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91945B - 车把锁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把锁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91945B
CN111391945B CN201911007101.0A CN201911007101A CN111391945B CN 111391945 B CN111391945 B CN 111391945B CN 201911007101 A CN201911007101 A CN 201911007101A CN 111391945 B CN111391945 B CN 1113919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ob
engagement
locking device
housing
inner kno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071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91945A (zh
Inventor
浦健豪
栗山和幸
莫通·普拉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bei Zhi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91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19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919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19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5/00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 B62H5/02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2H5/06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front wheel fork or steering head tub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把锁定装置。车把锁定装置(9)具有操作部(34),其能在电源接通位置和打开操作位置之间绕沿X方向的旋转轴(O1)旋转;旋转开关(36),其在操作部(34)位于电源接通位置时起动车辆的电源。操作部(34)具有第1内旋钮(53),其连接于旋转开关(36);第2内旋钮(54),其在操作部(34)位于打开操作位置时以能在接合位置和接合解除位置之间向X方向移动的方式连接,接合位置为第2旋钮接合于第1内旋钮(53)并能与第1内旋钮(53)一起在电源接通位置和打开操作位置之间旋转的位置,接合解除位置为第2旋钮与第1内旋钮(53)的接合解除而能相对于第1内旋钮(53)旋转的位置。据此,能够提高便利性、抑制误操作的发生。

Description

车把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把锁定装置(handle locking device)。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于机动二轮车的车把锁定装置,例如公开有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66663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将钥匙插入转子的状态下使转子旋转。于是连接于转子的凸轮移动,据此,能够执行对应于转子的旋转方向的机动二轮车的各种功能。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车把锁定装置中,仅通过切换转子的旋转方向来执行各种操作。因此,在现有技术的车把锁定装置中,在提高便利性、抑制误操作的发生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方案是考虑到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便利性、抑制误操作的发生的车把锁定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1)本发明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具有操作部和电源开关,其中,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绕沿第1方向的旋转轴旋转;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电源开关起动车辆的电源,所述操作部具有第1旋钮和第2旋钮,其中,所述第1旋钮连接于所述电源开关;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所述第2旋钮以能够在接合位置和接合解除位置之间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的方式被连接,其中,所述接合位置为所述第2旋钮接合于所述第1旋钮,并能够与所述第1旋钮一起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之间旋转的位置;所述接合解除位置为第2旋钮与所述第1旋钮的接合被解除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旋钮旋转的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在接合位置处,第1旋钮和第2旋钮一体旋转,据此,操作部整体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旋转。通过第1旋钮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旋转,能够对车辆的电源进行接通/断开操作。另一方面,在接合解除位置处,仅第2旋钮相对于第1旋钮旋转,据此,例如能够进行车辆的除了接通/断开操作以外的操作。即,伴随着第2旋钮相对于第1旋钮向第1方向的移动,能够区分车辆的操作。据此,与仅通过第1旋钮和第2旋钮的旋转来进行车辆的各种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便利性、抑制误操作的发生。
(2)也可以为,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在所述第1旋钮和所述第2旋钮中,一方的旋钮具有收装另一方的旋钮的连结筒部,在所述连结筒部形成有接合槽,该接合槽具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纵槽部、和从所述纵槽部向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延伸的横槽部,所述另一方的旋钮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接合于所述接合槽,将所述一方的旋钮和所述另一方的旋钮以能够沿所述第1方向、以及绕所述旋转轴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通过使突起部在接合槽内移动,能够切换接合位置和接合解除位置。据此,在实现结构的简单化的基础上,能够顺畅地进行接合位置和接合解除位置之间的移动。
(3)也可以为,在上述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连结筒部被设置于所述第1旋钮,所述第2旋钮具有被收装于所述连结筒部内,并且形成有供接合销插入的组装孔的收装部,所述接合销中的从所述组装孔突出的部分构成所述突起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3),由于使收装部和突起部分体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第1旋钮和第2旋钮的组装性。
(4)也可以为,在上述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第2旋钮向所述接合位置施力。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4),在没有操作操作部的状态下,第2旋钮被保持在接合位置。因此,为了使第2旋钮在接合解除位置旋转,需要使第2旋钮相对于第1旋钮向第1方向移动。据此,能够抑制第2旋钮不经意地相对于第1旋钮旋转。其结果,能够抑制误操作的发生。
(5)也可以为,在上述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车辆具有用于开闭设置于所述车辆的收纳部的盖部件,所述车把锁定装置具有敞开机构,在所述第2旋钮位于所述接合解除位置时,所述敞开机构连接所述盖部件和所述第2旋钮之间,伴随着所述第2旋钮相对于所述第1旋钮的旋转,使所述收纳部敞开。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5),在接合解除位置处,仅第2旋钮相对于第1旋钮旋转,据此能够敞开设置于车辆的收纳部。据此,能够实现便利性的提高。
(6)也可以为,在上述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所述敞开机构具有基座部、切换销、切换杆和滑动体,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构成为与所述旋转轴同轴配置且能够绕所述旋转轴旋转,在所述接合解除位置处,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2旋钮;所述切换销从所述基座部突出,并且伴随着所述基座部的旋转进行摆动;所述切换杆连接于所述切换销,并且伴随着所述切换销的摆动进行转动;所述滑动体被连接于所述切换杆和所述盖部件之间,并且伴随着所述切换杆的转动进行所述盖部件的打开操作。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6),在使第2旋钮移动到接合解除状态的状态下,通过绕旋转轴旋转第2旋钮,滑动体与第2旋钮的旋转联动进行盖部件的打开操作。据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盖部件的打开操作。
(7)也可以为,在上述技术方案(6)的基础上,在所述基座部中,在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上与所述连接部不同的位置形成有限制部,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第2旋钮相对于所述第1旋钮向所述接合解除位置的移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7),在第1位置处,第2旋钮向接合解除位置的移动被限制。
因此,例如在车辆的电源接通的状态下能够抑制进行车辆的除了接通/断开操作以外的操作。因此,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
(8)也可以为,在上述技术方案(6)或(7)的基础上,所述敞开机构具有收纳所述切换杆和所述滑动体的外壳,所述切换销从形成于所述外壳的进入孔穿过,在所述外壳内被连接于所述切换杆。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8),由于能够预先将切换杆和滑动体组装于外壳内,因此与将切换杆和滑动体分开组装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组装性。
(9)也可以为,在上述技术方案(6)至(8)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收纳部是能够收装物品的收纳箱和能够收装燃料的燃料箱,所述盖部件是能够开闭所述收纳箱的座椅和能够开闭所述燃料箱的供油口的供油盖,所述滑动体具有连接于所述座椅的座椅滑动体和连接于所述供油盖的连接滑动体,在所述第2旋钮的所述接合解除位置处,当所述第2旋钮绕所述旋转轴向第1侧旋转时,所述敞开机构通过所述座椅滑动体使所述收纳箱敞开,当所述第2旋钮绕所述旋转轴向第2侧旋转时,所述敞开机构通过所述连接滑动体使所述燃料箱敞开。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9),在接合解除位置处,能够根据第2旋钮的旋转方向使不同的部分进行动作。尤其是,通过在第1方向上不同的位置进行电源的接通/断开操作和车辆的各种收纳部的敞开操作,能够将假设发生误操作的情况下的影响抑制在最小限度。
(10)也可以为,在上述技术方案(1)至(9)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1位置、所述第2位置、车把锁定位置和电源断开位置之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其中,车把锁定位置是指所述车辆处于熄火状态且操舵系统的操舵被限制的位置,所述电源断开位置是指在所述车辆处于熄火状态且所述操舵系统的操舵被允许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位于所述电源断开位置和所述第1位置之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0),在操舵系统的操舵被允许的状态下,能够进行车辆的除了接通/断开操作以外的操作。据此,能够实现便利性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便利性、抑制误操作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壳体的一部分进行剖切的车把锁定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7相当于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部的局部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内旋钮和第2内旋钮的周边的车把锁定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10相当于图2的X-X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覆盖件拆下后的状态的敞开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沿着图3中的XIII-XIII的剖视图。
图14是沿着图3中的XIV-XIV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3中的XV-XV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认证动作的说明图,且是对应于图10的剖视图。
图18是与图5对应的、表示旋钮锁定机构的退避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图19是与图7对应的、表示电源断开位置的剖视图。
图20是与图7对应的、表示打开操作位置的剖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打开操作的说明图,且是对应于图9的立体图。
图22是与图8对应的、表示第2内旋钮的操作位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打开操作的说明图,且是对应于图11的俯视图。
图24是与图7对应的、表示电源接通位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本发明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9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车把锁定装置9并不限定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还能够搭载于各种车辆。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若无特别记载,前后上下左右方向与机动二轮车1中的方向相同。
[机动二轮车]
图1是机动二轮车1的概略侧视图。
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1例如是踏板车型。机动二轮车1具有:前轮2、后轮3、车身框架4、车身覆盖件5、动力单元6、座椅(盖部件)7、燃料箱(收纳部)8和车把锁定装置9。
前轮2被轴支承于前叉11的下端部。前叉11的上端部经由转向柱12被支承于车身框架4的前端部。
在转向柱12的上部安装有操舵用的操纵手柄(bar handle)13。
此外,通过前轮2、前叉11、转向柱12和操纵手柄13构成操舵系统15。
车身框架4是由多种钢材通过焊接、紧固等一体结合而形成的。车身框架4沿前后方向延伸。车身框架4的前端部对转向柱12进行支承。
车身覆盖件5覆盖车身框架4、前叉11等。车身覆盖件5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形成。
动力单元6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框架4的后方下部。动力单元6具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从发动机向后方延伸的臂部等。
在发动机上连接有排气管18。排气管18的后端部连接于消声器19,所述消声器19配置于后轮3的侧方。
臂部的后端部对后轮3进行轴支承。
座椅7在动力单元6的上方被车身框架4支承。在座椅7的下方,向上方开口的收纳箱(收纳部)21配设于车身覆盖件5的内侧。收纳箱21构成为能够通过座椅7进行开闭。即,座椅7构成为能够经由铰链部(未图示)在上下方向上转动。此外,座椅7的转动操作(打开操作)被座椅锁定机构7a限制。
燃料箱8在车身覆盖件5的内侧被支承于车身框架4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在车身覆盖件5上形成有使燃料箱8的供油口露出的露出开口22。露出开口22(燃料箱8)构成为能够通过供油盖(盖部件)23开闭。即,供油盖23构成为能够经由铰链部(未图示)转动。此外,供油盖23的转动操作(打开操作)被覆盖件锁定机构23a限制。
<车把锁定装置>
车把锁定装置9在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被收纳于车身覆盖件5的内侧。本实施方式的车把锁定装置9被固定于车身框架4中位于操纵手柄13下方的部分。因此,即使进行操纵手柄13(操舵系统15)的转动操作,车把锁定装置9自身也不会移动。本实施方式的车把锁定装置9通过后述的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压入操作等而例如实现以下功能。
(1)机动二轮车1的电源的接通操作和断开操作。
(2)操舵系统15的锁定操作和锁定解除操作。
(3)座椅锁定机构7a的操作(收纳箱21的开闭操作)。
(4)覆盖件锁定机构23a的操作(露出开口22的开闭操作)。
图2是车把锁定装置9的主视图。图3是车把锁定装置9的立体分解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XYZ直角坐标系对车把锁定装置9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将沿操作部34的旋转轴O1的方向设为X方向(第1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分别设为Y方向、Z方向。
如图2、图3所示,车把锁定装置9具有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控制部)31。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以在Y方向上重合的状态(相向配置的状态)被组装。
<操作单元>
操作单元30具有操作壳体33、操作部34、驱动机构35和旋转开关(rotary switch)36。
<操作壳体>
图4是车把锁定装置9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4所示,操作壳体33具有壳体主体41、执行机构覆盖件42、旋钮覆盖件43和外部覆盖件44。
壳体主体41形成为沿X方向延伸的块状。在壳体主体41上形成有沿X方向贯穿壳体主体41的通孔45。
执行机构覆盖件42形成为朝﹢Z方向开口的箱型。执行机构覆盖件42连结于壳体主体41的朝向-Z方向的表面。在执行机构覆盖件42上形成有朝﹢Y方向开口的端子露出孔42a。
旋钮覆盖件43从-X方向覆盖壳体主体41。在旋钮覆盖件43上,在从X方向观察时与通孔45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贯穿旋钮覆盖件43的通孔47。
外部覆盖件44从-X方向覆盖旋钮覆盖件43。在外部覆盖件44上,在从X方向上观察时与通孔47重叠的位置形成有通孔48。在外部覆盖件44上,位于通孔48周围的部分构成向-X方向鼓出的环部49。如图2所示,在环部49上标注有表示车把锁定装置9的状态的显示部50A~50D。在图2的例子中,显示部50A~50D构成为沿环部49的周向按顺序标注表示车把锁定位置50A、电源断开位置50B、打开操作位置(第2位置)50C和电源接通位置(第1位置)50D的标记。
<操作部>
如图4所示,操作部34以能够绕沿X方向延伸的旋转轴O1旋转的方式贯插于壳体主体41的通孔45内。操作部34具有第1内旋钮53、第2内旋钮54和外旋钮55。操作部34中的第1内旋钮53、第2内旋钮54和外旋钮55在X方向上连结而构成。
第1内旋钮53形成为棒状。第1内旋钮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装于通孔45内。
图5是对操作壳体33的一部分进行剖切的车把锁定装置9的立体剖视图。图6是操作部34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5、图6所示,第1内旋钮53的开关接合部61、锁定凸轮62、旋钮连结部(连结筒部)63经由连接轴64而连接。
开关接合部61穿过通孔45从壳体主体41向﹢X方向突出。开关接合部61在从X方向观察、即正面观察时形成为非正圆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矩形)。在正面观察时,开关接合部61的中心位于旋转轴O1上。
锁定凸轮62位于第1内旋钮53中X方向上的中央部。
图7相当于图5的VII-VII剖视图。
如图7所示,锁定凸轮62经由连接轴64与开关接合部61连接。锁定凸轮62在相对于旋转轴O1偏心的位置沿X方向延伸。锁定凸轮62在正面观察时呈矩形的一部形成缺口的形状。具体而言,在锁定凸轮62中的一对对角上分别形成有圆弧部62a和倾斜部62b。
如图6所示,旋钮连结部63经由连接轴64与锁定凸轮62连接。旋钮连结部63形成为以与旋转轴O1同轴的方式延伸的筒状。
图8是操作部34的局部侧视图。
如图8所示,在旋钮连结部63上形成有沿旋转轴O1的径向(以下,简称为径向。)贯穿旋钮连结部63的第1接合槽66。第1接合槽66在从径向观察、即侧面观察时形成为T字状。具体而言,第1接合槽66具有:纵槽部66a,其沿X方向延伸;和横槽部66b,其从纵槽部66a中的-X方向端部沿旋转轴O1的周向延伸。此外,第1接合槽66在旋钮连结部63上分别形成于在径向上相向的位置。
如图5、图6所示,第2内旋钮54以能够相对于第1内旋钮53旋转并且能够沿X方向移动的方式收装于通孔45内。第2内旋钮54形成为以与旋转轴O1同轴的方式延伸,并且随着靠向﹢X方向而外径缩小的阶梯式柱状。具体而言,第2内旋钮54的小径部(收装部)54a被收装于上述的旋钮连结部63内。小径部54a和旋钮连结部63通过接合销65(突起部:参照图6)连结。具体而言,接合销65在径向上贯穿形成于小径部54a的组装孔54f,并且被保持在上述接合槽66内。即,例如在将小径部54a收装于旋钮连结部63内后,使接合销65穿过接合槽66插入组装孔54f内,据此,能够将本实施方式的第2内旋钮54组装于第1内旋钮53。这样,通过使小径部54a和接合销65分体形成,能够提高第1内旋钮53和第2内旋钮54的组装性。此外,在小径部54a和第1内旋钮53之间夹装有使内旋钮53、54彼此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71。
在第2内旋钮54的大径部54b形成有第2接合槽72。第2接合槽72在从径向观察、即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以X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形。
图9是表示第1内旋钮53和第2内旋钮54的周边的车把锁定装置9的立体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第2内旋钮54中,在小径部54a和大径部54b之间的台阶面54c形成有突起部74。突起部74例如在将旋转轴O1夹于其间的相向的位置形成有一对。
如图6所示,在第2内旋钮54的大径部54b设置有扭矩限制机构67。扭矩限制机构67具有施力部件68、锁定球69和连结端帽70。
施力部件68被收装在形成于大径部54b的弹簧收装部54d内。弹簧收装部54d在大径部54b的外周面沿径向开口。
锁定球69被保持在施力部件68的顶端部(径向上的外侧端部)。
连结端帽70从-X方向安装于大径部54b。在连结端帽70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形成有球保持部70a。球保持部70a用于保持锁定球69。即,在球保持部70a和锁定球69在周向上一致时,锁定球69与球保持部70a接合,据此,第2内旋钮54与扭矩限制机构67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另一方面,在经由外旋钮55对操作部34作用规定以上的扭矩的情况下,球保持部70a与锁定球69的接合被解除,外旋钮55和连结端帽70相对于第2内旋钮54旋转。
如图5所示,外旋钮55从-X方向连结于第2内旋钮54。外旋钮55贯插于通孔47、48内。外旋钮55具有安装端帽75和抓持部76。
安装端帽75从-X方向安装于上述连结端帽70。安装端帽75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连结端帽70。
图10相当于图2的X-X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在安装端帽75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75a。通过使安装端帽75的凸缘部75a与旋钮覆盖件43的通孔48的开口缘接合,来限制外旋钮55相对于操作壳体33向-X方向的移动。此外,安装端帽75穿过通孔48向外部露出。
抓持部76从安装端帽75向-X方向突出。即,抓持部76构成为比外部覆盖件44更向-X方向突出,从而能够由用户进行操作。如图2所示,抓持部76在正面观察时沿径向呈直线状延伸。在抓持部76的径向上的第1端部形成有表示操作部34的旋转位置的指示部76a。
<驱动机构>
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35随着操作部34的操作进行驱动。具体而言,驱动机构35具有认证机构100、旋钮锁定机构101、车把锁定机构102和敞开机构103。
<认证机构>
如图4、图10所示,认证机构100被收装于壳体主体41中的、相对于通孔45位于﹢Z方向的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认证机构收装部110朝﹢Z方向和-X方向开口。
认证机构100具有第1滑动体111和第2滑动体112。
第1滑动体111形成为沿X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第1滑动体111以能够沿X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收装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并且与外旋钮55(安装端帽75)相向配置。伴随着外旋钮55相对于操作壳体33在﹢X方向上移动,第1滑动体111在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被向﹢X方向压入。
第1滑动体111的中间部构成缩径部115。缩径部115具有外径相等的直筒部115a和连接直筒部115a两侧的锥部(第1锥部115b和第2锥部115c)。第1锥部115b的外径随着靠向﹢X方向而逐渐扩径。第2锥部115c的外径随着靠向-X方向而逐渐扩径。此外,第1滑动体111被介装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和第1滑动体111之间的施力部件(未图示)向-X方向施力。
第2滑动体112形成为沿Y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第2滑动体112以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收装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第2滑动体112中的-Y方向端部构成连接部117。连接部117形成为沿着上述缩径部115的外形而缩径的锥状。连接部117被收装在缩径部115内。第2滑动体112构成为通过使缩径部115和连接部117相互滑动,能够伴随着第1滑动体111向X方向的移动而向Y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滑动体112构成为能够伴随着第1滑动体111在X方向上的移动,而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在﹢Y方向上进退。
<旋钮锁定机构>
如图4、图5所示,旋钮锁定机构101从-Z方向连结于壳体主体41,并且被执行机构覆盖件42从-Z方向覆盖。
旋钮锁定机构101用于对限制和允许操作部34的旋转进行切换。
旋钮锁定机构101是所谓的螺线管机构。具体而言,旋钮锁定机构101具有框架120、线圈121、柱塞(Plunger)122、杆123和端子124。
如图5所示,线圈121被收装在框架120内。如图4所示,在框架120上支承有与线圈121连接的端子124。
端子124从框架120向﹢Y方向突出。端子124穿过执行机构覆盖件42的端子露出孔42a向执行机构覆盖件42的外部露出。
如图5所示,柱塞122被插入线圈121的内侧。柱塞122构成为能够通过作用于其与线圈121之间的电磁力向﹢X方向移动。
杆123在从Y方向观察、即侧面观察时形成为L字状。具体而言,杆123具有支承部125、第1臂126和第2臂127。
支承部125以能够绕沿Y方向的转动轴O2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框架120。
第1臂126从支承部125以悬臂的方式延伸。第1臂126的顶端部连结于柱塞122。即,杆123构成为能够伴随着柱塞122的移动绕沿Y方向延伸的转动轴O2转动。
第2臂127向与第1臂126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支承部125以悬臂的方式延伸。第2臂127的顶端部构成为能够伴随着杆123的转动操作而接合于第2内旋钮54的第2接合槽72内或从其分离。操作部34在第2臂127接合于第2接合槽72内的状态下,成为操作部34的旋转被限制的限制状态。操作部34在第2臂127从第2接合槽72退避出的状态下,成为操作部34的旋转被允许的允许状态。此外,在杆123和框架120之间夹装有施力部件(未图示),所述施力部件向使第2臂127接合于第2接合槽72内的方向对杆123施力。
<车把锁定机构>
如图4所示,在壳体主体41中,车把锁定机构102在Y方向上贯穿通孔45而被收装于车把锁定收装部130内。车把锁定收装部130的开口部被封闭板131封闭。
车把锁定机构102根据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来切换操舵系统15的锁定和锁定解除。车把锁定机构102具有凸轮板133、锁定杆134和施力部件135。
如图7所示,凸轮板133以X方向作为厚度方向被配置在车把锁定收装部130内。凸轮板133具有基板137、突起部138和杆卡止部139。
在基板137上形成有通孔140。上述锁定凸轮62贯插于通孔14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面观察时,通孔140形成为曲柄状。
在通孔140的内周面中的、在Y方向相向的部分构成供锁定凸轮62接合的凸轮从动部141。凸轮板133构成为能够在锁定凸轮62与凸轮从动部141接合(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操作部34(第1内旋钮53)进行旋转,而向Y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凸轮从动部141在通孔140的内周面中的、在Y方向相向的部分具有第1基准面141a和第2基准面141b。在第1基准面141a中Z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141c。在第1基准面141a中﹢Z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相对于第1基准面141a鼓出的第1鼓出部141d。在第2基准面141b中的-Z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相对于第2基准面141b鼓出的第2鼓出部141e。
突起部138从基板137向﹢Y方向突出。突起部138构成为能够穿过形成于封闭板131的第1进退孔145而进退。
杆卡止部139位于基板137中的-Y方向上的端部。杆卡止部139形成为燕尾槽状(T字状)。
锁定杆134形成为沿Y方向延伸的柱状。锁定杆134卡止于杆卡止部139。锁定杆134构成为能够伴随着凸轮板133在Y方向上的移动而在Y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锁定杆134在接合于上述操舵系统15的锁定位置和与操舵系统15的接合被解除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杆134穿过形成于壳体主体41的第2进退孔148而从操作壳体33突出。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杆134限制通过操舵系统15进行的操舵。在锁定解除位置的情况下,与在锁定位置相比,锁定杆134从操作壳体33突出的突出量变小。即,在锁定解除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杆134从操舵系统15退避出,而允许操舵系统15进行操舵。
施力部件135夹装于锁定杆134与壳体主体41之间。施力部件135对锁定杆134向上述锁定解除位置施力。
<敞开机构>
如图4所示,敞开机构103具有切换部155和敞开单元156。
切换部155形成为以与旋转轴O1同轴的方式延伸的筒状。切换部155以能够相对于第1内旋钮53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收装于通孔45内。如图9所示,切换部155具有基座筒部(基座部)157、接合筒部(基座部、限制部)158和切换销159。
第1内旋钮53的旋钮连结部63贯插于基座筒部157。
接合筒部158从基座筒部157向-X方向突出。接合筒部158以与旋转轴O1同轴的方式延伸,并且形成为外径比基座筒部157小。
在接合筒部158绕旋转轴O1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形成有接合凹部(连接部)158a。
接合凹部158a构成为,在上述突起部74配置于周向上相同位置的状态下(图21所示的打开操作位置50C),能够伴随着第2内旋钮54相对于切换部155向﹢X方向的移动而收装突起部74。即,上述的第2内旋钮54在突起部74被收装于接合凹部158a内的操作位置和突起部74从接合凹部158a退避出的空转位置之间,向X方向移动(参照图21、图22)。另一方面,在接合凹部158a和突起部74在周向上的位置错位时(打开操作位置50C以外的情况),伴随着第2内旋钮54向﹢X方向移动,突起部74抵接于接合筒部158。据此,第2内旋钮54向操作位置的移动被限制(例如,参照图9)。即,通过使接合筒部158和接合凹部158a在周向上形成于彼此不同的位置,据此,本实施方式的切换部155限制或允许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在X方向上相对移动。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接合凹部158a中的开口端部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随着靠向-X方向而变宽的锥状。
切换销159从基座筒部157向﹢Z方向突出。切换销159贯穿壳体主体41向壳体主体41的外部突出。在上述操作位置的情况下,切换销159与外旋钮55的旋转操作联动而绕旋转轴O1摆动。
如图4所示,敞开单元156从﹢Z方向连结于壳体主体41。敞开单元156通过座椅线缆150(参照图11)连接于座椅锁定机构7a。敞开单元156通过连接线缆151(参照图11)连接于覆盖件锁定机构23a。敞开单元156伴随着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进行座椅锁定机构7a的操作或覆盖件锁定机构23a的操作。
图11是表示将覆盖件166拆下后的状态的敞开机构103的俯视图。
如图11所示,敞开单元156具有线缆外壳160、切换杆161、线缆滑动体(座椅滑动体162和连接滑动体163)和施力部件164。在本实施方式的敞开单元156中,切换杆161、座椅滑动体162、连接滑动体163和施力部件164被一体收纳于线缆外壳160。
线缆外壳160在从Z方向观察、即俯视观察时形成为U字状。线缆外壳160具有外壳主体165和覆盖件166(参照图3)。
外壳主体165形成为朝﹢Z方向开口的箱型。
覆盖件166覆盖外壳主体165。
在外壳主体165的﹢X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线缆卡止部(座椅线缆卡止部170和连接线缆卡止部171)。线缆卡止部170、171是形成于线缆外壳160的侧壁的凹部。线缆卡止部170、171在Y方向上排列配设于线缆外壳160。
在座椅线缆卡止部170上卡止有座椅线缆150的外部。
在连接线缆卡止部171上卡止有连接线缆151的外部。
在外壳主体165的底壁的-X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贯通底壁的进入孔173。上述切换部155的切换销159穿过进入孔173进入线缆外壳160内。
切换杆161以能够绕沿Z方向延伸的转动轴O3转动的方式被收纳于线缆外壳160。具体而言,切换杆161具有切换基座180、销卡止部181、座椅臂182和连接臂183。
切换基座180以能够经由沿Z方向延伸的支承销185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线缆外壳160。
销卡止部181从切换基座180向-X方向延伸。销卡止部181从Y方向上的两侧保持上述切换销159。
座椅臂182从切换基座180向﹢Y方向延伸。
连接臂183从切换基座180向-Y方向延伸。
座椅滑动体(滑动体)162以在X方向上接近或远离座椅线缆卡止部170的方式可滑动移动地被支承于外壳主体165。座椅滑动体162上的-X方向上的端部接合于上述座椅臂182。座椅线缆150的内部卡止于座椅滑动体162的﹢X方向上的端部。
连接滑动体(滑动体)163以在X方向上接近或远离连接线缆卡止部171的方式可滑动移动地被支承于外壳主体165。连接滑动体163中的-X方向上的端部接合于上述连接臂183。连接线缆151的内部卡止于连接滑动体163的﹢X方向上的端部。
施力部件164例如为扭转螺旋弹簧。施力部件164夹装于外壳主体165与各滑动体162、163之间。施力部件164对座椅滑动体162向座椅线缆卡止部170施力,并且对连接滑动体163向连接线缆卡止部171施力。
<旋转开关>
如图4所示,旋转开关36从﹢X方向连结于壳体主体41。旋转开关36伴随着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向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的主体ECU187(参照图1)输出电源的接通信号。具体而言,旋转开关36构成为在开关壳体186内收纳有转子(未图示)、固定触点(未图示)。
在开关壳体186上形成有插入口186a。第1内旋钮53的开关接合部61被插入于插入口186a内。开关壳体186具有连接器接受部186b。从主体ECU187引绕出的连接器被安装于连接器接受部186b。
转子以能够绕旋转轴O1旋转的方式被收装在开关壳体186内。在转子上嵌合有开关接合部61。据此,转子构成为能够伴随第1内旋钮53的旋转而旋转。在转子上配设有旋转触点(未图示)。旋转触点伴随着转子的旋转而沿着绕旋转轴O1的周向进行移动。
在开关壳体186上,固定触点在旋转触点的移动轨迹上隔开间隔而配设于与转子相向的位置。固定触点构成为能够伴随着转子的旋转而与旋转触点接触。即,在伴随着第1内旋钮53的旋转,旋转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时,旋转开关36向主体ECU187输出电源的接通信号。
<控制单元>
如图4所示,控制单元31从﹢Y方向连结于壳体主体41。在从Y方向观察、即侧面观察时,控制单元31的外形形成为比壳体主体41大的矩形。控制单元31控制车把锁定装置9的动作。控制单元31构成为在控制壳体200内收纳有多个电子零部件。
图12是控制单元31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12所示,控制壳体200由第1壳体201和第2壳体202在Y方向上组合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201和第2壳体202通过卡扣(Snap fit)等被组装。
第1壳体201具有收纳部210、连接器接受部211、透镜保持部212和连结部213(参照图3)。
收纳部210形成为朝﹢Y方向开口的箱型。在收纳部210上形成有第1露出孔220和第2露出孔221。第1露出孔220和第2露出孔221沿Y方向贯穿收纳部210。在控制单元31被组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第1露出孔220与操作单元30中的认证机构100的第2滑动体112相向。
在控制单元31被组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第2露出孔221与封闭板131的第1进退孔145相向。
如图3所示,在收纳部210上设置有端子座222。端子座222在相对于收纳部210朝-Y方向鼓出的状态下,一体形成于收纳部210。端子座222例如构成为通过使外周部分呈曲折状,而能够向Y方向弹性变形。在端子座222的中央部配设有一对插座端子223。
在控制单元31被组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在插座端子223上分别安装有旋钮锁定机构101的端子124。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车把锁定装置9中,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不经由线束连接而是端子彼此直接连接。
另外,在面对第1壳体201外侧的插座端子223的周围设置有端子遮蔽框224,其包围插座端子223并且朝-Y方向立设。对于该端子遮蔽框224而言,在将控制壳体200组装于操作壳体33时,将操作单元30侧的端子124和控制单元31侧的插座端子223结合,与此同时,端子遮蔽框224也与设置于操作壳体33的端子外周的端子遮蔽框或槽(均未图示)嵌合。即,端子124、223构成为被端子遮蔽框224覆盖周围,不能从外部视觉确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端子遮蔽部的一例,对操作壳体33和控制壳体200双方具有端子遮蔽框或槽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端子遮蔽部也可以为例如在操作壳体33和控制壳体200中的任一个上设置有端子遮蔽框的结构。另外,端子遮蔽部只要是在操作壳体33和控制壳体200之间,使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协同动作而不使端子124、223向外部露出的结构即可。
连接器接受部211从收纳部210向-Z方向突出。从主体ECU187引绕出的线束通过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接受部211。
透镜保持部212从收纳部210的周壁部以悬臂的方式突出。透镜保持部212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构成为一对。收纳部210的周壁部中的被透镜保持部212包围的部分形成有使收纳部210的内外连通的连通孔210a。此外,透镜保持部212也可以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构成为一对。
在透镜保持部212上保持有透镜228。透镜228由具有透光性(例如透明)的树脂材料等形成。透镜228将从后述发光元件262射出的光导向X方向。具体而言,透镜228的第1端部(射入端)在控制壳体200内,朝向﹢X方向,接近后述的控制基板249。透镜228的第2端部(射出端)朝向-X方向,在控制单元31被组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与外部覆盖件44的环部49相向。在环部49上,与透镜228相向的位置形成有射出孔229。透镜228的第2端部穿过射出孔229向外部露出。
如图3所示,连结部213具有第1接合爪部230、第2接合爪部231、第1贯插部232和第2贯插部233。
第1接合爪部230在收装部210的底壁上位于相对于X方向的中心偏向﹢X方向的位置。第1接合爪部230从收纳部210向-Y方向以悬臂的方式延伸。
图13是沿图3中的XIII-XIII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第1接合爪部230接合于壳体主体41的第1爪固定部240。第1爪固定部240从壳体主体41向﹢Y方向突出。
如图3所示,第2接合爪部231在收纳部210的底壁上位于相对于X方向的中心偏向-X方向的位置。第2接合爪部231从收纳部210向-Y方向延伸。
图14是沿图3中的XIV-XIV的剖视图。
如图14所示,第2接合爪部231接合于壳体主体41的第2爪固定部241。第2爪固定部241从壳体主体41向﹢Y方向突出。
如图3所示,第1贯插部232在收纳部210中位于相对于端子座222靠﹢X方向的位置。第1贯插部232从收纳部210向-Y方向突出。
图15是沿图3中的XV-XV的剖视图。
如图15所示,在操作壳体33中相对于壳体主体41位于-Z方向的位置的部分形成有第1安装台座242。在控制单元31被组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第1安装台座242与第1贯插部232在﹢Z方向上重合。第1紧固部件245穿过第1贯插部232从-Z方向旋合于第1安装台座242。此外,第1紧固部件245的头部位于比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靠﹢Z方向的位置。即,第1紧固部件245的周围被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包围。
如图3所示,第2贯插部233在收装部210中位于﹢X方向且﹢Z方向的端部。
图16是车把锁定装置9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16所示,在壳体主体41上形成有第2安装台座243。在控制单元31被组装于操作单元30的状态下,第2安装台座243与第2贯插部233在-Z方向上重合。第2紧固部件246穿过第2贯插部233从﹢Z方向旋合于第2安装台座243。此外,第2紧固部件246的头部位于比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靠-Z方向的位置。即,第2紧固部件246的周围被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包围。此外,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的组装方法能够适宜变更。
如图12所示,在控制壳体200内收装有控制基板249。控制基板249以Y方向作为厚度方向而被收装于控制壳体200内。在控制基板249的朝向﹢Y方向的表面上安装有发射天线250和接收天线251。发射天线250和接收天线251在与用户所持的便携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具体而言,发射天线250在规定的通信范围内发送请求信号。接收天线251接收响应LF信号的来自便携设备的响应信号。
在控制基板249的朝向﹢Y方向的表面上安装有蜂鸣器255。蜂鸣器255当在机动二轮车1上存在规定的动作时发出警报。规定的动作例如是指安全警报和应答等动作。安全警报是指除了用户以外的第三者以偷盗的目的对车辆施加振动时,感知到该振动并发出警报的动作。应答是指在操作便携设备时,通过转向指示灯的闪烁和蜂鸣器的告知来通知车辆的存在的动作。
在控制基板249的朝向操作壳体33的表面上安装有认证开关257和电源检测开关258。认证开关257和电源检测开关258分别由按压式的微动开关构成。
认证开关257在控制基板249上被配置在与第1壳体201的第1露出孔220相向的位置。认证开关257在被防水胶260覆盖的状态下穿过第1露出孔220向-Y方向突出。伴随着第2滑动体112向﹢Y方向的移动,认证开关257能够被按压操作。
通过认证开关257被按压操作,控制单元31能够从上述的发射天线250发送请求信号。
电源检测开关258在控制基板249上被配置在与第1壳体201的第2露出孔221相向的位置。电源检测开关258以被防水胶261覆盖的状态,穿过第2露出孔221向Y方向突出。伴随着车把锁定机构102的凸轮板133在﹢Y方向上的移动,电源检测开关258能够被突起部138按压操作。
在控制基板249的-X方向上的端部安装有发光元件262。发光元件262被配置在透镜228的第1端部的附近,是向平行于控制基板249的表面的方向(X方向)射出光的侧光型(side view type)LED。因此,发光元件262抑制损失而向透镜228的射入端射出光。控制单元31根据车辆状态来切换发光元件262的亮灯模式。例如,在车把锁定位置50A的情况下,发光元件262例如以红色的光闪烁,在车把锁定位置50A以外(与便携设备的认证完成后)的情况下,发光元件262以蓝色进行亮灯。此外,能够适宜变更发光元件262的亮灯模式。
第2壳体202从﹢Y方向组装于第1壳体201的收纳部210。在第2壳体202上,与上述蜂鸣器255相向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263。蜂鸣器255穿过开口部263向外部露出。
[作用]
接着,对上述车把锁定装置9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从操作部34的指示部76a指示车把锁定位置50A的状态开始,指示部76a向电源断开位置50B、打开操作位置50C和电源接通位置50D转换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车把锁定位置50A的情况下,旋钮锁定机构101的杆123(第2臂127)接合于操作部34(第2内旋钮54)的第2接合槽72内,据此,操作部34的旋转被限制(限制状态)。
<认证动作>
图17是用于说明认证动作的说明图,且是对应于图10的剖视图。
如图10、图17所示,为了开始车把锁定装置9的认证,在持有便携设备的状态下,向﹢X方向压入外旋钮55。此时,如图8所示,连结第1内旋钮53和第2内旋钮54的接合销65位于纵槽部66a内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接合位置)。因此,伴随着外旋钮55的压入操作,外旋钮55和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向﹢X方向移动。
如图10、图17所示,当外旋钮55向﹢X方向移动时,第1滑动体111被向﹢X方向压入。伴随着第1滑动体111被向﹢X方向压入,第2滑动体112向﹢Y方向移动。具体而言,通过第1滑动体111的第2锥部115c在第2滑动体112的连接部117上滑动,第2滑动体112从被收装于认证机构收装部110内的退避位置向﹢Y方向移动。
当第2滑动体112向﹢Y方向移动时,控制单元31的认证开关257被按压操作(操作位置)。当认证开关257被按压时,开始由控制单元31进行与便携设备的认证动作。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从发射天线250发送请求信号。便携设备在接收到请求信号之后发送响应信号。接收天线251接收从便携设备发送来的响应信号。在此之后,在控制单元31中根据接收天线251接收到的便携设备的响应信号进行便携设备的ID认证。在认证正常完成之后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1向旋钮锁定机构101供电。
图18是与图5对应的、表示旋钮锁定机构101的允许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如图5、图18所示,当向旋钮锁定机构101供电时,通过作用于线圈121和柱塞122之间的电磁力,柱塞122向﹢X方向移动。通过柱塞122向﹢X方向移动,杆123绕转动轴O2转动。于是,杆123从第2接合槽72退避出(允许状态)。即,通过杆123从第2接合槽72退避出,允许操作部34绕旋转轴O1旋转。
<从车把锁定位置向电源断开位置的转移>
接着,从车把锁定位置50A向电源断开位置50B转移。具体而言,使操作部34向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接合销65位于纵槽部66a内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接合位置)。即,第1内旋钮53和第2内旋钮54通过接合销65在周向上接合。因此,操作部34的外旋钮55、第1内旋钮53以及第2内旋钮54成为一体进行旋转。当操作部34旋转时,通过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的偏心旋转,凸轮板133向﹢Y方向移动。
图19是与图7对应的、表示电源断开位置50B的剖视图。
如图19所示,当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偏心旋转时,锁定凸轮62的圆弧部62a相对于凸轮板133的第2基准面141b滑动。据此,凸轮板133向﹢Y方向移动。伴随着凸轮板133的移动,锁定杆134向﹢Y方向移动。据此,锁定杆134从操舵系统15退避出(锁定解除位置)。其结果,允许由操舵系统15进行操舵。通过使凸轮板133的第1鼓出部141d接合于锁定凸轮62的倾斜部62b,由施力部件135使凸轮板133和锁定杆134向﹢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此外,在电源断开位置50B,凸轮板133的突起部138不会从第1进退孔145突出。
<打开操作>
接着,从电源断开位置50B向打开操作位置50C使操作部34向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操作部34的外旋钮55、第1内旋钮53以及第2内旋钮54成一体旋转。
图20是与图7对应的、表示打开操作位置50C的剖视图。
如图20所示,当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进行偏心旋转时,锁定凸轮62从第1鼓出部141d退避出。据此,凸轮板133通过施力部件135的施力向﹢Y方向移动。之后,凸轮板133的第1基准面141a抵接于锁定凸轮62。据此,在突起部138接近或抵接于电源检测开关258的状态下,凸轮板133朝﹢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图21是用于说明打开操作的说明图,且是对应于图9的立体图。
如图21所示,当操作部34移动到打开操作位置50C时,第2内旋钮54的突起部74与切换部155的接合凹部158a相向。在操作部34位于打开操作位置50C的状态下,通过外旋钮55将操作部34向﹢X方向压入。于是,由接合筒部158使第2内旋钮54向﹢X方向的移动被允许,从而突起部74进入接合凹部158a内。据此,第2内旋钮54和切换部155在周向上接合(操作位置)。
图22是与图8对应的、表示第2内旋钮54的操作位置的局部侧视图。
如图22所示,伴随着第2内旋钮54在﹢X方向上的移动,接合销65进入接合槽66的横槽部66b内(接合解除位置)。于是,第1内旋钮53与第2内旋钮54通过接合销65的接合被解除。据此,允许外旋钮55和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绕旋转轴O1相对旋转(外旋钮55和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空转)。
图23是用于说明打开操作的说明图,且是对应于图11的俯视图。
如图23所示,在第2内旋钮54和切换部155的操作位置处,使操作部34例如向图2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伴随着第2内旋钮54的旋转,切换部155在从-X方向观察时绕旋转轴O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伴随着切换部155的旋转,切换杆161绕转动轴O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切换部155的转动,座椅臂182将座椅滑动体162向-X方向拉伸。据此,通过使座椅滑动体162向-X方向移动,座椅线缆150被拉伸。通过座椅线缆150被拉伸,座椅锁定机构7a进行动作。其结果,由座椅锁定机构7a对座椅7的转动的限制被解除。通过解除对座椅7的转动的限制,能够使收纳箱21敞开。
另一方面,在第2内旋钮54和切换部155的操作位置处,使操作部34例如向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伴随着第2内旋钮54的旋转,切换部155在从-X方向观察时绕旋转轴O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伴随着切换部155的旋转,切换杆161绕转动轴O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切换部155的转动,连接臂183将连接滑动体163向-X方向拉伸。据此,通过使连接滑动体163向-X方向移动,连接线缆151被拉伸。通过连接线缆151被拉伸,覆盖件锁定机构23a进行动作。其结果,能够进行由覆盖件锁定机构23a进行的供油盖23的打开操作。
<从电源断开位置向电源接通位置的转移>
接着,从电源断开位置50B向电源接通位置50D使操作部34向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操作部34的外旋钮55、第1内旋钮53及第2内旋钮54成一体旋转。据此,旋转开关36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接触。其结果,从旋转开关36向主体ECU187发送接通信号。在电源接通位置50D处,通过操作配设于机动二轮车1的起动装置等,动力单元6的发动机被点火。
图24是与图7对应的、表示电源接通位置50D的剖视图。
如图20、图24所示,当操作部34旋转时,通过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的偏心旋转,凸轮板133向﹢Y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当锁定凸轮62绕旋转轴O1进行偏心旋转时,锁定凸轮62的圆弧部62a通过凸轮板133的第2基准面141b到达第2鼓出部141e。据此,凸轮板133的突起部138穿过第2进退孔148而向电源检测开关258压入。伴随着电源检测开关258被压入操作,控制单元31进行例如请求信号的发送时刻的变更等。此外,通过锁定凸轮62接合于凹部141c,凸轮板133在﹢Y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旋钮53连接于旋转开关36。在操作部34位于打开操作位置50C时,第2内旋钮54以能够在接合位置和接合解除位置之间向X方向移动的方式连接于第1内旋钮53,其中,所述接合位置为第2内旋钮54与第1内旋钮53接合,能够与第1内旋钮53一起旋转的位置;所述接合解除位置为第2内旋钮54与第1内旋钮53之间的接合被解除而能够相对于第1内旋钮53旋转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接合位置处,通过第1内旋钮53和第2内旋钮54一体旋转,操作部34整体在电源接通位置50D和打开操作位置50C之间旋转。通过第1内旋钮53向电源接通位置50D旋转,能够对机动二轮车1的电源进行接通/断开操作。另一方面,在接合解除位置处,通过仅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旋转,例如能够进行机动二轮车1的除了接通/断开操作以外的操作。即,伴随着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在X方向上的移动,能够区分机动二轮车1的操作。据此,与仅通过第1内旋钮53和第2内旋钮54的旋转来进行机动二轮车1的各种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便利性、抑制误操作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2内旋钮54通过接合销65连接于第1内旋钮53的接合槽66内。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接合销65在接合槽66内移动,能够切换接合位置和接合解除位置。据此,在实现结构的简单化的基础上,能够顺畅地进行接合位置和接合解除位置之间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有对第2内旋钮54向接合位置施力的施力部件68。
根据该结构,在不操作操作部34的状态下,第2内旋钮54被保持于接合位置。因此,为了使第2内旋钮54在接合解除位置旋转,需要使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向X方向移动。据此,能够抑制第2内旋钮54不经意相对于第1内旋钮53的旋转。其结果,能够抑制误操作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有敞开机构103,伴随着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的旋转,所述敞开机构103使收纳箱21、燃料箱8敞开。
根据该结构,在接合解除位置处,通过仅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旋转,能够使设置于机动二轮车1的收纳部敞开。据此,能够实现便利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敞开机构103中,在使第2内旋钮54向接合解除状态移动的状态下,通过使第2内旋钮54旋转,滑动体162、163与第2内旋钮54的旋转联动而进行座椅7、供油盖23的打开操作。据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座椅7、供油盖23的打开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敞开机构103(切换部155)构成为具有接合筒部158,在操作部34位于电源接通位置50D时,所述接合筒部158限制第2内旋钮54相对于第1内旋钮53向接合解除位置移动。
根据该结构,当操作部34位于除了打开操作位置50C以外的位置时,伴随着第2内旋钮54在﹢X方向上的移动,第2内旋钮54(突起部74)抵接于接合筒部158。据此,限制第2内旋钮54向接合解除位置移动。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在机动二轮车1的电源接通的状态下进行机动二轮车1的除了接通/断开操作以外的操作。因此,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切换杆161、座椅滑动体162、连接滑动体163和施力部件164被一体收纳于线缆外壳160。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预先将切换杆161和滑动体162、163组装在线缆外壳160内,因此,与将切换杆161、滑动体162、163分开组装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敞开单元156被组装于操作壳体33的组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第2内旋钮54绕旋转轴O1向第1侧旋转时,敞开机构103使收纳箱21敞开,当第2内旋钮54绕旋转轴O1向第2侧旋转时,敞开机构103使燃料箱8敞开。
根据该结构,在接合解除位置处,能够根据第2内旋钮54的旋转方向使不同的部分进行动作。尤其是,通过在X方向上不同的位置进行电源的接通/断开操作和车辆的各种收纳部的敞开操作,能够将假设发生误操作的情况下的影响抑制在最小限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打开操作位置50C位于电源断开位置50B和电源接通位置50D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操舵系统15的操舵被允许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机动二轮车1的除了接通/断开操作以外的操作。据此,能够实现便利性的进一步提高。
(其他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增加、省略、置换和其他变更。本发明并不被上述说明限定,仅被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螺线管机构作为旋钮锁定机构10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旋钮锁定机构101能够采用除了螺线管机构以外的各种执行机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分别由壳体33、200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操作单元和控制单元由同一壳体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认证机构100通过外旋钮55的压入操作进行动作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构成为,认证机构100例如通过操作部34的旋转操作进行动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由紧固部件245、246以及接合爪部230、231对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进行组装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定于该结构。能够适当变更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的组装方法和组装方向。例如,也可以仅通过紧固部件、或者仅通过接合爪部来组装操作单元和控制单元。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通过接合爪部230、231临时组装了操作单元30和控制单元31的状态下,通过由紧固部件245、246进行紧固,能够使组装性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控制单元31具有蜂鸣器255和发光元件26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定于该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横槽部66b连接于纵槽部66a中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为,横槽部66b连接于纵槽部66a的﹢X方向上的端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敞开机构103进行收纳箱21和燃料箱8的敞开操作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构成为,敞开机构103除了使收纳箱21和燃料箱8敞开之外还使后备箱等敞开。另外,敞开机构103可以构成为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多个收纳部敞开,也可以构成为使一个收纳部敞开。在为使一个收纳部敞开的结构的情况下,横槽部66b例如从纵槽部66a仅向周向上的第1侧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仅设置1个横槽部66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横槽部66b。即,也可以构成为,使外旋钮55和第2内旋钮54在X方向上分多级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接合筒部158在除了打开操作位置50C以外的位置处限制第2内旋钮54向接合解除位置移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定于该结构。接合筒部158也可以构成为至少在电源接通位置50D限制第2内旋钮54向接合解除位置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接合筒部158作为限制第2内旋钮54向﹢X方向移动的限制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定于该结构。
限制部也可以采用筒状以外的结构,只要至少在打开操作位置50C形成于在X方向上与第2内旋钮54(突起部74)相向的位置即可。
此外,也可以为:在以下的功能中,本发明所涉及的车把锁定装置除了至少具有(1)之外,在使第2内旋钮54移动到接合解除位置的状态下,还具有(2)-(4)和除此之外的任意一个功能。
(1)机动二轮车1的电源的接通操作和断开操作。
(2)操舵系统15的锁定操作和锁定解除操作。
(3)座椅锁定机构7a的操作(收纳箱21的开闭操作)。
(4)覆盖件锁定机构23a的操作(燃料箱8的开闭操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第1接合槽66的旋钮连结部63形成于第1内旋钮53、收装于旋钮连结部63内的小径部54a形成于第2内旋钮54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定于该结构。即,也可以构成为,使具有接合槽的连结筒部形成于第2内旋钮54,第1内旋钮53收装于连结筒部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2内旋钮54和接合销65分体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为使第2内旋钮54和接合销65一体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切换杆161、滑动体162、163和施力部件164一体收纳于线缆外壳160的结构,也可以各自分开组装。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置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

Claims (10)

1.一种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操作部和旋转开关,其中,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绕沿第1方向的旋转轴旋转;
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旋转开关起动车辆的电源,
所述操作部具有第1旋钮和第2旋钮,其中,
所述第1旋钮连接于所述旋转开关;
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所述第2旋钮以能够在接合位置和接合解除位置之间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的方式被连接,其中,所述接合位置为所述第2旋钮接合于所述第1旋钮,并能够与所述第1旋钮一起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之间旋转的位置;所述接合解除位置为第2旋钮与所述第1旋钮的接合被解除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旋钮旋转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旋钮和所述第2旋钮中,一方的旋钮具有收装另一方的旋钮的连结筒部,
在所述连结筒部形成有接合槽,该接合槽具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纵槽部、和从所述纵槽部向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延伸的横槽部,
所述另一方的旋钮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接合于所述接合槽,将所述一方的旋钮和所述另一方的旋钮以能够沿所述第1方向、以及绕所述旋转轴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筒部被设置于所述第1旋钮,
所述第2旋钮具有被收装于所述连结筒部内,并且形成有供接合销插入的组装孔的收装部,
所述接合销中的从所述组装孔突出的部分构成所述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把锁定装置具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第2旋钮向所述接合位置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具有用于开闭设置于所述车辆的收纳部的盖部件,
所述车把锁定装置具有敞开机构,在所述第2旋钮位于所述接合解除位置时,所述敞开机构连接所述盖部件和所述第2旋钮之间,伴随着所述第2旋钮相对于所述第1旋钮的旋转,使所述收纳部敞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敞开机构具有基座部、切换销、切换杆和滑动体,其中,
所述基座部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构成为与所述旋转轴同轴配置且能够绕所述旋转轴旋转,在所述接合解除位置处,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2旋钮;
所述切换销从所述基座部突出,并且伴随着所述基座部的旋转进行摆动;
所述切换杆连接于所述切换销,并且伴随着所述切换销的摆动进行转动;
所述滑动体连接于所述切换杆和所述盖部件之间,并且伴随着所述切换杆的转动进行所述盖部件的打开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座部中,在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上与所述连接部不同的位置形成有限制部,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第2旋钮相对于所述第1旋钮向所述接合解除位置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敞开机构具有收纳所述切换杆和所述滑动体的外壳,
所述切换销从形成于所述外壳的进入孔穿过,在所述外壳内被连接于所述切换杆。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是能够收装物品的收纳箱和能够收装燃料的燃料箱,
所述盖部件是能够开闭所述收纳箱的座椅和能够开闭所述燃料箱的供油口的供油盖,
所述滑动体具有连接于所述座椅的座椅滑动体和连接于所述供油盖的连接滑动体,
在所述第2旋钮的所述接合解除位置处,当所述第2旋钮绕所述旋转轴向第1侧旋转时,所述敞开机构通过所述座椅滑动体使所述收纳箱敞开,当所述第2旋钮绕所述旋转轴向第2侧旋转时,所述敞开机构通过所述连接滑动体使所述燃料箱敞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把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1位置、所述第2位置、车把锁定位置和电源断开位置之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其中,
所述车把锁定位置是指所述车辆处于熄火状态且操舵系统的操舵被限制的位置,
所述电源断开位置是指所述车辆处于熄火状态且所述操舵系统的操舵被允许的位置,
所述第2位置位于所述电源断开位置和所述第1位置之间。
CN201911007101.0A 2018-12-25 2019-10-22 车把锁定装置 Active CN1113919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0715A JP7016793B2 (ja) 2018-12-25 2018-12-25 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JP2018-240715 2018-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1945A CN111391945A (zh) 2020-07-10
CN111391945B true CN111391945B (zh) 2021-12-03

Family

ID=71140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07101.0A Active CN111391945B (zh) 2018-12-25 2019-10-22 车把锁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16793B2 (zh)
CN (1) CN1113919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8136B (zh) * 2021-08-26 2022-09-06 锐库(上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电子转向锁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54843A (ja) * 1996-03-26 1997-09-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盗難検出機構及び盗難防止装置
JPH10266663A (ja) * 1997-03-28 1998-10-06 Asahi Denso Kk 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
CN1526048A (zh) * 2001-05-08 2004-09-01 索斯科公司 具有组合的旋转和平移锁闩动作的用钥匙操作的锁闩
CN1990331A (zh) * 2005-12-27 2007-07-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锁止装置
CN101161513A (zh) * 2006-10-10 2008-04-1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按压释放功能的转向柱锁定装置
CN103573037A (zh) * 2012-07-18 2014-02-12 稻田太一 防盗锁装置
CN104795290A (zh) * 2015-04-29 2015-07-22 浙江中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开关
WO2018198549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トークスイッチ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0723B2 (ja) * 2010-11-01 2014-09-17 朝日電装株式会社 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装置
JP6090882B2 (ja) 2016-01-12 2017-03-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54843A (ja) * 1996-03-26 1997-09-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盗難検出機構及び盗難防止装置
JPH10266663A (ja) * 1997-03-28 1998-10-06 Asahi Denso Kk 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
CN1526048A (zh) * 2001-05-08 2004-09-01 索斯科公司 具有组合的旋转和平移锁闩动作的用钥匙操作的锁闩
CN1990331A (zh) * 2005-12-27 2007-07-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锁止装置
CN101161513A (zh) * 2006-10-10 2008-04-1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按压释放功能的转向柱锁定装置
CN103573037A (zh) * 2012-07-18 2014-02-12 稻田太一 防盗锁装置
CN104795290A (zh) * 2015-04-29 2015-07-22 浙江中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开关
WO2018198549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トークスイッ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16793B2 (ja) 2022-02-07
JP2020100332A (ja) 2020-07-02
CN111391945A (zh) 2020-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06483B1 (ko) 차량용 잠금장치
WO2012017715A1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781025B2 (ja) 車両用ドアのラッチ解除装置
JP6447417B2 (ja) 車両用の蓋体開閉装置
CN111377013B (zh) 车把锁定装置
JP6090882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1391945B (zh) 车把锁定装置
JP6228951B2 (ja) 鞍乗型車両用認証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05273393A (ja) 車両用操作ノブ付き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15134593A (ja) 自動二輪車
CN111377014B (zh) 车把锁定装置
JP3877156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4665006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6586309B2 (ja) 鞍乗型車両用認証操作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JP4801812B2 (ja) 車両用シリンダ錠装置
JP2020199830A (ja) 燃料タンクキャップのロック装置
JP3871978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04060316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342389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3995152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WO2022196742A1 (ja) 車両用操作装置及び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JP4007876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6570171B2 (ja) 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CN117043020A (zh) 车辆用操作装置
JP2009162016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Miyazaki Japan

Patentee after: Meibei Zhi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ts Co.,Ltd.

Address before: Miyazaki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