向是径向中的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方向。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与轴向Z垂直。
第一凹部17具有主体收纳部17a、端子收纳部17b以及延伸部17c。主体收纳部17a是第一凹部17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的端部。主体收纳部17a设置于底壁部13a的上表面。在主体收纳部17a中收纳有后述的传感器主体64。在从上侧观察时,主体收纳部17a的内缘呈矩形状。
端子收纳部17b与主体收纳部17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端子收纳部17b跨越底壁部13a的上表面和底壁部15a的上表面而设置。在从上侧观察时,端子收纳部17b的内缘呈矩形状。端子收纳部17b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大于主体收纳部17a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
延伸部17c与端子收纳部17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延伸部17c从端子收纳部17b的位于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内侧面向径向外侧进一步延伸。延伸部17c位于第一凹部17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延伸部17c设置于底壁部15a的上表面。在从上侧观察时,延伸部17c的内缘呈矩形状。延伸部17c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小于主体收纳部17a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和端子收纳部17b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
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上设置有多个向轴向Z的下侧凹陷的凹部17e。凹部17e共设有三个,其中,在底面17d中的端子收纳部17b的底面上设置有两个凹部17e,在底面17d中的延伸部17c的底面上设置有一个凹部17e。第二布线部件92被配置为沿径向横切凹部17e。在设置后述的树脂部61之前,第二布线部件92的一部分在凹部17e的内部露出。
第二凹部18a、18b的内部与第一凹部17的内部相连。更详细而言,第二凹部18a、18b的内部与主体收纳部17a的内部相连。第二凹部18a在划分本体收纳部17a的壁部27a、27b中的一个壁部27a的内侧面开口。第二凹部18a在另一个壁部27b的内侧面开口。
第二凹部18a的底面是支承面18c。第二凹部18b的底面是支承面18d。即,壳体11具有支承面18c、18d。支承面18c、18d朝向上侧,配置于比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靠上侧的位置。
在第一方向X上分开地设置有两个第二凹部18a。在第一方向X上分开地设置有两个第二凹部18b。两个第二凹部18a彼此的第一方向X上的间隔小于两个第二凹部18b彼此的第一方向X上的间隔。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凹部18a的位置与第二凹部18b的位置彼此不同。由此,在第一方向X上,支承面18c的位置与支承面18d的位置彼此不同。
更详细而言,两个第二凹部18b中的位于径向外侧的第二凹部18b以及其支承面18d配置于比两个第二凹部18a以及其支承面18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而且,两个第二凹部18b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二凹部18b以及其支承面18d配置于比两个第二凹部18a以及其支承面18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在第一开口部12g与第二开口部13h在轴向Z上对置的状态下彼此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12的下侧的端部包含壳体筒部12a的下侧的端部和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下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壳体13的上侧的端部包含筒部13b的上侧的端部和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上侧的端部。在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彼此固定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12g的内部与第二开口部13h的内部彼此相连。
马达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22以及定子23。马达轴21被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和第三轴承53支承为可绕中心轴线J旋转。马达轴21的上端部沿轴向Z贯通轴承保持部12e而比圆环板部12b向上侧突出。虽然省略图示,但马达轴21中的作为被第二轴承52支承的部分的偏心轴部21a以偏心轴为中心延伸,该偏心轴与中心轴线J平行并且相对于中心轴线J偏心。
转子22具有固定于马达轴21的外周面的圆筒状的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外周面的磁铁。定子23具有包围转子2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定子铁芯和安装于定子铁芯的多个线圈。定子23固定于壳体筒部12a的内周面。由此,马达20被保持于马达壳体12。
控制部24具有控制基板70、第二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和第二旋转传感器71。即,电动致动器10具有控制基板70、第二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和第二旋转传感器71。
控制基板70呈在与轴向Z垂直的平面上扩展的板状。控制基板70收纳于马达壳体12。更详细而言,控制基板70收纳于控制基板收纳部12f内,向上侧远离圆环板部12b而配置。控制基板70是与马达20电连接的基板。定子23的线圈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控制基板70例如对提供给马达20的电流进行控制。即,在控制基板70上例如搭载有逆变器电路。
第二安装部件7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安装部件73的内周面固定于马达轴21的上端部的外周面。第二安装部件73配置于第三轴承53和轴承保持部12e的上侧。第二安装部件73例如由非磁性体制成。另外,第二安装部件73也可以由磁性体制成。
第二磁铁7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磁铁74固定于第二安装部件73的径向外缘部的上端面。第二磁铁74的向第二安装部件73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粘接剂进行粘接。第二安装部件73和第二磁铁74与马达轴21一同旋转。第二磁铁74配置于第三轴承53和轴承保持部12e的上侧。第二磁铁74具有沿着周向交替配置的N极和S极。第二磁铁74的上表面被磁铁罩覆盖。
第二旋转传感器71是对马达20的旋转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第二旋转传感器71安装于控制基板70的下表面。第二旋转传感器71与覆盖第二磁铁74和第二磁铁74的上表面的磁铁罩隔着间隙在轴向Z上对置。第二旋转传感器71检测由第二磁铁74产生的磁场。第二旋转传感器71例如是霍尔元件。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旋转传感器71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例如三个)。通过使用第二旋转传感器71对与马达轴21一同旋转的第二磁铁74所产生的磁场的变化进行检测,能够检测马达轴21的旋转。
连接器部80是进行与壳体11外的电布线的连接的部分。连接器部80设置于马达壳体12。连接器部80具有上述的端子保持部12d和端子81。端子81埋入于端子保持部12d而被保持。端子81的一端固定于控制基板70。端子81的另一端经由端子保持部12d的内部而露出到壳体11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81例如是汇流条。
外部电源经由未图示的电布线与连接器部80连接。更详细而言,外部电源安装于端子保持部12d,外部电源所具有的电布线与向端子保持部12d内突出的端子81的部分电连接。由此,端子81将控制基板70与电布线电连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端子81和控制基板70从外部电源向定子23的线圈提供电源。
减速机构30配置于马达轴21的下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减速机构30收纳于减速机构壳体13的内部。减速机构30配置于底壁部13a与马达20的轴向Z之间。减速机构30具有外齿齿轮31、内齿齿轮33以及圆环部43。
外齿齿轮31以偏心轴部21a的偏心轴作为中心,呈在与轴向Z垂直的平面扩展的大致圆环板状。在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面设置有齿轮部。外齿齿轮31经由第二轴承52与马达轴21连接。由此,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连结。外齿齿轮31从径向外侧与第二轴承52的外圈嵌合。由此,第二轴承52将马达轴21与外齿齿轮31以能够绕偏心轴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外齿齿轮31具有多个销32。销32呈向下侧突出的圆柱状。虽然省略图示,但多个销32沿着以偏心轴为中心的周向在整个一周上等间隔地配置。
内齿齿轮33包围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而固定,与外齿齿轮31啮合。内齿齿轮3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齿轮33的径向外缘部配置于台阶部并被固定,该台阶部设置于筒部13b的内周面并向径向外侧凹陷。由此,减速机构30被保持于减速机构壳体13。在内齿齿轮33的内周面设置有齿轮部。内齿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更详细而言,内齿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在一部分啮合。
圆环部43是输出部40的一部分。圆环部43配置于外齿齿轮31的下侧。圆环部4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径向上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部43从上侧与衬套54的凸缘部接触。圆环部43具有在轴向Z上贯通圆环部43的多个孔43a。虽然省略图示,但孔43a的沿着轴向Z观察的形状呈圆形状。孔43a的内径大于销32的外径。设置于外齿齿轮31的多个销32分别通过多个孔43a。销32的外周面与孔43a的内周面内接。孔43a的内周面经由销32将外齿齿轮3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摆动。
输出部4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输出部40具有圆环部43、圆筒部42以及输出轴41。圆筒部42呈从圆环部43的内缘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圆筒部42呈具有底部并向上侧开口的圆筒状。圆筒部42与衬套54的径向内侧嵌合。第一轴承51固定于圆筒部42的内周面。由此,第一轴承51将马达轴21与输出部40以彼此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马达轴21的下端部位于圆筒部42的内部。马达轴21的下端面与圆筒部42的底部的上表面隔着间隙对置。
输出轴41在轴向Z上延伸,配置于马达轴21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4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输出轴41从圆筒部42的底部向下侧延伸。输出轴41通过突出筒部13c的内部。输出轴41的下端部比突出筒部13c向下侧突出。在输出轴41的下端部安装有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其他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40是一个部件。
在马达轴21绕中心轴线J旋转时,偏心轴部21a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周向公转。偏心轴部21a的公转经由第二轴承52而传递至外齿齿轮31,外齿齿轮31在孔43a的内周面与销32的外周面内接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同时摆动。由此,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与内齿齿轮33的齿轮部的啮合的位置在周向变化。因此,马达轴21的旋转力经由外齿齿轮31而传递至内齿齿轮33。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内齿齿轮33被固定,因此不进行旋转。因此,利用传递至内齿齿轮33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外齿齿轮31绕偏心轴旋转。此时,外齿齿轮31的旋转的朝向与马达轴21的旋转的朝向是相反方向。外齿齿轮31绕偏心轴的旋转经由孔43a和销32而传递至圆环部43。由此,输出部40绕中心轴线J旋转。这样,马达轴21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30而传递至输出部40。
通过减速机构30使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减速。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的结构中,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表示为R=-(N2-N1)/N2。表示减速比R的公式的起始的负号表示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朝向而言,被减速的输出部40的旋转的朝向为反向。N1是外齿齿轮31的齿数,N2是内齿齿轮33的齿数。作为一例,在外齿齿轮31的齿数N1为59,内齿齿轮33的齿数N2为60的情况下,减速比R为-1/60。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能够使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变得较大。因此,能够使输出部40的旋转扭矩变得较大。
旋转检测装置60对输出部40的旋转进行检测。旋转检测装置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圆筒部42在径向重叠的位置。旋转检测装置60收纳于减速机构壳体13。旋转检测装置60具有第一磁铁63以及第一旋转传感器62。第一旋转传感器62埋入于树脂部61内。树脂部61跨越底壁部13a的上表面和底壁部15a的上表面而配置。
第一磁铁6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一磁铁63固定于圆环部43的下表面。第一磁铁63配置于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圆筒部42以及衬套54的径向外侧,并包围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圆筒部42以及衬套54。
第一旋转传感器62对输出部40的旋转进行检测。第一旋转传感器62例如是霍尔元件。如图2所示,第一旋转传感器62具有传感器主体64、作为突起部的第一突起部65a和第二突起部65b以及多个传感器端子66a、66b、66c。传感器主体64呈沿着第一方向X上延伸并且在轴向Z上扁平的大致立方体状。传感器主体64收纳于第一凹部17内。更详细而言,传感器主体64收纳于主体收纳部17a内。传感器主体64具有第一部分64a、第二部分64b以及连接部64c。第一部分64a在从上侧观察时呈大致正方形状。第一部分64a在内部具有传感器芯片64d。即,传感器主体64具有传感器芯片64d。
传感器芯片64d配置于第一磁铁63的下侧。传感器芯片64d对第一磁铁63所产生的磁场进行检测。通过使用传感器芯片64d对与输出部40一同旋转的第一磁铁63所产生的磁场的变化进行检测,第一旋转传感器62能够对输出部40的旋转进行检测。
第二部分64b配置于第一部分64a的径向外侧。第二部分64b在从上侧观察时呈大致正方形状。在第二部分64b上保持有传感器端子66a、66b、66c。连接部64c将第一部分64a与第二部分64b相连。连接部64c将传感器芯片64d与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电连接。
第一突起部65a和第二突起部65b从传感器主体64向与轴向Z垂直的第二方向Y突出。第一突起部65a从传感器主体64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突出。第二突起部65b从传感器主体64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突出。第一突起部65a和第二突起部65b呈板面与轴向Z垂直的板状。
第一突起部65a被支承面18c从下侧进行支承。第二突起部65b被支承面18d从下侧进行支承。由于支承面18c、18d配置于比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靠上侧的位置,因此通过支承面18c、18d支承各突起部,传感器主体64向上侧远离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而配置。因此,传感器主体64被保持在远离壳体11的位置。由此,在传感器主体64的热膨胀率与壳体11的热膨胀率不同的情况下,即使传感器主体64与壳体11产生了热变形,也难以向传感器主体64施加应力。因此,能够抑制传感器主体64所具有的传感器芯片64d产生变形或损伤。其结果,抑制了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检测精度的降低。
传感器端子66a、66b、66c从传感器主体64向径向外侧延伸。传感器端子66a、66b、66c收纳于端子收纳部17b内。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经由连接部64c与传感器芯片64d电连接。多个传感器端子66a、66b、66c沿第二方向Y并列配置。传感器端子66b在第二方向Y上配置于传感器端子66a与传感器端子66c之间。传感器端子66b沿第一方向X呈直线状延伸。传感器端子66a、66c分别具有第一屈曲部和第二屈曲部,该第一屈曲部从传感器主体64朝向径向外侧向第二方向Y中的远离传感器端子66b的一侧屈曲,该第二屈曲部在径向外侧比第一屈曲部向传感器端子66b一侧屈曲。传感器端子66a、66b、66c与第二布线部件92的后述的传感器连接部92e分别连接。
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与旋转检测装置6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是用于将旋转检测装置60的第一旋转传感器62和控制部24的控制基板70相连的布线部件。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由第一汇流条91A、91B、91C三根汇流条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布线部件92由第二汇流条92A、92B、92C三根汇流条构成。
构成第一布线部件91的第一汇流条91A、91B、91C部分地埋入于第一布线保持部14。第一汇流条91A、91B、91C各自的一端部从第一布线保持部14向下侧突出,在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内部露出。第一汇流条91A、91B、91C的一端部构成与第二汇流条92A、92B、92C连接的第一连接部93。第一汇流条91A、91B、91C的另一端部在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的内部露出,并且与控制基板70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汇流条92A、92B、92C是在从周向侧视观察时呈U字形状的金属部件。第二汇流条92A、92B、92C各自的一部分埋入减速机构壳体13的内壁而被保持。利用该结构,第二汇流条92A、92B、92C被牢固地固定,由此提高了向第二汇流条92A、92B、92C连接布线的作业性和可靠性。
第二汇流条92A、92B、92C在位于径向内侧的端部上具有作为与第一旋转传感器62之间的连接部的传感器连接部92e。传感器连接部92e从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向上侧突出,并在第一凹部17的内部露出。第二汇流条92A、92B、92C在位于径向外侧的端部上具有作为与第一汇流条91A、91B、91C之间的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94。
如图2所示,第二汇流条92A、92B、92C各自的传感器连接部92e从端子收纳部17b的底面向上侧突出。通过这样在第二汇流条92A、92B、92C的从壳体11的内壁面突出的部分上设置传感器连接部92e,能够将配置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的传感器连接部92e的长度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能够高效地利用壳体11内的空间。
各个传感器连接部92e的上端部配置于比底壁部13a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如图1所示,传感器连接部92e埋入于树脂部61。
各个传感器连接部92e的上端部通过缺口部92f被分成二股,传感器端子66a、66b、66c分别嵌合在缺口部92f的间隙中。由此,三根第二汇流条92A、92B、92C中的传感器连接部92e分别与传感器端子66a、66b、66c连接,第一旋转传感器62与第二布线部件92电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传感器连接部92e是多个第二汇流条92A、92B、92C与多个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的连接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传感器连接部92e的板面沿周向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从第一旋转传感器6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传感器端子66a、66b、66c嵌合在传感器连接部92e的缺口部92f中。
三个传感器连接部92e在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径向外侧上配置在彼此在周向上错开的位置。而且,三个传感器连接部92e中的配置于周向的中央的传感器连接部92e配置于比三个传感器连接部92e中的配置于周向两侧的传感器连接部92e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
利用该结构,第二汇流条92A、92B、92C与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的连接部在周向和径向上错开地配置。由此,能够以较窄的间隔配置多个连接部。其结果,能够缩小配置连接部的区域,从而能够将检测输出轴41的旋转的第一旋转传感器62收纳在壳体11内而不会使壳体11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传感器连接部92e中的位于周向的中央的传感器连接部92e配置于比其他两个传感器连接部92e向径向外侧远离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位置上。利用该结构,例如在壳体11是圆筒形等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将三个传感器连接部92e沿壳体11的内壁的曲面形状进行配置。由此,能够缩小传感器连接部92e的设置空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三根第二汇流条92A、92B、92C是形状相同的汇流条。因此,三根第二汇流条92A、92B、92C中的位于周向的中央的第二汇流条92B配置于比其他两根第二汇流条92A、92C向径向外侧远离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位置上。利用该结构,针对作为与第一汇流条91A、91B、91C的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94,也能够在确保第二连接部94彼此的间隔的同时缩小设置空间。
如图3所示,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相对于穿过传感器主体64的第二方向Y的中心的假想线IL非对称地配置。因此,例如,要使第一旋转传感器62在第二方向Y上反转来进行配置时,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的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发生改变,无法与各传感器连接部92e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以错误的朝向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配置在第一凹部17内。三个传感器端子66a、66b、66c中的一个传感器端子是信号传递用的传感器端子,另一个传感器端子是接地用的传感器端子,剩下一个传感器端子是电源用的传感器端子。
如图1所示,树脂部61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保持在壳体11内。树脂部61收纳于第一凹部17内。树脂部61将传感器主体64保持于第一凹部17的内侧面。树脂部61是贴合在传感器主体64上的弹性体。因此,能够通过树脂部61产生弹性变形来吸收热膨胀率不同所导致的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热变形量与壳体11的热变形量之差。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向传感器主体64施加应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检测精度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部61是通过使树脂制的粘接剂流入第一凹部17内并固化而构成的。即,树脂部61是由粘接剂构成的弹性体。因此,通过树脂部61,能够更好地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保持在第一凹部17内。树脂部61覆盖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整体。能够通过树脂部61保护传感器主体64,从而能够抑制油等附着在传感器主体64上。另外,在图2和图4中,省略了树脂部61的图示。
各个第二汇流条92A、92B、92C的第二连接部94从底壁部15a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汇流条92A、92B、92C的第二连接部94与第一布线部件91中的从第一布线保持部14向下侧突出的第一连接部93连接。由此,第一布线部件91与第二布线部件92电连接,从而第一旋转传感器62与控制基板70经由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电连接。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93具有前端部通过设置于前端部的缺口部93a而被分成二股的形状。而且,第二连接部94也具有前端部通过设置于前端部的缺口部94a而被分成二股的形状。缺口部93a、94a从第一连接部93的下端和第二连接部94的上端沿轴向延伸。
在从轴向观察时,互相连接的第一汇流条91A和第二汇流条92A配置为彼此的板面垂直。第一汇流条91A和第二汇流条92A以第一连接部93的缺口部93a与第二连接部94的缺口部94a互相啮合的方式进行连接。第二汇流条92A压入到第一连接部93的二股部分中。第一汇流条91A压入到第二连接部94的二股部分中。第一汇流条91B和第二汇流条92B的连接部以及第一汇流条91C和第二汇流条92C的连接部也相同。利用该结构,能够抑制连接起来的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脱离。因此,能够将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容易并且稳定地连接起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各个第一汇流条91A、91B、91C与第二汇流条92A、92B、92C连接,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部93与第二连接部94彼此连接而构成的连接布线部97。至少两个连接布线部97彼此与马达轴21的距离彼此不同。因此,易于确保具有彼此交叉的板面的第一连接部93和第二连接部94彼此连接而构成的连接布线部97彼此的距离,并且易于减小多个连接布线部97的配置空间。
由于各第一连接部93和各第二连接部94分别像上述那样配置,因此在沿着马达轴21的径向观察时,连接布线部97在与轴向Z垂直的第二方向Y上并列地设置有三个。而且,三个连接布线部97中的位于第二方向Y的中央的连接布线部97配置于比其他的两个连接布线部97远离马达轴21的位置。
由于像上述那样配置连接布线部97,因此与三个连接布线部97在第一方向X或者第二方向Y上并列为一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确保三个连接布线部97彼此的距离,并且将三个连接布线部97汇总配置于比较小的空间内。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动致动器10大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与控制基板70连接的马达20的电源取得旋转检测装置60的电源,能够将与电动致动器10连接的外部电源设为一个。因此,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的结构简单化。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从经由连接器部80而与控制基板70连接的外部电源取得旋转检测装置60的电源,从而能够将与电动致动器10连接的外部电源设为一个。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的结构。针对设置有三根第二汇流条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具备两根或者四根以上的第二汇流条的结构。在仅设置两根第二汇流条的情况下,两根第二汇流条的传感器连接部配置在互相在轴向或径向上错开的位置。另一方面,在设置四根以上的第二汇流条的情况下,只要各个第二汇流条的传感器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相邻的传感器连接部配置在互相在轴向或径向上错开的位置,就具有实现传感器连接部的设置空间的高效化的效果。进而,四个以上的传感器连接部也可以以径向位置呈锯齿状的方式在周向上并列。而且,四个以上的传感器连接部也可以配置为越接近周向的两端则径向位置越接近马达轴21。
第一布线部件也可以不与控制基板连接。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布线部件的与第一连接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经由端子保持部而向壳体的外部露出。由此,能够将与连接器部连接的外部电源的电布线直接与第一布线部件连接。
此外,第一布线部件的一部分和第二布线部件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某一方不埋入于壳体,也可以是双方不埋入于壳体。而且,第一布线部件也可以不是汇流条。例如,第一布线部件也可以是具有板状的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电连接的引线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控制基板。在该情况下,被端子保持部保持的端子直接与定子的线圈电连接。此外,收纳于马达壳体内的基板也可以不是控制基板。在该情况下,逆变电路等设置于电动致动器的外部。
此外,关于旋转检测装置的结构,只要能够检测输出部的旋转并且收纳于减速机构壳体内,就没有特别限定。第一旋转传感器只要能够检测输出部的旋转,就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磁阻元件。此外,第二旋转传感器也同样可以是磁阻元件。
此外,关于减速机构的结构,只要能够对马达轴的旋转进行减速,就没有特别限定。此外,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以及第三轴承只要能够支承马达轴,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滑动轴承等。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用途没有被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可以搭载于任何设备。此外,上述的各结构能够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8)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马达轴;
第一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具有在轴向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
第二壳体,其收纳与所述马达连结的减速机构,具有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
旋转传感器,其收纳于所述第二壳体,检测所述减速机构的输出轴的旋转;以及
多个汇流条,它们被所述第二壳体保持,与从所述旋转传感器延伸的多个传感器端子电连接,
该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以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在轴向上对置的状态彼此固定在一起,
多个所述汇流条与多个所述传感器端子的连接部在所述旋转传感器的径向外侧配置于彼此在周向上错开的位置,
多个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组相邻的所述连接部配置在彼此不同的径向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和所述传感器端子分别设置有三个,
将三个所述汇流条与三个所述传感器端子连接起来的三个部位的所述连接部中的位于周向的中央的所述连接部配置于比其他两个部位的所述连接部向径向外侧远离所述旋转传感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三个所述汇流条中的位于周向的中央的所述汇流条配置于比其他两个所述汇流条向径向外侧远离所述旋转传感器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汇流条部分地埋入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
所述汇流条的一个端部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面向第二壳体内突出,与所述传感器端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汇流条部分地埋入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
所述汇流条的一个端部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面向第二壳体内突出,与所述传感器端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汇流条部分地埋入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
所述汇流条的一个端部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面向第二壳体内突出,与所述传感器端子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的另一个端部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面突出,向所述第二开口部延伸,并与保持于第一壳体的布线部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是细长的板状的金属部件,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一个端部上具有缺口部,
在所述连接部中,所述汇流条的板面沿周向配置,所述传感器端子保持于所述缺口部。
CN201822045252.2U 2017-12-06 2018-12-06 电动致动器 Active CN2094485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4309A JP7069673B2 (ja) 2017-12-06 2017-12-06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234309 2017-1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48578U true CN209448578U (zh) 2019-09-27

Family

ID=66659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45252.2U Active CN209448578U (zh) 2017-12-06 2018-12-06 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6348B2 (zh)
JP (1) JP7069673B2 (zh)
CN (1) CN2094485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717A (zh) * 2020-02-13 2021-08-13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10130A1 (de) * 2018-06-21 2019-12-24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Stelleinrichtung und ein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r Stelleinrichtung
JP7369678B2 (ja) 2020-09-28 2023-10-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磁気検出装置および回転検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7497A (ja) * 1993-01-19 1994-08-05 Jidosha Denki Kogyo Co Ltd 回転検出手段付モータ
EP0618659B2 (de) * 1993-03-31 2001-07-0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Kommutatormotor-Getriebe-Antriebseinheit,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Fensterheberantrieb
JP2001112215A (ja) 1999-10-05 2001-04-20 Yaskawa Electric Corp 減速機一体型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013611B2 (ja) 2002-03-28 2007-1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トランスファーシフト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7321879A (ja) 2006-06-01 2007-12-13 Harmonic Drive Syst Ind Co Ltd 回転位置センサ付き減速機ユニット
JP4433022B2 (ja) 2007-09-04 2010-03-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モータ
JP5484190B2 (ja) 2010-05-20 2014-05-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ギヤード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56833B2 (ja) * 2012-03-09 2014-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327137B2 (ja) 2014-12-08 2018-05-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DE102016204958A1 (de) 2016-03-24 2017-10-12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717A (zh) * 2020-02-13 2021-08-13 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电动致动器的装配方法与装配装置以及电动致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73356A1 (en) 2019-06-06
JP7069673B2 (ja) 2022-05-18
US10686348B2 (en) 2020-06-16
JP2019103330A (ja)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48578U (zh) 电动致动器
CN207977837U (zh) 电动致动器
CN208719305U (zh) 电动致动器
CN207819659U (zh) 电动致动器
CN203504381U (zh) 汇流条单元
US8779641B2 (en) Motor including busbar holder and busbars
JP2009042003A (ja) 電流センサ
CN104627951B (zh) 微机械传感器设备
CN102735280B (zh) 传感器模块和用于制造传感器模块的方法
US11408485B2 (en) Electric actuator
CN204696837U (zh) 马达
CN209329884U (zh) 电动致动器
CN109510404A (zh) 驱动装置
CN208707481U (zh) 旋转电气机械
CN109196322A (zh) 转矩传感器
CN209402336U (zh) 电动致动器
CN101606041A (zh) 测量装置
CN107112863B (zh) 电机装置
JP2020124099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1557069U (zh) 电动致动器
JP7167862B2 (ja) センサユニット
JP2019068520A (ja)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9792178A (zh) 转子单元、马达以及转子单元的制造方法
JP2013061277A (ja)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CN110476336A (zh) 电动致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