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09022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09022B
CN110209022B CN201910048104.2A CN201910048104A CN110209022B CN 110209022 B CN110209022 B CN 110209022B CN 201910048104 A CN201910048104 A CN 201910048104A CN 110209022 B CN110209022 B CN 1102090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end portion
photosensitive drum
rotary shaft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481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09022A (zh
Inventor
永岛辉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209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9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09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90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03G15/04072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by las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槽、曝光装置和调整部件。感光鼓的旋转轴的一端部被插入到所述槽中。所述曝光装置通过对所述感光鼓照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所述调整部件通过使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在所述槽内向铅垂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来调整所述激光倾斜。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调整激光倾斜。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从曝光装置的光学元件输出的激光来对感光鼓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此时,若曝光装置与感光鼓稍微位置偏移(错位),则感光鼓上的图像会就产生倾斜(歪斜),并且产生颜色偏移(color shift)。一般而言,由于在光学元件与感光鼓之间介装有多个零部件,因此难以高精度地定位两者。
公开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以相对于感光鼓的旋转轴保持倾斜的方式配置的曝光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对感光鼓的圆周速度进行微调,以使调色剂图像的倾斜与曝光装置的倾斜相同。另外,公开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通过步进电机对反射镜进行微调的曝光装置。
然而,在具有对曝光装置内的光学零部件进行微调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结构、控制复杂化、或者曝光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调整激光的倾斜(skew)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槽、曝光装置和调整部件。所述槽中被插入感光鼓的旋转轴的一端部。所述曝光装置通过对所述感光鼓照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所述调整部件通过使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在所述槽内向铅垂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来调整所述激光的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安装有感光鼓单元的成像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感光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右侧板的安装分区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右侧板的安装分区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槽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调整机构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调整机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调整板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拨盘齿轮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拨盘齿轮的后视图。
图12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拨盘齿轮的剖视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调整方法中旋转轴在槽内的移动的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倾斜的感光鼓的侧视图。
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倾斜的感光鼓的俯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的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调整方法中的槽和旋转轴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中、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调整方法中的槽和旋转轴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彩色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纸面左侧设为彩色打印机1的前侧(正面侧)。各图所示的Fr、Rr、L、R、U、Lo分别表示彩色打印机1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在彩色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2上具有供纸盒3、供纸装置5、图像形成部7、定影装置9、排纸装置13,其中,供纸盒3收装纸张P;供纸装置5将纸张P从供纸盒3供出;图像形成部7在纸张P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装置9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排纸装置13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排出到出纸盘11。再者,在装置主体形成有纸张P的输送路径。输送路径从供纸装置5经过图像形成部7和定影装置9朝向排纸装置13。
图像形成部7具有成像单元17、配置于成像单元17的下方的曝光装置19和配置在成像单元17的上方的四个调色剂盒21。
接着,参照图1和图2对成像单元17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安装有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成像框架的立体图。
成像单元17具有:四个感光鼓单元23;四个显影单元25;中间转印单元27;和成像框架28(参照图2),其支承有感光鼓单元23和显影单元25。四个感光鼓单元23和四个显影单元25分别对应于调色剂(显影剂)的四种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
接着,参照图3对感光鼓单元23进行说明。图3是感光鼓单元的立体图。
感光鼓单元23包括感光鼓31,静电潜像形成于该感光鼓31。在感光鼓31的两端的开口部分别固定有凸缘部件37。旋转轴39沿着感光鼓31的轴心贯穿两个凸缘部件37之间,感光鼓31以旋转轴39为中心旋转。左侧的凸缘部件37和旋转轴39的右端部分别贯插于推压操作柄41。在左侧的凸缘部件37与推压操作柄41之间、以及在旋转轴39的右端部与推压操作柄41之间分别介装有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43,该弹簧43对凸缘部件37和旋转轴39的右端部向下方进行施力。
感光鼓单元23还包括:充电装置33,其使感光鼓31带电;和清洁装置35,其去除残留在感光鼓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充电装置33和清洁装置35沿着感光鼓31的外周面且沿感光鼓31的旋转方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
再次参照图1,显影单元25包括通过调色剂使形成于感光鼓31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显影单元25在感光鼓31的旋转方向上配置在充电装置33与清洁装置35之间。
中间转印单元27具有环状的中间转印带47、和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7的中空部的四根一次转印辊49。各一次转印辊49在感光鼓31的旋转方向上配置于显影单元25与感光鼓单元23的清洁装置35之间,且隔着中间转印带47与感光鼓31相向。另外,在装置主体2中,于中间转印单元27的后方设置有与中间转印带47相向的二次转印辊48。
四个调色剂盒21分别收装有四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从四个调色剂盒21向分别对应的显影单元25供给调色剂。
曝光装置19向各感光鼓单元23的感光鼓31照射激光。激光相对于感光鼓31的表面的切线方向T的入射角为零,后面会参照图15对此进行说明。另外,激光相对于通过感光鼓31的中心的铅垂线的照射角度约为10度。
接着,对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部7中,各感光鼓单元23的感光鼓31通过充电装置33带电后,通过曝光装置19进行与图像数据对应的曝光,从而在感光鼓31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各显影单元25的显影装置而显影成调色剂图像。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单元27的一次转印辊49从感光鼓3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7。据此,在中间转印带47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全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48从中间转印带47转印到纸张P上。另外,残留在感光鼓31上的调色剂被各感光鼓单元23的清洁装置35去除。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9,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P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从排纸装置13排出到出纸盘11。
接着,再次参照图2对成像框架28进行详细地说明。成像框架28具有方筒状的主体框29和设置于每个感光鼓单元23的调整机构30。
主体框29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前侧板29a和后侧板29b、以及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左侧板29c和右侧板29d。安装有感光鼓单元23和显影单元25的四个安装分区S在前后方向上并列形成在左侧板29c和右侧板29d。四个安装分区S从主体框29的前方向后方按照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顺序来配置。
在左侧板29c的各安装分区S形成有从左侧板29c的上缘向下方形成缺口的凸缘容纳槽51。在凸缘容纳槽51中插入有感光鼓单元23所包含的感光鼓31的左侧的凸缘部件37。
参照图4~图6对右侧板29d的各安装分区S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安装分区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安装分区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槽的主视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各安装分区S形成有从外侧向内侧凹进的凹部55。在凹部55形成有从右侧板29d的上缘形成缺口的槽57。在槽57中插入有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
参照图6,对槽57进行说明。考虑到旋转轴39与槽57之间的晃动,槽57的宽度比旋转轴39的直径稍宽。槽57具有沿着铅垂方向的前后的侧缘57a和沿着水平方向的底缘57b。前侧的侧缘57a的下端部57c朝向底缘57b呈圆弧状弯曲。在后侧的侧缘57a与底缘57b的角部形成有直线状的倾斜部57d。倾斜部57d相对于底缘57b(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θ1为45度。右侧板29d的上缘与槽57的前后的侧缘57a之间的两个角被倒角而呈圆弧状。
再者,如图4和图5所示,在各安装分区S中,于槽57的下方与斜前下方分别形成有下开口59和横向开口61。当安装分区S中安装有感光鼓单元23和显影单元25时,感光鼓单元23所包含的充电装置33从下开口59露出,显影单元25所包含的显影装置从横向开口61露出。两个开口59、61与凹部55连通。另外,在凹部55中,于槽57与横向开口61之间形成有第一孔55a和第二孔55b。
接着,参照图7~图9对调整机构30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调整机构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调整机构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的主视图。
如图7和图8所示,调整机构30具有调整板65和拨盘齿轮67。调整板65为使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端部移动的调整部件。拨盘齿轮67为用于使调整板65动作的部件。
调整板65可旋转地支承于右侧板29d与设置于右侧板29d的内侧的第一内板29e之间。拨盘齿轮67可旋转地支承于右侧板29d与设置于右侧板29d的内侧的第二内板29f之间。
如图9所示,在第一内板29e设置有向右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一轴29g。第一轴29g贯插于右侧板29d的第一孔55a(参照图4、图5、图8)。在第二内板29f设置有向右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二轴29h。第二轴29h贯插于右侧板29d的第二孔55b(参照图4、图5、图8)。再者,在第二内板29f形成有从第二轴29h向后方水平延伸的凸部29i。
接着,参照图10对调整板65进行说明。图10是调整板的主视图。
调整板65是圆板状的部件,具有:圆筒状的轴孔部71;大致半圆状的调整部73,其以轴孔部71为中心设置在一方侧(后侧);和大致半圆状的齿轮部75,其以轴孔部71为中心设置在另一方侧(前侧)。在调整部73的外周缘,沿圆周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圆弧77、第二圆弧78和第三圆弧79。第一圆弧77、第二圆弧78和第三圆弧79的半径不同,且按照该顺序半径逐渐增大。作为一例,相邻的圆弧间的半径差为0.1mm。相邻的圆弧通过沿着径向的台阶部80连接。在齿轮部75,沿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齿轮齿81。再者,在齿轮部75的一表面,沿着齿轮齿81的内侧形成有圆弧状的肋83。肋83的顶端面的截面形成为半圆状。
如图8和图10所示,调整板65通过将由轴孔部71和调整部73一体形成的零部件A和由齿轮部75和轴孔85形成的零部件B以使轴孔部71和轴孔85在同一轴线上的方式重叠并结合而形成。零部件A由板金材料形成,零部件B由树脂形成。此外,调整板65的结构并不限于该结构。
如图7、图8所示,调整板65以肋83面向右侧板29d的姿势支承于第一内板29e的第一轴29g。详细而言,第一轴29g贯插于调整板65的轴孔部71,轴孔部71贯穿第一孔55a。据此,调整板65以第一轴29g为中心能够旋转且无法向第一轴29g的轴向移动地被支承。在调整板65旋转时,肋83的顶端面相对于右侧板29d的内表面滑动。另外,如图7所示,调整部73的外周缘的一部分从斜前下方露出到槽57的下端部内。
接着,参照图11、图12A和图12B对拨盘齿轮67进行说明。图11是拨盘齿轮的立体图,图12A是拨盘齿轮的后视图,图12B是拨盘齿轮的剖视图。
拨盘齿轮67是圆板状的部件,具有轴孔部91、以及与轴孔部91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的齿轮部93和小齿轮(rack)部95。小齿轮部95的外径大于齿轮部93的外径。在齿轮部93上,沿着外周缘形成有能够与调整板65的齿轮部75的齿轮齿81啮合的齿轮齿97。在小齿轮部95上,沿着外周缘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小齿轮齿(rack gear)99。
在拨盘齿轮67的一方的表面(齿轮部93侧的表面),在轴孔部91的周围形成有圆环状的槽101。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拨盘齿轮67的另一方的表面(小齿轮部95侧的表面),在轴孔部91的周围形成有圆环状的肋103。在肋103上,沿着圆周方向以相等的中心角度形成有多个(例如五个)凹部105。各凹部105的两个侧表面向圆周方向的外方向倾斜。
如图7、图8所示,拨盘齿轮67以齿轮部93与右侧板29d的内表面相向的姿势,其轴孔部91被第二内板29f的第二轴29h贯插。据此,拨盘齿轮67以第二轴29h为中心能够旋转且能够向第二轴29h的轴向移动地被支承。如图8所示,在拨盘齿轮67的槽101与右侧板29d之间介装有弹簧111。弹簧111对拨盘齿轮67沿第二轴29h的轴向朝第二内板29f的方向施力。据此,形成于肋103的多个凹部105(参照图12A和图12B)中的一个与第二内板29f的凸部29i卡合,从而限制拨盘齿轮67的旋转。齿轮部93的齿轮齿97与调整板65的齿轮部75的齿轮齿81啮合,从而使调整板65与拨盘齿轮67卡合。再者,如图5所示,小齿轮部95的小齿轮齿99在从斜前方观察时从右侧板29d的横向开口61露出。
当使拨盘齿轮67向一方向旋转时,调整板65向与拨盘齿轮67相反的方向旋转。据此,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露出到槽57的下端部内的位置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通过旋转拨盘齿轮67,能够使调整板65的第一圆弧77、第二圆弧78和第三圆弧79中的任意一个露出到槽57的下端部内。
另外,在调整板65的圆弧中的任意一个露出到槽57的下端部内的位置,拨盘齿轮67相对于右侧板29d的旋转被限制。详细而言,当使拨盘齿轮67旋转时,与凸部29i卡合的凹部105的一方的倾斜侧表面抵接于凸部29i,倾斜侧表面被向远离凸部29i的方向引导,使肋103抵抗弹簧111的施力而越到凸部29i上。当进一步使拨盘齿轮67旋转时,不久,拨盘齿轮67被弹簧111向凸部29i的方向施力,从而使下一个凹部105与凸部29i卡合。此时,拨盘齿轮67的旋转被赋予咔哒感(咔哒声)。
当将感光鼓单元23安装于上述说明的安装分区S时,如图2所示,感光鼓31的左侧的凸缘部件37插入于左侧板29c的凸缘容纳槽51,如图4所示,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插入于右侧板29d的槽57。
参照图13,对插入于槽57的旋转轴39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插入于槽的旋转轴的主视图(弹簧43的图示被省略)。
如上所述,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例如,第一圆弧77)从斜下方露出到槽57的下端部内。当旋转轴39插入到槽57时,第一圆弧77从前斜下方抵接于旋转轴39,而将旋转轴39推压到槽57的倾斜部57d。作为一例,穿过调整板65的第一圆弧77与旋转轴39的抵接位置和旋转轴39的轴心的线相对于穿过旋转轴39的轴心的铅垂线的角度θ2为45度。
另外,各推压操作柄41与右侧板29d卡合,弹簧43相对于推压操作柄41向下方(参照图13的空心箭头)推压旋转轴39。据此,旋转轴39被推压到调整部73的第一圆弧77和槽57的倾斜部57d而被定位。此外,旋转轴39不与后侧的侧缘57a接触。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3的实线所示,旋转轴39的右端部通过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在该例子中为第一圆弧77)和右侧板29d的槽57的倾斜部57d被定位。如图4和图5所示,从横向开口61伸入手指,并将手指勾住拨盘齿轮67的小齿轮部95的小齿轮齿99,使拨盘齿轮67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直至得到咔哒感为止。如此一来,调整板65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调整部73的第二圆弧78露出到槽57的下端部内,如图13的虚线所示,第二圆弧78抵接于旋转轴39。由于第二圆弧78的半径大于第一圆弧77的半径,因此,旋转轴39被向调整板65的半径方向的外方向推压,而沿倾斜部57d向斜上方移动。由于倾斜部57d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θ1为45度,因此,旋转轴39向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和向铅垂方向移动的距离相等。
再者,在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使拨盘齿轮67进一步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直至得到咔哒感为止。如此一来,调整板65进一步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使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第三圆弧79露出到槽57的下端部内,如图13的双点划线所示,第三圆弧79抵接于旋转轴39。由于第三圆弧79的半径大于第二圆弧78的半径,因此,旋转轴39被向调整板65的半径方向的外方向推压,而沿倾斜部57d向斜上方移动。由于第二圆弧78和第三圆弧79的半径差与第一圆弧77和第二圆弧78的半径差相等,因此,旋转轴39的右端部移动与上一次使拨盘齿轮67旋转的情况相同的距离。另外,旋转轴39的右端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和向铅垂方向移动的距离相等。
在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使拨盘齿轮67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当使拨盘齿轮67旋转直至得到咔哒感为止时,调整板65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使调整部73的第二圆弧78露出到槽57的下端部内,如图13所示,第二圆弧78抵接于旋转轴39。由于第二圆弧78的半径小于第三圆弧79的半径,因此,旋转轴39沿倾斜部57d向下方移动。
这样,通过操作拨盘齿轮67而使调整板65旋转,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与旋转轴39的抵接位置发生变化。并且,根据抵接位置处的外周缘的半径,旋转轴39的右端部沿着倾斜部57d斜向移动,因此,能够使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斜向移动。在该例中,由于相邻的圆弧的半径差相等,因此能够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逐次等距离地斜向移动。另外,由于倾斜部57d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θ1为45度,因此,旋转轴39的右端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和向铅垂方向移动的距离相等。
当通过调整板65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斜向移动时,感光鼓31如图14A所示那样向右上方倾斜,并且如图14B所示那样也向后方倾斜。图14A是表示倾斜的感光鼓的侧视图,图14B是表示倾斜的感光鼓的俯视图。如此一来,旋转轴39的右端部的写入位置的沿铅垂方向的位移量D1和沿水平方向的位移量D2在旋转轴39的轴向上从左向右逐渐增大,从而使感光鼓31的周向上的写入位置发生偏移。
接着,参照图15对曝光装置19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进行说明。图15是说明如下情况下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的图,该情况为:使感光鼓31向沿着穿过感光鼓31的轴心(旋转轴39的轴心)的铅垂线V的方向(Y方向)移动的情况;和使感光鼓31向与Y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X方向)移动的情况。如上所述,向感光鼓31的表面照射的激光L的入射角度为零(与感光鼓31的表面的切线方向T垂直),激光L相对于穿过感光鼓31的中心的铅垂线V的角度
Figure BDA0001949869140000121
约为10度。
如图15的中间的图所示,将在使感光鼓31向Y方向移动位移量D的情况下的、沿着感光鼓31的周向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设为α。角度
Figure BDA0001949869140000131
越接近零,α越小。另一方面,如图15的右端的图所示,将在使感光鼓31向X方向移动相同的位移量D的情况下的、沿着感光鼓31的周向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的偏移设为β。如图15所示,β大于α。另外,位移量D越大,各偏移量越大。
如上所述,由于位移量D1、D2在旋转轴39的轴向上从左向右增大,因此,写入位置的偏移α从左向右增大。其结果,写入位置相对于旋转轴39的轴向斜向偏移(倾斜地偏移),从而能够调整倾斜。
此外,在如本实施方式的曝光装置19那样,激光从沿着铅垂方向(Y方向)的大致下侧入射的情况下,与使感光鼓31、即旋转轴39向Y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使感光鼓31、即旋转轴39向X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的写入位置的偏移量具有高灵敏度。换言之,写入位置的偏移量与旋转轴39的移动量的比例(调整灵敏度)在Y方向上比在X方向上低。一般而言,若调整灵敏度低,则容易进行细微的调整。反之,在倾斜较大且使感光鼓31较大地移动的情况下,优选调整灵敏度较高。
当角度
Figure BDA0001949869140000132
为45度时,在使旋转轴39向X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和在使旋转轴39向Y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写入位置的偏移量相同。另外,当角度
Figure BDA0001949869140000133
为0度时,即使使旋转轴向Y方向位移,写入位置也不会偏移。因此,角度
Figure BDA0001949869140000134
大于0度且为45度以下。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彩色打印机1,通过利用调整机构30来使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斜向移动,能够使照向感光鼓31的激光的写入位置移动。因此,能够通过使写入位置移动来调整激光相对于感光鼓31的轴向的倾斜。也就是说,不是在曝光装置19侧调整倾斜,而是能够在感光鼓31侧调整倾斜。因此,不需要对曝光装置19的光学零部件进行微调整等复杂的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斜向移动,能够以中等程度的调整灵敏度对倾斜进行调整。
接着,参照图16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调整方法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槽的主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水平移动。
首先,对槽57的形状进行说明。槽57的宽度比旋转轴39的直径宽。详细而言,槽57的宽度比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槽57的宽度宽,槽57的宽度与旋转轴39的直径之差比旋转轴39与槽57之间的晃动大得多。如图16所示,槽57具有沿着铅垂方向的前后的侧缘57a、和作为直线状的水平部的沿着水平方向的底缘57b。前侧的侧缘57a的下端部57c朝向底缘57b呈圆弧状弯曲。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的一部分(作为一例,第一圆弧77)从斜前下方露出到槽57的下端部内。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插入到槽57且抵接于底缘57b。并且,推压操作柄41与右侧板29d卡合,而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被弹簧43向下方施力。在弹簧43与旋转轴39之间介装有楔状部件44,弹簧43的向下方的施力方向被转换为斜前下方。据此,如图16的空心箭头所示,旋转轴39的右端部被向斜前下方即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第一圆弧77)的方向施力。
如此,旋转轴39的右端部被弹簧43推压到底缘57b和外周缘(第一圆弧77),从而通过底缘57b、外周缘(第一圆弧77)和弹簧43(楔状部件44)被定位。
当使旋转轴39移动时,操作拨盘齿轮67而使调整板65向调整部73的半径增大的方向旋转。如此一来,如图16的虚线和双点划线所示,旋转轴39被弹簧43推压的同时沿着底缘57b向后方移动。也就是说,旋转轴39沿水平方向向后方移动。
如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向水平方向,即图15的X方向移动。因此,如参照图15所说明的那样,在激光从沿着铅垂方向(Y方向)的大致下侧入射的情况下,写入位置的偏移量与旋转轴39的移动量的比例(调整灵敏度)增大。因此,在倾斜较大而需要较大地移动感光鼓31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率地进行倾斜的调整作业。
接着,参照图17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调整方法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槽的主视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使旋转轴39的右端部向水平方向移动。此外,第三实施方式适用于感光鼓单元23和显影单元25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情况下,感光鼓单元23和显影单元25大多数沿水平方向相对于成像框架28可拆装。
首先,对槽57的形状进行说明。槽57具有作为直线状的水平部的沿着水平方向的上下的侧缘57a和圆弧状的底缘57b。考虑到旋转轴39和槽57的晃动,槽57的宽度比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直径宽。
另外,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的一部分(作为一例,第一圆弧77)从斜前下方露出到槽57的深部内。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感光鼓31的旋转轴39的右端部插入到槽57而抵接于槽57的下侧的侧缘57a和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77。再者,推压操作柄41与右侧板29d卡合,旋转轴39的右端部被弹簧43向水平方向施力。在弹簧43与旋转轴39之间介装有楔状部件44,弹簧43的向水平方向的施力方向被转换为斜前上方向。据此,如图17的空心箭头所示,旋转轴39的右端部被向斜前上方向施力,从而被推压到槽57的上侧的侧缘57a。
如此,旋转轴39的右端部通过上侧缘57a、外周缘(第一圆弧77)和弹簧43(楔状部件44)被定位。
当使旋转轴39移动时,操作拨盘齿轮67而使调整板65向调整部73的半径增大的方向旋转。如此一来,如图17的虚线和双点划线所示,旋转轴39被弹簧43推压的同时沿着上侧缘57a向后方移动。也就是说,旋转轴39沿水平方向朝后方移动。
此外,在感光鼓单元23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的情况下,大多时候激光从曝光装置19沿大致水平方向入射。在该情况下,在图15中,Y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为铅垂方向。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旋转轴39沿水平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降低倾斜的调整灵敏度。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的一部分也可以从斜前上方露出到槽57的深部内。在该情况下,旋转轴39的右端部被弹簧43施力而抵接于槽57的下侧缘57a和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外周缘77。据此,旋转轴39的右端部通过槽57的下侧缘57a、调整部73的外周缘和弹簧43被定位。
如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所示,通过旋转调整板65来使调整部73的外周缘与旋转轴39的抵接位置发生变化,能够使旋转轴39斜向移动或者向水平方向移动。通过选择旋转轴39的移动方向,而能够根据倾斜的程度来选择调整灵敏度。因此,能够有效率地进行倾斜的调整作业。
此外,旋转轴39的移动量能够根据调整板65的调整部73的半径来调整。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旋转轴39的右端部斜向移动时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能够根据槽57的倾斜部57d的倾斜角度θ1来调整。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槽、曝光装置和调整部件,其中,
所述槽中被插入感光鼓的旋转轴的一端部;
所述曝光装置对所述感光鼓照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
所述调整部件通过使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在所述槽内向铅垂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来调整所述激光的倾斜,
所述槽具有直线状的倾斜部,
所述调整部件被以能旋转的方式设置,且具有圆弧状的外周缘,该外周缘从斜下方抵接于被插入到所述槽中的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而将该旋转轴的一端部推压到所述倾斜部,来与该倾斜部一起支承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
所述外周缘被形成为距所述调整部件的旋转中心的半径不同,通过使所述调整部件旋转,所述外周缘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的抵接位置发生变化,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沿所述倾斜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沿铅垂方向而形成,
所述倾斜部形成于所述槽的底缘与一方的侧缘之间的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被插入到所述槽中的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向下方施力。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槽、曝光装置和调整部件,其中,
所述槽中被插入感光鼓的旋转轴的一端部;
所述曝光装置对所述感光鼓照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
所述调整部件通过使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在所述槽内向铅垂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来调整所述激光的倾斜,
所述槽具有直线状的水平部,
所述调整部件被以能旋转的方式设置,且具有圆弧状的外周缘,该外周缘从斜方向抵接于被插入到所述槽中的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而将该旋转轴的一端部推压到所述水平部,来与该水平部一起支承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被插入到所述槽中的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施力,以将所述旋转轴推压到所述水平部和所述外周缘,
所述外周缘被形成为距所述调整部件的旋转中心的半径不同,通过使所述调整部件旋转,所述外周缘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的抵接位置发生变化,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部沿所述水平部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沿铅垂方向而形成,
所述水平部沿所述槽的底缘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沿水平方向而形成,
所述水平部沿所述槽的上缘或下缘而形成。
CN201910048104.2A 2018-02-28 2019-01-1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0209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4890A JP7091709B2 (ja) 2018-02-28 2018-02-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34890 2018-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9022A CN110209022A (zh) 2019-09-06
CN110209022B true CN110209022B (zh) 2022-06-24

Family

ID=67684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48104.2A Active CN110209022B (zh) 2018-02-28 2019-01-1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5375B2 (zh)
JP (1) JP7091709B2 (zh)
CN (1) CN11020902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6844A (en) * 1986-08-08 1989-03-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perimpos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072244A (en) * 1987-11-30 1991-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perpos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lural and adjustable image forming stations
JPH08188270A (ja) * 1995-01-09 1996-07-23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CN204116808U (zh) * 2014-09-12 2015-01-21 川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曝光框对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4871A (ja) * 1983-11-25 1985-06-21 Canon Inc プロセスユニツト
JP3351133B2 (ja) 1994-11-15 2002-11-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446625B2 (ja) 1998-09-21 2003-09-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多重画像形成装置
JP4585746B2 (ja) * 2002-06-25 2010-11-24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採用した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JP4314944B2 (ja) * 2003-09-18 2009-08-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073378B2 (en) * 2008-05-05 2011-12-06 Xerox Corporation Xerographic station deskew mechanism
CN103149816B (zh) * 2013-03-15 2014-12-17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激光打印机用显影盒
US9285758B1 (en) * 2014-12-19 2016-03-1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ositional control features between replaceable units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6844A (en) * 1986-08-08 1989-03-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perimpos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072244A (en) * 1987-11-30 1991-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perpos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lural and adjustable image forming stations
JPH08188270A (ja) * 1995-01-09 1996-07-23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CN204116808U (zh) * 2014-09-12 2015-01-21 川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曝光框对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65616A1 (en) 2019-08-29
US10585375B2 (en) 2020-03-10
JP2019148751A (ja) 2019-09-05
JP7091709B2 (ja) 2022-06-28
CN110209022A (zh)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758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1993000A1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5009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photosensitive drums
CN1095419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0902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1952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20902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0098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487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9026563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84291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568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56348B2 (ja) 光書込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591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58196B2 (ja) ミラー支持構造、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375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591293B2 (ja)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
CN109581838B (zh) 显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08268715A (ja) ミラー機構、露光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8981A (ja) 給紙カセット
US2008019315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098221A (ja) 傾き調整機構、画像書込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8179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33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4127A (ja) マルチビームスキャ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