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0084A -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0084A
CN112010084A CN202010453169.8A CN202010453169A CN112010084A CN 112010084 A CN112010084 A CN 112010084A CN 202010453169 A CN202010453169 A CN 202010453169A CN 112010084 A CN112010084 A CN 112010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conveying
roller
processing apparatus
convey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31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阿形淳
辻宽治
深津正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519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09529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riority to CN2023116572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45179A/zh
Priority to CN202311660652.3A priority patent/CN1176451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10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00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68Reducing the speed of articles as they adva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4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and introducing into a pile
    • B65H29/145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and introducing into a pile the pile being formed between the two, or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2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contact with rotating friction members, e.g. rollers, brushes, or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8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4Pile receivers multiple or compartmented, e.d. for alternate, programmed, or selective fi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6Auxiliary devices for retaining articles in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2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the nip between moving belts o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65H31/36Auxiliary devices for contacting each article with a front stop as it is pil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65H31/38Apparatus for vibrating or knocking the pile during pi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90Machine drive
    • B65H2403/94Other features of machine drive
    • B65H2403/942Bidirectional powered handl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65H2404/1442Tripp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3Oscillating,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face of material, e.g. diverting means
    • B65H2404/632Wedg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1Prese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50Timing
    • B65H2513/51Sequence of pro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48Bookbin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8Devices for collating sheet copy material, e.g. sorters, control, copies in staples form
    • G03G15/6541Binding sets of sheets, e.g. by stapling, glueing
    • G03G15/6544Details about the binding means or proced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21Discharging tray, e.g. devices stabilis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py medium, postfixing-treatment, inverting, s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886Sorting or discharging
    • G03G2215/0089Shifting jo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片材处理设备包括第一传送路径、缓冲部、第二传送路径、传送辊对、支撑部、移动构件、管控部和处理单元。所述缓冲部构造成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彼此偏移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互叠置。在所述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被排出到所述支撑部上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向下游突出的偏移量大于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从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片材接触位置到所述管控部的距离。

Description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片材的片材处理设备以及一种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成像设备(例如,电子照相多功能设备)的可选功能,已知一种对已经通过成像设备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进行处理(例如,装订处理或分拣处理)的片材处理设备。日本专利特开No.2015-117075公开了一种后处理设备,在通过设置在处理托盘上方的片材排出辊将片材排出到处理托盘上之后,所述后处理设备通过使用桨叶和带来移动片材,以使片材抵接作为片材位置基准的端部管控构件。这些桨叶和带是与片材的上表面接触的旋转构件,并且在与片材排出辊的片材排出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上移动片材。
当通过仅与片材的上表面接触的旋转构件(如上述的桨叶和带那样)来对齐片材时,有时难以同时保持对齐精度并减少卡塞。也就是说,当旋转构件施加到片材的传送力太小时,有时片材不能到达端部管控构件而偏离对齐操作的基准位置。相反,在旋转构件施加到片材的传送力太大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片材在旋转构件和端部管控构件之间起皱而不能进行正常处理的状态。这种状态也称为卡塞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保持对齐精度的同时减少卡纸的发生的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片材处理设备包括:第一传送路径,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构造成接收片材;缓冲部,所述缓冲部构造成通过将通过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的多张片材相互叠置来执行缓冲操作;第二传送路径,通过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传送由所述缓冲部叠置的所述多张片材;传送辊对,所述传送辊对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并且构造成夹持通过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沿片材传送方向传送到所述传送辊对的片材,并且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传送被夹持的片材;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辊对的下游,并且由所述传送辊对排出的片材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辊对的下游,并且构造成接触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排出到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的上表面,并且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向下游移动接触的片材;管控部,所述管控部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移动构件的片材接触位置的下游,并且构造成抵接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以管控片材位置;以及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构造成对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并且片材位置已经被管控部管控的片材执行处理,其中,所述缓冲部构造成在所述多张片材中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彼此偏移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互叠置,所述第二片材是在所述多张片材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状态下叠置在所述第一片材上的片材,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被排出到所述支撑部上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向下游突出的偏移量大于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从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片材接触位置到所述管控部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片材处理设备包括:第一传送路径,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构造成接收片材;第二传送路径,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构造成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所述片材;传送辊对,所述传送辊对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并且构造成夹持和传送所述片材;支撑部,由所述传送辊对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排出的片材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管控部,所述管控部构造成与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所述片材接触并管控片材位置;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构造成对支撑在支撑部上的片材执行处理,并且在跟随所述传送辊对的片材传送方向的方向上移动;以及排出部,从所述支撑部沿排出方向排出的片材通过所述排出部,并且所述排出部在所述排出方向上位于所述处理单元的移动区域的下游。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一种片材处理设备包括:第一传送路径,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构造成接收片材;反转传送单元,所述反转传送单元构造成使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的片材反转;第二传送路径,所述第二传送路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下方延伸,并且构造成接收由所述反转传送单元反转的所述片材;传送辊对,所述传送辊对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并且构造成夹持和传送所述片材;支撑部,由所述传送辊对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排出的所述片材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传送辊对的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辊对的下游,并且构造成接触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排出到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的上表面,并且在片材传送方向上朝向下游移动片材;管控部,所述管控部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移动构件的片材接触位置的下游,并且构造成抵接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以管控片材位置;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构造成对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执行处理;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构造成抵接由所述处理单元处理的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并且在与所述片材传送方向相反的所述支撑部的排出方向上推动所述片材;第三传送路径,所述第三传送路径从所述支撑部延伸到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以及排出单元,所述排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传送路径中,并且构造成将由所述推动构件从所述支撑部推出的片材排出到所述片材处理设备的外部。
通过下文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部的示意图。
图3A至3D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操作的示图。
图4A至4D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操作的示图。
图5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入口辊的操作序列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前置缓冲辊的操作序列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反转传送辊的操作序列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内部排出辊的操作序列的流程图。
图10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的透视图。
图10B是在中间上引导件打开的状态下装订处理部的透视图。
图11A到11D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的操作的示图。
图12A到12D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的操作的示图。
图13A到13D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的操作的示图。
图14A和14B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的操作的示图。
图15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部的偏移量与装订处理部的对齐操作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的操作序列的流程图。
图17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的透视图。
图18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处理设备的示意图。
图19A到19D是示出了装订处理的示例的示图。
图20是第一修改例的剖视图。
图21是第二修改例的剖视图。
图22是第三修改例的剖视图。
图23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S的示意图。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S包括成像设备1、图像读取设备2、文档进给设备3和后处理设备4。成像系统1S在用作记录材料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如果需要的话,在由后处理设备4处理片材之后输出片材。以下将对各设备的操作进行简单描述,然后对后处理设备4进行详细描述。
文档进给设备3将放置在文档托盘18上的文档传送到图像读取部16、19。图像读取部16、19是从文档各表面读取图像信息的图像传感器,并且在一次文档传送中读取文档的两面。图像信息已被读取的文档被排出到文档排出部20上。另外,通过利用驱动装置17使图像读取部16往复移动,图像读取设备2能够从放置在压板玻璃上的静止文档读取图像信息。静止文档的示例包括例如不能使用文档进给设备3的小册子文档等。
成像设备1是包括直接转印型成像部1B的电子照相设备。成像部1B包括具有感光鼓9的盒8和设置在盒8上方的激光扫描仪单元15。在执行成像操作的情况下,旋转的感光鼓9的表面被充电,激光扫描仪单元15通过基于图像信息曝光感光鼓9而在感光鼓9的表面上绘制静电潜像。承载在感光鼓9上的静电潜像通过带电的调色剂颗粒显影为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感光鼓9和转印辊10彼此面对的转印部。成像设备1的控制器(即,稍后将描述的打印机控制器100)基于由图像读取部16和19读取的图像信息或经由网络从外部计算机接收的图像信息而执行由成像部1B进行的成像操作。
成像设备1包括以预定间隔逐张供给用作记录材料的片材的多个供给设备6。从进给设备6进给的片材在其歪斜被对准辊7校正之后被传送到转印部,在转印部中,承载在感光鼓9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所述片材上。定影单元11在片材的传送方向上设置在转印部的下游。定影单元11包括夹持并传送片材的旋转构件对以及用于加热调色剂图像的诸如卤素灯的发热构件,并且定影单元通过对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而对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执行图像定影处理。
在将已经经历成像的片材排出到成像设备1的外部的情况下,通过水平传送部14将已经通过定影单元11的片材传送到后处理设备4。在双面打印中已完成其第一表面上的片材成像的情况下,已经通过定影单元11的片材被传送到反转传送辊12上,被反转传送辊12转回并传送,并通过再传送部13再次传送到对准辊7。然后,由于片材再次通过转印部和定影单元11,图像形成在片材的第二表面上,然后通过水平传送部14将片材传送到后处理设备4。
上述成像部1B是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的示例,为此,可以使用通过中间转印构件将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的中间转印型电子照相单元。另外,可以使用喷墨系统或胶印系统的印刷单元作为成像部。
后处理设备
后处理设备4包括对从成像设备1接收的片材执行装订处理并将片材作为片材摞排出的装订处理部4A。另外,后处理设备4还可以仅排出从成像设备1接收的片材,而不对其执行装订处理。
后处理设备4包括作为传送片材的传送路径的进入路径81、内部排出路径82、第一排出路径83和第二排出路径84,以及设置为排出片材的排出目的地的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进入路径81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传送路径,通过第一传送路径从成像设备1接收并传送片材,而内部排出路径82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传送路径,通过第二传送路径朝向装订处理部4A传送片材。第一排出路径83是将片材排出到上部排出托盘25上的传送路径,第二排出路径84是用作将片材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第三传送路径的传送路径。
在进入路径81中,设置有入口辊21、前置缓冲辊22和入口传感器27。在第一排出路径83中,设置有用作反转传送单元的反转传送辊24。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设置有内部排出辊26、中间传送辊28、抛出辊29和前置中间支撑传感器38。在第二排出路径84中,设置有摞排出辊36。入口传感器27和前置中间支撑传感器38在片材处理设备中均用作在传送路径中的预定检测位置处检测片材的通过的片材检测部的示例。作为入口传感器27和前置中间支撑传感器38,可以使用通过利用光来检测检测位置处有无片材的光学传感器,如后所述。
以下将描述后处理设备4中的片材传送路径。应当注意,稍后将描述包括反转传送辊24的缓冲部4B的缓冲操作以及装订处理部4A的详细构造和操作。
入口辊21接收从成像设备1的水平传送部14排出的片材,并通过进入路径81朝向前置缓冲辊22传送该片材。入口传感器27在入口辊21和前置缓冲辊22之间的检测位置处检测片材。前置缓冲辊22朝向第一排出路径83传送从入口辊21接收的片材。
应当注意,在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片材尾端通过之后的预定时刻,前置缓冲辊22的片材传送速度提高到高于水平传送部14中的片材传送速度的速度。另外,可以将入口辊21的片材传送速度设置为高于水平传送部14中的片材传送速度,并且可以通过在前置缓冲辊22上游的入口辊21来提高传送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水平传送部14的传送辊和驱动该传送辊的马达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使得即使在片材被入口辊21拉动时传送辊也空转。
在片材的排出目的地是上部排出托盘25的情况下,反转传送辊24将从前置缓冲辊22接收的片材排出到上部排出托盘25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片材的尾端已经通过前置缓冲辊22之后,反转传送辊24在预定时刻减速到预定排出速度。
在片材的排出目的地是下部排出托盘37的情况下,反转传送辊24将从前置缓冲辊22接收的片材转回并朝向内部排出路径82传送该片材。止回挡板23设置于在反转传送辊24的片材排出方向上位于反转传送辊24上游的分支部分,在该分支部分处,进入路径81和内部排出路径82从第一排出路径83分支。止回挡板23具有抑制由反转传送辊24转回的片材反向移动到进入路径81中的功能。
设置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内部排出辊26、中间传送辊28和抛出辊29在相互传递从反转传送辊24接收的片材的同时将该片材朝向装订处理部4A传送。前置中间支撑传感器38在中间传送辊28和抛出辊29之间的位置检测片材。
装订处理部4A包括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单元的订书机,并且该装订处理部在对齐从内部排出路径82接收的多张片材之后用订书机钉住片材摞的预定位置。稍后将描述装订处理部4A的详细构造和操作。被装订处理部4A装订的片材摞通过用作第三传送路径的第二排出路径84被传递到摞排出辊36上,并且由用作排出单元的摞排出辊36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后处理设备4包括排出部D,该排出部是用于将由摞排出辊36沿排出方向传送的片材从设备内部排出到设备外部的开口部。
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都能够相对于后处理设备4的壳体上下移动。后处理设备4包括分别检测片材的上表面位置(即,支撑在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片材的高度)的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并且当任一传感器检测到片材时,后处理设备使对应的托盘沿A2或B2方向下降。另外,当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上部排出托盘25或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片材已经被移除时,相应的托盘沿A1或B1方向升高。因此,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被控制成根据每个托盘上的被支撑片材量而上升/下降,以便将被支撑片材的上表面保持在恒定高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分别用作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均被马达驱动装置控制以上升/下降。注意,可以利用其他机构(例如弹簧等推压构件)控制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使其上升/下降。
缓冲操作
接下来,将参考图2至4D详细描述缓冲操作。图2是缓冲部4B的示意图,图3A至图4D各自示出了缓冲操作。
如图2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部4B包括用作反转传送辊对的反转传送辊24、止回挡板23和用作中间辊对的内部排出辊26。另外,设置在进入路径81中的入口辊21、前置缓冲辊22和入口传感器27也参与缓冲操作。
构成入口辊21和前置缓冲辊22之间的片材传送路径(即,进入路径81的一部分)的传送引导件将被称为“入口上引导件40”和“入口下引导件41”。另外,构成内部排出辊26和中间传送辊28之间的片材传送路径(即,内部排出路径82的一部分)的传送引导件将被称为“内部排出上引导件46”和“内部排出下引导件47”。此外,在前置缓冲辊22和反转传送辊24之间的位置从与入口上引导件40相同的一侧引导片材的传送引导件将被称为“反向传送上引导件42”。另外,在反转传送辊24和内部排出辊26之间的位置从与内部排出下引导件47相同的一侧引导片材的传送引导件将被称为“反向传送下引导件43”。
由入口辊21传送的片材被入口上引导件40和入口下引导件41引导至前置缓冲辊22。入口传感器27设置在入口上引导件40上。作为入口传感器27,可以使用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其朝向进入路径81发射红外光,并检测来自片材的反射光,以确定检测位置处有无片材。在这种情况下,在入口下引导件41中与入口传感器27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尺寸等于或大于入口传感器27的聚光直径的孔,使得当片材未通过时不反射红外光。
止回挡板23设置在前置缓冲辊22的下游部分,在此处,进入路径81和内部排出路径82从第一排出路径83分支。止回挡板23通过旋转轴23a相对于内部排出上引导件46被可旋转地支撑。另外,止回挡板23始终被未示出的弹簧沿C2方向(即,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朝向图2中的位置推压,在该位置处,当沿旋转轴23a的轴向方向(即,片材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止回挡板23的远端部分与反向传送上引导件42重叠。另外,上述弹簧的弹簧常数被设定为这样的值,使得当从前置缓冲辊22传送出的片材抵接止回挡板23时,止回挡板23克服弹簧的推压力沿C1方向(即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枢转。因此,止回挡板23允许从前置缓冲辊22朝向反转传送辊24传送的片材通过。同时,当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尾端通过止回挡板23时,止回挡板23沿C2方向枢转,以抑制片材从反转传送辊24反向移动到前置缓冲辊22。
反转传送辊24包括反转传送上辊24a和反转传送下辊24b。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力被输入到反转传送上辊24a和反转传送下辊24b两者,并且反转传送上辊24a的旋转和反转传送下辊24b的旋转始终同步。
反转传送辊24构造成通过柱塞螺线管45彼此抵接和分离。具体地,分离杆44的一端联接到反转传送上辊24a的辊轴,并且分离杆44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反向传送上引导件42围绕杆支撑轴44a旋转。设置在分离杆44的另一端上的螺线管联接轴44b联接到柱塞螺线管45的柱塞。
当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时,柱塞由于磁力在D1方向上被吸引,分离杆44在E1方向上旋转,反转传送辊24转变到辊对的夹持部打开的分离状态。当停止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时,反转传送上辊24a通过联接到反转传送上辊24a的辊轴的加压弹簧48的推压力而抵接反转传送下辊24b,反转传送辊24转变到夹持部关闭的抵接状态。此时,分离杆44随着反转传送上辊24a的移动而沿E2方向旋转,并且柱塞螺线管45的柱塞沿D2方向移动。
内部排出辊26是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在片材传送方向上与反转传送辊24相邻的辊对,其能够在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上旋转。也就是说,内部排出辊26能够在从反转传送辊24朝向装订处理部4A的片材传送方向(即,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正向传送方向)以及从装订处理部4A朝向反转传送辊24的反向传送方向两个方向上传送片材。
接下来,将参考图3A至图4D详细描述缓冲部4B的缓冲操作。缓冲操作是这样的操作,其中,构成下一份片材摞的预定数量的片材被保持在缓冲部4B中,直到在装订处理部4A中完成对前一份片材摞的装订处理。通过执行该缓冲操作,成像系统可以在不降低成像设备1的生产率(即,每单位时间输出的图像的数量)的情况下执行包括装订处理的成像作业。
在下文中,为了区分片材,将片材按照从成像设备1传递到后处理设备4上的顺序称为“片材S1”、“片材S2”和“片材S3”。另外,在片材的片材传送方向上的端部中,首先通过入口辊21的端部将被称为“第一端”,而在第一端部之后通过入口辊21的端部将被称为“第二端”。另外,成像设备1的水平传送部14中的片材的传送速度将被称为V1,而在后处理设备4中加速之后的传送速度将被称为V2。
图3A示出了当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1的尾端(即,第二端S1b)刚通过入口传感器27的检测位置时的状态。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S1的第二端S1b通过时,前置缓冲辊22和反转传送辊24使片材S1从速度V1加速到速度V2。由于以这种方式使片材S1加速,片材S1与片材S1的后续片材S2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确保了反转操作(即,反转传送辊24的转回)所需的片材间隔。在图3A的时刻,反转传送辊24沿前置反向旋转方向R1旋转,并沿朝向上部排出托盘25的方向传送片材S1。
图3B示出了当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1的尾端(即,第二端S1b)刚通过止回挡板23时的状态。在片材S1的尾端(即,第二端S1b)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的预定时刻,反转传送辊24暂时停止旋转。该预定时刻是基于从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S1的尾端(即,第二端S1b)通过的时刻开始所经过的时间而确定的。
图3C示出了反转传送辊24已经开始沿旋转方向R2(反向旋转开始之后的旋转方向)旋转并且片材S1已经被传递到内部排出辊26上之后的状态。内部排出辊26在沿旋转方向R3旋转的状态下接收片材S1,并且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沿正向传送方向传送片材S1。另外,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S1的前端(即,第二端S1b)已经经过止回挡板23的位置之后,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2的前端(即,第一端S2a)到达止回挡板23。因此,片材S1和S2在传送路径的分支部分中以交错的方式被传送。
图3D示出了当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S1的前端(即,第二端S1b)已经从内部排出辊26被传送预定量并且内部排出辊26已暂时停止时的状态。在图3C的时刻之后,在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2的前端(即第一端S2a)到达反转传送辊24之前,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因此,反转传送上辊24a沿E1方向移动,反转传送辊24彼此分离。片材S1由处于静止状态的内部排出辊26保持,片材S1部分位于处于分离状态的反转传送辊24之间。因此,通过前置缓冲辊22从进入路径81传送到第一排出路径83中的片材S2以在片材S1上滑动的方式被传送。应当注意,在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片材S2尾端(即第二端S2b)的通过之后,片材S2也被前置缓冲辊22从速度V1加速到速度V2。
图4A示出了在内部排出辊26已经开始沿反向传送方向传送片材S1之后的状态。在片材S2被传送到预定位置时的时刻,内部排出辊26开始沿旋转方向R4旋转,并在反向传送方向上朝向反转传送辊24传送片材S1。类似于前置缓冲辊22,内部排出辊26的目标速度也被设置为速度V2。在片材S1的速度已经变得近似等于片材S2的速度之后(即,二者之间的相对速度已经变得近似为零之后)的时刻,停止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因此,反转传送上辊24a沿E2方向移动,由此反转传送辊24再次彼此抵接,并且片材S1和S2在相互叠置的状态下被夹持在反转传送辊24之间。另外,反转传送辊24已经开始与内部排出辊26同步地沿旋转方向R1旋转,并且被控制成使得在分离状态切换到抵接状态之前,其圆周速度变为等于前置缓冲辊22和内部排出辊26的圆周速度,即,速度V2。
图4B示出了在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2的尾端(即,第二端S2b)已经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的状态。在片材S2的尾端(即,第二端S2b)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的预定时刻,反转传送辊24暂时停止旋转。此时,处于叠置状态的片材S1和S2都停止移动,并且片材S1的第二端S1b相对于片材S2的第二端S2b在内部排出路径82的正向传送方向上突出预定偏移量k。如参照图4A所述,通过内部排出辊26在预定时刻开始沿反向传送方向传送片材S1来控制该偏移量k。
图4C示出了在反转传送辊24已经开始沿旋转方向R2旋转并且处于叠置状态的片材S1和S2已经被传递到内部排出辊26上之后的状态。内部排出辊26在沿旋转方向R3旋转的状态下接收片材S1和S2,并且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沿正向传送方向传送片材S1和S2。在保持叠置状态的同时,片材S1和S2通过内部排出路径82被传送到装订处理部4A。
应当注意,进入路径81中的第三片材S3的前端(即,第一端S3a)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S2的前端(即第二端S2b)已经通过止回挡板23的位置之后到达止回挡板23。因此,片材S2和S3在传送路径的分支部分处以交错的方式被传送。另外,在片材S2被夹持在内部排出辊26之间之后,反转传送上辊24a沿E1方向移动,反转传送辊24再次转变到分离状态,准备接收片材S2之后的片材S3。
图4D示出了反转传送辊24已经从分离状态转变为抵接状态之后的状态。在片材S2的第一端S2a从反转传送辊24释放之后,反转传送辊24从分离状态切换到抵接状态并夹持片材S3。然后,反转传送辊24对片材S3执行反向传送操作,片材S3继片材S1和S2之后通过内部排出路径82被传送到装订处理部4A。
缓冲三张以上片材的情况
尽管以上已经参照图3A至图4D描述了缓冲两张片材S1和S2的操作,但是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部4B也可以缓冲三张以上片材。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C所示,内部排出辊26停止在夹持片材S1和S2的状态,并且在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第三片材S3的第二端之后的预定时刻,沿反向传送方向传送片材S1和S2。然后,在内部排出辊26的传送速度与前置缓冲辊22的传送速度同步之后,反转传送辊24进入抵接状态,由此反转传送辊24夹持处于叠置状态的三张片材S1、S2和S3。此时,内部排出辊26在预定时刻开始反向传送片材S1和S2,由此第二片材S2的第二端在正向传送方向上相对于第三片材S3的第二端突出预定偏移量k。
另外,通过以适当的顺序重复打开/关闭反转传送辊24以及内部排出辊26的反向旋转,缓冲部4B可以缓冲例如至多五张片材。由于具有叠置三张以上片材的缓冲功能,后处理设备4可以在不降低成像设备1的生产率的情况下处理片材,这样有助于提高成像系统的整体生产率。
辊的驱动控制
接下来,将描述实现参照图3A至图4D描述的操作的控制结构。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S的构造的框图。成像设备1包括打印机控制器100,后处理设备4包括修整器控制器400。打印机控制器100和修整器控制器400通过通信接口彼此连接,并且彼此协作地控制成像系统1S的操作。
打印机控制器1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101和存储器102。CPU101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2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对成像设备1的总体控制。例如,CPU101执行使成像部1B执行成像操作的处理、使图像读取设备2执行读取操作以获得图像信息的处理,等等。存储器102包括诸如只读存储器(ROM)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以及诸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易失性存储介质,并用作程序和数据的存储空间以及CPU101执行程序的工作空间。存储器102用作存储用于控制成像设备的程序的非暂时性存储介质的示例。
打印机控制器100通过外部接口(I/F)104连接到诸如个人计算机或移动信息设备的外部设备,并接收向成像系统1S发出的执行成像作业的指令等。另外,打印机控制器100连接到用作成像系统1S的用户界面的操作显示部103。操作显示部103包括向用户显示信息的诸如液晶面板的显示设备,以及诸如物理键或液晶面板的触摸面板功能部的输入设备,通过该输入设备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操作。打印机控制器100与操作显示部103通信,以控制显示设备上显示的内容,并接收通过输入设备输入的信息。
修整器控制器4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401、存储器402和计时器403。CPU401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2中的程序,并执行对后处理设备4的总体控制。存储器402包括诸如只读存储器(ROM)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以及诸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易失性存储介质,并且用作程序和数据的存储空间以及CPU401执行程序的工作空间。存储器402用作存储用于控制成像设备的程序的非暂时性存储介质的示例。
计时器403是具有计时功能的电路元件,其被设置为用作实时时钟的集成电路,或者被设置为由CPU401执行的程序的模块。应当注意,这不限于计时器403,设置于打印机控制器100和修整器控制器400中的各个功能可以以独立硬件(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形式安装在控制器的电路上,或者可以设置成软件作为程序的功能单元。另外,可以将下面将描述的修整器控制器400的部分或全部功能设置在打印机控制器100中。
除了上述入口传感器27、前置中间支撑传感器38、柱塞螺线管45和订书机51之外,后处理设备4还包括多个马达M1至M11,其用作用于传送片材的驱动源或装订处理部4A的驱动源。其中,入口马达M1旋转驱动入口辊21。前置缓冲马达M2旋转驱动前置缓冲辊22。反转传送马达M3旋转驱动反转传送辊24。内部排出马达M4旋转驱动内部排出辊26。抛出马达M5旋转驱动抛出辊29。稍后将描述主要与装订处理部4A的装订处理以及装订后的片材摞的排出相关的其它马达M6至M11。应当注意,尽管上述各辊由独立的马达(马达M1至M5中的相应一个)驱动,但是只要如下文所述能够适当地控制各辊的驱动状态,也可以通过一个马达控制多个辊。
下面将参考图6至图9的流程图描述每个辊的操作序列。通过执行由修整器控制器400的CPU401从存储器402读取的程序来处理流程图的每个步骤。另外,在修整器控制器400已经从打印机控制器100接收到指示已经开始执行将下部排出托盘37设置为片材排出目的地的成像作业的通知的情况下,开始各操作序列。
应注意,在以下描述中,辊的旋转的开始和停止以及辊的旋转速度的改变是指CPU401向各个马达M1至M5的驱动电路发送指示旋转速度或旋转方向的信号的处理。另外,“启动计时器”、“停止计时器”等是指计时器403基于预设的等待时间相对于预定事件的发生时间对目标处理的执行时刻进行倒计时的功能。
入口辊的操作序列
首先,将参照图6描述入口辊21的操作序列。
在步骤S101中,使入口辊21以目标速度V1开始旋转。在步骤S102中,保持待机状态,同时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尾端的通过。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尾端的通过时,在步骤S103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为最后片材,在该片材不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并继续。在步骤S103中正在传送的片材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停止入口辊21的旋转,操作序列结束。
前置缓冲辊的操作序列
接下来,将参照图7描述前置缓冲辊22的操作序列。
在步骤S201中,前置缓冲辊22开始以目标速度V1旋转。在步骤S202中,保持待机状态,同时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尾端的通过。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尾端的通过时,在步骤S203中,开始使前置缓冲辊22加速到目标速度V2的处理,并且设置减速计时器。
减速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片材的尾端通过前置缓冲辊22的时刻或者该时刻之后的时刻。
在步骤S204中,在减速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205中开始使前置缓冲辊22减速到目标速度V1的处理。在步骤S206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是最后片材,在该片材不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202并继续。在步骤S206中正在传送的片材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在步骤S207中停止前置缓冲辊22的旋转,操作序列结束。
反转传送辊的操作序列
接下来,将参照图8描述反转传送辊24的操作序列。
在步骤S301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是缓冲操作的目标。在该片材是缓冲操作的目标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02,而在该片材不是缓冲操作的目标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21。在由装订处理部4A执行形成多份片材摞的成像作业的情况下,用作缓冲操作的目标的片材是在完成对前一份片材摞的装订处理之前从成像设备1传递到后处理设备4上的下一份片材。根据从打印机控制器100通知的成像作业的内容(例如,具体地,根据从成像设备1排出片材的间隔、传送方向上的片材长度、处理速度等)预先设置用作缓冲操作的目标的片材的数量。
步骤S302至S320对应于对用作缓冲目标的片材进行的操作。在步骤S302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为第一片材。在该片材是第一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03,而在该片材不是第一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07。
在步骤S303中,反转传送辊24开始沿前置反向旋转方向R1以目标速度V1旋转,并且反转传送辊24被设定至形成夹持部的抵接状态。在步骤S304中,保持待机状态,同时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检测到在进入路径81中片材尾端的通过。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尾端的通过时,在步骤S305中开始使反转传送辊24加速至目标速度V2的处理,并在步骤S306中设置各个计时器。
反转传送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片材的第二端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并且在片材的第二端通过反转传送辊之前的时刻。
分离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由反转传送辊24反转的片材的前端(即,片材的第二端)到达内部排出辊26之后的时刻。
在图9的步骤S408中,停止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与内部排出辊26的停止同步。
在步骤S306之后,与正在传送的片材不是第一片材的情况类似,处理进行到步骤S313。
在步骤S307中,保持待机状态,同时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片材尾端的通过。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尾端的通过时,在步骤S308中设置各个计时器。
启动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与内部排出辊26在图9的步骤S411中开始反向传送片材同步。
夹持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后述步骤S310中开始旋转的反转传送辊24的圆周速度达到速度V2之后的时刻。
反转传送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尾端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并且在片材的尾端通过反转传送辊24之前的时刻。
分离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由反转传送辊24反转的片材的前端(即,片材的第二端)到达内部排出辊26之后的时刻。
在图9的步骤S419中,停止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成与内部排出辊26的停止同步。
在步骤S309中,在启动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这里,当反转传送辊24在分离状态下待机时,正在传送的片材到达反转传送辊24,并叠置在被夹持在内部排出辊26之间的片材上,如图3D所示。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10中,反转传送辊24开始以目标速度V1沿前置反向旋转方向R1旋转。在步骤S311中,在夹持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12中停止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使反转传送辊24彼此抵接,如图4A所示。此时,在反转传送辊24以等于内部排出辊26的圆周速度的圆周速度旋转的同时,反转传送辊24从分离状态切换到抵接状态。在步骤S312之后,与正在传送的片材是第一片材的情况类似,处理进行到步骤S313。
在步骤S313中,在反转传送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14中,如图4B所示,反转传送辊24暂时停止,旋转方向从前置反向旋转方向R1切换到后反向旋转方向R2,并且反转传送辊24以目标速度V2被重新启动。在步骤S315中,确定是否继续缓冲操作,即,下一张待传送的片材是否也是缓冲操作的目标,在缓冲操作待继续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16。在步骤S316中,在分离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17中停止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反转传送辊24彼此分离,如图4C所示。在步骤S318中,在停止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19中,反转传送辊24停止。在步骤S320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为最后片材,在该片材不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301并继续。在步骤S320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最后的片材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结束。相反,在步骤S315中确定不继续缓冲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331中进入待机状态,直到停止计时器终止,然后在步骤S332中重置停止计时器。重置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尾端已经通过反转传送辊24之后的时刻。在步骤S332之后,处理进行到步骤S318,执行上述处理。
步骤S321至S329对应于对不是缓冲目标的片材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在反转传送辊24仍然处于抵接状态时执行由反转传送辊24进行的片材的反向传送。也就是说,在步骤S321中,反转传送辊24开始沿前置反向旋转方向R1以目标速度V1旋转,并且反转传送辊24被设定至形成夹持部的抵接状态。在步骤S322中,保持待机状态,同时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检测到在进入路径81中片材尾端的通过。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尾端的通过时,在步骤S323中开始使反转传送辊24加速至目标速度V2的处理,并在步骤S324中设置各个计时器。
反转传送计时器的结束时间被设定为在片材的第二端经过止回挡板23之后并且在片材的第二端经过反转传送辊之前的时刻。
停止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尾端通过反转传送辊24之后的时刻。
在步骤S325中,在反转传送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26中,反转传送辊24暂时停止,反转传送辊24的旋转方向从前置反向旋转方向R1切换到后反向旋转方向R2,并且反转传送辊24以目标速度V2被重新启动。在步骤S327中,在对停止计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28中,反转传送辊24停止。在步骤S329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为最后片材,在该片材不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301并继续。在步骤S329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结束。
内部排出辊的操作序列
接下来,将参照图9描述内部排出辊26的操作序列。
在步骤S401中,保持待机状态,同时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尾端的通过。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尾端的通过时,在步骤S402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为缓冲操作的目标。在该片材是缓冲操作的目标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403,而在该片材不是缓冲操作的目标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421。在步骤S403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为待由装订处理部4A处理的片材摞的第一片材。在该片材是所述片材摞的第一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404,而在该片材不是所述片材摞的第一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409。
在步骤S404中,基于在步骤S401中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尾端通过的时刻来设置各个计时器。
启动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这样的时刻,其使得在由反转传送辊24反转的片材到达内部排出辊26之前,内部排出辊26可以加速至目标速度V2。
停止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前端被传送经过反转传送辊24预定距离时的时刻。
在步骤S405中,在启动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06中,内部排出辊26在跟随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正向传送方向的旋转方向R3上以目标速度V2开始旋转。在步骤S407中,在停止计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08中内部排出辊26停止,处理返回到步骤S401。在步骤S408中内部排出辊26停止的时刻与在图8的步骤S319中反转传送辊24停止的时刻同步。另外,通过在步骤S408中使内部排出辊26停止,用作缓冲目标的第一片材停止在如图3D所示的被内部排出辊26保持的状态中。
步骤S409至S418对应于在传送除第一片材之外的用作缓冲目标的片材时所进行的操作。应当注意,在执行步骤S409至S413期间,内部排出辊26不接触正在传送的片材,而是接触由内部排出辊26保持的片材,即,正在被缓冲的片材。例如,当内部排出辊26在第二片材S2用作“正在传送的片材”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时,内部排出辊26实际上移动在图4B和4C之间的时间段内正在被缓冲的第一片材S1,直到片材S2的第二端S2b到达内部排出辊26。
在步骤S409中,基于在步骤S401中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尾端通过的时刻来设置各个计时器。
启动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使得在正在被缓冲的片材和正在传送的片材之间的偏移量为预定偏移量k,其中在以下步骤S411中开始沿反向传送方向传送正在被缓冲的片材。
设置反转传送计时器的终止时间,使得其与图8的步骤S314中反转传送辊24开始沿后反向旋转方向R2旋转的时刻同步。
停止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正在传送的片材的第二端被传送经过内部排出辊26预定距离时的时刻。在多张片材通过被内部排出辊26保持而被缓冲的情况下,相对于最上面的片材的第二端设定停止计时器。
在步骤S410中,在启动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11中,内部排出辊26在跟随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反向传送方向的旋转方向R4上以目标速度V2开始旋转。因此,正在被缓冲的片材沿反向传送方向被传送,并以预定偏移量k叠置在从前置缓冲辊22供给的正在传送的片材上,如图4A和4B所示。另外,内部排出辊26沿反向传送方向传送片材的传送速度V2等于前置缓冲辊22将片材传送到反转传送辊24中的传送速度。
在步骤S412中,在反转传送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13中,内部排出辊26暂时停止,内部排出辊26的旋转方向从反向旋转方向R4反转到正向旋转方向R3,并且内部排出辊26以目标速度V2被重新启动。内部排出辊26的这种反转操作与图8的步骤S314中执行的反转传送辊24的反转操作同步地执行。由此,将正在传送的片材和正在被缓冲的片材以叠置的状态从反转传送辊24传送到内部排出辊26上,如图4C所示。
在步骤S414中,在停止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15中确定是否继续缓冲操作,即,下一张到达内部排出辊26的片材是否也是缓冲目标。在继续缓冲操作的情况下,基于停止计时器的终止,在步骤S416中内部排出辊26停止,处理返回到步骤S401并继续。在这种情况下,对下一片材重复步骤S409至S414的处理,从而在缓冲部中使三张以上片材相互叠置。在缓冲操作不继续的情况下,在步骤S417中重置停止计时器,并且内部排出辊26继续旋转。重置的停止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尾端(即,正在传送的片材的第一端)已经通过内部排出辊26之后的时刻。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418中,在停止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进入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内部排出辊26停止。在步骤S420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为最后片材。在该片材不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401并继续。在该片材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结束。
步骤S421至S423对应于对不是缓冲目标的片材执行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排出辊26仅在正向传送方向上朝向装订处理部4A传送从反转传送辊24接收的片材,而不在反向传送方向上传送片材。也就是说,在步骤S421中,基于在步骤S401中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尾端通过的时刻来设置各个计时器。
启动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这样的时刻,其使得在由反转传送辊24反转的片材到达内部排出辊26之前,内部排出辊26可以加速至目标速度V2。
停止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尾端通过内部排出辊26之后的时刻。
在步骤S422中,在启动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23中,内部排出辊26在跟随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正向传送方向的旋转方向R3上以目标速度V2开始旋转。然后,在步骤S418中,在停止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19中内部排出辊26停止。在步骤S420中,确定正在传送的片材是否为最后片材。在该片材不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401并继续,而在该片材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结束。
装订处理部
接下来,将描述装订处理部4A。图10A是装订处理部4A的透视图,图10B是在中间上引导件31打开的状态下装订处理部4A的透视图。
如图10A和10B以及图1的示意图所示,装订处理部4A包括订书机51、中间上引导件31、中间下引导件32、纵向对齐基准板39、纵向对齐辊33、摞排出引导件34和引导件驱动部35。装订处理部4A通过订书机51对从内部排出路径82排出并支撑在中间支撑部上的片材执行装订处理,从而形成已装订的片材摞。
中间上引导件31和中间下引导件32构成中间支撑部,待处理的片材被支撑在该中间支撑部上。中间下引导件32用作由抛出辊29(内部排出路径82中最下游的辊)排出的片材的支撑部。
摞按压标记30可枢转地设置在抛出辊29的下游。摞按压标记30的下表面按压之前已经排出到中间支撑部上的前一片材的尾端,由此允许由抛出辊29随后排出的后续片材的前端通过前一片材的尾端上方的空间。也就是说,摞按压标记30用作用于使从抛出辊29排出的片材的尾端向下移动以防止片材之间的碰撞的装置。摞按压标记30的下表面在片材宽度方向上设置在这样的范围内,其使得可以按压可由装订处理部4A处理的各种尺寸的片材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
在中间下引导件32上方设置有作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移动构件的纵向对齐辊33。该纵向对齐辊33包括辊部33a,该辊部由弹性材料(例如合成橡胶或弹性体树脂)形成并被调整为外周面具有预定的摩擦系数。辊部33a由被中间上引导件31可旋转地支撑的轴部33b支撑,并且由包括齿轮部33c的驱动传递装置驱动以间歇地每次旋转一圈。从轴部33b的轴向方向观察时,作为纵向对齐辊33的外周部分的辊部33a具有非圆形形状。在片材被排出到中间支撑部上之前的待机状态下,纵向对齐辊33保持一旋转角度,使得辊部33a不会从中间上引导件31露出。另外,在纵向对齐辊33旋转一圈时,辊部33a通过设置在中间上引导件31中的开口部31a暂时露出,并且与支撑在中间下引导件32上的片材中的最上面的片材的上表面接触,以向该片材施加传送力。纵向对齐辊33对片材的接触压力被调整成使得纵向对齐辊33在片材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之后滑动。
中间支撑部设置有按压引导件56,该按压引导件是柔性片状构件。按压引导件56设置成抵接中间下引导件32,并通过预定的加压力按压被支撑在中间支撑部上的片材的上表面。
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控构件的纵向对齐基准板39在抛出辊29的片材排出方向上设置在纵向对齐辊33的下游。纵向对齐基准板39各自包括从中间下引导件32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基准壁39a作为抵接片材端部的管控部。另外,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两个纵向对齐基准板39设置在与片材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在以下描述中,由抛出辊29排出的片材朝向装订处理部4A中的纵向对齐基准板39移动的方向将被称为“纵向对齐方向X1”。纵向对齐方向X1是跟随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正向传送方向的方向,并且是纵向对齐辊33使片材朝向纵向对齐基准板39移动的方向。另外,与纵向对齐方向X1相反的方向(即,片材摞从装订处理部4A排出的方向)将被称为“摞排出方向X2”。
订书机51在预定位置对支撑在中间支撑部上并在纵向对齐方向X1和片材宽度方向上对齐的多张片材执行装订处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订书机51在片材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与横向对齐基准板52相同的一侧,并且设置成可在纵向对齐方向X1以及摞排出方向X2上移动。另外,中间下引导件32足够大,以便支撑沿长边进给方向传送到其上的A4尺寸的片材,其中纵向对齐方向X1平行于长边方向,片材宽度方向平行于短边方向。因此,订书机51不仅能够执行钉住支撑在中间支撑部上的片材摞的角部的角部装订,还能够执行长边装订,在长边装订中订书机51在相对于片材摞移动的同时沿着片材摞的长边钉住多个位置。
将参照图19A至图19D描述片材的特定装订位置。在图19A至图19D所示的示例中,成像设备1和后处理设备4沿长边传送方向传送片材,图中的竖直方向对应于片材的长边方向。图19A示出了在图1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51a(该位置是距离纵向对齐基准板39较近一侧上的位置)处对片材执行装订处理的结果,在该片材上已经在成像设备1中从片材的下端Sd侧向上端Su侧打印有图像。在这种情况下,片材的上端Su将是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在正向传送方向上的前端。然后,在片材的已经打印有图像的一面面向下以面向中间下引导件32并且片材的上端Su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状态下,订书机51在图1的位置51a执行装订处理,由此形成在图像表面中的左上角装订位置St处被钉住的片材摞,如图19A所示。另外,在已经从片材的下端Sd侧向上端Su侧打印有图像的片材上沿片材传送方向移动订书机51的同时在两个装订位置St处执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形成左端部被装订的片材摞,如图19B所示。
同时,图19C示出了在图1中由虚线表示的位置51b(该位置是距离纵向对齐基准板39较远一侧上的位置)处对片材执行装订处理的结果,在该片材上已经在成像设备1中从片材的上端Su侧向下端Sd侧打印有图像。片材的下端Sd将是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在正向传送方向上的前端。然后,在片材的已经打印有图像的一面面向下并且片材的下端Sd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状态下,装订机51在图1的位置51b执行装订处理,由此形成在图像表面中的右上角装订位置St处被订住的片材摞,如图19C所示。另外,在已经从片材的上端Su侧向下端Sd侧打印有图像的片材上沿片材传送方向移动订书机51的同时在两个装订位置St处执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形成右端部被装订的片材摞,如图19D所示。
应当注意,订书机51并不限定于使用订书钉装订片材的订书机,也可以使用不使用订书钉装订片材的系统。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将片材夹持在凹凸表面之间而在片材之间产生压缩结合的系统,或者将片材切割成U形并折叠U形部的系统。
在两个纵向对齐基准板39之间设置有作为推动构件的摞排出引导件34,该推动构件将处理过的片材从中间支撑部推出。摞排出引导件34安装在图1所示的引导件驱动部35上,并且能够在作为排出方向的摞排出方向X2上以及纵向对齐方向X1上移动。另外,如图10B所示,在中间下引导件32中限定有引导摞排出引导件34的移动的滑动凹槽32a。
横向对齐基准板52被固定至中间下引导件32,横向对齐码放器58被设置成可沿片材宽度方向相对于横向对齐基准板52移动。横向对齐基准板52包括从中间下引导件32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并沿纵向对齐方向X1延伸的基准壁52a,并且横向对齐基准板52在片材宽度方向上与横向对齐码放器58相对。
中间上引导件31被支撑成可以相对于中间下引导件32围绕中间下引导件32的支撑部32b枢转(即,可开闭)。固定至中间下引导件32的抵接板54、57分别与中间上引导件31的开/闭手柄53和固定板55抵接,从而使中间上引导件31相对于中间下引导件32定位。抵接板54、57由铁等可磁化金属形成,开/闭手柄53和固定板55在其内部包括磁铁,中间上引导件31的移动受到磁力的限制。开/闭手柄53设置在例如在打开设置在后处理设备4的壳体前侧的开/闭盖时能够接近的位置。因此,当在装订处理部4A中发生片材卡塞时,用户可以打开开/闭盖,抓住开/闭手柄53,从而打开中间上引导件31以移除卡塞的片材。
应当注意,代替使用磁铁的固定机构,也可以使用卡扣机构,其中,在中间上引导件31和中间下引导件32中的一个上设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爪状部,而在另一个引导件上设置有与该爪状部接合的凹部。另外,作为固定机构的另一示例,可以通过在中间上引导件31和中间下引导件32中的一个上设置杆状突起(即,暗榫)并在另一个引导件上设置与该突起接合的钩来限制中间上引导件31和中间下引导件32之间的相对移动。
如图5所示,后处理设备4包括纵向对齐马达M6、用作横向对齐马达的码放器驱动马达M7、订书机移动马达M8、装订马达M9、引导件驱动马达M10和摞排出马达M11,主要作为与装订处理部4A的操作相关的驱动源。纵向对齐马达M6提供驱动力,该驱动力使得纵向对齐辊33间歇操作以每次旋转一圈。码放器驱动马达M7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横向对齐码放器58。订书机移动马达M8沿纵向对齐方向X1和摞排出方向X2移动订书机51。装订马达M9使订书机51执行装订片材摞的操作。引导件驱动电机M10驱动引导件驱动部35,以使摞排出引导件34滑动。摞排出马达M11旋转驱动摞排出辊36。
装订处理部的操作
以下将描述装订处理部4A对齐片材并通过订书机51装订片材摞的操作。应当注意,图11A、11C、12A、12C、13A、13C、14A和14B是沿图10A的箭头F的方向(即片材的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另外,图11B、11D、12B、12D、13B和13D是沿图10A的箭头G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图11A和11B示出了第一片材S1将被排出到装订处理部4A的状态。抛出辊29正在夹持片材S1并将片材S1排出到中间支撑部上。另外,摞按压标记30已经通过被片材S1按压而在J1方向上枢转,由此从片材的排出路径缩回。片材S1通过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处于待机位置的横向对齐码放器58和横向对齐基准板52之间的空间,并沿纵向对齐方向X1移动。
图11C和11D示出了第一片材S1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尾端刚从抛出辊29释放之后的状态。由于片材S1从抛出辊29的夹持部被释放,摞按压标记30沿J2方向枢转,并将片材S1的尾端降低到低于抛出辊29的夹持部位置的位置。此时,片材S1被夹持在按压引导件56和中间下引导件32之间。另外,在片材的尾端从抛出辊29释放时,片材S1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前端已经前进到纵向对齐辊33下方的位置。
如图12A和12B所示,在片材S1的尾端已经从抛出辊29释放之后,沿N方向旋转的纵向对齐辊33的辊部与片材S1接触,并沿纵向对齐方向X1移动片材S1。因此,片材S1的前端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由此片材S1的位置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对齐。
如图12C和12D所示,在纵向对齐辊33与片材S1分离之后,横向对齐码放器58沿M1方向移动,并朝着横向对齐基准板52移动片材S1。因此,片材S1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即,片材S1的侧边缘)抵接横向对齐基准板52,片材S1的位置在片材宽度方向(即,在横向方向)上对齐。
如图13A和13B所示,当完成片材S1在横向方向上的对齐时,横向对齐码放器58沿M2方向移动以返回到待机位置。因此,装订处理部4A可以接收下一张片材S2。应当注意,尽管描述是基于在横向对齐码放器58已返回到待机位置之后开始通过抛出辊29排出片材S2的前提,但是也可以在横向对齐码放器58返回到待机位置之前开始排出片材S2。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片材S2在横向对齐码放器58的上表面上滑动的同时被排出,当横向对齐码放器58返回到待机位置时,片材S2从横向对齐码放器58的上表面掉落到中间下导向件32的上表面上。
之后,重复图12A至图13B的操作,直到构成一份片材摞的最后片材的对齐完成。然后,当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对最后片材的对齐操作完成时,订书机51钉住片材摞上的预定位置。
如图13C和13D所示,当订书机51执行装订操作时,引导件驱动部35开始驱动,通过基部构件59连接到引导件驱动部35的摞排出引导件34沿H1方向移动。因此,将已装订的片材摞SB沿摞排出方向X2推向摞排出辊36。此时,摞排出辊36的上辊36a和下辊36b彼此分离。另外,片材摞SB由构成第二排出路径84的中间下引导件32和排出上引导件85的上游部分引导到摞排出辊36。该上游部分是相对于抛出辊29沿摞排出方向X2延伸到下游侧的部分。
如图14A所示,当片材摞SB在摞排出方向X2上的前端到达摞排出辊36时,摞排出引导件34暂时停止。然后,上辊36a沿P1方向移动,摞排出辊36彼此抵接。摞排出引导件34随着摞排出辊36开始旋转而再次开始沿摞排出方向X2移动。因此,片材摞SB被摞排出辊36夹持,并继续被摞排出辊36沿摞排出方向X2排出。
如图14B所示,当片材摞SB在摞排出方向X2上的尾端从摞排出辊36释放时,上辊36a沿P2方向移动,摞排出辊36再次彼此分离。被摞排出辊36排出到后处理设备4外部的片材摞SB被支撑在下部排出托盘37上。另外,摞排出引导件34沿纵向对齐方向X1移动并返回到图11A的待机位置,由此装订处理部4A可以接收下一张片材。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用作夹持和传送片材的传送辊对的抛出辊29将片材沿纵向对齐方向X1排出到中间支撑部上。然后,通过使用作为接触片材上表面的移动构件的纵向对齐辊33沿纵向对齐方向X1进一步移动片材,使片材抵接用作管控部的基准壁39a。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订书机51的移动区域在订书机51的移动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为摞排出方向X2)上设置在摞排出辊36的上游,摞排出辊36设置在后处理设备4的壳体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边界部处。根据这种构造,由于在下部排出托盘37上方的空间中不存在订书机51或订书机51的驱动机构等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出被支撑在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片材。
另外,在取出支撑在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片材时,能够避免使用者的手或被取出的片材错误地接触正在被对齐的片材或订书机51。因此,能够避免发生由使用者引起的对齐错误或妨碍订书机51的操作。此外,将摞排出辊36之间的分离量设定为最小需要值更有效,因为能够更可靠地避免从排出部接近正在被对齐的片材或接近订书机51。也就是说,摞排出辊36还用作阻止物体从后处理设备4外部进入内部的阻挡部。
顺便提及,作为用于在中间支撑部(即,后处理设备的处理盘)上对齐片材的系统,已知这样一种构造,其中传送辊对将片材排出到中间支撑部上的片材传送方向不同于中间支撑部上的片材的纵向对齐方向X1。也就是说,已知这样一种构造,其中传送辊对设置在中间支撑部上方,在将片材排出到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上游侧之后,通过如纵向对齐辊33那样接触片材上表面的对齐构件使落到中间支撑部上的片材朝向纵向对齐基准板39移动。然而,根据该构造,纵向对齐辊33使片材朝向纵向对齐基准板39移动的距离有时会变大(例如,50mm以上),仅与片材的一个表面接触的纵向对齐辊33可能无法实现足够的对齐精度。然而,例如,如果纵向对齐辊33对片材的接触压力增大以增大施加到片材的传送力,则可能在纵向对齐辊33和纵向对齐基准板39之间发生片材的起皱。
相反,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夹持并传送片材的抛出辊29排出片材的方向与接触片材的一个表面的纵向对齐辊33使得片材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方向(即,纵向对齐方向X1)对齐。因此,可以减少与片材的一个表面接触的纵向对齐辊33的传送定量,由此可以在避免片材起皱的同时提高对齐精度。也就是说,通过夹持片材的抛出辊29,可以将片材传送到片材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前端足够靠近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位置,例如,传送到距纵向对齐基准板39 20mm的位置。然后,仅通过使纵向对齐辊33与片材的上表面接触并使片材移动较小距离,就可以使片材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
被缓冲片材的偏移量与装订处理部中的对齐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缓冲部4B中的偏移量k和装订处理部4A中的对齐操作之间的关系。
图15示出了在待传送到装订处理部4A的片材是缓冲部4B中叠置的片材S1和S2的情况下第一片材S1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尾端刚从抛出辊29释放之后的状态。此时,待叠置在中间支撑部上的片材S1上的第二片材S2被抛出辊29夹持。另外,片材S1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前端尚未到达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基准壁39a,并且受到来自纵向对齐辊33的辊部33a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传送力。
在此,将纵向对齐辊33的片材接触位置与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标准壁39a之间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距离设为k0。以下,该距离将被称为“从纵向对齐辊33到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距离”。应当注意,纵向对齐辊33的片材接触位置是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位置,该位置可以被认为是纵向对齐辊33的辊部33a向片材施加传送力的作用点,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等于轴部33b的轴心。
如上所述,当在缓冲部4B中叠置多张片材时,缓冲操作被控制成使得所述片材均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彼此偏移预定偏移量k。偏移量k对应于在中间支撑部上沿竖直方向叠置的两张片材中的第一片材S1的前端S1b相对于叠置在其上的第二片材S2的前端S2b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向下游侧突出的长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试图通过仅接触片材的上表面的旋转构件(例如纵向对齐辊33)来对齐叠置在缓冲部中的片材,则接触旋转构件的片材与不接触旋转构件的片材之间在片材接收的传送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常规上难以在保持叠置在缓冲部中的多张片材中每张片材的对齐精度的同时抑制卡塞的发生。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偏移量k被设定为比从纵向对齐辊33到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距离k0大的值,即,k>k0成立。在以下描述中,将说明通过将偏移量k设定为这样的值能够提高纵向对齐辊33的对齐操作的精度,同时能够抑制装订处理部4A中卡塞的发生。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偏移量k大于距离k0,如图15所示,通常在片材S1的前端S1b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之前,片材S2的前端S2b定位在纵向对齐辊33的片材接触位置的上游。当纵向对齐辊33在该状态下旋转时,辊部33a在片材接触位置处与第一片材S1接触,并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施加传送力。然后,在第一片材S1已经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并且其片材位置在纵向方向上对齐之后,由抛出辊29送出的第二片材S2的前端S2b到达纵向对齐辊33的片材接触位置。然后,纵向对齐辊33第二次旋转,在片材接触位置与第二片材S2接触,以向其施加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传送力,由此第二片材S2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
如上所述,由于偏移量k大于距离k0,当通过纵向对齐辊33对齐叠置在缓冲部4B中的片材S1和S2时,纵向对齐辊33可接触多张叠置片材中的每一张。尽管这里描述了两张片材在缓冲部4B中彼此叠置的情况,但是在三张以上片材彼此叠置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类似的优点,只要彼此竖直叠置的两张片材之间的偏移量k大于距离k0。
相反,如果偏移量k等于或小于从纵向对齐辊33到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距离k0,则叠置在片材S1上的片材S2可能会在片材S1到达纵向对齐基准板39之前到达纵向对齐辊33的片材接触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片材S1从中间下引导件32接收摩擦力时,来自纵向对齐辊33的传送力被施加到片材S2,由此片材S2可能会在片材S1上滑动并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移动超过片材S1。然后,当片材S2在片材S1之前到达纵向对齐基准板39时,纵向对齐辊33的传送力未被传递到片材S1,片材S1停止在远离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位置。因此,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对齐精度降低。
为了避免对齐精度的这种劣化,可以考虑增大纵向对齐辊33对片材的接触压力以增大施加到片材的传送力。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片材变得更可能在纵向对齐辊33和纵向对齐基准板39之间起皱,这样导致装订处理部4A中发生卡塞。因此,在偏移量k等于或小于距离K0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同时保持对齐精度并抑制卡塞。
相反,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将被缓冲片材的偏移量k设定为大于从纵向对齐辊33到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距离k0的值,所以可以使纵向对齐辊33接触多张片材中的每一张。另外,由于设置在纵向对齐辊33上游的抛出辊29是夹持和传送片材的传送辊对,因此可以将每张片材可靠地传送到纵向对齐辊33的片材接触位置。因此,即使在纵向对齐辊33对片材施加的传送力较小、发生片材起皱的可能性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多张叠置片材更可靠地朝向纵向对齐基准板39移动。因此,能够同时提高纵向对齐辊33的对齐操作的精度并抑制装订处理部4A中的卡纸。
特别地,在连接到生产率高的成像设备1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后处理设备4中,需要在缓冲部4B中将三张以上片材彼此叠置。另外,由于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用于每张被缓冲片材的对齐操作的时间(即,直到不经受缓冲操作的第一片材到达装订处理部4A的时间)较短,因此需要快速对齐多张被缓冲片材。在这种困难条件下执行对齐操作的情况下,本技术特别有效,因为本技术可以用于在保持对齐精度的同时抑制卡塞。
应当注意,在从纵向对齐辊33到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距离k0为20mm的情况下,被缓冲片材的偏移量k例如优选为35mm左右。通过将偏移量k和距离k0之间的差设定为适当的值,可以降低叠置在片材S1上的片材S2在片材S1到达纵向对齐基准板39之前与纵向对齐辊33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在通过纵向对齐辊33对齐多张被缓冲片材时,尽管每次纵向对齐辊33旋转一圈时,抛出辊29可以暂时停止,但是抛出辊29也可以以恒定速度V2连续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抛出辊29以速度V2使片材移动偏移量k的时间与纵向对齐辊33的旋转间隔同步。在任一情况下,通过将纵向对齐辊33设置成在每次由抛出辊29将多张被缓冲片材中的一张片材传送到纵向对齐辊33的片材接触位置时旋转一圈,纵向对齐辊33能够接触每张片材。
装订处理部的操作序列
将参考图16的流程图描述实现上述操作的装订处理部的操作序列。流程图的每个步骤通过由图5所示的修整器控制器400的CPU401执行从存储器402读出的程序来进行。另外,当修整器控制器400从打印机控制器100接收到指示请求由装订处理部4A执行装订处理的成像作业的通知时,该操作序列开始。
在步骤S501中,保持待机状态,同时确定前置中间支撑传感器38是否检测到内部排出路径82中有片材通过。当前置中间支撑传感器38检测到片材时,在步骤S502中,设置纵向对齐计时器和码放器计时器。
纵向对齐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片材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尾端通过抛出辊29之后的时刻。应当注意,在叠置在缓冲部4B中的被缓冲片材是当前片材的情况下,纵向对齐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第一片材的尾端通过抛出辊29之后的时刻。
码放器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步骤S504中的纵向对齐辊33的对齐操作完成之后的时刻。在叠置在缓冲部4B中的被缓冲片材是当前片材的情况下,码放器计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步骤S504中纵向对齐辊33对所有被缓冲片材的对齐操作均已完成之后的时刻。
在步骤S503中,在纵向对齐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保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504中纵向对齐辊331旋转一圈,由此开始纵向对齐操作。在叠置在缓冲部4B中的被缓冲片材是当前片材的情况下,纵向对齐辊33以被缓冲片材的数量重复地旋转。在步骤S505中,在码放器计时器倒计时的同时采取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506中,横向对齐码放器58开始从待机位置朝向横向对齐基准板52移动,由此开始横向方向上的对齐操作。
在步骤S507中,确定当前片材是否为最后片材,即,当前片材是否是构成片材摞的片材中装订处理部4A最后接收的片材。在当前片材不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在步骤S509中横向对齐码放器58开始向待机位置移动,然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501,并重复上述处理。在当前片材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510。
在步骤S510中,通过订书机51执行片材摞的装订操作。在片材摞的长边待装订的情况下,在通过订书机移动马达M8沿纵向对齐方向X1或摞排出方向X2移动订书机51的同时通过订书机51钉住沿着片材摞长边的多个位置。
当装订处理结束时,在步骤S511中开始使横向对齐码放器58返回待机位置的返回操作,在步骤S512中使摞排出引导件34沿摞排出方向X2移动。当片材摞SB在摞排出方向X2上的前端已经通过处于分离状态的摞排出辊36时,摞排出引导件34暂时停止,在步骤S513中上辊36a向下移动以通过摞排出辊36夹持片材摞SB。然后,在步骤S514中摞排出辊36开始旋转以将片材摞SB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
在步骤S515中待机直到完成片材摞SB的排出之后,在步骤S516中上辊36a升高,由此摞排出辊36再次彼此分离。另外,在步骤S517中,摞排出引导件34沿纵向对齐方向X1移动,由此返回到待机位置。当摞排出引导件34返回到待机位置时,操作序列完成。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桨叶状旋转构件作为与片材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移动片材以对齐片材的移动构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和功能的其他元件将由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其描述。
如图17所示,在装订处理部4A中设置有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移动构件的对齐桨叶60,代替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非圆形纵向对齐辊33。对齐桨叶60包括两个桨叶部60a、轴部60b和齿轮部60c。桨叶部60a设置于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轴部60b彼此对称的位置处(即,彼此分开180°的位置处),并且每个桨叶部均从轴部60b沿径向方向向外突出。每个桨叶部60a是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的叶片构件,并且对齐桨叶60通过桨叶部60a与片材接触。应当注意,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对齐桨叶60的片材接触位置是轴部60b在纵向对齐方向X1上的轴向中心位置。
轴部60b由中间上引导件31可枢转地支撑,并且由包括齿轮部60c的驱动传递装置驱动以间歇地每次旋转180°。对齐桨叶60的驱动源是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图5中示出的纵向对齐马达M6。
除了对齐桨叶60在一次对齐操作中的旋转量为180°之外,包括对齐桨叶60的装订处理部4A的操作序列与参照图16描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序列相同。因此,由于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原因,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也能够同时提高片材的对齐精度并减少装订处理部4A中的卡塞。
应当注意,由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对齐桨叶60在一次对齐操作中的旋转量,180°即足够,因此预期对齐桨叶60缩短对齐操作之间的间隔,从而缩短装订处理所需的时间。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能够升降的辊构件作为与片材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移动片材以对齐片材的移动构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和功能的其他元件将由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其描述。
如图18所示,在装订处理部4A中设置有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移动构件的升/降辊70,代替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非圆形纵向对齐辊33和对齐桨叶60。升/降辊70包括具有柱形形状的辊体71和可旋转地支撑辊体71的升/降臂72。使辊体71旋转的驱动源是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图5中示出的纵向对齐马达M6。另外,升/降臂72通过例如被柱塞螺线管按压而向下摆动,使辊体71移动到辊体71与中间下引导件32接触的位置,并且通过释放柱塞螺线管的加压而向上摆动。在这样的构造中,在辊体71仍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辊体71可以沿着纵向对齐方向X1在旋转方向上旋转任意时间。应当注意,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升/降辊70的片材接触位置是当升/降辊70下降时辊体71的轴向中心。
除了通过改变升/降辊70执行对齐操作的时间段的长度来处理被缓冲片材之外,包括升/降辊70的装订处理部4A的操作序列与参照图16描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序列相同。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当在图16的步骤S504中操作升/降辊70时,可以根据叠置在缓冲部4B中的被缓冲片材的数量来改变在下降状态下旋转驱动辊体71的时间段的长度。因此,由于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原因,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也能够同时提高片材的对齐精度并减少装订处理部4A中的卡塞。
应当注意,也可以设置在每次纵向对齐马达M6旋转预定量时使升/降辊70升高或降低的凸轮机构,代替除了纵向对齐马达M6之外另外设置使升/降辊70升高或降低的驱动源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的装订处理部4A的操作序列中,类似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通过改变由升/降辊70进行的对齐操作的次数来处理被缓冲的片材。
第一修改例
在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图20所示的第一修改例的构造。第一修改例是这样一种构造,其中未设置摞排出辊36,入口上引导件40被设置为固定引导件,并且入口上引导件40和中间下引导件32构成片材的排出部D。摞排出引导件34能够使片材移动到片材可以被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位置,并且片材可以由摞排出引导件34通过排出部D被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排出部D是比可以积聚在中间下引导件32上的片材摞的最大厚度稍宽的间隙。该间隙构成阻挡部。在这种情况下,排出部D在摞排出方向X2上设置在充分远离订书机51的移动区域的位置。
第二修改例
此外,可以采用图21所示的第二修改例的构造。第二修改例是这样一种构造,其中在排出部D附近设置有排出标记144作为阻挡部。标记144由旋转轴144a和标记表面144b构成。标记144可围绕旋转轴144a旋转,在由图21中的实线表示的第一位置被未示出的止动件定位,同时由于其重量或弹性构件而沿着图21中的逆时针方向被推压。此外,标记144构造成可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由虚线表示的第二位置。当从中间支撑部142排出片材时,标记144被片材的前端推动并从第一位置枢转到第二位置,由此产生传送路径。同时,通过标记144可以阻止从排出部D外部接近正在被对齐的片材或订书机51。
第三修改例
此外,可以采用图22所示的第三修改例的构造。第三修改例是这样一种构造,其中作为开/闭构件的闸板141被设置为阻挡部。通过未示出的致动器使闸板141在对齐操作和装订处理操作期间位于阻挡排出部D的位置(即,图22的位置141a)。另外,仅在排出片材摞时,通过致动器使闸板141缩回到打开排出部D的位置(即,图22的位置141b)。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闸板141,能够阻止接近正在被对齐的片材和订书机51。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片材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尾端用作用于对齐片材的对齐基准。与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和功能的其他元件将由与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其描述。
图23是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的用于描述其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
从成像设备1的水平传送部14排出的片材由入口辊21接收。由入口辊21接收片材的传送路径对应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传送路径。在入口辊21的下游设置有切换传送路径的挡板引导件143。挡板引导件143可以通过未示出的致动器在图23所示的位置与挡板引导件143从图23的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的位置之间切换,由此可以切换片材的传送路径。当将片材传送到上部排出托盘25时,挡板引导件143从图23所示的位置切换到挡板引导件14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的位置。基于片材的尾端通过入口传感器27的时间来控制传送速度,并且片材被排出到上部排出托盘25上。
在片材的排出目的地是下部排出托盘37的情况下,挡板引导件143保持在图23所示的位置。被传送的片材被传送到第二传送路径。片材在第二传送路径中通过中间传送辊28被传送到用作传送辊对的抛出辊29,并被传送到由中间上引导件31和中间下引导件32构成的中间支撑部142。用作管控部的纵向对齐基准板39设置在中间支撑部142的最上游部分,通过使片材在传送方向上的尾端抵接纵向对齐基准板39来对齐片材摞。
另外,用于将从抛出辊29释放的片材推靠纵向对齐基准板39的纵向对齐辊33被第一中间支撑上引导件131a可旋转地支撑。在片材的尾端通过前置中间支撑传感器38之后,纵向对齐辊33在预定时刻朝向纵向对齐基准板39传送片材。
另外,用于向下推动片材的尾端从而将片材的尾端可靠地引入到第二中间支撑上引导件131b下方的空间的摞按压标记30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抛出辊29的下游位置处。
在片材到达纵向对齐基准板39之后,未示出的横向对齐码放器与未示出的横向对齐基准板执行对齐操作,以对齐片材摞。在完成预定数量的片材的对齐之后,通过订书机51执行装订处理。订书机51可以通过未示出的致动器和移动机构沿着片材传送方向移动。订书机51可以在图23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51a和由虚线表示的位置51b之间移动。
装订处理已完成的片材摞由摞排出辊36通过排出部D排出到后处理设备4外部,并被支撑在下部排出托盘37上。类似于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订书机51的移动区域在片材摞的排出方向上设置在后处理设备4的摞排出辊36的上游。根据这种构造,由于下部排出托盘37上方的空间中不存在订书机51或订书机51的驱动机构等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出被支撑在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片材。另外,能够阻止用户或用户所取出的片材错误地接触正在被对齐的片材或订书机51。
应当注意,尽管在图23所示的示例中摞排出辊36还用作阻止物品从后处理设备4的外部进入内部的阻挡部,但是也可以设置第一至第三修改例中例示的其他阻挡部。另外,下部排出托盘37的操作等与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相同。应当注意,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排出方向与抛出辊29的传送方向相同。
同样,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将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尾端用作对齐基准的构造,也可以获得与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例中描述的优点等同的优点。
其他实施例
在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直接连接到成像设备1的后处理设备4作为片材处理设备的示例。但是,本技术也适用于通过中间单元从成像设备1接收片材的片材处理设备,例如,安装在内部排出型成像设备的排出空间中的中继传送单元。另外,包括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设备的成像系统的示例包括这样一种系统,其中具有成像设备1和后处理设备4的功能的模块被并入单个壳体中。
另外,订书机51是处理片材的处理单元的示例,也可以例如将在中间支撑部中对齐的片材摞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而不装订片材摞。另外,已经示出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后处理设备4作为传送片材的片材传送设备的示例,本技术也可应用于除了处理已经通过成像设备形成有图像的片材或记录材料的片材处理设备之外的片材传送设备。
还可以利用系统或设备的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介质(也可以更完整地称为“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例如,一个或多个程序)以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功能和/或包括用于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功能的一个或多个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计算机,采用由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执行的方法(例如,通过从存储介质读出并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功能和/或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电路以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功能)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计算机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并且可以包括单独的计算机或单独的处理器的网络以读出并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以例如从网络或存储介质提供给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例如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存储器、光盘(例如压缩盘(CD)、数字通用光盘(DVD)或蓝光光盘(BD)TM)、闪存设备、存储卡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对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应作最广义的解释,从而涵盖所有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8)

1.一种片材处理设备,包括:
第一传送路径,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构造成接收片材;
缓冲部,所述缓冲部构造成通过将通过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的多张片材相互叠置来执行缓冲操作;
第二传送路径,通过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传送由所述缓冲部叠置的所述多张片材;
传送辊对,所述传送辊对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并且构造成夹持通过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沿片材传送方向被传送到所述传送辊对的片材,并且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传送被夹持的片材;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辊对的下游,并且由所述传送辊对排出的片材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
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辊对的下游,并且构造成接触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排出到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的上表面,并且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朝向下游移动所接触的片材;
管控部,所述管控部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移动构件的片材接触位置的下游,并且构造成抵接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以管控片材位置;以及
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构造成对支撑在支撑部上并且片材位置已经被所述管控部管控的片材执行处理,
其中,所述缓冲部构造成在所述多张片材中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彼此偏移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互叠置,所述第二片材是在所述多张片材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状态下叠置在所述第一片材上的片材,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被排出到所述支撑部上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向下游突出的偏移量大于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从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片材接触位置到所述管控部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缓冲部包括反转传送辊对和中间辊对,所述反转传送辊对构造成使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的片材的传送方向反转并将反转的片材传送到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并且所述反转传送辊对构造成彼此接触和彼此分离,所述中间辊对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并且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辊对的上游,并且
其中,在所述中间辊对夹持被所述反转传送辊对反转的所述第一片材并且所述反转传送辊对彼此分离的状态下,通过在所述反转传送辊对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所述第二片材之后使所述反转传送辊对彼此抵接而使得所述反转传送辊对夹持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还包括:
片材检测部,所述片材检测部构造成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中的预定检测位置检测片材,
其中,所述中间辊对构造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以及与所述片材传送方向相反的反向传送方向上传送片材,并且
其中,所述缓冲部构造成基于所述片材检测部已经检测到所述第二片材的通过的时刻,通过由所述中间辊对沿所述反向传送方向传送所述第一片材来控制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之间的偏移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其中,在所述反转传送辊对彼此分离的状态下由所述反转传送辊对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所述第二片材之后,与所述中间辊对开始沿所述反向传送方向传送所述第一片材同步地,所述缓冲部开始使所述反转传送辊对沿跟随所述反向传送方向的旋转方向旋转,然后在所述反转传送辊对和所述中间辊对以基本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的状态下使所述反转传送辊对彼此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中的传送单元将所述第二片材朝向所述缓冲部传送的传送速度大致等于所述中间辊对沿所述反向传送方向传送所述第一片材的传送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其中,所述缓冲部能够在三张以上片材彼此偏移的状态下使所述三张以上片材相互叠置,并且
其中,在由所述缓冲部叠置的所述多张片材中的第三片材相对于所述第二片材的偏移量大于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从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片材接触位置到所述管控部的距离,所述第三片材是在所述多张片材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状态下叠置在所述第二片材上的片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还包括:
反转传送辊对,所述反转传送辊对设置在所述缓冲部中,并且构造成使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的片材的传送方向反转,并将反转的片材传送到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
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构造成抵接由所述处理单元处理的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并且在与所述片材传送方向相反的所述支撑部的排出方向上推动处理过的片材;
第三传送路径,所述第三传送路径从所述支撑部延伸到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以及
排出单元,所述排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传送路径中,并且构造成将由所述推动构件从所述支撑部推出的片材排出到所述片材处理设备的外部。
8.一种片材处理设备,包括:
第一传送路径,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构造成接收片材;
第二传送路径,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构造成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传送路径的片材;
传送辊对,所述传送辊对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并且构造成夹持和传送所述片材;
支撑部,由所述传送辊对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排出的片材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
管控部,所述管控部构造成与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接触并管控片材位置;
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构造成对支撑在支撑部上的片材执行处理,并且在跟随所述传送辊对的片材传送方向的方向上移动;以及
排出部,从所述支撑部沿排出方向排出的片材通过所述排出部,并且所述排出部在所述排出方向上位于所述处理单元的移动区域的下游。
9.一种片材处理设备,包括:
第一传送路径,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构造成接收片材;
反转传送单元,所述反转传送单元构造成使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的片材反转;
第二传送路径,所述第二传送路径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下方延伸,并且构造成接收被所述反转传送单元反转的片材;
传送辊对,所述传送辊对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中,并且构造成夹持和传送所述片材;
支撑部,由所述传送辊对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排出的片材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
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传送辊对的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传送辊对的下游,并且构造成接触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排出到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的上表面,并且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朝向下游移动所述片材;
管控部,所述管控部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移动构件的片材接触位置的下游,并且构造成抵接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以管控片材位置;
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构造成对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执行处理;
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构造成抵接由所述处理单元处理的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并且在与所述片材传送方向相反的所述支撑部的排出方向上推动所述片材;
第三传送路径,所述第三传送路径从所述支撑部延伸到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以及
排出单元,所述排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传送路径中,并且构造成将由所述推动构件从所述支撑部推出的片材排出到所述片材处理设备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还包括: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中的片材的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反转传送单元的下游;以及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构造成支撑由所述排出单元排出的片材,
其中,所述反转传送单元能够将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接收的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支撑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能够上下移动,并且构造成被控制成根据被支撑片材量而上下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还包括:
排出部,由所述排出单元排出到所述片材处理设备的外部的片材通过所述排出部,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构造成沿着所述推动构件的移动方向移动,并且
其中,所述排出部在所述排出方向上位于所述处理单元的移动区域的下游。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和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其中,所述移动构件是构造成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上升和下降的辊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7和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其中,所述移动构件是旋转构件,所述旋转构件包括构造成旋转的轴部以及由所述轴部支撑并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在所述轴部的一部分上的外周部,在所述轴部旋转一圈的同时,所述旋转构件利用所述外周部与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7和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其中,所述移动构件是桨叶状旋转构件,所述桨叶状旋转构件包括构造成旋转的轴部以及在径向方向上从所述轴部向外突出的弹性叶片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7和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包括装订单元,所述装订单元构造成装订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并且片材位置已被所述管控部管控的片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其中,所述装订单元构造成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相对于所述支撑部移动,并且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预定位置处对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片材在垂直于所述片材传送方向的方向上的端部执行装订处理。
18.一种成像系统,包括:
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构造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7和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所述片材处理设备构造成从所述成像设备接收片材并处理所接收的片材。
CN202010453169.8A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Pending CN1120100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57250.8A CN117645179A (zh)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CN202311660652.3A CN117645180A (zh)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2796 2019-05-31
JP2019-102796 2019-05-31
JP2019224719 2019-12-12
JP2019-224719 2019-12-12
JP2020-051914 2020-03-23
JP2020051914A JP2021095291A (ja) 2019-05-31 2020-03-23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0652.3A Division CN117645180A (zh)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CN202311657250.8A Division CN117645179A (zh)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0084A true CN112010084A (zh) 2020-12-01

Family

ID=7080258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0652.3A Pending CN117645180A (zh)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CN202010453169.8A Pending CN112010084A (zh)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CN202311657250.8A Pending CN117645179A (zh)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0652.3A Pending CN117645180A (zh)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57250.8A Pending CN117645179A (zh) 2019-05-31 2020-05-26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353817B2 (zh)
EP (1) EP3789827A1 (zh)
CN (3) CN11764518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5218B2 (ja) * 2018-12-26 2023-0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518638B2 (en) 2019-11-26 2022-1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0717A (ja) * 1995-05-19 1996-11-26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ステープル装置
JP2000086071A (ja) * 1998-09-11 2000-03-28 Ricoh Co Ltd シート処理装置
US6574011B1 (en) * 1997-10-27 2003-06-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8007303A (ja) * 2006-06-30 2008-01-17 Kyocera Mita Corp シート排出装置
JP2008213972A (ja) * 2007-02-28 2008-09-18 Nisca Corp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078896A (ja) * 2007-09-26 2009-04-16 Kyocera Mita Corp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74839A (ja) * 2008-05-16 2009-11-26 Ricoh Co Ltd ステープル機構付き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写真装置
JP2013252909A (ja) * 2012-06-05 2013-12-19 Canon Finetech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7330A (ja) * 2013-03-14 2014-09-25 Ricoh Co Ltd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6185429A (zh) * 2015-05-25 2016-12-07 株式会社东芝 片材处理装置
JP2018065668A (ja) * 2016-10-21 2018-04-2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7999B2 (ja) * 1997-07-22 2005-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
JP4323847B2 (ja) * 2003-03-28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461837B2 (en) * 2005-03-15 2008-12-09 Takashi Saito Sheet discharging device and sheet postprocess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063309B2 (ja) * 2007-11-19 2012-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438914B2 (ja) * 2008-04-22 2014-03-1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5500962B2 (ja) * 2009-12-10 2014-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2755B2 (ja) * 2010-03-29 2013-09-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処理システム
JP5365566B2 (ja) 2010-03-29 2013-12-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214709B2 (ja) * 2010-11-24 2013-06-19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1462A (ja) * 2011-03-25 2012-10-22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6000737B2 (ja) 2011-08-23 2016-10-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41587B2 (ja) * 2011-09-30 2016-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3708B2 (ja) * 2011-10-06 2014-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4319B2 (ja) * 2011-10-27 2016-03-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32265B2 (ja) 2011-12-09 2015-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6509B2 (ja) * 2012-08-27 2014-08-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17075A (ja) 2013-12-16 2015-06-25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95179B2 (ja) * 2014-04-24 2018-09-2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358312B2 (en) 2016-10-21 2019-07-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0717A (ja) * 1995-05-19 1996-11-26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ステープル装置
US6574011B1 (en) * 1997-10-27 2003-06-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0086071A (ja) * 1998-09-11 2000-03-28 Ricoh Co Ltd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8007303A (ja) * 2006-06-30 2008-01-17 Kyocera Mita Corp シート排出装置
JP2008213972A (ja) * 2007-02-28 2008-09-18 Nisca Corp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078896A (ja) * 2007-09-26 2009-04-16 Kyocera Mita Corp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74839A (ja) * 2008-05-16 2009-11-26 Ricoh Co Ltd ステープル機構付き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写真装置
JP2013252909A (ja) * 2012-06-05 2013-12-19 Canon Finetech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7330A (ja) * 2013-03-14 2014-09-25 Ricoh Co Ltd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6185429A (zh) * 2015-05-25 2016-12-07 株式会社东芝 片材处理装置
JP2018065668A (ja) * 2016-10-21 2018-04-2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5180A (zh) 2024-03-05
US20220269212A1 (en) 2022-08-25
EP3789827A1 (en) 2021-03-10
CN117645179A (zh) 2024-03-05
US20200379397A1 (en) 2020-12-03
US11353817B2 (en)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93618B2 (en) Skew correction device, sheet handl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20110064427A1 (e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conveying method
US20150003938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108690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20269212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05075570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01778A (zh) 原稿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511971B2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sheet post-processing method
US11230454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5825914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
JP2016175739A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08610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2021095291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1058739A (ja) シート整列装置
CN117092895A (zh) 片材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EP3828111A1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172038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7253B2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CN112938555A (zh) 片材传送设备、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JP6245849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264920A1 (e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2106658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938108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04262595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36855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