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0745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0745A
CN112140745A CN202010591201.9A CN202010591201A CN112140745A CN 112140745 A CN112140745 A CN 112140745A CN 202010591201 A CN202010591201 A CN 202010591201A CN 112140745 A CN112140745 A CN 112140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boundary
recording
ink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912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40745B (zh
Inventor
宫坂阳挥
宫本真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40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40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 B41J3/445Printers integrated in other types of apparatus, e.g. printers integrated in camer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76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environment, e.g. removing static electricity
    • H04N1/00992Humidity control, e.g. removing conden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41J2/1742Open waste ink collectors, e.g. ink receiving from a print head above the collector during borderless pri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部,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以及组件体,设置于装置主体部的上部,并在与装置主体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多个边界,接收从边界进入的液体的凹部与多个边界的全部边界对应设置。多个边界包括:相对于组件体设置于与原稿输送单元的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个侧部并沿原稿输送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界;相对于组件体设位于另一个侧部并沿原稿输送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界;以及相对于组件体位于原稿输送方向的上游并沿与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边界,记录装置具备:与第一边界对应的凹部即第一凹部;与第二边界对应的凹部即第二凹部;以及与第三边界对应的凹部即第三凹部。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的一例有打印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为了防止水进入装置主体内,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顶盖,构成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以及开闭盖,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转动且在配置于闭位置时以边缘沿着顶盖的边缘的方式配置,并且在顶盖的边缘和开闭盖的边缘配置有槽。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即使水从顶盖的边缘与开闭盖的边缘的边界进入,也能够通过由槽接收水来抑制水进入到装置主体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969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接收水的槽具有如下结构:延伸至支承图像形成部的框架的外侧,并且接收到的水沿着槽向装置外侧流动并排出。即,上述的槽以在左右方向上横穿装置的方式延伸设置。然而,在多个边界形成于装置上表面的结构中,需要针对多个边界的全部设置在俯视方向上横穿装置的槽,而由于与其他的结构元件的配置关系有时无法采用这样的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部,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以及组件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部,并在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多个边界,针对所述多个边界的全部边界,具备接收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的凹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开闭盖以及扫描仪盖关闭的状态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开闭盖关闭、扫描仪盖打开的状态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开闭盖以及扫描仪盖关闭的状态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图4是开闭盖关闭、扫描仪盖打开的状态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图5是开闭盖打开、扫描仪盖关闭的状态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开闭盖以及扫描仪盖关闭的状态的打印机的俯视图。
图7是读取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8是读取机构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读取机构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读取机构部的俯视图。
图11是装置主体部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12是打印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打印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打印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装置主体部的内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6是基本框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打印机背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8是示出从图17所示的结构拆卸壳体后的状态的图。
图19是示出从图17所示的结构拆卸壳体以及读取机构部后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打印机;2…装置主体部;2a…开口部;3…读取机构部;4…开闭盖;4a…上表面;4b…前方覆盖部;6…倾斜面板;6a…旋转轴;7…操作部;7a…显示部;8…电源按钮;9…前表面盖;9a…旋转轴;10…扫描仪盖;10a…纸张支承面;10c…旋转轴;11…壳体;12…支承部;13…供给辊;14…分离辊;17…输送辊对;18…驱动辊;19…从动辊;20…滑架;20a…除电部件;22…记录头;24…主框架;26…排出辊对;27…驱动辊;28…从动辊;29…排出托盘;30…基本框架;30a…支承部;30b…电机收容部;31…支承肋部;32…油墨接收部;32a…油墨接收部;33…吸墨材料;34A、34B、34C、34D…油墨容器;35A、35B、35C、35D…开闭杆;36…上部组件;37…下部组件;38a、38b…边缘引导件;40…入口托盘;41…输送辊对;48…排出辊对;53…排出托盘;53a…子托盘;54…保持框架;54a、54b…支承轴;54c、54d…肋部;55…传感器模块;57A…第一边界;57B…第二边界;57C…第三边界;58A…第一凹部;58B…第二凹部;58C…第三凹部;59…底面;61…第一孔;62…第二孔;63…第三孔;64…第四孔;65…第五孔;66…第六孔;67…第七孔;68…第八孔;69…第一液体接收部;70…第二液体接收部;75…电路基板;76…电源组件;76a…插头插入部;77…液体导向部件;77a…壁部;80…维护组件;81…帽部;82…吸墨材料;90…连接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概要说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部,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以及组件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部,并在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多个边界,针对所述多个边界的全部边界,具备接收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的凹部。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装置主体部,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以及组件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部,并在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多个边界,针对所述多个边界的全部边界,具备接收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的凹部,所以无需以俯视时横穿装置的方式设置用于将液体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槽,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边界的结构中,即使在液体从形成于所述多个边界的间隙的哪个进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进入到装置内部的不期望的地方。
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组件体是原稿读取组件,所述原稿读取组件具有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以及对所述读取单元输送所述原稿的原稿输送单元。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组件体为原稿读取组件的结构中,能够获得上述的第一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边界包括:第一边界,相对于所述组件体位于与所述原稿输送单元的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个侧部,并沿所述原稿输送方向延伸;第二边界,相对于所述组件体位于另一个侧部,并沿所述原稿输送方向延伸;以及第三边界,相对于所述组件体位于所述原稿输送方向的上游,并沿与所述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记录装置具备:与形成于所述第一边界的间隙对应的所述凹部亦即第一凹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二边界的间隙对应的所述凹部亦即第二凹部;以及与形成于所述第三边界的间隙对应的所述凹部亦即第三凹部。
在第三方式的基础上,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凹部设置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孔。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所述第三凹部设置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孔,所以即使超过所述第三凹部的最大储存量的液体进入到所述第三凹部中,也能够抑制液体从所述第三凹部溢出。
在第四方式的基础上,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部的底面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孔向下倾斜。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三凹部的底面包括朝向所述孔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所以能够将进入到所述第三凹部的液体恰当地引导至所述孔。
在第四或第五方式的基础上,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单元由记录头构成,所述记录头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进行记录,所述装置主体部在与所述记录单元对置的位置具备支承被记录介质的支承部,在所述支承部设置有油墨接收部,所述油墨接收部接收从所述记录头喷出的油墨,所述油墨接收部接收从设置于所述第三凹部的所述孔下落的液体。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油墨接收部除了接收从所述记录头喷出的油墨的功能之外,还作为接收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的液体接收部来发挥功能,所以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在第六方式的基础上,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油墨接收部设置有吸收油墨的吸墨材料。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吸墨材料,能够抑制在使装置倾斜时液体从所述油墨接收部溢出。
在第三方式的基础上,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接收液体的液体接收部,在所述第二边界与所述第三边界交叉的区域设置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孔,在所述孔的下方设置有所述液体接收部。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液体接收部,能够避免装置内部被液体污损。另外,在具备带电部时,能够抑制液体附着到带电部,从而能够抑制装置的故障。
在第八方式的基础上,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接收部的下侧设置有电路基板。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液体接收部,能够抑制液体附着到所述电路基板,从而能够抑制装置的故障。
在第三方式的基础上,第十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滑架,所述滑架具备所述记录单元并且在与所述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所述滑架将在可移动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边界的一侧的端部作为初始位置,所述记录单元由记录头构成,所述记录头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进行记录,在所述滑架的所述初始位置设置有吸收油墨的吸墨材料,在所述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三边界交叉的区域设置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孔,所述吸墨材料位于所述孔的下方。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吸墨材料成为除了吸收从所述记录头喷出的油墨的功能之外、还发挥吸收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的功能的结构,所以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第十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凹部形成有孔,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经由所述孔被引导至接收液体的液体接收部。
根据本方式,由于为如下的结构:在所述凹部形成有孔,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经由所述孔被引导至接收液体的液体接收部,所以即使超过所述凹部的最大储存量的液体进入所述凹部中,也能够抑制液体从所述凹部溢出。
在第十一方式的基础上,第十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接收部设置有吸收液体的液体吸收材料。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所述液体接收部设置有吸收液体的液体吸收材料,所以能够抑制在使装置倾斜时液体从所述液体接收部溢出。
在第三方式的基础上,第十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源组件,设置于俯视时与所述第一边界重叠的位置;以及液体导向部件,将从形成于所述第一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向远离所述电源组件的方向引导。
根据本方式,具备:电源组件,设置于俯视时与所述第一边界重叠的位置;以及液体导向部件,将从形成于所述第一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向远离所述电源组件的方向引导,因此能够抑制从形成于所述第一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附着到所述电源组件。
在第十三方式的基础上,第十四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组件具备插头插入部,所述液体导向部件具备限制液体向所述插头插入部流动的壁部。
根据本方式,所述电源组件具备插头插入部,所述液体导向部件具备限制液体向所述插头插入部流动的壁部,因此能够抑制液体进入到所述插头插入部。
第十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部,具备记录头,所述记录头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进行记录;以及组件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部,并在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多个边界,所述装置主体部在与所述记录头对置的位置具备支承被记录介质的支承部,在所述支承部设置有油墨接收部,所述油墨接收部接收从所述记录头喷出的油墨,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被引导至所述油墨接收部并被所述油墨接收部接收。
根据本方式,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如下结构: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被引导至所述油墨接收部并被所述油墨接收部接收,因此无需以俯视时横穿装置的方式设置用于将液体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槽,在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边界的结构中,即使在液体从形成于所述多个边界的间隙的哪个进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进入到装置内部的不期望的地方。
另外,由于所述油墨接收部成为除了接收从所述记录头喷出的油墨的功能之外、还发挥接收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的功能的结构,所以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此外,在各图中X轴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使装置前表面与用户面对面并从用户角度观察时,-X方向为右方向,且+X方向为左方向。另外,X轴方向在后述的装置主体部2中,成为与记录头22对置的区域中的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纸张宽度方向。另外,X轴方向成为与后述的读取机构部3的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原稿宽度方向。
Y轴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Y方向是从装置背面朝向前表面的方向,-Y方向是从装置前表面朝向背面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装置的周围的多个侧面中、设置有倾斜面板6的侧面成为装置前表面,与其相反的侧面成为装置背面。另外,Y轴方向中的+Y方向成为在后述的装置主体部2中与记录头22对置的区域中的纸张输送方向。另外,Y轴方向成为后述的读取机构部3的原稿输送方向,+Y方向成为原稿的行进方向。
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方向成为铅垂上侧方向,-Z方向成为铅垂下侧方向。
在图1以及图2中,记录装置的一例即喷墨打印机1是在装置主体部2的上部具备读取原稿的读取机构部3而构成的所谓复合机。读取机构部3为组件体的一例。下面,将喷墨打印机1简称为打印机1。
装置主体部2具有在被记录介质的一例即记录纸张上进行记录的功能,读取机构部3具有读取原稿的功能。
装置主体部2在装置前表面具备倾斜面板6,该倾斜面板6具有:用于进行打印机1的电源开关操作的电源按钮8;以及用于进行其他各种操作的操作部7。倾斜面板6通过以旋转轴6a(参照图3)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能够实现倾斜。在操作部7设置有进行各种信息显示的显示部7a。
另外,在装置前表面上具备前表面盖9,前表面盖9通过以旋转轴9a(参照图3)为中心进行旋转,能够获取如下状态: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和开放进行记录后排出的记录纸张的排出路径的打开状态(未图示)。
在装置主体部2中,轮廓由壳体11构成,另外上表面的前方侧由开闭盖4构成。开闭盖4通过以支承轴54a、54b(参照图7~图10)为中心进行旋转,能够获取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和如图5所示的使装置主体部2的内部露出的打开状态。通过打开开闭盖4,例如能够执行去除堵塞的记录纸张、向后述的油墨容器34补充油墨。
前方覆盖部4b与开闭盖4一体设置。开闭盖4的上表面4a与前方覆盖部4b几乎呈直角,并且在开闭盖4、前表面盖9、倾斜面板6这些全部关闭的状态下,如图1以及图2所示,前方覆盖部4b的表面、倾斜面板6的表面以及前表面盖9的表面在同一面上。
在装置上表面的后方侧,设置有开闭体的一例即扫描仪盖10。扫描仪盖10通过以旋转轴10c(参照图3、图4)为中心进行旋转,能够获取图1、图3所示的关闭状态和图2、图4所示的打开状态。
若打开扫描仪盖10,则作为一例如图2所示露出读取机构部3,从而能够执行原稿的读取。另外,若打开扫描仪盖10,则露出放入记录纸张的开口部2a(参照图4),从而能够向后述的支承部12载置记录纸张。在图2中,箭头A示出了记录纸张的载置方向。
扫描仪盖10为第一开闭体的一例,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部2进行旋转而能够实现开闭,并且通过关闭而构成装置主体部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打开而使将记录纸张支承为倾斜姿态的支承部12(后述)露出。
另外,扫描仪盖10通过关闭而覆盖后述的读取机构部3的全部区域,由此抑制尘埃等进入到读取机构部3。
下面,参照图3、图4对装置主体部2中的记录纸张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
在装置后方设置有支承部12,并且供给前的记录纸张以倾斜姿态被支承部12和如图4所示打开的状态下的扫描仪盖10的背面构成的纸张支承面10a支承。
支承部12构成为能够以未图示的摆动轴为中心摆动,并通过摆动使支承的记录纸张相对于供给辊13进退。
供给辊13通过旋转而将记录纸张向下游送出。在与供给辊13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赋予旋转阻力的分离辊14,该分离辊14通过在与供给辊13之间形成夹持区域,来防止记录纸张的重叠输送。
此外,在图4中由附图标记Pd示出的双点划线示出了被供给辊13送出后被输送的记录纸张的输送轨迹。
被供给辊13送出的记录纸张到达输送辊对17。输送辊对17由被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的驱动辊18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19构成,并且记录纸张被该两个辊夹持并传送到与记录头22对置的区域即记录区域,并对记录纸张进行记录。
具备记录头22的滑架20一边被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24引导,一边通过未图示的动力源在X轴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记录头22随着滑架20的移动动作,对记录纸张喷出油墨。
在滑架20搭载有油墨容器34,并从该油墨容器34向记录头22供给油墨。
如图5所示,若打开开闭盖4,则露出滑架20以及搭载于滑架20的油墨容器34。油墨容器34由多个油墨容器34A、34B、34C、34D构成,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区分各油墨容器的情况下统称为油墨容器34。
在多个油墨容器34中,能够收容不同颜色的油墨,例如能够收容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油墨。
多个油墨容器34沿着X轴方向排列配设。
油墨容器34在上部具备开闭杆,具体而言,油墨容器34A具备开闭杆35A,油墨容器34B具备开闭杆35B,油墨容器34C具备开闭杆35C,油墨容器34D具备开闭杆35D。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区分各开闭杆的情况下统称为开闭杆35。
通过打开开闭杆35来露出未图示的油墨注入口,从而能够从该油墨注入口向油墨容器34内进行油墨的补充。
此外,在滑架20的上表面设置有除电部件20a。通过设置除电部件20a,能够抑制墨雾附着到滑架20的上表面。由于在滑架20上表面设置有上述的开闭杆35,所以也能够抑制操作开闭杆35时弄脏手指。
返回至图3及图4,在与记录头22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支承部30a,并且被记录头22进行记录的记录纸张被支承部30a支承。支承部30a与构成装置主体部2的基体的基本框架30一体设置。在支承部30a处,油墨接收部32形成为凹状,并且如图15所示,在该油墨接收部32的内侧沿着X轴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承肋部31。在油墨接收部32设置有吸收油墨的吸墨材料33。吸墨材料33例如可以由海绵构成。通过设置有油墨接收部32,能够向记录纸张的端部以及偏离端部的区域喷出油墨,即能够进行无边缘记录(縁無し記録)。
返回至图3及图4,在支承部30a的输送方向下游,设置有将记录纸张朝向装置前方排出的排出辊对26。排出辊对26由被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的驱动辊27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28构成,并且记录纸张被该两个辊夹持且朝向装置前方被排出,并且被处于抽出状态的排出托盘29支承。
以上是装置主体部2的结构,下面参照图2及图4对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的上部的读取机构部3进行说明。
读取机构部3由入口托盘40、上部组件36、下部组件37以及排出托盘53构成整体。
进行读取的原稿的前端侧被入口托盘40支承,后端侧被开闭盖4(参照图2)的上表面4a(参照图2)支承。在图2中,箭头B示出了读取原稿的载置方向。另外在图2中,附图标记Gp示出了由入口托盘40和装置主体部2的上表面4a支承的所载置的原稿。另外在图2中,附图标记38a、38b是引导所载置的原稿的侧端的边缘引导件。
读取机构部3进行原稿读取时的原稿输送方向为大致-Y方向,并且如图4所示,相对于入口托盘40在原稿输送方向的下游处设置有输送辊对41,原稿被输送辊对41夹持并且被送向原稿输送方向的下游。
相对于输送辊对41在原稿输送方向的下游处,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有作为读取单元的传感器模块55。针对传感器模块55可以采用光学缩小方式(CCD方式)、接触式传感器方式(CIS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接触式传感器方式(CIS方式)。
在传感器模块55的下游,设置有排出已进行读取的原稿的排出辊对48,并且已进行读取的原稿被排出辊对48夹持并朝向排出托盘53被排出。
排出托盘53被设置为:能够通过斜着向上下方向滑动位移,来切换图3所示的非展开状态和图4及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另外构成为能够进一步展开子托盘53a。子托盘53a通过以旋转轴53c为中心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以及逆时针方向旋转,能够获取如下的状态:在图4中由实线所示的展开状态和由双点划线以及附图标记53a_1所示的收纳状态。
此外,长尺寸的原稿若被排出则其前端越过排出托盘53,并被位于排出托盘53背后的扫描仪盖10的纸张支承面10a支承。
接着,参照图6及其之后的图对液体洒落于打印机1的上表面的情况下接收该液体的凹部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作为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的上部的组件体的读取机构部3在与装置主体部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多个边界。更具体而言,读取机构部3在与壳体11之间形成第一边界57A以及第二边界57B,并且在与开闭盖4之间形成第三边界57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边界57A相对于读取机构部3位于X轴方向的一个侧部,第二边界57B位于另一个侧部。第一边界57A和第二边界57B都沿Y轴方向延伸。另外,第三边界57C相对于读取机构部3位于+Y方向,并沿X轴方向延伸。
此外,第一边界57A与第三边界57C交叉的位置以及第二边界57B与第三边界57C交叉的位置形成为R状。
在图6中,附图标记A1示出第一边界57A与第三边界57C交叉的区域,附图标记A2示出第二边界57B与第三边界57C交叉的区域。区域A1包括将第一边界57A向+Y方向延长后的线与将第三边界57C向-X方向延长后的线交叉的位置,区域A2包括将第二边界57B向+Y方向延长后的线与将第三边界57C向+X方向延长后的线交叉的位置。
第一边界57A和第二边界57B是由构成读取机构部3的基体的保持框架54(参照图7)与构成装置主体部2的轮廓的壳体11形成的边界,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保持框架54与壳体11之间的间隙。另外,第三边界57C是由保持框架54与开闭盖4形成的边界,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保持框架54与开闭盖4之间的间隙。
因此,例如在用户将饮料等液体洒落到打印机1的上表面的情况下,液体从各边界进入到装置主体部2的内侧,根据情况有可能会传到电路基板、电源组件等带电部而导致装置丧失功能。
因此,在打印机1中,针对第一边界57A、第二边界57B以及第三边界57C的全部边界,设置有接收从各边界进入的液体的凹部。此外,下文中在没有必要区分各边界时简称为边界。
在图6及图7中,第一凹部58A为与第一边界57A对应的凹部,第二凹部58B为与第二边界57B对应的凹部,第三凹部58C为与第三边界57C对应的凹部。另外,下文中在没有必要区分各凹部时简称为凹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轴方向上的+X方向上具有电路基板75且在-X方向上偏向装置背面的位置具备电源组件76,因此通过上述那样设置有各凹部,能够抑制从各边界进入液体时液体到达电路基板75或者电源组件76,从而能够维持装置的功能。
另外,由于是先以凹部接收从边界进入的液体的结构,所以无需以俯视时横穿装置的方式设置用于将液体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槽,从而能够容易针对各边界设置各凹部。因此,在装置上表面形成有多个边界的结构中,即使在液体从多个边界的哪个进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进入到装置内部的不期望的地方,例如带电部。
除此之外,从各边界进入的液体会先进入到各凹部,即从各边界进入的液体不会直接排出到装置外侧,也可以期望随着时间推移而蒸发掉,从而能够抑制桌子等装置的设置面直接变脏的可能性。
下面,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如图7~图10所示,第一凹部58A以及第二凹部58B形成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托盘状,相对于第一凹部58A在+X方向上设置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肋部54c,相对于第二凹部58B在-X方向上设置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肋部54d。
如图13所示,肋部54c与壳体11的背面接触,由此在从第一边界57A进入液体时,抑制液体直接顺着壳体11的背面向-X方向移动。从第一边界57A进入的液体从肋部54c的-Y方向端部或者+Y方向端部进入到第一凹部58A。
如图12所示,肋部54d也同样与壳体11的背面接触,由此在从第二边界57B进入液体时,抑制液体直接顺着壳体11的背面向+X方向移动。从第二边界57B进入的液体从肋部54d的-Y方向端部或者+Y方向端部进入到第二凹部58B。
第三凹部58C沿X轴方向延伸,并且在第三凹部58C的-X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第三孔63,在第三凹部58C的+X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第七孔67。另外,进一步在两个端部之间,形成有第四孔64和第五孔65。通过分别形成于第三凹部58C的孔,即使超过最大储存量的液体进入到第三凹部58C,也能够抑制液体从第三凹部58C溢出。
如图14所示,在第三凹部58C中,+X方向的底面59由朝向-X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形成,换言之,由朝向第五孔65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形成。因此,能够将进入到第三凹部58C的液体恰当地引导至第五孔65。
在图11中,以涂满的图形描绘了俯视支承部30a时的各孔的位置、形状、大小。如图11所示,第四孔64和第五孔65为如下的结构:位于接收从记录头22(参照图3)喷出的油墨的油墨接收部32的上方,并且从设置于第三凹部58C的第四孔64和第五孔65下落的液体被油墨接收部32接收。即,油墨接收部32除了接收从记录头22喷出的油墨的功能之外,还作为接收从第三边界57C(参照图6)进入的液体的液体接收部来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此外,第四孔64和第五孔65由于被配置于避开支承肋部31的位置,所以能够避免支承肋部31的污损,进而能够避免记录纸张的污损。
除此之外,在油墨接收部32设置有吸收油墨的吸墨材料33,因此能够抑制在使装置倾斜时液体或者油墨从油墨接收部32溢出。
如上所述,打印机1由于具备将从各边界进入的液体引导至油墨接收部32并由油墨接收部32接收的结构,所以从各边界进入的液体不会直接排出到装置外侧,也可以期望随着时间推移而蒸发掉,从而能够抑制桌子等装置的设置面直接变脏的可能性。
此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第一凹部58A形成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第一孔61。另外在第一边界57A与第三边界57C相交的区域A1(参照图6),形成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第二孔62和第三孔63。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架20将设置有第一边界57A(参照图6)侧的端部即-X方向的端部作为初始位置,并且如图11所示,在该初始位置处设置有维护组件80。维护组件80具备帽部81,并且在滑架20位于初始位置时帽部81密封记录头22的头表面。
并且,在维护组件80的下侧设置有吸收油墨的吸墨材料82,如图11所示,第一孔61、第二孔62以及第三孔63这些位于该吸墨材料82的上部。因此被构成为:从各孔下落的液体首先被维护组件80接收,在液体从维护组件80进一步向下方流动并下落的情况下被吸墨材料82吸收。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避免装置内部被液体污损。另外,由于吸墨材料82具有除了吸收从记录头22喷出的油墨的功能之外、还发挥吸收从第一边界57A(参照图6)或者第三边界57C(参照图6)进入的液体的功能的结构,所以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该结构主要是滑架81位于偏离初始位置的位置时由维护组件80接收液体或者由吸墨材料82吸收液体的结构,但是即使在滑架81位于初始位置时,液体也能够顺着滑架81的外表面流向吸墨材料82,并由吸墨材料82吸收液体。
另一方面,如图11、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滑架20的初始位置的相反方向即+X方向上,在基本框架30形成有第一液体接收部69和第二液体接收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一液体接收部69和第二液体接收部70与未图示的用于收容电机的电机收容部30b相邻设置。
另一方面,如图8、图10所示,在第二边界57B(参照图6)与第三边界57C(参照图6)交叉的区域A2(参照图6)设置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第六孔66和第七孔67。并且,第二液体接收部70位于第六孔66和第七孔67的下方。此外,在液体从第二液体接收部70溢出的情况下,液体能够流向第一液体接收部69。因此,通过这些液体接收部,能够避免装置内部被液体污损。
此外,在第一液体接收部69以及第二液体接收部70的下侧设置有电路基板75。因此,通过第一液体接收部69以及第二液体接收部70能够抑制液体附着到电路基板75,从而能够抑制装置的故障。
如上所述,在各凹部中形成有孔。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第一孔61形成于第一凹部58A,第三孔63、第四孔64、第五孔65以及第七孔67形成于第三凹部58C,从第一边界57A(参照图6)或者第三边界57C(参照图6)进入的液体经由上述的各孔被引导至与各孔对应的液体接收部。
如上所述,与第一孔61、第二孔62以及第三孔63对应的液体接收部为维护组件80(参照图11)或吸墨材料82,与第四孔64以及第五孔65对应的液体接收部为油墨接收部32(参照图11),与第六孔66以及第七孔67对应的液体接收部为第二液体接收部70(参照图11)。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超过最大储存量的液体进入到各凹部,也能够抑制液体从各凹部溢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凹部58B中没有形成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孔,但也可以在第二凹部58B也设置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孔。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设置接收从所述孔下落的液体的液体接收部。或者,也可以使第二凹部58B的+Y方向端部的壁变低或者形成槽,以在最大储存量以上的液体流入到第二凹部58B的情况下,液体朝向第七孔67流出。
另外,优选在上述各液体接收部设置有吸收液体的液体吸收材料。特别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上,在多个液体接收部中的第一液体接收部69和第二液体接收部70(参照图15)中未设置液体吸收材料,但通过在第一液体接收部69和第二液体接收部70设置液体吸收材料,能够抑制在使装置倾斜时液体从各液体接收部溢出。
此外,也可以在各液体接收部设置将液体向装置外部排出的排出孔。这种情况下,优选不在液体接收部的底面设置排出孔,而是在距离所述底面一定高度的位置上设置所述排出孔。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期待液体的蒸发,能够抑制被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液体的量。
接下来,对限制从第一边界57A进入的液体向电源组件76流入的单元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在装置主体部2的背面侧设置有插入未图示的AC适配器的连接插头90的插头插入部76a。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插头插入部76a设置于电源组件76的-Y方向的侧面。
如图6所示,电源组件76设置于俯视时与第一边界57A重叠的位置,虽然从第一边界57A进入的液体基本上会进入到第一凹部58A,但是在第一边界57A的-Y方向的端部,液体有可能不进入第一凹部58A而是流入到电源组件76。因此,如图18及图19所示,设置有液体导向部件77,该液体导向部件77将从第一边界57A进入的液体向远离电源组件76的方向引导。液体导向部件77限制从第一边界57A进入的液体向电源组件76流入。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一边界57A进入的液体进入电源组件76。
另外,液体导向部件77具备限制液体向插头插入部76a流动的壁部77a。由此,能够抑制液体进入到插头插入部76a。
另外,第一凹部58A被设置为沿着第一边界57A,第二凹部58B被设置为沿着第二边界57B,第三凹部58C被设置为沿着第三边界57C。
本发明不限定于在上述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当然它们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部,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以及
组件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部,并在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多个边界,
针对所述多个边界的全部边界,具备接收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件体是原稿读取组件,所述原稿读取组件具有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以及对所述读取单元输送所述原稿的原稿输送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边界包括:
第一边界,相对于所述组件体位于与所述原稿输送单元的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个侧部,并沿所述原稿输送方向延伸;
第二边界,相对于所述组件体位于另一个侧部,并沿所述原稿输送方向延伸;以及
第三边界,相对于所述组件体位于所述原稿输送方向的上游,并沿与所述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与形成于所述第一边界的间隙对应的所述凹部亦即第一凹部;
与形成于所述第二边界的间隙对应的所述凹部亦即第二凹部;以及
与形成于所述第三边界的间隙对应的所述凹部亦即第三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凹部设置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凹部的底面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孔向下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单元由记录头构成,所述记录头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进行记录,
所述装置主体部在与所述记录单元对置的位置具备支承被记录介质的支承部,
在所述支承部设置有油墨接收部,所述油墨接收部接收从所述记录头喷出的油墨,
所述油墨接收部接收从设置于所述第三凹部的所述孔下落的液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油墨接收部设置有吸收油墨的吸墨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接收液体的液体接收部,
在所述第二边界与所述第三边界交叉的区域设置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孔,
在所述孔的下方设置有所述液体接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接收部的下侧设置有电路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具备滑架,所述滑架具备所述记录单元并且在与所述原稿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所述滑架将在可移动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边界的一侧的端部作为初始位置,
所述记录单元由记录头构成,所述记录头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进行记录,
在所述滑架的所述初始位置设置有吸收油墨的吸墨材料,
在所述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三边界交叉的区域设置有使液体向下方下落的孔,
所述吸墨材料位于所述孔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形成有孔,
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经由所述孔被引导至接收液体的液体接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接收部设置有吸收液体的液体吸收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电源组件,设置于俯视时与所述第一边界重叠的位置;以及
液体导向部件,将从形成于所述第一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向远离所述电源组件的方向引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组件具备插头插入部,
所述液体导向部件具备壁部,所述壁部限制液体向所述插头插入部流动。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被设置为沿着所述第一边界,所述第二凹部被设置为沿着所述第二边界,所述第三凹部被设置为沿着所述第三边界。
16.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部,具备记录头,所述记录头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进行记录;以及
组件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部,并在与所述装置主体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多个边界,
所述装置主体部在与所述记录头对置的位置具备支承被记录介质的支承部,
在所述支承部设置有油墨接收部,所述油墨接收部接收从所述记录头喷出的油墨,
从形成于所述边界的间隙进入的液体被引导至所述油墨接收部并被所述油墨接收部接收。
CN202010591201.9A 2019-06-26 2020-06-24 记录装置 Active CN1121407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8849 2019-06-26
JP2019118849A JP7367355B2 (ja) 2019-06-26 2019-06-26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0745A true CN112140745A (zh) 2020-12-29
CN112140745B CN112140745B (zh) 2022-04-08

Family

ID=73887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91201.9A Active CN112140745B (zh) 2019-06-26 2020-06-24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9592B2 (zh)
JP (1) JP7367355B2 (zh)
CN (1) CN1121407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06045B2 (ja) * 2019-04-25 2023-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TWI745914B (zh) * 2020-04-01 2021-11-11 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遮蔽媒體閘道開口之蓋體的影像形成裝置及其托盤結構
JP2022158050A (ja) * 2021-04-01 2022-10-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62794A1 (en) * 2002-06-11 2005-03-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Waste liquid treat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923514A (zh) * 2005-08-31 2007-03-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力传递路径选择机构的打印机
US7567357B2 (en) * 2003-07-18 2009-07-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 apparatus
CN102514371A (zh) * 2010-08-19 2012-06-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3240988A (zh) * 2012-02-09 2013-08-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4080614A (zh) * 2012-01-30 2014-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04339852A (zh) * 2013-07-31 2015-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8237778A (zh) * 2016-12-27 2018-07-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以及增设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7387B2 (ja) * 2000-10-31 2010-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US7111923B2 (en) * 2003-12-16 2006-09-26 Pitney Bowes Inc. Inkjet printing system for containment and evaporation of waste ink
JP2006150870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eiko Epson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JP4597071B2 (ja) * 2006-02-27 2010-12-15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743560B2 (ja) * 2011-01-13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24976B2 (ja) * 2011-08-31 2015-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079261B2 (ja) * 2013-01-22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71904B2 (ja) * 2013-03-29 2017-08-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5096917A (ja) 2013-11-15 2015-05-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06064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483014B2 (en) 2013-11-29 2016-11-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anel unit
JP2016090641A (ja) * 2014-10-30 2016-05-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機
JP6452594B2 (ja) * 2015-10-30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587907B2 (ja) 2015-11-09 2019-10-09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6838697B2 (ja) * 2016-09-30 2021-03-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62794A1 (en) * 2002-06-11 2005-03-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Waste liquid treat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7567357B2 (en) * 2003-07-18 2009-07-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 apparatus
CN1923514A (zh) * 2005-08-31 2007-03-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力传递路径选择机构的打印机
CN102514371A (zh) * 2010-08-19 2012-06-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080614A (zh) * 2012-01-30 2014-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03240988A (zh) * 2012-02-09 2013-08-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4339852A (zh) * 2013-07-31 2015-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8237778A (zh) * 2016-12-27 2018-07-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以及增设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406624A1 (en) 2020-12-31
US11679592B2 (en) 2023-06-20
CN112140745B (zh) 2022-04-08
JP2021003840A (ja) 2021-01-14
JP7367355B2 (ja)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40745B (zh) 记录装置
US5467114A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EP1681846B1 (en) Printing device
JP4893658B2 (ja) プラテン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590662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79035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969151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485819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プラテン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1845070B (zh) 记录装置
JP2005022318A (ja) プラテン板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17229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449213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022320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690066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00284B2 (ja) プラテン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114940022B (zh) 记录装置
CN117429176A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5824976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9527289B2 (en) Recording device
CN114312030B (zh) 印刷装置
JP705956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2151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3151833A (ja) 記録装置
JP475104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3151843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