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5028B - 头枕锁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枕锁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5028B
CN112585028B CN201880096706.9A CN201880096706A CN112585028B CN 112585028 B CN112585028 B CN 112585028B CN 201880096706 A CN201880096706 A CN 201880096706A CN 112585028 B CN112585028 B CN 1125850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sion rib
housing
rib
locking plate
horizon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67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85028A (zh
Inventor
丁海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oobo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oobo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oobo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oobo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85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5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85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50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56Tiltable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or stowed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09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 B60N2/812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 B60N2/818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with stepwise positio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09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 B60N2/812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 B60N2/815Release mechanisms, e.g. butt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5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e.g. by redesig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枕锁定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壳体和可滑动地容纳在壳体中并插入到撑杆的接合凹槽中的锁板的头枕锁定装置。这里,水平张紧肋位于锁板和壳体之间。所水平张紧肋沿与所述锁板的滑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所述锁板施加弹力,并且锁板具有通过将插入所述接合凹槽中的主体与所述水平张紧肋集成一体而形成的面板形状。消除了锁板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同时实现了恢复功能,降低了锁板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头枕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枕锁定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固定和解开头枕撑杆的锁板的头枕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韩国专利登记第10-1684319号(下文中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头枕锁定装置包括安装在座椅靠背上的主支架、安装在头枕中并相对于主支架旋转以在直立(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移动的撑杆、将撑杆相对于主支架锁定在直立位置的锁定机构、被操作以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操作构件的拉动构件。
该撑杆包括水平杆、从该水平杆的两端向后竖直延伸的竖直杆,以及从该竖直杆延伸以朝着上前方倾斜的倾斜杆。
该锁定机构包括固定在该撑杆的水平杆上的锁定连杆、一端由该主支架支撑而另一端由该水平杆支撑的第一扭力卷簧、释放杆、设置在所述锁定连杆与所述释放杆之间的棘轮、一端由该主支架支撑而另一端由该释放杆支撑的第二扭力卷簧,以及用于使所述棘轮复位的第三扭力卷簧。
该锁定连杆包括固定到该水平杆的两侧上的左锁定连杆和右锁定连杆。右锁定连杆包括右连杆板、形成在所述右连杆板的顶部的右铰链孔、形成在所述右连杆板的底端处的山形凹槽,以及朝向所述右连杆板的后侧形成并插入并固定到所述水平杆的右后凹槽。其中插入有右铰轴的右铰链孔由右侧板的第一铰链孔支撑。
根据如上所述配置的专利文献1的装置,当撑杆被锁定(直立)时,在锁定机构的情况下保持接触状态,其中锁定连杆的山形凹槽和棘轮的山形突起彼此对接。
此外,释放杆的后端布置为以沿对角线方向推动和提升棘轮的姿势倾斜。
当拉动构件在锁定状态下被下拉时,释放杆围绕第二铰轴顺时针旋转,并且接合台阶下拉棘轮的接合突起。
然后,接合突起使棘轮相对于地轴逆时针旋转。棘轮的逆时针旋转允许对接的山形突起偏离山形凹槽。
当山形突起偏离山形凹槽时,撑杆由于第一扭力卷簧而相对于第一铰轴旋转(转动)并移动到折叠位置。即,改变支柱的水平杆的旋转中心。
另一方面,当在山形突起偏离山形凹槽之后立即释放拉动构件的拉动时,释放杆由于第二扭力卷簧而通过第二铰轴逆时针旋转,并且棘轮由于第三扭力卷簧而通过地轴顺时针旋转,使得棘轮的接合突起向上拉动接合台阶并向上移动。
当撑杆如上所述地解锁和折叠时,当用户推动和提升撑杆以再次改变到直立状态时,锁定连杆相对于第一铰轴顺时针旋转,并且山形凹槽与山形突起接合并且完全对接在山形突起上,从而进入直立状态。
作为头枕锁定装置的另一个示例,在日本专利登记第4435151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固定装置和头枕的情况下,由于固定和释放杆的移动的弹簧和滑动部分是分开的部件,在固定装置中安装弹簧和滑动部分的过程是必要的,使得生产时间增加并且制造成本也增加。
作为头枕锁定装置的另一个示例,在欧洲专利登记第0864461B1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需要安装线簧的过程,该线簧固定和释放杆的移动并且安装在杆的两侧上,使得生产时间增加并且因此制造成本也增加。而且,由于仅在接合状态下将使线簧弹性变形的横向杆连接到线簧,因此存在释放它们之间的连接的可能性。
在韩国实用新型公开第20-2015-0000161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头枕锁定装置中,头枕的高度仅通过操作安装在杆的两侧的各止动装置来调节,非常不便,并且在杆的两侧安装止动装置的过程是必要的,使得生产时间增加并且因此制造成本也增加。另外,当止动装置仅安装在杆的一侧而不是安装在杆的两侧时,在杆的未安装止动装置的另一侧和连接到另一侧的头枕处可能发生振动。
同时,作为与头枕锁定装置相关的技术,已经由本申请人提交并登记的韩国专利登记第10-1881056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头枕锁定装置,该头枕锁定装置包括壳体和相对于壳体可滑动的锁板,该锁板插入撑杆的接合凹槽中,并且包括通孔。在此,在锁板与壳体之间布置有弹性肋。所述弹性肋在与所述锁板滑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对所述锁板施加弹力。在弹性肋的两端之间形成弯曲部。该弯曲部与该锁板或该壳体接触,并且该弹性肋的两端被安排成与该弯曲部与之接触的表面间隔开。
所述锁板包括由塑料材料形成的主体部,围绕所述接合凹槽安装以接合所述撑杆并由强度比所述主体部的强度高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插入构件,以及向右方向对所述锁板施加弹力的复位弹簧。
撑杆包括两个竖直杆以及连接竖直杆的顶端的横向杆。因此,锁板包括两个接合凹槽和两个插入构件。在锁板的左右两侧各安装复位弹簧,总共安装两个复位弹簧。因此,在如专利文献5那样的传统的头枕移动装置的情况下,锁板包括总共五个部件。因此,需要组装部件的过程,使得锁板的生产时间增加,并且制造成本也增加。
另外,由于通过插入注射来制造插入构件和主体,所以锁板的制造成本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登记第10-1684319号(2016年12月2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登记第4435151号(2010年1月08日)
(专利文献3)欧洲专利登记第0864461B1号(2000年7月26日)
(专利文献4)韩国实用新型公开第20-2015-0000161号(2015年1月13日)
(专利文献5)韩国专利登记第10-1881056号(2018年7月17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枕锁定装置,其中固定或解除撑杆的位置的锁板具有一体的面板形状,从而降低其成本。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头枕锁定装置,在该头枕锁定装置中安装有具有高弹性效果的锁板。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头枕锁定装置,该头枕锁定装置包括壳体和可滑动地容纳在壳体中且插入撑杆的接合凹槽中的锁板。这里,水平张紧肋位于锁板和壳体之间。所述水平张紧肋沿与所述锁板的滑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所述锁板施加弹力。该锁板具有通过将插入到该接合凹槽中的主体与该水平张紧肋集成一体而形成的面板形状。
水平张紧肋的一侧可与壳体接触,其另一侧可连接至锁板。并且,在所述一侧与所述另一侧之间间隔开的多个弯曲件可以形成在所述水平张紧肋处。
该水平张紧肋可以包括连接到该一侧上的第一弯曲件,形成在该第一弯曲件与该锁板之间的第二弯曲件,以及形成在该第一弯曲件与该第二弯曲件之间的线性件。
所述第一弯曲件和所述第二弯曲件可以具有弧形形状,并且所述第一弯曲件可以比所述第二弯曲件位于更内侧。
与壳体接触的水平张紧肋的一侧可以位于比弯曲件更向左或更向右的位置,并且可以位于主体的一侧与壳体的一侧之间。
可以在锁板上形成竖直张紧肋,该竖直张紧肋在不平行于锁板的滑动方向的方向上施加弹力。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头枕锁定装置具有如下效果。
本发明的锁板通过一次压制工艺完全成型,从而容易成型。
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锁板具有一体的形式,因此与传统技术相比,部件的数量显著减少,从而也减少了头枕锁定装置的组装工序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本发明的制造成本。
而且,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锁板具有高弹力并且具有长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头枕锁定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头枕锁定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锁板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锁板的正视图。
图5是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1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1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图1的头枕锁定装置的后视图。
图9是当从下方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的头枕锁定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为了参考,在下面将描述的本发明的部件中,将参考上述技术来描述相同的传统技术中的一些,并且将省略其附加的详细描述。
当一个零件被陈述为布置在另一个零件“上”时,该一个零件可以直接存在于另一个零件上或者可以在其间伴随另一个零件。另一方面,当一个零件被描述为“直接布置在另一个部件上”时,其间没有布置零件。
在此使用的技术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而不旨在限制本发明。除非另外明确定义,否则本文所用的单数形式包括复数形式。“包含”的含义指定特定属性、区域、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并且不排除存在或添加另一特定属性、区域、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群组。
涉及相对空间的术语,例如“低于”或“高于”等,可以用于更容易地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术语意图包括与附图中意图的含义一起使用的装置的另一含义或操作。例如,当附图中的装置倒置时,描述为布置在其它零件“下方”的一些零件将描述为布置在其它零件“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包括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该装置可以旋转90度或另一个角度,并且将根据此解释涉及相对空间的术语。
当描述一个部件“连接”或“接合”到另一部件时,应理解,一个部件可直接连接或接合到另一部件,但其间可存在另一部件。
车辆的宽度方向被称为横向方向,车辆的纵向方向被称为水平方向,车辆的竖直方向被称为竖直方向。图1所示的L、R、F、B、U、D依次指左、右、前、后、上和下方向。
如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头枕(HR)锁定装置包括壳体100和锁板500,锁板500可滑动地容纳在壳体100中并插入撑杆700的接合凹槽711中。这里,水平张紧肋511位于锁板500和壳体100之间,并沿与锁板500的滑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对锁板500施加弹力。锁板500具有通过将插入接合凹槽711中的主体510与水平肋511一体形成的面板形状。
在锁板500的主体510中形成有竖直张紧肋512,其沿不平行于锁板500的滑动方向的方向施加弹力。
竖直张紧肋512也与主体510和水平肋511一体形成。结果,在本发明中,可以消除锁板500和壳体100之间的间隙,并且可以通过水平张紧肋511同时实现锁板500的恢复功能。
因为具有面板形状的锁板500完全通过一个工艺压制/冲压而形成,所以模制是容易的。而且,由于锁板500具有一体的形式,与传统技术相比,部件的数量显著减少,从而用于组装HR锁定装置的过程的数量也减少,因此本发明的制造成本降低。更详细地,将与支架810连接的撑杆700插入到壳体100中——其中锁板500插入壳体100中,使得HR锁定装置完全组装。
<撑杆700>
撑杆700包括插入壳体100中的竖直杆710和连接两个竖直杆710的横向杆720。
竖直杆710与横向杆720一体形成。
竖直杆710包括从横向杆720向后弯曲的竖直杆721,向后向上弯曲然后从竖直杆721的后部向前向上弯曲的倾斜杆723,以及从倾斜杆723的顶端向上形成的插入杆725。
插入杆725是插入壳体100内的零件。
在本实施例中,在插入杆725的前侧的底部形成有一个接合凹槽711。
接合凹槽711包括沿竖直方向逐渐向后倾斜的倾斜表面,连接到倾斜表面的底部并水平形成的第一平坦表面,布置在第一平坦表面下方并沿竖直方向形成的第二平坦表面,以及连接到第二平坦表面的底部并沿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三平坦表面。
当接合凹槽711与锁板500接合时,第一平坦表面面对锁板500的顶面,第三平坦表面面对锁板500的主体510的底面。因此,壳体100由与接合凹槽711接合的锁板500固定,不会因为撑杆700竖直移动。
<壳体100>
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100固定到HR上。
壳体100被形成为包围锁板500和撑杆700的顶侧。
壳体100由塑料材料形成,并通过注射等模制。
壳体100包括具有向前突起的前中心的突起部111。
突起部111被布置成与壳体100的顶端和底端以及左端和右端间隔开。
突起部111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中心部分向前突起。
突起部111支撑乘客的头部。
在突起部111的后表面上形成格子状的加强肋。
壳体100的底部形成有用于插入锁板500的锁板插入部113。
锁板插入部113形成为具有与锁板500的外形相对应的形状。锁板插入部113具有类似于近似长方体的形状。
锁板插入部113具有比突起部111的左右长度和水平长度长的左右长度和水平长度。
锁板插入部113包括前部、两个侧部以及顶部和底部113a和113b,并且在锁板插入部113中形成有由前部、侧部以及顶部和底部113a和113b形成并具有开放背面的锁板插入凹槽115。
锁板插入部113的顶部113a和底部113b与壳体100接触。更详细地,锁板插入部113的顶部113a和底部113b分别与竖直张紧肋512和锁板500的底面接触。
锁板插入部113的左右两侧形成为向前方突起,使得锁板500的水平肋511容易插入其中。
在锁板插入部113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将撑杆700的插入杆725竖直插入的通孔。通孔也形成在锁板插入部113的顶部113a和底部113b中的每一个中,并与锁板插入凹槽115连通。在这些通孔中,形成于顶部113a的通孔与形成于后述的撑杆插入部117的撑杆插入凹槽连通。因此,插入杆725可以同时插入通孔、锁板插入凹槽115和撑杆插入凹槽。
能够确认锁板500是否插入的三个通孔123在锁板插入部113的前部横向地安排成彼此间隔开。
通孔123形成为水平地穿过前部。
通孔123安排在插入杆725所插入的两侧的通孔之间。
左右侧的两个通孔形成在锁板插入部113的向前方突起、且位于锁板500的水平张紧肋511前方的部分处。
在锁板插入部113的底部113b形成有具有开放的后部、顶部和底部的凹槽114。
在锁板插入部113的左右两侧各形成一个凹槽114,总共形成两个凹槽114。
凹槽114安排在比插入杆725所插入的通孔更靠后的位置。
凹槽114的顶部与锁板插入凹槽115连通。由此,被插入锁板插入凹槽115的锁板500的主体510通过凹槽114露出于外侧。这里,主体510的暴露程度根据锁板500滑动的位置而变化。
同时,在锁板插入部分113的顶部113a的后部形成向下突起的接合突起121。
三个接合突起121横向布置以在两侧的凹槽114之间间隔开。
接合突起121包括从后往前向下倾斜的倾斜表面和当直接从左侧或右侧观察时形成在倾斜表面的前顶部处的接合表面。因此,主体510的后表面与接合表面接合,使得插入到锁板插入凹槽115中的锁板500不会从锁板插入部113释放。为此,需要使接合突起121的底端与锁板插入部113的底部113b之间的竖直距离小于锁板500的主体510的竖直厚度。
肋113c在水平方向上形成在锁板插入部113的顶部113a的左侧和右侧。
肋113c形成在顶部113a的底面上,使得主体510的插入杆725两侧的每一侧上都有一个肋113c。
释放孔101形成为竖直地穿过壳体100的底面,更具体地,形成在锁板插入部113的底部113b的中心。
可以将工具插入释放孔101中,使得锁板500水平滑动。
释放孔101与形成在锁板500的主体510的中心的孔503连通。
释放孔101的水平长度比孔503的水平长度长。更详细地,释放孔101的水平长度形成为比孔503的水平长度长至少与接合凹槽711的第一平坦表面的水平长度一样长。这是因为允许锁板500滑动以从接合凹槽711释放。
另外,在壳体10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插入有撑杆700的撑杆插入部117,该撑杆插入部117安排在突起部111的左右两侧。
撑杆插入部117布置在壳体100的左右两侧,并且在其上布置有总共两个撑杆插入部117。
撑杆插入部117形成为与插入杆725的外形相对应的圆柱形。
撑杆插入部117的底部与锁板插入部113连接。
撑杆插入凹槽形成为具有开放底部,该撑杆插入凹槽是由撑杆插入部117包围而形成的空间。
撑杆700的竖直杆710插入撑杆插入凹槽。
撑杆插入部117的竖直长度比突起部111的竖直长度长。
两个撑杆插入部117之间的横向长度比锁板插入部113的横向长度短。
<锁板500>
插入锁板插凹槽115的锁板500可相对于壳体100和撑杆700水平滑动。
锁板500在竖直方向上固定撑杆700的位置。
在锁板500与壳体100之间安排有与主体510一体的张紧肋。
在该实施例中,张紧肋作为悬臂连接至锁板500的主体510。说明书中,张紧肋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为固定端。
张紧肋包括上面已经描述的水平张紧肋511和竖直张紧肋512。
水平张紧肋511和竖直张紧肋512中的每一个在锁板500的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向锁板500施加弹力。
-竖直张紧肋512-
在该实施例中,竖直张紧肋512可以安排在锁板500的顶部和底部上,并且在该实施例中,竖直张紧肋512安排在锁板500的顶部上。更详细地,在水平张紧肋511之间、于其左侧和右侧安排有总共两个竖直张紧肋512。
竖直张紧肋512形成为具有矩形截面,当从上方或下方观察时,其包括比横向长度更长的水平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左竖直张紧肋512的自由端布置在后部,并且右竖直张紧肋512的自由端布置在前部。即,左竖直张紧肋512和右竖直张紧肋512相反地安排。因此,由于竖直张紧肋512均等地按压主体510的前侧和后侧,所以插入到锁板插入凹槽115中的锁板500可以被布置成平行于水平方向。
竖直张紧肋512在其最上端包括与锁板插入部113的顶部113a接触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具有向上凸出的形状。因此,竖直张紧肋512的两端安排成与壳体100间隔开。
竖直张紧肋512的弯曲部大致布置在主体510的前侧和后侧之间的中心位置处。
同时,在主体510中沿竖直张紧肋512的外形形成竖直张紧肋插入凹槽512a。因此,当在锁板500处于与壳体100组装的状态下竖直张紧肋512被壳体100挤压以被压缩和变形时,由于竖直张紧肋512的自由端可插入竖直张紧肋插入槽512a中,因此防止了竖直张紧肋512的自由端在锁板500移动时与壳体100接合。
为了将竖直张紧肋512的固定端连接至主体510,竖直张紧肋插入凹槽512a形成为竖直地穿过主体510。
同时,撑杆700的插入杆725插入其中的通孔501形成为竖直地穿过主体510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一侧。
通孔501布置成比水平张紧肋511更靠近主体510的左右两端。
通孔501被作为主体510内表面的平坦表面包围。这里,在平坦表面中,布置在前面的平坦表面横向地形成,并面向撑杆700的接合凹槽711的第二平坦表面。
同时,插入杆725的第一平坦表面和第三平坦表面面对主体510的前表面和通孔501之间的顶面和底面。
-水平张紧肋511-
水平张紧肋511可以布置在锁板500的前方或后方,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在锁板500的前方。
主体510与水平张紧肋511布置成水平地彼此齐平、并且横向上彼此齐平。
水平张紧肋511安排在主体510的左右两侧,一个水平张紧肋511布置在左通孔501和左竖直张紧肋512之间,一个水平张紧肋512布置在右通孔501和右竖直张紧肋5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左水平张紧肋511和右水平张紧肋511安排成基于锁板500的中心彼此左右对称。
水平张紧肋511的一侧与壳体100接触,另一侧与锁板500连接。在水平张紧肋511的一侧和另一侧之间可以形成多个间隔开的弯曲件。
这些弯曲件包括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以及第二弯曲件536。
水平张紧肋511包括连接到一侧的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形成在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与锁板500之间的第二弯曲件536,以及形成在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与第二弯曲件536之间的第一线性件535。
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以及第二弯曲件536具有弧形形状,并且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比第二弯曲件536位于更内侧。因此,第二弯曲件536布置成被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包围。
与壳体100接触的水平张紧肋511的一侧532可以位于比弯曲件更向左或向右的位置,并且可以位于主体510的一侧与壳体100的一侧之间。更详细地,水平张紧肋511的一侧532位于主体510的前表面和锁板插入部113的前部之间。
在水平张紧肋511的一侧和另一侧之间形成弯曲部532,该弯曲部532是水平张紧肋511的与壳体100接触的一侧。
弯曲部532比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以及第二弯曲件536位于更前方。此外,弯曲部532布置在水平张紧肋511的最前部。因此,水平张紧肋511的一侧和另一侧布置成与弯曲部532与之接触的锁板插入部113的前部间隔开。
因此,当锁板500和壳体100彼此组装时,弯曲部532与锁板插入部113的前部接触,使得水平张紧肋511被压缩和变形。变形后的水平张紧肋511向后方施加弹力而远离锁板插入部113的前部。
在右水平张紧肋511的情况下,弯曲部532位于比弯曲件更右的位置。在左水平张紧肋511的情况下,弯曲部532位于比弯曲件更左的位置。
下文中,基于布置在右侧的水平张紧肋511来更详细地描述水平张紧肋511。
水平张紧肋511包括第一倾斜件531(其从一端朝向弯曲部532向前倾斜)、连接到第一倾斜件531的另一端并向前凸出的弯曲部532、连接到弯曲部532的另一端并朝向第二倾斜件533的另一端向后倾斜的第二倾斜件533、连接到第二倾斜件533的另一端上的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从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的另一端向左延伸的第一线性件535、连接到第一线性件535的另一端的第二弯曲件536、从第二弯曲件536的另一端向右延伸的第二线性件538、以及具有一从第二线性件538的另一端向右侧延伸的水平长度的窄宽件537。
第一倾斜件531的一端为水平张紧肋511的一个端部,窄宽件537的另一端为水平张紧肋511的另一个端部。
弯曲部532布置在通孔501的横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前方。
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的一端安排在主体510的前表面和弯曲部532之间。
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通过连接具有两个不同曲率的弯曲件而形成。更详细地,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包括连接到第二倾斜件533的另一端的1-1弯曲件534a和连接到1-1弯曲件534a的另一端的1-2弯曲件534b。
1-1弯曲件534a具有与圆弧对应的形状,该圆弧被称为1-1弯曲件534a的圆弧。在除了1-1弯曲件534a之外的其它弯曲件的情况下,将按照上述规则描述其圆弧。
基于每个圆弧的中心点,该1-1弯曲件534a具有从第二倾斜件533的另一端朝向右侧后部弯曲约180度的螺旋形,并且所述1-2弯曲件534b具有从所述1-1弯曲件534a的另一端朝向左侧前方弯曲约90度的螺旋形。
对应于1-1弯曲件534a的圆弧的曲率小于1-2弯曲件534b的曲率,或小于对应于第二弯曲件536的圆弧的曲率。
1-1弯曲件534a和1-2弯曲件534b之间的连接部分布置在竖直张紧肋512和通孔501之间,同时比主体510的前后侧的中心更靠前。
第二弯曲件536布置在主体510的前方。更详细地,第二弯曲件536的另一端布置在主体510的前表面上。即,第二弯曲件536的另一端形成主体510的前表面。
第二弯曲件536具有弧形形状,该弧形形状是弯曲约180度的螺旋形。
第二弯曲件536形成为具有从一侧朝向另一侧逐渐增加的宽度。因此,由于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与第二弯曲件536间隔开相同的距离,所以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难以与第二弯曲件536接触,使得锁板500的弹性效果高。
第一线性件535的横向长度稍短于1-1弯曲件534a的弧半径的一半。换言之,第一线性件535的横向长度等于或类似于1-1弯曲件和第二弯曲件536之间的距离。
第二线性件538的前表面布置在主体510的前表面上。即,第二线性件538的前表面形成主体510的前表面。
第二线性件538的横向长度与第一线性件535的横向长度相似。
第二线性件538的水平长度比第一线性件535的水平长度长。
窄宽件537的前表面布置成平行于主体510的前表面,并形成主体510的前表面的一部分。窄宽件537的前表面形成为横向平行的平坦表面。
窄宽件537的横向长度类似于第二线性件538的横向长度。
在锁板500的主体510中形成有通孔,水平张紧肋511的除第一和第二倾斜件531与533、弯曲部532和1-1弯曲件534a的一部分之外的那部分插入到该通孔中。该通孔被形成为竖直地穿过主体510并且具有开放前部。该通孔具有与水平张紧肋511的弯曲件534a、534b和536以及第一和第二线性件535、538相对应的形状。
水平张紧肋511的弹性作用如下。
首先,由壳体100挤压的水平张紧肋511对锁板500的主体510的后部施加弹力,使得该弹力由弯曲部532和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减小一定程度,然后传递到第一线性件535。在此,由于弹力与横向平行的第一线性件535大致竖直地相交,因此第一线性件535可以比第一弯曲件534a和534b更显著地减小弹力。在此,当弹力在第一线性件535处没有被完全降低时,剩余的弹力被传递到第二弯曲件536并且再次进一步降低。之后,当在第二弯曲件536处弹力没有完全降低时,剩余的弹力被传递到第二线性件538。这里,由于弹力大致与横向平行的第二线性件538相交,因此第二线性件538比第二弯曲件536更显著地降低弹力。而且,当在第二线性件538处弹力没有完全降低时,剩余的弹力被传递到主体510并完全降低。因此,在本发明中,由于用作板簧的锁板500的高弹力,锁板500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较长的寿命。
以下,对具有上述配置的实施例的操作进行说明。
为了使HR竖直移动,在将工具插入到释放孔101和锁板500的孔503中并使工具与孔503的内周面接触的同时,当使用工具向前推动锁板500时,水平张紧肋511被压缩并变形以减小水平宽度,使得主体510向前滑动。因此,插入到撑杆700的接合凹槽711中的主体510从接合凹槽711释放。由此,能够使固定于壳体100的HR竖直移动。
在此状态下,为了将HR再次移动至初始位置,使用工具来去除向前推动锁板500的力。因此,当水平张紧肋511的压缩被释放时,水平张紧肋511恢复。同时,当主体510通过移动HR而再次插入接合凹槽711时,HR的位置被固定。
以下,对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锁定装置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锁定装置包括支架810(其具有前板和左右板)、安装在HR上并相对于支架810旋转以在展开(直立)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移动的撑杆700、将撑杆700相对于支架810锁定在直立位置的锁定机构、以及作为操作构件的拉动构件800(其操作以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
锁定机构包括固定到横向杆720的锁定连杆、一端由支架810支撑且另一端由横向杆720支撑的第一扭力卷簧820、释放杆、由支架810可旋转地支撑并且通过释放杆的操作而释放与锁定连杆的接触的棘轮、一端由支架810支撑而另一端由释放杆支撑的第二扭力卷簧,以及用于使棘轮复位的第三扭力卷簧。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锁定装置中,当拉动构件800从展开位置被下拉时,释放杆顺时针旋转并且棘轮逆时针旋转。当棘轮逆时针旋转时,撑杆700由于第一扭力卷簧820而旋转(转动)并移动到折叠位置。即,拉杆700的横向杆720的旋转中心改变。
锁定装置的更详细的描述参见专利文献1。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HR锁定装置适用于专利文献2至5所公开的类型,适用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折叠类型,并且适用于撑杆700固定至车辆的座椅SB的机构。
另外,根据本发明,将撑杆700固定于HR上可以应用于座椅SB。
也就是说,本发明适用于座椅SB和HR通过撑杆700连接的任何机构。
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本发明的概念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或改变。
[附图标记说明]
**附图中主要零件的说明**
100:壳体,101:释放孔
111:突起部,113:锁板插入部
113a:顶部,113b:底部
113c:肋,114:凹槽
115:锁板插入凹槽,117:撑杆插入部
121:接合突起,123:通孔
500:锁板,501:通孔
503:孔,510:主体
511:水平张紧肋,512:竖直张紧肋
512a:竖直张紧肋插入凹槽,531:第一倾斜件
532:弯曲部,533:第二倾斜件
534a:1-1弯曲件,534b:1-2弯曲件
535:第一线性件,536:第二弯曲件
537:窄宽件,538:第二线性件
700:撑杆,710:竖直杆
711:接合凹槽,720:横向杆
721:竖直杆,723:倾斜杆
725:插入杆,800:拉动构件
810:支架,820第一螺旋弹簧

Claims (5)

1.一种头枕锁定装置,包含:
壳体;和
锁板,其以可滑动的方式容纳在壳体中并插入到撑杆的接合凹槽中;
其中,水平张紧肋位于所述锁板与所述壳体之间,
其中,所述水平张紧肋沿与所述锁板的滑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所述锁板施加弹力,并且
其中,所述锁板具有通过将插入所述接合凹槽中的主体与所述水平张紧肋集成一体而形成的面板形状,
其中,在所述锁板上形成有竖直张紧肋,所述竖直张紧肋沿与所述锁板的滑动方向不平行的方向施加弹力,
其中,所述竖直张紧肋包括左竖直张紧肋和右竖直张紧肋,
其中,所述左竖直张紧肋的自由端布置在所述主体的后部,并且右竖直张紧肋的自由端布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部,
其中,所述左竖直张紧肋和右竖直张紧肋相反地安排,并且
由于所述竖直张紧肋均等地按压所述主体的前侧和后侧,所以插入到所述壳体中的所述锁板能够被布置成平行于水平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水平张紧肋的一侧与所述壳体接触,所述水平张紧肋的另一侧与所述锁板连接,并且
其中在所述一侧与所述另一侧之间间隔开的多个弯曲件形成在所述水平张紧肋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水平张紧肋包括连接至所述一侧的第一弯曲件、形成在所述第一弯曲件与所述锁板之间的第二弯曲件、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弯曲件与所述第二弯曲件之间的线性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枕锁定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弯曲件和所述第二弯曲件具有弧形形状,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弯曲件比所述第二弯曲件位于更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水平张紧肋的与所述壳体接触的一侧位于比所述弯曲件更向左或更向右的位置,并且位于所述主体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一侧之间。
CN201880096706.9A 2018-08-14 2018-11-29 头枕锁定装置 Active CN112585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94877A KR102075553B1 (ko) 2018-08-14 2018-08-14 헤드레스트 락킹장치
KR10-2018-0094877 2018-08-14
PCT/KR2018/015018 WO2020036263A1 (en) 2018-08-14 2018-11-29 Headrest locking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5028A CN112585028A (zh) 2021-03-30
CN112585028B true CN112585028B (zh) 2023-01-24

Family

ID=69524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6706.9A Active CN112585028B (zh) 2018-08-14 2018-11-29 头枕锁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8421B2 (zh)
KR (1) KR102075553B1 (zh)
CN (1) CN112585028B (zh)
WO (1) WO20200362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38297B1 (ko) * 2019-01-21 2020-07-27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폴딩장치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685A (zh) * 1996-11-14 1998-05-27 贝特朗-富尔设备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滑轨以及装配有这种滑轨的座椅
KR100539835B1 (ko) * 1997-04-11 2006-03-16 더 휘태커 코포레이션 전기 컨넥터
CN1946590A (zh) * 2004-04-26 2007-04-11 株式会社宇宝技术 用于使汽车头枕弯曲的装置
CN101797087A (zh) * 2009-02-06 2010-08-11 荷兰商伍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扣具
CN106314229A (zh) * 2015-02-20 2017-01-11 格瑞玛股份公司 头枕
CN207496520U (zh) * 2017-11-06 2018-06-1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头枕解锁机构及汽车座椅
KR101881056B1 (ko) * 2017-07-18 2018-07-24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이동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6341A (en) * 1978-08-19 1981-03-17 Recaro Gmbh & Co. Head support for vehicle seats
IT1291181B1 (it) 1997-03-11 1998-12-29 Martur Sunger Ve Koltuk Tesisl Poggiatesta per sedili di autovettura, dotato di mezzi rapidi per la regolazione in altezza.
US6464294B1 (en) * 2001-06-08 2002-10-15 Cosco Management, Inc. Headrest for juvenile vehicle seat
DE10312517B4 (de) 2003-03-20 2012-01-19 Johnson Controls Gmbh Arretiervorrichtung und Kopfstütze
WO2007055201A1 (ja) * 2005-11-14 2007-05-18 Okamura Corporation 椅子の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DE102010035429B4 (de) * 2010-08-26 2012-09-06 Johnson Controls Gmbh Arretiervorrichtung für eine Kopfstütze
DE102010044932B4 (de) * 2010-09-10 2022-12-22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Kopfstütze für Fahrzeugsitze
KR101231013B1 (ko) * 2011-09-02 2013-02-07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KR101327391B1 (ko) * 2012-04-10 2013-11-08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이동장치
US10238215B2 (en) * 2012-09-20 2019-03-26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with headrest assembly
KR101372955B1 (ko) * 2012-11-28 2014-03-12 현대다이모스(주) 헤드레스트의 높이 조절장치
DE102013007633B4 (de) * 2013-05-06 2022-01-05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Kopfstütze mit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KR20150000161U (ko) 2013-07-03 2015-01-13 현대다이모스(주) 헤드레스트 높이조절용 스토퍼장치
KR102123892B1 (ko) 2014-05-29 2020-06-19 주식회사다스 차량용 헤드레스트
KR101684319B1 (ko) 2015-11-18 2016-12-09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폴딩장치
WO2018076230A1 (en) * 2016-10-27 2018-05-03 Daimay North America Automotive, Inc. Headrest assembly
US10829019B2 (en) * 2016-12-28 2020-11-10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Headrest for a vehicle seat
US10576860B2 (en) * 2017-03-27 2020-03-03 Windsor Machine and Stamping (2009) Ltd. Vertically adjustable head restrai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685A (zh) * 1996-11-14 1998-05-27 贝特朗-富尔设备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滑轨以及装配有这种滑轨的座椅
KR100539835B1 (ko) * 1997-04-11 2006-03-16 더 휘태커 코포레이션 전기 컨넥터
CN1946590A (zh) * 2004-04-26 2007-04-11 株式会社宇宝技术 用于使汽车头枕弯曲的装置
CN101797087A (zh) * 2009-02-06 2010-08-11 荷兰商伍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扣具
CN106314229A (zh) * 2015-02-20 2017-01-11 格瑞玛股份公司 头枕
KR101881056B1 (ko) * 2017-07-18 2018-07-24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이동장치
CN207496520U (zh) * 2017-11-06 2018-06-1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头枕解锁机构及汽车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48421B2 (en) 2023-01-10
KR102075553B1 (ko) 2020-02-11
US20210316645A1 (en) 2021-10-14
CN112585028A (zh) 2021-03-30
WO2020036263A1 (en) 2020-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69057B2 (en) Seat slide device
US10449881B2 (en) Head rest
US7506856B2 (en) Seat slide device
EP1892145B1 (en) Seat slid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080231101A1 (en) Slide rail unit
CN110869242B (zh) 头枕移动装置
EP2177392B1 (en) Vehicle seat sliding apparatus
KR101420834B1 (ko) 표시기 장치
US9446695B2 (en) Head rest
EP2902255A1 (en) Head rest
CN112585028B (zh) 头枕锁定装置
WO2017022530A1 (ja)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EP2902254A1 (en) Head rest
CN111328311B (zh) 头枕控制装置
KR20180046620A (ko) 헤드레스트 이동장치
US6390835B1 (en) Connector connecting structure
US11142098B2 (en) Vehicle seat slide apparatus
CN114954345B (zh) 安全带装置带扣和安全带装置
WO2023032594A1 (ja) 電気機器のレール取付け構造
JP4102832B2 (ja) ポップアップ部材を有する車両
JP7436265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7436264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3295649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14201139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H0624141Y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