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7952A -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7952A
CN110967952A CN201910886779.4A CN201910886779A CN110967952A CN 110967952 A CN110967952 A CN 110967952A CN 201910886779 A CN201910886779 A CN 201910886779A CN 110967952 A CN110967952 A CN 1109679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device
developing
developer
cover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867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7952B (zh
Inventor
押川雄树
藤原香弘
川岛直大
间濑隆介
土屋右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67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7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7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7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03G15/0898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for preventing toner scattering during operation, e.g. se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91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convey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e.g. augers
    • G03G15/0893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convey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e.g. augers in a closed loop within the sump of the developing device

Landscapes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logy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影辊与罩盖部件之间的间隙不易变窄的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在上罩盖(13r)(罩盖构件)中设置凸状支承部(13r4),其在长边方向的一部分中,形成为从通气口(13r2)的短边方向一端侧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突出地来遮蔽通气口(13r2),并在上罩盖(13r)中被设置为短边方向一端侧为悬臂支承,在短边方向另一端侧形成有间隙并对过滤器(13t)进行支承。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形成在图像承载体表面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和包括该显影装置的处理卡盒,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其多功能外围设备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对于设置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装置,已知以覆盖显影辊(显影剂承载体)的方式来设置罩盖部件(显影盒)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详细来说就是,被收容在显影装置内部的显影剂通过输送螺杆等输送部件来得到搅拌混合。被搅拌混合后的显影剂的一部分被供给到显影辊上。承载在显影辊上的显影剂通过与与显影辊相向而对的限厚刮板(显影剂限制部件)来被适量地规定限制后,到达与感光鼓(图像承载体)相向而对的位置。然后,在该对置位置上,承载在显影辊上的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的一部分移动到感光鼓的表面。这样,形成在感光鼓表面上的潜像被显影后形成调色剂图像。
其后,承载在显影辊上的显影剂(显影工序后的显影剂)在通过与罩盖部件(显影盒体)的对置位置后,从显影辊上脱离,返回显影装置的内部。
以往的显影装置中的显影辊和罩盖部件之间的间隙容易比目标范围窄。因此,承载在显影辊上的显影工序之后的显影剂不能顺利地输送到显影辊和罩盖部件之间的间隙中,并且可能从那里溢出后漏出到装置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88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辊与罩盖部件之间的间隙不易变窄的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该发明中的显影装置是对形成在图像承载体表面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辊,其与所述图像承载体对置或抵接;罩盖构件,其在该显影装置的上方被形成为覆盖所述显影辊,并具有能够使得该显影装置的内外进行通气的通气口;过滤器,其覆盖所述罩盖构件的所述通气口,并捕获收集调色剂进行通气;按压构件,其与在所述通气口里设置了所述过滤器状态下的所述罩盖构件嵌合,并在其与所述罩盖构件之间夹住并保持所述过滤器,所述罩盖构件具有在长边方向的一部分里从所述通气口的短边方向一端侧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突出以遮住所述通气口,并支承所述过滤器的凸状支承部,所述凸状支承部在所述罩盖构件中的所述短边方向一端侧被悬臂支持,在所述短边方向另一端侧形成有间隙。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显影辊与罩盖部件之间的间隙不易变窄的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图2所示是成像部的构成图。
图3(A)所示是从宽度方向看到的显影装置的上部的概要截面图,图3(B)所示是从宽度方向看到的显影装置的下部的概要截面图。
图4所示是从宽度方向看到的显影装置的循环路径的概要截面图。
图5(A)所示是出厂时的新品显影装置的概要截面图,图5(B)所示是新品显影装置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的状态的概要截面图。
图6所示是从侧面看到的显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7所示是从背面侧看到的显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A)所示是显影装置的立体图,图8(B)所示是卸除按压罩盖和过滤器的状态下的显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9所示是将按压罩盖安装在显影装置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A)-图10(D)所示是显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组装顺序的放大图。
图11所示是罩盖部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12(A)所示是与图11的X1-X1截面对应的显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要截面图,图12(B)所示是与图11的X2-X2截面对应的显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要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来对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还有,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首先,通过图1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全体的构成和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中,1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串列型彩色复印机,3是将原稿输送到原稿读取部的原稿输送部,4是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的原稿读取部,5是装载输出图像的排纸盘,7是收纳有用纸等片材P的供纸部,9是调整片材P的输送时机的对位辊(时机辊)。
另外,11Y、11M、11C、11BK表示形成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像的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13表示对形成在各感光鼓11Y、11M、11C、11BK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14表示将形成在各感光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7上的一次转印辊。
另外,17表示重叠转印有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像的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8表示用于将中间转印带17上的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P上的二次转印辊,20表示对片材P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28表示收容用于向显影装置13供给的各色(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
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的彩色图像形成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对于在感光鼓11Y、11M、11C、11BK上进行的造像处理,也可以参照图2。
首先,原稿通过原稿输送部3的输送辊来从原稿台被输送后载置到原稿读取部4的接触玻璃上。然后,在原稿读取部4中,被载置在接触玻璃上的原稿的图像数据被光学地读取。
详细来说就是,原稿读取部4对接触玻璃上的原稿的图像,一边照射来自于照明灯的光,一边进行扫描。然后,将原稿反射的光借助于反光镜组以及透镜,在彩色传感器上进行成像。原稿的彩色图像数据在彩色传感器中按照RGB(红、绿、蓝)的各种颜色分解光来被读取后,转换成电的图像信号。更进一步地,以RGB的颜色分解图像信号为基础,在图像处理部进行颜色变换处理、颜色补正处理、空间频率补正处理等的处理后,来获得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彩色图像数据。
然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各色的图像数据被送到写入部。然后,从写入部来的根据各色的图像数据的激光L(参照图2)分别朝着所对应的感光鼓11Y、11M、11C、11BK上被照射。
另一方面,四个感光鼓11Y、11M、11C、11BK分别在图1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然后,首先,感光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在与充电部12(参见图2)的对向部被均匀充电(充电工序)。如此,就在感光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形成了带电电位。然后,带电的感光鼓11Y、11M、11C、11BK表面到达各激光的照射位置。
在写入部中,对应于从四个光源来的图像信号的激光L在对应于各色后被分别射出。各激光按照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颜色成分去通过其他的光路(曝光工序)。
对应于黄色成分的激光被照射到纸面左侧起第一个的处理卡盒11Y的表面。这时,黄色成分的激光通过高速旋转的多面镜在感光鼓11的旋转轴方向(主扫描方向)上被扫描。如此,在充电辊12处被充电后的感光鼓11Y的表面上就形成了对应于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同样地,对应于品红色成分的激光被照射到纸面左起第两个感光鼓11M表面上后,形成了对应于品红色成分的静电潜像。青色成分的激光照射到从纸面左起第3个感光鼓11C的表面,形成青色成分的静电潜像。黑色成分的激光照射到从纸面左起第4个感光鼓11BK的表面,形成黑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之后,形成有各色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分别到达与显影装置13相向而对的位置。然后,各色的调色剂从各显影装置13来供给到感光鼓11Y、11M、11C、11BK上后,感光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的潜像就得到了显影(显影工序)。
之后,显影工序后的感光鼓11Y、11M、11C、11BK表面分别到达与中间转印带17相向而对的位置。这里,在各自的对向部中,与中间转印带17的内周面抵接地设置有一次转印辊14。然后,在一次转印辊14的位置处,形成在感光鼓11Y、11M、11C、11B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7上(一次转印工序)。
然后,转印工序后的感光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分别到达与清洁部15相向而对的位置。然后,在清洁部15处,残存在感光鼓11Y、11M、11C、11BK表面上的未转印调色剂得到回收(清洁工序)。
之后,感光鼓11Y、11M、11C、11BK表面通过除电部,就结束了感光鼓11Y、11M、11C、11BK中的一系列的造像处理。
另一方面,感光鼓11Y、11M、11C、11BK表面的各色的调色剂被重叠一次转印(承载)后的中间转印带17(中间转印体)在图1的反时针方向上移动后,到达和二次转印辊18相对而对的位置。然后,在与二次转印辊18的对置位置处,承载在中间转印带17上的彩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片材P上(二次转印工序)。
之后,中间转印带17的表面到达中间转印带清洁部的位置。然后,附着在中间转印带17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回收到中间转印带清洁部,中间转印带17上的一系列的转印处理就结束了。
在此,被输送到中间转印带17和二次转印辊18之间(二次转印夹持部)的片材P是从供纸部7经由对位辊9等来进行输送的。
详细来说就是,从收纳片材P的供纸部7开始,通过供纸辊8被馈送来的片材P在通过输送导向部后,被导向至对位辊9。到达对位辊9的片材P对准时机,来朝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被输送。
然后,转印有全彩色图像的片材P之后被引导到定影装置20。在定影装置20中,在定影辊和加压辊的夹持处,彩色图像被定影到片材P上。
然后,定影工序之后的片材P通过排纸辊,作为输出图像被排出到装置主体1外,并被堆叠在排纸盘5上。这样,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就结束了。
接着,通过图2~图4来对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成像部进行详细说明。
图2所示是成像部的结构图。图3(A)所示是在宽度方向(长边方向)上看到的显影装置13的上部(作为回收用输送部件的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位置)的概要截面图(水平方向的截面图),图3(B)所示是在宽度方向上看到的显影装置13的下部(作为供给用输送部件的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位置)的概要截面图。图4所示是从宽度方向看到的显影装置13的循环路径的概要截面图(垂直方向的截面图)。
还有,由于各成像部的构造基本相同,所以在图2~图4中省略了成像部以及显影装置的符号的拉丁字母(Y、C、M、Bk)。
如图2所示地,成像部由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11、充电部12、显影装置13(显影部)、清洁部15等构成。
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11是带负电的有机感光体,并通过驱动电机在顺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
充电部12是在芯棒上将尿烷树脂、作为导电性颗粒的碳黑、硫化剂、发泡剂等组成的中等电阻的发泡氨基甲酸乙酯层形成为辊状而具有弹性的充电辊。作为充电部12的中等电阻层的材料,还可以采用在尿烷、三元乙丙橡胶(EPDM)、丁腈橡胶(NBR)、硅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等中分散了用于调整阻抗的炭黑或金属氧化物等导电性物质的橡胶材料,或对它们发泡而得到的物质。
清洁部15设置有与感光体鼓11滑动接触的清洁刮板,来机械地去除并回收感光体鼓11上未转印的调色剂。
显影装置13中作为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辊13a被配置为与感光鼓11隔着很小的间隙来相向而对,并在双方相向而对的部分中形成感光鼓11和磁刷接触的显影区域(显影夹持部)。在显影装置13内,收容了由调色剂T和载体C组成的显影剂G(双成分显影剂)。而后,显影装置13对于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图像)。另外,关于显影装置13的构成、动作,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参照图1,调色剂容器28在其内部收容有用于向显影装置13内供给的调色剂T。具体地说,根据由设置在显影装置13里的磁传感器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的比例)的信息,借助于调色剂输送管来从调色剂容器28朝着显影装置13内从调色剂补给口13e适当地供给调色剂T。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调色剂T(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调色剂容器28中的调色剂)、载体C(显影剂G中的载体)可以使用公知的调色剂。
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装置13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2~图4等,显影装置13由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辊13a、作为输送部件的输送螺杆13b1、13b2(螺旋螺杆)、作为显影剂限制部件的限厚刮板13c等构成。
显影辊13a的构成是使得将铝、不锈钢、黄铜、导电性树脂等非磁性体形成为圆筒形而成的套筒13a2,通过作为驱动机构的驱动电动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参照图3,在显影辊13a的套筒13a2内,在套筒13a2的周面(周围)里固定设置有形成多个磁极的磁铁13a1。承载在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剂G随着显影辊13a的箭头方向的旋转来被输送并到达限厚刮板13c的位置。然后,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剂G在该位置处被规定限制为适当的量后,被输送到与感光鼓11的对置位置(显影区域)。然后,通过形成在显影区域里的电场(显影电场),调色剂被吸附到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潜像里。
详细来说就是,汲取磁极作用于作为磁性体的载体上,使得被收容在供给用输送路径中的显影剂G被汲取到显影辊13a上。承载在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剂G的一部分在限厚刮板13c的位置处被刮取后返回到供给用输送路径。另一方面,在汲取磁极的磁力作用的限厚刮板13c的位置处,通过限厚刮板13c和显影辊13a的刮板间隙而承载在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剂G在主磁极的位置竖立后,在显影区域中成为磁刷来与感光鼓11滑动接触。这样,承载在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T就附着到感光鼓11上的潜像上。之后,通过了主磁极的位置后的显影剂G通过多个输送磁极被输送到与上罩盖13r(罩盖部件)之间,然后被输送到显影剂分离磁极的位置。然后,在显影剂分离磁极的位置处,排斥磁场(作用在离开显影辊13a的方向上的磁场)作用在载体上,承载在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工序之后的显影剂G就从显影辊13a脱离了。脱离后的显影剂G落入回收用输送路径内,通过第二输送螺杆13b2朝着回收用输送路径的下游被输送。
参照图2等,作为显影剂限制部件的限厚刮板13c是被配置在显影辊13a下方的非磁性的板状部件(也可以用磁性材料来形成其一部分)。限厚刮板13c相对于显影辊13a是在下方相向而对,并具有自我对承载在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剂G的量进行规定限制的显影剂限制部件的功能。
然后,显影辊13a沿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感光鼓11沿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两个输送螺杆13b1、13b2在将收容在显影装置13内的显影剂G一边在宽度方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上循环一边进行搅拌混合。
第一输送螺杆13b1(供给用输送部件)被配设在与显影辊13a相向而对的位置,在宽度方向(旋转轴方向)上水平地输送显影剂G(图3(B)的虚线箭头所示的左方向的输送),同时在汲取磁极的位置将显影剂G(图3(B)的白色箭头方向的供给)供给到显影辊13a上。第一输送螺杆13b1沿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二输送螺杆13b2(回收用输送部件)在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上方被配设在与显影辊13a相向而对的位置里。然后,在宽度方向上水平地输送(图3(A)的虚线箭头所示的右方向的输送)从显影辊13a脱离的显影剂G(显影工序后通过显影剂分离磁极从显影辊13a上被强制脱离的显影剂G,是在图3(A)的白色箭头方向上脱离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旋转方向被设定为相对于显影辊13a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图2的顺时针方向)。
然后,第二输送螺杆13b2将从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输送路径的下游侧借助于第一中继部13f循环来的显影剂G,经由第二中继部13g输送到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图3的点划线箭头所示的输送)。
两个输送螺杆13b1、13b2与显影辊13a、感光鼓11同样地,以旋转轴大致水平的方式来配设。另外,两个输送螺杆13b1、13b2都是在轴部上螺旋状地卷装有螺棱部的。
然后,两个输送螺杆13b1、13b2和显影辊13a一起通过齿轮列来形成一个驱动系统,并通过作为驱动机构的驱动电动机来被旋转驱动。即,通过控制部对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控制,两个输送螺杆13b1、13b2就和显影辊13a一起被旋转驱动了。
详细来说就是,显影辊13a在宽度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轴部里设有从驱动电动机直接传递驱动力的联轴器。另外,在显影辊13a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的轴部中设置有齿轮,该齿轮借助于惰轮与被设置在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的轴部里的齿轮啮合。另外,在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轴部中设置有第一齿轮13x,该第一齿轮13x与被设置在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轴部中的第二齿轮13y啮合(参照图6、图7)。这里,在第二齿轮13y(驱动侧齿轮)中,设置在卷取轴13k里的第三齿轮13z(从动侧齿轮)被构成为能够啮合,关于这点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显影装置的驱动电动机(驱动机构)是和旋转驱动感光鼓11等的驱动电动机分开地,作为显影驱动电动机来独立地设置的。
这里,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输送路径(供给用输送路径)和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输送路径(回收用输送路径)是通过壁部(分隔部13d)来被隔绝的。
参照图3及图4,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输送路径(回收用输送路径)的下游侧和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输送路径(供给用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是借助于第二中继部13g来连通的。到达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回收用输送路径下游侧的显影剂G,在第二中继部13g处自重落下,从而到达供给用输送路径的上游侧。
另外,参照图3及图4,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输送路径的下游侧和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是借助于第一中继部13f来连通的。然后,在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供给用输送路径中未被供给到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剂G会停留在第一中继部13f的附近后隆起,并经由第一中继部13f来被输送(供给)到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回收用输送路径的上游侧。
另外,为了提高第一中继部13f中的显影剂的输送性(与从供给用输送路径向回收用输送路径的重力方向为相反的显影剂的交接),也可以在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下游侧的位置(与第一中继部13f对应的位置)里设置桨叶形状部、或螺杆的卷绕方向形成为相反方向的螺杆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两个输送螺杆13b1、13b2,就在显影装置13中形成了使得显影剂G在宽度方向(长边方向)上循环的循环路径。即,当显影装置13工作时,收容在装置内的显影剂G会在图3及图4中的虚线箭头的方向上流动。然后,如此地通过分离显影剂G相对于显影辊13a的供给路径(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供给用输送路径)和从显影辊13a脱离的显影剂G的回收路径(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回收用输送路径),就能够减小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浓度偏差。
另外,在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输送路径中,设置有检测在装置内循环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磁传感器。然后,根据由磁传感器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的信息,新的调色剂T就从调色剂容器28经由调色剂补给口13e(配设在第一中继部13f的附近)向显影装置13内供给了。
另外,参照图3、图4,调色剂补给口13e被配设在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的上方,且是远离显影区域的位置(显影辊13a的宽度方向的范围的外侧)。如此,通过将调色剂补给口13e设置在第一中继部13f的附近,在回收用输送路径中,从显影辊13a脱离的显影剂从比重小的补给调色剂的上方落下,朝着回收用输送路径的下游侧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因而就能够对显影剂充分地进行补给调色剂的分散和混合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色剂补给口13e配设在第二输送螺杆13b2的回收用输送路径中,但调色剂补给口13e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在供给用输送路径的上游侧的上方。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显影装置13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被设置为可以装卸(可更换),并以规定的交换周期来更换为新品(也包括再生产品)。
然后,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3中,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中,为了在显影装置13的内部形成有收容显影剂G的封闭空间而设置有对内部进行隔绝的片材状部件13m,以在开始使用之前,使得收容在显影装置13内部的显影剂G(出厂时作为被预先填充的预设剂的显影剂G)不会漏出到外部。
另外,在显影装置13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中,设置有在规定方向(图5(B)的反时针方向)上旋转并将与片材状部件13m的宽度方向交错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作为卷取方向来卷绕片材状部件13m的卷取轴13k,以在使用开始时通过开口13r1从显影装置13的内部到外部来将片材状部件13m取出。
详细来说就是,片材状部件13m由厚度为0.1~0.5mm左右的聚氨酯橡胶等材料构成,形成为在卷绕方向(图5(B)的白色箭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片材状部件13m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与内部的宽度方向的范围一致,以能够隔绝显影装置13的内部,并将卷绕方向的长度设定得足够长,以在隔绝显影装置13的内部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卷取轴13k的卷绕。
然后,新品的显影装置13(也包括再生产品)如图5(A)所示,是以设置有片材状部件13m的状态来从工厂出货的。即,在工厂中,在组装完成后状态下的显影装置13(或组装显影辊13a之前的显影装置)的内部(供给用输送路径和回收用输送路径)填充了显影剂G后,以使该显影剂G不漏出的方式,将片材状部件13m设置为对供给用输送路径和回收用输送路径进行密闭。
具体来说就是,参照图5(A),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状部件13m在显影装置13的内部,连结分隔部13d的前端和限厚刮板13c的前端的假想平面(图中为大致直线)在限厚刮板13c侧延长的部分作为片材状部件13m的一端部,是以较小的力来粘接(或热熔接)到显影装置13的限厚刮板13c一侧的外壳中,片材状部件13m的另一端部被卷绕在卷取轴13k上,并在片材状部件13m里施加有张力。由此,来使得显影剂不会从第一输送螺杆13b1(供给螺杆)侧漏出。
同样地,片材状部件13m的连结分隔部13d的前端和形成在上罩盖13r里的开口13r1的假想平面(图中为大致直线)延长至卷取轴13k,片材状部件13m的另一端部被卷绕在卷取轴13k上,并在片材状部件13m里施加有张力。由此,来使得显影剂不会从第二输送螺杆13b2(回收螺杆)侧漏出。
另外,如果在分隔部13d的前端和限厚刮板13c的前端分别以较轻的力来粘接(或热熔接)片材状部件13m,就在显影装置13内进一步增加片材状部件13m的密封性了。
另外,参照图5(或图6、图7)等,在作为显影装置13的外壳或框体的一部分来起作用的罩盖部件的上罩盖13r的顶部(在显影装置13中相对于收容有显影剂G的内部为外部)中,设置有可旋转的卷取轴13k。然后,通过旋转该卷取轴13k,就以能够将片材状部件13m卷绕在卷取轴13k的外周上的方式,片材状部件13m的端部(卷绕方向的端部)通过粘接等来被固定在卷取轴13k上了。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上罩盖13r(罩盖部件)的顶部,从显影装置13的内部连通到外部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13r1被形成为在宽度方向(图5的纸面垂直方向)上延伸,经由该开口13r1,片材状部件13m就能够从显影装置13的内部向外部移动了(以被卷绕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13r1与后述的通气口13r2一起,被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
如图5(A)所示,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显影装置13,通过片材状部件13m来被收容在内部的显影剂G就以保持为被密闭封入的状态来如图5(A)所示地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中了。作为这样的方式,存在有(1)相对于新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新的显影装置13以被安装的状态来出厂的情况,以及(2)相对于用户处已经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新(更换用)的显影装置13被安装的情况。
然后,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新的显影装置13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开始使用(显影工序)之前,都通过旋转卷取轴13k来使得密闭密封状态的片材状部件13m被卷绕到卷取轴13k上。即,如图5(B)所示,在设置有密闭密封状态的片材状部件13m的显影装置13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中的状态下,开始图像形成动作(显影工序)之前,通过旋转卷取轴13k来使片材状部件13m沿白色箭头方向移动并在卷取轴13k上卷绕后,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进行通常的图像形成处理(显影工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卷取轴13k是由直径为3~6mm左右的金属材料形成的。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显影装置13作为更换用的设备是以单体来搬运的情况,即使出厂时显影装置13是以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里的状态来搬运的情况,由于预先收容在显影装置13内部的显影剂G(预设剂)通过片材状部件13m而成为被密封的状态,所以也能够防止搬运等时产生的振动等而导致收容在内部的显影剂G(预设剂)泄漏到显影装置13外部的问题。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片材状部件13m被设置为以卷取轴13k的卷绕开始之前的状态,在显影装置13的内部形成覆盖显影辊13a的外周面的封闭空间。
由此,在搬运时,由于显影辊13a的表面不会承载显影剂G,就能够可靠地防止用户接触到显影辊13a的表面被显影剂G弄脏的问题。另外,即使在新品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里设置新的显影装置13来出厂的情况,也能够防止搬运时因为承载在显影辊13a表面的显影剂G损伤感光鼓表面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所示,用于将片材状部件13m从显影装置13的内部卸下的开口13r1形成在没有埋入到显影剂G里的上罩盖13r上。由此,与在埋没到显影剂G里的下罩盖13u中形成开口的情况相比,在通常的图像形成时,能够使显影剂G难以从开口13r1漏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假设显影剂G从上述那样的开口13r1漏出,因为还设置了对卷取轴13k所设置的空间进行覆盖的按压罩盖13s(按压部),所以该显影剂G不会漏出到显影装置13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是,从驱动显影装置13的驱动电动机(驱动单元)传递来驱动力后,卷取轴13k在规定方向(图5(B)的逆时针方向)里旋转,并在经过了片材状构件13m的卷绕完成的时间以上的规定时间后,切断来自于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传递以停止旋转的。在此,上述"规定时间"是从显影装置13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里到显影工序被执行为止的预热动作的时间内。即,当新的显影装置13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或者,安装了新的显影装置13状态的新品的图像形成装置1开始运转时),在进行成像条件的调整等的预热动作中,卷取轴13k从图5(b)的状态开始通过驱动电动机来开始旋转驱动,并进行片材状部件13m的卷绕动作的。然后,片材状部件13m的卷绕结束后(成为图2的状态之后),从驱动电动机对卷取轴13k的驱动传递被切断,并以卷取轴13k(片材状部件13m被卷绕的状态)旋转停止的状态,来进行通常的图像形成动作(显影工序)。
另外,在片材状部件13m的卷绕时,由于显影辊13a及输送螺杆13b1、13b2也驱动,表面上具有凹凸的显影辊13a会使得片材状部件13m振动,附着在片材状部件13m上的显影剂就得以被除去。更进一步地,分隔部13d的前端和片材状部件13m所通过的开口13r1会分别刮落附着在片材状部件13m表面上的显影剂。
如此,通过片材状部件13m卷绕完成之后停止卷取轴13k的旋转,能够抑制卷取轴13k与显影装置13的驱动连动后因长久地空转而产生的异常声音、或者是驱动扭矩总是较大的状态来持续的问题。另外,当通常的图像形成动作开始时,由于停止了卷取轴13k的旋转,所以还能够抑制卷取轴13k的旋转引起的振动影响到图像形成的问题。
参照图6、图7,详细说明如上所述的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切断从驱动电动机(驱动机构)对卷取轴13k的驱动力的传递的机构。
如前所述,在显影装置13中设置有从显影装置13用的驱动电动机(驱动机构)经由齿轮系列来传递驱动力而旋转的第二输送螺杆13b2(旋转部件)。然后,在卷取轴13k中设置有与被设置在第二输送螺杆13b2中的第二齿轮13y(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13z(从动齿轮)。更进一步地,在卷取轴13k中的轴向的一部分里形成有与固定在显影装置13顶部的内螺纹部13p(螺母)螺合,用于使卷取轴13k在轴向(宽度方向)上移动的进给螺纹部13q。
然后,通过从第二齿轮13y(驱动侧齿轮)向第三齿轮13z(从动侧齿轮)传递驱动力使得卷取轴13k旋转,卷取轴13k就从进给螺纹部13q和内螺纹部13p的螺合在轴向(图6、图7的箭头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移动,在经过规定时间后,第二齿轮13y和第三齿轮13z的啮合被解除,卷取轴13k就进入旋转停止了。即,随着进给螺纹部13q和内螺纹部13p的螺合的进行,第三齿轮13z和卷取轴13k一起在轴方向上滑动,当第三齿轮13z到达不与第二齿轮13y啮合的位置(啮合脱开的位置)时,驱动力的传递就被切断,卷取轴13k就成为旋转停止了。另外,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动作来设定两个齿轮13y、13z的齿宽及转动数(齿数)、进给螺纹部13q与内螺纹部13p的螺合位置及螺合长度等的。
通过这样的构成,无需独立地设置用于驱动卷取轴13k的电动机,使用驱动显影装置13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无需切断显影辊13a及输送螺杆13b1、13b2的驱动,能够仅切断卷取轴13k的驱动。因此,就能够使得显影装置13小型化、轻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是将设置在卷取轴13k上的第三齿轮13z(从动齿轮)与设置在第二输送螺杆13b2上的第二齿轮13y啮合,但驱动传递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设置在卷取轴13k上的齿轮(从动齿轮)与设置在第一输送螺杆13b1上的第一齿轮13x啮合。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显影装置13的特征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
如前面使用图2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3中,设置有与感光鼓11(图像承载体)相向而对的显影辊13a,以及在显影装置13的上方作为覆盖显影辊13a的罩盖部件的上罩盖13r。
上罩盖13r(罩盖部件)被形成为覆盖显影装置13的上方(包括显影辊13a的上方在内的范围),并与覆盖显影装置13的下方的下罩盖13u以及用于覆盖卷取轴13k及后述的过滤器13t的按压罩盖13s(按压部)一起,具有作为显影装置13的外壳及框体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罩盖13、下罩盖13u、按压罩盖13s均由ABS、PC等树脂材料来形成。
另外,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辊13a与上罩盖13r的间隙H(壳体间隙)被设定在0.6~1.0mm的范围内。
当壳体间隙H小于0.6mm时,承载在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工序之后的显影剂G不能顺利地被输送到显影辊13a和上罩盖13r之间的间隙H,就容易从那里溢出而漏出到显影装置13的外部。
相对于此,当壳体间隙H大于1.0mm时,承载在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剂G难以与上罩盖13r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从而难以形成泵作用产生的朝向显影装置13内部的吸入气流,就容易发生显影装置13的调色剂飞散(向显影区域周围的调色剂飞散)。
通过将壳体间隙H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能够减轻显影剂G的漏出和调色剂飞散。
这里,参照图2、图8、图9等,在作为罩盖部件的上罩盖13r中形成有能够进行显影装置13的内外通气的通气口13r2(开口部)。然后,在显影装置13中设置有覆盖上罩盖13r(罩盖部件)的通气口13r2,并捕集调色剂进行通气的过滤器13t。
换句话说就是,在上罩盖13r里形成有用于将空气从显影装置13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的流通路径。然后,设置有过滤器13t来覆盖该流通路径的一部分。该过滤器13t由比调色剂T和载体C的粒径还要小的筛网构成,并且被形成为仅能够通过空气。
通过上述壳体间隙H中的吸入气流,显影装置13的内压具有升高的倾向,若内压升高,就会从显影装置13的间隙发生调色剂飞散。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了被过滤器13t覆盖的通气口13r2,在捕集调色剂T防止向外部飞散的同时还仅进行通气,从而抑制了显影装置13的内压的上升。即,防止了因显影装置13的内压上升引起的调色剂飞散。
这里,参照图2、图8~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显影装置13中,除了上罩盖13r及下罩盖13u,作为按压部的按压罩盖13s被设置为能够装卸的。
作为该按压部的按压罩盖13s与在通气口13r2上设置有过滤器13t的状态下的上罩盖13r(罩盖部件)嵌合,用于将过滤器13t夹持并保持在其和上罩盖13r之间。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防止过滤器13t的脱落,按压罩盖13s是从上方来按压被设置在上罩盖13r里的过滤器13t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罩盖13s被形成为在与上罩盖13r之间覆盖卷取轴13k的。由此,就能够防止因为卷取轴13k的大部分没有露出在装置外,用户或维修人员等误对卷取轴13k施加较强的外力,从而使得卷取轴13k变形的问题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罩盖13r,是通过按扣夹来与按压罩盖13s嵌合的。
在图10(A)~(D)中,补充说明滤波器13t及按压罩盖13s的组装步骤和片材状部件13m的卷绕。
首先,在工厂的制造工序中,如图10(A)、(B)所示,相对于安装有片材状部件13m并被组装至收容有作为预设剂的显影剂G的状态的显影装置13,放置过滤器13t以覆盖通气口13r2。
之后,如图10(B)、(C)所示,对放置了过滤器13t的显影装置13来放置按压罩盖13s。然后,图10C状态下的显影装置13从工厂出厂了。
然后,如图10(D)所示,在用户处进行片材状部件13m的卷绕。
另外,在对开始使用后的显影装置13(图2、图10(D)的状态)进行过滤器13t更换时,首先,从图2、图10(D)的状态的显影装置13来卸下按压罩盖13s,之后再取下过滤器13t。然后,安装更换用的过滤器13t来代替拆下的过滤器13t,最后将按压罩盖13s嵌合。
在此,参照图11、图12等,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3中,在作为罩盖部件的上罩盖13r中设置有从下方来支承过滤器13t的外周状支承部13r3及凸状支承部13r4。
外周状支承部13r3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环状,以在外周方向上支承大致为长方体的过滤器13t的边缘部(底面的边缘部)。
另外,外周状支承部13r3形成通气口13r2。详细来说就是,外周状支承部13r3的中央开口为大致矩形状,其开口的功能是作为通气口13r2。
然后,凸状支承部13r4是在长边方向(图11的左右方向)的一部分中,从通气口13r2的短边方向一端侧(图11的上下方向的下方)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图11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突出后形成为遮蔽通气口13r2的。
换句话说就是,凸状支承部13r4是从外周状支承部13r3的短边方向一端侧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突出地来形成的。
更进一步地,凸状支承部13r4在上罩盖13r(罩盖部件)中短边方向一端侧(图11的上下方向的下方,图12(B)的左右方向的左方)被悬臂支承,并在短边方向另一端侧里形成有间隙(图11、图12(B)中由虚线围成的部分)。
换句话说就是,凸状支承部13r4的短边方向一端侧与外周状支承部13r3的内周部连接而成为固定端,短边方向另一端侧与外周状支承部13r3的内周部隔开间隙不相连而成为自由端。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凸状支承部13r4是在长边方向上隔着间隔被设置有多个的。具体来说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凸状支承部13r4被设置为在长边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隔开间隔。
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等中,"长边方向"是与显影辊13a的旋转轴方向为大致一致的方向。另外,"短边方向"是与"长边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这样,通过在上罩盖13r里设置凸状支承部13r4,就在上罩盖13r里有效地作用有朝着图12(B)的白色箭头所示的向上方的力了。这种向上的力主要是过滤器13t被按压罩盖13s和上罩盖13r夹住压缩后的力的反力(凸状支承部13r4的自由端弹回的力)。然后,这种向上方的力因凸状支承部13r4在上罩盖13r中被悬臂支承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上罩盖13r中从短边方向一端侧横跨到短边方向另一端侧以遮蔽通气口13r2的方式来设置被两端支承的支承部时,这种力不会有效地作用。
然后,通过在上罩盖13r里作用这种向上方的力,上罩盖13r就难以向下方弯曲,因而不易发生显影辊13a和上罩盖13r的间隙H(壳体间隙)比目标范围更窄的不良情况。因此,就不容易发生壳体间隙H较窄,承载在显影辊13a上的显影工序之后的显影剂G没有顺利地被输送到壳体间隙H,而从那里溢出并漏出到装置外的不良情况。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显影装置13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上罩盖13r是由较薄的树脂材料来形成的。因此,与用厚重的金属材料来形成上罩盖13r的情况相比,上罩盖13r的机械强度变小,就容易发生壳体间隙H变得狭小那样的上罩盖13r的挠曲(向下方的凸状的挠曲)。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凸状支承部13r4的效果就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上罩盖13r里设置了在外周方向里上支承过滤器13t的边缘部的外周状支承部13r3,过滤器13t就平衡良好地被支承在上罩盖13r中了。
另外,如图12等所示,在上罩盖13r形成有在外周方向上包围过滤器13t的侧面的凹部。过滤器13t嵌入到该凹部中,并通过外周状支承部13r3及凸状支承部13r4来平衡良好地被支承。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辊13a相对于通气口13r2被配置在短边方向另一端侧(是图11的上方、图12的右方,形成有凸状支承部13r4的自由端的一侧)。
由此,与凸状支承部13r4的固定端形成在显影辊13a一侧的情况相比,通过作用在上罩盖13r里的图12(B)的白色箭头方向的力容易获得防止壳体间隙H狭小化的效果。这是因为,上述白色箭头方向的力与凸状支承部13r4的固定端侧相比,在自由端侧变大的缘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罩盖13r(罩盖部件)的形成方式是,相对于通气口13r2是在短边方向一端侧(图11的下方、图12的左方,即形成有凸状支承部13r4的固定端的一侧),用于卷绕片材状部件13m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13r1在长边方向上延伸。
这样,在上罩盖13r中,通过在凸状支承部13r4的固定端侧设置开口13r1,追随着施加在凸状支承部13r4的固定端侧的过滤器13t的按压力,在该固定端侧就不容易发生上罩盖13r变形的不良情况了。
另外,参照图9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按压罩盖13s中,对应于上罩盖13r(罩盖部件)的通气口13r2的形状,设置了以形成有凸状支承部13r4的长度方向的部分来分割的多个的通气用开口13s1。
详细来说就是,在按压罩盖13s中,与上罩盖13r的凸状支承部13r4的间距对准地,设置有在长边方向上被分割的4个通气用开口13s1。更具体的是,在按压罩盖13s中,以与形成有凸状支承部13r4的长边方向的部分为一致的方式来形成来对相邻的通气用开口13s1进行分隔的分隔部13s2。
通过这样的构成,上罩盖13r的通气口13r2不会被按压罩盖13r遮挡,显影装置13中的通气就良好地进行了。
另外,参照图9、图10等,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罩盖13s中,与上罩盖13r的外周状支承部13r3的形状一致地,外周状地形成有按压过滤器13t的边缘部(过滤器上表面的边缘部)的部分。
由此,过滤器13t就平衡良好地被保持在按压罩盖13s和上罩盖13r之间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对形成在感光鼓11(图像承载体)表面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13中,设置了与感光鼓11相向而对的显影辊13a、在显影装置13的上方覆盖显影辊13a的上罩盖13r(罩盖部件)、覆盖上罩盖13r的通气口13r2的过滤器13t、在与上罩盖13r之间夹着过滤器13t并保持的按压罩盖13s(按压部)。然后,在上罩盖13r中设置凸状支承部13r4,其在长边方向的一部分中,形成为从通气口13r2的短边方向一端侧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突出地来遮蔽通气口13r2,并在上罩盖13r中被设置为短边方向一端侧为悬臂支承,在短边方向另一端侧形成有间隙并对过滤器13t进行支承。
由此,就能够不易发生显影辊13a和上罩盖13r(罩盖部件)之间的间隙变窄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作为回收螺杆来发挥功能的第二输送螺杆13b2被设置在作为供给螺杆来发挥功能的第一输送螺杆13b1的上方,限厚刮板13c被设置在显影辊13a下方的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13。但是,适用本发明的显影装置的形态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适用于作为回收螺杆而发挥功能的第二输送螺杆被设置在作为供给螺杆而发挥功能的第一输送螺杆的下方,限厚刮板被设置在显影辊的上方的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或者是多个的输送部件在水平方向上被并列设置的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或者是作为显影剂仅使用不包含载体的单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显影辊13a相对于感光鼓11(图像承载体)是隔着间隙来相向而对地配置的显影装置13,但对于显影辊被配置为与图像承载体抵接的接触式单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然后,即使是那样的情况,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是构成为以单体来装卸的单元的显影装置13。然而,本发明的适用不限于此,即使对于被处理卡盒化的显影装置,也当然能够适用本发明。这种情况下,成像部的维护作业的操作性得到提高。
还有,在本申请中,“处理卡盒”的定义是使得图像载体带电的充电部、对形成在图像载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部(显影装置)和对图像载体上进行清洁的清洁部中的至少一个和图像载体一体化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设置为可以装卸的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按压部的按压罩盖13s与上罩盖13r(罩盖部件)是分开独立地构成的,但也可以将按压部(按压罩盖)与上罩盖(罩盖部件)一体地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卷取轴13k上设置进给螺纹部13q,来使得卷取轴13k在轴方向上移动到齿轮13y、13z的啮合脱开的位置,从而能够切断来自驱动机构的驱动力。相对于此,也可以不设置进给螺纹部13q而将驱动侧齿轮13y和从动侧齿轮13z分别作为斜齿轮,通过设置在卷取轴13k上的从动侧齿轮13z因与驱动侧齿轮13y的啮合而受到沿轴方向移动的分力,来使卷取轴13k在轴方向上移动到齿轮13y、13z的啮合脱开的位置,从而能够切断驱动机构的驱动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是通过驱动机构来自动地旋转卷取轴13k的,但也可以构成为以手动来使卷取轴13k旋转。
然后,即使是那样的情况,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还有,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本实施方式教导之外,明显地是可以适当变更本实施方式的。另外,所述构成构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也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在实施本发明的时候能够选用适宜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Claims (10)

1.一种对形成在图像承载体表面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辊,其与所述图像承载体对置或抵接;
罩盖构件,其在该显影装置的上方被形成为覆盖所述显影辊,并具有能够使得该显影装置的内外进行通气的通气口;
过滤器,其覆盖所述罩盖构件的所述通气口,并捕获收集调色剂进行通气;
按压构件,其与在所述通气口里设置了所述过滤器状态下的所述罩盖构件嵌合,并在其与所述罩盖构件之间夹住并保持所述过滤器,
所述罩盖构件具有在长边方向的一部分里从所述通气口的短边方向一端侧向短边方向另一端侧突出以遮住所述通气口,并支承所述过滤器的凸状支承部,
所述凸状支承部在所述罩盖构件中的所述短边方向一端侧被悬臂支持,在所述短边方向另一端侧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状支承部在所述长边方向上隔着间隔被设置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外周方向上支承所述过滤器的边缘的同时还形成所述通气口的外周状支承部,所述凸状支承部以从所述外周状支承部的所述短边方向一端侧向所述短边方向另一端侧突出的方式来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辊相对于所述通气口被配置在所述短边方向另一端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盖部件相对于所述通气口在所述短边方向一端侧形成有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片材状构件,其以形成显影剂被收容在该显影装置的内部的封闭空间的方式来隔绝内部,以及
卷取轴,其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开始使用时,以经由所述开口从该显影装置的内部向外部来除去所述片材状构件的方式,在规定方向上旋转并将与所述片材状构件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卷绕方向来卷取所述片材状构件,
所述按压构件形成为在与所述罩盖构件之间覆盖所述卷取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构件具有与所述罩盖构件的所述通气口的形状匹配并以形成有所述凸状支承部的所述长边方向的部分来分割的多个的通气用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相对于所述显影辊在下方对置并对所述显影辊上承载的显影剂的量进行限制的显影剂限制构件。
9.一种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被设置为能够拆卸的处理卡盒,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被一体化。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和所述图像承载体。
CN201910886779.4A 2018-09-28 2019-09-19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0967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3958A JP7075624B2 (ja) 2018-09-28 2018-09-28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83958 2018-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7952A true CN110967952A (zh) 2020-04-07
CN110967952B CN110967952B (zh) 2022-03-11

Family

ID=67928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86779.4A Active CN110967952B (zh) 2018-09-28 2019-09-19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5484B2 (zh)
EP (1) EP3629093B1 (zh)
JP (1) JP7075624B2 (zh)
CN (1) CN1109679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9045119A1 (ja) * 2017-08-29 2020-10-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13677B2 (ja) 2019-08-09 2024-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44466B2 (ja) 2019-09-17 2023-09-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65434B2 (ja) 2019-09-25 2024-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84024A (ja) 2020-05-21 2021-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65447B2 (ja) 2020-05-25 2024-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4226216A1 (en) * 2020-10-07 2023-08-16 Ricoh Company, Ltd. Filter holding device,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019293A (ja) * 2021-07-29 2023-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80530A (ja) * 2021-11-30 2023-06-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2314A (ja) * 1993-05-18 1994-12-02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
CN1567102A (zh) * 2000-02-17 2005-01-19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收纳容器、补给墨粉的方法及墨粉补给装置
JP2009053274A (ja) * 2007-08-23 2009-03-12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7432A (ja) * 2009-03-16 2010-09-30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03282A (ja) * 2010-11-05 2012-05-31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914955A (zh) * 2011-08-01 2013-02-06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38311A (zh) * 2013-06-20 2014-12-24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4255B2 (ja) * 1992-07-08 2000-10-03 コニカ株式会社 現像器
EP1338929A3 (en) * 1995-04-20 2004-12-01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a toner and carrier mixture
JP3140329B2 (ja) * 1995-06-02 2001-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848326A (en) * 1996-10-18 1998-12-08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vey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987298A (en) * 1998-02-02 1999-11-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oner recycling mechanism
US6937830B2 (en) * 2002-07-11 2005-08-3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40232B2 (ja) * 2004-05-06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7289747B2 (en) * 2004-09-29 2007-10-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86436A (ja) * 2005-09-22 2007-04-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6284B2 (ja) * 2005-10-07 2011-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725058B2 (en) * 2007-09-14 2010-05-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elop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428599B2 (ja) * 2009-07-08 2014-02-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0595B2 (ja) * 2009-07-08 2011-11-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の評価方法
JP2013057913A (ja) * 2011-09-09 2013-03-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128823B2 (ja) 2011-12-21 2017-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容器、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る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0341A (ja) 2012-06-29 2014-01-20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7795B2 (ja) 2012-07-05 2016-11-16 日東シンコー株式会社 防食コンパウンドおよび防食テープ
JP2014132322A (ja) 2012-12-04 2014-07-17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装置のトナー捕集方法
JP6119323B2 (ja) * 2013-03-13 2017-04-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5930B2 (ja) 2014-06-12 2018-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217553B2 (ja) * 2014-07-28 2017-10-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48826A (ja) 2015-02-10 2016-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12864B2 (ja) * 2015-02-27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6646246B2 (ja) 2015-07-08 2020-0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27550B2 (ja) * 2016-02-04 2020-01-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91181A (ja) 2016-04-12 2017-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40598B2 (ja) * 2016-05-23 2019-07-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792811B2 (ja) 2016-06-03 2020-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620563B2 (en) * 2016-10-31 2020-04-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contain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866539B2 (en) * 2016-11-09 2020-1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Unit having a developer conveying member and a filter for a chamber
JP2018081196A (ja) * 2016-11-16 2018-05-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28888B2 (ja) * 2016-11-24 2021-09-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38982B2 (ja) * 2017-03-15 2021-09-2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88447B2 (ja) 2017-07-11 2021-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75649B1 (en) * 2017-09-25 2019-01-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egative pressure electrostatic process unit for printers and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
JP7052458B2 (ja) * 2018-03-22 2022-04-1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2314A (ja) * 1993-05-18 1994-12-02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
CN1567102A (zh) * 2000-02-17 2005-01-19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收纳容器、补给墨粉的方法及墨粉补给装置
JP2009053274A (ja) * 2007-08-23 2009-03-12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7432A (ja) * 2009-03-16 2010-09-30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03282A (ja) * 2010-11-05 2012-05-31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914955A (zh) * 2011-08-01 2013-02-06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38311A (zh) * 2013-06-20 2014-12-24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7952B (zh) 2022-03-11
JP7075624B2 (ja) 2022-05-26
EP3629093B1 (en) 2020-10-28
US10705484B2 (en) 2020-07-07
EP3629093A1 (en) 2020-04-01
US20200103824A1 (en) 2020-04-02
JP2020052328A (ja)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7952B (zh)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839263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51692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36575B2 (en) Development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compact structure for discharging developer
EP3712707B1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03757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330582A1 (en) Filter holding device,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168608A1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01345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16911B2 (ja) 押圧部材、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45362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895827B2 (en) Developer conveyor having three blades
JP2013145317A (ja) 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補給方法
JP2016057472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218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01343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57895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48826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7252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95188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34713A (ja) シート巻取り機構、シート保持機構、現像装置、トナー搬送装置、トナー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09124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6997865A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181649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02387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