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1694B - 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01694B
CN112601694B CN201980055608.5A CN201980055608A CN112601694B CN 112601694 B CN112601694 B CN 112601694B CN 201980055608 A CN201980055608 A CN 201980055608A CN 112601694 B CN112601694 B CN 1126016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layer
locking device
hood
lock devic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56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01694A (zh
Inventor
广濑正盛
三宅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22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372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2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3727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01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1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016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16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24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nnets
    • E05B83/243Hood clamps, i.e. individually actuated, usually yielding hook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4Mounting of lock casings to the vehicle, e.g. to the 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24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nnets

Abstract

提供一种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罩锁定装置构成为固定于设置在车辆主体的组装部,并且构成为通过与在车辆的罩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罩撞针的卡合而将罩在关闭状态下锁定。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具有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构成为:以组装部和罩锁定装置在车宽方向能相对移动的方式,利用嵌合力将罩锁定装置临时组装于组装部。

Description

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大多设置将发动机室开闭的罩、和将该罩在关闭状态下锁定的罩锁定装置。罩锁定装置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上缘。例如,罩锁定装置设置于散热器芯子支承件的上层的上缘。罩锁定装置将突出设置于罩下表面的钩状的罩撞针钩挂并卡止。
在此,为了实现采用罩锁定装置的适当锁定,提出对该罩锁定装置的组装位置进行调整(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罩锁定装置的固定用的支架焊接(接合)于散热器芯子支承件。并且,通过调节支架相对于散热器芯子支承件的接合位置,可进行罩锁定装置的位置调整。
在该专利文献1中,组装罩锁定装置的作业例如按以下进行。首先,以罩锁定装置与罩撞针适当卡合的方式调整罩锁定装置(详细为支架)相对于散热器芯子支承件的位置。并且,该支架以由作业者把持等而将该支架调整了位置的状态原样地被保持,并且支架通过点焊固定于散热器芯子支承件。然后,罩锁定装置通过支架固定于散热器芯子支承件。通过这样将罩锁定装置组装于散热器芯子支承件,从而能够利用该罩锁定装置将罩在关闭状态下锁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63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中,该罩锁定装置的组装所涉及的一系列作业成为繁杂的作业。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进行组装作业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所述罩锁定装置构成为固定于设置在车辆主体的组装部,并且构成为通过与在车辆的罩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罩撞针的卡合而将所述罩在关闭状态下锁定。所述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具有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所述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构成为:以所述组装部和所述罩锁定装置在车宽方向能相对移动的方式,利用嵌合力将所述罩锁定装置临时组装于所述组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第1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主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部及其周边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位置调整时的罩锁定装置的底座和罩撞针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部及其周边的侧视剖视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固定部及其周边的侧视剖视图。
图10是第4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11是第4实施方式的卡合片及其周边的俯视图。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固定部及其周边的侧视剖视图。
图14是第5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15是第5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第5实施方式的固定部及其周边的侧视剖视图。
图17是第6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第6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19是第7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第7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21是第8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22是第8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23(a)及(b)是第8实施方式的袋部及其周边的俯视剖视图。
图24是第9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主视图。
图25是第9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将第9实施方式的左侧嵌合凸部及其周边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27是将第9实施方式的嵌合凸部及其周边放大示出的侧视剖视图。
图28是示出第9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位置调整时的罩锁定装置的底座和罩撞针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9是第10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主视图。
图30是将第10实施方式的右侧嵌合凸部及其周边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31是将第11实施方式的右侧嵌合凸部及其周边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32是第11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第1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进行说明。即,参照图1~图5对第1实施方式的、包括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系统进行说明。在以后的说明中,车宽方向、车辆上下方向、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右侧及车辆左侧、车辆上方侧及车辆下方侧是指罩锁定装置装配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方向。
如图1所示,在车辆10装配有将发动机室11开闭的罩12。罩12通过铰链(图示省略)能摇动地支承于发动机室11后部的上缘。在罩12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罩撞针13。罩撞针13具有钩部13A,钩部13A在上述罩12关闭的状态下在车辆前后方向(以下仅为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以U字状向下方突出。
在车辆10的前部设置有呈大致四方框状的散热器芯子支承件14。构成散热器芯子支承件14的上部的上层20通过合成树脂材料料形成,该散热器芯子支承件14中的除上层20以外的部分通过金属材料形成。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层20的前表面固定有罩锁定装置30。在罩12关闭时,罩撞针13的钩部13A进入到罩锁定装置30的内部,罩锁定装置30将钩部13A钩挂并卡止。通过这样将罩撞针13与罩锁定装置30卡止,从而罩12在关闭状态下锁定。
以下对罩锁定装置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2中将罩锁定装置30以主视示出。如图2及图3所示,罩锁定装置30具有在主视时为大致五边形的底座31。底座3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该底座31的上端以开口的方式切口的部分(切口部31A)。切口部31A成为对置的内表面的间隔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以下仅为上方)而变宽的形状。当将罩12关闭时,如图2中实心箭头所示,罩撞针13的钩部13A从上端的开口进入到切口部31A的内部。
如图2所示,罩锁定装置30具有闩锁32。闩锁32以能够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1为中心旋转的状态支承于底座31,在主视时始终向顺时针方向弹压。该闩锁32具有以在外缘开口的方式切口的部分(切口部32A)。
在罩12打开的状态(打开状态)下,主视时闩锁32的切口部32A的开口端位于上述底座31的切口部31A内。在该打开状态下,罩锁定装置30当在进行罩12的关闭操作时罩撞针13的钩部13A进入到底座31的切口部31A时,成为该钩部13A进入到闩锁32的切口部32A内的状态。并且,当罩12关闭时,罩撞针13的钩部13A进入到闩锁32的切口部32A内,伴随于此,该闩锁32在主视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是,成为在主视时闩锁32的切口部32A的开口端位于底座31的切口部31A的外部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因此,在罩12关闭的状态(关闭状态)下,罩撞针13的钩部13A成为在主视时嵌入到被底座31的切口部31A的内表面和闩锁32的切口部32A的内表面包围的部分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并且,在这样的关闭状态下,闩锁32的旋转被限制。这样,罩12以关闭状态被锁定。
如图2及图3所示,罩锁定装置30具有捕捉器33。捕捉器33以能够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2(图2)为中心旋转的状态支承于底座31,在主视时始终向顺时针方向弹压。
捕捉器33具有臂部34,臂部34配置于旋转中心L2的车辆右侧(以下仅为右侧),并且在上下方向延伸。在该臂部34的上端设置有朝向车辆左侧(以下仅为左侧)弯曲成钩状的部分即钩部34A。该钩部34A的上端面34B成为以随着朝向该钩部34A的突出端(图2的右端)而变为下方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另外,捕捉器33具有杆部35,杆部35配置于旋转中心L2的左侧并在上下方向延伸。该杆部35是在将罩12打开时被向上方操作的操作构件,当该杆部35被操作时,捕捉器33在主视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杆部35没有被操作时,臂部34的钩部34A成为在主视时将底座31的切口部31A的上部开口封闭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当罩12被进行关闭操作时,罩撞针13的钩部13A抵接于臂部34的钩部34A的上端面34B。此时,以被罩撞针13的钩部13A向右侧推开的方式,臂部34(钩部34A)在主视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罩撞针13的钩部13A进入到底座31的切口部31A内。
另一方面,当将罩12打开时,捕捉器33的杆部35被向上方操作。由此,捕捉器33在主视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臂部34的钩部34A移动到在主视时与底座31的切口部31A不重叠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使罩撞针13的钩部13A从底座31的切口部31A内脱出而不被捕捉器33的钩部34A遮蔽,因此能够使罩12为打开状态。
以下,对用于将罩锁定装置30组装于上层20的结构进行说明。
罩锁定装置30具有作为固定于上层20的部分的三个固定部36、37、38。具体地讲,在底座31的右侧部设置有向右侧突出的右侧固定部36,在底座31的左侧部设置有向左侧突出的左侧固定部37,在底座31的下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下侧固定部38。这些固定部36、37、38各自呈在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并且具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插通孔39。另外,右侧固定部36及左侧固定部37各自除对应的顶端部分之外具有一定的宽度,在车宽方向上直线状延伸。在第1实施方式中,这些右侧固定部36及左侧固定部37相当于被一对卡合片夹持的卡合部。
在上层20设置有三个具有阴螺纹的帽型螺母22。三个帽型螺母22与上述罩锁定装置30的固定部36、37、38的插通孔39分别对应。当将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上层20时,三个螺栓15(图3)分别插通于固定部36、37、38的插通孔39,并且与三个帽型螺母22分别螺合。由此,罩锁定装置30紧固固定于上层20。
如图2~图4所示,在上层20的前表面中的与上述右侧固定部36对应的位置,以将该右侧固定部36夹在中间的方式立设有一对右侧卡合片23。另外,在上层20的前表面中的与上述左侧固定部37对应的位置,以将该左侧固定部37夹在中间的方式立设有一对左侧卡合片24。一对右侧卡合片23为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平行延伸。一对左侧卡合片24为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平行延伸。一对右侧卡合片23中、比上方侧的卡合片23靠下方侧的卡合片23变厚。一对左侧卡合片24中、比上方侧的卡合片24靠下方侧的卡合片24变厚。一对右侧卡合片23的基端部分中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与右侧固定部36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另外,一对左侧卡合片24的基端部分中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与左侧固定部37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在一对右侧卡合片23的排列方向上的一对右侧卡合片23各自的外方侧的面一体形成有多个肋25。在一对左侧卡合片24的排列方向上的一对左侧卡合片24各自的外方侧的面一体形成有多个肋25。多个肋25各自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
一对右侧卡合片23分别具有对置面,这些对置面相互对置。一对左侧卡合片24分别具有对置面,这些对置面相互对置。在上方侧的右侧卡合片23的对置面、下方侧的右侧卡合片23的对置面、上方侧的左侧卡合片24的对置面以及下方侧的左侧卡合片24的对置面分别设置有作为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凸部的钩挂部26。如图4所示,钩挂部26设置于各卡合片23、24的对置面的顶端侧区域,在各卡合片23、24的对置面的基端侧区域与和其对应的钩挂部26之间存在台阶。另外,钩挂部26的突出端面26A成为倾斜面。具体地讲,随着从钩挂部26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该钩挂部26的突出量减小。因此,相互对置的两个钩挂部26的间隔随着从钩挂部26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而增大。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右侧固定部36、右侧卡合片23、左侧固定部37以及左侧卡合片24相当于利用嵌合力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的临时组装部。
以下,对罩锁定装置30向上层20组装所涉及的一系列作业及其作用效果一起详细说明。
在将罩锁定装置30组装于上层20时,首先,在上层20前表面的右侧卡合片23嵌入罩锁定装置30的右侧固定部36,并且在上层20前表面的左侧卡合片24嵌入罩锁定装置30的左侧固定部37。详细地讲,如图4所示,一边使一对卡合片23、24以推开的方式弹性变形,一边将右侧固定部36推入到一对右侧卡合片23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37推入到一对左侧卡合片24之间。此时如图4中空心箭头所示,上方侧的卡合片23、24以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下方侧的卡合片23、24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当固定部36、37通过卡合片23、24的钩挂部26时,卡合片23、24从弹性变形复原,卡合片23、24的钩挂部26钩挂于固定部36、37的前表面的外缘。由此,成为固定部36、37被一对卡合片23、24夹持的状态。即,成为可抑制右侧固定部36从一对右侧卡合片23之间脱离脱落、左侧固定部37从一对左侧卡合片24之间脱离脱落的状态。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通过将右侧固定部36嵌入到一对右侧卡合片23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37嵌入到一对左侧卡合片24之间的简单作业,能够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
在第1实施方式中,一对右侧卡合片23中、比上方侧的卡合片23靠下方侧的卡合片23变厚。一对左侧卡合片24中、比上方侧的卡合片24靠下方侧的卡合片24变厚。由此,能够将上方侧的卡合片23、24减薄而使其容易变形,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将右侧固定部36嵌入到一对右侧卡合片23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37嵌入到一对左侧卡合片24之间的作业。另外,能够将下方侧的卡合片23、24增厚而使其比较难变形,因此能够利用下方侧的卡合片23、24适当支承固定部36、37。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罩锁定装置30的右侧的部分设置有一对右侧卡合片23和右侧固定部36,在罩锁定装置30的左侧的部分设置有一对左侧卡合片24和左侧固定部37。因此,在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时,该罩锁定装置30的两侧部支承于上层20。因此,能够利用上层20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罩锁定装置30。
另外,假设如下:在这样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的状态下,为了向进行车辆10的组装的组装工厂交货而搬送上层20,或者将上层20搬送到组装工厂内的下一工序的车间。根据第1实施方式,通过罩锁定装置30的各固定部36、37和上层20的对应的一对卡合片23、24的卡合,罩锁定装置30装配于上层20。因此,当搬送临时组装有罩锁定装置30的状态下的上层20时,可抑制该罩锁定装置30从上层20脱离脱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一对右侧卡合片23的基端侧区域中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与右侧固定部36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一对左侧卡合片24的基端侧区域中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与左侧固定部37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因此,在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时,该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能够向车宽方向滑动移动。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满足抑制右侧固定部36从一对右侧卡合片23之间脱落、抑制左侧固定部37从一对左侧卡合片24之间脱落、以及容许固定部36、37相对于卡合片23、24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决定卡合片23、24及固定部36、37的形状。
接着,进行作为组装于上层20的罩锁定装置30的位置的、罩锁定装置30的组装位置的调整。具体地讲,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到固定于车辆10的上层20的状态下,罩12关闭。
在该情况下,首先罩撞针13的钩部13A与捕捉器33的钩部34A的上端面34B碰触。钩部34A的上端面34B成为随着朝向突出端而朝向下方延伸的倾斜面。因此,当罩撞针13的钩部13A与上端面34B碰触时,通过罩撞针13的钩部13A的按压,捕捉器33在主视时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罩撞针13的钩部13A以将捕捉器33的钩部34A推开的方式进入到凹底座31的切口部31A的内部。
图5示出罩锁定装置30的临时组装位置向左侧(图5的右侧)偏移的情况下的该罩锁定装置30的底座31和罩撞针13的钩部13A的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在该情况下,罩撞针13的钩部13A抵接于底座31的切口部31A的内表面中的右侧(图5的左侧)的面。在此,如上所述,罩锁定装置30即使是临时组装于上层20的状态,也能够相对于该上层20向车宽方向移动。因此,当通过罩撞针13的钩部13A与切口部31A的内表面(详细为右侧的面)抵接而按压切口部31A的内表面时,如图5中实心箭头所示,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向右侧相对移动。另一方面,在罩锁定装置30的临时组装位置向右侧偏移的情况下,罩撞针13的钩部13A与切口部31A的内表面中的左侧的内表面抵接而按压该内表面,该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向左侧移动。另一方面,在罩锁定装置30的临时组装位置在容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当将罩12关闭时,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不相对移动。
这样,通过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的状态下将罩12关闭,从而该罩锁定装置30的车宽方向的位置成为不会妨碍上述罩撞针13的钩部13A向上述底座31的切口部31A顺利进入的位置。
然后,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上层20。具体地讲,三个固定用的螺栓15(图3)分别插通于罩锁定装置30的固定部36、37、38的插通孔39,并且与上层20的帽型螺母22分别螺合。由此,罩锁定装置30紧固固定于上层20。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将罩12在关闭状态下锁定的原样状态下进行螺栓15对罩锁定装置30的紧固固定。
根据第1实施方式,通过将右侧固定部36嵌入到上层20的一对右侧卡合片23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37嵌入到上层20的一对左侧卡合片24之间的作业,能够将该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由此,在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上层20前,能够设为该罩锁定装置30被上层20支承的状态。而且,在该临时组装状态下,通过使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相对移动的作业也能够调节该罩锁定装置30的车宽方向的位置。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能够容易进行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的作业和进行位置调整的作业,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罩锁定装置30的组装作业。
在第1实施方式中,散热器芯子支承件14的上层20通过合成树脂材料料形成。一般,合成树脂制的上层20与金属制的上层比较,制造误差容易变大。因此,在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那样的合成树脂制的上层20的第1实施方式的组装结构中,有可能产生该罩锁定装置30和罩撞针13的相对位置的偏差。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合成树脂制的上层20的组装结构中,能够进行罩锁定装置30的车宽方向的位置调节,并且容易进行该罩锁定装置30的组装作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能够容易进行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的作业和对罩锁定装置30进行位置调整的作业,因此容易进行罩锁定装置30的组装作业。
(2)在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时,该罩锁定装置30的两侧部被上层20支承,因此能够利用上层20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罩锁定装置30。
(3)通过将右侧固定部36嵌入到一对右侧卡合片23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37嵌入到一对左侧卡合片24之间的简单作业,能够以上层20和罩锁定装置30能在车宽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将该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
(4)在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合成树脂制的上层20的组装结构中,能够进行罩锁定装置30的车宽方向的位置调节,并且能够容易进行该罩锁定装置30的组装作业。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6及图7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第2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中,仅上层的卡合片的形状不同。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的卡合片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上层40的前表面中的与上述右侧固定部36对应的位置,以将该右侧固定部36夹在中间的方式立设有一对右侧卡合片41。另外,在上层40的前表面中的与上述左侧固定部37对应的位置,以将该左侧固定部37夹在中间的方式立设有一对左侧卡合片45。
一对右侧卡合片41呈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平行延伸。一对左侧卡合片45呈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平行延伸。另外,一对右侧卡合片41及一对左侧卡合片45各自从车宽方向观看以截面为S字状延伸。即,一对右侧卡合片41的基端侧区域(图7的左侧的区域)中的间隔比一对右侧卡合片41的顶端侧区域(图7的右侧的区域)中的间隔宽。同样,一对左侧卡合片45的基端侧区域中的间隔比一对左侧卡合片45的顶端侧区域中的间隔宽。
一对右侧卡合片41的顶端部的间隔与右侧固定部36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一对左侧卡合片45的顶端部的间隔与左侧固定部37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一对右侧卡合片41中、比上方侧的卡合片41靠下方侧的卡合片41增厚。一对左侧卡合片45中、比上方侧的卡合片45靠下方侧的卡合片45增厚。另外,在一对右侧卡合片41的排列方向上的一对右侧卡合片41各自的外方侧的面一体形成有多个肋46。在一对左侧卡合片45的排列方向上的一对左侧卡合片45各自的外方侧的面一体形成有多个肋46。多个肋46各自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
另外,在一对右侧卡合片41的对置面及一对左侧卡合片45的对置面分别设置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凸部(钩挂部47)。如图7所示,钩挂部47设置于各卡合片41、45的对置面的顶端侧区域,在各卡合片41、45的对置面的基端侧区域与和其对应的钩挂部47之间存在台阶。另外,各钩挂部47的突出端面47A成为该钩挂部47的突出量以随着朝向顶端而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右侧固定部36、右侧卡合片41、左侧固定部37以及左侧卡合片45相当于利用嵌合力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40的临时组装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除了与之前的(1)~(4)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得到以下的(5)记载的作用效果。
(5)在第2实施方式中,一对右侧卡合片41及一对左侧卡合片45从车宽方向观看,截面为S字状。因此,与卡合片为平板状的情况比较,能够将卡合片41、45中的挠曲部分加长,能够使那些卡合片41、45容易挠曲。因此,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40时,能够顺利地进行以将一对卡合片41、45推开的方式将右侧固定部36嵌入到一对右侧卡合片41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37嵌入到一对左侧卡合片45之间的作业。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3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8及图9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第3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中,罩锁定装置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的形状不同。
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在罩锁定装置50的底座31的右侧部设置有向右侧突出的右侧固定部51,在底座31的左侧部设置有向左侧突出的左侧固定部52。右侧固定部51及左侧固定部52呈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详细地讲,右侧固定部51及左侧固定部52呈一体形成有基壁53、上壁54以及下壁55的形状,基壁53在上下方向以平板状延伸,上壁54从该基壁53的上端朝向前方立设,下壁55从基壁53的下端朝向前方立设。在右侧固定部51及左侧固定部52各自中对应的基壁53和对应的上壁54的边界部分、和对应的基壁53和对应的下壁55的边界部分成为弯曲的形状。即,各固定部51、52具有离上层20近的端面(图9的左侧的端面),各固定部51、52的端面中的上方侧的部分和下方侧的部分成为以离开该上层20的方式弯曲的面。各固定部51、52的端面在将罩锁定装置50临时组装到上层20时与上层20对置。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右侧固定部51、右侧卡合片23、左侧固定部52以及左侧卡合片24相当于利用嵌合力将罩锁定装置50临时组装于上层20的临时组装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除了与之前的(1)~(4)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得到以下的(6)记载的作用效果。
(6)在临时组装罩锁定装置50时,一边以将一对卡合片23、24推开的方式使其弹性变形,一边将右侧固定部51推入到一对右侧卡合片23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52推入到一对左侧卡合片24之间。此时如图9中空心箭头所示,上方侧的卡合片23、24以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下方侧的卡合片23、24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在第3实施方式中,固定部51、52各自中的离上层20近的端面中的上方侧的部分和下方侧的部分成为以离开该上层20的方式弯曲的面。因此,此时固定部51、52的上下端的弯曲面抵接于一对卡合片23、24的内表面(详细为钩挂部26的突出端面26A)。由此,固定部51、52的上端及下端不易钩挂到卡合片23、24的内表面,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将右侧固定部51嵌入到一对右侧卡合片23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52嵌入到一对左侧卡合片24之间的作业。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4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10~图13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第4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中,罩锁定装置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的形状和上层的卡合片的形状不同。
以下,对第4实施方式的固定部及卡合片的形状进行说明。
在此,首先对第4实施方式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3所示,在罩锁定装置60的底座31的右侧部设置有向右侧突出的右侧固定部61,在底座31的左侧部设置有向左侧突出的左侧固定部62。右侧固定部61及左侧固定部62呈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详细地讲,右侧固定部61及左侧固定部62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壁63、从该基壁63的上端朝向后方立设的上部臂64、以及从基壁63的下端朝向后方立设的下部臂65。上部臂64及下部臂65呈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且平行延伸。在上部臂64及下部臂65各自设置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贯穿孔(卡合孔66)。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的上层70的右侧卡合片71及左侧卡合片72、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在上层70中的与上述右侧固定部61的各臂64、65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贯穿孔(狭缝73)。另外,在上层70中的与上述左侧固定部62的各臂64、65对应的位置也分别形成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贯穿孔(狭缝73)。各狭缝73的宽度比对应的臂64、65的厚度稍大,各狭缝73的长度比对应的臂64、65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长。并且,在将罩锁定装置60组装于上层70时,在这些狭缝73各自中插入对应的臂64、65。
在上层70的后表面中的与上述右侧固定部61对应的位置立设有一对右侧卡合片71。该右侧固定部61的上部臂64的上表面和下部臂65的下表面被夹在一对右侧卡合片71之间。另外,在上层70的后表面中的与上述左侧固定部62对应的位置立设有一对左侧卡合片72。该左侧固定部62的上部臂64的上表面和下部臂65的下表面被夹在一对左侧卡合片72之间。
一对右侧卡合片71呈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且平行延伸。一对左侧卡合片72呈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且平行延伸。一对右侧卡合片71的对置面的间隔与右侧固定部61的上部臂64的上表面及下部臂65的下表面的间隔大致相同。另外,一对左侧卡合片72的对置面的间隔与左侧固定部62的上部臂64的上表面及下部臂65的下表面的间隔大致相同。一对右侧卡合片71各自具有弹簧部75,弹簧部75被以U字状延伸的贯穿孔74(图11)从三个方向(后方侧、右侧、左侧)包围。一对左侧卡合片72各自具有弹簧部75,被以U字状延伸的贯穿孔74从三个方向(后方侧、右侧、左侧)包围。该弹簧部75能够相对于将弹簧部75包围的周缘部分以向上下方向摇动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各弹簧部75中的与所述卡合孔66对置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以大致半球状突出的卡合突起76(参照图11)。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右侧固定部61、右侧卡合片71、左侧固定部62以及左侧卡合片72相当于利用嵌合力将罩锁定装置60临时组装于上层70的临时组装部。
以下,对罩锁定装置60临时组装于上层70的作业和其作用效果一起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在将罩锁定装置60临时组装于上层70时,右侧固定部61的上部臂64及下部臂65分别插入到上层70的狭缝73,左侧固定部62的上部臂64及下部臂65分别插入到上层70的狭缝73。由此,如图13中空心箭头所示,一边以将一对卡合片71、72(详细为其弹簧部75)推开的方式使其弹性变形,一边将右侧固定部61推入到一对右侧卡合片71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62推入到一对左侧卡合片72之间。此时,上方侧的卡合片71、72的弹簧部75以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下方侧的卡合片71、72的弹簧部75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当各臂64、65的卡合孔66处于与对应的弹簧部75的卡合突起76对应的位置时,弹簧部75从弹性变形复原。据此,各弹簧部75的卡合突起76成为嵌入到对应的臂64、65的卡合孔66中的状态(图13所示的状态)。
由此,成为固定部61、62(详细为臂64、65)被一对卡合片71、72夹持的状态,并且成为在各臂64、65的卡合孔66中嵌入对应的弹簧部75的卡合突起76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右侧固定部61从一对右侧卡合片71之间脱落、和左侧固定部62从一对左侧卡合片72之间脱落。
这样,根据第4实施方式,通过将右侧固定部61嵌入到一对右侧卡合片71之间、并将左侧固定部62嵌入到一对左侧卡合片72之间的简单的作业,能够将罩锁定装置60临时组装到上层70。
如图10及图12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各狭缝73的长度比对应的臂64、65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因此,各臂64、65能够在对应的狭缝73内部在车宽方向相对移动。另外,各臂部34的卡合孔66成为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长孔状。因此,各弹簧部75的卡合突起76能够在对应的臂64、65的卡合孔66内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移动。因此,此时虽然罩锁定装置60临时组装于上层70,但是该罩锁定装置60相对于上层70能够在车宽方向滑动移动。
在第4实施方式中,以满足抑制右侧固定部61从一对右侧卡合片71之间脱落、抑制左侧固定部62从一对左侧卡合片72之间脱落、以及容许固定部61、62相对于卡合片71、72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决定卡合片71、72、狭缝73、固定部61、62的形状。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固定部61、62具有在上方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臂64、在下方侧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下部臂65、以及以将上部臂64及下部臂65相连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基壁63。另外,一对右侧卡合片71呈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且平行延伸,并且以将右侧固定部61的上部臂64的上表面和下部臂65的下表面夹在一对右侧卡合片71之间的方式立设。一对左侧卡合片72呈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且平行延伸,并且以将左侧固定部62的上部臂64的上表面和下部臂65的下表面夹在一对左侧卡合片72间的方式立设。因此,如图13所示,能够设为固定部61、62的外表面(详细为上部臂64的上表面、下部臂65的下表面)和一对卡合片71、72的内表面进行面接触的结构。由此,能够利用一对卡合片71、72以稳定的状态支承固定部61、62。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4实施方式,除了与之前的(1)~(4)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得到以下的(7)记载的效果。
(7)因为能够设为固定部61、62的外表面和一对卡合片71、72的内表面进行面接触的结构,所以能够利用一对卡合片71、72以稳定的状态支承固定部61、62。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5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14~图16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第5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中,罩锁定装置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的形状和上层的形状不同。
以下,对第5实施方式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的形状、上层的形状进行说明。
在此,首先对第5实施方式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14~图16所示,在罩锁定装置80的底座31的右侧部设置有向右侧突出的右侧固定部81,在底座31的左侧部设置有向左侧突出的左侧固定部82。
这些右侧固定部81及左侧固定部82各自具有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壁83、和在基壁83的上端突出设置的一个下部臂84及两个上部臂85。下部臂84从基壁83的上端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呈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下部臂84的突出端部分朝向下方弯曲。另外,在下部臂84设置有四方形的贯穿孔(卡合孔84A)。上部臂85以将上述下部臂84夹在上部臂85之间的方式分别设置在基壁83的上端。这些上部臂85呈L字板状。详细地讲,上部臂85的基端部分呈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上部臂85的顶端部分呈从该基端部分的上端朝向后方突出并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上部臂85的顶端部分在比下部臂84靠上方延伸。上部臂85的突出端部分朝向上方弯曲。
接着,对第5实施方式的上层90的形状进行说明。
上层90具有在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立壁部91、和呈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从该立壁部91的上端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上壁部92。在上壁部92的下表面中的与所述下部臂84的卡合孔84A对置的位置突出设置有四边形的卡合突起92A。该卡合突起92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下部臂84的卡合孔84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短。
在上层90的立壁部91中的与上述右侧固定部81的下部臂84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贯穿孔(狭缝93)。另外,在上层90的立壁部91中的与上述左侧固定部82的下部臂84对应的位置也设置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贯穿孔(狭缝93)。这些狭缝93沿着立壁部91的面延伸。狭缝93的宽度比下部臂84的厚度大,且该狭缝93的长度比下部臂84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并且,在将罩锁定装置80组装于上层90时,在狭缝93分别插入固定部81、82的下部臂84。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上部臂85及下部臂84相当于一对卡合片,上壁部92相当于卡合部,右侧固定部81、左侧固定部82以及上壁部92相当于利用嵌合力将罩锁定装置80临时组装于上层90的临时组装部。
以下,对将罩锁定装置80临时组装于上层90的作业和其作用效果一起说明。
如图16所示,在将罩锁定装置80临时组装于上层90时,以各固定部81、82的上部臂85沿着上壁部92的上表面移动的方式将各固定部81、82的下部臂84插入到狭缝93。由此,如图16中空心箭头所示,一边以将上部臂85及下部臂84推开的方式使其弹性变形,一边将上壁部92推入到两个上部臂85与一个下部臂84之间。此时,上部臂85以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下部臂84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当下部臂84的卡合孔84A成为与上壁部92下表面的卡合突起76对置的位置时,则成为上壁部92的卡合突起92A嵌入到下部臂84的卡合孔66的状态(图16所示的状态)。由此,成为在一个下部臂84与两个上部臂85之间夹持上壁部92的状态,并且成为在下部臂84的卡合孔84A中嵌入上壁部92的卡合突起76的状态。因此,成为可抑制固定部81、82从上层90(详细为上壁部92)脱离脱落的状态。
这样,根据第5实施方式,通过将各臂84、85嵌入到上层90(详细为狭缝93及上壁部92)的简单作业,能够将罩锁定装置80临时组装于上层90。
在第5实施方式中,狭缝93的长度比下部臂84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因此在该狭缝93内部,下部臂84能够在车宽方向相对移动。另外,下部臂84的卡合孔84A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比上壁部92的卡合突起92A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在该下部臂84的卡合孔84A内部,上壁部92的卡合突起92A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移动。因此,此时罩锁定装置80虽然临时组装于上层90,但是相对于该上层90能够在车宽方向滑动移动。
在第5实施方式中,以满足抑制固定部81、82从上层90脱落、且容许固定部81、82相对于上层90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决定臂84、85、狭缝93以及上壁部92的形状。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下部臂84的顶端部分、上部臂85的顶端部分以及上壁部92均呈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且,当罩锁定装置80临时组装于上层90时,成为在下部臂84与上部臂85之间夹入上壁部92的状态。因此,能够设为固定部81、82的各臂84、85的内表面(详细为上部臂85的下表面、下部臂84的上表面)和上壁部92的外表面进行面接触的结构。在第5实施方式中,下部臂84的上表面和上壁部92的下表面进行面接触。由此,能够利用上层90以稳定的状态支承各固定部81、82。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5实施方式,除了与之前的(1)~(4)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得到以下的(8)记载的作用效果。
(8)因为能够设为固定部81、82的下部臂84的上表面和上层90的上壁部92的下表面进行面接触的结构,所以能够利用上层90以稳定的状态支承固定部81、82。
(第6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6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17及图18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第6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仅上层的形状不同。
以下对第6实施方式的上层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17及图18所示,在上层100的前表面中的与所述右侧固定部36对应的位置立设有收纳该右侧固定部36的右侧袋101。该右侧袋101通过在下侧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底壁102、在右侧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右壁103、以及在前侧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前壁104构成。
另外,在上层100的前表面中的与所述左侧固定部3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收纳该左侧固定部37的左侧袋105。左侧袋105通过在下侧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底壁106、在左侧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左壁107、以及在前侧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前壁108构成。
右侧袋101的右壁103和左侧袋105的左壁107的间隔比右侧固定部36的右端和左侧固定部37的左端的间隔长。在右侧袋101的前壁104和右侧袋101的前壁108分别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贯穿孔(插通孔109)。这些插通孔109设置于与上层100的帽型螺母22的前方碰触的位置。另外,前壁104、108各自的插通孔109的周缘形成凹部109A。凹部109A为将该插通孔109的开口作为上底的大致四角锥台状。
在上层100的前表面中的右侧袋101的上方和左侧袋105的上方分别突出设置有卡合突起100A。各卡合突起100A的下表面成为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平面,各卡合突起100A的突出端面成为以该卡合突起100A的突出量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右侧袋101的底壁102和右侧袋101的上方的卡合突起100A的下表面的间隔比右侧固定部36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另外,左侧袋105的底壁106和左侧袋105的上方的卡合突起100A的下表面的间隔比左侧固定部37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
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右侧固定部36、右侧袋101、左侧固定部37以及左侧袋105相当于利用嵌合力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00的临时组装部。
以下,对将罩锁定装置30组装于上层100的一系列作业和其作用效果一起详细说明。
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00时,使右侧固定部36从上方进入到右侧袋101的内部,在右侧袋101嵌入右侧固定部36,并且使左侧固定部37从上方进入到左侧袋105的内部,在左侧袋105嵌入左侧固定部37。
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00时,各固定部36、37的后表面抵接于对应的卡合突起100A。尽管那样,卡合突起100A的突出端面成为以该卡合突起100A的突出量越朝向下方越变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由此,各固定部36、37的后表面成为不易钩挂于对应的卡合突起100A的结构,因此能够将各固定部36、37顺利地嵌入到对应的袋101、105。
另外,在各袋101、105的内部将对应的固定部36、37嵌入时,袋101、105的前壁104、108以向前方倾倒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当各固定部36、37的上端通过对应的卡合突起100A时,对应的前壁104、108从弹性变形复原。据此,固定部36、37被前壁104、108的内表面从后方按压。由此,各固定部36、37成为被夹持在上层100的前表面(详细为帽型螺母22的前表面)和对应的袋101、105的内表面之间的状态、即嵌入到对应的袋101、105的内部的状态。因此,可抑制各固定部36、37从对应的袋101、105的内部脱离脱落。另外,即使是罩锁定装置30向上方偏移的情况,也因为固定部36、37的上端与卡合突起100A的下表面碰触,所以可抑制该罩锁定装置30从上层100脱落。
这样,根据第6实施方式,通过将各固定部36、37嵌入到对应的袋101、105的内部的简单的作业,能够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00。
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右侧袋101的右壁103和左侧袋105的左壁107的间隔比右侧固定部36的右端和左侧固定部37的左端的间隔长。由此,在各袋101、105的内部,固定部36、37能够在车宽方向相对移动。因此,虽然此时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00,但是该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100能够在车宽方向滑动移动。
在第6实施方式中,以满足抑制固定部36、37从袋101、105内脱出、和容许固定部36、37相对于袋101、105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决定袋101、105及卡合突起100A的形状。
在将罩锁定装置30组装到上层100的作业中,接着,通过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到固定于车辆10的上层100的状态下将罩12关闭,从而可进行罩锁定装置30的组装位置的调整。
然后,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上层100。详细地讲,固定用的螺栓插通于罩锁定装置30的下侧固定部38的插通孔39,并且与上层100的帽型螺母22螺合。另外,其他的螺栓插通于右侧袋101的前壁104的插通孔109和右侧固定部36的插通孔39,并且插通于上层100的帽型螺母22。而且,其他的螺栓插通于左侧袋105的前壁104的插通孔109和左侧固定部37的插通孔39,并且插通于上层100的帽型螺母22。
在第6实施方式中,各前壁104、108的插通孔109的周缘成为以将该插通孔109的开口作为上底的大致四角锥台状凹陷的凹部109A。因此,在将螺栓插通于前壁104、108的插通孔109各自时,该螺栓的顶端被凹部109A的内表面引导到插通孔109的开口。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利用螺栓紧固将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上层100的作业。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6实施方式,可得到与之前的(1)~(4)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7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7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19及图2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第7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仅上层的形状不同。
以下对第7实施方式的上层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上层110的前表面中的与罩锁定装置30对应的位置突出设置有通过一对侧壁(详细为右侧壁111及左侧壁112)和将一对侧壁111、112相连的前壁113构成的门型的卡合部114。另外,在第7实施方式中,该卡合部114相当于利用嵌合力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10的临时组装部。
右侧壁111在比罩锁定装置30的底座31靠右侧的位置且比右侧固定部36靠下方侧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左侧壁112在比罩锁定装置30的底座31靠左侧的位置且比左侧固定部37靠下方侧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延伸。这些右侧壁111及左侧壁112的车宽方向上的间隔比罩锁定装置30的底座31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为了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10而嵌入到上层110的卡合部114内时,在底座31的外表面与两侧壁111、112各自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10时,也能够与上述间隙的量相应地进行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110向车宽方向的相对移动。
前壁113以将两侧壁111、112的突出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在车宽方向延伸。当罩锁定装置30嵌入到上层110的卡合部114时,成为前壁113的右侧部分的后表面和左侧部分的后表面接触罩锁定装置30的底座31的前表面的状态。在第7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的前壁113的后表面和罩锁定装置30的底座31的前表面的接触,临时组装时的该罩锁定装置3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上层110在罩锁定装置30的下方具有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底壁部115。该底壁部115的配设位置在罩锁定装置30组装于正规的位置时成为该罩锁定装置30的下侧固定部38的端部抵接的位置。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10时,通过使该罩锁定装置30的下侧固定部38抵接于上层110的底壁部115,从而可决定罩锁定装置3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在第7实施方式中,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10的作业按将罩锁定装置30从上方插入到卡合部114的内部的方式进行。
在进行该临时组装所涉及的作业时,通过使罩锁定装置30的下侧固定部38的端部与上层110的底壁部115抵接的容易作业,能够决定罩锁定装置3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另外,当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10时,因为前壁113的后表面和罩锁定装置30的底座31的前表面接触,所以通过该接触,可限制该罩锁定装置3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而且,两侧壁111、112的车宽方向上的间隔比罩锁定装置30的底座31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大。因此,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110时,也能够与在上述底座31的外表面与两侧壁111、112各自的内表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的量相应地进行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110向车宽方向的相对移动。
在第7实施方式中,以满足抑制罩锁定装置30从卡合部114内脱出、和容许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卡合部114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决定卡合部114的形状。
这样,根据第7实施方式,通过使罩锁定装置30从上方进入到卡合部114的内部、并嵌入到卡合部114的内部的简单的作业,能够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到上层110。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7实施方式,可得到与之前的(1)~(4)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8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8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21~图23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第8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中,罩锁定装置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的形状和上层的形状不同。
以下,对第8实施方式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上层的形状进行说明。
在此,首先对第8实施方式的右侧固定部及左侧固定部进行说明。
如图21~图23所示,罩锁定装置120具备右侧卡合片121,右侧卡合片121以从右侧固定部36的下端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与该右侧固定部36一体形成。另外,罩锁定装置120具备左侧卡合片122,左侧卡合片122以从左侧固定部37的下端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与该左侧固定部37一体形成。这些卡合片121、122呈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平板状。另外,对各卡合片121、122的前表面实施粗糙面加工(在第8实施方式中为滚花加工)。
接着,对第8实施方式的上层130的形状进行说明。
在上层130的前表面突出设置有收纳右侧卡合片121的右侧袋部131和收纳左侧卡合片122的左侧袋部132。各袋部131、132通过底壁133、右壁134、左壁135以及前壁136构成。底壁133各自在对应的袋部131、132的下侧呈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右壁134各自在对应的袋部131、132的右侧呈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另外,左壁135各自在对应的袋部131、132的左侧呈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前壁136各自在对应的袋部131、132的前侧呈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
以下,对将罩锁定装置120临时组装于上层130的作业和其作用效果一起说明。
在将罩锁定装置120临时组装于上层130时,使与右侧固定部36一体的右侧卡合片121从上方进入嵌入到右侧袋部131的内部,使与左侧固定部37一体的左侧卡合片122从上方进入嵌入到左侧袋部132的内部。
由此,罩锁定装置120的后表面(详细为右侧固定部36的后表面、左侧固定部37的后表面以及下侧固定部38的后表面)分别成为按压于上层130的帽型螺母22的前表面的状态。另外,罩锁定装置120的前表面(详细为右侧卡合片121的前表面及左侧卡合片122的前表面)成为按压于袋部131、132的前壁136的后表面的状态。因此,此时罩锁定装置120成为被夹持在上层130的前表面(帽型螺母22的前表面)与袋部131、132的前壁136的后表面之间的状态。
因此,可抑制卡合片121、122从袋部131、132脱出、进而罩锁定装置120从上层130脱落。另外,在第8实施方式中,如图23(a)及图23(b)所示,对卡合片121、122的前表面、即与袋部131、132的前壁136的后表面接触的面实施粗糙面加工。由此,与卡合片121、122的前表面成为平滑的面的情况比较,成为卡合片121、122不易从袋部131、132脱出的结构。
这样,根据第8实施方式,通过使与各固定部36、37一体的卡合片121、122从上方进入嵌入到对应的袋部131、132内的简单的作业,能够将罩锁定装置120临时组装于上层130。
另外,在第8实施方式中,右侧卡合片121、右侧袋部131、左侧卡合片122以及左侧袋部132相当于利用嵌合力将罩锁定装置120临时组装于上层130的临时组装部。
另外,在第8实施方式中,各袋部131、132中的右壁134和左壁135的间隔比对应的卡合片121、122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由此,在袋部131、132的内部,卡合片121、122能够在车宽方向相对移动。因此,虽然此时罩锁定装置120临时组装于上层130,但是该罩锁定装置120相对于上层130能够在车宽方向滑动移动。
在第8实施方式中,以抑制卡合片121、122从袋部131、132内脱出和容许袋部131、132内的卡合片121、122的移动均可满足的方式,决定卡合片121、122及袋部131、132的形状。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8实施方式,可得到与之前的(1)~(4)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9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9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24~图28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以下,对用于将罩锁定装置30组装于上层20的结构进行说明。
罩锁定装置30具有作为固定于上层20的部分的三个固定部36、37、38。具体地讲,在底座31的右侧部设置有向右侧突出的右侧固定部36,在底座31的左侧部设置有向左侧突出的左侧固定部37,在底座31的下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下侧固定部38。这些固定部36、37、38均呈在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并且具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插通孔39。另外,在右侧固定部36中的比上述插通孔39靠右侧部分和左侧固定部37中的比上述插通孔39靠左侧部分分别设置有大致长方形的贯穿孔(嵌合孔40X)。
在上层20设置有三个具有阴螺纹的帽型螺母22。三个帽型螺母22分别与上述罩锁定装置30的固定部36、37、38的插通孔39对应。在将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上层20时,三个螺栓15(图25)分别插通于固定部36、37、38的插通孔39,并且与帽型螺母22分别螺合。由此,罩锁定装置30紧固固定于上层20。
如图24~图26所示,在上层20的前表面中的与上述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对置的位置突出设置有右侧嵌合凸部23X。另外,在上层20的前表面中的与上述左侧固定部37的嵌合孔40X对置的位置突出设置有左侧嵌合凸部24X。在将罩锁定装置30组装于上层20时,右侧嵌合凸部23X插入嵌入到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并且左侧嵌合凸部24X插入嵌入到左侧固定部37的嵌合孔40X。
右侧嵌合凸部23X及左侧嵌合凸部24X构成相同结构。具体地讲,各嵌合凸部23X、24X具有在上侧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顶壁25X、在右侧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右壁26X、以及在左侧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壁27X,呈U字状。右壁26X的前表面及左壁27X的前表面成为以与上层20前表面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方侧变近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在第9实施方式中,顶壁25X的上表面和右壁26X的下端的距离、及顶壁25X的上表面和左壁27X的下端的距离与所述嵌合孔40X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另外,右壁26X的右侧面和左壁27X的左侧面的距离比所述嵌合孔40X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短。因此,在各嵌合孔40X中嵌入对应的嵌合凸部23X、24X但是没有进行螺栓15的紧固固定的状态(临时组装状态)下,各嵌合凸部23X、24X被限制在对应的嵌合孔40X的内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而被容许向车宽方向的移动。由此,在临时组装状态下,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能够在车宽方向滑动移动。
右侧嵌合凸部23X的顶壁25X和左侧嵌合凸部24X的顶壁25X设置于在车宽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各顶壁25X具有从后端朝向前方延伸的一对切口部25A。顶壁25X中的被一对切口部25A夹着的部分称为弹簧部25B。弹簧部25B相对于将弹簧部25B包围的周缘部分能够以在上下方向摇动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弹簧部25B的外表面(上表面)中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凸部(卡合突起25C)。如图27所示,当罩锁定装置30组装于上层20时,各卡合突起25C以与对应的固定部36、37的前表面中的嵌合孔40X的内缘(开口缘)邻接的状态延伸。另外,在第9实施方式中,弹簧部25B相当于卡合部。
以下,对罩锁定装置30向上层20组装所涉及的一系列作业和其作用效果一起详细说明。
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将罩锁定装置30组装于上层20时,首先,在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中嵌入右侧嵌合凸部23X,并且在左侧固定部37的嵌合孔40X中嵌入左侧嵌合凸部24X。详细地讲,如图27中空心箭头所示,使弹簧部25B以进入到嵌合凸部23X、24X的内部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各嵌合凸部23X、24X插入到对应的嵌合孔40X。在各固定部36、37通过对应的弹簧部25B的卡合突起25C后,使各弹簧部25B从弹性变形状态复原。据此,各弹簧部25B的卡合突起25C变为钩挂于对应的固定部36、37前表面中的嵌合孔40X的内缘的状态(图27所示的状态)。即,各卡合突起25C与对应的嵌合孔40X的内缘卡合。据此,可抑制嵌合凸部23X、24X从嵌合孔40X脱离,进而可抑制罩锁定装置30从上层20脱落。这样,根据第9实施方式,通过将嵌合凸部23X、24X嵌入到嵌合孔40X的简单的作业,能够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
另外,在第9实施方式中,在罩锁定装置30(图24)的右侧的部分设置有右侧固定部36(嵌合孔40X)。与右侧固定部36对应地,在上层20设置有右侧嵌合凸部23X。在罩锁定装置30的左侧的部分设置有左侧固定部37(嵌合孔40X)。与左侧固定部37对应地,在上层20设置有左侧嵌合凸部24X。因此,在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时,该罩锁定装置30的两侧部支承于上层20。因此,能够利用上层20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罩锁定装置30。
另外,假设如下:对这样临时组装有罩锁定装置30的状态的上层20进行搬送以向进行车辆10的组装的组装工厂交货,或者向组装工厂内的下一工序的车间搬送。根据第9实施方式,通过各固定部36、37的嵌合孔40X和对应的嵌合凸部23X、24X的嵌合,罩锁定装置30装配于上层20。因此,在搬送临时组装有罩锁定装置30的状态的上层20时,可抑制该罩锁定装置30从上层20脱离脱落。
接着,进行罩锁定装置30的组装位置的调整。具体地讲,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到固定于车辆10的上层20的状态下,罩12关闭。
在该情况下,首先,罩撞针13的钩部13A与捕捉器33的钩部34A的上端面34B碰触。钩部34A的上端面34B成为随着朝向突出端而朝向下方延伸的倾斜面。因此,在罩撞针13的钩部13A与上端面34B碰触时,通过罩撞针13的钩部13A的按压,捕捉器33在主视时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罩撞针13的钩部13A以将捕捉器33的钩部34A推开的方式进入到底座31的切口部31A的内部。
图28示出罩锁定装置30的临时组装位置向左侧(图28的右侧)偏移的情况下的该罩锁定装置30的底座31和罩撞针13的钩部13A的位置关系。如图28所示,在该情况下,罩撞针13的钩部13A抵接于底座31的切口部31A的内表面中的右侧(图28的左侧)的面。在此,如上所述,罩锁定装置30即使在临时组装于上层20的状态下,相对于该上层20也能够向车宽方向移动。因此,当通过罩撞针13的钩部13A抵接于切口部31A的内表面(详细为右侧的面)而按压切口部31A的内表面时,如图28中实心箭头所示,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向右侧相对移动。另一方面,在罩锁定装置30的临时组装位置向右侧偏移的情况下,罩撞针13的钩部13A抵接于切口部31A的内表面中的左侧的内表面而按压于该内表面,该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向左侧移动。另一方面,在罩锁定装置30的临时组装位置为容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当将罩12关闭时,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不相对移动。
这样,通过在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的状态下将罩12关闭,从而该罩锁定装置30的车宽方向的位置成为不会妨碍上述罩撞针13的钩部13A向上述底座31的切口部31A顺利进入的位置。
然后,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上层20。具体地讲,三个固定用的螺栓15(图25)分别插通于罩锁定装置30的固定部36、37、38的插通孔39,并且与上层20的帽型螺母22分别螺合。由此,罩锁定装置30紧固固定于上层20。另外,在第9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将罩12在关闭状态下锁定的原样状态下进行螺栓15对罩锁定装置30的紧固固定。
根据第9实施方式,通过在罩锁定装置30的各固定部36、37的嵌合孔40X中将上层20的对应的嵌合凸部23X、24X嵌入的简单的作业,能够将该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由此,在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上层20前,能够设为该罩锁定装置30由上层20支承的状态。而且,在该临时组装状态下,通过使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20相对移动的作业,也能够调节该罩锁定装置30的车宽方向的位置。这样,根据第9实施方式,能够容易进行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的作业和进行位置调整的作业,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罩锁定装置30的组装作业。
在第9实施方式中,散热器芯子支承件14的上层20通过合成树脂材料料形成。一般来说,合成树脂制的上层20与金属制的上层比较,制造误差容易变大。因此,在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那样的合成树脂制的上层20的第9实施方式的组装结构中,有可能产生该罩锁定装置30和罩撞针13的相对位置的偏差。根据第9实施方式,在罩锁定装置30固定于合成树脂制的上层20的组装结构中,能够进行罩锁定装置30的车宽方向的位置调节,并且能够容易进行该罩锁定装置30的组装作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9实施方式,除了与之前的(1)、(2)以及(4)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9)一边使具有卡合突起25C的弹簧部25B弹性变形一边将嵌合凸部23X、24X分别插入到嵌合孔40X。据此,能够以使卡合突起25C和嵌合孔40X的内缘卡合的方式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20。并且,通过那些卡合突起25C及嵌合孔40X的内缘的卡合,能够抑制嵌合凸部23X、24X从嵌合孔40X脱离、进而罩锁定装置30从上层20脱落。
(第10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10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9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29及图3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9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第10实施方式和第9实施方式仅右侧嵌合凸部的形状不同。
以下对第10实施方式的右侧嵌合凸部进行说明。
如图29及图30所示,右侧嵌合凸部51X具有在前后方向以圆筒状延伸的圆筒部52X和设置于该圆筒部52X的外周面的四根肋53X。四根肋53X在圆筒部52X的外周面的周围方向上以90度间隔配置,呈放射形延伸。这四根肋53X中、配置于上方的肋53X称为上部肋53A,配置于下方的肋53X称为下部肋53B。上部肋53A及下部肋53B在上下方向延伸,上部肋53A的上表面和下部肋53B的下表面的距离与所述嵌合孔40X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在将罩锁定装置30组装于上层50X时,在所述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中插入嵌入右侧嵌合凸部51X。
在右侧嵌合凸部51X嵌入到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且没有进行所述螺栓15的紧固固定的状态(临时组装状态)下,右侧嵌合凸部51X被限制在嵌合孔40X的内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而被容许向车宽方向的移动。因此,在临时组装状态下,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50X能够在车宽方向滑动移动。
根据第10实施方式也能够得到与之前的(1)、(2)、(4)以及(9)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11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11实施方式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以与第9及第10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31及图32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与第9及第10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关于该结构的详细说明。
第11实施方式和第9及第10实施方式仅右侧嵌合凸部及左侧嵌合凸部的形状不同。
以下对第11实施方式的右侧嵌合凸部及左侧嵌合凸部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31及图32所示,右侧嵌合凸部61X及左侧嵌合凸部62X构成相同结构。各嵌合凸部61X、62X具有:在下侧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呈板状的下壁63X;在前侧在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呈板状的前壁64X;以及在上侧在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呈板状的上壁65X。下壁63X突出设置于上层60X的前表面。前壁64X从下壁63X的前端朝向上方突出设置。上壁65X从前壁64X的上端朝向后方突出设置。
下壁63X的下表面和上壁65X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比嵌合孔40X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由此,各嵌合凸部61X、62X能插入到对应的嵌合孔40X。另外,在前壁64X的后端与上层60X前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上壁65X的后表面与上层60X前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与固定部36、37的厚度大致相同。
在将罩锁定装置30组装到上层60X时,在上述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中插入嵌入右侧嵌合凸部61X,并且在上述左侧固定部37的嵌合孔40X中插入嵌入左侧嵌合凸部62X。
详细地讲,首先,在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中插入右侧嵌合凸部61X,并且在左侧固定部37的嵌合孔40X中插入左侧嵌合凸部62X。然后,使各固定部36、37进入到各固定部36、37中的上壁65X的后表面与上层60X的前表面之间。即,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60X向下方相对移动。由此,成为各嵌合孔40X的内表面中的上方侧的面抵接于对应的嵌合凸部61X、62X的下壁63X的上表面的状态,并且成为各固定部36、37中的比对应的嵌合孔40X靠上方侧的部分嵌入到上壁65X的后表面与上层60X的前表面之间的状态(图31)。
在第11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的右侧嵌合凸部61X和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的嵌合、及左侧嵌合凸部62X和左侧固定部37的嵌合孔40X的嵌合,可抑制对应的嵌合凸部61X、62X从各嵌合孔40X脱离。由此,可抑制罩锁定装置30从上层60X脱落。这样,根据第11实施方式,通过在各固定部36、37的嵌合孔40X中将对应的嵌合凸部61X、62X嵌入的简单的作业,能够将罩锁定装置30临时组装于上层60X。
另外,在第11实施方式中,各嵌合凸部61X、62X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比对应的固定部36、37的嵌合孔40X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短。由此,在临时组装状态下,各嵌合凸部61X、62X被限制在对应的固定部36、37的嵌合孔40X的内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而被容许向车宽方向的移动。因此,在临时组装状态下,罩锁定装置30相对于上层60X能够在车宽方向滑动移动。
根据第11实施方式也能够得到与之前的(1)、(2)、(4)以及(9)记载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按如下变更而实施。
·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任意的作业进行罩锁定装置的位置调整。即,通过以将罩锁定装置临时组装于上层的状态将罩关闭而进行罩锁定装置的位置调整只不过是例示。例如,也可以一边通过目视确认罩撞针和罩锁定装置的相对位置一边由作业者用手使该罩锁定装置移动。
·在第2实施方式中,从车宽方向观看的、一对右侧卡合片41及一对左侧卡合片45各自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波形状,而且可以为曲柄形状,还可以为矩形波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卡合片为平板状的情况比较,也能够将卡合片41、45中的挠曲部分加长,能够使那些卡合片41、45容易挠曲。
·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的一对右侧卡合片及一对左侧卡合片中,也可以使上方侧的卡合片的厚度和下方侧的卡合片的厚度相同,或者使下方侧的卡合片比上方侧的卡合片薄。
·在第1~第6实施方式及第8实施方式的任一个中,也可以仅在罩锁定装置的右侧及左侧的一方设置临时组装部。例如,在将临时组装部仅设置于罩锁定装置的一侧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罩锁定装置的另一侧设置从下方支承罩锁定装置(详细为固定部)的支承部。根据这样的结构,可抑制如下:在罩锁定装置临时组装时,由于罩锁定装置的自重或者罩关闭时的冲击,罩锁定装置以该罩锁定装置中未设置临时组装部的部分向下方下降的方式倾斜。
·例如,也可以在罩锁定装置的右侧设置第1实施方式的临时组装部,并且在左侧设置第2实施方式的临时组装部。也可以将第1~第6实施方式及第8~11实施方式中的相互不同的两个临时组装部组合。
·在第9实施方式中,用于抑制对应的嵌合凸部23X、24X从各固定部36、37的嵌合孔40X中脱离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变更。即,各嵌合凸部23X、24X也可以具有弹簧部25B及卡合突起25C以外的结构。作为这样的结构的一例,能够举出在嵌合凸部23X、24X中的上表面的基端和下表面的基端分别设置沿着上层20前表面延伸的槽(嵌合槽)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嵌合凸部23X、24X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也可以比嵌合孔40X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稍大。另外,在该情况下,嵌合凸部23X、24X的上部中的嵌合槽的底面和下部中的嵌合槽的底面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也可以与嵌合孔40X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嵌合凸部23X、24X向嵌合孔40X推入直到嵌合孔40X的内缘嵌入到嵌合槽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嵌合孔40X的内缘嵌入到嵌合凸部23X、24X的嵌合槽,因此能够抑制嵌合凸部23X、24X从嵌合孔40X脱离。
·在第9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在上层的右侧及左侧的一方设置嵌合凸部(右侧嵌合凸部23X或者左侧嵌合凸部24X),且仅在罩锁定装置的右侧及左侧的一方设置嵌合孔(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或者左侧固定部37的嵌合孔40X)。即,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及左侧固定部37的嵌合孔40X中的一方也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罩锁定装置中的未设置嵌合孔的部分设置从下方支承罩锁定装置(详细为固定部)的支承部。根据这样的结构,可抑制如下:在罩锁定装置临时组装时,由于罩锁定装置的自重或者罩关闭时的冲击,罩锁定装置以该罩锁定装置中的未设置临时组装部的部分向下方下降的方式倾斜。
·在第10实施方式中,将右侧嵌合凸部51X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设为与右侧固定部36的嵌合孔40X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且能够任意变更右侧嵌合凸部51X的形状。作为那样的右侧嵌合凸部,例如能够采用在前后方向上以圆筒状延伸的结构、以截面I字状延伸的结构、以截面圆形延伸的结构、以截面十字状延伸的结构、以截面H字状延伸的结构等。
·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嵌合孔形成于上层,并且将朝向上层突出且以在车宽方向能移动的方式与上述嵌合孔嵌合的嵌合凸部形成于罩锁定装置的固定部。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组装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在散热器芯子支承件的上层通过夹设构件(专用的支架等)而固定的罩锁定装置。在该情况下,夹设构件相当于组装部。
·也能够在固定于金属制的上层的罩锁定装置适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组装结构。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组装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在车辆主体中的除散热器芯子支承件以外的部分(例如横梁)固定的罩锁定装置。即,组装部也可以设置于车辆主体或者构成车辆主体的多个结构要素中的一个。

Claims (8)

1.一种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
所述罩锁定装置构成为固定于设置在车辆主体的组装部,并且构成为通过与在车辆的罩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罩撞针的卡合而将所述罩在关闭状态下锁定,
所述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具有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所述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构成为:以所述组装部和所述罩锁定装置在车宽方向能相对移动的方式,利用嵌合力将所述罩锁定装置临时组装于所述组装部,
所述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具有:
一对卡合片,所述一对卡合片突出设置于作为所述组装部及所述罩锁定装置中的一方的第1构件,并且在沿车辆上下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在车宽方向延伸;和
卡合部,其设置于作为所述组装部及所述罩锁定装置中的另一方的第2构件,并且在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卡合部构成为被所述一对卡合片夹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是两个临时组装部中的一个,所述两个临时组装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罩锁定装置中的车辆右侧的部分和车辆左侧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卡合部具有在将所述罩锁定装置临时组装于所述组装部时与所述第1构件对置的端面,
所述卡合部的所述端面在车辆上方侧及车辆下方侧具有以离开所述第1构件的方式弯曲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卡合片从车宽方向观看截面为S字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卡合部具有在车辆上方侧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壁、在车辆下方侧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壁、以及以将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相连的方式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基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组装部是合成树脂制的散热器芯子支承件。
7.一种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罩锁定装置构成为固定于设置在车辆主体的组装部,并且构成为通过与在车辆的罩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罩撞针的卡合而将所述罩在关闭状态下锁定,
所述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具有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所述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构成为:以所述组装部和所述罩锁定装置在车宽方向能相对移动的方式,利用嵌合力将所述罩锁定装置临时组装于所述组装部,
所述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具有:
嵌合孔,其设置于作为所述罩锁定装置及所述组装部中的一方的第1构件,在车宽方向延伸;和
嵌合凸部,其设置于作为所述罩锁定装置及所述组装部中的另一方的第2构件,朝向所述第1构件突出,
所述嵌合凸部与所述嵌合孔以所述组装部和所述罩锁定装置在车宽方向能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合,
所述嵌合凸部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构成为一边伴随弹性变形一边进入到所述嵌合凸部的内部,
在所述嵌合凸部与所述嵌合孔嵌合时,所述卡合部从所述嵌合孔突出并且与所述嵌合孔的开口缘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临时组装部是两个临时组装部中的一个,所述两个临时组装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罩锁定装置中的车辆右侧的部分和车辆左侧的部分。
CN201980055608.5A 2018-08-31 2019-04-08 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 Active CN1126016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2297 2018-08-31
JP2018162298A JP6937277B2 (ja) 2018-08-31 2018-08-31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の組み付け構造
JP2018162297A JP6937276B2 (ja) 2018-08-31 2018-08-31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の組み付け構造
JP2018-162298 2018-08-31
PCT/JP2019/015309 WO2020044647A1 (ja) 2018-08-31 2019-04-08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の組み付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1694A CN112601694A (zh) 2021-04-02
CN112601694B true CN112601694B (zh) 2023-07-28

Family

ID=69644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5608.5A Active CN112601694B (zh) 2018-08-31 2019-04-08 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24665A1 (zh)
EP (1) EP3845440A4 (zh)
CN (1) CN112601694B (zh)
WO (1) WO20200446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15553B1 (fr) * 2020-10-26 2023-10-20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e serrure a reglage de position, et ensemble comprenant le dispositif et la serr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4219Y2 (ja) * 1980-06-17 1983-10-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輌用フ−ドロツクの取付構造
JPS59188261U (ja) * 1983-06-01 1984-12-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ロツク装置の位置決め機構
JP3381446B2 (ja) * 1995-03-24 2003-02-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ント構造
GB2321920B (en) * 1997-02-04 2000-10-11 Rockwell Lvs Vehicle door assembly
JP3849566B2 (ja) * 2002-04-11 2006-11-22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フードロックの取付け構造
JP4443183B2 (ja) * 2002-10-25 2010-03-31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エンドパネル
JP4973391B2 (ja) * 2007-08-30 2012-07-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ードロック部構造
US8733807B2 (en) * 2010-03-01 2014-05-27 Daws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Self-adjusting striker assembly
JP2012126309A (ja) 2010-12-16 2012-07-05 Suzuki Motor Corp フードラッチ取付構造
JP5722056B2 (ja) * 2011-01-25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US9004570B1 (en) * 2014-03-24 2015-04-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djustable latch assembly
US9617762B2 (en) * 2014-06-11 2017-04-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hood retainer
JP6613508B2 (ja) * 2016-08-25 2019-12-0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US9834170B1 (en) * 2016-10-27 2017-12-0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Collapsible radiator support brackets for pedestrian safet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45440A4 (en) 2022-05-11
CN112601694A (zh) 2021-04-02
WO2020044647A1 (ja) 2020-03-05
EP3845440A1 (en) 2021-07-07
US20210324665A1 (en)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88178B2 (en) Buckle for seatbelt device
US9849840B2 (en) Attach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mounted equipment
US11066852B2 (en) Vehicle door handle device
CN112601694B (zh) 罩锁定装置的组装结构
JP5175385B2 (ja) 90°の角度をなす2つのアームを有するケーシングにより形成される電気接続部品
JP6222851B2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部材
US4301988A (en) Slide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seat and corresponding seat mount
JP6809365B2 (ja) シート用スライド装置
JP6937277B2 (ja)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の組み付け構造
US6971146B2 (en) Fastening spring
US20200406786A1 (en) Vehicle seat slide apparatus
CN112585028B (zh) 头枕锁定装置
CN107010122B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7165544B2 (ja) 車両内装部材の取付装置
JP7436264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7208745B2 (ja) ロック部材の取付構造及び取付方法
US6397440B1 (en) Assembly of a buckle mechanism and a blade and a method of securing and releasing the blade to the buckle mechanism
US20220266789A1 (en) Buckle for seat belt device and seat belt device
US20220314841A1 (en) Locking apparatus of seat rail for vehicle
JP7042147B2 (ja) センターコンソールの組み付け構造及びセンターコンソールの組み付け方法
CN114829206A (zh) 输入装置、移动体以及转向轴系统
JP6643826B2 (ja) 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2020062950A (ja)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JP6649003B2 (ja) 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2023041515A (ja) 離脱防止クリップ及び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