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83995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83995A CN111083995A CN201910567718.1A CN201910567718A CN111083995A CN 111083995 A CN111083995 A CN 111083995A CN 201910567718 A CN201910567718 A CN 201910567718A CN 111083995 A CN111083995 A CN 1110839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straw
- combine harvester
- supply chain
- lat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0902 straw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1221 initial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251169 Alopias vulpin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124569 Lycaen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1/00—Elevators or conveyors for binders or combines
- A01D61/04—Chai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6—Gear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8—Clutch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0—Feed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0—Arrangements of straw crushers or cutt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能够有效地抑制田地的谷秆等与驱动脱粒装置的带式传动机构接触。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对利用供给链(9)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10),并具备设置在脱粒装置(10)的横向外侧部并将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一次处理物回收部以及二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带式传动机构,从下方覆盖传动机构的传动部罩(130)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传动部罩(130)在前后方向上横跨与一次处理物回收部对应的位置和与二次处理物回收部对应的位置而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的供给链和对利用所述供给链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对利用供给链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将由供给链从脱粒装置送出的秸秆向在供给链的输送终端部接收并输送的后方输送的秸秆输送装置、设置在秸秆输送装置的下方并对由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秸秆切断装置、以及从横向外方覆盖供给链的输送终端位置及秸秆切断装置的侧罩。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将收割谷秆供给到脱粒装置的供给链、使向供给链传递的驱动力接通或断开的离合器机构、以及设置于脱粒装置的侧板并且能够利用促动器的驱动力将离合器机构从传动状态切换到断开传动的切断状态的操作机构。
背景技术
关于第一方面,作为上述结构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通过利用供给链输送收割谷秆并供给到脱粒装置来进行脱粒处理的联合收割机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在脱粒装置的脱粒筒的下侧配置摆动分选机构和风选机,进而在摆动分选机构的下侧配置一次螺旋装置和二次螺旋装置,将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脱粒装置的风选机、摆动分选机构等的带式传动机构配置在脱粒装置的侧壁的外部。
在专利文献1中,具备构成脱粒装置的下部壳体,带式传动机构配置在被下部壳体的外壁覆盖的位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具备与专利文献1相同的结构的脱粒装置,并且在脱粒装置的侧部具备将来自风选机的驱动力传递到一次处理物回收用螺旋输送机和二次处理物回收用螺旋输送机的带轮的带式传动机构,在将它们覆盖的位置具备侧部带罩。侧部带罩相对于脱粒装置的侧壁部装卸自如地被支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6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6075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2所示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中,在脱粒装置的侧壁的外表面具备向脱粒装置的各部分传递驱动力的带式传动装置,另外,大多采用在覆盖该传动机构的位置具备外壁、带罩等的结构。
该带式传动机构在被带罩等覆盖的部件的靠近罩的下端的位置配置有带。
尤其是,由于回收一次处理物的机构和回收二次处理物的机构配置在脱粒装置的底部,因此,希望消除在作业时田地的谷秆的一部分与驱动它们的带接触的不良情况。
关于第二方面,作为上述结构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具备将由供给链从脱粒装置排出的秸秆向后方输送的秸秆输送装置,在其下侧具备秸秆碎断装置。
在该专利文献3中,驱动秸秆碎断装置的传动机构或张紧离合器等配置在秸秆碎断装置的左侧,虽然在专利文献3中未示出,但在将这些部件的上方覆盖的位置配置有平坦的板状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40086号公报
若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结构中考虑秸秆的输送,则从供给链的输送终端位置向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始端位置交接秸秆,在进行该交接时,通过脱粒装置中的脱粒处理而产生的秸秆屑等也有时不被交接到秸秆输送装置而从供给链的输送终端位置向后方送出。
但是,在长尺寸的秸秆屑从供给链的输送终端位置送出的情况下,该秸秆屑也有时在与秸秆碎断装置的左侧的板状件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滞留。
这样,也可以考虑通过形成从供给链的输送终端位置向下方开放的较大空间来消除秸秆屑等滞留的不良情况。但是,在秸秆碎断装置配置在秸秆输送装置的下侧并具备覆盖秸秆碎断装置的横侧方的侧罩的联合收割机中,为了排出秸秆屑等而需要较大空间,因此会扩大供给链的输送终端位置与秸秆碎断装置之间的距离并扩大秸秆碎断装置与侧罩之间的距离,从导致机体的大型化的观点来看难以实现。
关于第三方面,作为上述结构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如下的解除机构的技术:在供给链的输送终端位置具备离合器机构(在该文献中为供给链离合器),在比该离合器机构靠前侧的位置具备马达,利用该马达的驱动力对线(wire)进行牵引操作,将离合器机构从传动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
另外,在专利文献4的联合收割机中,记载了如下的自动离合机构的技术:在收割部上升到了设定高度的情况下,与收割部的上升连动地将离合器机构从传动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与此相反,在收割部下降的情况下,与收割部的下降连动地将离合器机构从切断状态切换到传动状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5-198580号公报
在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中,由于利用供给链将收割谷秆的穗梢部分向脱粒装置供给,因此,在输送收割谷秆时产生的秸秆屑或尘埃从供给链向下方落下。另外,离合器机构构成为被收容于壳体以防止因秸秆屑或尘埃的附着而导致的动作不良。
另外,抑制在构成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自动离合机构的连杆机构或者利用马达的驱动力进行动作的部件上附着秸秆屑或尘埃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进行适当的动作这一点上也很重要。
尤其是,在利用马达的驱动力对线进行牵引操作来对离合器机构进行断开操作的动作系统中,线比较柔软地挠曲,因此,线的位置难以确定,希望适当地进行该线与离合器机构的连接部分的防尘。
发明内容
出于第一方面这样的理由,谋求有效地抑制田地的谷秆等与驱动脱粒装置的带式传动机构接触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的供给链;以及对利用所述供给链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其中,在所述脱粒装置具备: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处理物回收部、在所述一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后方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处理物回收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横向外侧部并将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一次处理物回收部以及所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带式传动机构,从下方覆盖所述传动机构的罩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所述罩在前后方向上横跨与所述一次处理物回收部对应的位置和与所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对应的位置而延伸。
根据该特征结构,在卷绕于驱动一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带轮和驱动二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带轮的带的正下方配置罩。在该结构中,配置有覆盖带传动机构的外侧方的壁体,卷绕于驱动一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带轮和驱动二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带轮的带即便配置在靠近壁体下端的高度,也可以消除田地的谷秆接触的不良情况。
因此,构成了有效地抑制田地的谷秆等与驱动脱粒装置的带式传动机构接触的联合收割机。
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机体的下部具备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所述罩相比与所述履带行驶装置的后端部对应的位置向后方延伸。
在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中,在具备履带行驶装置的联合收割机中,可认为在行驶时会从履带行驶装置的后端部位向上方溅起田地面的泥土,该泥土会附着于带式传动机构。与此相对,通过构成为使罩的后端位置相比与履带行驶装置的后端部对应的位置向后方延伸,由此,即便履带行驶装置溅起泥土,也可以抑制泥土附着于传动机构的带、带轮的现象,可以维持较高的传动性能。
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具备横跨所述脱粒装置的左右两侧部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副轴,所述罩向前方延伸至与所述副轴对应的位置。
由此,例如,可以考虑如下结构:在副轴具备带轮,并具备将该带轮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风选机的带轮、驱动一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带轮或驱动二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带轮的带,从而构成带式传动机构。这样,即便在副轴具备带轮,也可以消除田地的谷秆与卷绕于在副轴上设置的带轮的带接触的不良情况。
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在所述罩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弯折的弯折部。
由此,即便泥土从罩的后方朝向罩的上方飞散,弯折部也可以挡住泥土,可以消除泥土附着于传动机构的带、带轮的不良情况。另外,可以利用弯折部提高罩的刚性。
作为其他结构,所述罩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
由此,通过将罩分割,从而构成罩的零部件小型化,装卸罩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在维护时,不用拆卸所有的罩,仅拆卸与需要维护的部位对应的罩即可。
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在所述罩上形成有多个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孔。
由此,在收割谷秆的输送时,即便谷秆的一部分或尘埃等从供给链落下,也可以将它们从长孔向下方排出而不积存在罩内部。另外,由于落到罩上的谷秆通常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姿势,因此,容易将该谷秆从长孔排出。
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具备从前方覆盖所述传动机构的前端部的前部罩。
配置有覆盖带传动机构的外侧方的壁体,即便比该壁体的前端部分靠内部的空间向前方开放,也可以利用前部罩将这样开放的部位覆盖。
作为其他结构,所述前部罩中的覆盖所述传动机构的面部也可以由无孔的部件构成。
由此,由于覆盖传动机构的面部是无孔的,因此,阻止异物从前方向带式传动机构侵入。
出于第二方面这样的理由,谋求可以将从供给链的后端送出的秸秆屑等顺畅地排出并抑制滞留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供给链,所述供给链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利用所述供给链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输送装置,所述秸秆输送装置在所述供给链的输送终端部接收由所述供给链从所述脱粒装置送出的秸秆并将其向后方输送;秸秆切断装置,所述秸秆切断装置设置在所述供给链的后方且所述秸秆输送装置的下方,对由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以及侧罩,所述侧罩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横侧壁的外方,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供给链的输送终端部及所述秸秆切断装置,其中,所述联合收割机在所述侧罩与所述脱粒装置的所述横侧壁之间,具备在所述供给链的输送终端部与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的所述侧罩所处的一侧的横侧部之间设置的罩部件,所述罩部件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表面部和从所述上表面部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姿势的上倾斜面部。
在通过脱粒装置中的脱粒处理而产生的秸秆屑等未被交接到秸秆输送装置而从供给链的输送终端位置送出的情况下,秸秆屑等成为一部分搭在罩部件的上表面部的状态。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特征结构,由于罩部件具备从上表面部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姿势的上倾斜面部,因此,即便在从供给链连续地送出秸秆屑等而导致秸秆屑出现暂时滞留的状态的情况下,秸秆屑也会从上表面部沿着上倾斜部落下。
因此,构成了可以将从供给链的后端送出的秸秆屑等顺畅地排出并抑制滞留的联合收割机。
作为其他结构,所述罩部件也可以配置在所述秸秆输送装置的下侧。
由此,也可以使由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的根部部分与罩部件的上表面部接触而扫落堆积在上表面部的秸秆。
作为其他结构,所述上倾斜面部的横向宽度也可以设定为比所述上表面部的横向宽度宽。
由此,在秸秆屑等沿着上倾斜面部向下方滑落时,即便在沿机体横向移动的状况下,也可以使上述秸秆屑沿着上倾斜面移动。
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上倾斜面部具备向所述侧罩侧伸出的宽广的宽广部,所述宽广部进入所述侧罩的内部空间。
由此,可以减小上倾斜面部与侧罩之间的间隙。由此,在秸秆屑等沿着上倾斜面部向下方滑落时,即便向机体外侧移动,也可以消除进入上倾斜面部与侧罩之间的间隙的不良情况,可以在上倾斜面部可靠地引导秸秆屑等。
作为其他结构,所述罩部件也可以具备从所述上倾斜面部的下端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姿势的下倾斜面部。
由此,在秸秆屑等与供给链的输送终端位置接触而向下侧输送并被送出到下侧后,可以抑制向前方移动的现象,可以抑制秸秆屑等卷绕在供给链上的不良情况。另外,即便秸秆屑等欲进入上表面部以及上倾斜面部的下方空间,也可以利用下倾斜面部来防止进入,并且可以将与下倾斜面部接触的秸秆屑等向后下方引导。
出于第三方面这样的理由,谋求利用促动器的驱动力可靠地进行使离合器机构从传动状态断开传动的动作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供给链,所述供给链将收割谷秆供给到脱粒装置;离合器机构,所述离合器机构使向所述供给链传递的驱动力接通或断开;以及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横侧板,能够利用促动器的驱动力将所述离合器机构从传动状态切换到断开传动的切断状态,其中,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操作机构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片材。
根据该特征结构,由于片材能够弹性变形,因此,例如,即便操作机构具备线,不论线的姿势如何,都可以从横向外方覆盖操作机构,可以消除秸秆屑或尘埃附着于操作机构的不良情况。
因此,构成了利用促动器的驱动力可靠地进行使离合器机构从传动状态断开传动的动作的联合收割机。
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横侧板中的比所述片材靠下侧的部分的下侧罩,所述片材延伸至比所述下侧罩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并且,所述片材的下端部相对于所述下侧罩的上端部位于横向外侧。
由此,由于片材延伸至比操作机构的下侧的下侧罩的上端部靠下侧的高度,因此,能够不在下侧罩的上端部与片材的下端部之间形成间隙地利用下侧的下侧罩覆盖操作部件,并且利用横向外方的片材进行覆盖。另外,沿着片材的外表面落下的秸秆屑或尘埃在下侧罩的横向外侧落下,因此,秸秆屑或尘埃不会进入下侧罩的内侧。
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在所述下侧罩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横向外方弯折的弯折部。
由此,成为如下状态:在下侧罩的上端以朝向横向外方弯折的方式朝向横向外方突出形成有弯曲部,片材与突出部分接触。在这样的接触方式中,使弯曲部的突出部分与片材的内表面强力接触,可以得到良好的密封性。
作为其他结构,所述下侧罩也可以支承于从所述横侧板向横向外方突出设置的支承托架。
由此,可以经由从脱粒装置的横侧板向横向外方突出的支承托架将下侧罩支承在从横侧板离开的位置。
作为其他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横侧板中的比所述片材靠上侧的部分的上侧罩,所述片材的上端部相对于所述上侧罩以从横向内侧叠合的状态连结。
由此,可以利用上侧罩覆盖操作部件的上侧。另外,由于在与该上侧罩的横向内侧叠合的状态下将片材的上端与上侧罩连结,因此,不会导致例如秸秆屑或尘埃从片材的上端侵入到片材的内侧的不良情况。
作为其他结构,所述上侧罩也可以支承于从所述横侧板向横向外方突出设置的支承托架。
由此,可以经由从脱粒装置的横侧板向横向外方突出的支承托架将上侧罩支承在从横侧板离开的位置。
附图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从左侧观察脱粒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带传动机构和传动部罩的左视图。
图4是表示带传动机构的左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的图。
图6是图3的VI-VI剖视图。
图7是表示传动部罩的立体图。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9是机体后部的俯视图。
图10是配置有罩部件的部位的机体后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11是配置有罩部件的部位的机体后部的侧视图。
图12是配置有罩部件的部位的机体后部的立体图。
第三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14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传动箱、位置保持机构以及解除机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传动箱、升降连动操作机构以及强制切断操作机构的图。
图17是表示工作状态的强制切断操作机构的图。
图18是表示上侧罩、片材、下侧罩等的配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上侧罩、片材、下侧罩等的配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2 履带行驶装置
9 供给链
10 脱粒装置
34 一次处理物回收部
35 二次处理物回收部
51 副轴
130 传动部罩(罩)
130a 长孔
130b 弯折部
135 前部罩
E 发动机
第二实施方式
9 供给链
10 脱粒装置
10a 横侧壁
12 秸秆输送装置
13 秸秆切断装置(秸秆碎断装置)
18 侧罩
19 下罩体(侧罩)
31 上表面部
32 上倾斜面部
32a 宽广部
33 下倾斜面部
C 罩部件
P 输送终端部
第三实施方式
6 脱粒装置
6A 横侧板
15 供给链
35 供给链离合器(离合器机构)
51 切断用马达(促动器)
72 上侧罩
73 片材
74 下侧罩
74a 弯折部
77 上支承托架(支承托架)
78 下支承托架(支承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以及图2所示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具备机架1和对机架1进行支承的履带行驶装置2。该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在机架1的前部右侧配置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驾驶部4由驾驶室3覆盖。在驾驶部4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E(参照图5)。
该联合收割机在前部具备收割直立谷秆的收割部6,将被供给由收割部6收割的收割谷秆的脱粒装置10配置在机架1的左侧。将积存从脱粒装置10供给的谷粒的谷粒积存箱7配置在脱粒装置的右侧。另外,谷粒积存箱7位于驾驶室3的后方,具备将所积存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8。
脱粒装置10在左侧部具备对来自收割部6的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的供给链9。如图2所示,该脱粒装置10在内部形成有脱粒室25,并且,将对利用供给链9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筒11收容于脱粒室25。
如图1及图2所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将从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排出的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的秸秆输送装置12。另外,该联合收割机在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具备秸秆碎断装置13。该秸秆碎断装置13构成为可以选择将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碎断后向下方排出的碎断处理和不将秸秆碎断地从机体后方排出的处理。
如图1所示,收割部6具备: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分禾器14、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扶禾装置15、切断装置16、以及输送装置17。分禾器14将田地的直立谷秆分开,扶禾装置15扶起分开后的直立谷秆,切断装置16将被扶起的直立谷秆的根部切断。输送装置17将由切断装置16切断了根部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以便将其交接到供给链9。
在脱粒装置10中的供给链9所处的一侧的横侧部(左侧部)的机体横向最外侧设置有侧罩18。侧罩18被上下分割为上侧的上罩体19和下侧的下罩体20而构成。上侧的上罩体19前后分割而构成。下侧的下罩体20前后分割而构成。上述前后的上罩体19和前后的下罩体20分别装卸自如地被支承。
〔脱粒装置〕
如图2所示,脱粒室25配置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在该脱粒室25中,以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势的旋转轴芯Y1为中心旋转自如地支承有脱粒筒11。在脱粒筒11的下侧,设置有配置在以旋转轴芯Y1为中心的圆弧区域的承接网27。在该脱粒装置10中,通过将利用供给链9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的穗梢部分供给到承接网27的上表面与脱粒筒11的下侧之间来进行脱粒处理。
分离滚筒28以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姿势的滚筒轴芯X1为中心旋转自如地配置在脱粒室25的后方,在该分离滚筒28的后方设置有将尘埃排出到外部的排尘风扇29。另外,分离滚筒28作为通过与从脱粒室25的送尘口46排出的排出物接触而促进排出物中包含的谷粒等的流下的扩散筒发挥功能。排尘风扇29将通过脱粒处理等产生的尘埃排出。
对从承接网27漏下的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的摆动分选装置30配置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在该摆动分选装置30的下侧配置有向精分选区域供给分选风的主风选机31和向粗分选区域供给分选风的第一副风选机32,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在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配置有第二副风选机33。该第二副风选机33向由后述的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5回收的二次处理物供给分选风。
在摆动分选装置30的下侧具备回收由摆动分选装置30分选出的作为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在其后方具有回收来自摆动分选装置30的作为二次处理物的未处理物(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5。
摆动分选装置30具备:筛箱36、粗分选用的第一振动板37、使用多个线材的前筛部38、粗分选用的第二振动板39、使用多个线材的后筛部40、粗分选用的上筛41、粗分选用的逐稿器(ストローラック)42、引导板43、以及精分选用的下筛44。
筛箱36通过偏心凸轮式的摆动驱动机构45而摆动。第一振动板37设置在筛箱36的粗分选区域的前部侧。第一振动板37随着筛箱36的摆动,一边将从承接网27的前部侧漏下的分选对象物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比重分选。
前筛部38从第一振动板37的后端部朝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并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以设定间隔设置。该前筛部38一边解开来自第一振动板37的分选对象物,一边向上筛41的前端部供给。
第二振动板39在筛箱36的粗分选区域的后部侧设置在送尘口46的下方。第二振动板39随着筛箱36的摆动,一边将来自送尘口46的分选对象物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比重分选。
后筛部40从第二振动板39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延伸,并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以设定间隔设置。后筛部40一边解开来自第二振动板39的分选对象物,一边向上筛41的后端部以及逐稿器42供给。
上筛41设置在筛箱36的粗分选区域中的第一振动板37的后下方。上筛41随着筛箱36的摆动,一边将来自前筛部38的分选对象物、从承接网27的后部侧漏下的分选对象物、来自后筛部40的分选对象物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筛选。
逐稿器42在筛箱36的粗分选区域的后部侧连接设置在上筛41的后端部。逐稿器42随着筛箱36的摆动,一边将来自后筛部40的分选对象物、来自上筛41的分选对象物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筛选。
引导板43设置在筛箱36的精分选区域的前部侧。引导板43随着筛箱36的摆动,将从上筛41的前部侧漏下的分选对象物朝向后下方以流下的方式引导。
下筛44设置在筛箱36的精分选区域的后部侧。该下筛44随着筛箱36的摆动,一边将从上筛41的后部侧漏下的分选对象物、来自引导板43的分选对象物向后方移送,一边进行筛选。下筛44构成为能够从机体横向外方(左方)装卸。
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设置在下筛44的下方,并具备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机体的右方输送的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在该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右端部,配置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谷粒积存箱7扬谷输送的扬谷装置48。
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5在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的后方设置在逐稿器42的下方,并具备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向机体的右方输送的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在该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的右端部,配置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还原到摆动分选装置30的二次还原装置50。
〔动力传递路径〕
如图3~图5所示,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副轴51设置在脱粒装置10的前下方。横跨副轴51的右端部和发动机E的输出轴Ea而设置有将发动机E的输出轴Ea的动力向副轴51传递的带传动机构52。横跨副轴51的左右中间部和中继轴53而设置有将副轴51的动力向中继轴53传递的锥齿轮传动机构54。
横跨中继轴53、脱粒筒11的脱粒筒轴11a以及中继轴55而设置有将中继轴53的动力向脱粒筒11的脱粒筒轴11a以及中继轴55传递的带传动机构56。横跨中继轴55和中继轴57而设置有将中继轴55的动力向中继轴57传递的带传动机构58。横跨中继轴57和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12a横跨而设置有将中继轴57的动力向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12a传递的锥齿轮传动机构59。
横跨副轴51的左端部和中继轴60而设置有将副轴51的动力向中继轴60传递的齿轮传动机构61。在机体横向外侧部(脱粒装置10的左侧部)设置有带传动机构62、63、64、65、66、67。另外,其中,配置在前侧的三个带传动机构63、64是本发明的带式传动机构的具体例。
横跨中继轴60、主风选机31的旋转轴31a以及第一副风选机32的旋转轴32a而设置有将中继轴60的动力向主风选机31的旋转轴31a以及第一副风选机32的旋转轴32a传递的带传动机构62。带传动机构62具备:设置于中继轴60的输出带轮68、设置于主风选机31的旋转轴31a的输入带轮69、设置于第一副风选机32的旋转轴32a的输入带轮70、以及卷绕于输出带轮68和输入带轮69、70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71。传动带71也卷绕于张紧带轮72以及带轮73。
横跨中继轴60和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旋转轴47a而设置有将中继轴60的动力向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旋转轴47a传递的带传动机构63。带传动机构63具备:设置于中继轴60的输出带轮74、设置于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旋转轴47a的输入带轮75、以及卷绕于输出带轮74和输入带轮75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76。传动带76也卷绕于张紧带轮77。传动带76相比传动带71位于机体横向外侧(左侧)。横跨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旋转轴47a和扬谷装置48的旋转轴48a而设置有将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旋转轴47a的动力向扬谷装置48的旋转轴48a传递的锥齿轮传动机构78。
横跨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旋转轴47a、第二副风选机33的旋转轴33a以及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的旋转轴49a而设置有将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旋转轴47a的动力向第二副风选机33的旋转轴33a以及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的旋转轴49a传递的带传动机构64。带传动机构64具备:设置于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旋转轴47a的输出带轮79、设置于第二副风选机33的旋转轴33a的输入带轮80、设置于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的旋转轴49a的输入带轮81、以及卷绕于输出带轮79和输入带轮80、81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82。传动带82也卷绕于张紧带轮83以及带轮84。传动带82相比传动带76位于机体横向外侧(左侧)。
横跨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的旋转轴49a和中继轴85而设置有将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的旋转轴49a的动力向中继轴85传递的链传动机构86。横跨中继轴85和二次还原装置50的旋转轴50a而设置有将中继轴85的动力向二次还原装置50的旋转轴50a传递的锥齿轮传动机构87。
横跨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的旋转轴49a、分离滚筒28的旋转轴28a、中继轴88以及驱动箱89的输入轴89a而设置有将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的旋转轴49a的动力向分离滚筒28的旋转轴28a、中继轴88以及驱动箱89的输入轴89a传递的带传动机构65。带传动机构65具备:设置于二次处理螺旋装置49的旋转轴49a的输出带轮90、设置于分离滚筒28的旋转轴28a的输入带轮91、设置于中继轴88的输入带轮92、设置于驱动箱89的输入轴89a的输入带轮93、以及卷绕于输出带轮90和输入带轮91、92、93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94。传动带94也卷绕于带轮95、96。传动带94相比传动带82位于机体横向外侧(左侧)。
横跨中继轴88和摆动驱动机构45的驱动轴45a而设置有将中继轴88的动力向摆动驱动机构45的驱动轴45a传递的带传动机构66。带传动机构66具备:设置于中继轴88的输出带轮97、设置于摆动驱动机构45的驱动轴45a的输入带轮98、以及卷绕于输出带轮97和输入带轮98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99。传动带99也卷绕于张紧带轮100。传动带99相比传动带94位于机体横向内侧(右侧)。
横跨驱动箱89的输入轴89a和秸秆碎断装置13的输入轴13a而设置有将驱动箱89的输入轴89a的动力向秸秆碎断装置13的输入轴13a传递的带传动机构67。带传动机构67具备:设置于驱动箱89的输入轴89a的输出带轮101、设置于秸秆碎断装置13的输入轴13a的输入带轮102、以及卷绕于输出带轮101和输入带轮102的动力传递用的传动带103。传动带103也卷绕于张紧带轮104。传动带103相比传动带94位于机体横向内侧(右侧)。
驱动箱89具备:输入轴89a、输出轴89b、以及将输入轴89a的动力向排尘风扇29的旋转轴29a及输出轴89b传递的齿轮传动机构89c。在输出轴89b上设置有驱动供给链9的驱动链轮105。
如图3~图6所示,在该传动结构中,设置有对传动带82施加张力的张紧机构109。张紧机构109具备:与传动带82接触的张紧带轮83、对张紧带轮83进行支承的能够摆动的张紧臂110、对张紧臂110向张紧带轮83与传动带82接触的一侧摆动施力的弹簧111、安装有弹簧111中的与张紧臂11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杆112、以及操作杆113。
张紧带轮83从下方与传动带82中的下侧路径部分接触。张紧臂110能够绕与一次处理螺旋装置47的旋转轴47a相同的轴心摆动。
在左侧的横侧板106上设置有对杆112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16。由此,构成为通过人为地操作操作杆113,能够将传动带82自由切换到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
在该脱粒装置10中,如图6所示,在左侧的横侧板106的外方,相对于横侧板106装卸自如地具备中罩体119。该中罩体119具备:越到上侧越接近横侧板106的倾斜姿势的上端倾斜部119a、以及垂直姿势的中间壁部119b。另外,该中罩体119的下端部以与下罩体20的上端部分稍微重叠的位置关系配置。
〔传动部罩〕
如图3、图6、图7所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如上所述,在比脱粒装置10的左侧的横侧板106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带传动机构63、64、65、66、67,尤其是,配置有在前侧配置的三个带传动机构63、64的下侧的传动部罩130(本发明的罩的一例)。
该传动部罩130抑制如下不良情况,即异物等从下罩体20的下端向配置有带传动机构63、64的空间侵入。即,从机架1向机体外方突出设置有多个撑条131,配置成在这些撑条131上载置传动部罩130,使贯穿传动部罩130的固定螺栓132与撑条131的螺母部拧合,从而将传动部罩130支承于机架1。
传动部罩13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有多个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孔130a。另外,传动部罩13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被一分为二的结构。将两个传动部罩130中的、配置在后部的传动部罩的后端设定在相比履带行驶装置2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位置,通过将该后端朝向上方弯折而形成弯折部130b。另外,该弯折部130b利用螺钉134支承于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的支承片133。
如图3所示,将传动部罩130的前端设定在延伸至比副轴51靠前侧的位置。并且,在从传动部罩130的前端部分与上方相连的部位具备无孔的前部罩135。该前部罩135支承于下罩体20的前端位置。该下罩体20也使用无孔的板状,并配置在输出带轮74的前方。
这样,用于驱动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和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5的带传动机构63、64配置在下罩体20的下端的附近,因此,配置在包括与该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和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5的下侧对应的部位在内的区域。由此,即便田地的谷秆等从下罩体20的下端向内方侵入,传动部罩130也可以阻止侵入并抑制与带传动机构接触的不良情况。
另外,由于在传动部罩130上形成有多个长孔130a,因此,即便在秸秆屑或尘埃从由供给链9输送的收割谷秆落到带传动机构63、64的状况下,也可以将它们从长孔130a向下方排出而消除堆积在传动部罩130的上表面的不良情况。
另外,如图3所示,由于是将传动部罩130的后端位置延伸到相比履带行驶装置2的后端到达后方的位置的结构,在该后端位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弯折部130b,因此,即便在机体的行驶时泥土从履带行驶装置2的后端向上方溅起,传动部罩130也会挡住该泥土,也不会使泥土附着在带传动机构上。由此,带传动机构不会导致因泥土附着而使得传动性能降低、损伤。
并且,由于将传动部罩130的前端位置设定在与副轴51对应的位置,因此,例如,即便以在副轴51的轴端具备带轮并利用带传动机构将来自该带轮的驱动力传递到脱粒装置10的方式构成传动机构,也能够用传动部罩130覆盖副轴51的下方。
通过具备前部罩135,即便是形成从前部位置的下罩体20的前端部向前方开放的空间的结构,也可以用前部罩135覆盖该空间,可以阻止谷秆从该部位侵入的不良情况而良好地进行带传动机构的传动。
由于传动部罩130是在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结构,因此,装卸罩时的操作变得容易,例如,在维护时,不用拆卸所有的罩,仅拆卸与需要维护的部位对应的罩即可应对。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对具有与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与实施方式共用的编号、附图标记)。
(a)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仅在横跨与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对应的位置和与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5对应的位置的区域具备传动部罩130。即,由于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和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5配置在多个带传动机构中的较低位置,因此,通过以从下侧覆盖它们的方式配置传动部罩130,从而可以有效抑制与带传动机构的接触。
(b)也可以在从与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对应的位置到达相比履带行驶装置2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位置的区域具备传动部罩130。在该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在传动部罩130的后端不形成弯折部130b的结构。
(c)传动部罩130由一体物构成。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那样,与将传动部罩130分割为多个的结构相比,结构简化,也容易提高传动部罩130整体的强度。
(d)在传动部罩130上不形成前后方向上长的长孔130a而形成圆孔、横向长的孔,由此也可以从传动部罩130向下方排出谷秆。
(e)在前部罩135上形成孔。该孔只要是阻止谷秆从前方侵入这种程度的开口直径即可,不仅可以排出内部的尘埃,而且也可以抑制内部温度的上升。
(f)在实施方式中,将传动部罩130支承于机架1,但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构成为支承在下罩体20的内侧。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可以一体地装卸下罩体20和传动部罩130,维护变得容易。
(g)将前部罩135支承于机架1或脱粒装置10的横侧板106。或者,将前部罩135与传动部罩130一体地形成。根据该结构,可以提高前部罩135的支承强度。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具备对利用供给链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8所示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具备机架1和对机架1进行支承的履带行驶装置2。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在机架1的前部右侧配置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驾驶部4由驾驶室3覆盖。另外,在驾驶部4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E。另外,图中的F表示“前方向”,B表示“后方向”。
该联合收割机在前部具备收割直立谷秆的收割部6,将被供给由收割部6收割的收割谷秆的脱粒装置10配置在机架1的左侧。将积存从脱粒装置10供给的谷粒的谷粒积存箱7配置在脱粒装置10的右侧。另外,谷粒积存箱7位于驾驶室3的后方,具备将所积存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8。
脱粒装置10在左侧部具备对来自收割部6的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的供给链9,将对利用供给链9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筒11收容于脱粒装置10的上部的脱粒室。
如图8所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将从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排出的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的秸秆输送装置12。另外,该联合收割机在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具备秸秆碎断装置13(秸秆切断装置的一例)。该秸秆碎断装置13构成为可以选择将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碎断后向下方排出的碎断处理和不将秸秆碎断地向机体后方排出的排出处理。
收割部6具备: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分禾器14、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扶禾装置15、切断装置16、以及输送装置17。分禾器14将田地的直立谷秆分开,扶禾装置15扶起分开后的直立谷秆,切断装置16将被扶起的直立谷秆的根部切断。输送装置17将由切断装置16切断了根部的收割谷秆向后方输送,以便将其交接到供给链9。
在脱粒装置10中的供给链9所处的一侧的横侧部(左侧部)的机体横向最外侧设置有侧罩18。侧罩18由配置在上侧的前后两个部位的上罩体19和配置在下侧的前后两个部位的下罩体20构成。上述前后的上罩体19和前后的下罩体20分别装卸自如地被支承。
如图8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构成为具备:通过摆动对在脱粒筒11的脱粒处理中得到的处理物进行分选的摆动分选部22、供给分选风的风选机23、用于回收一次处理物并将其供给到谷粒积存箱7的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4、用于回收二次处理物并将其还原到摆动分选部22的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5、以及将从脱粒室排出的尘埃排出的排尘风扇26。
〔秸秆输送装置和秸秆碎断装置〕
如图8、图9所示,秸秆输送装置12以将从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送出的秸秆向斜后方输送的方式设定输送方向。该秸秆输送装置12构成为具备:对秸秆的根部进行夹持输送的秸秆输送链12a、以及输送秸秆的穗梢部分的穗梢卡定输送部12b。
秸秆碎断装置13构成为,在切割刀壳体28的内部在以沿着机体横向的姿势配置的一对驱动轴的一方具备圆板状的多个供给刃29,在另一方具备圆盘状的多个切断刃30。在该秸秆碎断装置13中构成为,通过以不同的速度驱动各个驱动轴旋转,从而可以在供给刃29与切断刃30之间切断秸秆。
在切割刀壳体28的上表面,以横向姿势的支承轴为中心而开闭自如地具备盖体28a。通过将该盖体28a维持在封闭的姿势,从而将利用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向机体后方排出,通过打开盖体28a,从而向切割刀壳体28的内部供给秸秆并实现碎断。
另外,如图9、图11、图12所示,秸秆碎断装置13在切割刀壳体28的侧部中的、配置有供给链9的一侧(左侧)的外表面配置有对一对驱动轴进行驱动的齿轮类等的驱动部(未图示),在覆盖该驱动部的上方的位置具备板状的上部壁28b。
〔罩部件〕
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在从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向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始端位置交接秸秆时,通过脱粒装置10中的脱粒处理而产生的秸秆屑等也有时未被交接到秸秆输送装置12而从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向后方送出。由于这样送出的秸秆屑等也有时会滞留,因此,具有将该秸秆屑等高效地向下方排出的罩部件C。
如图9、图11所示,供给链9卷绕在配置于输送终端侧的驱动链轮9a上,将卷绕在该驱动链轮9a上的部位中的最后端表示为输送终端位置P。在该输送终端位置P的下侧,形成有在被脱粒装置10的横侧壁10a和上罩体19的内壁包围的状态下向下方开放的空间,构成为可以经由该空间将秸秆屑等向下方排出。
如图9~图12所示,罩部件C在比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P靠后方的位置配置在比切割刀壳体28的上部壁28b靠前侧的位置。并且,罩部件C配置在侧罩18的上罩体19和脱粒装置10的横侧壁10a之间,并且配置在秸秆输送装置12的下侧。
罩部件C一体地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表面部31、从上表面部31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姿势的上倾斜面部32、以及从上倾斜面部32的下端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姿势的下倾斜面部33。
即,罩部件C配置在供给链9的输送方向的正后方。另外,罩部件C的上表面部31是前端部稍微向下方位移的平缓的倾斜姿势,该上表面部31以与供给链9的输送路径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配置。另外,该上表面部31处于比切割刀壳体28的上部壁28b的上表面高的位置。
如图11所示,上倾斜面部32的上表面被设定为与上罩体19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罩部件C的上表面部31的前端位置Q被设定在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与切割刀壳体28的前端位置的大致中央位置。并且,罩部件C的上倾斜面部32的前端与下倾斜面部33的前端的边界位置、即在罩部件C中最向前侧突出的部位的位置,配置在比供给链9的驱动链轮9a的轴芯稍靠上侧的位置。
该罩部件C通过金属材料的冲压加工而成形为图11、图12所示的形状,如图9、图11所示,上表面部31的前端位置Q与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P之间的间隔R被设定为秸秆屑等的平均的尺寸程度。
如图10、图12所示,在上倾斜面部32形成有使该上倾斜面部32的横向宽度比上表面部31的横向宽度大的宽广部32a。该宽广部32a以向机体外方伸出的方式使一侧部向外方突出地设定上倾斜面部32的形状而形成,该突出部分配置成进入构成侧罩18的上罩体19的内部。
并且,下倾斜面部33的横向宽度被设定为与上倾斜面部32的下端侧的横向宽度相等的值。
这样,由于具备罩部件C,因此,在脱粒装置10产生的秸秆屑等未从供给链9交接到秸秆输送装置12的情况下,该秸秆屑等成为一部分搭在罩部件C的上表面部31的状态。与此相对,由于罩部件C具备从上表面部31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姿势的上倾斜面部32,因此,即便在从供给链9连续地送出秸秆屑等而导致秸秆屑等出现暂时滞留的状态,秸秆屑等也会从上表面部31沿着上倾斜面部32落下。由此,可以将秸秆屑等顺畅地送出。
另外,由于罩部件C配置在秸秆输送装置12的下侧,因此,也可以使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的根部部分在与罩部件C的上表面部31接触的状态下移动而扫落堆积在该上表面部31的秸秆。
罩部件C具备以向上罩体19(侧罩18)侧伸出的方式使宽度比上表面部31的宽度宽的宽广部32a,该宽广部32a的突出侧进入上罩体19的内部空间,因此,可以减小上倾斜面部32与上罩体19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在秸秆屑等沿着上倾斜面部32向下方滑落时,即便向机体外侧移动,宽广部32a也可以消除进入上倾斜面部32与上罩体19之间的间隙的不良情况,可以在上倾斜面部32可靠地引导秸秆屑等。
并且,由于在罩部件C具备从上倾斜面部32的下端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姿势的下倾斜面部33,因此,在秸秆屑等与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P接触而向下侧输送并被送出到下侧后,可以利用下倾斜面部33抑制秸秆屑等向前方移动的现象。由此,可以防止秸秆屑等卷绕在供给链上的不良情况。另外,即便秸秆屑等欲进入上表面部31以及上倾斜面部32的下方空间,也可以利用下倾斜面部33来防止进入,并且可以将与下倾斜面部33接触的秸秆屑等向后下方引导。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对具有与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与实施方式共用的编号、附图标记)。
(a)作为罩部件C,构成为具备上表面部31和上倾斜面部32而不具备下倾斜面部33。该罩部件C理想的是具备下倾斜面部33,但即便不具备下倾斜面部33,也可以消除秸秆屑等滞留在比供给链9的输送终端位置靠后方的位置的不良情况。
(b)在上倾斜面部32不形成宽广部32a而构成罩部件C。通过具备宽广部32a来提高秸秆屑等向下方的引导性能,但即便不具备该宽广部32a,也可以向下方排出秸秆屑等。
(c)以水平姿势形成罩部件C的上表面部31。通过这样设为水平姿势,也不会损害罩部件C的功能,可以进行秸秆屑等向下方的排出。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将脱粒处理后的秸秆从供给链交接到秸秆输送链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如图13及图14所示,本发明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在利用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自行行驶的行驶机体2的前部设置有收割直立谷秆的收割部3。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右侧具备周围由舱室4覆盖的驾驶部5。在驾驶部5的后方,以沿横向排列的位置关系配备有对由收割部3收割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6和积存通过脱粒处理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7。在驾驶部5的驾驶座位8的下方,具备作为驱动机体各部分的动力源的发动机9。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3以及图14中用附图标记(F)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前侧,图13以及图14中用附图标记(B)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后侧。图14中用附图标记(L)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左侧,图14中用附图标记(R)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右侧。
收割部3具备:对作为收割对象的直立谷秆的根部进行分禾引导的分禾器10、将分开后的直立谷秆呈纵向姿势扶起的多个扶禾装置11、将被扶起的直立谷秆的根部切断的推剪型的收割装置12、以及一边将收割谷秆的姿势从纵向姿势逐渐变更为横躺姿势一边向后方输送并供给到脱粒装置6的输送装置13等。输送装置13的上方侧被防尘罩14覆盖。
在脱粒装置6的左侧部具备将收割谷秆输送到脱粒装置6的供给链15和与该供给链15的上方侧相向地设置的夹持导轨16。在脱粒装置6的后方具备将来自脱粒装置6的秸秆切断的秸秆切割刀17。在谷粒箱7具备将谷粒箱7积存的谷粒向机外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8。
〔脱粒装置〕
如图13、图14所示,脱粒装置6一边利用供给链15和夹持导轨16夹持输送收割谷秆的根部侧,一边在脱粒室19内对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室19设置有脱粒筒20。脱粒筒20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芯Y1旋转。另外,脱粒装置6的左外侧被多个外装罩23覆盖。这些外装罩23分别装卸自如地被设置。
如图15所示,在脱粒装置6的下部,具备对来自脱粒室19的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并且一边将分选对象物向机体后方移送一边进行筛选的摆动分选装置25,并且,设置有向摆动分选装置25吹送分选风的风选机26、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处理回收部27、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回收部28等。
〔供给链的驱动结构〕
如图15所示,在脱粒装置6的后部位置,在左外侧部具备传动箱30,在该传动箱30中具备驱动链轮31,横跨该驱动链轮31和前方的从动链轮32而卷绕有供给链15。在传动箱30中具备输入带轮33,经由传动带34向该输入带轮33传递来自发动机9的驱动力。
如图15~图17所示,在传动箱30的内部,内置有将与输入带轮33一体旋转的输入轴33a的旋转力传递到供给链离合器35(离合器机构的一例)的齿轮传动机构,具备将来自该供给链离合器35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链轮31的驱动轴31a的传动机构。
供给链离合器35(离合器机构)构成为能够自由切换到将来自输入带轮33的输入轴33a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链轮31的驱动轴31a的传动状态和不传递的切断状态。传动箱30将对供给链离合器35进行断续操作的离合器操作轴36支承为能够绕与转动轴芯Y2相同的轴芯转动自如,在该离合器操作轴36的外端部分具备离合器操作臂37。
另外,转动轴芯Y2为越到下端侧越向机体前侧位移的倾斜姿势,因此,离合器操作轴36也成为倾斜姿势。
在该结构中,将供给链离合器35维持在切断状态的离合器操作臂37的姿势称为断开姿势,将供给链离合器35设定为传动状态的离合器操作臂37的姿势称为接合姿势。
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具体结构,但供给链离合器35具有相对于驱动链轮31的驱动轴31a移动自如地花键嵌合的离合器部件,通过将形成于该离合器部件的卡合爪选择性地操作到与上述齿轮传动机构的齿轮卡合的位置和分离的位置,从而实现传动状态和切断状态的切换。离合器操作臂37通过以转动轴芯Y2为中心进行摆动来切换离合器部件的位置,从而设定为供给链离合器35中的传动状态和切断状态中的任一个。
构成供给链离合器35的离合器部件利用螺旋弹簧等向传动位置被施力。另外,在传动箱30的内部,具备在离合器部件移动操作到了切断位置时使制动力作用于驱动链轮31的摩擦多板式的制动机构。
根据该结构,在操作力不从外部作用的情况下,离合器操作臂37被保持在传动姿势,供给链离合器35被维持在传动状态。与此相对,在离合器操作臂37被操作到了切断姿势的情况,离合器部件移动,从而切断基于供给链离合器35进行的传动,并且,利用制动机构使制动力作用于驱动链轮31,实现供给链15的迅速的停止。
〔供给链离合器的操作结构〕
如图16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与收割部3的上升和下降连动地对供给链离合器35进行切断操作和下降操作的升降连动操作机构U,并且具备与停止开关50的人为操作连动地进行供给链离合器35的切断操作的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
另外,在图16中表示传动箱30的侧视时结构,升降连动操作机构U和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的一部分(由双点划线包围的区域)表示俯视时结构。
〔升降连动操作机构〕
升降连动操作机构U由如下的机械式的机构构成,该机械式的机构在处于收割高度的收割部3上升到了非收割高度时,与该上升连动地将离合器操作臂37操作到断开姿势,在上升到了非收割高度的收割部3下降到了收割高度时,将离合器操作臂37操作到接合姿势。
即,在处于收割高度的收割部3上升到了非收割高度时,连动线44的内线44a的张力与上升连动地上升,通过该张力的作用,连动曲轴臂42以曲轴支承轴41为中心进行转动,连动销45与离合器操作臂37强力抵接,通过该抵接,使离合器操作臂37以转动轴芯Y2为中心进行转动而操作到断开姿势并将供给链离合器35操作到切断状态。
与此相反,在收割部3从非收割高度下降到了收割高度时,连动线44的内线44a的张力降低,中立弹簧46使连动曲轴臂42恢复到图16所示的中立指定,从而使连动销45从离合器操作臂37离开,使该离合器操作臂37恢复到接合姿势,将供给链离合器35设定为传动状态。
〔强制切断操作机构〕
如图13、14所示,停止开关50设置成能够在脱粒装置6的外装罩23中的、靠近供给链15的输送始端部的部位从机体外方侧进行手动按压操作。
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构成为,在停止开关50被按压操作(ON操作)了时,使切断用马达51(参照图16)动作,将离合器操作臂37操作到图17所示的断开姿势,并维持该断开姿势。在行驶机体2具备取得停止开关50被按压操作了时的接通信号并控制切断用马达5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在切断用马达51的附近位置具备检测离合器操作臂37的摆动角的电位计(未图示)。
由此,控制装置在取得了停止开关50的接通信号时,基于从电位计反馈的信号使切断用马达51动作,直至离合器操作臂37达到规定的角度,在达到了断开姿势所对应的角度的时刻,执行使切断用马达51停止的控制。
如图16、17所示,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具备:利用切断用马达51的动作臂52进行操作的操作线53、利用由该操作线53的内线53a作用的张力进行动作的臂单元AU、随着臂单元AU的动作而进行滑动动作的滑动连杆54、随着该滑动连杆54的动作而进行摆动动作的中间臂部AM、以及随着该中间臂部AM的摆动动作而进行摆动动作的操作臂部AP。另外,图16、17所示的操作线53(在外线的部位标注附图标记)在内部具有内线53a,通过该内线53a的张力来实现操作。
臂单元AU具备:以纵向姿势的摆动支承轴55为中心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行驶机体2的第一臂56、以纵向姿势的切换支承轴57为中心弯曲自如地支承于该第一臂56的摆动端的第二臂58、以及用于维持以切换支承轴57为中心的第一臂56和第二臂58的相对姿势的肘节弹簧59。
该臂单元AU的第二臂58的摆动端利用纵向姿势的第一连结轴61与滑动连杆54的一端(后端)连结。另外,滑动连杆54在长度方向上滑动移动自如地支承于行驶机体2。
并且,臂单元AU在按压力(在图16中使滑动连杆54向右侧移动的力)从滑动连杆54经由第一连结轴61作用于第二臂58的摆动端的状态下,第一臂56和第二臂58维持图16所示的锁定姿势。
即,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第一臂56以摆动支承轴55为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的转动被限制,设置于第二臂58的基端的止动器58a与第一臂56抵接,肘节弹簧59的作用力在维持该姿势的方向上进行作用。
另外,在该状态下,以将摆动支承轴55的轴芯与第一连结轴61的轴芯连接的止点(dead point)为基准,切换支承轴57的轴芯在该图中处于左侧,因此,利用肘节弹簧59的作用力维持该姿势,臂单元AU挡住来自滑动连杆54的按压力。
与此相对,在操作线53的张力起作用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第一臂56以摆动支承轴55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切换支承轴57的位置超过止点向右侧移动。由此,第二臂58从图16所示的锁定姿势到达图17所示的锁定解除姿势,利用肘节弹簧59的作用力维持锁定解除姿势。
操作臂部AP为了相对于行驶机体2与纵向姿势的操作支承轴62一体地转动而具备与该操作支承轴62的上端连结的上部臂63和与该操作支承轴62的下端部连结的下部臂64,并且,在它们之间具备与操作支承轴62连结的中部臂65。
在上部臂63的摆动端具备能够与离合器操作臂37抵接的操作销66。另外,切断用弹簧67的作用力作用于中部臂65。尤其是,切断用弹簧67的施力方向被设定为,在利用来自该切断用弹簧67的作用力而使操作支承轴62转动的情况下,利用伴随着该转动而从上部臂63的操作销66作用于离合器操作臂37的操作力,将离合器操作臂37操作到断开姿势,将供给链离合器35操作到切断状态。
中间臂部AM将中间臂68的基端部分(在图16中为右端)经由第二连结轴68a摆动自如地连结到滑动连杆54的另一端(前端),将中间臂68的摆动侧部分(在图16中为左端)经由第三连结轴68b摆动自如地连结到下部臂64的摆动端。
〔强制切断操作部的动作方式〕
由于这样构成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因此,在切断用马达51不被驱动而使得操作线53的张力不作用的情况下,第一臂56和第二臂58被维持在图16所示的锁定姿势。由此,滑动连杆54的移动被限制,离合器操作臂37被维持在接合姿势,供给链离合器35被维持在传动状态。
这样,在离合器操作臂37处于接合姿势的状态下,在停止开关50被按压操作而使切断用马达51工作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伴随着动作臂52的摆动,张力作用于操作线53,第一臂56以摆动支承轴55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摆动,第二臂58从锁定姿势脱落并到达该图所示的锁定解除姿势。
由此,成为第一臂56和第二臂58能够较大地沿顺时针方向位移的状态,允许滑动连杆54向按压方向(在图17中为右侧)的位移。该位移的结果是,允许利用切断用弹簧67的作用力进行的操作支承轴62的转动,随着上部臂63的摆动,操作销66与离合器操作臂37强力抵接,其结果是,该离合器操作臂37向断开姿势位移,供给链离合器35成为切断状态。由此,供给链15停止。
尤其是,在第一臂56和第二臂58到达锁定解除姿势后,肘节弹簧59的作用力从上部臂63的操作销66持续作用于离合器操作臂37,因此,即便在操作线53的张力降低的情况下,离合器操作臂37也不会恢复到接合姿势,可以将供给链离合器35维持在切断状态。另外,在这样通过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将供给链离合器35操作到切断状态后,在将作业中断等状况下,打开外装罩23等,人为地将臂单元AU的第一臂56和第二臂58操作到锁定状态。
〔供给链离合器的操作系统的保护结构〕
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如图15中用双点划线所示,在脱粒装置6中的比配置有供给链15的一侧的横侧板6A靠外侧的位置具备前部罩71,并且,在其后侧以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位置关系具备上侧罩72、片材73和下侧罩74,进而在上侧罩的后侧具备后部罩75。
如图15、图18、图19所示,这些前部罩71、上侧罩72、片材73、下侧罩74以及后部罩75在俯视时相比配置有供给链15的空间接近脱粒装置6的横侧板6A的位置处,配置在从横侧板6A离开设定距离的位置。
前部罩71由钢材等金属板构成,配置在将切断用马达51的上方以及外侧覆盖的位置,在上部具备越到上侧越接近横侧板6A的倾斜姿势的前部倾斜板71a。另外,该前部罩71也可以由树脂板形成。
上侧罩72由钢材等金属材料构成,在传动箱30与传动带34的外侧,以将离合器操作臂37的一部分和升降连动操作机构U的方式在比驱动链轮31靠内侧的位置以纵向姿势配置。在该上侧罩72的上部,具备越到上侧越接近横侧板6A的倾斜姿势的上侧倾斜板72a。
如图18、图19所示,上侧罩72支承于从横侧板6A向横向外方突出设置的上支承托架77的突出端。另外,该上侧罩72也可以由树脂板形成。
片材73由能够柔软地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或树脂材料构成,其上端配置成与上侧罩72和后部罩75的下端的内侧重叠,利用多个螺钉(未图示)进行连结支承。
该片材73配置在将包括臂单元AU、中间臂部AM以及操作臂部AP包括在内的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的外侧覆盖的位置,其下端以从下侧罩74的上端的横向外侧进行覆盖的方式设定有纵向的长度。即,片材73的下端部延伸至比下侧罩74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该下端部配置成位于下侧罩74的横向外侧。
如图18、图19所示,下侧罩74由钢材等金属材料构成,配置于在俯视时与上侧罩72重叠的位置,在上端部形成有朝向横向外方弯折的弯折部74a。
下侧罩74支承于从横侧板6A向横向外方突出设置的多个下支承托架78的突出端。另外,该下侧罩74也可以由树脂板形成。
这样,前部罩71、上侧罩72、片材73以及下侧罩74将从切断用马达51的位置到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的区域的外方覆盖。因此,可以消除在经由操作线53对供给链离合器35进行切断操作的机械式的操作机构上附着秸秆屑或尘埃等的不良情况,可以将切断用马达51的驱动力传递到供给链离合器35而可靠地进行使供给链15的驱动停止的动作。
尤其是,通过将能够柔软地变形的片材73配置在传递来自操作线53的操作力的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的外方,从而即便在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的第一臂56摆动而使得与操作线53连结的连结位置与片材73接触的状况下,通过使片材73柔软到变形,由此允许该动作。
另外,通过以使片材73的上端与上侧罩72的下端的内侧重叠的方式进行支承,从而可以抑制尘埃等从上方侵入到片材73的内侧的不良情况。并且,通过将片材73的下端配置在与下侧罩74的上端的外侧重叠的位置,从而可以抑制尘埃等从片材73的下端侵入到片材73的内部的不良情况。
在该结构中,由于上侧罩72经由上支承托架77配置在从脱粒装置6的横侧板6A离开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横侧板6A与上侧罩72之间形成尘埃等不会侵入的空间。与此同样地,由于下侧罩74经由下支承托架78配置在从脱粒装置6的横侧板6A离开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横侧板6A与下侧罩74之间形成尘埃等不会侵入的空间。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对具有与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与实施方式共用的编号、附图标记)。
(a)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脱粒装置6,示出脱粒筒20以沿着行驶机体2的前后方向的姿势的旋转轴芯Y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脱粒装置,但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例如将脱粒筒20的旋转轴芯Y1设定为沿着行驶机体2的横向(左右方向)的姿势。
在这样构成的结构中,利用供给链15进行输送的谷秆的输送方向被设定为沿着行驶机体2的横向(左右方向),脱粒装置6的横侧板6A配置在行驶机体2的前侧或后侧,与此对应地配置片材73。
(b)强制切断操作机构V并不限于如实施方式所示具备连杆机构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利用齿轮将来自操作线53的操作力转换为旋转力,并对供给链离合器35进行切断操作。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具备使向供给链传递的驱动力接通或断开的离合器机构和将该离合器机构操作到切断状态的操作机构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19)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的供给链;以及
对利用所述供给链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
其中,
在所述脱粒装置具备: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处理物回收部、在所述一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后方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处理物回收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横向外侧部并将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一次处理物回收部以及所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的带式传动机构,
从下方覆盖所述传动机构的罩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
所述罩在前后方向上横跨与所述一次处理物回收部对应的位置和与所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对应的位置而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机体的下部具备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
所述罩相比与所述履带行驶装置的后端部对应的位置向后方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具备横跨所述脱粒装置的左右两侧部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副轴,
所述罩向前方延伸至与所述副轴对应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罩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弯折的弯折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罩在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罩上形成有多个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孔。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具备从前方覆盖所述传动机构的前端部的前部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前部罩中的、覆盖所述传动机构的面部由无孔的部件构成。
9.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供给链,所述供给链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利用所述供给链夹持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秆输送装置,所述秸秆输送装置在所述供给链的输送终端部接收由所述供给链从所述脱粒装置送出的秸秆并将其向后方输送;
秸秆切断装置,所述秸秆切断装置设置在所述供给链的后方且所述秸秆输送装置的下方,对由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进行切断处理;以及
侧罩,所述侧罩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横侧壁的外方,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供给链的输送终端部及所述秸秆切断装置,
其中,所述联合收割机在所述侧罩与所述脱粒装置的所述横侧壁之间,具备在所述供给链的输送终端部与所述秸秆切断装置中的所述侧罩所处的一侧的横侧部之间设置的罩部件,
所述罩部件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表面部和从所述上表面部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的倾斜姿势的上倾斜面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罩部件配置在所述秸秆输送装置的下侧。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上倾斜面部的横向宽度设定为比所述上表面部的横向宽度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上倾斜面部具备向所述侧罩侧伸出的宽广的宽广部,
所述宽广部进入所述侧罩的内部空间。
13.如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罩部件具备从所述上倾斜面部的下端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姿势的下倾斜面部。
14.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供给链,所述供给链将收割谷秆供给到脱粒装置;
离合器机构,所述离合器机构使向所述供给链传递的驱动力接通或断开;以及
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横侧板,能够利用促动器的驱动力将所述离合器机构从传动状态切换到断开传动的切断状态,
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操作机构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片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具备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横侧板中的比所述片材靠下侧的部分的下侧罩,
所述片材延伸至比所述下侧罩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并且,所述片材的下端部相对于所述下侧罩的上端部位于横向外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下侧罩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横向外方弯折的弯折部。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下侧罩支承于从所述横侧板向横向外方突出设置的支承托架。
18.如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具备从横向外方覆盖所述横侧板中的比所述片材靠上侧的部分的上侧罩,
所述片材的上端部相对于所述上侧罩以从横向内侧叠合的状态连结。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中,
所述上侧罩支承于从所述横侧板向横向外方突出设置的支承托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99450 | 2018-10-23 | ||
JP2018199450A JP7094197B2 (ja) | 2018-10-23 | 2018-10-23 | コンバイン |
JP2018-199449 | 2018-10-23 | ||
JP2018199449A JP7101591B2 (ja) | 2018-10-23 | 2018-10-23 | コンバイン |
JP2018-199451 | 2018-10-23 | ||
JP2018199451A JP2020065474A (ja) | 2018-10-23 | 2018-10-23 | コンバイ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83995A true CN111083995A (zh) | 2020-05-01 |
CN111083995B CN111083995B (zh) | 2023-12-12 |
Family
ID=70394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67718.1A Active CN111083995B (zh) | 2018-10-23 | 2019-06-27 | 联合收割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20200045945A (zh) |
CN (1) | CN111083995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03176A (ja) * | 1995-10-12 | 1997-04-22 | Kubota Corp |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
JPH11192014A (ja) * | 1998-01-06 | 1999-07-21 | Kubota Corp | 脱穀部構造 |
JP2008000036A (ja) * | 2006-06-20 | 2008-01-10 | Yanmar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2014000032A (ja) * | 2012-06-18 | 2014-01-09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2014103944A (ja) * | 2012-11-29 | 2014-06-09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2014166163A (ja) * | 2013-02-28 | 2014-09-11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40086A (ja) | 2003-07-24 | 2005-02-17 | Kubota Corp | コンバインの排ワラ処理構造 |
JP5048402B2 (ja) | 2007-06-27 | 2012-10-1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
JP2011160756A (ja) | 2010-02-12 | 2011-08-25 | Kubota Corp |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
JP6280793B2 (ja) | 2014-04-04 | 2018-02-14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
-
2019
- 2019-06-14 KR KR1020190070518A patent/KR2020004594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9-06-27 CN CN201910567718.1A patent/CN1110839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03176A (ja) * | 1995-10-12 | 1997-04-22 | Kubota Corp |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
JPH11192014A (ja) * | 1998-01-06 | 1999-07-21 | Kubota Corp | 脱穀部構造 |
JP2008000036A (ja) * | 2006-06-20 | 2008-01-10 | Yanmar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2014000032A (ja) * | 2012-06-18 | 2014-01-09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2014103944A (ja) * | 2012-11-29 | 2014-06-09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2014166163A (ja) * | 2013-02-28 | 2014-09-11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83995B (zh) | 2023-12-12 |
KR20200045945A (ko) | 2020-05-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299436B2 (en) | Integrated reversing system with belt engagement | |
JP2008136360A (ja) | 脱穀装置 | |
JP5020596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4684379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11083995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9863889B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4528724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8207287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14173550B (zh) | 联合收割机以及脱粒装置 | |
JP5763457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 |
JP7085981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14642117A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2022007477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04337070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06325557A (ja) | 脱穀装置 | |
JP4484441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排ワラ処理装置 | |
CN111328531A (zh) | 脱粒装置及联合收割机 | |
JP2002058320A (ja) | コンバインの搬送部の動力伝達構造 | |
JP3592221B2 (ja) | 刈取収穫機の排ワラ処理装置 | |
JP2023123834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24005013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02233230A (ja) | コンバインの穀稈移送装置 | |
JP3517203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 |
JP2002095343A (ja) | 刈取収穫機の排ワラ処理装置 | |
JP2007082455A (ja) | コンバイ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