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0988B - 电动助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助力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90988B CN110290988B CN201880009178.9A CN201880009178A CN110290988B CN 110290988 B CN110290988 B CN 110290988B CN 201880009178 A CN201880009178 A CN 201880009178A CN 110290988 B CN110290988 B CN 1102909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electric motor
- substrate
- disposed
- magn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6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68—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by electrically-controlled valves
- B60T13/68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by electrically-controlled valves in hydraulic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 B60T13/745—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acting on a hydraulic system, e.g. a master cylind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12—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liquid
- B60T13/1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liquid using accumulators or reservoirs fed by pumps
- B60T13/148—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supp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4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by electrical means, e.g. using travel or force sens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4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comprising an additional fluid circuit including fluid pressurising means for modifying the pressure of the braking fluid, e.g. including wheel driven pumps for detecting a speed condition, or pumps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means independent of the braking system
- B60T8/4072—Systems in which a driver input signal is used as a control signal for the additional fluid circuit which is normally used for braking
- B60T8/4081—Systems with stroke simulating devices for driver inp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车辆搭载性而不会使其大型化的具备行程检测装置的电动助力装置。电动助力装置具备:用于推进主缸的活塞的电动马达、检测与制动踏板连接的输入部件的移动量的行程检测装置、检测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检测部、基于行程检测装置以及旋转角检测部中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电动马达的驱动的控制装置、以及收纳将电动马达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配线的壳体。行程检测装置具备与输入部件一起移动的第一磁铁和检测来自该第一磁铁的磁力的第一磁检测元件。旋转角检测部具备与电动马达的旋转轴一起旋转的第二磁铁和检测来自该第二磁铁的磁力的第二磁检测元件。第一磁检测元件和第二磁检测元件配置在壳体的内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于汽车等车辆的制动装置并利用电动马达使主缸产生制动液压的电动助力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电动助力装置具备对伴随着制动踏板的操作的输入部件(推杆)的移动量(行程量)进行检测的行程检测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该行程检测装置具有在内部配置有霍尔元件的行程传感器,该霍尔元件对来自与制动踏板的踏板行程量具有规定的相关关系地产生行程的永磁铁的磁力进行检测。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82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当在电动助力装置中采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行程检测装置的情况下,由于上述行程传感器单独配置在主缸的外侧,因此,电动助力装置会大型化。另外,伴随着大型化,可能会产生电动助力装置的车辆搭载性恶化的问题。
而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车辆搭载性而不会使其大型化的电动助力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具备:用于推进主缸的活塞的电动马达、检测与制动踏板连接的输入部件的移动量的行程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检测部、基于所述行程检测装置以及所述旋转角检测部中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的控制装置、以及收纳将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配线的壳体。所述行程检测装置具备与所述输入部件一起移动的第一磁铁和检测来自该第一磁铁的磁力(日文:磁気)的第一磁检测元件,所述旋转角检测部具备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一起旋转的第二磁铁和检测来自该第二磁铁的磁力的第二磁检测元件,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检测元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中,可以提高车辆搭载性而不会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在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中采用的推压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7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进行说明,在该说明中,朝向图4以及图5将左侧作为前侧(车辆前方),将右侧作为后侧(车辆后方)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中,为了容易理解以下的说明,省略了安装板27、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26以及第二壳体罩208的图示。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大致具备电动马达2、外壳3、输入部件4、阻力施加机构5、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行程检测装置7、旋转角检测部8以及控制器9。
电动马达2设置于外壳3的后外壳23,详细而言设置于马达外壳部23C内。输入部件4由输入杆10和输入柱塞11构成,与主缸15在同轴上往复移动。输入杆10与制动踏板13连结,在外壳3内朝向主缸15延伸。在该输入杆10的前端(球接头部85)连结有输入柱塞11,来自主缸15的初级活塞31以及次级活塞32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被传递到输入柱塞11。
阻力施加机构5在输入部件4(输入杆10以及输入柱塞11)前进时和后退时(制动踏板13的踩踏时和返回时),产生使对输入部件4施加的阻力(反作用力)变化的滞后特性。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伴随着与制动踏板13的操作相伴随的输入杆10的前进,通过电动马达2的动作来辅助向主缸15的初级活塞31以及次级活塞32施加的推力。行程检测装置7检测基于制动踏板13的操作量的、输入部件4(输入杆10以及输入柱塞11)相对于外壳3的移动量(行程量)。旋转角检测部8检测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旋转角度。控制器9基于来自行程检测装置7以及旋转角检测部8等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调整输入部件4与推进部件110的相对位置,为了以所希望的助力比在主缸15内的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产生制动液压而对电动马达2的驱动进行控制。
以下,详细说明本电动助力装置1。
如图1~图4所示,本电动助力装置1具有在外壳3的前侧连结有串列式的主缸15的结构。在主缸15的上部安装有向主缸15供给制动液的储液箱16。外壳3具备后外壳23和将该后外壳23的前端开口(图4的右端开口)堵塞的前外壳20。
在前外壳20形成有供从主缸15延伸的初级活塞31插通的开口部21。后外壳23收容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以及电动马达2等,并具有圆筒部24。后外壳23具备:收容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的第一后外壳部23A、收容将来自电动马达2的旋转传递到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的传递部件229的中间齿轮232的第二后外壳部23B、以及固定于第二后外壳部23B并收容电动马达2的马达外壳部23C。从第一后外壳部23A的后部一体地延伸设置有圆筒部24。该圆筒部24与主缸15同心状地向从主缸15离开的方向(后方)一体地突出设置。在第一后外壳部23A的圆筒部24的周围固定有安装板27。在该安装板27上以贯穿的方式安装有多个双头螺栓28。而且,本电动助力装置1在使输入杆10从车辆的发动机室与车室的隔壁即仪表板(省略图示)向车室内突出的状态下,配置在发动机室内,使用多个双头螺栓28固定于仪表板。马达外壳部23C与第一后外壳部23A以及第二后外壳部23B分体设置,并利用螺栓固定于第二后外壳部23B。
主缸15安装在前外壳20的前表面。主缸15以其后端部在设置于前外壳20的前表面的凹状部19内接近开口部21的方式配置。在主缸15形成有有底的缸膛30。在该缸膛30的开口部侧配置有初级活塞31。初级活塞31的前部配置在主缸15的缸膛30内,初级活塞31的后部从主缸15的缸膛30插通到设置于前外壳20的开口部21,并延伸到电动助力装置1的外壳3内。该初级活塞31的前部以及后部分别形成为杯状,并形成为截面呈H形。在设置于初级活塞31的轴向大致中央的中间壁34的后表面形成有球状凹部35。后述的输出杆137的推压杆142的球状面143与该球状凹部35抵接。在缸膛30的底部侧配置有杯状的次级活塞32。而且,在主缸15的缸膛30内,在初级活塞31与次级活塞32之间形成有初级室37,在缸膛30的底部与次级活塞32之间形成有次级室38。
主缸15的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分别从主缸15的两个液压端口52、52(参照图1)经由两个系统的致动管路(省略图示)与液压控制单元(省略图示)连通。该液压控制单元经由四个系统的基础管路(省略图示)与各车轮的制动轮缸(省略图示)分别连通。而且,将由主缸15或液压控制单元产生的制动液的液压向各车轮的制动轮缸供给而产生制动力。
在主缸15上设置有用于将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分别与储液箱16连接的储液箱端口44、45。在缸膛30的内周面,为了将缸膛30内划分为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沿着轴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与初级活塞31以及次级活塞32抵接的环形的活塞密封件47、48、49、50。活塞密封件47、48沿着轴向隔着一方的储液箱端口44(后侧)而配置。在初级活塞31处于图4所示的非制动位置时,初级室37经由设置于初级活塞31的侧壁的活塞端口62与储液箱端口44连通。而且,在初级活塞31从非制动位置前进而使得活塞端口62到达一方的活塞密封件48(前侧)时,初级室37通过活塞密封件48从储液箱端口44被截断而产生液压。
同样地,剩下的两个活塞密封件49、50沿着轴向隔着另一方的储液箱端口45(前侧)而配置。在次级活塞32处于图4所示的非制动位置时,次级室38经由设置于次级活塞32的侧壁的活塞端口63与储液箱端口45连通。而且,在次级活塞32从非制动位置前进而使得活塞端口63到达一方的活塞密封件50(前侧)时,次级室38通过活塞密封件50从储液箱端口45被截断而产生液压。
在初级活塞31与次级活塞32之间夹设有压缩螺旋弹簧65。利用压缩螺旋弹簧65,对初级活塞31和次级活塞32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施力。在压缩螺旋弹簧65的内部配置有在一定范围内伸缩自如的伸缩部件66。该伸缩部件66由与初级活塞31的中间壁34抵接的保持器引导件67和前端与次级活塞32抵接并能够在该保持器引导件67内沿轴向移动的保持器杆68构成。保持器引导件67形成为圆筒状,在前端具有向内方突出设置的止动部67A。保持器杆68在其后端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设置的突起部68A。而且,通过将保持器杆68插入到保持器引导件67内,能够使保持器引导件67和保持器杆68沿着轴向相对移动,在保持器引导件67的止动部67A与保持器杆68的突起部68A发生干涉的时刻,伸缩部件66成为最大伸长。
在缸膛30的底部与次级活塞32之间夹设有压缩螺旋弹簧71。利用压缩螺旋弹簧71,对缸膛30的底部和次级活塞32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施力。在压缩螺旋弹簧71的内部也配置有在一定范围内伸缩自如的伸缩部件72。该伸缩部件72由前端与缸膛30的底部抵接的保持器引导件73和后端与次级活塞32抵接并能够在该保持器引导件73内沿轴向移动的保持器杆74构成。保持器引导件73形成为圆筒状,在后端具有向内方突出设置的止动部73A。保持器杆74在其前端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设置的突起部74A。而且,通过将保持器杆74插入到保持器引导件73内,能够使保持器引导件73和保持器杆74沿着轴向相对移动,在保持器引导件73的止动部73A与保持器杆74的突起部74A发生干涉的时刻,伸缩部件72成为最大伸长状态。
在第一后外壳部23A的圆筒部24的内部,从径向内侧分别配置有输入柱塞11以及推进部件110。输入部件4的输入杆10同心状地配置在第一后外壳部23A的圆筒部24内。输入杆10的后端侧从圆筒部24向外部突出。输入杆10具备:小径杆部80、从该小径杆部80向后方连续地一体延伸的大径杆部81、以及设置于小径杆部80与大径杆部81之间的台阶部的弹簧承接部82。小径杆部80朝向前方逐渐缩径,在其前端形成有球接头部85。该球接头部85与输入柱塞11的后端的球状凹部100连结。输入杆10的大径杆部81的后端部与U形钩(clevis)90连接。而且,输入杆10经由U形钩90与制动踏板13连结。由此,通过操作制动踏板13,从而输入杆10沿着轴向移动。
输入柱塞11整体形成为棒状,与输入杆10同心状地配置。输入柱塞11具备:第一杆部91、从第一杆部91向前方一体地延伸且直径比第一杆部91小的第二杆部92、以及从第一杆部91向后方一体地延伸的筒状紧固部93。第一杆部91与第二杆部92之间的台阶部作为弹簧承接部94起作用。在第一杆部91的后端面的径向中央部,形成有与输入杆10的球接头部85连结的球状凹部100。在第一杆部91的外周面形成有呈环形延伸的环形槽部97。在输入柱塞11中从环形槽部97起处于前侧的部位,插通有从行程检测装置7的磁铁支架175延伸的销部件185。
输入柱塞11的筒状紧固部93形成为直径比第一杆部91的外径大。在筒状紧固部93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插入紧固用工具的环形凹部101。在筒状紧固部93内形成有朝向前方逐渐缩径的圆锥状开口部102。该圆锥状开口部102的前端与球状凹部100的后端连续。需要说明的是,在筒状紧固部93中,比环形凹部101靠后侧的后侧杆部103的外径形成为大于比环形凹部101靠前侧的前侧杆部104的外径。比例板(日文:レシオプレート)105与第二杆部92的前端面抵接。比例板105由圆板状推压部106和从圆板状推压部106的径向中央一体地向后方延伸并形成为直径比圆板状推压部106小的杆部107构成。比例板105的杆部107的后端与输入柱塞11的第二杆部92的前端面抵接。
在输入柱塞11的径向外方配置有推进部件110。推进部件110整体形成为圆筒状,与输入柱塞11同心状地配置。推进部件110以相对于第一后外壳部23A的圆筒部24沿着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输入柱塞11的径向外方。推进部件110具备:配置在圆筒部24内并具有与圆筒部24的内径大致一致的外径的小径部117;以及从该小径部117向前方一体地形成且直径比该小径部117大的大径部118。推进部件110具备:在后端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11、从该第一开口部111向前侧连续地形成且直径比第一开口部111小的第二开口部112、从该第二开口部112向前侧连续地形成且直径比第二开口部112小的第三开口部113、从该第三开口部113向前侧连续且形成为直径比第三开口部113大的第四开口部114、从该第四开口部114向前侧连续且与第一开口部111相比直径形成为非常大的第五开口部115、以及从该第五开口部115向前侧连续并在推进部件110的前端开口并且形成为直径比第五开口部115大的第六开口部116。这些第一~第六开口部111~116形成为同心状。在第二开口部112与第三开口部113之间的台阶部形成有弹簧承接部121。
在推进部件110的第一开口部111内配置有输入柱塞11的筒状紧固部93的后侧杆部103。在推进部件110的第二开口部112内配置有输入柱塞11的第一杆部91和第二杆部92的除前部之外的部分。在推进部件110的第三开口部113内配置有输入柱塞11的第二杆部92的前部和比例板105的杆部107。在推进部件110的第四开口部114内配置有比例板105的圆板状推压部106。在推进部件110的第五开口部115内配置有后述的反作用盘135。
在推进部件110的大径部118的前端外周面,朝向径向外方突出设置有力传递凸缘部123。在推进部件110的下部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开口部111以及第二开口部112朝向下部开口的切口部119。该切口部119从推进部件110的后端形成至比第二开口部112的轴向中央靠前侧的位置。在推进部件110上,以沿径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细长的狭缝,通过该狭缝而形成与第二开口部112的内壁面相向的一对槽部120、120。该第二开口部112的各槽部120的沿着轴向的长度(狭缝的沿着轴向的长度),形成为比设置于输入柱塞11的第一杆部91的外周面的环形槽部97的沿着轴向的长度长。而且,在设置于推进部件110的第二开口部112的内壁面的各槽部120、120与设置于输入柱塞11的第一杆部91的环形槽部97之间,允许推进部件110和输入柱塞11沿着轴向进行规定范围的相对移动,并且使一体化的停止键(省略图示)的一对夹持部件122、122卡合。
推进部件110的第四开口部114在轴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大于比例板105的圆板状推压部106的沿着轴向的长度。在初始状态下,在比例板105的前端与后述的反作用盘135之间设置有间隙。需要说明的是,推进部件110和输入部件4(输入杆10以及输入柱塞11)如上所述在规定范围内允许相对移动。如图2所示,在推进部件110的力传递凸缘部123的前表面与前外壳20内的环形壁面22之间配置有压缩螺旋弹簧130。利用该压缩螺旋弹簧130的作用力,对推进部件110向后退方向施力。
阻力施加机构5具备:对推进部件110和输入柱塞11向沿轴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施力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25、对圆筒部24和输入杆10向沿轴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施力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26、以及将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26支承在圆筒部24的后端的弹簧支承部件127。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25的外形形成为圆柱状。该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25配置在推进部件110的第二开口部112和第三开口部113之间的弹簧承接部121与输入柱塞11的第一杆部91和第二杆部92之间的弹簧承接部94之间。
弹簧支承部件127整体形成为杯状,在径向中央部形成有供输入杆10插通的通孔128。而且,弹簧支承部件127沿着推进部件110的内周面配置,其后端与圆筒部24的后端面抵接。弹簧支承部件127的前端接近输入柱塞11的后端而配置。在弹簧支承部件127内与输入杆10的弹簧承接部82之间配置有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26。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26的外形形成为朝向后方缩径的圆锥台状。而且,通过该阻力施加机构5,可以产生如下滞后特性:在制动踏板13的踩踏时(输入部件4前进时),向制动踏板13施加的反作用力较大地推移,在解除了对制动踏板13的踩踏时(输入部件4后退时),向制动踏板13施加的反作用力与踩踏时相比较小地推移。
在推进部件110的第五开口部115内,以抵接的方式配置有大致圆板状的反作用盘135。该反作用盘135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输出杆137具备:截面大致圆形的杆部138、一体地设置在该杆部138的后端且形成为直径比杆部138大的圆板状部139、以及与杆部138的前端连结的推压杆142。输出杆137的圆板状部139形成为与反作用盘135相同的直径。该圆板状部139以与反作用盘135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推进部件110的第五开口部115内。在杆部138的前端面以规定深度形成有固定孔140。推压杆142固定于该固定孔140。推压杆142的前端面形成为球状面143。而且,输出杆137的杆部138的前部以及推压杆142朝向初级活塞31的中间壁34延伸,设置于输出杆的推压杆142的前端面的球状面143与设置于初级活塞31的中间壁34的后表面的球状凹部35抵接。
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将来自配置于外壳3的电动马达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太阳轴部件147的直线运动,并经由推进部件110对初级活塞31施加推力。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具备螺母部件145、多个行星轴部件146以及太阳轴部件147。螺母部件145利用轴承15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外壳3。在螺母部件145的后侧内周面,形成有沿周向延伸且沿着轴向隔开间隔地相连设置的内侧槽部154。在螺母部件145的内部,同心状地配置有太阳轴部件147。
太阳轴部件147形成为圆筒状。该太阳轴部件147以相对于外壳3不能相对旋转并且能够沿着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推进部件110的大径部118的外周。太阳轴部件147的前端面与推进部件110的力传递凸缘部123的后表面抵接。在太阳轴部件147的外周面形成有沿周向延伸并沿着轴向隔开间隔地相连设置的外侧槽部155。行星轴部件146形成为棒状。该行星轴部件146在螺母部件145与太阳轴部件147之间沿周向配置有多个。在行星轴部件146的外周面,形成有沿周向延伸并沿着轴向隔开间隔地相连设置的槽部156,该槽部156与螺母部件145的内侧槽部154和太阳轴部件147的外侧槽部155分别卡合。
而且,螺母部件145的内侧槽部154与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卡合。详细而言,也可以采用如下实施方式:螺母部件145的内侧槽部154形成为呈圆环状延伸并沿着轴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的圆环状槽部,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与螺母部件145的圆环状槽部相同间距,并形成为呈圆环状延伸并沿着轴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的圆环状槽部,使内侧槽部154与槽部156卡合。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实施方式:螺母部件145的内侧槽部154形成为朝向正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正向螺纹槽部,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形成为导程角与螺母部件145的内侧槽部154的正向螺纹槽部相同并朝向正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正向螺纹槽部,使内侧槽部154与槽部156卡合。并且,也可以采用如下实施方式:螺母部件145的内侧槽部154形成为朝向反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反向螺纹槽部,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形成为导程角与螺母部件145的反向螺纹槽部相同并朝向反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反向螺纹槽部,使内侧槽部154与槽部156卡合。
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与太阳轴部件147的外侧槽部155卡合。详细而言,在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由呈圆环状延伸并沿着轴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的圆环状槽部形成的情况下,太阳轴部件147的外侧槽部155形成为朝向正方向或反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正向螺纹槽部或反向螺纹槽部。另外,在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形成为朝向正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正向螺纹槽部的情况下,太阳轴部件147的外侧槽部155也可以形成为呈圆环状延伸并沿着轴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的圆环状槽部,也可以形成为导程角与行星轴部件146的正向螺纹槽部相同并朝向正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正向螺纹槽部,也可以形成为导程角与行星轴部件146的正向螺纹槽部不同并朝向反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反向螺纹槽部。
并且,在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形成为朝向反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反向螺纹槽部的情况下,太阳轴部件147的外侧槽部155也可以形成为呈圆环状延伸并沿着轴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的圆环状槽部,也可以形成为导程角与各行星轴部件146的反向螺纹槽部相同并朝向反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反向螺纹槽部,也可以形成为导程角与各行星轴部件146的反向螺纹槽部不同并朝向正方向呈螺旋状延伸的正向螺纹槽部。
其结果是,当螺母部件145进行旋转运动时,通过螺母部件145的内侧槽部154与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的卡合、以及各行星轴部件146的槽部156与太阳轴部件147的外侧槽部155的卡合,各行星轴部件146进行一边以自身的轴线为中心自转、一边以太阳轴部件147的轴线为中心公转的行星运动,并且,通过各行星轴部件146的行星运动,太阳轴部件147沿着轴向相对于外壳3相对地进行直线运动。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行程检测装置7对基于制动踏板13的操作量的、输入部件4(输入杆10以及输入柱塞11)的移动量进行检测。行程检测装置7具备多个磁铁部件172A、172B、172C和霍尔传感器单元173。各磁铁部件172A、172B、172C相当于第一磁铁。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部件172A、172B、172C配置在三处。需要说明的是,磁铁部件172A、172B、172C不限于三个,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各磁铁部件172A、172B、172C由利用合成树脂制造而成形出的磁铁支架175保持。磁铁支架175具备板状的基体部件178和与该基体部件178嵌合的支架部179。该磁铁支架175配置在设置于推进部件110的外周面的切口部119与第一后外壳部23A的圆筒部24的内壁面之间。磁铁支架175沿着轴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
基体部件178形成为板状。在该基体部件178上,在与嵌合爪部18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后述的支架部179的嵌合爪部181嵌合的嵌合孔182。在支架部179上,沿着输入杆10的轴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收容凹部184。该收容凹部184与磁铁部件172A、172B、172C的数量相应地形成有多个(在图5中为三处)。在收容凹部184的轴向两侧的部位,朝向输入杆10的径向内侧凹陷设置,从其底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嵌合爪部181。
而且,在支架部179的各收容凹部184、184、184分别收容由长方体构成的磁铁部件172A、172B、172C,将支架部179的各嵌合爪部181与基体部件178的各嵌合孔182分别嵌合,从而可以将各磁铁部件172A、172B、172C保持为夹入支架部179与基体部件178之间。另外,在支架部179的、从前侧起的第二个嵌合爪部181,销部件185朝向输入柱塞11延伸设置。该销部件185插通到输入柱塞11的从环形槽部97起处于前侧的部位。由此,随着输入柱塞11的移动,磁铁支架175即磁铁部件172A、172B、172C移动。
另一方面,霍尔传感器单元173根据由被磁铁支架175保持的各磁铁部件172A、172B、172C产生的磁通密度,输出表示输入部件4的移动量的信号。霍尔传感器单元173配置在配置于电动马达2的后方的壳体195内。霍尔传感器单元173具备:对来自各磁铁部件172A、172B、172C的磁通密度进行检测的霍尔IC芯片187、以及安装霍尔IC芯片187的电子基板188。霍尔IC芯片187相当于第一磁检测元件。而且,通过利用霍尔IC芯片187对来自在轴向上移动的各磁铁部件172A、172B、172C的磁通密度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可以检测包括各磁铁部件172A、172B、172C在内的磁铁支架175的移动量、进而检测输入部件4的移动量。
壳体195以覆盖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另一端侧(后端侧)的方式,换言之位于电动马达2的后方而固定于收容电动马达2的马达外壳部23C。壳体195的外形形成为大致圆形并具有内部空间195A。在该壳体195上,朝向磁铁部件172A、172B、172C、换言之朝向圆筒部24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在内部具有中空部196C的突出部196。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壳体195和突出部196分体构成,对壳体195和突出部196进行熔敷。突出部196与磁铁部件172A、172B、172C相向地配置,突出部196的前端无限接近第一后外壳部23A的圆筒部24的外周面。详细而言,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壳体195由位于电动马达2的后方的大致圆形的前侧壁部200、从前侧壁部200朝向后方竖立设置而呈直线状延伸到最远离圆筒部24的位置的直线状壁部201、从该直线状壁部201的两端沿着前侧壁部200的外周分别延伸的一对弯曲状壁部202、202、以及从各弯曲状壁部202、202的两端以方筒状突出的突出部196构成。突出部196的后侧壁部196A呈コ形地开设开口205。
而且,在壳体195中,在由前侧壁部200、直线状壁部201以及各弯曲状壁部202、202包围的范围内增加了突出部196内的中空部196C而得到的范围成为内部空间195A。在前侧壁部200,在与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相向的范围内形成有开口部200A。该突出部196的前端的开口196B被薄板状的第一壳体罩207堵塞。第二壳体罩208与壳体195的直线状壁部201的后端、各弯曲状壁部202、202的后端以及沿着突出部196的コ形的开口205的缘部抵接而堵塞内部空间195A。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电动马达2与主缸15、输入部件4以及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以不同的轴配置。电动马达2被收容在大致圆筒形状的马达外壳部23C内。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与输入部件4的移动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由各轴承190、191支承为旋转自如。旋转轴2A的一端部(前端部)向第二后外壳部23B内延伸。旋转角检测部8检测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旋转角度,具备磁铁部件210和传感器单元211。磁铁部件210相当于第二磁铁部件。在旋转轴2A的另一端(后端)延伸设置有支承杆213。在支承杆213的周围安装有杯状的支承部件214,在该支承部件214内支承有环形的磁铁部件210。包括支承部件214在内的磁铁部件210配置在壳体195的前侧壁部200的开口部200A内。
另一方面,传感器单元211通过由被支承杆213支承的磁铁部件210产生的磁场变化,输出表示旋转轴2A的旋转角度的信号。传感器单元211具备检测来自磁铁部件210的磁场的变化的磁检测IC芯片215和安装有磁检测IC芯片215的电子基板188。磁检测IC芯片215相当于第二磁检测元件。而且,通过利用磁检测IC芯片215对来自旋转的磁铁部件210的磁通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可以检测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旋转角度。电子基板188与行程检测装置7的电子基板188通用。该电子基板188与控制器9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子基板188共用地应用于旋转角检测部8以及行程检测装置7,但也可以分别构成。
电子基板188呈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在配置于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另一端侧(后端侧)的壳体195内从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附近朝向输入柱塞11(输入部件4)侧配置。换言之,电子基板188配置在从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附近到突出部196的范围内。电子基板188配置成其两面面向前后方向。电子基板188的电动马达2侧的面(前表面)与旋转轴2A的另一端面(后端面)相向。在电子基板188上,在电动马达2侧的面(前表面)上分别配置有行程检测装置7的霍尔传感器单元173的霍尔IC芯片187和旋转角检测部8的传感器单元211的磁检测IC芯片215。行程检测装置7的霍尔传感器单元173的霍尔IC芯片187在电子基板188上,在壳体195的突出部196内配置在无限接近磁铁部件172A、172B、172C的位置。另一方面,旋转角检测部8的传感器单元211的磁检测IC芯片215在电子基板188上配置在与设置于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另一端部(后端部)的磁铁部件210接近的位置。
在电子基板188的电动马达2侧的面上,在比旋转角检测部8的磁检测IC芯片215靠圆筒部24侧配置有用于计测电动马达2的温度的热敏电阻217。在电子基板188的、配置于突出部196内(中空部196C)的部位的输入杆10侧的面(后表面)上,配置有截面大致L形的夹持部件219。夹持部件219由与电子基板188平行地延伸的夹持部220和从该夹持部220的一端朝向电子基板188延伸且其前端与电子基板188抵接的支承部221构成。在夹持部220的圆筒部24侧的端部设置有卡合爪部223,该卡合爪部223与形成于壳体195的突出部196的后侧壁部196A的内壁面卡合。在夹持部220与电子基板188之间以没有间隙的方式配置有间隔件224。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可以抑制电子基板188的振动。
在壳体195内,收纳有作为从对电动马达2的驱动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器9向电动马达2供给驱动电流的配线的多条母线227。利用这些母线227将电动马达2与控制器9电连接。
在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一端侧、换言之主缸15侧,配置有传递电动马达2的转矩的传递部件229。该传递部件229由设置于旋转轴2A的一端外周面的外齿231、与该外齿231啮合的中间齿轮232、以及与该中间齿轮232啮合并固定于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的螺母部件145的外周面的主齿轮233构成。中间齿轮232经由轴承23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向第二后外壳部23B内突出设置的轴部件235。而且,来自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旋转经由传递部件229、即外齿231、中间齿轮232以及主齿轮233传递到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的螺母部件145。
如图1~图4所示,控制器9基于来自行程检测装置7、旋转角检测部8、检测向电动马达2供给的电流值的电流传感器(省略图示)等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经由CAN取得的来自对主缸15的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的液压进行检测的液压传感器(省略图示)的信号等,通过电动马达2的驱动,使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的推进部件110推进,为了以所希望的助力比在主缸15内的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产生制动液压而对电动马达2的驱动进行控制。该控制器9相当于控制装置。
接着,对本电动助力装置1的通电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制动踏板13从图2所示的制动踏板13的非操作状态被操作、即制动踏板13被踩踏时,输入柱塞11与输入杆10一起克服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25以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26的作用力而前进,与该输入柱塞11抵接的比例板105推压反作用盘135。另外,当输入部件4(输入杆10以及输入柱塞11)随着制动踏板13的操作而前进时,利用行程检测装置7检测输入部件4的移动量,并且利用旋转角检测部8检测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旋转角度,分别基于检测结果由控制器9控制电动马达2的驱动。
而且,来自电动马达2的旋转经由传递部件229、即外齿231、中间齿轮232以及主齿轮233传递到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的螺母部件145。接着,随着螺母部件145的旋转,各行星轴部件146进行一边以自身的轴线为中心自转、一边以太阳轴部件147的轴线为中心公转的行星运动,并且,太阳轴部件147前进。而且,通过太阳轴部件147的前进,推进部件110克服压缩螺旋弹簧130的作用力而前进。通过该太阳轴部件147的前进,推进部件110以追随输入部件4(输入杆10以及输入柱塞11)的方式,在维持与该输入部件4的相对位移的状态下前进,从而将反作用盘135与比例板105一起推压。
其结果是,伴随着制动踏板13的操作的输入部件4的推进力和来自电动马达2的推进部件110的推进力,经由反作用盘135传递到输出杆137,该输出杆137前进,由此主缸15的初级活塞31以及次级活塞32前进。
由此,在主缸15的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分别产生液压,在这些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产生的制动液压经由液压控制单元供给到各车轮的制动轮缸,产生基于摩擦制动的制动力。在主缸15中产生液压时,经由反作用盘135由输入柱塞11的比例板105承受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的液压,将来自阻力施加机构5(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25以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26的作用力)的阻力与基于该液压的反作用力相加而得到的反作用力,经由输入部件4(输入杆10以及输入柱塞11)传递到制动踏板13。而且,推进部件110的前端面的受压面积与输入柱塞11的比例板105(圆板状推压部106)的前端面的受压面积之比成为助力比(液压输出相对于制动踏板13的操作输入之比),可以产生所希望的制动力。
接着,当解除制动踏板13的操作、即解除对制动踏板13的踩踏时,输入部件4利用包含由来自主缸15(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的液压产生的反作用力在内的来自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25(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26的作用力仅在解除初期被施加)的作用力而后退。接着,利用行程检测装置7检测输入部件4的移动量,并且利用旋转角检测部8检测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旋转角度,分别基于检测结果由控制器9控制电动马达2的驱动(反转),该反转被传递到旋转直动转换机构6的螺母部件145。接着,随着该螺母部件145的反转,各行星轴部件146进行一边以自身的轴线为中心向反方向自转、一边以太阳轴部件147的轴线为中心向反方向公转的行星运动,并且,太阳轴部件147后退。随着该太阳轴部件147的后退,推进部件110利用压缩螺旋弹簧130的作用力,一边维持与输入部件4的相对位移一边后退而返回到初始位置。由此,主缸15的初级活塞31以及次级活塞32后退,主缸15的初级室37以及次级室38的液压被减压而解除制动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在收纳将电动马达2与控制器9电连接的母线227的壳体195的内部,配置有行程检测装置7的霍尔传感器单元173的霍尔IC芯片187和旋转角检测部8的传感器单元211的磁检测IC芯片215,因此,可以抑制电动助力装置1的大型化,并提高向车辆的搭载性。
另外,在本电动助力装置1中,行程检测装置7的霍尔传感器单元173的霍尔IC芯片187和旋转角检测部8的传感器单元211的磁检测IC芯片215配置于单一的电子基板188而使电子基板188通用化,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本电动助力装置1的大型化。
并且,在本电动助力装置1中,使电子基板188从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朝向输入部件4侧延伸,因此,可以使作为行程检测装置7的结构的霍尔传感器单元173的霍尔IC芯片187与磁铁部件172A、172B、172C接近,另外,可以使作为旋转角检测部8的结构的传感器单元211的磁检测IC芯片215与磁铁部件210接近,可以确保行程检测装置7以及旋转角检测部8的检测精度。
并且,在本电动助力装置1中,将电子基板188配置在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后端侧,以覆盖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后端的方式配置壳体195,因此,可以有效利用壳体195的内部空间195A。
并且,在本电动助力装置1中,在壳体195中,在与作为行程检测装置7的结构的磁铁部件172A、172B、172C相向的部位设置突出部196,在该突出部196内配置有作为行程检测装置7的结构的霍尔传感器单元173的霍尔IC芯片187,因此,可以确保行程检测装置7的检测精度。
并且,在本电动助力装置1中,在电子基板188与壳体195的内壁面(后侧壁部196A的内壁面)之间配置有间隔件224,因此,可以抑制由电子基板188的振动引起的行程检测装置7以及旋转角检测部8的检测精度的降低以及电子基板188的损伤,可以提高可靠性。
接着,基于图6以及图7对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A进行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A与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相比对电子基板188进行支承的结构不同,因此,仅详细说明该结构。
在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A中,在壳体195的直线状壁部201形成有向内部空间195A侧突出设置的支承部201A。电子基板188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在壳体195的支承部201A上接近直线状壁部201而配置。另一方面,电子基板188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到达设置于壳体195的突出部196内的中空部196C并接近第一壳体罩207而配置。
电子基板188的一端部抵接在壳体195的支承部201A上,利用安装螺钉等固定部件245固定于壳体195。另一方面,在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安装有霍尔IC芯片187的电子基板188的中央部与壳体195的前侧壁部200隔开间隔地配置,未安装霍尔IC芯片187的电子基板188的外周部与壳体195的前侧壁部200抵接而配置。另外,在该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与壳体195的突出部196的后侧壁部196A之间,推压部件250以与电子基板188及后侧壁部196A双方分别抵接、卡合的方式配置。而且,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通过该推压部件250支承于壳体195的突出部196。
具体而言,推压部件250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该推压部件250具备:在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与霍尔IC芯片187以及磁检测IC芯片215侧的相反侧的面抵接的抵接部253、以及从该抵接部253一体地形成并与突出部196的后侧壁部196A的内壁面卡合的卡合部254。参照图7,抵接部253由沿着电子基板188延伸的一对截面矩形的抵接片256、256构成。在各抵接片256上,在其前端侧一体地分别形成有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突出设置的支承板部260、260。各抵接片256和支承板部260具有相同厚度。
卡合部254由沿着突出部196的后侧壁部196A的内壁面延伸的一对截面矩形的卡合片257、257、以及将一对卡合片257、257的基端部连结的连结片262构成。各卡合片257和各抵接片256沿相同方向延伸。各卡合片257形成得比各抵接片256短。一对卡合片257、257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一对抵接片256、256之间的距离大。各卡合片257的基端部和各抵接片256的基端部利用连结部265、265分别一体地连结。在各卡合片257与各抵接片256之间形成有若干间隙。在一对卡合片257、257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突出部196的后侧壁部196A分别突出设置的卡合爪部266、266。
推压部件250构成为一对卡合片257、257和一对抵接片256、256能够在相互接近、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而且,在组装时,使该推压部件250从上述各卡合片257以及各抵接片256的前端,一边使各卡合片257的卡合爪部266与突出部196的后侧壁部196A的内壁面抵接并且使各抵接片256与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抵接而使各卡合片257的前端与各抵接片256的前端接近,一边进行插入。于是,推压部件250的各抵接片256的前端面与第一壳体罩207抵接。而且,推压部件250的各卡合片257的卡合爪部266与设置于突出部196的后侧壁部196A的内壁面的例如卡合凹部(省略图示)卡合,并且包括支承板部260、260在内的一对抵接片256、256在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成为与霍尔IC芯片187以及磁检测IC芯片215侧的相反侧的面抵接的状态。
此时,利用推压部件250的各卡合片257以及各抵接片256的恢复力,电子基板188和突出部196的后侧壁部196A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被施力。其结果是,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通过推压部件250支承于壳体195的突出部196的前侧壁部200以及后侧壁部196A,可以使电子基板188在其长度方向两端部支承于壳体195,因此,可以抑制电子基板188的振动。由此,可以抑制由电子基板188的振动引起的行程检测装置7以及旋转角检测部8的检测精度的降低以及电子基板188的损伤,可以提高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推压部件250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由上述形状构成,但是,只要能够利用推压部件250使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支承于突出部196,则并不限定于该材质以及形状。
而且,在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A中,与利用安装螺钉等固定部件将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壳体195的突出部196的方式相比,可以借助通过手工作业等插入推压部件250的操作使电子基板188的另一端部支承于突出部196,因此,不需要安装工具等,并且,也可以削减固定部件的安装工时,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部件250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因此,也能够实现轻量化。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例如可考虑以下所述的方案。
作为第一方案,电动助力装置1具备:用于推进主缸15的活塞31、32的电动马达2、检测与制动踏板13连接的输入部件4的移动量的行程检测装置7、检测所述电动马达2的旋转轴2A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检测部8、基于所述行程检测装置7以及所述旋转角检测部8中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电动马达2的驱动的控制装置9、以及收纳将所述电动马达2与所述控制装置9电连接的配线227的壳体195。所述行程检测装置7具备与所述输入部件4一起移动的第一磁铁172A、172B、172C和检测来自该第一磁铁172A、172B、172C的磁力的第一磁检测元件187,所述旋转角检测部8具备与所述电动马达2的所述旋转轴2A一起旋转的第二磁铁210和检测来自该第二磁铁210的磁力的第二磁检测元件215,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187和所述第二磁检测元件215配置在所述壳体195的内部。
作为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中,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187和所述第二磁检测元件215配置在设置于所述壳体195内的单一的基板188上。
作为第三方案,在第二方案中,所述基板188从所述电动马达2的所述旋转轴2A侧朝向所述输入部件4侧延伸地配置,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187配置在所述基板188的所述电动马达2侧的面上。
作为第四方案,在第二或第三方案中,所述电动马达2以所述电动马达2的所述旋转轴2A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输入部件4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安装主缸15的外壳3,在所述旋转轴2A的一端侧,对旋转输出进行传递的传递部件229设置成面向所述主缸15侧,所述基板188配置在所述旋转轴2A的另一端侧。
作为第五方案,在第四方案中,所述基板188的平面部与所述旋转轴2A的另一端面相向地配置。
作为第六方案,在第四或第五方案中,所述壳体195配置成覆盖所述电动马达2的所述旋转轴2A的所述另一端侧。
作为第七方案,在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在所述壳体195中的、与所述第一磁铁172A、172B、172C相向的部位,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磁铁172A、172B、172C突出的突出部196,该突出部196具有内部空间195A,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187设置在所述突出部196内。
作为第八方案,在第二至第七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所述基板188的一端侧以与所述壳体195抵接的状态由固定部件245固定,所述基板188的另一端侧以一侧的面不与所述壳体195抵接的状态通过设置在所述基板188与所述壳体195之间的推压部件250支承于所述壳体195。
作为第九方案,在第八方案中,所述基板188的另一端侧被插入到在所述壳体195的所述输入部件4侧设置的中空部196C中,所述推压部件250设置于所述中空部196C中的、所述基板188与所述壳体195之间的间隙。
作为第十方案,在第八或第九方案中,所述推压部件250对所述基板188和所述壳体195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
作为第十一方案,在第八至第十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所述推压部件250具备与所述壳体195卡合的卡合部254和与该卡合部254一体形成并与所述基板188抵接的抵接部253,所述卡合部254和所述抵接部253能够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以及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用于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并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可以不脱离其主旨地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包括其等同结构。另外,在可以解决上述至少一部分课题的范围内或起到至少一部分效果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中记载的各结构要素的任意组合或省略。
本申请要求2017年2月23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17-32142号、以及2017年7月26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17-144847号的优先权。2017年2月23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17-32142号以及、2017年7月26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17-144847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作为整体被引入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助力装置,2电动马达,2A旋转轴,3外壳,4输入部件,7行程检测装置,8旋转角检测部,9控制器(控制装置),10输入杆(输入部件),11输入柱塞(输入部件),13制动踏板,15主缸,20前外壳,23后外壳,31初级活塞,32次级活塞,172A、172B、172C磁铁部件(第一磁铁),173霍尔传感器单元,187霍尔IC芯片(第一磁检测元件),188电子基板,195壳体,195A内部空间,196突出部,196C中空部,210磁铁部件(第二磁铁),211传感器单元,215磁检测IC芯片(第二磁检测元件),224间隔件,227母线(配线),229传递部件,245固定部件,250推压部件,253抵接部,254卡合部。
Claims (14)
1.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中,具备: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用于推进主缸的活塞;
行程检测装置,所述行程检测装置检测与制动踏板连接的输入部件的移动量;
旋转角检测部,所述旋转角检测部检测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的旋转角度;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行程检测装置以及所述旋转角检测部中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收纳将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配线,
所述行程检测装置具备与所述输入部件一起移动的第一磁铁和检测来自该第一磁铁的磁力的第一磁检测元件,
所述旋转角检测部具备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一起旋转的第二磁铁和检测来自该第二磁铁的磁力的第二磁检测元件,
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检测元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和所述第二磁检测元件配置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单一的基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从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侧朝向所述输入部件侧延伸地配置,
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电动马达侧的面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电动马达以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输入部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安装主缸的外壳,
在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对旋转输出进行传递的传递部件设置成面向所述主缸侧,
所述基板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电动马达以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输入部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安装主缸的外壳,
在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对旋转输出进行传递的传递部件设置成面向所述主缸侧,
所述基板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的平面部与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面相向地配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的平面部与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面相向地配置。
8.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配置成覆盖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轴的所述另一端侧。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在所述壳体中的、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向的部位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磁铁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具有内部空间,
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设置在所述突出部内。
10.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的一端侧以与所述壳体抵接的状态由固定部件固定,
所述基板的另一端侧以一侧的面不与所述壳体抵接的状态通过设置在所述基板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推压部件支承于所述壳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的另一端侧被插入到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输入部件侧设置的中空部中,
所述推压部件设置于所述中空部中的、所述基板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推压部件对所述基板和所述壳体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推压部件对所述基板和所述壳体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中,
所述推压部件具备与所述壳体卡合的卡合部和与该卡合部一体形成并与所述基板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抵接部能够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以及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32142 | 2017-02-23 | ||
JP2017-032142 | 2017-02-23 | ||
JP2017144847 | 2017-07-26 | ||
JP2017-144847 | 2017-07-26 | ||
PCT/JP2018/005154 WO2018155286A1 (ja) | 2017-02-23 | 2018-02-15 | 電動倍力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90988A CN110290988A (zh) | 2019-09-27 |
CN110290988B true CN110290988B (zh) | 2021-12-03 |
Family
ID=63252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09178.9A Active CN110290988B (zh) | 2017-02-23 | 2018-02-15 | 电动助力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38784B2 (zh) |
JP (1) | JP6771640B2 (zh) |
CN (1) | CN110290988B (zh) |
WO (1) | WO201815528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9114199A1 (de) * | 2019-05-27 | 2020-12-03 | Methode Electronics Malta Ltd. | Vorrichtung für einen Kraft-Weg-Emulator eines Bremspedals mit einem Kraft- und Wegsensor und entsprechendes Verfahren |
KR20210009120A (ko) * | 2019-07-16 | 2021-01-26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전동 부스터 |
CN112277906B (zh) * | 2019-12-31 | 2022-06-10 | 京西重工(上海)有限公司 | 踏板制动组件 |
DE102020109452A1 (de) * | 2020-04-03 | 2021-10-07 | Zf Active Safety Gmbh | Elektrisch ansteuerbare Betätigungseinheit für eine Kraftfahrzeugbremse, Bremskraftverstärker mit einer solchen elektrisch ansteuerbaren Betätigungseinheit und Kraftfahrzeug-Bremsanlage mit einem solchen Bremskraftverstärker |
CN111907499B (zh) * | 2020-08-07 | 2021-06-08 | 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液制动系统及其制动方法 |
JP2022150500A (ja) * | 2021-03-26 | 2022-10-07 | 株式会社Subaru | ブレーキ装置 |
KR20230155781A (ko) * | 2022-05-04 | 2023-11-13 |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 전자식 브레이크 장치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87618A (zh) * | 2009-07-31 | 2011-03-23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制动装置 |
CN102463976A (zh) * | 2010-10-29 | 2012-05-23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2556035A (zh) * | 2010-12-09 | 2012-07-11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3223937A (zh) * | 2012-01-31 | 2013-07-31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3237700A (zh) * | 2010-11-01 | 2013-08-07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3707869A (zh) * | 2012-09-28 | 2014-04-09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4890657A (zh) * | 2014-03-05 | 2015-09-09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 电动助力制动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
JP2016075686A (ja) * | 2014-10-08 | 2016-05-12 |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Robert Bosch Gmbh | 車両の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の線形に移動可能なピストンの位置および/または変位距離を検出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このような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6193636A (ja) * | 2015-03-31 | 2016-11-17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倍力装置及びストローク検出装置 |
WO2016194582A1 (ja) * | 2015-05-29 | 2016-12-0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倍力装置 |
WO2016194611A1 (ja) * | 2015-05-29 | 2016-12-0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倍力装置及びストローク検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54081A (ja) * | 1994-08-09 | 1996-02-27 | Nisshinbo Ind Inc | 圧力制御装置 |
DE10061950C2 (de) * | 2000-12-13 | 2002-11-21 | Knorr Bremse Systeme | Elektromechanischer Bremsaktuator |
JP5024611B2 (ja) * | 2007-06-05 | 2012-09-12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倍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102009033499A1 (de) * | 2008-07-18 | 2010-01-21 |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 Bremsanlage für Kraftfahrzeuge |
JP5216558B2 (ja) * | 2008-12-04 | 2013-06-19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ブレーキ用の制御装置 |
JP5348417B2 (ja) * | 2009-11-02 | 2013-11-20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倍力装置 |
JP5685791B2 (ja) * | 2010-09-29 | 2015-03-1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倍力装置 |
DE102012220553A1 (de) * | 2012-11-12 | 2014-05-15 | Robert Bosch Gmbh | Bremskraftverstärkervorrichtung für ein Bremssystem eines Fahrzeugs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e Bremskraftverstärkervorrichtung für ein Bremssystem eines Fahrzeugs |
DE102013202350A1 (de) * | 2013-02-13 | 2014-08-14 |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 Bremsvorrichtung mit einem Wegsensor für integrierte Kraftfahrzeugbremssysteme |
DE102013208672A1 (de) * | 2013-05-13 | 2014-11-13 | Robert Bosch Gmbh | Elektromechanische Bremsvorrichtung für ein Bremssystem und Brems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
DE112014004145T5 (de) * | 2013-09-10 | 2016-06-09 | Ksr Ip Holdings Llc | Integrierter Bremssteuerungssensor |
JP6213730B2 (ja) | 2013-11-20 | 2017-10-1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ブレーキ装置 |
DE102015104246A1 (de) * | 2015-03-20 | 2016-09-22 | Ipgate Ag |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Kraftfahrzeugbremse |
JP6723047B2 (ja) * | 2016-03-30 | 2020-07-15 | 日信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液圧発生装置 |
KR102585197B1 (ko) * | 2016-07-06 | 2023-10-05 |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 일체형 전동식 브레이크 장치의 액추에이터 조립체 |
JP2019132754A (ja) * | 2018-02-01 | 2019-08-0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センサユニット |
-
2018
- 2018-02-15 CN CN201880009178.9A patent/CN110290988B/zh active Active
- 2018-02-15 US US16/485,907 patent/US11338784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2-15 JP JP2019501254A patent/JP67716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2-15 WO PCT/JP2018/005154 patent/WO201815528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87618A (zh) * | 2009-07-31 | 2011-03-23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制动装置 |
CN102463976A (zh) * | 2010-10-29 | 2012-05-23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3237700A (zh) * | 2010-11-01 | 2013-08-07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2556035A (zh) * | 2010-12-09 | 2012-07-11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3223937A (zh) * | 2012-01-31 | 2013-07-31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3707869A (zh) * | 2012-09-28 | 2014-04-09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装置 |
CN104890657A (zh) * | 2014-03-05 | 2015-09-09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 电动助力制动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
JP2016075686A (ja) * | 2014-10-08 | 2016-05-12 |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Robert Bosch Gmbh | 車両の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の線形に移動可能なピストンの位置および/または変位距離を検出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このような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6193636A (ja) * | 2015-03-31 | 2016-11-17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倍力装置及びストローク検出装置 |
WO2016194582A1 (ja) * | 2015-05-29 | 2016-12-0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倍力装置 |
WO2016194611A1 (ja) * | 2015-05-29 | 2016-12-0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倍力装置及びストローク検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90988A (zh) | 2019-09-27 |
WO2018155286A1 (ja) | 2018-08-30 |
US20200023828A1 (en) | 2020-01-23 |
US11338784B2 (en) | 2022-05-24 |
JPWO2018155286A1 (ja) | 2019-11-07 |
JP6771640B2 (ja) | 2020-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90988B (zh) | 电动助力装置 | |
JP4692837B2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JP6373493B2 (ja) | 電動倍力装置及びストローク検出装置 | |
JP6381798B2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EP2921359B1 (en) | Brake booster | |
US20120324882A1 (en) | Electric booster and brake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JP5182678B2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JP6865822B2 (ja) | 電動倍力装置及び倍力装置 | |
JP6570291B2 (ja) | 電動倍力装置及びストローク検出装置 | |
JP6238647B2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WO2018097278A1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JP2019006267A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US12043233B2 (en) | Apparatus for moving brake pedal | |
JP6863668B2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JP2019116213A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WO2018123581A1 (ja) | 回転直動変換機構及び電動倍力装置 | |
JP6838214B2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JP2018119883A (ja) | 電動倍力装置及びストローク検出装置 | |
JP5860627B2 (ja) | 倍力装置 | |
JP2019142342A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JPWO2019003943A1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WO2019131619A1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
JP2017177849A (ja) | 倍力装置 | |
JP2017149315A (ja) | 倍力装置及びストロークシミュレータ | |
JP2014008894A (ja) | 電動倍力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8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