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1509B - 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1509B
CN109641509B CN201780051601.7A CN201780051601A CN109641509B CN 109641509 B CN109641509 B CN 109641509B CN 201780051601 A CN201780051601 A CN 201780051601A CN 109641509 B CN109641509 B CN 1096415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troduction pipe
opening surface
air blowing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16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41509A (zh
Inventor
山田雄辅
须川晃秀
矢野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41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1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41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15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4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sprayed or atomised substances including air-liquid contact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5/00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Spray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charging the spray electrically; Apparatus for spra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other electric means
    • B05B5/025Discharge apparatus, e.g. electrostatic spray guns
    • B05B5/057Arrangements for discharg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without using a gun or nozz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3Dispensing or storing means for active compounds
    • A61L2209/134Distributing means, e.g. baffles, valves, manifolds, nozz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3Dispensing or storing means for active compounds
    • A61L2209/135Vaporisers for active compon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6Connections to a HVAC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71Air directing means, e.g. blades in an air 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通路(260)和放电装置(30),上述放电装置(30)用于产生有效成分(40)并且配置在送风通路(260)外。此外,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包括导入管(50),该导入管(50)的一端(51)与放电装置(30)相连接,另一端(52)配置在送风通路(260)内且用于将有效成分(40)向送风通路(260)内引导。导入管(50)在另一端(52)具有开口面(52a)。导入管(50)配置为,开口面(52a)与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预定点(C2)处的主流方向实质上平行。由此,提供能够简化结构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Description

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使含有有效成分的空气向送风装置外放出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包括安装于送风装置的放电装置。送风装置具有送风通路,该送风通路具有用于放出空气的吹出口。并且,送风装置将由放电装置产生的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引导。由此,使含有有效成分的空气向送风装置外放出。
放电装置配置在送风通路的外侧。在放电装置的内部具有作为送风机的风扇,该风扇用于将由放电装置产生的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引导。
利用风扇将由放电装置产生的有效成分加压为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内压以上。此时,导入管的一端与放电装置相连接,另一端配置在送风通路内。然后,经由导入管将由放电装置产生的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引导。由此,能够抑制放电装置暴露于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高温度的空气、低湿度的空气的情况。其结果,能够不受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的影响地利用放电装置来产生有效成分。
此外,在上述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中,将导入管的另一端侧沿着送风通路内的空气流路配置。并且,导入管的另一端侧的顶端开口配置为朝向吹出口侧。由此,使有效成分高效地乘着在送风通路内流动而自吹出口向送风装置外吹出的风从而将有效成分向送风装置外放出。
另外,提出了如下这种结构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使一端与放电装置相连接的导入管的另一端与形成于送风通路的弯曲部的内周侧相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2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构成为,利用在送风通路内的弯曲部的内周侧产生的负压来将由配置在送风通路外的放电装置生成的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诱导。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放电装置自身具备风扇。因此,放电装置大型化、成本增加。另外,也可能产生因风扇而导致的振动、异常噪声。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是利用局部性的负压产生部位来将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排出的结构。因此,导入管的连接位置受到限制,因此容易产生设计上的障碍。另外,在送风通路的空气吹出口设置有风向板等的情况下,负压部位会因风向板的间隔、角度而变化或消失。因此,也可能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负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3966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2763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使用放电装置内的加压用风扇并且不限制导入管的连接于送风通路的连接位置的前提下,将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导入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本发明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通路,其具有用于放出空气的吹出口;以及放电装置,其用于产生有效成分并且配置在送风通路外。此外,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具有导入管,该导入管的一端与放电装置相连接,并且另一端配置在送风通路内且用于将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引导。导入管在另一端具有开口面。并且,导入管配置为,在将另一端侧配置到所述送风通路内的状态下,开口面与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流的在开口面的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实质上平行。
采用该结构,能够省略放电装置内的风扇。另外,导入管的连接自由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配置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概略的图。
图3是表示从正面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吹出口而观察到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放电装置的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并不利用该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另外,在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中含有同样的构成要素。由此,以下对那些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共用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概略结构。
作为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以下以设置于车辆1的将静电雾化装置安装于车辆用空调装置而得到的装置为例进行说明。车辆用空调装置是送风装置的例子。静电雾化装置由放电部和液体供给部等形成,是放电装置的例子。静电雾化装置产生含有自由基的纳米尺寸的带电微粒水来作为有效成分。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空调装置10包括构成送风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20以及构成放电装置的静电雾化装置30等,该带放电装置的空调装置10设置于车辆1。
具体而言,带放电装置的空调装置10配置于划定车厢3的仪表板2的内部(车厢3的外侧)。
车辆用空调装置20包括壳体210,该壳体210具有吸入口211和1个以上的吹出口212。在吸入口211处将车辆用空调装置20外的空气向内部引入。使引入的空气含有后述的有效成分并在吹出口212处将空气向车辆用空调装置20外吹出。另外,使用例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来形成壳体210。
在壳体210的内部还包括空调部220和配管部230等。空调部220设置为与吸入口211连续,用于调整自吸入口211引入的空气的例如温度、湿度等。配管部230设置为与空调部220连续,在该配管部230的内部具有供被空调部220调整后的空气进行流动的送风通路260。
在空调部220的内部配置有鼓风机21、过滤器22以及蒸发器23等。鼓风机21用于产生作为送风对象的空气的流动。过滤器22用于将吸入的空气中的异物去除。蒸发器23用于对吸入的空气的温度等进行调整。另外,壳体210的吸入口211构成为能够利用切换部(未图示)以选择性地与车厢3外或车厢3内中的任一者相连通的方式进行切换。
配管部230进一步包括配管主体240和分支管250等,上述配管主体240设置为与空调部220连续,上述分支管250为1个以上并且设置为与配管主体240的下游侧连续。即,送风通路260由形成在配管主体240内的送风通路主体270和形成在各个分支管250内的分支通路280形成。并且,壳体210的吹出口212设于在各个分支管250内形成的分支通路280的下游侧。
也就是说,车辆用空调装置20以使各个吹出口212与车厢3相连通的状态配置于仪表板2的内部(车厢3的外侧)。
针对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空调装置20而言,首先对鼓风机21进行通电从而产生空气的流动。由此,将车厢3外或车厢3内的空气自壳体210的吸入口211向空调部220内引入。
使引入到空调部220内的空气通过过滤器22从而将空气中的异物去除。然后,将去除了异物后的空气导入蒸发器23从而进行温度等的调整。
将被蒸发器23调整了温度的空气(以下有时记作“调整空气”)向送风通路260内导入,并将其自壳体21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空气首先自空调部220向送风通路主体270内导入。所导入的调整空气经由送风通路主体270而向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导入。然后,导入到分支通路280内的调整空气经过分支通路280从而自设于下游侧的壳体21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另外,在壳体210的吹出口212安装有出风口部件24。出风口部件24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等形成为框状,安装于分支管250的下游端(吹出口212)。
出风口部件24具有例如多片的分隔壁25。
因此,在从正面观察吹出口212时,壳体210的吹出口212形成有由出风口部件24和分隔壁25划定的1个以上的开口部212a。也就是说,在从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吹出口212时,本实施方式的吹出口212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由分隔壁25划定的1个以上的开口部212a。
此外,分隔壁25包括用于对自吹出口212放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的风向调节板25a。
也就是说,在出风口部件24安装有例如多片(在图3中是4片)水平分隔壁25b和例如多片(在图3中是5片)风向调节板25a。具体而言,水平分隔壁25b在出风口部件24中配置为大致水平(包含水平)地延伸。风向调节板25a安装于分支通路280内(送风通路260内)的水平分隔壁25b的上游侧。此时,风向调节板25a以能够以大致铅垂(包含铅垂)地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分支通路280内。
也就是说,开口部212a由出风口部件24、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分隔壁25b以及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风向调节板25a划定。
利用杆27将各个风向调节板25a连结在一起。此时,在图3所示的5片风向调节板25a中的例如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中央的风向调节板25a设有捏手部26。捏手部26以能够以预定的行程沿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安装于风向调节板25a。
安装有捏手部26的风向调节板25a以及借助杆27而与该风向调节板25a相连结的风向调节板25a能与捏手部26的左右方向上的操作相联动地沿左右方向转动。由此,能对自壳体21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吹出的风的方向(风向)进行左右调整。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如图3所示,以借助捏手部26仅能够沿左右方向调整风的方向(风向)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分隔壁25b也能够以大致铅垂(包含铅垂)地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能够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对自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吹出的风的方向(风向)进行调整。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利用捏手部26仅能够沿上下方向对自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吹出的风的方向(风向)进行调整。
像以上那样地构成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带放电装置的空调装置10。
以下,使用图4说明作为带放电装置的空调装置10的放电装置的一个例子的静电雾化装置30的结构。另外,静电雾化装置30用于产生作为有效成分的带电微粒水40。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30至少由放电部310和帕尔贴单元320等形成。放电部310具有构成第1电极的放电极311和构成第2电极的相对电极312等。帕尔贴单元320具有冷却部330和散热部340,构成液体供给部。
放电部310的放电极311与帕尔贴单元320的冷却部330侧相连接,构成为随时利用放电部310的放电极311进行冷却。
另一方面,放电部310的相对电极312设于与帕尔贴单元320相连结的支承框350的顶端并且被支承框350保持。由此,放电部310的放电极311和相对电极312隔开预定间隔地固定于彼此相对的位置。另外,相对电极312不是必需的,若能对放电极311施加能产生放电的高电压就能够省略相对电极312。另外,除了收纳静电雾化装置30的壳体以外,也可以使带电去除板以与放电极311相对的方式配置。
帕尔贴单元320的冷却部330包括绝缘板331和冷却用绝缘板332等。绝缘板331由导热性较高的例如氧化铝、氮化铝等形成。冷却用绝缘板332由具备高导热性和高耐电性的例如氧化铝、氮化铝等形成。在绝缘板331的单面侧(图4的下侧)形成有电路331a。
另一方面,帕尔贴单元320的散热部340包括绝缘板341和散热板342等。绝缘板341由导热性较高的例如氧化铝、氮化铝等形成。散热板342由具有高导热性的例如铝等金属形成。在绝缘板341的单面侧(图4的上侧)形成有电路341a。另一方面,在散热板342的单面侧(图4的下侧)安装有1个以上的散热片342a。
冷却部330的电路331a与散热部340的电路341a以彼此面对的方式相对地配置。许多个例如BiTe系的热电元件360以排列设置的方式被夹持在相对的电路331a与电路341a之间。此时,彼此相邻的热电元件360均与两侧的电路331a、电路341a电连接。由此,经由帕尔贴输入引线370对彼此相邻的热电元件360进行通电,使热自冷却部330和散热部340中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移动。其结果,放电部310的放电极311被冷却,空气中的水蒸气等在放电极311上结露。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30中,如上所述,利用冷却侧的绝缘板331和冷却用绝缘板332形成冷却部330,利用散热侧的绝缘板341和散热板342形成散热部340。此外,构成为使热自冷却部330侧经由热电元件360向散热部340侧移动。由此,能够进行放电部310的冷却。
另外,放电装置30的支承框350由例如PBT树脂、聚碳酸酯、PPS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形成为具有两端贯通的开口部的筒状。
在支承框350的一端侧(帕尔贴单元320侧)的开口部的外周缘的整周突出设置有与散热板342相连结的连结用的凸缘部352。在支承框350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以下称为“雾排出口312a”)配置有通过例如嵌入成型等而一体成型的例如环状的相对电极312。
凸缘部352具有在周向上以等间隔贯通设置的1个以上的螺纹孔352a。并且,利用螺钉353借助螺纹孔352a将凸缘部352与散热板342的周缘部螺纹固定在一起。由此,将支承框350与帕尔贴单元320连结起来。另外,连结方法不限定于螺纹固定,例如也可以对支承框350朝向帕尔贴单元320进行加压并且利用例如热固化性粘接剂等进行粘接从而将两者连结在一起。
另外,支承框350包括自内周面朝向中心延伸设置的隔壁351。隔壁351将支承框350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放电空间S1和封闭空间S2这两部分。在隔壁351的中央具有以使放电空间S1与封闭空间S2相连通的方式贯通设置的连通孔351a。放电极311贯穿连通孔351a。
另外,放电部310的放电极311由导热性和导电性较高的例如铝、铜、钨、钛以及不锈钢等材料形成。
放电极311由主体部311a和被夹持部311c形成,上述主体部311a和被夹持部311c形成为圆柱状,上述被夹持部311c的直径比主体部311a的直径大。主体部311a形成为直径比隔壁351的连通孔351a的直径小(包含与连通孔351a的直径相同),在顶端(相对电极312侧)具有例如尖锐形状的放电极端部311b。被夹持部311c设于主体部311a的基端侧(帕尔贴单元320侧),形成为直径比隔壁351的连通孔351a的直径大。
将放电极311的主体部311a嵌合于隔壁351的连通孔351a。由此,将帕尔贴单元320与支承框350连结在一起。此时,放电极311的主体部311a的放电极端部311b侧配置在放电空间S1内,放电极311的被夹持部311c配置在封闭空间S2内。由此,放电极311的被夹持部311c被支承框350的隔壁351和帕尔贴单元320的冷却用绝缘板332夹着。其结果,将放电极311的被夹持部311c按压于帕尔贴单元320的冷却部330侧,被夹持部311c和冷却部330成为连接在一起的状态。
也就是说,支承框350作为将帕尔贴单元320的冷却部330和放电极311固定为连接状态的夹持构件而发挥功能。同时,支承框350也作为以不使水分进入帕尔贴单元320内部的电路331a、电路341a、热电元件360的方式保持为封闭状态的封闭构件而发挥功能。
此时,利用由例如环氧树脂形成的封闭树脂390来封闭帕尔贴单元320的冷却用绝缘板332与隔壁351之间以及隔壁351的上表面。由此,更可靠地封闭帕尔贴单元320的内部。另外,由封闭树脂390实现的封闭不像图4所示那样限定于支承框350与冷却用绝缘板332之间、支承框350与放电极311之间。例如,也可以以填充至帕尔贴单元320的内部从而进行封闭的方式设置封闭树脂390。
另外,放电极311的主体部311a在支承框350的放电空间S1内与高压引线381的一端侧相连接。另一方面,高压引线381的另一端侧向支承框350外引出而与高电压施加部380相连接。使用例如不锈钢、铜等金属或导电性塑料等来形成高压引线381。此外,借助高压引线381而与放电极311电连接的高电压施加部380电连接于在支承框350的上方配置的相对电极312。由此,能在放电极311与相对电极312之间施加由高电压施加部380产生的高电压。其结果,能够在放电极311与相对电极312之间引起用于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
像以上那样地构成作为带放电装置的空调装置10的放电装置的一个例子的静电雾化装置30。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静电雾化装置30的动作和作用。
首先,在上述结构的静电雾化装置30中,借助帕尔贴输入引线370对因支承框350与散热板342的连结而处于封闭状态的热电元件360进行通电。通过通电从而在各个热电元件360内产生朝同一个方向的热的移动。并且,在热移动的作用下,借助与热电元件360的冷却侧相连接的冷却部330对放电极311进行冷却。由此,在支承框350的放电空间S1内,放电极311的周围的空气被冷却。其结果,空气中的水蒸气等水分因结露等而液化,在放电极311的表面生成水。
接着,在放电极311的特别是放电极端部311b生成水,并且在保持有该水的状态下利用高电压施加部380对放电极311与相对电极312之间施加高电压。此时,高电压施加部380以放电极311的放电极端部311b侧成为负电极而使电荷集中的方式施加高电压。由此,保持于放电极端部311b的水接受较大的能量而反复进行瑞利分裂。其结果,产生作为上述的有效成分的大量的纳米尺寸的带电微粒水40。所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朝向与放电极311相对的相对电极312移动。然后,带电微粒水40通过雾排出口312a而向静电雾化装置30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车厢3内)放出。
另外,在利用静电雾化装置30而生成的带电微粒水40中含有例如超氧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这样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具有例如除臭,抑制病毒和霉菌以及过敏物质去活化等的效果。因此,若向车厢3内放出例如含有自由基的带电微粒水40,则能够进行车厢3内的空气中的臭味成分、附着于车厢3内的壁面、座位等的臭味成分的除臭。此外,还能够对附着于人的衣服而被带入车厢3内的花粉等过敏原进行抑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放电装置,以静电雾化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放电装置,也可以使用将构成液体供给部的帕尔贴单元省略并且不产生带电微粒水而是产生负离子或/和正离子等空气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在该情况下,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羟基自由基等。由此,能够起到与上述的静电雾化装置30大致同样的效果。
静电雾化装置30像以上那样地进行动作,产生上述作用及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构成为,使包含由上述的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在内的空气自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中的至少1条分支通路28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在该情况下,考虑是将静电雾化装置30配置在分支通路280内的结构。也就是说,考虑是如下结构,由配置在分支通路280内的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带电微粒水40,并使带电微粒水40乘着分支通路280内的空气流R1(参照图5)。由此,使带电微粒水40向车厢3内扩散。
但是,在将静电雾化装置30配置到包括蒸发器23、鼓风机21等设备在内的车辆用空调装置20的送风通路260内时,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被空调部220调整后的空气(高温度的空气和/或低湿度的空气)。当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调整后的空气时,为了进行静电雾化而向放电极311供给的水有时会在调整后的空气的作用下蒸发。因此,水的由放电而实现的静电雾化有时会受到阻碍。
在静电雾化装置30中,对放电极311进行冷却从而使空气中的水分结露,在放电极311上生成静电雾化所需的水。也就是说,上述类型的静电雾化装置30在不需要补充水这一点上可用性优异。但是,如上所述,在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调整后的空气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在放电极上稳定地生成结露水的可能性。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中,将静电雾化装置30配置于送风通路260的外部,即配置于配管部230的外部。由此,对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调整后的高温度的空气、低湿度的空气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静电雾化装置30能够不受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调整后的空气的影响地高效地生成带电微粒水40。
以下,使用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静电雾化装置30的特别是导入管50的配置关系。
图5是示意地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下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30借助导入管50连接于分支通路280(送风通路260)内。具体而言,导入管50的一端51与在构成配管部230的例如1个分支管250的外部配置的静电雾化装置30相连接。另一方面,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通过分支管250而配置于在分支管250的内部构成的分支通路280(送风通路260)内。由此,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导。另外,使用例如聚丙烯等树脂来形成导入管50。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导入管50包括主体部510、连接部520以及喷嘴部530等。连接部52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一端侧连续,并且借助导入管50的一端51连接于静电雾化装置30。喷嘴部53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另一端侧连续,并且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即喷嘴部530的顶端部插入在分支通路280内。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雾化装置30、主体部510、连接部520以及喷嘴部530沿着例如与分支管250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形成为直线状。在喷嘴部530的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顶端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形成有开口面52a。也就是说,在将喷嘴部530插入到分支通路280内时,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配置为自划定分支通路280的分支管250的壁部朝向分支通路280内突出。另外,不必特别地将静电雾化装置30、主体部510、连接部520以及喷嘴部530配置在一条直线上。
另外,通过将喷嘴部530插入到分支通路280内,从而将导入管50内的空气经由开口面52a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导。此时,喷嘴部530的顶端侧(开口面52a侧)配置为朝向分支通路280内呈直线状突出。由此,针对喷嘴部530而言,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形成有突出部531,该突出部531自划定分支通路280的分支管250的壁部朝向分支通路280内呈直线状突出。
利用以上说明的配置结构,能够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更高效地导入到分支通路280内。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配置为,在将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配置到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喷嘴部530的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箭头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面52a的表面形成为沿着与导入管50的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在导入管50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正交的状态下将直线状的喷嘴部530插入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由此,配置为,在将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配置到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开口面52a的表面和直线部251的延伸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此时,在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流动的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成为直线部251的延伸方向。因此,喷嘴部530(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另外,在自与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正交的方向将直线状的喷嘴部530插入的情况下,空气流R1在开口面52a的表面上的所有的点处的主流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向。因此,能够将开口面52a内的任意的点设定为开口面52a的预定点。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中心轴线C1与开口面52a的交点)设定为开口面52a的预定点。
此时,导入管50的突出部531以相对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在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正交的状态配置。由此,开口面52a与分支管250的切平面M1大致平行(包含平行)地配置。
另外,能够利用能进行弹性变形的材料来形成导入管50,但优选至少喷嘴部530由具有刚性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防止与空气流R1的流动的方向正交地配置的喷嘴部530的变形。其结果,能够抑制喷嘴部530的开口面52a偏离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大致平行(包含平行)的状态。
像以上那样地将与静电雾化装置30相连接的导入管50配置到送风通路260内,从而向送风通路260内导入带电微粒水40。
针对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空调装置20而言,首先对鼓风机21进行通电从而产生空气的流动。由此,将车厢3外或车厢3内的空气自壳体210的吸入口211向空调部220内引入。
使引入到空调部220内的空气通过过滤器22从而将空气中的异物去除。然后,将去除了异物后的空气导入蒸发器23从而进行温度等的调整。
将被蒸发器23调整了温度后的空气(具有粘性的调整完毕的空气)自空调部220向送风通路主体270内导入。所导入的空气经由送风通路主体270而向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导入。导入到分支通路280内的空气经由分支通路280而自设于下游侧的壳体21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此时,在导入管50的位于分支通路280内的另一端52侧的开口面52a处,导入管50内的空气与在分支通路280内通过的空气(具有粘性的调整完毕的空气)接触。由此,调整完毕的空气与导入管50内的空气接触,在两空气间产生摩擦力。其结果,导入管50内的空气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被调整完毕的空气拖带,逐渐被诱导向分支通路280内。
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如上所述,设置为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大致平行(平行)。因此,在开口面52a处,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与导入管50内的空气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较大。通常,作用于上述空气间的摩擦力与流动的分支通路280内的空气的风速相应地增减。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支通路280内的中央(中心部)流动的空气的风速最大,因此摩擦力也最大。于是,将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配置于分支通路280的中心部。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后述的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7中也是,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的风速较快的、例如弯曲部的内侧、狭小部等的风路处摩擦力较大。于是,将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配置于风速较快的例如弯曲部的内侧、狭小部等的风路。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并且,当上述摩擦力增大时,导入管50内的空气易于被诱导到分支通路280内。因此,导入管50内的空气逐渐被诱导到分支通路280内。由此,易于产生自与导入管50相连接的静电雾化装置30内朝向分支通路280去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使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更高效地向分支通路280内流入。
也就是说,将导入管50内的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空气诱导从而使其与在分支通路280流动的调整完毕的空气合流。然后,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调整完毕的空气经由设置于吹出口212的风向调节板25a而向车辆用空调装置20外扩散。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调整完毕的空气向车厢3内扩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静电雾化装置30和导入管50配置于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中的1条分支通路28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静电雾化装置30和导入管50配置于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的各分支通路280,从而自各个吹出口212将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调整完毕的空气放出。由此,能够使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自各个吹出口212放出。其结果,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上述的除臭等的由带电微粒水40实现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包括送风通路260和静电雾化装置30,上述送风通路260具有用于放出空气的吹出口212,上述静电雾化装置30用于产生作为有效成分的带电微粒水40并且配置在送风通路260外。此外,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包括导入管50,该导入管50的一端51与静电雾化装置30相连接,并且另一端52配置在送风通路260内且用于将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导。导入管50在另一端52侧具有开口面52a。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配置为,在其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相当于开口面52a的预定点的中心点C2处的主流方向实质上平行。
采用该结构,能够增大在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处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与导入管50内的空气的在接触时所产生的摩擦力。由此,易于将与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接触的导入管50内的空气向分支通路280内诱导。其结果,导入管50内的空气逐渐被诱导到分支通路280内。因此,易于产生自与导入管50相连接的静电雾化装置30内朝向分支通路280去的空气的流动。
也就是说,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能够使作为放电装置的例子的静电雾化装置30所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更高效地向分支通路280内流入。
另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而言,使被空调部220调整了温度、湿度后的具有粘性的空气与导入管50内的空气相接触。因此,在上述接触的作用下,产生于两空气间的摩擦力更大。由此,更易于将与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相接触的导入管50内的空气向分支通路280内诱导。
也就是说,利用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的粘性从而将导入管50内的空气向分支通路280内诱导。由此,不必在静电雾化装置30自身设置用于强制性地送出带电微粒水40的送风部。其结果,能够简化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的结构,并且实现低成本化。
当然,针对本实施方式而言,也可以在静电雾化装置30自身追加例如风扇等送风部。但是,送风部的追加可能导致例如振动、异常噪声等的产生。另外,存在装置大型化、成本增加的问题。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形成为对静电雾化装置30自身的送风部进行省略的结构。由此,能够减少因送风部而导致的振动、异常噪声等的产生。此外,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成本的增加。
此外,在利用上述的空气的粘性来对导入管50内的空气进行诱导时,不必利用在构成送风通路260的分支通路280内产生的局部且不稳定的负压来进行诱导。因此,能够将导入管50内的空气更可靠地向分支通路280内导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还同时利用在分支通路280内产生的负压来将导入管50内的空气向分支通路280内导入的结构。
另外,在仅利用上述负压的情况下,导入管50的设置位置限定于产生负压的部位,因此不优选。另外,如图5所示,在吹出口212附近配置有风向调节板25a的情况下,产生负压的部位会根据风向调节板25a的位置而变化或消失。因此存在无法利用负压的问题,因此不优选。
另一方面,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能够不依赖于在分支通路280内产生的负压地将导入管50内的空气向分支通路280内导入。因此,能够更自由地设定导入管50的设置位置。此外,即使在因风向调节板25a的影响而无法产生负压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摩擦力更可靠地将导入管50内的空气向分支通路280内导入。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的导入管50在另一端52侧具有突出部531,该突出部531自划定分支通路280的分支管250的壁部朝向分支通路280内呈直线状突出。突出部531以相对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在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正交的状态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的延伸方向(沿着上述切平面M1的方向)偏离空气流R1在作为开口面52a的预定点的中心点C2处的主流方向。也就是说,能够更容易地将开口面52a的延伸方向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配置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特别是说明分支管250与静电雾化装置30的导入管50的配置关系。
图6是示意地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使用静电雾化装置30作为放电装置。并且,使包含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有效成分在内的空气自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中的至少1条分支通路28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也就是说,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作为有效成分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入。然后,使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空气自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具体而言,与实施方式1同样,将静电雾化装置30配置在送风通路260的外部。由此,抑制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高温度的空气、低湿度的空气的情况。
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30而言,如图6所示,导入管50的一端51与在构成配管部230的例如1条分支管250的外部配置的静电雾化装置30相连接。另一方面,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配置在分支通路280(送风通路260)内。由此,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导。
具体而言,导入管50包括主体部510、连接部520以及喷嘴部530等。连接部52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一端侧连续,并且借助导入管50的一端51连接于静电雾化装置30。喷嘴部53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另一端侧连续,并且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即喷嘴部530的顶端部插入在分支通路280内。
此时,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形成为直线状。在喷嘴部530的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顶端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形成有开口面52a。此外,喷嘴部530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形成有突出部531,该突出部531自划定分支通路280的分支管250的壁部朝向分支通路280内呈直线状突出。
另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而言,也是配置为,在将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箭头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此时,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配置为使开口面52a相对于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以角度θ1倾斜。也就是说,在使导入管50的中心轴线C1相对于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的延伸方向以角度θ1倾斜的状态下,将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插入到分支管250内。
具体而言,以喷嘴部530的根部侧(静电雾化装置30侧)成为上游侧,顶端侧(开口面52a侧)成为下游侧的状态将喷嘴部530插入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由此,能够在将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将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与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的延伸方向配置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此时,在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流动的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成为直线部251的延伸方向。因此,以角度θ1倾斜的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另外,在将喷嘴部530以相对于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以角度θ1倾斜的状态插入的情况下,空气流R1在开口面52a的表面上的所有的点处的主流方向成为同一个方向。因此,能够将开口面52a内的任意的点设定为开口面52a的预定点。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也是将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中心轴线C1与开口面52a的交点)设定为开口面52a的预定点。
此时,将导入管50的突出部531以如下状态配置:相对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在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而言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以角度θ1向下游侧倾斜。由此,开口面52a配置为与分支管250的切平面M1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由此,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配置结构而言,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的导入管50在另一端52侧具有突出部531,该突出部531自划定分支通路280的分支管250的壁部朝向分支通路280内呈直线状突出。突出部531以如下的状态配置:相对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在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而言另一端52以预定的角度θ1向下游侧倾斜。由此,能够抑制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的延伸方向(沿着上述切平面M1的方向)偏离空气流R1在作为开口面52a的预定点的中心点C2处的主流方向。也就是说,能够更容易地将开口面52a的延伸方向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配置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另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而言,以另一端52侧成为下游侧的方式将导入管50的突出部531倾斜地配置。由此,能够使导入管50内的空气流路的主流方向(中心轴线C1方向)接近分支通路280内的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因此,能够利用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对导入管50内的空气更顺利地进行诱导从而将其向分支通路280内导入。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特别是说明分支管250与静电雾化装置30的导入管50的配置关系。
图7是示意地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与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同样,使用静电雾化装置30作为放电装置。并且,使包含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有效成分在内的空气自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中的至少1条分支通路28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也就是说,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作为有效成分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入。然后,使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空气自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具体而言,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将静电雾化装置30配置在送风通路260的外部。由此,抑制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高温度的空气、低湿度的空气的情况。
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30而言,如图7所示,导入管50的一端51与在构成配管部230的例如1条分支管250的外部配置的静电雾化装置30相连接。另一方面,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配置在分支通路280(送风通路260)内。由此,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导。
具体而言,导入管50包括主体部510、连接部520以及喷嘴部530等。连接部52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一端侧连续,并且借助导入管50的一端51连接于静电雾化装置30。喷嘴部53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另一端侧连续,并且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即喷嘴部530的顶端部插入在分支通路280内。
此时,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直线状。在喷嘴部530的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顶端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形成有开口面52a。此外,喷嘴部530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形成有突出部531,该突出部531自划定分支通路280的分支管250的壁部朝向分支通路280内呈直线状突出。
另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而言,也是配置为,在将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箭头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此时,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分支管250形成为弯曲的形状。具体而言,分支管250包括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51、沿与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51以及将直线部251、252平滑地连结起来的弯曲部252。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的内侧的壁部和外侧的壁部构成为以导入管50的中心C3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开口面52a设置为沿着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延伸。喷嘴部530插入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此时,突出部531配置为中心轴线C1相对于内表面250a的在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正交。由此,在将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配置为与切平面M1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也就是说,突出部531以相对于内表面250a的在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正交的状态配置。由此,开口面52a与分支管250的切平面M1配置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此时,在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流动的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沿弯曲部252弯曲。因此,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中心轴线C1与开口面52a的交点)处的主流方向成为在中心点C2上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中心点C2处的切线方向。
另外,上述切线是包含于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上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中心点C2处的切平面M2的线。因此,开口面52a与切平面M2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在将喷嘴部530插入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时,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配置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由此,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配置结构而言,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将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的导入管50的预定点设为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因此,即使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空气流R1是弯曲地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开口面52a的整体配置为大致沿着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若例如将预定点设定于开口面52a的上游端侧,则在空气流R1弯曲地流动的情况下,在开口面52a的下游端处,实际的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与开口面52a的延伸方向背离。因此,开口面52a的表面整体没有沿着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延伸。同样地,在将预定点设定于开口面52a的下游端侧的情况下,也无法使开口面52a的表面整体沿着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延伸。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预定点设定于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由此,能够使开口面52a的延伸方向与实际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上游端、下游端处的主流方向的背离量比较小。也就是说,即使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空气流R1是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开口面52a的表面整体配置为大致沿着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延伸。由此,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空气与导入管50内的空气的在开口面52a的表面上的各点处的摩擦力更大。其结果,能够使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更高效地向送风通路260内流入。
(实施方式4)
以下,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特别是说明分支管250与静电雾化装置30的导入管50的配置关系。
图8是示意地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另外,本实施方式4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使用静电雾化装置30作为放电装置。并且,使包含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有效成分在内的空气自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中的至少1条分支通路28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也就是说,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作为有效成分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入。然后,使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空气自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具体而言,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将静电雾化装置30配置在送风通路260的外部。由此,抑制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高温度的空气、低湿度的空气的情况。
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30而言,如图8所示,导入管50的一端51与在构成配管部230的例如1条分支管250的外部配置的静电雾化装置30相连接。另一方面,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配置在分支通路280(送风通路260)内。由此,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导。
具体而言,导入管50包括主体部510、连接部520以及喷嘴部530等。连接部52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一端侧连续,并且借助导入管50的一端51连接于静电雾化装置30。喷嘴部53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另一端侧连续,并且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即喷嘴部530的顶端部插入在分支通路280内。
此时,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直线状。在喷嘴部530的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顶端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形成有开口面52a。此外,喷嘴部530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形成有突出部531,该突出部531自划定分支通路280的分支管250的壁部朝向分支通路280内呈直线状突出。
另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而言,也是配置为,在将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箭头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分支通路280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形成为弯曲的形状。也就是说,分支管250包括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51、沿与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51以及将直线部251、252平滑地连结起来的弯曲部252。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的内侧的壁部和外侧的壁部构成为以导入管50的中心C3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与实施方式2同样,配置为,开口面52a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喷嘴部530以沿着与直线C4上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倾斜的状态插入在分支管250内,该直线C4自中心C3朝向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沿径向延伸。这里,将喷嘴部530倾斜地插入于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的状态是指,在将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相对于将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与中心C3连结起来的直线C4倾斜。
另外,也可以不在自上述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倾斜的状态下,而是在自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倾斜的状态下将喷嘴部530插入。在该情况下,也优选以导入管50(喷嘴部530)的开口面52a配置在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内的方式将喷嘴部530插入。
此时,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在延伸方向上形成为相对于与喷嘴部530的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倾斜。并且,喷嘴部530以倾斜的状态插入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由此,配置为,导入管50开口面52a与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上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中心点C2处的切平面M2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也就是说,配置为,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由此,在将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开口面52a与内表面250a的在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交点P1是将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以及中心C3连结起来的直线C4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
此时,与实施方式2同样,以喷嘴部530的根部侧(静电雾化装置30侧)成为上游侧,顶端侧(开口面52a侧)成为下游侧的状态将喷嘴部530插入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
由此,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配置结构而言,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方式5)
以下,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特别是说明分支管250与静电雾化装置30的导入管50的配置关系。
图9是示意地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使用静电雾化装置30作为放电装置。并且,使包含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有效成分在内的空气自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中的至少1条分支通路28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也就是说,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作为有效成分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入。然后,使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空气自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具体而言,与各实施方式同样,将静电雾化装置30配置在送风通路260的外部。由此,抑制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高温度的空气、低湿度的空气的情况。
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30而言,如图9所示,导入管50的一端51与在构成配管部230的例如1条分支管250的外部配置的静电雾化装置30相连接。另一方面,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配置在分支通路280(送风通路260)内。由此,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导。
具体而言,导入管50包括主体部510、连接部520以及喷嘴部530等。连接部52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一端侧连续,并且借助导入管50的一端51连接于静电雾化装置30。喷嘴部53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另一端侧连续,并且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即喷嘴部530的顶端部插入在分支通路280内。
此时,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直线状。在喷嘴部530的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顶端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形成有开口面52a。此外,喷嘴部530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形成有突出部531,该突出部531自划定分支通路280的分支管250的壁部朝向分支通路280内呈直线状突出。
另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而言,也是配置为,在将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箭头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此时,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分支通路280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形成为弯曲的形状。具体而言,分支管250包括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51、沿与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51以及将直线部251、252平滑地连结起来的弯曲部25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分支管250的弯曲部252具有狭小部253,该狭小部253的沿着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正交的面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流路截面积较小。具体而言,在弯曲部252的内侧的壁部形成自实施方式3所示的弯曲部252的内侧的壁部朝向外侧(分支通路280侧)突出的突部254。由此,将狭小部253形成于弯曲部252。
此时,狭小部253形成为,分支通路280的流路截面积随着自上游侧朝向突部254的顶点254a去而曲线性地逐渐减小。并且,分支通路280的在狭小部253处的流路截面积在突部254的顶点254a处成为最小。之后,狭小部253形成为随着自突部254的顶点254a朝向下游侧去而曲线性地逐渐增大。并且最终狭小部253的流路截面积成为与直线部251的流路截面积相同。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分支管250在弯曲部252处具有狭小部253,该狭小部253具有流路截面积成为最小的最小部253a。另外,与本实施方式的分支管250不同,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沿着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正交的面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流路截面积大致恒定的分支通路28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与实施方式1、3同样,开口面52a设置为沿着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喷嘴部530插入分支管250的狭小部253。此时,配置为,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成为突部254的顶点254a。
此外,突出部531配置为,中心轴线C1相对于内表面250a的在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正交。此时,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形成为与中心轴线C1正交。因此,在自突部254的顶点254a将喷嘴部530插入时,开口面52a和在中心点C2上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中心点C2处的切平面M2配置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也就是说,配置为,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和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箭头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平行)。由此,开口面52a配置为与内表面250a的在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大致平行(包含平行),该交点P1是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
如上所述,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配置结构而言,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也就是说,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10而言,在送风通路260具有狭小部253,该狭小部253的沿着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正交的面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流路截面积较小。并且,将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配置在狭小部253内。
由此,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配置于送风通路260内的流速比较快的区域。因此,在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处,因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空气与导入管50内的空气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更大。其结果,能够更多地诱导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从而使带电微粒水40更高效地向送风通路260内流入。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狭小部253具有流路截面积成为最小的最小部253a。并且,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配置在狭小部253的最小部253a内。由此,开口面52a配置于送风通路260内的流速最快的区域。因此,在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处,因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空气与导入管50内的空气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更进一步地增大。其结果,能够更多地诱导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从而使带电微粒水40更高效地向送风通路260内流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导入管50的中心轴线C1配置为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切平面M1正交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同样,将喷嘴部530在以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的根部侧成为上游侧,顶端侧(开口面52a侧)成为下游侧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插入于分支管250。由此,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6)
以下,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特别是说明分支管250与静电雾化装置30的导入管50的配置关系。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另外,本实施方式6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使用静电雾化装置30作为放电装置。并且,使包含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有效成分在内的空气自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中的至少1条分支通路28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也就是说,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作为有效成分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入。然后,使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空气自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具体而言,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将静电雾化装置30配置在送风通路260的外部。由此,抑制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高温度的空气、低湿度的空气的情况。
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30而言,如图10所示,导入管50的一端51与在构成配管部230的例如1条分支管250的外部配置的静电雾化装置30相连接。另一方面,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配置在分支通路280(送风通路260)内。由此,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导。
具体而言,导入管50包括主体部510、连接部520以及喷嘴部530等。连接部52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一端侧连续,并且借助导入管50的一端51连接于静电雾化装置30。喷嘴部530设置为与主体部510的另一端侧连续,并且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即喷嘴部530的顶端部插入在分支通路280内。
此时,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直线状。在喷嘴部530的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顶端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形成有开口面52a。此外,喷嘴部530在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形成有突出部531,该突出部531自划定分支通路280的分支管250的壁部朝向分支通路280内呈直线状突出。
另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而言,也是配置为,在将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箭头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此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分支管250而言,如图10所示,在呈直线状延伸的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具有狭小部253。狭小部253形成为沿着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正交的面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流路截面积较小。具体而言,在直线部251的一侧(与供导入管50插入的一侧相反的那一侧)的壁部形成朝向分支通路280侧突出的突部254。由此,将狭小部253形成于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
此时,狭小部253形成为,分支通路280的流路截面积随着自上游侧朝向突部254的顶点254a去而曲线性地逐渐减小。并且,分支通路280的在狭小部253处的流路截面积在突部254的顶点254a处成为最小。之后,狭小部253形成为随着自突部254的顶点254a朝向下游侧去而曲线性地逐渐增大。并且最终狭小部253的流路截面积成为与通常的直线部251的流路截面积相同。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分支管250具有狭小部253,该狭小部253具有流路截面积成为最小的最小部253a。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开口面52a设置为沿着与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喷嘴部530插入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此时,突出部531配置为中心轴线C1相对于内表面250a的在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正交。由此,在将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配置为与切平面M1大致平行(包含平行)。也就是说,喷嘴部530的突出部531以相对于内表面250a的在突出部531的中心轴线C1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交点P1处的切平面M1正交的状态配置。由此,将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和切平面M1配置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配置在最小部253a内。
也就是说,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配置结构而言,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导入管50的中心轴线C1配置为与分支管250的内表面250a的切平面M1正交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同样,将喷嘴部530在以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的根部侧成为上游侧,顶端侧(开口面52a侧)成为下游侧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插入于分支管250。由此,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7)
以下,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特别是说明分支管250与静电雾化装置30的导入管50的配置关系。
图11是示意地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配置于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另外,本实施方式7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与上述实施方式6同样,使用静电雾化装置30作为放电装置。并且,使包含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有效成分在内的空气自分支为1条以上的分支通路280中的至少1条分支通路280的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也就是说,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作为有效成分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入。然后,使含有带电微粒水40的空气自吹出口212向车厢3内放出。
具体而言,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将静电雾化装置30配置在送风通路260的外部。由此,抑制静电雾化装置30暴露于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高温度的空气、低湿度的空气的情况。
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30而言,如图11所示,导入管50的一端51与在构成配管部230的例如1条分支管250的外部配置的静电雾化装置30相连接。另一方面,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配置在分支通路280(送风通路260)内。由此,将由静电雾化装置30产生的带电微粒水40向分支通路280内引导。
另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而言,也是配置为,在将另一端52侧配置于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开口面52a与在分支通路280内流动的空气流R1的在开口面52a的中心点C2(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箭头方向)成为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此外,针对本实施方式7的分支管250而言,与实施方式6同样,如图11所示,在呈直线状延伸的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具有狭小部253。狭小部253形成为沿着与空气流R1的主流方向正交的面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流路截面积较小。具体而言,在直线部251的一侧(与供导入管50插入的一侧相反的那一侧)的壁部形成朝向分支通路280侧突出的突部254。由此,将狭小部253形成于分支管250的直线部251。
此时,狭小部253形成为,分支通路280的流路截面积随着自上游侧朝向突部254的顶点254a去而曲线性地逐渐减小。并且,分支通路280的在狭小部253处的流路截面积在突部254的顶点254a处成为最小。之后,狭小部253形成为随着自突部254的顶点254a朝向下游侧去而曲线性地逐渐增大。并且最终狭小部253的流路截面积成为与通常的直线部251的流路截面积相同。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分支管250具有狭小部253,该狭小部253具有流路截面积成为最小的最小部253a。
并且,在将导入管50的另一端52侧配置在分支通路280内的状态下,导入管50的开口面52a配置在狭小部253的最小部253a内。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具有倾斜部532,该倾斜部532的外径随着自开口面52a侧朝向一端51侧去而扩大。倾斜部532形成于导入管50的至少配置在送风通路260内的部位。具体而言,在导入管50的喷嘴部530的整体形成有倾斜部532,该倾斜部532的外径随着自开口面52a侧朝向一端51侧去而扩大。
由此,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配置结构而言,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的至少配置在送风通路260内的部位(相当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的喷嘴部)具有倾斜部532,该倾斜部532的外径随着自开口面52a侧朝向一端51侧去而扩大。倾斜部532抑制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急剧地变化的情况。也就是说,通过使空气沿倾斜部532流动,从而防止空气的流动与导入管50正面(垂直地)碰撞,从而抑制急剧的变化。由此,能够减小在送风通路260内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耗。其结果,能够减小对送风装置、特别是对用于产生空气流R1的主流的鼓风机21施加的负荷。
此外,通过减小鼓风机21的负荷,从而能够降低鼓风机21所要求的输出。由此,能够实现鼓风机21的小型化、低成本化。
另外,通过形成倾斜部532,从而易于将导入管50插入送风通路260内。因此,安装导入管50时等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自不必说,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管50的倾斜部532结构应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将其形成为用于向送风通路260内将导入管50插入的结构。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以将静电雾化装置安装于车辆用空调装置而成的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静电雾化装置安装于除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外的送风装置而得到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将静电雾化装置安装于家用和住宅等领域的送风装置而得到的结构。此外,也能够是将除静电雾化装置以外的放电装置安装于家用、车载以及住宅等领域的送风装置而得到的结构。另外,针对送风装置、放电装置而言,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导入管、送风通路以及其他细节部件的规格(形状、大小以及布局等),但能够恰当地进行变更是不言而喻的。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通路,其具有用于放出空气的吹出口;以及放电装置,其用于产生有效成分并且配置在送风通路外。此外,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具有导入管,该导入管的一端与放电装置相连接,并且另一端配置在送风通路内且用于将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引导。导入管在另一端具有开口面。并且,导入管配置为,在将另一端侧配置到送风通路内的状态下,开口面与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流的在开口面的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实质上平行。
采用该结构,能够在导入管的开口面处增大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与导入管内的空气在接触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易于将与导入管的开口面接触的导入管内的空气向送风通路内诱导。因此,与导入管的开口面接触的导入管内的空气逐渐被诱导向送风通路内。由此,在与导入管相连接的放电装置内也易于产生朝向送风通路去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不在放电装置配置风扇就能够将由放电装置产生的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导入。此外,能够在送风通路的任意的位置配置导入管而将有效成分向送风通路内导入。
另外,针对本发明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而言,也可以是,将预定点设定于开口面的中心点。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空气流沿着送风通路内弯曲地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导入管的开口面的整个面大致沿着空气流的主流方向延伸。
例如,在将预定点设定于开口面的上游端侧的情况下,若空气流沿着送风通路弯曲地流动,则在开口面的下游端处开口面的延伸方向与实际的空气流的主流方向背离。因此,无法使导入管的开口面的整个面沿着空气流的主流方向延伸。另外,将预定点设为开口面的下游端的情况也是同样的。由此,用于对导入管内的空气进行诱导的摩擦力减小。
于是,像上述那样地将预定点设定于开口面的中心点。由此,能够使导入管的开口面的延伸方向与实际的空气流的在开口面的上游端、下游端处的主流方向的背离量较小。因此,能够使导入管的开口面的整个面大致沿着空气流的主流方向延伸。由此,两空气间在开口面的各点处的摩擦力更大。其结果,能够使由放电装置产生的有效成分更高效地向送风通路内流入。
另外,针对本发明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而言,也可以是,导入管在另一端侧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自划定送风通路的壁部朝向送风通路内呈直线状突出。并且,突出部以相对于壁部的内表面的在突出部的中心轴线与内表面的交点处的切平面正交的状态配置。
此外,针对本发明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而言,也可以是,将突出部配置为相对于壁部的内表面的在突出部的中心轴线与内表面的交点处的切平面而言以另一端成为送风通路的下游侧的方式倾斜的状态。
采用上述的结构,在将导入管配置于送风通路内时,能够抑制开口面在开口面的延伸方向上的预定点处的方向偏离空气流的主流方向。也就是说,能够更容易地使开口面的延伸方向与空气流在开口面的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另外,针对本发明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而言,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送风通路具有狭小部,该狭小部的沿着与空气流的主流方向正交的面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流路截面积较小,开口面配置在狭小部内。
采用该结构,将导入管的开口面配置于送风通路内的流速较快的区域。因此,能够在导入管的开口面处进一步增大因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与导入管内的空气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由此,能够使由放电装置产生的有效成分更高效地向送风通路内流入。
另外,针对本发明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而言,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狭小部具有流路截面积最小的最小部,将开口面配置在最小部内。
采用该结构,导入管的开口面配置于送风通路内的流速最快的区域。因此,能够在导入管的开口面处更进一步地增大因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与导入管内的空气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其结果,能够使由放电装置产生的有效成分更高效地向送风通路内流入。
另外,针对本发明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而言,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导入管的至少配置在送风通路内的部位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的外径随着自开口面侧朝向一端侧去而扩大。
采用该结构,能够抑制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急剧的变化。由此,能够减小在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耗。其结果,能够减小施加于送风装置的负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在希望简化结构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等的领域内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2、仪表板;3、车厢;10、带放电装置的空调装置(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20、车辆用空调装置(送风装置);21、鼓风机;22、过滤器;23、蒸发器;24、出风口部件;25、分隔壁;25a、风向调节板;25b、水平分隔壁;26、捏手部;27、杆;30、静电雾化装置(放电装置);40、带电微粒水(有效成分);50、导入管;51、一端;52、另一端;52a、开口面;532、倾斜部;210、壳体;211、吸入口;212、吹出口;212a、开口部;220、空调部;230、配管部;240、配管主体;250、分支管(壁部);250a、内表面;251、直线部;252、弯曲部;253、狭小部;253a、最小部;254、突部;254a、顶点;260、送风通路;270、送风通路主体;280、分支通路;310、放电部;311、放电极;311a、主体部;311b、放电极端部;311c、被夹持部;312、相对电极;312a、雾排出口;320、帕尔贴单元;330、冷却部;331、341、绝缘板;331a、341a、电路;332、冷却用绝缘板;340、散热部;342、散热板;342a、散热片;350、支承框;351、隔壁;351a、连通孔;352、凸缘部;352a、螺纹孔;353、螺钉;360、热电元件;370、帕尔贴输入引线;380、高电压施加部;381、高压引线;390、封闭树脂;510、主体部;520、连接部;530、喷嘴部;531、突出部;C1、中心轴线;C2、中心点(预定点);C3、中心;C4、直线;M1、M2、切平面;P1、交点;R1、空气流;S1、放电空间;S2、封闭空间。

Claims (7)

1.一种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包括:
送风通路,其具有用于放出空气的吹出口;
放电装置,其用于产生有效成分并且配置在所述送风通路外;以及
导入管,其一端与所述放电装置相连接,并且另一端配置在所述送风通路内且用于将所述有效成分向所述送风通路内引导,
所述导入管在另一端具有开口面,
针对所述导入管而言,在将另一端侧配置到所述送风通路内并且使所述开口面位于所述送风通路内的未产生负压的部位的状态下,所述开口面与在所述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流的在所述开口面的预定点处的主流方向实质上平行,
利用在所述送风通路内流动的空气在所述开口面处与所述导入管内的空气接触时所产生的两空气间的摩擦力从而将所述导入管内的空气向所述送风通路内诱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点设定在所述开口面的中心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导入管在另一端侧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自划定所述送风通路的壁部朝向所述送风通路内呈直线状突出,
所述突出部以相对于所述壁部的内表面的在所述突出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内表面的交点处的切平面正交的状态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导入管在另一端侧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自划定所述送风通路的壁部朝向所述送风通路内呈直线状突出,
将所述突出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壁部的内表面的在所述突出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内表面的交点处的切平面而言以所述另一端成为所述送风通路的下游侧的方式倾斜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通路具有狭小部,所述狭小部的沿着与所述空气流的所述主流方向正交的面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流路截面积较小,
所述开口面配置在所述狭小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狭小部具有所述流路截面积成为最小的最小部,
所述开口面配置在所述最小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导入管的至少配置在所述送风通路内的部位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的外径随着自所述开口面侧朝向所述一端侧去而扩大。
CN201780051601.7A 2016-08-30 2017-08-28 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Active CN1096415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8035 2016-08-30
JP2016168035A JP6684999B2 (ja) 2016-08-30 2016-08-30 放電装置付送風装置
PCT/JP2017/030648 WO2018043365A1 (ja) 2016-08-30 2017-08-28 放電装置付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1509A CN109641509A (zh) 2019-04-16
CN109641509B true CN109641509B (zh) 2022-03-22

Family

ID=61300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1601.7A Active CN109641509B (zh) 2016-08-30 2017-08-28 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6715B2 (zh)
EP (1) EP3508366B1 (zh)
JP (1) JP6684999B2 (zh)
CN (1) CN109641509B (zh)
WO (1) WO20180433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82731S1 (en) * 2019-09-24 2023-04-04 Canoo Technologies Inc. Vehicle air v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59790A (ko) * 2006-12-26 2008-07-0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EP1980433A1 (en) * 2005-12-16 2008-10-1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electrostatic atomizing function
EP1995527A1 (en) * 2007-05-25 2008-11-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Blower apparatus
CN101683811A (zh) * 2008-09-25 2010-03-3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在车辆中的静电雾化套具
WO2010150770A1 (ja) * 2009-06-26 2010-12-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CN102076514A (zh) * 2008-06-25 2011-05-2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静电雾化设备
JP2013221631A (ja) * 2012-04-13 2013-10-28 Panasonic Corp 送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1913U (zh) * 1986-02-17 1987-08-20
DE10215347A1 (de) * 2001-04-10 2002-12-12 Denso Corp Fahrzeugklimatisierungs-Kanalstruktur,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Elektroverkabelungs-Struktur
JP2005289177A (ja) * 2004-03-31 2005-10-20 Calsonic Kansei Corp 空調装置
FR2890029B1 (fr) * 2005-08-31 2007-11-30 Faurecia Interieur Ind Snc Traverse aerauliqu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4799143B2 (ja) * 2005-11-18 2011-10-26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空調装置
JP4396672B2 (ja) 2006-08-04 2010-01-13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静電霧化装置
JP5012249B2 (ja) * 2006-08-07 2012-08-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空調用吹出ダクト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948108B2 (ja) * 2006-10-10 2012-06-06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276307B2 (ja) 2007-11-20 2013-08-28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966169B2 (ja) * 2007-11-21 2012-07-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DE102009014368A1 (de) * 2009-03-21 2010-09-2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erkleidungsteil
JP5073772B2 (ja) 2009-09-16 2012-11-14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圧電デバイス
JP5603187B2 (ja) * 2010-09-24 2014-10-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静電霧化システム
JP5411881B2 (ja) * 2011-01-17 2014-0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を備えた空調装置
CN104024012B (zh) * 2011-11-16 2017-03-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US9890966B2 (en) * 2013-06-21 2018-02-13 Dr. Ing. H.C.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Air-conducting device for a wheel-arch ventilation arrangeme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80433A1 (en) * 2005-12-16 2008-10-1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electrostatic atomizing function
KR20080059790A (ko) * 2006-12-26 2008-07-0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EP1995527A1 (en) * 2007-05-25 2008-11-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Blower apparatus
CN102076514A (zh) * 2008-06-25 2011-05-2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静电雾化设备
CN101683811A (zh) * 2008-09-25 2010-03-3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在车辆中的静电雾化套具
WO2010150770A1 (ja) * 2009-06-26 2010-12-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2013221631A (ja) * 2012-04-13 2013-10-28 Panasonic Corp 送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84999B2 (ja) 2020-04-22
US10946715B2 (en) 2021-03-16
EP3508366B1 (en) 2022-11-09
US20190193513A1 (en) 2019-06-27
JP2018034586A (ja) 2018-03-08
EP3508366A4 (en) 2019-08-07
EP3508366A1 (en) 2019-07-10
WO2018043365A1 (ja) 2018-03-08
CN109641509A (zh)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80433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electrostatic atomizing function
JP4396672B2 (ja) 車両用静電霧化装置
JP4492602B2 (ja) 車両用静電霧化装置
WO2008007704A1 (fr) Atomiseur électrostatique
JP2011007443A (ja) 静電霧化装置を備えた送風装置
EP1944092B8 (en) Electrostatic atomizer
JP2007163109A (ja) 静電霧化装置を備えた空調装置
ES2058757T3 (es) Aparato para esterilizar una corriente de aire a presion por medio de radiaciones ultravioleta.
JP200818924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09008142A1 (en) Electrostatically atomizing kit for use in a vehicle
JP2007117970A (ja) 静電霧化装置
WO201310537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641509B (zh) 带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JP5301798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221631A (ja) 送風装置
JP6624569B2 (ja) 放電装置付送風装置
WO2010150903A1 (en) Discharge apparatus
JP5411881B2 (ja) 静電霧化装置を備えた空調装置
JP2021005503A (ja) 有効成分発生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19557B2 (ja) 送風装置
EP3993187A1 (en) Effective component generation device
JP2019010627A (ja) 空気浄化装置
JP2021018016A (ja) 有効成分発生装置
JP2018043192A (ja) 空気浄化装置
JP201319504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