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72952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72952B
CN112672952B CN201980059388.3A CN201980059388A CN112672952B CN 112672952 B CN112672952 B CN 112672952B CN 201980059388 A CN201980059388 A CN 201980059388A CN 112672952 B CN112672952 B CN 112672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heel
pipe
saddle
flexible pipe
low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93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72952A (zh
Inventor
山田慎一
前田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72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2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72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2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1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 B62J45/413Rotation sen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02Front wheel forks or equivalent, e.g. single t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1/005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brake elements, e.g. fastening of brake blocks in their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1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鞍乘型车辆,能够削减制动器配管的支承部。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前叉(12),其支承前轮;前立管(15),其将前叉(12)支承为转动自如;下框架(17),其从前立管(15)向下方延伸;前轮制动器,其支承于前叉(12),对前轮进行制动;制动力调整装置,其控制前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以及输出配管(62),其连接制动力调整装置和前轮制动器,输出配管(62)具有:金属制配管(71),其从配置于比下框架(17)靠后方的位置的制动力调整装置向前方延伸;挠性配管(72);以及连接部件(73),其连接金属制配管(71)和挠性配管(72),连接部件(73)配置于比下框架(17)靠前方的位置,挠性配管(72)从连接部件(73)向前方延伸并与前轮制动器连接。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鞍乘型车辆中已知这样的结构:制动器配管从配置于下框架后方的制动力调整装置向前方延伸并与前轮制动器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具有挠性的制动器配管从制动力调整装置向前方延伸,由设置于前叉的底桥的软管保持部件等支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28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鞍乘型车辆中,希望在制动力调整装置到前轮制动器之间,能够削减制动器配管的支承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削减制动器配管的支承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说明书中包含2018年8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50586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前叉12,其支承前轮2;前立管15,其将所述前叉12支承为转动自如;下框架17,其从所述前立管15向下方延伸;前轮制动器58,其支承于所述前叉12,对所述前轮2进行制动;制动力调整装置59,其控制所述前轮制动器58的制动力;以及制动器配管62,其连接所述制动力调整装置59和所述前轮制动器58,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配管62具有:金属制配管71,其从配置于比所述下框架17靠后方的位置的所述制动力调整装置59向前方延伸;挠性配管72;以及连接部73,其连接所述金属制配管71和所述挠性配管72,所述连接部73配置于比所述下框架17靠前方的位置,所述挠性配管72从所述连接部73向前方延伸并与所述前轮制动器58连接。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连接部73配置于比所述前叉12靠后方的位置。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连接部73被固定于从所述下框架17向前方延伸的撑架75。
并且,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前轮制动器58相对于所述下框架17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一侧,所述连接部73相对于所述下框架17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车辆侧视观察时,所述挠性配管72从所述连接部73前高后低地向前方延伸。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限制所述连接部73在上下方向上的转动的止动器75c。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2的挡泥板54,在所述挡泥板54与所述挠性配管72之间,设置有承受所述挠性配管72的挡泥板保护件84。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挠性配管72的位于所述连接部73与所述前轮制动器58之间的中间部被固定于所述挡泥板54。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对所述前轮2的旋转进行检测的传感器69,所述传感器69的线缆69b被固定于所述撑架75。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其具有:前叉,其支承前轮;前立管,其将前叉支承为转动自如;下框架,其从前立管向下方延伸;前轮制动器,其支承于前叉,对前轮进行制动;制动力调整装置,其对前轮制动器的制动力进行控制;以及制动器配管,其连接制动力调整装置和前轮制动器,制动器配管具有:金属制配管,其从配置于比下框架靠后方的位置的制动力调整装置向前方延伸;挠性配管;以及连接部,其连接金属制配管和挠性配管,连接部配置于比下框架靠前方的位置,挠性配管从连接部向前方延伸,并与前轮制动器连接。根据该结构,连接金属制配管和挠性配管的连接部位于比下框架靠前方的位置,金属制配管向前方侧大幅度延伸,因此,能够利用金属制配管的高刚性,支承挠性配管。因此,能够削减制动器配管的支承部。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连接部配置于比前叉靠后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不成为前叉的操纵的障碍地配置连接部,并且能够确保挠性配管的长度,能够高效地使挠性配管挠曲。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连接部被固定于从下框架向前方延伸的撑架。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从下框架向前方延伸的撑架,在比下框架靠前方的位置稳固地支承连接部。
并且,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前轮制动器相对于下框架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一侧,连接部相对于下框架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挠性配管的长度确保得大,因此,能够高效地使挠性配管挠曲。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车辆侧视观察时,挠性配管从连接部前高后低地向前方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挠性配管的长度确保得大,因此能够高效地使挠性配管挠曲。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设置有限制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止动器。根据该结构,通过止动器来限制连接部的上下方向的转动,能够适当地限制挠性配管的振动。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设置有从上方覆盖前轮的挡泥板,在挡泥板与挠性配管之间设置有承受挠性配管的挡泥板保护件。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挡泥板保护件防止挠性配管与挡泥板接触,能够保护挠性配管及挡泥板。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挠性配管的位于连接部与前轮制动器之间的中间部被固定于挡泥板。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挡泥板来支承挠性配管。
此外,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设置有对前轮的旋转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传感器的线缆固定于撑架。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制动器配管用的撑架,固定传感器的线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自动二轮车的前部的右侧视图。
图3是自动二轮车的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4是从前方观察自动二轮车的前部的正视图。
图5是从后方侧观察挠性配管的布线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后侧方观察前挡泥板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针对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如下车辆:在车体框架10支承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前叉12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前叉12能够操纵转向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摇臂13设置于车体框架10的后部。
自动二轮车1是供乘员骑跨地落座的座椅14被设置在车体框架10后部的上方的鞍乘型车辆。
自动二轮车1具有覆盖车体框架10等车体的车体罩5。
车体框架10具有:前立管15,其设置于车体框架10的前端;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的后部前高后低地延伸;下框架17,其在前立管15的后部从主框架16的下方向后下方延伸;中心框架18,其从主框架16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枢轴框架19,其与中心框架18的下端部连接。主框架16、下框架17、及中心框架18分别是一个管状的框架,与前轮2同样地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
此外,车体框架10具有板状的角撑板29,所述角撑板29将主框架16的前端部和下框架17的前端部上下连接。
并且,车体框架10具有: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20,其从主框架16的后部向后方延伸到车辆后端部;以及左右一对的副框架21,其从枢轴框架19前低后高地延伸,并与座椅框架20的后部连接。
前叉12具有:转向轴(未图示),其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前立管15;顶桥22,其固定于该转向轴的上端;底桥23,其固定于上述转向轴的下端;左右一对的叉管24、24,其支承于顶桥22及底桥23;以及转向用的把手25,其固定于顶桥22。
顶桥22及底桥23从上述转向轴向车宽方向延伸,连接左右的叉管24、24。
前立管15配置成后倾。叉管24、24对应于自动二轮车1的主销倾角也配置成后倾。
前轮2轴支承于车轴2a,所述车轴2a架在左右叉管24、24的下端部之间。
在枢轴框架19设置有在车宽方向贯穿枢轴框架19的枢轴26。枢轴26设置在枢轴框架19的上下中间部。
摇臂13的前端部轴支承于枢轴26,摇臂13能够以枢轴26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3轴支承于车轴3a,所述车轴3a设置于摇臂13的后端部。
在摇臂13的上表面安装有内挡泥板27,所述内挡泥板27从上方覆盖后轮3的前部。
在摇臂13与车体框架10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悬架28。
发动机11具有收纳曲轴的曲轴箱31、以及从曲轴箱31的前部向上方延伸的气缸部32。在曲轴箱31的后部内置有变速器(未图示)。气缸部32的气缸轴线32a前倾。
发动机11在主框架16的下方配置于下框架17与枢轴框架19之间,曲轴箱31通过下框架17及枢轴框架19而被支承。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3从气缸部32的前表面向后下方延伸,通过发动机11的下方后向后方延伸,与配置在摇臂13的右侧方的消声器34连接。
发动机11的输出通过沿着摇臂13设置的传动链35而传递至后轮3。
燃料箱45支承于主框架16。座椅14由座椅框架20从下方支承,座椅14与燃料箱45连续地延伸到自动二轮车1的后端部。
在枢轴框架19的左右的侧面部分别安装有左右一对的脚踏板托架46。供乘员放置脚的左右一对的脚踏板46a支承于脚踏板托架46。
车体罩5具有:前罩50,其从前方覆盖前立管15;左右一对的前侧罩51,其从侧方覆盖车体框架10的前部;左右一对的侧罩52,其覆盖燃料箱45及座椅14的前部的下方;以及左右一对的后侧罩53,其覆盖座椅14的后部的下方。
自动二轮车1具有:前挡泥板54(挡泥板),其从上方覆盖前轮2;以及后挡泥板55,其从上方覆盖后轮3。
图2是自动二轮车1的前部的右侧视图。图2中车体罩5的一部分未图示。
参照图1及图2,自动二轮车1具有对前轮2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装置56。
前轮制动装置56具有:前轮用主缸57,其被输入乘员的操作;前轮制动器58,其通过摩擦来对前轮2进行制动;制动力调整装置59,其控制前轮制动器58的制动力;以及前轮制动器配管60,其将前轮用主缸57与制动力调整装置59连接,并且将制动力调整装置59与前轮制动器58连接。
前轮制动器配管60具有:输入配管61,其将前轮用主缸57与制动力调整装置59连接;以及输出配管62(制动器配管),其将制动力调整装置59与前轮制动器58连接。
输入配管61从前轮用主缸57向后下方延伸并与制动力调整装置59连接。
前轮制动装置56是液压式装置。经由设置于把手25的前轮用主缸57的制动器杆57a输入的乘员的制动操作,经由输入配管61、制动力调整装置59、及输出配管62,而作为液压被传递至前轮制动器58。
前轮制动器58具有:制动器盘58a,其与前轮2一体旋转;以及制动钳58b,其通过液压来夹压制动器盘58a。
制动力调整装置59是通过控制前轮制动器58的液压,来防止前轮2的锁定的ABS(Anti-lock Brake System,制动防抱死系统)模块。
制动力调整装置59具有以下等部分:泵,其通过马达而被驱动从而对液压进行调整;液压回路部,其与该泵连接;阀,其对该液压回路部进行切换;以及电子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马达。制动力调整装置59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箱状。
制动力调整装置59经由撑架(未图示)而固定于车体框架10。制动力调整装置59在比枢轴框架19靠上方的位置,配置在中心框架18的左右的侧方(右侧方)。制动力调整装置59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从外侧与中心框架18的下部重叠,相对于中心框架18并列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
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制动力调整装置59在曲轴箱31的后方且副框架21的前方处配置于比摇臂13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2所示,叉管24具有:固定管24a,其固定于顶桥22及底桥23;以及可动管24b,其相对于固定管24a能够在轴向上产生行程。
在可动管24b的下端部设置有支承车轴2a的底部壳66。
左右的叉管24、24的底部壳66具有从底部壳66的前部向上方延伸的挡泥板撑架66a。右侧的叉管24的底部壳66具有从底部壳66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制动钳托架66b。制动钳托架66b具有沿叉管24向上方延伸的挡泥板撑架66c。
前轮制动器58的制动钳58b经由螺栓67固定于制动钳托架66b。制动钳58b相对于前轮2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制动钳58b配置于底部壳66的后方、且比前轮2的轮毂2b的外周部靠内侧的位置。
前轮2的轮毂2b的中央部设置有与轮毂2b一体旋转的脉冲发生器转子68。在右侧的底部壳66的后部固定有对脉冲发生器转子68的旋转进行检测的车轮速传感器69(传感器)。车轮速传感器69在车辆侧视观察时配置于车轴2a与制动钳58b之间。车轮速传感器69具有:传感器本体部69a,其从车宽方向外侧与脉冲发生器转子68重叠;以及线缆69b,其从传感器本体部69a延伸。
线缆69b与自动二轮车1的控制单元(未图示)连接,该控制单元从车轮速传感器69的检测值中获得前轮2的旋转状态及自动二轮车1的车速。
图3是自动二轮车1的前部的左侧视图。图3中车体罩5的一部分未图示。
参照图1~图3,前轮制动器配管60的输出配管62从配置于中心框架18的侧方的制动力调整装置59向前上方延伸,通过下框架17的上部的侧方而向前方延伸,在底桥23的下方向下方延伸,并与制动钳58b连接。
详细来说,输出配管62具有:金属制配管71,其从制动力调整装置59延伸至前方的下框架17侧;挠性配管72,其与制动钳58b连接;以及连接部件73(连接部),其连接金属制配管71和挠性配管72。
金属制配管71是金属制的管,例如由铁系材料构成。
金属制配管71的基端部与制动力调整装置59连接。金属制配管71从相对于中心框架18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的制动力调整装置59,跨过车宽方向的中央而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左侧)延伸,通过车体框架10的左侧并向前上方延伸。
如图3所示,金属制配管71在车体框架10的左侧具有:前方延伸管71a,其在发动机11的气缸部32的上方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下方延伸管71b,其从前方延伸管71a的前端向前下方倾斜地延伸;以及前端部71c,其从下方延伸管71b的下端以略微前高后低的姿态向前方延伸。
前方延伸管71a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与主框架16及角撑板29重叠。前方延伸管71a在自动二轮车1的高度方向上处于与底桥23重叠的位置。
下方延伸管71b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与角撑板29重叠。下方延伸管71b的下端位于比底桥23靠下方的位置。
前端部71c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与下框架17的上部重叠。前端部71c位于比底桥23靠下方、且比气缸部32靠上方的位置。
前端部71c的前端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与下框架17的前表面17a大致重叠。
连接部件73具有:块状的固定部73a;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从固定部73a向后方延伸的管状的金属制配管连接部73b;以及从固定部73a向前方延伸的管状的挠性配管连接部73c。连接部件73是金属制成的。
车体框架10具有从下框架17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撑架75,连接部件73通过固定件74而被固定于撑架75。这里,固定件74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到固定部73a中的螺栓。
撑架75从下框架17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左侧)的侧面向前方延伸。撑架75是配置成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板状部件。
撑架75配置于比叉管24及底桥23靠后方、且比下框架17靠前方的位置。撑架75配置于比底桥23靠下方、且比气缸部32的上表面的前端部靠上方的位置。
撑架75具有:固定孔部75a,其与固定件74紧固;线缆支承部75b,其支承线缆69b;以及止动器75c,其从撑架75的外侧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固定孔部75a配置于比下框架17的前表面17a靠前方、且比底桥23靠后方的位置。线缆支承部75b配置于固定孔部75a的前下方。这里,线缆支承部75b是在撑架75的外侧面部安装线缆69b用的支承件而形成的。
止动器75c是设置于固定孔部75a的前上方的突起。
连接部件73通过贯插到固定部73a的1个固定件74而被紧固于撑架75的外侧面。
止动器75c从上方与连接部件73的挠性配管连接部73c的上表面抵接。连接部件73的以固定件74为旋转轴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转动被止动器75c限制。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连接部件73稳固地固定于撑架75。
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固定于撑架75的连接部件73位于比下框架17靠前方、且比叉管24及底桥23靠后方的位置。连接部件73位于比下框架17的前表面17a靠前方的位置。此外,在车辆侧视观察时,连接部件73配置于比底桥23靠下方、且比气缸部32的上表面的前端部靠上方的位置。连接部件73相对于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的下框架17配置成偏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左侧)。
连接部件73的金属制配管连接部73b及挠性配管连接部73c是轴线73d同轴配置的管状,在车辆侧视观察时,轴线73d前高后低地倾斜。
与在图3的车辆侧视观察时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底桥23的下表面23a相比,轴线73d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较小,轴线73d比下表面23a接近水平。由此,能够将位于底桥23的下表面23a的下方的挠性配管72的前方延伸部85与下表面23a之间的距离确保得大。因此,即使是挠性配管72随着前叉12的上下行程的动作而向上方挠曲的情况,也能够在下表面23a与挠性配管72之间确保空间。
金属制配管71的终端部即前方延伸管71a的前端部以从后方插入的方式与连接部件73的金属制配管连接部73b连接。
图4是从前方观察自动二轮车1的前部的正视图。图5是从后方侧观察挠性配管72的布线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从后方侧观察前挡泥板54的周边部的立体图。图4~图6中前侧罩51未图示。图6中挠性配管72未图示。
参照图2~图6,挠性配管72从连接部件73的挠性配管连接部73c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与前轮制动器58的制动钳58b连接。
支承于可动管24b的制动钳58b随着前叉12的左右转向的动作、及前叉12的上下行程的动作而相对于连接部件73相对移动。由此,与制动钳58b连接的挠性配管72随着前叉12的动作,在连接部件73与制动钳58b之间挠曲。因此,挠性配管72由挠性高的材料构成,以便能够跟随前叉12的动作。挠性配管72由挠性比构成金属制配管71及连接部件73的材料高的材料构成,挠性配管72刚性比金属制配管71及连接部件73小。挠性配管72例如是橡胶制的软管。
在前挡泥板54设置有支承挠性配管72的配管固定部件80。
前挡泥板54具有:挡泥板上面部54a,其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上表面;左右一对的挡泥板侧面部54b,其从侧方覆盖前轮2的上部;以及安装部54c、54d,其在叉管24的前侧及后侧从挡泥板侧面部54b向下方延伸。
前挡泥板54通过将安装部54c、54d紧固于挡泥板撑架66a、66c(图2)而被固定于叉管24。
配管固定部件80在固定管24a的后方设置于右侧的挡泥板侧面部54b。即,配管固定部件80相对于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的下框架17,位于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配管固定部件80配置于连接部件73的左右的相反侧,所述连接部件73位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左侧)。
配管固定部件80具有:固定部82,其通过螺栓81而固定于挡泥板侧面部54b;配管支承部83,其从固定部82向上方延伸;以及挡泥板保护件84,其在比配管支承部83靠前方侧的位置从固定部82向上方延伸。
配管支承部83形成为能够供挠性配管72贯插的环状,保持挠性配管72的外周部。在配管支承部83与挠性配管72的外周部之间夹装有缓冲材料。
挡泥板保护件84具有向前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线状部84a、和连接线状部84a的前端的连结部84b。挡泥板保护件84以在左右的线状部84a之间夹着挠性配管72的方式从下方支承挠性配管72,限制挠性配管72向前挡泥板54侧的移动。
挠性配管72具有:前方延伸部85,其从连接部件73的挠性配管连接部73c向前方延伸;以及下方延伸部86,其从前方延伸部85的前端弯曲并向下方延伸。
前方延伸部85的与挠性配管连接部73c连接的基端部85a位于比下框架17靠前方且比叉管24靠后方的位置。
前方延伸部85与以前高后低的姿态配置的挠性配管连接部73c连接,由此,前方延伸部85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以前高后低的姿态向前方延伸。
前方延伸部85从相对于下框架17位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连接部件73,在底桥23的下方且前挡泥板54的上方向前方延伸到左右的固定管24a之间。
下方延伸部86从前方延伸部85向下方延伸,并且在下框架17的前方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左侧)向一侧(右侧)延伸,在车宽方向上跨过车宽方向的中央。
下方延伸部86的上端部位于左右的固定管24a之间,该上端部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与固定管24a重叠。
在左右的固定管24a之间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86在前挡泥板54的上方弯曲而向后下方延伸,在前挡泥板54的右侧方弯曲而在右侧的叉管24的后方向前下方延伸,下方延伸部86的下端与制动钳58b的后部连接。
下方延伸部86的上下的中间部被固定于配管固定部件80的配管支承部83,所述配管固定部件80设置于右侧的挡泥板侧面部54b。
即,挠性配管72在连接部件73到制动钳58b为止的区间,只通过前挡泥板54的配管固定部件80支承在车体侧,而没有固定于底桥23。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部件73位于比下框架17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金属制配管71的前端部配置在制动钳58b的附近。
由此,能够利用金属制配管71的刚性来稳固地支承挠性配管72,因此,例如不需要将挠性配管72支承于底桥23,能够削减挠性配管72的支承部。
连接部件73支承于从下框架17向前方延伸的撑架75,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连接部件73固定于下框架17的前方,能够有效地利用金属制配管71的刚性来支承挠性配管72。此外,连接部件73是刚性比挠性配管72高的金属制的部件,因此还能够利用连接部件73的刚性来支承挠性配管72。
连接部件73及撑架75被左侧的前侧罩51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因此,能够通过前侧罩51来隐藏连接部件73及撑架75,使得外观性良好。
叉管24在收缩的方向上产生行程时,挠性配管72承受向上方移动的方向的力,该力使连接部件73以固定件74为中心向上方转动。通过从上方与挠性配管连接部73c抵接的止动器75c,来防止了连接部件73的旋转。
车轮速传感器69的线缆69b沿着金属制配管71及挠性配管72配置。线缆69b的外径比挠性配管72的外径小。
线缆69b通过撑架75的线缆支承部75b、配管支承部83、及设置于底部壳66的后部的线缆支承部66d而支承于车体侧。
此外,线缆69b通过捆束部件88a、88b、88c,被捆扎于挠性配管72。捆束部件88a设置于角撑板29的侧方,捆束部件88b在下框架17的前方设置于左右的叉管24之间,捆束部件88c设置于前挡泥板54与制动钳58b之间。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具有:前叉12,其支承前轮2;前立管15,其将前叉12支承为转动自如;下框架17,其从前立管15向下方延伸;前轮制动器58,其支承于前叉12,对前轮2进行制动;制动力调整装置59,其控制前轮制动器58的制动力;以及输出配管62,其连接制动力调整装置59和前轮制动器58,输出配管62具有:金属制配管71,其从配置于比下框架17靠后方的位置的制动力调整装置59向前方延伸;挠性配管72;以及连接部件73,其连接金属制配管71和挠性配管72,连接部件73配置于比下框架17靠前方的位置,挠性配管72从连接部件73向前方延伸,并与前轮制动器58连接。根据该结构,连接金属制配管71和挠性配管72的连接部件73位于比下框架17靠前方的位置,金属制配管71向前方侧大幅度延伸,因此,能够利用金属制配管71的高刚性,来支承挠性配管72。因此,能够削减输出配管62的支承部。
此外,连接部件73配置于比前叉12靠后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不成为前叉12的操纵转向的障碍地配置连接部件73,并且能够确保挠性配管72的长度,能够高效地使挠性配管72挠曲。
此外,连接部件73固定于从下框架17向前方延伸的撑架75。根据该结构,通过从下框架17向前方延伸的撑架75,能够在比下框架17靠前方的位置,稳固地支承连接部件73。
并且,前轮制动器58相对于下框架17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一侧,连接部件73相对于下框架17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挠性配管72左右延伸而能够将挠性配管72的长度确保得大,因此,能够高效地使挠性配管72挠曲。
此外,在车辆侧视观察时,挠性配管72从连接部件73前高后低地向前方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挠性配管72向上方延伸而能够将挠性配管72的长度确保得大,因此,能够高效地使挠性配管72挠曲。
此外,设置有限制连接部件73在上下方向上的转动的止动器75c。根据该结构,通过止动器75c来限制连接部件73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能够适当地限制挠性配管72的振动。
此外,设置有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54,在前挡泥板54和挠性配管72之间设置承受挠性配管72的挡泥板保护件84。根据该结构,通过挡泥板保护件84,能够防止挠性配管72与前挡泥板54的接触,能够保护挠性配管72及前挡泥板54。
此外,挠性配管72的位于连接部件73与前轮制动器58之间的中间部被固定于前挡泥板54。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前挡泥板54来支承挠性配管72。
此外,设置有对前轮2的旋转进行检测的车轮速传感器69,车轮速传感器69的线缆69b被固定于撑架75。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输出配管62用的撑架75,固定车轮速传感器69的线缆69b。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列举自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两个前轮或者后轮的3轮的鞍乘型车辆或具有4轮以上的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2:前轮;
12:前叉;
15:前立管;
17:下框架;
54:前挡泥板(挡泥板);
58:前轮制动器;
59:制动力调整装置;
62:输出配管(制动器配管);
69b:线缆;
69:车轮速传感器(传感器);
71:金属制配管;
72:挠性配管;
73:连接部件(连接部);
75:撑架;
75c:止动器;
84:挡泥板保护件。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前叉(12),其支承前轮(2);前立管(15),其将所述前叉(12)支承为转动自如;下框架(17),其从所述前立管(15)向下方延伸;前轮制动器(58),其支承于所述前叉(12),对所述前轮(2)进行制动;制动力调整装置(59),其控制所述前轮制动器(58)的制动力;以及制动器配管(62),其连接所述制动力调整装置(59)和所述前轮制动器(58),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器配管(62)具有:金属制配管(71),其从配置于比所述下框架(17)靠后方的位置的所述制动力调整装置(59)向前方延伸;挠性配管(72);以及连接部(73),其连接所述金属制配管(71)和所述挠性配管(72),
所述连接部(73)配置于比所述下框架(17)靠前方的位置,所述挠性配管(72)从所述连接部(73)向前方延伸并与所述前轮制动器(58)连接,
所述连接部(73)被固定于从所述下框架(17)向前方延伸的撑架(75),所述撑架(75)具有沿车宽方向突出的止动器(75c),
所述连接部(73)具有块状的固定部(73a)以及从所述固定部(73a)向前方延伸的管状的挠性配管连接部(73c),
所述挠性配管(72)与所述挠性配管连接部(73c)连接,
所述连接部(73)通过沿车宽方向贯插于所述固定部(73a)中的固定件(74)紧固于所述撑架(75),
所述止动器(75c)从上方与所述挠性配管连接部(73c)抵接,限制所述连接部(73)以所述固定件(74)为旋转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73)配置于比所述前叉(12)靠后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轮制动器(58)相对于所述下框架(17)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一侧,所述连接部(73)相对于所述下框架(17)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侧视观察时,所述挠性配管(72)从所述连接部(73)前高后低地向前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从上方覆盖所述前轮(2)的挡泥板,在所述挡泥板与所述挠性配管(72)之间,设置有承受所述挠性配管(72)的挡泥板保护件(8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挠性配管(72)的位于所述连接部(73)与所述前轮制动器(58)之间的中间部被固定于所述挡泥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对所述前轮(2)的旋转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线缆(69b)被固定于所述撑架(75)。
CN201980059388.3A 2018-08-09 2019-05-17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12672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0586 2018-08-09
JP2018150586 2018-08-09
PCT/JP2019/019777 WO2020031455A1 (ja) 2018-08-09 2019-05-17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2952A CN112672952A (zh) 2021-04-16
CN112672952B true CN112672952B (zh) 2022-04-29

Family

ID=69414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9388.3A Active CN112672952B (zh) 2018-08-09 2019-05-17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8584B2 (zh)
EP (1) EP3835189B1 (zh)
JP (1) JP7061670B2 (zh)
CN (1) CN112672952B (zh)
BR (1) BR112021001002A2 (zh)
WO (1) WO2020031455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15134A (ja) * 2012-07-09 2014-01-3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ケーブル配索構造
CN203473161U (zh) * 2012-08-10 2014-03-12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车用索体的夹紧结构
CN104203737A (zh) * 2012-03-21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JP2015067246A (ja) * 2013-09-30 2015-04-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部品配置構造
CN107428388A (zh) * 2015-03-20 2017-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的传感器单元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3891A (ja) * 1995-10-30 1997-05-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アンチスキッドブレーキ装置における配管構造
JP4306442B2 (ja) * 2003-12-19 2009-08-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装置付自動二輪車
JP5172419B2 (ja) * 2008-03-28 2013-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144431B2 (ja) * 2008-08-25 2013-02-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ブレーキ配管構造
JP2010058699A (ja) * 2008-09-04 2010-03-18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配管構造
JP5478307B2 (ja) * 2010-03-19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制動装置
JP5853663B2 (ja) * 2011-12-16 2016-02-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配管構造
JP6133923B2 (ja) 2015-03-25 2017-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220366B2 (ja) * 2015-07-29 2017-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EP3225526B1 (en) * 2016-03-28 2019-10-23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ing-type vehicle cable support structure
JP6404308B2 (ja) * 2016-12-27 2018-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8150586A (ja) 2017-03-13 2018-09-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ハブユニット軸受の表面処理用治具およびその表面処理方法
JP6790045B2 (ja) * 2017-12-27 2020-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851413B2 (ja) * 2019-03-28 2021-03-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904999B2 (ja) * 2019-03-29 2021-07-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3737A (zh) * 2012-03-21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JP2014015134A (ja) * 2012-07-09 2014-01-3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ケーブル配索構造
CN203473161U (zh) * 2012-08-10 2014-03-12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车用索体的夹紧结构
JP2015067246A (ja) * 2013-09-30 2015-04-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部品配置構造
CN107428388A (zh) * 2015-03-20 2017-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的传感器单元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35189A4 (en) 2021-10-13
JPWO2020031455A1 (ja) 2021-05-13
WO2020031455A1 (ja) 2020-02-13
BR112021001002A2 (pt) 2021-04-20
US11548584B2 (en) 2023-01-10
US20210291927A1 (en) 2021-09-23
EP3835189A1 (en) 2021-06-16
JP7061670B2 (ja) 2022-04-28
CN112672952A (zh) 2021-04-16
EP3835189B1 (en) 2023-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5373B (zh)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JP547830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制動装置
CN110072765B (zh) 鞍乘型车辆
JP435478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制動力調整装置
JP58167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71553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11345430B2 (en) Front fork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566754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11203392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568517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6103374A (ja) フレーム構造
CN112543732B (zh) 鞍乘型车辆
CN112672952B (zh) 鞍乘型车辆
JP2019081518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0573417B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US10780936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12214062A (ja) 車両用リヤブレーキホースのレイアウト
CN111655571B (zh) 鞍乘型车辆
JP2024066701A (ja) Absモジュレーター配管配置構造
US20200255083A1 (en) Brake piping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s
WO2020115770A1 (en) Speed deceler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