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5060U - 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125060U CN214125060U CN202023175458.0U CN202023175458U CN214125060U CN 214125060 U CN214125060 U CN 214125060U CN 202023175458 U CN202023175458 U CN 202023175458U CN 214125060 U CN214125060 U CN 2141250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
- output shaft
- diameter portion
- magnet holder
- electric actu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6316 preloa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中,可抑制将磁铁固定的经硬化的粘着剂剥落。电动致动器包括:马达部;输出轴,沿规定方向延伸,用来传递马达部的旋转;磁铁固持器,为嵌合于输出轴的筒状,且固定于输出轴;以及磁铁,固定于磁铁固持器。磁铁固持器具有:大径部;以及小径部,外径小于大径部,经由阶差而与大径部的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相连。磁铁为从外侧嵌合于小径部的环状,且由粘着剂固定于磁铁固持器。大径部从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支撑磁铁。磁铁的外周面在输出轴的径向上位于比大径部的外周面更靠外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包括马达部、用来传递马达部的旋转的输出轴、及固定于输出轴的磁铁。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此种电动致动器,记载了一种安装于自动变速机的挡位切换装置,所述自动变速机搭载于车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20034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所述那样的电动致动器中,有时磁铁通过粘着剂而固定于输出轴。此时,在固定磁铁时,有时粘着剂漏出,以比输出轴及磁铁更向外侧伸出的状态硬化。因此,有因与电动致动器的其他部分摩擦等而导致伸出而硬化的粘着剂的部分剥落之虞。由此,有剥落的粘着剂附着于电动致动器内部的电子零件等之虞。
鉴于所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具有可抑制将磁铁固定的经硬化的粘着剂剥落的结构。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包括:马达部;输出轴,沿规定方向延伸,用来传递所述马达部的旋转;磁铁固持器,为嵌合于所述输出轴的筒状,且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以及磁铁,固定于所述磁铁固持器。所述磁铁固持器具有:大径部;以及小径部,外径小于所述大径部,经由阶差而与所述大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相连。所述磁铁为从外侧嵌合于所述小径部的环状,且由粘着剂固定于所述磁铁固持器。所述大径部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支撑所述磁铁。所述磁铁的外周面在所述输出轴的径向上位于比所述大径部的外周面更靠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小径部具有设于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的收容凹部,在所述收容凹部,收容有将所述磁铁固持器与所述磁铁固定的粘着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收容凹部为遍及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的整周而设置的环状的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输出轴具有:本体部;安装部,外径小于所述本体部,经由阶差而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相连,所述磁铁固持器嵌合于所述安装部,所述本体部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支撑所述大径部,所述大径部的外径为所述本体部的外径以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磁铁固持器在所述规定方向的两侧开口,所述输出轴在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具有工具连结孔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输出轴中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磁铁固持器中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更靠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还包括: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部,经由所述减速机构将所述马达部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马达部具有连结于所述减速机构的马达轴,所述马达轴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所述马达轴与所述输出轴在与所述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远离地配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电动致动器中,可抑制将磁铁固定的经硬化的粘着剂剥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截面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出轴连结有工具的状态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动致动器
40:马达部
41:马达轴
50:减速机构
61:输出轴
61a:本体部
61c:安装部
63:磁铁
64:磁铁固持器
64a:大径部
64b:小径部
64c:收容凹部
66:工具连结孔洞
68:粘着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各图中适当表示的Z轴平行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Z轴的正侧设为上侧,将Z轴的负侧设为下侧。各图中适当表示的作为假想轴的中心轴J1沿Z轴方向延伸,即沿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只要无特别说明,则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简称为“圆周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轴向相当于规定方向。另外,上侧相当于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下侧相当于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此外,所谓上下方向、上侧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为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安装于车辆。更详细而言,电动致动器10例如搭载于基于车辆的驾驶员的换挡操作而驱动的线控停车 (park-by-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电动致动器10包括马达部40、减速机构50、输出部60、壳体11、汇流条单元90、电路基板70、马达部传感器71、磁传感器72及分隔构件80。
马达部40的中心轴为中心轴J1。马达部40具有马达轴41、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第四轴承44d、转子本体42、定子43、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及保持构件46。马达轴41沿轴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及第四轴承 44d例如为球轴承。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及第四轴承 44d固定于马达轴41。第一轴承44a及第二轴承44b绕中心轴J1能够旋转地支撑马达轴41。
马达轴41具有偏心轴部41a,所述偏心轴部41a以相对于中心轴J1而偏心的偏心轴J2为中心。本实施方式中,偏心轴部41a为马达轴41的下侧部分的一部分。在偏心轴部41a固定有第三轴承44c。偏心轴J2与中心轴J1平行。偏心轴部41a为以偏心轴J2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马达轴41中偏心轴部41a以外的部分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
转子本体42固定于马达轴41。转子本体42具有固定于马达轴41的转子芯、及固定于转子芯的外周部的转子磁铁。
定子43隔着间隙而配置在转子本体42的径向外侧。定子43为包围转子本体4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定子43例如具有定子芯43a、绝缘体(insulator) 43b及多个线圈43c。各个线圈43c经由绝缘体43b而安装于定子芯43a的齿 (teeth)。
保持构件46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保持构件46固定于马达轴 41的上侧的端部的外周面。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件46通过拧入至马达轴 41的上端部的螺母48而固定于马达轴41。
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的板面例如与轴向正交。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固定于保持构件46的上表面中径向外周缘部。由此,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经由保持构件46而安装于马达轴41。本实施方式中,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隔着间隙在轴向上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相向。
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部40。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轴41的下侧。减速机构50配置于转子本体42及定子43的下侧。在减速机构50与定子43的轴向之间配置有分隔构件80。减速机构50具有外齿合齿轮51、内齿合齿轮52、输出齿轮53及多个突出部54。此外,减速机构50 也可连结于马达轴41的上侧。
外齿合齿轮51为以偏心轴部41a的偏心轴J2为中心而沿偏心轴J2的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在外齿合齿轮51的径向外侧面设有齿轮部。外齿合齿轮 51的齿轮部具有沿着外齿合齿轮51的外周排列的多个齿部。
外齿合齿轮51连结于马达轴41。更详细而言,外齿合齿轮51经由第三轴承44c而连结于马达轴41的偏心轴部41a。由此,马达轴41连结于减速机构50。外齿合齿轮51从径向外侧嵌合于第三轴承44c的外轮。由此,第三轴承44c将马达轴41与外齿合齿轮51绕偏心轴J2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
本实施方式中,外齿合齿轮51具有多个孔洞部51a。本实施方式中,孔洞部51a将外齿合齿轮51沿轴向贯穿。多个孔洞部51a沿着圆周方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孔洞部51a沿着以偏心轴J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配置于一周。沿轴向观看,孔洞部51a为圆形形状。孔洞部51a的内径大于突出部54的外径。此外,孔洞部51a也可为具有底部的孔洞。
内齿合齿轮52为位于外齿合齿轮51的径向外侧且包围外齿合齿轮51的环状。本实施方式中,内齿合齿轮52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合齿轮52固定于壳体11。内齿合齿轮52与外齿合齿轮51啮合。在内齿合齿轮52的径向内侧面设有齿轮部。内齿合齿轮52的齿轮部具有沿着内齿合齿轮52的内周排列的多个齿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合齿轮52的齿轮部仅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与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啮合。
输出齿轮53配置于外齿合齿轮51及内齿合齿轮52的上侧。即,沿轴向观看,输出齿轮53与外齿合齿轮51重叠地配置。输出齿轮53经由第四轴承 44d而连接于马达轴41。虽图示省略,但例如沿轴向观看,输出齿轮53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在输出齿轮53的径向外侧面设有齿轮部。输出齿轮53的齿轮部具有沿着输出齿轮53的外周排列的多个齿部。
输出齿轮53的内周缘部与挡圈49的下侧相向地配置,所述挡圈49安装于第四轴承44d的外轮。挡圈49比第四轴承44d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利用挡圈49来抑制输出齿轮53相对于第四轴承44d向上侧移动。
多个突出部54从输出齿轮53向外齿合齿轮51沿轴向突出。多个突出部 54为从输出齿轮53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圆柱状。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出部54与输出齿轮53一体成形。多个突出部54沿着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配置于一周。
突出部54的外径小于孔洞部51a的内径。多个突出部54分别从上侧插入至多个孔洞部51a。突出部54的外周面与孔洞部51a的内侧面内接。多个突出部54经由孔洞部51a的内侧面,绕中心轴J1能够摆动地支撑外齿合齿轮51。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齿轮53因挡圈49而向上侧的移动受到抑制,因此抑制设于输出齿轮53的突出部54从孔洞部51a向上侧脱出。
输出部60为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输出部60配置于马达部40的径向外侧。输出部60具有输出轴61、驱动齿轮62、磁铁63及磁铁固持器64。即,电动致动器10包括输出轴61、驱动齿轮62、磁铁63及磁铁固持器64。
输出轴61为沿马达轴41的轴向延伸的筒状。如此,输出轴61沿与马达轴41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可简化将马达轴41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61的、减速机构50的结构。输出轴61经由减速机构50而连结于马达轴41。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61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筒状。
输出中心轴J3与中心轴J1平行,自中心轴J1在径向上远离地配置。即,马达轴41与输出轴61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远离地配置。因此,和马达轴41与输出轴61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使电动致动器10在轴向上小型化。图1中,输出中心轴J3例如位于中心轴J1的右侧。此外,将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径向称为“输出径向”。输出径向为输出轴61的径向。
输出轴61配置于在马达轴41的径向上与转子本体42重叠的位置。如图 1至图4所示,输出轴61具有本体部61a及安装部61c。本体部61a为在上侧具有顶壁部61j,在下侧开口的筒状。本体部61a例如为以输出中心轴J3 为中心的圆筒状。在本体部61a的下侧部分,设有从本体部61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的轴凸缘部61b。
安装部61c经由阶差而与本体部61a的上侧相连。安装部61c的外径小于本体部61a的外径。如图4所示,安装部61c从顶壁部61j向上侧突出。安装部61c例如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柱状。安装部61c的轴向的尺寸小于本体部61a的轴向的尺寸。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61c位于第二轴承44b的径向外侧。如图3及图4所示,安装部61c具有安装部本体61d及突出部61e。安装部本体61d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
突出部61e从安装部本体61d的外周面向输出径向的外侧突出。突出部 61e为包围输出中心轴J3的圆环状。突出部61e比本体部61a的上侧的端部更向上侧远离地配置。如图4所示,突出部61e的上侧的面为以输出中心轴 J3为中心的锥形面61g。锥形面61g随着朝向输出径向的外侧而位于下侧。锥形面61g中,安装部61c的外径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大。突出部61e 的下侧的面为与轴向正交的平坦面61h。平坦面61h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环状的面。平坦面61h空开间隙而与顶壁部61j的上表面的上侧相向。
通过设有突出部61e,而在安装部61c的下端部设有向输出径向的内侧凹陷的槽61i。槽61i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槽。槽61i的槽底面相较于安装部本体61d中位于比突出部61e更靠上侧的部分的外周面,位于更靠输出径向的内侧。
如图3所示,突出部61e具有第一定位槽61f。第一定位槽61f设于突出部61e的外周面。第一定位槽61f将突出部61e沿轴向贯穿。沿轴向观看,第一定位槽61f为向输出径向的内侧凹陷的半圆弧状。
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电路基板70更靠下侧。输出轴61具有设于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的工具连结孔洞66。本实施方式中,工具连结孔洞66设于安装部61c。工具连结孔洞66从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面向下方凹陷。工具连结孔洞66为在下侧具有底部的孔洞。工具连结孔洞66在上侧开口。
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看,工具连结孔洞66为多边形形状的孔洞。例如沿轴向观看,工具连结孔洞66为正六边形形状的孔洞。如图4所示,工具连结孔洞66为供插入工具W并连结的孔洞。工具W例如为六角扳手 (hexagonal wrench)。沿轴向观看,工具连结孔洞66位于电路基板70的外侧。所谓“沿轴向观看,工具连结孔洞66位于电路基板70的外侧”,只要沿轴向观看而工具连结孔洞66不与电路基板70重叠即可。工具连结孔洞66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顶壁部61j更靠上侧。
输出轴61在比工具连结孔洞66更靠下侧具有被驱动体连结部67。被驱动体连结部67为从下侧连结被驱动体DS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被驱动体连结部67为从输出轴61的下侧向上侧凹陷的孔洞。被驱动体连结部67例如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在下侧开口的圆形形状的孔洞。被驱动体连结部 67为在上侧具有底部的孔洞。
本实施方式中,被驱动体连结部67包括本体部61a。即,被驱动体连结部67的内部为本体部61a的内部。被驱动体连结部67的上侧的底部包括本体部61a的顶壁部61j。如图1所示,被驱动体连结部67在内周面具有多个花键槽67a。被驱动体连结部67的内周面为本体部61a的内周面。
被驱动体DS为沿轴向延伸的轴。在被驱动体连结部67,从下侧插入并连结有被驱动体DS。更详细而言,通过将设于被驱动体DS的外周面的花键部嵌合于被驱动体连结部67的内周面上所设的花键槽67a,而将被驱动体DS 连结于被驱动体连结部67。由此,将输出轴61与被驱动体DS连结。通过连结于被驱动体连结部67,而向被驱动体DS传递输出轴61的旋转。由此,经由输出轴61将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传递至被驱动体DS。如此,电动致动器10使被驱动体DS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
驱动齿轮62固定于输出轴61,与输出齿轮53啮合。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62固定于输出轴61的外周面。驱动齿轮62从输出轴61向输出齿轮 53延伸。驱动齿轮62在前端部具有与输出齿轮53的齿轮部啮合的齿轮部。
磁铁固持器64为在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磁铁固持器64例如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磁铁固持器64固定于输出轴61的上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持器64配置于马达部40的第二轴承44b的径向外侧。
如图3及图4所示,磁铁固持器64具有大径部64a及小径部64b。大径部64a为磁铁固持器64的下侧部分。大径部64a的外径为本体部61a的外径以下。因此,磁铁固持器64不相对于输出轴61向输出径向的外侧伸出。由此,磁铁固持器64不易与其他零件发生干扰。大径部64a的外径例如与本体部61a的上侧部分的外径相同。
小径部64b为磁铁固持器64的上侧部分。小径部64b经由阶差而与大径部64a的上侧相连。小径部64b的外径小于大径部64a的外径。如图4所示,小径部64b的内径小于大径部64a的内径。
小径部64b具有设于小径部64b的外周面的收容凹部64c。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凹部64c为遍及小径部64b的外周面的整周而设置的环状的槽。收容凹部64c例如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环状。收容凹部64c 的上侧的缘部位于比小径部64b的上侧的端部更向下侧远离的位置。收容凹部64c的下侧的缘部位于小径部64b的下侧的端部。如图4所示,在收容凹部64c收容有将磁铁固持器64与磁铁63固定的粘着剂68。
如图2及图4所示,磁铁固持器64嵌合于输出轴61。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持器64嵌合于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即,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持器64嵌合于安装部61c。磁铁固持器64例如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安装部61c。如图4所示,在大径部64a的内侧压入有突出部61e。由此,磁铁固持器64 固定于输出轴61。
将磁铁固持器64固定于输出轴61的作业者等使磁铁固持器64从上侧接近输出轴61,在大径部64a的内侧插入安装部61c的上端部。接着,作业者等将磁铁固持器64向下侧按压,将突出部61e压入至大径部64a的内侧。此处,突出部61e的上侧的面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外径变大的锥形面61g。因此,容易使磁铁固持器64沿着锥形面61g向下侧移动。由此,容易对输出轴61 压入并固定磁铁固持器64。
另外,突出部61e的下侧的面为与轴向正交的平坦面61h。因此,例如在通过压入而突出部61e的外周面稍稍没入至大径部64a的内周面的情况下,平坦面61h相对于大径部64a的内周面而从上侧卡住。由此,可抑制磁铁固持器64相对于输出轴61向上侧脱出。此外,磁铁固持器64也可除了压入以外,还通过粘着剂而固定于输出轴61,或也可不进行压入,而通过粘着剂固定于输出轴61。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作业者等”,包含进行各作业的作业者及装配装置等。各作业可仅由作业者进行,或也可仅由装配装置进行,或也可由作业者与装配装置进行。
磁铁固持器64的下侧的端部与本体部61a的上侧的面接触。由此,磁铁固持器64由本体部61a从下侧支撑。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持器64的下侧的端部为大径部64a的下侧的端部。即,本体部61a从下侧支撑大径部64a。本体部61a的上侧的面为顶壁部61j的上侧的面,且为本体部61a与安装部 61c之间的阶差的、朝向上侧的阶差面。
磁铁固持器64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安装部61c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上侧。即,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磁铁固持器64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由此,工具连结孔洞66的上侧的开口部位于比磁铁固持器64的上侧的开口部更靠下侧。磁铁固持器64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电路基板70更靠下侧。磁铁固持器64的一部分位于电路基板70的下侧。即,沿轴向观看,磁铁固持器64与电路基板70局部地重叠。
如图3所示,磁铁固持器64具有设于磁铁固持器64的内周面的第二定位槽64e。第二定位槽64e从磁铁固持器64的内周面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例如沿轴向观看,第二定位槽64e为向输出径向的外侧凹陷的半圆弧状。第二定位槽64e与第一定位槽61f相向地配置。第一定位槽61f的内部与第二定位槽64e的内部相互相连,构成圆形形状的孔洞。通过将销等插入至所述孔洞,可将磁铁固持器64与输出轴61在绕输出中心轴J3的圆周方向定位。
磁铁固持器64具有设于磁铁固持器64的外周面的第三定位槽64d。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定位槽64d设于小径部64b的外周面。第三定位槽64d从小径部64b的外周面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例如沿轴向观看,第三定位槽 64d为向输出径向的内侧凹陷的半圆弧状。第三定位槽64d设于在与第二定位槽64e之间夹持输出中心轴J3的位置。
磁铁63为从外侧嵌合于小径部64b的环状。磁铁63例如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4所示,磁铁63的内周面与小径部64b的外周面接触。磁铁63的内周面堵塞收容凹部64c的开口。磁铁63由粘着剂68固定于磁铁固持器64。通过在输出轴61固定磁铁固持器64,而磁铁63经由磁铁固持器64而固定于输出轴61。
磁铁63的下侧的端部与大径部64a的上侧的面接触。由此,大径部64a 从下侧支撑磁铁63。磁铁63的外径大于大径部64a的外径。即,磁铁63的外周面在输出轴61的径向上位于比大径部64a的外周面更靠外侧。磁铁63 的一部分隔着间隙而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相向。磁铁63的轴向的尺寸例如与小径部64b的轴向的尺寸相同。磁铁63的上侧的端面例如位于与小径部64b的上侧的端面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
如图3所示,磁铁63具有设于磁铁63的内周面的第四定位槽63a。第四定位槽63a从磁铁63的内周面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例如沿轴向观看,第四定位槽63a为向输出径向的外侧凹陷的半圆弧状。第四定位槽63a与第三定位槽64d相向地配置。如图2所示,第三定位槽64d的内部与第四定位槽 63a的内部相互相连,构成圆形形状的孔洞。通过将销等插入至所述孔洞,可将磁铁固持器64与磁铁63在绕输出中心轴J3的圆周方向上定位。
在固定磁铁63时,作业者等将未硬化的粘着剂68涂布于磁铁63的内周面、或小径部64b的外周面。接着,作业者等使磁铁63从上侧接近小径部 64b,将磁铁63嵌合于小径部64b,且将磁铁63的下端部抵接于大径部64a 的上端部。此时,所涂布的粘着剂68有时从磁铁63与大径部64a的轴向的间隙向输出径向的外侧漏出。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磁铁63的外周面在输出轴61的径向上位于比大径部64a的外周面更靠外侧。因此,即便粘着剂68向输出径向的外侧漏出,也可抑制硬化的粘着剂68比磁铁63更向输出径向的外侧伸出。由此,可抑制漏出的粘着剂68与其他零件接触。因此,可抑制将磁铁63固定的经硬化的粘着剂68剥落。因此,可抑制硬化的粘着剂68附着于电动致动器10 内部的电子零件等。
另外,如图4所示,从磁铁63与大径部64a的轴向之间漏出的粘着剂68 容易成为接触磁铁63的下侧的面及大径部64a的外周面的状态。因此,容易增大利用粘着剂68的粘着面积,可将磁铁固持器64与磁铁63更牢固地固定。另外,通过对比磁铁固持器64更向输出径向的外侧突出的部分从下侧向上侧施加力,也可对磁铁63的粘着强度容易地进行试验。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小径部64b的外周面,设有收容粘着剂68的收容凹部64c。因此,可增大利用粘着剂68的粘着面积。由此,可将磁铁固持器64与磁铁63更牢固地固定。另外,粘着剂68的一部分收容于收容凹部 64c,因此可使粘着剂68不易从磁铁63与大径部64a的轴向之间泄漏。另外,通过在小径部64b的外周面而非大径部64a的上端面设置收容凹部64c,可抑制大径部64a的上端面中从下侧支撑磁铁63的部分的面积减小。因此,可利用大径部64a从下侧稳定地支撑磁铁63。另外,相较于大径部64a的上端面,小径部64b的外周面更易加工,容易制作收容凹部64c。
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磁铁63的外周面位于比大径部64a的外周面更靠输出径向的外侧的情况下,大径部64a的上端面的面积容易变小。因此,可抑制从下侧支撑磁铁63的部分的面积减小的效果在磁铁63的外周面位于比大径部64a的外周面更靠输出径向的外侧的情况下,特别有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收容凹部64c为遍及小径部64b的外周面的整周而设置的环状的槽。因此,在小径部64b的整周,可增大利用粘着剂68的粘着面积,可将磁铁63更牢固地固定于磁铁固持器64。另外,可在整周抑制粘着剂68从磁铁63与大径部64a的轴向之间漏出。
当马达轴41绕中心轴J1旋转时,偏心轴部41a以中心轴J1为中心沿圆周方向公转。偏心轴部41a的公转经由第三轴承44c而传递至外齿合齿轮51,对于外齿合齿轮51而言,孔洞部51a的内周面与突出部54的外周面的内接位置变化同时摆动。由此,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与内齿合齿轮52的齿轮部的啮合位置沿圆周方向变化。因此,经由外齿合齿轮51将马达轴41的旋转力传递至内齿合齿轮52。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内齿合齿轮52固定于壳体11,因此不旋转。因此,由于传递至内齿合齿轮52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外齿合齿轮51绕偏心轴J2旋转。此处,外齿合齿轮51的旋转方向成为与马达轴4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外齿合齿轮51的绕偏心轴J2的旋转经由孔洞部51a及突出部54 而传递至输出齿轮53。由此,输出齿轮53绕中心轴J1旋转。将马达轴41 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输出齿轮53。
当输出齿轮53旋转时,与输出齿轮53啮合的驱动齿轮62绕输出中心轴 J3旋转。由此,固定于驱动齿轮62的输出轴61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如此,经由减速机构50将马达部40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61。根据这种减速机构50 的结构,可使输出轴61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41的旋转减速得相对较大。因此,可使输出轴61的转矩相对较大。因此,使电动致动器10小型化,并且容易确保电动致动器10的输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中,输出轴61 在不转一圈的范围内双向旋转。
如图1所示,壳体11收容马达部40、减速机构50、包含输出轴61的输出部60、电路基板70及汇流条单元90。壳体11具有在上侧开口的壳体本体 12、固定于壳体本体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的第一盖部13、及固定于壳体本体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的第二盖部14。
本实施方式中,壳体本体12为金属制。虽图示省略,但例如沿轴向观看,壳体本体12为多边形形状。壳体本体12具有构成电动致动器10的框体的方筒状的外壁部30、从外壁部30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底壁部31、以及设于底壁部31的马达箱部32及输出轴保持部33。
虽图示省略,但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看,外壁部30为五边形的方筒状。外壁部30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箱部32。外壁部30的上侧的开口部为壳体本体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底壁部31具有向下侧开口的开口部。在底壁部31的开口部的周缘,设有从底壁部31向下侧突出的筒状的筒状壁38。由筒状壁38所包围的开口部为壳体本体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
马达箱部32及输出轴保持部33设于底壁部31的上表面。马达箱部32 为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部40的筒状。本实施方式中,马达箱部32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下侧开口的圆筒状。马达箱部32在内侧保持马达部40。更详细而言,在马达箱部32的内周面固定有马达部40的定子43。马达箱部32 具有从底壁部31向上侧延伸的筒状部32b、及从筒状部32b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的分隔壁32a。
分隔壁32a在沿轴向观看的中央具有轴承保持部32c。轴承保持部32c 为沿着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在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周面保持有第二轴承44b。通过分隔壁32a兼作轴承固持器,可抑制电动致动器10在轴向上大型化。
输出轴保持部33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筒状。输出轴保持部33 比底壁部31更向下侧突出。输出轴保持部33的侧面的一部分与马达箱部32 的侧面相连。输出轴保持部33具有将输出轴保持部33沿轴向贯穿的孔部33a。在孔部33a的内侧嵌合有圆筒状的轴衬65。
轴衬65在下侧的端部具有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轴衬65的凸缘部由驱动齿轮62的上表面从下侧支撑。在轴衬65的内侧嵌合有输出轴61。轴衬65绕输出中心轴J3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出轴61。
第一盖部13为具有向下侧开口的凹部13b的、容器状的构件。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部13为金属制。第一盖部13与壳体本体12通过将第一盖部 13沿轴向贯穿的多个螺栓而紧固。虽图示省略,但在凹部13b收容有封装于电路基板70的上表面的电子零件。在凹部13b,例如收容有封装于电路基板 70的电容器、晶体管等。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部13相当于从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覆盖输出轴61的盖部。第一盖部13从上侧覆盖输出轴61。
第一盖部13具有位于输出轴61的上侧的贯穿孔13c。沿轴向观看,贯穿孔13c与工具连结孔洞66重叠。在贯穿孔13c安装有能够卸除的塞构件15。塞构件15例如通过将设于外周面的外螺纹部拧入至贯穿孔13c的内周面上所设的内螺纹部,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贯穿孔13c。由此,贯穿孔13c由能够装卸地安装的塞构件15能够开放地堵塞。因此,可抑制异物从贯穿孔13c侵入电动致动器10的内部。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通过卸除塞构件15,能够经由贯穿孔13c从电动致动器10的外部将工具W插入至工具连结孔洞66。由此,可将工具W连结于输出轴61。通过在工具W连结于输出轴61的状态下,使工具W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能够使输出轴61旋转。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连结用于通过手动等使输出轴61旋转的工具的部分成为供插入工具的孔洞。因此,无需使用套筒扳手(socket wrench)作为用于通过手动等使输出轴61旋转的工具。由此,无需在输出轴61中设有工具连结孔洞66的部分的周围,空出供套筒扳手进入的空间。因此,可在沿轴向观看而成为工具连结孔洞66的外侧的范围内,即不从上方覆盖工具连结孔洞66的范围内,将电路基板70接近输出轴61而配置。另外,也无需为了确保供套筒扳手进入的空间而在电路基板70设置缺口等。由于以上内容,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高电路基板70的形状及配置的自由度。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手动等”,包含人力的情况、及由与电动致动器 10不同的装置所产生的动力的情况。即,连结于工具连结孔洞66的工具W 可由人力旋转,或也可由其他装置旋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输出轴61中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电路基板70更靠下侧。因此,可将电路基板70的一部分在不覆盖工具连结孔洞66的范围内配置于输出轴61的上侧。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电路基板70的形状及配置的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输出轴61中上侧的端部位于磁铁固持器64中比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因此,如图4所示,在工具连结孔洞66从上侧插入工具W时,容易通过磁铁固持器64的上端部的内缘部而将工具W导向工具连结孔洞66。由此,容易将工具W插入至工具连结孔洞66,容易将工具W 连结于输出轴61。另外,例如即便在工具W偏移而未插入至工具连结孔洞 66的情况下,也可由磁铁固持器64的上端部的内缘部承接偏移的工具W。因此,可抑制工具W从输出轴61的上端部偏移掉落。由此,可抑制工具W 深深地插入至电动致动器10的内部。因此,可抑制工具W损伤电动致动器 10的内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轴向观看,工具连结孔洞66为多边形形状的孔洞。因此,通过使用多棱柱状的扳手作为工具W,可通过手动等使输出轴 61容易地旋转。
如图1所示,第二盖部14从下侧覆盖减速机构50。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盖部14为金属制。第二盖部14例如通过压铸而成形。第二盖部14具有保持筒部14a、底壁部14f、圆筒部14b及凸缘部14c。即,壳体11具有保持筒部14a、底壁部14f、圆筒部14b及凸缘部14c。
保持筒部14a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保持筒部14a在上侧开口,在下侧具有底部14d。保持筒部14a相较于圆筒部14b而内径更小,且位于比圆筒部14b更靠下侧。在保持筒部14a的径向内侧保持有第一轴承44a。在第一轴承44a与底部14d的轴向之间配置有预压构件47。预压构件47例如为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圆环状的波形垫圈(wave washer)。预压构件47与底部14d 的上侧的面及第一轴承44a的外轮的下侧的端部接触。预压构件47对第一轴承44a的外轮施加向上的预压。
底壁部14f从保持筒部14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底壁部14f 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圆筒部14b从底壁部14f的外周缘部向上侧延伸。圆筒部14b位于比保持筒部14a更靠径向外侧。圆筒部14b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圆筒部14b在上侧开口。在圆筒部14b的内部嵌合有内齿合齿轮52。本实施方式中,在圆筒部14b的内部压入有内齿合齿轮52。
凸缘部14c设于第二盖部14的上端部。凸缘部14c向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14c的上表面与筒状壁38的下端面接触。凸缘部14c例如通过螺钉而与筒状壁38固定。由此,第二盖部14固定于壳体本体12。
第二盖部14具有在轴向上与输出部60重叠的开口部14e。输出轴61的下侧的端部穿过第二盖部14的开口部14e而在下侧露出。第二盖部14从下侧支撑轴凸缘部61b。
汇流条单元90配置于分隔壁32a的上表面。汇流条单元90具有圆环板状的汇流条固持器91、及由汇流条固持器91保持的多个汇流条92。汇流条 92例如设有六根。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固持器91是通过以汇流条92作为嵌入构件的嵌件成形而制作。汇流条固持器91例如通过多个螺栓95而固定于马达箱部32的分隔壁32a。螺栓95例如设有三个。
汇流条92的其中一侧的端部92a从汇流条固持器9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2的其中一侧的端部92a将电路基板70从下侧向上侧贯穿。端部92a在贯穿电路基板70的位置,通过锡焊、焊接、压入等连接方法而与电路基板70电连接。虽图示省略,但汇流条92的另一侧的端部握持从定子43的线圈43c引出的线圈引出线,通过锡焊或焊接而与线圈43c 连接。由此,定子43与电路基板70经由汇流条92而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0配置于马达部40及汇流条单元90的上侧。电路基板70为板面与轴向正交的板状。在电路基板70安装有马达部传感器 71及磁传感器72。虽图示省略,但电路基板70的沿轴向观看的形状为大致正方形形状。电路基板70经由汇流条单元90而与定子43的线圈43c电连接。即,电路基板70与马达部40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0收容于壳体本体12的开口部12a的内侧。电路基板70由第一盖部13从上侧覆盖。电路基板70例如通过多个螺栓96而固定于马达箱部32的分隔壁32a。螺栓96 例如设有三个。
马达部传感器71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更详细而言,马达部传感器71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中隔着间隙在轴向上与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相向的部分。马达部传感器71能够检测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马达部传感器71例如为霍尔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等霍尔元件。虽图示省略,但马达部传感器71例如沿着圆周方向设有三个。马达部传感器71通过检测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而检测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马达轴41的旋转。
磁传感器72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更详细而言,磁传感器72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中在轴向上与磁铁63隔着间隙相向的部分。由此,磁传感器72隔着间隙而与磁铁63的上侧相向地配置。磁传感器72为能够检测磁铁63的磁场的传感器。磁传感器72例如为霍尔IC等霍尔元件。磁传感器72通过检测磁铁63的磁场而检测磁铁63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输出轴61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采用其他结构。工具连结孔洞只要通过插入工具而将工具与输出轴连结,则可为任何形状。所谓将工具与输出轴连结,只要可经由工具使输出轴旋转即可。即,所谓将工具与输出轴连结,例如只要工具与输出轴在以输出轴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卡住,能够将工具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即可。工具连结孔洞也可为六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形状的孔洞。工具连结孔洞例如也可为D 切形状的孔洞。工具连结孔洞也可不设置。在输出轴,也可代替工具连结孔洞而设有连结套筒扳手的柱状的工具连结部。
输出轴中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也可位于比电路基板更靠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或也可位于与电路基板在规定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即,所述实施方式中,输出轴61也可更向上侧延伸,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电路基板70更靠上侧,或也可位于与电路基板70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
输出轴中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也可位于比磁铁固持器中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更靠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或也可位于与磁铁固持器中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在规定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即,所述实施方式中,输出轴61也可更向上侧延伸,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磁铁固持器64 更靠上侧,或也可位于与磁铁固持器64的上侧的端部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沿轴向观看,电路基板的一部分也可不与输出轴重叠。被驱动体连结部也可不为孔洞。被驱动体连结部也可为连结被驱动体的柱状。
设于磁铁固持器的小径部的外周面的收容凹部可为任何形状。收容凹部也可沿着以输出轴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空开间隔设有多个。收容凹部也可不设置。也可代替设有收容凹部,而在磁铁固持器的大径部设有收容粘着剂的凹部。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大径部64a的上端面设有收容粘着剂的凹部。磁铁固持器的大径部的外径也可大于输出轴的本体部的外径。
减速机构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使减速机构的突出部设于外齿合齿轮,减速机构的孔洞部设于输出齿轮。此时,突出部从外齿合齿轮向输出齿轮突出,并插入至孔洞部。
适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只要为可通过供给电力而使成为对象的物体移动的装置即可,也可为不包括减速机构的马达。另外,电动致动器也可为包括通过马达部进行驱动的泵部的电动泵。电动致动器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定。电动致动器也可搭载于基于驾驶员的换挡操作而驱动的线控换挡 (shift-by-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另外,电动致动器也可搭载于车辆以外的设备。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也可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8)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部;
输出轴,沿规定方向延伸,用来传递所述马达部的旋转;
磁铁固持器,为嵌合于所述输出轴的筒状,且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以及
磁铁,固定于所述磁铁固持器,且
所述磁铁固持器具有:
大径部;以及
小径部,外径小于所述大径部,经由阶差而与所述大径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相连,
所述磁铁为从外侧嵌合于所述小径部的环状,且由粘着剂固定于所述磁铁固持器,
所述大径部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支撑所述磁铁,
所述磁铁的外周面在所述输出轴的径向上位于比所述大径部的外周面更靠外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部具有设于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的收容凹部,
在所述收容凹部,收容有将所述磁铁固持器与所述磁铁固定的粘着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凹部为遍及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的整周而设置的环状的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具有:
本体部;
安装部,外径小于所述本体部,经由阶差而与所述本体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相连,
所述磁铁固持器嵌合于所述安装部,
所述本体部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支撑所述大径部,
所述大径部的外径为所述本体部的外径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铁固持器在所述规定方向的两侧开口,
所述输出轴在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具有工具连结孔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中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磁铁固持器中所述规定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端部更靠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部,
经由所述减速机构将所述马达部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部具有连结于所述减速机构的马达轴,
所述马达轴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
所述马达轴与所述输出轴在与所述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远离地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35682 | 2019-12-26 | ||
JP2019235682A JP7434887B2 (ja) | 2019-12-26 | 2019-12-26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125060U true CN214125060U (zh) | 2021-09-03 |
Family
ID=76918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175458.0U Active CN214125060U (zh) | 2019-12-26 | 2020-12-25 | 电动致动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34887B2 (zh) |
CN (1) | CN214125060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77721B2 (ja) * | 1999-11-15 | 2010-06-09 | 日本電産シバウラ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6119806A (ja) * | 2014-12-22 | 2016-06-3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センサマグネット固定構造及びその固定構造を備えたモータ並びに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車両 |
JP7098998B2 (ja) * | 2018-03-27 | 2022-07-12 |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2019
- 2019-12-26 JP JP2019235682A patent/JP743488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2-25 CN CN202023175458.0U patent/CN214125060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106441A (ja) | 2021-07-26 |
JP7434887B2 (ja) | 2024-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52835B2 (en) | Electric actuator with bus bar holder | |
US20220337118A1 (en) | Electric actuator | |
CN214125060U (zh) | 电动致动器 | |
CN214125088U (zh) | 电动致动器 | |
CN214125085U (zh) | 电动致动器 | |
CN214125062U (zh) | 电动致动器 | |
US10763725B2 (en) | Electric actuator | |
JP7098998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3889362B2 (ja) | 動力車用の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 |
US11031841B2 (en) | Electric actuator | |
JP2022057439A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14125059U (zh) | 电动致动器 | |
JP2022053884A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14125011U (zh) | 电动致动器 | |
CN214699012U (zh) | 电动致动器 | |
CN215596312U (zh) | 电动致动器 | |
JP7533085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7512808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114321356B (zh) | 电动致动器 | |
CN217115775U (zh) | 旋转电机 | |
CN220043151U (zh) | 电动致动器 | |
JP2021035165A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17115843U (zh) | 电动致动器 | |
JP7567501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2004114972A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