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38555A - 片材传送设备、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传送设备、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38555A
CN112938555A CN202011330820.9A CN202011330820A CN112938555A CN 112938555 A CN112938555 A CN 112938555A CN 202011330820 A CN202011330820 A CN 202011330820A CN 112938555 A CN112938555 A CN 112938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guide
roller
drum
gu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308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野浩之
阿形淳
辻宽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938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385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65H5/38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immovable in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1Dimensional aspect of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13Size
    • B65H2701/1131Size of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片材传送设备、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该片材传送设备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支撑部分上方并且包括第一引导部分和第二引导部分。该片材传送设备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构造成控制驱动部分在在先片材的后端部位于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引导构件的旋转,使得在先片材的后端部通过引导构件的旋转从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移动到第二引导部分和支撑部分之间的位置,并且使得在在先片材之后由传送构件传送的后继片材在引导构件的旋转之后通过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片材传送设备、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送片材的片材处理设备、处理片材的片材处理设备和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一种在成像系统(例如电子照相系统的多功能设备)中使用的片材处理设备包括片材传送设备,所述片材传送设备将待经受处理(例如装订处理)的片材排出到并且堆叠在处理托盘上。此外,成像系统包括将作为产品的片材排出到并且堆叠在排出托盘上的片材处理设备。在将片材排出到例如处理托盘或排出托盘的支撑部分上的情况下,如果新排出的片材与已经支撑在其上的片材碰撞,则片材的对准可能被干扰或者可能发生排出故障。
日本专利特开No.2010-195494公开了一种构造,在所述构造中设置有用于按压堆叠在片材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后端部部分的杠杆,并且每次排出一张片材时,通过螺线管装置使杠杆摆动,使杠杆移动到最上面片材上方的位置。日本专利特开No.2004-059314公开了一种构造,其中,使按压堆叠在中间支撑部分上的片材的按压构件和引导片材的上表面以排出到中间支撑部分上的引导构件以协同的方式操作。
然而,根据在各文献中描述的构造,存在不能充分地降低新排出的片材的前端部与支撑在处理托盘或片材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后端部碰撞的可能性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片材碰撞的可能性的片材传送设备、片材处理设备以及成像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片材传送设备包括: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构造成支撑片材;传送构件,所述传送构件构造成在片材传送方向上朝向所述支撑部分传送片材;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分上方,并且包括第一引导部分和第二引导部分,所述第一引导部分构造成引导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片材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引导部分构造成面向所述支撑部分;驱动部分,所述驱动部分构造成旋转地驱动所述引导构件;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构造成控制所述驱动部分,以在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在先片材的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处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引导构件开始旋转,使得通过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所述在先片材的后端部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引导部分和所述支撑部分之间的位置,并且使得在所述引导构件旋转之后,在所述在先片材之后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后继片材通过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部分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D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操作的图。
图4A至图4D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操作的图。
图5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的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入口辊的操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前辊的操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反向传送辊的操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内部排出辊的操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10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分的透视图。
图10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分的透视图,所述装订处理部分处于其中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打开的状态。
图11A和11B分别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的剖视图。
图12A至12C分别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13A和13B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的驱动构造的图。
图14是根据改进示例的装订处理部分的透视图。
图15A至15C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分的操作的图。
图16A至16C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分的操作的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处理部分的操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18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的剖视图。
图19A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的透视图。
图19B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和中间支撑入口引导件的透视图。
图20A至20D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的操作的图。
图21A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的正视图。
图21B是图21A的放大图。
图22A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22B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的侧视图。
图23A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的正视图。
图23B是图23A的放大图。
图24A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的透视图。
图24B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的侧视图。
图25A是根据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25B是根据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的正视图。
图26A是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的透视图。
图26B是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S的示意图。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S包括成像设备1、图像读取设备2、原稿进给设备3和后处理设备4。成像系统1S在用作记录材料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如果需要的话,在由后处理设备4处理片材之后输出片材。以下,将对各设备的操作进行简单说明,然后将对后处理设备4进行详细说明。
原稿进给设备3将放置在原稿托盘18上的原稿传送到图像读取部分16、19。图像读取部分16、19是从各原稿表面读取图像信息的图像传感器,并且在原稿的一次传送中读取原稿的两个表面。图像信息已经被读取的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分20。此外,通过经由驱动装置17使图像读取部分16往复移动,图像读取设备2能够从放置在稿台玻璃上的静止原稿读取图像信息。静止原稿的示例包括不能使用原稿进给设备3的原稿(例如小册子原稿)。
成像设备1是包括直接转印系统的成像部分1B的电子照相设备。成像部分1B包括具有感光鼓9的盒8和布置在盒8上方的激光扫描器单元15。在执行成像操作的情况下,旋转的感光鼓9的表面被充电,并且激光扫描器单元15通过基于图像信息曝光感光鼓9来在感光鼓9的表面上绘制静电潜像。承载在感光鼓9上的静电潜像通过带电的调色剂颗粒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并且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感光鼓9和转印辊10彼此面向的转印部分。成像设备1的控制器,即稍后将描述的打印机控制器100,基于由图像读取部分16和19读取的图像信息或经由网络从外部计算机接收的图像信息,执行由成像部分1B进行的成像操作。
成像设备1包括以预定间隔一张接一张地进给用作记录材料的片材的多个进给设备6。从进给设备6进给的片材在其歪斜被对准辊7校正之后被传送到转印部分,并且在转印部分中,承载在感光鼓9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上。定影单元11在片材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转印部分的下游。定影单元11包括夹持并传送片材的旋转构件对,以及用于加热调色剂图像的例如卤素灯的发热构件,并且通过加热和加压调色剂图像来在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上执行图像定影处理。
在将已经经历图像形成的片材排出到成像设备1的外部的情况下,已经通过定影单元11的片材经由水平传送部分14传送到后处理设备4。在双面打印中完成在片材的第一表面上的片材成像的情况下,已经通过定影单元11的片材被传送到反向传送辊12上,被反向传送辊12向回切换和传送,并且经由再传送部分13再次传送到对准辊7。然后,作为片材再次通过转印部分和定影单元11的结果,图像形成在片材的第二表面上,并且然后片材经由水平传送部分14被传送到后处理设备4。
上述成像部分1B是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分的示例,并且可以针对此成像部分使用中间转印系统的电子照相单元,所述中间转印系统将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经由中间转印构件转印到片材上。此外,喷墨系统或胶版印刷系统的印刷单元可以用作成像部分。
后处理设备
后处理设备4包括装订处理部分4A,所述装订处理部分4A对从成像设备1接收的片材执行装订处理并且将片材作为片材摞排出。此外,后处理设备4还能够仅排出从成像设备1接收的片材,而不在其上执行装订处理。
后处理设备4包括作为用于传送片材的传送路径的进入路径81、内部排出路径82、第一排出路径83以及第二排出路径84,作为片材排出在其上的排出目的地,设置有上部排出托盘25以及下部排出托盘37。进入路径81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传送路径,片材通过所述进入路径从成像设备1被接收并且传送,并且内部排出路径82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传送路径,片材通过所述内部排出路径被朝向装订处理部分4A传送。第一排出路径83是通过其将片材排出到上部排出托盘25上的传送路径,并且第二排出路径84是用作通过其将片材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第三传送路径的传送路径。
在进入路径81中,布置有入口辊21、缓冲前辊22和入口传感器27。在第一排出路径83中,布置有用作反向传送单元的反向传送辊24。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布置有内部排出辊26、中间传送辊28、推出辊29和中间支撑前传感器38。在第二排出路径84中,布置有摞排出辊36。入口传感器27和中间支撑前传感器38各自用作在片材处理设备中的传送路径中的预定检测位置处检测片材通过的片材检测部分的示例。作为入口传感器27和中间支撑前传感器38,可以使用如稍后将描述的通过使用光来检测在检测位置处片材的存在/不存在的光学传感器。
以下将描述后处理设备4中的片材传送路径。要注意,稍后将描述包括反向传送辊24的缓冲部分4B的缓冲操作以及装订处理部分4A的详细构造和操作。
从成像设备1的水平传送部分14排出的片材由入口辊21接收,并且通过进入路径81朝向缓冲前辊22传送。入口传感器27在入口辊21和缓冲前辊22之间的检测位置处检测片材。缓冲前辊22将从入口辊21接收的片材朝向第一排出路径83传送。
要注意,在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之后的预定时刻,将缓冲前辊22的片材传送速度提高到比水平传送部分14的传送速度高的速度。此外,入口辊21的片材传送速度可以设定得比水平传送部分14的片材传送速度高,并且可以通过缓冲前辊22上游的入口辊21提高传送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是在水平传送部分14的传送辊和驱动该传送辊的马达之间布置单向离合器,使得即使在入口辊21拉拽片材时也使传送辊空转。
在片材的排出目的地是上部排出托盘25的情况下,反向传送辊24将从缓冲前辊22接收的片材排出到上部排出托盘25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缓冲前辊22之后的预定时刻,反向传送辊24减速到预定的排出速度。
在片材的排出目的地是下部排出托盘37的情况下,反向传送辊24向回切换并且将从缓冲前辊22接收的片材朝向内部排出路径82传送。在反向传送辊24的片材排出方向上位于反向传送辊24上游的分支部分处设置有止回挡板23,在所述分支部分处进入路径81和内部排出路径82从第一排出路径83分支。止回挡板23具有抑制由反向传送辊24向回切换的片材向后移动到进入路径81中的功能。
布置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内部排出辊26、中间传送辊28和推出辊29将从反向传送辊24接收的片材朝向设置在装订处理部分4A中的中间支撑部分90传送,同时使片材传递到彼此之上。在该操作中,后面描述的鼓引导件61防止已经排出到中间支撑部分90的在先片材和新排出到中间支撑部分90的后继片材之间的碰撞。此外,中间支撑前传感器38在中间传送辊28和推出辊29之间的位置处检测片材。
装订处理部分4A包括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单元的装订器51,并且在对准从内部排出路径82接收的多张片材之后通过装订器51装订片材摞的预定位置。稍后将描述装订处理部分4A的详细构造和操作。由装订处理部分4A装订的片材摞通过用作第三传送路径的第二排出路径84被传递到摞排出辊36上,并且由用作排出单元的摞排出辊36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
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都能够相对于后处理设备4的壳体上下移动。后处理设备4包括分别检测支撑在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片材的上表面的位置(即片材的高度)的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并且当任意一个传感器检测到片材时,使对应的托盘在A2方向或B2方向上下降。此外,当由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上部排出托盘25或下部排出托盘37上的片材已经被移除时,使相应的托盘在A1或B1方向上升高。因此,根据每个托盘上的被支撑的片材量,控制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上升/下降,以便将被支撑的片材的上表面维持在恒定高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分别用作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的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都借助于马达驱动被控制以上升/下降。需注意,也可以通过其他机构,例如弹簧等推压构件,控制上部排出托盘25和下部排出托盘37的上升/下降。
缓冲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2至4D详细描述缓冲操作。图2是缓冲部分4B的示意图,并且图3A至4D每个均示出了缓冲操作。
如图2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部分4B包括用作反向传送辊对的反向传送辊24、止回挡板23和用作中间辊对的内部排出辊26。此外,布置在进入路径81中的入口辊21、缓冲前辊22和入口传感器27也有助于缓冲操作。
构成入口辊21和缓冲前辊22之间的片材传送路径的传送引导件,即进入路径81的一部分,将被称为“入口上部引导件40”和“入口下部引导件41”。此外,构成内部排出辊26和中间传送辊28之间的片材传送路径的传送引导件,即,内部排出路径82的一部分,将被称为“内部排出上部引导件46”和“内部排出下部引导件47”。此外,在缓冲前辊22和反向传送辊24之间的位置处从与入口上部引导件40相同的一侧引导片材的传送引导件将被称为“反向传送上部引导件42”。此外,在反向传送辊24和内部排出辊26之间的位置处从与内部排出下部引导件47相同的一侧引导片材的传送引导件将被称为“反向传送下部引导件43”。
由入口辊21传送的片材通过入口上部引导件40和入口下部引导件41被引导到缓冲前辊22。入口传感器27布置在入口上部引导件40上。作为入口传感器27,可以使用反射型光电传感器,所述反射型光电传感器朝向进入路径81辐射红外光,并且检测来自片材的反射光,以确定在检测位置处片材的存在/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在入口下部引导件41中与入口传感器27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尺寸等于或大于入口传感器27的点样光直径的孔,使得当片材未通过时红外光不被反射。
止回挡板23布置在位于缓冲前辊22的下游的部分处,在所述部分处进入路径81和内部排出路径82从第一排出路径83分支。止回挡板23经由旋转轴23a相对于内部排出上部引导件46被可旋转地支撑。此外,止回挡板23始终被未示出的弹簧在C2方向上(即,在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朝着图2的如下位置推压,在所述位置处,当在旋转轴23a的轴向方向上(即,在片材的宽度方向上)观察时,止回挡板23的远侧端部部分与反向传送上部引导件42重叠。此外,上述弹簧的弹簧常数被设定为如下值,使得当从缓冲前辊22输送出的片材抵接止回挡板23时,止回挡板23抵抗弹簧的推压力沿C1方向(即,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枢转。因此,止回挡板23允许从缓冲前辊22朝向反向传送辊24传送的片材通过。同时,当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止回挡板23时,止回挡板23在C2方向上枢转,以抑制片材从反向传送辊24向缓冲前辊22的向后移动。
反向传送辊24包括反向传送上部辊24a和反向传送下部辊24b。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力被输入到反向传送上部辊24a和反向传送下部辊24b两者,并且反向传送上部辊24a的旋转和反向传送下部辊24b的旋转始终同步。
反向传送辊24构造成通过柱塞螺线管45彼此抵接和分离。具体地,分离杆44的一个端部联接到反向传送上部辊24a的辊轴,并且分离杆44被支撑为相对于反向传送上部引导件42可围绕杆支撑轴44a旋转。设置在分离杆44的另一端部上的螺线管联接轴44b联接到柱塞螺线管45的柱塞。
当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时,柱塞通过磁力在D1方向上被吸引,分离杆44在E1方向上旋转,并且反向传送辊24转变到辊对的夹持部部分打开的分离状态。当停止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时,反向传送上部辊24a通过联接到反向传送上部辊24a的辊轴的加压弹簧48的推压力而抵接反向传送下部辊24b,并且反向传送辊24转变到其中夹持部部分关闭的抵接状态。此时,分离杆44随着反向传送上部辊24a的移动而在E2方向上旋转,并且柱塞螺线管45的柱塞在D2方向上移动。
内部排出辊26是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在片材传送方向上与反向传送辊24相邻的辊对,并且能够在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上旋转。即,内部排出辊26能够在从反向传送辊24朝向装订处理部分4A的片材传送方向(即,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向前传送方向)和从装订处理部分4A朝向反向传送辊24的向后传送方向二者上传送片材。
接下来,将参照图3A至4D详细描述缓冲部分4B的缓冲操作。缓冲操作是如下操作,其中构成下一份的片材摞的预定数量的片材被保持在缓冲部分4B中,直到在装订处理部分4A中完成对前一份的片材摞的装订处理。通过执行缓冲操作,成像系统可以执行包括装订处理的成像作业,而不降低成像设备1的生产率,即每单位时间输出的图像的数量。
在下文中,为了区分片材,将片材按照从成像设备1传送到后处理设备4上的顺序称为“片材S1”、“片材S2”和“片材S3”。此外,在片材的沿片材传送方向的端部中,首先通过入口辊21的端部将被称为“第一端部”,并且在第一端部之后通过入口辊21的端部将被称为“第二端部”。此外,成像设备1的水平传送部分14中的片材的传送速度将被称为V1,并且在后处理设备4中被加速之后的传送速度将被称为V2。
图3A示出了当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1的后端部(即第二端部S1b)刚通过入口传感器27的检测位置时的状态。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S1的第二端部S1b通过时,缓冲前辊22和反向传送辊24将片材S1从速度V1加速到速度V2。由于以这种方式加速片材S1,片材S1和片材S1之后的片材S2之间的距离增加,因此确保了反转操作所需的片材间隔,即,确保了由反向传送辊24向回切换所需的片材间隔。在图3A的时刻,反向传送辊24在反转前旋转方向R1上旋转,并且在朝向上部排出托盘25的方向上传送片材S1。
图3B示出了当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1的后端部(即第二端部S1b)刚通过止回挡板23时的状态。在片材S1的后端部(即第二端部S1b)已经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的预定时刻,反向传送辊24暂时停止旋转。该预定时刻基于从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片材S1的后端部(即第二端部S1b)通过的时刻开始经过的时间来确定。
图3C示出了反向传送辊24已经开始沿旋转方向R2旋转并且片材S1已经被传递到内部排出辊26上之后的状态,其中旋转方向R2是在开始反转旋转之后的旋转方向。在沿旋转方向R3旋转的状态下的内部排出辊26接收片材S1,并且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沿向前传送方向传送片材S1。此外,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S1的前端部(即第二端部S1b)已经通过止回挡板23的位置之后,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2的前端部(即第一端部S2a)到达止回挡板23。因此,片材S1和S2被传送以便在传送路径的分支部分中彼此经过。
图3D示出了当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S1的前端部(即第二端部S1b)已经从内部排出辊26被传送了预定量并且内部排出辊26已经暂时停止时的状态。在图3C的时刻之后,在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2的前端部(即第一端部S2a)到达反向传送辊24之前,将电力供应给柱塞螺线管45。结果,反向传送上部辊24a沿E1方向移动,并且反向传送辊24彼此分离。片材S1由内部排出辊26保持在静止状态,并且片材S1的一部分位于处于分离状态的反向传送辊24之间。因此,由缓冲前辊22从进入路径81传送到第一排出路径83中的片材S2被传送,以便在片材S1上滑动。需注意,在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片材S2的后端部(即第二端部S2b)通过之后,片材S2也被缓冲前辊22从速度V1加速到速度V2。
图4A示出了内部排出辊26已经开始沿向后传送方向传送片材S1之后的状态。在片材S2被传送到预定位置的时刻,内部排出辊26开始在旋转方向R4上旋转,并且在向后传送方向上朝向反向传送辊24传送片材S1。内部排出辊26的目标速度也被设定为速度V2,类似于缓冲前辊22。在片材S1的速度已经变得近似等于片材S2的速度之后(即,在其间的相对速度已经变得近似为零之后)的时刻,停止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结果,反向传送上部辊24a沿E2方向移动,因此反向传送辊24再次彼此抵接,并且片材S1和S2在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被夹持在反向传送辊24之间。此外,反向传送辊24已经开始与内部排出辊26同步地沿旋转方向R1旋转,并且被控制为使得在分离状态被切换到抵接状态之前,其圆周速度变为等于缓冲前辊22和内部排出辊26的圆周速度,即速度V2。
图4B示出了在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S2的后端部(即第二端部S2b)已经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的状态。在片材S2的后端部(即第二端部S2b)已经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的预定时刻,反向传送辊24暂时停止旋转。此时,处于重叠状态的片材S1和S2都停止移动,并且片材S1的第二端部S1b相对于片材S2的第二端部S2b沿内部排出路径82的向前传送方向突出预定偏移量k。该偏移量k由如参考图4A所述在预定的时刻开始片材S1沿向后传送方向的传送的内部排出辊26控制。
图4C示出了反向传送辊24已经开始沿旋转方向R2旋转并且处于重叠状态的片材S1和S2已经传递到内部排出辊26上之后的状态。内部排出辊26在沿旋转方向R3旋转的状态下接收片材S1和S2,并且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沿向前传送方向传送片材S1和S2。片材S1和S2在维持重叠状态的同时通过内部排出路径82被传送到装订处理部分4A。
需注意,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S2的前端部(即第二端部S2b)已经通过止回挡板23的位置之后,进入路径81中的第三片材S3的前端部(即第一端部S3a)到达止回挡板23。因此,片材S2和S3被传送以在传送路径的分支部分处彼此经过。此外,在片材S2被夹持在内部排出辊26之间之后,反向传送上部辊24a沿E1方向移动,并且反向传送辊24再次转变到分离状态,作为用于接收片材S2之后的片材S3的准备。
图4D示出了反向传送辊24已经从分离状态转变为抵接状态之后的状态。在片材S2的第一端部S2a从反向传送辊24释放之后,反向传送辊24从分离状态切换到抵接状态并且夹持住片材S3。然后,反向传送辊24对片材S3执行反向传送操作,并且片材S3继片材S1和S2之后通过内部排出路径82被传送到装订处理部分4A。
缓冲三张或更多张片材的盒
尽管上面已经参照图3A至4D描述了缓冲两张片材S1和S2的操作,但是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缓冲部分4B也能够缓冲三张或更多张片材。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C所示,内部排出辊26在夹持片材S1和S2的状态下停止,并且在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第三片材S3的第二端部之后的预定时刻,沿向后传送方向传送片材S1和S2。然后,在内部排出辊26的传送速度与缓冲前辊22的传送速度同步之后,反向传送辊24采取抵接状态,并且因此反向传送辊24夹持处于重叠状态的三张片材S1、S2和S3。此时,内部排出辊26在预定时刻开始片材S1和S2的向后传送,并且因此第二片材S2的第二端部相对于第三片材S3的第二端部在向前传送方向上突出预定偏移量k。
此外,通过以适当的顺序重复打开/关闭反向传送辊24、以及内部排出辊26的反向旋转,缓冲部分4B可以缓冲例如至多五张片材。由于具有重叠三张或更多张片材的缓冲功能,后处理设备4可以在不降低成像设备1的生产率的情况下处理片材,这有助于提高成像系统的整体生产率。
辊的驱动控制
接下来,将描述实现参考图3A至4D描述的操作的控制构造。图5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S的构造的框图。成像设备1包括打印机控制器100,并且后处理设备4包括整理器控制器400。打印机控制器100和整理器控制器400经由通信接口彼此连接,并且彼此协作地控制成像系统1S的操作。
打印机控制器1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 101和存储器102。CPU 101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2中的程序,从而执行成像设备1的总体控制。例如,CPU 101执行使成像部分1B执行成像操作的处理、使图像读取设备2执行读取操作以获得图像信息的处理等。存储器102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以及易失性存储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并且用作用于程序和数据的存储空间以及用于CPU 101执行其中的程序的工作空间。存储器102用作存储用于控制成像设备的程序的非暂时性存储介质的示例。
打印机控制器100经由外部接口(I/F)104连接到例如个人计算机或移动信息装置的外部设备,并且接收向成像系统1S发出的执行成像作业等的命令。此外,打印机控制器100连接到用作成像系统1S的用户接口的操作显示部分103。操作显示部分103包括向用户显示信息的例如液晶面板的显示设备,以及例如液晶面板的物理键或触摸面板功能的输入设备,通过该输入设备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操作。打印机控制器100与操作显示部分103通信,以控制在显示设备上显示什么,并且接收通过输入装置输入的信息。
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的整理器控制器4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 401、存储器402和定时器403。CPU 401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2中的程序,并且执行后处理设备4的总体控制。存储器402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以及易失性存储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并且用作用于程序和数据的存储空间以及用于CPU401执行其中的程序的工作空间。存储器402用作存储用于控制成像设备的程序的非暂时性存储介质的示例。
定时器403是具有时间记录功能的电路元件,并且被提供为用作实时时钟的集成电路,或者被提供为由CPU 401执行的程序的模块。需注意,这不限于定时器403,并且打印机控制器100和整理器控制器400中提供的各功能可以以独立硬件的形式(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安装在控制器的电路上,或者作为程序的功能单元作为软件提供。此外,可以在打印机控制器100中提供以下将描述的整理器控制器400的部分或全部功能。
除了上述入口传感器27、中间支撑前传感器38、柱塞螺线管45和装订器51之外,后处理设备4还包括用作用于传送片材的驱动源或装订处理部分4A的驱动源的多个马达M1至M11。其中,入口马达M1旋转驱动入口辊21。缓冲前马达M2旋转驱动缓冲前辊22。反向传送马达M3旋转驱动反向传送辊24。内部排出马达M4旋转驱动内部排出辊26。推出马达M5旋转驱动推出辊29。将在随后描述主要与装订处理部分4A执行的装订处理和装订后的片材摞的排出相关的其它马达M6至M11。需注意,尽管上述各个辊由为马达M1至M5中的对应马达的独立马达驱动,但是如下文所述,只要能够适当地控制各个辊的驱动状态,可以通过一个马达控制多个辊。
下面将参照图6至9的流程图描述各个辊的操作顺序。通过执行由整理器控制器400的CPU 401从存储器402读取的程序来处理流程图的每个步骤。此外,在整理器控制器400已经从打印机控制器100接收到如下通知的情况下,开始每个操作顺序,所述通知指示已经开始执行其中将下部排出托盘37设定为片材排出目的地的成像作业。
需注意,在以下描述中,辊的旋转的开始和停止以及辊的旋转速度的变化是指CPU401将指示旋转速度或旋转方向的信号传输到马达M1至M5中的每一个的驱动电路的处理。此外,“启动定时器”、“停止定时器”等是指定时器403基于预设的等待时间,针对预定事件的发生时间,对目标处理的执行定时进行倒计时的功能。
入口辊的操作顺序
首先,将参照图6描述入口辊21的操作顺序。
在步骤S101中,以目标速度V1开始入口辊21的旋转。在步骤S102中,在确定通过入口传感器27是否已经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时,在步骤S103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最终片材,并且在片材不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并且继续。在步骤S103中正被传送的片材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停止入口辊21的旋转,并且操作顺序结束。
缓冲前辊的操作顺序
接下来,将参照图7描述缓冲前辊22的操作顺序。
在步骤S201中,以目标速度V1开始缓冲前辊22的旋转。在步骤S202中,在确定通过入口传感器27是否已经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时,在步骤S203中,开始将缓冲前辊22加速到目标速度V2的处理,并且设定减速定时器。
减速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缓冲前辊22的时刻或其之后的时刻。
在步骤S204中,在对减速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205中开始将缓冲前辊22减速到目标速度V1的处理。在步骤S206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最终片材,并且在片材不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202并且继续。在步骤S206中正被传送的片材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在步骤S207中缓冲前辊22的旋转被停止,并且操作顺序结束。
反向传送辊的操作顺序
接下来,将参照图8描述反向传送辊24的操作顺序。
在步骤S301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缓冲操作的目标。在片材是缓冲操作的目标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02,并且在片材不是缓冲操作的目标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21。在通过装订处理部分4A执行形成多份片材摞的成像作业的情况下,用作缓冲操作的目标的片材是在完成对前一份的片材摞的装订处理之前从成像设备1传递到后处理设备4上的下一份的片材。根据从打印机控制器100通知的成像作业的内容,例如,具体地,根据从成像设备1排出片材的间隔、沿传送方向的片材长度、处理速度等,预先设定用作缓冲操作的目标的片材的数量。
步骤S302至S320对应于对用作缓冲目标的片材执行的操作。在步骤S302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第一片材。在片材是第一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03,并且在片材不是第一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07。
在步骤S303中,反向传送辊24开始沿反转前旋转方向R1以目标速度V1旋转,并且反向传送辊24被设定到形成夹持部部分的抵接状态。在步骤S304中,在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已经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时,在步骤S305中开始将反向传送辊24加速到目标速度V2的处理,并且在步骤S306中设定每个定时器。
反向传送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片材的第二端部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并且在片材的第二端部通过反向传送辊之前的时刻。
分离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由反向传送辊24反转的片材的前端部(即片材的第二端部)到达内部排出辊26之后的时刻。
停止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与图9的步骤S408中的内部排出辊26的停止同步。
在步骤S306之后,与正被传送的片材不是第一片材的情况类似,处理进行到步骤S313。
在步骤S307中,在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已经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时,在步骤S308中设定每个定时器。
启动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与通过内部排出辊26在图9的步骤S411中的片材的向后传送的开始同步。
夹持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下述的步骤S310中开始旋转的反向传送辊24的圆周速度达到速度V2之后的时刻。
反向传送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后端部经过止回挡板23之后并且在片材的后端部经过反向传送辊24之前的定时。
分离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由反向传送辊24反转的片材的前端部(即片材的第二端部)到达内部排出辊26之后的定时。
停止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与图9的步骤S419中的内部排出辊26的停止同步。
在步骤S309中,在对启动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这里,当反向传送辊24在分离状态下待机时,正被传送的片材到达反向传送辊24,并且如图3D所示被重叠在夹持在内部排出辊26之间的片材上。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10中,反向传送辊24开始以目标速度V1并且沿反转前旋转方向R1旋转。在步骤S311中,在对夹持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完成倒计时时,在步骤S312中停止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并且如图4A所示使反向传送辊24彼此抵接。此时,在反向传送辊24以等于内部排出辊26的圆周速度的圆周速度旋转的同时,反向传送辊24从分离状态切换到抵接状态。在步骤S312之后,与正被传送的片材是第一片材的情况类似,处理进行到步骤S313。
在步骤S313中,在对反向传送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14中,如图4B所示暂时停止反向传送辊24,旋转方向从反转前旋转方向R1切换到反转后旋转方向R2,并且反向传送辊24以目标速度V2重新启动。在步骤S315中,确定是否继续缓冲操作,即,下一个要传送的片材是否也是缓冲操作的目标,并且在缓冲操作要继续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316。在步骤S316中,在对分离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17中,停止向柱塞螺线管45供电,并且如图4C所示,反向传送辊24彼此分离。在步骤S318中,在对停止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19中,停止反向传送辊24。在步骤S320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最终片材,并且在片材不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301并且继续。在步骤S320中已经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操作顺序结束。相反,在步骤S315中已经确定不继续缓冲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331中采取待机状态直到停止定时器终止,并且然后在步骤S332中重置停止定时器。重置停止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反向传送辊24之后的时刻。在步骤S332之后,处理进行到步骤S318,并且执行上述处理。
步骤S321至S329对应于对不是缓冲目标的片材进行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在反向传送辊24仍然处于抵接状态的同时,执行由反向传送辊24进行的片材的反向传送。即,在步骤S321中,反向传送辊24以目标速度V1在反转前旋转方向R1上开始旋转,并且反向传送辊24被设定到形成夹持部部分的抵接状态。在步骤S322中,在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已经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时,在步骤S323中,开始将反向传送辊24加速到目标速度V2的处理,并且在步骤S324中设置每个定时器。
反向传送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片材的第二端部通过止回挡板23之后并且在片材的第二端部通过反向传送辊之前的时刻。
停止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后端部通过反向传送辊24之后的时刻。
在步骤S325中,在对反向传送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26中,暂时停止反向传送辊24,反向传送辊24的旋转方向从反转前旋转方向R1切换到反转后旋转方向R2,并且反向传送辊24以目标速度V2重新启动。在步骤S327中,在对停止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328中,停止反向传送辊24。在步骤S329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最终片材,并且在片材不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301并且继续。在步骤S329中已经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操作顺序结束。
内部排出辊的操作顺序
接下来,将参照图9描述内部排出辊26的操作顺序。
在步骤S401中,在确定入口传感器27是否已经检测到进入路径81中的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入口传感器27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时,在步骤S402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缓冲操作的目标。在片材是缓冲操作的目标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403,并且在片材不是缓冲操作的目标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421。在步骤S403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待由装订处理部分4A处理的片材摞的第一片材。在片材是片材摞的第一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404,并且在片材不是片材摞的第一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409。
在步骤S404中,基于在步骤S401中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的时刻来设定每个定时器。
启动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如下时刻,使得在由反向传送辊24反转的片材到达内部排出辊26之前,内部排出辊26可以被加速到目标速度V2。
停止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当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前端部被传送经过反向传送辊24预定距离时的时刻。
在步骤S405中,在对启动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06中,内部排出辊26遵循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向前传送方向在旋转方向R3上以目标速度V2开始旋转。在步骤S407中,在对停止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08中停止内部排出辊26,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401。在步骤S408中停止内部排出辊26的时刻与在图8的步骤S319中停止反向传送辊24的时刻同步。此外,通过在步骤S408中停止内部排出辊26,用作缓冲目标的第一片材停止在如图3D所示的被内部排出辊26保持的状态中。
步骤S409至S418对应于在传送除第一片材以外的用作缓冲对象的片材时执行的操作。要注意,在执行步骤S409至S413期间,内部排出辊26不与正被传送的片材接触,而是与由内部排出辊26保持的片材接触,即,片材被缓冲。例如,当在第二片材S2用作“正被传送的片材”的情况下内部排出辊26操作时,内部排出辊26实际上在图4B和4C之间的时间段内移动正被缓冲的第一片材S1,直到片材S2的第二端部S2b到达内部排出辊26。
在步骤S409中,基于在步骤S401中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的时刻来设定每个定时器。
启动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使得在正被缓冲的片材和正被传送的片材之间的偏移量为预定偏移量k,其中正被缓冲的片材在以下步骤S411中在向后传送方向上开始传送。
反向传送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与在图8的步骤S314中反向传送辊24沿反转后旋转方向R2开始旋转的时刻同步。
停止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正被传送的片材的第二端部被传送经过内部排出辊26预定距离的时刻。在多张片材通过被内部排出辊26保持而被缓冲的情况下,停止定时器相对于最上面片材的第二端部被设定。
在步骤S410中,在对启动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11中,内部排出辊26遵循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向后传送方向在旋转方向R4上以目标速度V2开始旋转。结果,正被缓冲的片材沿向后传送方向被传送,并且以预定偏移量k重叠在从缓冲前辊22进给的正被传送的片材上,如图4A和4B所示。此外,内部排出辊26沿向后传送方向传送片材的传送速度V2等于缓冲前辊22将片材输送到反向传送辊24中的传送速度。
在步骤S412中,在对反向传送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13中,内部排出辊26暂时停止,内部排出辊26的旋转方向从反向旋转方向R4反转到正向旋转方向R3,并且内部排出辊26以目标速度V2重新启动。与在图8的步骤S314中执行的反向传送辊24的反转操作同步地执行内部排出辊26的该反转操作。结果,如图4C所示,正被传送的片材和正被缓冲的片材以重叠的状态从反向传送辊24被传送到内部排出辊26上。
在步骤S414中,在对停止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15中确定是否继续缓冲操作,即,下一个到达内部排出辊26的片材是否也是缓冲目标。在继续缓冲操作的情况下,基于停止定时器的终止在步骤S416中停止内部排出辊26,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401并且继续。在这种情况下,对下一片材重复步骤S409至S414的处理,并且在缓冲部分中使三张或更多张片材相互重叠。在缓冲操作不继续的情况下,在步骤S417中重置停止定时器,并且继续内部排出辊26的旋转。重置停止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后端部(即,正被传送的片材的第一端部)已经通过内部排出辊26之后的时刻。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418中在对停止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采取待机状态,并且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19中内部排出辊26被停止。在步骤S420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最终片材。在片材不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401并且继续。在片材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操作顺序结束。
步骤S421至S423对应于对不是缓冲目标的片材执行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排出辊26仅在向前传送方向上朝向装订处理部分4A传送从反向传送辊24接收的片材,而不在向后传送方向上传送片材。即,在步骤S421中,基于在步骤S401中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片材的后端部通过的时刻来设定每个定时器。
启动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如下时刻,使得在由反向传送辊24反转的片材到达内部排出辊26之前,内部排出辊26可以被加速到目标速度V2。
停止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的后端部通过内部排出辊26之后的时刻。
在步骤S422中,在对启动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并且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23中,内部排出辊26遵循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向前传送方向在旋转方向R3上以目标速度V2开始旋转。然后,在步骤S418中在对停止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维持待机状态,并且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419中停止内部排出辊26。在步骤S420中,确定正被传送的片材是否是最终片材。在片材不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401并且继续,并且在片材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操作顺序结束。
装订处理部分
接下来,将描述装订处理部分4A。图10A是装订处理部分4A的透视图,并且图10B是装订处理部分4A的透视图,其中所述装订处理部分处于其中作为装订处理部分4A的一部分的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打开的状态下。
如图1、图10A、图10B所示,装订处理部分4A包括装订器51、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纵向对准基准板39、纵向对准辊33、摞排出引导件34、引导件驱动部分35。装订处理部分4A通过装订器51对从内部排出路径82排出并堆积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执行装订处理,从而形成装订后的片材摞。
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构成在其上支撑待经受处理的片材的中间支撑部分90。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是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支撑部分,其在其上支撑由作为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最下游辊的推出辊29排出的片材。
推出辊29布置在由作为鼓状引导件的鼓引导件61限定的空间内,并且与鼓引导件61一起构成鼓单元60。鼓引导件61按压已经在先排出到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在先片材的后端部部分,以便抑制由推出辊29随后排出的后继片材的前端部与在先片材的后端部碰撞。鼓单元60的构造和效果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
作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移动构件的纵向对准辊33布置在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的上方。纵向对准辊33包括由弹性材料(例如合成橡胶或弹性体树脂)形成的辊部分33a,并且被调节为使得其外周表面具有预定的摩擦系数。辊部分33a由被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可旋转地支撑的轴部分33b支撑,并且由包括齿轮部分33c的驱动传递装置驱动以间歇地每次旋转一圈。用作纵向对准辊33的外周部分的辊部分33a具有从轴部分33b的轴向方向观察时的非圆形形状。在片材被排出到中间支撑部分90上之前的待机状态下,纵向对准辊33被保持在辊部分33a不从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露出的旋转角度下。此外,在纵向对准辊33旋转一圈的同时,辊部分33a通过设置在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中的开口部分31a暂时露出,并且与支撑在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上的片材中的最上面片材的上表面接触,以向片材施加传送力。纵向对准辊33在片材上的接触压力被调节成使得纵向对准辊33在片材抵接纵向对准基准板39之后滑动。
中间支撑部分90设置有作为柔性片状构件的按压引导件56。按压引导件56布置成与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抵接,并且通过预定的加压力按压支撑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的上表面。
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控构件的纵向对准基准板39在推出辊29的片材排出方向上设置在纵向对准辊33的下游。纵向对准基准板39每个均包括从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所述纵向对准基准表面作为与片材的端部部分抵接的管控部分。此外,在与片材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片材宽度方向的两侧上设置有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两个纵向对准基准板39。
在以下描述中,由推出辊29排出的片材朝向装订处理部分4A中的纵向对准基准板39移动的方向将被称为“纵向对准方向”。纵向对准方向是遵循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向前传送方向的方向,并且是纵向对准辊33朝向纵向对准基准板39移动片材的方向。此外,与纵向对准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片材摞从装订处理部分4A排出的方向将被称为“摞排出方向”。
装订器51在预定位置处对支撑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并在纵向对准方向和片材宽度方向上对准的多张片材执行装订处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器51设置在片材宽度方向上与横向对准基准板52相同的一侧上,并且设置成可在纵向对准方向和摞排出方向上移动。此外,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足够大以在其上支撑已经在长边进给方向上传送到其的A4尺寸的片材,在所述长边进给方向上,纵向对准方向平行于长边方向,并且片材宽度方向平行于短边方向。因此,装订器51不仅能够执行角部装订,而且能够执行长边装订,在所述角部装订中被支撑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摞的角部部分被装订,在所述长边装订中装订器51在相对于片材摞移动的同时沿着片材摞的长边装订多个位置。需注意,装订器51并不限于使用订书钉来装订片材的装订器,而是也可以采用无钉装订系统。无钉装订系统的示例包括通过将片材夹持在凹表面和凸表面之间而在片材之间引起压缩结合的系统,以及将片材的一部分切割成U形并折叠U形部分的系统。
在两个纵向对准基准板39之间设置作为将处理后的片材从中间支撑部分90推出的推出构件的摞排出引导件34。该摞排出引导件34附接到图1所示的引导件驱动部分35,并且能够在摞排出方向和纵向对准方向上移动。此外,如图10B所示,在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中限定有引导摞排出引导件34的移动的滑动凹槽32a。
横向对准基准板52固定到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并且横向对准撞纸机58设置成可相对于横向对准基准板52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横向对准基准板52包括从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并且沿纵向对准方向延伸的基准壁52a,并且沿片材宽度方向与横向对准撞纸机58相对。横向对准基准板52用作基准构件(即,参照构件),所述基准构件用作用于对准堆叠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基准(参照)。横向对准撞纸机58用作对准构件,所述对准构件通过在片材宽度方向上推动片材以使片材抵接基准壁52a来对准堆叠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
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被支撑为能够围绕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的支撑部分32b相对于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枢转,即能够打开和关闭。固定到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的抵接板54、57分别与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的打开/关闭手柄53和固定板55抵接,从而使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相对于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定位。抵接板54、57由可磁化的金属(例如铁)形成,打开/关闭手柄53和固定板55在内部具有磁铁,并且通过磁力管控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的移动。打开/关闭手柄53设置在例如打开设置在后处理设备4的壳体的前侧上的打开/关闭盖时能够接近的位置处。因此,当在装订处理部分4A中发生片材的卡住时,用户可以打开打开/关闭盖,抓住打开/关闭手柄53,并且因此打开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以移除卡住的片材。
需注意,取代使用磁铁的固定机构,也可以使用卡扣配合机构,在所述卡扣配合机构中,在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中的一者上设置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爪状部,在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中的另一者上设置与该爪状部接合的凹形部分。此外,作为固定机构的其他示例,也可以在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中的一者上设置棒状的突起即榫钉,并且在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中的另一者上设置与该突起接合的钩,由此管控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的相对移动。
如图5所示,后处理设备4包括主要作为与装订处理部分4A的操作相关的驱动源的纵向对准马达M6、撞纸机驱动马达M7、装订器移动马达M8、装订马达M9、引导件驱动马达M10和摞排出马达M11。纵向对准马达M6提供驱动力,所述驱动力使得纵向对准辊33间歇地操作以每次旋转一圈。撞纸机驱动马达M7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横向对准撞纸机58。装订器移动马达M8使装订器51沿纵向对准方向和摞排出方向移动。装订马达M9使装订器51执行装订片材摞的操作。引导件驱动马达M10驱动引导件驱动部分35,以使得摞排出引导件34滑动。摞排出马达M11旋转驱动摞排出辊36。
鼓单元驱动马达M12被设置为驱动部分,所述驱动部分向鼓引导件61和推出辊29提供驱动力,用于执行鼓引导件61的旋转操作和推出辊29对片材的传送。鼓控制螺线管85通过切换从鼓单元驱动马达M12到鼓引导件61的驱动传递的开/关来控制鼓引导件61的旋转操作。
鼓单元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用作传送单元的示例的鼓单元60的构造。鼓单元60包括用作传送构件的推出辊29和用作引导构件的鼓引导件61。
图11A、11B是沿片材宽度方向观察时在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处截取的鼓单元60的剖视图。图12A至12C分别是从彼此不同的方向观察时的鼓单元60的透视图。需注意,在图12A中,省略了将在后面描述的鼓上部引导件61b的图示。
如图11A所示,推出辊29由推出驱动辊291和由推出驱动辊291的旋转可旋转地驱动的推出从动辊292构成。在以下描述中,推出驱动辊291和推出从动辊292将被简称为驱动辊291和从动辊292。驱动辊291附接到驱动轴290,并且从动辊292由从动轴293支撑。驱动辊291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辊,其通过接收来自图5所示的用作驱动源(即驱动部分)的鼓单元驱动马达M12的驱动力的供应而旋转。从动辊292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辊,其通过抵接驱动辊291形成夹持部部分29a,并且通过驱动辊291的旋转被可旋转地驱动,即,跟随驱动辊291的旋转。在夹持部部分29a中,片材在被夹持在驱动辊291与从动辊292之间的同时被传送。
同时,如图11A和12A至12C所示,鼓引导件61是具有在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中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即在推出辊29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形状的引导构件。鼓引导件61能够围绕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在以下描述中,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中的片材宽度方向,即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将被称为鼓单元60的纵向方向Y。
鼓引导件61包括鼓下部引导件61a、鼓上部引导件61b、鼓下部盖61c和鼓上部盖61d。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围绕与驱动辊291同轴设置的旋转轴线沿预定旋转方向K1旋转。该旋转方向K1与传送片材的驱动辊291的旋转方向,即辊驱动方向K2相反。
鼓下部引导件61a是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引导部分的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引导由推出辊29传送的片材的竖向下表面,即,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中片材的面向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的表面。鼓上部引导件61b是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三引导部分的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引导由推出辊29传送的片材的竖向上表面,即,在片材的下表面是第一表面的情况下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上部引导件61b构成沿纵向方向Y观察时穿过鼓单元60中的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鼓内传送路径。即,本示例性实施例是如下构造的示例,其中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定位在由鼓下部盖61c在鼓引导件61旋转时所绘制的旋转轨迹所围绕的区域内。
在以下描述中,将鼓单元60能够从内部排出路径82接收片材的鼓单元60的位置称为鼓单元60的原始位置。当鼓单元60处于原始位置时,鼓内传送路径的一个开口部分面向由中间传送上部引导件49和中间传送下部引导件50的下游端部49a和50a限定的开口。此外,当鼓单元60处于原始位置时,鼓内传送路径的另一个开口部分面向中间支撑部分90的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和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之间的空间。
鼓下部盖61c和鼓上部盖61d构成鼓引导件61的围绕驱动辊291的旋转轴线的外周部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下部盖61c和鼓上部盖61d每个都形成为围绕驱动辊291的旋转轴线的大致弧形形状,并且如图12A和12B所示沿纵向方向Y延伸。
鼓下部盖61c是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引导部分的引导件,其在鼓单元60处于原始位置的状态下面向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鼓下部盖61c具有在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之后从上方按压支撑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的后端部的功能。鼓上部盖61d是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四引导部分的引导件,其在鼓单元60从原始位置沿旋转方向K1旋转并且鼓下部盖61c面向片材的上表面的过程中面向片材的上表面。
换言之,当鼓单元60处于原始位置时,鼓下部盖61c和鼓下部引导件61a定位在鼓内传送路径的下方,即,在图11B中的左下侧。此外,当鼓单元60处于原始位置时,鼓上部盖61d和鼓上部引导件61b定位在鼓内传送路径的上方,即,位于图11B中的右上侧。
如图12A和12B所示,侧板61e和61f设置在鼓单元60的沿纵向方向Y的相应端部部分处。鼓下部引导件61a、鼓下部盖61c、鼓上部引导件61b和鼓上部盖61d由侧板61e和61f支撑。此外,侧板61e和61f每个都设置有驱动轴290穿过的轴承61g。也就是说,鼓引导件61经由轴承61g相对于驱动轴290被可旋转地支撑。换言之,鼓下部引导件61a、鼓下部盖61c、鼓上部引导件61b和鼓上部盖61d由用作保持部分的侧板61e和61f相对于用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旋转轴线的驱动轴290的轴向中心可旋转地支撑。
侧板61e和61f分别包括下游切口61e1和61f1,并且分别包括上游切口61e2和61f2。下游切口61e1和61f1是从纵向方向Y(即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在推出辊29的片材传送方向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凹入的凹入形状。这些凹入形状用作第一凹入部分。上游切口61e2和61f2是从纵向方向Y(即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在推出辊29的片材传送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凹入的凹入形状。这些凹入形状用作第二凹入部分。下游切口61e1和61f1以及上游切口61e2和61f2的作用将在随后描述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详细描述。忽略下游切口61e1和61f1以及上游切口61e2和61f2,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e和61f每个均是具有以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近似盘状的构件。
同时,图11A中所示的从动轴293由设置在鼓下部引导件61a上的未示出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因此,从动辊292构造成当鼓单元60旋转一次时围绕驱动辊201旋转一次。
从鼓单元60的纵向方向Y观察时,附接有驱动辊291的驱动轴290布置在由鼓上部引导件61b和鼓上部盖61d包围的空间中。驱动辊291的外周部分的一部分通过限定在鼓上部引导件61b中的开口部分露出于鼓内传送路径。类似地,当沿鼓单元60的纵向方向Y观察时,附接有从动辊292的从动轴293布置在由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下部盖61c包围的空间中。从动辊292的外周部分的一部分通过在鼓下部引导件61a中限定的开口部分露出于鼓内传送路径,并且抵接驱动辊291。
鼓引导件的细节
将描述鼓引导件61的形状的细节。在以下描述中,将针对鼓单元60处于如图11A和11B所示的原始位置的状态描述构成鼓引导件61的部分之间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如图11A和11B所示,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上部引导件61b布置成使得如沿鼓单元60的纵向方向Y观察时鼓内传送路径的宽度在传送方向X上朝向上游端部增加。即,在沿传送方向X位于鼓单元60的旋转轴线的上游的区域中,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上部引导件61b之间沿与传送方向X相交的方向(即沿推出辊29的轴间方向)上的距离在更靠近鼓内传送路径的上游端部的位置处更大。通过如上所述加宽鼓内传送路径的上游部分,可以降低从内部排出路径82排出的片材的前端部被鼓下部盖61c或鼓上部盖61d卡住的可能性。
类似地,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上部引导件61b布置成使得鼓内传送路径的宽度朝向传送方向X上的下游端部增加。即,在沿传送方向X位于鼓单元60的旋转轴线的下游的区域中,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上部引导件61b之间沿与传送方向X相交的方向上的距离在更靠近鼓内传送路径的下游端部的位置处更大。通过如上所述加宽鼓内传送路径的下游部分,片材的后端部能够在随后将描述的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中从鼓引导件61平滑地移出。
此外,在传送方向X上位于在鼓单元60的旋转轴线的下游的区域中,鼓上部引导件61b在相对于穿过鼓单元60的旋转轴线的直线L倾斜的方向上延伸。鼓上部引导件61b沿如下方向倾斜,使得其相对于鼓单元60的旋转轴线径向向外的部分在鼓单元60的旋转方向K1上位于更上游。通过如上所述倾斜鼓上部引导件61b的下游部分,片材的后端部可以从鼓引导件61平滑地移出,而在随后将描述的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中片材的后端部不会被鼓上部引导件61b卡住。
此外,当在下游端部61b2处沿旋转方向K1的切线方向观察时,鼓上部引导件61b的下游端部61b2朝向鼓单元60的外周侧延伸到覆盖鼓上部盖61d的下游端部61d2的位置。结果,能够减小当鼓单元60沿旋转方向K1旋转时片材的后端部进入鼓上部引导件61b的下游端部61b2和鼓上部盖61d的下游端部61d2之间的间隙G2并且被鼓引导件61卡住的可能性。
同时,在比鼓上部引导件61b的上游端部61b1更靠近外周侧的区域中,鼓上部盖61d的上游端部61d1沿旋转方向K1向上游延伸到与鼓上部引导件61b的上游端部61b1大致相同的位置。结果,能够减小当鼓单元60沿旋转方向K1旋转时片材的后端部进入鼓上部引导件61b的上游端部61b1和鼓上部盖61d的上游端部61d1之间的间隙G3并且被鼓引导件61卡住的可能性。
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下部盖61c具有类似的构造。即,当在上游端部61a1处从旋转方向K1的切线方向观察时,鼓下部引导件61a的上游端部61a1朝向鼓单元60的外周侧延伸至覆盖鼓下部盖61c的上游端部61c1的位置。此外,在比鼓下部引导件61a的下游端部61a2更靠近外周侧的区域中,鼓下部盖61c的下游端部61c2沿旋转方向K1向上游延伸到与鼓下部引导件61a的下游端部61a2大致相同的位置。结果,能够减小当鼓单元60沿旋转方向K1旋转时片材的后端部进入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下部盖61c之间的间隙G4和G5并且被鼓引导件61卡住的可能性。
这里,如图12A和12B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下部引导件61a、鼓上部引导件61b和鼓下部盖61c形成为在鼓单元60的纵向方向Y上,即,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表面。这些表面在纵向方向Y上的长度Y0被设定为使得能够由后处理设备4传送通过装订处理部分4A的片材中的最大宽度的片材所通过的区域被覆盖。由于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上部引导件61b具有上述长度Y0,所以鼓引导件61能够稳定地引导在鼓内传送路径中传送的片材,无论片材的尺寸如何。此外,由于鼓下部盖61c具有上述长度Y0,因此,无论片材的尺寸如何,或者甚至在片材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部分卷起的情况下,都可以按压支撑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的后端部。鼓下部盖61c按压片材的后端部的效果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同时,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上部盖61d仅设置在具有长度Y1的区域中,所述区域设置在鼓单元60的在鼓单元60的纵向方向Y上与上述横向对准基准板52相同的一侧上(即与横向对准撞纸机58相对的一侧上)的端部部分中。此外,具有长度Y1的区域延伸到比能够由后处理设备4传送通过装订处理部分4A的片材中具有最小宽度的片材的侧端部位置更靠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这是因为即使在鼓上部盖61d不像鼓下部盖61c那样具有长度Y0的情况下,鼓引导件61的旋转操作和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对准操作也能够如后面所述那样并行地平稳执行。
需注意,如在图14中所示的修改示例中,鼓上部盖61d在纵向方向Y上可以具有大致等于鼓下部盖61c的长度的长度,即,大致等于鼓单元60的总长度。
如图11A和12B所示,鼓下部盖61c设置有多个肋61r,所述多个肋61r朝向鼓引导件61的外周侧突出并且在鼓单元60的周向方向上延伸。当支撑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并且已经根据需要经受装订处理的片材摞在摞排出方向Xr上朝向图1所示的摞排出辊36传送时,这些肋61r用作用于使片材摞平滑地通过到第二排出路径84的引导件。需注意,如上所述,支撑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或片材摞由用作推出构件的摞排出引导件34在摞排出方向Xr上从中间支撑部分90推出。
当鼓单元60处于如图11A所示的原始位置时,肋61r在第二排出路径84中的片材的摞排出方向Xr上定位在第二排出路径84的上部引导件84a的上游。此外,由于当沿鼓单元60的纵向方向Y观察时肋61r设置在鼓下部盖61c和上部引导件84a之间的间隙G1的下游,肋61r抑制片材摞在摞排出方向Xr上的前端部进入间隙G1。
需注意,优选的是,肋61r的突出量被设定为使得在鼓单元60旋转时绘制的肋61r的旋转轨迹r1与上部引导件84a交叉,并且在上部引导件84a中设置有允许肋61r通过的切口。结果,可以进一步减小部分片材摞进入间隙G1的可能性。
鼓单元的驱动构造
接下来,将描述鼓单元60的驱动构造。如上所述,构成鼓单元60的鼓引导件61和推出辊29的驱动辊291同轴设置,并且鼓引导件61能够相对于驱动辊291相对旋转。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其中鼓引导件61和驱动辊291都由作为共享驱动源的鼓单元驱动马达M12驱动的构造。
图12C是用于鼓单元60接收来自鼓单元驱动马达M12的驱动力的驱动输入构造的透视图。在与纵向方向Y相交的方向上,接合销29p插入驱动辊291的驱动轴290的在鼓单元60的纵向方向Y上的端部部分中。此外,用于键接合的键61k形成在鼓引导件61的侧板61f中。接合销29p和键61k设置在鼓单元60在纵向方向Y上的同一侧上的端部部分中。
图13A和13B是用于结合在后处理设备4中的鼓单元60的驱动传递机构的透视图。图13A示出了从鼓单元60的纵向方向Y的外侧观察时的驱动传递机构,并且图13B示出了从内侧(即纵向方向Y上与鼓单元60相同的一侧)观察时的驱动传递机构。
如图13B所示,该驱动传递机构包括作为输出构件的第一输出齿轮72和第二输出齿轮93,用于输出来自鼓单元驱动马达M12的驱动力。第一输出齿轮72包括与驱动轴290的接合销29p接合的接合凹槽72a,并且在接合销29p与接合凹槽72a接合的状态下与驱动轴290一体地旋转。第二输出齿轮93包括与鼓引导件61的键61k接合的键凹槽93a,并且在键61k与键凹槽93a接合的状态下与鼓引导件61一体地旋转。第一输出齿轮72和第二输出齿轮93同轴地设置,并且由图13A所示的输出轴72c支撑,并且能够相对于彼此相对旋转。
需注意,在鼓引导件61的侧板61f的外周部分上设置有突起61j,所述突起61j作为当通过沿纵向方向Y移动鼓单元60而将鼓单元60附接到后处理设备4时使键61k与键凹槽93a对准的基准。同时,多个接合凹槽72a在径向方向上限定,使得即使当不使接合销29p与接合凹槽72a对准的情况下附接鼓单元60时,接合销29p也能顺利地与接合凹槽72a接合。
在图13A和13B中,来自鼓单元驱动马达M12的驱动力通过马达输出轴M12a传递到输入齿轮79,并且然后分支并传递到通向第一输出齿轮72的传递路径和通向第二输出齿轮93的传递路径。
首先,将描述输入齿轮79和第一输出齿轮72之间的传递路径。该传递路径用作第一传递部分。输入齿轮79与第一惰轮71接合,并且第一惰轮71与第一输出齿轮72接合。因此,鼓单元驱动马达M12的旋转通过输入齿轮79和第一惰轮71传递,并且使第一输出齿轮72沿辊驱动方向K2旋转。然后,通过经由图12C所示的接合凹槽72a和接合销29p之间的接合部分传递的旋转,推出辊29的驱动辊291沿辊驱动方向K2旋转。需注意,从鼓单元驱动马达M12到第一输出齿轮72的齿轮传动链的齿轮比被设定为使得驱动辊291的圆周速度与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传送速度、即上述速度V2相等。
接下来,将描述从输入齿轮79到第二输出齿轮93的传递路径。该传递路径用作第二传递部分。输入齿轮79除了与第一惰轮71接合外还与第二惰轮91接合,并且第二惰轮91能够与旋转控制齿轮单元92的第一齿轮部分92b和第二齿轮部分92c接合。旋转控制齿轮单元92通过第三齿轮部分92d将通过第一齿轮部分92b和第二齿轮部分92c接收的旋转传递到第二输出齿轮93。
这里,旋转控制齿轮单元92的运动开始的时刻由鼓控制螺线管85控制,并且旋转控制齿轮单元92构造成在鼓单元驱动马达M12旋转的状态下,每次电力被供应到鼓控制螺线管85时旋转一次。
具体地,第一齿轮部分92b和第二齿轮部分92c构造成扇形齿轮,并且在图13A和13B所示的与鼓单元60的原始位置相对应的初始位置处不与第二惰轮91接合。第一齿轮部分92b和第二齿轮部分92c能够相对旋转到预定角度,并且第一齿轮部分92b沿箭头K3方向从未示出的弹簧接收推压力。此外,与鼓控制螺线管85的钩部分85b接合的接合部分92a设置在第一齿轮部分92b上。钩部分85b由被螺线管本体85a吸引的金属板形成,并且由复位弹簧85c沿与接合部分92a接合的方向推压。
第三齿轮部分92d是与第二齿轮部分92c一体旋转的构件,并且包括抵接定位构件96的接触表面92e。接触表面92e是通过切除以第三齿轮部分92d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一部分以形成D形而获得的表面,并且设置在与鼓单元60的原始位置相对应的相位中。定位构件96包括抵接第三齿轮部分92d的接触表面92e的定位部分96a,并且定位部分96a由定位弹簧96b推压以压抵接触表面92e,从而限制第三齿轮部分92d的旋转。
在不执行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的情况下,不向鼓控制螺线管85供电。在这种情况下,钩部分85b与接合部分92a接合,如图13A所示,并且因此第一齿轮部分92b被锁定在初始位置,并且其沿箭头K3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结果,维持了第二惰轮91与第一齿轮部分92b和第二齿轮部分92c的缺齿部分相对的状态,并且阻止了向第二输出齿轮93的驱动的传递。此外,由于第三齿轮部分92d的旋转受到按压第三齿轮部分92d的接触表面92e的定位构件96的限制,所以第二输出齿轮93不旋转。也即,在不向鼓控制螺线管85供电时,鼓单元60保持在原始位置。
当开始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时,图5所示的后处理设备4的整理器控制器400在鼓单元驱动马达M12旋转的状态下向鼓控制螺线管85短时间供电。然后,钩部分85b被吸引到螺线管本体85a并且与接合部分92a分离,并且因此第一齿轮部分92b的锁定被解除。第一齿轮部分92b通过未示出的弹簧的推压力而开始沿箭头K3方向旋转,并且通过与第二惰轮91接合而继续旋转。此外,当第一齿轮部分92b相对于第二齿轮部分92c旋转到预定角度时,设置在第一齿轮部分92b和第二齿轮部分92c上的止动件彼此接合,并且第一齿轮部分92b和第二齿轮部分92c开始沿箭头K3方向一体旋转。第二齿轮部分92c通过与第二惰轮91接合而继续旋转。
根据第二齿轮部分92c的该旋转,第三齿轮部分92d在使定位构件96上升的同时抵抗定位弹簧96b的推压力而转动。结果,第二输出齿轮93沿旋转方向K1旋转,并且鼓单元60经由图12C所示的键凹槽93a和键61k之间的接合沿旋转方向K1旋转。
然后,当第一齿轮部分92b旋转一次并返回到初始位置时,接合部分92a与已经完成电力供应的鼓控制螺线管85的钩部分85b接合,并且因此第一齿轮部分92b再次被锁定在初始位置。然后,当第二齿轮部分92c返回到初始位置时,第一齿轮部分92b和第二齿轮部分92c都与第二惰轮91分离。此外,定位构件96再次抵接第三齿轮部分92d的接触表面92e,并且因此鼓单元60定位在原始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其中鼓引导件61和驱动辊291都由来自用作共享驱动源的鼓单元驱动马达M12的驱动力驱动的构造。然而,用于使鼓引导件61旋转的马达和用于使推出辊29旋转的马达可以独立地设置。此外,用于控制驱动传递使得鼓单元60每次旋转一圈的机构不限于上述机构,并且每次旋转一圈可以通过使用例如步进马达的马达来实现,该马达的旋转量可以被高度精确地控制并且向马达指示特定的旋转量。
鼓单元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15A至图16C描述当将片材排出到并堆叠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时鼓单元60的操作。
图15A示出了在开始将作为第一片材的片材S1排出到中间支撑部分90上时的状态。此时,鼓单元60处于原始位置,并且从接收片材S1之前起推出辊29已经被旋转驱动。通过构成内部排出路径82的中间传送上部引导件49和中间传送下部引导件50的引导已经到达鼓单元60的片材S1的前端部通过推出辊29在传送方向X上传送。结果,如图15B所示,片材S1的前端部从鼓单元60的鼓内传送路径朝向中间支撑部分90送出,并且在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上滑动的同时朝向纵向对准基准板39传送。需注意,传送方向X是由推出辊29送出的片材沿着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移动的方向。
图15B示出了片材S1在传送方向X上的后端部刚已经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之后的状态。此时,鼓单元60还没有开始旋转操作。
这里,在图15B中,X1表示从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到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距离,所述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作为片材的前端部抵接的纵向对准基准板39的表面。同时,X2表示片材S1的已经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部分的长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纵向对准基准板39和推出辊29被布置成使得从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到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距离X1大于片材长度X2。因此,在图15B的状态中,片材S1的后端部以其下表面由鼓引导件61的鼓下部引导件61a支撑的状态保持在鼓内传送路径中。此外,在片材S1的前端部和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之间存在间隙X3,其可以表示为X3=X1-X2。
然后,在从片材S1的后端部通过夹持部部分29a的时间起经过预定的余量时间之后,将电力供应到鼓控制螺线管85,并且因此开始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片材S1的后端部通过夹持部部分29a的时间可以基于例如中间支撑前传感器38已经检测到片材S1通过的时刻和片材S1被推出辊29推出的传送速度来确定。
图15C示出鼓单元60已经沿旋转方向K1(图15C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的状态。由于鼓引导件61旋转,片材S1的后端部被鼓上部引导件61b压下,并且移动到鼓上部盖61d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之间的位置。此外,尽管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取向也根据鼓引导件61的旋转而改变,但是由于片材S1的后端部已经通过夹持部部分29a,因此片材S1的后端部可以通过被鼓上部引导件61b按压而从鼓内传送路径释放。
如上所述,鼓上部引导件61b相对于穿过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即驱动辊291的轴线)的平面倾斜,使得其径向更靠外的部分在旋转方向K1上更靠上游。因此,片材S1的后端部平滑地向下移动而不会被鼓上部引导件61b卡住。此外,由于鼓上部盖61d形成为从纵向方向Y观察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大致弧形形状,因此能够抑制片材S1的后端部被鼓上部盖61d拖曳以及片材S1沿传送方向X向上游移动。此外,由于鼓上部引导件61b和鼓上部盖61d之间的间隙如上所述地布置,所以能够抑制片材的后端部进入图11B所示的间隙G2和G3。
此外,在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开始之后,图10B中所示的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移动在旋转量超过预定角度的时刻开始。该预定角度被设定为大到足以使片材S1的后端部从内部鼓内传送路径释放的值。例如,预定角度被设定为60°。如上所述,通过至少部分并行地执行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和横向对准撞纸机58在宽度方向上对片材S1的对准操作,可以提高装订处理部分4A的生产量。
顺便提及,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上部盖61d仅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局部区域中,如图10B所示。尽管可以省略鼓上部盖61d,在这种情况下,取决于片材S1的卷曲程度等,当并行执行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和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对准操作时,片材的移动可能会变得不稳定。具体地,当横向对准撞纸机58使片材S1朝向横向对准基准板52移动时,存在片材的角部部分(即,由片材S1的后端部和在横向对准基准板52侧上的侧边缘限定的角部部分)与正在旋转的鼓引导件61的侧板61e接触的可能性。此时,如果片材S1的角部部分被图12B中所示的轴承61g以及侧板61e和鼓上部引导件61b之间的接合部分61t等卡住,则存在片材S1损坏或发生堆叠故障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上部盖61d设置在与横向对准基准板52相同的一侧上的端部部分区域中,因此,即使在执行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期间移动横向对准撞纸机58时,片材的角部部分也不会与轴承61g或接合部分61t接触。因此,通过并行地执行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和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对准操作,可以在提高生产量的同时稳定片材的行为。此外,与图14所示的鼓上部盖61d形成在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的修改示例相比,能够降低成本。
图16A示出鼓单元60已经从图15C的状态进一步旋转270°并且已经返回到原始位置的状态。由于鼓单元60旋转一次并且返回到原始位置,鼓单元60能够将继片材S1之后的后继片材接收到鼓内传送路径中。
这里,鼓单元60构造成使得在旋转操作之后的状态下鼓下部盖61c定位在片材S1的后端部上方以便与片材S1的后端部重叠。即,当鼓单元60处于原始位置时,从鼓下部引导件61a的下游端部61a3(即鼓下部盖61c的下游端部)到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在传送方向X上的距离X4被设定为小于片材长度X2。换言之,鼓单元60和纵向对准基准板39被布置成使得满足这种长度关系,即X4<X2。因此,在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之后的图16A的状态下,片材S1的后端部部分和鼓引导件61重叠长度X5,该长度是距离X4和片材长度X2之间的差。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限制片材S1后端部的抬起。
图16B示出了在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已经完成之后,然后纵向对准辊33的旋转已经开始,并且纵向对准辊33已经在图16B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90°的状态。此时,构成纵向对准辊33的外周表面的辊部分33a与片材S1接触,并且通过从纵向对准辊33接收的传送力,片材S1朝向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移动。此外,后继片材S2已经从内部排出路径82朝向鼓单元60传送。
图16C示出了紧接在纵向对准辊33从图16B的状态进一步旋转180°并且辊部分33a与片材S1分离之前的状态。通常,使片材S1在传送方向X上的前端部与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接触,并且在该时间点之前完成片材S1在纵向方向上的对准。然后,纵向对准辊33进一步旋转90°,并且因此纵向对准辊33返回到图15A的位置,该位置是待机位置。
在图16C的时刻,后继片材S2的前端部已经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并且已经被朝向中间支撑部分90送出。此时,在在先片材S1的后端部被鼓下部盖61c按压的状态下,后继片材S2在其下表面被鼓下部引导件61a引导的同时被传送。即,鼓下部盖61c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之间的存在在先片材S1的后端部的区域和后继片材S2的前端部通过的路径(即鼓下部引导件61a上方的区域)被鼓引导件61彼此隔开。
因此,片材S2的前端部平滑地移动到中间支撑部分90上,而不与片材S1的后端部碰撞,并且落在片材S1的上表面上。由于如上所述抑制了片材之间的碰撞(例如,片材S1的位置通过被片材S2推动而改变,并且因此片材对准的整齐度降低),能够避免发生对片材S1的后端部或片材S2的前端部的损坏,例如角部弯曲等。
需注意,当片材S2的后端部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时,再次执行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结果,片材S2的后端部通过鼓上部引导件61b从鼓内传送路径向下推出,并且最终保持在鼓下部盖61c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之间。在该状态下,从内部排出路径82传送的第三片材的下表面通过鼓下部引导件61a被引导,并且因此避免了片材S2的后端部与第三片材的前端部之间的碰撞。
此后,每当一张片材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时,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执行一次。结果,当两张片材在内部排出路径82中被顺序地传送时,能够避免在先片材的后端部和在先片材之后被传送的后继片材的前端部之间的碰撞。需注意,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支撑通过上述缓冲部分4B的缓冲操作堆叠的缓冲片材的情况下,在最终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之后执行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
装订处理部的操作顺序
将参照图17的流程图描述实现上述操作的装订处理部分的操作顺序。该流程图的每个步骤由图5所示的整理器控制器400的CPU 401执行从存储器402读取的程序来处理。此外,在整理器控制器400已经从打印机控制器100接收到指示已经开始执行需要由装订处理部分4A进行的装订处理的成像作业的通知的情况下,开始该操作顺序。
在步骤S501中,在确定中间支撑前传感器38是否已经检测到内部排出路径82中的片材通过的同时,采取待机状态。当中间支撑前传感器38检测到片材时,在步骤S502中设定鼓旋转定时器、撞纸机定时器和纵向对准定时器。
·鼓旋转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片材在传送方向X上的后端部已经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之后的时刻。
·撞纸机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在旋转操作开始之后鼓单元60的旋转量达到预定量时的时刻,即,通过将预定时间加到鼓旋转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而获得的时间。例如,预定角度是60°。
·纵向对准定时器的终止时间被设定为晚于撞纸机定时器的终止时间且晚于横向对准撞纸机58完成对准操作的时间。
在步骤S503中,在对鼓旋转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采取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504中,向鼓控制螺线管85短时间地供电。结果,鼓单元驱动马达M12的驱动力被传递到鼓引导件61,并且开始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在步骤S505中,在对撞纸机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采取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506中,开始横向对准撞纸机58从待机位置朝向横向对准基准板52的移动,并且因此开始横向方向上的对准操作。在步骤S507中,在对纵向对准定时器进行倒计时的同时采取待机状态。当倒计时结束时,在步骤S508中,纵向对准辊33旋转一次,并且因此开始纵向方向上的对准操作。
在步骤S509中,确定当前片材是否是最终片材,即,当前片材是否是构成已经经受装订处理的片材摞的片材中要被支撑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最终片材。在当前片材不是最后片材的情况下,在步骤S500中开始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移动,并且然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501,并且重复上述处理。在当前片材是最终片材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510。
在步骤S510中,通过装订器51执行对片材摞的装订处理。在装订片材摞的长边的情况下,在通过装订器移动马达M8移动装订器51的同时,通过装订器51装订片材摞上沿其侧边缘布置的多个位置。当装订处理完成时,在步骤S511中开始使横向对准撞纸机58返回到待机位置的返回操作,并且在步骤S512中使摞排出引导件34沿摞排出方向移动。此时,鼓单元60已经返回到原始位置,并且通过设置在上述鼓下部盖61c上的图11A所示的肋61r将片材摞在摞排出方向Xr上的前端部平滑地引导至第二排出路径84。
当片材摞SB在摞排出方向上的前端部经过彼此分离的摞排出辊36时,暂时停止摞排出引导件34,并且在步骤S513中,上部辊36a下降,使得摞排出辊36夹持住片材摞SB。然后,在步骤S514中,摞排出辊36开始旋转,并且片材摞SB被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
在步骤S515中采取待机状态,直到完成片材摞SB的排出,然后在步骤S516中,上部辊36a被抬起,使得摞排出辊36再次彼此分离。此外,在步骤S517中,摞排出引导件34沿纵向对准方向移动,以使摞排出引导件34返回到待机位置。当摞排出引导件34回到待机位置时,操作顺序完成。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述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先前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用作传送构件的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之后,执行用作引导构件的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然后,在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之后,后继片材的下表面可由鼓下部引导件61a引导,同时在先片材的后端部保持在鼓下部盖61c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之间。即,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了如下构造,其中,通过在在先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传送构件的夹持部部分之后旋转引导构件,在先片材的后端部定位在第二引导部分和支撑部分之间,并且使后继片材的下表面可由第一引导部分引导。结果,例如,即使在由于片材卷曲而导致在先片材的后端部从支撑部分抬起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在先片材的后端部与后继片材的前端部之间的碰撞,并且片材能够被平稳地支撑在支撑部分上。
顺便提及,作为用于按压排出到支撑部分上的片材的后端部的替代构造,已知一种具有杠杆形状的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从设置在辊对的夹持部部分上方的枢轴下垂到夹持部部分下方的位置。当片材从夹持部部分被送出时,这种按压构件围绕枢轴向上缩回,并且在片材的后端部通过夹持部部分之后,按压构件由于其重量或弹簧力而向下枢转,并且按压片材的上表面。然而,在片材的卷曲较大的情况下,存在按压构件被抬起的可能性,并且因此支撑在支撑部分上的在先片材的后端部被抬起并且与从夹持部部分送出的后继片材的前端部碰撞。
特别地,当在支撑部分上堆叠更多片材时,按压构件变得更可能由于大量片材的卷曲而被抬起。如果将使按压构件抬起的负荷构造成增大来进行应对,存在在片材上残留由按压构件引起的刮痕的可能性。此外,如果作为解决该问题的另一方法夹持部部分相对于支撑部分的高度(即,在支撑部分上支撑的片材的厚度方向上在支撑部分和夹持部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大,则存在支撑部分上的片材的对准的整齐度劣化或者设备的尺寸增大的可能性。
相反,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旋转的引导构件实现其中存在在先片材的后端部的区域和后继片材的前端部通过的路径彼此分开的构造。结果,与使用杠杆形状的按压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避免片材之间的碰撞,并且能够获得例如可堆叠片材的数量增加和设备的尺寸减小的优点。
需注意,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鼓单元60围绕驱动轴290(该驱动轴是推出辊29中的一个的旋转轴)旋转的构造,但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构造。例如,鼓单元60可以构造成围绕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旋转。此外,推出辊29的从动辊292可以由后处理设备4的框架构件可旋转地支撑,使得即使当鼓引导件61旋转时从动辊292的位置也不改变。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鼓单元60被构造成在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之后开始旋转,如参照图15B和15C以及图17的S502至S504所述。然而,鼓单元60的旋转可以在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之前开始,以进一步提高生产量。该修改示例是通过在图17的步骤S502中将鼓旋转时间的终止时间设定为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之前的时刻来实现的。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鼓单元60已经旋转之后也继续进行推出辊29的旋转驱动。因此,在鼓单元60开始旋转之后,片材的后端部从夹持部部分29a释放,并且因此最终实现如图16A所示的片材的后端部被鼓下部盖61c按压的状态。需注意,为了抑制片材被卡住,优选的是,从鼓单元60的旋转开始到片材的后端部从夹持部部分29a释放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等于或小于预定角度。例如,预定角度是30°。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后处理设备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推出辊29和鼓引导件61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大致相同的其它元件和效果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图18是从鼓引导件61的纵向方向(即推出辊29的轴向方向和片材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的推出辊29和鼓引导件61的剖视图。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推出辊29沿推出辊29的片材传送方向布置在鼓引导件61的上游。此外,推出辊29独立于鼓引导件61由后处理设备的框架构件支撑。此外,推出辊29和鼓引导件61每个由不同的驱动源驱动。
除了当鼓引导件61旋转时,推出辊29的每个辊的位置不改变之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后处理设备的操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相同。即,在在先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之后,开始使鼓引导件61旋转一次的旋转操作。结果,下表面已经被鼓下部引导件61a引导的在先片材的后端部通过被鼓上部引导件61b向下按压而从鼓内传送路径释放,并且最终被保持在用作第二引导部分的鼓下部盖61c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之间。在这种状态下,由推出辊29传送的后继片材的前端部被鼓上部引导件61b引导。因此,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在先片材的后端部与后继片材的前端部之间的碰撞,并且能够将片材平稳地支撑在支撑部分上。
需注意,尽管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每次旋转一圈,但是也可以采用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每次旋转半圈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上部引导件61b形成为相对于鼓单元60的旋转轴线彼此旋转对称的形状,并且对于鼓下部盖61c和鼓上部盖61d也是如此。此外,当在旋转操作开始之前鼓下部引导件61a面向片材的下表面时,通过由旋转操作使鼓引导件61旋转180°,片材的上表面被鼓上部盖61d按压。类似地,当在旋转操作开始之前鼓上部引导件61b面向片材的下表面时,通过由旋转操作使鼓引导件61旋转180°,片材的上表面被鼓下部盖61c按压。在这种情况下,旋转对称的成对的鼓下部引导件61a和鼓上部引导件61b用作第一引导部分,并且旋转对称的成对的鼓下部盖61c和鼓上部盖61d用作第二引导部分。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后处理设备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了具有与上述鼓引导件61不同的形状的引导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大致相同的其它元件和效果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图19A是引导单元70和推出辊29的透视图。图19B是除了图19A之外,还示出了中间支撑入口引导件80的透视图。引导单元70是可围绕推出辊29的驱动轴290枢转的引导件,并且中间支撑入口引导件80是固定到后处理设备的框架构件的引导件。引导单元70和中间支撑入口引导件80构成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构件。在以下描述中,驱动轴290的轴向方向(即引导单元70的旋转轴线方向)将被称为引导单元70的纵向方向。
引导单元70包括在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部分处的前侧板70b、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部部分处的后侧板70c、以及在前侧板70b和后侧板70c之间的多个下部引导件70a。前侧板70b、后侧板70c以及多个下部引导件70a每个均是在与纵向方向相交的方向(特别是以纵向方向作为法线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并且经由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连接引导表面70e彼此连接。下部引导件70a由用作本实施例的保持部分的前侧板70b和后侧板70c保持。
图19A示出了引导单元70处于原始位置的状态。当引导单元70处于原始位置时,由多个下部引导件70a的上边缘和连接引导表面70e构成的上表面引导件70u构成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引导部分。此外,由多个下部引导件70a的下边缘构成的下表面引导件70d构成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引导部分。
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在传送方向上定位在下部引导件70a的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之间。驱动辊291整体通过下部引导件70a露出,并且从动辊292通过设置在引导单元70的连接引导表面70e中的开口露出并且与驱动辊291接触。此外,下部引导件70a中的每个的下边缘构成引导单元70的外周部分,并且形成为以引导单元7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大致弧形形状。
如图19B所示,中间支撑入口引导件80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盖部分80b,以及设置在盖部分80b上的多个肋80a。盖部分80b形成为从纵向方向上观察时以引导单元7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大致弧形形状,并且在纵向方向上延伸。肋80a每个均是从盖部分80b朝向引导单元70的旋转轴线向内延伸的板状构件。多个肋80a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与引导单元70的多个下部引导件70a不同的位置处,优选地使得多个肋80a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多个下部引导件70a交替布置。在引导单元70处于原始位置的状态下,多个肋80a构成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三引导部分,所述第三引导部分引导由推出辊29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驱动构造可以用于推出辊29和引导单元70。即,如参照图12C和13所述,用作驱动源的马达的驱动力可以分配到推出辊29的驱动辊291和引导单元70以驱动驱动辊291和引导单元70。
将参照图20A至图20D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的操作。图20A示出在通过内部排出路径82传送的片材S1的前端部已经通过引导单元70和中间支撑入口引导件80之间的传送路径之后的状态。此时,引导单元70处于原始位置。片材S1的下表面由引导单元70的上表面引导件70u引导,并且片材S1的上表面由中间支撑入口引导件80引导。
图20B示出紧接在片材S1的后端部已经从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释放之后的状态。纵向对准基准板39和推出辊29布置成使得,如图15B所示,夹持部部分29a与设置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纵向对准基准板39的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之间在传送方向X上的距离X1大于片材长度X2。因此,片材S1的后端部由上表面引导件70u从下方支撑。在这种状态下,引导单元70开始沿图20B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中间支撑入口引导件80仍然固定。
图20C示出引导单元70已经从原始位置沿旋转方向K1(为图20C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了约270°的状态。此时,由于片材的重量或通过下部引导件70a向下按压,片材S1的后端部已经移动到下表面引导件70d和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之间的位置。结果,即使在片材S1的后端部卷起的情况下,片材S1的后端部的抬起也被下表面引导件70d抑制。
图20D示出引导单元70已经从图20C的状态沿旋转方向K1进一步旋转90°并且返回到原始位置的状态。此后,横向对准撞纸机58和纵向对准辊33顺序地执行对准操作,并且因此对准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S1的位置。此外,由于引导单元70已经返回到原始位置,引导单元70和中间支撑入口引导件80已经变得能够接收作为片材S1之后的片材的片材S2。
这里,引导单元70构造成使得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60类似的旋转操作之后,下表面引导件70d在片材S1的后端部上方的位置处与片材S1的后端部重叠。即,当引导单元70处于原始位置时,从下表面引导件70d的下游端部70g到纵向对准基准表面39a的在传送方向X上的距离X4被设定为小于片材长度X2。换言之,引导单元70和纵向对准基准板39布置成使得满足如下长度关系,即X4<X2。因此,在引导单元70的旋转操作之后的图20D的状态下,片材S1的后端部部分和下表面引导件70d重叠长度X5,该长度是距离X4和片材长度X2之间的差。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限制片材S1后端部的抬起。
已经通过内部排出路径82到达推出辊29的片材S2被传送到用作定位在原始位置的引导单元70的第一引导部分的上表面引导件70u上。此时,作为在先片材的片材S1的后端部定位在引导单元70的下方,即,定位在用作第二引导部分的下表面引导件70d和用作支撑部分的中间支撑下部引导件32之间。因此,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即使在片材卷曲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在先片材的后端部与后继片材的前端部之间的碰撞,并且能够将片材平稳地支撑在支撑部分上。
此外,由于引导单元70与推出辊29的驱动轴290同轴布置,因此形成即使在旋转引导单元70时驱动辊291的位置也不改变的构造。结果,可以简化引导单元70和推出辊29的构造,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并且因此可以降低成本。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21A和21B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鼓引导件61(构成鼓单元60的鼓状的引导单元)的侧板中设置的切口的形状。在以下描述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和效果的元件将由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将省略其说明。
图21A是从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60的侧视图,并且图21B是图21A的放大图。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具有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相同的部件构造。鼓引导件61和推出辊29每个均分别被后处理设备的未示出的框架构件可旋转地支撑。此外,推出辊29和鼓引导件61每个均由未示出的驱动部分旋转驱动。
图21A示出了紧接在从内部排出路径82排出到图1所示的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S1的后端部已经从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释放之后的状态。设置在鼓引导件61的一侧(即后处理设备的前侧)上的所示侧板61e具有用作第一凹入部分的下游切口61e1,其为从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夹持部部分29a中在片材传送方向V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凹入的凹入形状。下游切口61e1被限定为使得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和鼓内传送路径的在传送方向上位于夹持部部分29a下游的一部分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露出。换言之,下游切口61e1限定在在片材传送方向V上位于虚拟线L1上游的位置,该虚拟线连接推出辊29的驱动辊291的旋转轴线和从动辊292的旋转轴线。此外,在片材传送方向V上位于虚拟线L1下游的区域中,构成鼓内传送路径的鼓上部引导件61b和鼓下部引导件61a的引导表面定位在下游切口61e1内或者与下游切口61e1的边缘重叠。
将描述下游切口61e1的效果。首先,在片材S1仍然处于鼓内传送路径中时片材S1的传送由于某种原因已经停止并且用户或维护操作员必须移除片材S1的情况下,由于设置下游切口61e1,可以更容易地移除片材S1。即,当打开后处理设备的前侧上的打开/关闭盖以打开图21B所示的中间支撑上部引导件31以将片材S1拉出到前侧(即拉出到图21A中的前侧)时,片材S1能够被平稳地拉出而不会被设置在前侧上的侧板61e中断。
此外,当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对准片材S1时,由于提供了下游切口61e1,图21A和21B中所示的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操作可以更早地开始。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图21B所示的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移动开始于当在鼓单元60开始旋转之后转动量超过预定角度时的时刻,以便并行地执行鼓单元60的旋转操作和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对准。这里,由于下游切口61e1被限定为使得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被露出,所以在片材S1的后端部(即片材S1在片材传送方向V上的上游端部)已经从夹持部部分29a释放之后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开始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操作。这是因为,由于设置下游切口61e1,即使紧接在片材S1的后端部已经从夹持部部分29a释放之后将片材S1压向侧板61e,片材S1通常也不与侧板61e碰撞。结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比,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操作可以甚至更早地开始,以减少对准操作所需的时间,并且因此可以提高后处理设备4的片材处理速度。
此外,用作第二凹入部分的上游切口61e2限定在侧板61e中,所述第二凹入部分是从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在夹持部部分29a中在片材传送方向V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凹入的凹入形状。上游切口61e2被限定为使得鼓内传送路径的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上游的部分露出。换言之,在片材传送方向V上位于虚拟线L1上游的区域中,构成鼓内传送路径的鼓上部引导件61b和鼓下部引导件61a的引导表面定位在上游切口61e2内或者与上游切口61e2的边缘重叠。
将描述上游切口61e2的效果。存在如下可能,当在鼓引导件61旋转的同时鼓引导件61的旋转操作由于某些原因而停止,并且支撑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的片材S1的后端部由于卷曲等而被抬起,并且进入内部鼓传送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当打开打开/关闭盖并且通过从图21A的前侧到达片材S1而移除片材S1时,由于设置了上游切口61e2,可以抑制片材S1的后端部部分被侧板61e卡住。结果,可以更容易地移除残留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中的片材S1。
此外,由于设置下游切口61e1和上游切口61e2,在侧板61e与构成鼓内传送路径的鼓上部引导件61b和鼓下部引导件61a的引导表面之间形成角部部分的区域在传送方向V上的长度变小。因此,即使在中间支撑部分90上传送并支撑较宽的片材(例如最大宽度的片材)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小片材的侧端部部分进入侧板61e与鼓上部引导件61b和鼓下部引导件61a的引导表面之间的角部部分并发生传送故障的可能性。这同样适用于设置在侧板61f中的下游切口61f1和上游切口61f2,所述侧板61f设置在沿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与侧板61e相对的一侧上。此外,侧板61e和61f形成为相同形状或彼此对称的形状,设计和制造可以更容易。
需注意,下游切口61e1的上游端部可以在片材传送方向V上位于与夹持部部分29a相同的位置,即,与图21B的虚拟线L1接触的位置。此外,夹持部部分29a可以稍微位于下游切口61e1的上游端部的上游,使得夹持部部分29a隐藏在侧板61e后面。
除了源自切口的尺寸差异而导致的差异之外,上述下游切口61e1和61f1以及上游切口61e2和61f2的效果与图12A和12B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基本相同。由缺口的尺寸的差异导致的差异例如为在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之后能够开始横向对准撞纸机58的操作时的时刻的差异。
修改示例
尽管在上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考虑到从下游切口61e1和61f1以及上游切口61e2和61f2获得的优点的平衡,已经采用了图21A和21B所示的构造,但是切口的存在/不存在和尺寸可以根据设备的具体构造而适当地改变。例如,可以考虑省略侧板61f的下游切口61f1和/或上游切口61f2。
第五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22A和22B描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鼓单元60中的片材传送路径朝向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敞开。在以下描述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和效果的元件将由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将省略其说明。
图22A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60的透视图,并且图22B是示出从片材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观察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单元60的视图。如图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在前侧上(即图22A中的左侧)的端面被分成位于鼓内传送路径的一侧(即图22A中的下侧)上的下部部分61ea和位于鼓内传送路径的另一侧(即图22A中的上侧)上的上部部分61eb。换言之,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在片材通过的区域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由用作保持部分的侧板61f保持,并且片材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是敞开的。因此,采用了如下构造,其中,包括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整个鼓内传送路径在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从图22A中的左侧观察时露出。
根据该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基本上具有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e的下游切口61e1和上游切口61e2相同的效果。
第六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23A和23B描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上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引导单元70的侧板设置有切口。在以下描述中,与第一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和效果的元件将由与第一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图23A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的侧视图,并且图23B是图23A的放大图。在引导单元70的一侧(即后处理设备的前侧)上设置的前侧板70b具有切口70b1。切口70b1用作第一凹入部分,其是在夹持部部分29a中在片材传送方向V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凹入的凹入形状。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切口70b1限定为使得当沿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和鼓内传送路径的在传送方向上位于夹持部部分29a下游的一部分露出。换言之,切口70b1限定到在片材传送方向V上位于虚拟线L1上游的位置,该虚拟线连接推出辊29的驱动辊291的旋转轴线和从动辊292的旋转轴线。此外,在片材传送方向V位于虚拟线L1下游的区域中,下部引导件70a的引导表面定位在切口70b1的上方,或者与切口70b1的边缘重叠。
通过设置上述切口70b1,能够获得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e的下游切口61e1基本相同的效果。此外,通过在后侧板70c中设置与切口70b1类似的切口,可以获得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f的下游切口61f1基本相同的效果。需注意,在前侧板70b上也可以设置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上游侧切口61e1对应的切口。
第七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24A和24B描述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引导单元70中的片材传送路径朝向引导单元7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敞开。在以下描述中,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具有大致相同构造和效果的元件将由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图24A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的透视图,并且图24B是示出从片材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观察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的视图。如图所示,如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侧板70b没有设置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的位于前侧(即,图24A中的左侧)上的端部部分处。换言之,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在片材通过的区域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由用作保持部分的后侧板70c保持,并且片材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是敞开的。因此,采用如下构造,其中,包括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整个片材传送路径在引导单元7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从图24A中的左侧观察时露出。
根据该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基本上具有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e的下游切口61e1和上游切口61e2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设置了切口70c1,因此能够获得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f的下游切口61f1基本相同的效果。
第八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25A和25B描述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图18中所示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鼓引导件61中的片材传送路径朝向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敞开。在以下描述中,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大致相同的构造和效果的元件将由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图25A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的透视图,并且图25B是示出沿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及其周围的视图。如图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的位于前侧(即图25A中的左侧)上的端面被分成位于鼓内传送路径的一侧(即图25A中的下侧)上的下部部分61ea和位于鼓内传送路径的另一侧(即图25A中的上侧)上的上部部分61eb。换言之,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在片材通过的区域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由用作保持部分的侧板61f保持,并且片材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是敞开的。因此,采用如下构造,其中,包括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整个鼓内传送路径在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从图25A中的左侧观察时露出。
根据该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鼓引导件61具有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e的下游切口61e1和上游切口61e2基本相同的效果。此外,通过在侧板61f中设置下游切口61f1和上游切口61f2,可以获得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f的下游切口61f1和上游切口61f2基本相同的效果。
第九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26A和26B描述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图24A和24B中所示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引导单元70布置在推出辊29的下游,并且由引导单元70限定的片材传送路径朝向引导单元7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敞开。在以下描述中,具有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大致相同的构造和效果的元件将由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图26A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的透视图,并且图26B是示出了从引导单元7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前侧观察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及其周围的视图。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如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侧板70b没有设置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的位于前侧(即图26A中的左侧)上的端部部分处。换言之,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在片材通过的区域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由用作保持部分的后侧板70c保持,并且片材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是敞开的。因此,采用如下构造,其中,包括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整个片材传送路径在图26B所示的引导单元7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露出。
根据该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单元70具有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e的下游切口61e1和上游切口61e2基本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在后侧板70c中设置切口70c1,可以获得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侧板61f的下游切口61f1基本相同的效果。
此外,如图26B所示,引导单元70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29a的下游。除了当引导单元70旋转时推出辊29的每个辊的位置不改变之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后处理设备的操作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大致相同。即,在在先前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推出辊29的夹持部部分之后,引导单元70的旋转操作开始。
其它实施例
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在图1所示的后处理设备4的装订处理部分4A中设置的中间支撑部分90的上方布置鼓引导件61或引导单元70的构造。然而,本技术可以用作在成像系统的不同部分中传送片材的机构。例如,鼓引导件61等可以布置为用于将片材排出到后处理设备4的上部排出托盘25上的机构。此外,鼓引导件61等可以布置为用于将其上已经由成像设备1形成了图像的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上的机构,该排出托盘设置在不包括后处理设备4的成像系统中的成像设备1中。此外,鼓引导件61等可以用于在与成像设备不同的领域中(例如在分类信件和信封并将信件和信封装载在分配容器中的分类设备的领域中)传送片材的机构。需注意,鼓引导件61的旋转轴线等不一定要朝向水平方向,并且例如,鼓引导件61也可以布置在旋转轴线朝向竖直方向的取向中。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直接连接到成像设备1的后处理设备4作为片材处理设备的示例。然而,本技术也适用于经由中间单元从成像设备1接收片材的片材处理设备,例如,附接到内部排出型的成像设备的排出空间的中继传送单元。此外,包括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设备的成像系统的示例包括其中具有成像设备1和后处理设备4的功能的模块被并入单个壳体中的系统。
此外,装订器51是处理片材的处理单元的示例,并且例如,在中间支撑部分上对准的片材摞可以在不被装订的情况下排出到下部排出托盘37上。此外,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后处理设备4是传送片材的片材传送设备的示例,并且本技术还可应用于与对片材或记录材料执行处理的片材处理设备不同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图像已经由成像设备形成在所述片材或记录材料上。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介质(其还可以被更完整地称为“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例如,一个或多个程序)以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和/或包括用于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的一个或多个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来实现,并且还可以通过由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通过例如从存储介质读出并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和/或控制一个或多个电路以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来执行的方法来实现。计算机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并且可以包括用于读出和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单独的计算机或单独的处理器的网络。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以例如从网络或存储介质提供给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例如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存储器、光盘(例如压缩盘(CD)、数字多功能盘(DVD)或蓝光盘(BD))、闪存装置、存储卡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给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样的修改和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28)

1.一种片材传送设备,包括:
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构造成支撑片材;
传送构件,所述传送构件构造成在片材传送方向上朝向所述支撑部分传送片材;
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分上方,并且包括第一引导部分和第二引导部分,所述第一引导部分构造成引导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片材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引导部分构造成面向所述支撑部分;
驱动部分,所述驱动部分构造成旋转地驱动所述引导构件;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构造成控制所述驱动部分,以在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在先片材的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处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引导构件开始旋转,使得通过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所述在先片材的后端部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引导部分和所述支撑部分之间的位置,并且使得在所述引导构件旋转之后,在所述在先片材之后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后继片材通过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在所述在先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所述传送构件之后,所述控制器开始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在通过由所述传送构件一次传送一张片材而将在所述支撑部分上支撑多张片材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使得所述引导构件在每次一张片材的后端部通过所述传送构件时旋转一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还包括
管控部分,所述管控部分构造成与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分上的所述片材的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的前端部抵接以管控所述片材的位置,
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和所述管控部分布置成使得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完成之后的状态下,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从所述第二引导部分的下游端部到所述管控部分的距离小于所述片材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
其中,所述传送构件是包括形成夹持部部分的第一辊和第二辊并且构造成在所述夹持部部分中夹持和传送所述片材的辊对,以及
其中,所述引导构件构造成围绕沿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当沿着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夹持部部分定位在由当所述引导构件旋转时由所述第二引导部分所绘制的轨迹所围绕的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辊通过接收从所述驱动部分供应的驱动力而旋转,
其中,所述引导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辊围绕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线相对旋转,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辊由所述引导构件可旋转地支撑,并且根据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而围绕所述第一辊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当传送片材时,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一辊的旋转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
其中,所述驱动部分是单个马达,以及
其中,所述片材传送设备还包括:
第一传递部分,所述第一传递部分构造成将所述马达的旋转传递到所述第一辊以旋转地驱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以及
第二传递部分,所述第二传递部分构造成将所述马达的旋转传递到所述引导构件以使所述引导构件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当在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所述夹持部部分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定位在当所述引导构件旋转时由所述第二引导部分绘制的轨迹的上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还包括第三引导部分,所述第三引导部分构造成引导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部分、第二引导部分和第三引导部分通过被所述驱动部分驱动而一体地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引导部分能够引导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片材的下表面的状态下,所述第三引导部分延伸成使得当沿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在沿着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位于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下游的区域中,从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更径向向外的部分沿着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方向位于更上游。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引导部分能够引导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片材的下表面的状态下,当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和所述第三引导部分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位于更下游的区域中更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包括第四引导部分,所述第四引导部分构造成在在所述在先片材的后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引导构件开始旋转之后并且在所述第二引导部分面向所述在先片材的上表面之前的时段中面向所述在先片材的上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第三引导部分固定到所述片材传送设备的框架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
其中,所述第二引导部分包括沿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以其间具有间隔的方式布置的多个构件,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引导部分包括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引导部分的所述多个构件交替布置的多个构件,并且当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三引导部分与当所述引导构件旋转时由所述第二引导部分所绘制的轨迹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当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二引导部分形成为以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弧形形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引导部分为如下表面,所述表面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延伸以至少覆盖所述传送构件能够传送的最大宽度的片材所经过的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还包括
推出构件,所述推出构件构造成通过使所述片材沿所述片材传送方向向上游移动通过所述引导构件下方的位置,而将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分上的所述片材从所述支撑部分推出;以及
上部引导件,所述上部引导件构造成引导被所述推出构件推出的所述片材的上表面,
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包括肋,所述肋沿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方向延伸,从所述第二引导部分相对于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朝向外周侧突出,并且所述肋构造成引导被所述推出构件推出的所述片材的所述上表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
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包括保持部分,所述保持部分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在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片材经过的区域的外侧,并且所述保持部分构造成保持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使得所述第一引导部分能够围绕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旋转,以及
其中,所述保持部分包括第一凹入部分,所述第一凹入部分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凹入,使得由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形成的片材传送路径当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露出。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
其中,所述传送构件是包括形成夹持部部分的第一辊和第二辊并且构造成在所述夹持部部分中夹持和传送所述片材的辊对,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凹入部分被限定为使得所述夹持部部分当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露出。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其中,所述保持部分包括第二凹入部分,所述第二凹入部分在所述片材传送方向上从所述上游侧朝向所述下游侧凹入,使得由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形成的片材传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当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露出。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还包括:
基准构件,所述基准构件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凹入部分相同的一侧上,并且构造成用作用于使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分上的片材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对准的基准;以及
对准构件,所述对准构件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凹入部分相反的一侧上,并且构造成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按压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分上的片材,以使所述片材与所述基准构件接触,从而对准所述片材,
其中,在所述在先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所述传送构件之后并且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完成之前,所述控制器开始所述对准构件的移动以对准所述在先片材。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
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包括保持部分,所述保持部分相对于由所述传送构件传送的片材经过的区域设置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第一侧上,并且构造成保持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使得所述第一引导部分能够围绕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旋转,以及
其中,由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形成的片材传送路径朝向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敞开。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还包括:
基准构件,所述基准构件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保持部分相反的一侧上,并且构造成用作用于使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分上的所述片材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对准的基准;以及
对准构件,所述对准构件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保持部分相同的一侧上,并且构造成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按压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分上的片材,以使所述片材与所述基准构件接触,从而对准所述片材,
其中,在所述在先片材的后端部已经通过所述传送构件之后并且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旋转完成之前,所述控制器开始所述对准构件的移动以对准所述在先片材。
27.一种片材处理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传送设备;以及
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构造成处理支撑在所述支撑部分上的片材。
28.一种成像系统,包括:
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构造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片材处理设备,所述片材处理设备构造成处理其上已经通过所述成像设备形成图像的所述片材。
CN202011330820.9A 2019-11-26 2020-11-24 片材传送设备、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Pending CN1129385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3639 2019-11-26
JP2019-213639 2019-11-26
JP2020143775A JP2021088462A (ja) 2019-11-26 2020-08-27 シート搬送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0-143775 2020-08-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38555A true CN112938555A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19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30820.9A Pending CN112938555A (zh) 2019-11-26 2020-11-24 片材传送设备、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88462A (zh)
CN (1) CN11293855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9113A (ja) * 1998-01-09 1999-07-2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スタッカ装置
US6435395B1 (en) * 1997-06-02 2002-08-20 Kunihiko Miyaguchi Post processor for the image formation machine
US20100244361A1 (en) * 2009-03-30 2010-09-30 Ernst Reiner Gmbh & Co. Kg Feinmechanik Und Apparatebau Device for depositing flat objects or receipts
WO2013092629A1 (en) * 2011-12-23 2013-06-27 Oce-Technologies B.V. Sheet retention device
CN106241472A (zh) * 2015-06-08 2016-12-21 株式会社东芝 片材处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5395B1 (en) * 1997-06-02 2002-08-20 Kunihiko Miyaguchi Post processor for the image formation machine
JPH11199113A (ja) * 1998-01-09 1999-07-2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スタッカ装置
US20100244361A1 (en) * 2009-03-30 2010-09-30 Ernst Reiner Gmbh & Co. Kg Feinmechanik Und Apparatebau Device for depositing flat objects or receipts
WO2013092629A1 (en) * 2011-12-23 2013-06-27 Oce-Technologies B.V. Sheet retention device
CN106241472A (zh) * 2015-06-08 2016-12-21 株式会社东芝 片材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88462A (ja) 2021-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15560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478720B2 (ja) シート束折り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EP1455244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110064427A1 (e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conveying method
US20070108690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96091B2 (en)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100239391A1 (en) Bookbinding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JPH10218483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5570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789827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11230454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07076832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EP3828111A1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12938555A (zh) 片材传送设备、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US9096407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4538175A (zh) 片材排出设备、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系统
JP7493972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H09183558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61700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95291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7092895A (zh) 片材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JP2003155155A (ja) 用紙処理装置
JP202106658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5491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069397B2 (ja) 排紙集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