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99012U - 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99012U
CN214699012U CN202023174629.8U CN202023174629U CN214699012U CN 214699012 U CN214699012 U CN 214699012U CN 202023174629 U CN202023174629 U CN 202023174629U CN 214699012 U CN214699012 U CN 214699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electric actuator
motor
external gear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746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永大
水谷真澄
雫修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99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99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可在电动致动器中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且可抑制电动致动器的生产性降低。电动致动器包括:马达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马达轴;减速机构,连结于马达轴的轴向其中一侧;以及壳体,收容马达部及减速机构。减速机构具有:外齿合齿轮,连结于马达轴;以及内齿合齿轮,为包围外齿合齿轮的环状,啮合于外齿合齿轮。壳体具有从轴向其中一侧支撑内齿合齿轮的支撑面。支撑面具有:延伸面,沿绕马达部的中心轴的圆周方向延伸;以及突出面,从延伸面向径向内侧突出。

Description

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包括具有内齿合齿轮的减速机构的电动致动器。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此种电动致动器,记载了一种搭载于自动变速机的电动致动器,所述自动变速机对车辆行驶用的发动机输出进行变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6574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所述那样的电动致动器中,内齿合齿轮由设于壳体的支撑面在轴向支撑。但是,视支撑面的形状等不同,有时支撑面对内齿合齿轮的支撑变得不稳定。相对于此,若简单地增大支撑面的面积,则也能够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但是,此时设置支撑面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增大,有时电动致动器的生产性降低。
鉴于所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具有可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且可抑制生产性降低的结构。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包括:马达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马达轴;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其中一侧;以及壳体,收容所述马达部及所述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具有:外齿合齿轮,连结于所述马达轴;以及内齿合齿轮,为包围所述外齿合齿轮的环状,啮合于所述外齿合齿轮。所述壳体具有从轴向其中一侧支撑所述内齿合齿轮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具有:延伸面,沿绕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的圆周方向延伸;以及突出面,从所述延伸面向径向内侧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突出面沿着圆周方向空开间隔而设有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突出面设有三个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支撑面为加工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支撑面的径向内侧的非加工面,所述支撑面位于比所述非加工面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内齿合齿轮具有:环状的基部,包围所述外齿合齿轮;以及多个齿部,从所述基部向径向内侧突出,所述延伸面的内周缘位于比所述基部的内周缘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突出面比所述齿部更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轴向其中一侧支撑所述齿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内齿合齿轮为圆环状,所述壳体具有圆筒部,所述圆筒部在内部嵌合有所述内齿合齿轮,在所述内齿合齿轮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一者设有凹部,在所述内齿合齿轮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的另一者,设有插入至所述凹部的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所述马达轴具有偏心轴部,所述偏心轴部以相对于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而偏心的偏心轴为中心,所述外齿合齿轮经由轴承而连结于所述偏心轴部,所述减速机构具有:输出齿轮,减速并传递所述马达轴的旋转,沿轴向观看,与所述外齿合齿轮重叠地配置;多个突出部,从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外齿合齿轮中的一者向另一者在轴向上突出,并沿着圆周方向配置,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外齿合齿轮中的另一者具有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孔洞部,所述孔洞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突出部的外径,多个所述突出部分别插入至多个所述孔洞部,经由所述孔洞部的内侧面,绕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而能够摇动地支撑所述外齿合齿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可在电动致动器中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且可抑制电动致动器的生产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截面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截面图,且为图1的II-II截面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截面图,且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面的立体图。
图5为从上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面及内齿合齿轮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动致动器
11:壳体
14b:圆筒部
14g:凹部
14i:非加工面
14j:支撑面
14k:延伸面
14m:突出面
40:马达部
41:马达轴
41a:偏心轴部
44c:第三轴承(轴承)
50:减速机构
51:外齿合齿轮
51a:孔洞部
52:内齿合齿轮
52a:基部
52c:齿部
52d:凸部
53:输出齿轮
54:突出部
J1:中心轴
J2:偏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各图中适当表示的Z轴平行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Z轴的正侧设为上侧,将Z轴的负侧设为下侧。各图中适当表示的作为假想轴的中心轴J1沿Z轴方向延伸,即沿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只要无特别说明,则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简称为“圆周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相当于轴向其中一侧,上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此外,所谓上下方向、上侧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为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安装于车辆。更详细而言,电动致动器10例如搭载于基于车辆的驾驶员的换档操作而驱动的线控停车(park-by-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电动致动器10包括马达部40、减速机构50、输出部60、壳体11、汇流条单元90、电路基板70、马达部传感器71、输出部传感器72及分隔构件80。
马达部40的中心轴为中心轴J1。马达部40具有马达轴41、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第四轴承44d、转子本体42、定子43、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及磁铁固持器46。马达轴41沿轴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及第四轴承44d例如为球轴承。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及第四轴承44d固定于马达轴41。第一轴承44a及第二轴承44b绕中心轴J1能够旋转地支撑马达轴41。
马达轴41具有偏心轴部41a,所述偏心轴部41a以相对于中心轴J1而偏心的偏心轴J2为中心。本实施方式中,偏心轴部41a为马达轴41的下侧部分的一部分。在偏心轴部41a固定有第三轴承44c。偏心轴J2与中心轴J1平行。偏心轴部41a为以偏心轴J2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马达轴41中偏心轴部41a以外的部分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
转子本体42固定于马达轴41。转子本体42具有固定于马达轴41的转子芯、及固定于转子芯的外周部的转子磁铁。
定子43隔着间隙而配置在转子本体42的径向外侧。定子43为包围转子本体4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定子43例如具有定子芯43a、绝缘体(insulator)43b及多个线圈43c。各个线圈43c经由绝缘体43b而安装于定子芯43a的齿(teeth)。
磁铁固持器46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磁铁固持器46固定于马达轴41的上侧的端部的外周面。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持器46通拧入至马达轴41的上端部的螺母48而固定于马达轴41。
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的板面例如与轴向正交。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固定于磁铁固持器46的上表面中径向外周缘部。由此,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经由磁铁固持器46而安装于马达轴41。本实施方式中,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隔着间隙在轴向上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相向。
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部40。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轴41的下侧。减速机构50配置于转子本体42及定子43的下侧。在减速机构50与定子43的轴向之间配置有分隔构件80。减速机构50具有外齿合齿轮51、内齿合齿轮52、输出齿轮53及多个突出部54。此外,减速机构50也可连结于马达轴41的上侧。此时,上侧相当于轴向其中一侧。
外齿合齿轮51为以偏心轴部41a的偏心轴J2为中心而沿偏心轴J2的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如图2所示,在外齿合齿轮51的径向外侧面设有齿轮部51b。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51b具有沿着外齿合齿轮51的外周排列的多个齿部51c。如图3所示,外齿合齿轮51的内周缘部51d相较于外齿合齿轮51的其他部分而轴向的尺寸更大。内周缘部51d比外齿合齿轮51的其他部分更向下侧突出。
如图1所示,外齿合齿轮51连结于马达轴41。更详细而言,外齿合齿轮51经由第三轴承44c而连结于马达轴41的偏心轴部41a。由此,减速机构50连结于马达轴41。外齿合齿轮51从径向外侧嵌合于第三轴承44c的外轮。由此,第三轴承44c将马达轴41与外齿合齿轮51绕偏心轴J2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
本实施方式中,外齿合齿轮51具有多个孔洞部51a。孔洞部51a位于比内周缘部51d更靠径向外侧。本实施方式中,孔洞部51a将外齿合齿轮51沿轴向贯穿。如图2所示,多个孔洞部51a沿着圆周方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孔洞部51a沿着以偏心轴J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配置于一周。沿轴向观看,孔洞部51a为圆形形状。孔洞部51a的内径大于突出部54的外径。此外,孔洞部51a也可为具有底部的孔洞。
内齿合齿轮52为位于外齿合齿轮51的径向外侧且包围外齿合齿轮51的环状。本实施方式中,内齿合齿轮52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合齿轮52固定于壳体11的后述的第二盖构件14。内齿合齿轮52与外齿合齿轮51啮合。内齿合齿轮52具有基部52a、齿轮部52b及凸部52d。基部52a为包围外齿合齿轮51的圆环状的部分。如图3所示,基部52a的下表面中径向外缘部成为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上侧的曲面52e。
如图2所示,齿轮部52b在基部52a的内周面遍及整周而设置。齿轮部52b具有沿着内齿合齿轮52的内周排列的多个齿部52c。即,内齿合齿轮52具有多个齿部52c。多个齿部52c从基部52a向径向内侧突出。齿轮部52b与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51b啮合。本实施方式中,齿轮部52b仅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与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51b啮合。图2的示例中,齿轮部52b在右侧的部分与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51b啮合。
凸部52d从基部5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即,本实施方式中,凸部52d设于内齿合齿轮52的外周面。凸部52d的径向外侧面为弯曲成向径向外侧凸起的形状的曲面。凸部52d插入至后述的凹部14g。本实施方式中,凸部52d嵌合于凹部14g。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内齿合齿轮52的轴向的尺寸大于外齿合齿轮51中除了内周缘部51d以外的部分的轴向的尺寸。内齿合齿轮52的齿部52c的轴向的尺寸大于外齿合齿轮51的齿部51c的轴向的尺寸。因此,容易使外齿合齿轮51的齿部51c啮合于内齿合齿轮52的齿部52c。另外,由此本实施方式中,内齿合齿轮52的齿部52c中仅轴向的一部分与外齿合齿轮51的齿部51c啮合。图3中,内齿合齿轮52的齿部52c中上侧部分与外齿合齿轮51的齿部51c啮合。
如图1所示,输出齿轮53配置于外齿合齿轮51及内齿合齿轮52的上侧。即,沿轴向观看,输出齿轮53与外齿合齿轮51重叠地配置。输出齿轮53经由第四轴承44d而连接于马达轴41。虽图示省略,但例如沿轴向观看,输出齿轮53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在输出齿轮53的径向外侧面设有齿轮部。输出齿轮53的齿轮部具有沿着输出齿轮53的外周排列的多个齿部。
输出齿轮53的内周缘部与挡圈49的下侧相向地配置,所述挡圈49安装于第四轴承44d的外轮。挡圈49比第四轴承44d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利用挡圈49来抑制输出齿轮53相对于第四轴承44d向上侧移动。
如图3所示,多个突出部54从输出齿轮53向外齿合齿轮51沿轴向突出。多个突出部54为从输出齿轮53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圆柱状。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出部54与输出齿轮53一体成形。如图2所示,多个突出部54沿着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配置于一周。
突出部54的外径小于孔洞部51a的内径。多个突出部54分别从上侧插入至多个孔洞部51a。突出部54的外周面与孔洞部51a的内侧面内接。多个突出部54经由孔洞部51a的内侧面,绕中心轴J1能够摆动地支撑外齿合齿轮51。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齿轮53因挡圈49而向上侧的移动受到抑制,因此抑制设于输出齿轮53的突出部54从孔洞部51a向上侧脱出。
输出部60为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如图1所示,输出部60配置于马达部40的径向外侧。输出部60具有输出轴61、驱动齿轮62、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及磁铁固持器64。
输出轴61为沿马达轴41的轴向延伸的筒状。如此,输出轴61沿与马达轴41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可简化将马达轴41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61的、减速机构50的结构。输出轴61经由减速机构50而连结于马达轴41。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61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筒状。
输出中心轴J3与中心轴J1平行,自中心轴J1在径向上远离地配置。即,沿轴向观看,输出轴61从马达轴41在径向上远离地配置。因此,和马达轴41与输出轴61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使电动致动器10在轴向上小型化。图1中,输出中心轴J3例如位于中心轴J1的右侧。
输出轴61在下侧开口。输出轴61在内周面具有花键槽。输出轴61配置于在马达轴41的径向上与转子本体42重叠的位置。在输出轴61,从下侧插入并连结有被驱动轴DS。更详细而言,通过设于被驱动轴DS的外周面的花键部嵌合于设于输出轴61的内周面的花键槽,而将输出轴61与被驱动轴DS连结。经由输出轴61将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传递至被驱动轴DS。由此,电动致动器10使被驱动轴DS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
驱动齿轮62固定于输出轴61,与输出齿轮53啮合。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62固定于输出轴61的外周面。驱动齿轮62从输出轴61向输出齿轮53延伸。驱动齿轮62在前端部具有与输出齿轮53的齿轮部啮合的齿轮部。
磁铁固持器64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磁铁固持器64在轴向两侧开口。磁铁固持器64固定于输出轴61的上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固持器64配置于马达部40的第二轴承44b的径向外侧。沿轴向观看,磁铁固持器64与电路基板70局部重叠。磁铁固持器64配置于比电路基板70更靠下侧。输出轴61压入至磁铁固持器64的内侧。
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环状。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嵌合于磁铁固持器64的上端部。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例如通过粘着剂而与磁铁固持器64固定。通过在输出轴61固定磁铁固持器64,而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经由磁铁固持器64而固定于输出轴61。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的一部分隔着间隙而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相向。
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磁铁固持器64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在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设有能够嵌合工具的操作部66。操作部66例如为从输出轴61的上侧的端部向下方凹陷的孔洞部。例如沿轴向观看,操作部66的形状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正方形或正六边形。
当马达轴41绕中心轴J1旋转时,偏心轴部41a以中心轴J1为中心沿圆周方向公转。偏心轴部41a的公转经由第三轴承44c而传递至外齿合齿轮51,对于外齿合齿轮51而言,孔洞部51a的内周面与突出部54的外周面的内接位置变化同时摆动。由此,外齿合齿轮51的齿轮部51b与内齿合齿轮52的齿轮部52b的啮合位置沿圆周方向变化。因此,经由外齿合齿轮51将马达轴41的旋转力传递至内齿合齿轮52。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内齿合齿轮52固定于壳体11的后述的第二盖构件14,因此不旋转。因此,由于传递至内齿合齿轮52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外齿合齿轮51绕偏心轴J2旋转。此处,外齿合齿轮51的旋转方向成为与马达轴4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外齿合齿轮51的绕偏心轴J2的旋转经由孔洞部51a及突出部54而传递至输出齿轮53。由此,输出齿轮53绕中心轴J1旋转。马达轴41的旋转经减速并传递至输出齿轮53。
当输出齿轮53旋转时,与输出齿轮53啮合的驱动齿轮62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由此,固定于驱动齿轮62的输出轴61绕输出中心轴J3旋转。如此,经由减速机构50将马达轴41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61。根据这种减速机构50的结构,可使输出轴61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41的旋转减速得相对较大。因此,可使输出轴61的转矩相对较大。因此,使电动致动器10小型化,并且容易确保电动致动器10的输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中,输出轴61在不转一圈的范围内双向旋转。
壳体11收容马达部40、减速机构50、输出部60、电路基板70及汇流条单元90。壳体11具有在上侧开口的壳体本体12、固定于壳体本体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的第一盖构件13、及固定于壳体本体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的第二盖构件14。
本实施方式中,壳体本体12为金属制。虽图示省略,但例如沿轴向观看,壳体本体12为多边形形状。壳体本体12具有构成电动致动器10的框体的方筒状的外壁部30、从外壁部30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底壁部31、以及设于底壁部31的马达箱部32及输出轴保持部33。
虽图示省略,但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看,外壁部30为五边形的方筒状。外壁部30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箱部32。外壁部30的上侧的开口部为壳体本体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底壁部31具有向下侧开口的开口部。在底壁部31的开口部的周缘,设有从底壁部31向下侧突出的筒状的筒状壁38。由筒状壁38所包围的开口部为壳体本体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
马达箱部32及输出轴保持部33设于底壁部31的上表面。马达箱部32为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部40的筒状。本实施方式中,马达箱部32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且在下侧开口的圆筒状。马达箱部32在内侧保持着马达部40。更详细而言,在马达箱部32的内周面固定有马达部40的定子43。马达箱部32具有从底壁部31向上侧延伸的筒状部32b、及从筒状部32b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的分隔壁32a。
分隔壁32a在沿轴向观看的中央具有轴承保持部32c。轴承保持部32c为沿着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在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周面保持有第二轴承44b。通过分隔壁32a兼作轴承固持器,可抑制电动致动器10在轴向上大型化。
输出轴保持部33为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圆筒状。输出轴保持部33比底壁部31更向下侧突出。输出轴保持部33的侧面的一部分与马达箱部32的侧面相连。输出轴保持部33具有将输出轴保持部33沿轴向贯穿的孔部33a。在孔部33a的内侧嵌合有圆筒状的轴衬65。
轴衬65在下侧的端部具有以输出中心轴J3为中心的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轴衬65的凸缘部由驱动齿轮62的上表面从下侧支撑。在轴衬65的内侧嵌合有输出轴61。轴衬65绕输出中心轴J3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出轴61。
第一盖构件13为具有向下侧开口的收容凹部13b的、容器状的构件。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构件13为金属制。第一盖构件13与壳体本体12通过将第一盖构件13沿轴向贯穿的多个螺栓而紧固。虽图示省略,但在收容凹部13b收容有安装于电路基板70的上表面的电子零件。在收容凹部13b,例如收容有安装于电路基板70的电容器、晶体管等。
第一盖构件13具有位于输出轴61的上侧的开口部13c。在开口部13c,安装有能够卸除的盖帽15。盖帽15例如通过将设于外周面的外螺纹部拧紧于开口部13c的内周面上所设的内螺纹部,而安装于开口部13c。通过卸除盖帽15,能够经由开口部13c从电动致动器10的外部将工具连接于操作部66。
第二盖构件14从下侧覆盖减速机构50。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盖构件14为金属制。第二盖构件14例如通过压铸而成形。第二盖构件14具有保持筒部14a、底壁部14f、圆筒部14b及凸缘部14c。即,壳体11具有保持筒部14a、底壁部14f、圆筒部14b及凸缘部14c。
保持筒部14a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保持筒部14a在上侧开口,在下侧具有底部14d。保持筒部14a相较于圆筒部14b而内径更小,位于比圆筒部14b更靠下侧。在保持筒部14a的径向内侧保持有第一轴承44a。在第一轴承44a与底部14d的轴向之间配置有预压构件47。预压构件47例如为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圆环状的波形垫圈(wave washer)。预压构件47与底部14d的上侧的面及第一轴承44a的外轮的下侧的端部接触。预压构件47对第一轴承44a的外轮施加向上的预压。
底壁部14f从保持筒部14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如图4所示,底壁部14f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底壁部14f的上表面具有相向面14h、非加工面14i及支撑面14j。即,壳体11具有相向面14h、非加工面14i及支撑面14j。
相向面14h为底壁部14f的上表面中内周缘部。相向面14h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的面。相向面14h为与轴向正交的平坦的面。如图3所示,相向面14h与第三轴承44c的外轮及外齿合齿轮51的内周缘部51d的下侧相向地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相向面14h为加工面。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某个面为加工面”,是指某个面是通过实施切削加工及研磨加工等机械加工而制作。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盖构件14的加工面为对通过压铸而成形的第二盖构件14的表面实施切削加工而制作的面。
非加工面14i位于相向面14h的径向外侧。非加工面14i位于支撑面14j的径向内侧。如图4所示,非加工面14i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非加工面14i例如为与轴向正交的平坦的面。非加工面14i位于比相向面14h更靠上侧。如图3所示,非加工面14i位于比第三轴承44c的下端及外齿合齿轮51的内周缘部51d的下端更靠上侧。在非加工面14i与相向面14h的径向之间,设有向下方凹陷的环状的槽14r。非加工面14i为未实施机械加工的面。本实施方式中,非加工面14i为通过压铸而成形的面。第二盖构件14中,非加工面14i相对于加工面,表面粗糙度大且平面度低。
支撑面14j位于非加工面14i的径向外侧。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面14j为加工面。支撑面14j例如为与轴向正交的平坦的面。支撑面14j位于比非加工面14i更靠上侧。在支撑面14j与非加工面14i的径向之间设有阶差部14p。阶差部14p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阶差面为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位于径向外侧的倾斜面。内齿合齿轮52的下表面与支撑面14j接触。即,支撑面14j从下侧支撑内齿合齿轮52。
如图4所示,支撑面14j具有延伸面14k及突出面14m。延伸面14k沿绕马达部40的中心轴J1的圆周方向延伸。在延伸面14k设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14n。凹部14n将延伸面14k在圆周方向上分断。由此,延伸面14k成为大致C字形形状。凹部14n的底面位于比延伸面14k更靠下侧,位于比非加工面14i更靠上侧。如图5所示,延伸面14k的内周缘位于比基部52a的内周缘更靠径向外侧。如图3所示,延伸面14k从下侧支撑基部52a的径向内侧部分。
如图4所示,突出面14m从延伸面14k向径向内侧突出。突出面14m例如为向径向内侧凸起的大致半圆形形状。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面14m沿着圆周方向空开间隔设有多个。更详细而言,突出面14m设有三个以上。图4中,突出面14m例如设有四个。多个突出面14m沿着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配置于一周。如图5所示,突出面14m比内齿合齿轮52的齿部52c更向径向内侧突出。突出面14m从下侧支撑基部52a的内周缘部及齿部52c。
如图1所示,圆筒部14b从底壁部14f的外周缘部向上侧延伸。圆筒部14b位于比保持筒部14a更靠径向外侧。圆筒部14b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圆筒部14b在上侧开口。在圆筒部14b的内部嵌合有内齿合齿轮52。本实施方式中,在圆筒部14b的内部压入有内齿合齿轮52。
如图4所示,圆筒部14b的内周面从支撑面14j的外周缘向上侧突出。在圆筒部14b的内周面,设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14g。凹部14g的下端部与设于支撑面14j的凹部14n的径向外端部相连。通过设有凹部14n,而在通过切削加工来制作凹部14g时,从比延伸面14k更靠下侧的位置对圆筒部14b的内周面实施切削加工。由此,可将凹部14g的一部分合适地设于与延伸面14k相同的轴向位置。如图2所示,在凹部14g插入有凸部52d。由此,凸部52d相对于凹部14g在圆周方向上卡住,抑制内齿合齿轮52相对于壳体11在圆周方向上相对旋转。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14g嵌合有凸部52d。
如图1所示,凸缘部14c设于第二盖构件14的上端部。凸缘部14c向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14c的上表面与筒状壁38的下端面接触。凸缘部14c例如通过螺钉而与筒状壁38固定。由此,第二盖构件14固定于壳体本体12。
第二盖构件14具有在轴向上与输出部60重叠的开口部14e。输出轴61的下侧的端部穿过第二盖构件14的开口部14e而在下侧露出。第二盖构件14从下侧支撑从输出轴6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的轴凸缘部61b。
汇流条单元90配置于分隔壁32a的上表面。汇流条单元90具有圆环板状的汇流条固持器91、及由汇流条固持器91保持的多个汇流条92。汇流条92例如设有六根。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固持器91是通过以汇流条92作为嵌入构件的嵌件成形而制作。汇流条固持器91例如通过多个螺栓95而固定于马达箱部32的分隔壁32a。螺栓95例如设有三个。
汇流条92的其中一侧的端部92a从汇流条固持器9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2的其中一侧的端部92a将电路基板70从下侧向上侧贯穿。端部92a在贯穿电路基板70的位置,通过锡焊、焊接、压入等连接方法而与电路基板70电连接。虽图示省略,但汇流条92的另一侧的端部握持从定子43的线圈43c引出的线圈引出线,通过锡焊或焊接而与线圈43c连接。由此,定子43与电路基板70经由汇流条92而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0配置于马达部40及汇流条单元90的上侧。电路基板70为板面与轴向正交的板状。虽图示省略,但电路基板70的沿轴向观看的形状为大致正方形形状。电路基板70经由汇流条单元90而与定子43的线圈43c电连接。即,电路基板70与马达部40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0收容于壳体本体12的开口部12a的内侧。电路基板70由第一盖构件13从上侧覆盖。电路基板70例如通过多个螺栓96而固定于马达箱部32的分隔壁32a。螺栓96例如设有三个。
马达部传感器71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更详细而言,马达部传感器71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中隔着间隙在轴向上与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相向的部分。马达部传感器71为能够检测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的磁传感器。马达部传感器71例如为霍尔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等霍尔元件。虽图示省略,但马达部传感器71例如沿着圆周方向设有三个。马达部传感器71通过检测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而检测马达部用传感器磁铁45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马达轴41的旋转。
输出部传感器72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更详细而言,输出部传感器72固定于电路基板70的下侧的面中隔着间隙在轴向上与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相向的部分。输出部传感器72为能够检测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的磁场的磁传感器。输出部传感器72例如为霍尔IC等霍尔元件。输出部传感器72通过检测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的磁场而检测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输出轴61的旋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下侧支撑内齿合齿轮52的支撑面14j具有:延伸面14k,沿绕马达部40的中心轴J1的圆周方向延伸;以及突出面14m,从延伸面14k向径向内侧突出。因此,与仅设有延伸面14k的情况相比,可利用突出面14m来增大支撑内齿合齿轮52的支撑面14j的面积。另外,容易利用突出面14m合适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的内周缘部。因此,可利用支撑面14j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
另外,设置突出面14m而将支撑面14j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局部地向径向内侧增大,因此与将支撑面14j遍及整周在径向上增大的情况相比,可减小支撑面14j的面积。由此,可抑制支撑面14j的面积变得过大。因此,可抑制设置支撑面14j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增大,可抑制电动致动器10的生产性降低。
由于以上内容,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在电动致动器10中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且可抑制电动致动器10的生产性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突出面14m沿着圆周方向空开间隔设有多个。因此,可利用多个突出面14m更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另外,例如与一个突出面14m沿圆周方向延伸而设置得长的情况相比,容易减小突出面14m的总面积,因此容易高精度地制作突出面14m。因此,可利用突出面14m更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的径向内侧部分。尤其根据本实施方式,突出面14m设有三个以上。由此,可利用三个以上的突出面14m特别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撑面14j为加工面。因此,可提高支撑面14j的平面度。由此,可利用支撑面14j更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另外,如所述那样,可抑制支撑面14j的面积变得过大,因此可抑制实施机械加工而制作支撑面14j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增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撑面14j位于比位于支撑面14j的径向内侧的非加工面14i更靠上侧。因此,容易使内齿合齿轮52从上侧接触支撑面14j,容易利用支撑面14j来合适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另外,与位于支撑面14j的径向内侧的面为加工面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加工面的面积。因此,可减少制作加工面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可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生产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延伸面14k的内周缘位于比基部52a的内周缘更靠径向外侧。因此,容易减小延伸面14k的径向的尺寸,可减少设置延伸面14k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电动致动器10的生产性。另外,突出面14m比齿部52c更向径向内侧突出。因此,可利用突出面14m合适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的内周缘部。由此,即便减小延伸面14k的径向的尺寸,也可利用延伸面14k及突出面14m来稳定地支撑内齿合齿轮52。另外,突出面14m从下侧支撑齿部52c,因此可稳定地支撑容易从外齿合齿轮51受到应力的齿部52c。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采用其他结构。支撑内齿合齿轮的支撑面只要具有延伸面及突出面,则其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延伸面也可为圆环状等环状,或也可沿着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突出面的个数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为一个以上且三个以下,或也可为五个以上。突出面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为多边形形状。突出面的径向内端也可配置于在径向上与内齿合齿轮的内周缘相同的位置,或也可配置于比内齿合齿轮的内周缘更靠径向外侧。突出面也可不支撑内齿合齿轮的齿部。
所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圆筒部14b的内周面设有凹部14g,在内齿合齿轮52的外周面设有凸部52d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在内齿合齿轮的外周面设有凹部,在壳体的圆筒部的内周面设有凸部。凹部及凸部也可不设置。
减速机构只要具有外齿合齿轮及内齿合齿轮,则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使减速机构的突出部设于外齿合齿轮,减速机构的孔洞部设于输出齿轮。此时,突出部从外齿合齿轮向输出齿轮突出,并插入至孔洞部。
适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只要为可通过供给电力而使成为对象的物体移动的装置即可,也可为不包括减速机构的马达。另外,电动致动器也可为包括通过马达部进行驱动的泵部的电动泵。电动致动器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定。电动致动器也可搭载于基于驾驶员的换档操作而驱动的线控换档(shift-by-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另外,电动致动器也可搭载于车辆以外的设备。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也可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8)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马达轴;
减速机构,连结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其中一侧;以及
壳体,收容所述马达部及所述减速机构,且
所述减速机构具有:
外齿合齿轮,连结于所述马达轴;以及
内齿合齿轮,为包围所述外齿合齿轮的环状,啮合于所述外齿合齿轮,
所述壳体具有从轴向其中一侧支撑所述内齿合齿轮的支撑面,
所述支撑面具有:
延伸面,沿绕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的圆周方向延伸;以及
突出面,从所述延伸面向径向内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面沿着圆周方向空开间隔而设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面设有三个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面为加工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支撑面的径向内侧的非加工面,
所述支撑面位于比所述非加工面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齿合齿轮具有:
环状的基部,包围所述外齿合齿轮;以及
多个齿部,从所述基部向径向内侧突出,
所述延伸面的内周缘位于比所述基部的内周缘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突出面比所述齿部更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从轴向其中一侧支撑所述齿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齿合齿轮为圆环状,
所述壳体具有圆筒部,所述圆筒部在内部嵌合有所述内齿合齿轮,
在所述内齿合齿轮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一者设有凹部,
在所述内齿合齿轮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的另一者,设有插入至所述凹部的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具有偏心轴部,所述偏心轴部以相对于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而偏心的偏心轴为中心,
所述外齿合齿轮经由轴承而连结于所述偏心轴部,
所述减速机构具有:
输出齿轮,减速并传递所述马达轴的旋转,沿轴向观看,与所述外齿合齿轮重叠地配置;
多个突出部,从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外齿合齿轮中的一者向另一者在轴向上突出,并沿着圆周方向配置,
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外齿合齿轮中的另一者具有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孔洞部,
所述孔洞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突出部的外径,
多个所述突出部分别插入至多个所述孔洞部,经由所述孔洞部的内侧面,绕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而能够摇动地支撑所述外齿合齿轮。
CN202023174629.8U 2019-12-26 2020-12-25 电动致动器 Active CN2146990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5679A JP7371491B2 (ja) 2019-12-26 2019-12-26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235679 2019-1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99012U true CN214699012U (zh) 2021-11-12

Family

ID=76918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74629.8U Active CN214699012U (zh) 2019-12-26 2020-12-25 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71491B2 (zh)
CN (1) CN21469901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2116B2 (ja) 2015-01-14 2018-08-29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レーキ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ブレーキ装置
JP6822282B2 (ja) 2017-03-31 2021-01-27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122081A (ja) 2017-12-28 2019-07-22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83568B2 (ja) 2018-05-10 2022-12-06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6438A (ja) 2021-07-26
JP7371491B2 (ja)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10872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566881B (zh) Rotating device
CN214125088U (zh) 电动致动器
US20210083550A1 (en) Electric actuator
CN214699012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6290514U (zh) 电动致动器
EP1628387A1 (en) Flat hollow type brushless servo motor with tool mounting hole
CN209805579U (zh) 电动致动器
US20220337118A1 (en) Electric actuator
CN214125010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05051980A (ja) 円筒シャフト及びモータ
CN217115775U (zh) 旋转电机
CN210041557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22057439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4125011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7115843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3243763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0273734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125059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3585334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125085U (zh) 电动致动器
JP7283305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4125062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6200195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0273735U (zh) 电动致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