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01584U - 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01584U
CN210201584U CN201921593185.6U CN201921593185U CN210201584U CN 210201584 U CN210201584 U CN 210201584U CN 201921593185 U CN201921593185 U CN 201921593185U CN 210201584 U CN210201584 U CN 2102015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axial direction
motor
partition wall
electric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931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un Kato
加藤瞬
Young-Dae Kang
姜永大
Hiroaki Takahashi
高桥博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01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015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ments of the control apparatus, e.g. valve assemblies or snapfittings of valves; Arrangements of the control unit on or in the transmission gearbox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ments of the control apparatus, e.g. valve assemblies or snapfittings of valves; Arrangements of the control unit on or in the transmission gearbox
    • F16H61/0006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for transmission control, e.g. connectors, casings or circuit bo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61/32Electric motors actuators or related electrical control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6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73Reduction gearboxes for indust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其抑制框体的大型化的同时提高了组装作业性。电动致动器包括:马达部、电路基板、减速机构、保持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器、以及外壳。外壳具有马达壳体及分隔壁。分隔壁具有在轴向上贯穿分隔壁的贯穿孔。汇流条保持器具有基底部及从基底部向轴向突出而配置于贯穿孔内的突出部。汇流条的其中一侧的端部从汇流条保持器向轴向一侧突出而连接于电路基板,汇流条的另一侧的端部从汇流条保持器的突出部的侧面突出至贯穿孔内而与定子的线圈连接。

Description

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包括:马达部;减速机构,连结于马达部;以及输出部,经由减速机构而被传递马达部的旋转。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车辆用的动力传递装置所包括的电动致动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06781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在将驱动电路内置于壳体内的电动致动器中,需要在壳体内将马达与驱动电路连接。但是,从马达的线圈延伸的引出线的前端的位置难以确定。因此,将引出线固定于设置有驱动电路的基板的作业繁琐。另一方面,在为了解决连接作业的繁琐,而设置中转线圈与基板的汇流条的情况下,存在电动致动器的小型化变得困难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包括:马达部,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马达轴以及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径向外侧的定子;电路基板,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汇流条,将所述定子与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汇流条保持器(busbar holder),保持所述汇流条;以及外壳,收容所述马达部、所述减速机构、所述电路基板、所述汇流条、以及所述汇流条保持器。所述外壳具有:马达壳体,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部位收容所述定子;以及分隔壁,位于所述马达壳体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且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所述分隔壁具有在轴向上贯穿所述分隔壁的贯穿孔。所述汇流条保持器具有:板状的基底部,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以及突出部,从所述基底部向轴向突出而配置于所述贯穿孔内。所述汇流条的其中一侧的端部从所述汇流条保持器向轴向一侧突出而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所述汇流条的另一侧的端部从所述汇流条保持器的所述突出部的侧面突出至所述贯穿孔内而与所述定子的线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中,在轴向上观察,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贯穿孔的平面区域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定子的线圈的连接部位于所述贯穿孔的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分隔壁从所述马达壳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并保持支撑所述马达轴的轴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汇流条保持器与所述分隔壁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接触而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电动致动器具有螺栓,所述螺栓在轴向上贯穿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汇流条保持器,且紧固于所述分隔壁。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其抑制框体的大型化的同时提高了组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面图。
图2是包含一部分剖面的电动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3是包含一部分剖面的电动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4是包含一部分剖面的电动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使汇流条保持器露出的状态的电动致动器的平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电动致动器
11:外壳
32:马达壳体
32a:分隔壁
32d、91c:贯穿孔
40:马达部
41:马达轴
43:定子
43a:线圈
50:减速机构
70:电路基板
91:汇流条保持器
91a:基底部
91b:突出部
92:汇流条
92a、92b:端部
96:螺栓
Z: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将正侧作为上侧,将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当表示的作为假想轴的中心轴J1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仅称为“轴向Z”。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仅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周向仅称为“周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俯视是指沿轴向从上侧或下侧观察。此外,上侧及下侧只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1至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安装于车辆。更详细而言,电动致动器10搭载于基于车辆的驾驶员的换挡操作而驱动的线控换挡(shift by 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如图1所示,电动致动器10包括:马达部40、减速机构50、输出部60、电路基板70、汇流条单元90、以及外壳11。
马达部40具有:马达轴41、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第四轴承44d、转子本体42、定子43、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以及磁体保持器46。马达轴41在轴向Z上延伸。
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及第四轴承44d以能够围绕中心轴J1旋转的方式支撑马达轴4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以及第四轴承44d例如为滚珠轴承。
作为马达轴41中由第三轴承44c支撑的部分的偏心轴部41a是以与中心轴J1平行且相对于中心轴J1已偏心的偏心轴J2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马达轴41中的偏心轴部41a以外的部分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
转子本体42固定于马达轴41。转子本体42包含固定于马达轴41的转子芯及固定于转子芯的外周部的转子磁体。
定子43隔着间隙而配置于转子本体42的径向外侧。定子43是包围转子本体4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定子43例如包含定子芯、多个绝缘体、以及多个线圈。各线圈经由绝缘体而安装于定子芯的齿。
磁体保持器46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磁体保持器46固定于马达轴41的上侧的端部的外周面。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的板面与轴向Z正交。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固定于磁体保持器46的上表面中的径向外周缘部。由此,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经由磁体保持器46而安装于马达轴41。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隙而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相向。
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轴41的下侧。减速机构50配置于转子本体42 以及定子43的下侧。减速机构50具有:外齿齿轮51、内齿齿轮52、以及输出齿轮53。此外,减速机构50也可以连结于马达轴41的上侧。
外齿齿轮51是以偏心轴部41a的偏心轴J2为中心,而在偏心轴J2的径向上扩展的圆环板状。在外齿齿轮51的径向外侧面设置有齿轮部。外齿齿轮 51经由第三轴承44c而连接于马达轴41。由此,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轴 41。外齿齿轮51从径向外侧嵌合于第三轴承44c的外圈。由此,第三轴承44c 以能够围绕偏心轴J2相对旋转的方式将马达轴41与外齿齿轮51连结。
外齿齿轮51具有在轴向Z上贯穿外齿齿轮51的多个孔51a。多个孔51a 沿以偏心轴J2为中心的周向遍及一周而等间隔地配置。孔51a的沿轴向Z观察的形状是圆形形状。
内齿齿轮52包围外齿齿轮51的径向外侧。内齿齿轮52的齿轮部与外齿齿轮51的齿轮部啮合。内齿齿轮52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齿轮52的外周部例如设为正十二边形等多边形形状,以旋转已停止的状态固定于后述的第二盖构件14。
输出齿轮53具有输出齿轮本体53a及多个销53b。输出齿轮本体53a配置于外齿齿轮51以及内齿齿轮52的下侧。输出齿轮本体53a是以中心轴J1 为中心而在径向上扩展的圆环板状。在输出齿轮本体53a的径向外侧面设置有齿轮部。输出齿轮本体53a经由第四轴承44d而连接于马达轴41。
多个销53b是从输出齿轮本体53a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多个销53b沿周向遍及一周而等间隔地配置。销53b的外径小于孔51a的内径。多个销53b从上侧穿过多个孔51a的各个。销53b的外周面与孔51a的内周面内接。孔51a的内周面经由销53b而能够围绕中心轴J1摆动地支撑外齿齿轮51。
输出部6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输出部60配置于马达部40的径向外侧。输出部60具有:输出轴61、驱动齿轮62、输出部用传感器磁体63、以及磁体保持器64。
输出轴61是在轴向Z上延伸的筒状。如此,输出轴61与马达轴41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可以简化将马达轴41的旋转传递到输出轴61的减速机构50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61是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筒状。输出中心轴J3与中心轴J1平行,且在径向上与中心轴J1远离而配置。即,马达轴41与输出轴61在马达轴41的径向上远离而配置。
输出轴61在下侧开口。输出轴61在内周面具有花键槽。输出轴61配置于在马达轴41的径向上与转子本体42重叠的位置。被驱动轴DS从下侧插入并连结于输出轴61。更详细而言,设置于被驱动轴DS的外周面的花键部嵌合于设置于输出轴61的内周面的花键槽,由此将输出轴61与被驱动轴DS 连结。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经由输出轴61而传递到被驱动轴DS。由此,电动致动器10使被驱动轴DS围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
驱动齿轮62固定于输出轴61并与输出齿轮53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62固定于输出轴61的外周面。驱动齿轮62从输出轴61朝向输出齿轮53延伸。驱动齿轮62在俯视下是扇形的齿轮。驱动齿轮62在输出齿轮 53侧的端部具有齿轮部。驱动齿轮62的齿轮部与输出齿轮53的齿轮部啮合。
磁体保持器64是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而在轴向Z上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磁体保持器64在轴向两侧开口。磁体保持器64固定于输出轴61 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情况下,磁体保持器64配置于马达部40的第四轴承44d的径向外侧。在轴向Z上观察,磁体保持器64与电路基板70部分地重叠。磁体保持器64配置于比电路基板70更下侧处。输出轴61的上端部压入并在轴向Z上贯穿磁体保持器64。
输出部用传感器磁体63是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环状。输出部用传感器磁体63固定于磁体保持器64的上表面的外周部。通过将磁体保持器 64固定于输出轴61,输出部用传感器磁体63经由磁体保持器64而固定于输出轴61。输出部用传感器磁体63隔着间隙而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相向。
输出轴61的上端部向磁体保持器64的上侧突出。输出轴61的上端部穿过电路基板70的侧端面而向比电路基板70更上侧突出。在输出轴61的上端部设置有能够嵌合工具的操作部OP。操作部OP例如是沿输出中心轴J3延伸的四棱柱状或六棱柱状。
若马达轴41围绕中心轴J1旋转,则偏心轴部41a以中心轴J1为中心而在周向上公转。偏心轴部41a的公转经由第三轴承44c而传递到外齿齿轮51,且外齿齿轮51在孔51a的内周面与销53b的外周面的内接位置变化的同时摆动。由此,外齿齿轮51的齿轮部与内齿齿轮52的齿轮部的啮合位置在周向上变化。因此,马达轴41的旋转力经由外齿齿轮51而传递到内齿齿轮52。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齿轮52被固定,因此不旋转。因此,外齿齿轮51通过传递到内齿齿轮52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而围绕偏心轴J2旋转。此时,外齿齿轮51的旋转方向与马达轴41的旋转方向成为相反方向。外齿齿轮51的围绕偏心轴J2的旋转经由孔51a及销53b而传递到输出齿轮53。由此,输出齿轮53围绕中心轴J1旋转。马达轴41的旋转被减速而传递到输出齿轮53。
若输出齿轮53旋转,则与输出齿轮53啮合的驱动齿轮62围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由此,固定于驱动齿轮62的输出轴61围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如此,马达轴41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50而传递到输出轴61。
电路基板70配置于比马达部40及输出部60更上侧。电路基板70是板面与轴向Z正交的板状。电路基板70的沿轴向Z观察的形状是大致正方形形状。电路基板70经由后述的汇流条单元90而与定子43的线圈电连接。即,电路基板70与马达部40电连接。
马达部传感器71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更详细而言,马达部传感器71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中在轴向Z上隔着间隙而与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相向的部分。马达部传感器71是检测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 的磁场的磁传感器。马达部传感器71例如是霍尔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设置有三个马达部传感器71。马达部传感器71通过检测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的磁场来检测马达部用传感器磁体45的旋转位置,而检测马达轴41的旋转。
输出部传感器72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更详细而言,输出部传感器72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中在轴向Z上隔着间隙而与输出部用传感器磁体63相向的部分。输出部传感器72是检测输出部用传感器磁体63 的磁场的磁传感器。输出部传感器72例如是霍尔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输出部传感器72通过检测输出部用传感器磁体63的磁场来检测输出部用传感器磁体63的旋转位置,而检测输出轴61的旋转。
外壳11收容马达部40、减速机构50、输出部60、电路基板70、以及汇流条单元90。外壳11具有:俯视下多边形形状的外壳本体12,在上侧开口;第一盖构件13,固定于外壳本体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以及第二盖构件14,固定于外壳本体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
外壳本体12具有:角筒状的外壁部30,构成电动致动器10的框体;底壁部31,从外壁部30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以及马达壳体32及输出轴保持部33,固定于底壁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壁部30在轴向Z上观察是五边形的角筒状。外壁部30的上侧的开口部是外壳本体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底壁部31具有在下侧开口的开口部。在底壁部31的开口部的周缘设置有从底壁部31向下侧突出的筒状的筒状壁31a。由筒状壁31a包围的开口部是外壳本体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马达壳体32以及输出轴保持部33固定于底壁部31的上表面。
马达壳体32是上下开口的筒状。马达壳体32将马达部40保持于内部。外壳本体12具有圆环板状的分隔壁32a,所述圆环板状的分隔壁32a从马达壳体32的上侧的开口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分隔壁32a扩展的方向只要是与轴向Z交叉的方向即可,不限定于径向。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马达壳体 32及分隔壁32a是单一构件的一部分。马达壳体32及分隔壁32a也可以是单独的构件。马达壳体32的下端固定于底壁部31。在马达壳体32的内周面固定有马达部40的定子43。
如图4及图5所示,分隔壁32a具有在上下方向(轴向Z)上贯穿分隔壁32a的六处贯穿孔32d。贯穿孔32d是圆角的四边形形状。六处贯穿孔32d 在轴向Z上观察配置于彼此相等的径向位置,且在中心轴J1的周围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分隔壁32a在轴向Z上观察的中央具有轴承保持部32c。轴承保持部32c 是沿轴向Z延伸的圆筒状。在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周面保持第二轴承44b。即,分隔壁32a从马达壳体32的上侧(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并在轴向Z上观察的中央部保持支撑马达轴41的第二轴承44b。通过分隔壁 32a兼作轴承保持器,可以抑制电动致动器10在轴向Z上大型化。
在分隔壁32a的上表面配置有汇流条单元90。如图2至图5所示,汇流条单元90具有圆环板状的汇流条保持器91及由汇流条保持器91保持的六根汇流条92。汇流条保持器91具有:圆环板状的基底部91a,在与轴向Z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以及六处突出部91b,从基底部91a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
六处突出部91b在中心轴J1的周围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突出部91b 的外形在轴向Z上观察是圆角的四边形形状。汇流条保持器91具有在轴向Z 上贯穿汇流条保持器91的贯穿孔91c。贯穿孔91c的外形形状是圆角的四边形形状。贯穿孔91c在轴向上观察,位于突出部91b的靠近径向外侧的部分。
汇流条92由汇流条保持器91保持。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汇流条92 嵌入成形于汇流条保持器91。各汇流条92的两端部从汇流条保持器91露出。具体而言,汇流条92的其中一侧的端部92a从汇流条保持器9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2的其中一侧的端部92a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笔直的带状,且从下侧向上侧贯穿电路基板70。端部92a在贯穿电路基板70的位置利用焊接、熔接、压入等连接方法与电路基板70电连接。
汇流条92的另一侧的端部92b从汇流条保持器91的突出部91b的侧面突出至贯穿孔91c内。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汇流条92的另一侧的端部92b 从贯穿孔91c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内壁向径向外侧突出。端部92b具有在贯穿孔91c内折曲成钩型的形状。端部92b在贯穿孔91c内,握持定子43的线圈 43a,并通过焊接或熔接与线圈43a连接。由此,定子43与电路基板70经由汇流条92而电连接。
在汇流条单元90安装于分隔壁32a的状态下,六处突出部91b分别插入分隔壁32a的六处贯穿孔32d。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突出部91b的外形形状与贯穿孔32d的内周形状基本一致,且通过将突出部91b插入贯穿孔32d,汇流条单元90相对于分隔壁32a在周向及径向上被定位。
分隔壁32a的贯穿孔32d在轴向Z上观察,被汇流条保持器91部分地封闭。汇流条保持器91的贯穿孔91c在贯穿孔32d的平面区域内开口。马达壳体32的内部空间与汇流条单元90的上侧的空间经由汇流条保持器91的贯穿孔91c而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91c在轴向上观察,位于比突出部91b的外周缘更内侧。即,贯穿孔91c的四方被包含突出部91b的一部分的壁部包围。根据所述构成,汇流条92的端部92b被树脂制的汇流条保持器91的一部分即突出部91b包围,因此汇流条92与分隔壁32a的接触得以抑制。当分隔壁 32a为金属制时,难以产生汇流条92与分隔壁32a的短路。
另外,在轴向上观察,可以使突出部91b的四个外侧面与贯穿孔32d的四个内壁面接触或接近而配置,而使突出部91b嵌合于贯穿孔32d。由此,能够相对于分隔壁32a对汇流条单元90准确地定位。
此外,也可在分隔壁32a的贯穿孔32d的平面区域内,在与轴向Z正交的方向上排列配置贯穿孔91c及突出部91b。在所述构成中,贯穿孔91c在轴向Z上贯穿基底部91a的未设置突出部91b的部分。突出部91b的外周缘的形状与贯穿孔32d的开口部的形状不一致。在此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突出部91b的多个侧面与贯穿孔32d的多个内壁面接触或接近而配置,进行相对于分隔壁32a的汇流条保持器91的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器91的贯穿孔91c位于分隔壁32a的贯穿孔32d内。因此,汇流条92的另一侧的端部92b从突出部91b的侧面突出至贯穿孔32d内,而在贯穿孔32d内与线圈43a连接。即,汇流条92与定子43 的线圈43a的连接部位于贯穿孔32d的内部。根据所述构成,汇流条92与定子43的线圈43a的连接部难以向贯穿孔32d的上侧或下侧突出,因此可以抑制轴向上的厚度增加同时可以设置汇流条9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汇流条92在轴向Z观察,位于分隔壁 32a的贯穿孔32d的平面区域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2位于比保持汇流条92的突出部91b的外周缘更内侧。根据所述构成,汇流条92在轴向Z 上观察,配置于与分隔壁32a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可以使配置于分隔壁32a 上的汇流条保持器91变薄。
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器91与分隔壁32a的上表面(朝向轴向一侧的面)接触而配置。根据所述构成,汇流条保持器91隔着分隔壁32a配置于与马达部40相反的一侧。由此,可分别进行马达部40的组装及汇流条保持器91的组装,因此组装作业不会变得繁琐,作业性提高。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外壳本体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收容有电路基板 70。在开口部12a安装从上侧覆盖电路基板70的第一盖构件13。外壳本体 12及第一盖构件13沿轴向Z观察是五边形形状。电路基板70配置于开口部 12a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5所示,电路基板70利用位于在轴向Z上观察的中央部的三根螺栓96而紧固于马达壳体32的分隔壁32a。螺栓96在轴向上贯穿电路基板70及汇流条保持器91,并紧固于分隔壁32a 的螺钉孔。根据所述构成,利用共同的螺栓96将电路基板70与汇流条保持器91紧固在一起而一体化。由此,可以抑制电路基板70与汇流条保持器91 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因运行时的振动而变化。其结果,可以抑制对汇流条92 与电路基板70的连接部分施加负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使用单独的螺栓将汇流条保持器91与电路基板70固定于分隔壁32a的情况相比,可以缩小汇流条保持器91与电路基板 70的轴向Z上的间隔。因此,可以抑制通过设置汇流条保持器91而导致的电动致动器10的大型化。
第一盖构件13是在下侧开口的容器状的金属构件。第一盖构件13与外壳本体12通过在轴向上贯穿第一盖构件13的多个螺栓而紧固。如图1所示,第一盖部件13具有:框状的平坦部13a,沿外壳本体12的开口部12a延伸;以及收容凹部13b,位于平坦部13a内侧,且在下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盖构件13为金属板制,且设置有收容凹部13b的部分的第一盖构件13的上表面向平坦部13a更上侧突出。通过设置收容凹部13b,第一盖构件13的刚性变高。
在收容凹部13b收容封装于电路基板70的上表面的电子零件及被驱动轴 DS的操作部OP。在收容凹部13b收容例如封装于电路基板70的电容器、晶体管等。
第一盖构件13具有位于输出轴61的上侧的开口部13c。在开口部13c 安装有能够拆卸的帽(cap)15。帽15例如为橡胶制。通过拆卸帽15,能够经由开口部13c而将工具连接于操作部OP。
如图5所示,电动致动器10具有从外壳本体12的侧面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部81。连接器部81是连接外部装置的部分。外部装置例如是对马达部 40供给电源的电源装置等。连接器部81沿轴向Z观察,向比外壳11更外侧突出。连接器部81是在从外壳1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前端侧开口的筒状。
减速机构50配置于马达壳体32向下的开口的位置。第二盖构件14从下侧覆盖减速机构50。第二盖构件1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金属制。第二盖构件 14具有:圆筒状的内侧筒部14a,以中心轴J1为中心;角筒状的外侧筒部14b,以中心轴J1为中心;固定筒部14c,固定于外壳本体12;底壁部14d,位于内侧筒部14a的下端的端部;以及开口部14e,在轴向Z上与输出部60重叠。
关于内侧筒部14a,与外侧筒部14b相比内径小,且位于比外侧筒部14b 更下侧。在内侧筒部14a的径向内侧保持第一轴承44a。因此,马达轴41利用由第二盖构件14保持的第一轴承44a及由马达壳体32保持的第二轴承44b 而以能够围绕轴旋转的方式受到支撑。
在第一轴承44a与底壁部14d的轴向Z之间配置预压构件47。即,电动致动器10包括预压构件47。预压构件47是沿周向延伸的圆环状的波形垫圈 (wave washer)。预压构件47与底壁部14d的上侧的面及第一轴承44a的外圈的下侧的端部接触。预压构件47对第一轴承44a的外圈施加向上的预压。
在外侧筒部14b的径向内侧保持有内齿齿轮52。由此,减速机构50经由第二盖构件14保持于外壳11的底部。
固定筒部14c固定于外壳本体12的筒状壁31a的外周面。由此,第二盖构件14固定于外壳本体12。
输出轴保持部33是沿轴向Z延伸的圆筒状。输出轴保持部33的侧面的一部分固定于马达壳体32的侧面。输出轴保持部33的下端固定于底壁部31。输出轴保持部33具有在轴向Z上贯穿输出轴保持部33的贯穿孔33a。在贯穿孔33a的内侧嵌合圆筒状的衬套65。
衬套65在下侧的端部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向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衬套65的凸缘部在驱动齿轮62利用上表面从下侧支撑。在衬套65的内侧嵌合输出轴61。衬套65以能够围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的方式支撑输出轴61。输出轴61具有从输出轴6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61b。凸缘部61b被第二盖构件14从下侧支撑。输出轴61的下侧的端部穿过第二盖构件14的开口部14e并在下侧露出。
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用途未特别限定,也可以搭载于车辆以外。另外,所述各构成可以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6)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部,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马达轴以及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径向外侧的定子;
电路基板,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
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
汇流条,将所述定子与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
汇流条保持器,保持所述汇流条;以及
外壳,收容所述马达部、所述减速机构、所述电路基板、所述汇流条、以及所述汇流条保持器;且
所述外壳具有:
马达壳体,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部位收容所述定子;以及
分隔壁,位于所述马达壳体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且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
所述分隔壁具有在轴向上贯穿所述分隔壁的贯穿孔,
所述汇流条保持器具有:
板状的基底部,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以及
突出部,从所述基底部向轴向突出而配置于所述贯穿孔内;
所述汇流条的其中一侧的端部从所述汇流条保持器向轴向一侧突出而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
所述汇流条的另一侧的端部从所述汇流条保持器的所述突出部的侧面突出至所述贯穿孔内而与所述定子的线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上观察,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贯穿孔的平面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定子的线圈的连接部位于所述贯穿孔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从所述马达壳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并保持支撑所述马达轴的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器与所述分隔壁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接触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螺栓,所述螺栓在轴向上贯穿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汇流条保持器,且紧固于所述分隔壁。
CN201921593185.6U 2018-09-26 2019-09-24 电动致动器 Active CN2102015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0442A JP7110872B2 (ja) 2018-09-26 2018-09-26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8-180442 2018-09-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01584U true CN210201584U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78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93185.6U Active CN210201584U (zh) 2018-09-26 2019-09-24 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52835B2 (zh)
JP (1) JP7110872B2 (zh)
CN (1) CN21020158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0872B2 (ja) * 2018-09-26 2022-08-02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20141B2 (ja) * 2019-04-16 2022-08-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1196017A (ja) * 2020-06-16 2021-12-27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シフト装置
KR20220059168A (ko) * 2020-11-02 2022-05-1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모터
JP2022174522A (ja) * 2021-05-11 2022-11-24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0487B2 (ja) 2005-03-16 2010-01-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ポンプ用モータ
JP4623125B2 (ja) * 2008-04-07 2011-0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ステアリング用電動モ−タ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892067B2 (ja) 2010-01-29 2012-03-07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電動ハブユニット
JP5240265B2 (ja) 2010-09-22 2013-07-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US9450476B2 (en) * 2011-09-12 2016-09-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drive unit
JP5556833B2 (ja) * 2012-03-09 2014-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064479B2 (ja) * 2012-09-19 2017-01-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制御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るモータユニット
JP6119631B2 (ja) * 2014-02-18 2017-04-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JP6552166B2 (ja) * 2014-07-15 2019-07-31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用モータ
JP6444929B2 (ja) 2016-04-15 2018-12-26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巻線を圧接結線して構成される配線基板を備える電動機
JP7020114B2 (ja) * 2017-12-28 2022-02-16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10872B2 (ja) * 2018-09-26 2022-08-02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4094A (ja) 2020-04-02
US11152835B2 (en) 2021-10-19
US20200099270A1 (en) 2020-03-26
JP7110872B2 (ja)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01584U (zh) 电动致动器
WO2019004004A1 (ja) 電子機器
CN209805579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19103330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0041557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6290514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1557069U (zh) 电动致动器
CN114337089A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125088U (zh) 电动致动器
JP7206967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3243763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0273734U (zh) 电动致动器
JP6965709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3585334U (zh) 电动致动器
WO2018180657A1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4125011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2543531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7115775U (zh) 旋转电机
CN214125085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7282554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7282581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19103329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1530946U (zh) 电动致动器
JP7192538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5596312U (zh) 电动致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