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72709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72709A
CN110072709A CN201780075639.8A CN201780075639A CN110072709A CN 110072709 A CN110072709 A CN 110072709A CN 201780075639 A CN201780075639 A CN 201780075639A CN 110072709 A CN110072709 A CN 1100727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translot
land
circumferential
la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563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72709B (zh
Inventor
温品良介
岸添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72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2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72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27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void or net-to-gross ratios of the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24Wear-indic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8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4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5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68Dep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在该充气轮胎中,第一横槽322A在一方的端部在内侧第二陆部32的轮胎接地端T侧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内侧第二陆部32的内部终止,第二横槽322B在一方的端部在内侧第二陆部32的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内侧第二陆部32的内部终止。并且,第一横槽322A和第二横槽322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另一方面,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中,划分出外侧第二陆部34的轮胎赤道面CL侧的周向主槽23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具有振幅的弯折形状,并且在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具备具有锐角的弯折角的弯折部。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4具备在与弯折部相对的位置开口的横槽341。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兼顾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无钉防滑轮胎中,要求雪上性能及冰上性能。作为以往的无钉防滑轮胎,已知有专利文献1~6所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822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0742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6869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5-2046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577083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5-2294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是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以上的周向主槽、和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5列以上的陆部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处的左右的所述周向主槽定义为最外周向主槽,将由所述最外周向主槽划分出的轮胎赤道面侧的左右的所述陆部定义为第二陆部,一方的所述第二陆部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周向细槽的多组第一横槽(日文:ラグ溝)及第二横槽,所述第一横槽在一方的端部在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一方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内部终止,所述第二横槽在一方的端部在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另一方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内部终止,所述第一横槽和所述第二横槽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划分出另一方的所述第二陆部的轮胎赤道面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具有振幅的弯折形状,并且在轮胎赤道面侧的边缘部具备具有锐角的弯折角的弯折部,并且,所述另一方的第二陆部具备在与所述弯折部相对的位置开口的横槽。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在车宽方向内侧区域中,内侧第二陆部的第一横槽及第二横槽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贯通周向细槽,另外,向周向主槽分别开口,因此,槽的交叉部的数量变多,槽容积增加,雪上路面上的陆部的雪柱剪切力及排雪性提高。另外,由于第一横槽及第二横槽在另一方的端部在陆部的内部终止,因此陆部的接地面积得以确保而冰上路面上的附着(日文:凝着)摩擦力得以确保。由此,具有兼顾轮胎的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的优点。另外,由于在车宽方向外侧区域中,周向主槽在轮胎赤道面侧的边缘部具有弯折部,并且外侧第二陆部具备在与弯折部相对的位置开口的横槽,因此与横槽的交叉位置处的周向主槽的槽容积增加。由此,具有如下优点: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雪中剪切作用提高,轮胎的雪上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胎面花纹的1列陆部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3所记载的陆部的横槽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一对周向主槽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外侧中央周向主槽及外侧第二陆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示出图7所记载的外侧中央周向主槽的弯折部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图7所记载的外侧中央周向主槽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示出图7所记载的外侧第二陆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由本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在维持发明的同一性的同时能够置换且当然置换的要素。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组合。
[充气轮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该图示出了轮胎径向的单侧区域的剖视图。另外,该图示出了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作为充气轮胎的一个例子。
在该图中,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是指以包含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平面切断了轮胎时的截面。另外,附图标记CL是轮胎赤道面,是指通过轮胎旋转轴方向上的轮胎的中心点并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平面。另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另外,车宽方向内侧及车宽方向外侧被定义为相对于将轮胎安装到车辆时的车宽方向的朝向。在此,将以轮胎赤道面为界的左右的区域中的、在轮胎的车辆安装时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称为外侧区域,将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称为内侧区域。
充气轮胎1具有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环状构造,并具备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圈填胶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一对胎侧橡胶16、16、及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参照图1)。
一对胎圈芯11、11是将多个胎圈钢丝捆扎而成的环状构件,构成左右的胎圈部的芯。一对胎圈填胶12、1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胎圈部。
胎体层13具有由1个胎体帘布层构成的单层构造或将多个胎体帘布层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并呈环状地架设在左右的胎圈芯11、11之间而构成轮胎的骨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将胎圈芯11及胎圈填胶12包入的方式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翻卷并被卡定。另外,胎体层13的胎体帘布层通过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例如,芳族聚酰胺、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形成的多个胎体帘线用覆盖橡胶(英文:coat rubber)覆盖并进行压延加工而构成,并具有绝对值为80[deg]以上且95[deg]以下的胎体角度(被定义为胎体帘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
带束层14通过将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和带束覆层143层叠而成,并卷挂在胎体层13的外周而配置。一对交叉带束141、142通过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用覆盖橡胶覆盖并进行压延加工而构成,并具有绝对值为20[deg]以上且5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具有相互不同符号的带束角度(被定义为带束帘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并使带束帘线的长度方向相互交叉地层叠(所谓的交叉帘布层构造)。带束覆层143通过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带束帘线用覆盖橡胶覆盖而构成,并具有绝对值为0[deg]以上且10[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带束覆层143例如是将1根或多根带束帘线用覆盖橡胶覆盖而成的带材,是将该带材相对于交叉带束141、142的外周面在轮胎周向上多次且呈螺旋状地卷绕而构成的。
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胎侧橡胶16、16分别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构成左右的胎侧部。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分别配置于左右的胎圈芯11、11及胎体层13的翻卷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而构成相对于轮辋凸缘的、左右的胎圈部的接触面。
[胎面花纹]
图2是示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该图示出了无钉防滑轮胎的胎面花纹。在该图中,轮胎周向是指绕轮胎旋转轴的方向。另外,附图标记T是轮胎接地端。
如图2所示,充气轮胎1在胎面表面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主槽21~24、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多个陆部31~35、及配置于各陆部31~35的多个横槽311、322A、322B、331、341、351。
主槽是指具有JATMA所规定的磨损指示器(英文:wear indicator)的显示义务的槽,一般具有5.0[mm]以上的槽宽及6.5[mm]以上的槽深。另外,横槽是指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槽(日文:横溝),一般具有1.0[mm]以上的槽宽及3.0[mm]以上的槽深。另外,后述的刀槽花纹是指形成于胎面踏面的切口,一般具有小于1.0[mm]的刀槽花纹宽度及2.0[mm]以上的刀槽花纹深度,从而在轮胎接地时闭塞。
槽宽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槽开口部中的左右的槽壁的距离的最大值而被测定。在陆部在边缘部具有缺口部和/或倒角部的构成中,在以槽长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剖视下,以胎面踏面与槽壁的延长线的交点为基准,测定槽宽。另外,在槽沿轮胎周向呈锯齿(日文:ジグザグ)状或波状延伸的构成中,以槽壁的振幅的中心线为基准,测定槽宽。
槽深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从胎面踏面到槽底的距离的最大值而被测定。另外,在槽在槽底具有部分的凹凸部和/或刀槽花纹的构成中,将它们除外来测定槽深。
刀槽花纹宽度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陆部的踏面中的刀槽花纹的开口宽度的最大值而被测定。
刀槽花纹深度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从胎面踏面到刀槽花纹底的距离的最大值而被测定。另外,在刀槽花纹在槽底具有部分的凹凸部的构成中,将它们除外来测定刀槽花纹深度。
规定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適用リム(适用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另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気圧(最高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另外,规定载荷(日文:規定荷重)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負荷能力(最大负荷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LOAD CAPACITY(负荷能力)”。不过,在JATMA中,在乘用车用轮胎的情况下,规定内压为气压180[kPa],规定载荷为最大负荷能力的88[%]。
例如,在图2的构成中,充气轮胎1具备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左右非对称的胎面花纹,另外,车宽方向的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具有相互不同的接地特性。
另外,在图2的构成中,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的左右的区域分别具有2条周向主槽21、22;23、24。另外,这些周向主槽21、22;23、24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大致左右对称地配置。另外,由这些周向主槽21、22;23、24划分出5列陆部31~35。另外,1个陆部33配置于轮胎赤道面CL上。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有3条或5条以上的周向主槽,周向主槽也可以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左右非对称地配置(省略图示)。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将1条周向主槽配置于轮胎赤道面CL上,从而陆部配置于从轮胎赤道面CL偏离的位置(省略图示)。
另外,在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的1个区域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处的左右的周向主槽21、24定义为最外周向主槽。最外周向主槽在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的左右的区域被分别定义。另外,将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最外周向主槽21称为内侧最外周向主槽,将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最外周向主槽24称为外侧最外周向主槽。另外,将位于比最外周向主槽靠轮胎赤道面CL侧处的周向主槽22、23定义为中央周向主槽。一般,从轮胎赤道面CL到最外周向主槽21、24的距离(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处于轮胎接地宽度TW的20[%]以上且35[%]以下的范围。
轮胎接地宽度TW作为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地放置并赋予了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中的轮胎轴向的最大直线距离而被测定。
轮胎接地端T被定义为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地放置并施加了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中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位置。
另外,将由最外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31、35定义为胎肩陆部。胎肩陆部31、35位于轮胎接地端T上。另外,将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胎肩陆部31称为内侧胎肩陆部,将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胎肩陆部35称为外侧胎肩陆部。另外,将由最外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陆部32、34定义为第二陆部。因此,第二陆部32、34隔着最外周向主槽21、24与胎肩陆部31、35相邻。另外,将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第二陆部32称为内侧第二陆部,将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第二陆部34称为外侧第二陆部。另外,将位于比第二陆部32、34靠轮胎赤道面CL侧处的陆部33定义为中央陆部。中央陆部33可以配置于轮胎赤道面CL上(参照图2),也可以配置于从轮胎赤道面CL偏离的位置(省略图示)。
此外,在图2的构成中,仅存在单一的中央陆部33,但在具备5条以上的周向主槽的构成中,定义多个中央陆部(省略图示)。另外,在具备3条周向主槽的构成中,中央陆部兼作第二陆部(省略图示)。
另外,在图2的构成中,位于外侧区域的1条周向主槽23具有后述的锯齿形状,其他3条周向主槽21、22、24具有直线形状。但是,不限于此,其他3条周向主槽21、22、24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具有振幅的锯齿形状、波状形状或台阶形状(省略图示)。
另外,该充气轮胎1具有表示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的安装方向显示部(省略图示)。安装方向显示部例如由附加于轮胎的胎侧部的标记和/或凹凸构成。例如,ECER30(欧洲经济委员会规则第30条)赋予义务在车辆安装状态下成为车宽方向外侧的胎侧部设置安装方向显示部。
[内侧第二陆部的块列]
在无钉防滑轮胎的开发中,近年来,兼顾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冰上性能,面向制动性、转弯(日文:旋回)性等的提高的要求多。一般而言,为了提高冰上性能,减少胎面花纹的槽面积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雪上性能,增加胎面花纹的槽面积是有效的。因此,存在难以兼顾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的这一课题。
于是,该充气轮胎1为了兼顾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而采用了以下的构成。
图3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胎面花纹的1列陆部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图3所记载的陆部的横槽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3示出了内侧第二陆部32的放大俯视图,图4提取并简略地示出了配置于内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2(322A、322B)的形状。
如图3所示,内侧第二陆部32具备1条周向细槽321、和2种且多条的横槽322A、322B。
周向细槽321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槽,并配置于陆部3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体而言,周向细槽321的槽宽Ws优选相对于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宽Wm(参照图2)、具有0.20≤Ws/Wm≤0.50的关系。另外,配置于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的左右的区域的、与周向细槽321同一区域的最外周向主槽21成为比较对象。另外,从陆部32的一方的边缘部到周向细槽321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距离Ds与陆部32的宽度W1优选具有0.35≤Ds/W1≤0.65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40≤Ds/W1≤0.55的关系。由此,使被周向细槽321分离断开的陆部32的左右的区域的刚性均匀化。
距离Ds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从周向主槽21、22的槽宽的测定点到周向细槽321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而被测定。
陆部32的宽度W1以划分出陆部32的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的槽宽的测定点为基准而被测定。
在一般的乘用车用轮胎中,内侧第二陆部32的宽度W1与轮胎接地宽度TW(参照图2)处于0.10≤W1/TW≤0.30的范围。
例如,在图3的构成中,周向细槽321具有直线形状。但是,不限于此,周向细槽321也可以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具有振幅的锯齿形状、波状形状或台阶形状。由此,陆部32的边缘成分增加,雪上性能及冰上性能提高。另外,周向细槽321的槽深比位于陆部32的左右处的周向主槽21、22的槽深浅。由此,陆部32的刚性得以确保。
2种横槽322A、322B是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贯通周向细槽321的横槽,被分类为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具体而言,第一横槽322A在一方的端部在陆部32的一方(图3的左侧)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陆部32的内部终止。另一方面,第二横槽322B在一方的端部在陆部32的另一方(图3的右侧)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陆部32的内部终止。因此,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具有不横断陆部32的半封闭构造,另外,向相互不同的周向主槽21、22开口。
在该构成中,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贯通周向细槽321,另外,向周向主槽21、22分别开口,因此,槽的交叉部的数量变多,槽容积增加,雪上路面上的陆部32的雪柱剪切力及排雪性提高。另外,由于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在另一方的端部在陆部32的内部终止,因此,陆部32的接地面积得以确保而冰上路面上的附着摩擦力得以确保。由此,兼顾轮胎的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
另外,第一横槽322A和第二横槽322B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交替配置。因此,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相对于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左右交替地开口,另外,相对于周向细槽321左右交替地交叉。这样,确保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与周向主槽21、22及周向细槽321的交叉部的数量多,因此雪上路面上的陆部32的雪柱剪切力及排雪性提高。另外,由于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的开口部相对于陆部32的左右的边缘部左右交替地配置,因此与多个横槽仅在陆部的单侧边缘部开口的构成(省略图示)相比,车辆转弯时的横槽322A、322B的雪柱剪切力及边缘作用提高。由此,特别是冰上路面上的轮胎的转弯性能提高。
另外,分别定义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的槽中心线与周向细槽321的槽中心线的交点PA、PB。此时,相邻的一对第一横槽322A、322A的交点PA、PA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1、与从第一横槽322A的交点PA到第二横槽322B的交点PB的距离L2优选具有0.35≤L2/L1≤0.65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40≤L2/L1≤0.60的关系。由此,使陆部32中的横槽322A、322B的配置间隔均匀化,使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横槽322A、322B划分出的区域的刚性均匀化。
例如,在图3的构成中,内侧第二陆部32由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周向细槽321及2种横槽322A、322B划分出,形成有多个块323A、323B。另外,通过使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朝向轮胎周向而向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及周向细槽321交替地开口,从而块323A、323B遍及轮胎整周地呈交错状(日文:千鳥状)地排列。由此,能够使块刚性均匀化并且使槽边缘量最大化,因此轮胎的冰上性能大幅度地提高。
另外,第一横槽322A和第二横槽322B具有相互线对称的构造,并相对于轮胎周向相互向相反方向且以同一倾斜角倾斜。因此,位于周向细槽321的左右处的块323A、323B具有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形状。在该构成中,与陆部的所有横槽向同一方向倾斜的构成(省略图示)相比,车辆转弯时的横槽322A、322B的边缘作用提高。由此,特别是冰上路面上的轮胎的转弯性能提高。另外,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的槽深比周向主槽21、22的槽深浅。由此,陆部32的刚性得以确保,轮胎的冰上性能及干地性能得以确保。
另外,相邻的块323A、323A;323A、323B;323B、323B的接地面积比优选处于0.80以上且1.2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处于0.90以上且1.10以下的范围。由此,使相邻的块的接地面积均匀化,块的偏磨损得以抑制。
块的接地面积以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地放置并施加了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来测定。
另外,在图3的构成中,划分出内侧第二陆部32的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具有直线形状。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车宽方向内侧(轮胎接地端T侧)的边缘部不具有缺口部或倒角部,遍及轮胎整周地具有直线形状。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具有振幅的锯齿形状。具体而言,由周向主槽22、周向细槽321及一对第二横槽322B、322B划分出的1个块323B在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具有一对倒角部324、325。另外,第一倒角部324具有长条(日文:長尺)构造,并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方的横槽322B的开口部延伸至另一方的横槽322B的开口部的附近。另外,第一倒角部324的宽度在一方的横槽322B的开口部最大,朝向另一方的横槽322B的开口部逐渐减小。另外,第二倒角部325具有短小(日文:短尺)构造,并形成于另一方的横槽322B的开口部。并且,内侧第二陆部32的各块323B在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具有上述一对倒角部324、325,由此,内侧第二陆部32的踏面的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遍及轮胎整周地具有锯齿形状。
另外,在图4中,横槽322A(322B)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θ优选处于40[deg]≤θ≤85[deg]的范围内,更优选处于60[deg]≤θ≤75[deg]的范围内。由此,使横槽322A(322B)的倾斜角θ适当化。即,通过为40[deg]≤θ,从而倾斜角θ得以适当地确保,基于横槽322A、322B的牵引性得以确保。另外,通过为θ≤85[deg],能够适当地获得由横槽322A、322B的倾斜带来的对冰上转弯性能的提高作用。
横槽的倾斜角θ作为横槽的槽中心线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而被测定。
另外,与周向细槽321交叉的交叉位置处的横槽322A(322B)的槽宽Wg1、和陆部32的边缘部中的横槽322A(322B)的槽宽Wg2具有Wg2<Wg1的关系。另外,优选的是,比Wg2/Wg1处于0.20≤Wg2/Wg1≤0.70的范围。在该构成中,通过使横槽322A(322B)在陆部32的边缘部缩窄槽宽,从而内侧第二陆部32的边缘部的刚性得以适当地确保。由此,轮胎的冰上性能得以确保。
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2A、322B的最大槽宽(在图4中为槽宽Wg1)相对于最外周向主槽21的槽宽Wm(参照图2)优选处于25[%]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处于3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因此,内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2A、322B的槽宽Wg1比一般的横槽的槽宽、特别是配置于胎肩陆部31的横槽311的槽宽窄(参照图2)。由此,能够缩窄横槽322A、322B的槽宽而确保陆部32的接地面积。同时,能够使陆部32的横槽322A、322B的条数增加而使陆部32的边缘成分增加。
例如,在图4的构成中,横槽322A(322B)具有在相对于周向主槽21、22的开口部处缩窄了槽宽的台阶形状。具体而言,横槽322A(322B)具有贯通周向细槽321并在陆部32内终止的宽幅部3221、和向周向主槽21、22开口的窄幅部3222,宽幅部3221与窄幅部3222呈一条直线地连接。另外,横槽322A(322B)的一方(图4的下方)的边缘部具有直线状,另一方(图4的上方)的边缘部具有台阶形状。另外,台阶形状的立起部的倾斜角φ为钝角。另外,宽幅部3221及窄幅部3222具有恒定的槽宽。另外,宽幅部3221整体上具有平行四边形形状。由此,内侧第二陆部32的边缘部的刚性得以有效地确保。
另外,在图4的构成中,窄幅部3222的槽宽Wg2处于1[mm]≤Wg2的范围,窄幅部3222被设定为在轮胎接地时不闭合。由此,轮胎接地时的横槽322A(322B)的边缘成分得以适当地确保。但是,不限于此,窄幅部3222也可以通过具有与刀槽花纹相同程度的槽宽而在轮胎接地时闭塞。由此,轮胎接地时的内侧第二陆部32的边缘部的刚性提高。
另外,关于陆部32,横槽322A(322B)的窄幅部322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D2、与具有窄幅部3222的块323A(323B)的宽度Wb2优选具有0.20≤D2/Wb2≤0.5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30≤D2/Wb2≤0.40的关系。由此,使窄幅部3222的延伸距离D2适当化。即,通过为0.20≤D2/Wb2,从而横槽322A、322B的槽容积得以确保,由横槽322A、322B产生的雪柱剪切作用得以确保。另外,通过为D2/Wb2≤0.50,由窄幅部3222实现的陆部32的边缘部的刚性的加强作用得以适当地确保。
另外,从由周向细槽321划分出的块323B(323A)的边缘部到横槽322A(322B)的终端部为止的距离D1、与块323B(323A)的宽度Wb1优选具有0.30≤D1/Wb1≤0.7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40≤D1/Wb1≤0.60的关系。由此,使横槽322A(322B)的终端部的位置适当化。即,通过为0.30≤D1/Wb1,从而由横槽322A、322B产生的边缘作用及雪柱剪切作用得以确保。另外,通过为D1/Wb1≤0.70,从而块323A、323B的刚性得以确保。
此外,在图3的构成中,横槽322A、322B整体上具有直线形状。但是,不限于此,横槽322A、322B也可以具有圆弧形状、S字形状、弯折形状等(省略图示)。
另外,在与内侧胎肩陆部31的关系中,如图2所示,配置于内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2A、322B的总条数N1、与配置于内侧胎肩陆部31的横槽311的总条数Nsh优选具有1.2≤N1/Nsh≤3.5的关系,更优选具有1.5≤N1/Nsh≤2.5的关系。形成于内侧第二陆部32的边缘成分对冰上性能的贡献高。于是,通过如上述那样将横槽322A、322B在内侧第二陆部32密集地配置,从而内侧第二陆部32的边缘成分增加,能够有效地获得对冰上性能的提高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将横槽311在内侧胎肩陆部31稀疏地配置,从而内侧胎肩陆部31的刚性得以确保。
例如,在图2的构成中,内侧胎肩陆部31的间距(英文:pitch)数与内侧第二陆部32的间距数相同,在内侧胎肩陆部31中,在1个间距配置有1条横槽311,在内侧第二陆部32中,在1个间距配置有一组横槽322A、322B。另外,配置于内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2A、322B的槽宽(图4中的最大槽宽Wg1)比配置于内侧胎肩陆部31的横槽311的槽宽(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窄。具体而言,内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2A、322B的槽宽相对于内侧胎肩陆部31的横槽311的槽宽优选处于15[%]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处于2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这样,通过增多横槽322A、322B的总条数N1而使内侧第二陆部32的边缘成分增加,另一方面,缩窄横槽322A、322B的槽宽而确保了内侧第二陆部32的接地面积。同时,使内侧胎肩陆部31的槽面积比和内侧第二陆部32的槽面积比均匀化。
此外,在图2的构成中,如上述那样内侧胎肩陆部31的间距数与内侧第二陆部32的间距数设定为相同,但不限于此,这些陆部31、32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间距数。此时,内侧第二陆部32的间距数优选设定为比内侧胎肩陆部31的间距数大。由此,能够有效地获得对冰上性能的提高效果,另外,内侧胎肩陆部31的刚性得以适当地确保。
另外,在图2的构成中,各陆部31~35具备多个刀槽花纹。另外,如图3所示,内侧第二陆部32在以周向细槽321为界的左右的块323A、323B的踏面分别具有多个刀槽花纹4。另外,配置于以周向细槽321为界的一方的块323A的刀槽花纹4的倾斜方向与配置于另一方的块323B的刀槽花纹4的倾斜方向相互不同。具体而言,在图3的左侧的块323A中,刀槽花纹4相对于第一横槽322A平行地配置,并与第一横槽322A一起向图中右下方倾斜。同样,在图3的右侧的块323B中,刀槽花纹4相对于第二横槽322B平行地配置,并与第二横槽322B一起向图中右上方倾斜。由此,车辆转弯时的刀槽花纹4的边缘作用提高,特别是冰上路面上的轮胎的转弯性能提高。
[变形例]
图5是示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该图示出了内侧第二陆部32的放大俯视图。
在图3的构成中,如上所述,划分出内侧第二陆部32的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双方具有直线形状。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车宽方向内侧(轮胎接地端T侧)的边缘部不具有缺口部或倒角部,遍及轮胎整周地具有直线形状。另一方面,车宽方向外侧(轮胎赤道面CL侧)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具有将长条的倒角部324和短小的倒角部325在轮胎周向上交替排列而成的锯齿形状。在该构成中,通过内侧第二陆部32的轮胎接地端T侧的边缘部具有直线形状,从而内侧第二陆部32的接地面积得以确保,轮胎的冰上性能得以确保。另一方面,通过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具有锯齿形状,从而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雪柱剪切作用得以提高,轮胎的雪上性能提高。
但是,不限于此,在图3的构成中,内侧第二陆部32的双方的边缘部也可以具有直线形状,也可以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具有振幅的锯齿形状、波状形状或台阶形状(省略图示)。另外,也可以与图3的构成相反地,内侧第二陆部3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具有锯齿形状、波状形状或台阶形状,并且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具有直线形状(省略图示)。另外,划分出内侧第二陆部32的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的一方或双方也可以具有锯齿形状、波状形状或台阶形状(省略图示)。
例如,在图5的构成中,划分出内侧第二陆部32的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双方具有直线形状,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双方的边缘部具有直线形状。由此,内侧第二陆部32的接地面积得以确保,轮胎的冰上性能得以提高。
[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周向主槽及横槽]
图6是示出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一对周向主槽的剖视图。该图示出了划分出外侧第二陆部34的左右的周向主槽23、34的剖视图。
周向主槽23作为划分出中央陆部33的外侧中央周向主槽而设置,最外周向主槽24作为设置有表示磨损末期的胎面磨损指示器241的磨损检测主槽而设置。胎面磨损指示器241以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的长度、从最外周向主槽24的槽底突出地形成,并设置于最外周向主槽24的轮胎周上的多个部位。周向主槽23的槽深Hn与这样具有胎面磨损指示器241的最外周向主槽24的槽深Hm的关系处于0.25Hm≤Hn≤1.00Hm的范围内。此外,该情况下的最外周向主槽24的槽深Hm为不具有胎面磨损指示器241的位置处的深度,优选处于0.50Hm≤Hn≤1.00Hm的范围内。
另外,周向主槽23的槽宽Wn处于3[mm]≤Wn≤10[mm]的范围内。优选的是,周向主槽23的槽宽Wn处于3.5[mm]≤Wn≤7.0[mm]的范围内。
横槽331作为划分出中央陆部33的中央横槽而设置,并在2条周向主槽22、23之间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且两端与周向主槽23连接。另外,横槽341在相邻的周向主槽23与最外周向主槽24之间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且一端与周向主槽23连接,另一端与最外周向主槽24连接。即,横槽341作为从周向主槽23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第二陆部34侧延伸并划分出外侧第二陆部34的外侧第二横槽而设置。另外,外侧胎肩横槽351在最外周向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处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且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最外周向主槽24连接。另外,这些横槽331、341、351分别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向轮胎周向倾斜或弯曲。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弯曲等的横槽的形态与作为目的的胎面花纹相应地适当设定。
位于外侧区域的陆部33~35由周向主槽23、24及横槽331、341、351划分出,作为陆部33~35,设置有位于2条周向主槽23彼此之间的中央陆部33、位于相邻的周向主槽23与最外周向主槽24之间的外侧第二陆部34、及位于最外周向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处的外侧胎肩陆部35。其中,中央陆部33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并由周向主槽23和横槽331划分出。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4经由周向主槽23而与中央陆部33相邻地形成,并由周向主槽23、最外周向主槽24、及横槽341划分出。另外,外侧胎肩陆部35经由最外周向主槽24而与外侧第二陆部34相邻地形成,并由最外周向主槽24和外侧胎肩横槽351划分出。在该外侧胎肩陆部35形成有周向凹部352,所述周向凹部352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且一端与外侧胎肩横槽351连接且另一端在外侧胎肩陆部35内终止。如上所述,中央陆部33、外侧第二陆部34及外侧胎肩陆部35通过由周向主槽和横槽划分出而分别形成为块状。
另外,在胎面表面形成有许多刀槽花纹4。刀槽花纹4形成于中央陆部33、外侧第二陆部34、外侧胎肩陆部35的各陆部33~35,且以分别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具有振幅的锯齿状的形状形成。
[外侧中央周向主槽及外侧第二陆部]
图7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外侧中央周向主槽及外侧第二陆部的放大俯视图。
周向主槽23在作为中央陆部33侧的边缘部的中央侧边缘部具有通过中央侧边缘部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231。详细而言,周向主槽23在轮胎周向上的预定的多个位置处,以与周向主槽23的槽宽相同程度的偏移量而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而形成。也就是说,周向主槽23沿轮胎周向延伸且形成于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方向,即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因此,周向主槽23在轮胎周向上的预定的多个位置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向周向主槽23的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偏移,由此,周向主槽23整体上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处于预定的范围内而形成。换言之,周向主槽23形成为沿轮胎周向延伸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具有振幅的锯齿状。
由于周向主槽23如上述那样在多个位置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偏移而形成,因此,中央侧边缘部、和周向主槽23的外侧第二陆部34侧的边缘部即第二侧边缘部在轮胎周向上周向主槽2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处、均向相同方向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偏移。形成于中央侧边缘部的弯折部231在轮胎周向上中央侧边缘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处,使中央侧边缘部沿轮胎宽度方向弯折,由此,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中央侧边缘部彼此连接。
图8是示出图7所记载的外侧中央周向主槽的弯折部的放大图。该图示出了外侧中央周向主槽23与外侧第二陆部34的横槽341的3方向交点PC的放大图。
弯折部231通过在中央侧边缘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中央侧边缘部向朝向周向主槽23的槽宽方向上的外侧的方向弯折而形成。具体而言,关于中央侧边缘部,通过周向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预定位置处偏移,从而中央侧边缘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也偏移,在周向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处,中央侧边缘部具有位于中央陆部33侧的部分和位于外侧第二陆部34侧的部分。即,中央侧边缘部在周向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处,具有位于中央陆部33侧的部分即内侧中央侧边缘部232b、和位于外侧第二陆部34侧的部分即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和内侧中央侧边缘部232b在中央侧边缘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处,内侧中央侧边缘部232b位于比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弯折部231通过从中央侧边缘部的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向朝向周向主槽23的槽宽方向上的外侧的方向弯折而形成,中央侧边缘部中的、朝向该周向主槽23的槽宽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成为弯折部边缘部2311。即,中央侧边缘部中的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和内侧中央侧边缘部232b由弯折部边缘部2311连接。
这样形成的弯折部边缘部2311随着从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朝向周向主槽23的槽宽方向上的外侧,也就是说,随着从外侧第二陆部34侧朝向中央陆部33侧,向在轮胎周向上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所处的一侧,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轮胎周向倾斜。换言之,关于弯折部边缘部2311,与内侧中央侧边缘部232b连接的端部即内侧端部2312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比与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连接的端部即外侧端部2313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向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所处的一侧倾斜。因此,弯折部边缘部2311的弯折角γ成为锐角,弯折部边缘部2311以相对于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弯折的形态形成。即,弯折部231形成为,弯折的中央侧边缘部的弯折角γ为锐角。弯折部231的弯折角γ形成为,优选处于40[deg]≤γ≤85[deg]的范围内,更优选处于60[deg]≤γ≤75[deg]的范围内。
从周向主槽23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横槽341中的一部分横槽341与周向主槽23中的弯折部231的附近的位置连接,即,在向周向主槽23开口的开口部与弯折部231相对的位置处与周向主槽23连接。横槽341与周向主槽23中的弯折部231的附近的位置连接的交点形成为槽从交点沿周向主槽23的2个方向和横槽341的1个方向这3个方向延伸的、3方向交点PC。
若对将横槽341在3方向交点PC处与周向主槽23连接的形态进行说明,则第二侧边缘部与中央侧边缘部同样地,通过周向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预定的位置处偏移,从而第二侧边缘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也偏移。因此,第二侧边缘部在周向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处,具有位于中央陆部33侧的部分即内侧第二侧边缘部233b、和位于外侧第二陆部34侧的部分即外侧第二侧边缘部233a。
在3方向交点PC处与周向主槽23连接的横槽341连接于周向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处的第二侧边缘部。因此,关于横槽341,横槽341的槽宽方向两侧的边缘中的、一方的边缘与外侧第二侧边缘部233a连接,另一方的边缘与内侧第二侧边缘部233b连接。由于外侧第二侧边缘部233a和内侧第二侧边缘部233b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因此,关于槽宽方向两侧的边缘被分为外侧第二侧边缘部233a和内侧第二侧边缘部233b并与周向主槽23连接的横槽341,该横槽341的相对于周向主槽23开口的开口部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朝向。由此,横槽341的向周向主槽23开口的开口部朝向在周向主槽23的中央侧边缘部侧形成的弯折部231的方向,并形成于与弯折部231相对的位置。
此外,该情况下的横槽341的开口部是指将横槽341的一方的边缘与周向主槽23的外侧第二侧边缘部233a的交点、及横槽341的另一方的边缘与周向主槽23的内侧第二侧边缘部233b的交点连结的区域。另外,该情况下的横槽341的开口部与弯折部231相对是指,弯折部231所具有的弯折部边缘部23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以开口部的宽度与开口部正交的区域内的状态。
图9是示出图7所记载的外侧中央周向主槽的一部分的放大图。该图示出了外侧中央周向主槽23、中央陆部33的横槽331、及外侧第二陆部34的横槽341这4方向交点PD的放大图。
另外,多个横槽341中的另一部分连接于从周向主槽23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横槽331与周向主槽23连接的部分的附近。连接于横槽331与周向主槽23连接的部分的附近的横槽341与在3方向交点PC处与周向主槽23连接的横槽341同样地,连接于周向主槽23的第二侧边缘部。在周向主槽23的中央侧边缘部侧连接有横槽331且在周向主槽23的第二侧边缘部侧连接有横槽341的交点形成为从交点起的槽沿周向主槽23的2个方向、及横槽331和横槽341的各1个方向总计4个方向延伸的4方向交点PD。
在4方向交点PD处与周向主槽23连接的横槽341的相对于周向主槽23开口的开口部,相对于横槽331的相对于周向主槽23开口的开口部,在轮胎周向上以至少一部分的范围重叠的位置连接。即,相对于周向主槽23开口的横槽341的开口部和相对于周向主槽23开口的横槽331的开口部,在沿轮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的范围重叠,双方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互相相对。
在周向主槽23上这样地形成的4方向交点PD和3方向交点PC在周向主槽23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多个4方向交点PD和3方向交点PC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图10是示出图7所记载的外侧第二陆部的放大俯视图。
在周向主槽23与最外周向主槽24之间形成的多个横槽341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向轮胎周向倾斜,倾斜角度在所有的横槽341中为相同程度的角度。因此,轮胎周向上的两侧由横槽341划分出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由周向主槽23和最外周向主槽24划分出的外侧第二陆部34成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在这样形成的外侧第二陆部34形成有周向细槽342,所述周向细槽342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且一端与横槽341连接,且另一端在外侧第二陆部34内终止。周向细槽342形成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第二陆部34的中央附近,并与划分出轮胎周向上的外侧第二陆部34的两侧的、2条横槽341中的一方的横槽341连接,且从该横槽341沿轮胎周向延伸。另外,形成于多个外侧第二陆部34中的各外侧第二陆部34的周向细槽342在各外侧第二陆部34中,连接于在轮胎周向上位于相同方向侧的横槽341,并从该横槽341向外侧第二陆部34内延伸。
这样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342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A处于外侧第二陆部34的轮胎周向上的全长LB的5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即,周向细槽342的长度LA与外侧第二陆部34的轮胎周向上的全长LB的关系处于0.50≤(LA/LB)≤0.90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周向细槽342的长度LA成为从与横槽341连接的那一侧的周向细槽342的端部中的、在轮胎周向上距在外侧第二陆部34内终止的那一侧的端部最远的部分、与在外侧第二陆部34内终止的那一侧的端部之间的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4的轮胎周向上的全长LB成为轮胎周向上的外侧第二陆部34的一方的端部与另一方的端部之间的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另外,周向细槽342的长度LA优选相对于外侧第二陆部34的全长LB处于6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关于周向细槽342,与横槽341连接的那一侧的端部的槽宽比在外侧第二陆部34内终止的那一侧的端部的槽宽宽。也就是说,周向细槽342随着从在外侧第二陆部34内终止的那一侧的端部朝向与横槽341连接的那一侧的端部,槽宽逐渐变宽,或者,随着从与横槽341连接的那一侧的端部朝向在外侧第二陆部34内终止的那一侧的端部,槽宽逐渐变窄。即,周向细槽342形成为越向顶端越细的形状。
另外,横槽341的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那一侧的边缘在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横槽341的槽宽方向上偏移。具体而言,关于横槽341中的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那一侧的边缘,与比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靠周向主槽23侧处的部分相比,位于最外周向主槽24侧的部分在横槽341的槽宽变宽的方向上,相对于位于周向主槽23侧的部分偏移而形成。因此,在周向细槽342的相对于横槽341开口的开口部附近,周向细槽342的槽壁在周向细槽342的长度方向上偏移,周向细槽342的开口部在周向细槽342的槽宽方向两侧的槽壁偏移了的状态下开口。
横槽341的边缘的偏移量优选成为如下的偏移量:横槽341中的位于比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位置靠周向主槽23侧处的部分的槽宽WL1、与位于最外周向主槽24侧的部分的槽宽WL2的关系处于0.60≤(WL1/WL2)≤0.90的范围内。
若将这样构成的充气轮胎1安装于车辆而行驶,则一边胎面表面中的位于下方的胎面表面与路面接触一边该充气轮胎1旋转。在用安装有充气轮胎1的车辆在干燥的路面上行驶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胎面表面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将驱动力、制动力向路面传递、或产生转向力(日文:旋回力),由此进行行驶。另外,在湿润的路面上行驶时,胎面表面与路面之间的水进入周向主槽、横槽等,用这些槽将胎面表面与路面之间的水排出同时行驶。由此,胎面表面容易与路面接地,通过胎面表面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车辆能够行驶。
另外,在雪上路面上行驶时,充气轮胎1用胎面表面将路面上的雪压实,并且路面上的雪进入周向主槽、横槽,由此,这些雪也成为在槽内被压实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对充气轮胎1作用驱动力、制动力,或者通过车辆的转弯而作用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力,由此,产生对槽内的雪作用的剪切力、即所谓的雪柱剪切力,通过利用雪柱剪切力在充气轮胎1与路面之间产生阻力,能够将驱动力、制动力向雪上路面传递,车辆能够在雪上路面上行驶。
另外,在雪上路面、冰上路面上行驶时,也利用周向主槽、横槽、刀槽花纹4的边缘效应而行驶。也就是说,在雪上路面、冰上路面上行驶时,也利用由周向主槽的边缘部、刀槽花纹4的边缘卡挂于雪路面、冰路面而产生的阻力来行驶。另外,在冰上路面上行驶时,用刀槽花纹4吸收冰上路面的表面的水,除去冰上路面与胎面表面之间的水膜,由此,冰上路面与胎面表面变得容易接触。由此,胎面表面通过摩擦力、边缘效应而与冰上路面之间的阻力变大,能够确保安装有充气轮胎1的车辆的行驶性能。
在雪上路面上行驶时,由于多使用雪柱剪切力进行行驶,因此为了提高雪上性能,有效的是提高雪柱剪切力。为了确保能够为了提高雪柱剪切力而在槽内强力地压实雪的区域,一般进行:较多地设置如4方向交点PD那样相对于4个方向的槽而开口的交点。但是,若仅在向4个方向开口的交点处设置胎面花纹,则各陆部的大小变小,块刚性降低,因此难以确保雪上、冰上的操纵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块刚性,例如,若仅在通过将横槽的端部与周向主槽连接而向3个方向开口的交点处设置胎面花纹,则能够确保块刚性,但进入交点的雪的量少,因此难以提高雪柱剪切力。
在雪上传递驱动力、制动力的雪上性能、和雪上、冰上的操纵稳定性方面,这样地关于槽的交点优选的形态是相反的,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在周向主槽23设置弯折部231,将横槽341在向周向主槽23开口的开口部与弯折部231相对的位置处与周向主槽23连接。因此,能够在不降低块刚性的情况下提高雪柱剪切力。也就是说,将周向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多个预定的位置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偏移而形成弯折部231,以开口部相对于该弯折部231开口的方式将横槽341与周向主槽23连接,由此,能够增大3方向交点PC处的槽面积,能够使较多的雪进入3方向交点PC。由此,能够提高雪柱剪切力,能够提高雪上性能。
另外,在增大雪能够进入的面积时,由于槽自身不增加而通过形成弯折部231来增大雪能够进入的面积,因此,能够抑制由周向主槽23中的形成弯折部231的那一侧的边缘部即中央侧边缘部划分出的中央陆部33变小。由此,能够抑制中央陆部33的块刚性降低,能够提高雪上、冰上的操纵稳定性。其结果,能够兼顾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弯折部231的弯折角γ处于40[deg]≤γ≤85[deg]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在不降低中央陆部33中的弯折部231的周边的块刚性的情况下确保3方向交点PC处的雪柱剪切力。也就是说,在弯折角γ小于40[deg]的情况下,弯折部边缘部2311相对于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的角度过小,因此中央陆部33中的弯折部231的周边的块刚性有可能容易降低。另外,在弯折角γ大于85[deg]的情况下,弯折部边缘部2311相对于外侧中央侧边缘部232a的角度过大,因此有可能难以确保3方向交点PC处的槽面积,而难以确保雪柱剪切力。与此相对,在使弯折部231的弯折角γ处于40[deg]≤γ≤85[deg]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弯折部231的周边的块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确保3方向交点PC处的雪柱剪切力。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周向主槽23的槽深Hn相对于设置有胎面磨损指示器241的最外周向主槽24的槽深Hm为0.25Hm≤Hn≤1.00Hm的范围内的关系,因此能够在不降低块刚性的情况下确保雪柱剪切力。也就是说,在周向主槽23的槽深Hn与最外周向主槽24的槽深Hm的关系为Hn<0.25Hm的情况下,包含3方向交点PC的周向主槽23的容积变小,进入3方向交点PC、周向主槽23的雪的量变少,因此有可能难以确保雪柱剪切力。另外,在周向主槽23的槽深Hn与最外周向主槽24的槽深Hm的关系为Hn>Hm的情况下,由于周向主槽23的槽深Hn过深,因此中央陆部33、外侧第二陆部34的块刚性有可能容易降低。与此相对,在使周向主槽23的槽深Hn相对于最外周向主槽24的槽深Hm处于0.25Hm≤Hn≤1.00Hm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中央陆部33、外侧第二陆部34的块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确保3方向交点PC、周向主槽23处的雪柱剪切力。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周向主槽23的槽宽Wn处于3[mm]≤Wn≤10[mm]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在不降低块刚性的情况下确保雪柱剪切力。也就是说,在周向主槽23的槽宽Wn小于3[mm]的情况下,槽宽Wn过窄,因此进入周向主槽23的雪的量变少,有可能难以确保雪柱剪切力。另外,在周向主槽23的槽宽Wn超过10[mm]的情况下,槽宽Wn过宽,因此中央陆部33、外侧第二陆部34的块刚性有可能容易降低。与此相对,在周向主槽23的槽宽Wn处于3[mm]≤Wn≤10[mm]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中央陆部33、外侧第二陆部34的块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确保周向主槽23处的雪柱剪切力。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3方向交点PC和4方向交点PD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因此能够通过4方向交点PD来提高雪柱剪切力,能够构成取得了块刚性和雪柱剪切力的平衡的胎面花纹。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在外侧第二陆部34形成有周向细槽342,因此能够通过周向细槽342来更可靠地确保雪柱剪切力。另外,由于周向细槽342的一方的端部在外侧第二陆部34内终止,因此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并且能够抑制块刚性降低。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周向细槽342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A处于外侧第二陆部34的轮胎周向上的全长LB的5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块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也就是说,在周向细槽342的长度LA小于外侧第二陆部34的全长LB的50[%]的情况下,周向细槽342的长度LA相对于外侧第二陆部34过短,因此有可能难以通过周向细槽342来确保雪柱剪切力。另外,在周向细槽342的长度LA超过外侧第二陆部34的全长LB的90[%]的情况下,周向细槽342的长度LA相对于外侧第二陆部34过长,因此外侧第二陆部34的块刚性有可能容易降低。与此相对,在周向细槽342的长度LA处于外侧第二陆部34的全长LB的5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侧第二陆部34的块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确保周向细槽342处的雪柱剪切力。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关于周向细槽342,与横槽341连接的那一侧的端部的槽宽比在外侧第二陆部34内终止的那一侧的端部的槽宽宽,因此能够抑制外侧第二陆部34的块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在周向细槽342中的与外侧第二陆部34连接的那一侧的部分处、确保雪柱剪切力。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另外,横槽341的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那一侧的边缘在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横槽341的槽宽方向上偏移,因此能够提高横槽341、周向细槽342处的边缘效应。也就是说,通过横槽341的边缘在横槽341的槽宽方向上偏移,从而在周向细槽342与横槽341连接的位置的两侧,轮胎周向上的边缘的接地位置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边缘效应。另外,通过横槽341的边缘偏移,从而使周向细槽342的两侧的槽壁中的、一方的槽壁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容易露出,因此能够提高周向细槽342露出的那一侧的壁面处的边缘效应,能够提高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边缘效应。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提高操纵稳定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周向主槽23的弯折部231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即,3方向交点PC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但3方向交点PC也可以是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任一方。也就是说,具有弯折部231的3方向交点PC也可以仅设置于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的、轮胎赤道面CL的车辆安装方向内侧,也可以仅设置于轮胎赤道面CL的车辆安装方向外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弯折部231设置于周向主槽23的边缘部中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即中央侧边缘部,但弯折部231也可以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在弯折部231设置于周向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的情况下,中央陆部33成为外侧第二陆部,横槽331成为外侧第二横槽,横槽331连接于周向主槽23中的设置有弯折部231的那一侧的边缘部的相反侧的边缘部,并以开口部与弯折部231相对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块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弯折部231设置于周向主槽23,但设置有弯折部231的外侧中央周向主槽也可以是周向主槽23以外的槽。设置有弯折部231的外侧中央周向主槽只要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主槽,则不管与其他周向主槽的相对位置关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3方向交点PC和4方向交点PD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但3方向交点PC和4方向交点PD也可以不交替设置。3方向交点PC和4方向交点PD也可以在4方向交点PD与4方向交点PD之间设置有多个3方向交点PC,或者相反地在3方向交点PC与3方向交点PC之间设置有多个4方向交点PD。3方向交点PC和4方向交点PD优选与充气轮胎1所要求的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相应地适当配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周向细槽342的与横槽341连接的那一侧的端部在轮胎周向上全部是相同侧的端部连接,但与横槽341连接的周向细槽342的端部也可以按每个周向细槽342而不同。
另外,关于横槽341中的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那一侧的边缘,与比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靠周向主槽23侧处的部分相比,位于最外周向主槽24侧的部分在横槽341的槽宽变宽的方向上偏移而形成,但边缘的偏移方式也可以相反。也就是说,关于横槽341中的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那一侧的边缘,与比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靠最外周向主槽24侧处的部分相比,位于周向主槽23侧的部分在横槽341的槽宽变宽的方向上偏移而形成。不论边缘的相对偏移方式如何,只要横槽341在与周向细槽342连接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位置处、横槽341的槽宽方向上的边缘彼此的位置偏移即可。
[胎面特性]
在该充气轮胎1中,内侧第二陆部32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雪地牵引指数(英文:snow traction index)(所谓的0[deg]雪地牵引指数)STI_in和外侧第二陆部34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雪地牵引指数STI_out具有STI_out<STI_in的关系。因此,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内侧第二陆部32的雪地牵引指数STI_in设定得大。另外,优选雪地牵引指数STI_in及STI_out处于15≤STI_in≤25及13≤STI_out≤23的范围。另外,优选雪地牵引指数STI_in及STI_out满足2≤STI_in-STI_out的条件。在该构成中,由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边缘作用相对提高,因此轮胎的冰上性能有效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刚性相对提高,因此雪上操纵稳定性有效地提高。由此,高维度地兼顾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
雪地牵引指数STI是由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汽车工程师学会)提出的Uniroyal公司的实验式,由以下的数式(1)来定义。在该式中,Pg是槽密度[1/mm],作为轮胎接地面中的沿轮胎周向投影了的所有槽(除刀槽花纹之外的所有槽)的槽长[mm]、与轮胎接地面积(轮胎接地宽度与轮胎周长之积)[mm^2]之比而算出。另外,Dg是轮胎接地面中的沿轮胎周向投影了的所有槽的槽深[mm]的平均值。
STI=-6.8+2202×Pg+7.6×Dg…(1)
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块323A、323B(参照图3)的倒下指数(日文:倒れ込み指数)δ_in和外侧第二陆部34的块(参照图7)的倒下指数δ_out具有δ_in<δ_out的关系。因此,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内侧第二陆部32的倒下指数δ_in设定得小。另外,倒下指数δ_in及δ_out优选满足1.15≤δ_out/δ_in的条件,更优选满足1.20≤δ_out/δ_in的条件。在该构成中,由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中的块323A、323B的追随性相对提高,因此轮胎的冰上性能有效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刚性相对提高,因此雪上操纵稳定性有效地提高。由此,高维度地兼顾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
块的倒下指数δ由以下的数式(2)来定义。在该式中,Dg是块周围的平均槽深[mm],ΣLs是配置于块的刀槽花纹的沿轮胎周向的投影长度[mm]的总和,Ds是配置于块的刀槽花纹的平均深度[mm],T是构成块的主要混合物(英文:compound)的常温下的橡胶硬度(依据JIS-K6253的JIS-A硬度),S是与轮胎周向垂直的截面中的块的截面积[mm]。一般,倒下指数δ越小,则块的刚性越高。
[数式2]
另外,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in和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out具有A_in<A_out的关系。因此,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in设定得小。另外,槽面积比率A_in及A_out优选处于23[%]≤A_in≤33[%]及28[%]≤A_out≤38[%]的范围。另外,槽面积比率A_in及A_out优选满足1[%]≤A_out-A_in的条件,更优选满足5[%]≤A_out-A_in的条件。另外,胎面花纹整体的槽面积比率优选处于25[%]以上且35[%]以下的范围。在该构成中,由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in相对小,因此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接地面积增加,冰上制动性能有效地提高。另外,由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out相对大,因此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雪中剪切作用有效地提高,轮胎的雪上操纵稳定性能有效地提高。
槽面积比率由各陆部中的槽面积/(槽面积+接地面积)来定义。槽面积是指接地面中的槽的开口面积。另外,槽是指形成于陆部的横槽及缺口部,不包括胎面部的周向槽、刀槽花纹、切口等。另外,接地面积是指陆部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另外,槽面积及接地面积以在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以静止状态相对于平板垂直地放置并施加了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来测定。
[胎肩陆部的周向凹部]
如图2所示,左右的胎肩陆部31、35具备多个横槽311、351、和由这些横槽311、351划分而成的多个块(省略图中的附图标记)。另外,这些块分别具有周向凹部312、352。周向凹部312、352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一方的端部向横槽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块的内部终止。在该构成中,胎肩陆部31、35的接地压力由周向凹部312、352降低,第二陆部32、34的接地压力相对地增加。由此,能够有效地获得由第二陆部32、34带来的对冰上性能及雪上性能的提高作用。
另外,在上述的构成中,优选的是,胎肩陆部31、35的块具备多个刀槽花纹4(参照图3),这些刀槽花纹4与周向凹部312、352不交叉地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参照图2)。另外,优选的是,刀槽花纹4的深度处于3.0[mm]以上且8.0[mm]以下的范围内,周向凹部312、352的深度处于0.5[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这些深度之差优选为1.0[mm]以上。由此,对冰上性能及雪上性能作出贡献的胎肩陆部31、35的作用得以适当地确保。
例如,在图2的构成中,左右的胎肩陆部31、35在最外周向主槽21、24与轮胎接地端T之间的接地区域的中央部分别具备周向凹部312、352。另外,周向凹部312、352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直线形状,另外,具有恒定的开口宽度。另外,在外侧胎肩陆部35中,周向凹部352在与外侧第二陆部34的周向细槽342相同侧的端部向横槽351开口。另外,左右的胎肩陆部31、35在由周向凹部312、352划分出的左右的区域,分别具备多个刀槽花纹4。另外,各刀槽花纹4与周向凹部312、352不连通,而相对于周向凹部312、352隔开预定间隔地在块内终止。
此外,在图2的构成中,如上述那样,左右的胎肩陆部31、35分别具备周向凹部312、35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一方的胎肩陆部31;35具备周向凹部312;352(省略图示)。另外,周向凹部312、352也可以在轮胎周向上贯通胎肩陆部31、35的块(省略图示)。
[效果]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该充气轮胎1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以上的周向主槽21~24、和由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5列以上的陆部31~35(参照图2)。另外,在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中,内侧第二陆部32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321、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贯通周向细槽321的多组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另外,第一横槽322A在一方的端部在内侧第二陆部32的轮胎接地端T侧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内侧第二陆部32的内部终止,第二横槽322B在一方的端部在内侧第二陆部32的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内侧第二陆部32的内部终止。并且,第一横槽322A和第二横槽322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另一方面,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中,划分出外侧第二陆部34的轮胎赤道面CL侧的周向主槽23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具有振幅的弯折形状,并且在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具备具有锐角的弯折角的弯折部231(参照图7)。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4具备在与弯折部231相对的位置开口的横槽341。
在该构成中,(1)在车宽方向内侧区域中,内侧第二陆部32的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贯通周向细槽321,另外,向周向主槽21、22分别开口,因此,槽的交叉部的数量变多,槽容积增加,雪上路面上的陆部32的雪柱剪切力及排雪性提高。另外,由于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在另一方的端部在陆部32的内部终止,因此,陆部32的接地面积得以确保而冰上路面上的附着摩擦力得以确保。由此,具有兼顾轮胎的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的优点。
另外,(2)在车宽方向内侧区域中,内侧第二陆部32的第一横槽322A和第二横槽322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相对于陆部32的左右的边缘部交替地开口。这样一来,与多个横槽仅在陆部的单侧边缘部开口的构成(省略图示)相比,车辆转弯时的横槽322A、322B的边缘作用提高。由此,具有特别是冰上路面上的轮胎的转弯性能提高的优点。
另外,(3)在车宽方向外侧区域中,周向主槽23在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具有弯折部231,并且外侧第二陆部34具备在与弯折部231相对的位置开口的横槽341,因此与横槽341交叉的交叉位置(3方向交点PC)处的周向主槽23的槽容积增加(参照图7)。由此,具有如下优点: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雪中剪切作用提高,轮胎的雪上性能提高。
另外,(4)在车宽方向外侧区域中,周向主槽23的弯折部231具有锐角的弯折角,由此具有如下优点:由弯折部231产生的雪中剪切作用提高,轮胎的雪上性能提高。
如上所述,具有轮胎的冰上性能及雪上性能双方提高的优点。例如,(A)在轮胎左右具备图2中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构成的左右对称的胎面花纹中,通过上述作用,冰上制动性能及冰上转弯性能显著提高。然而,难以获得对雪上制动性能的提高作用,另外,对雪上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作用小。另外,(B)在轮胎左右具备图2中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构成的左右对称的胎面花纹中,通过上述作用,雪上制动性能及雪上操纵稳定性能显著提高。然而,难以获得对冰上制动性能及冰上转弯性能的提高作用。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内侧第二陆部32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雪地牵引指数STI_in和外侧第二陆部34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雪地牵引指数STI_out具有STI_out<STI_in的关系。在该构成中,由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边缘作用相对提高,因此轮胎的冰上性能有效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刚性相对提高,因此雪上操纵稳定性有效地提高。由此,具有高维度地兼顾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上述雪地牵引指数STI_in及STI_out具有2≤STI_in-STI_out的关系。由此,具有使雪地牵引指数STI_in及STI_out适当化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内侧第二陆部32具备由周向细槽321、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划分而成的块323A、323B(参照图3)。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4具备由多个横槽341划分而成的块(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参照图7)。并且,内侧第二陆部32的块323A、323B的倒下指数δ_in和外侧第二陆部34的块的倒下指数δ_out具有δ_in<δ_out的关系。在该构成中,由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中的块323A、323B的追随性相对提高,因此轮胎的冰上性能有效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刚性相对提高,因此雪上操纵稳定性有效地提高。由此,具有高维度地兼顾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上述的倒下指数δ_in及δ_out满足1.15≤δ_out/δ_in的条件。由此,具有使倒下指数δ_in及δ_out的比适当化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的左右的区域中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in和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out具有A_in<A_out的关系。在该构成中,由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in相对小,因此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接地面积增加,冰上制动性能有效地提高。另外,由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out相对大,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雪中剪切作用有效地提高,轮胎的雪上操纵稳定性能有效地提高。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槽面积比率A_in及A_out具有1[%]≤A_out-A_in的关系。在该构成中,由于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in相对小,因此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接地面积增加,冰上制动性能有效地提高。另外,由于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out相对大,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雪中剪切作用有效地提高,轮胎的雪上操纵稳定性能有效地提高。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胎肩陆部31、35具备多个横槽311、351、和由横槽311、351划分而成的多个块(参照图2)。另外,块具有周向凹部312、352,所述周向凹部312、352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一方的端部向横槽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块的内部终止。在该构成中,胎肩陆部31、35的接地压力由周向凹部312、352降低,第二陆部32、34的接地压力相对增加。由此,具有如下优点:能够有效地获得由第二陆部32、34带来的对冰上性能及雪上性能的提高作用。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胎肩陆部31、35的块具备与周向凹部312、352不交叉地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刀槽花纹4(参照图2)。在该构成中,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刀槽花纹4的附着(日文:凝着)作用,轮胎的冰上性能提高。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周向凹部312、352的深度Hd和刀槽花纹4的深度Hs具有1.0[mm]≤Hs-Hd的关系。由此,具有使周向凹部312、352的深度Hd及刀槽花纹4的深度Hs适当化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内侧第二陆部32具备由周向细槽321、第一横槽322A及第二横槽322B划分出的多个块323A、323B(参照图3)。另外,块323A、323B沿轮胎周向呈交错状地排列。在该构成中,由于块323A、323B遍及轮胎整周呈交错状地排列,因此能够使块刚性均匀化,并且能够使槽边缘量最大化。由此,具有轮胎的冰上性能大幅度地提高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第一横槽322A和第二横槽322B相对于轮胎周向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参照图3)。在该构成中,与内侧第二陆部的所有横槽向同一方向倾斜的构成(省略图示)相比,车辆转弯时的横槽322A、322B的边缘作用提高。由此,具有特别是冰上路面上的轮胎的转弯性能提高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中央陆部33具备在与上述弯折部231不同的位置向周向主槽23开口的横槽331(参照图7)。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4具备在与弯折部231相对的位置开口的第一横槽341、和在与中央陆部33的横槽331相对的位置开口的第二横槽341(参照图7)。在该构成中,中央陆部33的横槽331和外侧第二陆部34的第二横槽341相对于周向主槽23在相同位置开口,由此,该位置(4方向交点PD)处的槽容积增加,雪中剪切作用提高。由此,具有轮胎的雪上性能提高的优点。特别是,上述3方向交点PC处的块刚性比上述4方向交点PD处的块大。因此,在3方向交点PC和4方向交点PD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的构成中,与仅由4方向交点PD形成的构成相比,能够确保块刚性并且提高雪上性能。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第二陆部34具备由多个横槽341划分而成的块(参照图7)。另外,块具有周向细槽342,所述周向细槽342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一方的端部向横槽341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块的内部终止。在该构成中,横槽341的槽容积在周向细槽342的开口部增加,横槽341的雪中剪切作用增加。由此,具有轮胎的雪上性能提高的优点。
另外,该充气轮胎1具备指定使内侧第二陆部32处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安装于车辆的安装方向显示部(省略图示)。由此,具有轮胎的冰上性能及雪上性能双方提高的优点。例如,在图2的胎面花纹中使内侧第二陆部32处于车宽方向外侧地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虽然冰上制动性能、冰上转弯性能、雪上制动性能及雪上操纵稳定性能均提高,但是从这些性能整体来说得不到充分的提高效果。
实施例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在该性能试验中,关于多种试验轮胎,进行了与(1)冰上制动性能、(2)冰上转弯性能、(3)雪上制动性能、及(4)雪上操纵稳定性能有关的评价。另外,将轮胎尺寸195/65R1591Q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15X6J的规定轮辋,对该试验轮胎赋予气压210[kPa]及JATMA规定的规定载荷。另外,试验轮胎安装于作为试验车辆的、排气量为1600[cc]且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方式的轿车的全轮(四轮,日文:総輪)。
(1)在与冰上制动性能有关的评价中,试验车辆在预定的冰路面上行驶,测定从行驶速度40[km/h]起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以现有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则越优选。
(2)在与冰上转弯性能有关的评价中,试验车辆在预定的冰路面上沿着半径为6[m]的圆进行转弯行驶,计测其行驶时间。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以现有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则越优选。
(3)在与雪上制动性能有关的评价中,试验车辆在预定的雪路面上行驶,测定从行驶速度40[km/h]起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以现有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则越优选。
(4)在与雪上操纵稳定性能有关的评价中,试验车辆在预定的雪路面上以60[km/h]~100[km/h]行驶。然后,试车员对车道变换时及转弯时的操舵性及直行时的稳定性进行感官评价。该评价通过以现有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来进行,其数值越大则越优选。
实施例1~8的试验轮胎具备图1及图2的构成。另外,轮胎接地宽度TW为156[mm],最外周向主槽21、24的槽宽Wm为5.0[mm]。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宽度W1(参照图3)为30[mm]。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周向细槽321的槽宽Ws为2.0[mm],比Hn/W1为0.50。另外,在实施例1的试验轮胎中,内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2A、322B具备具有恒定的槽宽Wg1的直线形状,不具有窄幅部3222。另一方面,在实施例2的试验轮胎中,内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2A、322B具有图4所示的台阶形状,其宽幅部3221的槽宽Wg1为2.3[mm]。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2A、322B的配置间隔的比L2/L1为0.50。另外,刀槽花纹4的刀槽花纹宽度为0.4[mm]。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2的雪地牵引指数STI_in为18,倒下指数δ_in为3.0,槽面积比率A_in为26[%]。另外,胎肩陆部31、35的周向凹部312、352的深度Hd为1.0[mm]。
现有例的试验轮胎在实施例1的构成中、图3中的内侧第二陆部32的第二横槽322B具有贯通内侧第二陆部32的开放构造,另外,所有的横槽322A、322B相对于轮胎周向向同一方向倾斜。另外,外侧中央周向主槽23具有直线形状,不具备弯折部231(参照图7)。
如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在实施例1~8的试验轮胎中,兼顾轮胎的雪上性能及冰上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11:胎圈芯;12:胎圈填胶;13:胎体层;14:带束层;141、142:交叉带束;143:带束覆层;15:胎面橡胶;16:胎侧橡胶;17:轮辋缓冲橡胶;21~24:周向主槽;231:弯折部;232a、232b、233a、233b:边缘部;241:胎面磨损指示器;31~35:陆部;311、322A、322B、331、341、351:横槽;312、352:周向凹部;321、342:周向细槽;323A、323B:块;324、325:倒角部;4:刀槽花纹。

Claims (15)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是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以上的周向主槽、和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5列以上的陆部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处的左右的所述周向主槽定义为最外周向主槽,将由所述最外周向主槽划分出的轮胎赤道面侧的左右的所述陆部定义为第二陆部,
一方的所述第二陆部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周向细槽的多组第一横槽及第二横槽,
所述第一横槽在一方的端部在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一方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内部终止,
所述第二横槽在一方的端部在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另一方的边缘部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内部终止,
所述第一横槽和所述第二横槽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划分出另一方的所述第二陆部的轮胎赤道面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具有振幅的弯折形状,并且在轮胎赤道面侧的边缘部具备具有锐角的弯折角的弯折部,并且,
所述另一方的第二陆部具备在与所述弯折部相对的位置开口的横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雪地牵引指数STI_in和所述另一方的第二陆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雪地牵引指数STI_out具有STI_out<STI_in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雪地牵引指数STI_in及STI_out具有2≤STI_in-STI_out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具备由所述周向细槽、第一横槽及第二横槽划分而成的块,
所述另一方的第二陆部具备由多个横槽划分而成的块,并且,
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所述块的倒下指数δ_in和所述另一方的第二陆部的所述块的倒下指数δ_out具有δ_in<δ_out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倒下指数δ_in及δ_out满足1.15≤δ_out/δ_in的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以轮胎赤道面为界的左右的区域中的、具有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的一方的所述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in和具有所述另一方的第二陆部的另一方的所述区域的槽面积比率A_out具有A_in<A_out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槽面积比率A_in及A_out处于1[%]≤A_out-A_in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将由所述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划分出的轮胎接地端侧的左右的所述陆部定义为胎肩陆部,
至少一方的所述胎肩陆部具备多个横槽、和由所述横槽划分而成的多个块,并且,
所述块具有周向凹部,所述周向凹部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一方的端部向所述横槽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块的内部终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块具备与所述周向凹部不交叉地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刀槽花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凹部的深度Hd和所述刀槽花纹的深度Hs满足1.0[mm]≤Hs-Hd的条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具备由所述周向细槽、所述第一横槽及所述第二横槽划分出的多个块,并且,
所述块沿轮胎周向呈交错状地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槽和所述第二横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将与所述另一方的第二陆部隔着具有所述弯折部的所述周向主槽而相邻的轮胎赤道面侧的所述陆部定义为中央陆部,
所述中央陆部具备在与所述弯折部不同的位置向所述周向主槽开口的横槽,并且,
所述另一方的第二陆部具备在与所述弯折部相对的位置开口的第一所述横槽、和在与所述中央陆部的所述横槽相对的位置开口的第二横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方的第二陆部具备由多个横槽划分而成的块,
所述块具有周向细槽,所述周向细槽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一方的端部向所述横槽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块的内部终止。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方向显示部,该安装方向显示部指定使所述一方的第二陆部处于车宽方向内侧地安装于车辆。
CN201780075639.8A 2016-12-22 2017-07-21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00727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8613A JP6926467B2 (ja) 2016-12-22 2016-12-22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248613 2016-12-22
PCT/JP2017/026577 WO2018116512A1 (ja) 2016-12-22 2017-07-21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2709A true CN110072709A (zh) 2019-07-30
CN110072709B CN110072709B (zh) 2021-08-06

Family

ID=62627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5639.8A Active CN110072709B (zh) 2016-12-22 2017-07-2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5759B2 (zh)
EP (3) EP4019286B1 (zh)
JP (1) JP6926467B2 (zh)
CN (1) CN110072709B (zh)
FI (1) FI3560731T3 (zh)
RU (1) RU2712396C1 (zh)
WO (1) WO201811651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7617A (zh) * 2019-12-19 2022-08-0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9787B2 (ja) * 2018-08-31 2022-08-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339132B2 (ja) 2019-11-14 2023-09-05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トラクション性能評価方法
JP7418206B2 (ja) 2019-12-26 2024-01-19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61112A (ja) * 2008-01-09 2009-07-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678722A (zh) * 2007-06-12 2010-03-2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0188778A (ja) * 2009-02-16 2010-09-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992658A (zh) * 2009-08-24 2011-03-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3049335A (ja) * 2011-08-30 2013-03-1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029526A (zh) * 2011-10-07 2013-04-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144502A (zh) * 2011-12-07 2013-06-1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203603A (zh) * 2012-03-14 2014-12-1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50202928A1 (en) * 2012-11-15 2015-07-23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5134576A (ja) * 2014-01-17 2015-07-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015290A1 (en) * 2013-07-12 2016-05-0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6573505A (zh) * 2014-08-11 2017-04-1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47441A1 (de) 1979-11-24 1981-06-04 Hoechst Ag, 6000 Frankfurt Azoverbindungen, verfahren zur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JPS5770834A (en) 1980-10-17 1982-05-01 Takara Shuzo Co Ltd Preparation of coenzyme q
DE3130574A1 (de) * 1981-08-01 1983-02-17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Reifen mit asymmetrischem laufflaechenprofil
JPH052269A (ja) 1991-06-26 1993-01-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JP3682269B2 (ja) * 2002-05-09 2005-08-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47284B2 (ja) * 2002-06-14 2008-09-1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65554B2 (ja) * 2007-09-18 2013-08-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12009003641B4 (de) * 2008-11-21 2018-05-30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JP5686955B2 (ja) 2009-04-24 2015-03-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RU2548308C1 (ru) 2011-03-28 2015-04-20 Бриджстоу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JP5018984B1 (ja) * 2011-05-12 2012-09-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87659B2 (ja) * 2011-11-14 2014-01-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27645B2 (ja) 2013-07-16 2015-12-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26714B2 (ja) * 2013-10-07 2016-05-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35410B2 (ja) 2014-06-06 2015-12-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84195B2 (ja) * 2014-11-27 2017-02-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57587B2 (ja) * 2015-04-10 2020-03-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09029B2 (ja) * 2015-04-20 2016-10-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11171B2 (ja) * 2016-06-27 2020-06-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8722A (zh) * 2007-06-12 2010-03-2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09161112A (ja) * 2008-01-09 2009-07-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188778A (ja) * 2009-02-16 2010-09-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992658A (zh) * 2009-08-24 2011-03-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3049335A (ja) * 2011-08-30 2013-03-1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029526A (zh) * 2011-10-07 2013-04-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144502A (zh) * 2011-12-07 2013-06-1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203603A (zh) * 2012-03-14 2014-12-1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50202928A1 (en) * 2012-11-15 2015-07-23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EP3015290A1 (en) * 2013-07-12 2016-05-0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5134576A (ja) * 2014-01-17 2015-07-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573505A (zh) * 2014-08-11 2017-04-1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7617A (zh) * 2019-12-19 2022-08-0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19286A1 (en) 2022-06-29
EP4019285B1 (en) 2024-05-01
CN110072709B (zh) 2021-08-06
EP4019286B1 (en) 2024-05-01
FI3560731T3 (fi) 2023-03-23
EP3560731B9 (en) 2023-03-08
EP3560731A4 (en) 2020-08-05
RU2712396C1 (ru) 2020-01-28
EP3560731B1 (en) 2023-01-04
WO2018116512A1 (ja) 2018-06-28
JP2018100065A (ja) 2018-06-28
EP4019285A1 (en) 2022-06-29
JP6926467B2 (ja) 2021-08-25
US20190322140A1 (en) 2019-10-24
EP3560731A1 (en) 2019-10-30
US11285759B2 (en)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3505B (zh) 充气轮胎
CN106457916B (zh) 充气轮胎
CN103101403B (zh) 充气轮胎
CN106794717B (zh) 充气轮胎
CN106183642B (zh) 充气轮胎
CN107933202B (zh) 充气轮胎
CN110072709A (zh) 充气轮胎
CN104768773B (zh) 充气轮胎
CN104955660B (zh) 充气轮胎
CN104768774B (zh) 充气轮胎
CN107107676B (zh) 充气轮胎
CN108602391A (zh) 充气轮胎
CN110382258A (zh) 充气轮胎
CN107206846B (zh) 充气轮胎
CN107206845A (zh) 充气轮胎
CN107107665B (zh) 充气轮胎
CN109219531A (zh) 充气轮胎
CN108602390A (zh) 充气轮胎
CN107848338A (zh) 充气轮胎
CN110536806A (zh) 充气轮胎
CN107709048A (zh) 充气轮胎
CN109070655A (zh) 充气轮胎
CN106457922A (zh) 充气轮胎
CN108501624A (zh) 充气轮胎
CN107000488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