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1802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1802A
CN110891802A CN201880046643.6A CN201880046643A CN110891802A CN 110891802 A CN110891802 A CN 110891802A CN 201880046643 A CN201880046643 A CN 201880046643A CN 110891802 A CN110891802 A CN 1108918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member
tire
side wall
spiral
pneumatic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66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1802B (zh
Inventor
田村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579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791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580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162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91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1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1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1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2Protection against exteri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9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comprising additional bead cores in the sidewa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4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having annular inlays or covers, e.g. white side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为了通过加强构件加强侧壁部,并且抑制加强构件的脱落,充气轮胎(1)具备:侧壁部(5),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胎圈部(20),位于侧壁部(5)的轮胎径向内侧;多个保护装置(30),在侧壁部(5)中的至少一方的侧壁部(5)的从胎圈部(2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25)向轮胎周向外侧,从侧壁部(5)的表面突出地设在轮胎剖面高度的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且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40),形成为螺旋状,并且以螺旋的中心轴(CS)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朝向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对于用于在未铺装路面行驶的车辆的充气轮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路面上的石头等与侧壁部接触的情况较多,侧壁部容易损伤。因此,在以往的充气轮胎中,存在为了抑制侧壁部的损伤而进行了侧壁部的加强的充气轮胎。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使侧壁部形成凹凸形状来形成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保护装置,并且通过沿保护装置的外表面设置由有机纤维构成的加强层来提高耐切割性。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工程车辆用充气轮胎中,通过在侧壁部设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两条凸状的保护装置,并在保护装置的内部埋设弹性加强件来提高保护装置的加强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3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6282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述,在将由与构成侧壁部的橡胶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加强构件配设于侧壁部的保护装置的情况下,根据加强构件的材料,有时难以确保橡胶材料之间的粘接性。在该情况下,在路面上的石头等与保护装置接触时,加强构件恐怕会从橡胶材料剥离而从侧壁部脱落。当加强构件脱落时,保护装置的侧壁部的加强效果大幅降低,但为了加强侧壁部,配设由与橡胶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加强构件是有效的。因此,配设对侧壁部的加强有效的加强构件,并且抑制加强构件的脱落变得非常困难。
此外,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配设于侧壁部的保护装置的加强构件使用了具有弹性的构件的情况下,在对生胎进行硫化成型时,加强构件恐怕会因硫化成型时的压力而变形。具体而言,由于硫化成型时的压力,加强构件恐怕会在加强构件的厚度向侧壁部的厚度方向变薄的方向上变形。在该情况下,恐怕会由于加强构件的厚度变得过薄而难以通过加强构件来抑制路面上的石头等与保护装置接触时导致的侧壁部的损伤。像这样,在对配设于侧壁部的保护装置的加强构件使用具有弹性的构件的情况下的加强构件的变形对加强构件的加强有影响,但是在由具有弹性的构件构成的加强构件不变形的情况下将加强构件配设于侧壁部是非常困难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通过加强构件加强侧壁部,并且抑制加强构件的脱落的充气轮胎,其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具有弹性的加强构件的变形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侧壁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胎圈部,位于所述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多个保护装置,在所述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侧壁部的、从所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向轮胎周向外侧,从所述侧壁部的表面突出地设于轮胎剖面高度的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且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形成为螺旋状,并且以螺旋的中心轴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朝向配设于所述保护装置的内部。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配设为以轮胎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在配设有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的所述侧壁部的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配设有一条以上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具备被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和所述弹性加强构件配设为以轮胎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在配设有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和所述弹性加强构件的所述侧壁部的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配设有一条以上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和所述弹性加强构件。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加强构件的100%模量在与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邻接的所述侧壁部的橡胶组合物的100%模量的5倍以上25倍以下的范围内。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加强构件的断裂强度在10MPa以上50MPa以下的范围内,断裂伸长率在150%以上。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对于所述保护装置而言,所述充气轮胎的子午剖面的形状为半圆形,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31
与所述保护装置的半圆的直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32
的比在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33
的范围内。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的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34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35
的范围内。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起到能通过加强构件加强侧壁部,并且抑制加强构件的脱落这样的第一效果,此外,还起到能抑制具有弹性的加强构件的变形这样的第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A方向观察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B部详细图。
图4是沿C-C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保护装置的情况下的保护装置和螺旋状加强构件的说明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螺旋状加强构件单体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视图。
图7是图6的D部详细图。
图8是在沿E-E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保护装置的情况下的保护装置、螺旋状加强构件以及弹性加强构件的说明图。
图9是图8所示的螺旋状加强构件和弹性加强构件的侧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是保护装置为两条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是一部分的保护装置不连续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是所有的保护装置不连续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3A是表示充气轮胎的第一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13B是表示充气轮胎的第一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14A是表示充气轮胎的第二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14B是表示充气轮胎的第二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此外,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置换且能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1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中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中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此外,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中朝向轮胎旋转轴的方向,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中远离轮胎旋转轴的方向。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子午剖面是指在包括轮胎旋转轴的平面切断轮胎时的剖面。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视图。本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对相对于车辆的装接方向,即是说车辆装接时的方向进行了规定,因此,在装接于车辆时,以指定的装接方向装接于车辆的轮辋。此外,本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是被称为OR轮胎(Off the Road Tire:越野轮胎)的工程车辆用轮胎。作为本实施方式1,在子午剖面观察的情况下,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1在轮胎径向的最外侧的部分配设有胎面部2,胎面部2的表面,即,在装接有该充气轮胎1的车辆(省略图示)的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形成为胎面表面3。
在胎面表面3沿轮胎周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横纹槽15。例如,如果是工程车辆用轮胎则横纹槽15是指具有10mm以上的槽宽的横槽。此外,横纹槽15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在轮胎接地端T开口,而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面端开口。此时,横纹槽15可以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也可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胎面表面3仅形成有横纹槽15,但也可以在胎面表面3形成有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槽。
要说明的是,胎面端是指轮胎的胎面花纹部分的两端部。此外,轮胎接地端T是指,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以静止状态相对于平板垂直放置,施加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载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位置。
在此,规定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适用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此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制)”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此外,规定载荷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LOADCAPACITY(负载能力)”。
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部2的两端形成为胎肩部4,从胎肩部4至轮胎径向内侧的规定的位置配设有侧壁部5。就是说,侧壁部5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充气轮胎1的两侧的两处。
而且,胎圈部20位于各个侧壁部5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部20与侧壁部5相同,配设于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的两处。即,在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配设有一对胎圈部20。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的轮胎赤道面CL是指通过轮胎宽度方向的充气轮胎1的中心点且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平面。在一对胎圈部20分别设有胎圈芯21,在各胎圈部20各设有两个胎圈芯21。设于各胎圈部20的两个胎圈芯21沿轮胎宽度方向排列而配设,即,各胎圈部20配设有相对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胎圈芯21a和位于内侧胎圈芯21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胎圈芯21b。像这样在胎圈部20各配设有两个的胎圈芯21,通过将钢丝即胎圈钢丝卷绕成环状来形成。
在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外侧设有胎边芯22。胎边芯22与胎圈芯21对应地进行设置,各胎边芯22配设于对应的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外侧。就是说,胎边芯22设有:内侧胎边芯22a,与内侧胎圈芯21a对应地配设于内侧胎圈芯21a的轮胎径向外侧;以及外侧胎边芯22b,与外侧胎圈芯21b对应地配设于外侧胎圈芯21b的轮胎径向外侧。胎边芯22是配置于通过将后述的胎体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21的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而形成的空间的橡胶材料。
胎圈部20构成为能装接于具有5°锥度的规定轮辋的车轮。即,本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能装接于规定轮辋,所述规定轮辋是与胎圈部20嵌合的部分相对于车轮的旋转轴以5°±1°的倾斜角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而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方向倾斜的规定轮辋。
在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配设有缓冲层7。缓冲层7例如形成层叠了第一缓冲层71和第二缓冲层72的多层构造,通过涂层橡胶覆盖由钢或尼龙等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缓冲层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此外,缓冲层7相对于轮胎周向的缓冲层帘线的角度在第一缓冲层71和第二缓冲层72处互不相同。即,具有第一缓冲层71和第二缓冲层72的缓冲层7构成为使缓冲层帘线的方向相互交叉而层叠的所谓的斜交构造。在这些第一缓冲层71和第二缓冲层72中,第一缓冲层71配设于轮胎径向内侧,第二缓冲层72在第一缓冲层71的轮胎径向外侧相对于第一缓冲层71层叠而配设。
在该缓冲层7的轮胎径向内侧和侧壁部5的轮胎赤道面CL侧连续地设有内包斜纹帘布层的胎体帘线的胎体6,所述胎体6配设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20之间。该胎体6具有由第一胎体61和第二胎体62两层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在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胎圈芯21之间呈环状架设而构成轮胎的骨架。
详细而言,胎体6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胎圈部20中的一方的胎圈部20配设至另一方的胎圈部20,第一胎体61和第二胎体62以包住胎圈芯21和胎边芯22的方式,在胎圈部20沿胎圈芯21卷回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即,层叠的第一胎体61和第二胎体62中的相对位于内侧的第一胎体61以从内侧胎圈芯21a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通过内侧胎圈芯21a的轮胎径向内侧而配设至内侧胎圈芯21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在胎圈部20绕着内侧胎圈芯21a折回。此外,第一胎体61和第二胎体62中的相对位于外侧的第二胎体62以从外侧胎圈芯21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通过外侧胎圈芯21b的轮胎径向内侧而配设至外侧胎圈芯21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在胎圈部20绕着外侧胎圈芯21b折回。由此第一胎体61和第二胎体62分别配设于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与外侧之间。
像这样配设的第一胎体61和第二胎体62通过涂层橡胶覆盖由钢或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胎体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这些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绝对值为20°以上50°以下的角度θ倾斜地配设。而且,在胎体6中,第一胎体61的胎体帘线与第二胎体62的胎体帘线相互交叉地配置。
此外,在胎体6的内侧或者该胎体6的充气轮胎1的内部侧,沿着胎体6形成有内衬8。
图2是沿图1的A-A方向观察的充气轮胎1的侧视图。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壁部5中的一方的侧壁部5,设有多个从侧壁部5的表面突出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保护装置30。具体而言,保护装置30设于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时的位于车辆装接方向内侧的侧壁部5和位于车辆装接方向外侧的侧壁部5中的位于车辆装接方向外侧的侧壁部5。
多个保护装置30从胎圈部2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25向轮胎周向外侧,全部设在轮胎剖面高度SH的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有三条保护装置30。三条保护装置30在轮胎径向配设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且分别延及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即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一周而形成。即,三条保护装置30配设为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的轮胎剖面高度SH和轮胎径向的保护装置30的配设位置是如下高度和位置: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胎圈部20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设为与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规定轮辋的状态下的胎圈部20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相同大小的情况下的高度和配设位置。
此外,优选的是,保护装置30配设为包括侧壁部5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附近的区域。该情况下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是如下位置: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规定轮辋,赋予规定内压,且未对充气轮胎1施加载荷的无负荷状态时的、除了从侧壁部5的表面突出的构造物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最大的位置的轮胎径向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三条保护装置30从胎圈部20的内端部25向轮胎周向外侧,全部设在轮胎剖面高度SH的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但也可以不将全部的保护装置30配设在该范围。将多个保护装置30中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护装置30从胎圈部20的内端部25向轮胎周向外侧,配设在轮胎剖面度SH的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即可。
图3是图1的B部详细图。图4是沿C-C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保护装置30的情况下的保护装置30和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说明图。对于保护装置30而言,充气轮胎1的子午剖面的形状为半圆形的形状,从侧壁部5的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形成为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环状。在形成为环状的各保护装置30的内部配设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加强构件即螺旋状加强构件40。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中,线状的构件形成为螺旋状,以螺旋的中心轴CS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朝向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
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中,线状的构件形成为螺旋状,例如,以与压缩弹簧同样的形状形成。就是说,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中,在螺旋的长度方向相邻的线状的构件彼此分离并且形成为螺旋状。此外,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中,以螺旋的中心轴CS与保护装置30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朝向,在保护装置30的内部延及保护装置30的一周地配设。螺旋状加强构件40配设于多个保护装置30的各自的内部,即,螺旋状加强构件40与多个保护装置30同样地设有多个。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40与多个保护装置30同样地配设为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需要说明的是,延及保护装置30的一周地配设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可以是将一个螺旋状加强构件40延及保护装置30的一周地配设,也可以是将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40在轮胎周向相连地配设,由此延及保护装置30的一周地配设。
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配设为被构成侧壁部5的橡胶组合物即胎侧橡胶5a覆盖。就是说,胎侧橡胶5a不仅覆盖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周围,还进入至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长度方向相邻的、构成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状的构件彼此之间、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内部。
此外,螺旋状加强构件40形成为:螺旋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1
与在将充气轮胎1的子午剖面上的保护装置30的形状即半圆视作圆形的情况下的直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2
的比在0.1≤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3
的范围内。换言之,螺旋状加强构件40形成为:螺旋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4
与充气轮胎1的子午剖面上的保护装置30的表面的形状即半圆的曲率半径rp的比在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5
的范围内。
图5是图4所示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单体的侧视图。对于线状的构件形成为螺旋状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线状的构件的外径即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6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7
的范围内。此外,对于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螺旋的间距Ps与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8
的比在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11
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9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0910
的范围内。
此外,由金属材料构成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例如是由依据JIS Z2241而测定的拉伸强度在300N/mm2以上的构件构成,优选的是由900N/mm2以上的构件构成。而且,螺旋状加强构件40可以使用JIS G3502钢琴线材、JIS G3505软钢线材、JIS G3506硬钢线材、JISG4801弹簧钢钢材、JIS G4308不锈钢钢线材中规定的线材。而且,螺旋状加强构件40使用JIS G3521硬钢丝、JIS G3522钢琴丝、JIS G3532铁丝、JIS G3560弹簧用油回火钢丝、JISG4314弹簧用不锈钢钢丝中规定的金属丝来制造。
制造本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时的硫化成型是使用形成有供保护装置30成型的槽的模具来进行的。在进行硫化成型时,在将片状的胎侧橡胶5a卷绕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周围的状态下,嵌入至形成于模具的保护装置30的成型用的槽,与硫化成型前的所谓的生胎一起进行硫化成型。硫化成型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因此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周围的胎侧橡胶5a、生胎的胎侧橡胶5a流动,胎侧橡胶5a从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状的构件彼此之间进入至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内侧。由此,对于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螺旋的外侧和内侧被胎侧橡胶5a覆盖。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硫化成型时,不仅是将片状的胎侧橡胶5a卷绕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周围,也可以是在将棒状的胎侧橡胶5a插入至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内侧的状态下嵌入至模具的槽。由此,能成为胎侧橡胶5a更可靠地进入至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螺旋的内侧的状态。
在将本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时,首先,使胎圈部20嵌合至具有规定轮辋的车轮,由此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来将充气轮胎1相对于车轮进行轮辋组装。对充气轮胎1进行轮辋组装后充气,将轮辋组装并充气的状态下的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本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例如用作装接于在地下矿山使用的轮式装载机等工程车辆的工程车辆用的充气轮胎1。
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时,以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壁部5中的形成有保护装置30的一侧的侧壁部5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朝向进行装接。就是说,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车轮时,以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时形成有保护装置30的侧壁部5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朝向进行轮辋组装。
当装接有充气轮胎1的车辆行驶时,胎面表面3中的位于下方的部分与路面接触,同时该充气轮胎1旋转。车辆通过胎面表面3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来将驱动力、制动力传递至路面,或者产生回转力,由此进行行驶。例如,在将驱动力传递至路面时,通过车辆所具有的发动机等原动机产生的动力被传递至车轮,从车轮传递至充气轮胎1。
在此,装接有本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的车辆是工程车辆,因此在车辆行驶的路面上散布有石头、岩石等。因此,在车辆行驶时,路面上的石头等有时会与充气轮胎1的胎面表面3以外的部分接触。路面上的石头等有时例如会与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壁部5,即,与位于车辆装接方向外侧的侧壁部5接触。就是说,位于车辆装接方向外侧的侧壁部5与车辆的车体的表面同样地位于车辆的外表面侧,因此路面上的石头等容易与位于车辆装接方向外侧的侧壁部5接触。
石头等的硬度比胎侧橡胶5a的硬度硬,因此在石头等以大的力与侧壁部5接触的情况下,石头等有时会使侧壁部5产生裂纹而产生侧壁部5的裂纹即所谓的侧切。当侧切变深时,石头等恐怕会与配设于侧壁部5的内部的胎体6接触而导致胎体6的损伤。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中,在侧壁部5设有多个保护装置30,因此与侧壁部5接触的石头等与保护装置30接触。保护装置30从侧壁部5的表面突出地形成,因此在石头等与侧壁部5接触时,容易与保护装置30接触,此外,在石头等与保护装置30接触时,石头等不易与侧壁部5处的保护装置30以外的部分接触。
在石头等以大的力与保护装置30接触的情况下,恐怕会使保护装置30产生裂纹,但在保护装置30的内部配设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因此,会抑制石头等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接触,石头等向侧壁部5的更深入的位置的侵入。像这样,侧壁部5通过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来对由石头等导致的侧壁部5的损伤进行加强。
此外,保护装置30从胎圈部2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25向轮胎周向外侧,配设在轮胎剖面高度SH的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因此能有效地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就是说,从胎圈部2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25向轮胎周向外侧小于轮胎剖面高度SH的30%的范围是轮胎径向上的位置靠近轮胎中心AX,远离路面的位置,因此不易与路面上的石头等接触。此外,从胎圈部2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25向轮胎周向外侧超过轮胎剖面高度SH的70%的范围是靠近胎面部2的位置,因此即使与石头等接触也不易发生侧壁部5的损伤。
与此相对,从胎圈部2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25向轮胎周向外侧在轮胎剖面高度SH的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是容易与路面上的石头等接触,并且在与石头等接触时侧壁部5恐怕会发生损伤的位置,因此在该范围内,通过配设在内部配设有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保护装置30,能有效地抑制由路面上的石头等导致的侧壁部5的损伤。
在此,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以更大的力与石头等接触,或与更大的岩石接触的情况下,这些石头等作用于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力作为欲使螺旋状加强构件40从侧壁部5剥离的力而发挥作用。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相对于侧壁部5的粘接力小的情况下,螺旋状加强构件40恐怕会由于来自石头等的力而从侧壁部5的胎侧橡胶5a剥离,部分地、或延及一周地脱落。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脱落的情况下,在石头等与配设有脱落前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位置接触时,无法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来进行针对该石头等的加强,因此侧壁部5恐怕会容易损伤。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中,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形成为螺旋状的形状。因此,胎侧橡胶5a进入至构成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状的构件彼此之间、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内部,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胎侧橡胶5a作为整体以大的力进行粘接。换言之,胎侧橡胶5a进入至构成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状的构件彼此之间、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内部,由此螺旋状加强构件40被胎侧橡胶5a约束,相对于侧壁部5的相对移动被胎侧橡胶5a限制。
由此,即使在路面上的石头等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接触,并由于所接触的石头等而作为欲使螺旋状加强构件40从侧壁部5剥离的力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螺旋状加强构件40也没有从胎侧橡胶5a剥离,而维持为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状态。其结果是,能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加强侧壁部5,并且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脱落。此外,能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脱落,因此能长期维持由螺旋状加强构件40实现的侧壁部5的加强。
此外,设有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40且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40配设为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因此侧壁部5的轮胎周向的任意位置均能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同等地加强。由此,即使在石头等与侧壁部5的轮胎周向的任意位置接触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加强侧壁部5。
此外,对于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
与保护装置30的半圆的直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2
的比在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23
的范围内,因此能更可靠地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并且能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剥离。就是说,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3
与保护装置30的半圆的直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4
的比为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5
的情况下,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6
过小,因此,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强度恐怕会不足。在该情况下,在石头等与保护装置30接触时,恐怕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难以抑制由接触的石头等导致的侧壁部5的损伤。此外,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7
与保护装置30的半圆的直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8
的比为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9
的情况下,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0
相对于保护装置30的半圆的直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1
过大,因此,在石头等与保护装置30接触时,螺旋状加强构件40恐怕会变得容易露出。螺旋状加强构件40变得容易露出,由此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大范围地露出的情况下,胎侧橡胶5a对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约束力变弱,因此螺旋状加强构件40恐怕会变得容易从侧壁部5剥离而脱落。
与此相对,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2
与保护装置30的半圆的直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3
的比在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4
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确保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强度,更可靠地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并且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从侧壁部5剥离。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加强侧壁部5,并且能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脱落。
此外,对于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5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6
的范围内,因此,能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重量过度增加或刚性过度升高,并且能更可靠地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就是说,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7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8
的情况下,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19
过细,因此,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强度恐怕会不足。在该情况下,在石头等与保护装置30接触时,恐怕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难以抑制由接触的石等导致的侧壁部5的损伤。此外,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20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21
的情况下,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322
过粗,因此,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重量恐怕会增加,充气轮胎1的重量恐怕会过度增加。此外,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1
过粗的情况下,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刚性过高,因此,恐怕会给充气轮胎1的特性带来大的影响,或与胎侧橡胶5a之间的弹性的差变大而变得容易剥离。
与此相对,对于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在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2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3
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确保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强度,更可靠地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并且能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重量过度增加以及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刚性变得过高。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加强侧壁部5,并且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脱落而不使充气轮胎1的重量、特性大幅变化。
此外,对于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螺旋的间距Ps与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4
的比在0.1≤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5
的范围内,因此能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重量过度增加或刚性变得过高,并且能更可靠地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就是说,在螺旋的间距Ps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6
的比为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7
的情况下,螺旋的间距Ps过小,因此,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重量恐怕会增加,充气轮胎1的重量恐怕会过度增加。此外,在螺旋的间距Ps过小的情况下,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刚性过高,因此,恐怕会给充气轮胎1的特性带来大的影响,或与胎侧橡胶5a之间的弹性的差变大而使螺旋状加强构件40变得容易从胎侧橡胶5a剥离。此外,在螺旋的间距Ps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8
的比为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9
的情况下,螺旋的间距Ps过大,因此,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强度恐怕会不足,在石头等与保护装置30接触时,恐怕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难以抑制由接触的石头等导致的侧壁部5的损伤。
与此相对,在螺旋的间距Ps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10
的比在0.1≤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411
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确保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强度,更可靠地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并且能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重量过度增加以及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刚性变得过高。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加强侧壁部5,并且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脱落而不使充气轮胎1的重量、特性大幅变化。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1为与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大致相同的构成,但其特征在于,在保护装置30具备被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50这一点。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1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视图。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1与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同样,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壁部5中的位于车辆装接方向外侧的侧壁部5设有多个从侧壁部5的表面突出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保护装置30。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有三条保护装置30。三条保护装置30从胎圈部2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25向轮胎周向外侧设在轮胎剖面高度SH的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配设为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即,如图2所示,三条保护装置30在沿图6的A-A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配设于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位置,且分别延及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一周而形成。由此,三条保护装置30配设为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图7是图6的D部详细图。图8是在沿E-E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保护装置30的情况下的保护装置30、螺旋状加强构件40以及弹性加强构件50的说明图。在设于侧壁部5的各保护装置30的内部,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配设有由金属材料构成,且线状的构件形成为螺旋状的加强构件即螺旋状加强构件40。螺旋状加强构件40以螺旋的中心轴CS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朝向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并被胎侧橡胶5a覆盖。
而且,在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1中,在保护装置30的内部配设有被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50。即,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内部插入有弹性加强构件50。弹性加强构件50形成为外径比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螺旋的内径小的圆棒状的形状,圆棒的中心轴以沿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螺旋的中心轴CS的朝向插入至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螺旋的内侧。由此,对于弹性加强构件50而言,周围被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弹性加强构件50分别插入至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40。因此,弹性加强构件50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同样地配设有多个,多个弹性加强构件50与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40同样地配设为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图9是图8所示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弹性加强构件50的侧视图。对于线状的构件形成为螺旋状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线状的构件的外径即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61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62
的范围内。此外,对于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螺旋的间距Ps与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63
的比在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164
的范围内。被像这样构成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100%模量在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邻接的胎侧橡胶5a的100%模量的5倍以上25倍以下的范围内。例如,在胎侧橡胶5a的100%模量为约2MPa时,弹性加强构件50的100%模量在10MPa以上50MPa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弹性加强构件50的断裂强度在10MPa以上50MPa以下的范围内,优选为在10MPa以上40MPa以下的范围内。此外,弹性加强构件50的断裂伸长率为150%以上,优选为在150%以上500%以下的范围内。
作为具有像这样的物性的弹性加强构件50,能使用将在共轭二烯单元的含量为30重量%以下的烯键式不饱和腈-共轭二烯系高饱和橡胶中分散有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金属盐的组合物通过有机过氧化物交联而成的橡胶组合物。更具体而言,相对于包含40重量份以上的共轭二烯单元的含量为30重量%以下的烯键式不饱和腈-共轭二烯系高饱和橡胶的橡胶合计100重量份,可以使用配合了10~120重量份的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金属盐和作为交联剂的0.3~10重量份的有机过氧化物的橡胶组合物。当然,在上述橡胶组合物中,能够根据需要添加增强剂、交联助剂、增塑剂、稳定剂等通常橡胶工业中使用的各种配合剂。
作为烯键式不饱和腈-共轭二烯系高饱和橡胶,可以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烯键式不饱和腈与1,3-丁二烯、异戊二烯、1,3-戊二烯等共轭二烯的共聚物、能够与上述两种单体共聚的单体,例如与乙烯基芳香族化合物、(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氰基烷基酯等的多元聚合物。具体而言,可以列举出: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橡胶、丙烯腈-异戊二烯共聚物橡胶、丙烯腈-丁二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橡胶、丙烯腈-丁二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橡胶等。特别优选的是氢化NBR(丁腈橡胶)。
作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金属盐,可以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锌等。
作为有机过氧化物可以列举出:过氧化二枯基、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叔丁基枯基、过氧化苯甲酰、2,5-二甲基-2,5-二(苯甲酰过氧化)己烷、2,5-二甲基-2,5-单(叔丁基过氧化)己烷等。
在制造本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1时的硫化成型中,是使用形成有供保护装置30成型的槽的模具来进行的。在进行硫化成型时,在将弹性加强构件50插入至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内侧,将片状的胎侧橡胶5a卷绕在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周围的状态下,嵌入至形成于模具的保护装置30的成型用的槽,与硫化成型前的生胎一起进行硫化成型。硫化成型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因此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周围的胎侧橡胶5a、生胎的胎侧橡胶5a流动,胎侧橡胶5a从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状的构件彼此之间进入至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内侧。由此,对于螺旋状加强构件40而言,外侧被胎侧橡胶5a覆盖,并且内侧被弹性加强构件50和胎侧橡胶5a填满。
本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1也与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同样,例如用作装接于在地下矿山使用的轮式装载机等工程车辆的工程车辆用的充气轮胎1。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时,以形成有保护装置30的一侧的侧壁部5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朝向进行装接。在装接有充气轮胎1的车辆行驶时,路面上的石头等有时会与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壁部5接触,但在侧壁部5设有多个保护装置30,因此与侧壁部5接触的石头等会与保护装置30接触。
在石头等以大的力与保护装置30接触的情况下,恐怕会使保护装置30产生裂纹,但在保护装置30的内部配设有被由金属材料构成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50。因此,石头等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弹性加强构件50接触来抑制石头等向侧壁部5的更深入的位置的侵入。像这样,侧壁部5通过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弹性加强构件50来对由石头等导致的侧壁部5的损伤进行加强。
在此,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弹性加强构件50具有弹性,因此在被赋予大的压力的情况下,有时会弹性变形而被压扁。因此,在将弹性加强构件50以单体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情况下,在进行生胎的硫化成型时,弹性加强构件50恐怕会由于硫化成型时的压力而变形、被压扁。在硫化成型时赋予给生胎的压力是从内侧将生胎按压至配置于生胎外侧的模具的方向的力,因此,在弹性加强构件50由于硫化成型时的压力而变形时,弹性加强构件50在侧壁部5的厚度方向的厚度变薄的方向被压扁。在弹性加强构件50的厚度变薄的情况下,在石头等与弹性加强构件50接触时,弹性加强构件50自身会损伤,恐怕通过弹性加强构件50难以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1中,弹性加强构件50被由金属材料构成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因此,在生胎的硫化成型时的压力作用于弹性加强构件50的周围时,该压力由螺旋状加强构件40承受,因此,大的压力不易作用于弹性加强构件50。因此,弹性加强构件50不易被硫化成型时的压力压扁,从而会维持圆棒的形状。其结果是,能抑制具有弹性的加强构件即弹性加强构件50的变形。
此外,能抑制弹性加强构件50的变形,因此在石头等与弹性加强构件50接触时,能更可靠地抑制该石头等向侧壁部5的更深入的位置侵入。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加强侧壁部5,能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
此外,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弹性加强构件50分别设有多个,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弹性加强构件50配设为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因此,侧壁部5的轮胎周向的任意位置均能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弹性加强构件50而同等地加强。由此,即使在石头等与侧壁部5的轮胎周向的任意位置接触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侧壁部5的损伤。其结果是,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弹性加强构件50,能更可靠地加强侧壁部5。
此外,弹性加强构件50的100%模量在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邻接的胎侧橡胶5a的100%模量的5倍以上25倍以下的范围内,因此能抑制弹性加强构件50的剥离,并且能更可靠地确保弹性加强构件50的加强效果。就是说,在弹性加强构件50的100%模量小于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邻接的胎侧橡胶5a的100%模量的5倍的情况下,可能会难以确保弹性加强构件50的加强效果。此外,在弹性加强构件50的100%模量超过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邻接的胎侧橡胶5a的100%模量的25倍的情况下,与胎侧橡胶5a的100%模量的差过大,因此,在侧壁部5变形时,弹性加强构件50恐怕会容易从侧壁部5剥离。
与此相对,在弹性加强构件50的100%模量在与螺旋状加强构件40邻接的胎侧橡胶5a的100%模量的5倍以上25倍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抑制弹性加强构件50的剥离,并且能更可靠地确保弹性加强构件50的加强效果。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加强侧壁部5。
此外,对于弹性加强构件50而言,断裂强度在10MPa以上50MPa以下的范围内,断裂伸长率为150%以上,因此,能抑制弹性加强构件50的剥离,更可靠地确保弹性加强构件50的加强效果。就是说,在弹性加强构件50的断裂强度小于10MPa的情况下,可能会难以确保弹性加强构件50的加强效果。此外,在弹性加强构件50的断裂强度超过50MPa的情况下,胎侧橡胶5a的硬度差过大,因此,在侧壁部5变形时,弹性加强构件50恐怕会容易从侧壁部5剥离。此外,在弹性加强构件50的断裂伸长率小于150%的情况下,对侧壁部5的变形的随动性降低。
与此相对,在弹性加强构件50的断裂强度在10MPa以上50MPa以下的范围内且断裂伸长率为150%以上的情况下,能确保弹性加强构件50对侧壁部5的随动性且抑制弹性加强构件50的剥离,并且,能更可靠地确保弹性加强构件50的加强效果。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加强侧壁部5。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1中设有三条保护装置30,但保护装置30也可以是三条以外。图10是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1的变形例,是保护装置30为两条的情况的说明图。如图10所示,在内部配置有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保护装置30、在内部配置有被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保护装置30也可以是延及轮胎周向的一周而形成的保护装置30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地配设有两条。此外,也可以是保护装置30以轮胎中心AX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地配设有四条以上的条数。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1中,保护装置30延及一周连续地形成,但保护装置30也可以不必延及一周地形成。图11是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1的变形例,是一部分的保护装置30不连续的情况的说明图。图12是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1的变形例,是所有的保护装置30不连续的情况的说明图。如图11所示,在内部配设有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保护装置30、在内部配设有被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保护装置30也可以是在轮胎径向以同心圆状排列配设的多个保护装置30中的一部分的保护装置30不延及轮胎周向的一周地形成。即,也可以是,多个保护装置30中的一部分的保护装置30在轮胎周向被截断,而在轮胎周向不连续地形成。在该情况下,配设于在轮胎周向不连续地形成的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弹性加强构件50,也与保护装置30同样地在轮胎周向被截断,在轮胎周向不连续地配设。
此外,如图12所示,在内部配设有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保护装置30、在内部配设有被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多个保护装置30也可以是所有的保护装置30在轮胎周向不连续地形成。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保护装置30被截断的部分的轮胎周向的位置以在所有的保护装置30中不会成为相同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设。就是说,优选的是,各保护装置30的被截断的部分的端部31在轮胎周向的位置以在所有的保护装置30中不会成为相同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设。由此,即使保护装置30在轮胎周向不连续地形成,在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配设有任意一个保护装置30。像这样,保护装置30在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配设有一条以上即可。
换言之,像实施方式1那样,在配设有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侧壁部5的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配设有一条以上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即可。同样地,像实施方式2那样,在配设有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弹性加强构件50的侧壁部5的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配设有一条以上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弹性加强构件50即可。在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配设有一条以上在内部配设有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保护装置30、在内部配设有螺旋状加强构件40和弹性加强构件50的保护装置30,由此,在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能加强侧壁部5,降低侧切。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1中,保护装置30设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壁部5中的位于车辆装接方向外侧的侧壁部5,但保护装置30也可以设于除此以外的侧壁部5。保护装置30例如也可以设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壁部5。保护装置30设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壁部5中的至少一方的侧壁部5即可。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1、2的充气轮胎1是具有层叠的胎体6的胎体帘线彼此相互交叉的所谓的斜交构造的充气轮胎1,但在侧壁部5设有在内部配设有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保护装置30的充气轮胎1、在侧壁部5设有在内部配设有被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保护装置30的充气轮胎1也可以是具有子午线构造的充气轮胎1。
实施例
图13A、图13B是表示充气轮胎1的第一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14A、图14B是表示充气轮胎1的第二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以下,关于上述的充气轮胎1,对针对以往例的充气轮胎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进行的第一、第二性能评价试验进行说明。在性能评价试验中的第一性能评价试验中,对侧切的个数、侧切的长度、侧切的深度以及加强构件的脱落部位进行了评价。此外,在第二性能评价试验中,对侧切的个数、侧切的长度、侧切的深度以及变形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有无进行了评价。
这些第一、第二性能评价试验是通过将轮胎的公称为18.00-25(32PR)尺寸的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依据TRA标准的车轮,将气压调整为750kPa,并装接于用作评价试验用的车辆的地下矿山用倾卸车(dump truck)的与操纵席相反一侧的前轮上,行驶3个月来进行的。
第一、第二性能评价试验的评价项目中的侧切的个数是对在设有保护装置30的侧壁部5发生的侧切的个数的数量进行计数而得到的。此外,作为第一、第二性能评价试验中的评价项目的侧切的长度和侧切的深度是分别计测在设有保护装置30的侧壁部5处发生的侧切的长度和深度,并计算出平均的长度和深度而得到的。
此外,作为第一性能评价试验中的评价项目的加强构件的脱落部位是对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侧的加强构件中的由于侧壁部5的表面的损伤而使加强构件脱落的部位的数量进行计数而得到的。
此外,作为第二性能评价试验中的评价项目的变形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有无是通过在子午剖面切割试验行驶后的充气轮胎1,观察弹性加强构件50的变形程度来进行评价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变形是通过在弹性加强构件50从充气轮胎1的子午剖面上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形状即圆形的形状向规定的方向压扁而变形的情况下,在压扁的方向计测最厚的位置处的厚度来进行的。对于弹性加强构件50是否变形,在弹性加强构件50压扁的方向上最厚的位置处的厚度小于被压扁前的圆形的直径的50%的情况下,弹性加强构件50变形,在为50%以上的情况下,弹性加强构件50不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变形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有无也可以是不使用试验行驶后的充气轮胎1,而是通过将与进行试验的充气轮胎1相同的形态的充气轮胎1在子午剖面进行切割,观察弹性加强构件50的变形的程度来进行评价的。
对作为以往的充气轮胎1的一个例子的以往例1-1、1-2和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实施例1-1~1-12这14种充气轮胎进行了第一评价试验。在这些充气轮胎1中,以往例1-1的充气轮胎在侧壁部5未设有保护装置30,因此也未设有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侧的加强构件。此外,在以往例1-2的充气轮胎中,虽然在侧壁部5设有保护装置30,并且在保护装置30的内部配设有加强构件,但加强构件是像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的弹性加强构件。
与此相对,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一个例子的实施例1-1~1-12,在所有的侧壁部5设有保护装置30,并且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加强构件是螺旋状加强构件40。此外,在实施例1-1~1-12的充气轮胎1中,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数量、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221
与保护装置30的半圆的直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222
的比率、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223
分别不同。
使用这些充气轮胎1进行了第一评价试验的结果是,如图13A、图13B所示,实施例1-1~1-12的充气轮胎1与以往例相比,能大致降低侧切的长度、深度,并且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脱落。就是说,实施例1-1~1-12的充气轮胎1能通过螺旋状加强构件40加强侧壁部5,并且抑制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脱落。
此外,对作为以往的充气轮胎1的一个例子的以往例2-1、2-2和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实施例2-1~2-8这10种充气轮胎进行了第二评价试验。在这些充气轮胎1中,以往例2-1的充气轮胎在侧壁部5未设有保护装置30,因此也未设有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侧的加强构件。此外,在以往例2-2的充气轮胎中,虽然在侧壁部5设有保护装置30,并且在保护装置30的内部配设有加强构件,但加强构件仅是弹性加强构件50。
与此相对,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一个例子的实施例2-1~2-8,在所有的侧壁部5设有保护装置30,并且配设于保护装置30的内部的加强构件是被螺旋状加强构件40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50。此外,对于实施例2-1~2-8的充气轮胎1而言,弹性加强构件50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外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231
与保护装置30的半圆的直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232
的比率、螺旋状加强构件40的线径
Figure BDA0002364352840000233
分别不同。
使用这些充气轮胎1进行了第二评价试验的结果是,如图14A、图14B所示,实施例2-1~2-8的充气轮胎1与以往例相比,能大致降低侧切的长度、深度,能抑制弹性加强构件50的变形。就是说,实施例2-1~2-8的充气轮胎1能抑制具有弹性的弹性加强构件50的变形。
符号说明
1 充气轮胎;
2 胎面部;
3 胎面表面;
4 胎肩部;
5 侧壁部;
5a 胎侧橡胶;
6 胎体;
7 缓冲层;
8 内衬;
15 横纹槽;
20 胎圈部;
21 胎圈芯;
22 胎边芯;
25 内端部;
30 保护装置;
40 螺旋状加强构件;
50 弹性加强构件。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壁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
胎圈部,位于所述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
多个保护装置,在所述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侧壁部的从所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向轮胎周向外侧,从所述侧壁部的表面突出地设在轮胎剖面高度的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内,且沿轮胎周向延伸;和
多个螺旋状加强构件,形成为螺旋状,并且以螺旋的中心轴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朝向配设于所述保护装置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多个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配设为以轮胎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配设有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的所述侧壁部的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配设有一条以上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具备:
被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所覆盖的弹性加强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多个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和所述弹性加强构件配设为以轮胎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配设有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和所述弹性加强构件的所述侧壁部的轮胎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均配设有一条以上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和所述弹性加强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弹性加强构件的100%模量在与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邻接的所述侧壁部的橡胶组合物的100%模量的5倍以上25倍以下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对于所述弹性加强构件而言,断裂强度在10MPa以上50MPa以下的范围内,断裂伸长率为15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对于所述保护装置而言,所述充气轮胎的子午剖面的形状为半圆形,
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的外径
Figure FDA0002364352830000021
与所述保护装置的半圆的直径
Figure FDA0002364352830000022
的比在
Figure FDA0002364352830000023
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螺旋状加强构件的线径
Figure FDA0002364352830000024
Figure FDA0002364352830000025
的范围内。
CN201880046643.6A 2017-08-18 2018-06-29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08918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7995A JP6879117B2 (ja) 2017-08-18 2017-08-18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58036 2017-08-18
JP2017158036A JP6911628B2 (ja) 2017-08-18 2017-08-18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57995 2017-08-18
PCT/JP2018/024921 WO2019035281A1 (ja) 2017-08-18 2018-06-29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1802A true CN110891802A (zh) 2020-03-17
CN110891802B CN110891802B (zh) 2022-04-26

Family

ID=65362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6643.6A Active CN110891802B (zh) 2017-08-18 2018-06-29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40354B2 (zh)
CN (1) CN110891802B (zh)
WO (1) WO2019035281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811747U (de) * 1967-12-18 1973-03-29 Michelin & Cie Luftreifen.
US4413663A (en) * 1981-11-27 1983-11-08 Sullenger Gordon A Pneumatic tire
US5198051A (en) * 1990-04-20 1993-03-30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Radial tire for motorcycle with two rubber layers in the sidewalls
JPH1044721A (ja) * 1996-08-05 1998-02-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350919A (zh) * 2000-10-30 2002-05-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
JP2003002016A (ja) * 2001-06-25 2003-01-0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建設車両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175133A (ja) * 2002-11-25 2004-06-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60054260A1 (en) * 2003-03-03 2006-03-16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with a reinforced sidewall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CN1781739A (zh) * 2004-12-02 2006-06-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907740A (zh) * 2005-08-04 2007-02-07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1107139A (zh) * 2005-01-21 2008-01-1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泄气保用轮胎
CN101522442A (zh) * 2006-09-27 2009-09-0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一种充气轮胎
CN103358826A (zh) * 2012-04-04 2013-10-2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00757A (en) * 1932-09-10 1933-11-02 Dunlop Rubber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yres for bicycles and like vehicles
JPS628279A (ja) 1985-07-04 1987-0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学的文字読取装置
JPH066006A (ja) 1992-06-16 1994-01-14 Sharp Corp 部品端子の接続構造
JP2564896Y2 (ja) * 1992-06-29 1998-03-11 オーツタイヤ株式会社 非舗装路走行用タイヤ
JPH06316206A (ja) * 1993-05-07 1994-11-1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858318A (ja) * 1994-08-25 1996-03-05 Bridgestone Corp 不整地走行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US5800643A (en) * 1996-04-26 1998-09-01 Inner Tire Corporation Pneumatic inner tire
JP3922978B2 (ja) * 2002-06-27 2007-05-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019397A (ja) 2012-07-23 2014-02-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811747U (de) * 1967-12-18 1973-03-29 Michelin & Cie Luftreifen.
US4413663A (en) * 1981-11-27 1983-11-08 Sullenger Gordon A Pneumatic tire
US5198051A (en) * 1990-04-20 1993-03-30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Radial tire for motorcycle with two rubber layers in the sidewalls
JPH1044721A (ja) * 1996-08-05 1998-02-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350919A (zh) * 2000-10-30 2002-05-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
JP2003002016A (ja) * 2001-06-25 2003-01-0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建設車両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175133A (ja) * 2002-11-25 2004-06-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60054260A1 (en) * 2003-03-03 2006-03-16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with a reinforced sidewall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CN1756672A (zh) * 2003-03-03 2006-04-05 米其林技术公司 具有加强侧壁的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781739A (zh) * 2004-12-02 2006-06-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1107139A (zh) * 2005-01-21 2008-01-1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泄气保用轮胎
CN1907740A (zh) * 2005-08-04 2007-02-07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1522442A (zh) * 2006-09-27 2009-09-0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一种充气轮胎
CN103358826A (zh) * 2012-04-04 2013-10-2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静萍: "充气轮胎", 《轮胎工业》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35281A1 (ja) 2019-02-21
CN110891802B (zh) 2022-04-26
US20200223263A1 (en) 2020-07-16
US11440354B2 (en)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64371B1 (en) Airless tire
JP4939854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US8002007B2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heavy loads
JP3628279B2 (ja) 建設車両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915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532537B1 (en) Motorcycle tire for uneven terrain
JP6682969B2 (ja) エアレスタイヤ
CN109476189B (zh) 具有减轻重量胎圈区域的轮胎
CN110891802B (zh) 充气轮胎
JP6487779B2 (ja) エアレスタイヤ
JP687911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3041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2297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1035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7386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136855A (zh) 工作层包括单丝并且轮胎胎面具有切口的充气轮胎
JP3595414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691162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9089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30141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097575B2 (en) Pneumatic tire
JPH06127206A (ja) ニューマチック型ソリッドタイヤ
JP527565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08714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184664A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