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12316B - 方底包装袋、包装体、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方底包装袋、包装体、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12316B
CN112912316B CN201980064429.8A CN201980064429A CN112912316B CN 112912316 B CN112912316 B CN 112912316B CN 201980064429 A CN201980064429 A CN 201980064429A CN 112912316 B CN112912316 B CN 1129123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packaging bag
square
regions
se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44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12316A (zh
Inventor
久下镭蔵
梅中一博
小原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okawa Yoko KK
Original Assignee
Hosokawa Yo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okawa Yoko KK filed Critical Hosokawa Yoko KK
Publication of CN112912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123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123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123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1/00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 B65D31/005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by folding a single blank to U-shape to form the base of the bag and opposite sides of the body-portion, the remaining sides being formed by extensions of one or more of these opposite s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BMAKING CONTAINER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B70/00Making flexible containers, e.g. envelopes or bags
    • B31B70/26Folding sheets, blanks or webs
    • B31B70/262Folding sheets, blanks or webs involving longitudinally folding, i.e. along a line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 B31B70/266Folding sheets, blanks or webs involving longitudinally folding, i.e. along a line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involving gusset-form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1/00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 B65D31/02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with laminated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1/00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 B65D31/08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with block botto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BMAKING CONTAINER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B2150/00Flexible containers made from sheets or blanks, e.g. from flattened tubes
    • B31B2150/001Flexible containers made from sheets or blanks, e.g. from flattened tubes with square or cross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BMAKING CONTAINER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B2160/00Shape of flexible containers
    • B31B2160/20Shape of flexible containers with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BMAKING CONTAINER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B2170/00Construction of flexible containers
    • B31B2170/20Construction of flexible containers having multi-layered walls, e.g. laminated or lined

Abstract

本发明的方底包装袋(1)是将同一软质包装材料折弯而形成的方底包装袋,包括四边形的底面(10)、从底面的相对的两条边立起的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以及将前表面与后表面连接的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左侧面及右侧面分别具有位于前表面侧的第一区域(41、51)、位于后表面侧的第二区域(42、52)、以及将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接合的侧面接合部(43、53)。

Description

方底包装袋、包装体、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方底包装袋、包装体、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10月1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8-186562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自立性优异且内容积大的软质包装容器,已知具有四边形的底面和从底面立起的四个侧面的方底类型的包装袋(以下,称为“方底包装袋”。)。
作为方底包装袋的结构,公开了各种形态。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对平面部、一对侧面部、及底面部分别由分体的软质包装材料形成的自立袋(方底包装袋)。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折摺袋(方底包装袋)中,通过将一张软质包装材料折弯而形成底面部及与底面部的两边连接的平面部。
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侧边折摺袋(方底包装袋)中,通过将一张软质包装材料折弯而形成底面、前表面、后表面及左右的侧面。
专利文献3的方底包装袋在制造时不需要粘贴一张软质包装材料以外的其他的软质包装材料的工序。因此,一边将连续的一张塑料膜等软质包装材料的卷材放出,一边连续进行内容物的填充和方底包装袋的形成,从而能够制造出填充有内容物的方底包装袋。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2-2258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4-1892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01-2063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3公开的方底包装袋中,前表面与底面的棱线部、及后表面与底面的棱线部通过热封形成。因此,在店铺展示等中使其自行站立时,棱线部沿水平方向扩展。即,底面部的实质的面积比内容物收容部的底面的面积增大。因此,展示效率下降,而且外观也不良好。而且,在进行多个展示时,棱线部彼此干涉,展示状态有时变得不稳定。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由一张软质包装材料形成且外观也良好的方底包装袋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涉及一种方底包装袋,是将同一软质包装材料折弯而形成的方底包装袋,包括四边形的底面、从所述底面的相对的两条边立起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及将所述前表面与所述后表面连接的左侧面及右侧面,所述左侧面及所述右侧面分别具有位于所述前表面侧的第一区域、位于所述后表面侧的第二区域、及将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接合的侧面接合部。
在本发明的第一形态中,可以是,所述前表面与所述第一区域经由以一定宽度接合的侧部密封部而连续,所述后表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经由以一定宽度接合的、与所述侧部密封部不同的侧部密封部而连续。
在本发明的第一形态中,所述侧面接合部可以是将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的内表面彼此接合的对接密封部。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方底包装袋可以在所述底面的周缘还包括在所述前表面、所述左侧面、所述后表面及所述右侧面的下端沿周向绕一圈的下端密封部。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涉及一种包装体,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方底包装袋;及填充到所述方底包装袋的内部的内容物。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涉及一种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使用一张软质包装材料来制造方底包装袋,包括:底面折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以将所述软质包装材料对折的方式在第一折线处山折,在与所述第一折线平行且距所述第一折线等距离地设置的两条第二折线处谷折,形成呈倒V字状地折弯的成为底面的区域位于成为前表面的区域与成为后表面的区域之间的、扁平的状态;侧面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将位于成为所述前表面的区域的两侧的成为第一区域的区域与位于成为所述后表面的区域的两侧的成为第二区域的区域接合。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可以在所述底面折入工序之前还包括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形成工序,在该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形成工序中,在成为所述前表面的区域与成为所述第一区域的区域的交界线处、及成为所述后表面的区域与成为所述第二区域的区域的交界线处谷折,在相对于交界线而言在左右方向外侧的、与交界线大致平行的折回线处山折,形成折回部分,将所述折回部分的热熔粘层彼此接合,从而在成为所述前表面的区域及成为所述后表面的区域的左右方向两侧形成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由一张软质包装材料形成且外观也良好的方底包装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线处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表示该方底包装袋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膜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该方底包装袋的展开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图。
图6B是表示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表示该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图。
图8是表示该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图。
图9是变形例的该方底包装袋的折回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的该方底包装袋的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的该方底包装袋的从底面侧观察到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的立体图。
图13是该方底包装袋的展开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的立体图。
图15是该方底包装袋的从底面侧观察到的图。
图16是表示一体化有对接密封部的左侧面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展开图的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1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的立体图,示出内容物填充前的方底包装袋1的状态。方底包装袋1通过将一张膜(软质包装材料)仅利用折弯和接合进行组装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方底包装袋1的设有上部开口的一侧称为上侧,将其相反侧的设有后述的底面10的一侧称为下侧。而且,有时将与上下方向正交且沿着后述的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与上下方向正交且沿着后述的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沿着底面的周缘的方向称为周向。
方底包装袋1包括:长方形的底面10;从底面10的四条边立起的前表面20、后表面30、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这四个侧面;存在于该侧面彼此之间的四个角的四个侧部密封部21;存在于底面10与左侧面40之间及底面10与右侧面50之间的两个底部密封部22;存在于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内的两个对接密封部43、53。
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都为长方形,分别从底面10的长边沿铅垂方向(包含大致铅垂方向。以下同样。)上升。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其下边与底面10的长边共用,并与底面10连续。即,膜沿着底面10的长边(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的下边)折弯,由此前表面20与底面10连续,后表面30与底面10连续。
图2是图1的I-I线处的示意剖视图。
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都为长方形,将前表面20与后表面30连接,分别从底面10的短边沿铅垂方向立起。详细而言,在长方形的底面10的短边的左右方向外侧处,与该短边平行地折回的膜彼此以一定的宽度接合,由此,在底面10的短边的外侧形成底部密封部22,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从底部密封部22的内缘沿铅垂方向立起。底部密封部22的内缘与底面10的短边一致。
底部密封部22在与底面10相同的平面上延伸,底部密封部22及底面10成为方底包装袋1的载置面。换言之,从底部观察方底包装袋1时能看见的是底面10和与底面10相邻的两个底部密封部22。底面10与底部密封部22直接连续,但是底部密封部22与第一区域41、51、第二区域42、52以其间介有后述的折入部60的方式连续。
如图2所示,左侧面40具有接近前表面20一侧的第一区域41和接近后表面30一侧的第二区域42。同样,右侧面50也具有接近前表面20一侧的第一区域51和接近后表面30一侧的第二区域52。第一区域41、51与前表面20经由分别以一定的宽度接合的侧部密封部21而连续。由此,在前表面2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分别形成与前表面20相邻的侧部密封部21。同样,第二区域42、52与后表面30也经由分别以一定的宽度接合的侧部密封部21而连续,在后表面3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分别形成有与后表面30相邻的侧部密封部21。侧部密封部21及底部密封部22是从前表面20经由底面10延伸至后表面30的连续的密封部。
通过将第一区域41的后表面侧与第二区域42的前表面侧利用向侧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延伸的对接密封部43接合成一体的侧面接合部,第一区域41与第二区域42成为一体而构成左侧面40。即,侧面接合部将第一区域41的后表面侧与第二区域42的前表面侧的内表面彼此面对地接合成一体,从而朝向方底包装袋的外侧突出地形成。在对接密封部43中,将第一区域41的内表面与第二区域42的内表面接合。在右侧面50也以同样的形态形成有基于对接密封部53的侧面接合部,第一区域51和第二区域52构成右侧面50。即,对接密封部43在左侧面40中形成作为侧面接合部,对接密封部53在右侧面50中形成作为侧面接合部。而且,在对接密封部的接近底部密封部22的部分存在后述的被夹持部63。
图3是表示方底包装袋1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在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内侧分别形成有折入部60(图3仅示出右侧面50侧)。折入部60经由底部密封部22而与底面10连续。从方底包装袋1的内部观察时,折入部60是以与底面10的短边重叠的边为一条边的三角形(更准确来说是直角等腰三角形)。沿着从三角形的顶点向与底面10的短边重叠的边即对边引出的垂线,与折入部60连续的区域(后述的被夹持部63)位于该三角形的背侧,并由对接密封部43或53夹持,由此折入部60与各侧面也结合。
图4示出制造使用的膜的示意剖视图。如图4所示,膜80具有形成方底包装袋1的外层的基材层81和形成于基材层81的一侧表面上的、形成方底包装袋1的内层的热熔粘层82。
基材层81是规定膜80的基本物性的层,考虑方底包装袋1的用途等,可以使用印刷适应性、耐热性、强度优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酰胺等的双轴延伸膜等公知的膜或树脂。而且,作为发挥隔断氧、水蒸汽的阻气性的功能的结构,可以使用在这些膜上蒸镀有铝等金属、或氧化铝、氧化硅等金属氧化物的蒸镀膜。热熔粘层82由聚丙烯或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乙烯等的未延伸膜、或它们的树脂等能够热熔粘的公知的膜或树脂形成。
膜80可以利用通过将各层的树脂材料挤压而形成的共挤压法、将构成各层的膜通过粘结剂等贴合的干式层压法、将成为热熔粘层82的热熔融树脂向基材层81挤压的挤压层压法等公知的方法形成。此外,在基材层81与热熔粘层82之间还可以包括遮光层、阻气层等发挥所希望的功能的功能层。作为功能层,例如,可以使用上述的蒸镀膜或铝等的金属箔。而且,作为发挥耐冲击性的层,可以使用聚酰胺等的膜。
图5示出方底包装袋1的展开图。图5对应于使膜80的热熔粘层82位于纸面近前侧的状态。在图5中,在从热熔粘层82侧的面观察下,虚线表示山折线,单点划线表示谷折线。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山折、谷折也是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从热熔粘层82侧的面观察时的山折、谷折。而且,双点划线不是折线而是表示将膜进行了谷折、山折之后的山折线存在的位置的线,关于此在后文叙述。
如图5所示,在方底包装袋1的展开图的一张矩形形状的膜80中,底面10、前表面20、后表面30、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这各面、侧部密封部21、底部密封部22及对接密封部43、53这各密封部、形成折入部60及被夹持部63的区域大致如下相邻或不相邻地设置。
首先,在中央部设置成为底面10的区域10a,隔着区域10a设置成为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的区域20a、30a。进而,在区域20a的左右分别设置形成侧面的前表面侧的成为第一区域41、51的区域41a、51a,在区域30a的左右分别设置形成侧面的后表面侧的成为第二区域42、52的区域42a、52a。在上述区域之间夹持的部分设置成为侧部密封部21、底部密封部22的区域,在位于区域10a的左右的区域分别设置在方底包装袋1的组装时折入而成为上述的折入部60的区域60a。在上述区域的左右两端且膜80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区域41a、42a、51a及52a的一部分且成为对接密封部43、53的区域以及在与区域60a连续的部分成为被夹持部63的窄幅并从上向下延伸的区域。这样,本发明的方底包装袋从一张矩形的膜的各区域形成面、密封部等,因此不会产生膜的切屑的废物。
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一张矩形的膜的一部分以重合的方式折叠之后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的工序、在折叠成大致一半的膜的该折叠的部分形成呈倒V字状地折入的底面的底面折入工序、以及将折叠成大致一半的膜的端彼此贴合而形成侧面的侧面形成工序,且包括立体化工序,在该立体化工序中,在方底包装袋制造后连续地填充内容物的情况下,使折叠的状态的方底包装袋开口,形成四边形的底面。以下,通过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制造方法的各工序而说明从各区域形成面、密封部等的工序。
(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形成工序)
首先,如图5所示,将矩形形状的膜80分别在两条交界线L1处从热熔粘层82侧观察下谷折至热熔粘层82彼此相接为止,接下来,在相对于交界线L1而言在左右方向外侧的、与交界线L1平行地存在各一条的折回线L2处山折至基材层81彼此相接为止。如图6A所示,通过谷折及山折呈锯齿状地折回的折回部61形成于膜80的两处。在各折回部61中,热熔粘层82彼此相对的部位存在各一处。接下来,当向各折回部61施加规定的热和压力时,相对的热熔粘层82彼此热熔粘,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形成工序完成。在此,被掌握作为山折的折回线L2与膜80相接的位置的线是交界线L2’。交界线L2’是区域20a、10a及30a的交界线,在上述区域的左右方向两侧分别形成一定宽度的密封部。在图6A中,热熔粘的部分由短斜线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密封部成为四个侧部密封部21和两个底部密封部22。
侧部密封部21及底部密封部22的宽度可以适当设定,但是优选为例如3.0mm~15.0mm左右。而且,侧部密封部21及底部密封部22的宽度在左右可以不同,但是为了使外观良好而优选将左右设为相等的宽度。折回部61中的膜80的折回次数只要为偶数次即可,但是上述的两次最简便。
需要说明的是,侧部密封部21及底部密封部22的密封形态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图6B所示,如果仅将相对的热熔粘层82中的交界线L1附近设为非接合区域R,则在完成的方底包装袋的侧部密封部中,交界线L1部分变得柔软。其结果是,在把持方底包装袋时,能够良好地防止交界线L1部分与手较强地接触而感觉到不愉快等的事态。
(底面折入工序)
底面折入工序是在形成有侧部密封部21及底部密封部22的膜80中,沿着与交界线L1正交的方向以将膜80对折的方式在第一折线L3处山折,在与第一折线L3平行且距第一折线L3等距离地设置的两条第二折线L4处谷折的工序。
通过底面折入工序,以一定宽度密封的折回部61中的由两条第二折线L4夹持的部分成为底部密封部22,除此以外的部分成为侧部密封部21。
由两条交界线L2’和两条第二折线L4包围的部位是成为底面10的区域10a。夹在两条交界线L2’之间的两条第二折线L4中的一条成为底面10的长边且成为前表面20的下边。而且,夹在两条交界线L2’之间的两条第二折线L4中的另一条成为底面10的长边且成为后表面30的下边。两条交界线L2’中的由两条第二折线L4夹持的部分成为底面10的短边。
在两条交界线L2’之间,经由第二折线L4与区域10a连续的区域是成为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的区域20a及区域30a。
处于区域10a的左右且折回线L2和两条第二折线L4成为交界的区域包含区域60a,区域60a包含折入部60。
如图7所示,通过底面折入工序,膜80成为区域20a与区域30a大致遍及整体地重叠且以第一折线L3为顶部而呈倒V字状地折弯的区域10a位于区域20a与区域30a之间的扁平的状态。
通过将区域10a呈倒V字状地折弯,位于区域10a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底部密封部22也呈倒V字状地折弯。此外,在两个侧部密封部21中,区域41a与区域42a重叠,区域51a与区域52a重叠,区域60a呈倒V字状地折入,进入区域41a与区域42a之间、及区域51a与区域52a之间而被夹持。即,在一侧部密封部21中,区域41a与区域42a重叠,在另一侧部密封部21中,区域51a与区域52a重叠。
(侧面形成工序)
当底面折入工序完成时,区域41a与区域42a、及区域51a与区域52a成为使热熔粘层82彼此相对的位置关系。在侧面形成工序中,在膜80的左右方向两侧端,对区域41a和区域42a、及区域51a和区域52a以所希望的宽度进行加热、加压。由此,将相互的热熔粘层82接合,如图8所示,形成对接密封部43及53。其结果是,区域41a与区域42a连接而形成左侧面40,并且区域51a与区域52a连接而形成右侧面50,从而形成对接密封部43及53的内缘L5。
在此,对接密封部43及53形成在其内缘L5与折回线L2的间隔等于第二折线L4与第一折线L3的间隔那样的位置。通过使上述的间隔相等而方底包装袋的底面10的短边的长度(该长度为第二折线L4与第一折线L3的间隔的2倍)与侧面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该宽度为内缘L5与折回线L2的间隔的2倍)一致。即,在后述的立体化工序中,通过适当地确定内缘L5的位置而前表面、后表面及左右侧面从方底的底面的各边沿铅垂方向立起,成为底面的面积与开口部的面积大致相等的外观优异的方底包装袋。
在到此为止的工序中,虽然是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紧贴的折叠状态,但是方底包装袋完成,因此以下,使用图1~3等所示的完成的方底包装袋1中的各部的名称进行说明。
此时,在对接密封部43、53的下方,第一区域41、51与第二区域42、52未直接被密封,分别进入第一区域41与第二区域42之间及第一区域51与第二区域52之间的两个被夹持部63(参照图1)和第一区域41、51及第二区域42、52的热熔粘层82彼此分别通过热熔粘而接合,从而被完全流体密封地密封,因此能确保完成的方底包装袋的密闭性。即,在对接密封部43的下方,第一区域41与第二区域42未直接被密封,进入第一区域41与第二区域42之间的被夹持部63的热熔粘层82和第一区域41及第二区域42的热熔粘层82分别通过热熔粘而接合。而且,在对接密封部53的下方,第一区域51与第二区域52未直接被密封,进入第一区域51与第二区域52之间的被夹持部63的热熔粘层82和第一区域51及第二区域52的热熔粘层82分别通过热熔粘而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方底包装袋1的从上端到下端的、包含第一区域41、51、第二区域42、52的热熔粘层82和被夹持部63的热熔粘层82在内的区域称为对接密封部43、53。
当侧面形成工序结束时,上部开口以外的部分被密封的、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的基本形状完成。
(立体化工序)
立体化工序是使通过底面折入工序重合的区域20a及区域30a即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分离,以左侧面40、右侧面50进入分离所成的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的间隙的方式,一边使左右的对接密封部43、53相互接近,一边使折入的底面10展开成平面状,使折入部60相对于底面10垂直地立起,成为具有上部开口的方底包装袋1的工序。
更详细地说明该工序。沿着斜边L6山折而从区域60a形成折入部60,斜边L6将折回线L2与第二折线L4的交点P和第一折线L3与对接密封部43、53的内缘L5的交点Q连结。由折回线L2、第一折线L3及斜边L6围成的三角形的区域64和由第二折线L4、内缘L5及斜边L6围成的三角形的区域62以各自的基材层81相对的方式将斜边L6山折。通过该折入部60的形成和斜边L6的山折,与第一折线L3的交界共同地相邻(以第一折线L3为交界线而相邻)的两个区域64相对于底面10垂直地立起,在它们的背面设置两个区域62。而且,对接密封部的内缘L5中的由两条第二折线L4夹持的部分被谷折,其他的部分被山折。通过左侧面40、右侧面50进入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的间隙而对接密封部43、53的下端位于底部密封部22上。在立体化工序中,包括详细说明的这些情况的工序逐次或同时进展。
当立体化工序结束时,左右侧面成为平面,将第一区域41、51与第二区域42、52划分的线中的第二折线L4成为左右侧面的下边。从图3所示的方底包装袋1的内侧看起来为三角形的折入部60从底面10垂直地立起。折入部60是由底边和两条斜边L6构成的三角形,包含两个区域64,该底边是折回线L2的一部分(折回线L2中的与底面10的短边重叠的部分),该两条斜边L6将折回线L2与第二折线L4的交点P和对接密封部43、53的内缘L5与第一折线L3的交点Q连结。该三角形以折回线L2中的交点P、P之间的区域为底边,以交点Q为顶点。
折入部60与底部密封部22使划分底部密封部22的折回线L2作为共同的边而连续,且折入部60经由该背面的两个区域62与被夹持部63连续,该被夹持部63通过以交点Q为上端由对接密封部43、53夹持而与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结合。此外,折入部60是以交点Q为顶点且在底面10上具有底边的三角形,在其背面存在具有两个区域62及对接密封部43、53的侧面,折入部60存在的侧面下部的膜为三张,因此方底包装袋1的底部被良好地加强,防止第一折线L3再次成为山折的情况,维持方底的状态,而且,同时袋的整体形状也被稳定地维持。
在折入部60立起的状态下,折入部60中的位于从方底包装袋1的内侧观察到的三角形的背侧的两个区域62的热熔粘层82与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内表面即热熔粘层82相对。当通过粘结或热熔粘等将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与区域62的热熔粘层82彼此接合时,折入部60与左右侧面40、50完全一体化,能够更稳定地维持方底包装袋的方式。基于粘结或热熔粘等的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与区域62的接合可以仅将沿着斜边L6的部位接合,也可以将整面接合。如果至少预先将沿着斜边L6的部位接合,则填充于方底包装袋1的内容物不会再进入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与区域62之间,因此优选。而且,该接合通过立体化工序前的侧面形成工序容易进行,而且如果预先沿着斜边L6接合,则在立体化工序中沿着斜边L6的山折变得容易,因此折入部60能够容易地形成,从而优选。而且,该情况的沿斜边L6的接合优选设为沿着三角形的折入部60的边的外侧的接合。
图1、图3示出完成的方底包装袋1中的交界线L1、折回线L2、第二折线L4等的位置。
此外,当作出所希望的内容物的从上部开口向方底包装袋1内的填充和上部开口的封固时,在方底包装袋1内密闭或密封有内容物的包装体完成。
上部开口的封固形态可以根据内容物的种类、形状而适当变更。例如,在被填充流动性的内容物的情况下,可以向上部开口夹持公知的喷口进行封固。在安装喷口的情况下,优选将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上部朝向方底包装袋1的内方侧折入而将喷口以由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夹持的状态安装。而且,可以安装公知的夹头进行封固,由此在开封后能够再封地形成方底包装袋。在安装夹头的情况下,优选将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上部以向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的两侧引出的状态安装。
可以在将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上部向两侧引出的状态下安装喷口。可以在将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上部向两侧引出的状态、朝向内方侧折入而利用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夹持的状态下,仅通过密封进行封固。
另外,本发明的向方底包装袋的填充和封固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填充后封固,而且可以夹持喷口而封固后从喷口填充等在封固后填充。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位于前表面20与后表面30之间的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通过将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接合而形成。其结果是,能够由一张膜80制造,且同时能够显著减少向底面10的周围扩展的密封部等接合部。
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密封部向底面10的前后扩展而在陈列多个时发生干涉或损害外观的情况,外观优异。而且,在由一张膜80制造时,将该一张膜切断除去的部分不存在,因此在制造工序之中不会产生膜片的废物。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在自立时成为载置面的面仅由底面10及在与底面10相同的平面上延伸的底部密封部22构成。因此,在完成的方底包装袋1中,载置面由一张膜80平坦地构成。其结果是,使用时的稳定性非常优异。
此外,侧部密封部21从底面10的四个顶点附近相对于底面10大致垂直地延伸,作为对结构进行支撑的支柱发挥功能,因此自立性优异。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在内部容易填充内容物,在保管时也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此外,即使在内容物的体积比方底包装袋的容积少的情况下,外形也难以倒塌。
除了侧部密封部21之外,在左右侧面40、50的下部内部具有从方底包装袋的内部观察为三角形的折入部60,因此即使施加外力也难以发生方底的形状倒塌那种程度的变形,能稳定地保持方底包装袋的下部形状。此外,折入部60与左右侧面40、50被一体化,因此能更稳定地保持方底包装袋的下部形状。
此外,侧部密封部21在与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相同的平面上延伸,因此能够将前表面及后表面的展示面积没有违和感地确保得大。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基于展示的向购买者的招揽效果,或者让使用者容易观察地记载成分、使用须知等必要信息。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想要将方底包装袋形成为更紧凑且外观优异的形状等情况下,可以使折回部61为以下那样变更后的各种形状。
例如,在折回部61中,如图9所示,除了热熔粘层82彼此的接合之外,还可以将相对的基材层81彼此接合。在该情况下,如图10及图11所示的变形例的方底包装袋1A那样,能够将侧部密封部21及底部密封部22以沿着前表面20、后表面30及底面10的状态与各个面一体化。在方底包装袋1A中,侧部密封部21、底部密封部22沿方底包装袋的左右方向未突出,因此外观良好。而且,在方底包装袋1A的四个角形成的侧部密封部21对前表面20及30进行加强,因此自立性也良好,能够维持更稳定的方底形状。
在方底包装袋1A中,将折回部61的基材层81彼此接合之后的交界线L1位于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与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各自的交界部。如图6B所示,在交界线L1附近设有非接合区域的情况下,可以不用将非接合区域R的相对的基材层81彼此接合,或者可以对应于相对的热熔粘层82彼此接合的宽度将相对的基材层81彼此接合。此外,可以将相对的基材层81彼此在折回部61的整个宽度处接合。无论有无非接合区域,在将基材层81彼此接合的情况下,可以将基材层81彼此被接合的部位与未被接合的部位的交界设为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与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各自的交界部。或者,可以将上述交界与交界线L1之间的任意的位置设为交界部。
在基材层81彼此未被接合的情况下,可以将折回线L2与交界线L1之间的任意的位置设为交界部。为了形成为紧凑且外观优异的形状而优选将交界线L1设为交界部。在上述的变形例的情况下,折入部60的斜边L6从交界部与第二折线L4的交点延伸。
成为最外层的基材层81彼此的接合也可以通过在基材层81的想要接合的部分局部性地涂布粘结剂等来进行。如果使用具备热熔粘性的膜作为基材层81或者在基材层81上局部性地或整体性地涂布热熔粘剂等来制造方底包装袋,则基材层81彼此的接合也通过热封进行,因此简便。
在使用基材层具备热熔粘性的膜的情况下,在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形成工序的热封中,与形成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的热熔粘层82彼此的接合同时地也进行基材层81彼此的接合,因此优选。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12及图13进行说明。在以后的说明中,关于与已经说明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2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01。方底包装袋101除了在不包括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的点上与方底包装袋1不同以外,与方底包装袋1同样。即,在方底包装袋101中,第一区域41、51与前表面20、及第二区域42、52与后表面30分别折弯地连续。
图13示出方底包装袋101的展开图。方底包装袋101没有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因此折回线L2不存在。折入部60的斜边L6从交界线L1与第二折线L4的交点延伸。其他的点与方底包装袋1的展开图大致同样。
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01的制造方法除了不包括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形成工序的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的制造方法同样。即,对一张膜80顺次进行底面折入工序、侧面形成工序,最后进行立体化工序的话,方底包装袋101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01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同样能够由一张膜80制造,外观优异。
方底包装袋101由于没有侧部密封部,因此形状的保持性能比方底包装袋1稍差,但是柔软性比方底包装袋1高。而且,在利用同一面积的膜进行制造的情况下,与方底包装袋1相比容易取得大的容积。因此,在重视容积、柔软性等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更优选。
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01的制造方法不包括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形成工序,因此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简便。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14及图15进行说明。
图1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201除了包括沿周向绕下端一圈的下端密封部202的点及对接密封部43、53分别与左侧面40及右侧面一体化的点之外,具有与方底包装袋101同样的结构。
图15是方底包装袋201的从底面侧观察到的图。下端密封部202在方底包装袋201的下端处形成于底面10的周缘。下端密封部202从前表面20、后表面30、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下端以一定的宽度在与这些面相同的面上延伸,设置于方底包装袋201的大致整周。方底包装袋201使下端密封部202成为腿而自行站立。
在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201时,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101的制造方法中的底面折入工序之后,或者侧面形成工序之后,将沿着第二折线L4以一定宽度相对的热熔粘层82彼此接合。由此,与第二折线L4平行地延伸的一定宽度的接合部成为下端密封部202。下端密封部202的一定宽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设为1mm~10mm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201中,也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同样,能够由一张膜80制造,外观优异。
另外,由于具有下端密封部202,因此能够使自立性更良好。
在方底包装袋201中,对接密封部43、53可以不用与左侧面及右侧面一体化。
以上,说明了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但是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在不妨碍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中,可以将对接密封部43、53沿着左右侧面折倒而与左侧面及右侧面一体化。折倒的方向可以是对接密封部43、53都为前表面20侧的第一区域41、51上或后表面30侧的第二区域42,52上的同一方向,也可以为相互反方向。而且,在上部开口安装夹头的情况下,在将左侧面40及右侧面50的上部向前表面20及后表面30的两侧引出的情况下,通过将对接密封部43、53相互向反方向折倒,不会发生前表面20及第一区域41、51的前表面侧的膜和后表面30及第二区域42、52的后表面侧膜中的仅任一者的膜挠曲的情况,两者的膜平衡良好地扩展,因此优选。
无论在哪个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中,都是在将对接密封部与左右侧面进行一体化的情况下,在对接密封部43、53的下方,通过夹持被夹持部63而成为四张膜重叠的状态,因此难以折弯。因此,可以将折入部60的区域62与第一区域41、51、第二区域42、52的热熔粘层82彼此至少在沿着斜边L6的部位处接,将接合部分保留,并将一部分的区域62切掉。此外,未切掉而保留的区域62的剩余部62a成为从左右侧面的平面凸出的接合部,因此可以将它们折倒接合至与左右侧面、或折入部60中的与区域62相对的区域64的基材层81相接为止,从而对齐地进行一体化。
按照上述的次序进行了一体化的方底包装袋1A的左侧面40的一例如图16所示。这样的话,不需要将包含四张膜重叠的被夹持部的部分沿着侧面折弯,能够简便地进行对接密封部与左右侧面的一体化。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都能够良好地适用于从长条膜卷成辊卷状的卷材连续地放出膜的自动制袋装置。
在将上述的制造方法适用于自动制袋装置的情况下,使长条膜的长度方向与方底包装袋的左右方向一致,在放出的膜的前端部分执行各工序。各工序中的折弯通过例如金属棒等各种夹具连续进行,接合优选通过使用了例如热封棒的热封进行。
在侧面形成工序结束时,将加工结束的部分从卷材切离。通过该反复,能够高效地大量生产方底包装袋。在自动制袋装置的下游部分配置填充设备,由此,一边进行立体化工序,一边向方底包装袋内填充内容物,从而也容易进行在方底包装袋填充有内容物的包装体的大量生产。
此外,如图17所示的展开图那样,在长条膜的宽度方向W上,设定共有交界线L1的两个方底包装袋量的展开区域,由此能够一次制造两个方底包装袋。在该情况下,通过从长条膜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朝向中间部折弯膜而执行了底面折入工序之后执行侧面形成工序时,能得到两个方底包装袋使上部开口对接那样的形状。通过将该形状切离,能得到两个方底包装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等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各构成要素施加各种变更或删除,或超出实施方式地变更各构成要素的组合。
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说明了底面为长方形且前表面及后表面从长边立起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前表面及后表面从短边立起的结构。而且,底面可以为正方形,四个侧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为正方形。
另外,侧面接合部的形态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对接密封部。例如,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可以使用将一内表面与另一外表面接合的“信封粘贴”、或使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端部彼此对接而利用胶带等其他构件进行接合的方法,但是如果为对接密封部,则如上所述能够夹持被夹持部63的一部分,因此优选。
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方底包装袋中,在前表面及后表面与左右侧面的交界处可以带有折痕。折痕可以通过向方底包装袋内部插入四棱柱的心轴等并将金属等从外部压紧等方法来形成。而且,也可以带有用于使方底包装袋的各制造工序中的折弯容易的折痕。
另外,在本发明的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中,立体化工序并非必须。例如,在其他的场所进行内容物的填充等的情况下,在侧面形成工序结束时,可以在方底包装袋为扁平的状态下结束制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利用于方底包装袋、包装体、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 方底包装袋
10 底面
10a 成为底面的区域
20 前表面
20a 成为前表面的区域
21 侧部密封部
22 底部密封部
30 后表面
30a 成为后表面的区域
40 左侧面
41、51 第一区域
41a、51a 成为第一区域的区域
42、52 第二区域
42a、52a 成为第二区域的区域
43、53 对接密封部(侧面接合部)
50 右侧面
80 膜(软性包装材料)
202 下端密封部
L3 第一折线
L4 第二折线

Claims (6)

1.一种方底包装袋,是将同一软质包装材料折弯而形成的方底包装袋,其中,所述方底包装袋包括:
四边形的底面;
从所述底面的相对的两条边立起的前表面及后表面;
将所述前表面与所述后表面连接的左侧面及右侧面;
以一定宽度接合的四个侧部密封部;及
存在于所述底面与所述左侧面之间及所述底面与所述右侧面之间的两个底部密封部,所述两个底部密封部在与所述底面相同的平面上延伸,且所述两个底部密封部以一定宽度接合,
所述左侧面及所述右侧面分别具有:
位于所述前表面侧的第一区域;
位于所述后表面侧的第二区域;及
将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接合的侧面接合部,
分别在所述左侧面及所述右侧面,所述前表面与所述第一区域经由所述四个侧部密封部中的一个侧部密封部而连续,所述后表面与所述第二区域经由所述四个侧部密封部中的与所述一个侧部密封部不同的另一个侧部密封部而连续,
所述一个侧部密封部、所述两个底部密封部中的一个底部密封部以及所述另一个侧部密封部是从所述前表面经由所述底面延伸至所述后表面的连续的密封部,
在所述左侧面的内侧及所述右侧面的内侧分别形成有折入部,
所述折入部是由底边和两条斜边构成的三角形,所述底边与所述底面的一条边重叠,
在从所述方底包装袋的内侧观察到的所述折入部的所述三角形的背侧,设置有两个三角形的区域,
分别在所述左侧面及所述右侧面,所述底部密封部和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经由所述折入部而连续,
位于所述折入部的所述三角形的背侧的所述两个区域的热熔粘层与所述左侧面的内表面或所述右侧面的内表面即热熔粘层相对,
位于所述折入部的所述三角形的背侧的所述两个区域的热熔粘层和所述第一区域的热熔粘层及所述第二区域的热熔粘层,至少沿着所述折入部的所述三角形的所述斜边的部位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底包装袋,其中,
所述侧部密封部及所述底部密封部未向所述左侧面及所述右侧面的左右方向外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底包装袋,其中,
所述侧面接合部是将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的内表面彼此接合的对接密封部。
4.一种方底包装袋,是将同一软质包装材料折弯而形成的方底包装袋,其中,所述方底包装袋包括:四边形的底面;
从所述底面的相对的两条边立起的前表面及后表面;
将所述前表面与所述后表面连接的左侧面及右侧面,
所述左侧面及所述右侧面分别具有:
位于所述前表面侧的第一区域;
位于所述后表面侧的第二区域;及
将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接合的侧面接合部,
所述方底包装袋还包括下端密封部,该下端密封部在所述底面的周缘,沿周向围绕所述前表面、所述左侧面、所述后表面及所述右侧面的下端一圈,
所述侧面接合部是将所述第一区域的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区域的内表面彼此接合的对接密封部,
所述左侧面及所述右侧面的所述对接密封部与所述左侧面及所述右侧面一体化,
在所述左侧面的内侧及所述右侧面的内侧分别形成有折入部,
所述折入部是由底边和两条斜边构成的三角形,所述底边与所述底面的一条边重叠,
在从所述方底包装袋的内侧观察到的所述折入部的所述三角形的背侧,设置有两个三角形的区域,
位于所述折入部的所述三角形的背侧的所述两个区域的热熔粘层与所述左侧面的内表面或所述右侧面的内表面即热熔粘层相对,
位于所述折入部的所述三角形的背侧的所述两个区域的热熔粘层和所述第一区域的热熔粘层及所述第二区域的热熔粘层,至少沿着所述折入部的所述三角形的所述斜边的部位接合。
5.一种包装体,其中,包括: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底包装袋;及
填充到所述方底包装袋的内部的内容物。
6.一种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使用一张软质包装材料来制造方底包装袋,其中,所述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包括:
底面折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以将所述软质包装材料对折的方式在第一折线处山折,在与所述第一折线平行且距所述第一折线等距离地设置的两条第二折线处谷折,形成呈倒V字状地折弯的成为底面的区域位于成为前表面的区域与成为后表面的区域之间的、扁平的状态;及
侧面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将位于成为所述前表面的区域的两侧的成为第一区域的区域与位于成为所述后表面的区域的两侧的成为第二区域的区域接合,
而且,所述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底面折入工序之前还包括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形成工序,
在该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形成工序中,在成为所述前表面的区域与成为所述第一区域的区域的交界线处、及成为所述后表面的区域与成为所述第二区域的区域的交界线处谷折,在相对于交界线而言在左右方向外侧的、与交界线大致平行的折回线处山折,形成折回部分,将所述折回部分的热熔粘层彼此接合,从而在成为所述前表面的区域及成为所述后表面的区域的左右方向两侧形成侧部密封部及底部密封部。
CN201980064429.8A 2018-10-01 2019-09-30 方底包装袋、包装体、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9123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6562A JP7203553B2 (ja) 2018-10-01 2018-10-01 角底包装袋、包装体、および角底包装袋の製造方法
JP2018-186562 2018-10-01
PCT/JP2019/038546 WO2020071323A1 (ja) 2018-10-01 2019-09-30 角底包装袋、包装体、および角底包装袋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12316A CN112912316A (zh) 2021-06-04
CN112912316B true CN112912316B (zh) 2023-03-24

Family

ID=70055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4429.8A Active CN112912316B (zh) 2018-10-01 2019-09-30 方底包装袋、包装体、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39914A1 (zh)
EP (1) EP3862286B1 (zh)
JP (1) JP7203553B2 (zh)
CN (1) CN112912316B (zh)
WO (1) WO20200713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I3875387T1 (sl) * 2020-03-05 2023-12-29 Papier-Mettler Kg Vrečka z dnom iz folije iz umetne snovi in njena uporaba ter kroj za vrečko z dnom iz folije iz umetne snovi
JP1671778S (zh) 2020-04-01 2020-11-02
JP1671777S (zh) 2020-04-01 2020-11-02
CN114852512A (zh) * 2022-06-10 2022-08-05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采用预折叠结构的薄膜封/包装口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65710B (de) * 1958-09-05 1959-09-17 Papierwerk Paul Reuther GmbH, Neuwied/Rhein Klotzbodenbeutel mit verstärkungsleisten und nahtlosem boden
GB896475A (en) * 1958-09-05 1962-05-16 Reuther Papierwerk Gmbh P Bags having reinforcing straps and a seamless bottom
JPS4737879Y1 (zh) * 1968-11-02 1972-11-16
JPS5084443U (zh) * 1973-11-29 1975-07-19
JPS61137564U (zh) * 1985-02-15 1986-08-26
DE8911783U1 (zh) * 1989-10-04 1989-11-16 M & W Verpackungen Mildenberger & Willing Gmbh, 4432 Gronau, De
JP2001206385A (ja) 1999-10-20 2001-07-3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サイドガセット平底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18570B2 (ja) 2002-02-12 2008-07-16 株式会社彫刻プラスト ヒダ付き包材の原反ロール及びヒダ付き包材の原反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EP1459995A4 (en) * 2001-12-25 2010-06-02 Chokoku Plast Corp FLOOR PACKAGING BAG, PACKING BODY, PILOT RO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3756454B2 (ja) 2002-01-30 2006-03-15 株式会社細川洋行 自立袋
JP4037747B2 (ja) 2002-12-11 2008-01-23 株式会社細川洋行 ガゼット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4083065A1 (ja) * 2003-03-17 2004-09-30 Hosokawa Yoko Co., Ltd. ファスナーバッグ
CN201165388Y (zh) * 2007-12-18 2008-12-17 上海日冠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方底微波爆米花包装袋
JP2010120661A (ja) 2008-11-18 2010-06-03 Kobayashi Kk 持ち手付き容器の製造方法
WO2011039564A1 (en) * 2009-09-29 2011-04-07 J.W.T. Snc Paper bag
JP6012275B2 (ja) * 2012-06-11 2016-10-2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包装体
EP2876935A4 (en) 2012-07-18 2015-08-26 Nec Corp RADIO BASE ST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AX PROCEDURE FOR TRANSFER AND PROGRAM
JP6390116B2 (ja) 2014-02-26 2018-09-19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等の包装袋
JP6048903B1 (ja) * 2015-06-25 2016-12-21 株式会社ガルツ 水平保持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7890258U (zh) * 2017-12-20 2018-09-21 浙江万马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热封包装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12316A (zh) 2021-06-04
EP3862286B1 (en) 2023-11-01
EP3862286A4 (en) 2022-07-20
US20210339914A1 (en) 2021-11-04
EP3862286A1 (en) 2021-08-11
JP7203553B2 (ja) 2023-01-13
JP2020055585A (ja) 2020-04-09
WO2020071323A1 (ja)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12316B (zh) 方底包装袋、包装体、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JP6294329B2 (ja) 取っ手付きバッグ
JP5744536B2 (ja) 包装袋の製造方法、及び、包装袋
JP5640394B2 (ja) 複合容器
JPH1059387A (ja) サイドガゼット袋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5719642B2 (ja) 包装袋、及びその包装袋に対する充填方法
JP2015020787A (ja) パウチ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62519A (ja) 包装袋、及びその包装袋に対する充填方法
CN106113587B (zh) 折叠袋及其制造方法
JP4316368B2 (ja) 自立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90359363A1 (en) Reusable tamper-evident bag
JP2003200506A (ja) ヒダ付き扁平袋の製造方法
JP3992264B2 (ja) 袋状容器の製造方法
JP3984228B2 (ja) 袋の製造方法
JP3202184B2 (ja) 内底入り角底袋の製造方法
CN213893571U (zh) 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JP7028571B2 (ja) ガゼット袋体
JP2018039569A (ja) スパウト付きガゼット袋形成用のガゼット袋体の製造方法
JP2022183062A (ja) チャック付きガゼット袋体及びチャック付きガゼット袋包装体
JP6785549B2 (ja) ガゼット袋
JP2005059223A (ja) 袋の製造方法
CN115335295A (zh) 方底包装袋以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JP2023046681A (ja) 口栓付き袋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52973A (ja) 袋の製造方法
JP5824177B2 (ja) 包装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