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93571U - 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 Google Patents

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93571U
CN213893571U CN202022968821.8U CN202022968821U CN213893571U CN 213893571 U CN213893571 U CN 213893571U CN 202022968821 U CN202022968821 U CN 202022968821U CN 213893571 U CN213893571 U CN 213893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side wall
foldable
flat
organ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688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文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ihong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iho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ihong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iho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6882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93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93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93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折叠袋底、环形侧壁,环形侧壁由四个侧壁首尾相接而成,连接处形成纵向连接条;可折叠袋底由四个袋底组件依次连接而成、可在向外展开的初始折叠状态与平展的使用展开状态之间转换;可折叠袋底、环形侧壁之间形成四条使用展开状态可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支撑的底部支撑片。本实用新型对平底袋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得平底袋仅有一条纵向连接条,因此该平底袋的环形侧壁不会受到过多纵向连接条的限制,能够向外展开、增大容器,以存放更多的物料;而底部的底部支撑环不仅能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很好的支撑,而且能够将袋底横向连接条和各袋底斜向连接条藏在闭环底部支撑结构内部。

Description

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底袋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让包装袋在其内存有大量物料的时候能够平稳站立,人们对包装袋的结构进行了设计,通过在包装袋的纵向(即与底面垂直的包装袋侧面)设置纵向封边,使得包装袋底面具有矩形的支撑结构,使得包装袋能够其内存有大量物料的时候能够平稳站立。这种包装袋结构,通常称为平底袋。如公告号为CN203237543U,名称为“直立袋”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直立袋,它包括由正面薄片、背面薄片、左侧面薄片及右侧面薄片互相拼接成的主体部及具有与上述四个薄片拼接的方形底部薄片的底部,所述左侧面薄片、右侧面薄片和底部薄片均沿各自薄片的内侧对折形成第一折线;左侧面薄片和右侧面薄片的每个薄片底部两侧朝着相应薄片的第一折线延伸形成两个互相垂直且向内凹入的斜折线,两条斜折线所夹区域中间形成一向外的第二折线;底部薄片的第一折线朝上与第二折线重合,从而将底部薄片安装在主体部下部。该直立袋结构就具有四条纵向封边。
但是,申请人发现,如果采用一片完整的塑料薄膜制造上述直立袋,由于侧面存在四条沿着与底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纵向封边,当直立袋扩展到最大容积,在四条纵向封边的限制下,直立袋的四个侧面难以向外展开,这大大限制了直立袋的容积,使得需要较多的塑料薄膜才能让上述直立袋具有需要的容积,这导致大量塑料薄膜被浪费,对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这种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能够在存放物料时平稳站立,而且侧面能够向外形成较大的突出,容积大幅增加。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折叠袋底、环形侧壁,环形侧壁由四个侧壁首尾相接而成,连接处形成纵向连接条;可折叠袋底由四个袋底组件依次连接而成、可在向外展开的初始折叠状态与平展的使用展开状态之间转换;可折叠袋底、环形侧壁之间形成四条使用展开状态可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支撑的底部支撑片。
较优的方案,所述环形侧壁包括前侧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后侧壁、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这四个侧壁,所述前侧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后侧壁、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依次顺序连接,前侧壁具有第一外侧连接边,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具有第二外侧连接边,第一外侧连接边与第二外侧连接边连接形成可藏在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的折叠空间内的纵向连接条,并让前侧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后侧壁、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组成闭环的环形侧壁。
较优的方案,所述可折叠袋底包括第一等腰梯形组件、第一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第二等腰梯形组件这四个袋底组件、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四个袋底组件顶部分别具有袋底顶部连接边,四个袋底组件侧边分别具有多条袋底侧部连接边,第一等腰梯形组件、第二等腰梯形组件分别具有袋底中部连接边,四个侧壁底部具有侧壁底部连接边,四个袋底组件顶部的袋底顶部连接边与四个侧壁底部的侧壁底部连接边分别一一对应并且相互连接并形成四条可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支撑的底部支撑片,各袋底组件的袋底侧部连接边分别与相邻袋底组件对应的袋底侧部连接边连接形成袋底斜向连接条,第一等腰梯形组件的袋底中部连接边、第二等腰梯形组件的袋底中部连接边相互连接形成袋底横向连接条,四个袋底组件组成完整的可在向外展开的初始折叠状态与使用展开状态之间转换的可折叠袋底,可折叠袋底与环形侧壁组成完整的平底袋结构。初始折叠状态(折叠成容积最小的状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向内对折重叠,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向内对折重叠,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向内对折重叠,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向内对折重叠;使用展开状态(展开成体积最大的状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向外打开平展,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向外打开平展,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向外打开平展,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向外打开平展,而且前侧壁、后侧壁可以分别向外展开,从而获得较大的容积。
较优的方案,所述袋底组件顶部的袋底顶部连接边内侧面与对应的侧壁底部的底部连接边内侧面连接、形成底部支撑片。
更优的方案,四条底部支撑片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底部支撑环。
使用展开状态,该闭环底部支撑结构不仅能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很好的支撑,而且能够将袋底横向连接条和各袋底斜向连接条藏在闭环底部支撑结构内部,避免袋底横向连接条和各袋底斜向连接条影响平底袋结构平稳站立。
较优的方案,所述前侧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后侧壁、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第一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第一等腰梯形组件、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第二等腰梯形组件由一个完整的片材板加工制成。在未采用热压或胶水等方法完成上述各相互对应的连接边连接之前,完整的平底袋结构展开、摊平了就是一个块状的片材板。经过弯折、连接(热封合、胶水粘结等加工方法)、剪切等加工步骤后,得到可根据需要在初始折叠状态和使用展开状态之间转换的平底袋结构。
较优的方案,所述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中部具有可让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向内对折的第一纵向折边,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中部具有可让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向内对折的第二纵向折边,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具有可让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向内对折的第三纵向折边,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具有可让第二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向内对折的第四纵向折边。
较优的方案,所述环形侧壁顶端开口封合。
更优的方案,所述环形侧壁顶端开口安装有灌装管。
更优的方案,所述灌装管安装有密封盖。优选的方案,所述密封盖与灌装管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对平底袋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得平底袋仅有一条纵向连接条,因此该平底袋的环形侧壁不会受到过多纵向连接条的限制,能够向外展开、增大容器,以存放更多的物料;而底部的底部支撑环不仅能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很好的支撑,而且能够将袋底横向连接条和各袋底斜向连接条藏在闭环底部支撑结构内部,避免袋底横向连接条和各袋底斜向连接条影响平底袋结构平稳站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初始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1没有热封的平底袋结构完全展开摊平后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1已经加工出底部支撑环的平底袋结构展开摊平后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1平底袋结构装满物料的使用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翻转180度后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初始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包括可折叠袋底1、环形侧壁2。
所述环形侧壁2包括前侧壁201、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后侧壁203、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这四个侧壁,所述前侧壁201、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后侧壁203、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依次顺序连接,前侧壁201具有第一外侧连接边2011,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具有第二外侧连接边2041,第一外侧连接边2011与第二外侧连接边2041连接(本实施例采用热封合的加工方法)形成可藏在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的折叠空间内的纵向连接条205,并让前侧壁201、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后侧壁203、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组成闭环的环形侧壁2。
所述可折叠袋底1包括第一等腰梯形组件101、第一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102、第二等腰梯形组件103、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104这四个袋底组件,四个袋底组件顶部分别具有袋底顶部连接边105,四个袋底组件侧边分别具有两条袋底侧部连接边106,第一等腰梯形组件102、第二等腰梯形组件104分别具有袋底中部连接边107,四个侧壁底部具有侧壁底部连接边206,四个袋底组件顶部的袋底顶部连接边105与四个侧壁底部的侧壁底部连接边206分别一一对应并且相互连接(本实施例采用热封合的加工方法)并形成四条可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支撑的底部支撑片1081,各袋底组件的袋底侧部连接边106分别与相邻袋底组件对应的袋底侧部连接边106连接(本实施例采用热封合的加工方法)形成袋底斜向连接条109,第一等腰梯形组件102的袋底中部连接边107、第二等腰梯形组件104的袋底中部连接边107相互连接(本实施例采用热封合的加工方法)形成袋底横向连接条110,四个袋底组件组成完整的可在初始折叠状态与使用展开状态之间转换的可折叠袋底1,可折叠袋底1与环形侧壁2组成完整的平底袋结构。
所述袋底组件顶部的袋底顶部连接边105内侧面与对应的侧壁底部的侧壁底部连接边206内侧面连接(本实施例采用热封合的加工方法)、形成底部支撑片1081。
四条底部支撑片1081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底部支撑环108。
使用展开状态,该闭环的底部支撑环108结构不仅能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很好的支撑,而且能够将袋底横向连接条110和各袋底斜向连接条109藏在底部支撑环108内部,避免袋底横向连接条110和各袋底斜向连接条109影响平底袋结构平稳站立。
所述前侧壁201、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后侧壁203、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第一等腰梯形组件101、第一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102、第二等腰梯形组件103、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104由一个完整的片材板加工制成。在未采用热压或胶水等方法完成上述各相互对应的连接边连接之前,完整的平底袋结构展开、摊平了就是一个块状的片材板。经过弯折、连接(本实施例采用热封合的加工方法)、剪切等加工步骤后,得到可根据需要在初始折叠状态和使用展开状态之间转换的平底袋结构。
所述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中部具有可让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向内对折的第一纵向折边2021,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中部具有可让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向内对折的第二纵向折边2042,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具有可让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101向内对折的第三纵向折边1011,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104具有可让第二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104向内对折的第四纵向折边1041。
所述环形侧壁2顶端开口封合(本实施例采用热封合的加工方法)。
所述环形侧壁2顶端开口安装有灌装管3。
所述灌装管3安装有密封盖4。
所述密封盖4与灌装管3螺纹连接。
下面介绍一下平底袋结构成品的制造过程:
首先,将塑料片材用成型机构采用弯折、热封合的加工方法,在塑料片材中下部加工出展开的底部支撑环108。
接着,将塑料片材用成型机构采用弯折的加工方法,加工出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得到按顺序沿着环形侧壁2周向依次排列的成前侧壁201、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后侧壁203、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这四个侧壁;
然后,将前侧壁201的第一外侧连接边2011与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的第二外侧连接边2041采用热压合方式连接,形成纵向连接条205,得到环形侧壁2;
接着,对底部支撑环108下方的塑料片材进行热封合,加工出折叠状态的可折叠袋底1,获得顶端开口的平底袋;
最后,将安装有密封盖4的灌装管3插入上述顶端开口的平底袋的开口,将灌装管3安装到平底袋的开口并将平底袋的开口热封合,获得平底袋结构成品。
下面结合图1-5介绍一下平底袋结构的使用过程:
未灌装物料前,平底袋结构成品处于初始折叠状态(折叠成容积最小的状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向内对折重叠,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向内对折重叠,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向内对折重叠,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103向内对折重叠;
灌装物料时,开启密封盖4,通过灌装管3将物料灌装到平底袋结构成品内,直到装满物料,此时处于使用展开状态(展开成体积最大的状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2向外打开平展,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204向外打开平展,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向外打开平展,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103向外打开平展,而且前侧壁201、后侧壁203可以分别向外展开,从而获得较大的容积,以满足装入更多物料的目的。
通过图4、5可以看出,当装满物料时,环形侧壁2可以向外展开、变形,使得容积大幅增大,因此与具有四条纵向封边的传统平底袋结构相比,本实施例的平底袋机构,两者如果采用同样面积大小的片材加工出来,本实施例的平底袋机构明显具有更大的容积,而且本实施例的平底袋机构加工非常方便快捷。此外,当装满物料的平底袋结构站立时,由于仅有一条纵向连接条205会被人看到,其它连接条都被隐藏到底部支撑环108内,因此这种结构设计也使得平底袋结构外观更美观。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环形侧壁2顶端开口没有安装灌装管3、密封盖4。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折叠袋底、环形侧壁,环形侧壁由四个侧壁首尾相接而成,连接处形成纵向连接条;可折叠袋底由四个袋底组件依次连接而成、可在向外展开的初始折叠状态与平展的使用展开状态之间转换;可折叠袋底、环形侧壁之间形成四条使用展开状态可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支撑的底部支撑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包括前侧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后侧壁、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这四个侧壁,所述前侧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后侧壁、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依次顺序连接,前侧壁具有第一外侧连接边,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具有第二外侧连接边,第一外侧连接边与第二外侧连接边连接形成可藏在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的折叠空间内的纵向连接条,并让前侧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后侧壁、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组成闭环的环形侧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袋底包括第一等腰梯形组件、第一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第二等腰梯形组件这四个袋底组件、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四个袋底组件顶部分别具有袋底顶部连接边,四个袋底组件侧边分别具有多条袋底侧部连接边,第一等腰梯形组件、第二等腰梯形组件分别具有袋底中部连接边,四个侧壁底部具有侧壁底部连接边,四个袋底组件顶部的袋底顶部连接边与四个侧壁底部的侧壁底部连接边分别一一对应并且相互连接并形成四条可对平底袋结构底部提供支撑的底部支撑片,各袋底组件的袋底侧部连接边分别与相邻袋底组件对应的袋底侧部连接边连接形成袋底斜向连接条,第一等腰梯形组件的袋底中部连接边、第二等腰梯形组件的袋底中部连接边相互连接形成袋底横向连接条,四个袋底组件组成完整的可在向外展开的初始折叠状态与使用展开状态之间转换的可折叠袋底,可折叠袋底与环形侧壁组成完整的平底袋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袋底组件顶部的袋底顶部连接边内侧面与对应的侧壁底部的底部连接边内侧面连接、形成底部支撑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壁、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后侧壁、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第一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第一等腰梯形组件、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第二等腰梯形组件由一个完整的片材板加工制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中部具有可让第一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向内对折的第一纵向折边,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中部具有可让第二风琴式可折叠侧壁向内对折的第二纵向折边,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具有可让第一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向内对折的第三纵向折边,第二等腰三角形可折叠组件具有可让第二等腰三角可折叠组件向内对折的第四纵向折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顶端开口封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顶端开口安装有灌装管。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装管安装有密封盖。
CN202022968821.8U 2020-12-13 2020-12-13 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Active CN213893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68821.8U CN213893571U (zh) 2020-12-13 2020-12-13 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68821.8U CN213893571U (zh) 2020-12-13 2020-12-13 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93571U true CN213893571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02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68821.8U Active CN213893571U (zh) 2020-12-13 2020-12-13 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935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870000816Y1 (ko) 복합포장용기
JP2011251774A (ja) 複合容器
CN112912316B (zh) 方底包装袋、包装体、及方底包装袋的制造方法
CN213893571U (zh) 能有效减少纵向封边的平底袋结构
JPH0811939A (ja) 緩衝性包装材
JP4390761B2 (ja) 自立袋
US6202848B1 (en) Collapsible corner protector
JPH05221451A (ja) 自立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0338612U (zh) 自封纸箱
US20190315523A1 (en) Self-supporting plastic ba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220350246U (zh) 一种折叠转运箱
CN217673803U (zh) 一种折叠式八角包装纸盒
JP3195833U (ja) 段ボール製封筒
JP2011063320A (ja) 複合容器
JP3001989U (ja) 角底袋
JP2011063319A (ja) 複合容器
JP3716206B2 (ja) 自立袋の製造方法
JP2011063325A (ja) 複合容器
JP2011063326A (ja) 複合容器
JP3056698U (ja) 複合筒状容器
JPS5855146Y2 (ja) 自立紙カツプ
JPS593337B2 (ja) 角底自立袋
JPS5854361Y2 (ja) 自立可能な袋
JP5120445B2 (ja) 複合容器
JP2002037272A (ja) 自立性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