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25556A - 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25556A
CN111425556A CN202010020206.6A CN202010020206A CN111425556A CN 111425556 A CN111425556 A CN 111425556A CN 202010020206 A CN202010020206 A CN 202010020206A CN 111425556 A CN111425556 A CN 111425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ody
hub
vibration damping
intermediate member
damp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202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25556B (zh
Inventor
片冈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25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25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25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25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53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 F16F15/123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 F16F15/1236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acting on multiple sets of springs
    • F16F15/12373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acting on multiple sets of springs the sets of springs being arranged at substantially the same radi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37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the elastic members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springs of different kinds, e.g. elastomeric members and wound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2Wound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ring mounting
    • F16F15/12326End-caps for springs
    • F16F15/12333End-caps for springs having internal abutment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特性切换时也能够抑制碰撞和振动的高性能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具备第1旋转体(100)、相对于第1旋转体相对旋转的第2回転体(200)、相对于第1旋转体相对旋转的中间部件(300)、以及弹性机构部(400),上述弹性机构部(400)具有使第1旋转体和中间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的第1弹性体(410)、使中间部件和第2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的第2弹性体(420)、支承第1弹性体的一对第1薄片部件(430x)、支承第2弹性体的一对第2薄片部件(430y)、和被收纳于第1弹性体以及第2弹性体的至少任一方的内部的浮动弹性体(440),第1旋转体进一步具有限制第2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的第1止动件(130)、和限制中间部件的相对旋转的第2止动件(140)。

Description

减振装置
技术区域
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技术涉及减振装置(damper device)。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中,在发动机等驱动源与变速机之间的扭矩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吸收从该驱动源向该变速机传递的扭矩的振动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被组装入例如离合器装置。
作为减振装置的一般的结构,已知有如下技术:在能够相互相对旋转的作为输入部件的第1旋转体(例如,圆盘板(disk plate))与作为输出部件的第2旋转体(例如,轮毂)之间设置螺旋弹簧,利用螺旋弹簧的弹性变形,吸收由扭矩的变动导致的扭转方向的振动并使其衰减。
作为具体的减振装置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在螺旋弹簧内且支承该螺旋弹簧的两端的一对薄片部件之间设置有缓冲材料(在专利文献1中,为扭振减振器(torsion damper)),并且在圆盘板与离合器毂(clutchhub)的扭转特性上,局部地提高了扭转刚度。
此外,已知在以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汽车中,不仅仅是发动机,也存在作为重物的电动机产生的惯性力,因而与仅以发动机作为驱动源的传统的汽车相比,噪音以及振动通常会变大,因此,近来人们寻求提高减振装置自身的性能。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在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之间设置中间部件,并在该中间部件配置动态减振器的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7-2935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8-112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7/032370号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减振装置中,圆盘板和离合器毂的扭转特性如图1所示,形成由特性A以及特性B构成的两阶段特性。在这样的减振装置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当特性从特性A向特性B(或从特性B向特性A)切换时,会发生由于急剧的特性变化而导致的碰撞和振动。
因此,通过各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即使在特性切换时也将抑制碰撞和振动的高性能的减振装置。
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具备: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中间部件、以及弹性机构部,上述第2旋转体与上述第1旋转体在同轴上,并相对于上述第1旋转体相对旋转,上述中间部件与上述第1旋转体以及上述第2旋转体在同轴上,并相对于上述第1旋转体相对旋转,上述弹性机构部具有使上述第1旋转体和上述中间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的第1弹性体、使上述中间部件和上述第2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的第2弹性体、支承上述第1弹性体的一对第1薄片部件、支承上述第2弹性体的一对第2薄片部件、和被收纳于上述第1弹性体以及上述第2弹性体的至少任一方的内部的浮动弹性体,上述第1旋转体进一步具有限制上述第2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的第1止动件、和限制上述中间部件的相对旋转的第2止动件。
根据该结构,上述减振装置具有至少3个阶段以上的扭转特性,从而可以抑制急剧的特性变化,因此可以抑制由该特性变化导致的碰撞和振动。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减振装置中,优选在一对上述第1薄片部件以及一对上述第2薄片部件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有夹持上述浮动弹性体的夹持部。
通过设为该结构,可以高效地显出使用上述浮动弹性体的扭转特性。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减振装置中,上述中间部件优选夹着上述第2旋转体而设置为一对。
通过设为该结构,上述减振装置可以具有至少3个阶段以上的扭转特性,并且可以高效地减弱碰撞和振动。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减振装置中,上述第1旋转体优选具有一对板部件、和被收纳于一对上述板部件之间的隔离部件,在上述板部件设置有上述第2止动件,在上述隔离部件设置有上述第1止动件。
通过设为该结构,上述减振装置可以具有至少3个阶段以上的扭转特性。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减振装置中,上述第1旋转体优选具有一对板部件、和被收纳于一对上述板部件之间的隔离部件,在上述隔离部件设置有上述第1止动件以及上述第2止动件。
通过设为该结构,上述减振装置可以具有至少3个阶段以上的扭转特性。
根据各种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即使在特性切换时也将抑制碰撞和振动的高性能的减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展示以往的减振装置中的扭转特性的概略特性图。
图2为示意性地展示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3为示意性地展示从A-A线观察图2所示的减振装置的结构时的概略剖视图。
图4为将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的结构分解为各结构部件而展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5A为示意性地展示图2所示的减振装置进行工作,而轮毂相对于圆盘板相对旋转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5B为示意性地展示图2所示的减振装置进行工作,而轮毂相对于圆盘板相对旋转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5C为示意性地展示图2所示的减振装置进行工作,在轮毂相对于圆盘板相对旋转后,该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6A为示意性地展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6B为示意性地展示图6A所示的减振装置进行工作,而轮毂相对于圆盘板相对旋转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6C为示意性地展示图6A所示的减振装置进行工作,而轮毂相对于圆盘板相对旋转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6D为示意性地展示图6A所示的减振装置进行工作,而轮毂相对于圆盘板相对旋转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6E为示意性地展示图6A所示的减振装置进行工作,在轮毂相对于圆盘板相对旋转后,该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7为示意性地展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中的扭转特性的概略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附图中,对共通的结构要件附上相同的参照符号。此外,需要注意为了方便说明,在某些附图中表现的结构部件有时在其他的附图中省略。另外,需要注意所附的附图并不一定以正确的比例尺来记载。
1.减振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2至图4,对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图2为示意性地展示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3为示意性地展示从A-A线观察图2所示的减振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4为将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的结构分解为各结构部件来展示的概略立体图。应予说明,需要注意在图2中,对于作为后述的一对板部件的第1圆盘板100A以及第2圆盘板100B中的一方以及作为后述的一对板部件的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中的一方,在附图中为了方便,省略对它们的记载。
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通过被夹压于例如飞轮20与未图示的压盘(pressure plate)之间,将来自于发动机或电动机等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至变速机。用于将减振装置1夹压于飞轮20与压盘之间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对它的详细说明。
减振装置1吸收扭矩振动并使其衰减。如图2至图4所示,该减振装置1主要包含作为第1旋转体的圆盘板100、作为第2旋转体的轮毂200、中间部件300、包含第1弹性体410以及第2弹性体420等的弹性机构部400、和动态减振器500。
1-1.轮毂200
轮毂200由例如金属材料形成,具有整体上延伸为大致环状的形状,并设置为能够绕中心轴O相对于后述的圆盘板100相对旋转。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轮毂200中,可以将变速机的输入轴1000插入形成于大致圆筒状的圆筒部202的贯通孔204并与其花键(spline)结合。此外,轮毂200具有从圆筒部202向径向延伸的大致环状的凸缘206。应予说明,对于轮毂200,可以采用将圆筒部202与凸缘206设为一体的结构、以及将圆筒部202与凸缘206设为分开的部件并在两者之间配设有微小弹簧的结构等。
在凸缘206中,在其外周沿圆周方向形成至少一个缺口。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在凸缘206中,在其外周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在圆周方向上120度的间隔)地形成3个缺口206a、206b以及206c。如图2所示,在概念上,如果从上方观察减振装置1并将其分为各自具有扇形的三个区域I、II、III来考虑,则在凸缘206中,对应于区域I~III,分别形成第1缺口206a、第2缺口206b以及第3缺口206c。应予说明,这些缺口的数量不限定于3个,而是与后述的弹性机构部400的结构,更详细而言,与以第1弹性体410以及第2弹性体420作为一组的弹性单元的数量对应而设置。
通过形成这样的缺口,在第1缺口206a、第2缺口206b以及第3缺口206c中可以收纳后述的弹性机构部400。凸缘206对应于区域I而具有一端侧的卡合部(第1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1和与之相对的另一端侧的卡合部(第1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2,对应于区域II而具有一端侧的卡合部(第2一端侧的卡合部)208b1和与之相对的另一端侧的卡合部(第2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b2,对应于区域III而具有一端侧的卡合部(第3一端侧的卡合部)208c1和与之相对的另一端侧的卡合部(第3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c2
各个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1、208b1以及208c1可以共同具有相同的结构,各个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2、208b2以及208c2可以共同具有相同的结构。各个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1、208b1以及208c1可以具有与各个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2、208b2以及208c2左右对称的结构。
1-2.圆盘板100
动力传递路径中的输入侧的圆盘板100由例如金属材料形成,如图2至图4所示,圆盘板100设置为夹着轮毂200以及后述的中间部件300,并能够绕轮毂200和中心轴O旋转。圆盘板100含有作为设于轮毂200以及后述的中间部件300的轴向两侧的一对板部件的第1圆盘板100A以及第2圆盘板100B。第1圆盘板100A和第2圆盘板100B具有在轴向上对称的形状,在它们之间设有能够适当调整两者的轴向上的位置的隔离部件101,第1圆盘板100A和第2圆盘板100B在它们的外周附近通过贯通孔105并利用多个铆钉R等结合。
第1圆盘板100A以及第2圆盘板100B相互协作,具有在圆盘板100的轴向上隆起的形状,以对应区域I~III中的各个区域而形成收纳弹性机构部400的收纳区域(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3个收纳区域)。各收纳区域为了收纳沿圆盘板100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第1弹性体410以及第2弹性体420,沿圆盘板100的圆周方向延伸为大致直线状或大致圆弧状。
参照图2以及图4具体地进行说明,第1圆盘板100A以及第2圆盘板100B对应区域I~III分别形成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1收纳区域102a、第2收纳区域102b、以及第3收纳区域102c。应予说明,第1收纳区域102a形成为与前述的第1缺口206a相对应,第2收纳区域102b形成为与前述的第2缺口206b相对应,第3收纳区域102c形成为与前述的第3缺口206c相对应(这些收纳区域的数量也形成为与设置于轮毂200的缺口的数量相对应)。
如果着眼于区域I,则如图4所示,第1圆盘板100A以及第2圆盘板100B含有一端面(第1一端面)104a1和与之相对的另一端面(第1另一端面)104a2作为包围第1收纳区域102a的侧壁。作为一个例子,这些第1一端面104a1以及第1另一端面104a2沿圆盘板100的轴向延伸。
同样地,如果着眼于区域II,则第1圆盘板100A以及第2圆盘板100B含有一端面(第2一端面)104b1和与之相对的另一端面(第2另一端面)104b2作为包围第2收纳区域102b的侧壁,如果着眼于区域III,则第1圆盘板100A以及第2圆盘板100B含有一端面(第3一端面)104c1和与之相对的另一端面(第3另一端面)104c2作为包围第3收纳区域102c的侧壁。应予说明,在图2中,为了方便,省略圆盘板100(第1圆盘板100A或第2圆盘板100B)的主要部分的记载。
然而,在由第1圆盘板100A形成的第1一端面104a1和由第2圆盘板100B形成的第1一端面104a1之间形成有用于接受第1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1的未图示的间隙G,以使得轮毂200中的凸缘206的第1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1可以进入第1收纳区域102a的内部。此外,在由第1圆盘板100A形成的第1另一端面104a2和由第2圆盘板100B形成的第1另一端面104a2之间,同样地形成有用于接受第1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2的未图示的间隙G,以使第1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2可以进入第1收纳区域102a的内部。这些结构在区域II以及III中也同样地形成。
此外,如图2以及图4所示,由于减振装置1中的扭转特性多阶段化,以及为了防止由于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过度地相对旋转而导致后述的弹性机构部400中的第2弹性体420被过度地压缩而线间贴紧,在圆盘板100(更详细而言,隔离部件101)设置限制轮毂200的相对旋转的第1止动件130。
对于第1止动件130的形状,只要能够限制轮毂200的相对旋转,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在隔离部件101的内径侧设置能够收纳轮毂200中的凸缘206的前端部206x的缺口131,并且将该缺口131的侧壁作为能够与该前端部206x抵接的第1止动件130的结构。
另外,如图2以及图4所示,由于使减振装置1中的扭转特性多阶段化,以及为了防止由于后述的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过度地相对旋转而导致第1弹性体410被过度地压缩而线间贴紧,在隔离部件101设置限制中间部件300的相对旋转的第2止动件140。应予说明,第2止动件140也可以不设置于隔离部件101,而是设置于一对的第1圆盘板A以及第2圆盘板B。
对于第2止动件140的形状,只要可以限制中间部件300的相对旋转,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在隔离部件101的径向外侧、或第1圆盘板A以及第2圆盘板B的径向外侧设置能够收纳于设置于中间部件300的缺口350的突起部,并且将该突起部作为能够与该缺口350的侧壁350x抵接的第2止动件140的结构(在将第2止动件140设于第1圆盘板A以及第2圆盘板B的情况下,图4中的突起部140x为第2止动件140)。
1-3.中间部件300
中间部件300由例如金属材料形成,如图2至图4所示,中间部件300设置为在轴向上夹着轮毂200,且与圆盘板100以及轮毂200绕中心轴O在同轴上并相对于两者能够相对旋转。中间部件300含有作为设置于轮毂200的轴向两侧的一对板部件的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第1中间板301和第2中间板302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通过紧固销310等固定手段,两者被固定为能够一体地旋转。此外,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例如,可以基于第1圆盘板100A以及第2圆盘板100B各自的旋转惯性质量的差异,以第1中间板301的旋转惯性质量增大的方式(或减小的方式),将第1中间板301设为比第2中间板302大(或小)的形状。由此,作为减振装置1整体,可以提高旋转惯性质量的平衡,并降低相对于旋转中心O的倾斜度。
如图4所示,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分别具有圆盘状的内圆部305、圆环状的外环部307、和连接内圆部305和外环部307的连接部306。
如图4所示,在内圆部305设置有能够插入安装于轮毂200以及轮毂200的圆筒部202的外周侧的阶梯式衬套600的插通孔308。由此,如图3所示,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通过使内圆部305与衬套600连接,而经由衬套600被轴支承于轮毂200,从而在轴向以及径向上被可靠地定位。由此,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的轴向以及径向上的位置偏移被抑制,因此减振装置1的稳定性提高(可以抑制动力传递损失)。此外,也可以设为仅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中的任一方被轴支承于轮毂200的结构。由此,可以降低一对中间部件300的旋转惯性质量。此外,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也可以仅在轴向以及径向中的任一方向上被定位。由此,可以提高可装配性。
如图4所示,连接部306从内圆部305的外周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连接内圆部305和外环部307。连接部306对应于区域I~III具有第1连接部306a、第2连接部306b、和第3连接部306c,第1连接部306a与设置于轮毂200的第1缺口206a以及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1收纳区域102a相对应,第2连接部306b与设置于轮毂200的第2缺口206b以及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2收纳区域102b相对应,第3连接部306c与设置于轮毂200的第3缺口206c以及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3收纳区域102c相对应。
第1连接部306a被收纳于弹性机构部400中的第1弹性体410和第2弹性体420之间,与支承第1弹性体410的第1薄片部件430x和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第2薄片部件430y分别卡合。第2连接部306b以及第3连接部306c也与第1连接部306a相同地,与第1薄片部件430x以及第2薄片部件430y卡合。应予说明,对于第1连接部306a(以及第2连接部306b和第3连接部306c)和第1薄片部件430x以及第2薄片部件430y的卡合结构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外环部307形成中间部件300的外径并为了支承后述的动态减振器500而设置。中间部件300通过具有外环部307,并且其外径如图4所示,设定为大于弹性机构部400的外径,因而可以在与外环部307(中间部件300的外周端)相对的位置,在与其他的结构部件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可靠地配置动态减振器500。
应予说明,如上所述,在外环部307设置有能够收纳第2止动件140的缺口350(以及其侧壁350x)。
1-4.弹性机构部400
弹性机构部400主要由使用螺旋弹簧的第1弹性体410、同样使用螺旋弹簧的第2弹性体420、支承第1弹性体410或第2弹性体420的薄片部件430(第1薄片部件430x以及第2薄片部件430y)、以及浮动弹性体440构成。如图2以及图4所示,第1弹性体410和第2弹性体420各自逐一串联地在圆周方向上排列配置,形成一组弹性单元。应予说明,在图2以及图4所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假定了从发动机或电动机等驱动源逆时针地传递正扭矩的情况,第1弹性体410和第2弹性体420在各弹性单元中以该顺序(第1弹性体410的左旋相邻处为第2弹性体420的顺序)配置。假如为顺时针地传递正扭矩的情况,则第1弹性体410和第2弹性体420在各弹性单元中,在第1弹性体410的右旋相邻处配置第2弹性体420。
并且,在图2以及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在圆盘板100形成3个收纳区域,即第1收纳区域102a~第3收纳区域102c(在轮毂200中形成3个缺口,即第1缺口206a~第3缺口206c),因而在这3个收纳区域的每一个中,即对应于各区域I~III,收纳有1个弹性单元(1个第1弹性体410以及1个第2弹性体420)。此外,在各区域I~III中,对于第1弹性体410,以一对第1薄片部件430x支承其两端,对于第2弹性体420,以一对第2薄片部件430y支承其两端。由此,弹性机构部400通过3个弹性单元以及薄片部件430,整体上形成圆环状的形状而配置。
在此,如果着眼于区域I,则支承第1弹性体410的第1薄片部件430x的一方与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1另一端面104a2、以及设置于轮毂200的第1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2分别卡合。并且,支承第1弹性体410的第1薄片部件430x的另一方与中间部件300中的第1连接部306a卡合。
应予说明,如图4所示,在第1薄片部件430x的一方设置有第1槽部432,在该第1槽部432收纳设置于轮毂200的第1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2,使轮毂200能够与第1薄片部件430x的一方卡合。此外,在第1薄片部件430x的另一方设置有第2槽部434,在该第2槽部434收纳中间部件300中的第1连接部306a,使中间部件300能够与第1薄片部件430x的另一方卡合。
另外,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第2薄片部件430y的一方与中间部件300中的第1连接部306a卡合,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第2薄片部件430y的另一方与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1一端面104a1、以及设置于轮毂200的第1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1分别卡合。
应予说明,如图4所示,在第2薄片部件430y的一方也设置有第2槽部434,在该第2槽部434收纳中间部件300中的第1连接部306a,使中间部件300能够与第2薄片部件430y的一方卡合。此外,在第2薄片部件430y的另一方设置第1槽部432,在该第1槽部432收纳设置于轮毂200的第1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1,使轮毂200能够与第2薄片部件430y的另一方卡合。
同样地,如果着眼于区域II,则支承第1弹性体410的第1薄片部件430x的一方与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2另一端面104b2、以及设置于轮毂200的第2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b2分别卡合。并且,支承第1弹性体410的第1薄片部件430x的另一方与中间部件300中的第2连接部306b卡合。另外,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第2薄片部件430y的一方与中间部件300中的第2连接部306b卡合,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第2薄片部件430y的另一方与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2一端面104b1、以及设置于轮毂200的第2一端侧的卡合部208b1分别卡合。应予说明,在第1薄片部件430x以及第2薄片部件430y,与区域I同样地设置有第1槽部432以及第2槽部434。
同样地,如果着眼于区域III,则支承第1弹性体410的第1薄片部件430x的一方与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3另一端面104c2、以及设置于轮毂200的第3另一端侧的卡合部208c2分别卡合。并且,支承第1弹性体410的第1薄片部件430x的另一方与中间部件300中的第3连接部306c卡合。另外,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第2薄片部件430y的一方与中间部件300中的第3连接部306c卡合,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第2薄片部件430y的另一方与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3一端面104c1、以及设置于轮毂200的第3一端侧的卡合部208c1分别卡合。应予说明,在第1薄片部件430x以及第2薄片部件430y,与区域I同样地设置有第1槽部432以及第2槽部434。
具有以上结构的各弹性单元在第1弹性体410和第2弹性体420之间收纳有中间部件300(第1连接部306a~第3连接部306c)。更确切地说,在第1薄片部件430x和第2薄片部件430y之间收纳有中间部件300。
根据以上结构,第1弹性体410可以通过第1薄片部件430x,使圆盘板100和中间部件300在旋转方向(逆时针的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第2弹性体420可以通过第2薄片部件430y,使中间部件300和轮毂200弹性连结。即,来自发动机或电动机等驱动源的动力基本上按照圆盘板100、一方的第1薄片部件430x、第1弹性体410、另一方的第1薄片部件430x、中间部件300、一方的第2薄片部件430y、第2弹性体420、另一方的第2薄片部件430y、轮毂200的顺序传递。
应予说明,在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中,如图2所示,在第1弹性体410的内部收纳有浮动弹性体440。作为浮动弹性体440,只要为具有比第1弹性体410的弹簧常数更大的弹簧常数的弹性体即可,可以使用例如丁苯橡胶或乙丙橡胶等。
如上所述,浮动弹性体440具有比第1弹性体410的弹簧常数更大的弹簧常数,因而像后述那样,由于第1弹性体410发生弹性变形,一旦浮动弹性体440被设置于第1薄片部件430x的夹持部431夹持,则第1弹性体410的在此之后的弹性变形依赖于浮动弹性体440的弹簧常数。即,可以提高第1弹性体410的扭转刚度。
浮动弹性体44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为了不嵌入于在第1弹性体410的卷绕间距间,优选整体上为例如大致圆柱状、大致棱柱状、大致十字状,此外,优选具有能够与第1薄片部件430x中的夹持部431面接触的面。
浮动弹性体440的长度可根据需要的扭转角的大小、第1弹性体410的刚度而适当设定,当然,设定为小于第1弹性体410的长度。此外,为了与夹持部431可靠地面接触,浮动弹性体440的外径优选具有与第1弹性体410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外径。由此,可以防止浮动弹性体440在第1弹性体410的内部,基于离心力而发生向径向的位置偏移。
应予说明,浮动弹性体440不仅可以设置于第1弹性体410的内部,也可以进一步设置于第2弹性体420的内部(参见图6A至图6E)。
1-5.动态减振器500
如图2至图4所示,动态减振器500可以采用大致上来说主要包含作为安装于一对中间部件300(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的配重体的一对质量体(第1质量体501以及第2质量体502)、设置于各质量体的转动孔505a、以及设置于转动孔505a内的转动轴507的普遍已知的离心振子式的结构。
更详细而言,如图2至图4所示,对于板状的第1质量体501和板状的第2质量体502,二者形成为一对,夹着第1中间板301以及第2中间板302双方,并且配置在中间部件300的表面上,具体而言,配置在与外环部307的外周端相对的位置。即,第1质量体501配置在与第1中间板301的外环部307的外周端相对的位置,第2质量体502配置在与第2中间板302的外环部307的外周端相对的位置。另外,在第1质量体501以及第2质量体502分别设置有转动孔505a,以贯穿这两个转动孔505a的方式设置有转动轴507。
应予说明,在支承第1质量体501的第1中间板301以及支承第2质量体502的第2中间板302各自设置有贯通孔505b,该贯通孔505b用于使转动轴507从设置于第1质量体501的转动孔505a向设置于第2质量体502的转动孔505a贯穿。应予说明,贯通孔505b的形状对应于后述的转动孔505a的形状而设计。例如在转动孔505a的形状采用如后所述的、延伸为朝向中间部件300的旋转中心O隆起的曲线状的形状(例如,在图2中,为向纸面上方略凸的形状)的情况下,可以与此对应地采用延伸为朝向中间部件300的径向外侧隆起的曲线状(最优选圆弧状或大致圆弧状)的形状(例如在图2中,为向纸面下方略凸的形状)的孔。
第1质量体501和第2质量体502的形状相同,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如图2至图4所示,为了使减振装置1的外径不会增大,可以采用沿着中间部件300的外环部307的形状(外周)的大致圆弧状。
设置于第1质量体501以及第2质量体502的转动孔505a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考虑到重量平衡,优选如图2以及图4所示,以第1质量体501(第2质量体502)的圆周方向的中心为轴而对称地沿圆周方向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应予说明,转动孔505a的形状可以采用能够收纳转动轴507,并且延伸为朝向中间部件300的旋转中心O隆起的曲线状(最优选圆弧状或大致圆弧状)的形状(例如,在图2中,为向纸面上方略凸的形状)。应予说明,设置于第1质量体501的转动孔505a的数量与设置于第2质量体502的转动孔505a的数量彼此相同。
对于转动轴507,为了可以维持以贯穿转动孔505a以及贯通孔505b的状态配置的状态,优选如图3所示,在轴向上观察时在中心位置附近具有中粗部507x。
另外,如果将由1个第1质量体501、1个第2质量体502、转动孔505a、以及转动轴507构成的结构看作一个动态减振单元,则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动态减振器500以对应于区域I~III的方式,设置有3个动态减振单元。应予说明,优选以旋转中心O为基准,在与隔离部件101的外径同直径的位置(前述设有铆钉R的径向位置)设置各动态减振单元。换言之,优选在设置各动态减振单元的径向位置设置具有外径的隔离部件101。由此,可以使中间部件300小直径化,从而能够使减振装置1整体在径向上小型化。
2.减振装置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2、图5A至图5C、以及图7,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减振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A以及图5B为示意性地展示图2所示的减振装置1进行工作,而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相对旋转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5C为示意性地展示图2所示的减振装置1进行工作,在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相对旋转后,该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7为示意性地展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中的扭转特性的概略特性图。
展示来自发动机或电动机等驱动源的驱动力被传递至图2所示的减振装置1,且圆盘板100、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无相对旋转地一体地旋转的状态。
如上所述,来自发动机或电动机等驱动源的动力按照圆盘板100、一方的第1薄片部件430x、第1弹性体410、另一方的第1薄片部件430x、中间部件300、一方的第2薄片部件430y、第2弹性体420、另一方的第2薄片部件430y、轮毂200的顺序传递。对此如果着眼于区域I,则动力从设置于圆盘板100的第1另一端面104a2向一方的第1薄片部件430x传递,一方的第1薄片部件430x使第1弹性体410弯曲,同时向另一方的第1薄片部件430x传递上述动力。进而,另一方的第1薄片部件430x向中间部件300中的第1连接部306a传递上述动力。第1连接部306a通过一方的第2薄片部件430y使第2弹性体420弯曲,同时向另一方的第2薄片部件430y传递上述动力。然后,最终,从另一方的第2薄片部件430y向轮毂200(第1一端侧的卡合部208a1)传递,从而将该动力传递至轮毂200。
在区域II以及III中,同样通过各结构部件的工作而传递动力。
在这样的动力传递路径中,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各个圆盘板100相对旋转。图5A示意性地展示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仅相对旋转指定的扭转角θ1(旋转相位差为θ1)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沿与动力传递相同的旋转方向(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逆时针旋转)旋转。更具体而言,在轮毂200一边使第1弹性体410弯曲一边仅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1的同时,中间部件300一边使第2弹性体420弯曲一边仅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1。此时,支承第1弹性体410的一对第1薄片部件430x的夹持部431与收纳于第1弹性体410内的浮动弹性体440抵接。
在此,如上所述,浮动弹性体440的弹簧常数被设定为大于第1弹性体410的弹簧常数,因而在第1薄片部件430x的夹持部431夹持浮动弹性体440后(扭转角为θ1以上的情况),第1弹性体410的扭转刚度提高。
应予说明,如图5A所示,在扭转角θ1的情况下,凸缘206的前端部206x未抵接于第1止动件130,因而轮毂200的相对旋转未被限制。同样地,设置于中间部件300的缺口350的侧壁350x未抵接于第2止动件140,因而中间部件300的相对旋转也未被限制。
接着,参照图5B,对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仅相对旋转扭转角θ221)(旋转相位差为θ2)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从图5A的状态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轮毂200一边使扭转刚度升高后的第1弹性体410弯曲一边仅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21的同时,中间部件300一边使第2弹性体420弯曲一边仅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21
如此,如图5B所示,设置于中间部件300的缺口350的侧壁350x抵接于第2止动件140。由此,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另一方面,凸缘206的前端部206x未抵接于第1止动件130,因而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的相对旋转还未被限制。然而,与中间部件300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第2弹性体420的弹性变形被限制)连动地,第1弹性体410中的实际弹簧常数也进一步升高,因此对于轮毂200的相对旋转的扭转刚度进一步升高。
接着,参照图5C,对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仅相对旋转扭转角θ332)(旋转相位差为θ3)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从图5B的状态进一步逆时针旋转(中间部件300的相对旋转已经被第2止动件140限制)。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轮毂200一边使扭转刚度进一步升高后的第1弹性体410弯曲一边仅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32。并且,最终通过凸缘206的前端部206x抵接于第1止动件130,轮毂200的相对旋转也被限制。
关于以上的减振装置1的一系列的动作,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具有3个阶段的扭转特性。更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在扭转角为0至θ1为止的范围内具有第1阶段的特性X,在扭转角为θ1至θ2为止的范围内具有与特性X相比扭转刚度更高的第2阶段的特性Y,在扭转角为从θ2至θ3为止的范围内具有与特性Y相比扭转刚度更高的第3阶段的特性Z。由此,一个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由于可以抑制急剧的扭转刚度的特性变化(由于可以从特性X向特性Z平缓地变化),因此可以抑制由该特性变化导致的碰撞或振动。
3.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的结构及其动作
接着,参照图6A至图6E,对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的结构及其动作进行说明。图6A为示意性地展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6B至图6D为示意性地展示图6A所示的减振装置1进行工作,而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相对旋转的一个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图6E为示意性地展示图6A所示的减振装置1进行工作,在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相对旋转后,该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应予说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的结构及其动作与在上文中说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基本上是共通的,因此省略对该共通的结构及其动作的详细说明。
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与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不同,如图6A所示,在第2弹性体420的内部也收纳有浮动弹性体440(在区域I至III中共通)。随之,在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一对第2薄片部件430y也设置有夹持浮动弹性体440的夹持部431。在其他方面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共通。
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的动作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的动作基本相同,但由于在第2弹性体420内也设置有浮动弹性体440,因而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具有4个阶段的扭转特性。
更具体而言,图6B示意性地展示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仅相对旋转指定的扭转角θA(旋转相位差为θA)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与一个实施方式相同,在轮毂200一边使第1弹性体410弯曲一边仅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A的同时,中间部件300一边使第2弹性体420弯曲一边仅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A。此时,支承第1弹性体410的一对第1薄片部件430x的夹持部431与收纳于第1弹性体410内的浮动弹性体440抵接。
在此,如上所述,浮动弹性体440的弹簧常数被设定为大于第1弹性体410的弹簧常数,因而在第1薄片部件430x的夹持部431夹持浮动弹性体440后(扭转角为θA以上的情况),第1弹性体410的扭转刚度升高(从第1阶段的扭转特性向第2段階的扭转特性变化)。
应予说明,如图6B所示,在扭转角θA的情况下,凸缘206的前端部206x未抵接于第1止动件130,因而轮毂200的相对旋转未被限制。同样地,设置于中间部件300的缺口350的侧壁350x未抵接于第2止动件140,因而中间部件300的相对旋转也未被限制。此外,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一对第2薄片部件430y的夹持部431未与收纳于第2弹性体420内的浮动弹性体440抵接。
接着,参照图6C,对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仅相对旋转扭转角θBBA)(旋转相位差为θB)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从图6B的状态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轮毂200一边使扭转刚度升高后的第1弹性体410弯曲一边仅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BA的同时,中间部件300一边使第2弹性体420弯曲一边仅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BA
如此,支承第2弹性体420的一对第2薄片部件430y的夹持部431与收纳于第2弹性体420内的浮动弹性体440抵接。因此,今次,在第2薄片部件430y的夹持部431夹持浮动弹性体440后(扭转角为θB以上的情况),第2弹性体420的扭转刚度升高(从第2阶段的扭转特性向第3阶段的扭转特性变化)。
应予说明,如图6C所示,在扭转角θB的情况下,凸缘206的前端部206x依然未抵接于第1止动件130,因而轮毂200的相对旋转未被限制。同样地,设置于中间部件300的缺口350的侧壁350x也未抵接于第2止动件140,因而中间部件300的相对旋转也未被限制。
应予说明,为了使从第1阶段的特性向第2阶段的特性的变化、以及从第2阶段的特性向第3阶段的特性的变化的时间不同,优选事先适当调节第1弹性体410以及第2弹性体420的弹簧常数、或收纳于第1弹性体410内的浮动弹性体440和收纳于第2弹性体420内的浮动弹性体440的长度等。例如,事先将用于第1弹性体410的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用于第2弹性体420的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设定为较小即可。
接着,参照图6D,对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仅相对旋转扭转角θCCB)(旋转相位差为θC)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轮毂200以及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从图6C的状态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轮毂200一边使扭转刚度升高后的第1弹性体410弯曲一边仅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CB的同时,中间部件300如上所述,一边使扭转刚度升高后的第2弹性体420弯曲一边仅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CB
如此,如图6D所示,设置于中间部件300的缺口350的侧壁350x与第2止动件140抵接。由此,中间部件300相对于圆盘板100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另一方面,凸缘206的前端部206x未抵接于第1止动件130,因而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的相对旋转还未被限制。然而,与中间部件300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第2弹性体420的弹性变形被限制)连动地,第1弹性体410中的实际弹簧常数也进一步升高,因此对于轮毂200的相对旋转的扭转刚度进一步升高(从第3阶段的扭转特性向第4阶段的扭转特性变化)。
接着,参照图6E,对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仅相对旋转扭转角θDDC)(旋转相位差为θD)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轮毂200相对于圆盘板100从图6D的状态进一步逆时针旋转(中间部件300的相对旋转已经被第2止动件140限制)。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轮毂200一边使扭转刚度进一步升高后的第1弹性体410弯曲一边仅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旋转相位差θDC。并且,最终,通过凸缘206的前端部206x抵接于第1止动件130,轮毂200的相对旋转也被限制。
关于以上的减振装置1的一系列的动作,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减振装置1具有4个阶段的扭转特性。更具体而言,在扭转角为0至θA为止的范围内,具有第1阶段的第1特性,在扭转角为θA至θB为止的范围内,具有与第1特性相比扭转刚度更高的第2阶段的第2特性,在扭转角为从θB至θC为止的范围内,具有与第2特性相比扭转刚度更高的第3阶段的第3特性,在扭转角为从θC至θD为止的范围内,具有与第3特性相比扭转刚度更高的第4阶段的第4特性。由此,另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与一个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相比,可以进一步抑制急剧的扭转刚度的特性变化,因而可以进一步高效地抑制由该特性变化导致的碰撞和振动。
以上,如上所述,例示了各种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终究是一个例子,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的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以及变更。此外,可以对各结构、形状、大小、长度、宽度、厚度、高度、数量等进行适当变更而实施。
符号说明
1 减振装置
100 圆盘板(第1旋转体)
100A 第1圆盘板
100B 第2圆盘板
101 隔离部件
130 第1止动件
140、140x 第2止动件
200 轮毂(第2旋转体)
300 中间部件
301 第1中间板
302 第2中间板
400 弹性机构部
410 第1弹性体(螺旋弹簧)
420 第2弹性体(螺旋弹簧)
430x 第1薄片部件
430y 第2薄片部件
431 夹持部
440 浮动弹性体

Claims (5)

1.一种减振装置,其具备:
第1旋转体;
第2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体与所述第1旋转体在同轴上,并相对于所述第1旋转体相对旋转;
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与所述第1旋转体以及所述第2旋转体在同轴上,并相对于所述第1旋转体相对旋转;以及,
弹性机构部,所述弹性机构部具有使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中间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的第1弹性体、使所述中间部件和所述第2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的第2弹性体、支承所述第1弹性体的一对第1薄片部件、支承所述第2弹性体的一对第2薄片部件、和被收纳于所述第1弹性体以及所述第2弹性体的至少任一方的内部的浮动弹性体,
所述第1旋转体进一步具有限制所述第2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的第1止动件、和限制所述中间部件的相对旋转的第2止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在一对所述第1薄片部件以及一对所述第2薄片部件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有夹持所述浮动弹性体的夹持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所述中间部件夹着所述第2旋转体而设置为一对。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所述第1旋转体具有一对板部件、和被收纳于一对所述板部件之间的隔离部件,在所述板部件设置有所述第2止动件,在所述隔离部件设置有所述第1止动件。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
所述第1旋转体具有一对板部件、和被收纳于一对所述板部件之间的隔离部件,在所述隔离部件设置有所述第1止动件以及所述第2止动件。
CN202010020206.6A 2019-01-10 2020-01-09 减振装置 Active CN1114255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2909 2019-01-10
JP2019002909A JP7230514B2 (ja) 2019-01-10 2019-01-10 ダン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25556A true CN111425556A (zh) 2020-07-17
CN111425556B CN111425556B (zh) 2023-02-17

Family

ID=69157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20206.6A Active CN111425556B (zh) 2019-01-10 2020-01-09 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680512B1 (zh)
JP (1) JP7230514B2 (zh)
CN (1) CN11142555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40911A1 (en) * 2014-02-27 2015-08-27 Exedy Corporation Damper device
CN104879438A (zh) * 2014-02-27 2015-09-02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阻尼装置
CN204900669U (zh) * 2015-06-30 2015-12-23 珠海华粤离合器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限扭减震器
CN205298366U (zh) * 2014-11-25 2016-06-0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震装置
WO2018061467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6623A (ja) * 1983-12-22 1985-07-20 Daikin Mfg Co Ltd 広振り角型ダンパ−デイスク
JPH07293578A (ja) * 1994-04-25 1995-11-07 Daikin Mfg Co Ltd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用トーションダンパー
JP2013167309A (ja) * 2012-02-16 2013-08-29 Valeo Unisia Transmission Kk 捻り振動低減装置
JPWO2014034941A1 (ja) * 2012-09-03 2016-08-08 ヴァレオユニシア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株式会社 捻り振動低減装置
JP2014181785A (ja) * 2013-03-21 2014-09-29 Toyota Motor Corp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DE102015216356A1 (de) 2015-08-27 2017-03-0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scheibe mit Fliehkraftpendel
JP6828440B2 (ja) 2017-01-10 2021-02-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40911A1 (en) * 2014-02-27 2015-08-27 Exedy Corporation Damper device
CN104879438A (zh) * 2014-02-27 2015-09-02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阻尼装置
CN205298366U (zh) * 2014-11-25 2016-06-0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震装置
CN204900669U (zh) * 2015-06-30 2015-12-23 珠海华粤离合器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限扭减震器
WO2018061467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12201A (ja) 2020-07-27
EP3680512B1 (en) 2023-11-01
EP3680512A1 (en) 2020-07-15
JP7230514B2 (ja) 2023-03-01
CN111425556B (zh) 2023-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78321B2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WO2011067815A1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US6612933B2 (en) Damper mechanism
JP2002372099A (ja) ダンパー機構
US6676525B2 (en) Damper mechanism
US6708810B2 (en) Damper disk assembly
JP4045281B2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及び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2003278792A (ja) 捩じれ緩衝ディスク
JP2000205338A (ja) ダンパ―ディスク組立体
KR100861761B1 (ko) 더블 매스 플라이휠
CN111425556B (zh) 减振装置
CN111022574B (zh) 减振装置
US6712705B2 (en) Damper mechanism
WO2012085966A1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2020060256A (ja) ダンパ装置
JP5131369B2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CN111677815A (zh) 减振装置
JP2000205295A (ja) ダンパ―ディスク組立体
CN214661757U (zh) 减振装置
JP7218206B2 (ja) ダンパ装置
JP2000205339A (ja) 弾性フロ―ト体
JP7211844B2 (ja) ダンパ装置
WO2024009735A1 (ja) ダンパ装置
JP2023112329A (ja) ダンパ装置
CN113494562A (zh) 减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s Asahi 2 chome 1 GA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s Asahi 2 chome 1 GA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