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412C - 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来话呼叫系统及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来话呼叫系统及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412C
CN1126412C CN96194007A CN96194007A CN1126412C CN 1126412 C CN1126412 C CN 1126412C CN 96194007 A CN96194007 A CN 96194007A CN 96194007 A CN96194007 A CN 96194007A CN 1126412 C CN1126412 C CN 112641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oming call
mobile terminals
signal
data
vib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94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4583A (zh
Inventor
野田昌信
吉村健一
岩渕和博
中垣修二
佐佐木孝晃
内野晃彦
斉藤正幸
中里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96008206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34033U/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96008204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34031U/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96008207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34034U/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96008205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34032U/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96010596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36290U/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4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4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41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41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9/0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9/02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 H04M19/04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the ringing-current being generated at the substations
    • H04M19/047Vibrating means for incoming c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避免了作为传统独立式振动器型便携式终端缺点的振动器故障。一种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包括:一能够经过与基站无线电通信而与另一通信终端进行移动通信的便携式通信终端,和经过与便携式通信终端无线电通信来进行预定操作的外部装置。通过使用时分多路访问系统和不包括便携式通信终端正将无线电信号传送到基站所占时区的时区中的时隙,便携式通信终端将无线电信号传送给外部装置,而其中的时分多路访问系统是用来通过把数据置于便携式通信终端和外部装置之间无线电通信的时隙之中来交换信号。因而防止从便携式通信端传送到外部装置的无线电波受到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基站的无线电波的阻扰。

Description

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 来话呼叫系统及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诸如蜂窝无线电话和PHS(个人手机系统)的便携式通信终端(便携式电话)与诸如向用户通知来话呼叫的来话呼叫装置(振动器)的外部装置之间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及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背景技术
典型的传统便携式电话适合于用声音(振铃音)来向用户通知来话呼叫,而另一种便携式电话为了防止由于噪音的产生而在用户周围引起噪扰,另外还通过振协内置于便携式电话机内的振动器来通知用户来话呼叫。尽管这种便携式电话确实能够消除由振铃音引起的噪音,但其缺点是当便携式电话放入已脱下的衣服的口袋中时,不可能通知用户来话呼叫。
因此,已提出一种所谓的独立振动器型便携式电话,其中通过在收到来话呼时引起与便携式电话机分开安装的小振动器振动来通知用户来话呼叫。当便携式电话检测到来话呼叫并指令振动器振动时通过间歇性地旋转作为振动源的马达达一预定时间来产生分开的振动器的振动;也就是,然后整个振动器振动来通知用户来话呼叫,随后停止振动。
利用这种独立振动器型便携式电话,假设用户始终将振动器带在身边,这样用户可以通过皮肤感觉到振动器的振动,由此尽管便携式电话装入口袋或放到与身体分开的什么地方,也必定能通知用户来话呼叫。
上述独立振动器型便携式电话用来将无线电波W2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振动器,另外还将无线电波W1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基站。当便携式电话从基站接收来话呼叫时无线电波W2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振动器作为命令信号,由此振动器开始振动以通知用户来话呼叫。
当无线电波W2从便携式电话被传送到振动器时,然而如果无线电波W1也同时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基站,则由于无线电波W1比无线电波W2强因而发向基站的无线电波W1会在两种无线电波重叠的部分(如图25所示)干扰无线电波W2。因此,命令信号不能到达振动器,由此无法产生振动,这样不能通知用户来话呼叫。
在如上述那样的便携式电话的情况下,振动器检测用于将ST(控制音)信号或DST(数字控制音)信号通过声音信道传送到基站的无线电波,并进行振动直到用户启动便携式电话以接入来自基站的来话呼叫。
由于在已有技术方法中振动器一直检测由便携式电话发出的发射波,然而它也可以检测到由除了便携式电话之外的任何其他装置发出的900MHZ附近的无线电波。因此,即使便携式电话没有收到来话呼叫而当振动器错误判断它自己收到来话呼叫时它可以开始振动。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由于振动器检测到由非振动器所有者携带的便携式电话发出的无线电波,尽管真正的便携式电话没有收到来话呼叫但该振动器也开始振动,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另一问题。
在诸如寻呼机这样的小便携式接收机的情况下,采用审查后的日本专利公报53-30977/(1978)中所述的环形天线。图26表示传统的环形天线。
如图26所示,接地板834的表面与环形天线832的开口面相交,以及如图27所示,环形天线832的开口面放置在与安装便携式接收机(例如放入口袋)时人体的侧面838的切线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还有,调谐电容式(tuning capacitive)电容器835并列放置在环形天线832的一个端部分832a和接地板834之间。环形天线832的另一端部分832b和接地板834短路,并以分压抽头供给部分837给环形天线832供电。
由于环形天线832使得人体的侧面838安装成和环形面相互垂直,以最充分地利用磁场型天线的优点,因而环形天线832几乎不受人体的影响。当将接地板834作为一个准则来考虑时,分压抽头供给部分837同时具有单极天线的因素,它是顶端装有环形天线832的单极天线,并且作为一电磁型天线工作。由于环形天线832的结构磁场和电磁场型极化波面相交,所以便携式接收机能够处理垂直-水平极化波。
然而,环形天线832的环应当竖直缠绕在接地板834上,当在小便携式接收机中采用环形天线832时,此环的开口区几乎不能扩大。因此,其增益衰减,结果其缺点就是接收机会发生故障。
由于此环用来绕接地板834缠绕,当接地板834上的部件相互靠近安装时它们会受到很大影响,因而缺点是由于增益衰减以及批量生产时特征会有变化(组装时每个部分和环之间位置关系上的变化)而引起接收机的故障。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排除振动器故障(这是传统独立振动器型便携式终端的缺点)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及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本发明的概述
按照本发明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包括一能够经过与基站无线通信而与另一通信终端进行移动通信的便携式通信终端,和经过与便携式通信终端无线电通信来进行预定操作的外部装置,其中通过使用时分多路访问系统(timedivision multiplen access system)和不包括便携式通信终端正将无线电信号传送到基站所占时区(time zone)的时区中的时隙,便携式通信终端将无线电信号传送给外部装置,而其中的时分多路访问系统是用来通过把数据置于便携式通信终端和外部装置之间无线电通信的时隙之中来交换信号。
因此,由于不仅使用了用来通过把数据置于便携式通信终端和外部装置之间无线电通信的时隙之中以交换信号的时分多路访问系统,而且还使用了不包括便携式通信终端正将无线电信号传送到基站所占时区的时区中的时隙,因而即使在无线电波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基站的时候,从便携式通信终端到外部装置的无线电波也能避免受到前一无线电波的阻扰。
按照本发明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包括一便携式通信终端机和一向该便携式通信终端机通知来话呼叫的来话呼叫装置,其中给便携式通信终端机装有能发射不是通常预定发射波的无线电波的特定来话呼叫装置的发射单元;使用此无线电波将ID码从便携式通信终端机传送到来话呼叫装置,以便将此ID码与来话呼叫装置端的ID码相比较;以及仅在从便携式通信终端机发送的ID码与来话呼叫装置端的ID码相符合时通知便携式通信终端来话呼叫。
因此便携式通信终端用作能够向便携式通信终端发射除便携式终端的通常预定发射波之外的无线电波的装置;使用此无线电波来将选择的码(ID)从便携式终端发送到振动器;振动器解调收到的无线电波,以便将从便携式终端传送来的码解码,由此将传送来的码与它自身的码(ID)相比较;以及振动器仅在两码相互符合时开始振动,这样就可能建立一系统,它不会与从任何非上述便携式终端发送的无线电波相感应,并且不会与由不是振动器所有人的便携式终端的任何其他便携式终端接收的任何来话呼叫相感应。
按照本发明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收到来话呼叫时,从便携式通信终端经无线电将ID信号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并在便携式通信终端检测到ID信号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而其中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ID信号的数据格式有一在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端的时钟再生中使用的位同步帧、在获取ID信息的帧同步中使用的字同步帧、和用于将ID信息装载在便携式通信终端一边的ID信息帧。
因此,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收到来话呼叫时,通过将ID信号从便携式通信终端经无线电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在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检测到ID信号后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由此避免检测到不是便携式通信终端之无线电波的无线电波,以确保通过仅检测到发向它自己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来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并确保避免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故障。并且,利用ID信号的数据格式中具有的位同步帧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端实现时钟再生,以及利用字同步帧实现获取ID信息的帧同步。通过ID信息帧可读地在便携式通知终端一边做成ID信息,以确保通过使用ID信号避免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故障。
按照本发明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收到来话呼叫时,将ID信号经无线电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并且在便携式通信终端检测到ID信号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而其中对于ID信号使用250MHz到322MHz频率范围的弱无线电波。
因此,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收到来话呼叫时,经无线电将ID信号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并且在便携式通信终端检测到ID信号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由此避免检测到非便携式通信终端之无线电波的无线电波,以确保通过仅检测到发向它自己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而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并确保避免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故障。还有,对于ID信号使用250MHz到322MHz频率范围内的弱无线电波将会增大用户来话呼叫的通知区,因而提高给用户的便利并有助于使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做得小巧。
按照本发明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来话呼叫时,经无线电将ID信号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并且在来话呼叫通知装置间歇地收到ID信号时检测到ID信号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而其中来话呼叫通知装置装有接收数据检测单元,用来在接收来自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无线电波时检测数字数据;控制单元,用来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检测到的ID数据与存储器中预先存储的数据相比较,以便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以及用来在控制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之前识别由接收数据检测单元逐步检测到的数据;定时器,用来输出转换信号,以便以预定周期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睡眠模式转换到操作模式,并且其中在定时器输出转换信号时,控制单元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睡眠模式转换到操作模式并识别由接收数据检测单元逐步检测到的数据,而在数据不需要检测时控制单元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操作模式返回到睡眠模式。
因此,控制单元识别由接收数据检测单元逐步检测到的数据,并且当由接收数据检测单元进行的检测操作已不必要时,按照有关步骤尽可能快地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操作模式返回到睡眠模式,由此当接收数据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信号不是正确信号时,通过在发现上述不匹配后立即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操作模式返回到睡眠模式来缩短接收数据检测单元的无用检测操作,因而还能减少能耗。
按照本发明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来话呼叫时,经无线电将ID信号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数据接收单元;并且在检测到ID信号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而其中使用的天线是这样的:环形的开口面与接地板的表面相互平行设置;环形的开口区设置为等于或大于接地板的面积;并且环形和接地板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不小于波长的1/40。
因此由于环形的开口面与接地板的表面相互平行设置并且环形的开口区设置为等于或大于接地板面积,所以环形的开口区做得比传统上将环形以与接地板垂直的方向放置环的开口区要大。由于环和接地板的距离设置为不小于波长的1/40,所以不象传统的振动器那样,环不会与接地板相交,并且此外由于环与板上的部件分开,因此能够避免批量生产时增益衰减和特征上的变化。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构成便携式通信终端系统的便携式电话和振动器的电路图;
图2是解释便携式电话和振动器的运行的时隙和发射时限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从便携式电话发射的无线电波的波形图;
图4表示从便携式电话和振动器发送的时隙:(a)满额(full-rate)模式时隙;及(b)半额模式时隙;
图5是说明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6是说明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7是说明振动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图7所示振动器的外观;
图9是说明便携式电话和振动器的电路图;
图10是说明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振动器的ID信号的数据格式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便携式电话和振动器的运行的概念性图;
图12是振动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3是说明振动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振动器随时间的推移而运行的时序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振动器的运行过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振动器的信号的数据格式的示意图;
图17是环形天线的详细透视图;
图18是表示相对环形天线的水平-垂直两个极化波的灵敏性的量度方向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关于图17所示环形天线的灵敏性量度的两个水平-垂直极化波的示意图;
图20是组成便携式电话的控制单元和振动器通信电路的方框图;
图21是表示便携式电话的运行中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便携式电话的运行例子的时序图;
图23是表示便携式电话中振动模式例子的波形图:(a)表示振动模式1的波形图;(b)表示振动模式2的波形图;及(c)表示振动模式3的波形图;
图24是表示对应于图22的时序图以标准基础上的特定值为单位表示的由便携式电话输出的弱无线电波的输出电平差异之示意图;
图25是说明在先有技术中被认为成问题的从便携式电话到振动器的无线电信号受从便携式电话到基站的无线电信号阻扰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6是传统环形天线的透视图;及
图27是说明传统天线安装在人体的侧面的示意图。
优选实施例的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说明应用本发明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便携式电话110(便携式通信终端)有一天线112,用来经无线电与基站115进行通信;主机板电路114,用来经与其相连的天线112调制从基站115发送来的信号;及控制单元116,用来通过控制便携式电话110的各个部件使得便携式电话执行其通信功能,控制单元116与主机板电路114相连。
尽管上面的便携式电话110就上述构成而言与任何普通的便携式电话类似,但它有一附加的遥控功能,用来经无线电驱动作为其外部装置的振动器125。更具体地说,振动器通信电路118与控制单元116相连,并受控制单元116的控制以便经无线电将经过高频发大的信号从遥控天线120传送到振动器125。
一旦经遥控天线127接收来自便携式电话110的遥控天线120的无线电波,振动器125使用高频放大电路129对传送来的信号进行高频放大,并解译由数据检测电路131检测的信号,数据检测电路131启动作为驱动源的马达133旋转,以便执行振动振动器125的操作。
使用如此配置的便携式电话110和振动器125,当便携式电话110判定它已通过无线电收到来自基站115的呼叫时便携式电话110经无线电向振动器125通知来自基站115的来话呼叫。通过这种判定,振动器125通过旋转马达133使其自己振动,由此向用户通知来话呼叫。因此保证了即使该便携式电话110放在包里或放在与人体远离的地方时用户也能被通知来话呼叫。
在这样的便携式电话110的情况下,采用通过把一定量的数据放在一个时隙上以交换信号的时分多路访问(TDMA)系统,以便与基站115和振动器125进行无线通信。
图2是说明按照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在图2中,(a)表示在信号传送到基站115时的时隙;(b)发送无线电波到振动器125的时限;及(c)在信号传送到振动器125的时隙。在图2(a)的时隙之中,有与从便携式电话110到基站115的发送时区、从基站115到便携式电话110的“接收”时区、“发射”及“接收”中任何一个都不同的“空闲”时区。
由于从便携式电话110到基站115的“发送”中使用的无线电波W1很强,因此无线电波W1干扰“发送”到基站115中使用的无线电波W2,这是由于后者很弱。因此,发送无线电波到振动器125的时限是如有两条对角线的长方形所示的不包括无线电波W1到基站115的“发送”时区的时区,也就是使用来自基站115的“接收”时区和“空闲”时区。
结果,传送信号到振动器125的图2(c)中的时隙包含仅在从便携式电话110到基站115的“发送”时区中干扰波的无线电波W1,而在图2(b)中发送无线电波的时限处将数据信号从便携式电话110传送到振动器125,由此没有发向基站115的无线电波W1的干扰振动器125正确地解译来自便携式电话110的数据。然后在如此解译的数据的基础上振动器125执行振动操作,以确保它向用户通知由便携式电话110接收的来话呼叫。
在便携式电话110的控制单元116保持控制主机板电路114和振动器通信电路118时使用从一时钟(未示出)发出的时限根据控制程度进行这样的定时操作。
图3表示从便携式电话110发送的无线电波W1和W2的脉冲波形;当无线电波W1和W2按时相互移动时,能避免无线电波W1干扰无线电波W2。从便携式电话110到振动器125的信号内容包括如图3(C)所示的同步位和振动器控制数据。因此,由同步位启动振动器125的数据检测电路131,以便检测控制数据。
图4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另一通信系统。与某些类的便携式电话110中的振动器125无线电通信有使用图4(a)中所示通信时限的时隙的满额模式和使用图4(b)中所示通信时限的时隙的半额模式;这种情况下,满额模式可以转换到半额模式和反之,或者可仅使用其中之一。
在图4(a)所示通信时限的时隙中,重复发送放在时区1、2和3中任何一个上的数据,而在图4(b)所示通信时限的时隙中,重复发送放在时区1-6中任何一个上的数据。由于图4中时区1是强无线电波W1被从便携式电话110发送到基站115的时区,因而通过使用剩余时区2、3来发送数据到振动器125而避免无线电波W1干扰无线电波W2。
在图4(b)中所示通信时限的半额模式中,可使用时区4、5组合或时区5、6的组合来发送数据到振动器125。即使在图4(a)所示通信时限的满模式或其半额模式中,使发向振动器125的数据长度相等,这样就振动器125而言,不必让便携式电话110判断是使用半额或满额模式就可以接收数据。
尽管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已说明了从便携式电话110仅传送一振动命令信号给振动器125的情况,而振动器125仅在它利用其中存储的ID信号识别出一ID信号时可以振动,后一ID信号是与振动命令信号一起从便携式电话110传送过来的。这样,能够避免振动器发生错误通知任何其他便携式电话的来话呼叫。
尽管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1中已使用了向用户通知来话呼叫的振动器125作为外部装置,但本发明也适用具有其它功能的任何其他外部装置。
如上所述,按照图1-4所示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使用将数据叠加在时隙上以交换信号的时分多路访问系统来在便携式通信终端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由于使用不包括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无线电信号给基站所占时区的时区中的时隙,以便将无线电信号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给外部装置,因而避免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外部装置的无线电波受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基站的无线电波的阻扰。
还有,不管便携式通信终端是处于占线模式还是备用模式,都能提高发向外部装置的信号和数据的质量。
由于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使用振动器125作为外部装置向用户通知来话呼叫,也就是当便携式电话110收到来话呼叫时通过振动振动器125向用户通知来话呼叫,因而确保即使在便携式电话110放入口袋或放在与身体分开一些地方时能向用户通知便携式电话110收到的来话呼叫。
由于不管便携式电话110是半额模式还是满额模式都使有关振动器125的数据长度相等,因而就振动器125而言不必在便携式电话110的半额和满额模式之间作出区分就可以接收数据。因此不必根据时隙是半速率还是满额模式来用另一个振动器代替振动器125。
而且,当ID信号与振动命令信号一起从便携式电话110传送到振动器125时能避免振动器125由于错误通知任何其它便携式电话的来话呼叫。
下面参照图5-9说明用来传送ID信号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
在图5中,参照数字201指便携式通信终端机,而202表示振动器。
便携式通信终端机201包括接收单元203、发射单元204、数据处理单元205、CPU206、键盘207、LCD208、放大器209、扬声器210、麦克风211、放大器212、振动器的发射单元213、天线214和天线215。
接收单元203用来接收和解调在与普通预定基站通信中使用的800MHz的无线电波。发射单元204用来发射在与普通预定基站通信中使用的900MHz的无线电波。数据处理单元205是用来执行数据处理的单元,例如检测来自接收和解调的数据的同步位和同步字。CPU206用来控制整个便携式电话、与用户的人机界面和与基站的数据发送-接收协议。振动器的发射单元213是用来发射不是与基站一般通信所使用的任何无线电波,而是将数据传送给振动器202的无线电波的单元。
振动器的发射单元213是用来发射不是与基站进行一般通信所使用的任何无线电波、而是将数据传送给振动器202的无线电波的单元。
振动器202包括天线216、接收单元217、数据解调单元218、CPU219、码存储单元220和马达221。接收单元217用来接收振动器的无线电波,其无线电波从便携式电话机201传送过来。数据解调单元218用来解调振动器的无线电波中的数据。CPU219用来控制振动器202,例如将接收的数据与码存储单元220中存储的码相比较并控制马达221。码存储单元220是用来存储振动器的码特征的单元,而马达221用来振动振动器202的外壳。
下面将说明图5中所示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的运行。
当便携式电话机201检测到来话呼叫时,启动振动器的发射单元213以便发射不是通常通信所用的无线电波,并经天线214发送无线电波给振动器202端。振动器202接收无线电波,使数据解调单元218解调无线电波,使CPU219将无线电波与码存储单元220中存储的码相比较,决定在其两者相互吻合时用从相应便携式电话机201发送来的信号识别该无线电波,以及启动旋转马达221以便向用户通知来话呼叫。
如上所述,由于振动器仅在配备有振动器的便携式电话收到来话呼叫时能振动,所以图5中所示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是一种摆脱了故障并具有高可靠性的系统。
图6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用于传送ID信号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
在图6中,参照数字表示便携式电话301;而302表示振动器302。便携式电话301包括普通通信天线303、用来控制振动器的天线304、RF单元305、数据处理单元306,用来控制振动器302的振动的300MHz发射单元307、控制单元308、能执行写ID操作的十键键盘309、EEPROM310及用来确认写入的ID用作显示装置的LCD311。
振动器302包括用来接收控制振动器的300MHz无线电波的接收天线312、接收单元313、CPU314、EEPROM315及旋转以振动振动器302的马达316。
下面说明图6中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系统的运行。
首先,用户通过十键键盘309输入ID以便在便携式电话301这边的EEPROM310中设置并存储ID。然后便携式电话301使300MHz发射单元307以300MHz的弱无线电波的形式经天线304将ID发送给振动器302。
然后,振动器302用接收单元313经天线312接收无线电波,并在EEPROM315中存储包含在300MHz信号中的ID。因此经操作十键键盘309在便携式电话301中以及在振动器302中设置了ID。
如上述,将图6中所示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配置为:通过将设置的ID从便携式电话机经无线电写入振动器而使便携式电话与振动器一一对应起来。因此,允许用户设置任何希望的ID并将此ID写入振动器,并且写入经十键键盘可容易地执行写操作。由于从便携式电话可写入ID,因而能省略初始的将这样的ID写入来话呼叫装置的操作,这不仅简化了在工厂里的生产控制而且由于减少了生产步骤也有助于降低成本。
下面参照图7和8将说明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用于传送ID信号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
参照图7,振动器401经天线402通过无线电从便携式电话(未示出)接收用来通知来话呼叫的信号。从便携式电话传送来的信号包含指示与便携式电话相对应的振动器的ID码。经天线402接收的信号经接收单元403发送给作为控制装置的CPU404,CPU404将从便携式电话传送来并由接收单元403接收的ID码与写入并存储在EEPROM405中的ID码相比较;如果发现这两者相互一致,则CPU404通过旋转马达406使得振动器401振动,以便通知用户来话呼叫。
参照数字407表示用来将CPU404与外部控制器(未示出)相连的信号线路,这样ID码能写入振动器401的EEPROM405中。
对于振动器401,当它从工厂装运时或当它被购买时ID码被写入振动器401的存储单元中。
图8是表示振动器401的外形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用户通过封印408的确认ID码已在工厂由外部控制器写入EEPROM405中。
然后用户参照盖在振动器401上的封印408上的ID通过便携式电话端的十键键盘将该ID写入便携式电话。
如上所述,图7和8中所示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配置为:当ID码在便携式通信终端从工厂装运时已由外部控制器写入振动器时,在用户确认盖在振动器上的封印指示的ID码之后通过将ID设置到便携式电话机中而能使便携式电话与振动器一一对应起来。因此,允许用户将振动器与同ID码对应的任何便携式电话相组合,并且此外还容易设置ID。即使用户此后购买了振动器,他将能容易地设置ID,而不必在便携式电话的来话呼叫装置的振动器一侧进行一设置(例如:嵌入式开关设置),也就是,用户将能看着作为便携式电话的显示单元的LCD之时容易地设置ID。结果,便于在工厂里的振动器的生产控制。
下面参照图9将说明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用于传送ID信号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
在图9中,参考数字501表示便携式电话机501;而502表示用来向外部来话呼叫装置508通知来话呼叫的发射电路502。
发射电路502包括用来发射向来话呼叫装置508通知来话呼叫的信号的天线503;用来利用晶体振荡器505的晶体振荡和晶体振荡器505的中断进行脉冲调制的调制器504,这样来话呼叫装置508的ID、作为呼叫识别信号的数据在被发射之前被调制;还包括晶体振荡器505;CPU506及存储器507。
来话呼叫装置508装有接收电路509和马达516,马达516旋转来通过振动在来自接收电路509的信号的基础上通知来话呼叫。
接收电路509包括用来接收来自发射电路402的天线503的无线电波的天线510,高频放大器电路511,超再生检测电路512,低通滤波器513,用来解译从发射电路502发送过来的信号并控制作为振动装置的马达516的CPU514,以及预先存储ID的存储器515,这样作为控制装置的CPU514将从发射电路502发送过来的ID信号与该ID相比较。
在接收电路509中,接收的信号经高频放大器电路511导入超再生检测电路512,在这儿它经过检测和解调以便检测呼叫识别信号,并且然后通过低通滤波器513经历波形整形,最终由CPU514处理。
脉冲调制用来数据调制。发射电路502激活晶体振荡器505以进行脉冲调制。接收电路509让超再生检测电路512进行超再生检测并让高频放大器电路511进行高频放大和检测。
如上所述,图9所示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安排为:能使便携式电话与振动器一一对应起来,于是简化装在外部的来话呼叫振动器电路。因此,这种配置由于减少了部件数目而有助于降低成本。
参照图10,将说明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振动器的ID信号的数据格式。
如前面的图1所示,便携式电话110有经无线电与基站115进行通信的天线112,用来解调经与其相连的天线112从基站115传送来的信号的主机板电路114,及用来通过控制便携式电话110的各个部件而使得便携式电话110执行其通信功能的控制单元116,控制单元116与主机板电路114相连。
便携式电话110有一用来经无线电驱动作为其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振动器125的遥控功能。更具体地,振动器通信电路118与控制单元116相连,并受控制单元116控制以便将经过高频放大的ID信号从遥控天线120经弱无线电波传送给振动器125。
一旦经遥控天线127接收来自便携式电话110的遥控天线120的ID无线电波,振动器125使用高频放大器电路129使传送来的信号经受高频放在,并解译由高度灵敏度数据检测电路131检测的ID信号,该数据检测电路131启动作为驱动源的马达133旋转,由此执行振动振动器125的操作。
利用如此配置的便携式电话110和振动器125,当便携式电话110判定它已从基站115通过无线电接收呼叫时,便携式电话110通过将ID信号经弱无线电波传送到振动器125来向振动器125通知基站115的来话呼叫。
利用这种判定,振动器125通过旋转马达133使其自身整个地振动,以便向用户通知发向便携式电话110的来话呼叫。因此确保即使当便携式电话110放入口袋或放在与身体分开的一些地方时也能通知用户来话呼叫。
在示例的这种便携式电话110中,采用将大量数据(帧)放在时隙上以便交换信号的时分多路访问(TDMA)系统,由此与基站115以及与振动器125进行通信。
图10是表示在信号从便携式电话110传送到振动器125时放在时隙上的数据帧的格式的示意图。更具体地,图10(a)所示的数据格式包括位同步帧(8比特)、字同步帧(9比特)、一ID信息帧(10比特)、一操作模式帧(4比特)和奇偶校验帧(1比特)。
位同步帧上装有在振动器125端用于时钟再生的数据。字同步帧上装有在振动器125端用于获得ID信息的帧同步中的数据。
ID信息帧上装有便携式电话110的ID信息特征的数据。操作模式帧上装有表示由便携式电话110指定的各种操作模式的数据。还有,奇偶校验帧上装有用于检测有或没有码误差的数据。
如10(f)所示,有不同种类的操作模式,例如,“在接收到码时立即停止振动”,“按照指定的三种模式继续振动”,“进行振动以检验振动器的电池水平”“,”及“保存”,这些均与各自的码相对应。
图10(b)表示在便携式电话110端准备的按满额模式的NRZD信号的一个例子,而图10(c)表示按半额模式的曼彻斯特编码信号的一个例子,其中在信号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振动器125之前被编码。
图10(d)表示NRZD信号的波形图,而图10(e)表示曼彻斯特编码信号的波形图。在振动器125中,接收到图10(c)和(d)所示的曼彻斯特编码信号,并解调为所用的NRZD信号。因此曼彻斯特编码信号可用来经弱无线电波传送ID信号。
使用ASK数字信号调制系统作为在便携式电话110的振动器通信电路118发射信号之前要运行的调制系统。从遥控天线120发送信号的发送速率是400bps,在满额模式下1比特要用2.5ms而在半额模式下则要用125ms。带有所装的图10(a)数据格式的一个数据长度是32比特×25ms(满额)=80ms。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操作模式不限于举例说明的图10(f)中所示的模式。
而且,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任何非ASK数字调制系统的数字调制系统作为合适的调制系统。
尽管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已用400bPS的传送速率将数据长度设置为80ms,但也可采用其它值的传送速率和数据长度。
尽管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便携式(峰窝)电话,但也可为本发明之目的使用诸如PHS的其他便携式通信终端。
尽管已说明使用振动器125作为来话呼叫通知装置通过振动来通知来话呼叫的情形,便也可使用利用诸如警报等声音来通知来话呼叫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如上述,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到来话呼叫时,ID信号即图10所示的ID信号的数据格式从便携式通信终端经无线电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并在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检测到ID信号后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因此,避免检测到来自任何其他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无线电波,以确保通过仅检测发向用户自己的便携式通信终端来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并确保由此而避免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故障。
利用提供ID信号数据格式的位同步帧能在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端进行时钟再生并利用字同步帧能进行用来获取ID信息的帧同步,以及利用ID信息帧使便携式通信终端上的ID信息可读,由此确保通过使用ID信号避免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故障。
下面将参照图11和12说明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振动器的ID信号的无线电波。
如前面的图1所示,便携式电话110有用来经无线电与基站115进行通信的天线112,用来解调经与其相连的天线112从基站115传送来的信号的主机板电路114,及用于通过控制便携式电话110的各个部件使得便携式电话110执行其通信功能的控制单元116,控制单元116与主机板电路114相连。
便携式电话110有用来经无线电驱动作为其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振动器125的遥控功能。更具体地,振动器通信电路118与控制单元116相连,并受控制单元116控制,以便将经过高频放大的ID信号经弱无线电波传送给振动器125。
一旦经遥控天线127接收到来自便携式电话110的遥控天线120的弱无线波,振动器125使用高频放大器电路129使传送来的信号经受高频放大,并解译由高灵敏度数据检测电路131检测的ID信号,该电路启动作为驱动源的马达133旋转,以便执行振动振动器125的操作。
来自便携式电话110的遥控天线120的弱无线电波在250MHz~322MHz频率范围内。
利用如此配置的便携式电话110和振动器125,当便携式电话610判定它已经无线电从基站615收到呼叫时,便携式电话610通过将ID信号经弱无线电波传送到振动器来向振动器625通知来自基站615的来话呼叫。通过这种判定,振动器625通过旋转马达133使其自身整个地振动,由此向用户通知发向便携式电话610的来话呼叫。因此确保即使在便携式电话610放入口袋或放在与身体分开的一些地方时仍能通知用户617来话呼叫。
尽管如上述不得不将弱无线电波用于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不过能通知便携式电话610的来话呼叫的区域越大,给将便携式马达驱动振动器625带在他/她身上的用户617的便利也越大。
依据无线电法律或规则,关于不大于322MHz的无线电波,500μv/m是相距3米处峰值的上限值,而关于不低于322MHz的无线电波,35uv/m是距3米处峰值的上限值;因此为边界要耗费的电能急剧变化。依照不仅提高给用户的便利而且减少能耗的观点,最好使用不大于322MHz的无线电波。
图12是带马达的便携式振动器625的示意图。振动器625装有衬底626、环形天线627、前壳(其余部分的图示省略)、后壳、电池、马达等。考虑到更大的便携性,振动器625需要有大约2500mm2的面积或更小,厚度大约15mm或更少。
另一方面,当考虑到振动器的敏感性能时天线增益是一个主要因素。在振动器625由人体携带的情况下,采用磁场型环形天线,因为其由于人体引起的特征衰减较低。然而不能满意地获得高增益,除非环形长度设置为波长的0.15~0.2。
结果,获得更大增益所需要的环形长度即环形天线的开口区与频率成反比。这意味着为了实现小体积、易携带的振动器625的环形天线的开口区越小越好,这使得选择高频具有优势。就这一问题看来最好避免250MHz或更低的频率。
因此判断出使用250MHz~322MHz的频率范围一方面适合于满足利用弱无线电波增大使用区域的要求,另一方面适合于满足通过制造带马达的小便携式振动器625提高可携带性的要求。
因此,对于ID信号使用250MHz到322MHz的弱无线电波,用来将信号从便携式电话610传送到振动器625。
尽管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例子已说明了便携式(蜂窝)电话,但也可为本发明之目的使用诸如PHS其他便携式通信终端。
尽管已说明了使用振动器625作为来话呼叫通知装置通过振动通知来话呼叫的情形,也可使用利用诸如警报等声音通知来话呼叫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在上述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中,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收到来话呼叫时经无线电将信号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并在来话呼呼叫通知装置检测到ID信号后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因引,避免检测到来自其他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无线电波,以确保仅检测发向用户自己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由此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并确保因此来避免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故障。
使用250MHz到322MHz的弱无线电波来将ID信号从便携式通信终端经无线电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会增加向用户通知来话呼叫的区域,因此提高给用户的便利并最佳地将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做得小巧。
在上述系统中,为了避免振动器的故障,振动器仅在来自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控制振动器的特定信号与振动器的存储器中存储的信号相符时才振动,也就是,仅在特定信号与传送的ID信号相符时才振动,这样振动器能识别便携式通信终端,因此当便携式通信终端使用特别用于控制振动器的弱无线电波时,为了检测到ID信号振动器需要高灵敏度的ID数据检测电路,以便监测弱无线电波;然而,这样的高灵敏度的ID数据检测电路的常规操作引出一个问题,即由于能耗的增加而缩短电池的寿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一间歇接收系统可望减少由高灵敏度ID数据检测电路的正常操作导致的能耗增加,在此间歇接收系统中高灵敏度ID数据检测电路的操作以预定周期从睡眠模式转换到操作模式。
在建立操作模式后开始数据接收的情况下,如果对于非数据信号逐个地检测包括位同步数据、字同步数据、ID信息及其它的一系列数据,则能耗的减少是有限的,因而问题是更一步的减少是不可能的。
下面将参照图13~16说明设计为通过缩短由接收数据检测电路进行的无用检测操作来减少能耗的便携式终端系统。
如前面的图1所示,便携式电话110有用来经无线电与基站115进行通信的天线112,用来解调经与其相连的天线112从基站115传送来的信号的主机板电路114,及用来通过控制便携式电话110的各个部件而使得便携式电话110执行其通信功能的控制单元116,控制单元116与主机板电路114相连。
便携式电话110有经无线电驱动作为其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振动器125的遥控功能。更具体地,振动器通信电路118与控制单元116相连,并受控制单元116的控制,以便经弱无线电波将经过高频放大的信号从遥控天线120发送到振动器125。如此传送的信号是ID信号,也就是形成表征便携式电话110并指示便携式电话110的属性的信号。
一旦经遥控天线727从便携式电话110的遥控天线120接收无线电波,图13中的振动器725使用高频放大器电路729使传送的信号经历高频放大,检测由接收数据检测电路(接收数据检测单元)检测的ID信号并输入其数据给控制单元730。当在控制单元730的控制下使开关737导通时启动电源739,并且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被转换到操作模式,能够进行高灵敏度操作。
控制单元730判定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检测的数据是否是同类数据,然后判定此同类的数据是否是位同步数据,随后在识别位同步数据之后识别字同步数据,然后在识别字同步数据之后识别ID信息,最后在识别ID信息之后判定存储器735中存储的ID数据是否与该ID信息一致。然后在识别了ID数据时通过马达驱动电路736的操作启动作为振动器725振动操作之驱动源的马达733。
因此控制单元730适合于逐步地识别由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检测的数据。
振动器725有一定时器732,此定时器732由来自控制单元730的启动定时器信号启动,并且振动器725在经过相当于预定周期的计时后输出启动开关信号(转换信号)。从定时器732输出的启动开关信号被输入控制单元730。当从定时器732供给启动开关信号时,控制单元730进行控制,这样使得开关737导通。
利用如此配置的便携式电话710和振动器725,当便携式电话110判定它已从基站115经无线电接收到呼叫时通过将ID信号经弱无线电波传送到振动器725,便携式电话110向振动器725通知来自基站115的来话呼叫。然后,振动器725判定ID信号是否与存储器735中存储的信号一致,并且利用这一判定,振动器725通过旋转马达733使其自身整个振动,由此向用户通知发向便携式电话110的来话呼叫。因此,只要振动器725与身体保持接触,即使在便携式电话110放入口袋或放在与身体分开的一些地方也能确保通知用户来话呼叫。
对于这样进行的基本操作,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2需要从作为低能耗状态的睡眠模式转换到操作模式,其中在按预定周期来自定时器732的启动开关信号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高灵敏度检测操作,由此振动振动器725。
下面参照图14说明振动器725的操作。当便携式电话110接收来话呼叫时从便携式电话110的遥控天线120发射ID无线电波(图14(a)),启动开关信号在输入到控制单元730之前按预定周期从定时器732输出(图14(c))。当来自定时器732的启动开关信号输入控制单元730时,使得开关737在控制单元730的控制下导通,并且电源739使处于睡眠模式的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转换到操作模式。
因此,允许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通过高频放大器电路729检测由遥控天线727接收的信号(图14(b))。如果没有接收来自便携式电话110的ID信号(处于便携式电话110没有接收来话呼叫的状况),则恢复开始的睡眠模式。
在时间经过一预定期间后,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在来自定时器732的启动开关信号的基础上再被转换到操作模式,如果有的话则检测从便携式电话110发送的ID信号(图14(b))。然后当控制单元730用存储在存储器735中的数据识别ID数据时,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旋转马达733。
因此,将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配置为:在来自定时器732的启动开关信号的基础上间歇地操作,并且由于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不必总保持在以高灵敏度操作的操作模式,因而能节省能耗。
尽管已说明遥控天线727接收的数据正好是来自便携式电话110的遥控天线120的ID数据,但还将举例说明遥控天线727可能拾取不是来自便携式电话110的信号的无线电波、噪音或诸如此类的信号。
将参照图15的流程图和图16中要由便携式电话110发送到振动器725的数据格式说明振动器725的操作过程。
当没有启动开关信号从定时器732输出时,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保持在睡眠模式(图15中的步骤S1),当按预定周期从定时器732输出启动开关信号时,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转换到操作模式(步骤S2)。然后当遥控天线727接收任何数据时(步骤S3),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检测该数据并且每一次使检测结果输入控制单元730。
控制单元730判定由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检测的数据是否是同类的正确数据(步骤S4),当它是象不构成数据格式的噪声时判定它是非同类数据。为了此后停止任何无用的检测操作,控制单元730关闭电源739,由此使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处于睡眠模式(步骤S5)。
当在步骤S4判定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检测的数据是同类数据时,检测处于图16所示数据格式前面部分的位同步数据(步骤S6),除非检测到位同步数据,否则立即关闭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的电源(步骤S5)。如果检测到位同步数据,则检测图16中数据格式的字同步数据(步骤S7),并且除非检测到字同步数据,否则立即关闭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的电源(步骤S5)。
当检测到字同步数据时,振动器725不关闭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的电源而继续接收图16中的数据格式(步骤S8),并且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继续将数据格式的检测结果输入控制单元730,由此控制单元730接受ID信息的接收,通过比较判定此数据是否与存储器735中预先存储的ID数据相符合(步骤S9),除非两者相互不符合,否则立即关闭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的电源(步骤S5)。
当此数据与ID数据相符合时,控制单元730识别从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接收的操作模式数据,并按照由操作模式数据指定的振动方法旋转马达733(步骤S10),使得整个振动器725振动。在通知用户来话呼叫后振动器725关闭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的电源(步骤S5),并且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返回到睡眠模式(步骤S1)。
利用这种结构的便携式电话110的振动器725,控制单元730逐步识别由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检测的数据,当发现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的检测操作不再必要时,根据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所处阶段尽可能快地将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从操作模式转换到睡眠模式。在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检测的信号不是正确的信号的情况下,在验证不符合后立即将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返回到睡眠模式,以便缩短接收数据检测电路731进行无用检测操作的时间,以便进一步减小能耗;因此进一步减少了能耗。
尽管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便携式(蜂窝)电话,但为本发明之目的也可使用诸如PHS的其他便携式通信终端。
尽管已说明了使用振动器725作为来话呼叫通知装置通过振动通知来话呼叫,但也可使用利用诸如警报等声音来通知来话呼叫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等等。
如上述,将图13-16中所示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设计为:使定时器732以预定周期输出信号,控制单元间歇地将接收数据检测电路从睡眠模式转换到操作模式,以便在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到来话呼叫时使来自便携式通信终端的ID无线电波得到检测,由此在不是以预定周期转换到操作模式的时区的任何其它时区中将接收数据检测电路返回到睡眠模式。因此由于接收数据检测电路不总保持在以高灵敏度工作的操作模式下而减少能耗。
还有,控制单元逐步识别由接收数据检测电路检测的数据,当发现接收数据检测电路的检测操作不再需要时,根据接收数据检测电路所处的阶段尽可能快地将接收数据检测电路从操作模式转换到睡眠模式。在接收数据检测电路检测的信号不是正确信号时,还在验证不符合后立即将接收数据检测电路从操作模式返回到睡眠模式,以便缩短由接收数据检测电路进行的无用检测操作,通过这样减少能耗;因此进一步地减少了能耗。
下面参照图17~19将说明装在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上的环形天线。
如前面的图1所示,便携式电话110有用来经无线电与基站115进行通信的天线112,用于解调经与其相连的天线112从基站115传送来的信号的主机板电路114,及用来通过控制便携式电话110的各个部件使便携式电话110执行其通信功能的控制单元116,控制单元116与主机板电路114相连。
便携式电话110有用于经无线电驱动作为其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振动器125的遥控功能。更具体地,振动器通信电路118与控制单元116相连,并受控制单元116的控制,以便将经过高频放大的ID信号经弱无线电波从遥控天线120传送到振动器125。
一旦从便携式电话110的遥控天线120经遥控天线127接收ID无线电波,振动器125使用高频放大器电路129使传送的信号经受高频放大,并解译高灵敏度数据检测电路131检测的ID信号,该数据检测电路131启动作为驱动源的马达133旋转,用来执行振动振动器125操作。
使用图17所示形状的环形天线827作为振动器125的遥控天线127。如图17所示,将接地板841的表面和环形开线827的开口面设置得相互平行,并且环形天线827的外形在形状与面积上大致与接地板841(即,接地部分844的外形)相等。
当将振动器125装在人体上(例如放入口袋)时,环形天线827的开口面设置为与人体的正切面平行。而且,调谐电容性电容器845并置在环形天线827的一个端部分843和接地部分844之间。环形天线827的另一端部分846和接地部分844短路,并从抽头供给部分847给环形天线827供给电源。
通过这样配置的便携式电话110和振动器125,当便携式电话110判定它已经无线电接收到来自基站115的呼叫时,便携式电话通过将ID信号经弱无线电波传送给振动器125来通知振动器125来自基站115的来话呼叫。
然后振动器125识别ID信号并通过旋转马达133使其整个振动,由此向用户通知发向便携式电话110的来话呼叫。因此确保即使在便携式电话110放入口袋或放在与身体分开的什么地方时也能通知用户来话呼叫。
利用如此布置的环形天线827,环形天线827的开口区可做得比以前大,且其增益可提高。考虑到与接地板84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接触的封填部分,在板表面841a的接地部分844上以及在环形天线827的中心部分844a处安装一厚部件848来避免由于放置的部件靠近环形天线827而导致其增益衰减,并避免在大批生产时其特性波动。
利用放置在接地板841的下表面上的薄部件,而且在接地板841和环形天线827的线827a之间设置更大距离L,这样增益可以进一步提高。从为此目的进行的实验来看,在距离不小于波长的1/40的条件下可以看出能得到高增益,也就是在例如发射的无线电频率是300MHz的情况下使距离L不小于2.5mm。
在300MHz,有关水平和垂直极化波的灵敏度相对于下面的量度给出的下列增益特征值(1)、(2)和(3):振动器125的接地板841为20mm(宽)×50(长);及环为20mm(宽)×50mm(长)×4.5mm(高)。
                   水平极化波    垂直极化波
方向A(向上转)      -15.3dBd      -15.0dBd    (1)
方向b(保持经向)    -14.8dBd      -12.7dBd    (2)
方向C(保持横向)    -16.7dBd      -15.3dBd    (3)
当在图18中以方向A进行测量时,环形天线827在XY平面上旋转,当以方向B进行测量时,环形天线827在平面YZ上旋转,在以方向C进行测量时,环形天线827在ZX平面上旋转。
图19表示水平和垂直两个极化波面,其中图19(a)表示垂直极化波而图19(b)表示水平极化波。
还有,增益特征值表示以双极比(dipole ratio)为单位的各个峰值。
还有,由抽头供给部分847提供电源得到环形天线827和电源线之间的阻抗匹配。0.5PF的调谐电容式电容器845被使用在300MHZ操作。
由于环形天线827是磁场型天线,因此它几乎不如前述那样而受人体的影响。
尽管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便携式(蜂窝)电话,按照本发明为此目的也可以使用诸如PHS的其它便携式通信终端。
尽管已说明了使用振动器725作为来话呼叫通知装置通过振动来通知来话呼叫,但也可使用利用诸如警报等声音来通知来话呼叫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等等。
如上述,图17~19中所示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是这样的:由于环的开口面和接地板的表面相互平行设置,并且由于此环的开口区大致与接地板的面积相等或更大,因而从此环的开口区得到的增益比从以前将环以与接地板垂直的方向放置得到的增益大大提高。而且,由于环和接地板间的距离设置为不小于1/40,因而与传统的结构不同,不允许环与接地板交叉,并且由于板上的部件可与环分开,因而可避免增益以及特征发生衰减和变化。
如上述,已提出即使在便携式电话处于待机状态也将弱无线电波从便携式电话传送到来话呼叫装置,使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各种操作,由此在收到发向便携式电话的来话呼叫时向用户通知来话呼叫。然而,使用这种即使在待机状态也允许按照无线电规则使用的弱无线电波会引起弱无线电波偏离便携式电话所采用的标准。
这种问题在于由于便携式电话的众多标准,便携式电话不能为不同目的执行各种操作。
另一方面,在各种标准的便携式电话中使用在收到来话呼叫时允许使用的弱无线电波,使得来话呼叫通知装置难以从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弱无线电波,因为按照无线电规则允许的弱无线电波的输出很低。
下面参照图20~24说明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系统,其中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大为提高,以保证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和许多其它操作。
如前面的图1所示,便携式电话110有用来经无线电与基站115进行通信的天线112,用来解调经天线112从基站115传送来的信号的主机板电路114,及通过控制便携式电话110的各个部件使得便携式电话110执行其通信功能的控制单元116,控制单元116与主机板电路114相连。
便携式电话110有经无线电驱动用户携带的振动器125的遥控功能。更具体地,振动器通信电路118与控制单元116相连,并受控制单元116的控制,以便将经过诸如高频生成、高频放大及调制等处理的ID信号从遥控天线120经弱无线电波传送给振动器125。
一旦经高灵敏度天线127从便携式电话110的遥控天线120接收到弱无线电波,振动器125使用高频放大器电路129使传送来的ID信号经受高频放大,并解译由数据检测电路131检测的ID信号,该数据检测电路131启动作为驱动源的马达133旋转,以便执行振动振动器125的操作。
利用这样配置的便携式电话110和振动器125,在便携式电话110判定它已从基站115经无线电收到呼叫时,便携式电话110将ID信号经弱无线电波传送到振动器125来通知振动器125关于来自基站115的来话呼叫。
通过这一判定,振动器125旋转马达133使其自身整个振动,由此向用户通知发向便携式电话110的来话呼叫。因此保证即使便携式电话放入口袋或放在与身体分开的什么地方,就用户能够感觉到振动器125的振动而言,只要他带着或拿着振动器125就能进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以便向用记通知发向便携式电话110的来话呼叫。
这样的便携式电话110将参照图20来加以说明。图20是主要用来详细说明控制单元116和振动器通信电路118的示意图。控制单元116有一协议控制单元935、人-机控制单元937、数据输出命令检测单元939、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和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
还有,接地部分844有一频率生成单元945、高频放大器947、数-模电压转换器(D/A转换器)949、电压控制型可变衰减器951及调制器单元953。频率生成单元945是用来生成用作ID信号的特定频率的电路。
控制单元116中数据输出命令检测单元939的主要功能是监测来话呼叫接收状态、待机状态及其它。更具体地,协议控制单元935通知数据输出命令检测单元939来话呼叫,而人机控制单元937向数据输出命令检测单元939通知在待机状态而不是来话呼叫接收状态振动振动器125。
当向数据输出命令检测单元939通知上述状态之一并且检测到一命令时,数据输出命令检测单元939给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输入一对应于该命令的数据输出命令信号。在用户响应便携式电话110接收的来话呼叫时数据输出命令检测单元939检测到一停止振动器125的振动的命令的情况下,数据输出命令检测单元939给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输入一停止信号,并要求停止数据输出。
协议控制单元935是用来控制谈话及其它等呼叫的电路。而人机控制单元937是用来控制有关操作、显示、声音等用户接口信号的电路。
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在从数据输出命令检测单元939收到输出命令时用作启动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的装置,并将传送数据供给调制器单元953。当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检测到数据停止命令或在发射时间结束之时,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停止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的操作,而且也停止向调制器单元953供给发送数据。
尽管收到来话呼叫时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继续发送发射数据直到它检测到停止要求。然而,当在待机状态而不是来话呼叫接收状态振动器125为不同目的振动时,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发送发射数据达一预定时间,并且经历该预定时间后,即行停止。
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34用作控制输出电平的装置,这样在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从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检测到启动命令时以及在它检测到由协议控制单元935做出的输出命令时设置高电平(II电平)。
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还用作控制输出低电平的装置,即在上述情形下当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检测到由人-机控制单元937做出的输出命令而不是由协议控制单元935做出的输出命令时设置低电平(L电平)。
还有,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在它检测到来自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的控制停止命令时停止控制操作。
下面参照图21的流程图说明便携式电话110的操作。
当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从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检测到用来启动输出电平控制的命令时,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启动输出电平控制操作,并判定数据输出控制单元941是否提供发射数据给调制器单元953(步骤S1)。
如果在步骤S1为“NO”,则程序终止,而如果为“YES”,则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检测有或没有来自协议控制单元935的来话呼叫,并判定便携式电话110是否处于待机状态(步骤S2)。
如果在步骤S2为“NO”,则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进行输出控制,由此在通知来话呼叫的ID信号发射数据供给振动器125时来自遥控天线120的弱无线电波具有H电平(步骤S3)。因此在收到来话呼叫时使用H电平弱无线电波,以确保振动器125收到来自便携式电话110的发送数据。
如果在步骤S2为“YES”,即处于待机状态而不是来话呼叫接收状态,则输出电平控制单元943进行输出控制,以便来自遥控天线120的弱无线电波具有L电平(步骤S4)。由于与来话呼叫接收状态相比,对于处于待机状态的便携式电话110,认为振动器125容易接收无线电波,因而即使是L电平弱无线电波振动器125也能容易地接收。
图22是表示便携式电话110的操作的时间图。当便携式电话110收到来话呼叫时,便携式电话110在来话时将ID信号数据发送给振动器125,以便使振动器125振动。此时,便携式电话110输出H电平弱无线电波。
当由于振动器125的振动用户响应来话呼叫(来话应答)时,便携式电话110给振动器125发送数据(来话应答时的数据),用来停止振动(马达133)。如果而后保持对话,则输出H电平弱无线电波。
然而如图22所示,在发送来话响应的数据的过程中当对话终止和中断(谈话结束)时呼叫信道中途变换为待机信道,由此来话响应时的数据中途从H电平转换到L电平。
然后当停止振动器125的马达133时,弱无线电波也停止从便携式电话110输出到振动器125。然而,当为了与接收来话呼叫不同的目的而通过待机信道振动振动器125时,则从便携式电话110输出L电平弱无线电波给振动器125。
在通过振动振动器125完成目的之后,停止从便携式电话110到振动器125的数据传送,并等待来话时的数据传送或为任何非接收来话呼叫之目的的数据传送。
振动器125为了与接收来话呼叫不同的目的而希望振动的情况如下:
(a)当在便携式电话110一侧设置振动器125的ID码时,振动器125振动大约三秒以通知用户ID号码已正确设置。
(b)当用户从便携式电话110一侧通过改变操作在来话时改变振动器125的振动模式时,振动器125振动大约三秒,以通知用户振动器125振动的方式。
(c)当振动器125的功能保持“ON”时(电源保持“ON”的待机状态),振动器125振动大约0.5秒,以通知用户通过开和关便携式电话110的电源振动器125的电池还有能量储备。如果电池不能达到零振动器125将不振动。
振动器125的振动模式如图23所示。
图23(a)所示的振动模式1是这样的:在3秒的周期中接通一次马达133达0.5秒,以振动振动器125;图23(b)所示的模式2是这样的:在3秒的周期中两次接通马达133达0.5秒;而图23(c)所示的振动模式3是这样的:在3秒的周期中三次接通马过133达0.5秒。
图24表示与图22的时间图相对应的不同标准的具体值,这些值表示便携式电话110输出的弱无线波的不同输出电平。从便携式电话110经呼叫信道输出到振动器125的H电平弱无线电波不大于无线电规则中所采用的-16dBm,如图24(c)的实线所示。
从便携式电话110经待机信道输出到振动器125的L电平弱无线电波不大于由例如RCR-STD27等不同标准规定的-54dBm,如图24(c)中的实线所示。
按照无线电规则经待机信道使用允许的-43dBm或更小的弱无线电波在RCR-STD27标准的基础上不可能以不同模式振动振动器125,因为不满足RCR-STD27标准(分标准)。象这样的分标准在由图24中的斜线示出的-43dBm到-54dBm范围内产生。
按照RCR-STD27标准,经呼叫信道可使用-26dBm的弱无线电波,如图24(c)中的虚线所示。
振动器125的振动模式不必限于图23(a)-(c)所示的模式。
如上述,图20-24所示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系统配置为: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可以为非通知用户来话呼叫的目的执行各种操作,以便提高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这是由于允许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即使在不是来话呼叫接收状态的待机状态下也能从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弱无线电波。
在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来话呼叫时将弱无线电波的输出电平设置为高电平,以保证来话呼叫通知装置能从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弱无线电波。
另一方面,通过甚至在待机状态下将输出电平设置为低电平来避免来自便携式通信终端的弱无线电波偏离便携式电话的各种标准,由此确保允许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为了非通知用户来话呼叫之目的而执行操作。

Claims (22)

1.一种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包括:
一能够经过与基站无线电通信而与另一通信终端进行移动通信的便携式通信终端,和
经过与便携式通信终端无线电通信来进行预定操作的外部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用时分多路访问系统,便携式通信终端将无线电信号传送给外部装置,其中的时分多路访问系统是用来通过把数据置于便携式通信终端和外部装置之间无线电通信的时隙之中来交换信号,并使用了:
不包括便携式通信终端正将无线电信号传送到基站所占时区的时区中的时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中将一种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用于外部装置;并且当来话呼叫信号从基站输入到便携式通信终端时,便携式通信终端将无线电信号传送给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以便使得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中无论时隙处于满额模式还是处于半额模式,都使到外部装置的时隙的数据垂度相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中便携式通信终端向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传送来话呼叫信号以及表征来话呼叫信号的ID信号;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判定ID信号是否与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的数据相符;当ID信号与该数据相符时,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
5.一种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包括:便携式通信终端机和向便携式通信终端机通知来话呼叫的来话呼叫装置,其特征在于:
便携式通信终端机装有能发射不是通常预定发射波的无线电波的特定来话呼叫装置的发射单元;使用此无线电波将ID码从便携式通信终端机传送到来话呼叫装置,以便将此ID码与来话呼叫装置端的ID码相比较;仅在从便携式通信终端机发送的ID码与来话呼叫装置的ID码相符合时通知便携式通信终端来话呼叫。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通过便携式通信终端机的十键键盘将在便携式通信终端一侧设置的ID码经无线电传送到来话呼叫装置,由此ID码能设置在来话呼叫装置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通过把信号线路与外部装置相连,ID码可写入来话呼叫装置的存储装置中。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便携式通信终端一侧上的来话呼叫发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天线、用来经脉冲调制发射来话呼叫识别信号的调制器、晶体振荡器、控制装置和存储器;来话呼叫装置端上的接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天线、用来放大经脉冲调制发射的信号的高频放大器电路、用来检测放大信号的超再生检测电路、滤波器、控制装置、存储器以及马达,由此来话呼叫发射到便携式通信终端这边。
9.一种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到来话呼叫时,经无线电将ID信号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上;并且在便携式通信终端检测到ID信号以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其特征在于:
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ID信号的数据格式有用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端的时钟再生的位同步帧,
在获取ID信息的帧同步中使用的字同步帧,和
用于将ID信息装载在便携式通信终端一边的ID信息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数据格式中在ID信息帧后装有具有由便携式通信终端指示的操作模式信息的操作模式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数据格式在操作模式帧后装有用于检测码误差的奇偶校验帧。
12.如权利要求9~11中的一个所要求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便携式通信终端发射已编码为半额模式信号的满额模式信号;并且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将接收到的半额模式信号解调成满额模式信号。
13.如权利要求9~12中的一个所要求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便携式通信终端采用一ASK数字信号调制系统用于调制。
14.如权利要求9~13中的一个所要求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以400bps的传送速率传送ID信号,数据长度为80ms。
15.一种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到来话呼叫时,ID信号经无线电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并且在便携式通信终端检测到ID信号之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其特征在于:
对于ID信号使用250MHz到322MHz频率范围的弱无线电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来话呼叫通知装置装有一内置环形天线用来接收弱无线电波。
17.一种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其中当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到来话呼叫时,ID信号从便携式通信终端经无线电传送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并且一旦间歇地接收到ID信号,在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检测到ID信号之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其特征在于:
来话呼叫通知装置装有:
接收数据检测单元,用来在接收到来自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无线电波时检测数字数据,
控制单元,用来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检测到的ID数据与存储器中预先存储的数据相比较,以便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以及用来在控制来话呼叫通知装置之前识别由接收数据检测单元逐步检测到的数据;
定时器,用来输出转换信号,以便以预定周期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睡眠模式转换到操作模式,其中:
在定时器输出转换信号时,控制单元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睡眠模式转换到操作模式并识别由接收数据检测单元逐步检测到的数据,而在数据不需要检测时控制单元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操作模式返回到睡眠模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控制系统,其中当控制单元判定接收数据可疑时,控制单元立即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操作模式返回到睡眠模式。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其中当控制单元不能识别接收数据的位同步数据时,控制单元立即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操作模式返回到睡眠模式。
20.如权利要求17~19中的一个所要求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其中在控制单元不能识别接收数据的位同步数据时,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便立即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操作模式返回到睡眠模式。
21.如权利要求17~20中的一个所要求的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其中在控制单元判定接收数据的ID信息不同于预先的ID数据时,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便立即将接收数据检测单元从操作模式返回到睡眠模式。
22.一种便携式通信终端的来话呼叫通知装置,其中在便携式通信终端接收到来话呼叫时,经无线电从便携式通信终端传送ID信号到来话呼叫通知装置的数据接收单元上;并在检测到ID信号以后,来话呼叫通知装置执行来话呼叫通知操作,其特征在于:
使用的天线是这样的:环形的开口面与接地板的表面相互平行设置;环形的开口区设置为等于或大于接地板的面积;并且环形和接地板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不小于波长的1/40。
CN96194007A 1996-03-22 1996-12-26 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来话呼叫系统及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641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6131/1996 1996-03-22
JP6613196 1996-03-22
JP70006/1996 1996-03-26
JP7000696 1996-03-26
JP70005/1996 1996-03-26
JP7000596 1996-03-26
JP73891/1996 1996-03-28
JP7389196 1996-03-28
JP199681/1996 1996-07-10
JP199681/96 1996-07-10
JP19968196 1996-07-10
JP8206U/96 1996-07-26
JP8206U/1996 1996-07-26
JP8204U/1996 1996-07-26
JP1996008206U JP3034033U (ja) 1996-07-26 1996-07-26 通信用携帯端末の着信通知装置
JP1996008204U JP3034031U (ja) 1996-07-26 1996-07-26 通信用携帯端末の着信通知システム
JP8205U/1996 1996-07-26
JP8207U/1996 1996-07-26
JP8205U/96 1996-07-26
JP1996008207U JP3034034U (ja) 1996-07-26 1996-07-26 通信用携帯端末の着信通知装置
JP8204U/96 1996-07-26
JP1996008205U JP3034032U (ja) 1996-07-26 1996-07-26 ループアンテナ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端末着信通知装置
JP8207U/96 1996-07-26
JP1996010596U JP3036290U (ja) 1996-09-27 1996-09-27 通信用携帯端末の着信通知システム
JP10596U/96 1996-09-27
JP10596U/1996 1996-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4583A CN1184583A (zh) 1998-06-10
CN1126412C true CN1126412C (zh) 2003-10-29

Family

ID=27579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940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6412C (zh) 1996-03-22 1996-12-26 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来话呼叫系统及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188916B1 (zh)
EP (2) EP1841250A1 (zh)
CN (1) CN1126412C (zh)
AU (1) AU716427B2 (zh)
CA (1) CA2220077C (zh)
ID (1) ID16382A (zh)
MY (1) MY122013A (zh)
WO (1) WO19970364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5935B1 (en) 1998-10-05 2002-09-03 Ericsson Inc. Electronic devices including indicator control circuit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indicators
FR2785484A1 (fr) * 1998-10-30 2000-05-0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ispositif a vibreur pour la detection d'un appel entrant dans un combine de telephone mobile
FR2786650B1 (fr) * 1998-11-26 2000-12-29 Cit Alcatel Procede de communication entre un telephone mobile et un accessoire
AU2270299A (en) * 1998-12-10 2000-06-26 Nokia Networks Oy Troubleshoo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718014B2 (en) * 1999-12-27 2004-04-06 Albert M. Haim Discrete stress-reducing human-tele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JP2001196964A (ja) * 2000-01-11 2001-07-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シーバの受信装置
JP2001352369A (ja) * 2000-06-07 2001-12-21 Nec Saitama Ltd 折り畳み型携帯通信機
US20020186122A1 (en) * 2001-06-11 2002-12-1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at an alerting device, that information has been received by a communication device
DE10202952A1 (de) * 2002-01-26 2003-08-07 Arno Friedrichs Fernsteuerbarer Vibrator
US20040166854A1 (en) * 2003-02-20 2004-08-26 Longacre Mark 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tifying an end user of a request for communication
US7538745B2 (en) * 2003-03-24 2009-05-26 Ntag Interactive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US20110205056A9 (en) * 2003-03-24 2011-08-25 Borovoy Richard D Adding social networking to devices
US20060019649A1 (en) * 2004-07-21 2006-01-26 Feinleib David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te telephone ringer
US7230531B2 (en) * 2004-12-13 2007-06-12 Microsoft Corporation Imprintable ancillary signal indicator for indicating a communication
US20060195354A1 (en) * 2005-02-28 2006-08-31 Ntag Interactive Corporation Method of sc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attendees at a meeting
US20070236334A1 (en) * 2006-03-31 2007-10-11 Borovoy Richard D Enhanc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TWM356326U (en) * 2008-12-26 2009-05-01 Inventec Appliances Corp Cellular phone
JP5898432B2 (ja) * 2011-08-25 2016-04-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人体検出システム
JP5681905B2 (ja) * 2012-03-27 2015-03-11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装置で実行されるプログラム
US8923804B1 (en) 2012-12-03 2014-12-30 Trellie, Inc. Notification device for cellular telephone
CN104574919A (zh) * 2013-10-14 2015-04-29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无线传输装置及连接装置
US9258688B2 (en) 2014-01-17 2016-02-09 Greg Hulan Alert device and system
JP2018045270A (ja) * 2016-09-12 2018-03-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8060313A (ja) 2016-10-04 2018-04-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および方法、送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09662A1 (de) * 1977-03-05 1978-09-07 Tekade Felten & Guilleaume Zusatzeinrichtung zu einem beweglichen funk-sende-empfangsgeraet
JPS6336631A (ja) * 1986-07-31 1988-02-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cm同期方式
JPS63133293A (ja) * 1986-11-25 1988-06-06 片山 俊郎 携帯品等の所在確認及び隔離警報装置
JPS6425631A (en) * 1987-07-22 1989-01-27 M K Kikaku Kk Network system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JPH01245721A (ja) * 1988-03-28 1989-09-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無線装置
JPH0278329A (ja) * 1988-06-24 1990-03-19 Toshiba Corp 選択呼出受信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識別コードの記憶および転送方法
JP3191927B2 (ja) * 1989-01-13 2001-07-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用自動車電話装置
GB2241850B (en) * 1990-03-08 1994-05-25 Marconi Co Ltd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JPH046918A (ja) * 1990-04-24 1992-01-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リモートペイジャーシステム
JPH0443035U (zh) * 1990-08-08 1992-04-13
FR2667747A1 (fr) * 1990-10-09 1992-04-10 Trt Telecom Radio Electr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comportant une pluralite de dispositifs d'abonne.
JPH04304041A (ja) * 1991-04-01 1992-10-27 Seiko Epson Corp 選択呼出受信機
JPH0511615U (ja) * 1991-07-19 1993-02-12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携帯用電話機
CA2054012C (en) * 1991-10-03 1995-05-23 Daniel P. Wavroch Incoming call alert system for cellular telephones without wired connection thereto
JP3206825B2 (ja) * 1992-03-13 2001-09-1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アンテナ
FR2692404B1 (fr) * 1992-06-16 1994-09-16 Aerospatiale Motif élémentaire d'antenne à large bande passante et antenne-réseau le comportant.
JPH06188827A (ja) * 1992-12-17 1994-07-08 Sony Corp コードレス電話の呼出報知装置
US5838673A (en) * 1993-12-16 1998-11-17 Geotek Industries, Inc. Radio telephone system for minimizing co-channel interference utilizing geographic separation of signals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JP2812192B2 (ja) * 1994-03-08 1998-10-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チャンネル選択方法および無線チャンネル選択システム
JPH07273843A (ja) * 1994-03-25 1995-10-20 Nec Corp 携帯無線機の着信通報方法及び通報装置
JPH07298351A (ja) * 1994-04-22 1995-11-10 Fujitsu Ltd 携帯電話システム
JPH07322350A (ja) * 1994-05-23 1995-12-08 Nec Corp 親機と子機から成る携帯用移動電話機
JP2734990B2 (ja) * 1994-06-23 1998-04-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選択呼出受信機
FR2724263B1 (fr) * 1994-09-05 1996-11-08 Valeo Electronique Antenne utilisee pour l'emission ou la reception d'un signal radiofrequence, un emetteur et un recepteur de telecommande et un systeme de telecommande pour vehicule l'incorporant
JPH0897886A (ja) * 1994-09-28 1996-04-12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携帯端末装置
JPH08116301A (ja) * 1994-10-14 1996-05-07 Seiko Instr Inc パーソナル・ハンディ・フォン・システム
JPH08149183A (ja) * 1994-11-22 1996-06-07 Sony Corp 振動呼び出し装置
US5651052A (en) * 1995-03-03 1997-07-22 Alliance Research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coming call detection and alarm circuitry for cellular telephones
US5867796A (en) * 1995-04-28 1999-02-02 Nec Corporation Portable telephone set capable of being put in a holding mode by operation of a vibration unit which is for announcing reception of an incoming call to a user
JPH0984141A (ja) * 1995-09-18 1997-03-28 Casio Comput Co Ltd 着信呼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220077A1 (en) 1997-10-02
EP0830044B1 (en) 2007-08-29
EP0830044A1 (en) 1998-03-18
CA2220077C (en) 2002-07-30
EP0830044A4 (en) 2002-01-16
WO1997036448A1 (fr) 1997-10-02
MY122013A (en) 2006-03-31
EP1841250A1 (en) 2007-10-03
ID16382A (id) 1997-09-25
US6188916B1 (en) 2001-02-13
CN1184583A (zh) 1998-06-10
AU716427B2 (en) 2000-02-24
AU1208897A (en) 1997-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412C (zh) 便携式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来话呼叫系统及来话呼叫通知装置
CN1082749C (zh) 来话呼叫系统
CN1144489C (zh) 移动式电话机及移动式无线通信装置
CN1061494C (zh) 无线电话装置
CN1191730C (zh) 包含照相机的移动通信终端
CN1186958C (zh) 用于多模式无线电装置的呼入通知方法和装置
KR100247199B1 (ko) 이동통신전화기장치및통화방법
CN1747343A (zh) 多波段无线收发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497921A (zh) 无线通信电路、无线通信终端和方法、记录媒体和程序
EP1550331A1 (en) Multimode phone including two wireless modems and a modem processor
JPH0831901B2 (ja) 無線によるチャンネル及び秘密コード変更と相互記憶方式を採用した無線電話システム及び秘密コード変更方法
CN1522031A (zh) 用于产生有线/无线电话呼叫音的设备和方法
US7570745B2 (en) Telephone system having message recording function
CN1224180C (zh) 电子设备以及移动无线终端装置
CN1166149C (zh) 能够及时输入和呈现信息的电话
CN1315353C (zh) 无线通信装置
CN1038907A (zh) 用于电子投币式电话机的开接期间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CN1266917C (zh) 电话控制系统
AU2003282794A1 (en) Cordless wireless local loop phone
CN1494355A (zh) 重放装置
CN1200615A (zh) 中央电话局和固定用户间无线电通信的无线本地环路系统
JP5171660B2 (ja) 電話機
JP3332853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CN1256824A (zh) 移动通信装置
US20070004433A1 (en) Cellular phone base and a wireless earphone capable of switching cellular phone and cordless phone commun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1029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