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36905B - 线束 - Google Patents

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36905B
CN110936905B CN201910808902.0A CN201910808902A CN110936905B CN 110936905 B CN110936905 B CN 110936905B CN 201910808902 A CN201910808902 A CN 201910808902A CN 110936905 B CN110936905 B CN 1109369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conductor
groove
partition wall
regul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089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36905A (zh
Inventor
佐藤胜美
木暮直人
友定宏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36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6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36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69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02G11/00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using extensible carrier for the cable, e.g. self-coiling sp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向保持部件组装导电体、限制部件及外装部件的线束。线束(WH)具备:将车体侧与搭载于车辆并相对于车体滑动的移动体连接的可挠性的导电体(1);沿着导电体延伸并限制导电体的路径的可挠性的限制部件(2);被导电体和限制部件插通的可挠性的外装部件(3);以及具有布线有导电体的第一槽部(51)和与第一槽部相邻并保持限制部件的端部的第二槽部(52)的保持部件(5),保持部件具有分隔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的分隔壁部(53)、彼此对置并卡定外装部件的端部的一对卡定壁部(54)以及构成第一槽部的侧壁部(55),在侧壁部的高度方向(H)上,卡定壁部(54)突出到比侧壁部(55)更高的位置,并且分隔壁部(53)突出到比卡定壁部(54)更高的位置。

Description

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有进行施力等的部件的线束。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线束施力部件的防误组装构造的供电装置,在该线束施力部件的防误组装构造中,在板弹簧的基端侧的一侧与另一侧在板弹簧长度方向上错位地设置有各凹部,板弹簧的基端侧沿板宽度方向插入到保护器底座的锁定部的缝隙部内,板弹簧的一侧的凹部卡合于缝隙部内的凸部,保护器盖的凸部卡合于板弹簧的另一侧的凹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191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线束具有导电体、限制导电体路径的限制部件以及被导电体和限制部件插通的外装部件的情况下,期望能够提高在将这三个部件组装到保护器等保持部件时的作业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将导电体、限制部件及外装部件组装到保持部件的线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可挠性的导电体,所述导电体对车辆的车体侧与搭载于所述车辆并相对于所述车体滑动的移动体进行连接;可挠性的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沿着所述导电体延伸并且对所述导电体的路径进行限制;可挠性的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被所述导电体和所述限制部件插通;以及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布线有所述导电体;和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与所述第一槽部相邻并且对所述限制部件的端部进行保持,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分隔壁部,所述分隔壁部分隔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一对卡定壁部,所述一对卡定壁部彼此对置并且对所述外装部件的端部进行卡定;和侧壁部,所述侧壁部构成所述第一槽部,在所述侧壁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卡定壁部突出到比所述侧壁部更高的位置,并且所述分隔壁部突出到比所述卡定壁部更高的位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线束具备:可挠性的导电体,该导电体将车辆的车体侧与搭载于车辆并相对于车体滑动的移动体进行连接;可挠性的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沿着导电体延伸并且对导电体的路径进行限制;可挠性的外装部件,该外装部件被导电体和限制部件插通;以及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具有:布线有导电体的第一槽部和与第一槽部相邻并且对限制部件的端部进行保持的第二槽部。
保持部件具有:分隔壁部,该分隔壁部分隔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一对卡定壁部,该一对卡定壁部彼此对置并且卡定外装部件的端部;以及侧壁部,该侧壁部构成第一槽部。在侧壁部的高度方向上,卡定壁部突出到比侧壁部更高的位置,并且分隔壁部突出到比卡定壁部更高的位置。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线束,通过使分隔壁部突出到最高的位置,并且侧壁部为最低,从而实现能够高效地向保持部件组装导电体、限制部件及外装部件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外装部件、导电体及限制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保持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保持部件的主视图。
图9是说明导电体、限制部件及外装部件向第二保持部件的组装的立体图。
图10是组装开始时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将限制部件容纳在第二槽部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将限制部件容纳在第二槽部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利用卡定壁部来使外装部件卡定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14是导电体的布线结束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限制部件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外装部件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导电体
2:限制部件
3:外装部件
4:第一保持部件
5:第二保持部件
6:下臂
8:盖
11:滑动部
24:第一连接器
25:第二连接器
41:第一槽部
42:第二槽部
43:分隔壁部
44:卡定壁部
44A:第一壁部;44B:第二壁部;44C、44D:突起;44E:通路
45:侧壁部
45A:第一侧壁部;45B:第二侧壁部
46:底壁部
51:第一槽部
52:第二槽部
53:分隔壁部
54:卡定壁部
54A:第一壁部;54B:第二壁部;54C、54D:突起;54E:通路
55:侧壁部
55A:第一侧壁部;55B:第二侧壁部
56:底壁部
57:对置壁部
57a:凸部
58:内壁部
100:车辆
101:车体
103:滑动门
104:踏板部件
105:表面
106:背面
107:引导部
107A、107B:壁部
H:高度方向
WH: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此外,该发明并没有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另外,下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4说明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线束。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外装部件、导电体及限制部件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保持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保持部件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保持部件的主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保持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保持部件的俯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保持部件的主视图,图9是说明导电体、限制部件及外装部件向第二保持部件的组装的立体图。
图10是组装开始时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将限制部件容纳在第二槽部的工序的侧视图,图12是示出将限制部件容纳在第二槽部的工序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利用卡定壁部来使外装部件卡定的工序的侧视图,图14是导电体的布线结束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中示出图11的XII-XII截面。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WH具有:导电体1、限制部件2、外装部件3、第一保持部件4、第二保持部件5、第一连接器24以及第二连接器25。线束WH配置在车辆100的踏板部件104。踏板部件104配置在车辆100的开口部。上述开口部是设置在车体101的开口部,利用滑动门103而被开闭。踏板部件104配置在上述开口部的下端部,构成车辆100的车体101的一部分。踏板部件104例如由合成树脂成型。此外,在图1示出的线束WH、第二保持部件5、滑动门103及下臂6中,实线示出滑动门103的全闭状态,双点划线示出滑动门103的全开状态。
在踏板部件104中,将车辆上侧的面称为表面105,将车辆下侧的面称为背面106。线束WH配置在踏板部件104的背面106侧。踏板部件104的背面106设置有引导部107。引导部107具有对滑动门103的滑动部11进行引导的一对壁部107A、107B。下臂6被固定在滑动门103的下部。滑动部11设置在下臂6中的车体中央侧的顶端部。滑动门103一边被引导部107等引导一边相对于车体101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滑动。
线束WH将车辆100的车体101侧与滑动门103电连接。在线束WH中的车体101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器24。第一连接器24与搭载于车体101的电池等电源、控制装置连接。在线束WH中的滑动门103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器25。第二连接器25与配置于滑动门103的装置电连接。
如图2所示,导电体1和限制部件2被插通于外装部件3。导电体1和限制部件2被重叠地插入到外装部件3。导电体1和限制部件2的两端部从外装部件3突出。本实施方式的外装部件3是被形成为波纹状的管。外装部件3被形成为在任意位置自由弯曲。
导电体1具有可挠性。本实施方式的导电体1的形状是板状或带状。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具有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作为导电体1。导电体1具有并列的多条芯线以及整体地覆盖多条芯线的覆皮。各芯线作为电力供给用的电源线、信号线而发挥功能。
限制部件2沿导电体1延伸,是限制导电体1的路径的可挠性的部件。限制部件2例如具有比导电体1的弯曲刚性更高的弯曲刚性。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件2为金属制的板状的部件。限制部件2例如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平板状的部件、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形状的板状的部件。限制部件2例如以导电体1的延伸路径不会从期望的路径偏离的方式支承导电体1。
第一保持部件4是固定在车体101的部件。第一保持部件4例如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保持部件4具有:第一槽部41、第二槽部42、分隔壁部43、卡定壁部44、侧壁部45及底壁部46。俯视时的第一保持部件4的整体形状是将J字形状左右反转后的形状。
第一槽部41是布线有导电体1的布线路径。第一槽部41由侧壁部45和底壁部46构成。侧壁部45从底壁部46的壁面46a突出。侧壁部45具有第一侧壁部45A和第二侧壁部45B。第一侧壁部45A与第二侧壁部45B彼此对置。即,布线有导电体1的布线空间被第一侧壁部45A、第二侧壁部45B及底壁部46包围。第一槽部41从第一保持部件4中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
卡定壁部44配置在侧壁部45的延长线上。卡定壁部44具有第一壁部44A和第二壁部44B。第一壁部44A与第一侧壁部45A连结。第二壁部44B与第二侧壁部45B连结。第一壁部44A与第二壁部44B彼此对置。在第一壁部44A与第二壁部44B之间存在被外装部件3插入的通路44E。分隔壁部43配置在通路44E的延长线上。
第一壁部44A具有突起44C,第二壁部44B具有突起44D。卡定壁部44利用突起44C、44D来卡定外装部件3的端部。突起44C、44D沿着高度方向H延伸。高度方向H是侧壁部45、卡定壁部44及分隔壁部43的高度方向,即各壁部43、44、45从底壁部46突出的突出方向。
突起44C与突起44D形成在彼此对置的位置。突起44C、44D进入外装部件3的波纹形状的凹部中而卡定外装部件3。突起44C、44D沿着导电体1的布线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
第二槽部42容纳限制部件2的端部,并且保持限制部件2的端部。第二槽部42与第一槽部41相邻配置。分隔壁部43从底壁部46的壁面46a突出。分隔壁部43为矩形的平板状的壁部。分隔壁部43沿着导电体1的布线路径直线状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分隔壁部43配置在第二侧壁部45B的延长线上。第二侧壁部45B设置有朝向远离第一侧壁部45A的方向弯曲后的弯曲部45c。分隔壁部43与弯曲部45c相邻地形成。在设置有分隔壁部43的区间中,由第一侧壁部45A、底壁部46及分隔壁部43形成第一槽部41。换言之,第一侧壁部45A与第二侧壁部45B之间的空间部被分隔壁部43分隔成第一槽部41和第二槽部42。
第二槽部42被分隔壁部43和第二侧壁部45B以及底壁部46包围。第二槽部42朝向卡定壁部44侧开口。另外,第二槽部42朝向分隔壁部43的突出方向地开口。换言之,第二槽部42在高度方向H上的与底壁部46侧相反侧开口。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槽部42的形状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
第二保持部件5是固定在滑动门103的部件。第二保持部件5例如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6至图8所示,第二保持部件5具有:第一槽部51、第二槽部52、分隔壁部53、卡定壁部54、侧壁部55及底壁部56。
第一槽部51是布线有导电体1的布线路径。第一槽部51由侧壁部55和底壁部56构成。侧壁55从底壁部56的壁面56a突出。侧壁部55具有第一侧壁部55A和第二侧壁部55B。第一侧壁部55A与第二侧壁部55B彼此对置。即,布线有导电体1的布线空间被第一侧壁部55A、第二侧壁部55B及底壁部56包围。第一槽部51从第二保持部件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
卡定壁部54配置在侧壁部55的延长线上。卡定壁部54具有第一壁部54A和第二壁部54B。第一壁部54A经由后述的对置壁部57与第一侧壁部55A连结。第二壁部54B与第二侧壁部55B连结。第一壁部54A与第二壁部54B彼此对置。在第一壁部54A与第二壁部54B之间存在被外装部件3插入的通路54E。分隔壁部53配置在通路54E的延长线上。
第一壁部54A具有突起54C,第二壁部54B具有突起54D。卡定壁部54利用突起54C、54D来卡定外装部件3的端部。突起54C、54D在高度方向H延伸,并且彼此对置。高度方向H是侧壁部55、卡定壁部54及分隔壁部53的突出方向。突起54C、54D进入外装部件3的波纹形状的凹部而将外装部件3卡定。突起54C、54D沿着导电体1的布线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
第二槽部52容纳限制部件2的端部,并保持限制部件2的端部。第二槽部52与第一槽部51相邻地配置。分隔壁部53从底壁部56的壁面56a突出。分隔壁部53为矩形的平板状的壁部。分隔壁部53沿着导电体1的布线路径直线状地延伸。第二保持部件5还具有对置壁部57和内壁部58来作为构成第二槽部52的壁部。对置壁部57与分隔壁部53对置。对置壁部57将第一侧壁部55A与第一壁部54A连结。对置壁部57具有朝向分隔壁部53突出的多个凸部57a。凸部57a沿着高度方向H延伸。凸部57a在该凸部与分隔壁部53之间夹入限制部件2并保持限制部件2。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件2是截面形状为弯曲形状的板状部件。限制部件2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被插入到凸部57a与分隔壁部53之间。
内壁部58将分隔壁部53与对置壁部57连结。利用分隔壁部53、对置壁部57及内壁部58,构成俯视时呈U字形状的一体的壁部。内壁部58将分隔壁部53和对置壁部57中的与卡定壁部54侧相反侧的端部连结。第二槽部52朝向卡定壁部54侧地开口。另外,第二槽部52朝向分隔壁部53的突出方向地开口。换言之,第二槽部52在高度方向H上的与底壁部56侧相反侧开口。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槽部52的形状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部件4中,分隔壁部43、卡定壁部44及侧壁部45的高度彼此不同。在高度方向H上,卡定壁部44突出到比侧壁部45更高的位置。另外,在高度方向H上,分隔壁部43突出到比卡定壁部44更高的位置。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部件5中,分隔壁部53、卡定壁部54及侧壁部55的高度彼此不同。在高度方向H上,卡定壁部54突出到比侧壁部55更高的位置。另外,在高度方向H上,分隔壁部53突出到比卡定壁部54更高的位置。由此,如以下说明所示,对第一保持部件4和第二保持部件5安装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时的作业性提高。
参照图9至图14,说明对第二保持部件5安装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的安装方法。如图9所示,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一边沿着高度方向H移动一边向第二保持部件5组装。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被作业者保持为:使外装部件3的端部与卡定壁部54对置,并且使从外装部件3突出的导电体1与第一槽部51对置,并且使限制部件2的一端2a与第二槽部52对置。
如图10和图11所示,作业者使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从图9所示的状态沿着高度方向H接近第二保持部件5。作业者首先将限制部件2的一端2a插入到第二槽部52。如图12所示,作业者将分隔壁部53的顶端插入到导电体1与限制部件2的间隙中。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部件5中,卡定壁部54和侧壁部55位于比分隔壁部53的顶端更靠下方。因此,如图11所示,在限制部件2与分隔壁部53的顶端接触时,卡定壁部54不会干涉外装部件3并且侧壁部55不会干涉导电体1。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将分隔壁部53插入到限制部件2与导电体1之间。换言之,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将限制部件2的顶端2a插入到第二槽部52,使限制部件2与导电体1分离。
然后,作业者使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进一步下降。由此,如图13所示,外装部件3接触卡定壁部54。此时,侧壁部55位于比导电体1更靠下方,不会干涉导电体1。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将外装部件3的端部插入到第一壁部54A与第二壁部54B之间。
然后,作业者使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进一步下降,将导电体1布线在第一槽部51。此时,限制部件2的顶端2a已被第二槽部52保持,外装部件3的端部已被卡定壁部54保持。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将导电体1布线在第一槽部51。例如,在第一槽部51弯曲的情况下,使导电体1沿着第一槽部51的弯曲形状弯曲的作业变得容易。经过以上工序,如图14所示,限制部件2被容纳在第二槽部52,导电体1被布线在第一槽部5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部件5中,限制部件2被夹入在对置壁部57的凸部57a与分隔壁部53之间。限制部件2利用自身的弹性复原力来推压分隔壁部53和凸部57a。
然后,将盖8安装在第二保持部件5。盖8为覆盖第二保持部件5的部件。盖8覆盖第一槽部51和第二槽部52,与第二保持部件5协作地容纳导电体1和限制部件2。另外,盖8与第二保持部件5协作地保持外装部件3的端部。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能够将限制部件2、外装部件3及导电体1分步组装在第二保持部件5。首先,限制部件2被插入到第二槽部52,从而作业者不需要保持限制部件2,作业性提高。接着,外装部件3被插入到第一壁部54A与第二壁部54B之间,从而作业者不需要保持外装部件3,作业性提高。
作为比较例,设想分隔壁部53的高度位置、卡定壁部54的高度位置以及侧壁部55的高度位置相同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作业者需要同时进行将限制部件2插入到第二槽部52的作业、将外装部件3插入到第一壁部54A与第二壁部54B之间的作业以及将导电体1布线在第一槽部51的作业。由此,作业者的作业负担变高,作业效率降低。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将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组装于第二保持部件5的作业的作业负担低,作业效率提高。
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向第一保持部件4的组装也以与上述同样的步骤进行。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向第一保持部件4的组装作业也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当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被组装于第一保持部件4时,盖被安装于第一保持部件4。
如以上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具有:导电体1、限制部件2、外装部件3以及保持部件(第一保持部件4、第二保持部件5)。导电体1是可挠性的导电体,该导电体将车辆100的车体101侧与搭载于车辆100并相对于车体101进行滑动的滑动门103连接。滑动门103是相对于车体101进行滑动的移动体的一例。
限制部件2沿导电体1延伸,是限制导电体1的路径的可挠性的部件。外装部件3是被导电体1和限制部件2插通的可挠性的部件。保持部件具有:布线有导电体1的第一槽部41、51以及与第一槽部41、51相邻并且对限制部件2的端部进行保持的第二槽部42、52。保持部件具有:对第一槽部41、51和第二槽部42、52进行分隔的分隔壁部43、53;一对卡定壁部44、54;以及侧壁部45、55。卡定壁部44、54是彼此对置的一对壁部,对外装部件3的端部进行卡定。侧壁部45、55是构成第一槽部41、51的壁部。
在侧壁部45、55的高度方向H上,卡定壁部44、54突出到比侧壁部45、55更高的位置。分隔壁部43、53突出到比卡定壁部44、54更高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能够依次且容易地进行:将限制部件2的端部容纳在第二槽部42、52的容纳工序;利用卡定壁部44、54使外装部件3的端部卡定的卡定工序;以及将导电体1布线在第一槽部41、51的布线工序。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实现能够使线束WH的组装作业高效化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分隔壁部43、53是沿着导电体1的布线路径延伸的平板状的壁部。分隔壁部43、53例如形成为沿着侧壁部54、55的延伸方向延伸。分隔壁部43、53是沿着导电体1的布线路径的平板状的壁部,从而能够将分隔壁部43、53容易地插入到导电体1与限制部件2之间,容纳工序的作业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分隔壁部43、53配置于在一对卡定壁部44、54之间形成的通路44E、54E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以使导电体1、限制部件2及外装部件3成为了直线状的状态,进行容纳工序和卡定工序由此,线束WH的组装作业得以高效化。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部件5具有与分隔壁部53对置并且构成第二槽部52的对置壁部57。对置壁部57具有朝向分隔壁部53地突出并且在与分隔壁部53之间夹入有限制部件2的凸部57a。将限制部件2夹入在凸部57a与分隔壁部53之间,从而限制部件2的姿势稳定。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槽部42、52朝向如下两个方向地开口:分隔壁部43、53的突出方向以及面向卡定壁部44、54的方向。由此,能够使限制部件2沿着分隔壁部43、53容易地插入到第二槽部42、52。
[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图15是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限制部件的立体图。也可以使用本变形例的限制部件7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部件2。
第1变形例的限制部件7由合成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限制部件7具有:具有可挠性的板状部71;以及脚部72。板状部71具有可挠性。脚部72从板状部71朝向板厚方向的一侧突出。脚部72配置在板状部7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并且沿着板状部71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脚部72允许板状部71朝向板厚方向的一侧弯曲(箭头Y1),并且限制板状部71朝向板厚方向的另一侧弯曲(箭头Y2)。在板状部71要按照箭头Y2所示地进行弯曲的情况下,相邻的脚部72彼此抵接而限制板状部71的弯曲。
此外,限制部件的材质、形状不限定于例示的限制部件2、7的材质、形状。限制部件只要是限制导电体1的路径的部件即可,能够使用板状、棒状、筒状等各种形状的限制部件。第二槽部42、52的形状根据使用的限制部件的形状、个数而适当设计。
[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说明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外装部件的俯视图。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外装部件3具有波纹部32、筒部31及凸缘部33。波纹部32、筒部31及凸缘部33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一体形成。
波纹部32是形成为波纹形状的部分,具有可挠性。筒部31与波纹部32的端部连结。筒部31形成为圆筒形状。筒部31的弯曲刚性高于波纹部32的弯曲刚性。凸缘部33从筒部31的端部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第2变形例的外装部件3中,凸缘部33被卡定壁部44、54卡定。
将具有可挠性的波纹部32与弯曲刚性高的筒部31组合,从而导电体1的路径变得易于限制。筒部31具有限制导电体1的弯曲的功能以及将导电体1的延伸方向限制在预定方向的功能等。由于利用外装部件3来限制导电体1的路径,因此能够减轻限制部件2的质量等。
[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
说明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导电体1不限定于例示的FFC。作为导电体1,也可以使用圆电线、扁电线、其他电线。相对于车体101滑动的移动体不限定于滑动门103。移动体例如可以是能够滑动的片材。即,线束WH也可以用于将滑动式的片与车体101侧连接的用途。
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组合执行。

Claims (5)

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挠性的导电体,所述导电体对车辆的车体侧与搭载于所述车辆并相对于所述车体滑动的移动体进行连接;
可挠性的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沿着所述导电体延伸并且对所述导电体的路径进行限制;
可挠性的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被所述导电体和所述限制部件插通;以及
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布线有所述导电体;和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与所述第一槽部相邻并且对所述限制部件的端部进行保持,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分隔壁部,所述分隔壁部分隔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一对卡定壁部,所述一对卡定壁部彼此对置并且对所述外装部件的端部进行卡定;和侧壁部,所述侧壁部构成所述第一槽部,
在所述侧壁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卡定壁部突出到比所述侧壁部更高的位置,并且所述分隔壁部突出到比所述卡定壁部更高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部是沿着所述导电体的布线路径延伸的平板状的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部配置于在一对所述卡定壁部之间形成的通路的延长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1项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对置壁部,所述对置壁部与所述分隔壁部对置并且构成所述第二槽部,
所述对置壁部具有凸部,所述凸部朝向所述分隔壁部突出,并且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分隔壁部之间夹入所述限制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1项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槽部朝向以下两个方向开口:所述分隔壁部的突出方向以及面向所述卡定壁部的方向。
CN201910808902.0A 2018-09-25 2019-08-29 线束 Active CN1109369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8503A JP6781224B2 (ja) 2018-09-25 2018-09-25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8-178503 2018-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36905A CN110936905A (zh) 2020-03-31
CN110936905B true CN110936905B (zh) 2022-09-23

Family

ID=67770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08902.0A Active CN110936905B (zh) 2018-09-25 2019-08-29 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7106B1 (zh)
EP (1) EP3628543B1 (zh)
JP (1) JP6781224B2 (zh)
CN (1) CN1109369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93171B2 (ja) * 2018-11-30 2020-1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9546A (ja) * 2000-07-10 2002-01-23 Yazaki Corp スライドドア用給電装置
JP2007104828A (ja) * 2005-10-05 2007-04-1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CN102934305A (zh) * 2010-05-31 2013-02-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线束和装配该线束的方法
CN103328267A (zh) * 2010-11-26 2013-09-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电缆布设结构和保护器
DE102017223204A1 (de) * 2016-12-28 2018-06-28 Yazaki Corporation Verkabelungs-struktur für eine schiebe-tü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580998A (zh) * 1953-10-29
JPH0237515U (zh) * 1988-08-30 1990-03-13
JP3319576B2 (ja) * 1997-06-17 2002-09-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
JP2000177392A (ja) * 1998-12-16 2000-06-27 Aisin Seiki Co Ltd スライドドア給電機構
US6161894A (en) * 1999-05-28 2000-12-1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lexible electric cable for sliding vehicle door
JP4516232B2 (ja) * 2000-04-11 2010-08-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構造体の給電構造
JP3889934B2 (ja) * 2001-03-16 2007-03-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弛み吸収装置
JP3919174B2 (ja) 2002-05-17 2007-05-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付勢部材の誤組付防止構造を備える給電装置
JP4668784B2 (ja) * 2005-12-27 2011-04-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リンク式可動体の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4728938B2 (ja) * 2006-12-08 2011-07-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用給電装置
JP5074757B2 (ja) * 2006-12-19 2012-11-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2009179117A (ja) * 2008-01-29 2009-08-13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自動車用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0011538A (ja) * 2008-06-24 2010-01-14 Yazaki Corp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装着方法
US10038314B2 (en) * 2008-08-29 2018-07-31 Yazaki Corporation Wire harness installation structure
JP6116925B2 (ja) * 2013-02-05 2017-04-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用ケースの補強構造
WO2015053263A1 (ja) * 2013-10-11 2015-04-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屈曲規制部材とそ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6228804B2 (ja) * 2013-10-11 2017-11-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屈曲規制部材とそ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6092182B2 (ja) * 2014-12-25 2017-03-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摺動プロテクタ
JP6177816B2 (ja) * 2015-01-23 2017-08-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湾曲規制部材及び給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9546A (ja) * 2000-07-10 2002-01-23 Yazaki Corp スライドドア用給電装置
JP2007104828A (ja) * 2005-10-05 2007-04-1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CN102934305A (zh) * 2010-05-31 2013-02-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线束和装配该线束的方法
CN103328267A (zh) * 2010-11-26 2013-09-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电缆布设结构和保护器
DE102017223204A1 (de) * 2016-12-28 2018-06-28 Yazaki Corporation Verkabelungs-struktur für eine schiebe-tü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99213A1 (en) 2020-03-26
EP3628543B1 (en) 2020-10-21
JP6781224B2 (ja) 2020-11-04
JP2020054033A (ja) 2020-04-02
CN110936905A (zh) 2020-03-31
US10587106B1 (en) 2020-03-10
EP3628543A1 (en) 202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32154B2 (ja) コネクタ
JP5789494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10892598B (zh) 外装体与保护器的连接结构及线束
CN111252018B (zh) 布线结构
CN110936905B (zh) 线束
CN110877582B (zh) 线束
CN111252015B (zh) 线束
JP4629565B2 (ja) コネクタ
JP2005203307A (ja) コネクタ
US9780486B2 (en) Connector
JP7098678B2 (ja)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2582949B (zh) 夹持件及线束
JP7384314B2 (ja) コネクタ
JP7439989B2 (ja) コネクタ
JP2006216433A (ja) コネクタ
JPWO2018207651A1 (ja) コネクタ
CN112563834B (zh) 连接器
WO2022024794A1 (ja) コネクタ
CN112563833B (zh) 连接器
WO2021261238A1 (ja) コネクタ部品及び配線部材
JP2023093922A (ja) コネクタ
JP2005174817A (ja) コネクタ
JP2022042299A (ja) 端子カバー
JP2019220320A (ja)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6073327A (ja) ケース体及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