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5373B -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5373B
CN110015373B CN201811596831.4A CN201811596831A CN110015373B CN 110015373 B CN110015373 B CN 110015373B CN 201811596831 A CN201811596831 A CN 201811596831A CN 110015373 B CN110015373 B CN 1100153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
width direction
frame
vehicle width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968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5373A (zh
Inventor
山本堪大
能津邦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15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5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5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53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36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including a pilot valve responding to an electromagnetic force
    • B60T8/361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 B60T8/367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 B60T8/368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combined with other mechanical components, e.g. pump units, master cylinders
    • B60T8/368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combined with other mechanical components, e.g. pump units, master 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the modulator unit on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6Brake regu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prevent excessive wheel slip during vehicle deceleration, e.g. A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21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deceleration
    • B60T8/3225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ngle-track vehicles,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4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e.g. article carriers, 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将缓冲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的情况下也以省空间方式配置ABS调节器的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其具备:头管;主框架;左右一对中间框架,它们从主框架的后部向下方延伸,且设置有将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摆臂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枢轴部;缓冲件,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以及ABS调节器,其进行ABS控制,在侧视下,缓冲件的中心轴与中间框架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ABS调节器配置于缓冲件与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之间。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12月2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7-254244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中,已知有例如国际公开第2014/097504号所公开的结构。这是在车架的内侧(左右一对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以沿后悬架的中心轴的方式配置有ABS单元的结构。在国际公开第2014/097504号中,通过将后悬架向车宽方向外侧错开而配置来确保余隙,在后悬架与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之间配置有ABS单元。
然而,在将后悬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或者车架的形态改变了等情况下,有可能变得难以确保ABS单元的配置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在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中,即使在将缓冲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的情况下也以省空间方式配置ABS调节器。
(1)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具备:头管;主框架,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中间框架,它们从所述主框架的后部向下方延伸,且设置有将跨骑型车辆的摆臂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枢轴部;缓冲件,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以及ABS调节器,其进行ABS控制,在侧视下,所述缓冲件的中心轴与所述中间框架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所述ABS调节器配置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之间。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ABS调节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长。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俯视下,所述ABS调节器配置于比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座椅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还具备将所述ABS调节器连结于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架的支承部件。
(5)在上述(4)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承部件具备从前方、后方及下方覆盖所述ABS调节器的罩构件。
(6)在上述(4)或(5)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承部件具备支承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副箱的副箱支承部。
(7)在上述(6)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副箱在所述中间框架的后方配置于比所述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8)在上述(1)~(7)中任一项的方案中,可以是,还具备:分支部,其从一根所述主框架的后部朝向左右一对所述中间框架分支;连结管,其将所述分支部与所述中间框架连结;以及缓冲件上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分支部的后部,且对所述缓冲件的上端部进行支承,所述ABS调节器在所述分支部与所述枢轴部的上下方向之间配置于所述连结管的下方。
根据上述(1)的方案,通过在侧视下缓冲件的中心轴与中间框架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从而容易在缓冲件与中间框架之间充分地确保空间。除此之外,通过ABS调节器配置于缓冲件与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之间,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缓冲件与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之间的空间。因此,即使在将缓冲件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省空间的方式配置ABS调节器。除此之外,通过在侧视下缓冲件的中心轴与中间框架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从而缓冲件在驱动(例如向后方摆动)时向扩张ABS调节器的配置空间的方向进行作用,所以在以省空间的方式配置ABS调节器的方面是优越的。除此之外,由于ABS调节器配置于比中间框架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所以能够保护ABS调节器免受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冲击等。
根据上述(2)的方案,ABS调节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长,从而与ABS调节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比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的情况相比,缓冲件与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间变窄。因此,能够活用被限制为窄的空间而配置ABS调节器。
根据上述(3)的方案,在俯视下ABS调节器配置于比座椅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从而与在俯视下ABS调节器配置在比座椅框架靠车宽方向内侧的情况相比,容易从上方接触ABS调节器。因此,能够确保扩口管的工具路径等(作业空间)。
根据上述(4)的方案,还具备将ABS调节器连结于车架的支承部件,从而能够提高ABS调节器的支承刚性。
根据上述(5)的方案,支承部件具备从前方、后方及下方覆盖ABS调节器的罩构件,从而能够保护ABS调节器免受来自前方、后方及下方的外部的因素的影响。
根据上述(6)的方案,支承部件具备支承副箱的副箱支承部,从而ABS调节器及副箱由共同的支承部件支承,所以与另外独立地设置副箱用的支承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实现低成本化。除此之外,容易将副箱配置于ABS调节器的附近。
根据上述(7)的方案,副箱在中间框架的后方配置于比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从而由于在车辆翻倒时等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成为与地面最先接触的部分(第一接地部),因此能够保护副箱免受车辆翻倒时的冲击等。
根据上述(8)的方案,还具备:分支部,其从一根主框架的后部朝向左右一对中间框架分支;连结管,其将分支部与中间框架连结;以及缓冲件上支承部,其设置于分支部的后部,且对缓冲件的上端部进行支承,ABS调节器在分支部与枢轴部的上下方向之间配置于连结管的下方,从而在单脊式框架中,能够活用被限制为窄的空间而配置ABS调节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车架的右侧视图。
图4是上述车架的俯视图。
图5是上述车架的前视图。
图6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ABS配置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7是包含图6的VII-VII截面的俯视图。
图8是包含图6的VIII-VIII截面的仰视图。
图9是包含图6的IX-IX截面的前视图。
图10是上述ABS配置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包含图6的XI-XI截面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没有特意记载的话,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设为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图中的适当部位,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是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通过车把5来转向的前轮3和由包含发动机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
包含车把5及前轮3的转向系部件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枢轴支承于在车架2前端部形成的头管20。例如,车把5是将圆筒状的一根金属制车把管弯曲而制作的杆式车把。在头管20中穿过有连接于车把5的车把转向轴。在车架2的前后中央部配置有动力单元10。在动力单元10的后侧配置有摆臂6。摆臂6在车架2的后下部被枢轴支承为以枢轴6a为中心能够上下摆动。在摆臂6的前部与车架2的后部之间夹装有后悬架19(以下称作“缓冲件19”)。
例如,车架2通过将多种钢材利用焊接等一体结合而形成。在实施方式中,车架2是将发动机悬吊于1根主框架21、将2根下行管22从发动机的前方配置至下方的所谓的单脊式双摇篮框架。以下,在车辆中,有时对处于车宽方向左侧的构成要素附上“L”,对处于车宽方向右侧的构成要素附上“R”。
如图2所示,车架2具备:头管20,其位于其前端;1根主框架21,其在从头管20的上部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下方弯曲而延伸;左右一对下行管22L、22R,它们在从头管20的下部以比主框架21急剧倾斜的方式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曲而延伸;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3L、23R,它们从主框架21的后部向下方延伸,且设置有将摆臂6(参照图1)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枢轴部24(枢轴6a的轴支承部);分支部25,其从主框架21的后部朝向左右中间框架23L、23R而分支;左右一对连结管26L、26R,它们将分支部25与中间框架23连结;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7L、27R,它们从主框架21的后上端部向后上方延伸;前横梁31,其以将左右下行管22L、22R的前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下横梁32,其以将左右中间框架23L、23R的下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以及后横梁33,其以将左右座椅框架27L、27R的后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如图1所示,动力单元10具备曲轴箱11和从曲轴箱11的前部向前上方突出的气缸12。
曲轴箱11的前上部经由第一发动机吊架41而安装于左右下行管22的前部。曲轴箱11的前下部经由第二发动机吊架42而安装于左右下行管22的弯曲部(前下弯曲部22b,参照图3)。曲轴箱11的后上部经由第三发动机吊架43而安装于左右连结管26。曲轴箱11的后下部经由第四发动机吊架44而安装于下横梁32(参照图3)。
在气缸12连接有进气装置13及排气装置14。例如,进气装置13具备:节气门区,其连接于气缸12的后壁且与进气端口连通而调整进气量;以及空气滤清器,其净化向节气门区的进气并进行向动力单元10的进气(未图示)。
排气装置14具备:排气管14a,其连接于气缸12的前壁且与排气端口连通并在动力单元10的前方处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弯折,并在动力单元10的下方沿前后延伸;以及消音器14b,其连接于排气管14a的后端,并且在后轮4的右侧方朝斜后上方延伸。
在主框架21安装有燃料箱8。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座椅导轨28的上方,设置有以沿座椅导轨28的方式向前后延伸的座椅9。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附图标记15表示在前轮3的左右配置的左右一对前叉,附图标记16表示从上方覆盖前轮3的前挡泥板。
<车架详细情况>
在图3的侧视下,车架2具备:圆筒状的头管20,其以越趋向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上下延伸;1根主框架21,其在从头管20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下方弯曲而延伸;左右一对下行管22,它们在从头管20以比主框架21急剧倾斜的方式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曲而延伸;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3,它们从主框架21的后部向下方延伸,且设置有将摆臂6(参照图1)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枢轴部24;分支部25,其从主框架21的后部朝向左右中间框架23分支;左右一对连结管26,它们将分支部25与中间框架23连结;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7,它们从主框架21的后上端部向后上方延伸;前横梁31,其以将左右下行管22的前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下横梁32,其以将左右中间框架23的下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后横梁33,其以将左右座椅框架27的后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前角撑板34,其连结于主框架21的前部、左右下行管22的前部、以及头管20;以及后角撑板35,其连结于左右座椅框架27的后部和后横梁33。
例如,车架2的构成要素中的头管20、主框架21、下行管22、连结管26、座椅框架27及各横梁31~33由圆钢管构成。头管20及主框架21由彼此大致相同直径的圆钢管构成。主框架21由比下行管22稍大径的圆钢管构成。下行管22、连结管26、前横梁31及下横梁32由彼此大致相同直径的圆钢管构成。座椅框架27及后横梁33由比下行管22稍小径的圆钢管构成。
<主框架>
在图3的侧视下,主框架21具备:主框架前半部21a,其从头管20的上部向后下方平缓倾斜地延伸;后上弯曲部21b,其与主框架前半部21a的后端相连,且呈向后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以及主框架后半部21c,其与后上弯曲部21b的后端相连,且比主框架前半部21a急剧倾斜地延伸。主框架前半部21a、后上弯曲部21b及主框架后半部21c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4的俯视下,主框架21沿车身左右中心线CL而向前后呈直线状延伸。
<下行管>
在图3的侧视下,下行管22具备:下行管前半部22a,其在头管20处从主框架21的连接部的下部比主框架前半部21a急剧倾斜地延伸;前下弯曲部22b,其与下行管前半部22a的后端相连,且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以及下行管后半部22c,其与前下弯曲部22b的后端相连,且向后方延伸。下行管前半部22a、前下弯曲部22b及下行管后半部22c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4的俯视下,左右下行管22L、22R在从头管20起以越趋向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之后,在前下弯曲部22b处弯折,以与车身侧面呈大致平行的方式向后方延伸。
在图5的前视下,左右下行管22L、22R位于比左右中间框架23L、23R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图5的前视下,在左右下行管前半部22a的下部间设置有跨左右下行管前半部22a的车宽方向间的前横梁31。前横梁31呈沿着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地延伸。例如,前横梁31通过焊接而结合于左右下行管前半部22a。
如图2所示,在左右下行管前半部22a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地设置有第一发动机吊架41。第一发动机吊架41在左右下行管前半部22a设置于前横梁31的连结部的下侧区域。例如,第一发动机吊架41通过螺栓紧固连结而结合于下行管前半部22a。
在左右下行管22的前下弯曲部22b,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第二发动机吊架42。例如,第二发动机吊架42通过焊接而结合于前下弯曲部22b。
<中间框架>
在图3的侧视下,中间框架23具备:中间框架主体23a,其以越趋向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在前上部的凹部设置有枢轴部24;上连结部23b,其从中间框架主体23a的上端向前上方延伸,且连结于连结管26;下连结部23c,其从中间框架主体23a的下端向前方延伸,且连结于下行管22;以及托架连结部23d,其从中间框架主体23a的后端向后下方突出,且连结有脚托架18(参照图1)。中间框架主体23a、上连结部23b、下连结部23c及托架连结部23d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
如图2所示,中间框架23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半体23j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半体23k。例如,内侧半体23j及外侧半体23k彼此通过焊接而结合为一体。
外侧半体23k从车宽方向外侧接合于内侧半体23j。左右中间框架23通过将内侧半体23j与外侧半体23k结合,从而在图8的剖视下呈在前后具有长边的闭合的环状。即,左右中间框架23成为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中空构件。
在图5的前视下,左右中间框架主体23a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形成车架2的车宽方向外端面。
在图4的俯视下,左右一对上连结部23b以沿着连结管26的倾斜的方式从中间框架主体23a的上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
在图5的前视下,在左右中间框架主体23a的下端部间,设置有跨左右中间框架主体23a的车宽方向之间的下横梁32。下横梁32呈沿着车宽方向的直线状。例如,下横梁32通过焊接而结合于左右中间框架主体23a。
在下横梁32上,向前上方立起地设置有左右一对第四发动机吊架44。例如,第四发动机吊架44通过焊接而结合于下横梁32。
<分支部>
在图5的前视下,分支部25呈划分为上方、车宽方向左侧以及车宽方向右侧的三叉形状。分支部25将主框架后半部21c的下端部与左右连结管26L、26R的车宽方向内端部连结。如图2所示,分支部25具备:分支前半部25a,其从前下方覆盖主框架后半部21c的下端部和左右连结管26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结合部(以下也称作“三点结合部”);以及分支后半部25b,其从后上方覆盖三点结合部。例如,分支前半部25a及分支后半部25b彼此通过焊接而结合于一体。
在分支部25的后部,设置有对缓冲件19(参照图1)的上端部进行支承的缓冲件上支承部45。在图3的侧视下,缓冲件上支承部45朝向后方突出。在图3的侧视下,缓冲件上支承部45配置于座椅导轨28与支承管29的上下间。例如,缓冲件上支承部45通过焊接而结合于分支后半部25b。
<连结管>
在图5的前视下,左右连结管26L、26R从分支部25的车宽方向外端起以越趋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2所示,在左右连结管26L、26R上,向前方突出地设置有第三发动机吊架43。例如,第三发动机吊架43通过焊接而结合于左右连结管26L、26R。
<座椅框架>
在图3的侧视下,左右座椅框架27具备:座椅导轨28,其从主框架21的后上弯曲部21b向后方延伸;以及支承管29,其从连结管26向后上方倾斜而延伸。
在图4的俯视下,左右座椅导轨28L、28R在从主框架21的后上弯曲部21b起以越趋向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之后,朝向后方弯曲地延伸。
在图4的俯视下,左右支承管29L、29R在从连结管26朝向后方呈直线状延伸之后,以越趋向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左右支承管29L、29R的后端部分别结合于左右座椅导轨28L、28R的后端部。
在图4的俯视下,在左右座椅框架27L、27R的后端部间设置有跨左右座椅框架27L、27R的车宽方向间的后横梁33。后横梁33呈沿着车宽方向的直线状。例如,后横梁33通过焊接而结合于左右座椅框架27L、27R。
<ABS配置结构>
如图1所示,在车辆的前后中央部设置有ABS配置结构49。一并参照图2,ABS配置结构49具备:头管20;主框架21,其从头管20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3,其从主框架21的后部向下方延伸,且设置有将摆臂6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枢轴部24;分支部25,其从1根主框架21的后部朝向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3分支;连结管26,其将分支部25与中间框架23连结;缓冲件19,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缓冲件上支承部45,其设置于分支部25的后部,且对缓冲件19的上端部进行支承;ABS调节器50,其进行ABS控制;以及支承部件60,其将ABS调节器50连结于车架2。
在图6的侧视下,缓冲件19的中心轴C1(以下也称作“缓冲件轴C1”)与中间框架23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在实施方式中,缓冲件轴C1在中间框架23的后方错开地配置。在图6的侧视下,缓冲件轴C1配置于与中间框架主体23a不重叠的位置。即,在图6的侧视下,缓冲件轴C1避开中间框架主体23a地配置。在图6的侧视下,缓冲件轴C1相对于铅垂线稍前倾地沿上下延伸。在图9的前视下,缓冲件轴C1配置于与车身左右中心线CL重合的位置。
如图6所示,缓冲件19的上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分支部25的后方的缓冲件上支承部45。另一方面,缓冲件19的下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摆臂6的缓冲件下支承部46(参照图9)。在图6的侧视下,缓冲件19的下端部配置于与摆臂6重叠的位置。在图6的侧视下,缓冲件19的下端部配置于与脚托架18重叠的位置。在图6的侧视下,缓冲件19的除了下端部以外的大部分向车架2外露出地配置。
<ABS调节器>
机动二轮车1采用防抱死制动系统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以下称作“ABS”)。
例如,前后轮制动器各自的卡钳(未图示)经由进行ABS控制的ABS调节器50(制动力调整装置)而连接于前后轮制动器各自的主气缸(未图示)。各主气缸通过制动杆及制动踏板等制动操作件的操作而使制动液产生液压。需要说明的是,ABS调节器50不限于与前后轮制动器对应的双渠道式,例如也可以是与仅前轮制动器对应的单渠道式。
例如,ABS调节器50一体地具备:液压回路部,其包含用于控制制动液的供排的阀及致动器52等;以及控制部,其进行液压回路部的工作控制(参照图7)。图7中的附图标记C2表示致动器52的驱动马达的中心轴(以下也称作“马达轴C2”)。马达轴C2指向车宽方向。
在图7的俯视下,ABS调节器50配置于比车身左右中心线CL靠右侧的位置。在图7的俯视下,ABS调节器50配置于缓冲件19与右中间框架23R的车宽方向之间。在图6的侧视下,ABS调节器50的前部位于与右中间框架23R的上部重叠的位置。
在图7的俯视下,ABS调节器50在前后方向上比在车宽方向上长。在实施方式中,ABS调节器50(除了致动器52以外的部分)呈在前后具有长边的长方体状。
在图7的俯视下,ABS调节器50配置于座椅框架27中的比支承管29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在ABS调节器50中供扩口管等连接的配管连接区域51的大部分(后侧部分)在图7的俯视下配置于比右支承管29R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配管连接区域51配置于避开右支承管29R而能够从后上方接触的位置。在图7中,在配管连接区域51配置有6个配管连接部51a。在图7的俯视下,6个配管连接部51a中的5个配管连接部51a露出。
在图9的前视下,ABS调节器50在分支部25与枢轴部24的上下方向之间配置于连结管26的下方。在图9的前视下,ABS调节器50配置于由右侧的连结管26R、右侧的中间框架23R、枢轴6a(摆臂6的前部)以及缓冲件19包围的空间。
在实施方式中,ABS调节器50的配置空间在缓冲件19摆动至最前方时的位置的情况下被充分地确保。由此,除了缓冲件19处于初始位置时之外,即便在缓冲件19摆动至比初始位置靠后方时,ABS调节器50的配置空间也向扩大的方向进行作用。
<支承部件>
如图10所示,支承部件60具备:罩构件61,其从前方、后方及下方覆盖ABS调节器50;连结托架62(参照图9),其将罩构件61连结于主框架21;吊架构件63,其将罩构件61悬吊支承于支承管29;以及副箱支承部64,其支承副箱55。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及图7等中,部分省略了支承部件60的构成要素的图示。
罩构件61具备:前壁部61a(参照图9),其从前方覆盖ABS调节器50;后壁部61b(参照图11),其从后方覆盖ABS调节器50;以及下壁部61c(参照图8),其与前壁部61a及后壁部61b相连,且从下方覆盖ABS调节器50。前壁部61a、后壁部61b及下壁部61c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
在图9~图11中,附图标记61h表示将罩构件61中的前壁部61a及后壁部61b在厚度方向上开口的减重部。由此,实现了罩构件61的轻量化。
如图9所示,连结托架62以跨前壁部61a的上端部与主框架21的上下之间的方式延伸。例如,连结托架62的一端部经由未图示的连结构件而结合于主框架21。例如,连结托架62的另一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而结合于前壁部61a的上端部。在实施方式中,连结托架62的另一端部经由左右一对紧固连结构件而连结于前壁部61a的上端部。
如图10所示,吊架构件63以跨右支承管29R与后壁部61b的上端部的上下之间的方式上下延伸。例如,吊架构件63的上端部通过焊接而结合于右支承管29R。例如,吊架构件63的下端部经由橡胶衬套等弹性构件及垫片,并通过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而结合于后壁部61b的上端部。
在图11的后视下,副箱55在右中间框架23R的后方配置于比右中间框架23R的车宽方向外端(中间框架主体23a的外侧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图11的后视下,副箱55配置于右中间框架23R的上连结部23b附近。在图11的后视下,副箱55配置于收纳于右中间框架23R的车宽方向之间(厚度范围内)的位置。
在图11的后视下,副箱支承部64从后壁部61b的右端朝向上方而呈曲轴状延伸。副箱支承部64及罩构件61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例如,在副箱支承部64的上端部经由橡胶衬套等弹性构件及垫片而结合有副箱55。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是机动二轮车1的ABS配置结构49,其具备:头管20;主框架21,其从头管20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3,它们从主框架21的后部向下方延伸,并设置有将摆臂6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枢轴部24;缓冲件19,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以及ABS调节器50,其进行ABS控制,其中,在侧视下,缓冲件轴C1与中间框架23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ABS调节器50配置于缓冲件19与中间框架23的车宽方向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侧视下缓冲件轴C1与中间框架23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从而容易在缓冲件19与中间框架23之间充分地确保空间。除此之外,通过ABS调节器50配置于缓冲件19与中间框架23的车宽方向之间,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缓冲件19与中间框架23的车宽方向之间的空间。因此,即使在将缓冲件19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省空间的方式配置ABS调节器50。除此之外,通过在侧视下缓冲件轴C1与中间框架23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从而缓冲件19在驱动(例如向后方摆动)时向扩大ABS调节器50的配置空间的方向进行作用,所以在以省空间的方式配置ABS调节器50的方面是优越的。除此之外,ABS调节器50配置于比中间框架23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所以能够保护ABS调节器50免受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冲击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ABS调节器50在前后方向上比在车宽方向长,从而与ABS调节器50在车宽方向上比在前后方向上长的情况相比,缓冲件19与中间框架23的车宽方向之间变窄。因此,能够活用被限制为比较窄的空间而配置ABS调节器5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俯视下ABS调节器50配置于比座椅框架27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从而与在俯视下ABS调节器50配置于比座椅框架27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从上方接触ABS调节器50。因此,能够确保扩口管的工具路径等(作业空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还具备将ABS调节器50连结于车架2的支承部件60,能够提高ABS调节器50的支承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支承部件60具备从前方、后方及下方覆盖ABS调节器50的罩构件61,从而能够保护ABS调节器50免受来自前方、后方及下方的外部的因素的影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支承部件60具备支承副箱55的副箱支承部64,从而ABS调节器50及副箱55由共同的支承部件60支承,所以与另外独立地设置副箱55用的支承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实现低成本化。除此之外,容易将副箱55配置于ABS调节器50的附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副箱55在中间框架23的后方配置于比中间框架2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从而在车辆翻倒时等中间框架2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成为与地面最先接触的部分(第一接地部),所以能够保护副箱55免受车辆翻倒时的冲击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分支部25,其从1根主框架21的后部朝向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3分支;连结管26,其将分支部25与中间框架23连结;以及缓冲件上支承部45,其设置于分支部25的后部,且对缓冲件19的上端部进行支承,通过ABS调节器50在分支部25与枢轴部24的上下方向之间配置于连结管26的下方,从而在单脊式框架中,能够活用被限制为窄的空间而配置ABS调节器5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ABS调节器50配置于比车身左右中心线CL靠右侧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ABS调节器50也可以配置于比车身左右中心线CL靠左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ABS调节器50呈在前后具有长边的长方体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ABS调节器50也可以呈在车宽方向上具有长边的长方体状。另外,ABS调节器50也可以呈立方体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所述跨骑型车辆中包含驾驶员跨过车身而乘车的车辆全体,不仅是机动二轮车(包含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含三轮(除了前面一轮且后面两轮之外,还包含前面两轮且后面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机动二轮车,也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是具备向前上方突出的气缸(前倾气缸)的发动机,但也可以是具备向后上方突出的气缸(后倾气缸)的发动机。另外,不限于将曲轴沿车宽方向的所谓的横置发动机,也可以是将曲轴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谓的纵置发动机,且该情况下气缸配置也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动力单元也可以在驱动源中包含电动马达。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具备:
头管;
主框架,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
左右一对中间框架,它们从所述主框架的后部向下方延伸,且设置有将跨骑型车辆的摆臂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枢轴部;
缓冲件,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以及
ABS调节器,其进行ABS控制,
在侧视下,所述缓冲件的中心轴与所述中间框架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所述ABS调节器配置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之间,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还具备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将所述ABS调节器连结于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架,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支承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副箱的副箱支承部,
所述副箱在所述中间框架的后方配置于比所述中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其中,
所述ABS调节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其中,
在俯视下,所述ABS调节器配置于比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座椅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从前方、后方及下方覆盖所述ABS调节器的罩构件。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还具备:
分支部,其从一根所述主框架的后部朝向左右一对所述中间框架分支;
连结管,其将所述分支部与所述中间框架连结;以及
缓冲件上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分支部的后部,且对所述缓冲件的上端部进行支承,
所述ABS调节器在所述分支部与所述枢轴部的上下方向之间配置于所述连结管的下方。
CN201811596831.4A 2017-12-28 2018-12-25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Active CN1100153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4244 2017-12-28
JP2017254244A JP6642837B2 (ja) 2017-12-28 2017-12-28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配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5373A CN110015373A (zh) 2019-07-16
CN110015373B true CN110015373B (zh) 2021-11-05

Family

ID=64870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96831.4A Active CN110015373B (zh) 2017-12-28 2018-12-25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34405B2 (zh)
EP (1) EP3508390B1 (zh)
JP (1) JP6642837B2 (zh)
CN (1) CN1100153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34606A (ja) * 2017-08-10 2019-03-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6939458B2 (ja) * 2017-11-17 2021-09-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7163392B2 (ja) * 2018-08-09 2022-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314649B2 (ja) * 2019-06-27 2023-07-26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14653B2 (ja) * 2019-06-27 2023-07-26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14651B2 (ja) * 2019-06-27 2023-07-26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14652B2 (ja) * 2019-06-27 2023-07-26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4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6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7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7330B2 (ja) * 2019-08-22 2023-07-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3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2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8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5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9B2 (ja) * 2019-08-23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7331B2 (ja) * 2019-08-23 2023-07-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9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4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7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5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6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8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WO2022059274A1 (ja) * 2020-09-18 2022-03-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2201684A1 (ja) * 2021-03-24 2022-09-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54784B2 (ja) * 2003-11-17 2009-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制動力調整装置
JP4851717B2 (ja) * 2005-01-11 2012-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abs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4911973B2 (ja) 2005-12-28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ブレーキ制御装置の配置構造
JP4743535B2 (ja) * 2006-09-29 2011-08-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JP4855201B2 (ja) * 2006-10-06 2012-01-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9090887A (ja) * 2007-10-10 2009-04-3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9292350A (ja) * 2008-06-06 2009-12-17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
JP5109207B2 (ja) * 2008-09-24 2012-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300142B2 (ja) 2009-08-31 2013-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478307B2 (ja) * 2010-03-19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制動装置
JP5620810B2 (ja) * 2010-12-24 2014-11-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5964711B2 (ja) * 2012-09-27 2016-08-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輪懸架装置
JP6023576B2 (ja) * 2012-12-17 2016-11-0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136536B2 (ja) * 2013-04-26 2017-05-3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JP2015227100A (ja) * 2014-05-30 2015-12-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4890660A (zh) * 2015-06-24 2015-09-09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骑式摩托车abs控制器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02521A1 (en) 2019-07-04
US11034405B2 (en) 2021-06-15
EP3508390A1 (en) 2019-07-10
JP2019119292A (ja) 2019-07-22
CN110015373A (zh) 2019-07-16
JP6642837B2 (ja) 2020-02-12
EP3508390B1 (en) 2020-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5373B (zh)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JP485171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abs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585366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配管構造
JP57283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11440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EP2835308B1 (en)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71553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864878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32353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7112154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
JP566754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711215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68517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135571B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US11077907B2 (en) Saddle-riding-type vehicle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JP2006103374A (ja) フレーム構造
CN112543732B (zh) 鞍乘型车辆
JP2015074352A (ja) 車体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US1072340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saddle type vehicle
JP544213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35097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714265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307497B2 (ja) 低床式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