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7013B - 车把锁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把锁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7013B
CN111377013B CN201910975249.7A CN201910975249A CN111377013B CN 111377013 B CN111377013 B CN 111377013B CN 201910975249 A CN201910975249 A CN 201910975249A CN 111377013 B CN111377013 B CN 1113770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trol
handlebar
knob
authent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752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7013A (zh
Inventor
栗山和幸
大福地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bei Zhi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77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7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7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70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5/00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 B62H5/02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2H5/06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front wheel fork or steering head tub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把锁定装置。车把锁定装置(9)具有:车把锁定机构(102),其能够移动到限制操舵的锁定位置和允许操舵的锁定解除位置,其中所述操舵是指通过车辆的操舵系统来进行的操舵;操作部(34),其与车把锁定机构相连接,能够在将车把锁定机构设为锁定位置的车把锁定位置和将车把锁定机构设为锁定解除位置的电源断开位置之间移动;旋钮锁定机构(101),其能够与操作部接合或分离,对限制和允许操作部在车把锁定位置与电源断开位置之间的移动进行切换;和控制单元(31),其进行与便携机的认证动作,控制旋钮锁定机构的驱动。旋钮锁定机构通过端子(124)直接与控制单元(31)相连接。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上提高防盗性。

Description

车把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把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于机动二轮车等的车把锁定装置,已知一种通过用户持有的便携机与搭载于机动二轮车的控制部通信而使车把锁定机构动作的结构。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特开2003-11865号中,公开了一种在通过配线部将车把锁定机构与控制部相连接的状态下,收纳于共同的组件壳体内的结构。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车把锁定装置在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上,提高防盗性的方面仍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方案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上提高防盗性的车把锁定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具有车把锁定机构、操作部、执行机构(actuator)和控制部,其中,所述车把锁定机构能够移动到限制操舵的锁定位置和允许操舵的锁定解除位置,其中所述操舵是指通过车辆的操舵系统来进行的操舵;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车把锁定机构相连接,并且能够在将所述车把锁定机构设为所述锁定位置的第一位置和将所述车把锁定机构设为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执行机构能够与所述操作部接合或分离,且对限制和允许所述操作部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进行切换;所述控制部进行与便携机的认证动作,且控制所述执行机构的驱动,所述执行机构通过执行机构端子直接与设置于所述控制部的控制部端子相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由于执行机构与控制部通过端子彼此直接相连接,因此能够将执行机构和控制部接近配置。因此,与通过配线来连接执行机构与控制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车把锁定装置的小型化。而且,通过使执行机构与控制部接近,而变得不容易接近执行机构端子。因此,能够提高防盗性。尤其是,由于控制部与执行机构的电连接为端子连接,因此,在控制部与执行机构之间不存在线束。从而,对抑制具有恶意的第三者将车身覆盖件等卸下并且对执行机构的配线直接供给电力,从而解除操作部的限制来盗窃车辆的所谓线束攻击具有相当显著的效果。
(2)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也可以为:所述车把锁定装置具有操作壳体和控制壳体,其中,所述操作壳体收纳所述车把锁定机构、所述操作部和所述执行机构;所述控制壳体收纳所述控制部,并且被组装于所述操作壳体,所述执行机构端子露出到所述操作壳体的外部,所述控制部端子露出到所述控制壳体的外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车把锁定机构、操作部和执行机构等被收纳于操作壳体而构成操作单元。控制部被收纳于控制壳体而构成控制单元。据此,在上述技术方案(2)中,能够在分别将操作单元和控制单元进行组装之后,对操作单元与控制单元进行组装。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另外,与除了车把锁定机构、操作部和执行机构以外,还将控制部收纳于同一壳体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在各壳体内的布局性。
(3)在上述技术方案(2)中,也可以为: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绕沿着第一方向的旋转轴旋转,所述操作部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端部从所述操作壳体突出的抓持部,所述操作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重合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两侧的至少任一侧被紧固部件紧固。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3),抓持部的朝向、操作壳体和控制壳体的重合方向、紧固部件的组装方向不同。因此,在车把锁定装置被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能够使车身覆盖件内的车把锁定装置的分解作业变得困难。其结果,能够实现防盗性的提高。
(4)在上述技术方案(2)或(3)中,也可以为:在所述操作壳体的所述执行机构端子周围和所述控制壳体的所述控制部端子周围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端子遮蔽部,该端子遮蔽部遮蔽所述执行机构端子和所述控制部端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4),易于进行将控制壳体紧固于操作壳体时的临时保持、定位。另外,使相结合的端子被遮蔽于端子遮蔽部内,能够实现进一步抑制线束攻击。
(5)在上述技术方案(2)至(4)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部具有使与所述便携机的认证动作开始的认证开关,在所述控制壳体形成有露出孔,该露出孔使所述认证开关朝向所述操作壳体露出,在所述操作壳体内收纳有认证机构,该认证机构在从所述操作壳体突出来操作所述认证开关的操作位置与从所述认证开关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在将所述认证机构设为所述操作位置的第三位置和将所述认证机构设为所述退避位置的第四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5),由于能够通过操作部与认证机构的机械动作来操作认证开关,因此能够实现待机时(电源断开时)的省电化。
(6)在上述技术方案(1)至(5)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车把锁定装置在所述车辆的前部被安装于与所述操舵系统不同的部分。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6),即使进行操舵系统的转动操作,也不会使车把锁定装置自身移动。
(7)在上述技术方案(1)至(6)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部具有告知装置,该告知装置在检测到针对所述车辆的规定动作时进行告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7),由于控制部具有告知装置,因此不需要将告知装置配置于车辆的其他位置,从而实现布局性的提高。另外,不需要在控制部与告知装置之间引绕配线、告知装置专用的壳体,从而实现零部件个数的减少。
(8)在上述技术方案(2)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部具有根据车辆状态来发光的发光元件,在所述控制壳体上保持有导光部件,该导光部件将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导向外部,在所述操作壳体上形成有射出孔,该射出孔使由所述导光部件导出的光向外部射出。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8),能够将从收纳于控制壳体的发光元件射出的光通过导光部件从形成于操作壳体的射出孔射出。据此,由于不需要使控制壳体露出到车辆的外部,因此能够提高防盗性。
(9)在上述技术方案(8)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部具有控制基板,所述发光元件为被设置在所述控制基板上的、沿着所述控制基板的面方向射出光的LED,所述导光部件的射入端和射出端也朝向所述控制基板的面方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9),能够有效地将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通过导光部件导向射出孔。而且,由于发光元件的射出方向与导光部件的导光方向一致,因此能够实现车把锁定装置在与旋转轴交叉的方向上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在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上提高防盗性的车把锁定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壳体的一部分剖切而成的车把锁定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相当于图5的VII-VII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部的局部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内旋钮和第二内旋钮的周边的车把锁定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10是相当于图2的X-X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覆盖件拆下后的状态的开放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沿着图3的XIII-XIII的剖视图。
图14是沿着图3的XIV-XIV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3的XV-XV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认证动作的说明图,且是与图10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旋钮锁定机构的退避状态的与图5相对应的立体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电源断开位置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打开操作位置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打开操作的说明图,且是与图9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内旋钮的操作位置的与图8相对应的局部侧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打开操作的说明图,且是与图11相对应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电源接通位置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本发明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9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车把锁定装置9并不限于机动二轮车1,能够搭载于各种车辆。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左右的朝向只要没有特殊的记载,则与机动二轮车1的朝向相同。
[机动二轮车]
图1是机动二轮车1的概略侧视图。
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1例如为踏板摩托车型。机动二轮车1具有:前轮2、后轮3、车身框架4、车身覆盖件5、动力单元6、座椅7、燃料箱8和车把锁定装置9。
前轮2被轴支承于前叉11的下端部。前叉11的上端部通过转向柱12(steeringstem)被支承于车身框架4的前端部。
在转向柱12的上部安装有操舵用的车把手13。
此外,通过前轮2、前叉11、转向柱12和车把手13构成操舵系统15。
车身框架4通过将多种钢材焊接、紧固等结合为一体而形成。车身框架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车身框架4的前端部对转向柱12进行支承。
车身覆盖件5覆盖车身框架4、前叉11等。车身覆盖件5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形成。
动力单元6以可上下摆动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框架4的后方下部。动力单元6具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从发动机向后方延伸的臂部等。
在发动机上连接有排气管18。排气管18的后端部与配置于后轮3的侧方的消音器19连接。
臂部的后端部对后轮3进行轴支承。
座椅7被车身框架4支承于动力单元6的上方。在座椅7的下方,上方开口的收纳箱21配设于车身覆盖件5的内侧。收纳箱21构成为能够通过座椅7开闭。即,座椅7构成为能够通过铰接部(未图示)沿着上下方向转动。此外,座椅7的转动操作(打开操作)被座椅锁定机构7a限制。
燃料箱8在车身覆盖件5的内侧,被支承于车身框架4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在车身覆盖件5上形成有用于使燃料箱8的供油口露出的露出开口22。露出开口22构成为能够通过供油盖23开闭。即,供油盖23构成为能够通过铰接部(未图示)转动。此外,供油盖23的转动操作(打开操作)被覆盖件锁定机构23a限制。
<车把锁定装置>
车把锁定装置9在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被收纳于车身覆盖件5的内侧。本实施方式的车把锁定装置9被固定于车身框架4中位于车把手13的下方的部分。因此,即使进行车把手13(操舵系统15)的转动操作,也不会使车把锁定装置9自身移动。本实施方式的车把锁定装置9通过后述的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压入操作等而例如实现以下的功能。
(1)机动二轮车1的电源的接通操作和断开操作。
(2)操舵系统15的锁定操作和锁定解除操作。
(3)座椅锁定机构7a的操作(收纳箱21的开闭操作)。
(4)覆盖件锁定机构23a的操作(露出开口22的开闭操作)。
图2是车把锁定装置9的主视图。图3是车把锁定装置9的立体分解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XYZ的正交坐标系来说明车把锁定装置9。在该情况下,设沿着操作部34的旋转轴O1的方向为X方向(第一方向),设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分别为Y方向(第二方向)、Z方向(第三方向)。
如图2、图3所示,车把锁定装置9具有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控制部)31。操作单元30与控制单元31以在Y方向上重合的状态(相向配置的状态)被安装。
<操作单元>
操作单元30具有操作壳体33、操作部34、驱动机构35和旋转开关36。
<操作壳体>
图4是车把锁定装置9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4所示,操作壳体33具有壳体主体41、执行机构覆盖件42、旋钮覆盖件43和外部覆盖件44。
壳体主体41形成为沿着X方向延伸的块状。在壳体主体41上形成有沿着X方向贯通壳体主体41的通孔45。
执行机构覆盖件42形成为朝+Z方向开口的箱型。执行机构覆盖件42与壳体主体41的朝向-Z方向的表面相连结。在执行机构覆盖件42上形成有朝+Y方向开口的端子露出孔42a。
旋钮覆盖件43从-X方向覆盖壳体主体41。在旋钮覆盖件43上,在从X方向观察时与通孔45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贯通旋钮覆盖件43的通孔47。
外部覆盖件44从-X方向覆盖旋钮覆盖件43。在外部覆盖件44上,在从X方向观察时与通孔47重叠的位置形成有通孔48。在外部覆盖件44上,位于通孔48的周围的部分构成向-X方向鼓出的环部49。如图2所示,在环部49上标注有表示车把锁定装置9的状态的显示部50A~50D。在图2的例子中,显示部50A~50D通过沿着环部49的周向依次标注表示车把锁定位置(第一位置)50A、电源断开位置(第二位置)50B、打开操作位置50C和电源接通位置50D的标记而构成。
<操作部>
如图4所示,操作部34以能够绕沿着X方向延伸的旋转轴O1旋转的方式贯插于壳体主体41的通孔45内。操作部34具有第一内旋钮53、第二内旋钮54和外旋钮55。操作部34中的第一内旋钮53、第二内旋钮54和外旋钮55通过在X方向上连结而构成。
第一内旋钮53形成为棒状。第一内旋钮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装于通孔45内。
图5是将操作壳体33的一部分剖切而成的车把锁定装置9的立体剖视图。图6是操作部34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5、图6所示,第一内旋钮53的开关接合部61、锁定凸轮62和旋钮连结部63通过连接轴64相连。
开关接合部61穿过通孔45从壳体主体41朝+X方向突出。开关接合部61在从X方向观察、即正面观察时形成为非正圆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矩形)。在正面观察时,开关接合部61的中心位于旋转轴O1上。
锁定凸轮62在第一内旋钮53上位于X方向上的中央部。
图7是相当于图5的VII-VII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锁定凸轮62通过连接轴64而与开关接合部61相连。锁定凸轮62在相对于旋转轴O1偏心的位置上沿着X方向延伸。锁定凸轮62在正面观察的情况下,呈使矩形的一部分形成缺口的形状。具体而言,在锁定凸轮62上,在一个对角分别形成有圆弧部62a和倾斜部62b。
如图6所示,旋钮连结部63通过连接轴64而与锁定凸轮62相连。旋钮连结部63形成为以与旋转轴O1同轴的方式延伸的筒状。
图8是操作部34的局部侧视图。
如图8所示,在旋钮连结部63上形成有第一接合槽66,该第一接合槽66沿着旋转轴O1的径向(以下,简称为径向。)贯通旋钮连结部63。第一接合槽66在从径向观察、即侧面观察时形成为T字形。具体而言,第一接合槽66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纵槽部66a和从纵槽部66a的-X方向端部沿着旋转轴O1的周向延伸的横槽部66b。此外,第一接合槽66在旋钮连结部63上分别形成于在径向上相向的位置。
如图5、图6所示,第二内旋钮54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内旋钮53旋转并且能够沿着X方向移动的方式收装于通孔45内。第二内旋钮54形成为以与旋转轴O1同轴的方式延伸并且随着朝向+X方向而外径缩小的阶梯式柱状。具体而言,第二内旋钮54的小径部54a被收装于上述的旋钮连结部63内。小径部54a与旋钮连结部63通过接合销65(参照图6)而连结。具体而言,接合销65沿着径向贯穿小径部54a并且被保持于上述的接合槽66内。此外,施力部件71介装于小径部54a与第一内旋钮53之间,向内旋钮53、54彼此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
在第二内旋钮54的大径部54b上形成有第二接合槽72。第二接合槽72在从径向观察、即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以X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形。
图9是表示第一内旋钮53和第二内旋钮54的周边的车把锁定装置9的立体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第二内旋钮54上,突起部74形成于小径部54a与大径部54b的台阶面54c。突起部74例如在将旋转轴O1夹于其间的相向的位置形成有一对。
如图6所示,在第二内旋钮54的大径部54b上设置有扭矩限制机构67。扭矩限制机构67具有施力部件68、锁定球69和连结端帽70。
施力部件68被收装于形成于大径部54b的弹簧收装部54d内。弹簧收装部54d在大径部54b的外周面沿径向开口。
锁定球69被保持于施力部件68的顶端部(径向上的外侧端部)。
连结端帽70从-X方向安装于大径部54b。在连结端帽70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形成有球保持部70a。球保持部70a对锁定球69进行保持。即,在球保持部70a与锁定球69在周向上一致时,锁定球69与球保持部70a接合,据此,第二内旋钮54与扭矩限制机构67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另一方面,在通过外旋钮55对操作部34作用规定以上的扭矩的情况下,球保持部70a与锁定球69的接合被解除,外旋钮55和连结端帽70相对于第二内旋钮54相对旋转。
如图5所示,外旋钮55从-X方向连结于第二内旋钮54。外旋钮55贯插于通孔47、48内。外旋钮55具有安装端帽75和抓持部76。
安装端帽75从-X方向安装于上述的连结端帽70。安装端帽75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连结端帽70。
图10是相当于图2的X-X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在安装端帽75上形成有向径向上的外侧伸出的凸缘部75a。通过使安装端帽75的凸缘部75a与旋钮覆盖件43的通孔48的开口缘接合,来限制外旋钮55相对于操作壳体33向-X方向移动。此外,安装端帽75穿过通孔48而向外部露出。
抓持部76从安装端帽75向-X方向突出。即,抓持部76构成为比外部覆盖件44向-X方向(第一侧)突出,从而能够被用户操作。如图2所示,抓持部76在正面观察时沿着径向以直线状延伸。在抓持部76的径向上的第一端部形成有表示操作部34的旋转位置的指示部76a。
<驱动机构>
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35随着操作部34的操作而驱动。具体而言,驱动机构35具有认证机构100、旋钮锁定机构101、车把锁定机构102和开放机构103。
<认证机构>
如图4、图10所示,认证机构100被收装于壳体主体41中的、相对于通孔45位于+Z方向的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认证机构收装部110朝+Z方向和-X方向开口。
认证机构100具有第一滑动体111和第二滑动体112。
第一滑动体111形成为沿着X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第一滑动体111以能够沿着X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收装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并且与外旋钮55(安装端帽75)相向而配置。第一滑动体111随着外旋钮55相对于操作壳体33向+X方向移动,而在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朝+X方向压入。
第一滑动体111的中间部构成缩径部115。缩径部115具有外径相等的平直部115a和相对于平直部115a连接于两侧的锥部(第一锥部115b和第二锥部115c)。第一锥部115b的外径随着朝向+X方向而逐渐扩径。第二锥部115c的外径随着朝向-X方向而逐渐扩径。此外,第一滑动体111通过介装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与第一滑动体111之间的施力部件(未图示)而被朝-X方向施力。
第二滑动体112形成为沿着Y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第二滑动体112以能够沿着Y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收装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在第二滑动体112上,-Y方向端部构成连接部117。连接部117形成为沿着上述的缩径部115而缩径的锥状。连接部117被收装于缩径部115内。第二滑动体112构成为通过使缩径部115和连接部117相互滑动,能够随着第一滑动体111在X方向上的移动而向Y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滑动体112构成为能够随着第一滑动体111在X方向上的移动,而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向+Y方向进退。
<旋钮锁定机构>
如图4、图5所示,旋钮锁定机构101从-Z方向连结于壳体主体41,并且被执行机构覆盖件42从-Z方向覆盖。
旋钮锁定机构101对限制和允许操作部34的旋转进行切换。
旋钮锁定机构101是所谓的螺线管机构。具体而言,旋钮锁定机构101具有框架120、线圈121、柱塞122、杆123和端子124。
如图5所示,线圈121被收装于框架120内。如图4所示,在框架120上支承有与线圈121相连接的端子124。
端子124从框架120朝向+Y方向突出。端子124穿过执行机构覆盖件42的端子露出孔42a而向执行机构覆盖件42的外部露出。
如图5所示,柱塞122被插入线圈121的内侧。柱塞122构成为通过作用于柱塞122与线圈121之间的电磁力,能够朝+X方向移动。
杆123在从Y方向观察、即侧面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具体而言,杆123具有支承部125、第一臂126和第二臂127。
支承部125以能够绕沿着Y方向的转动轴O2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框架120。
第一臂126从支承部125以悬臂的方式进行延伸。第一臂126的顶端部与柱塞122相连结。即,杆123构成为能够随着柱塞122的移动而绕沿着Y方向延伸的转动轴O2转动。
第二臂127沿着与第一臂126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支承部125以悬臂的方式进行延伸。第二臂127的顶端部构成为能够随着杆123的转动操作,而接合于第二内旋钮54的第二接合槽72内或从其分离。操作部34在第二臂127接合于第二接合槽72内的状态下,成为操作部34的旋转被限制的限制状态。操作部34在第二臂127从第二接合槽72退避出的状态下,成为操作部34的旋转被允许的允许状态。此外,在杆123与框架120之间介装有施力部件(未图示),该施力部件沿着第二臂127接合于第二接合槽72内的方向对杆123进行施力。
<车把锁定机构>
如图4所示,在壳体主体41上,车把锁定机构102沿着Y方向贯穿通孔45而被收装于车把锁定收装部130内。车把锁定收装部130的开口部通过封闭板131而被封闭。
车把锁定机构102根据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来切换操舵系统15的锁定和锁定解除。车把锁定机构102具有凸轮板133、锁定杆134和施力部件135。
如图7所示,凸轮板133以X方向为厚度方向被配置于车把锁定收装部130内。凸轮板133具有基板137、突起部138和杆卡止部139。
在基板137上形成有通孔140。上述的锁定凸轮62贯插于通孔14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孔140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曲柄状。
通孔140的内周面中的、在Y方向上相向的部分构成供锁定凸轮62接合的凸轮从动部141。凸轮板133在锁定凸轮62与凸轮从动部141接合(接触)的状态下,构成为能够通过使操作部34(第一内旋钮53)旋转而向Y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凸轮从动部141在通孔140的内周面中的、在Y方向相向的部分具有第一基准面141a和第二基准面141b。在第一基准面141a的Z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141c。在第一基准面141a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相对于第一基准面141a鼓出的第一鼓出部141d。在第二基准面141b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相对于第二基准面141b鼓出的第二鼓出部141e。
突起部138从基板137朝+Y方向突出。突起部138构成为能够穿过形成于封闭板131的第一进退孔145而进退。
杆卡止部139位于基板137的-Y方向端部。杆卡止部139形成为燕尾槽状(T字形)。
锁定杆134形成为沿着Y方向延伸的柱状。锁定杆134与杆卡止部139卡止。锁定杆134构成为能够随着凸轮板133在Y方向上的移动而向Y方向移动。具体而言,锁定杆134在与上述的操舵系统15接合的锁定位置和与操舵系统15的接合被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杆134穿过形成于壳体主体41的第二进退孔148而从操作壳体33突出。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杆134限制通过操舵系统15进行的操舵。在锁定解除位置的情况下,与锁定位置相比,锁定杆134从操作壳体33突出的突出量变小。即,在锁定解除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杆134从操舵系统15退避出而允许操舵系统15进行操舵。
施力部件135介装于锁定杆134与壳体主体41之间。施力部件135对锁定杆134朝上述的锁定解除位置施力。
<开放机构>
如图4所示,开放机构103具有切换部155和开放单元156。
切换部155形成为以与旋转轴O1同轴的方式延伸的筒状。切换部155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内旋钮53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收装于通孔45内。如图9所示,切换部155具有基座筒部157、接合筒部158和切换销159。
第一内旋钮53的旋钮连结部63贯插于基座筒部157。
接合筒部158从基座筒部157朝-X方向突出。接合筒部158以与旋转轴O1同轴的方式延伸并且形成为外径比基座筒部157小。
在接合筒部158绕旋转轴O1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接合凹部158a。
接合凹部158a在上述的突起部74配置于周向上相同位置的状态下(图21所示的打开操作位置50C),构成为能够随着第二内旋钮54相对于切换部155向+X方向移动而收装突起部74。即,上述的第二内旋钮54在突起部74被收装于接合凹部158a内的操作位置和突起部74从接合凹部158a退避出的空转位置之间,沿着X方向移动(参照图21、图22)。另一方面,在接合凹部158a与突起部74在周向上的位置错位时(打开操作位置50C以外的情况),随着第二内旋钮54向+X方向移动,突起部74抵接于接合筒部158。据此,第二内旋钮54向操作位置的移动被限制(例如,参照图9)。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接合凹部158a的开口端部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X方向而变宽的锥状。
切换销159从基座筒部157朝+Z方向突出。切换销159贯穿壳体主体41并向壳体主体41的外部突出。在上述的操作位置的情况下,切换销159与外旋钮55的旋转操作联动而绕旋转轴O1摆动。
如图4所示,开放单元156从+Z方向连结于壳体主体41。开放单元156通过座椅线缆150(参照图11)而连接于座椅锁定机构7a。开放单元156通过连接电缆151(参照图11)而与覆盖件锁定机构23a相连接。开放单元156随着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而进行座椅锁定机构7a的操作或者覆盖件锁定机构23a的操作。
图11是表示将覆盖件166拆下后的状态的开放机构103的俯视图。
如图11所示,开放单元156具有线缆外壳160、切换杆161、线缆滑动体(座椅滑动体162和连接滑动体163)和施力部件164。
线缆外壳160在从Z方向观察、即俯视观察时形成为U字形。线缆外壳160具有外壳主体165和覆盖件166(参照图3)。
外壳主体165形成为朝+Z方向开口的箱型。
覆盖件166对外壳主体165进行覆盖。
在外壳主体165的-X方向端部形成有线缆卡止部(座椅线缆卡止部170和连接线缆卡止部171)。线缆卡止部170、171是形成于线缆外壳160的侧壁的凹部。线缆卡止部170、171在线缆外壳160上沿着Y方向排列配设。
座椅线缆150的外部卡止于座椅线缆卡止部170。
连接线缆151的外部卡止于连接线缆卡止部171。
在外壳主体165的底壁的-X方向端部形成有贯通底壁的进入孔173。上述的切换部155的切换销159穿过进入孔173而进入线缆外壳160内。
切换杆161以能够绕沿着Z方向延伸的转动轴O3转动的方式被收纳于线缆外壳160。具体而言,切换杆161具有切换基座180、销卡止部181、座椅臂182和连接臂183。
切换基座180通过沿着Z方向延伸的支承销18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线缆外壳160。
销卡止部181从切换基座180朝-X方向延伸。销卡止部181从Y方向的两侧保持上述的切换销159。
座椅臂182从切换基座180朝+Y方向延伸。
连接臂183从切换基座180朝-Y方向延伸。
座椅滑动体162以在X方向上接近或远离座椅线缆卡止部170的方式可滑动移动地支承于外壳主体165。座椅滑动体162的-X方向端部接合于上述的座椅臂182。座椅线缆150的内部卡止于座椅滑动体162的+X方向端部。
连接滑动体163以在X方向上接近或远离连接线缆卡止部171的方式可滑动移动地支承于外壳主体165。连接滑动体163的-X方向端部接合于上述的连接臂183。连接线缆151的内部卡止于连接滑动体163的+X方向端部。
施力部件164例如是扭转螺旋弹簧。施力部件164介装于外壳主体165与各滑动体162、163之间。施力部件164对座椅滑动体162朝座椅线缆卡止部170进行施力,并且对连接滑动体163朝连接线缆卡止部171进行施力。
<旋转开关>
如图4所示,旋转开关36从+X方向连结于壳体主体41。旋转开关36随着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而向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的主体ECU187(参照图1)输出电源的接通信号。具体而言,旋转开关36通过在开关壳体186内收纳转子(未图示)、固定触点(未图示)而构成。
在开关壳体186上形成有插入口186a。在插入口186a内插入有第一内旋钮53的开关接合部61。开关壳体186具有连接器接受部186b。从主体ECU187引绕出的连接器被安装于连接器接受部186b。
转子以能够绕旋转轴O1旋转的方式被收装于开关壳体186内。开关接合部61与转子嵌合。据此,转子构成为能够随着第一内旋钮53的旋转而旋转。在转子上配设有旋转触点(未图示)。旋转触点随着转子的旋转而沿着绕旋转轴O1的周向进行移动。
在开关壳体186上,固定触点在旋转触点的移动轨迹上隔开间隔而配设于与转子相向的位置。固定触点构成为随着转子的旋转而能够与旋转触点相接触。即,随着第一内旋钮53的旋转,若旋转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则旋转开关36向主体ECU187输出电源的接通信号。
<控制单元>
如图4所示,控制单元31从+Y方向连结于壳体主体41。在从Y方向观察、即侧面观察时,控制单元31的外形形成为比壳体主体41大的矩形。控制单元31对车把锁定装置9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单元31通过在控制壳体200内收纳多个电子零部件而构成。
图12是控制单元31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12所示,控制壳体200通过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在Y方向上组合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通过卡扣等进行安装。
第一壳体201具有收纳部210、连接器接受部211、透镜保持部212和连结部213(参照图3)。
收纳部210形成为朝+Y方向开口的箱型。在收纳部210上形成有第一露出孔220和第二露出孔221。第一露出孔220和第二露出孔221沿着Y方向贯通收纳部210。在控制单元31被安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第一露出孔220与操作单元30的认证机构100的第二滑动体112相向。
在控制单元31被安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第二露出孔221与封闭板131的第一进退孔145相向。
如图3所示,在收纳部210上设置有端子台222。端子台222在相对于收纳部210朝向-Y方向鼓出的状态下,一体形成于收纳部210。端子台222例如构成为通过使外周部分呈曲折状,而能够沿着Y方向弹性变形。在端子台222的中央部配设有一对插口端子223。
在控制单元31被安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旋钮锁定机构101的端子124分别被安装于插口端子223。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车把锁定装置9中,操作单元30与控制单元31不是通过线束而是直接连接端子彼此。
另外,在面向第一壳体201外侧的插口端子223的周围设置有包围插口端子223并且朝-Y方向立设的端子遮蔽框224。对于该端子遮蔽框224而言,在将控制壳体200安装于操作壳体33时,与将操作单元30侧的端子124和控制单元31侧的插口端子223结合的同时,端子遮蔽框224也与设置于操作壳体33的端子外周的端子遮蔽框或槽(均未图示)嵌合。即,端子124、223构成为被端子遮蔽框224覆盖周围,而无法从外部视觉确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端子遮蔽部的一例,说明了操作壳体33和控制壳体200双方均具有端子遮蔽框或槽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端子遮蔽部也可以为例如在操作壳体33和控制壳体200的任一方设置端子遮蔽框的结构。另外,端子遮蔽部只要是在操作壳体33和控制壳体200之间,使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协同动作而不使端子124、223露出到外部的结构即可。
连接器接受部211从收纳部210朝-Z方向突出。从主体ECU187引绕出的线束通过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接受部211。
透镜保持部212从收纳部210的周壁部以悬臂的方式突出。透镜保持部212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构成为一对。收纳部210的周壁部中的被透镜保持部212包围的部分形成使收纳部210的内外连通的连通孔210a。此外,透镜保持部212也可以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构成为一对。
在透镜保持部212上保持有透镜228。透镜228由具有透光性(例如透明)的树脂材料等形成。透镜228将从后述的发光元件262射出的光导向X方向。具体而言,透镜228的第一端部(射入端)在控制壳体200内,朝向+X方向并且靠近后述的控制基板249。透镜228的第二端部(射出端)朝向-X方向,在控制单元31被安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与外部覆盖件44的环部49相向。在环部49上,射出孔229形成于与透镜228相向的位置。透镜228的第二端部穿过射出孔229而向外部露出。
如图3所示,连结部213具有第一接合爪部230、第二接合爪部231、第一贯插部232和第二贯插部233。
第一接合爪部230在收纳部210的底壁位于相对于X方向的中心偏向+X方向的位置。第一接合爪部230从收纳部210沿着-Y方向以悬臂的方式进行延伸。
图13是沿着图3的XIII-XIII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第一接合爪部230与壳体主体41的第一爪固定部240接合。第一爪固定部240从壳体主体41朝+Y方向突出。
如图3所示,第二接合爪部231在收纳部210的底壁位于相对于X方向的中心偏向-X方向的位置。第二接合爪部231从收纳部210朝-Y方向进行延伸。
图14是沿着图3的XIV-XIV的剖视图。
如图14所示,第二接合爪部231与壳体主体41的第二爪固定部241接合。第二爪固定部241从壳体主体41朝+Y方向突出。
如图3所示,第一贯插部232在收纳部210中,位于相对于端子台222靠+X方向的位置。第一贯插部232从收纳部210朝-Y方向突出。
图15是沿着图3的XV-XV的剖视图。
如图15所示,在操作壳体33中位于相对于壳体主体41靠-Z方向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安装台座242。第一安装台座242在控制单元31被安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在+Z方向上与第一贯插部232重合。第一紧固部件245穿过第一贯插部232从-Z方向旋合于第一安装台座242。此外,第一紧固部件245的头部位于比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靠+Z方向的位置。即,第一紧固部件245的周围被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包围。
如图3所示,第二贯插部233位于收纳部210中的+X方向且+Z方向的端部的位置。
图16是车把锁定装置9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16所示,在壳体主体41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台座243。第二安装台座243在控制单元31被安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在-Z方向上与第二贯插部233重合。第二紧固部件246穿过第二贯插部233从+Z方向旋合于第二安装台座243。此外,第二紧固部件246的头部位于比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靠-Z方向的位置。即,第二紧固部件246的周围被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包围。此外,操作单元30与控制单元31的安装方法能够适当地变更。
如图12所示,在控制壳体200内收装有控制基板249。控制基板249以Y方向为厚度方向而被收装于控制壳体200内。在控制基板249的朝向+Y方向的表面上装配有发射天线250和接收天线251。发射天线250和接收天线251与用户持有的便携机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具体而言,发射天线250在规定的通信范围内发送请求信号。接收天线251接收来自响应LF信号的便携机的响应信号。
在控制基板249的朝向+Y方向的表面上装配有蜂鸣器255。在机动二轮车1有规定的动作的情况下,蜂鸣器255发出警报。规定的动作是指例如安全报警、应答等动作。安全报警是指除了用户以外的第三者以盗窃为目的使车辆振动时,感知到该情况而响起警报的动作。应答是在操作便携机时,通过方向指示灯的闪烁和蜂鸣器的告知来通知车辆的存在的动作。
在控制基板249的朝向操作壳体33的表面上装配有认证开关257和电源检测开关258。认证开关257和电源检测开关258分别由按压式的微型开关构成。
认证开关257在控制基板249上配置于与第一壳体201的第一露出孔220相向的位置。认证开关257在被防水橡胶260覆盖的状态下,穿过第一露出孔220而朝-Y方向突出。认证开关257随着第二滑动体112向+Y方向移动而能够被按压操作。
控制单元31通过认证开关257被按压操作而从上述的发射天线250发送请求信号。
电源检测开关258在控制基板249上配置于与第一壳体201的第二露出孔221相向的位置。电源检测开关258在被防水橡胶261覆盖的状态下,穿过第二露出孔221而朝Y方向突出。电源检测开关258随着车把锁定机构102的凸轮板133向+Y方向移动而能够被突起部138按压操作。
在控制基板249的-X方向端部装配有发光元件262。发光元件262是配置于透镜228的第一端部的附近,且向平行于控制基板249的表面的方向(X方向)射出光的侧光型LED。因此,发光元件262抑制损失而向透镜228的射入端射出光。控制单元31根据车辆状态而切换发光元件262的亮灯模式。例如,在车把锁定位置50A的情况下,发光元件262例如以红色进行闪烁,在车把锁定位置50A以外(完成与便携机的认证之后)的情况下,发光元件262以蓝色进行亮灯。此外,发光元件262的亮灯模式能够适当地变更。
第二壳体202从+Y方向安装于第一壳体201的收纳部210。在第二壳体202上,开口部263形成于与上述的蜂鸣器255相向的位置。蜂鸣器255穿过开口部263而露出到外部。
[作用]
接着,说明上述的车把锁定装置9的作用。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从操作部34的指示部76a指示车把锁定位置50A的状态开始,指示部76a向电源断开位置50B、打开操作位置50C和电源接通位置50D转换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车把锁定位置50A的情况下,通过使旋钮锁定机构101的杆123(第二臂127)接合于操作部34(第二内旋钮54)的第二接合槽72内,操作部34的旋转被限制(限制状态)。
<认证动作>
图17是用于说明认证动作的说明图,且是与图10相对应的剖视图。
如图10、图17所示,为了开始车把锁定装置9的认证,在持有便携机的状态下,将外旋钮55向+X方向压入。此时,如图8所示,连结第一内旋钮53与第二内旋钮54的接合销65位于纵槽部66a内的-X方向端部的位置(接合位置(第四位置))。因此,随着外旋钮55的压入操作,外旋钮55和第二内旋钮54相对于第一内旋钮53朝+X方向移动。
如图10、图17所示,若外旋钮55向+X方向进行移动,则第一滑动体111被朝+X方向压入(第三位置)。随着第一滑动体111被朝+X方向压入,第二滑动体112向+Y方向进行移动。具体而言,通过使第一滑动体111的第二锥部115c在第二滑动体112的连接部117上滑动,第二滑动体112从被收装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的退避位置朝+Y方向进行移动。
若第二滑动体112朝+Y方向进行移动,则控制单元31的认证开关257被按压操作(操作位置)。若认证开关257被按压,则开始由控制单元31进行与便携机的认证动作。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从发射天线250发送请求信号。若便携机接收到请求信号,则发送响应信号。接收天线251接收从便携机发送过来的响应信号。然后,在控制单元31中,根据接收天线251接收到的便携机的响应信号而进行便携机的ID认证。控制单元31在认证正常完成的情况下,向旋钮锁定机构101供给电力。
图18是表示旋钮锁定机构101的允许状态的与图5相对应的立体剖视图。
如图5、图18所示,若向旋钮锁定机构101供给电力,则电磁力作用于线圈121与柱塞122之间,由此柱塞122朝+X方向进行移动。通过使柱塞122朝+X方向进行移动,杆123绕转动轴O2转动。于是,杆123从第二接合槽72退避出(允许状态)。即,通过杆123从第二接合槽72退避出,操作部34绕旋转轴O1的旋转被允许。
<从车把锁定位置向电源断开位置的转移>
接着,从车把锁定位置50A向电源断开位置50B转移。具体而言,使操作部34向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接合销65位于纵槽部66a内的-X方向端部的位置(接合位置)。即,第一内旋钮53和第二内旋钮54通过接合销65在周向上接合。因此,操作部34的外旋钮55、第一内旋钮53和第二内旋钮54成一体旋转。若操作部34进行旋转,则通过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的偏心旋转,而使凸轮板133朝+Y方向移动。
图19是表示电源断开位置50B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如图19所示,若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进行偏心旋转,则锁定凸轮62的圆弧部62a相对于凸轮板133的第二基准面141b进行滑动。据此,凸轮板133朝+Y方向进行移动。随着凸轮板133的移动,锁定杆134朝+Y方向进行移动。据此,锁定杆134从操舵系统15退避出(锁定解除位置)。其结果,由操舵系统15进行的操舵被允许。通过使凸轮板133的第一鼓出部141d与锁定凸轮62的倾斜部62b接合,由施力部件135使凸轮板133和锁定杆134向+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此外,在电源断开位置50B的情况下,凸轮板133的突起部138不会从第一进退孔145突出。
<打开操作>
接着,从电源断开位置50B向打开操作位置50C使操作部34向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操作部34的外旋钮55、第一内旋钮53和第二内旋钮54成一体旋转。
图20是表示打开操作位置50C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如图20所示,若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进行偏心旋转,则锁定凸轮62从第一鼓出部141d退避出。据此,凸轮板133通过施力部件135的施力而朝+Y方向移动。然后,凸轮板133的第一基准面141a抵接于锁定凸轮62。据此,凸轮板133在突起部138靠近或者抵接于电源检测开关258的状态下,朝+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图21是用于说明打开操作的说明图,并且是与图9相对应的立体图。
如图21所示,若操作部34移动至打开操作位置50C,则第二内旋钮54的突起部74与切换部155的接合凹部158a相向。在操作部34位于打开操作位置50C的状态下,通过外旋钮55将操作部34向+X方向压入。于是,由接合筒部158使第二内旋钮54向+X方向的移动被允许,从而突起部74进入接合凹部158a内。据此,第二内旋钮54与切换部155在周向上接合(操作位置)。
图22是表示第二内旋钮54的操作位置的与图8相对应的局部侧视图。
如图22所示,随着第二内旋钮54向+X方向移动,接合销65进入接合槽66的横槽部66b内(接合解除位置)。于是,第一内旋钮53和第二内旋钮54通过接合销65的接合被解除。据此,外旋钮55和第二内旋钮54相对于第一内旋钮53绕旋转轴O1的相对旋转被允许(外旋钮55和第二内旋钮54相对于第一内旋钮53空转)。
图23是用于说明打开操作的说明图,且是与图11相对应的俯视图。
如图23所示,在第二内旋钮54与切换部155的操作位置的情况下,使操作部34例如向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随着第二内旋钮54的旋转,切换部155在从-X方向观察时绕旋转轴O1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随着切换部155的旋转,切换杆161绕转动轴O3朝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随着切换部155的转动,座椅臂182将座椅滑动体162向-X方向拉伸。据此,通过使座椅滑动体162向-X方向移动,座椅线缆150被拉伸。通过座椅线缆150被拉伸,座椅锁定机构7a进行动作。其结果,由座椅锁定机构7a对座椅7的转动的限制被解除。通过解除对座椅7的转动的限制,能够使收纳箱21开放。
另一方面,在第二内旋钮54与切换部155的操作位置的情况下,使操作部34例如向图2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随着第二内旋钮54的旋转,切换部155在从-X方向观察时绕旋转轴O1朝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于是,随着切换部155的旋转,切换杆161绕转动轴O3朝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随着切换部155的转动,连接臂183将连接滑动体163向-X方向拉伸。据此,通过使连接滑动体163向-X方向进行移动,连接线缆151被拉伸。通过连接线缆151被拉伸,覆盖件锁定机构23a进行动作。其结果,能够进行由覆盖件锁定机构23a进行的供油盖23的打开操作。
<从电源断开位置向电源接通位置的转移>
接着,从电源断开位置50B向电源接通位置50D使操作部34向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操作部34的外旋钮55、第一内旋钮53和第二内旋钮54成一体旋转。据此,旋转开关36的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相接触。其结果,从旋转开关36向主体ECU187发送接通信号。在电源接通位置50D的情况下,通过操作配设于机动二轮车1的启动器等,动力单元6的发动机被点火。
图24是表示电源接通位置50D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如图20、图24所示,若旋转操作部34,则通过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的偏心旋转而使凸轮板133朝+Y方向进行移动。具体而言,若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偏心旋转,则锁定凸轮62的圆弧部62a通过凸轮板133的第二基准面141b而到达第二鼓出部141e。据此,凸轮板133的突起部138穿过第二进退孔148而向电源检测开关258压入。控制单元31随着电源检测开关258被压入操作,例如进行请求信号的发送时间的变更等。此外,凸轮板133通过使锁定凸轮62接合于凹部141c,而使其向+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直接连接旋钮锁定机构101的端子124与控制单元31的插口端子223。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旋钮锁定机构101与控制基板249接近配置。因此,与通过配线来连接旋钮锁定机构101与控制基板249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车把锁定装置9的小型化。而且,通过使旋钮锁定机构101与控制基板249接近,而变得不容易接近端子124。因此,能够提高防盗性。尤其是,由于使控制基板249与旋钮锁定机构101的电连接为端子连接,因此,在控制基板249与旋钮锁定机构101之间不存在线束。从而,对抑制具有恶意的第三者将车身覆盖件5卸下并且对旋钮锁定机构101的配线直接供给电力,从而解除杆123的限制来盗窃机动二轮车1的所谓线束攻击具有相当显著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把锁定机构102、操作部34、旋钮锁定机构101等被收纳于操作壳体33而构成操作单元30。控制基板249被收纳于控制壳体200而构成控制单元3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钮锁定机构101的端子124从操作壳体33露出,控制基板249的插口端子223从控制壳体200露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分别将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进行组装之后,组装操作单元30与控制单元31。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另外,与除了车把锁定机构102、操作部34、旋钮锁定机构101以外,还将控制基板249收纳于同一壳体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在各单元30、31内的布局性和组装的容易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以在Y方向上重合的状态,被沿着Z方向延伸的紧固部件245、246紧固。
根据该结构,操作部34的旋转轴O1方向(X方向)、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的重合方向(Y方向)、紧固部件245、246的延伸方向(Z方向)不同。因此,在车把锁定装置9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的状态下,能够使位于车身覆盖件5内的车把锁定装置9的分解作业变得困难。其结果,能够实现防盗性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紧固部件245、246的延伸方向为Z方向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紧固方向(紧固部件的延伸方向)为从车把锁定装置9的纵深侧进行紧固的结构(由-X方向(第二侧)向+X方向)。即,只要紧固部件是从-X方向和Z方向的两侧的至少任一侧紧固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操作壳体33的端子124周围和控制壳体200的插口端子223周围设置有彼此嵌合的端子遮蔽框224。
根据该结构,易于进行将控制壳体200紧固于操作壳体33时的临时保持、定位。另外,使相结合的端子124、223被遮蔽于端子遮蔽框224内,能够实现进一步抑制线束攻击。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在从操作壳体33突出而操作认证开关257的操作位置与从认证开关257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认证机构100通过外旋钮55的压入操作而进行移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通过外旋钮55与认证机构100的机械动作来操作认证开关257,因此能够实现待机时(电源断开时)的省电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控制单元31具有在对机动二轮车1进行规定的动作时进行告知的蜂鸣器255。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蜂鸣器255配置于供搭载有加速度传感器(未图示)、接收天线251的控制基板249收装的控制单元31内,因此不需要将蜂鸣器255配置于机动二轮车1的其他位置,从而实现布局性的提高。
另外,不需要控制基板249与蜂鸣器255的配线卷绕、蜂鸣器专用的壳体,从而实现零部件个数的减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控制壳体200上保持有将从发光元件262射出的光导向外部的透镜228,在操作壳体33上形成有将由透镜228导出的光向外部射出的射出孔229。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收纳于控制壳体200的发光元件262射出的光通过透镜228从形成于操作壳体33的射出孔229射出。据此,由于不需要使控制壳体200露出到机动二轮车1的外部,因此能够提高防盗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发光元件262为沿着X方向射出光的LED,透镜228将从发光元件262射出的光导向X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将从发光元件262射出的光通过透镜228导向射出孔229。而且,由于发光元件262的射出方向与透镜228的导光方向一致,因此能够实现车把锁定装置9在与X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Y方向)上的小型化。
(其他的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分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和其他的变更。本发明不受上述的说明的限定,而仅受附录的权利要求书的限定。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操作部34为能够旋转的结构,而并不仅限于该结构。操作部也可以为能够滑动操作(例如,推压式开关)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采用螺线管机构作为旋钮锁定机构101的情况,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旋钮锁定机构101可以采用除了螺线管机构以外的各种执行机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分别由独立的壳体33、200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同一壳体构成操作单元和控制单元。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认证机构100通过外旋钮55的压入操作来进行动作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认证机构100也可以为通过例如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来进行动作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紧固部件245、246和接合爪部230、231来安装操作单元30与控制单元31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可以适当变更操作单元30与控制单元31的安装方法、安装方向。例如,可以仅通过紧固部件或者仅通过接合爪部来安装操作单元与控制单元。不过,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在通过接合爪部230、231将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临时组装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部件245、246进行紧固,据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横槽部66b连接于纵槽部66a的-X方向端部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横槽部66b也可以连接于纵槽部66a的+X方向端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由开放机构103进行收纳箱21和燃料箱8的开放操作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为除了收纳箱21、燃料箱8以外,由开放机构103进行后背箱等的开放的结构。另外,开放机构103可以为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开放多个收纳部的结构,也可以为开放一个收纳部的结构。在为开放一个收纳部的结构的情况下,横槽部66b例如从纵槽部66a仅沿着周向的一方进行延伸。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仅设置一个横槽部66b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沿着X方向隔开间隔而形成多个横槽部66b。即,也可以为使外旋钮55和第二内旋钮54沿着X方向移动多级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接合筒部158在除了打开操作位置50C以外的位置上限制第二内旋钮54向接合解除位置移动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只要是接合筒部158至少在电源接通位置50D上,限制第二内旋钮54向接合解除位置移动的结构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采用接合筒部158作为限制第二内旋钮54向+X方向移动的限制部的情况,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
只要限制部至少在打开操作位置50C上,形成于与第二内旋钮54(突起部74)在X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就可以采用筒状以外的结构。
此外,只要本发明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具有以下的功能之中的至少(1)的功能即可。另外,车把锁定装置也可以具有除了(2)~(4)以外的功能。
(1)机动二轮车1的电源的接通操作和断开操作。
(2)操舵系统15的锁定操作和锁定解除操作。
(3)座椅锁定机构7a的操作(收纳箱21的开闭操作)。
(4)覆盖件锁定机构23a的操作(燃料箱8的开闭操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车把锁定装置9被固定于车身框架4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只要车把锁定装置9在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被固定于与操舵系统15不同的部分即可。车把锁定装置9例如也可以被固定于车身覆盖件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控制单元31具有蜂鸣器255、发光元件262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
除此以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适当地置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

Claims (8)

1.一种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车把锁定机构、操作部、执行机构和控制部,其中,
所述车把锁定机构能移动到限制操舵的锁定位置和允许操舵的锁定解除位置,其中所述操舵是指通过车辆的操舵系统来进行的操舵;
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车把锁定机构相连接,并且能够在将所述车把锁定机构设为所述锁定位置的第一位置和将所述车把锁定机构设为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执行机构能与所述操作部接合或分离,且对限制和允许所述操作部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进行切换;
所述控制部进行与便携机的认证动作,且控制所述执行机构的驱动,
所述执行机构不是通过线束而是通过执行机构端子直接与设置于所述控制部的控制部端子相连接,
所述车把锁定装置具有操作壳体和控制壳体,其中,
所述操作壳体收纳所述车把锁定机构、所述操作部和所述执行机构;
所述控制壳体收纳所述控制部,并且被组装于所述操作壳体,
所述执行机构端子露出到所述操作壳体的外部,
所述控制部端子露出到所述控制壳体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绕沿着第一方向的旋转轴旋转,
所述操作部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端部从所述操作壳体突出的抓持部,
所述操作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重合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或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两侧的至少任一侧被紧固部件紧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壳体的所述执行机构端子周围和所述控制壳体的所述控制部端子周围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端子遮蔽部,该端子遮蔽部遮蔽所述执行机构端子和所述控制部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使与所述便携机的认证动作开始的认证开关,
在所述控制壳体上形成有露出孔,该露出孔使所述认证开关朝向所述操作壳体露出,
在所述操作壳体内收纳有认证机构,该认证机构在从所述操作壳体突出来操作所述认证开关的操作位置与从所述认证开关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在将所述认证机构设为所述操作位置的第三位置和将所述认证机构设为所述退避位置的第四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把锁定装置在所述车辆的前部被安装于与所述操舵系统不同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告知装置,该告知装置在检测到针对所述车辆的规定动作时进行告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根据车辆状态来发光的发光元件,
在所述控制壳体上保持有导光部件,该导光部件将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导向外部,
在所述操作壳体上形成有射出孔,该射出孔使由所述导光部件导出的光向外部射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控制基板,
所述发光元件为被设置在所述控制基板上的、沿着所述控制基板的面方向射出光的LED,
所述导光部件的射入端和射出端也朝向所述控制基板的面方向。
CN201910975249.7A 2018-12-25 2019-10-14 车把锁定装置 Active CN1113770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0713A JP7014703B2 (ja) 2018-12-25 2018-12-25 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JP2018-240713 2018-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7013A CN111377013A (zh) 2020-07-07
CN111377013B true CN111377013B (zh) 2022-06-28

Family

ID=71140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75249.7A Active CN111377013B (zh) 2018-12-25 2019-10-14 车把锁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14703B2 (zh)
CN (1) CN1113770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3722B (zh) * 2021-01-08 2023-06-30 东洋建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锁具及其连动模块与锁定模块
TWI817087B (zh) * 2021-02-09 2023-10-01 精工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操作鈕的鎖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23284B2 (ja) * 2001-07-05 2007-05-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におけるリモコンロック操作システム
JP5216603B2 (ja) * 2009-01-19 2013-06-19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連設型センサ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ユニット、及びセンサユニット
TWI373424B (en) * 2009-02-17 2012-10-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ignition-lock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
JP5471214B2 (ja) * 2009-09-11 2014-04-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CN102030054B (zh) * 2009-09-25 2012-11-14 黄岩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遥控龙头锁
CN202896736U (zh) * 2012-10-31 2013-04-24 王群 自行车龙头电控锁的锁体结构
JP2014143054A (ja) * 2013-01-23 2014-08-07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Led照明装置
JP6017471B2 (ja) * 2014-01-20 2016-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204552331U (zh) * 2015-04-09 2015-08-12 宁波生久柜锁有限公司 电磁阀驱动电子锁
CN205239712U (zh) * 2015-12-25 2016-05-18 潘中强 摩托车或电瓶车防盗锁
JP6872745B2 (ja) * 2016-12-22 2021-05-19 朝日電装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CN107575099B (zh) * 2017-09-29 2023-04-25 锐库(上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二轮车的电子锁系统和二轮车及其解锁控制方法
CN108457531A (zh) * 2018-03-02 2018-08-28 江苏圣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高安全性能的整体式锁具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14703B2 (ja) 2022-02-01
JP2020100330A (ja) 2020-07-02
CN111377013A (zh)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06483B1 (ko) 차량용 잠금장치
CN111377013B (zh) 车把锁定装置
JP2012087555A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727850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8037377A (ja) 自転車用錠装置、および自転車、および電動自転車
JP6090882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1377014B (zh) 车把锁定装置
JP2005273393A (ja) 車両用操作ノブ付き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11391945B (zh) 车把锁定装置
EP2782081B1 (en) Remote control key unit for a vehicle, remote control key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arrangement
CN111279041A (zh) 锁驱动装置和自行车锁装置
JP4841228B2 (ja) 錠装置
JP4665006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04058880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00087608A (ja) 自転車用錠装置
JP6413966B2 (ja)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を有する船外機のスイッチ装置
JP4418298B2 (ja) 錠装置
WO2022196742A1 (ja) 車両用操作装置及び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EP2781415B1 (en) Remote control unit registration method, remote control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JP7223792B2 (ja) 車両用操作装置
JP2008049812A (ja) 車両用シリンダ錠装置
JP2004060316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3995152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17043020A (zh) 车辆用操作装置
JP2004058881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Miyazaki Japan

Patentee after: Meibei Zhi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ts Co.,Ltd.

Address before: Miyazaki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