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5995B -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 Google Patents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5995B
CN110875995B CN201910820630.6A CN201910820630A CN110875995B CN 110875995 B CN110875995 B CN 110875995B CN 201910820630 A CN201910820630 A CN 201910820630A CN 110875995 B CN110875995 B CN 1108759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posture
unit
apparatus main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206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5995A (zh
Inventor
小柳纪幸
山中刚
杢尾智之
奥野德次郎
沟口昌彦
五十岚昌弘
菅野晃史
别府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75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59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59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59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49Control or synchronising different handling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2Reducing apparatus footprint, e.g. wall-mounted or vertically arranged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3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using slidably mounted components, e.g. reader in dra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using rotatably mounted or foldabl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7Connection or assembly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62Supporting the apparatus as a whole, e.g. st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1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from the scann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4Transport t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1Ejecting or st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1Switching on or off, e.g. for saving power when not in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在具备能够变更设置姿态的介质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单元中,能够与设置姿态相应的易于使用。扫描仪(1)具备:装置主体(2),具有从供给介质(P)的供给部(6)到排出介质(P)的排出部(18)的介质输送路径(R);切换单元(30),切换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2)的载置面(G)的装置主体(2)的姿态;控制单元(19),在相对于载置面(G)的装置主体(2)的姿态切换时,进行与切换后的姿态相应的控制。

Description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装置及读取由所述介质输送装置输送的介质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单元。
背景技术
在作为图像读取单元的一例的扫描仪中,存在以原稿即介质的自动供送装置[也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送纸器)]作为介质输送装置设置,能够进行多张介质的自动供送和读取的方式构成的情况。
另外,在这种图像读取单元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以切换在构成装置主体的壳体内设置的纸张输送路径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第一状态和纸张输送路径比第一状态更接近水平方向的第二状态,能够变更设置姿态的方式构成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读取单元中的第一状态下,由于纸张输送路径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因此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另外,在第二状态下,由于纸张输送路径比第一状态更接近水平方向,因此在排出刚性较高的纸张时,能够避免纸张的前端部与设置有图像读取单元的底面等冲突。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27143号公报
这种图像读取单元的设置姿态根据设置环境或使用情况而变更。因此,存在对用户来说使用方便的功能根据各姿态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能够变更设置姿态的现有的图像读取单元中,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具有从供给介质的供给部到排出所述介质的排出部的介质输送路径;切换单元,切换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载置所述装置主体的载置面的姿态;检测部,对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进行检测;以及控制单元,若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所述载置面的姿态切换,则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与切换后的姿态相应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装置主体处于第二姿态的扫描仪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扫描仪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截面图。
图3是示出装置主体处于第二姿态的扫描仪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装置主体处于第一姿态的扫描仪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装置主体处于第三姿态的扫描仪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装置主体处于第一姿态的扫描仪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装置主体处于第三姿态的扫描仪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从后方侧观察的扫描仪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主体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下部单元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11是对装置主体的姿态的切换进行说明的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电缆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3是对控制单元进行的操作面板的显示方向的切换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对控制单元进行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5是对扫描仪中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更例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7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更例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扫描仪(图像读取单元);2…装置主体;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5…排出托盘;5a转动轴;6…供给部;7…操作面板;8…供送托盘;8a…转动轴;9…辅助供送托盘;9a…第一辅助供送托盘;9b…第二辅助供送托盘;9c…第三辅助供送托盘;10…介质输送装置;11…辅助排出托盘;11a…第一辅助排出托盘;11b…第二辅助排出托盘;11c…第三辅助排出托盘;12…边缘引导件;13…限制部;14…供送辊;15…分离辊;16…第一输送辊对;16a…第一驱动辊;16b…第一从动辊;17…第二输送辊对;17a…第二驱动辊;17b…第二从动辊;18…排出部;19…控制单元;20…读取单元;20a…第一读取部;20b第二读取部;21…转动限制单元;22…连接部;23…电缆引导件;24…电缆;30…切换单元;31…主体支承部件;32…支承部;33…基部;34…卡合部;35…杆部件;36…小齿轮;41…狭缝;42…底部;43a…第三凹部;43b…第一凹部;43c…第二凹部;44a…第三检测部;44b…第一检测部;44c…第二检测部;45…齿条;51…臂部;52…长孔;53…托盘侧轴部;54…主体侧轴部;P…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具有从供给介质的供给部到排出所述介质的排出部的介质输送路径;切换单元,切换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载置所述装置主体的载置面的姿态;以及控制单元,若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所述载置面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切换,则进行与切换后的姿态相应的控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备控制单元,若切换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所述载置面的姿态,则进行与切换后的姿态相应的控制,因此通过进行与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所述载置面的姿态相应的控制,用户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所述切换单元能够将所述装置主体切换为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第一姿态是来自所述介质输送路径的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相对于所述载置面成第一倾斜角的姿态,第二姿态是所述排出方向相对于所述载置面成比所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垂直的第二倾斜角或所述排出方向垂直的姿态。
根据本方面,在能够将所述装置主体切换为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的介质输送装置中,能够得到第一方面的作用效果,第一姿态是来自所述介质输送路径的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相对于所述载置面成第一倾斜角的姿态,第二姿态是所述排出方向相对于所述载置面成比所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垂直的第二倾斜角或所述排出方向垂直的姿态。
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中,所述切换单元能够将所述装置主体切换为第三姿态,第三姿态是所述排出方向与所述载置面成比所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水平的第三倾斜角或所述排出方向水平的姿态。
根据本方面,能够得到除了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之外,还能够将所述装置主体切换为第三姿态的介质输送装置,第三姿态是所述排出方向与所述载置面成比所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水平的第三倾斜角或所述排出方向水平的姿态。
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被切换为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将装置电源关闭。
在将所述装置主体设置为所述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成比所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垂直的第二倾斜角或所述排出方向垂直的所述第二姿态时,能够节省空间地对装置主体进行载置。即,所述第二姿态是适合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非使用时的收纳的姿态。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被切换为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将装置电源关闭,因此在结束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使用并进行收纳时,能够自动地切断装置电源。
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中,所述装置主体在上部具备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显示与装置操作相关的内容,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的情况下,将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显示设为第一朝向,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将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显示设为第二朝向,所述第一朝向是在将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作为下并将上游作为上进行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能够读的朝向,所述第二朝向是从所述第一朝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朝向。
在介质输送装置中,在将所述装置主体设置为所述第一姿态的情况下,用户以将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作为近前、将上游作为里面的方式面向所述装置主体进行操作的情况较多。另一方面,在介质输送装置中,在将所述装置主体设置为所述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可设想用户会以沿所述排出方向的方向为左右方向的方式面向所述装置主体进行操作。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装置主体在上部具备显示单元操作所涉及的内容的显示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的情况下,将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显示设为第一朝向,第一朝向是在将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作为下、上游作为上进行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能够读的方向,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将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显示设为第二朝向,第二朝向是从所述第一朝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方向,因此能够使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显示方向为各姿态中用户容易进行视觉确认的方向。
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或所述第三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停止所述装置主体中的输送动作。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或所述第三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停止所述装置主体中的输送动作,因此能够避免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或所述第三姿态以外的姿态的状态下进行输送动作的风险。
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介质输送过程中所述切换单元工作时,停止输送动作。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介质输送过程中所述切换单元工作时,停止输送动作,因此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介质输送过程中进行了变更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的操作的情况下,能够停止输送动作。
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具备动作限制单元,基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能够切换对所述切换单元的动作进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允许所述切换单元的动作的允许状态,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介质输送过程中将所述动作限制单元设置为所述限制状态。
根据本方面,由于具备动作限制单元,基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能够切换对所述切换单元的动作进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允许所述切换单元的动作的允许状态,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介质输送过程中将所述动作限制单元设置为所述限制状态,因此能够抑制或避免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介质输送过程中进行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变更的风险。
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装置主体具备:下部单元,构成该装置主体的下侧部分;上部单元,相对于在所述排出部侧设置的转动轴转动,能够切换覆盖所述下部单元的关闭状态和敞开所述下部单元的打开状态,所述装置主体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姿态中,所述排出部为朝向下方,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转动限制单元,基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能够切换限制所述上部单元从所述关闭状态向所述打开状态转动的转动限制状态和允许所述上部单元从所述关闭状态向所述打开状态转动的转动允许状态,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将所述转动限制单元设置为所述转动限制状态。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下部单元,构成该装置主体的下侧部分;上部单元,相对于在所述排出部侧设置的转动轴转动,能够切换覆盖所述下部单元的关闭状态和敞开所述下部单元的打开状态,在所述第二姿态中,在所述排出部为朝向下方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在所述第二姿态以外的所述第一姿态或所述第三姿态下,如果所述下部单元变为所述打开状态,则存在因手接触等而导致所述上部单元因自重而变为所述关闭状态,通过该冲击对所述上部单元、所述下部单元或者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的构成部造成损坏的风险。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将所述转动限制单元设置为所述转动限制状态,因此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能够使所述上部单元不打开。因此,能够降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上部单元意外地关闭而对所述装置主体或内部的构成部造成损坏的风险。
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具备支承所述装置主体的主体支承部件,所述切换单元为通过改变所述主体支承部件支承的所述装置主体的支承位置,从而切换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的结构。
根据本方面,由于具备支承所述装置主体的主体支承部件,所述切换单元构成为通过改变所述主体支承部件支承的所述装置主体的支承位置来切换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所述装置主体切换为规定的姿态。
第十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方面中,所述切换单元具备固定所述主体支承部件和所述装置主体的固定装置。
根本方面,由于所述切换单元具备固定所述主体支承部件和所述装置主体的固定装置,因此能够固定所述主体支承部件和所述装置主体并保持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
第十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具备:供送托盘,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转动的方式设置,能够切换支承在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上供送的所述介质的第一状态和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一部分的第二状态;以及排出托盘,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转动的方式设置,能够切换支承从所述介质输送路径排出的所述介质的第三状态和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一部分的第四状态,所述第二状态的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第四状态的所述排出托盘构成为不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相同部分。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第四状态的所述排出托盘以不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相同部分的方式构成,即所述第二状态的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第四状态的所述排出托盘以不重叠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抑制在将所述供送托盘设置为所述第二状态,将所述排出托盘设置为所述第四状态的情况下的装置的大型化。
第十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二方面中,具备辅助供送托盘或辅助排出托盘中的任一种,辅助供送托盘能够切换相对于所述供送托盘向自由端侧伸出的第一伸出状态和被收纳在所述供送托盘内的第一收纳状态;辅助排出托盘能够切换相对于所述排出托盘向自由端侧伸出的第二伸出状态和被收纳在所述排出托盘内的第二收纳状态。
根据本方面,由于具备辅助供送托盘或辅助排出托盘,辅助供送托盘能够切换相对于所述供送托盘向自由端侧伸出的第一伸出状态和被收纳在所述供送托盘内的第一收纳状态;辅助排出托盘能够切换相对于所述排出托盘向自由端侧伸出的第二伸出状态和被收纳在所述排出托盘内的第二收纳,因此在所述供送托盘或所述排出托盘或它们二者中,能够更可靠地支承所述介质。另外,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第十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具备将电缆与所述装置主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无关地配置为能够供所述电缆插拔。
根据本方面,由于将电缆与所述装置主体连接的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无关地配置为能够供所述电缆插拔,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向所述连接部的电缆的插拔。
第十五方面所涉及的图像读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读取介质的图像的读取单元和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读取单元输送的第一方面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一所述介质输送装置。
根据本方面,在具备读取介质的图像的读取单元和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读取单元输送的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单元中,能够得到与第一方面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单元的概要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读取单元的一例,以能够读介质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面的扫描仪1为例进行列举。扫描仪1是读取文件等的原稿的所谓的文档扫描仪。
在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Y方向是装置纵深方面。Z方向示出了高度方向。另外,将+Y方向侧作为装置前面侧,将-Y方向侧作为装置背面侧。另外,从装置前面侧观察,将左侧作为+X方向,将右侧作为-X方向。另外,将+Z方向作为装置上方,将-Z方向作为装置下方。另外,将介质P被供送的方向称为“下游”,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上游”。
扫描仪的概要
下面,主要参照图1及图2,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扫描仪1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扫描仪1,如图2所示,具备读取单元20,读取在从供给介质P的供给部6到排出介质P的排出部18的介质输送路径R上输送的介质P。
扫描仪1以具备将介质P向读取单元20输送的介质输送装置10的方式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从扫描仪1中省略了读取单元20的读取功能的装置理解为介质输送装置10。
介质输送装置10具备装置主体2,具有图2所示的介质输送路径R。
装置主体2具备:下部单元3,构成装置主体2的下侧部分;上部单元4,相对于在排出部18侧设置的转动轴4a转动,能够切换如图2中的实线所示覆盖下部单元3的关闭状态和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敞开下部单元3的打开状态。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下部单元3构成介质输送路径R的下侧路径面R1,关闭状态的上部单元4构成介质输送路径R的上侧路径面R2。另外,使上部单元4向装置前方转动并打开,使介质输送路径R露出,以能够进行装置主体2内部的维护的方式构成。
关于介质输送路径R,在对扫描仪1的概要进行说明后说明。
另外,图2所示的装置主体2以通过后述的切换单元30能够切换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2的载置面G的姿态的方式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30能够将装置主体2切换为图4及图6所示的第一姿态、图1及图3所示的第二姿态和图5及图7所示的第三姿态这三种姿态。
图4及图6所示的装置主体2的第一姿态是来自介质输送路径R的介质的排出方向相对于载置面G成第一倾斜角θ1的姿态。
图1及图3所示的装置主体2的第二姿态是从介质输送路径R的排出方向相对于载置面G成比第一倾斜角θ1更接近垂直的第二倾斜角θ2或排出方向垂直的姿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角θ2是比第一倾斜角θ1大的角度。即θ2>θ1。
图5及图7所示的装置主体2的第三姿态是排出方向相对于载置面G成比第一倾斜角θ1更接近水平的第三倾斜角θ3或排出方向水平的姿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倾斜角θ3是比第一倾斜角θ1小的角度。即θ1>θ3。
对装置主体2的第二姿态而言,如图3所示,由于从介质输送路径R的排出方向相对于载置面G成比第一倾斜角θ1更接近垂直的第二倾斜角θ2,因此在装置纵深方向上装置主体2为小型化的姿态。因此,在装置非使用时对扫描仪1进行收纳时,可以将装置主体2设置为第二姿态。
在将装置主体2设置为图3所示的第二姿态时,由于排出部18大致朝向下方,因此能够抑制尘埃或灰尘等进入排出部18。
在装置主体2的第一姿态(图4及图6)或第三姿态(图5及图7)中,由于与第二姿态的情况相比,排出部18更朝向+Y方向,因此能够将介质P从排出部18排出。因此,在将装置主体2设置为第一姿态或第三姿态时,能够对介质P进行输送并扫描。
另外,关于切换单元主体2的姿态的切换单元30的具体结构,在对扫描仪1的概要和介质输送路径R进行说明后详细说明。
在图1及图2中,在装置主体2的上方设置有供送托盘8。本实施方式的供送托盘8以能够相对于在装置主体2上设置的转动轴8a(图2)转动的方式设置,以能够切换如图2所示支承在介质输送路径R上供送的介质P的第一状态和覆盖装置主体2的一部分的第二状态的方式构成。
供送托盘8在扫描仪1使用时被设置为图2所示的第一状态,支承介质P,在扫描仪1非使用时被设置为图1所示的第二状态,作为覆盖装置主体2的供给部6的盖发挥功能。另外,通过在扫描仪1非使用时供送托盘8被折叠,能够将扫描仪1小型化。
另外,在图1及图2中,在装置主体2的下方设置有排出托盘5。本实施方式的排出托盘5以能够相对于在装置主体2上设置的转动轴5a(图2)转动的方式设置,以能够切换如图2所示支承从介质输送路径R排出的介质P的第三状态和如图1所示覆盖装置主体2的一部分的第四状态的方式构成。
排出托盘5在扫描仪1使用时被设置为图2所示的第三状态,支承从排出部18排出的介质P,在扫描仪1非使用时被设置为图1所示的第四状态,作为覆盖装置主体2的盖发挥功能。另外,通过在扫描仪1非使用时排出托盘5被折叠,能够将扫描仪1小型化。
另外,如图1所示,第二状态的供送托盘8和第四状态的排出托盘5以不覆盖装置主体2的相同部分的方式构成。据此,如图1所示,在将供送托盘8和排出托盘5双方设置为相对于装置主体2关闭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供送托盘8和排出托盘5的厚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另外,在供送托盘8中,如图6及图7所示,设置有对与介质P的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侧缘进行引导的左右一对边缘引导件12、12。
边缘引导件12、12以能够根据介质P的尺寸在X轴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边缘引导件12、12通过公知的齿条小齿轮机构,以追随+X侧的边缘引导件12的移动,-X侧的边缘引导件12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
在供送托盘8中,介质P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对齐,通过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设置的后述的供送辊14,以通过所谓的中心供纸方式进行供纸的方式构成。
另外,供送托盘8具备辅助供送托盘9,例如能够切换如图4的下图及图6所示相对于供送托盘8向自由端侧伸出的第一伸出状态和如图1所示被收纳在供送托盘8内的第一收纳状态。辅助供送托盘9由第一辅助供送托盘9a、第二辅助供送托盘9b、第三辅助供送托盘9c三级托盘构成。通过将辅助供送托盘9设置为图4的下图及图6所示的第一伸出状态,能够延长供送托盘8的长度。因此,在供送托盘8中,能够更可靠地支承介质P。另外,在扫描仪1非使用时,通过将辅助供送托盘9设置为第一收纳状态,能够将装置小型化。
另外,排出托盘5具备辅助排出托盘11,作为一例,能够切换如图5的下图所示相对于排出托盘5向自由端侧伸出的第二伸出状态和被收纳在排出托盘5内的第二收纳状态。辅助排出托盘11由第一辅助排出托盘11a、第二辅助排出托盘11b、第三辅助排出托盘11c三级托盘构成。在第三辅助排出托盘11c的前端设置有限制部13,以能够相对于第三辅助排出托盘11c折叠的方式形成,限制所载置的介质P向+Y方向移动。通过将辅助排出托盘11设置为图5的下图所示的第二伸出状态,能够延长辅助排出托盘11的长度。因此,在排出托盘5中,能够更可靠地支承介质P。另外,在扫描仪1非使用时,通过将辅助排出托盘11设置为第二收纳状态,能够将装置小型化。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上部单元4中设置有作为显示读取设定内容等装置操作所涉及的内容的“显示单元”的操作面板7。操作面板7作为一例能够构成为触摸面板式,除了装置操作所涉及的内容的显示之外,也能够进行各种设定、读取执行等操作。
另外,在图2中,在装置主体2中设置有执行扫描仪1中的各种控制的控制单元19。关于控制单元19的控制,后面将详细说明。
关于介质输送路径
下面,主要参照图2,对介质输送装置10中的介质输送路径R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中,装置主体2处于第一姿态。
在从供送托盘8供给介质P的介质输送路径R中,从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依次配置有供送辊14及分离辊15、第一输送辊对16、读取单元20、第二输送辊对17。
第一输送辊对16由第一驱动辊16a和第一从动辊16b构成。第二输送辊对17由第二驱动辊17a和第二从动辊17b构成。
供送辊14、第一驱动辊16a及第二驱动辊17a以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3旋转的方式设置。另外,在与供送辊14相对的位置设置的分离辊15、第一从动辊16a及第二从动辊17b以能够相对于上部单元4旋转的方式设置。
在供送托盘8上载置的介质P被供送辊14拾取并向第一输送辊对16输送。具体地,在与介质P的供送托盘8相对的面上,通过供送辊14接触着旋转,将介质P向下游进行供送。因此,在扫描仪1中,在将多张介质P设置在供送托盘8上的情况下,从下侧的介质P开始依次向下游进行供送。
在图2中,在与供送辊14相对的位置,在和供送辊14之间具备夹持介质P并将介质P分离的分离辊15。
第一输送辊对16将通过供送辊14供送的介质P向读取单元20输送。第一输送辊对16也与供送辊14同样地,在作为宽度方向的X轴方向上在中央区域设置。
读取单元20具备在上部单元4侧设置的第一读取部20a和在下部单元3侧设置的第二读取部20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一读取部20a及第二读取部20b作为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构成。
第一读取部20a读取介质P中朝向上侧的面,第二读取部20b读取其相反面,即介质P中朝向下侧的面。
介质P在至少一方的面被读取单元20读取后,被位于读取单元20的下游的第二输送辊对17夹持,从在下部单元3的装置前方设置的排出部18排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送辊14、分离辊15、第一驱动辊16a及第二驱动辊17a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源进行旋转驱动。这些辊除了通过全部相同的驱动源进行驱动的结构之外,也可以是通过两个以上的驱动源进行驱动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以分离辊15、第一驱动辊16a及第二驱动辊17a通过共同的驱动源进行驱动,供送辊14通过其他驱动源进行驱动的方式构成。
关于切换单元
下面,对切换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2的载置面G的装置主体2的姿态的切换单元3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2被图9所示的主体支承部件31支承,切换单元30是通过改变主体支承部件31支承的装置主体2的支承位置,从而切换单元主体2的姿态的结构。主要参照图8~图11,对切换单元3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9所示的主体支承部件31具备载置装置主体2的下部单元3的基部33和在基部3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的支承部32、32。支承部32、32如图10所示,从在下部单元3中设置的狭缝41插入,转动轴部32a被安装在下部单元3的内侧。下部单元3相对于转动轴部32a转动。
下部单元3的底部42如图11的各图所示,侧截面被形成为圆弧状。如图11的上图所示,在底部42上设置有第一凹部43b、第二凹部43c及第三凹部43a。
在图8所示的下部单元3的底部42上,沿圆弧设置有齿条45。另外,在图9所示的主体支承部件31的基部33上设置有小齿轮36。小齿轮36在与齿条45啮合的同时,在下部单元3相对于转动轴部32a转动的情况下旋转。由此,能够实现下部单元3的稳定的转动。
在图9所示的主体支承部件31中设置有能够与第一凹部43b、第二凹部43c及第三凹部43a卡合的卡合部34。卡合部34是将主体支承部件31和作为装置主体2的下部单元3固定的“固定装置”。卡合部34向相对于基部33进退的方向摆动。卡合部34的摆动轴34a在+Y侧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34由辊形成。
在卡合部34与第一凹部43b卡合时,装置主体2变为图4的上图所示的第一姿态,在卡合部34与第二凹部43c卡合时,装置主体2变为图3所示的第二姿态,在卡合部34与第三凹部43a卡合时,装置主体2变为图5的上图所示的第三姿态。
由于卡合部34与各姿态对应的第一凹部43b、第二凹部43c及第三凹部43a卡合,因此能够将主体支承部件31和装置主体2固定,并保持装置主体2的姿态。
图11的上图及图11的下图示出了卡合部34从基部33伸出的状态,图11的中图示出了卡合部34退避的状态。
卡合部34被图中未示出的按压部件向相对于基部33伸出的方向按压。在卡合部34中安装有作为“动作限制单元”的杆部件35,通过抵抗按压力而将杆部件35推升,卡合部34变为图11的中图所示的退避状态,能够使下部单元3转动。即,变为允许切换单元30的动作的允许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解除推升杆部件35的力,卡合部34返回到被向相对于基部33伸出的方向按压的状态,通过卡合部34与第一凹部43b、第二凹部43c及第三凹部43a中的任一个卡合,从而变为限制切换单元30的动作的限制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杆部件35以基于控制单元19的控制,能够切换限制状态和允许状态的方式构成。
另外,图11的上图示出了杆部件35处于限制状态,卡合部34与第一凹部43b卡合,装置主体2被固定为第一姿态的状态,图11的中图示出了杆部件35处于允许状态,卡合部34没有与第一凹部43b或第二凹部43c卡合的状态,图11的下图示出了杆部件35处于限制状态,卡合部34与第二凹部43c卡合,装置主体2被固定为第二姿态的状态。
通过以上结构的切换单元30,能够容易地将装置主体2切换为规定的姿态。
在图10所示的下部单元3的内侧的与第一凹部43b、第二凹部43c及第三凹部43a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检测部44b、第二检测部44c及第三检测部44a。第一检测部44b、第二检测部44c及第三检测部44a以能够对各自对应的第一凹部43b、第二凹部43c及第三凹部43a与卡合部34卡合的情况进行检测的方式构成,以基于第一检测部44b、第二检测部44c及第三检测部44a的检测结果,能够对装置主体2的姿态进行检测的方式构成。
另外,由于图10是从装置内侧观察下部单元3时的立体图,因此在图10中,赋予符号43b、43c及43a的部分相当于第一凹部43b、第二凹部43c及第三凹部43a的背侧,虽然严格来说不是凹部,但示出了与第一凹部43b、第二凹部43c及第三凹部43a相对应的位置。
关于控制单元的控制
接着,对控制单元19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的各图所示,控制单元19以在相对于载置面G的装置主体2的姿态切换时,进行与切换后的姿态相应的控制的方式构成。
相对于载置面G的装置主体2的姿态根据设置环境或使用情况而变更。如果装置主体2的姿态不同,则存在对用户来说使用方便的功能分别不同的情况。因此,通过控制单元19进行与装置主体2的切换后的姿态相应的控制,能够执行与装置主体2的姿态相应的恰当的动作。因此,用户对扫描仪1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下面,对控制单元19的具体的控制进行说明。
例如,控制单元19能够以在装置主体2被切换为图1及图3所示的第二姿态的情况下,将装置电源关闭的方式构成。
装置主体2的第二姿态是能够将装置主体2在载置面G上节省空间地进行载置的姿态,是适合扫描仪1的非使用时的收纳的姿态。
因此,控制单元19在装置主体2被切换为第二姿态的情况下,通过将装置电源关闭,在结束扫描仪1的使用并进行收纳时,能够自动地切断装置电源。
图14示出了控制单元19的控制的流程图。控制单元19在步骤S1中判断装置主体2的姿态被切换为了哪种状态。另外,如前所述,装置主体2的姿态能够基于图10所示的第一检测部44b、第二检测部44c及第三检测部44a的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装置主体2在第一检测部44b为检测状态时为第一姿态,在第二检测部44c为检测状态时为第二姿态,在第三检测部44a为检测状态时为第三姿态。在第一检测部44b、第二检测部44c及第三检测部44a均为非检测状态的情况下,装置主体2不是第一姿态、第二姿态及第三姿态中的任一种,可以说是切换过程中的状态。
在步骤S1中,在判断装置主体2被切换为第二姿态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将装置电源关闭。
另外,控制单元19在装置主体2处于图4及图6所示的第一姿态的情况下,将操作面板7中的显示设为第一朝向,第一朝向是如图13的上图所示,在将装置主体2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作为下、上游作为上进行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能够读的方向,在装置主体2处于图5及图7所示的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将操作面板7中的显示设为第二朝向,第二朝向是如图13的下图所示,从第一朝向逆时针旋转90°后的方向。
即,在图14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中,在判断装置主体2被切换为第一姿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将操作面板7中的显示设为第一朝向。另外,在步骤S1中,在判断装置主体2被切换为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将操作面板7中的显示设为第二朝向。
在扫描仪1中,在将装置主体2设置为图4及图6所示的第一姿态的情况下,用户以将排出方向的下游作为近前、将上游作为里面的方式面向装置主体2进行操作的情况较多。另一方面,在将装置主体2设置为图5及图7所示的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可设想用户会以沿排出方向的方向为左右方向的方式面向装置主体2进行操作。
因此,通过控制单元19在装置主体2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将操作面板7中的显示朝向图13的上图所示的第一朝向,在装置主体2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将操作面板7中的显示朝向图13的下图所示的第二朝向,能够使操作面板7的显示为各姿态中用户容易进行视觉确认的方向。另外,装置主体2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的显示也可以从第一朝向顺时针旋转。
另外,控制单元19在装置主体2处于第一姿态或第三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停止装置主体2中的输送动作。
即,在图14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中,在装置主体2的姿态不是第一姿态、第二姿态及第三姿态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在步骤S5中,停止装置主体2中的输送动作。具体地,控制单元19在输送动作过程中装置主体2的姿态切换为非第一姿态、第二姿态及第三姿态中的任一种的姿态的情况下,停止输送动作。另外,控制单元19也可以在装置主体2的姿态不是第一姿态、第二姿态及第三姿态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通过不接收来自用户的输送动作的要求,从而禁止输送动作。
由此,在处于第一姿态或第三姿态以外的姿态的状态下,例如在姿态切换过程中的状态下,能够避免进行输送动作的风险。另外,能够避免在第二姿态下进行输送动作的风险。
控制单元19停止对上述的供送辊14、分离辊15、第一驱动辊16a及第二驱动辊17a进行驱动的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源,停止装置主体2中的输送动作。
警报例如除了能够是通过在操作面板7中显示通知错误的显示来发出的结构之外,也可以是以警报灯或警报声的形式发出的结构。
另外,控制单元19在装置主体2中的介质输送过程中,将杆部件35设置为限制切换单元30的切换动作的限制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或避免在介质输送过程中进行装置主体2的姿态变更的风险。
另外,控制单元19在装置主体2中的介质输送过程中切换单元30工作时,停止输送动作。在扫描仪1中的介质输送过程中,如果因某种原因导致切换单元30工作,装置主体2的姿态变化,则存在读取单元20对介质P的读取无法恰当地进行的风险。
控制单元19通过在装置主体2中的介质输送过程中切换单元30工作时停止输送动作,在介质输送过程中进行了变更装置主体2的姿态的操作的情况下,能够停止输送动作。因此,能够避免介质P的读取在不恰当的状态下进行。
另外,如图3所示,装置主体2在第二姿态下是排出部18朝向下方的结构。如前所述,构成装置主体2的上部单元4在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相对于下部单元3的打开状态和如图2中的实线所示相对于下部单元3的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另外,在装置主体2中设置有图2所示的转动限制单元21。转动限制单元21基于控制单元19的控制,以能够切换限制从上部单元4的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转动的转动限制状态和允许从上部单元4的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转动的转动允许状态的方式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转动限制单元21在转动限制状态下,如图2中的实线所示,以从上部单元4向下部单元3突出并锁定上部单元4的关闭状态的方式构成。另外,转动限制单元21在转动允许状态下,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以退避到上部单元4侧并解除上部单元4的关闭状态的锁定的方式构成。
另外,控制单元19在装置主体2处于图3所示的第二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将转动限制单元21设置为转动限制状态。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装置主体2具备下部单元3和以排出部18侧的转动轴4a为轴相对于下部单元3开闭的上部单元4,在图3所示的第二姿态中,在排出部18为朝向下方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在第二姿态以外的第一姿态(图2)下,如果下部单元变为打开状态,则存在因手接触等而导致下部单元3因自重而变为关闭状态,通过该冲击对作为装置主体2的上部单元4、下部单元3或者装置主体2的内部的构成部造成损坏的风险。在装置主体2处于第三姿态(图5)的情况下,也存在同样的风险。
控制单元19在装置主体2处于图3所示的第二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通过将转动限制单元21设置为转动限制状态,在装置主体2变为第二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能够使上部单元4不打开。因此,能够降低上部单元4意外地关闭而对装置主体2或装置主体2的内部的构成部造成损坏的风险。
介质输送装置中的其他结构
下面,对介质输送装置10中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介质输送装置10中,装置主体2具备连接电缆24的连接部22。作为与装置主体2连接的电缆24,可列举和个人计算机等其他设备的连接用电缆或电源电缆等。连接部22与装置主体2的姿态无关地以能够插拔电缆24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2在下部单元3的后方即-Y侧设置。下部单元3在相对于+X侧的侧面3a下一级的位置具备后方侧面3b。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2在后方侧面3b上设置。
通过连接部22如此配置,能够与装置主体2的姿态无关地容易地进行向连接部22的电缆24的插拔。另外,连接部22例如也能够在侧面3a上设置。
在从连接部22向+X方向偏离的位置,设置有电缆引导件23。通过电缆引导件23,能够在+X方向上引导电缆24。
另外,如图15所示,扫描仪1能够将本实施方式的主体支承部件31更换为比主体支承部件31的高度H1(图2)抑制了高度的主体支承部件31A,从而成为扫描仪1A。主体支承部件31A的高度H2<主体支承部件31的高度H1。
主体支承部件31A例如通过为不设置切换单元30的结构,能够抑制高度方向的尺寸。扫描仪1A能够作为例如将装置主体2的姿态固定为了第二姿态的模型。由于主体支承部件31A不需要切换单元30,尺寸较小,因此能够比主体支承部件31更廉价地进行制造。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高度方向的尺寸较小的廉价的扫描仪1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30能够将装置主体2切换为第一姿态、第二姿态及第三姿态这三种姿态,但也可以以像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或第一姿态和第三姿态这样,能够将装置主体2切换为收纳用的姿态和能够输送介质P的姿态这两种姿态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状态的供送托盘8和第四状态的排出托盘5是不覆盖装置主体2的相同部分的结构,但也可以是第二状态的供送托盘8和第四状态的排出托盘5重叠,并覆盖装置主体2的相同部分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扫描仪1以在第二姿态中排出部18朝向下方的方式构成,但如作为图17的右图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更例的扫描仪1B所示,能够以在第二姿态中排出部18朝向上方的方式构成。
在图16的左图所示的装置主体2的第一姿态中,供送托盘8处于能够支承介质P的第一状态。另外,在图17的右图所示的装置主体2的第二姿态中,供送托盘8处于覆盖上部单元4的第二状态。
在从如图16的左图所示扫描仪1B取第一姿态的状态,将扫描仪1B设置为如图17的右图所示排出部18朝向上方的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供送托盘8通过经由臂部51安装在装置主体2上,从而能够形成更小型的结构。
臂部51具有长孔52,在以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的内部的主体侧轴部54转动的方式进行安装的同时,在长孔52中嵌合有供送托盘8的托盘侧轴部53。
如图16的左图所示,供送托盘8在以能够支承介质P的第一状态进行安装时,托盘侧轴部53位于接近长孔52的装置主体2的+Y侧的端部。
在将供送托盘8从图16的左图所示的第一状态变为图17的右图所示的第二状态的情况下,供送托盘8如图16的右图所示被向装置后方的斜上方抽出。此时,托盘侧轴部53能够向靠近从长孔52的装置主体2偏离的-Y侧的端部移动。
如图17的左图所示,在装置主体2向排出部18朝向上方的第二姿态转动时,在臂部51相对于主体侧轴部54转动的同时,以供送托盘8的介质支承面接近作为装置主体2的上部单元4的方式,供送托盘8相对于托盘侧轴部53转动。
另外,如图17的右图所示,在装置主体2变为排出部18朝向上方的第二姿态的同时,供送托盘8变为覆盖装置主体2的第二状态。
除此之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也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具有从供给介质的供给部到排出所述介质的排出部的介质输送路径;
底部,具有多个凹部,通过所述多个凹部与卡合部卡合,使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载置所述装置主体的载置面成为多个姿态的一个姿态;
切换单元,将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切换为所述多个姿态的一个姿态;
多个检测部,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凹部,通过检测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多个凹部的情况,来对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单元,若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所述载置面的姿态切换,则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与切换后的姿态相应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单元能够将所述装置主体切换为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第一姿态是来自所述介质输送路径的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与所述载置面成第一倾斜角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是所述排出方向与所述载置面成比所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垂直的第二倾斜角或所述排出方向与所述载置面成为垂直的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单元能够将所述装置主体切换为第三姿态,所述第三姿态是所述排出方向与所述载置面成比所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水平的第三倾斜角或所述排出方向成为水平的姿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被切换为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将装置电源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在上部具备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显示与装置操作相关的内容,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的情况下,将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显示设为第一朝向,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将所述显示单元中的显示设为第二朝向,所述第一朝向是在将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作为下并将上游作为上进行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能够读的朝向,所述第二朝向是从所述第一朝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朝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检测部未检测到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停止所述装置主体中的输送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介质输送过程中所述切换单元进行了切换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停止输送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动作限制单元,所述动作限制单元基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能够切换对所述切换单元的动作进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允许所述切换单元的动作的允许状态,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介质输送过程中将所述动作限制单元设置为所述限制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
下部单元,构成所述装置主体的下侧部分;以及
上部单元,相对于设置在所述排出部侧的转动轴转动,能够切换覆盖所述下部单元的关闭状态和敞开所述下部单元的打开状态,
所述装置主体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姿态中,所述排出部为朝向下方,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转动限制单元,所述转动限制单元基于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能够切换限制所述上部单元从所述关闭状态向所述打开状态转动的转动限制状态和允许所述上部单元从所述关闭状态向所述打开状态转动的转动允许状态,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装置主体处于所述第二姿态以外的姿态的情况下,将所述转动限制单元设置为所述转动限制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支承所述装置主体的主体支承部件,
所述切换单元构成为通过改变所述主体支承部件支承的所述装置主体的支承位置来切换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单元具备固定所述主体支承部件和所述装置主体的固定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
供送托盘,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转动的方式设置,能够切换支承供送至所述介质输送路径的所述介质的第一状态和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一部分的第二状态;以及
排出托盘,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转动的方式设置,能够切换支承从所述介质输送路径排出的所述介质的第三状态和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一部分的第四状态,
所述第二状态的所述供送托盘和所述第四状态的所述排出托盘构成为不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相同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辅助供送托盘或辅助排出托盘,
所述辅助供送托盘能够切换相对于所述供送托盘向自由端侧伸出的第一伸出状态和被收纳在所述供送托盘内的第一收纳状态,
所述辅助排出托盘能够切换相对于所述排出托盘向自由端侧伸出的第二伸出状态和被收纳在所述排出托盘内的第二收纳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将电缆与所述装置主体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姿态无关地配置为能够供所述电缆插拔。
15.一种图像读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介质的图像的读取单元;以及
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读取单元输送的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
CN201910820630.6A 2018-08-31 2019-08-29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Active CN1108759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2891 2018-08-31
JP2018162891A JP7089669B2 (ja) 2018-08-31 2018-08-31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5995A CN110875995A (zh) 2020-03-10
CN110875995B true CN110875995B (zh) 2022-02-01

Family

ID=67809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20630.6A Active CN110875995B (zh) 2018-08-31 2019-08-29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019231B2 (zh)
EP (1) EP3618412B1 (zh)
JP (1) JP7089669B2 (zh)
CN (1) CN1108759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9466B2 (ja) * 2017-09-28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089669B2 (ja) * 2018-08-31 2022-06-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7346833B2 (ja) * 2019-01-31 2023-09-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7279462B2 (ja) * 2019-03-28 2023-05-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234799B2 (ja) * 2019-05-24 2023-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251313B2 (ja) 2019-05-24 2023-04-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247783B2 (ja) 2019-06-25 2023-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383977B2 (ja) * 2019-10-21 2023-1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318481B2 (ja) * 2019-10-24 2023-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3050366A (ja) * 2021-09-30 2023-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3127947A (ja) * 2022-03-02 2023-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0822B2 (ja) * 1996-06-26 2002-09-30 株式会社ピーエフユー 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5903364A (en) * 1997-06-24 1999-05-11 Umax Data Systems Inc. Sheet-fed scanner with selectively variable document feed-in and feed-out positions
CN101945199B (zh) * 2004-09-21 2012-05-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设备
TW200727676A (en) * 2006-01-05 2007-07-16 Avision Inc Duplex scanning device having a rotatable scanning unit and duplex scanning method thereof
US20070188818A1 (en) 2006-02-13 2007-08-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Tiltable document imaging apparatus
JP2008168580A (ja) * 2007-01-15 2008-07-2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動作環境設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197191A (ja) * 2007-02-09 2008-08-2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62264B2 (ja) * 2007-10-22 2012-06-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09190346A (ja) * 2008-02-18 2009-08-27 Panasoni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5568B2 (ja) * 2008-09-11 2013-07-10 株式会社Pfu 外装カバー付きスキャナ装置
JP4858590B2 (ja) * 2009-09-30 2012-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5256234B2 (ja) * 2010-03-18 2013-08-07 株式会社Pfu 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TWM417261U (en) 2011-06-03 2011-12-01 Avision Inc Apparatus with retractable flatbed scanner
JP5935481B2 (ja) 2011-12-27 2016-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読取装置
JP5889003B2 (ja) * 2012-01-26 2016-03-22 株式会社Pfu 画像取得装置
JP2013255166A (ja) * 2012-06-08 2013-12-19 Casio Comput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086819A (ja) 2012-10-22 2014-05-12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JP6221378B2 (ja) * 2013-06-14 2017-11-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搬送装置、及び、被搬送媒体の搬送方法
JP6927662B2 (ja) * 2015-10-14 2021-09-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3378812B1 (en) * 2015-11-20 2020-06-24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ing device
JP6194988B2 (ja) * 2016-07-12 2017-09-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38697B2 (ja) * 2016-09-30 2021-03-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811993B2 (ja) 2017-03-24 2021-01-13 株式会社タイヨー製作所 食品乾燥装置
US10807390B2 (en) * 2017-10-30 2020-10-20 Transact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Pivot mechanism for a printer and a printer with a pivoting printer housing
JP6946938B2 (ja) 2017-10-31 2021-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946939B2 (ja) 2017-10-31 2021-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027994B2 (ja) * 2018-03-20 2022-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089669B2 (ja) * 2018-08-31 2022-06-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36263A (ja) 2020-03-05
EP3618412B1 (en) 2022-03-16
US11019231B2 (en) 2021-05-25
JP7089669B2 (ja) 2022-06-23
US20210250457A1 (en) 2021-08-12
CN110875995A (zh) 2020-03-10
US20200076974A1 (en) 2020-03-05
US11509785B2 (en) 2022-11-22
EP3618412A1 (en) 2020-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5995B (zh)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JP711561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908342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7432141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9162842B2 (en) Medium receiving cassett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9571681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6119399B2 (ja) 記録装置
JP2021068966A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11632481B2 (en) Medium dischar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discharge tray containing multiple trays arranged in multiple postures forming different angle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6089883B2 (ja) 記録装置
JP2013251726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7226085A (ja) 記録装置
CN111756945B (zh)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CN110861938A (zh)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226066B2 (ja) 記録装置
JP2024094220A (ja) 載置トレイ及び記録装置
JP5962483B2 (ja)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03283728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