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19868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19868B
CN110719868B CN201880039144.4A CN201880039144A CN110719868B CN 110719868 B CN110719868 B CN 110719868B CN 201880039144 A CN201880039144 A CN 201880039144A CN 110719868 B CN110719868 B CN 1107198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shaft
column
steering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91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19868A (zh
Inventor
白石善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19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9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19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9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00Shafts; Axle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2Shafts; Axles
    • F16C3/03Shafts; Axles telescopic
    • F16C3/035Shafts; Axles telescopic with built-in b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0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 F16C19/0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 F16C19/06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with a single row or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07Hybrid linear bearings, i.e. including more than one bearing type, e.g. sliding contact bearings as well as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08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bearings, e.g. four carriages supporting a slide on two parallel r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208/00Plastics; Synthetic resins, e.g. rub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26/00Articles relating to transporting
    • F16C2326/20Land vehicles
    • F16C2326/24Steering systems, e.g. steering rods or colum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外轴杆、内轴杆(41)、外柱和内柱(22)。内轴杆(41)具有:滑动部(51),能够进入到外轴杆内;以及轴承装接部(52),与滑动部(51)在轴向上相连,不进入外轴杆内。后侧轴承(61、62)在轴承装接部(52)在轴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7年6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116603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有具备伸缩功能的装置。伸缩功能根据驾驶者的体格差异及驾驶姿势来调整方向盘的前后位置。这种转向装置具备安装于车体的外柱、和插入在外柱内并能够相对于外柱移动的内柱。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内柱内,经由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承着外轴杆。在外轴杆的后端部安装着方向盘。在外柱内,经由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承着内轴杆。内轴杆被插入在外轴杆内。
根据专利文献1的结构,在伸缩动作时,内柱及外轴杆相对于外柱及内轴杆分别在轴向上移动。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外轴杆位于车体后方,在轴向的两端部被轴承支承。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能够提高振动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93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转向装置中,在确保伸缩动作时及二次溃缩(collapse)时(二次碰撞时的行程)的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这一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有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考虑到上述的事情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的转向装置。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1)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外轴杆;内轴杆,能够相对于前述外轴杆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轴杆内,并且安装方向盘;外柱,经由前侧轴承将前述外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以及内柱,经由后侧轴承将前述内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前述外柱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柱内。前述内轴杆具有:进入区域,能够进入到前述外轴杆内;以及非进入区域,与前述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相连,不进入前述外轴杆内。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非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
本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是在外柱内将外轴杆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内柱内将内轴杆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即使是在位于车体前方的外轴杆外嵌着键锁止轴环等装接部件的情况,也能够抑制装接部件被配置到内柱或内轴杆的移动轨迹上的情况。因此,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溃缩时等行程时,能够抑制内柱及内轴杆与装接部件的干涉。由此,与如以往那样在位于车体前方的外柱内将内轴杆能够旋转地支承、在位于车体后方的内柱内将外轴杆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内柱及内轴杆的行程量。
特别是,在本技术方案中,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溃缩时不进入外轴杆内的非进入区域配置第1轴承及第2轴承。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各轴承中的位于车体前方的轴承与外轴杆或外轴杆的周边部件在行程时干涉的情况。内轴杆的变位被抑制,内轴杆被稳定地支承。由此,能够使振动刚性提高。
因而,在本技术方案中,能够在确保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
(2)在上述(1)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前侧轴承、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的至少一个是树脂衬套。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转向装置的简化。
(3)在上述(1)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第1轴承位于比前述第2轴承靠车体前方。优选的是,在前述内柱中的相对于前述第1轴承位于车体前方的部分,形成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与前述第1轴承的外圈碰抵的第1止挡。优选的是,在前述内柱中的相对于前述第2轴承位于车体后方的部分,形成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与前述第2轴承的外圈碰抵的第2止挡。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能够抑制第1轴承及第2轴承相对于内柱的轴杆轴线方向的位置偏差,所以能够进行转向轴杆的防松脱。
特别是,通过用形成于内柱的止挡进行转向轴杆的防松脱,在外圈的固定中不需要分体地使用止动环等。因此,能够实现零件件数的削减。
(4)在上述(1)至(3)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非进入区域形成为比前述进入区域大径。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能够使内轴杆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使振动刚性提高。
并且,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仅将非进入区域形成为大径,与将内轴杆整体形成为大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尽可能抑制伴随着大径化的重量增加。
(5)在上述(1)至(4)的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进入区域形成为中空圆筒状。优选的是,前述非进入区域形成为实心圆柱状。
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能够使内轴杆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使振动刚性提高。
特别是,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仅将非进入区域形成为实心,与将内轴杆整体形成为实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尽可能抑制伴随着做成实心的重量增加。
(6)在上述(1)至(5)的任一项的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前述外轴杆,外嵌着在卡止状态下限制外轴杆相对于前述外柱的旋转的键锁止轴环。前述键锁止轴环的外径优选的是比前述内柱的内径小。
根据本技术方案,不论键锁止轴环的配置场所如何,在内柱的行程时都能够可靠地抑制内柱与键锁止轴环的干涉。由此,能够确保内柱的行程量。
(7)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前侧轴杆;后侧轴杆,相对于前述前侧轴杆位于车体后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前述前侧轴杆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并且安装方向盘;前侧柱,经由前侧轴承将前述前侧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以及后侧柱,经由后侧轴承将前述后侧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前述前侧柱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优选的是,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的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间的距离被设定为40mm以下。
(8)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杆,在后端部安装方向盘;后侧轴承,支承前述转向轴杆;前侧轴承,在前述后侧轴承的前方支承前述转向轴杆;以及转向柱,经由前述后侧轴承和前述前侧轴承将前述转向轴杆能够绕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优选的是,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的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间的距离被设定为40mm以下。
本申请发明者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第1轴承及第2轴承间的距离比40mm长的范围中的振动刚性的变化的比例成为比距离为40mm以下的范围中的振动刚性的变化的比例小。即,可知如果距离超过规定的范围,则即使然后增加距离,也估计不会有振动刚性的大幅的提高。
所以,根据本技术方案,通过将第1轴承及第2轴承间的距离设定为40mm以下,能够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通过将第1轴承及第2轴承间的距离设定为40mm以下,能够确保前侧轴杆及前侧柱和后侧轴杆及后侧柱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时的行程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各技术方案,能够在确保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轴承及第2轴承间的距离D与振动刚性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转向装置1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被搭载于车辆。转向装置1随着方向盘2的旋转操作来调整车轮的舵角。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为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朝向。在此情况下,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
转向装置1主要具备柱单元11和转向轴杆12。柱单元11及转向轴杆12分别形成为沿着轴线O延伸的筒状。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有将柱单元11及转向轴杆12的轴线O延伸的方向简单称作轴向(轴杆轴线方向)、将与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绕轴线O的方向称作周向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以轴线O相对于前后方向交叉的状态被搭载于车辆。具体而言,转向装置1的轴线O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延伸。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在转向装置1中,在轴向上将朝向方向盘2的方向简单设为后方,将朝向与方向盘2相反侧的方向简单设为前方。此外,将径向中的沿着转向装置1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方向简单设为上下方向。
<柱单元>
柱单元11具有外柱(前侧柱)21和内柱(后侧柱)22。
外柱21形成为沿着轴线O延伸的筒状。外柱21经由托架(未图示)被安装于车体。在外柱21内的前端部,嵌合(压入)着前侧轴承28的外圈。
内柱22形成为沿着轴线O延伸的筒状。具体而言,内柱22具有柱小径部24、柱大径部25和连接部26。柱大径部25位于柱小径部24的后方。连接部26将柱小径部24及柱大径部25间连接。
柱小径部24的外径成为比外柱21的内径小。柱小径部24被从外柱21的后方插入到外柱21内。内柱22构成为,在柱小径部24的外周面在外柱21的内周面上滑动的同时能够相对于外柱21在轴向上移动。
图2是转向装置1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2所示,连接部26将柱小径部24的后端缘与柱大径部25的前端缘连接。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部26随着朝向后方而外径逐渐扩大。但是,连接部26也可以与轴线O正交。
柱大径部25从连接部26的后端缘向后方延伸设置。柱大径部25的外径成为比外柱21的内径大。在本实施方式的内柱22,柱小径部24是能够进入到外柱21内的进入区域。在内柱22,柱大径部25及连接部26成为不能进入到外柱21内的非进入区域。
柱大径部25的前端部构成内径比位于比前端部靠后方的部分(以下称作薄壁部25b)缩小的厚壁部25a。在厚壁部25a与薄壁部25b的边界部分,形成有与轴线O正交的阶差面(第1止挡)25c。另外,柱大径部25只要是至少具有阶差面25c的结构,外径及内径的尺寸能够适当变更。
<转向轴杆>
如图1所示,转向轴杆12具备外轴杆(前侧轴杆)40及内轴杆(后侧轴杆)41。
外轴杆40形成为沿着轴线O延伸的中空圆筒状。外轴杆40被插入在外柱21内。外轴杆40的外周面与外柱21的内周面之间在径向上具有间隙。外轴杆40的后端部进入到内柱22内。外轴杆40的前端部被压入到上述前侧轴承28的内圈。由此,外轴杆40在外柱21内经由前侧轴承28能够绕轴线O旋转地被支承。外轴杆40的前端部从外柱21向前方突出。外轴杆40的前端部(比外柱21向前方突出的部分)经由自由接头(未图示)等而与例如转向齿轮箱(未图示)等连结。
在外轴杆40的轴向的中间部分,键锁止轴环45外嵌着(嵌入在外轴杆40的外周面)。键锁止轴环45形成为筒状。键锁止轴环45的外径比柱小径部24的内径小。在键锁止轴环45,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槽部46。槽部46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在外柱21,在位于键锁止轴环45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将外柱21贯通的狭缝48。在车辆的熄火时等,卡止部件(未图示)穿过狭缝48而进入到某个槽部46(卡止状态)。由此,转向轴杆12相对于柱单元11的旋转被限制。
内轴杆41形成为沿着轴线O延伸的中空圆筒状。具体而言,滑动部(进入区域)51、轴承装接部(非进入区域)52及盘连结部(非进入区域)53从前方朝向后方相连而形成内轴杆41。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51、轴承装接部52及盘连结部53被形成为同样的直径。
滑动部51被从后方插入到外轴杆40内。内轴杆41构成为,随着内柱22相对于外柱21的轴向的移动,在滑动部51的外周面在外轴杆40的内周面上滑动的同时能够相对于外轴杆40在轴向上移动。另外,在滑动部51的外周面,形成有例如阳花键(未图示)。阳花键与形成在外轴杆40的内周面的阴花键(未图示)卡合。由此,内轴杆41在相对于外轴杆40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基础上,相对于外轴杆40在轴向上移动。但是,转向轴杆12的伸缩构造及旋转限制的构造可以适当变更。
盘连结部53从内柱22向后方突出。在盘连结部53连结着方向盘2。
如图2所示,在轴承装接部52的轴向的两端部,装接着后侧轴承61、62。由此,内轴杆4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内柱22绕轴线O旋转。
后侧轴承61、62是第1轴承61及位于比第1轴承61靠后方的第2轴承62。各后侧轴承61、62的内圈在将间隔件65夹在各后侧轴承61、62间的状态下被压入到轴承装接部52。间隔件65形成为将内轴杆41的周围包围的筒状。间隔件65的轴向的两端面与各后侧轴承61、62的内圈分别碰抵。另外,间隔件65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在内轴杆41。
各后侧轴承61、62的外圈被压入在柱大径部25的薄壁部25b内。第1轴承61的外圈从后方与上述的阶差面25c碰抵。另一方面,形成在柱大径部25的后端部的敛缝部(第2止挡)67从后方与第2轴承62的外圈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后侧轴承61、62间的距离D(各后侧轴承61、62间的间隔)优选的是设定为40mm以下,更优选的是设定为20mm以上40mm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具备伸缩调整机构(未图示)。伸缩调整机构切换为限制内柱22(内轴杆41)相对于外柱21(外轴杆40)的轴向的移动的锁止状态、以及容许轴向的移动的锁止解除状态。伸缩调整机构例如在锁止状态下经由外柱21将内柱22紧固。由此,内柱22相对于外柱21的移动被限制。
另一方面,伸缩调整机构在锁止解除状态下将内柱22的紧固解除。由此,容许内柱22相对于外柱21的移动。例如,在锁止解除状态下,通过将方向盘2向前方推入,方向盘2与内柱22及内轴杆41一起向前方移动。在锁止解除状态下,通过将方向盘2向后方拉入,方向盘2与内柱22及内轴杆41一起向后方移动。然后,通过将伸缩调整机构再次切换为锁止状态,能够将方向盘2的前后位置设定到任意的位置。
在二次碰撞时,从驾驶者对于方向盘2作用朝向前方的碰撞载荷。在碰撞载荷为规定以上的情况下,方向盘2与内柱22及内轴杆41一起相对于外柱21(外轴杆40)向前方移动。此时,借助外柱21与内柱22之间的滑动阻力,将在二次碰撞时施加于驾驶者的冲击载荷缓和。
可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配置于车体前方的外柱内,内轴杆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配置于车体后方的内柱内,外轴杆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此情况下,如果在车体前方装接有例如键锁止轴环等装接部件,则在内柱(外轴杆)的前进时,装接部件与外轴杆有可能干涉。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难以确保伸缩动作及二次溃缩中的行程量。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在配置于车体前方的外柱21内将外轴杆40能够旋转地支承,在配置于车体后方的内柱22内将内轴杆41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装接部件(例如,键锁止轴环45等)被配置到内柱22或内轴杆41的移动轨迹上的情况。因此,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溃缩时等行程时,能够抑制内柱22及内轴杆41与装接部件的干涉。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确保内柱22及内轴杆41的行程量。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在轴承装接部52在轴向上隔开间隔装接后侧轴承61、62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内轴杆41的后部,能够在伸缩动作时及二次溃缩时不进入到外轴杆40内的部分装接多个后侧轴承61、62。由此,能够抑制第1轴承61与外轴杆40或外轴杆40的周边部件在行程时干涉的情况。内轴杆41的变位被后侧轴承61、62抑制,内轴杆41被稳定地支承。由此,能够使振动刚性提高。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确保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键锁止轴环45的外径比内柱22的内径小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不论键锁止轴环45的配置场所如何,在内柱22的行程时都能够可靠地抑制内柱22与键锁止轴环45的干涉。由此,能够确保内柱22的行程量。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的放大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轴承装接部52形成为比滑动部51大径这一点上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图3所示的转向装置100中,内轴杆41具有筒部101和实心部102。筒部101构成滑动部51。实心部102被接合在筒部101的后端部。实心部102构成轴承装接部52及盘连结部5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51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形成为中空圆筒状。另一方面,轴承装接部52及盘连结部53以实心圆柱状一体地形成。
轴承装接部52具有位于轴向的两端部的小径部(第1小径部110及第2小径部111)和位于各小径部110、111间的大径部112。
各小径部110、111的外径成为比滑动部51的外径大。
在第1小径部110与大径部112的边界部分,形成有与轴线O正交的第1边界面114。
另一方面,在第2小径部111与大径部112的边界部分,形成有与轴线O正交的第2边界面115。
在第1小径部110,第1轴承61的内圈外嵌着(嵌入在第1小径部110的外周面)。第1轴承61的内圈从前方碰抵在第1边界面114。另一方面,第1轴承61的外圈从后方碰抵在上述的阶差面25c。
在第2小径部111,第2轴承62的内圈外嵌着(嵌入在第2小径部111的外周面)。第2轴承62的内圈从后方碰抵在第2边界面115。另一方面,第2轴承62的外圈从前方碰抵在敛缝部67。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后侧轴承61、62间的距离D(大径部112的轴向的长度)也优选的是设定为40mm以下,更优选的是设定为20mm以上40mm以下。
另外,内轴杆41向内柱22的组装方法是以下这样的。
首先,将第1轴承61向第1小径部110压入。接着,将内轴杆41从后方向内柱22内压入。内轴杆41压入直到第1轴承61的外圈碰抵于阶差面25c。由此,第1轴承61被压入到内柱22内。
接着,将第2轴承62从后方向第2小径部111与内柱22的薄壁部25b之间压入。然后,将内柱22的后端部敛缝而形成敛缝部67。由此,内轴杆41被能够旋转地组装到内柱22。
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后侧轴承61、62相对于内柱22的轴向的位置偏差,能够进行内轴杆41的防松脱。
特别是,通过由形成在内柱22的阶差面25c和敛缝部67进行转向轴杆12的防松脱,不需要在外圈的固定中分体地使用止动环等。因此,能够实现零件件数的削减。
盘连结部53随着从第2小径部111的后端缘朝向后方而逐渐缩径后,进一步向后方延伸设置。在盘连结部53的后端部连结着方向盘2。
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将轴承装接部52用实心部102形成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使轴承装接部52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进一步使振动刚性提高。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轴承装接部52及盘连结部53用实心部102形成。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将内轴杆41整体形成为实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尽可能抑制伴随着采用实心部102的重量增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轴承装接部52的外径比滑动部51的外径大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使内轴杆41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使振动刚性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轴承装接部52形成为大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将内轴杆41整体形成为大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尽可能抑制伴随着大径化的重量增加。
另外,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将轴承装接部52及盘连结部53形成为实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将轴承装接部52及盘连结部53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中空。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为了内轴杆41的刚性确保而实心化及大径化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将内轴杆41的一部分形成为厚壁。
这里,本申请发明者通过模拟研究了各后侧轴承61、62间的距离D与振动刚性的关系。图4是表示距离D与振动刚性的关系的曲线图。另外,在图4中,实线表示左右方向的振动刚性,虚线表示上下方向的振动刚性。
如图4所示,可知随着距离D增加而振动刚性变高。但是,距离D比40mm长的范围中的振动刚性的变化的比例成为比距离D为40mm以下的范围中的振动刚性的变化的比例小。即,可知如果距离D超过规定的范围,则即使然后增加距离D,也估计不会有振动刚性的大幅的提高。
因此,即使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内轴杆41将位于比滑动部51靠后方的部分设定为轴承装接部52,也不需要为了确保振动刚性而大幅地确保轴承装接部52的轴向的长度。
由于根据搭载的车而所需的振动刚性不同,所以距离D优选的是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后侧轴承61、62间的距离D设定为20mm以上40mm以下。由此,在抑制第1轴承61与装接部件的干涉而确保行程量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距离D更优选的是设定为25mm以上35mm以下。由此,轴承装接部52的重量和振动刚性的平衡变好,能够不将重量增大至所需以上而提高振动刚性。转向轴杆12并不限于由外轴杆40及内轴杆41构成的结构。即使是由单一的转向轴杆构成的结构,通过同样地设定各后侧轴承61、62间的距离D,也能够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即,在转向轴杆经由后侧轴承61、62及前侧轴承28能够旋转地被转向柱支承的结构中,也优选的是使后侧轴承61、62离开距离D而配置。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00的放大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轴承61、62中的至少一方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1轴承61)使用树脂衬套这一点上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
在图5所示的转向装置200中,内轴杆41遍及轴向的整体形成为中空圆筒状。内轴杆41具有筒部201和支承部202。筒部201构成滑动部51。
支承部202从筒部20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支承部202构成轴承装接部52及盘连结部53。
轴承装接部52具有位于轴向的两端部的锥部(第1锥部210及第2锥部211)、以及位于锥部210、211间的大径部212。
第1锥部210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扩径。第1锥部210的前端部与筒部201的后端部相连。第1锥部210的后端部与大径部212的前端部相连。
第2锥部211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扩径。第2锥部211的前端部与大径部212的后端部相连。
在大径部212的后端部,形成有外径相比前部(扩径部214)缩径的缩径部215。扩径部214的后端面(扩径部214与缩径部215的阶差面)构成了与轴线O正交的第2边界面221。
内柱22具有柱大径部225、连接部226及柱小径部227。柱大径部225位于柱小径部227的前方。连接部226将柱大径部225的后端部与柱小径部227的前端部之间连接。
柱大径部225的外径成为比外柱21的内径小。柱大径部225被从外柱21的后方插入到外柱21内。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轴承61是树脂衬套。第1轴承61形成为与轴线O同轴配置的多级筒状。具体而言,第1轴承61具有轴杆支承部231、连接筒232及柱支承部233。
轴杆支承部231形成为比柱支承部233小径。轴杆支承部231将大径部212(扩径部214)的前端部包围。在轴杆支承部231的内周面形成有滑动支承部235。滑动支承部235从轴杆支承部231的内周面向径向的内侧隆起。滑动支承部23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各滑动支承部235将大径部212的外周面能够滑动地支承。因而,轴杆支承部231经由滑动支承部235将内轴杆41能够旋转地支承。另外,轴杆支承部231也可以将内轴杆41直接支承。
连接筒232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扩径。连接筒232也可以经由阶差将轴杆支承部231及柱支承部233彼此连接。
柱支承部233的内径成为比内轴杆41的外径大。柱支承部233的外径成为内柱22(柱小径部227)的内径以下。因而,柱支承部233的外周面接近或抵接于内柱22(柱小径部227)的内周面。在柱支承部233形成有定位凸部240。定位凸部240形成为从柱支承部233向径向的外侧隆起的半球状。定位凸部240嵌入到形成于内柱22的定位孔241。由此,第1轴承61相对于内柱22的绕轴线O的旋转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凸部240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
在第1轴承61,形成有前侧狭缝250及后侧狭缝251。各狭缝250、251分别在轴向上延伸。各狭缝250、251在周向上交替(交错)地配置。
前侧狭缝250在轴杆支承部231的前端面开放,并且经过连接筒232达到柱支承部233的前部。
后侧狭缝251在柱支承部233的后端面开放,并且经过连接筒232达到轴杆支承部231的后部。
在第1轴承61中,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前侧狭缝250间的部分(主要是轴杆支承部231及连接筒232)构成为能够在径向上弹性变形。
在第1轴承61中,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后侧狭缝251间的部分(主要是柱支承部233及连接筒232)构成为能够在径向上弹性变形。
第2轴承62的内圈被压入到内轴杆41的缩径部215。第2轴承62的内圈从后方抵接于第2边界面221。
第2轴承62的外圈被压入到内柱22内。敛缝部67从后方抵接于第2轴承62的外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后侧轴承61、62间的距离D(各后侧轴承230、62间的间隔)也优选的是设定为40m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以外,通过在第1轴承61采用树脂衬套,还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第1轴承61采用树脂衬套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在前侧轴承28及后侧轴承(第1轴承61及第2轴承62)的至少某个采用树脂衬套的结构。在第2轴承62使用树脂衬套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例如将轴杆支承部231以朝向后方的状态下组装到内轴杆41。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本发明不由上述的说明限定,而仅由添加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轴线O与前后方向交叉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轴线O也可以与车辆3的前后方向一致,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倾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外柱21支承外轴杆40、内柱22在外柱21的后方支承内轴杆4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外柱21支承内轴杆41、内柱22在外柱21的后方支承外轴杆40的结构。
也可以是外柱(后侧柱)21位于内柱(前侧柱)22的后方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外柱21只要支承外轴杆40及内轴杆41的某一方(后侧轴杆)就可以。内柱22只要支承外轴杆40及内轴杆41的某另一方(前侧轴杆)就可以。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位于车体后方的内柱22的后部配置后侧轴承61、6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在外柱21被配置在车体后方的情况下也可以是配置两个前侧轴承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前侧轴承间的距离优选的是设定为40mm以下,更优选的是设定为20mm以上40mm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设定为25mm以上35mm以下。由此,能够在确保行程量的基础上得到希望的振动刚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外轴杆40外嵌着键锁止轴环4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例如,转向装置1也可以是不具有键锁止轴环45的结构。在外轴杆40,也可以外嵌键锁止轴环45以外的装接部件。
除此以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能够适当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变形例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转向装置
2…方向盘
21…外柱(前侧柱、后侧柱)
22…内柱(后侧柱、前侧柱)
25c…阶差面(第1止挡)
28…前侧轴承
40…外轴杆(前侧轴杆、后侧轴杆)
41…内轴杆(后侧轴杆、前侧轴杆)
45…键锁止轴环
51…滑动部(进入区域)
52…轴承装接部(非进入区域)
53…盘连结部(非进入区域)
61…第1轴承(后侧轴承)
62…第2轴承(后侧轴承)
67…敛缝部(第2止挡)。

Claims (8)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外轴杆;
内轴杆,能够相对于前述外轴杆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轴杆内,并且安装方向盘;
外柱,经由前侧轴承将前述外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以及
内柱,经由后侧轴承将前述内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并且能够相对于前述外柱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在前述外柱内;
前述内轴杆具有:
进入区域,能够进入到前述外轴杆内;以及
非进入区域,与前述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相连,不进入前述外轴杆内;
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非进入区域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
前述内轴杆具备:
第1小径部及第2小径部;以及
大径部,位于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的前述第1小径部及前述第2小径部之间,并且与前述第1小径部及前述第2小径部一体地形成;
前述第1轴承的内圈外嵌在前述第1小径部;
前述第2轴承的内圈外嵌在前述第2小径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前侧轴承、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的至少一个是树脂衬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轴承位于比前述第2轴承靠车体前方;
在前述内柱中的相对于前述第1轴承位于车体前方的部分,形成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与前述第1轴承的外圈碰抵的第1止挡;
在前述内柱中的相对于前述第2轴承位于车体后方的部分,形成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与前述第2轴承的外圈碰抵的第2止挡。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非进入区域形成为比前述进入区域大径。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进入区域形成为中空圆筒状;
前述非进入区域形成为实心圆柱状。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外轴杆,外嵌着在卡止状态下限制前述外轴杆相对于前述外柱的旋转的键锁止轴环;
前述键锁止轴环的外径比前述内柱的内径小。
7.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前侧轴杆;
后侧轴杆,相对于前述前侧轴杆位于车体后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前述前侧轴杆在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并且安装方向盘;
前侧柱,经由前侧轴承将前述前侧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以及
后侧柱,经由后侧轴承将前述后侧轴杆能够绕前述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前述前侧柱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移动;
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
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的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间的距离被设定为20mm以上40mm以下;
前述后侧轴杆具备:
第1小径部及第2小径部;以及
大径部,位于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的前述第1小径部及前述第2小径部之间,并且与前述第1小径部及前述第2小径部一体地形成;
前述第1轴承的内圈外嵌在前述第1小径部;
前述第2轴承的内圈外嵌在前述第2小径部。
8.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转向轴杆,在后端部安装方向盘;
后侧轴承,支承前述转向轴杆;
前侧轴承,在前述后侧轴承的前方支承前述转向轴杆;以及
转向柱,经由前述后侧轴承和前述前侧轴承将前述转向轴杆能够绕轴杆轴线旋转地支承;
前述后侧轴承具有在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第1轴承及第2轴承;
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的前述第1轴承及前述第2轴承间的距离被设定为20mm以上40mm以下;
前述转向轴杆具备:
第1小径部及第2小径部;以及
大径部,位于前述轴杆轴线方向上的前述第1小径部及前述第2小径部之间,并且与前述第1小径部及前述第2小径部一体地形成;
前述第1轴承的内圈外嵌在前述第1小径部;
前述第2轴承的内圈外嵌在前述第2小径部。
CN201880039144.4A 2017-06-14 2018-06-13 转向装置 Active CN1107198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6603 2017-06-14
JP2017-116603 2017-06-14
PCT/JP2018/022506 WO2018230587A1 (ja) 2017-06-14 2018-06-13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9868A CN110719868A (zh) 2020-01-21
CN110719868B true CN110719868B (zh) 2023-03-07

Family

ID=64659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9144.4A Active CN110719868B (zh) 2017-06-14 2018-06-13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643130B2 (zh)
JP (1) JP7160806B2 (zh)
CN (1) CN110719868B (zh)
DE (1) DE112018003041T5 (zh)
WO (1) WO2018230587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3314U (ja) * 1983-07-22 1985-02-18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シヤフトの軸受装置
JP2006264424A (ja) * 2005-03-23 2006-10-05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189223A (ja) * 2007-02-07 2008-08-21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シャフ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29362A (ja) * 2007-07-30 2009-02-1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操舵装置
CN102822034A (zh) * 2011-04-04 2012-12-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2014105811A (ja) * 2012-11-29 2014-06-09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112988A (ja) * 2014-12-12 2016-06-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65214A (en) * 1972-05-02 1974-08-29 Cam Gears Ltd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s
US4257624A (en) * 1978-12-22 1981-03-24 Allis-Chalmers Corporation Extendible steering column
JPS6023314A (ja) 1983-07-16 1985-02-05 Showa Denko Kk 抗潰瘍剤
US4890505A (en) * 1987-03-27 1990-01-02 Fuji Kiko Company, Limited Structure of telescopic steering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US5152358A (en) 1989-08-24 1992-10-06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teering apparatus
DE3930372A1 (de) * 1989-09-12 1991-03-21 Stabilus Gmbh Hydropneumatisches verstellelement
DE4103548C1 (zh) * 1991-02-06 1992-04-23 Mercedes-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US20050011297A1 (en) * 2003-05-30 2005-01-2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teering apparatus
JP4255118B2 (ja) * 2003-09-29 2009-04-15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ガタ防止構造
US7178422B2 (en) * 2004-07-02 2007-02-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tilt and telescope locking mechanism
JP2006069360A (ja) 2004-09-01 2006-03-16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4529796B2 (ja) * 2005-05-26 2010-08-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127639B2 (en) 2005-08-16 2012-03-0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mpany, a Delaware corporation Sleeve bearing for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JP2007182213A (ja) * 2005-12-05 2007-07-19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222202A (ja) 2006-07-12 2008-09-25 Jtekt Corp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4879667B2 (ja) 2006-07-12 2012-02-2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情報報知装置
JP2008195354A (ja) 2007-02-15 2008-08-28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65109B2 (ja) * 2013-04-26 2017-01-2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55689A (ja) * 2014-09-08 2016-04-21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213433B2 (ja) * 2014-09-16 2017-10-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6060450A (ja) 2014-09-22 2016-04-2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コラムチューブへのベアリングの固定方法
JP2016190526A (ja) * 2015-03-31 2016-11-1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17116603A (ja) 2015-12-21 2017-06-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620880B2 (ja) * 2016-03-15 2019-12-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609211B2 (ja) * 2016-03-28 2019-11-2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10654512B2 (en) * 2017-03-06 2020-05-19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device
DE102017107034A1 (de) * 2017-03-31 2018-10-04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mit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JP6760626B2 (ja) * 2017-05-10 2020-09-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90061803A1 (en) * 2017-08-28 2019-02-28 Fuji Kiko Co., Ltd.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JP6941542B2 (ja) * 2017-11-17 2021-09-29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21720B2 (ja) * 2017-11-17 2021-08-1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9142378A1 (ja) * 2018-01-19 2019-07-2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ナット、送りねじ機構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電動位置調節装置
JP7006309B2 (ja) * 2018-01-25 2022-01-2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104881B2 (ja) * 2018-05-08 2022-07-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89973B2 (ja) * 2018-07-31 2022-06-23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89974B2 (ja) * 2018-07-31 2022-06-23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89975B2 (ja) * 2018-07-31 2022-06-23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22104146A1 (de) * 2021-03-19 2022-09-22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Lenk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3314U (ja) * 1983-07-22 1985-02-18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シヤフトの軸受装置
JP2006264424A (ja) * 2005-03-23 2006-10-05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189223A (ja) * 2007-02-07 2008-08-21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シャフ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29362A (ja) * 2007-07-30 2009-02-1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操舵装置
CN102822034A (zh) * 2011-04-04 2012-12-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2014105811A (ja) * 2012-11-29 2014-06-09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112988A (ja) * 2014-12-12 2016-06-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9868A (zh) 2020-01-21
US11643130B2 (en) 2023-05-09
WO2018230587A1 (ja) 2018-12-20
DE112018003041T5 (de) 2020-08-06
JP7160806B2 (ja) 2022-10-25
US20200164910A1 (en) 2020-05-28
US20220001913A1 (en) 2022-01-06
JPWO2018230587A1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30610B1 (en) Telescopable shaft and steer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10053134B2 (en) Steering system
US9919727B2 (en) Shaft for steering a motor vehicle
US10093341B2 (en) Steering device
EP1544075B1 (en) Vehicle impact absorption type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08407881B (zh) 转向装置
US11827268B2 (en)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CN113677588B (zh) 车辆转向柱
JP578673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ャフト用回転支持装置及び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70057535A1 (en) Electronic release module linkage assembly f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KR101325072B1 (ko) 스티어링 컬럼
CN110719868B (zh) 转向装置
JP5268027B2 (ja) エネルギー吸収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EP2228282B1 (en) Steering column cover structure
JPH04123775U (ja) 伸縮自在シヤフト
KR102181869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KR102076011B1 (ko) 차량용 스티어링 구조체
JP590011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5287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ャフト用回転支持装置及び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0529186Y2 (zh)
KR101421334B1 (ko) 자동차 조향장치의 중간축
JP7211406B2 (ja) 自動車用操舵装置の中間シャフト
JP2015186936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151724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KR20170019743A (ko)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