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7384A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7384A
CN111697384A CN202010156812.0A CN202010156812A CN111697384A CN 111697384 A CN111697384 A CN 111697384A CN 202010156812 A CN202010156812 A CN 202010156812A CN 111697384 A CN111697384 A CN 1116973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terminal
housing
waterproof se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568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7384B (zh
Inventor
田中洋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97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7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73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73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H01R13/5208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having at least two cable receiving open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4Securing in base or case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insulating parts having at least one resilient insul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3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H01R13/5825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the means comprising additional parts captured between housing parts and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05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king 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onnection, coupling, or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防水密封件的过度的变形,并持续维持防水状态的连接器。连接器(1)具备:形成为筒状的壳体(10)、配置于壳体内部的端子保持体(11)、配置于壳体的内部并紧贴于壳体内周面的防水密封件(12)以及固定于壳体并按压防水密封件(12)的帽(13),防水密封件(12)具有供缆线贯通的密封件侧贯通孔(41A)以及形成为与密封件侧贯通孔(41A)平行的突起用贯通孔(43),帽在与密封件侧贯通孔(41A)对应的位置具有供缆线贯通的帽侧贯通孔(55A),帽(13)具有从与防水密封件(12)的对置面朝向端子保持体(11)突出并贯通突起用贯通孔(43)而与端子保持体(11)抵接的突起部(57)。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防水功能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防水连接器,该防水连接器向橡胶塞的电线插通孔插通电线,而将安装于电线的终端的端子插入壳体内,并且使橡胶塞的外周紧贴于壳体后端的内壁面。在壳体的里侧形成有小径的压缩区域,在壳体的入口侧形成有大径的临时保持区域。在壳体的后端部外嵌有盖体,在盖体的内表面突出地设置有与橡胶塞的后端面对置的按压部。在橡胶塞位于临时保持区域的状态下,若按压盖体而使其外嵌于壳体,则橡胶塞被按压部按压而从临时保持区域向压缩区域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29567号公报
例如,当在电线(缆线)作用有拔出力的情况下,在上述的连接器中,该拔出力的大部分经由壳体、端子传递至橡胶塞。于是,橡胶塞大幅变形,因此导致在与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存在无法维持防水状态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能够抑制防水密封件的过度的变形,持续维持防水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具备:壳体,形成为筒状;端子保持体,对固定于缆线的轴向末端部的端子进行保持,并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防水密封件,以与上述端子保持体的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并紧贴于上述壳体的内周面;以及帽,以与上述防水密封件的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壳体,并按压上述防水密封件,上述防水密封件具有密封件侧贯通孔,供上述缆线贯通;以及突起用贯通孔,形成为与上述密封件侧贯通孔平行,上述帽在与上述密封件侧贯通孔对应的位置具有供上述缆线贯通的帽侧贯通孔,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一方具有:设置为从与上述防水密封件对置的对置面朝向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突出,并贯通上述突起用贯通孔而与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的突起部。
在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中,设为从帽(端子保持体)延伸的突起部贯通防水密封件而与端子保持体(帽)抵接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将拔出缆线的力从端子保持体向突起部传递,而经由突起部传递至帽。由此,传递至防水密封件的力减少(或者消失),因此能够抑制防水密封件的过度的变形。其结果,能够适当地持续维持防水密封件的防水状态。此外,经由突起部传递至帽的力传递至固定帽的壳体。
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在上述的第1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在上述端子保持体从与轴向正交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凹陷地设置有供上述端子嵌合的端子嵌合槽。
根据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能够使端子从径向外侧嵌入端子嵌合槽。因此,例如,与将端子插入沿轴向延伸的孔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使端子保持于端子保持体。
本发明的第3连接器在上述的第2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与多个上述缆线对应地设置多个上述端子,上述端子保持体具有与多个上述端子对应的多个上述端子嵌合槽。
假设考虑在端子保持体开设有用于供多个端子插入的多个孔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将多个端子同时插入多个孔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通常,工作人员将端子一个一个地插入孔。当在将固定于一个缆线的端子插入到一个孔的状态下将固定于其他的缆线的端子插入其他的孔的情况下,为了使其他的端子朝向其他的孔的入口,不得不使缆线松弛来弯曲。因此,考虑松弛的情况,全部的缆线必须要长。于是,为了与长度在所需以上的缆线对应,端子保持体等也在轴向上变长,从而存在阻碍连接器的小型化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3连接器,不松弛缆线就能够将多个端子从径向外侧嵌入多个端子嵌合槽。由此,能够将缆线形成为所需最小限度的长度,从而能够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4连接器在上述的第1连接器~第3连接器中任一个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在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凹陷地设置有突起嵌合凹部,上述突起部具备:突起主体,突出地设置于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一方;以及嵌合末端部,具有比上述突起主体小的剖面,并经由抵接面而与上述突起主体的末端部连接设置,上述突起主体的上述抵接面与上述突起嵌合凹部的外缘部抵接,上述嵌合末端部与上述突起嵌合凹部嵌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4连接器,突起部的嵌合末端部与突起嵌合凹部嵌合,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帽与端子保持体的定位。
本发明的第5连接器在上述的第1连接器~第4连接器中任一个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上述防水密封件具有仅向轴向末端部和基端部中的任意一方开口的姿势决定孔,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一方具有:设置为从与上述防水密封件对置的对置面朝向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突出,并插入于上述姿势决定孔的姿势决定突起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5连接器,工作人员通过使姿势决定孔朝向姿势决定突起部的一侧,能够唯一地决定防水密封件的朝向。由此,能够预防在连接器的组装时搞错防水密封件的朝向。
本发明的第6连接器在上述的第1连接器~第5连接器中任一个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在上述帽侧贯通孔的内周面,在沿周向隔开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中心突出地设置有多个接触凸部,多个上述接触凸部的末端部与配置于上述帽侧贯通孔的上述缆线的外周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6连接器,多个接触凸部的末端部与缆线的外周面大体点接触,因此与帽侧贯通孔的内周面整体与缆线的外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缆线容易贯通帽侧贯通孔。另外,由于多个接触凸部与缆线的外周面点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从帽侧贯通孔向外部延伸的缆线的弯曲(扭曲)。能够抑制因缆线的扭曲而在缆线与密封件侧贯通孔之间形成间隙。
本发明的第7连接器在上述的第1连接器~第6连接器中任一个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在上述壳体的内周面,突出地设置有在将上述端子保持体配置到上述壳体的内部的状态下被按压于上述端子保持体的外表面的内侧按压凸部,在上述端子保持体的外表面,突出地设置有在将上述端子保持体配置到上述壳体的内部的状态下被按压于上述壳体的内周面的外侧按压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7连接器,在将端子保持体配置于壳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内侧按压凸部被按压于端子保持体的外表面,外侧按压凸部被按压于壳体的内周面,因此能够抑制端子保持体在壳体的内部的晃动。
本发明的第8连接器在上述的第1连接器~第7连接器中任一个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在上述壳体的轴向基端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卡止部,在上述帽形成有在覆盖上述壳体的轴向基端部的状态下与多个上述卡止部卡止的多个被卡止部,在上述帽的比上述被卡止部靠近轴向基端侧的位置,开设有在上述卡止部与上述被卡止部卡止的状态下使上述壳体的轴向基端侧露出的锁定确认窗。
在本发明的第8连接器中,卡止部与被卡止部卡止,由此帽被锁定于壳体。另外,设为在锁定状态下壳体的轴向基端侧向锁定确认窗露出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工作人员通过确认向锁定确认窗露出的壳体,能够确认帽适当地锁定于壳体这一情况。由此,能够事先防止将帽未被锁定于壳体的状态错认为是锁定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第1连接器具备收容端子保持体的壳体、紧贴于上述壳体的内周面的防水密封件、以及按压上述防水密封件的帽,上述端子保持体对固定于缆线的轴向末端部的端子进行保持,该组装方法具备:第1工序,使上述缆线贯通形成于上述防水密封件的密封件侧贯通孔与形成于上述帽的帽侧贯通孔;第2工序,在从上述防水密封件延伸的上述缆线的轴向末端部固定上述端子,并使上述端子保持于上述端子保持体;第3工序,将保持了上述端子的上述端子保持体插入上述壳体的内部;以及第4工序,使上述帽与上述防水密封件一同从轴向基端朝向末端移动,将上述防水密封件以与上述端子保持体的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使从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一方朝向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延伸并贯通了形成于上述防水密封件的突起用贯通孔的突起部,与上述端子保持体和上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将上述帽以与上述防水密封件的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壳体。
在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中,设为防水密封件被按压于帽而向壳体的内部移动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帽以均匀且稳定的姿势压入防水密封件。由此,防水密封件以适当的姿势配置于壳体的内部并与壳体的内周面紧贴,因此能够发挥适当的防水性能。另外,从帽(端子保持体)延伸的突起部贯通防水密封件而与端子保持体(帽)抵接,因此例如能够将拔出缆线的力传递至帽。由此,能够抑制防水密封件的过度的变形,适当地持续维持防水密封件的防水状态。
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在上述的第1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基础上,优选在上述第2工序中,通过将上述端子从径向外侧嵌入到上述端子保持体的从与轴向正交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凹陷设置的端子嵌合槽,由此使上述端子保持于上述端子保持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能够使端子从径向外侧嵌入到端子嵌合槽,因此与将端子插入沿轴向延伸的孔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使端子保持于端子保持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防水密封件的过度的变形,持续维持防水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以及对象侧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壳体的后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端子保持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防水密封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帽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帽的主视图。
图9所图8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第1工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1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第2工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2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第3工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连接器;2A、2B…缆线;3A、3B…端子;10…壳体;10A…(壳体的)后端部(轴向基端侧);11…端子保持体;12…防水密封件;13…帽;19…内侧按压凸部;24…卡止凸部(卡止部);32A、32B…端子嵌合槽;35…外侧按压凸部;36…突起嵌合凹部;41A、41B…密封件侧贯通孔;43…突起用贯通孔;45…姿势决定孔;52…卡止内侧凸部(被卡合部);53…卡止凹部(被卡合部);54…锁定确认窗;55A、55B…帽侧贯通孔;56A、56B…接触凸部;57…突起部;57A…突起主体;57B…嵌合末端部;57C…抵接面;58…姿势决定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所示的“X1”表示“左”,“X2”表示“右”,“Y1”表示“前”,“Y2”表示“后”,“Z1”表示“上”,“Z2”表示“下”。另外,前后方向是“轴向”的一个例子。在本说明书中,使用表示方向、位置的词语,但这些词语的使用只是为了便于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
[连接器的概要]
参照图1,对连接器1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连接器1以及对象侧连接器100的立体图。
连接器1大体呈圆筒状的外形。连接器1例如经由4条缆线2A、2B与未图示的装置电连接。在连接器1与4条缆线2A、2B对应地在周向以大致等间隔设置有4个端子3A、3B(参照图2)。2条缆线2A(2个端子3A)隔着连接器1的轴心部对置配置,其他的2条缆线2B(2个端子3B)与2个端子3A配置为左右(或者上下)对称。2条缆线2A(2个端子3A)与其他的2条缆线2B(2个端子3B)在周向交替并排。此外,各缆线2A、2B是具有大致圆形剖面的绳状体,并利用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外部覆层(未图示)覆盖由导电材料构成的芯线(未图示)。各端子3A、3B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另外,2条缆线2A形成为比其他的2条缆线2B粗,与此相同,2个端子3A形成为比其他的2个端子3B粗。
[对象侧连接器的概要]
连接器1形成为能够与安装于基板(未图示)的对象侧连接器100嵌合。对象侧连接器100具备对象侧壳体101与4个对象侧端子102A、102B。
对象侧壳体101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对象侧壳体101通过使其后端面(与连接器1对置的对置面)开口而形成有用于使连接器1插入的对象侧嵌合凹部103。在对象侧壳体101(对象侧嵌合凹部103)的内周面的下部,遍布前后方向大致整个区域设置有突出的连接键104。在对象侧壳体101的上部开设有锁定孔105。另外,在对象侧嵌合凹部103的里侧(前端面)固定有大致圆环状的对象侧防水密封件(未图示)。
各对象侧端子102A、102B由导电材料形成为能够插入各端子3A、3B的大致圆柱状。各对象侧端子102A、102B以沿前后方向贯通对象侧壳体101的前端部的状态被固定。4个对象侧端子102A、102B配置为与连接器1的4个端子3A、3B对应。2个对象侧端子102A形成为比其他的2个对象侧端子102B粗。各对象侧端子102A、102B中的向对象侧壳体101的外部延伸的部分固定于基板,向对象侧壳体101(对象侧嵌合凹部103)的内部延伸的部分连接于与对象侧嵌合凹部103嵌合的连接器1的端子3A、3B。
[连接器的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2,对连接器1的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连接器1具备壳体10、端子保持体11、防水密封件12以及帽13。壳体1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端子保持体11对固定于缆线2A、2B的轴向末端部的端子3A、3B进行保持。防水密封件12紧贴于壳体10与缆线2A、2B而封闭壳体10的内部。帽13以覆盖防水密封件12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0而按压防水密封件12。
<端子>
首先,对端子3A、3B简单地进行说明。其中,由于粗细(大小)不同的2种端子3A、3B为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对端子3A进行说明。
端子3A包含接线部4A与接触部6A。端子3A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接线部4A是与缆线2A的终端部连结的部分。接线部4A包含用于凿紧缆线2A的外部覆层、芯线等的多个筒形套(barrel)5A。接触部6A连接设置于接线部4A的前端部(轴向末端部)。接触部6A形成为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缩径的大致圆筒状。此外,与端子3A相同地,端子3B也包含接线部4B(多个筒形套5B)与接触部6B。
<壳体>
接下来,参照图1~图4,对壳体10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壳体10的后视图。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如图2所示,壳体10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壳体10的外形形成为能够与对象侧壳体101的对象侧嵌合凹部103嵌合(参照图1)。在壳体10形成有使其后端面开口而成的嵌合凹部15。
壳体10包含壳体主体20与末端连接部21。壳体主体20构成壳体10的除了前部之外的大部分。末端连接部21形成为比壳体主体20缩径的大致圆筒状,经由连接抵接面20A连接设置于壳体主体20的前端部。壳体主体20与末端连接部21形成为一体,嵌合凹部15遍布壳体主体20与末端连接部21而形成(参照图4)。
(壳体主体)
如图4所示,壳体主体20的后部上表面20B经由倾斜面20C形成于上一级。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壳体主体20的上表面形成有锁定操作部22。锁定操作部22在与壳体主体20的上表面之间隔着间隙架设于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锁定操作部22形成为与壳体主体20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大致带状。锁定操作部22的锁定后部22B以沿着壳体主体20的倾斜面20C、后部上表面20B的方式经由锁定倾斜部22C形成于上一级。在锁定操作部22的比锁定倾斜部22C更靠前侧的位置突出地设置有锁定凸部22A。锁定凸部22A的前端面随着从锁定操作部22的上表面朝向径向外侧而向后方倾斜。
在壳体主体20的下部,遍布前后方向大致整个区域凹设有连接键槽23(参照图4)。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20的后部(轴向基端侧)的左右两外表面突出地设置有一对卡止凸部24(卡止部)(参照图2以及图3)。各卡止凸部24的后端面随着从壳体主体20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而向前方倾斜。另外,在比卡止凸部24更靠前方的位置且壳体主体20的外周面,沿周向隔开间隔地突出地设置有多个连接按压凸部25。各连接按压凸部25从壳体主体2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稍微隆起。
(末端连接部)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末端连接部21的末端壁21A开设有使外部与嵌合凹部15连通的4个端子孔26A、26B。4个端子孔26A、26B形成为与对象侧连接器100的4个对象侧端子102A、102B(或者连接器1的4个端子3A、3B)对应的形状及位置。4个端子孔26A、26B为了使各对象侧端子102A、102B插入而使各对象侧端子102A、102B与各端子3A、3B接触而形成。此外,各端子孔26A、26B的前方缘部被倒角而形成为锥状。
(嵌合凹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嵌合凹部15是用于收容端子保持体11与防水密封件12的空间。嵌合凹部15包含保持体嵌合部16与密封件嵌合部17。
(保持体嵌合部)
保持体嵌合部16是从末端连接部21的末端壁21A的内表面至壳体主体20的后部上表面20B的前端之间的空间。保持体嵌合部16呈将多个圆弧沿周向连接而成的复杂的剖面形状,形成与保持各端子3A、3B的端子保持体11大致相同的剖面形状(参照图3)。在形成保持体嵌合部16的壳体10的底面,遍布前后方向大致整个区域设置有突出的嵌合键18(参照图3)。另外,在构成保持体嵌合部16的末端连接部21的顶面、底面、左右两侧面(壳体10的内周面)分别突出地设置有多个内侧按压凸部19。各内侧按压凸部19从末端连接部2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稍微隆起。
(密封件嵌合部)
密封件嵌合部17是从保持体嵌合部16的后端至壳体主体20的后端之间的空间。即,密封件嵌合部17是与保持体嵌合部16形成一体,并将后端面向外部敞开而成的大致圆柱状的空间。密封件嵌合部17从背面观察具有形成将保持体嵌合部16全部内包的程度的直径的大致圆形剖面。在端子保持体11与密封件嵌合部17之间(边界)形成有环状的密封件抵接面17A。此外,密封件嵌合部17的后方缘部被倒角而形成为锥状。
<端子保持体>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5,对端子保持体11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端子保持体11的立体图。
端子保持体11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能够与壳体10的内部(保持体嵌合部16)嵌合。端子保持体11包含一对横臂部30与一对纵臂部31。从正面(轴向)观察端子保持体11时,一对横臂部30从轴心部向左右两侧延伸,一对纵臂部31从轴心部向上下两侧延伸。换句话说,端子保持体11形成为具有大致十字状的剖面的大致棒状。
一对横臂部30与一对纵臂部31沿周向交替配置。在相邻的纵臂部31与横臂部30之间形成有供4个端子3A、3B、4条缆线2A、2B嵌合的4个端子嵌合槽32A、32B。各端子嵌合槽32A、32B从(与轴向正交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凹设。2个端子嵌合槽32A隔着端子保持体11的轴心部对置配置,其他的2个端子嵌合槽32B配置为与2个端子嵌合槽32A左右(或者上下)对称。各端子嵌合槽32A、32B是具有大致半圆形状的剖面的槽。各端子嵌合槽32A具有与粗端子3A等对应的形状,各端子嵌合槽32B具有与细端子3B等对应的形状。在各端子嵌合槽32A、32B的前后方向中间,设置有牢固地夹住各端子3A、3B的大致C字状的端子夹持部33A、33B。
在向下方延伸的纵臂部31的下端面,遍布前后方向大致整个区域凹设有嵌合键槽34。另外,在端子保持体11(各纵臂部31以及各横臂部30)的后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突出的多个外侧按压凸部35。各外侧按压凸部35从各纵臂部31以及各横臂部30的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稍微隆起。另外,在一对横臂部30的后端面(端子保持体11)凹设有一对突起嵌合凹部36(参照图2)。各突起嵌合凹部36是具有大致圆形剖面的凹陷,各突起嵌合凹部36的后方缘部被倒角而形成为锥状。
<防水密封件>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6,对防水密封件12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防水密封件12的立体图。
防水密封件12例如由合成橡胶等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柱状。防水密封件12形成为能够与壳体10的内部(密封件嵌合部17)嵌合。在防水密封件12的外周面,遍布整周形成有2个外侧突条部40。2个外侧突条部40在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从防水密封件12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
在防水密封件12形成有供4条缆线2A、2B贯通的4个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各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是供防水密封件12在前后方向贯通的孔。4个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形成于与端子保持体11的4个端子嵌合槽32A、32B(4条缆线2A、2B)对应的位置。即、2个密封件侧贯通孔41A隔着防水密封件12的轴心部对置配置,其他的2个密封件侧贯通孔41B配置为与2个密封件侧贯通孔41A左右(或者上下)对称。4个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形成为与4条缆线2A、2B对应的直径。在各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的内周面,遍布整周形成有3个内侧突条部42A、42B。3个内侧突条部42A、42B在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从各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地设置。
另外,在防水密封件12,与各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平行地形成有2个突起用贯通孔43。2个突起用贯通孔43是在防水密封件12的左右两侧且在沿上下方向邻接的2个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之间沿前后方向贯通防水密封件12的孔。2个突起用贯通孔43形成为供后述的帽13的2个突起部57贯通。各突起用贯通孔43形成为与突起部57对应的直径,在其内周面遍布整周形成有3个突起用突条部44。3个突起用突条部44在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从各突起用贯通孔43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地设置。
另外,如图6所示,在防水密封件12的中央附近,与各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平行地形成有姿势决定孔45。姿势决定孔45仅向防水密封件12的后部(轴向基端部)开口。
此外,各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以及各突起用贯通孔43的前后两方的缘部被倒角而形成为锥状。另外,姿势决定孔45的后方缘部也被倒角而形成为锥状。
<帽>
接下来,参照图2、图7~图9,对帽13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帽13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帽13的主视图。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
如图2以及图7所示,帽13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帽13通过将其前端面开口而形成有供壳体10的后端部嵌合的安装凹部50。在帽13的上部从前端至后端附近切开有大致矩形状的切口部51。在将帽13嵌入壳体10的后部外侧的状态下,在切口部51配置有锁定操作部22(锁定后部22B)。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帽13的基端壁13A(后端面)形成有供4条缆线2A、2B贯通的4个帽侧贯通孔55A、55B。各帽侧贯通孔55A、55B是将帽13的基端壁13A在前后方向贯通而成的孔,使外部与安装凹部50连通。4个帽侧贯通孔55A、55B形成于与防水密封件12的4个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对应的位置。即、2个帽侧贯通孔55A隔着帽13的轴心部对置配置,其他的2个帽侧贯通孔55B配置为与2个帽侧贯通孔55A左右(或者上下)对称。4个帽侧贯通孔55A、55B形成为与4条缆线2A、2B对应的直径。此外,各帽侧贯通孔55A、55B的前后两方的缘部被倒角而形成为锥状。
另外,在各帽侧贯通孔55A、55B的内周面,在沿周向隔开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中心突出地设置有多个接触凸部56A、56B。详细而言,多个接触凸部56A、56B沿各帽侧贯通孔55A、55B的周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另外,各连接按压凸部25从各帽侧贯通孔55A、55B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稍微隆起。
如图9所示,在形成安装凹部50的帽13的左右两侧面(内周面),突出地设置有一对卡止内侧凸部52(被卡合部),在其后方相对凹陷地设置有一对卡止凹部53(被卡合部)。卡止内侧凸部52的前端面随着从帽13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而向后方倾斜。另外,在帽13的比一对卡止凹部53靠后侧的位置开设有一对锁定确认窗54。各锁定确认窗54是将帽13在厚度方向(径向)贯通而成的大致矩形状的孔。
另外,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帽13的基端壁13A立设有2个突起部57与姿势决定突起部58。2个突起部57以及姿势决定突起部58从基端壁13A(与防水密封件12对置的对置面)朝向前方突出地设置(延伸配置)。各突起部57形成为比防水密封件1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长的大致圆棒状。姿势决定突起部58形成为比防水密封件1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短,且长度在各突起部57的长度的一半以下的大致圆棒状。2个突起部57配置于基端壁13A的左右两侧,且在上下方向邻接的2个帽侧贯通孔55A、55B之间。姿势决定突起部58配置于基端壁13A的中央附近。2个突起部57以及姿势决定突起部58形成于与防水密封件12的2个突起用贯通孔43以及姿势决定孔45对应的位置。
各突起部57具有突出地设置于帽13(基端壁13A)的突起主体57A、以及连接于突起主体57A的末端部(前端部)的嵌合末端部57B。各突起主体57A形成为能够贯通防水密封件12的突起用贯通孔43的直径及长度。各嵌合末端部57B具有小于突起主体57A的剖面(形成为小径),并经由抵接面57C(阶梯差面)连接于突起主体57A的末端部。抵接面57C是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环状的突起主体57A的末端面的一部分。
[连接器的组装]
接下来,参照图2、图10~图14,对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10是对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的第1工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11是对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的第2工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12是对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的第3工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连接器1的侧视图。图14是图13的XIV-XIV剖视图。另外,在图13以及图14中,省略缆线2A、2B、端子3A、3B的图示。
<第1工序>
作为第1工序,如图10所示,工作人员在帽13的安装凹部50(的开口部)以使姿势决定孔45(参照图6)对置的方式配置防水密封件12。接着,使各缆线2A贯通形成于防水密封件12的密封件侧贯通孔41A与形成于帽13的帽侧贯通孔55A。与此相同,工作人员使各缆线2B贯通密封件侧贯通孔41B与帽侧贯通孔55B。在该状态下,各内侧突条部42A、42B(参照图14)具有弹力地紧贴于在各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配置的各缆线2A、2B的外周面。由此,能够确保各缆线2A、2B与防水密封件12之间的防水。另外,多个接触凸部56A、56B的末端部以稍微陷入的方式与在各帽侧贯通孔55A、55B配置的各缆线2A、2B的外周面接触。此外,除了各接触凸部56A、56B以外的帽侧贯通孔55A、55B的内周面与缆线2A、2B的外周面轻轻接触或者不接触。
<第2工序>
接下来,作为第2工序,工作人员对从防水密封件12向前方延伸的各缆线2A、2B的前端部(轴向末端部)实施终端处理(芯线的露出等)(参照图10),并在各缆线2A、2B固定端子3A、3B(参照图2)。具体而言,工作人员将缆线2A、2B的前端部(终端部)配置于端子3A、3B的接线部4A、4B,使用工具通过筒形套5A、5B将缆线2A、2B的外部覆层、芯线凿紧。据此,将缆线2A、2B的终端部连结于端子3A、3B。此外,在图2以及图11中,示出了筒形套5A、5B未凿紧的状态。另外,各缆线2A、2B的终端处理可以在第1工序进行,也可以在第1工序的前工序进行。
接着,作为第2工序,如图11所示,工作人员将4个端子3A、3B保持于端子保持体11。具体而言,工作人员将4个端子3A、3B从径向外侧嵌入到凹设于端子保持体11的4个端子嵌合槽32A、32B。另外,工作人员将各端子3A、3B的接线部4A、4B与接触部6A、6B的分界线附近压入各端子夹持部33A、33B。据此,各端子3A、3B被各端子夹持部33A、33B牢固地夹持,从而各端子3A、3B与各缆线2A、2B保持为与端子嵌合槽32A、32B嵌合的状态。
<第3工序>
接下来,作为第3工序,如图12所示,工作人员将保持了各端子3A、3B的端子保持体11插入壳体10的内部。具体而言,工作人员将端子保持体11配置于壳体10的后方(参照图11),而将端子保持体11插入壳体10的嵌合凹部15。此时,工作人员将壳体10的嵌合键18(参照图3)与端子保持体11的嵌合键槽34(参照图5)对齐,使端子保持体11沿着嵌合键槽34向前方滑动。
若端子保持体11向嵌合凹部15的插入进行下去,则突出地设置于壳体10(末端连接部21)的内周面的多个内侧按压凸部19(参照图4)与端子保持体11的各纵臂部31以及各横臂部30的前部外表面接触。与此同时期,突出地设置于端子保持体11(各纵臂部31以及各横臂部30)的外表面的多个外侧按压凸部35(参照图5)与壳体10(壳体主体20)的后部内表面接触。于是,壳体10与端子保持体11的滑动阻力增加,因此工作人员经由端子保持体11感受到阻力(变重)。若工作人员在感受到该阻力后进一步压入端子保持体11,则端子保持体11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末端壁21A的内表面抵接。由此,限制端子保持体11的压入,从而结束端子保持体11向嵌合凹部15的插入。
据此,成为端子保持体11配置(收容)于壳体10的内部的状态。准确来讲,端子保持体11成为与壳体10的保持体嵌合部16嵌合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多个内侧按压凸部19按压于端子保持体11(各纵臂部31、各横臂部30)的前部外表面,多个外侧按压凸部35按压于壳体10的后部内表面。由此,端子保持体11成为在保持体嵌合部16的内部被限制移动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4个端子3A、3B的接触部6A、6B配置为与末端壁21A的4个端子孔26A、26B对置。
<第4工序>
接下来,作为第4工序,工作人员使帽13沿着各缆线2A、2B从后方向前方移动(参照图12的粗箭头)。此时,帽13的多个接触凸部56A、56B与缆线2A、2B的外周面大致点接触,而减少滑动阻力,因此帽13能够沿着缆线2A、2B顺利地滑动。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工作人员一边使防水密封件12嵌入帽13的安装凹部50,一边使从帽13的基端壁13A延伸的2个突起部57贯通形成于防水密封件12的2个突起用贯通孔43。与此同时期,工作人员将从帽13的基端壁13A延伸的姿势决定突起部58(参照图9)插入形成于防水密封件12的姿势决定孔45(参照图6)。在该状态下,各突起部57的突起主体57A配置于突起用贯通孔43的内部,各突起部57的嵌合末端部57B向防水密封件12(突起用贯通孔43)的前方穿过。另外,各突起用突条部44具有弹力地紧贴于在各突起用贯通孔43配置的各突起部57的外周面。由此,确保各突起部57与防水密封件12之间的防水。此外,使帽13的各突起部57以及姿势决定突起部58通过防水密封件12的各突起用贯通孔43以及姿势决定孔45的作业,也可以在第1工序~第3工序的任一个中执行。
接着,工作人员使帽13与防水密封件12一同从后方朝向前方移动。壳体10的锁定操作部22(锁定后部22B)相对地进入帽13的切口部51(参照图1)。另外,在帽13嵌入壳体10的后部的外侧的过程中,帽13的各卡止内侧凸部52与壳体10的各卡止凸部24抵接。若将帽13进一步向前方压入,则卡止内侧凸部52(的倾斜)沿着卡止凸部24的倾斜移动,因此帽13一边向左右方向外侧弹性变形一边被压入。而且,若各卡止内侧凸部52越过各卡止凸部24,则各卡止凸部24嵌入各卡止凹部53,并且与各卡止内侧凸部52的后端面抵接(卡止)。由此,帽13以被限制拔出的状态嵌入壳体10的后部的外侧(覆盖壳体10的后端部)(参照图14)。
据此,帽13以与防水密封件12的后端面(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0(参照图14)。另外,在各卡止凸部24卡止于卡止内侧凸部52的状态下,壳体10的后端部10A(轴向基端侧)在一对锁定确认窗54露出(参照图13)。
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14所示,防水密封件12以与端子保持体11的后端面(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而紧贴于壳体10的内周面。准确来讲,防水密封件12与壳体10的密封件嵌合部17嵌合,防水密封件12的前端面的径向外侧与密封件抵接面17A抵接。另外,防水密封件12的各外侧突条部40以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的状态紧贴于密封件嵌合部17的内周面。由此,确保壳体10与防水密封件12之间的防水。此外,防水密封件12的前端面可以与端子保持体11的后端面接触,也可以稍微具有间隙地对置。另外,防水密封件12的后端面可以与帽13(基端壁13A)的前端面接触,也可以稍微具有间隙地对置。
另外,在该状态下,贯通防水密封件12(突起用贯通孔43)的各突起部57(的末端部)与端子保持体11的后端面抵接。详细而言,突起主体57A的抵接面57C与端子保持体11的突起嵌合凹部36的外缘部抵接,嵌合末端部57B与突起嵌合凹部36嵌合。
据此,结束连接器1的组装。换句话说,完成连接器1。
[连接器的连接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1,对将连接器10连接于对象侧连接器10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工作人员将连接器1配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00的后方,将连接器1(壳体10)插入对象侧壳体101的对象侧嵌合凹部103。此时,工作人员使对象侧壳体101的连接键104与壳体10的连接键槽23(参照图4)对齐,使连接器1沿着连接键槽23向前方滑动。
若连接器1向对象侧嵌合凹部103的插入进行下去,则壳体10的锁定操作部22的锁定凸部22A一边与对象侧壳体101的后端部接触一边沿着倾斜移动,因此锁定操作部22一边向下方弹性变形一边被插入。于是,锁定凸部22A被嵌入对象侧壳体101的锁定孔105。由此,连接器1以被限制拔出的状态与对象侧连接器100嵌合。此外,对象侧壳体101的后端部位于锁定倾斜部22C的近前(或者与锁定倾斜部22C接触)。
在该状态下,壳体10的末端连接部21的外周面、连接抵接面20A紧贴于对象侧壳体101的对象侧防水密封件。由此,确保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100之间的防水。另外,在该状态下,对象侧连接器100的4个对象侧端子102A、102B通过开设于壳体10的末端壁21A的4个端子孔26A、26B插入4个端子3A、3B的接触部6A、6B。各接触部6A、6B具有弹力地夹住各对象侧端子102A、102B,由此确保端子3A、3B与对象侧端子102A、102B的电连接。另外,在该状态下,壳体10(壳体主体20)的多个连接按压凸部25按压于对象侧壳体101的内周面。由此,连接器1(壳体10)不晃动地与对象侧壳体101嵌合。
据此,结束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100的连接。此外,为了解除连接器1相对于对象侧壳体101的连接,工作人员只要按下锁定操作部22的锁定后部22B使锁定凸部22A从锁定孔105脱离并将壳体10向后方拔出即可。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设为从帽13延伸的各突起部57贯通防水密封件12而与端子保持体11抵接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将拔出缆线2A、2B的力从端子保持体11向各突起部57传递,而经由各突起部57传递至帽13。由此,传递至防水密封件12的力减少(或者消失),因此能够抑制防水密封件12的过度的变形。其结果,能够适当地持续维持防水密封件12所带来的防水状态。此外,经由各突起部57传递至帽13的力向固定帽13的壳体10传递。另外,传递至壳体10的力经由锁定操作部22(锁定凸部22A)等而向对象侧壳体101传递。由此,能够克服拔出缆线2A、2B的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能够使各端子3A、3B从端子保持体11的径向外侧嵌入各端子嵌合槽32A、32B。因此,例如,与将各端子3A、3B插入沿轴向延伸的孔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使各端子3A、3B保持于端子保持体11。
假设考虑在端子保持体11开设有用于供4个端子3A、3B插入的4个孔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将4个端子3A、3B同时插入4个孔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通常工作人员将端子3A、3B一个一个地插入孔。例如,当在将固定于一个缆线2A的端子3A插入一个孔的状态下将固定于其他的缆线2B的端子3B插入其他的孔的情况下,为了使其他的端子3B朝向其他的孔的入口,而不得不使缆线2B松弛来弯曲。因此,考虑到松弛的情况,全部的缆线2A、2B必须要长。于是,为了与长度在所需以上的缆线2A、2B对应,端子保持体11等也在轴向上变长,从而导致阻碍连接器1的小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不松弛缆线2A、2B就能够将4个端子3A、3B从径向外侧嵌入4个端子嵌合槽32A、32B。由此,能够将缆线2A、2B形成为所需最小限度的长度,从而能够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构成为各突起部57形成为带台阶的棒状,各突起部57的末端部(嵌合末端部57B)与端子保持体11的突起嵌合凹部36嵌合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各嵌合末端部57B与突起嵌合凹部36嵌合,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帽13与端子保持体11的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姿势决定孔45仅向防水密封件12的后端面开口。根据该结构,工作人员通过使姿势决定孔45朝向姿势决定突起部58的一侧,由此能够唯一地决定防水密封件12的朝向。由此,能够预防在连接器1的组装时搞错防水密封件12的朝向。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帽13的多个接触凸部56A、56B的末端部与缆线2A、2B的外周面大体点接触,因此与帽侧贯通孔55A、55B的内周面整体与缆线2A、2B的外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缆线2A、2B容易地贯通帽侧贯通孔55A、55B。另外,由于多个接触凸部56A、56B与缆线2A、2B的外周面点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从帽侧贯通孔55A、55B向外部延伸的缆线2A、2B的弯曲(扭曲)。能够抑制因缆线2A、2B的扭曲而在缆线2A、2B与密封件侧贯通孔41A、41B之间形成间隙。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在将端子保持体11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的状态下,多个内侧按压凸部19被按压于端子保持体11的外表面,多个外侧按压凸部35被按压于壳体10的内周面,因此能够抑制端子保持体11在壳体10内部的晃动。另外,各内侧按压凸部19设置于壳体10的前部,各外侧按压凸部35设置于端子保持体11,因此在端子保持体11相对于壳体10的插入正要结束的时候,内侧以及外侧按压凸部19、35与对置面接触。因此,在相对于壳体10插入端子保持体11的过程(从插入开始至即将结束的期间)中内侧以及外侧按压凸部19、35不会成为阻力,从而能够使端子保持体11顺利地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各卡止凸部24与卡止内侧凸部52卡止,由此将帽13锁定于壳体10。另外,设为在锁定状态下壳体10的后端部10A向锁定确认窗54露出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工作人员通过确认向锁定确认窗54露出的壳体10的后端部10A,由此能够确认帽13被适当地锁定于壳体10这一情况。由此,能够事先防止将帽13未被锁定于壳体10的状态错认为是锁定状态。此外,为了能够明确地识别壳体10的后端部10A向锁定确认窗54露出这一情况,优选壳体10与帽13的颜色不同。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中,设为防水密封件12被帽13按压而向壳体10的内部移动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帽13将防水密封件12以均匀且稳定的姿势压入。由此,防水密封件12以适当的姿势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并紧贴于壳体10的内周面,因此能够发挥适当的防水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能够将各端子3A、3B从径向外侧嵌入端子嵌合槽32A、32B,因此与将各端子3A、3B插入沿轴向延伸的孔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使各端子3A、3B保持于端子保持体1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一对突起嵌合凹部36凹设于端子保持体11,一对突起部57突出地设置于帽13,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一对突起嵌合凹部36凹设于帽13,将一对突起部57突出地设置于端子保持体11(未图示)。即,突起部57只要突出地设置于端子保持体11与帽13的任意一方,突起嵌合凹部36凹设于端子保持体11与帽13的任意另一方即可。与此相同,也可以将姿势决定孔45凹设于防水密封件12的前端面,将姿势决定突起部58突出地设置于端子保持体11(未图示)。即,姿势决定孔45只要仅在防水密封件12的前端面与后端面的任意一方开口,姿势决定突起部58则与姿势决定孔45对应地突出地设置于端子保持体11与帽13的任意一方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在帽13设置有2个突起部57与姿势决定突起部58,在防水密封件12设置有2个突起用贯通孔43与姿势决定孔45,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突起部57、突起用贯通孔43只要设置有一个以上即可。另外,姿势决定突起部58、姿势决定孔45可以设置2个以上,也可以省略(删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帽13的突起部57的末端部(嵌合末端部57B)与端子保持体11的突起嵌合凹部36嵌合,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省略嵌合末端部57B,使突起部57的突起主体57A的末端部与突起嵌合凹部36嵌合。另外,例如,也可以省略突起嵌合凹部36以及嵌合末端部57B,使突起主体57A的末端面与端子保持体11的后端面抵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设为端子3A、3B从径向外侧与端子保持体11(端子嵌合槽32A、32B)嵌合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将端子3A、3B沿轴向插入端子保持体11的构造(未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具备粗细不同的端子3A、3B、缆线2A、2B,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4个端子3A、3B、4条缆线2A、2B可以均设为相同的粗细,也可以均设为不同的粗细(未图示)。另外,端子3A、3B、缆线2A、2B的数量只要为一个以上即可,也可以自由地增减。在这些情况下,壳体10、端子保持体11、防水密封件12以及帽13,优选根据端子3A、3B、缆线2A、2B的截面形状、数量适当地变更(未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在壳体10设置有多个内侧按压凸部19,在端子保持体11设置有多个外侧按压凸部35,但不局限于此,内侧以及外侧按压凸部19、35只要设置一个以上即可。另外,各内侧按压凸部19设置于壳体10的前部,各外侧按压凸部35设置于端子保持体11,但不局限于这些,例如,这些也可以设置于前后方向(轴向)中间部(未图示)。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一个方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与现有的构成要素等进行置换、组合,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不对请求范围所记载的发明的内容进行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壳体,形成为筒状;
端子保持体,对固定于缆线的轴向末端部的端子进行保持,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防水密封件,以与所述端子保持体的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紧贴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以及
帽,以与所述防水密封件的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并按压所述防水密封件,
所述防水密封件具有:
密封件侧贯通孔,供所述缆线贯通;以及
突起用贯通孔,形成为与所述密封件侧贯通孔平行,
所述帽在与所述密封件侧贯通孔对应的位置具有供所述缆线贯通的帽侧贯通孔,
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一方具有:设置为从与所述防水密封件对置的对置面朝向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突出,并贯通所述突起用贯通孔而与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的突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保持体从与轴向正交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凹陷地设置有供所述端子嵌合的端子嵌合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多个所述缆线对应地设置多个所述端子,
所述端子保持体具有与多个所述端子对应的多个所述端子嵌合槽。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凹陷地设置有突起嵌合凹部,
所述突起部具备:
突起主体,突出地设置于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一方;以及
嵌合末端部,具有比所述突起主体小的剖面,并经由抵接面而与所述突起主体的末端部连接设置,
所述突起主体的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突起嵌合凹部的外缘部抵接,所述嵌合末端部与所述突起嵌合凹部嵌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密封件具有仅向轴向末端部和基端部中的任意一方开口的姿势决定孔,
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一方具有:设置为从与所述防水密封件对置的对置面朝向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突出,并插入于所述姿势决定孔的姿势决定突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帽侧贯通孔的内周面,在沿周向隔开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中心突出地设置有多个接触凸部,
多个所述接触凸部的末端部与配置于所述帽侧贯通孔的所述缆线的外周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突出地设置有在将所述端子保持体配置到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状态下被按压于所述端子保持体的外表面的内侧按压凸部,
在所述端子保持体的外表面,突出地设置有在将所述端子保持体配置到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状态下被按压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外侧按压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轴向基端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卡止部,
在所述帽形成有在覆盖所述壳体的轴向基端部的状态下与多个所述卡止部卡止的多个被卡止部,
在所述帽的比所述被卡止部靠近轴向基端侧的位置,开设有在所述卡止部与所述被卡止部卡止的状态下使所述壳体的轴向基端侧露出的锁定确认窗。
9.一种连接器的组装方法,所述连接器具备收容端子保持体的壳体、紧贴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防水密封件、以及按压所述防水密封件的帽,所述端子保持体对固定于缆线的轴向末端部的端子进行保持,
所述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1工序,使所述缆线贯通形成于所述防水密封件的密封件侧贯通孔与形成于所述帽的帽侧贯通孔;
第2工序,在从所述防水密封件延伸的所述缆线的轴向末端部固定所述端子,并使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端子保持体;
第3工序,将保持了所述端子的所述端子保持体插入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
第4工序,使所述帽与所述防水密封件一同从轴向基端朝向末端移动,将所述防水密封件以与所述端子保持体的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使从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一方朝向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延伸并贯通了形成于所述防水密封件的突起用贯通孔的突起部,与所述端子保持体和所述帽中的任意另一方抵接,将所述帽以与所述防水密封件的轴向基端部对置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工序中,通过将所述端子从径向外侧嵌入到所述端子保持体的从与轴向正交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凹陷设置的端子嵌合槽,由此使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端子保持体。
CN202010156812.0A 2019-03-14 2020-03-09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Active CN1116973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6717A JP6964105B2 (ja) 2019-03-14 2019-03-14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2019-046717 2019-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7384A true CN111697384A (zh) 2020-09-22
CN111697384B CN111697384B (zh) 2022-01-07

Family

ID=69500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56812.0A Active CN111697384B (zh) 2019-03-14 2020-03-09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2076B2 (zh)
EP (1) EP3709450B1 (zh)
JP (1) JP6964105B2 (zh)
CN (1) CN111697384B (zh)
HU (1) HUE058017T2 (zh)
TW (1) TWI7471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89092A (zh) * 2020-10-02 2022-04-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4105B2 (ja) * 2019-03-14 2021-11-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US10985495B1 (en) * 2020-02-24 2021-04-20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High voltage connector with wet contacts
JP2022155259A (ja) * 2021-03-30 2022-10-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コネクタ
JP7483316B2 (ja) 2021-05-07 2024-05-1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カバー付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21134299A1 (de) 2021-12-22 2023-06-22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und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eines elektrischen Steckverbinder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6813A (en) * 1987-12-08 1988-10-11 Molex Incorporated Sealed connector assembly
JPH0757815A (ja) * 1993-08-06 1995-03-03 Yazaki Corp 防水コネクタ
JP2014212064A (ja) * 2013-04-19 2014-11-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20160026697A (ko) * 2014-09-01 2016-03-09 스미토모 덴소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CN107801423A (zh) * 2015-03-02 2018-03-1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多芯电缆的密封结构
CN108695640A (zh) * 2017-03-31 2018-10-23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密封构件及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1510Y2 (ja) * 1982-03-19 1984-06-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JPH0329567A (ja) 1989-06-27 1991-02-07 Fujitsu Ltd 復号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復号処理方法
JPH03156867A (ja) * 1989-10-24 1991-07-04 Amp Inc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H0742017U (ja) * 1993-12-24 1995-07-21 株式会社三ツ葉電機製作所 防水カプラ構造
JP3347662B2 (ja) * 1998-02-04 2002-11-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3566540B2 (ja) * 1998-03-31 2004-09-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JP3267240B2 (ja) 1998-05-11 2002-03-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JP3335946B2 (ja) * 1999-05-12 2002-10-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3646867B2 (ja) * 2000-09-29 2005-05-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6140019A (ja) * 2004-11-11 2006-06-01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防水コネクタおよびシール部材
TW201345061A (zh) * 2012-04-16 2013-1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電連接器
JP5864351B2 (ja) * 2012-04-26 2016-02-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5800242B2 (ja) * 2012-10-02 2015-10-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964105B2 (ja) * 2019-03-14 2021-11-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6813A (en) * 1987-12-08 1988-10-11 Molex Incorporated Sealed connector assembly
JPH0757815A (ja) * 1993-08-06 1995-03-03 Yazaki Corp 防水コネクタ
JP2014212064A (ja) * 2013-04-19 2014-11-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20160026697A (ko) * 2014-09-01 2016-03-09 스미토모 덴소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CN107801423A (zh) * 2015-03-02 2018-03-1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多芯电缆的密封结构
CN108695640A (zh) * 2017-03-31 2018-10-23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密封构件及电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89092A (zh) * 2020-10-02 2022-04-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4389092B (zh) * 2020-10-02 2024-05-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95502A1 (en) 2020-09-17
TWI747129B (zh) 2021-11-21
EP3709450A1 (en) 2020-09-16
US10992076B2 (en) 2021-04-27
JP2020149870A (ja) 2020-09-17
TW202040889A (zh) 2020-11-01
CN111697384B (zh) 2022-01-07
EP3709450B1 (en) 2022-01-12
JP6964105B2 (ja) 2021-11-10
HUE058017T2 (hu)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7384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CN108352649B (zh) 连接器
US10511116B2 (en) Connector
EP2610975B1 (en) Unit comprising a wire fixing memb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CN112335139B (zh) 接头连接器
CN110299627B (zh) 防水连接器
CN110911891B (zh) 连接器结构
JP2018200765A (ja) コネクタ
JP2002008764A (ja) コネクタ
CN110034442B (zh) 电连接器
EP3547464B1 (en) Elelctrical connector
JP3260322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9075493B (zh) 连接器
EP1160933A2 (en) Shield connector
JP2011060426A (ja) コネクタ
JP2725672B2 (ja) コネクタ
JP6688670B2 (ja) コネクタ組立方法及びコネクタ
JP4781885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US10892582B2 (en) Connector with upper and lower covers
CN111146613B (zh) 端子,将电线连接到端子的方法,以及夹具
JP3283468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7396818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10768051B (zh) 连接器
JP3053740B2 (ja) 防水型圧接コネクタ
JP2004356013A (ja) 圧接端子及びシール材の固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