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33C - 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33C
CN1102333C CN97113100A CN97113100A CN1102333C CN 1102333 C CN1102333 C CN 1102333C CN 97113100 A CN97113100 A CN 97113100A CN 97113100 A CN97113100 A CN 97113100A CN 1102333 C CN1102333 C CN 110233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component
container
alignment
element containe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13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654A (zh
Inventor
岛田克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pman Corp
Pop M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op M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p Man Corp filed Critical Pop Ma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3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3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0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 B65G47/0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 B65G47/1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 B65G47/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 B65G47/1407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the articles being fed from a container, e.g. a bow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8Simultaneously loading a plurality of loose objects, e.g. by means of vibrations, pressure differences, magnetic fields

Abstract

一种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包括元件容器,其以散装形式容装大量片状元件;第一元件贮存器,其以散装形式贮存片状元件。元件容器和第一元件贮存器相连;第二元件贮存器,其在二维上贮存片状元件,以使片状元件在其厚度方向不重叠;元件对准轨道,其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具有第一和第二对准部的对准板,第一对准部在二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并使片状元件靠自重下移,第二对准部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并使片状元件靠自重下移;以及用于把元件对准轨道上的片状元件移出至一预定位置的装置。

Description

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以及筒式元件容器,尤其涉及一种对于大量散装于元件容器内的片状元件进行进给的装置,该装置在进给时使元件排成一直线。该装置和筒式元件容器可以用于安装片状电子元件的自动安装机上。
背景技术
多种片状元件被装于印刷电路板上。自动安装机把这些片状元件传送至印刷电路板并将其安装于板上。片状元件进给机用于将片状元件进给至自动安装机。已公知的有多种片状元件进给机,如振动型、旋转型、振荡型和传送带型。
已公开的日本专利JP 62-280129(第一种现有技术)披露了一种片状元件的直线对准和分选装置。该装置设有一片状元件贮存器,其中大量散装有许多要传送的元件。在片状元件贮存器的侧面设有倾斜表面,使得片状元件靠自重向下移动。片状元件贮存器的最下端与片状元件直线对准口相连,在片状元件直线对准口附近设有一气嘴口用于喷射高压空气。贮存器最下部的片状元件被来自气嘴口的高压空气向上吹起,然后靠自重落下而进入片状元件直线对准口。片状元件直线对准口的横截面与片状元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因而片状元件可以在片状元件直线对准口相互对准找直,然后各自被拾取机所拾取。
公开号为7-48596的日本专利(第二种现有技术)披露了一种装有电子元件的容器。该容器设有具有螺旋轨道的主体部分,片状元件装于其中。片状元件先排在螺旋轨道上,然后供给容器。
在第一个现有技术的装置中,片状元件是否能准确地进入片状元件直线对准口主要取决于元件在贮存器中下落时的空间位置。因此,片状元件很可能不能进入片状元件直线对准孔。所以在传统的装置中,使片状元件准确地进入片状元件直线对准通道是很困难的。另外,还有必要确定片状元件的前、后表面,这种确定是在片状元件已进入片状元件直线对准口后进行的,然后再改变片状元件的空间位置。因而,对于第一种现有技术的装置,进给速度相当低且机械结构复杂,因而成本较高。
在第二种现有技术的容器中,片状元件可以装于容器内,且事先确定其前、后表面。但所形成的螺旋轨道的宽度必须与多种片状元件的宽度相一致,因而要准备多种这样的容器。另外,在容器的螺旋轨道上不能装有太多的片状元件。因此,传统的容器成本高,且不能进给太多的片状元件。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准确而有效地大量进给散装的片状元件的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它能以相当低的成本和相当简单的结构进给大量片状元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容纳片状元件的装置,使片状元件的前、后表面定向以预先朝向各自相同的方向,从而进给要传送的元件。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筒状元件容器,其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相连且使容纳其中的片状元件的前后表面定向以便预先朝向各自相同的方向。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元件贮存器,用于以散装形式贮存片状元件;与所述第一元件贮存器连通的第二元件贮存器,用于在其空间内在二维上贮存片状元件,以使片状元件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位于第二元件贮存器下方的元件对准轨道,用于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元件对准轨道具有与片状元件一致的横截面;位于第一元件贮存器和第二元件贮存器之间的第一转动对准装置,用于在二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并使片状元件从第一元件贮存器向第二元件贮存器运动;位于第二元件贮存器和元件对准轨道之间的第二转动对准装置,用于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并使片状元件从第二元件贮存器向元件对准轨道运动;以及用于将元件对准轨道上的片状元件移出至一预定位置的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元件对准轨道包括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其用于把片状元件的空间位置改变至一预定角度。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转动对准装置包括第一转动对准盘,其可在第一元件贮存器和第二元件贮存器之间的空间内转动,所述第二转动对准装置包括第二转动对准盘,其可在第二元件贮存器和元件对准轨道之间的空间内转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元件贮存器具有倾斜底部,在该底部上片状元件可靠其自重下移;所述第二元件贮存器具有倾斜底部,在该底部上片状元件可靠其自重下移。
优选的是,所述装置分别具有两个第一元件贮存器、两个第二元件贮存器,和两组元件对准轨道。
优选的是,所述装置还包括单个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转动对准装置,第二转动对准装置和片状元件移出装置。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局部前视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片状元件进给装置;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图2的放大剖视图;
图4示出了片状元件的透视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片状元件空间位置的改变;
图6示出了用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片状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的透视图;
图7是一局部前视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片状元件进给装置;
图8是沿图7C-C线的局部侧视截面图;
图9是沿图7D-D线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元件贮存器及其周围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1是对图10沿方向E看去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2和13是放大截面图,各自示出了对准板移上和移下时的状态;
图14和15是局部平面图,各自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皮带轮装置端部的片状元件分捡操作;
图16是一局部前视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片状元件进给装置;
图17是沿图16K-K线的局部侧视截面图;
图18是沿图16M-M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19和20是局部平面图,各自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在皮带轮装置端部的元件分捡操作;
图21是一前视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片状元件进给装置。
图22(a)是一放大局部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片状元件进给装置,对应于图11,图22(b)是沿图22(a)的N-N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23是一放大局部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片状元件进给装置;
图24是沿图23的P-P线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优选实施例和附图说明本发明。
借助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片状元件进给装置的局部正视图,图2是一侧视截面图,图3是图2的放大截面图,图4是片状元件的透视图,图5示出了片状元件空间位置的改变,图6是片状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的透视图。
参见图1,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设有壳体2。片状元件容器4装有大量的,如成千上万的片状元件A。对于片状元件容器4来说,用于表面安装设备的散装箱采用了日本电子工业协会(EIAJ)的标准“EIAJ ET-7201”并在市场上有售。片状元件可以是电容片,例如其长(L=1.0毫米)、宽(W=0.5毫米)、厚(T=0.5毫米);也可以是电阻片,例如其长(L=1.6毫米),宽(W=0.8毫米),厚(T=0.45毫米)。电容片可参照标准“EIAJ RC-2322”,而电阻片可参照标准“EIAJ RC-2130”。图4示出了作为电阻片的片状元件A。
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包括用于在三维上以散装形式大量贮存片状元件的第一元件贮存器6、用于在二维上贮存片状元件且避免其在厚度方向上产生重叠的第二元件贮存器8、以及使片状元件在一维上对准成一条直线的元件对准轨道10。轨道1 0和片状元件A的横截面相同。在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的壳体2内,第一元件贮存器6位于壳体2的上部,第二元件贮存器8位于第一元件贮存器6的下面;且元件对准轨道10位于第二元件贮存器8下面。
片状元件容器4与第一元件贮存器6的上口12相连,且装入容器4内的片状元件被供入第一元件贮存器6中。
如图2所示,将第一元件贮存器6的底部14设置成倾斜,使得片状元件A靠其自重下滑,且其底部14与第二元件贮存器8相连。
在第一元件贮存器6和第二元件贮存器8之间设置一第一对准转盘16。如图3所示,面对贮存器6和8的第一对准转盘16的一个侧面16a设有四个径向延伸的突起部分16b(参见图1和3)。第一盘16的突起部分16b和第二元件贮存器8的表面之间的距离B(见图3)小于片状元件A的厚度T。第一盘1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片状元件A被迫向上运动。
如图1所示,第二元件贮存器8的底部18倾斜,以使片状元件A靠其自重下滑,底部18又与使片状元件A对准成一直线的元件对准轨道10相连。
如图1和2所示,第二对准转盘20位于第二元件贮存器8和元件对准轨道10之间。面对第二元件贮存器8和元件对准轨道10的第二对准转盘20的外周面20a设有高摩擦的材料,诸如橡胶或产生高摩擦的结构(如刻槽)。第二盘20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片状元件A被迫上移。
用于向外传送片状元件的皮带轮装置(roller device)22位于元件进给装置1的壳体2内的元件对准轨道10的下方。皮带轮装置22包括位于轨道10上游部分下方的第一辊子22a、位于轨道10下游部分下方的第二辊子22b和与第一和第二辊子22a和22b相连的输送带22c,以用于输送片状元件A。
如图1所示,自动安装装置24位于元件对准轨道10的下游部分的上方。自动安装装置24包括一气嘴26,其用于个别拾取片状元件A;还包括一臂28,用于设定元件进给装置1的预定周期,气嘴26和臂28均被连接并向下伸出。
如图1所示,靠近自动安装装置24的壳体2内设有驱动辊30。杆件32可随臂28的向下运动逆时针方向转动,该杆件通过驱动机构(未示出)与驱动辊30相连。驱动辊30通过第一驱动带34与第二盘20相连,而第二盘20通过第二驱动带36与第一盘16相连,且通过第三驱动带38与皮带轮装置22的第一辊22a相连。驱动辊30的驱动机构如下操作:即,当杆件32借助于臂28的向下运动而逆时针方向转动时,驱动辊30与杆件32同时逆时针转动并带动第一驱动带34逆时针转动。另一方面,当臂28上移时,杆件32回复到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而驱动辊30不与杆件32同时转动。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驱动辊30借助自动安装装置24的臂28的上、下运动和杆件32的转动,以预定的周期被驱动。但是,在第一实施例中,不采用臂28和杆件32,也可通过气缸机构(未示出)或小电机(thin motor)(未示出)以预定周期来驱动驱动辊30,上述两种驱动源可位于元件进给装置1的壳体2内。
在操作中,散装有大量片状元件A的元件容器4与第一元件贮存器6的上开口12相连,然后将容器4内的片状元件A供入第一元件贮存器6。
在三维上散装于第一元件贮存器6内的片状元件A靠其自重沿第一元件贮存器6的倾斜底部14下滑。此时,片状元件A有时会过分集中于底部14的下部,而使片状元件A不能落入第二元件贮存器8。但是,根据第一实施例,可以通过在第一对准盘16的一侧表面16a上的突起16b的向上运动,使过分集中的片状元件被迫上移。因而片状元件A的过分集中得以解决,片状元件A可以靠其自重顺利下滑至第二元件贮存器8,其中具有二维状态的片状元件A避免了在其厚度方向上的重叠。
如上所述,在第一盘16的一侧面16a上设置四个突起16b部分。在第一实施例中,突起部分16b的数量的确定在于当自动安装装置24的臂28向下和向上移动一次时要使片状元件A至少受迫上移一次。
此后,片状元件A被二维贮存于第二元件贮存器8的空间内,以使片状元件在其厚度方向不至重叠,然后片状元件A靠自重沿底部18下滑。此时,在第二元件贮存器8的底部18对准的和要滑入元件对准轨道10之间的片状元件A和第二盘20的外周面20a之间被夹持的片状元件A借助其与外周面20a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受迫向上移动。使得第二元件贮存器8和轨道10之间形成一空间,以让片状元件A靠自重顺利下滑至元件对准轨道10,使其最终排列于轨道10上。
自动安装装置24每向下移动一次。气嘴26就在元件对准轨道10上拾取相应的片状元件A。
臂28向下移动的同时推下杆件32。杆件32的转动使驱动辊30转至预定角度,然后驱动辊30的转动驱动第一、第二和第三驱动带34、36和38。这样,与自动安装装置24的向下运动同步,第一盘16、第二盘20和皮带轮装置22以预定的周期运行。第一盘16和第二盘20各自转至预定角度,而皮带轮装置22的第一辊22a也转至预定角度。第一辊22a的转动使得传送带22c上的片状元件A向图1上的左侧方向移动。因而片状元件对准轨道10上的片状元件A被皮带轮装置22以预定周期传送至拾取位置,该位置恰好在自动安装装置24的气嘴26下方。
在第一实施例中,当片状元件A的横截面是矩形时,其空间位置沿着其向外输送的方向的垂直方向被改变了90度。参见图4至图6,当片状元件A被供入自动安装装置24时,被抽吸的表面或片状元件A的主要表面必朝上。因此,如图5(a)所示的被供入元件对准轨道10的片状元件A的空间位置必须变化90度,以变成图5(b)所示的空间位置。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76具有换向槽78,如图6所示,该机构位于元件对准轨道10的上游的倾斜部分。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76由树脂等制成。片状元件A在元件对准轨道10上排成一条直线,然后当在其靠自重顺利下滑且在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76的换向槽78内不需机械压力时在垂直于其移出方向的方向上空间位置改变了90度。因而由于机构76不包括移动部件,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该机构容易制造。
具有换向槽78的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76可以由树脂压模制成。这样就不需要复杂的加工工序。
参照图7至15,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代替了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对准盘16和第二对准盘20,而采用了上下移动的对准板。
图7是片状元件进给装置的正视图,图8是沿图7C-C线的局部截面图,图9是沿图7D-D线的局部截面图,图10是示出第二元件贮存器及其周围的放大截面图,图11是在图10中沿E方向看过去的放大截面图,图12和13各自示出了对准板移上和移下时的状态,图14和15是示出了在皮带轮装置端部的元件分捡操作的局部平面图。
参见图7至9,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00设有壳体102。容器4散装有大量的片状元件A。
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00包括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其用于在三维上以散装方式贮存大量片状元件;用于在二维上贮存片状元件使其在厚度方向不重叠的第二元件贮存器106;还包括在一维上排列片状元件的元件对准轨道108。轨道10与片状元件A的横截面相同。在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00的壳体102内,第一元件贮存器10a位于其上部,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位于第一元件贮存器104的下方,而元件对准轨道108位于第二元件贮存器106的下方。
片状元件容器4与第一元件贮存器104的上开口110相连,装于容器4的片状元件A被供入第一元件贮存器104。
如图7和10所示,第一元件贮存器104的底部112倾斜,使得片状元件A靠自重下滑,且底部112与第二元件贮存器106相连。另外,第二元件贮存器106的底部120倾斜,使片状元件A靠自重下滑,且底部120与使元件A排成一直线的元件对准轨道108相连。
设置对准板114是为了使其在第一元件贮存器104、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和元件对准轨道108所限定的空间内上下移动。在对准板114的上部是第一对准部116,在第一对准部116的下方是第二对准部118。如图11所示,对准板114的第一对准部116具有厚度F,其上设有倾斜表面116a,借助该表面,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内的片状元件A可靠自重滑至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另外,如图11所示,第二对准部118设有厚度为G的倾斜槽118a。倾斜表面118b形成于槽118a的底部,使得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内的片状元件A通过该倾斜表面118b下滑至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厚度G等于第二元件贮存器106的厚度。因而对准板114的第二对准部118的倾斜槽118a成为第二元件贮存器106的一部分。
对准板114在图10和13所示的最低位置和图14所示的最高位置之间上下移动,以使片状元件A从第一元件贮存器104顺利通过第二元件贮存器106而导入轨道108,在下面加以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对准部116和第二对准部118皆一体形成于对准板114中。但是,第一对准部和第二对准部也可各自形成于独立的对准板中。
具有变向槽的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122位于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00的壳体102内的元件对准轨道108的上游部位。机构122与图6所示的机构76相同。通过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122,片状元件A的空间位置在垂直于其运动方向的方向上改变90度,以使被抽吸的表面74朝上。
用于传送片状元件的皮带轮装置124位于元件对准轨道108的下游部位。皮带轮装置124包括从动辊(non-driven roller)124a,其位于图7所示的右手侧;位于左手侧的驱动辊(driven roller)124b以及与这两个辊相连的输送带124c,其用于传送片状元件A。
参见图14和15,元件分检装置126把每一元件A从其它片状元件中分离出来并拾取每一被分离的片状元件,该元件分检装置126位于皮带轮装置124的输送带124c的前端。元件分离装置126包括阻挡部件128和遮盖部件130,阻挡部件128用于阻挡被传送带124c传送至带的前端的片状元件A,遮盖部件130用于防止片状元件A从元件对准轨道108掉出。阻挡部件128设有容纳片状元件A的槽128a。如图14所示,阻挡部件128可以沿垂直于元件移动方向I的方向J移动。遮盖部件130设有窗口130a,通过该窗口可以在阻挡部件128沿方向J移动至图15所示位置后拾取片状元件A。图14示出了阻挡件128容纳片状元件A的位置,而图15示出了通过遮盖部件130的窗口130a拾取片状元件A的位置。
再参见图7,自动安装装置24位于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00的提供片状元件的一侧。自动安装装置设有用于拾取元件的气嘴26。
驱动辊124b、对准板114和阻挡部件128都与同一驱动源(未示出)相连。驱动源位于壳体102内,可以是电机、气缸等。驱动辊124b、对准板114和阻挡元件128以和自动安装装置74上下运动同步的预定周期由驱动源驱动。因此,片状元件以这种预定周期被拾取。
在操作中,散装有大量片状元件A的容器4与第一元件贮存器104的上开口110相连,并把容器4内的片状元件A供入第一元件贮存器104中。
在三维上贮存于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内的片状元件A靠其自重沿第一元件贮存器104的底部112下滑。此时,一些片状元件A顺利地从第一元件贮存器104直接落入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但如图10所示,沿着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底部112对准并要靠自重下落的第一组片状元件A和要落在对准板114的第一对准部116的倾斜表面116a上的第二组片状元件A有时会过度集中在底部112的下端,而导致第一组片状元件A不能落入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但按照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倾斜表面116a上的第二组片状元件A在对准板114的第一对准部116的向上运动的作用下受迫上移。从而解决了片状元件A的过度集中。此时,片状元件A再次对准,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的二维散装状态的片状元件A靠其自重通过第二对准部118的倾斜槽118a顺利滑入第二元件贮存器106。这样,贮存在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中的二维状态的片状元件A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然后如图13所示,对准板114的第一对准部116向下移动。对准板114以预定的周期反复进行这种上下运动。
然后,贮存于第二元件贮存器106的片状元件A靠其自重沿第二元件贮存器106的底部120下滑。此时,如图10所示,沿第二元件贮存器106的底部120对准并要靠自重下滑的第一组片状元件A和要从对准板114的第二对准部118的倾斜槽118a下滑的第二组片状元件A有时会过度集中于底部120的下部,而导致第一组片状元件A不能落入元件对准轨道108中。但按照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倾斜槽118a中的第二组片状元件A在对准板114的第二对准部分118的向上运动的作用下受迫上移。从而解决了片状元件A的过度集中。此时,片状元件A再次对准,然后靠其自重顺利下滑至对准轨道108。接着如图13所示,对准板114的第二对准部118下移。如上所述:对准板114以预定周期反复进行这种上下运动。
接着被导入对准轨道108的片状元件A靠其自重落入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122中,在那里元件A的空间位置改变了90度,然后其被移出到皮带轮装置124。片状元件A被皮带轮装置124的传送带124c所传送并通过与阻挡部件128(参见图14)的槽128a相接触的引导片状元件A而被阻挡。此时,片状元件A滑动到传送带124c上。
在阻挡部件128的槽128a准确容纳了片状元件A后,如图15所示,阻挡部件128沿方向J水平移动一预定距离,该方向垂直于传送带124c的元件移动方向。由于借助于阻挡部件128的水平运动,容纳于槽128a内的片状元件A从后续的片状元件A中分离出来,所以后续元件作用于槽128a内的片状元件的压力被释放,因而槽128a内的片状元件很容易被拾取。
另外,遮盖部件130防止片状元件从元件对准轨道108落下。通过遮盖部件130的窗口130a,片状元件可以被自动安装装置24的气嘴所拾取。
在第二实施例中,对准板114、驱动辊124b和阻挡部件128由同一驱动源以预定周期同步地驱动。
现在参照图16至20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6是片状元件进给机的正视截面图,图17是沿图16K-K线的局部截面图,图18是沿图16的M-M线的局部截面图,图19和20示出了在皮带轮装置端部进行元件分检操作的局部平面图。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具有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标号,因而该结构在第三实施例中就不再说明了。在第三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二实施例中的元件容器4、第一元件贮存器104、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和元件对准轨道108,它们分别位于元件进给装置的前侧和后侧(图16中的右侧和左侧)。另外,壳体、对准板、皮带轮装置和元件分检装置一般设置在装置的前侧和后侧。
即,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50设有壳体152,其中,容器4、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和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以及元件对准轨道108各自位于元件进给装置150的前侧和后侧,以使得这些容器4、贮存器104和106以及轨道108如图18所示在水平面上设置成点对称。
对准板154设置于壳体152内。对准板154具有点对称结构,其中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第一对准部分和第二对准部分位于其前侧和后侧。
元件分离装置158包括阻挡部件160和遮盖部件162。阻挡部件160设有分别对应于两条元件对准轨道108的两个槽160a,而遮盖部件162同样设有两个窗口162a。图19示出了阻挡部件160容纳片状元件A时的位置,而图20示出了通过遮盖部件162的相应窗口162a拾取片状元件A时的位置。
参见图16,皮带轮装置156具有以自动安装装置24上下运动的一预定周期进行操作的结构。即,皮带轮装置156设有各自位于元件运送方向的上游部位和下游部位的辊130和131、与辊130和131相连的传送带132,具有被自动安装装置24的臂28向下推动的一端部的第一杆件133、具有和第一杆件133的另一端相连的一端部的第二杆件134、与第二杆件134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一转盘135、其一端与第一转盘135相连的第三杆件136、其中一端与第三杆件136的另一端相连而另一端与对准板154的底端相连的L形的第四杆件137、其中一端与第一转盘135相连而另一端与辊131相连的第五杆件138、使辊131只沿一个方向转动或只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掣子139、其中一端与第一转盘135相连的第六杆件140、与第六杆件140的另一端相连并具有制动操作部件141a的第二转盘141、被加力并向下推动第一杆件133另一端的第一弹簧142、被加力并拖动第四杆件137的一端以使对准板154处于图16所示的最高位置的第二弹簧143、还包括被加力并推动第二转盘141使其顺时针转动的第三弹簧144。
在操作过程中,当自动安装装置24位于图16所示的上部位置时,对准板154位于最高位置。当自动安装装置24与臂28一起向下移动时,利用第一杆件133,第二杆件134、第一转盘135、第三杆件136和第四杆件137的作用,对准板154向下移动至最低位置。同时,第五杆件138虽然在图16中所示向左方位移动但辊131由于掣子139而不转动。另外,第六杆件14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盘141顺时针转动,从而导致制动操作部件141a推动阻挡部件160,以使阻挡部件160移至图20所示的位置。气嘴26下移并拾取片状元件A。
然后,自动安装装置24上移。此时,皮带轮装置156借助第一、第二和第三弹簧142、143和144回复至图16所示的初始位置。另外,随着自动安装装置24的上移,第五杆件138移至右手侧。结果,驱动辊131逆时针转动一预定距离,由此使得传送带132把片状元件A以逆时针方向传送一预定距离。
对准板154以预定周期移上移下。按照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类似)装于两个容器4内的片状元件A通过各自的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和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同步地供入元件对准轨道108。然后,供入到两个元件对准轨道108的片状元件A分别被容纳于槽160a中,然后阻挡部件160水平移动。接着通过遮盖部件162的窗口162a片状元件A被各自拾取。
根据第三实施例,由于采用了常规的壳体152、对准板154、皮带轮装置156和元件分检装置158,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由于两个元件对准轨道108位于皮带轮装置156上,从而第三实施例中的装置与传统的进给装置相比可进给两倍的片状元件A。另外,传送带132与第二实施例中单一元件对准轨道下的传送带124c具有相同宽度,但在本实施例中传送带是位于两个元件对准轨道之下。因而第三实施例提供了薄而密集的元件进给装置。
现在参见图21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21是片状元件进给装置的正视截面图。在第四实施例中,与图7-1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标号,因而这些结构在第四实施例中就再不说明了。
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70设有壳体172。筒状片状元件容器54装有大量(如成千上万个)片状元件A。筒式容器54空腔内可在二维上容装片状元件A,以使片状元件A在其厚度方向不重叠且不能翻转。因此当确定了片状元件A的前后表面时,这些表面预先面向同一方向,然后再将片状元件A装入容器54中。
片状元件进给装置170包括一贮存器174,用于在二维上贮存片状元件A,使其在厚度方向不重叠从而不能翻转。进给装置170还包括位于贮存器174下方的元件对准轨道108,其用于使片状元件排成一直线。
筒式容器54以倾斜方式与位于壳体172内的贮存器174的上开口176相连,然后装于容器54的片状元件A以二维对准的方式被供入贮存器174。
贮存器174的底部178形成倾斜,以使片状元件A靠自重下滑,且底部178与元件对准轨道108相连。
对准板180位于贮存器174和元件对准轨道108之间,以便可上下移动。对准板180的厚度与贮存器174的开口厚度相同。该对准板108的厚度与图11所示的G相同。对准板180上端部设有倾斜表面180a。图21示出的进给装置170中,对准板180已移至最高位置。
另外,类似于第二实施例,进给装置170设有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122、皮带轮装置124和元件分检装置126等。
在操作中,在二维上容装片状元件A的筒式容器54(若有必要,此时的元件的前后表面被确定并预先面向各自相同的方向)与贮存器174的上开口176相连,容器54内的片状元件A被供入贮存器174中,同时保持片状元件处于二维对准状态。
因而,片状元件A在二维上贮存于贮存器174的空间内,其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然后片状元件沿底部178靠自重下滑。此时,沿贮存器174的底部178对准并要靠自重下滑的第一组片状元件A,与要从对准板180的倾斜表面180a落下的第二组片状元件有时过度集中于底部178的下部,而导致第一组片状元件A不能落入元件对准轨道108。但是根据第四实施例,位于板180的倾斜表面180a上的第二组片状元件借助于对准板180的倾斜表面180a的向上运动而受迫上移。从而解决了元件过度集中的问题。此时,片状元件A再次对准并靠自重顺利下滑至对准轨道108。然后对准板180的倾斜表面180a下移,对准板180以预定的周期反复进行这种上下移动。
类似于第二实施例,被导入对准轨道108的片状元件A移动通过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122、皮带轮装置124和阻挡部件128的槽128a而到达遮盖件130的窗口130a,在该处,片状元件A被自动安装装置24的气嘴26所拾取。
现在参看图22a和22b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图22a是片状元件进给装置的放大局部截面图且图22a对应于图11。图22b是沿图22a的N-N线的局部截面图。
在第五实施例中,片状元件进给装置包括壳体200,其包括主体部分202、后壳204和前壳206。主体部分202设有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和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两者都与图7-1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相同。
在第五实施例中,在壳体200的主体部分202上形成固定的倾斜表面202a。
在壳体200的前壳206上形成固定的倾斜表面206b。前壳206具有空腔104a,其也作为第一元件贮存器104的一部分。
对准板210包括第一对准部212和第二对准部214。第一对准部212具有倾斜表面212a,其在对准板210处于最低位置(图22中的实线所示)时可连续地与主体部分202的倾斜表面202a相连。对准板210的第一对准部212也形成于前壳206的内侧,且其具有倾斜表面212b,该表面在对准板210处于最低位置时,也可连续地与形成于前壳206内侧的倾斜表面206b相连。对准板210的第二对准部214具有倾斜槽214a,其与图7-1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在倾斜槽214a的底部形成倾斜表面214b,使得片状元件A靠自重从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下滑至元件对准轨道。图22中的虚线示出了对准板已移至最高位置。
根据第五实施例,当片状元件A从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导入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中,在第一元件贮存器104产生了片状元件A的过度集中时,可通过对准板210的第一对准部212的向上运动来加以解决。从而使片状元件A通过第二对准部214的斜槽214a顺利下滑至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另外,当片状元件A在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产生过度集中时,也可通过对准板210的第二对准部214的向上运动加以解决。从而使片状元件A顺利到下滑至元件对准轨道。
另一方面,在图7-1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当对准板114向上移动时,一些片状元件A被夹持在第一对准部116的倾斜表面116a和壳体102的前壳的内侧表面之间(参见图11)。此时,由于片状元件A的尺寸、形状或材料,会损伤前壳的内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第五实施例,由于前壳206的内侧形成有空腔104a,就可有效地避免了当对准板210上移时前壳产生的损伤。
图22a和22b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可用于图16-20所示的第三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23和24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在第六实施例中,对准板改型为比第五实施例中的对准板210更为简单的结构。图23是片状元件进给装置的放大的局部截面图,图24是沿图23的P-P线的局部截面图。
在第六实施例中,片状元件进给装置包括壳体300,其包括主体部分302、后壳304和前壳306。主体部分302设有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和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在壳体300的主体部分302上形成固定倾斜表面302a。
前壳306设有固定倾斜表面306a和也可作为第一元件贮存器104一部分的空腔104a。
对准板300包括其上端部的第一对准部312和位于第一对准部312之下的第二对准部314。第一对准部312设有位于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和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之间的倾斜表面312a,第二对准部314还设有位于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和元件对准轨道108之间的倾斜表面314a。对准板310的厚度与第二元件贮存器106的相同。对准板310可以在预定的最高位置(图24所示)和预定的最低位置之间上下移动。这最高和最低位置可随需要改变。
根据第六实施例,当片状元件A从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导入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中在第一元件贮存器104产生了过度集中时,可以通过对准板3 10的第一对准部3 12的上移来加以解决,从而使第一元件贮存器104内的片状元件A靠自重顺利下滑至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另外,当片状元件A在第二元件贮存器106产生过度集中时,可通过对准板310的第二对准部314的上移来加以解决,从而使第二元件贮存器106内的片状元件靠自重顺利下滑至元件对准轨道108。
另外,根据第六实施例,其类似于第五实施例,由于前壳306的内侧形成有空腔104a,因而可有效避免当对准板310上移时产生的损伤。
图23和24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可用于图16-20所示的第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如不采用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的转盘和可移动对准板,也可采用传统的机构,如振动型机构,包括杯型、直线型、漏斗型以及诸如此类;旋转型机构,包括滚筒型、水平型以及诸如此类;振荡型机构,包括叶片振荡型、漏斗振荡型以及诸如此类;传送带型机构,包括升降型、水平型以及诸如此类;以及喷射型机构,包括液体型和气体型以及诸如此类。
概括来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其包括用于容纳大量片状元件的元件容器;用于以散装方式贮存大量片状元件的第一元件贮存器;元件容器和第一元件贮存器相连且第一元件贮存器具有倾斜底部,片状元件靠自重下落到该底部上;在第一元件贮存器下面设有第二元件贮存器,其用于在二维空间内贮存片状元件,以避免片状元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第二元件贮存器具有倾斜底部,片状元件可靠自重下落到该底部上;在第二元件贮存器下面设置了元件直线对准轨道,用于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元件直线对准轨道具有与片状元件一致的横截面;在第一元件贮存器和第二元件贮存器之间设有第一对准装置,用于在二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并让片状元件靠自重下移;在第二元件贮存器和元件对准轨道之间设有第二对准装置,用于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并让片状元件靠自重下移;还包括在元件对准轨道上把片状元件向外移动至一预定位置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其包括各自以散装方式大量贮存片状元件的两个第一元件贮存器;二个各自容纳大量片状元件的元件容器,其各自与相应的第一元件容器相连,每个第一元件贮存器具有倾斜底部,片状元件可靠自重下移到该底部上,在第一元件贮存器下面各自设置的两个第二元件贮存器,用于在二维空间内贮存片状元件,以避免片状元件在厚度方向重叠,每个第二元件贮存器具有倾斜底部,片状元件可靠自重下移到该底部上;在第二元件贮存器下面各自设有两个元件对准轨道,用于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每一元件对准轨道具有与片状元件一致的横截面;在第一元件贮存器和第二元件贮存器之间设置一单独的第一对准装置用于在各自的第一元件贮存器内在二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且使片状元件靠自重下移至相应的第二元件贮存器,在第二元件贮存器和元件对准轨道之间设置一单独的第二对准装置,用于在第二元件贮存器内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且使片状元件靠自重下移至相应的元件对准轨道,还包括在元件对准轨道上把片状元件移动至预定位置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筒状容器,用于在其二维空间内容纳大量片状元件,以避免片状元件在其厚度方向重叠,在片状元件被容纳在容器之前,事先确定其前、后表面以使得这些表面朝向相同的方向。
已参照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其中实施例是为了说明,不是为了限定。在不超出下面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

Claims (6)

1.一种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元件贮存器(6),用于以散装形式贮存片状元件;
与所述第一元件贮存器连通的第二元件贮存器(8),用于在其空间内在二维上贮存片状元件,以使片状元件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
位于第二元件贮存器下方的元件对准轨道(10,108),用于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元件对准轨道具有与片状元件一致的横截面;
位于第一元件贮存器和第二元件贮存器之间的第一转动对准装置(16),用于在二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并使片状元件从第一元件贮存器向第二元件贮存器运动;
位于第二元件贮存器和元件对准轨道之间的第二转动对准装置(20),用于在一维上使片状元件对准并使片状元件从第二元件贮存器向元件对准轨道运动;以及
用于将元件对准轨道上的片状元件移出至一预定位置的装置(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对准轨道包括元件空间位置改变机构(76,78),其用于把片状元件的空间位置改变至一预定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对准装置包括第一转动对准盘(16),其可在第一元件贮存器和第二元件贮存器之间的空间内转动,所述第二转动对准装置包括第二转动对准盘(20),其可在第二元件贮存器和元件对准轨道之间的空间内转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元件贮存器具有倾斜底部,在该底部上片状元件可靠其自重下移;所述第二元件贮存器具有倾斜底部,在该底部上片状元件可靠其自重下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分别具有两个第一元件贮存器、两个第二元件贮存器,和两组元件对准轨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单个驱动装置(24),用于驱动第一转动对准装置,第二转动对准装置和片状元件移出装置。
CN97113100A 1996-05-01 1997-05-01 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23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0747/1996 1996-05-01
JP110747/96 1996-05-01
JP11074796 1996-05-01
JP38118/97 1997-02-21
JP3811897 1997-02-21
JP38118/1997 1997-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54A CN1169654A (zh) 1998-01-07
CN1102333C true CN1102333C (zh) 2003-02-26

Family

ID=26377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131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2333C (zh) 1996-05-01 1997-05-01 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5934505A (zh)
EP (1) EP0805620B1 (zh)
CN (1) CN110233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8297A (ja) * 1996-12-17 1998-06-30 Taiyo Yuden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の部品取込機構
JP3224206B2 (ja) * 1997-03-25 2001-10-29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チップ部品搬送用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49337A (ja) * 1997-07-30 1999-02-23 Potsupuman:Kk チップ部品供給装置
JPH11220290A (ja) * 1998-02-03 1999-08-10 Taiyo Yuden Co Ltd チップ部品取込装置
DE19827458C2 (de) * 1998-06-19 2001-10-11 Helmuth Heigl Vereinzelungsvorrichtung für Bauelemente
JP3632456B2 (ja) * 1998-07-06 2005-03-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部品供給装置
MY125155A (en) * 1998-07-15 2006-07-31 Panasonic Corp Parts feeder
JP2001026316A (ja) 1999-05-12 2001-01-30 Fuji Mach Mfg Co Ltd 整列供給装置
US6237804B1 (en) * 1999-05-17 2001-05-29 Van Collin Peery Pill dispensing apparatus
JP4275255B2 (ja) 1999-06-25 2009-06-10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整列供給装置
US6276563B1 (en) * 1999-10-12 2001-08-21 Motorola, Inc. Verification and lockout apparatus for bulk feeder
JP3498692B2 (ja) * 1999-10-18 2004-02-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ップ部品の供給装置
JP4587556B2 (ja) * 2000-07-03 2010-11-24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FR2837188B1 (fr) * 2002-03-18 2004-09-10 Tech D Automatismes Et D Ensem Dispositif mecanique et a flux d'air combine pour le demelage de ressorts
DE60321492D1 (de) * 2003-01-06 2008-07-17 Fujirebio Kk Vorrichtung zur entnahme eines stabförmigen werkstückes mit einem breiten ende
DE102005018651A1 (de) * 2005-04-21 2006-10-26 Uhlmann Pac-System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Orientieren und Weitertransport von Schüttgut
US7464803B2 (en) * 2006-07-24 2008-12-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ientating apparatus
EP2958413B1 (en) * 2013-02-18 2018-03-28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Electronic circuit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US9434528B2 (en) * 2013-12-16 2016-09-06 Rosemary Ashbaugh Pill dispenser
CN105564941A (zh) * 2015-12-18 2016-05-11 梅州市凯煜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片状物料输送的调整装置
US10486916B2 (en) * 2016-03-31 2019-11-26 Kurashiki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Article supplying device
US10179705B2 (en) * 2016-11-16 2019-01-15 Sensata Technologies, Inc. Feeder and method for feeding components into an assembly line
CN108161420B (zh) * 2017-12-29 2020-09-29 阜南县申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驻车制动器芯轴组装检测设备
CN108127391B (zh) * 2017-12-29 2019-11-05 王君华 一种电子驻车制动器芯轴组装装配方法
TWI794090B (zh) * 2022-05-06 2023-02-21 台灣海博特股份有限公司 精準投料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28888A (en) * 1950-01-26 1958-04-01 Nicolle Charles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fragile articles
US3086639A (en) * 1960-05-02 1963-04-23 Silver Creek Prec Corp Method and machine for similarly arranging open-topped containers or the like
US3907218A (en) * 1974-05-02 1975-09-23 Ralph H Miller Heavier-than-air freight aircraft having lighter than air gas compartments
US4457451A (en) * 1980-09-29 1984-07-03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feeding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US4459743A (en) * 1980-12-05 1984-07-17 J. Osawa Camera Sales Co., Ltd. Automatic mounting apparatus for chip components
JP2546647B2 (ja) * 1986-05-27 1996-10-23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式チップ分離整列装置
DE3717918A1 (de) * 1986-05-27 1987-12-03 Nitto Kogyo Kk Vorrichtung zum trennen und ausrichten von chips
US4744455A (en) * 1986-12-01 1988-05-17 Peter J. Dragotta Dispenser and component feeder
JPH0748596B2 (ja) * 1989-07-28 1995-05-24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収納ケース
JPH0298576A (ja) * 1988-09-27 1990-04-10 Murata Mfg Co Ltd チップ型電子部品の保持治具およびその取り扱い方法
JPH0832538B2 (ja) * 1990-06-29 1996-03-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チップ収納カセット
JPH0577918A (ja) * 1991-09-18 1993-03-30 Murata Mfg Co Ltd チツプ部品の取扱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05620B1 (en) 2002-02-20
EP0805620A3 (en) 1998-08-26
US5934505A (en) 1999-08-10
CN1169654A (zh) 1998-01-07
EP0805620A2 (en) 1997-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33C (zh) 用于进给片状元件的装置
CN1100478C (zh)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976577A (zh)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151708C (zh) 零件安装装置及零件供给装置
KR101819975B1 (ko) 콘베이어 매거진식 빈자루 공급장치
JP4313883B2 (ja) 電気部品フィーダ
JP2007287986A (ja) 電子部品装着ヘッド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304286A (zh) 元件输送装置和输送方法
CN1733578A (zh) 工件输送收容装置和具有该工件输送收容装置的切削装置
CN1844898A (zh) 农产品检查装置
CN101028892A (zh) 工件输送系统
JP5253540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262162C (zh)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774167A (zh) 元件安装机的带进料器和用带进料器自动设定带的初始位置的方法
JP4565486B2 (ja) トレー供給方法及びトレー供給装置
CN2865214Y (zh) 表面安装机
JP2008192748A (ja) 電子回路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傾斜型スティックフィーダ
CN1183024A (zh) 片状零件供给装置及其所使用的吸附盘
EP1052888A2 (en) Arranging and supplying apparatus
CN1715156A (zh) 工件输送系统
CN2802438Y (zh) 用于根据检查结果筛选工件的设备
CN1288952C (zh) 将电子元件从倾斜供应轨道传递到另一单元的装置
JP5291380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101037833A (zh) 图案缝缝纫机的送料装置
KR102269056B1 (ko) 컨베이어 벨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레이저 가공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