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4347B - 连接器装置和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和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4347B
CN109314347B CN201780032484.XA CN201780032484A CN109314347B CN 109314347 B CN109314347 B CN 109314347B CN 201780032484 A CN201780032484 A CN 201780032484A CN 109314347 B CN109314347 B CN 1093143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ortions
peripheral surface
cylinder
op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24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4347A (zh
Inventor
大场英史
长城圭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14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4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4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43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0)设置有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所述第一连接器(11)具有设置在其第一周表面上的多个锁定凹槽部(11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周表面上的多个解锁部(112),其中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111)和所述多个解锁部(112)沿所述第一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对齐以彼此之间存在位移。所述第二连接器(12)具有多个弹性部(12P),所述多个弹性部设置在装配到所述第一周表面中的第二周表面上并且分别由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111)保持。所述多个弹性部(12P)被构造成当在多个锁定凹槽部(111)与多个解锁部(112)之间沿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圆周方向旋转时可沿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和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例如电缆和电子设备彼此连接的连接器装置和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同轴连接器已广泛用于将例如同轴电缆和电子设备彼此连接。需要此类同轴连接器具有在其中便于连接并且可以确保预定水平或更高水平的拔出力的结构。作为用于确保同轴连接器的拔出力的结构,已知一种技术,所述技术例如使用旋转螺杆紧固插头部或使用旋转机构将插头部锁定。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技术,所述技术中设置有绕轴旋转且结合连接器的拔出操作的端部保持构件和能够沿径向方向向内弯曲且结合端部保持构件的旋转的弯曲板簧,并且该技术使用所述弯曲板簧沿径向方向向外对对置侧连接器进行表面加压以维持连接状态。
引用清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6-147458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常规的同轴连接器包括许多部件,因此引起诸如结构的复杂性和尺寸增大之类的问题。近年来,一直需要开发允许以简单构型实现小型化并且可减小拔出操作力的连接器结构。
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以简单构型实现小型化并且可以减小拔出操作力的连接器装置和同轴连接器。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
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器主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一周表面、设置在第一周表面上的多个锁定凹槽部,以及设置在第一周表面上的多个解锁部。多个锁定凹槽部和多个解锁部沿第一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
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连接器主体和多个弹性部。第二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二周表面并且装配到第一连接器主体中。多个弹性部设置在第二周表面上并且分别由多个锁定凹槽部保持。多个弹性部被构造成当在多个锁定凹槽部与多个解锁部之间沿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圆周方向旋转时可沿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在连接器装置中,通过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相对旋转操作可实现锁定和解锁,并且由于锁定机构沿旋转方向散开,因此可以实现操作力的减小。因此,根据所述连接器装置,可以实现构型的简化和小型化。
第一连接器主体可以由筒体构成。筒体具有作为外周表面的第一周表面并且同轴地附接到第二连接器主体。
筒体可以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沿轴线方向邻近多个解锁部设置的引导表面。引导表面具有锥形形状,当第一连接器主体沿轴线方向附接到第二连接器主体时,多个弹性部通过所述锥形形状而弹性地变形。
因此,增强了两个连接器的可附接性。
根据所述构型,引导表面可以具有沿圆周方向定位多个弹性件的多个定位部。
多个锁定凹槽部可以被构造成允许所述多个弹性部沿圆周方向移动并且限制多个弹性部沿轴线方向移动。
因此,无论连接器的旋转方向如何,它们均可被锁定和解锁。
多个弹性部可具有卡合多个锁定凹槽部的相应的卡合爪。
第二连接器可以具有附接到第二周表面的弹性构件,并且多个弹性部可以由弹性构件的一部分构成。
筒体还可以在其与第一端部相对的一侧上具有第二端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器还具有支撑第二端部的平板状基座部。
第二连接器还可以具有电缆插入部和突出部。电缆插入部从第二连接器主体沿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突出部沿与电缆插入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从第二连接器主体突出,并且具有与基座部相对的相对表面。
所述连接器装置还可包括设置在筒体内部的同轴信号线。同轴信号线具有金属环形屏蔽体、轴形端子和树脂构件。环形屏蔽体具有第一边缘部和沿圆周方向与第一边缘部相对的第二边缘部,并且具有在其周表面上形成的多个穿孔。轴形端子布置在环形屏蔽体的轴部处。树脂构件填充在筒体中,并将环形屏蔽体和轴形端子一体地固定在一起。
第一边缘部可以具有朝向第二边缘部突出的突出部,第二边缘部可以具有容纳突出部的凹陷部,并且环形屏蔽体还可以具有开口部。开口部设置在突出部与凹陷部之间并且填充有树脂构件的一部分。
环形屏蔽体还可以具有与基座部相对的连接端部,以及沿轴线方向从连接端部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端子部。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器还具有屏蔽结构,所述屏蔽结构固定到基座部并且具有卡合多个端子部的多个卡合部。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是这样的同轴连接器,所述同轴连接器被构造成能够插入对置侧连接器中并且能够从对置侧连接器中拔出,所述对置侧连接器具有沿其内周表面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弹性部。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
连接器主体具有筒体、多个锁定凹槽部和多个解锁部。
筒体具有能够装配到内周表面中的外周表面。多个锁定凹槽部设置在外周表面上并且被构造成能够保持多个弹性部。多个解锁部设置在外周表面上。
多个锁定凹槽部和多个解锁部沿外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并且被构造成允许多个弹性部当在多个锁定凹槽部与多个解锁部之间沿筒体的圆周方向旋转时沿筒体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是这样的同轴连接器,所述同轴连接器被构造成能够插入对置侧连接器中并且能够从对置侧连接器中拔出,在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中,多个锁定凹槽部和多个解锁部沿外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布置并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
连接器主体具有筒体和多个弹性部。筒体具有能够装配到外周表面中的内周表面。多个弹性部设置在内周表面上并且分别由多个锁定凹槽部保持。
多个弹性部被构造成当在多个锁定凹槽部与多个解锁部之间沿筒体的圆周方向旋转时可沿筒体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发明的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技术允许以简单构型实现小型化并且可以减小拔出操作力。
注意,这里描述的效果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以产生本公开中描述的任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整体透视图。
图2是连接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垂直横截面图。
图4是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垂直横截面图。
图5是描述用于附接和拆卸连接器装置的工序的透视图。
图6是描述用于附接和拆卸连接器装置的工序的透视图。
图7是图3中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描述连接器装置中信号线的固定结构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整体透视图。
图10是连接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描述连接器装置的锁定结构的部省略的透视图。
图12是描述连接器装置的锁定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向横截面图。
图13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连接器装置中的第一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5是描述用于附接和拆卸连接器装置的工序的透视图。
图16是描述用于附接和拆卸连接器装置的工序的横截面平面图。
图17是描述用于附接和拆卸连接器装置的工序的横截面平面图。
图18是描述用于附接和拆卸连接器装置的工序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19是描述用于附接和拆卸连接器装置的工序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20是根据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透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修改实例的透视图。
图22是描述容纳在连接器装置中的电子设备的保持结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整体透视图,图2是连接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和图4是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图5和图6是描述用于附接和拆卸连接器装置的工序的透视图。在图1、2、5以及6中,X轴、Y轴和Z轴指示彼此正交的三个轴向方向。
[连接器装置]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10包括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
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中的每一个被构造为能够沿Z轴方向相互插入和拔出的同轴连接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1对应于设置在设备侧面的插孔,并且第二连接器12对应于连接到同轴电缆60的尖端部的插头。
(第一连接器)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1包括筒体110(第一连接器主体)、多个锁定凹槽部111和多个解锁部112。
筒体110通常由合成树脂材料所制成的注塑成型体构成,并且包括同轴地附接到第二连接器12的筒体120的外周表面11s。筒体110形成为具有平行于Z轴方向的轴线(中心轴线)的大致圆柱形形状。筒体110的尖端部11p与第二连接器12相对,并且筒体110的基端部11v固定到后面将描述的基座部117。筒体110具有关于中心轴线旋转对称的形状。
多个锁定凹槽部111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筒体110的外周表面11s的同一圆周上。多个锁定凹槽部111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由具有矩形开口形状的凹槽部构成,所述凹槽部通过沿正交于径向方向的圆周方向(切线方向)切掉外周表面11s的一部分而获得。多个锁定凹槽部111设置在筒体110的基端部11v的侧面的外周表面11s上。
在本实施例中,相应的锁定凹槽部111沿外周表面11s的圆周方向以90°的间隔设置。相应的锁定凹槽部111具有长度在圆周方向上的矩形开口形状。相应的锁定凹槽部111的底部部分由平面形成,但也可以由曲面(弧面)形成。相应的锁定凹槽部111的最大深度不受特别限制,但形成为一定的尺寸,在该尺寸下可确保相对于第二连接器12的预定水平或更高水平的拔出力。
多个解锁部112也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筒体110的外周表面11s的同一圆周上。多个解锁部112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沿外周表面11s的圆周方向以90°的间隔设置在多个锁定凹槽部111之间。因此,锁定凹槽部111和解锁部112沿外周表面11s的圆周方向布置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锁定凹槽部111和解锁部112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
相应的解锁部112由形成筒体110的外径的部分圆柱形表面构成,所述外径大于相应的锁定凹槽部111的外径。解锁部112具有使附接到筒体110的第二连接器12的尖端部12p(弹性部121)沿径向方向向外弹性变形的功能,如稍后将描述的。
第一连接器11还包括多个定位部113。多个定位部113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筒体110的外周表面11s的同一圆周上。多个定位部113设置在筒体110的尖端部11p的侧面的外周表面11s上。
多个定位部件113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由缺口部构成,所述缺口部通过沿正交于径向方向的圆周方向(切线方向)切掉外周表面11s的一部分而获得。相应的定位部113在它们靠近筒体110的尖端部11p(第一端部)的侧面上开口,并且被构造成能够装配到第二连接器12的尖端部12p中。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结合在一起时,相应的定位部113用于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1沿圆周方向定位第二连接器12。
沿轴线方向(Z轴方向)将相应的定位部113设置成与多个解锁部112相对,沿外周表面11s的圆周方向具有90°的间隔。相应的定位部113具有长度在圆周方向上的矩形开口形状。相应的定位部113的底部部分由平面形成,但也可以由曲面(弧面)形成。相应的定位部113的最大深度不受特别限制,但是形成为适当的尺寸,在该适当的尺寸下,能够装配第二连接器12的尖端部12p并且获得预定的定位功能。相应的定位部113构成沿轴线方向与多个解锁部112相邻设置的引导表面。
引导部114设置在多个解锁部112与多个定位部113之间。多个引导部114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由形成于解锁部112与定位部113之间的阶梯部构成。相应的引导部114由适当的平面、锥面或曲面构成,从而允许第二连接器12的附接到定位部113的尖端部12p被引导到解锁部112。
第一连接器11还包括基座部117,所述基座部支撑筒体110的基端部11v(第二端部)。基座部117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并且通常与筒体110一体地形成。基座部117具有矩形平板形状,但其形状不受特别限制。因此可以采用圆形或任何几何形状。基座部117用作将第一连接器11固定到设备侧面的基座。因此,可以稳定地保持筒体110的姿态。
注意,金属屏蔽结构13一体地结合到基座部117的下表面(与筒体110相对的一侧上的表面)(参见图3和图4)。如稍后将描述的,屏蔽结构13结合到同轴信号线50并且具有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结构包覆电连接到同轴信号线50的电子设备(未示出)的周围。作为电子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相机附件(图像捕获设备),并且更具体地使用车载相机附件。
(第二连接器)
同时,第二连接器12包括筒体120(第二连接器主体)和多个弹性部121。
筒体120通常由合成树脂材料所制成的注塑成型体构成,但不限于此。筒体12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筒体120形成为具有平行于Z轴方向的轴线(中心轴线)的大致圆柱形形状。筒体120的尖端部12p与第一连接器11相对,并且筒体120的基端部12v具有穿孔12h,同轴电缆60穿过所述穿孔。第二连接器12相对于同轴电缆60的尖端部沿圆周方向可旋转地附接。
多个狭缝部12b设置在筒体120上,从筒体120的尖端部12p到基端部12v,由此筒体120的周壁被分成多个周壁部12w。在本实施例中,狭缝部12b沿筒体120的圆周方向以90°的间隔布置,由此形成四个周壁部12w。相应的周壁部12w具有沿其径向方向贯穿的矩形开口部12a。
筒体120的内周表面12s被构造成能够装配到第一连接器11的筒体110的外周表面11s中。内周表面12s形成为平面形状,并且当从尖端部12p观察时内周表面12s的开口形状形成为大致方形形状。当从第一连接器11的尖端部11p观察时,开口形状几乎匹配由多个定位部113构成的外部形状。
多个弹性部121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筒体120的内周表面12s的同一圆周上(参见图5)。多个弹性部121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相同的构型。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弹性部121由相应的周壁部12w的尖端部12p的侧面上的内周表面构成。相应的弹性部121构成能够由第一连接器11的相应的锁定凹槽部111保持(或卡合)的卡合爪。
相应的弹性部121沿在轴线方向(Z轴方向)的相对移动受到相应的锁定凹槽部111的限制,但允许相应的弹性部121沿圆周方向(围绕Z轴)的相对移动。相应的弹性部121被构造成当筒体120在锁定凹槽部111与解锁部112之间沿圆周方向旋转时可沿筒体120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此时,相应的弹性部121在狭缝部12b作为边界的情况下彼此独立地沿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附接和拆卸连接器的方法)
在将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结合在一起时,连接器11和连接器12首先彼此相对,使得第一连接器11的相应的定位部113和第二连接器12的相应的周壁部12w(弹性部121)沿轴线方向彼此对齐,如图5所示
随后,如6所示,第二连接器12的相应的周壁部12w(弹性部121)装配到第一连接器11的相应的定位部113中之后,随着第二连接器12沿轴线方向向前推动,相应的周壁部12w在相应的解锁部112上延伸,同时沿径向方向向外弹性变形。然后,第二连接器12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1沿圆周方向(围绕Z轴)旋转45°,以使相应的周壁部12w的内表面(弹性部121)移动到第一连接器11的相应的锁定凹槽部111(图1)。随着旋转操作,相应的弹性部121沿径向方向向内弹性地恢复并且卡合相应的锁定凹槽部111(图3)。因此,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彼此连接。同时,同轴信号线50和同轴电缆60彼此电连接,但图6中未示出。
另一方面,在将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彼此分离时,以相反的顺序执行上述操作。也就是说,第二连接器12从图1所示的状态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1沿圆周方向旋转45°,以将第二连接器12的相应的周壁部12w移动到第一连接器111的解锁部112。随着旋转操作,相应的弹性部121沿径向方向向外弹性变形。此后,第二连接器12沿轴线方向从第一连接器11拔出,由此消除同轴信号线50与同轴电缆60之间的连接,并且连接器11和连接器12彼此分离(图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1和连接器12的插入和拔出都在两个动作中执行,所述两个动作包括第二连接器12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1沿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和第二连接器12的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1沿圆周方向的相对移动。
根据本实施例,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的锁定和解锁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之间的相对旋转操作来实现。特别地,由于由锁定凹槽部111和弹性部121构成的锁定机构被布置成轴向对称,因此可以确保沿圆周方向的均匀锁定状态,同时实现构型的简化和小型化。
另外,由于锁定机构沿圆周方向散开,因此可减小执行锁定和解锁所需的旋转操作力。此外,由于锁定和解锁操作中的旋转方向不受限制,因此改善了插入和拔出可操作性。此外,由于在从解锁位置到锁定位置的旋转操作中获得了通过弹性部121的一定的咔哒感,因此可以容易地确认锁定位置。此外,通过调节锁定凹槽部111的深度等,可容易地确保所需的拔出力。
[同轴信号线]
随后,将描述容纳在第一连接器11的筒体110内部的同轴信号线50。
如图3和4所示,同轴信号线50一体地固定在筒体110内部。同轴信号线50连接到诸如照相机的电子设备,并且构成电子设备与同轴电缆60之间的电触点。
同轴信号线50包括金属环形屏蔽体51、轴形端子52和树脂材料53。如稍后将描述的,树脂材料53理想地是被选择用于同轴信号的阻抗匹配的材料。
当连接器11和连接器12结合在一起时,环形屏蔽体51电连接到同轴屏蔽件60的屏蔽线。轴形端子52布置在环形屏蔽体51的轴部处并且电连接到同轴屏蔽件60的信号线。树脂材料53填充在环形屏蔽体51与轴形端子52之间,并且由具有预定介电常数的电绝缘合成树脂材料制成。树脂材料53形成为大致圆柱形形状,以便包覆除环形屏蔽体51的两个端部之外的预定区,并且轴形端子52的两个端部在树脂材料53的两个端面处从中央部向外突出。
这里,同轴信号线通常需要预定的防水结构。因此,如上所述,同轴信号线需要由金属和树脂一体模制,并确保金属和树脂之间的界面处的气密性。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增强对树脂的亲和力的预定表面处理被施加到环形屏蔽体51的表面,以提高环形屏蔽体51与树脂材料53之间的粘附性。另外,在环形屏蔽体51的外周表面上,从其内周侧到外周侧设置有多个用于浇注构成树脂材料53的树脂的穿孔511。因此,确保了环形屏蔽体51与树脂材料53之间的接触界面长度,并且确保了环形屏蔽体51与树脂材料53之间的粘附可靠性。
穿孔511的开口尺寸不受特别限制,但可以适当设定。通常,随着开口尺寸变大,在模制期间确保树脂的流速,由此在模制期间增强环形屏蔽体51与树脂材料53之间的粘附性。另一方面,随着开口尺寸变小,容易获得屏蔽具有特定波长或更大波长的高频噪声的效果。因此,基于确保与模制相关的模制稳定性的最小尺寸和旨在电子屏蔽的电子频率来确定开口尺寸。
注意,包覆环形屏蔽体51的外周表面的树脂材料53的一部分构成为结合部53a,所述结合部将环形屏蔽体51和筒体110的内周部结合到彼此(图4)。
另一方面,环形屏蔽体51由折叠成弧形形状的一个或多个板材的组合体构成。因此,环形屏蔽体51的外周表面的至少一部具有接缝部(卡合线)。由于接缝部具有微小间隙,因此构成树脂材料53的树脂材料几乎不会流过接缝部。因此,接缝部被完全连通,这导致气密性渗漏或防水性能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屏蔽体51如下构造以确保接缝部的气密性。图7是示出环状屏蔽体51的接缝部51s的构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如图7中所示,接缝部51s由第一边缘部E1与沿圆周方向与第一边缘部E1相对的第二边缘部E2之间的边界部构成第一边缘部E1包括朝向第二边缘部E2突出的突出部E11。第二边缘部E2包括凹陷部E21,所述凹陷部容纳在其尖端部方向上具有凸起的突出部E11。凹陷部E21具有朝向其深度扩展的形状。此外,环形屏蔽体51的板材可以在其平面方向受到特别的加压和变形,以使突出部E11的尖端部扩展并牢固地固定到凹陷部E21,从而稳定环形屏蔽体51的形状。此外,环形屏蔽体51还包括设置在突出部E11与凹陷部E21之间的开口部E12,并且开口部E12被构造成使得树脂材料53的一部分同时接触并填充突出部E11和凹陷部E21的开口界面的两个表面。因此,由于截断了从环形屏蔽体51的一端部侧到另一端部侧的接缝部51s的连续性,因此确保了接缝部51s的气密性。
在本实施例中,开口部E12设置在突出部E11的尖端部处。开口部E12的开口宽度形成为大于第一边缘部E1与第二边缘部E2之间的间隙。因此,允许在开口部E12中填充树脂材料53。注意,开口部E12可以设置在例如凹陷部E21的底部部分,而不是设置在突出部E11处。
另外,如图7所示,环形屏蔽体51还包括与第一连接器11的基座部117相对的连接端部54,以及沿轴线方向从连接端部54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端子部55端子部55电连接到金属屏蔽结构13(图1),所述金属屏蔽结构一体地结合到基座部117的底表面。
如图3所示,基座部117包括穿孔部117h,同轴信号线50穿过所述穿孔部,并且屏蔽结构13固定到基座部117的底表面屏蔽结构13包括由诸如金属的导电材料制成并固定到基座部117的矩形基础部131和从基础部131的周缘部沿轴线方向悬挂的四个侧壁部132。
图8是基础部131的后表面的透视图,示出了端子部55与屏蔽结构13之间的连接模式。基础部131包括使得同轴信号线50暴露的开口部133和在开口部133的边缘处形成的多个卡合部134。
如图8所示,多个卡合部134由多个缺口部构成,所述多个缺口部通过沿径向方向切掉开口部134的周缘部而获得,以便以指形卡合形式结合到多个端子部55。因此,环形屏蔽体51与屏蔽结构13之间的电连接沿圆周方向变得对称,并且可以将由机械不连续性所引起的阻抗失配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此外,允许使电连续导电开口部最小化的设计,并且预期对于在正常高速传输中使用的电磁波(毫米波或更短的波长频率)具有足够的电磁屏蔽效果。即使不进行取决于特定频率的开口部渗漏的评估,也可获得足够的屏蔽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相应的端子部55的尖端部通过分割凹槽55a分成两段。使用用于结合的夹具(未示出)来扩展分割凹槽55a的宽度,并且使沿圆周方向变形的端子部55与卡合部134进行紧密接触(铆接处理)。超声焊接方法可以应用于卡合部134和端子部55。
通过对覆盖有结合部53a的整个端子部55进行超声焊接,实现上述铆接处理,并且通过摩擦热将结合部53a熔化,并沿着例如覆盖环形屏蔽体51的外周部的卡合部53a与筒体110的内周表面之间的圆柱形结合线(未示出)使所述结合部结合到筒体110的内周表面。因此,确保了筒体110与同轴信号线50之间的预定水平或更高水平的结合强度。
同轴信号线50如上所述构造。所述构型也适用于下面将描述的各个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
随后,将描述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图9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整体透视图并且图10是连接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连接器装置]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20包括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22。
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22中的每一个被构造为能够沿Z轴方向相互插入和拔出的同轴连接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21对应于设置在设备侧面的插孔,并且第二连接器22对应于连接到同轴电缆60的尖端部的插头。
图11是示出弹性构件221与第一连接器21之间的卡合状态的透视图,其中未示出筒体220。图12是连接器装置2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示出了第一连接器21与第二连接器22之间的结合状态。
(第一连接器)
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器21包括筒体210(第一连接器主体)、多个锁定凹槽部211和多个解锁部212。
筒体210通常由合成树脂材料所制成的注塑成型体构成,并且包括同轴地附接到第二连接器22的筒体220的外周表面21s。筒体210形成为具有平行于Z轴方向的轴线(中心轴线)的大致圆柱形形状。筒体210的尖端部21p与第二连接器12相对,并且筒体210的基端部21v固定到基座部217。
多个锁定凹槽部211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筒体210的外周表面21s的同一圆周上。多个锁定凹槽部211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形成为能够卡合弹性构件221的弹性臂部221a的形状(参见图11)。在本实施例中,相应的锁定凹槽部211由凹槽部构成,所述凹槽部通过沿正交于径向方向的圆周方向(切线方向)切掉外周表面21s的一部分而获得。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锁定凹槽部211沿外周表面21s的圆周方向以90°的间隔设置。相应的锁定凹槽部211的底部部分由平面形成,但也可以由曲面(弧面)形成。相应的锁定凹槽部211的最大深度不受特别限制,但形成为一定的尺寸,在该尺寸下可确保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2的预定水平或更高水平的拔出力。
另外,在锁定凹槽部211的底部部分设置有装配孔215,弹性构件221的装配部221c能够装配到所述装配孔中(参见图11和图12)。装配孔215设置在多个锁定凹槽部211中的至少一个中,但可以设置在所有锁定凹槽部211中。
多个解锁部212也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筒体210的外周表面21s的同一圆周上。多个解锁部212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设置在多个锁定凹槽部211之间。因此,锁定凹槽部211和解锁部212沿外周表面21s的圆周方向布置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
相应的解锁部212由部分圆柱形表面构成,所述部分圆柱形表面的外径大于相应的锁定凹槽部211的外径并且形成筒体210的外径。解锁部212的外径设定为等于或小于构成第二连接器22的筒体220的内径的值。解锁部212具有使附接到筒体220的弹性构件23的臂部231沿径向方向向外弹性变形的功能,如稍后将描述的。
第一连接器21还包括引导部214。引导部214设置在筒体210的尖端部21p的侧面的外周表面21s上。引导部214由适当的锥面或曲面构成,从而允许第二连接器22的尖端部22p被引导到解锁部212。
(第二连接器)
第二连接器22包括筒体220(第二连接器主体)和弹性构件221。
筒体220通常由合成树脂材料所制成的注塑成型体构成。筒体220形成为具有平行于Z轴方向的轴线(中心轴线)的大致圆柱形形状。筒体220的尖端部22p与第一连接器21相对,并且筒体220的基端部22v具有穿孔22h,同轴电缆60穿过所述穿孔。第二连接器22相对于同轴电缆60的尖端部沿圆周方向可旋转地附接。
弹性构件221由合成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并包括一对弹性臂部221a、连接部221b、装配部221c和止动部221d,如图10中所示。
一对弹性臂部221a由沿与筒体220的轴线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彼此平行延伸的轴部构成,并且容纳在形成于筒体220的周表面上的开口部22a中,以彼此相对移动。相应的开口部22a沿筒体220的径向方向彼此相对,并且它们的开口形状是沿着弹性臂部221a延伸的长孔形状。相应的弹性臂部221a经由开口部22a穿过筒体220的内部。穿过筒体220内部的相应的弹性臂部221a的部分构成设置在筒体220的内周表面上的多个弹性部。
连接部221b将相应的弹性臂部221a的一端部彼此连接。通过部分地弯曲连接部221b的大致中央部以朝向筒体220突出而形成装配部221c。装配部221c装配到筒体220的装配孔22b中,并且被构造成能够通过弹性臂部221a沿着开口部22a的滑动操作而经由装配孔22b朝向筒体220的内部突出。
止动部221d设置在相应的弹性臂部221a的另一端部并且接触筒体220的外周表面,以限制弹性臂部221a在容纳凹槽22a内部的预定量或更多量的滑动移动。
(附接和拆卸连接器的方法)
第二连接器22连接到第一连接器21,弹性构件221附接到筒体220。在将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22结合在一起时,第二连接器22的尖端部22p装配到第一连接器21的尖端部21p中。
随后,第二连接器22沿轴线方向压靠第一连接器21。因此,弹性构件221的相应的弹性臂部221a沿着引导部214的锥面在径向方向上向外弹性变形,并且通常延伸到解锁部212上。
然后,第二连接器22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1沿圆周方向(绕Z轴)旋转,以将相应的弹性臂部221a移动到第一连接器21的相应的锁定凹槽部211。随着旋转操作,相应的弹性部221a沿径向方向向内弹性地恢复并且卡合相应的锁定凹槽部211(见图11和图12)。之后,操作弹性构件221以沿开口部22a滑动,从而将装配部221c装配到第一连接器21的装配孔中(见图9、图11和图12)。因此,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22彼此连接。
另一方面,在将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22彼此分离时,以相反的顺序执行上述操作。也就是说,操作弹性构件221以从图9中所示的状态滑动以消除装配部221c和装配孔215之间的装配状态,并且第二连接器22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1沿圆周方向旋转45°。因此,弹性构件221的相应的弹性臂部221a从锁定凹槽部211移动到解锁部212。随着旋转操作,相应的弹性臂部221a沿径向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之后,第二连接器22沿轴线方向从第一连接器21拔出,由此连接器21和22彼此分离。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21与第二连接器22之间的相对旋转操作来实现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22的锁定和解锁。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特别地,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第一连接器21的引导部214设置在筒体210的尖端部21p的侧面的整个外周表面上,因此第二连接器22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1沿圆周方向的定位变得不必要。因此,有利于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另外,由于引导部214形成在筒体210的圆周上,因此弹性构件221的相应的弹性臂部221a可根据第二连接器22的姿态而被引导到锁定凹槽部211而不通过解锁部212。
<第三实施例>
随后,将描述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图1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30包括第一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32。
第一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32中的每一个被构造为能够沿Z轴方向相互插入和拔出的同轴连接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31对应于设置在设备侧面的插孔,并且第二连接器32对应于连接到同轴电缆60的尖端部的插头。
图14是第一连接器31的附接状态的平面图,图15是描述用于附接和拆卸连接器装置30的工序的透视图,图16和17是连接器装置30的横截面平面图,图18和19是连接器装置30的横截面透视图
(第一连接器)
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器31包括筒体310(第一连接器主体)、多个锁定凹槽部311和多个解锁部312
筒体310通常由合成树脂材料所制成的注塑成型体构成,并且包括同轴地附接到第二连接器32的筒体320的外周表面31s。筒体310形成为具有平行于Z轴方向的轴线(中心轴线)的大致圆柱形形状。
多个锁定凹槽部311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筒体310的外周表面31s的同一圆周上。多个锁定凹槽部311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由具有矩形开口形状的凹槽部构成,所述凹槽部通过沿正交于径向方向的圆周方向(切线方向)切掉外周表面31s的一部分而获得。多个锁定凹槽部311设置在筒体310的大致中央部处的外周表面11s上。
在本实施例中,相应的锁定凹槽部311沿外周表面31s的圆周方向以120°的间隔设置。相应的锁定凹槽部311具有长度在圆周方向上的矩形开口形状。相应的锁定凹槽部311的底部部分由平面形成,但也可以由曲面(弧面)形成。相应的锁定凹槽部311的最大深度不受特别限制,但形成为一定的尺寸,在该尺寸下可确保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2的预定水平或更高水平的拔出力。
多个解锁部312也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筒体310的外周表面31s的同一圆周上。多个解锁部312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沿外周表面31s的圆周方向以120°的间隔设置在多个锁定凹槽部311之间因此,锁定凹槽部311和解锁部312沿外周表面31s的圆周方向布置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锁定凹槽部311和解锁部312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
相应的解锁部312由部分圆柱形表面构成,所述部分圆柱形表面的外径大于相应的锁定凹槽部311的外径。解锁部312的外径设定为等于或小于构成第二连接器32的筒体的内径(如后面将描述)的尺寸,并且解锁部312具有使附接到第二连接器32的弹性构件321沿径向方向向外弹性变形的功能。
第一连接器31还包括多个定位部313。多个定位部313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筒体310的外周表面31s的同一圆周上。多个定位部313设置在筒体310的尖端部31p的侧面的外周表面上。
多个定位部313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由缺口部构成,所述缺口部通过沿正交于径向方向的圆周方向(切线方向)切掉尖端部31p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而获得。相应的定位部313在它们靠近筒体310的尖端部31p的侧面上开口,并且被构造成能够装配到第二连接器32的尖端部32p中。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32结合在一起时,相应的定位部313用于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2沿圆周方向定位第一连接器31。
相应的定位部313以120°的间隔设置在尖端部31p的外周表面上,以沿轴向(Z轴方向)与多个解锁部312相邻。尖端部31p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形状,其相应的侧部与解锁部313相邻,并且相应的顶点沿轴线方向与锁定凹槽部311相邻。
(第二连接器)
第二连接器32包括筒体320(第二连接器主体)和弹性构件321。
筒体320通常由合成树脂材料所制成的注塑成型体构成。筒体320形成为具有平行于Z轴方向的轴线(中心轴线)的大致圆柱形形状。
弹性构件321通常由金属板簧构成。如图14中所示,弹性构件321折叠成大致六边形形状,并设置在环形凹槽部322中,所述环形凹槽部的最外周表面埋在筒体320的内周表面32s中通过弹性构件321使第一连接器31在筒体的轴线方向上受到限制。弹性构件321包括三个弹性臂部321a和两个端部321b,所述三个弹性臂部沿径向方向在内侧而非内周表面32上穿过筒体320,所述两个端部沿筒体320的圆周方向彼此相对。相应的弹性臂部321a构成设置在筒体320的内周表面32s上的多个弹性部。凹槽部322沿着筒体320的内周表面32s形成为弧形形状。通过凹槽部322沿圆周方向的端部与弹性构件321的端部321b之间的接触操作,凹槽部322使弹性构件321沿圆周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
凹槽部322在筒体320的内周表面32s上沿高度方向形成与大致中央部处。弹性构件321的相应的弹性臂部321a沿内周表面32s的圆周方向在高度位置处以约120°的间隔布置弹性构件321限定筒体320内部的空间部323,空间部323具有允许筒体310的尖端部31p和相应的解锁部312容纳在筒体320内部的尺寸。构成弹性构件321的板簧的宽度(臂部321a的高度)形成为等于或小于第一连接器31的锁定凹槽部311的形成宽度。
(附接和拆卸连接器的方法)
在将第一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32结合在一起时,第一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32首先在它们的姿态中沿轴线方向彼此相对,在所述姿态中,第一连接器31的定位部313和由第二连接器32内部的相应弹性臂部321a限定的空间部323能够彼此装配,如图15中所示。当第一连接器31从图15中所示的位置关系旋转60°时,获得图13中所示的位置关系。
随后,第一连接器31的相应的定位部313装配到空间部323中。此后,第一连接器31沿圆周方向(围绕Z轴)旋转60°,同时沿轴线方向压靠第二连接器32。因此,相应的弹性臂部321a通过尖端部31p的周表面部沿径向方向弹性变形并向外扩展,由此可以将第一连接器31沿轴线方向按压超过定位部件313沿轴线方向的约束。当第一连接器31的插入完成直到锁定凹槽部311时,相应的弹性臂部321在其相对位置处沿径向方向向内弹性地恢复并卡合锁定凹槽部311(图16至18)。因此,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彼此连接。注意,第一连接器31可以在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1沿圆周方向旋转60°之后沿轴线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将第一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32彼此分离时,以相反的顺序执行上述操作。即,第一连接器3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2沿圆周方向从图17和图18所示的状态旋转60°,以使相应的弹性臂部321a沿径向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之后,第一连接器31沿轴线方向从第二连接器32拔出,由此连接器31和32彼此分离(图13)。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31与第二连接器32之间的相对旋转操作来实现第一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32的锁定和解锁。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能和效果。当第一连接器31插入第二连接器32时展开弹性臂部321a的机构不限于如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部313的周向旋转的锥度。例如,第一连接器31的尖端部31p可以具有锥形结构。
<第四实施例>
随后,将描述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图20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40包括第一连接器41和第二连接器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41对应于设置在设备侧面的插孔,并且第二连接器42对应于连接到电缆160的尖端部的插头。
第二连接器42包括装配到第一连接器41的筒体中的筒体420。在该图20中,筒体420的结构被简化示出,但包括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锁定机构。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40中,筒体420(第二连接器主体)包括电缆插入部421和突出部422。电缆插入部421沿径向方向从筒体420向外突出,并且电缆160插入电缆插入部421中。突出部422沿与电缆插入部421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从筒体420突出,并且包括与第一连接器41的基座部417相对的相对表面422a。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40中,即使将第一连接器41和第二连接器42彼此分离的外力(图20中箭头F所示)作用在电缆160上,对连接器内部的锁定机构的外力F的施加也可被突出部422的相对表面422a与基座部417之间的接触操作所阻止。如果不存在突出部422,则力作用在连接器42的圆柱形部的接触点和局部锁定位置上,并且通过杠杆定律将大的力局部地施加到锁定部,这导致树脂变形和破坏性破裂。另一方面,当外力F施加到挽具时,施加到锁定部件的力的距离延伸到其功率点和施加点,并且由于操作引起的旋转出现可以通过提供突出部422来减少。因此,力均匀地施加到锁定部,并且获得高可靠性。因此,由于施加到锁定机构的局部应力被整个第二连接器42接收,因此确保了锁定机构的连接可靠性。当连接器装置尺寸较小时,这些功能和效果变得更加显着。
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当然,可以对实施例添加各种修改。
例如,上述实施例举例说明了用于将同轴电缆连接到电子设备的连接器。本技术不限于连接器,而且还可应用于连接双芯或四芯LVDS信号线的连接器。另外,尽管上述实施例没有描述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装配在一起时装配部的防水功能,但是当连接器装配在一起时,沿轴线方向被挤压的诸如O形环和防水垫圈的防水构件可以附接到筒体的圆柱形柱侧表面上。
另外,上述实施例将第一连接器描述为插孔,将第二连接器描述为插头。然而,第一连接器可以构成为插头,第二连接器可以构成为插孔。
另外,上述实施例包括构成连接器装置的锁定机构的三个或四个弹性部和锁定凹槽部。然而,弹性部和锁定凹槽部的数量当然不限于这些数量,但可以仅设置至少两个或更多个弹性部和锁定凹槽部。另外,弹性部的数量可能与锁定凹槽部的数量不对应。例如,锁定凹槽部的数量可以大于弹性部的数量。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装置10还可包括管状构件14,其包覆第二连接器12的周边,如图21中所示。管状构件14包括装配到第二连接器12的外周表面中的内周表面。因此,可以维持第二连接器12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1的锁定状态,并且可以防止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的疏忽解锁操作。
另外,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31的尖端部31p可以形成为朝向第二连接器32渐缩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当连接器装配在一起时,无论尖端部31p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2的旋转姿态如何,多个弹性臂部321a都可以沿径向方向向外弹性变形。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第一连接器31和第二连接器32的连接可塑性。
图22示出了用作容纳在连接器的基座部517中的电子设备的相机70和将相机70固定到基座部517的保持构件80。保持构件80容纳在基座部517的开口部510h中。保持构件80和开口部510h的外形根据相机70的外形设定。在图22所示的实例中,相机70具有立方体形状,并且其两个相对的侧表面设置有能够卡合设置在保持构件80的两个侧表面上的爪部81的卡合凹槽71。因此,可以在不对基座部517进行特殊处理的情况下稳定地保持相机70,并且可以防止连接器结构的复杂性。
注意,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以下配置。
(1)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器,其具有第一连接器主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一周表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周表面上的多个锁定凹槽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周表面上的多个解锁部,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和所述多个解锁部沿所述第一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和
第二连接器,其具有第二连接器主体和多个弹性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二周表面并且装配到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中,所述多个弹性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周表面上并且分别由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保持,所述多个弹性部被构造成当在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与所述多个解锁部之间沿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圆周方向旋转时可沿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2)根据(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由筒体构成,所述筒体具有作为外周表面并且同轴地附接到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所述第一周表面。
(3)根据(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筒体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沿轴线方向与所述多个解锁部相邻设置的引导表面,并且
所述引导表面具有锥形形状,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沿所述轴线方向附接到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时,所述多个弹性部通过所述锥形形状弹性变形。
(4)根据(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表面具有多个定位部,所述多个定位部沿所述圆周方向定位所述多个弹性件。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允许所述多个弹性部沿所述圆周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多个弹性部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弹性部具有卡合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的相应卡合爪。
(7)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附接到所述第二周表面的弹性构件,并且
所述多个弹性部由所述弹性构件的一部分构成。
(8)根据(3)或(4)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筒体还在其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一侧上具有第二端部,并且
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具有支撑所述第二端部的平板状基座部。
(9)根据(8)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具有
电缆插入部,其沿径向方向从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向外突出,和
突出部,其沿与所述电缆插入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突出,并且具有与所述基座部相对的相对表面。
(10)根据(8)或(9)所述的连接器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筒体内部的同轴信号线,其中
所述同轴信号线具有
金属环形屏蔽体,其具有第一边缘部和沿所述圆周方向与所述第一边缘部相对的第二边缘部,并且具有在其周表面上形成的多个穿孔,
轴状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环形屏蔽体的轴部处,和
树脂构件,其填充在所述筒体中并且将所述环形屏蔽体和所述轴形端子一体地固定在一起。
(11)根据(10)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边缘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边缘部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二边缘部具有容纳所述突出部的凹陷部,并且
所述环形屏蔽体还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并且填充有所述树脂构件的一部分。
(12)根据(10)或(1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环形屏蔽体还具有与所述基座部相对的连接端部,以及沿所述轴线方向从所述连接端部突出并且沿所述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端子部,并且
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具有屏蔽结构,所述屏蔽结构固定到所述基座部并且具有卡合所述多个端子部的多个卡合部。
(13)一种同轴连接器,其被构造成能够插入对置侧连接器中并且能够从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中拔出,所述对置侧连接器具有沿其内周表面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弹性部,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其具有
筒体,其具有能够装配到所述内周表面中的外周表面,
多个锁定凹槽部,其设置在所述外周表面上并且能够保持所述多个弹性部,和
多个解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外周表面上,
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和所述多个解锁部沿所述外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并且被构造成允许所述多个弹性部当在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与所述多个解锁部之间沿所述筒体的所述圆周方向旋转时沿所述筒体的所述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14)一种同轴连接器,其被构造成能够插入对置侧连接器中并且能够从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中拔出,在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中,多个锁定凹槽部和多个解锁部沿外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布置并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其具有
筒体,其具有能够装配到所述外周表面中的内周表面,和
多个弹性部,其设置在所述内周表面上并且分别由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保持,
所述多个弹性部被构造成当在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与所述多个解锁部之间沿所述筒体的圆周方向旋转时可沿所述筒体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附图标记列表
10、20、30、40 连接器装置
11、21、31、41 第一连接器
12、22、32、42 第二连接器
50 同轴信号线
60 同轴电缆
110、210、310 筒体(第一连接器主体)
117、217、417 基座部
120、220、320 筒体(第二连接器主体)
121 弹性部
111、211、311 锁定凹槽部
112、212、312 解锁部
113、313 定位部
114 引导部
221、321 弹性构件
221a、321a 臂部
421 电缆插入部
422 突出部。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器,其具有第一连接器主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一周表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周表面上的多个锁定凹槽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周表面上的多个解锁部,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和所述多个解锁部沿所述第一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和
第二连接器,其具有第二连接器主体和多个弹性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二周表面并且装配到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中,所述多个弹性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周表面上并且分别由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保持,所述多个弹性部被构造成当在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与所述多个解锁部之间沿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圆周方向旋转时能够沿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由筒体构成,所述筒体具有作为外周表面并且同轴地附接到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所述第一周表面,
其中所述筒体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沿轴线方向与所述多个解锁部相邻设置的引导表面,
其中所述引导表面具有锥形形状,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沿所述轴线方向附接到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时,所述多个弹性部通过所述锥形形状弹性变形,
其中所述筒体还在其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一侧上具有第二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具有支撑所述第二端部的平板状的基座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具有
电缆插入部,其沿径向方向从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向外突出,和
突出部,其沿与所述电缆插入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突出,并且具有与所述基座部相对的相对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表面具有多个定位部,所述多个定位部沿所述圆周方向定位所述多个弹性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允许所述多个弹性部沿所述圆周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多个弹性部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弹性部具有卡合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的相应卡合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附接到所述第二周表面的弹性构件,并且
所述多个弹性部由所述弹性构件的一部分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筒体内部的同轴信号线,其中
所述同轴信号线具有
金属环形屏蔽体,其具有第一边缘部和沿所述圆周方向与所述第一边缘部相对的第二边缘部,并且具有在其周表面上形成的多个穿孔,
轴状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环形屏蔽体的轴部处,和
树脂构件,其填充在所述筒体中并且将所述环形屏蔽体和所述轴状端子一体地固定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边缘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边缘部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二边缘部具有容纳所述突出部的凹陷部,并且
所述环形屏蔽体还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并且填充有所述树脂构件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环形屏蔽体还具有与所述基座部相对的连接端部,以及沿所述轴线方向从所述连接端部突出并且沿所述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端子部,并且
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具有屏蔽结构,所述屏蔽结构固定到所述基座部并且具有卡合所述多个端子部的多个卡合部。
9.一种同轴连接器,其被构造成能够插入对置侧连接器中并且能够从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中拔出,所述对置侧连接器具有对置侧连接器主体并且具有沿其内周表面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弹性部,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
同轴连接器主体,其具有
筒体,其具有能够装配到所述内周表面中并且同轴地附接到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主体的外周表面,
多个锁定凹槽部,其设置在所述外周表面上并且能够保持所述多个弹性部,和
多个解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外周表面上,
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和所述多个解锁部沿所述外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布置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并且被构造成允许所述多个弹性部在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与所述多个解锁部之间沿所述筒体的所述圆周方向旋转时沿所述筒体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其中所述筒体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沿轴线方向与所述多个解锁部件相邻设置的引导表面,
其中所述引导表面具有锥形形状,当所述同轴连接器主体沿所述轴线方向附接到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主体时,所述多个弹性部通过所述锥形形状弹性变形,
其中所述筒体还在其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一侧上具有第二端部,
其中所述同轴连接器还具有支撑所述第二端部的平板状的基座部,并且
其中所述对置侧连接器还具有
电缆插入部,其沿径向方向从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主体向外突出,和
突出部,其沿与所述电缆插入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主体突出,并且具有与所述基座部相对的相对表面。
10.一种同轴连接器,其被构造成能够插入对置侧连接器中并且能够从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中拔出,在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中,多个锁定凹槽部和多个解锁部沿外周表面的圆周方向布置并且彼此之间存在位置位移,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
同轴连接器主体,其具有
同轴连接器筒体,其具有能够装配到所述外周表面中的内周表面,和
多个弹性部,其设置在所述内周表面上并且分别由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保持,
所述多个弹性部被构造成当在所述多个锁定凹槽部与所述多个解锁部之间沿所述同轴连接器筒体的圆周方向旋转时能够沿所述同轴连接器筒体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其中所述对置侧连接器具有对置侧连接器主体,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主体由对置侧连接器筒体构成,所述对置侧连接器筒体具有作为外周表面并且同轴地附接到所述同轴连接器主体的第一周表面,其中所述对置侧连接器筒体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沿轴线方向与所述多个解锁部相邻设置的引导表面,
其中所述引导表面具有锥形形状,当所述对置侧连接器主体沿所述轴线方向附接到所述同轴连接器主体时,所述多个弹性部通过所述锥形形状弹性变形,
其中所述对置侧连接器筒体还在其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一侧上具有第二端部,
其中所述对置侧连接器还具有支撑所述第二端部的平板状的基座部,并且
其中所述同轴连接器还具有
电缆插入部,其沿径向方向从所述同轴连接器主体向外突出,和
突出部,其沿与所述电缆插入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所述同轴连接器主体突出,并且具有与所述基座部相对的相对表面。
CN201780032484.XA 2016-06-03 2017-05-10 连接器装置和同轴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143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1950A JP2017220303A (ja) 2016-06-03 2016-06-03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同軸コネクタ
JP2016-111950 2016-06-03
PCT/JP2017/017667 WO2017208755A1 (ja) 2016-06-03 2017-05-10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同軸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4347A CN109314347A (zh) 2019-02-05
CN109314347B true CN109314347B (zh) 2021-06-08

Family

ID=60478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248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14347B (zh) 2016-06-03 2017-05-10 连接器装置和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7621B2 (zh)
JP (1) JP2017220303A (zh)
CN (1) CN109314347B (zh)
WO (1) WO20172087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89799A (ja) * 2019-12-02 2021-06-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1089798A (ja) * 2019-12-02 2021-06-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02021112305B4 (de) * 2021-05-11 2023-09-21 Lisa Dräxlmaier GmbH Stromschienenverbindung von zwei doppelstromschienen
JP7421173B1 (ja) 2023-11-14 2024-01-24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1461A (en) * 1978-11-27 1980-07-08 Industrial Electronic Hardware Corp. Axially mating cable connector
JP2547086Y2 (ja) * 1990-11-08 1997-09-0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実装用の高周波同軸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2000228250A (ja) * 1999-02-04 2000-08-1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プラグ及びコネクタソケット
EP1544960A1 (en) * 2003-12-19 2005-06-22 Hirose Electric Co., Ltd.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9230A (en) 1987-12-18 1989-05-09 Miles Inc. Motor control circuit for accurate speed control with capacitor leakage compensation
JP3433433B2 (ja) * 1994-03-07 2003-08-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104067C (zh) * 1997-04-17 2003-03-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缆连接器和配有这种连接器的监视器
JP2000228850A (ja) 1999-02-05 2000-08-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希土類樹脂磁石埋設型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US6786767B1 (en) * 2000-06-27 2004-09-07 Astrolab, Inc.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
US7118416B2 (en) * 2004-02-18 2006-10-10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Cable connector with elastomeric band
JP4086247B2 (ja) 2004-11-24 2008-05-1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416416B1 (en) * 2007-03-27 2008-08-26 Lih Yeu Seng Industries Co., Ltd. High frequency connector
US7837502B2 (en) * 2008-08-14 2010-11-23 Andrew Llc Multi-shot coaxi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8550843B2 (en) * 2010-11-22 2013-10-08 Andrew Llc Tabbed connector interface
US9728926B2 (en) * 2010-11-22 2017-08-08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dial ultrasonic welding interconnected coaxial connector
US8801460B2 (en) * 2012-11-09 2014-08-12 Andrew Llc RF shielded capacitively coupled connector
US9425548B2 (en) * 2012-11-09 2016-08-23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Resilient coaxial connector interfa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6951200B2 (ja) * 2017-11-10 2021-10-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1461A (en) * 1978-11-27 1980-07-08 Industrial Electronic Hardware Corp. Axially mating cable connector
JP2547086Y2 (ja) * 1990-11-08 1997-09-0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実装用の高周波同軸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2000228250A (ja) * 1999-02-04 2000-08-1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プラグ及びコネクタソケット
EP1544960A1 (en) * 2003-12-19 2005-06-22 Hirose Electric Co., Ltd.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4347A (zh) 2019-02-05
US20190181588A1 (en) 2019-06-13
US10707621B2 (en) 2020-07-07
WO2017208755A1 (ja) 2017-12-07
JP2017220303A (ja) 2017-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4347B (zh) 连接器装置和同轴连接器
KR101319091B1 (ko) 동축형 전기 커넥터
TWI287324B (en) Substrate connection connector with integrated coaxial connector
TWI292642B (zh)
JP5192029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TW201310815A (zh) 同軸連接器裝置
CN101771202A (zh) 接地结构以及使用该接地结构的电连接器
JP2019062732A (ja) 電気コンタクトデバイス、電気接続ユニット、および電気ケーブルを組み立てる方法
CN112823453B (zh) 次级固定装置、插入式电连接器和插入式电连接件
WO2010127065A1 (en) Low resistance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2006302824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WO2018230158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828548A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之鎖定構件
JP2008288120A (ja) コネクタ
EP2715875A1 (en) Contact cavity element, method for producing and/or equipping an electric connecting device, electric connecting device and electric connector
JP2008123913A (ja) 内導体端子及び同軸コネクタ
JP2018045835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取付方法
US20160134061A1 (en) Multi-wire shielded cab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cable
JP6590867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CN110504597A (zh) 屏蔽连接器
CN107611674B (zh) 电连接器
JP2008140555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617816B2 (ja)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2000100525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181779A (ja) 同軸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ony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Tokyo port harbor 1-7-1

Applicant before: Sony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