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3328B - 车辆装饰构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装饰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3328B
CN111133328B CN201880062273.5A CN201880062273A CN111133328B CN 111133328 B CN111133328 B CN 111133328B CN 201880062273 A CN201880062273 A CN 201880062273A CN 111133328 B CN111133328 B CN 111133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base member
radio wave
power suppl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22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3328A (zh
Inventor
广谷幸藏
山田宽之
松波明
安藤宏明
饭村公浩
前田英登
安田哲雄
三泽明弘
户谷千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887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166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897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06623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545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6688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545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6826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435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2159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1533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948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3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3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21/00Mobile visual advertising
    • G09F21/04Mobile visual advertising by land vehicles
    • G09F21/048Advertisement panels on sides, front or back of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05Manufacturers' emblems, name plates, bonnet ornaments, mascots or the like; 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03Details of HF sub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common to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40Means for monitoring or calibr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Vehicle Waterproofing, Decoration, And Sanit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装饰件(1)设置有加热体(30)、基板(10)和电路板(70)。加热体(30)通过层叠在一起的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51、52)并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之间置入加热丝(50)而构成。电路板(70)具有电源线(78)并且固定于基板(10)的背面(10b)。加热体(30)设置有主部和延伸部(62)。延伸部(62)具有将加热丝(50)与电源线(78)连接的电源连接部(80),并延伸至基板(10)的背面(10b)。通过将第二片材(52)粘接到基板(10),加热体(30)的主部被固定到基板(10)的铺设表面。在电源连接部(80)中,第二片材(52)不层叠在第一片材(51)上,因此使加热丝(50)露出。

Description

车辆装饰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装饰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诸如前装饰件等车辆的装饰构件中可以设置有加热元件。设置加热元件以便于融化和去除聚集在装饰构件的设计表面上的冰雪。例如,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装饰构件具有作为用于装饰前格栅的车标的构造。在装饰构件的设计表面上设定有无线电波透射区域,设置于车辆中的雷达装置的无线电波穿过该无线电波透射区域。在常规示例的装饰构件中设置有加热元件,加热元件通过通电而发热,从而使形成设计表面的基底部件的温度上升。
即,在设计表面上聚集的冰雪使无线电波衰减,因此,设置在装饰构件内部的雷达装置的检测性能可能降低。鉴于这一点,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装饰构件中,通过加热元件的升温作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的冰雪被除去。因此,即使在降雪期间或者在聚集在车辆上的雨水可能冻结的低温时,也可以确保高的雷达检测性能。
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装饰构件中,使用了通过用片材保持加热丝而构成的片状加热元件。因此,包括将加热元件铺设在基底部件上的步骤的处理是便利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No.2017-21524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车辆中,随着包括所有构件的可组装性的改进,促进了制造成本的降低。现有技术中的装饰构件不可能总是满足每天发展的这种车辆的需求水平。因此,希望进一步的改进。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装饰构件,其中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容易地组装加热元件。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车辆装饰构件,该车辆装饰构件包括:加热元件,其通过层叠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并且将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加热丝置于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之间而构成;基底部件,其包括在形成设计表面的正面上的用于加热元件的铺设表面;以及电路板,其包括形成用于加热元件的供电路径的电源线,并且被固定于基底部件的背面。加热元件包括:主体部,其固定于铺设表面;以及延伸部,其包括用于将加热丝连接到电源线的电源连接部,并且延伸到基底部件的背面。通过将第二片材固定到基底部件而将主体部固定于铺设表面。在电源连接部中,以不将第二片材层叠在第一片材上的方式使加热丝露出。
根据上述构造,在加热丝受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保护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将加热元件的主体部固定在铺设表面上。在该状态下,延伸部从基底部件的正面朝向背面卷绕,因此能够使露出有加热丝的电源连接部面向固定于基底部件的背面的电路板。在电源连接部中,不层叠有第二片材。因此,能够使加热丝与设置在电路板上的电源线紧密接触。结果,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将加热丝连接到电源线。特别是,根据上述构造,由于加热丝与电源线的粘接性高,因此在使用焊接进行这样的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焊接。因此,可以用简单的构造容易地组装加热元件。
在上述车辆装饰构件中,优选的是,第二片材是与基底部件具有粘接力的粘接片。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加热元件固定于基底部件。
在上述车辆装饰构件中,优选在电源连接部中设置有孔部,该孔部延伸贯穿第一片材以使加热丝露出。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更容易且稳定地将加热丝与电源线连接。
在上述车辆装饰构件中,优选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为透明片。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确保优异的设计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容易地组装加热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设置在车辆的前格栅上的装饰件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饰件的正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饰件的剖视图(沿图2中的III-III截取的截面)。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饰件的分解透视图(后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饰件的透视图(后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到基底部件的背面的电路板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设置在车辆的前格栅上的装饰件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装饰件的正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使装饰件的基底部件的温度的升高的加热元件和恒温器的电路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装饰件的剖视图(沿图9中的XI-XI截取的截面)。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装饰件的分解透视图,该装饰件示出了恒温器和恒温器的保持部。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装饰件的设置有恒温器的背面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装饰件的后视图,该装饰件示出了恒温器的保持部。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应用了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车辆的示意性构造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波透射罩的正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波透射罩的侧剖视图。
图18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中的发热片中的电热丝的布线的示意图(正视图)。
图18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中的发热片中的电热丝的布线的示意图(仰视图)。
图19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发热片的局部剖视图,并且是沿图18A中的线XIX-XIX截取的剖视图。
图20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发热片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剖视图)。
图20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发热片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俯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发热片的连接结构的变型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发热片连接结构的另一变型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应用了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车辆的示意性构造的示意图。
图24是示出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波透射罩的正视图。
图25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波透射罩的侧剖视图。
图26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上的导热片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27A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导热片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图26中的线α-α截取的剖视图。
图27B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导热片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图26中的线β-β截取的剖视图。
图28是示出第五实施例中的车标的正视图。
图29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标的沿图28中的线XXIX-XXIX截取的截面结构以及毫米波雷达装置的说明图。
图30是示出图29中的范围A的放大图。
图31是示出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标取出的加热片的正视图。
图32是示出从第六实施例中的车标取出的加热片的正视图。
图33是示出第六实施例中的加热片的连接部的放大图。
图34是示出第七实施例中的加热片的连接部的放大图。
图35是示出第八实施例中的加热片的连接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1至图7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装饰构件。车辆装饰构件是具有用于车辆的车标的构造的装饰件。
如图1和图2所示,装饰件(前装饰件)1被设置为车辆装饰构件。装饰件1具有作为装饰车辆2的前格栅3的车标4的构造。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包括基底部件10,基底部件形成为横向较长的椭圆形状并具有大致平板形状。装饰件1被固定于车辆2的前格栅3。因此,基底部件10的面向车辆2的前方(图1中的左侧)的正面10a形成设计表面S1。装饰件1在椭圆形的设计表面S1的中央部分处具有密封件显示部(seal display portion)11。在密封件显示部11处显示有车标4的设计成字符或图形的密封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密封件显示部11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1中,装饰件1用作无线电波透射罩20。
详细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辆2包括雷达装置21。雷达装置21设置在前格栅3的内部且在设置有车标4的位置的后方(图1中的右侧)。即,雷达装置21通过设定在形成车标4的装饰件1的设计表面S1上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1向车辆2的前方发送毫米波并接收反射波。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车辆2检测存在于车辆2前方的障碍物或者测量车辆之间的距离。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包括片状加热元件30。加热元件30通过通电而发热,从而使基底部件10的温度升高。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中,加热元件30铺设在基底部件10的形成装饰件1的设计表面S1的正面10a上。即,在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利用加热元件30使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的温度升高。因此,可以去除聚集在具有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1的设计表面S1上的冰雪。
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中,通过层叠透明基底部件41和黑色基底部件42来构造基底部件10。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中,透明基底部件41形成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并且黑色基底部件42形成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即,在装饰件1中,黑色基底部件42在透明基底部件41面向车辆的前方(图3中的左侧)的状态下被附接到车辆2的前格栅3(参见图1)。装饰件1具有形成在透明基底部件41和黑色基底部件42之间的装饰层43。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中,能够在由透明基底部件41形成的设计表面S1的内侧立体地显示车标4的密封件。
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中,透明基底部件41使用聚碳酸酯(PC)。黑色基底部件42使用共聚物(AES)。装饰层43使用铟(In)。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中,基底部件10使用这种具有无线电波透射性的材料而形成。因此,雷达装置21的毫米波穿过设定在设计表面S1上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1。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0包括加热丝50、第一片材51和第二片材52。加热丝50通过通电而发热。第一片材51和第二片材52被层叠以将加热丝50置于其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加热元件30中,第一片材51和第二片材52具有由诸如聚碳酸酯(PC)等透明塑料形成的透明片53的构造。第二片材52用作对装饰件1的基底部件10(41、42)具有粘接力的粘接片5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片材52固定于基底部件10的形成装饰件1的设计表面S1的正面10a,从而将加热元件30固定于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
详细地,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0包括主体部61以及从主体部61延伸的延伸部62。主体部61固定于基底部件10的被设定为铺设表面10s的正面10a。在本实施例中,在加热元件30中,主体部61形成为与基底部件10的形成设计表面S1的正面10a大致相同的横向较长的椭圆形状。延伸部62从主体部61的下端(见图2,图2中下侧的端部)的位置沿径向向外延伸。延伸部62布置为从固定有加热元件30的主体部61的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所在的一侧朝向背面10b卷绕。延伸部62与固定于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的电路板(印刷板)70电连接。因此,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中,建立了用于加热元件30的供电路径L1(参见图1)。
更详细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中,保持部73保持电路板70。保持部73设置在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上。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中,在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的上端部10u和下端部10l处分别设置有用于前格栅3的两个接合部75(共四个接合部75)。电路板70的保持部73设置在位于下端部10l处的两个接合部75之间。保持部73与前格栅3的螺钉止挡部76并排布置。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30包括位于延伸部62的末端62a处的电源连接部80。在电源连接部80中,第二片材52不层叠在第一片材51上,并且使加热丝50露出。本实施例中的电路板70包括电源线78。电源线78通过经由线束71连接到车辆的电源77而形成用于加热元件30的供电路径L1(见图1)。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中,在加热丝50被焊接到电源线78的状态下,加热元件30的电源连接部80被连接到电路板70。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的加热元件30中,朝向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卷绕的延伸部62朝向电路板70延伸,使得第一片材51面向基底部件10的后表面(图7中的右侧)。因此,在设置于延伸部62的末端62a的电源连接部80中,在与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相对的一侧(图7中的左侧)露出的加热丝50与设置在电路板70上的电源线78直接接触。
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30中,在电源连接部80中设置有延伸贯通第一片材51并使加热丝50露出的孔部81。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中,加热元件30的加热丝50使用孔部81而被焊接至电路板70的电源线78。
即,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30被定位为,使得设置在电源连接部80上的孔部81与电路板70重叠。加热丝50和电源线78通过孔部81彼此焊接在一起。因此,焊接部82布置在孔部81中。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防过热元件的恒温器72安装在电路板70上。因此,在检测到基底部件10过热的情况下,切断加热元件30的通电。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装饰件1包括加热元件30、基底部件10和电路板70。加热元件30通过层叠第一片材51和第二片材52并将加热丝50置于第一片材51和第二片材52之间而构成。加热丝50通过通电而发热。基底部件10在形成设计表面S1的正面10a上具有用于加热元件30的铺设表面10s。电路板70具有电源线78,电源线78形成用于加热元件30的供电路径L1,并且电路板70固定于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加热元件30包括主体部61和延伸部62。主体部61固定于基底部件10的铺设表面10s。延伸部62具有电源连接部80,电源连接部80用于将加热丝50与电源线78连接,并向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延伸。在加热元件30中,通过将第二片材52固定到基底部件10,主体部61被固定于铺设表面10s。在电源连接部80中,以不将第二片材52层叠在第一片材51上的方式使加热丝50露出。
根据上述构造,在加热丝50被第一片材51和第二片材52保护的状态下,可以容易地将加热元件30的主体部61固定到铺设表面10s。在该状态下,延伸部62从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朝向背面10b卷绕,因此能够使露出加热丝50的电源连接部80与固定于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的电路板70相对。在电源连接部80中,不层叠有第二片材52。因此,可以使加热丝50与设置在电路板70上的电源线78紧密接触。结果,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将加热丝50连接到电源线78。特别是,根据上述构造,由于加热丝50与电源线78之间的附着力较高,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焊接。因此,可以用简单的构造容易地组装加热元件30。
通过将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设定为用于加热元件30的铺设表面10s,可以高效地融化和去除聚集在装饰件1的设计表面S1上的冰雪。能够在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即装饰件1的后表面)上隐藏电路板70以及连接到电路板70的供电路径L1的构成部件(诸如线束71等)。因此,可以确保优异的设计性能,并减小沿设计表面S1方向的尺寸。
(2)第二片材52用作对基底部件10具有粘接力的粘接片55。因此,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将加热元件30固定到基底部件10。
(3)在电源连接部80中设置有延伸贯穿第一片材51且使加热丝50露出的孔部81。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将加热丝50与电源线78连接。特别是,在对加热丝50进行焊接时,能够容易地对电源连接部80进行定位,并且能够从第一片材51所在侧经由孔部81进行焊接作业。以上述方式形成的焊接部82布置在孔部81中。因此,可以稳定地保持加热丝50与电源线78的连接状态。
(4)第一片材51和第二片材52具有作为透明片53的构造。因此,可以确保优异的设计性能。
上述实施例可以如下变型。上述实施例和以下变型可以组合,只要组合的变型保持彼此技术一致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装饰件1具有作为对车辆2的前格栅3进行装饰的车标4的构造。在装饰件1的设计表面S1上设置有密封件显示部11。在密封件显示部11处显示车标4的密封件。通过将密封件显示部11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1中,装饰件1用作无线电波透射罩20。加热元件30铺设在基底部件10的形成设计表面S1的正面10a上。因此,可以提高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1的温度。
然而,作为车辆装饰构件的布置位置不限于以上描述。例如,作为车辆装饰构件的布置位置可以是诸如后装饰件等任何构件。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1不一定需要与密封件显示部11一致。装饰件1的形状可以改变为任何形状。装饰件1不一定形成车辆2的车标4。装饰件1不一定需要具有作为无线电波透射罩20的功能,只要装饰件1包括能够提高基底部件10的温度的加热元件30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层叠透明基底部件41和黑色基底部件42来构造基底部件10。透明基底部件41和黑色基底部件42之间设置有装饰层43。然而,例如,在透明基底部件41上可以叠加有除了黑色之外的与车辆的车身颜色匹配的着色基底部件。不一定要设置有装饰层43。基底部件10可以具有单层结构。基底部件10不一定具有透射性。
透明基底部件41的透明度可以改变为任何值。即,例如,可以使用半透明基底部件41,只要基底部件41具有半透射性即可。类似地,加热元件30的具有作为透明片53的构造的每个片材(51和52)的透明度可以改变为任何值。例如,每个片材(51和52)可以具有与其上铺设加热元件30的基底部件10的颜色匹配的构造。片材(51和52)中的至少一个不一定需要具有如透明片53那样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片材52具有作为对基底部件10具有粘接力的粘接片55的功能。然而,例如,第二片材52可以通过热焊接固定到基底部件10。第二片材52可使用粘接剂固定到基底部件10。
加热元件30包括主体部6以及从主体部61延伸的延伸部62。主体部61被固定于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延伸部62从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朝向背面10b卷绕。电源连接部80设置在延伸部62的末端62a处。然而,延伸部62不一定从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朝向背面10b卷绕。例如,延伸部62可以在沿着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的方向上引出。用于基底部件10上的加热元件30(的主体部61)的铺设表面10s可以设置在除了基底部件10的正面10a之外的部位(例如,透明基底部件41的背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装饰件1包括固定至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的电路板70。在加热元件30中,通过将加热丝50焊接至设置在电路板70上的电源线78,电路板70与电源连接部80彼此电连接。然而,加热丝50和电源线78的连接不一定要使用焊接。例如,可以通过将加热丝50压靠在电源线78上而将电源线78和加热丝50彼此电连接。电路板70的固定位置不必限于基底部件10的背面10b。电路板70不一定用作加热元件30的供电路径L1的构成部件。例如,可以使用与延伸部62的设置有电源连接部的末端62a配合的连接器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片材52不一定要固定到基底部件10。例如,第一片材51可以用作粘接片55并且固定到基底部件10。
接下来,将描述可以从上述实施例和变型获得的技术思想。
一种车辆装饰构件,包括:
基底部件,其形成设计表面;
加热元件,其通过层叠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并在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之间置入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加热丝而构成,其中
该加热元件包括:
主体部,其固定于设置在基底部件上的铺设表面,以及
电源连接部,其用于将加热丝连接到形成用于加热元件的供电路径的电源线,并且在电源连接部中,以不将第二片材层叠在第一片材上的方式使加热丝露出。
<第二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8至图14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装饰构件。车辆装饰构件是具有用于车辆的车标的构造的装饰件。
如图8和图9所示,装饰件(前装饰件)101被设置为车辆装饰构件。装饰件101具有作为对车辆102的前格栅103进行装饰的车标104的构造。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01包括基底部件110,基底部件110形成为横向较长的椭圆形状并具有大致平板形状。装饰件101被固定到车辆102的前格栅103,因此基底部件110的面向车辆102的前方(图8中的左侧)的正面110a形成设计表面S2。装饰件101在椭圆形的设计表面S2的中央部分处具有密封件显示部111。在密封件显示部111处显示有设计成字符或图形的车标104的密封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密封件显示部111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中,装饰件101用作无线电波透射罩120。
详细地,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辆102包括雷达装置121。雷达装置121设置在前格栅103的内部且在设置有车标104的位置的后方(图8中的右侧)。即,雷达装置121通过设定在形成车标104的装饰件101的设计表面S2上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向车辆102的前方发送毫米波并接收反射波。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车辆102检测存在于车辆102前方的障碍物或者测量车辆之间的距离。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01包括加热元件130。加热元件130通过通电而发热,从而使基底部件110的温度升高。具体地说,加热元件130具有片状外形,并且例如通过用塑料膜来覆盖使用铜等形成的布线层而构造。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01中,加热元件130被布置在基底部件110的形成装饰件101的设计表面S2的正面110a上。即,在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01利用加热元件130使基底部件110的正面110a的温度升高。因此,可以去除聚集在具有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的设计表面S2上的冰雪。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01中,在基底部件110上设置有作为防过热元件的恒温器135。具体地说,恒温器135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恒温器135在用于加热元件130的供电路径L2中与加热元件130串联连接。恒温器135检测基底部件110的过热并停止对加热元件130的通电。因此,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01中,能够适当地保持基底部件110的温度。
更详细地,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01中,通过层叠透明基底部件141和黑色基底部件142来构造基底部件110。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01中,透明基底部件141形成基底部件110的正面110a,并且黑色基底部件142形成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即,在装饰件101中,在透明基底部件141面向车辆的前方(图11中的左侧)的状态下,黑色基底部件142附接到车辆102的前格栅103(见图8)。装饰件101具有形成在透明基底部件141和黑色基底部件142之间的装饰层143。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01中,能够在由透明基底部件141形成的设计表面S2的内侧立体地显示车标104的密封件。
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01中,透明基底部件141使用聚碳酸酯(PC)。黑基底部件142使用共聚物(AES)。装饰层143使用铟(In)。在本实施例中,在装饰件101中,基底部件110使用这种具有无线电波透射性的材料而形成。因此,雷达装置121的毫米波穿过设定在设计表面S2上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装饰件101包括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具体地说,在大致椭圆形的边缘部110e处)的恒温器135的保持部150。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01中,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的边缘部的上端部110u和下端部110l分别设置有用于前格栅103的两个接合部151(共四个接合部)。恒温器135的保持部150设置在位于下端部110l处的两个接合部151之间。保持部150与用于前格栅103的螺钉止挡部152并排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器135具有大致矩形平板状形状的外部形状。恒温器135与形成用于加热元件130的供电路径L2的线束153一起安装在印刷板155上(见图10)。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01中,恒温器135被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的保持部150保持,以与印刷板155一体化。
详细地,如图12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恒温器135安装在印刷板155上,使得恒温器135和印刷板155的板状主表面基本上彼此平行。恒温器135与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的保持部150组装在一起,以便与印刷板155和线束153成一体,使得恒温器135的平坦状主表面基本上平行于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在本实施例的恒温器135中,沿从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朝向正面110a的方向(见图11,图11中的向左方向)面向的第一平坦表面135s具有最高的热感测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保持部150包括多个肋部156,在该状态下,肋部156将恒温器135沿上下方向夹置在其间(见图11)。在保持部150中设置有从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固定销157。在印刷板155中设置有多个通孔158,对应的固定销157插入到通孔158中。
在保持部150中,通过对插入在印刷板155中的通孔158中的固定销157的末端部进行加热,从而使固定销157的末端部熔融,能够将固定销157的末端固定。因此,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01中,恒温器135以与印刷板155成为一体的方式固定于保持部150。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保持部150具有沿基底部件110的宽度方向(图14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上壁部161。上壁部161设置在布置成上下两级的肋部156的上方。每一级肋部156包括沿宽度方向布置的多个肋部156。保持部150包括在肋部156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一对侧壁部162和163。一对侧壁部162、163以续接于上壁部161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图14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在侧壁部162和163中的一个的旁边设置有沿基底部件11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辅助壁164。辅助壁164布置在沿宽度方向比侧壁部163更靠近肋部156的位置(图14中的右侧)。在本实施例的保持部150中,从印刷板155延伸的线束153从辅助壁164与侧壁部163之间的间隙向下方引出。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130通过将片状的塑料薄膜热熔接而铺设在基底部件110的形成设计表面S2的正面110a上。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130包括主体部171和延伸部172。主体部171被固定到基底部件110的正面110a。延伸部172从主体部171径向向外延伸,以形成供电路径L2的连接部。主体部171在延伸部172朝下(图11中的下侧)的状态下固定至基底部件110的正面110a。在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130中,在基底部件110的设置有恒温器135的保持部150的边缘位置,即,在基底部件110的下端部110l,延伸部172布置为从基底部件110的前面110a向背面110b卷绕。
即,本实施例中的装饰件101包括加热元件130,当从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的恒温器135观察时,加热元件130在与车辆的前方和车辆的下侧对应的侧部(图11中的左侧和下侧)。因此,加热元件130从下侧卷绕基底部件110的设置有恒温器135的下端部110l。因此,恒温器135可以高精度地检测基底部件110的过热。
本实施例中的装饰件101具有保持部150的上壁部161,当从保持于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的下端部110l的恒温器135观察时,上壁部161在上侧(见图14,图14中的上侧)。保持部150的侧壁部162和163(辅助壁164)分别布置在上壁部161的在宽度方向(图14中的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侧。印刷板155布置在上壁部161的与车辆对应的一侧(图11中的右侧)。也就是说,当从恒温器135观察时,与恒温器135相邻的壁部件180分别沿未定位有加热元件130的四个方向布置。在本实施例的装饰件101中,如上所述,壁部件180包围恒温器135。因此,恒温器135可以以更高的精度检测基底部件110的过热。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车辆的装饰构件,其包括用于融化和去除聚集在设计表面上的冰雪的加热元件(例如,日本专利公开No.2017-215242)。
在现有技术中的这种装饰构件中,加热元件的通电由设置在车辆中的控制装置控制。因此,适当地保持了基底部件的温度。
然而,在如上所述加热元件的通电由在装饰构件的外部控制的情况下,例如,由于控制装置的问题或布线之间的短路,存在不能适当地保持基底部件的温度的可能性。因此,装饰构件的可靠性可能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车辆装饰构件包括基底部件、加热元件和防过热元件。基底部件形成设计表面。加热元件通过通电而发热,从而使基底部件的温度上升。防过热元件检测基底部件的过热并停止加热元件的通电。
根据上述构造,例如,即使发生由于布线的短路故障而导致电流在加热元件中持续流动的情况,防过热元件也能够检测由于该情况的发生而导致的基底部件的过热,并切断加热元件的通电。因此,通过适当地保持基底部件的温度,可以确保高可靠性。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装饰构件中,优选的是,加热元件铺设在基底部件的形成设计表面的正面上,并且防过热元件布置在基底部件的背面上。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提高设计表面的温度,能够高效地快速融化和去除聚集在设计表面上的冰雪。在上述构造中,防过热元件在设置有加热元件的位置的背侧检测基底部件的温度升高。因此,可以避免防过热元件的过度操作,即,防止频繁地重复通电和断电的情况的发生。因此,可以确保更高的可靠性。另外,通过将防过热部件隐藏在基底部件的背侧,可以确保高的设计性能。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装饰构件中,优选的是,防过热元件设置在基底部件的边缘部,并且加热元件以从基底部件的正面朝向背面卷绕的方式设置在设置有防过热元件的边缘位置。
根据上述构造,加热元件卷绕基底部件的设置有防过热元件的边缘位置。因此,可以以高精度检测基底部件的过热。
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装饰构件优选地包括壁部件,当从防过热元件观察时,壁部件在未定位有加热元件的方向上与防过热元件相邻。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检测基底部件的过热。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装饰构件中,优选在设计表面上设定无线电波透射区域,并且加热元件构造为能够使无线电波透射区域的温度升高。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将聚集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上的冰雪融化除去。因此,例如,可以避免由于在设计表面上聚集的冰雪而导致的通过无线电波透射区域发送和接收的无线电波(诸如设置在车辆中的雷达装置的毫米波)的衰减。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的优点。
(1)作为车辆装饰构件的装饰件101包括基底部件110、加热元件130以及作为防过热元件的恒温器135。基底部件110形成设计表面S2。加热元件130通过通电而发热,从而使基底部件110的温度升高。恒温器135检测基底部件110的过热并切断加热元件130的通电。
根据上述构造,例如,即使发生由于布线的短路故障而导致电流在加热元件130中持续流动的情况,恒温器135也能检测由于该情况的发生而导致的基底部件110的过热,并且切断加热元件130的通电。因此,通过适当地保持基底部件110的温度,可以确保高可靠性。
(2)加热元件130铺设在基底部件110的形成设计表面S2的正面110a上。恒温器135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升高设计表面S2的温度,可以高效地快速融化和去除聚集在设计表面S2上的冰雪。在上述构造中,恒温器135检测在设置有加热元件130的位置的背侧的基底部件110的温度升高。因此,可以避免恒温器135的过度操作,即,频繁地重复通电和断电的情况的发生。因此,可以确保更高的可靠性。另外,通过将恒温器135隐藏在基底部件110的背侧,可以确保高的设计性能。
(3)恒温器135设置在作为基底部件110的边缘部110e的下端部110l处,并位于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加热元件130以从正面110a朝向背面110b卷绕的方式设置在设置有恒温器135的边缘位置,即,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下端部110l。
根据上述构造,当从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的恒温器135观察时,加热元件130位于与车辆的定位有设计表面S2的前部对应的一侧,并且位于与车辆的下侧对应的一侧。因此,加热元件130从下侧卷绕基底部件110的设置有恒温器135的下端部110l。因此,可以以高精度检测基底部件110的过热。
(4)当从恒温器135观察时,与恒温器135相邻的壁部件180(155以及161至164)沿未定位有加热元件130的方向设置。因此,可以以更高的精度检测基底部件110的过热。
(5)在设计表面S2上设置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加热元件130构造为能够升高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的温度。
根据上述构造,可以融化并去除聚集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上的冰雪。因此,例如,能够避免由于聚集在设计表面S2上的冰雪而导致的通过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发送和接收的无线电波(诸如设置在前格栅103内的雷达装置121的毫米波)的衰减。
上述实施例可以如下变型。上述实施例和以下变型可以组合,只要该组合的变型保持彼此技术一致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层叠透明基底部件141和黑色基底部件142来构造基底部件110。在透明基底部件141和黑色基底部件142之间设置有装饰层143。然而,例如,在透明基底部件141上可以叠加有除了黑色之外的与车辆的车身颜色匹配的着色基底部件。装饰层143不是必须设置的。基底部件110可以具有单层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装饰件101具有作为装饰车辆102的前格栅103的车标104的构造。装饰件101的设计表面S2上设置有密封件显示部111。在密封件显示部111处显示车标104的密封件。通过将密封件显示部111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中,装饰件101用作无线电波透射罩120。加热元件130铺设在基底部件110的形成设计表面S2的正面110a上。因此,可以升高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的温度。
然而,作为车辆装饰构件的布置位置不限于以上描述。例如,作为车辆装饰构件的布置位置可以是诸如后装饰件等任何构件。无线电波透射区域A2不一定需要与密封件显示部111一致。装饰件101的形状可以改变为任何形状。装饰件101不一定形成车辆102的车标104。装饰件101不一定需要具有作为无线电波透射罩120的功能,只要装饰件101包括能够升高基底部件110的温度的加热元件130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加热元件130具有片状外形。加热元件130铺设在基底部件110的正面110a上。恒温器135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然而,例如,可以通过将加热元件130置于透明基底部件141和黑色基底部件142之间来将加热元件130埋入基底部件110中。加热元件130可以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加热元件130可以通过组合通过通电产生热量的发热单元和传导由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的导热单元来构造。
可以将设置恒温器135的位置改变为任何位置。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恒温器135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的下端部110l处。然而,基底部件110的设置有恒温器135的的边缘位置可以改变为任何位置,诸如上端部110u。加热元件130的形状和恒温器135的类型(形状、热敏方向性等)可以改变为任何形状和任何类型。
加热元件130包括主体部171和从主体部171径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172。主体部171被固定到基底部件110的正面110a。延伸部172被设置成在基底部件110的设置有恒温器135的下端部110l(边缘位置)处从基底部件110的正面110a朝向背面110b卷绕。因此,当从设置在基底部件110的背面110b上的恒温器135观察时,加热元件130位于与车辆的定位有设计表面S2的前部对应的一侧,并位于与下侧对应的一侧。
然而,例如,当从恒温器135观察时,延伸部172可以布置成卷绕到加热元件130被布置在车辆后方的位置。当从恒温器135观察时,加热元件130可以布置为卷绕成使得加热元件130还沿宽度方向定位。即,优选地,加热元件130总共沿至少两个方向布置,即,与设计表面S2相交的第一方向以及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因此,当从恒温器135观察时,加热元件130可以沿三个或更多个方向定位。加热元件130不一定需要具有诸如延伸部172等从基底部件110的正面110a朝向背面110b卷绕的部分。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从恒温器135观察时,在与车辆的上侧、沿宽度方向的相反两侧以及后侧分别对应的四个方向上,即,在没有布置加热元件130的方向上,壁部件180(155以及161至164)与恒温器135相邻。然而,当从恒温器135观察时,可能存在未定位有加热元件130并且不设置有相邻壁部件180的方向。不一定要设置与恒温器135相邻的壁部件180。
在基底部件110中可能存在通过加热元件130的通电而容易发生过热的位置。这种位置的实例包括加热元件130的片状形状被弯折的位置和布线密度高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该位置处设置恒温器。因此,可以以高精度检测基底部件110的过热。
加热元件130可以通过组合通过通电产生热量的发热单元和传导由发热单元产生的热量的导热单元来构造。
<第三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15至图22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发热片的连接结构。
首先,将描述应用了本实施例中的发热片的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车辆的整体构造。
如图15所示,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3安装在车辆的前部。如图15中的箭头所示,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3通过向车辆前方(图15的左侧)辐射无线电波(毫米波)并测量反射波来检测车辆的周围环境。
如图15和图16所示,无线电波透射罩210被附接到车辆的前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是将远离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3的部分、即车辆外侧附近的一侧(图15中的左侧以及图16中的纸面的前侧)的部分设定为车辆的外壁部和设计部的外部构件(所谓的车标)。无线电波透射罩210具有大致椭圆板状形状。无线电波透射罩210布置在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3的前面,以阻挡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3的无线电波路径(图15中的箭头)。利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当从车辆外部观察时,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3被隐藏。
接下来,将描述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结构。
如图17所示,无线电波透射罩210具有从靠近车辆内侧的一侧(图17中的右侧)起依次布置有内表面覆盖板211、涂层212、金属膜层213和外表面覆盖板214的多层结构。在图17中,为了容易理解,涂层212的厚度和金属膜层213的厚度相对于实际厚度被放大。
内表面覆盖板211由丙烯腈-乙烯-苯乙烯塑料(AES塑料)形成。涂层212由黑色丙烯酸涂层材料形成。金属膜层213是由铟制成的岛状膜。外表面覆盖板214由透明聚碳酸酯塑料(PC塑料)形成。
AES塑料(内表面覆盖板211)、丙烯酸涂层材料(涂层212)和PC塑料(外表面覆盖板214)都是具有允许无线电波通过的无线电波透射性的材料。由铟制成的岛状膜(金属膜层213)具有允许无线电波通过的无线电波透射性。因此,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内表面覆盖板211、涂层212、金属膜层213和外表面覆盖板214均具有允许无线电波通过的无线电波透射性。
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的发热片220由透明的聚碳酸酯塑料(PC塑料)形成。稍后描述的电热丝230安装在发热片220中。
无线电波透射罩210具有从靠近车辆内侧的一侧起依次层叠有黑色涂层212、金属色的金属膜层213和透明外表面覆盖板214的结构。透明发热片220层叠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因此,如图16所示,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中,在从车外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视觉辨认黑色背景(涂层212)上的金属色的图案(金属膜层213)(在本实施例中为外框和字符A)。
如图15、图17、图18A和图18B所示,安装有电热丝230的发热片220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图17中的左侧)。发热片220在末端部处(图15和图17中的右侧)连接到连接器240。连接器240通过开关S3连接到蓄电池B3。如果开关S3接通,则电热丝230通电,从而发热片220发热。
发热片220由透明的聚碳酸酯塑料(PC塑料)形成。透过发热片220可以视觉识别布置在靠近车辆内侧的一侧的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图案。发热片220具有允许无线电波通过的无线电波透射性。
接下来,将描述发热片220的结构。
如图15、图17和图19所示,发热片220包括主体部221和延伸部222。主体部221布置成覆盖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正面(车辆的外表面)。延伸部222从主体部221延伸,并且从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外边缘朝向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背面布置。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的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整体被发热片220的主体部221覆盖。延伸部222的末端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靠近车辆内部的一侧到达车辆内部。
如图18A、图18B和图19所示,发热片220包括电热丝230以及两个膜220a和220b。电热丝230介于膜220a和220b之间。
电热丝230由铜箔制成。电热丝的直径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在当从车辆外部观察时不显著并且不损害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设计性的范围内适当地设定。电热丝230的直径优选为例如大约10至80μm。
还可以适当地设定电热丝230的布线图案。然而,布线图案优选地被设定为无线电波难以通过电热丝230而衰减的布线图案,并且可以表现出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无线电波透射能力。
发热片220的膜厚没有特别限定,并且能够在不损害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设计性并且不影响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无线电波透射性的范围内适当设定。发热片220的膜厚例如优选为大约0.3至0.8mm。在图19中,为了容易理解,电热丝230的直径相对于实际直径被放大。
发热片220如下形成。首先,如图18A和图18B所示,通过在两个膜220a和220b中的一个膜220a的正面上蚀刻或印刷,以预定图案形成电热丝230。然后,将两个膜220a和220b彼此接合,以便将电热丝230置于两个膜220a和220b之间。如图17所示,发热片220与无线电波透射罩210一体地形成。此时,发热片220的主体部221布置为覆盖外表面覆盖板214的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图17中的左侧)的整个部分。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通过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下端边缘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靠近车辆内部的一侧延伸到车辆内部。
如图18B和图19所示,电热丝230的末端从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引出。电热丝230的末端用作连接到蓄电池B3的电源侧端子的连接端子231和232。因此,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的末端处的连接端子231、232位于车辆的内侧。
接下来,将描述发热片220的电热丝230的连接端子231和232与蓄电池B3的电源侧端子之间的连接结构。
如图20A和图20B所示,两个连接器引脚241和241设置在设置于电源侧的连接器240内。作为电源侧端子的压接端子242和242分别附接于连接器引脚241和241的末端。如图19所示,从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引出的连接端子231和232在两个膜220a和220b之间引出并暴露于外部。
如图20A和图20B所示,从延伸部222的端部到连接端子231和232的部分被压接到压接端子242和242,并且因此连接端子231和232被连接到压接端子242和242。连接器240的内部填充有灌封塑料P3。连接端子231和232与压接端子242和242之间的连接部被包括在灌封塑料P3中。因此,从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的端部到连接器引脚241的部分通过塑料灌封而固定。
发热片220的这种连接结构如下形成。首先,将从延伸部222的端部到连接端子231和232的部分分别与压接端子242和242对准。然后,压接端子242和242分别紧固在设置于压接端子242和242上的两个金属销243的部分处。因此,从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的端部到连接端子231和232的部分在连接器引脚241和241的末端处压接并且接合到压接端子242和242。
然后,通过将灌封塑料P3注入到连接器240中来执行塑料灌封。在连接器240中执行塑料灌封,使得从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的端部到连接器引脚241和241的压接端子242和242的部分被塑料覆盖。灌封塑料P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作为灌封塑料P3的材料,可以使用已知的聚氨酯塑料、硅塑料等。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发热片220的连接结构的操作。
如图15所示,如果开关S3接通,则来自蓄电池B3的电流被供应到连接器240。在连接器240中,从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引出的连接端子231和232在连接器引脚241和241的末端处压接至压接端子242和242,并且因此连接端子231和232连接至压接端子242和242。因此,供应到连接器240的连接器引脚241和241的电流通过从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引出的连接端子231和232供应到设置在发热片220的主体部221中的电热丝230。因此,电热丝230被加热从而产生热量,并且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车辆外表面变暖。
连接器240的内部填充有灌封塑料P3。这抑制了水渗透到包括从延伸部222的端部到连接器引脚241的端部的接合部的部分的周围的情况的发生。因此,确保了接合部的密封性能。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在诸如汽车等车辆上安装有无线电波雷达装置。无线电波雷达装置通过辐射诸如毫米波、微波等无线电波并测量反射波,来检测障碍物或测量车辆间的距离。
如果将这种无线电波雷达装置以露出状态布置在车辆的前方,则可能损害车辆的设计性。因此,例如,无线电波雷达装置布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车标等)(其中一个表面形成车辆的外表面)的靠近车辆内侧的一侧的位置处,并且因此在从车辆外部观看时无线电波雷达装置被无线电波透射罩遮蔽。
如果在无线电波透射罩的正面上以低温状态聚集了冰珠,或者在无线电波透射罩的正面上聚集了融化冰珠而得到的水滴或雨水,则当无线电波穿过无线电波透射罩时无线电波的衰减量增大。因此,无线电波雷达装置的检测精度可能降低。鉴于这些问题,日本公开专利公开No.10-132921提出将电热丝附接至无线电波透射罩。通过使电热丝通电,无线电波透射罩被加热,并且因此能够将在无线电波透射罩上聚集的冰珠或水分融化并除去。因此,能够使无线电波透射罩的正面保持干燥,并且抑制冰珠或水滴的影响。
为了通过使无线电波透射罩通电来加热无线电波透射罩,需要将布线于无线电波透射罩的电热丝侧的连接端子连接于电源侧端子。需要考虑该构造以避免水滴、冰珠等对电热丝侧的连接端子与电源侧端子之间的连接部的影响。然而,在日本公开专利公开No.10-132921中描述的发明中,没有描述如何在电热丝侧的连接端子与电源侧端子之间建立连接。另外,没有考虑到在电热丝侧的连接端子(其被布线于无线电波透射罩)与电源侧端子之间的连接部处的密封性和防水性的改进。
解决上述问题的发热片的连接结构是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上的发热片的连接结构,该无线电波透射罩布置在无线电波雷达装置的无线电波路径中。发热片包括两个塑料膜以及置于塑料膜之间的电热丝。发热片具有主体部和延伸部。主体部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的正面上。延伸部经过无线电波透射罩的外边缘延伸到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背面。布置在延伸部中的电热丝的末端处的连接端子连接到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背面上的电源侧端子。对连接端子与电源侧端子之间的连接部的周围进行塑料灌封。
根据上述构造,在电热丝置于两个塑料膜之间的状态下,发热片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经过无线电波透射罩的外边缘延伸到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背面。因此,在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背面上设置有位于电热丝的末端处的连接端子与电源侧端子之间的连接部。因此,连接部不太可能受到来自车辆外部的水滴、冰珠等的影响。发热片的延伸部中的电热丝的末端处的连接端子连接至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背面上的电源侧端子,并且对该连接部的周围进行塑料灌封。因此,提高了位于电热丝的末端处的连接端子与电源侧端子之间的连接部的密封性能。这抑制了由水滴、冰珠等引起的湿气渗透连接部的情况的发生。可以提高发热片与电源侧端子之间的连接部的防水性。
在上述构造中,优选的是,连接端子是从延伸部引出的电热丝,电源侧端子是设置在连接器中的连接器引脚的末端处的压接端子,延伸部和从延伸部引出的连接端子被压接到压接端子,并且对连接器的内部进行塑料灌封。
在上述构造中,优选的是,连接端子是从延伸部引出的电热丝,电源侧端子是设置在连接器中的线束的端部,连接端子接合到线束的端部和基板,并且对从延伸部到线束的部分的周围进行塑料灌封。
在上述构造中,优选的是,电源侧端子是设置在连接器上的线束的端部,连接端子压接在线束的端部和孔眼端子处,并且对从延伸部到线束的部分的周围进行塑料灌封。
这些优选的构造将在下面描述。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的优点。
(1)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中的发热片220通过将电热丝230置于两个PC塑料件220a和220b之间而构成。发热片220包括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正面上的主体部221以及经过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下端边缘延伸到车辆内部的延伸部222。从延伸部222引出的电热丝230的末端(作为电热丝230的连接端子231和232)连接至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车辆内侧的连接器240中的连接器引脚241和241的末端处的压接端子242和242。对连接端子231和232与压接端子242和242之间的连接部的周围进行塑料灌封。
因此,连接端子231和232与压接端子242和242之间的连接部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车辆内侧。因此,连接部不太可能受到来自车辆外部的水滴、冰珠等的影响。另外,通过塑料灌封提高了连接部的密封性。这抑制了由水滴、冰珠等引起的湿气渗透连接部的情况的发生。可以提高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中的发热片220的连接结构的防水性。
(2)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210中的发热片220的连接结构中,从发热片220的延伸部222的端部到连接端子231、232的部分被压接端子242、242压接。这抑制了连接端子231和232暴露于外部空气的情况的发生,从而抑制了湿气的影响。
上述实施例可以如下变型,并且可以以适当的组合来应用这些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发热片220的连接端子231、232通过被压接于设置在连接器240中连接器引脚241、241的末端处的压接端子242、242而被固定。然而,连接结构不限于以上描述。
例如,如图21所示,从延伸部222的端部引出的连接端子231和232以及从连接器240引出的线束244和244被焊接在基板250上。连接端子231和232通过焊料层260电连接到线束244和244。从延伸部222的端部到束线244和244的部分的周围通过塑料灌封而固定。即使在这种连接结构中,利用塑料灌封,连接端子231和232与线束244和244之间的连接部的密封性能也得到改善。这抑制了由水滴、冰珠等引起的湿气渗透连接部的情况的发生。在图21中,为了容易理解连接结构,用双点划线表示塑料灌封的位置。然而,实际上,从延伸部222的端部到束线244和244的部分的周围被塑料灌封覆盖。
在上述实施例中,从延伸部222的端部引出的电热丝230的末端(作为连接端子231和232)接合到作为电源侧端子的压接端子242和242。然而,电热丝230可以在不将电热丝230从延伸部222的端部引出的情况下接合到压接端子242和242。在这种情况下,用作连接端子231和232的电热丝230的末端设置在延伸部222的端部处。
例如,如图22所示,孔眼端子270的一个端部压接在延伸部222的端部,并且孔眼端子270的另一端部接合到从连接器240引出的线束244和244的端部。因此,连接端子231和232通过眼孔端子270电连接到线束244和244。从延伸部222的端部到束线244和244的部分的周围通过塑料灌封而固定。即使在这种连接结构中,利用塑料灌封,连接端子231和232与线束244和244之间的连接部的密封性能也得到改善。这抑制了由水滴、冰珠等引起的湿气渗透连接部的情况的发生。与图21中的连接结构相比,由于不需要基板250,因此可以简化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热丝230以及连接端子231和232由铜箔制成,但是材料不限于上述描述。
形成无线电波透射罩210的内表面覆盖板211、涂层212、金属膜层213和外表面覆盖板214的材料、以及发热片220的材料也限定于上述实施例。无线电波透射罩210和发热片220的材料可以具有无线电波透射性。
<第四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23至图27B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波透射罩。
首先,将描述应用本实施例中的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车辆的总体构造。
如图23所示,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4安装在车辆的前部。如图23中箭头所示,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4通过向车辆前方(图23的左侧)辐射无线电波(毫米波)并测量反射波来检测车辆的周围环境。
如图23和图24所示,无线电波透射罩310附接到车辆的前部。无线电波透射罩310是将远离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4的部分、即车辆外侧附近的一侧(图23中的左侧以及图24中的纸面的前侧)的部分设定为车辆的外壁部和设计部的外部构件(所谓的车标)。无线电波透射罩310具有大致椭圆板状形状。无线电波透射罩310布置在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4的前面,以阻挡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4的无线电波路径(图23中的箭头)。具体地说,无线电波透射罩310布置在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4的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使得从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4辐射的所有无线电波和由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4测量的反射波穿过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中央部分(在图24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利用无线电波透射罩310,当从车辆外部观察时,无线电波雷达装置R4被隐藏。
接下来,将描述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结构。
如图25所示,无线电波透射罩310具有从靠近车辆内侧的一侧(图25中的右侧)起依次布置有内覆盖板311、涂层312、金属膜层313、外覆盖板314和导热片320的多层结构。在图25中,为了容易理解,涂层312的厚度和金属膜层313的厚度相对于实际厚度被放大。
内覆盖板311由丙烯腈-乙烯-苯乙烯塑料(AES塑料)形成。涂层312由黑色丙烯酸涂层材料形成。金属膜层313是由铟制成的岛状膜。如图24和图25所示,金属膜层313具有外周部313a和字符部(字符A)313b。外覆盖板314由透明聚碳酸酯塑料(PC塑料)制成。导热片320由两层透明的聚碳酸酯塑料(PC塑料)层叠而成。在导热片320中安装有后述的电热丝330和金属丝340。
AES塑料(内覆盖板311)、丙烯酸涂层材料(涂层312)和PC塑料(外覆盖板314和导热片320)都是具有允许无线电波通过的无线电波透射性的材料。由铟制成的岛状膜(金属膜层313)具有允许无线电波通过的无线电波透射性。因此,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内覆盖板311、涂层312、金属膜层313和外覆盖板314都具有允许无线电波通过的无线电波透射性。导热片320的除了电热丝330和金属丝340之外的部分具有允许无线电波通过的无线电波透射性。
无线电波透射罩310具有从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起依次层叠有透明导热片320、透明外覆盖板314、金属色的金属膜层313和黑色涂层312的结构。因此,如图24所示,在从车辆外部观察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情况下,能够视觉辨认黑色背景(涂层312)上的金属色(金属膜层313)的图案(在本实施例中为外框和字符A)。
接下来,将描述导热片320的结构。
如图23和图25所示,导热片320包括主体部321和延伸部322。主体部321布置成覆盖外覆盖板314的整个外表面。延伸部322从主体部321延伸,并且经过内覆盖板311、涂层312、金属膜层313和外覆盖板314的下边缘延伸到车辆的内部。
如图26、图27A和图27B所示,导热片320通过将电热丝330和金属丝340置于由聚碳酸酯塑料(PC塑料)制成的两个膜320a和320b之间而构成。导热片320的总膜厚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在不影响无线电波透射性的情况下,在能够视觉识别金属膜层313的外周部313a和字符部313b的范围内适当地设定。导热片320的总膜厚例如优选为约0.3至0.8mm。
如图26和图27A所示,电热丝330以环形的方式设置在导热片320的主体部321的外周部。电热丝330从导热片320的主体部321的下端部起在延伸部322上延伸。主体部321的设置有电热丝330的部分是与金属膜层313的外周部313a相对应的部分。在图26中,主体部321的与金属膜层313的外周部313a对应的部分由双点划线表示。
在本实施例中,电热丝330由铜箔制成。电热丝的直径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在当从车辆外部观察时不显著或者不损害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设计性的范围内适当地设定。电热丝330的直径优选为例如大约10至80μm。
如图23所示,导热片320的延伸部322连接到在延伸部322的末端处的连接器C4。连接器C4通过开关S4与蓄电池B4连接。设置在延伸部322中的电热丝330的端部用作连接到蓄电池B4的连接端子。
如图26、图27A和图27B所示,在导热片320的主体部321的中央部分处,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并排布置有多个金属丝340。主体部321的设置有金属丝340的部分是与无线电波透射罩310中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相对应的部分。金属丝340被设置在整个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上。
如图26所示,金属丝34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延伸到设置在主体部321的外周部处的电热丝330附近。然而,金属丝34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设置在与电热丝330间隔开的位置处,并且不与电热丝330接触。在本实施例中,金属丝340由铜丝制成。电热丝的直径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在当从车辆外部观察时不显著并且不损害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设计性的范围内适当地设定。金属丝340的直径优选为例如大约10至20μm。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无线电波透射罩的操作。
如图23所示,如果开关S4被接通,则来自蓄电池B4的电流通过连接器C4和设置在导热片320的延伸部322中的电热丝330的连接端子被供应到设置在主体部321中的电热丝330。因此,电热丝330被加热,并且导热片320的外周部产生热量。
在导热片320的主体部321的中央部分处并排布置的金属丝340没有连接到电热丝330。因此,没有电流被供应到金属丝340。然而,金属丝34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延伸到电热丝330附近。因此,来自电热丝330的辐射热被传递到金属丝340,并且金属丝340也被加热从而产生热量。金属丝340并排布置的部分在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整个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上延伸。因此,整个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被加热并产生热量。因此,即使雪聚集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上,雪也会融化。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金属丝340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中,并且用作导热部,在该导热部处,来自电热丝330的热量在导热部未电连接到作为热源的电热丝330的状态下被传递。
被所供给的电流加热的电热丝330由直径大于金属丝340的直径的铜箔形成。然而,设置有电热丝330的部分是导热片320的主体部321的对应于金属膜层313的外周部313a的部分。因此,电热丝330容易被金属膜层313的金属色隐藏,从而当从车辆外部观察时不明显。
在主体部321的中央部分处并排布置的金属丝340由具有相对较小直径的铜导线形成。由于金属丝340呈直线延伸并且不具有折叠部分,因此抑制了复杂的金属反射。因此,当从车辆外部观察时,金属丝340是不明显的。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在诸如汽车等车辆上安装有无线电波雷达装置。无线电波雷达装置通过辐射诸如毫米波、微波等无线电波并测量反射波,来检测障碍物或测量车辆间的距离。
如果将这种无线电波雷达装置以露出状态布置在车辆的前方,则有可能损害车辆的设计性。因此,例如,无线电波雷达装置布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车标等)(其中一个表面形成车辆的外表面)的靠近车辆内侧的一侧的位置处,并且因此在从车辆外部观看时被无线电波透射罩遮蔽。
当外部气温低时,如果在无线电波透射罩的正面上聚集有雪,则当无线电波穿过无线电波透射罩时无线电波的衰减量增大。因此,无线电波雷达装置的检测精度可能降低。鉴于这些问题,提出了将电热丝附接至无线电波透射罩(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开No.10-132921)。通过使电热丝通电来加热无线电波透射罩,并且因此能够使聚集在无线电波透射罩上的雪融化。因此,可以抑制雪对无线电波性能的影响。
在附接有电热丝的无线电波透射罩中,在电热丝中流动的电流使无线电波的衰减量增大,并且这可能对无线电波性能产生影响。在日本公开专利公开No.10-132921中,为了抑制无线电波衰减量的这种增加,无线电波透射罩中供无线电波穿过的部分(无线电波透射区域)中的电热丝以曲折的方式布置,以主要利用延伸方向与无线电波的极化面正交。
然而,电热丝以曲折的方式布置。因此,在电热丝的延伸方向改变的部分处,电热丝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与无线电波的极化平面正交的方向偏移。因此,不可能抑制在电热丝的延伸方向改变的这种部分处的无线电波的衰减。因此,关于消除电热丝对无线电波透射性的影响,仍然存在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无线电波透射罩具有无线电波透射区域,该无线电波透射区域布置在无线电波雷达装置的无线电波路径中,并且无线电波穿过该无线电波透射区域。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的外部设置有热源。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中设置有导热部。来自热源的热量在导热部未电连接到热源的状态下在导热部处被传递。
根据上述构造,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区域中的导热部不与热源电连接。因此,在导热部中不会产生通过通电而从热源流过的电流。在设置有这样的导热部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中,适当地抑制所通过的无线电波的衰减。获得能够抑制无线电波雷达装置对无线电波透射性的影响的无线电波透射罩。
在上述构造中,优选的是,导热部由多个金属丝构成。
在上述构造中,优选的是,导热部由导电性涂膜或导热性涂膜构成。
在上述构造中,优选的是,导热部是具有高电阻的透明膜。
在上述构造中,优选的是,热源是被布线成包围无线电波透射区域的周部的电热丝。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的优点。
(1)在本实施例的无线电波透射罩310中,在外表面层叠有导热片320。连接到蓄电池B4的电热丝330设置在导热片320的外周部中。由金属丝340形成的导热部设置在作为导热片320的中央部分的部分处,并且对应于导热片320中的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金属丝340延伸到电热丝330附近。
因此,金属丝340通过传递来自电热丝330的辐射热而产生热量。因此,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被加热。即使在雪聚集在作为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的部分上的情况下,也能够融化雪。结果,可以抑制穿过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的无线电波的衰减。
(2)金属丝340不与电热丝330电连接,并且没有电流在金属丝340中流动。因此,在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设置有金属丝340的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中,能够抑制由电流引起的无线电波的衰减。金属丝340的布线图案不需要为使得无线电波的衰减被抑制的布线图案。因此,可以抑制对金属丝340的布线图案的限制。
(3)作为热源的电热丝330被布线为围绕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的周部。因此,可以抑制在电热丝330中流动的电流对无线电波透射性的影响。
(4)通过并排布置的多个金属丝340构成导热部。每个金属丝34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延伸到电热丝330附近。因此,来自电热丝330的辐射热容易传递到多个金属丝340中的每一个,并且因此可以使多个金属丝340高效地产生热。
(5)本实施例中的金属丝340由铜丝制成。因此,可以提高导热性并提高导热部中的发热效率。
(6)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金属丝340在不中途折回的情况下沿横向方向并排布置。这样能够抑制在多个金属丝340中存在折回部的情况下的复杂的金属反射。因此,即使金属丝340布置在导热片320的主体部321的中央部分,金属丝340也几乎不引人注意。可以抑制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外观的劣化,并提高设计性。
(7)电热丝330以环形的方式设置在导热片320中与金属膜层313的外周部313a相对应的部分处。因此,难以将电热丝330与金属膜层313的金属颜色区分开。这抑制了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外观的劣化。
上述实施例可以如下变型,并且可以以适当的组合来应用这些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导热部由多个金属丝340构成,但该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以涂膜的形式层叠具有高导热性的导热涂层材料、导热墨等。可以以涂膜的形式层叠具有高导热性的导电涂层材料(conductive coating material)、导电墨(conductiveink)等。可以层叠透明且高电阻的金属线状膜(例如,Al2O3膜)或金刚石薄膜。可以在对应于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的整个区域上设置各种涂膜和薄膜。即使在层叠有涂膜或薄膜的情况下,膜表面上的雪也会由于电热丝330的热传导而融化。因此,可以抑制由于电流引起的无线电波的衰减。因此,导电涂层材料、导电墨、导热涂层材料和导热墨等涂膜、金属氧化物膜或金刚石薄膜用作导热部。
作为导热部的金属丝340的布线图案不一定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可以自由地设置定布线图案。例如,多个金属丝340可以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一个金属丝340可以弯折成曲折形状。可以使用多个金属丝340彼此重叠并延伸的网格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金属丝340设置在金属丝340不与电热丝330接触的位置处,但也可以设置在金属丝340与电热丝330接触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金属丝340与电热丝330的接触部分优选地被绝缘,使得电流不在金属丝340中流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热丝330设置在导热片320的外周部处以作为热源,但热源的类型不限于上述描述。例如,可以在导热片320的外周部处设置氧化铟锡(ITO)的透明导电膜,并且可以对其通电。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热源的电热丝330设置在导热片320的外周部上,但热源不一定与导热片320集成在一起。热源不一定与无线电波透射罩310集成在一起。例如,热源可以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背面附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热源的辐射热也被传递到导热片320的导热部,并且因此可以加热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10a。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热丝330由铜箔制成,但材料不限于上述描述。金属丝340由铜丝制成,但是材料不限于以上描述。
形成无线电波透射罩310的内覆盖板311、涂层312、金属膜层313和外覆盖板314的材料以及导热片320的材料也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材料。无线电波透射罩310和导热片320的材料可以具有无线电波透射性。
将描述可以从上述实施例获得的技术思想。
导热部设置在整个无线电波透射区域上。
热源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的金属膜层上。
热源设置在无线电波透射罩的背面上。
<第五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28至图31描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辆装饰构件。车辆装饰构件为车标。在附图中,适当地改变和示出每个部件的比例,以使每个部件具有可识别的尺寸。
如图29和图30所示,前格栅411附接到车辆410的发动机舱的前部。前格栅411通过将诸如相对风等外部空气引入到发动机舱中来冷却散热器。
毫米波雷达装置415安装在前格栅411的后方并且在散热器的前方。毫米波雷达装置415用作自适应巡航控制(ACC)中的传感器。毫米波雷达装置415发送毫米波并接收由物体反射的毫米波。因此,根据发送波和接收波之间的差来测量前车和本车(车辆410)之间的车间距离和相对速度。毫米波是指具有1到10mm的波长和30到300GHz的频率的无线电波。在ACC中,基于毫米波雷达装置415的测量结果控制发动机的油门和制动器,以使主车(车辆410)加速或减速并控制车间距离。
前格栅411的厚度不是恒定不变的,并且与通用的前格栅类似。在前格栅411中,与通用的前格栅类似,金属镀层可以形成在塑料基底部件的正面上。因此,前格栅411导致与发送或反射的毫米波的干涉。因此,在前格栅411中,在作为毫米波雷达装置415的毫米波路径的位置处,具体地说,在来自毫米波雷达装置的毫米波的发送方向的前方的位置处设置有窗口部412。窗口部412是前格栅411的一部分,在该部分中配合有后述的车标420。
如图28和图29所示,车标420包括装饰主体部421和加热片433。
装饰主体部421沿来自毫米波雷达装置415的毫米波的发送方向被附接到车辆410的前部,以装饰车辆410。装饰主体部421具有毫米波透射性。装饰主体部421包括基底部件422、透明部件425和装饰层432。装饰主体部421整体上具有椭圆板状形状。装饰主体部421被轻微地弯折以向前隆起。
基底部件422由诸如丙烯腈-乙烯-苯乙烯共聚物(AES)塑料等塑料材料形成,该塑料材料是具有小的介电损耗角正切(表示介电物质中的电能损耗程度的指标值)的塑料材料。基底部件422形成为着色的。AES塑料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7。如果介电损耗角正切小,则难以将毫米波转换为热能。因此,可以抑制毫米波的衰减。
基底部件422的前部形成有通用部423和突出部424。通用部423以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延伸。突出部424从通用部423向前突出。通用部423对应于图28中的车标420的背景区域420a,并且突出部424对应于车标420的字符区域420b。基底部件422可以由具有与透明部件425的介电常数接近的介电常数的塑料而不是AES塑料形成。这种塑料的实例包括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ASA)塑料、聚碳酸酯(PC)塑料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塑料。
透明部件425布置在基底部件422的前面。透明部件425由塑料材料以透明的方式形成,塑料材料诸如为PC塑料,其是具有小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塑料材料。PC塑料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6。PC塑料的介电常数基本上等于AES塑料的介电常数。透明部件425的后部形成为与基底部件422的前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也就是说,在透明部件425的后部处且在基底部件422的通用部423的前部形成有通用部426。通用部426以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延伸。在透明部件425的后部处且在基底部件422的突出部24的前部形成有凹部427。凹部427相对于通用部426向前凹陷。透明部件425可以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塑料形成,该PMMA塑料是与PC塑料类似的具有小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塑料材料。
装饰层432用于装饰包括前格栅411的车辆410的前部。装饰层432形成在基底部件422和透明部件425之间。装饰层432具有毫米波透射性。装饰层432例如由黑色等着色层和金属层的组合构成。着色层通过诸如印刷等方法形成在透明部件425的通用部426处。金属层通过在透明部件425的凹部427的整个后表面和着色层的后表面上汽相淀积诸如铟等金属材料而形成。在装饰层432中,为了抑制金属层的腐蚀,可以通过由丙烯酸或聚氨酯塑胶材料制成的防腐蚀层覆盖金属层。
加热片433也被称为平面加热元件、薄膜加热器等。如图29至图31所示,加热片433具有主部433a和连接部433b。
加热片433的主部433a布置为从前方与透明部件425重叠。主部433a与透明部件425的正面紧密接触,并且与透明部件425形成一体。类似于上述装饰主体部421,主部433a整体上具有椭圆板状形状,并且被轻微地弯折以向前隆起。
加热片433的连接部433b呈带状从主部433a的下端部延伸到装饰主体部421的外侧。连接部433b在与主部433a的边界部处具有弯折部433c。弯折部433c相对于主部433a向后弯折。因此,连接部433b从主部433a的下端部向后延伸。连接部433b被设定为具有比主部433a的尺寸小的尺寸(例如,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为30mm,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20mm)。在图31中,在连接部433b不弯折的状态下,连接部433b相对于主部433a被放大。
加热片433包括塑料片434和线状加热器部435。加热器部435形成在塑料片434上。塑料片434由例如PC塑料或聚酰亚胺塑料形成。例如,镍铬合金线、SUS蚀刻加热器、透明导电膜、碳加热元件、银膏等被用于线状加热器部435。
加热器部435包括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加热元件435a。加热元件435a形成为在主部433a的几乎整个区域中反复弯折成波形。这抑制了装饰主体部421中的毫米波的透射区域Z5(见图28)被加热元件435a阻挡(即阻碍了毫米波的透射性)的情况的发生。
加热器部435包括一对电源单元435b和435c。该对电源单元435b、435c分别与位于主部433a的下端部处的加热元件435a的相反两端连接在一起。电源单元435b和435c形成为在连接部433b处沿前后方向呈直线延伸。电源单元435b和435c在与加热元件435a的连接部相反的端部处分别连接到DC电源(例如,车载电池)V5的正极和负极。因此,电能被供应到加热元件435a。
在电源单元435b和435c的每一个中以与电源单元435b和435c的每一个重叠的方式设置有电阻减小部436。电阻减小部436在电源单元435b和435c的延伸方向上以带状延伸。电阻减小部436的截面积被设定为明显大于电源单元435b和435c的截面积。设置电阻减小部436以增加电源单元435b和435c中的导电截面积并减小电阻。例如,将诸如银膏或碳膏等导电墨或者铜箔用于电阻减小部436。
在作为电源单元435b、435c中的一个电源单元的电源单元435b中设置有恒温器437。恒温器437通过根据电源单元435b的温度控制在电源单元435b中流动的电流来保持适当的温度。恒温器437的实例包括热敏电阻、双金属器件和热电偶。
如图29和图30所示,在加热片433的正面上形成有硬涂层431。硬涂层431通过涂布已知的塑料用表面处理剂而形成。表面处理剂的实例包括丙烯酸酯系、氧杂环丁烷系、硅酮系的有机硬涂层剂、无机硬涂层剂以及有机-无机混合硬涂层剂。由这样的硬涂层剂形成的硬涂层31从正面保护加热片433的主部433a。因此,主部433a具有有益效果,诸如抗刮伤效果、抗污效果、通过截止紫外线改善耐光性和耐候性的效果以及防水性的改善等。
如果需要,硬涂层431可以在允许毫米波通过的范围内被着色。在硬涂层431的正面(车标420的最前面)上可以形成有由有机涂膜、硅酮膜等形成的疏水膜。在这种情况下,硬涂层431的正面疏水并且变得难以变湿。这抑制了在融雪期间在硬涂层431的正面上形成水膜。
如果将如上所述构成的车标420从前方装配到前格栅411的窗口部412中,则形成于基底部件422与透明部件425之间的装饰层432具有装饰车辆前部的功能。在从正面观察车标420的情况下,光被形成为凹凸形状的装饰层432反射。因此,通过加热片433和透明部件425,可以以三维的方式看到在加热片433和透明部件425后面的具有金属光泽的字符。
为了测量前车与本车(车辆410)之间的车辆间距离和相对速度,从毫米波雷达装置415向前发送毫米波。然后,毫米波穿过车标420中的基底部件422、装饰层432、透明部件425、加热片433以及硬涂层431。在装饰层432中,毫米波穿过沉积的金属颗粒之间的间隙。毫米波穿过加热片433的主部433a的未设置加热元件435a的部分。类似地,由在发送方向上的前方的物体(诸如车辆或障碍物等)反射的毫米波也穿过装饰主体部421和加热片433。
在车标420的正面上聚集有雪的情况下,从车辆(DC电源V5)经由位于连接部433b(前格栅411的窗口部412)的电源单元435b、435c向加热元件435a供给电能。通过该电能的供给,加热元件435a发热。因此,聚集在车标420正面上的雪被加热元件435a产生的热量融化。特别是,加热元件435a(主部433a)布置在车标420的正面附近。因此,聚集在正面上的雪被加热元件435a产生的热量高效地融化。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在现有技术中,在车辆中,为了使用毫米波测量车辆之间的距离或与障碍物的距离,毫米波雷达装置可以安装在诸如前格栅和车标等车辆装饰构件的后方。在现有技术中,如果雪聚集在车辆装饰构件上,则毫米波雷达装置暂时停止测量。然而,随着毫米波雷达装置的广泛使用,期望即使在降雪期间也执行测量。
考虑给车辆装饰构件增加融雪功能。例如,在日本公开专利公开No.2017-215242中披露的车辆装饰构件包括加热片,其中至少主部一体地设置在用于装饰车辆的装饰主体部上。通过在塑料片上形成线状加热器部来构成加热片。聚集在车辆装饰构件上的雪被加热片(加热器部)产生的热量融化。
在日本公开专利公开No.2017-215242中,加热片包括从主部延伸到装饰主体部的外部的连接部。连接部包括形成加热器部的相反的两个端部的一对电源单元。通过将加热器部连接到电源单元中的DC电源,向加热器部供电。
连接部在与主部的边界部处具有相对于主部向后弯折的弯折部。因此,连接部从主部的下端部向后延伸。因此,在加热器部中,通过增加连接部中的电源单元的布线的弯曲量,可能发生异常发热。
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装饰构件包括装饰主体部和加热片。装饰主体部沿来自毫米波雷达装置的毫米波的发送方向被附接到车辆的前部以装饰车辆。装饰主体部具有毫米波透射性。加热片具有主部和连接部。主部包括通过通电产生热量的加热元件。连接部包括向加热元件供电的一对电源单元。相对于主部弯折的弯折部形成在连接部中与主部的边界部处。在电源单元中设置有用于减小电源单元的电阻的电阻减小部。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电阻减小部来加速电源单元的电传导。因此,即使连接部中形成有弯折部,也能够抑制在电源单元中发生异常发热。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的优点。
(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阻减小部436加速电源单元435b、435c的电传导。因此,即使加热片433的连接部433b中形成有弯折部433c,也能够抑制在电源单元435b、435c中发生异常发热。
特别是,布线容易相对集中在具有比主部433a的尺寸小的尺寸的连接部433b上,并且容易产生热量。在这一点上,这种用于抑制异常发热的对策也是有效的。
(2)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持适当的温度:通过设置在电源单元435b中的恒温器437根据电源单元435b的温度来控制在电源单元435b中流动的电流。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电源单元435b中发生异常发热。
<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32和图33描述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车辆装饰构件。在图中,在连接部433b不弯折的状态下,连接部433b相对于主部433a被放大。
第六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相似之处在于,加热片433由主部433a和连接部433b构成。然而,第六实施例中的加热片433的布线图案与第五实施例中的不同。
即,在加热片433的塑料片434上设置有与加热器部435对应的两个线状加热器部451、452。
在加热器部451、452中,一个加热器部451包括加热元件451a和一对电源单元451b、451c。加热元件451a通过通电而发热。一对电源单元451b、451c分别与加热元件451a的相反两端连接。加热元件451a形成为在主部433a的几乎整个区域中反复弯折成波形。电源单元451b、451c形成为在连接部433b处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电源单元451b、451c在与加热元件451a的连接部相反的端部处分别连接到DC电源V5的正极和负极。因此,电能被供应到加热元件451a。
类似地,在加热器部451、452中,另一个加热器部452包括加热元件452a和一对电源单元452b、452c。加热元件452a通过通电而发热。一对电源单元452b和452c分别与加热元件452a的相反两端连接。加热元件452a形成为在加热元件451a内侧沿着加热元件451a反复弯曲成波形。电源单元452b和452c形成在电源单元451b和451c之间,以沿着电源单元451b和451c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电源单元452b和452c在与加热元件452a的连接部相反的端部处分别连接到DC电源V5的正极和负极。因此,电能被供应到加热元件452a。
即,加热片433包括两组加热器部451和452。在加热器部451中,加热元件451a和电源单元451b、451c形成一组。在加热器部452中,加热元件452a和电源单元452b、452c形成一组。
在加热片433的塑料片434上布置有作为电阻减小部的多个(例如,五个)布线连接部453。通过布线连接部453,两组加热器部451、452中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b和452b彼此连接。布线连接部453沿与(电源单元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呈带状延伸,从而横跨电源单元451b、452b之间。布线连接部453的截面积被设定为明显大于电源单元451b和452b的截面积。例如,将诸如银膏或碳膏等导电墨或者铜箔用于布线连接部453。布线连接部453形成栅格图案,并且部分地扩大电源单元451b和452b的导电截面积。因此,电源单元451b和452b的电阻同时减小。
类似地,在加热片433的塑料片434上布置有作为电阻减小部的多个(例如,五个)布线连接部454。通过该布线连接部454,两组加热器部451、452中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c和452c彼此连接。布线连接部454沿与(电源单元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呈带状延伸,从而横跨电源单元451c、452c之间。布线连接部454的截面积被设定为明显大于电源单元451c和452c的截面积。例如,将诸如银膏或碳膏等导电墨或者铜箔也用于布线连接部454。布线连接部454形成栅格图案,并且部分地扩大电源单元451c和452c的导电截面积。因此,电源单元451c和452c的电阻同时减小。
恒温器437被设置在两组加热器部451和452中的电源单元451b和452b中。恒温器437被设置为由电源单元451b和452b共用。
除上述构造之外的构造与第五实施例类似。因此,与第五实施例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五实施例中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装饰构件中,优选地,加热片材包括多组加热器部,每组加热器部包括加热元件和一对电源单元。优选地,电阻减小部是布线连接部,在布线连接部处,多组加热器部中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彼此连接。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利用布线连接部将多组加热器部中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彼此连接,能够同时减小多组加热器部中的电源单元的电阻。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的优点。本发明除了第五实施例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施例中,多组加热器部451、452中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b、452b通过布线连接部453而彼此连接,并且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c、452c通过布线连接部454而彼此连接。因此,能够同时减小多组加热器部451、452中的电源单元451b、452b的电阻,并且能够同时减小电源单元451c、452c的电阻。
<第七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34描述根据第七实施例的车辆装饰构件。在图34中,在连接部433b不弯折的状态下,连接部433b被放大。
第七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的相似之处在于,加热片433由主部433a和连接部433b构成,并且在加热片433的塑料片434上设置有两组加热器部451和452。然而,第七实施例中的连接部433b中的布线图案与第六实施例中的布线图案不同。
即,在加热器部451的电源单元451b、451c中分别形成有弯曲部451d、451e。弯曲部451d和451e形成为在几乎整个长度上反复弯折成波形。弯曲部451d和451e形成在包括弯折部433c的范围内。
类似地,在加热器部452的电源单元452b和452c中分别形成有弯曲部452d和452e。弯曲部452d和452e形成为在几乎整个长度上反复弯折成波形。弯曲部452d和452e形成在包括弯折部433c的范围内。
除上述构造之外的构造与第六实施例类似。因此,与第六实施例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五实施例中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装饰构件中,优选地,弯曲部至少形成在电源单元中的弯折部处。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弯曲部提高了电源单元的弯曲性。因此,可以抑制电源单元在弯折部处断开。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的优点。本发明除了第六实施例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施例中,分别通过弯曲部451d、451e、452d和452e提高了电源单元451b、451c、452b、452c的弯曲性。因此,能够抑制电源单元451b、451c、452b、452c在弯折部433c处断开。另外,能够抑制在弯折部433c处发生电源单元451b、451c、452b、452c的异常发热。
<第八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35描述根据第八实施例的车辆装饰构件。在图35中,连接部433b在连接部433b不弯折的状态下被放大。为了方便,加热器部452的电源单元452b和452c由虚线示出。
第八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的相似之处在于,加热片433由主部433a和连接部433b构成,并且在加热片433的塑料片434上设置有两组加热器部451和452。然而,第八实施例中的连接部433b中的布线图案与第七实施例中的布线图案不同。
即,两组加热器部451、452中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b和452b具有曲率不同的弯曲部451d、452d,使得电源单元451b、452b彼此交叉。电源单元451b和452b在作为电阻减小部的交叉连接部461处而不是在布线连接部453处彼此连接。交叉连接部461位于电源单元451b和452b彼此交叉的交叉部处。
类似地,在两组加热器部451、452中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c和452c具有曲率不同的弯曲部451e和452e,使得电源单元451c和452c彼此交叉。电源单元451c和452c在作为电阻减小部的交叉连接部462处而不是在布线连接部454处彼此连接。交叉连接部462位于电源单元451c和452c彼此交叉的交叉部处。
除上述构造之外的构造与第七实施例类似。因此,与第七实施例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五实施例中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装饰构件中,优选地,加热片包括多组加热器部,每组加热器部包括加热元件和一对电源单元。优选地,电阻减小部是交叉连接部,在交叉连接部处,多组加热器部中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在电源单元彼此交叉的交叉部处彼此连接。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使多组加热器部中的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彼此交叉来形成交叉部。在该交叉部中,形成有交叉连接部,在该交叉连接部处电源单元彼此连接。因此,能够同时减小多组加热器部中的电源单元的电阻。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的优点。本发明除了第五实施例的优点和第七实施例的优点(1)之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多组加热器部451和452中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b、452b交叉并且使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c、452c交叉来形成交叉部。在该交叉部处,形成了电源单元451b和452b彼此连接的交叉连接部461以及电源单元451c和452c彼此连接的交叉连接部462。因此,能够同时减小两组加热器部451、452中的电源单元451b、452b的电阻,并且能够同时减小电源单元451c、452c的电阻。
本实施例可以如下变型。本实施例和以下变型可以组合,只要组合的变型保持彼此技术一致性。
在第五实施例中,弯曲部可以至少在弯折部433c处形成在电源单元435b和435c中。
在第六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中,布线连接部453和454的数量可以改变为任何值。例如,布线连接部453和45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
在第六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中,作为布线连接部453和454的替代,还可以采用沿电源单元451b、451c、452b和452c的延伸方向呈带状延伸的电阻减小部。即,在多组加热器部451和452中,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b和452b不一定要彼此连接,并且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451c和452c不一定要彼此连接。
在第七实施例和第八实施例中,在电源单元451b、451c、452b和452c的大致整个长度上分别形成有弯曲部451d、451e、452d和452e。另一方面,弯曲部451d、451e、452d和452e就可以仅形成在电源单元451b、451c、452b和452c中的一些中,只要至少包括了弯折部433c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抑制连接部433b断开,更优选的是,使电源单元451b、451c、452b和452c的弯折量大于连接部433b弯折时的连接部433b的伸长量。具体地说,为了抑制断开,电源单元451b、451c、452b和452c更优选弯曲直线的30%以上。
在第七实施例和第八实施例中,在电源单元451b、451c、452b和452c中分别形成有反复弯折成波形的弯曲部451d、451e、452d和452e。另一方面,例如,可以在电源单元451b、451c、452b和452c中分别形成反复弯折成矩形或锯片形的弯曲部451d、451e、452d和452e。
在第七实施例和第八实施例中,弯曲部451d、451e、452d和452e的弯折次数可以改变为任何值。例如,弯曲部451d、451e、452d和452e的弯折可以反复一次。
在第六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加热片可以包括三组或更多组加热器部,每组加热器部包括加热元件和一对电源单元。在这种情况下,三组或更多组加热器部中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源单元可以在布线连接部或交叉连接部处彼此连接。
在第八实施例中,交叉连接部461和462的数量可以改变为任何值。例如,交叉连接部461和46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
在上述实施例中,加热元件435a、451a和452a的布线图案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加热元件435a、451a和452a中的布线图案可以沿着塑料片434(车标420)的外周呈椭圆形。或者,加热元件435a、451a、452a中的布线图案例如可以是沿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加热片433,其中,由透明导电膜制成的线状加热器部435、451和452形成在透明塑料片434上。透明导电膜例如通过对氧化铟锡(ITO)进行溅射、气相沉积等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难以看到加热器部435、451和452,因此改善了车标420的外观。
在上述实施例中,加热片433可以在连接部433b的范围内(除了与主部433a的边界部之外)进一步弯折。例如,连接部433b可以在中间部处向上弯折并且从中间部向上延伸。
在上述实施例中,塑料片434上的布线图案(加热器部435、451、452等)可以进一步从前方覆盖有塑料材料。
在上述实施例中,至少加热片433的主部433a可以以与装饰层432和透明部件425重叠的方式布置在装饰层432和透明部件425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透明部件425可以被分成形成前部的前透明部件和形成后部的后透明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加热片433的主部433a可以以与与前透明部件和后透明部件重叠的方式布置在前透明部件和后透明部件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装饰层432与基底部件422之间可以形成有传热抑制层。传热抑制层由具有比基底部件422的挠曲温度(热变形温度)更高的挠曲温度(热变形温度)的材料(例如,紫外线(UV)可固化涂覆材料)制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传热抑制层抑制加热器部435、451和452中产生的热量向基底部件422的传递。这抑制了基底部件422因来自加热器部435、451和452的热量而变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装饰主体部421可以形成为不同于椭圆的板状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车标420可以附接于车身而不是前格栅411。
车辆装饰构件附接至来自车辆410中的毫米波雷达装置415的毫米波的发送方向上的前方,并且装饰车辆410。车辆装饰构件可以应用于与车标420不同的车辆装饰构件,只要车辆装饰构件具有毫米波透射性即可。
将描述从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中可以获得的技术思想。
在上述车辆装饰构件中,
在电源单元中设置有恒温器。
根据上述构造,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持适当的温度:通过设置在电源单元中的恒温器根据电源单元的温度来控制在电源单元中流动的电流。可以进一步抑制电源单元中发生异常发热。
附图标记的描述
1……装饰件(车辆装饰构件);2……车辆;3……前格栅;4……车标;10……基底构件;10a……正面;10b……背面;10s……铺设表面;11……密封件显示部;20……无线电波透射罩;21……雷达装置;30……加热元件;41……透明基底部件;42……黑色基底部件;43……装饰层;50……加热丝;51……第一片材;52……第二片材;53……透明片;55……粘接片;61……主体部;62……延伸部;62a……末端;70……电路板;71……线束;72……恒温器;73……保持部;77……电源;78……电源线;80……电源连接部;81……孔部;82……焊接部;S1……设计表面;L1……供电路径;A1……无线电波透射区域;101……装饰件(车辆装饰构件);102……车辆;103……前格栅;104……车标;110……基底部件;110a……正面;110b……背面;110e……边缘部;110l……下端部;110u……上端部;111……密封件显示部;120……无线电波透射罩;121……雷达装置;130……加热元件;135……恒温器(防过热元件);135s……第一平坦表面;141……透明基底部件;142……黑色基底部件;143……装饰层;150……保持部;151……接合部;152……螺钉止挡部;153……线束;155……印刷板;156……肋部;157……固定销;158……通孔;161……上壁部;162……侧壁部;163……侧壁部;164……辅助壁;171……主体部;172……延伸部;180……壁部件;A2……无线电波透射区域;L2……供电路径;S2……设计表面;210……无线电波透射罩;220……发热片;220a、220b……塑料膜;221……主体部;222……延伸部;230……电热丝;231、232……连接端子;240……连接器;242……压接端子(电源侧端子);244……线束(电源侧端子);P3……灌封塑料;R3……无线电波雷达装置;310……无线电波透射罩;310a……无线电波透射区域;320……导热片;320a、320b……塑料膜;321……主体部;322……延伸部;330……电热丝(热源);340……金属丝(导热部);R4……无线电波雷达装置;410……车辆;415……毫米波雷达装置;420……车标(车辆装饰构件);421……装饰主体部;433……加热片;433a……主部;433b……连接部;433c……弯折部;434……塑性片;435、451、452……加热器部;435a、451a、452a……加热元件;435b、435c、451b、451c、452b、452c……电源单元;436……电阻减小部;437……恒温器;453、454……布线连接部(电阻减小部);461、462……交叉连接部(电阻减小部)。

Claims (5)

1.一种车辆装饰构件,包括:
加热元件,其通过层叠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并且将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加热丝置于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之间而构成;
基底部件,其包括在形成设计表面的正面上的用于所述加热元件的铺设表面;以及
电路板,其包括形成用于所述加热元件的供电路径的电源线,并且被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件的背面,其中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
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铺设表面,以及
延伸部,其包括用于将所述加热丝连接到所述电源线的电源连接部,并且延伸到所述基底部件的所述背面,
通过将所述第二片材固定到所述基底部件而将所述主体部固定于所述铺设表面,并且
在所述电源连接部中,以不将所述第二片材层叠在所述第一片材上的方式使所述加热丝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装饰构件,其中,所述第二片材是对所述基底部件具有粘接力的粘接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装饰构件,其中,在所述电源连接部中设置有孔部,所述孔部延伸贯穿所述第一片材而使所述加热丝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装饰构件,其中,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是透明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装饰构件,其中,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是透明片。
CN201880062273.5A 2017-09-28 2018-09-07 车辆装饰构件 Active CN111133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15336.0A CN116394855A (zh) 2017-09-28 2018-09-07 车辆装饰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8728 2017-09-28
JP2017188728A JP6816688B2 (ja) 2017-09-28 2017-09-28 発熱シートのコネクト構造
JP2017189704A JP2019066231A (ja) 2017-09-29 2017-09-29 電波透過カバー
JP2017-189704 2017-09-29
JP2018-054501 2018-03-22
JP2018054502A JP2019166888A (ja) 2018-03-22 2018-03-22 車両用装飾部品
JP2018-054502 2018-03-22
JP2018054501A JP2019168265A (ja) 2018-03-22 2018-03-22 車両用装飾部品
JP2018-143575 2018-07-31
JP2018143575A JP2020021591A (ja) 2018-07-31 2018-07-31 車両用装飾部品
PCT/JP2018/033313 WO2019065165A1 (ja) 2017-09-28 2018-09-07 車両用装飾部品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15336.0A Division CN116394855A (zh) 2017-09-28 2018-09-07 车辆装饰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3328A CN111133328A (zh) 2020-05-08
CN111133328B true CN111133328B (zh) 2023-08-08

Family

ID=659024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2273.5A Active CN111133328B (zh) 2017-09-28 2018-09-07 车辆装饰构件
CN202310515336.0A Pending CN116394855A (zh) 2017-09-28 2018-09-07 车辆装饰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15336.0A Pending CN116394855A (zh) 2017-09-28 2018-09-07 车辆装饰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370366B2 (zh)
CN (2) CN111133328B (zh)
WO (1) WO20190651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2608B2 (ja) 2019-05-23 2023-07-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装飾部品
JP7353090B2 (ja) * 2019-07-17 2023-09-29 株式会社Totoku 装飾部品用発熱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18906B2 (ja) 2019-09-09 2024-01-22 三恵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レーダー装置用レドームの製造方法
CN110562165B (zh) * 2019-09-11 2024-05-17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加热雷达罩端部连接结构
CN110635241B (zh) * 2019-09-11 2024-04-09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可加热雷达罩结构及其生产方法
CN110635240B (zh) * 2019-09-11 2024-05-17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加热雷达罩结构及其生产方法
JP7243681B2 (ja) * 2020-05-26 2023-03-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外装品
JP2022029168A (ja) * 2020-08-04 2022-02-17 三恵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レーダー装置用レドーム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20086B2 (ja) * 2021-01-13 2024-01-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外装品
EP4071925A1 (en) * 2021-04-08 2022-10-12 Zanini Auto Grup, S.A. Radome for vehicles
JP2023127516A (ja) * 2022-03-01 2023-09-13 三恵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レーダー装置用レド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44164C2 (de) 1996-10-24 1999-02-11 Bosch Gmbh Robert Kraftfahrzeug-Radarsystem
JP3650953B2 (ja) * 1998-06-29 2005-05-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レンズ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装置
DE19963003A1 (de) * 1999-12-24 2001-06-28 Bosch Gmbh Robert Kraftfahrzeug-Radarsystem
DE19963004A1 (de) 1999-12-24 2001-06-28 Bosch Gmbh Robert Kraftfahrzeug-Radarsystem
DE10149337A1 (de) 2001-10-06 2003-04-17 Bosch Gmbh Robert Vorrichtung für ein Frontabdeckteil eines Kraftfahrzeugs
JP2006202675A (ja) * 2005-01-24 2006-08-03 Murakami Corp ヒータミラーの製造方法及びヒータミラー
JP2007116217A (ja) * 2005-10-18 2007-05-10 Hitachi Ltd ミリ波レー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ミリ波レーダシステム
WO2010036679A1 (en) * 2008-09-23 2010-04-01 Second Wind, Inc. Deicing system in sodar systems
CN101568204A (zh) * 2009-03-06 2009-10-28 上海德意达电子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雨雪天气下高速列车上Doppler雷达传感器的除冰方法
JP5275856B2 (ja) * 2009-03-16 2013-08-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装飾部材、レーダユニット、装飾部材製造方法
DE102013207482A1 (de) * 2013-04-24 2014-10-30 Hella Kgaa Hueck & Co. Beheizbares Flächenelement
JP2016080479A (ja) * 2014-10-15 2016-05-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波透過性カバー
KR102432423B1 (ko) * 2014-11-03 2022-08-12 일리노이즈 툴 워크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차량용 센서 시스템을 위한 투과성 전면 히터
US20160176384A1 (en) * 2014-12-19 2016-06-2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Sensor cleaning system
DE102015004204A1 (de) * 2015-03-31 2015-08-27 Daimler Ag Radom, Radargerät und Fahrzeug mit dem Radom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s Radoms
CN205726472U (zh) * 2016-05-05 2016-11-23 上海可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雷达电加热融冰除霜装置
US10651530B2 (en) * 2016-06-01 2020-05-12 Toyoda Gosei Co., Ltd. Decorative component for vehicle
JP6665691B2 (ja) * 2016-06-01 2020-03-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装飾部品
US10974661B2 (en) * 2016-10-21 2021-04-13 Toyoda Gosei Co., Ltd. Decorative part f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7312608B2 (ja) * 2019-05-23 2023-07-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装飾部品
JP7243681B2 (ja) * 2020-05-26 2023-03-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外装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5165A1 (ja) 2019-04-04
CN111133328A (zh) 2020-05-08
CN116394855A (zh) 2023-07-07
US11603051B2 (en) 2023-03-14
US20210155168A1 (en) 2021-05-27
US20220314899A1 (en) 2022-10-06
US11370366B2 (en)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3328B (zh) 车辆装饰构件
EP3215869B1 (en) Transmissive front-face heater for vehicle sensor system
JP6555190B2 (ja) 車両用撮影装置
EP3237255B1 (en) Dual plane heater for vehicle sensor system
JP6816688B2 (ja) 発熱シートのコネクト構造
JP2019512837A (ja) 車両用センサーシステムのハイブリッドヒーター
JP2020021591A (ja) 車両用装飾部品
JP7284939B2 (ja) 透明発熱体、カバー付き発熱体、センサ装置、移動体
JP7125261B2 (ja) 車両用撮影装置
JP2010534588A (ja) 車両にある光センサシステム及び/又は識別システム用看視窓
CN109969138B (zh) 车辆用车窗装置的绝热结构
JP6583651B2 (ja) 加熱装置
US8916799B2 (en) Flat electric heater element, in particular for glass panes of a motor vehicle
JP2019168265A (ja) 車両用装飾部品
JP2018066705A (ja) 車両用装飾部品
JP2019166888A (ja) 車両用装飾部品
JP7312608B2 (ja) 車両用装飾部品
US20230240015A1 (en) Object sensor including deposited heater
WO2021200590A1 (ja) 防曇発熱体
JP7411418B2 (ja) ヒータユニット及びその応用品
JP7418906B2 (ja) 車載レーダー装置用レドームの製造方法
KR102396347B1 (ko) 방빙과 제빙 기능을 갖는 자동차용 스마트 크루즈 콘트롤 커버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19066231A (ja) 電波透過カバー
JP2023046851A (ja) 電磁波透過カバー
JP2023000703A (ja) 電磁波透過カバー用ヒ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