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29884U - 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29884U
CN209329884U CN201822039949.9U CN201822039949U CN209329884U CN 209329884 U CN209329884 U CN 209329884U CN 201822039949 U CN201822039949 U CN 201822039949U CN 209329884 U CN209329884 U CN 209329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main body
sensor
electric actuator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399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井宽
中村俊晃
上松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29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298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电动致动器具有:马达,其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与马达轴连结;壳体,其收纳马达和减速机构;输出部,其经由减速机构而被传递马达轴的旋转;第一旋转传感器,其对输出部的旋转进行检测;以及保持部件,其将第一旋转传感器保持在壳体内。壳体具有:第一凹部,其从壳体的内侧面向第一方向一侧凹陷;以及支承面,其朝向第一方向另一侧,配置于比第一凹部的底面靠第一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第一旋转传感器具有:传感器主体,其收纳于第一凹部,具有传感器芯片;以及突起部,其从传感器主体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突出。突起部被支承面从第一方向一侧支承。传感器主体朝向第一方向另一侧远离第一凹部的底面而配置。

Description

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3-247798号公报所示的旋转式致动器具有对输入轴进行旋转驱动的马达、使输入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输出轴的减速器以及收纳马达和减速器的壳体。
在上述那样的旋转式致动器中,考虑将检测输出轴的旋转的旋转传感器保持于壳体。但是,在该情况下,旋转传感器与壳体的热膨胀率的不同导致旋转传感器的热变形量与壳体的热变形量不同,有时应力施加于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芯片。在该情况下,传感器芯片变形或者损伤,有时会降低旋转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抑制旋转传感器的检测精度降低的构造的电动致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方式的电动致动器具有:马达,其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与所述马达轴连结;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减速机构;输出部,其经由所述减速机构而被传递所述马达轴的旋转;第一旋转传感器,其对所述输出部的旋转进行检测;以及保持部件,其将所述第一旋转传感器保持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凹部,其从所述壳体的内侧面向第一方向一侧凹陷;以及支承面,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靠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旋转传感器具有:传感器主体,其收纳于所述第一凹部,具有传感器芯片;以及突起部,其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突出。所述突起部被所述支承面从所述第一方向一侧支承。所述传感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而配置。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图,是沿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即轴向Z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是与轴向Z和X轴方向这双方垂直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Z”,将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X”,将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短边方向Y”。另外,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Z相当于第一方向。短边方向Y相当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另外,下侧相当于第一方向一侧,上侧相当于第一方向另一侧。另外,上侧和下侧只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具有壳体11、马达20、控制部24、连接器部8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第一布线部件91、第二布线部件92、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第三轴承53以及衬套54,该马达20具有在中心轴线J的轴向Z上延伸的马达轴21。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以及第三轴承53例如是球轴承。
壳体11收纳马达20和减速机构30。壳体11具有收纳马达20的马达壳体12和收纳减速机构30的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具有壳体筒部12a、上盖部12c、圆环板部12b、轴承保持部12e、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端子保持部12d以及第一布线保持部14。
壳体筒部12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轴向Z上延伸的圆筒状。壳体筒部12a向轴向Z的两侧开口。壳体筒部12a具有向下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g。即,马达壳体12具有第一开口部12g。壳体筒部12a包围马达20的径向外侧。圆环板部12b呈从壳体筒部12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板部12b覆盖马达20的后述的定子23的上侧。轴承保持部12e设置于圆环板部12b的径向内缘部。轴承保持部12e对第三轴承53进行保持。
控制基板收纳部12f是收纳后述的控制基板70的部分。控制基板收纳部12f在壳体筒部12a的上侧部分的径向内侧构成。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的底面是圆环板部12b的上表面。控制基板收纳部12f向上侧开口。上盖部12c是封闭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的上端开口的板状的盖。端子保持部12d从壳体筒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端子保持部12d呈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圆筒状。端子保持部12d对后述的端子81进行保持。
第一布线保持部14从壳体筒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中,第一布线保持部14从壳体筒部12a向长度方向X的正侧突出。第一布线保持部14在轴向Z上延伸。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上端部的轴向位置与圆环板部12b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周向位置例如与连接器部80的周向位置不同。
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底壁部13a、筒部13b、突出筒部13c以及第二布线保持部15。底壁部13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底壁部13a覆盖减速机构30的下侧。筒部13b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筒部13b向上侧开口。筒部13b的上端部与壳体筒部12a的下端部接触而被固定。突出筒部13c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两侧突出的圆筒状。突出筒部13c向轴向两侧开口。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位于比筒部13b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在突出筒部13c的内部配置有在轴向Z上延伸的圆筒状的衬套54。衬套54与突出筒部13c嵌合,从而固定在突出筒部13c内。衬套54在上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衬套54的凸缘部从上侧与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接触。
第二布线保持部15从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中,第二布线保持部15从筒部13b向长度方向X的正侧突出。第二布线保持部15配置于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下侧。第二布线保持部15例如呈中空并向上侧开口的箱状。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内部与筒部13b的内部相连。
第二布线保持部15具有底壁部15a和侧壁部15b。底壁部15a呈从底壁部13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在图1中,底壁部15a从底壁部13a向长度方向X的正侧延伸。侧壁部15b从底壁部15a的外缘部向上侧延伸。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第二开口部13h。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部13h由筒部13b的上侧的开口和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上侧的开口构成。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1具有从壳体11的内侧面向下侧凹陷的第一凹部17和第二凹部18a、18b。第一凹部17跨越底壁部13a的上表面和底壁部15a的上表面而设置。第一凹部17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17的延伸方向是径向中的与长度方向X平行的方向。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与轴向Z垂直。
第一凹部17具有主体收纳部17a、端子收纳部17b以及延伸部17c。主体收纳部17a是第一凹部17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主体收纳部17a设置于底壁部13a的上表面。主体收纳部17a中收纳有后述的传感器主体64。在从上侧观察时,主体收纳部17a的内缘呈矩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方向一侧为长度方向X的负侧,是径向内侧。长度方向另一侧为长度方向X的正侧,是径向外侧。
端子收纳部17b与主体收纳部17a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端子收纳部17b跨越底壁部13a的上表面和底壁部15a的上表面而设置。在从上侧观察时,端子收纳部17b的内缘呈矩形状。端子收纳部17b的短边方向Y上的尺寸大于主体收纳部17a的短边方向Y上的尺寸。
延伸部17c与端子收纳部17b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延伸部17c从端子收纳部17b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的内侧面向长度方向另一侧延伸。延伸部17c是第一凹部17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延伸部17c设置于底壁部15a的上表面。在从上侧观察时,延伸部17c的内缘呈矩形状。延伸部17c的短边方向Y上的尺寸小于主体收纳部17a的短边方向Y上的尺寸和端子收纳部17b的短边方向Y上的尺寸。
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上设置有沿轴向Z将底壁部13a贯通的贯通孔17e。贯通孔17e共设有三个,其中,在底面17d中的端子收纳部17b的底面上设置有两个贯通孔17e,在底面17d中的延伸部17c的底面上设置有一个贯通孔17e。贯通孔17e与第二布线部件92的一部分在轴向Z上对置。在设置后述的保持部件61之前,与贯通孔17e对置的第二布线部件92的一部分通过贯通孔17e露出到壳体11的内部。
第二凹部18a、18b的内部与第一凹部17的内部相连。更详细而言,第二凹部18a、18b的内部与主体收纳部17a的内部相连。第二凹部18a在主体收纳部17a的短边方向一侧的内侧面开口。第二凹部18b在主体收纳部17a的短边方向另一侧的内侧面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短边方向一侧是短边方向Y的负侧,相当于第二方向一侧。短边方向另一侧是短边方向Y的正侧,相当于第二方向另一侧。
第二凹部18a的底面是支承面18c。第二凹部18b的底面是支承面18d。即,壳体11具有支承面18c、18d。支承面18c、18d朝向上侧,配置于比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靠上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面18c、18d从第一凹部17的内侧面中的主体收纳部17a的短边方向Y的内侧面沿短边方向Y延伸。
在长度方向X上分开地设置有两个第二凹部18a。在长度方向X上分开地设置有两个第二凹部18b。两个第二凹部18a彼此的长度方向X上的间隔小于两个第二凹部18b彼此的长度方向X上的间隔。在长度方向X上,第二凹部18a的位置与第二凹部18b的位置彼此不同。由此,在长度方向X上,支承面18c的位置与支承面18d的位置彼此不同。
更详细而言,两个第二凹部18a中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二凹部18a以及其支承面18c配置于比两个第二凹部18b中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二凹部18b以及其支承面18d靠长度方向另一侧的位置。两个第二凹部18a中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凹部18a以及其支承面18c配置于比两个第二凹部18b中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凹部18b以及其支承面18d靠长度方向一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在第一开口部12g与第二开口部13h在轴向Z上对置的状态下彼此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12的下侧的端部包含壳体筒部12a的下侧的端部和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下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壳体13的上侧的端部包含筒部13b的上侧的端部和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上侧的端部。在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彼此固定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12g的内部与第二开口部13h的内部彼此相连。
马达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22以及定子23。马达轴21被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和第三轴承53支承为可绕中心轴线J旋转。马达轴21的上端部沿轴向Z贯通轴承保持部12e而比圆环板部12b向上侧突出。虽然省略图示,但马达轴21中的作为被第二轴承52支承的部分的偏心轴部21a以偏心轴为中心延伸,该偏心轴与中心轴线J平行并且相对于中心轴线J偏心。
转子22具有固定于马达轴21的外周面的圆筒状的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外周面的磁铁。定子23具有包围转子2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定子铁芯和安装于定子铁芯的多个线圈。定子23固定于壳体筒部12a的内周面。由此,马达20被保持于马达壳体12。
控制部24具有控制基板70、第二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和第二旋转传感器71。即,电动致动器10具有控制基板70、第二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和第二旋转传感器71。
控制基板70呈在与轴向Z垂直的平面上扩展的板状。控制基板70收纳于马达壳体12。更详细而言,控制基板70收纳于控制基板收纳部12f内,向上侧远离圆环板部12b而配置。控制基板70是与马达20电连接的基板。定子23的线圈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控制基板70例如对提供给马达20的电流进行控制。即,在控制基板70上例如搭载有逆变器电路。
第二安装部件7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安装部件73的内周面固定于马达轴21的上端部的外周面。第二安装部件73配置于第三轴承53和轴承保持部12e的上侧。第二安装部件73例如由非磁性体制成。另外,第二安装部件73也可以由磁性体制成。
第二磁铁7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第二磁铁74固定于第二安装部件73的径向外缘部的上端面。第二磁铁74的向第二安装部件73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粘接剂进行粘接。第二安装部件73和第二磁铁74与马达轴21一同旋转。第二磁铁74配置于第三轴承53和轴承保持部12e的上侧。第二磁铁74具有沿着周向交替配置的N极和S极。第二磁铁74的上表面被磁铁罩覆盖。
第二旋转传感器71是对马达20的旋转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第二旋转传感器71安装于控制基板70的下表面。第二旋转传感器71与覆盖第二磁铁74和第二磁铁74的上表面的磁铁罩隔着间隙在轴向Z上对置。第二旋转传感器71检测由第二磁铁74产生的磁场。第二旋转传感器71例如是霍尔元件。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旋转传感器71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例如三个)。通过使用第二旋转传感器71对与马达轴21一同旋转的第二磁铁74所产生的磁场的变化进行检测,能够检测马达轴21的旋转。
连接器部80是进行与壳体11外的电布线的连接的部分。连接器部80设置于马达壳体12。连接器部80具有上述的端子保持部12d和端子81。端子81埋入于端子保持部12d而被保持。端子81的一端固定于控制基板70。端子81的另一端经由端子保持部12d的内部而露出到壳体11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81例如是汇流条。
外部电源经由未图示的电布线与连接器部80连接。更详细而言,外部电源安装于端子保持部12d,外部电源所具有的电布线与向端子保持部12d内突出的端子81的部分电连接。由此,端子81将控制基板70与电布线电连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端子81和控制基板70从外部电源向定子23的线圈提供电源。
减速机构30配置于马达轴21的下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减速机构30收纳于减速机构壳体13的内部。减速机构30配置于底壁部13a与马达20的轴向Z之间。减速机构30具有外齿齿轮31、内齿齿轮33以及圆环部43。
外齿齿轮31以偏心轴部21a的偏心轴作为中心,呈在与轴向Z垂直的平面扩展的大致圆环板状。在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面设置有齿轮部。外齿齿轮31经由第二轴承52与马达轴21连接。由此,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连结。外齿齿轮31从径向外侧与第二轴承52的外圈嵌合。由此,第二轴承52将马达轴21与外齿齿轮31以能够绕偏心轴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外齿齿轮31具有多个销32。销32呈向下侧突出的圆柱状。虽然省略图示,但多个销32沿着以偏心轴为中心的周向在整个一周上等间隔地配置。
内齿齿轮33包围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而固定,与外齿齿轮31啮合。内齿齿轮3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齿轮33的径向外缘部配置于台阶部并被固定,该台阶部设置于筒部13b的内周面并向径向外侧凹陷。由此,减速机构30被保持于减速机构壳体13。在内齿齿轮33的内周面设置有齿轮部。内齿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更详细而言,内齿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在一部分啮合。
圆环部43是输出部40的一部分。圆环部43配置于外齿齿轮31的下侧。圆环部4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径向上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部43从上侧与衬套54的凸缘部接触。圆环部43具有在轴向Z上贯通圆环部43的多个孔43a。虽然省略图示,但孔43a的沿着轴向Z观察的形状呈圆形状。孔43a的内径大于销32的外径。设置于外齿齿轮31的多个销32分别通过多个孔43a。销32的外周面与孔43a的内周面内接。孔43a的内周面经由销32将外齿齿轮3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摆动。
输出部4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输出部40具有圆环部43、圆筒部42以及输出轴部41。圆筒部42呈从圆环部43的内缘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圆筒部42呈具有底部并向上侧开口的圆筒状。圆筒部42与衬套54的径向内侧嵌合。第一轴承51固定于圆筒部42的内周面。由此,第一轴承51将马达轴21与输出部40以彼此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马达轴21的下端部位于圆筒部42的内部。马达轴21的下端面与圆筒部42的底部的上表面隔着间隙对置。
输出轴部41在轴向Z上延伸,配置于马达轴21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部4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输出轴部41从圆筒部42的底部向下侧延伸。输出轴部41通过突出筒部13c的内部。输出轴部41的下端部比突出筒部13c向下侧突出。在输出轴部41的下端部安装有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其他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40是一个部件。
在马达轴21绕中心轴线J旋转时,偏心轴部21a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周向公转。偏心轴部21a的公转经由第二轴承52而传递至外齿齿轮31,外齿齿轮31在孔43a的内周面与销32的外周面内接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同时摆动。由此,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与内齿齿轮33的齿轮部的啮合的位置在周向变化。因此,马达轴21的旋转力经由外齿齿轮31而传递至内齿齿轮33。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内齿齿轮33被固定,因此不进行旋转。因此,利用传递至内齿齿轮33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外齿齿轮31绕偏心轴旋转。此时,外齿齿轮31的旋转的朝向与马达轴21的旋转的朝向是相反方向。外齿齿轮31绕偏心轴的旋转经由孔43a和销32而传递至圆环部43。由此,输出部40绕中心轴线J旋转。这样,马达轴21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30而传递至输出部40。
通过减速机构30使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减速。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的结构中,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表示为R=-(N2-N1)/N2。表示减速比R的公式的起始的负号表示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朝向而言,被减速的输出部40的旋转的朝向为反向。N1是外齿齿轮31的齿数,N2是内齿齿轮33的齿数。作为一例,在外齿齿轮31的齿数N1为59,内齿齿轮33的齿数N2为60的情况下,减速比R为-1/60。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能够使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变得较大。因此,能够使输出部40的旋转扭矩变得较大。
旋转检测装置60对输出部40的旋转进行检测。旋转检测装置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圆筒部42在径向重叠的位置。旋转检测装置60收纳于减速机构壳体13。旋转检测装置60具有第一磁铁63、第一旋转传感器62以及保持部件61。即,电动致动器10具有第一磁铁63、第一旋转传感器62以及保持部件61。
第一磁铁6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一磁铁63固定于圆环部43的下表面。第一磁铁63配置于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圆筒部42以及衬套54的径向外侧,并包围突出筒部13c的上端部、圆筒部42以及衬套54。
第一旋转传感器62对输出部40的旋转进行检测。第一旋转传感器62例如是霍尔元件。如图2所示,第一旋转传感器62具有传感器主体64、作为突起部的第一突起部65a和第二突起部65b以及多个传感器端子66a、66b、66c。传感器主体64呈在长度方向X上延伸并且在轴向Z上扁平的大致立方体状。传感器主体64收纳于第一凹部17内。更详细而言,传感器主体64收纳于主体收纳部17a内。传感器主体64具有第一部分64a、第二部分64b以及连接部64c。第一部分64a在从上侧观察时呈大致正方形状。第一部分64a在内部具有传感器芯片64d。即,传感器主体64具有传感器芯片64d。
传感器芯片64d配置于第一磁铁63的下侧。传感器芯片64d对第一磁铁63所产生的磁场进行检测。通过使用传感器芯片64d对与输出部40一同旋转的第一磁铁63所产生的磁场的变化进行检测,第一旋转传感器62能够对输出部40的旋转进行检测。
第二部分64b配置于第一部分64a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即径向外侧。第二部分64b在从上侧观察时呈大致正方形状。在第二部分64b上保持有传感器端子66a、66b、66c。连接部64c将第一部分64a与第二部分64b相连。连接部64c将传感器芯片64d与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电连接。
第一突起部65a和第二突起部65b从传感器主体64向与轴向Z垂直的短边方向Y突出。第一突起部65a从传感器主体64向短边方向一侧突出。第二突起部65b从传感器主体64向短边方向另一侧突出。第一突起部65a和第二突起部65b呈板面与轴向Z垂直的板状。
如图4所示,第一突起部65a被支承面18c从下侧进行支承。第二突起部65b被支承面18d从下侧进行支承。由于支承面18c、18d配置于比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靠上侧的位置,因此通过支承面18c、18d支承各突起部,传感器主体64向上侧远离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而配置。由此,能够使传感器主体64远离壳体11而对传感器主体64进行保持。因此,在传感器主体64的热膨胀率与壳体11的热膨胀率不同的情况下,即使传感器主体64与壳体11产生了热变形,也难以向传感器主体64施加应力。因此,能够抑制传感器主体64所具有的传感器芯片64d变形或者损伤。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获得了具有能够抑制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检测精度降低的构造的电动致动器10。
并且,由于能够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保持在从壳体11的内侧面向下侧凹陷的第一凹部17中,与另外设置保持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分体部件的收纳壳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电动致动器10的部件数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有第一突起部65a和第二突起部65b来作为突起部,因此能够在短边方向Y的两侧支承传感器主体64。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将传感器主体64保持在壳体11上。如图2所示,第一突起部65a与第二凹部18a嵌合。第二突起部65b与第二凹部18b嵌合。因此,通过第二凹部18a、18b,能够将第一突起部65a和第二突起部65b在长度方向X上定位,能够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在长度方向X上定位。
第一突起部65a和第二突起部65b分别设置有多个。在长度方向X上分开地设置有两个第一突起部65a。两个第一突起部65a各自从第一部分64a和第二部分64b突出。在长度方向X上分开地设置有两个第二突起部65b。两个第二突起部65b各自从第一部分64a和第二部分64b突出。在与轴向Z和短边方向Y这双方垂直的长度方向X上,第一突起部65a的位置与第二突起部65b的位置彼此不同。因此,当使第一旋转传感器62在短边方向Y反转时,各突起部与各第二凹部在长度方向X上的位置错开,难以使各突起部适当地与各第二凹部嵌合。由此,能够抑制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以错误的朝向配置于第一凹部17内。
两个第一突起部65a中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一突起部65a配置于比两个第二突起部65b中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第二突起部65b靠长度方向另一侧的位置。两个第一突起部65a中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一突起部65a配置于比两个第二突起部65b中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突起部65b靠长度方向一侧的位置。第一突起部65a彼此在长度方向X上的配置间隔与第二突起部65b彼此在长度方向X上的配置间隔彼此不同。因此,当使第一旋转传感器62在短边方向Y反转时,不能使各突起部与各第二凹部嵌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以错误的朝向配置于第一凹部17内。第一突起部65a彼此在长度方向X上的间隔小于第二突起部65b彼此在长度方向X上的间隔。
传感器端子66a、66b、66c从传感器主体64向长度方向另一侧、即径向外侧延伸。传感器端子66a、66b、66c收纳于端子收纳部17b内。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经由连接部64c与传感器芯片64d电连接。多个传感器端子66a、66b、66c在短边方向Y上并列配置。传感器端子66b配置于在短边方向Y上的传感器端子66a与传感器端子66c之间。传感器端子66b在长度方向X上呈直线状延伸。传感器端子66a、66c分别具有:第一屈曲部,其从传感器主体64朝向长度方向另一侧向短边方向Y中的远离传感器端子66b的一侧屈曲;以及第二屈曲部,其在长度方向另一侧比第一屈曲部向传感器端子66b侧屈曲。
传感器端子66a、66b、66c分别与第二布线部件92的后述的一端部92e连接。如图3所示,传感器端子66a、66b、66c配置为相对于通过传感器主体64的短边方向Y的中心假想线IL非对称。因此,例如在要使第一旋转传感器62在短边方向Y上反转而配置时,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的短边方向Y上的位置变化,不能与各一端部92e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以错误的朝向配置于第一凹部17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端子66a配置于比假想线IL靠短边方向一侧的位置。传感器端子66b、66c配置于比假想线IL靠短边方向另一侧的位置。传感器端子66a与传感器端子66c配置为在短边方向Y上相对于传感器端子66b对称。三个传感器端子66a、66b、66c中的一个传感器端子是信号传递用的传感器端子,另一个传感器端子是接地用的传感器端子,剩下的一个传感器端子是电源用的传感器端子。
如图5所示,保持部件61是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保持于壳体11内的部件。保持部件61收纳于第一凹部17。保持部件61将传感器主体64保持于第一凹部17的内侧面。保持部件61是与传感器主体64贴合的弹性体。因此,能够通过保持部件61弹性变形而吸收由于热膨胀率的不同所导致的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热变形量与壳体11的热变形量之差。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应力施加于传感器主体64。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旋转传感器62的检测精度降低。
在本说明书中,“保持部件将第一旋转传感器保持于壳体内”包含保持部件支承第一旋转传感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况。例如,保持部件可以是支承第一旋转传感器的下表面和侧面的部件。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保持部件将传感器主体保持于第一凹部的内侧面”包含保持部件与传感器主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凹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这双方接触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61是通过使树脂制的粘接剂流入第一凹部17内并固化而构成的。即,保持部件61是由粘接剂构成的弹性体。因此,利用保持部件61能够将第一旋转传感器62更适当地保持于第一凹部17内。保持部件61是树脂制的。在保持部件61中埋入有传感器主体64。因此,能够利用保持部件61保护传感器主体64,能够抑制油等附着于传感器主体64。保持部件61覆盖第一旋转传感器62整体。另外,在图2和图3中,省略了保持部件61的图示。
图1所示的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与旋转检测装置6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是用于将旋转检测装置60的第一旋转传感器62与控制部24的控制基板70相连的布线部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分别设置有三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是细长并且板状的汇流条。第一布线部件91埋入于第一布线保持部14。第一布线部件91的一端部从第一布线保持部14向下侧突出,并露出到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内部。第一布线部件91的另一端部露出到控制基板收纳部12f的内部,与控制基板70连接。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二布线部件92的一部分埋入于底壁部15a内并被保持。如图2所示,第二布线部件92的一端部92e从第一凹部17的底面17d向上侧突出,并在第一凹部17的内部露出。更详细而言,一端部92e从端子收纳部17b的底面向上侧突出。一端部92e的上端部配置于比底壁部13a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如图5所示,一端部92e埋入于保持部件61。如图2所示,各一端部92e的上端部分成二股,在分成二股的各一端部92e的上端部的间隙嵌入有传感器端子66a、66b、66c的各自。由此,传感器端子66a、66b、66c分别与三个第二布线部件92的一端部92e连接,第一旋转传感器62与第二布线部件92电连接。
三个一端部92e沿着周向配置。三个一端部92e中的配置于周向的中央的一端部92e配置于比三个一端部92e中的配置于周向两侧的一端部92e靠长度方向另一侧、即径向外侧的位置。各第二布线部件92的另一端部从底壁部15a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各第二布线部件92的另一端部沿周向配置。各第二布线部件92中的三个另一端部中的配置于周向的中央的另一端部配置于比三个另一端部中的配置于周向两侧的另一端部靠长度方向另一侧、即径向外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第二布线部件92的另一端部与第一布线部件91中的从第一布线保持部14向下侧突出的一端部连接。由此,使第一布线部件91与第二布线部件92电连接,经由第一布线部件91和第二布线部件92而使第一旋转传感器62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的结构。第一凹部凹陷的第一方向也可以是与轴向Z不同的方向。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面是第二凹部的底面,但不限于此。支承面也可以是底壁部的上表面中的第一凹部的缘部。支承面也可以设置在从第一凹部的底面向上侧突出的凸部。这种情况下,凸部可以与第一凹部的内侧面相连,也可以配置为远离第一凹部的内侧面。也可以在一个支承面上支承多个突起部。
第一旋转传感器只要能够对输出部的旋转进行检测,则没有特别限定。第一旋转传感器也可以是磁阻元件。突起部只要至少设置有一个,则数量没有限定。传感器端子并列的第三方向也可以是与突起部所突出的第二方向不同的方向。多个传感器端子也可以配置为相对于假想线IL对称。第二旋转传感器也可以是磁阻元件。
保持部件只要能够将第一旋转传感器保持于收纳部,则没有特别限定。保持部件也可以仅覆盖传感器主体的一部分。保持部件也可以由粘接剂以外的物质构成。减速机构的结构只要能够对马达轴的旋转进行减速,则没有特别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用途没有被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可以搭载于任何设备。此外,上述的各结构能够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4)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马达轴;
减速机构,其与所述马达轴连结;
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减速机构;
输出部,其经由所述减速机构而被传递所述马达轴的旋转;
第一旋转传感器,其对所述输出部的旋转进行检测;以及
保持部件,其将所述第一旋转传感器保持在所述壳体内,
该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第一凹部,其从所述壳体的内侧面向第一方向一侧凹陷;以及
支承面,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靠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旋转传感器具有:
传感器主体,其收纳于所述第一凹部,具有传感器芯片;以及
突起部,其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突出,
所述突起部被所述支承面从所述第一方向一侧支承,
所述传感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另一侧远离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而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收纳于所述第一凹部,是与所述传感器主体贴合的弹性体,将所述传感器主体保持于所述第一凹部的内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由粘接剂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主体埋入于所述保持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主体埋入于所述保持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传感器具有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来作为所述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一侧突出,该第二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传感器具有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来作为所述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一侧突出,该第二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传感器具有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来作为所述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一侧突出,该第二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传感器具有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来作为所述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一侧突出,该第二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传感器具有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来作为所述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一侧突出,该第二突起部从所述传感器主体向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这双方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突起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位置彼此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分别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一突起部彼此配置的间隔与所述第二突起部彼此配置的间隔彼此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一侧凹陷的第二凹部,
所述支承面是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
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嵌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主体具有与所述传感器芯片电连接的多个传感器端子,
所述多个传感器端子在第三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并且相对于通过所述传感器主体的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中心的假想线非对称地配置。
CN201822039949.9U 2017-12-06 2018-12-06 电动致动器 Active CN2093298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4308A JP6965710B2 (ja) 2017-12-06 2017-12-06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234308 2017-1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29884U true CN209329884U (zh) 2019-08-30

Family

ID=66659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39949.9U Active CN209329884U (zh) 2017-12-06 2018-12-06 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7332B2 (zh)
JP (1) JP6965710B2 (zh)
CN (1) CN20932988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08485B2 (en) * 2017-09-28 2022-08-09 Nidec Tosok Corporation Electric actu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7758A (ja) * 1990-07-06 1992-03-03 Hitachi Ltd 電動機
JP2001289610A (ja) * 1999-11-01 2001-10-19 Denso Corp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US6903473B2 (en) * 2002-09-17 2005-06-07 Asmo Co. Ltd. Motor having connector housing
JP4496010B2 (ja) * 2004-05-20 2010-07-07 株式会社東芝 モータ
JP2007057322A (ja) * 2005-08-23 2007-03-08 Hitachi Ltd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JP2007259605A (ja) * 2006-03-24 2007-10-04 Mitsuba Corp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4680136B2 (ja) * 2006-06-29 2011-05-11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DE102007030093A1 (de) * 2006-06-29 2008-06-05 Aisan Kogyo K.K., Obu Drehwinkelerfassungsvorrichtungen
JP4433022B2 (ja) * 2007-09-04 2010-03-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モータ
JP5261229B2 (ja) * 2009-02-23 2013-08-14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2244791A (ja) * 2011-05-20 2012-12-10 Seiko Epson Corp コアレス電気機械装置及びコアレス電気機械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692606B2 (ja) 2012-05-28 2015-04-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6063090B (zh) 2014-03-06 2019-08-13 索尼公司 传动装置及机器人手臂装置
JP2016208700A (ja) 2015-04-23 2016-12-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65710B2 (ja) 2021-11-10
JP2019103329A (ja) 2019-06-24
US10637332B2 (en) 2020-04-28
US20190173360A1 (en)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19659U (zh) 电动致动器
CN106026433B (zh) 马达
CN205078479U (zh) 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
CN207977837U (zh) 电动致动器
CN208719305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16192851A (ja)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431410A (zh) 马达
JP2016073119A (ja) モータ
CN209448578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0201584U (zh) 电动致动器
CN109510364A (zh) 驱动装置
US11408485B2 (en) Electric actuator
CN109510390A (zh) 驱动装置
CN209329884U (zh) 电动致动器
CN109510404A (zh) 驱动装置
CN209402336U (zh) 电动致动器
CN107112863B (zh) 电机装置
CN211557069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19068520A (ja)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200014284A1 (en) Electric actuator
CN111316542B (zh) 马达
CN109505956A (zh) 驱动装置
CN109510384A (zh) 电动轮
CN110249510A (zh) 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