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8548A -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之鎖定構件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之鎖定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8548A
TW201828548A TW106105631A TW106105631A TW201828548A TW 201828548 A TW201828548 A TW 201828548A TW 106105631 A TW106105631 A TW 106105631A TW 106105631 A TW106105631 A TW 106105631A TW 201828548 A TW201828548 A TW 2018285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air
fitting
fitting por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5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5713B (zh
Inventor
福元康昭
Original Assignee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5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571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28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854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7Snap or like fastening comprising annular latching means, e.g. ring snapping in an annular groo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電連接器具備插塞連接器、及鎖定構件,且插塞連接器具備與對方連接器之接點電氣連接之導電性之外部導體殼,外部導體殼具有嵌合於接地接點構件之筒狀之嵌合部,嵌合部之外徑構成為可於相對於接地接點構件而插拔時擴徑,鎖定構件具有:限制部,其構成為可限制嵌合部之擴徑;及引導部,其引導限制部相對於嵌合部之移動;且引導部係以可於限制嵌合部之擴徑之限制位置與不進行限制之待機位置之間相互移動之方式,引導限制部。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之鎖定構件
本揭示關於一種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之鎖定構件。
於電連接器中,牢固地維持與所電氣連接之對方連接器之嵌合狀態較為重要。一般而言,電連接器與對方連接器之嵌合狀態係藉由各自所具備之各連接器之彈簧力等而維持(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183212號公報))。
此處,根據電連接器之用途,有期望更牢固地維持與對方連接器之嵌合狀態之情形。為了更牢固地維持嵌合狀態,例如可考慮於嵌合後使用接著劑,但於使用接著劑之情形時,有難以實施自嵌合狀態之拔去作業等與電連接器之插拔及嵌合狀態之維持相關之一系列作業變得繁雜之虞。因此,本揭示對一種一面確保作業性一面牢固地維持嵌合狀態之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之鎖定構件進行說明。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電連接器具備第1連接器、及安裝於第1連接器之鎖定構件,且第1連接器具備與作為對方連接器之第2連接器之接點電氣連接之導電性之第1接點,第1接點具有嵌合於第2連接器之接點之筒狀嵌合部,嵌合部之外徑構成為可於相對於第2連接器之接點而插拔時擴徑,鎖定構件具有:限制部,其構成為於將嵌合於第2連接器之接點之嵌合部拔去時可限制嵌合部之擴徑;及引導部,其引導限制部相對於嵌合部之移動;且引導部係以可於限制嵌合部之擴徑之限制位置與不進行限制之待機位置之間相互移動之方式,引導限制部。 於本揭示之電連接器中,鎖定構件之限制部構成為可限制嵌合部之外徑之擴徑。藉此,可抑制與第2連接器嵌合後之嵌合部擴徑,而牢固地維持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之嵌合狀態。又,於本揭示之電連接器中,鎖定構件之引導部係以可於限制嵌合部之擴徑之限制位置、與不進行限制之待機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引導限制部。藉此,可實現如下效果:例如於相對於接點而插拔嵌合部時,使限制部位於待機位置而容易地進行該插拔,於第1連接器之嵌合部與第2連接器之接點嵌合時,使限制部位於限制位置而使嵌合狀態牢固等。即,可一面確保第1連接器之插拔等之作業性,一面牢固地維持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之嵌合狀態。 亦可為限制部具有一對臂部,該一對臂部藉由自徑向外側夾著嵌合部而限制嵌合部之擴徑。藉由自嵌合部之徑擴徑之方向即徑向外側夾著嵌合部,可有效地限制嵌合部之擴徑。即,可更牢固地維持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之嵌合狀態。 亦可為一對臂部之間隔較已擴徑狀態之嵌合部之外徑窄。藉此,藉由將嵌合部夾在一對臂部之間,可簡單地限制嵌合部之擴徑。 亦可為引導部引導限制部向與嵌合部之嵌合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移動。藉由將限制部之移動朝與嵌合方向不同之方向引導,可將嵌合作業與鎖定作業作為不同之作業加以明確區分而進行,從而可提高作業性。 亦可為第1連接器為安裝於電纜之一端之連接器,且引導部引導限制部向電纜之軸向之移動。藉由將限制部之移動朝電纜之軸向引導,可於限制部之移動不受電纜等阻止之條件下,容易地使限制部移動,從而可提高作業性。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第1連接器具有:蓋部,其覆蓋嵌合部之於嵌合方向上承收第2連接器之接點之側之相反側之面;及導軌部,其設置於蓋部且於軸向上延伸;且引導部具有滑動部,該滑動部於軸向上延伸,且藉由沿著導軌部滑動而引導限制部向軸向之移動。藉由滑動部沿著第1連接器之導軌部移動,可簡單地進行限制部相對於嵌合部之移動。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滑動部及導軌部之任一者具有朝向另一者突出之第1突起部,且另一者具有於滑動部之滑動中當限制部之位置到達限制位置後與第1突起部卡合之卡合部。藉由第1突起部卡合於卡合部,可給予作業人員咔噠感,從而可使作業人員感知到限制部之位置已成為限制位置。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引導部具有平板部,該平板部於嵌合方向上與一對臂部對向且保持滑動部,並以覆蓋蓋部之方式設置;且於平板部形成有開口。藉此,於使滑動部滑動時,可自開口視認一對臂部(限制部)相對於第1連接器之位置,因此可使作業人員感知到限制部之位置。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引導部具有連續於限制部之一對臂部而延伸之一對延長部,且一對延長部係以於限制部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下自徑向外側夾著嵌合部之方式配置,一對延長部之間隔較一對臂部之間隔寬。藉由形成有連續於臂部而延伸且於限制部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下夾著嵌合部之延長部,可更恰當地引導臂部(限制部)相對於嵌合部之移動。又,藉由使該一對延長部之間隔較一對臂部之間隔寬,可於限制部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即延長部夾著嵌合部之狀態下,容許嵌合部之擴徑。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引導部具有連續於限制部之一對臂部而延伸之一對延長部,且一對延長部係以於限制部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下自徑向外側夾著嵌合部之方式構成,一對延長部之剛性低於一對臂部之剛性。藉由形成有連續於臂部而延伸且於限制部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下夾著嵌合部之延長部,可更恰當地引導臂部(限制部)相對於嵌合部之移動。又,藉由使延長部之剛性低於臂部之剛性,可於限制部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即延長部夾著嵌合部之狀態下,容許嵌合部之擴徑。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一對延長部之至少任一者具有朝向另一者突出之第2突起部,且第2突起部設置於延長部之與臂部連續之部位之相反側之端部,並以藉由與嵌合部接觸而阻止嵌合部穿過一對延長部之間之方式突出。藉由第2突起部設置於延長部之端部,且該第2突起部以阻止嵌合部之穿過之方式突出,可防止鎖定構件自第1連接器脫離。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第1連接器為安裝於同軸電纜之一端之插塞連接器,且第2連接器為安裝於與同軸電纜電氣連接之基板且嵌合於插塞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第2連接器之接點為連接於基板之接地端子之接地接點。藉此,可利用鎖定構件,牢固地維持同軸電纜之插塞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之嵌合狀態。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鎖定構件具備:限制部,其電氣連接並嵌合於對方連接器之接點,且構成為於相對於對方連接器而插拔電連接器時可限制外徑可擴徑之筒狀之嵌合部之擴徑;及引導部,其引導限制部相對於嵌合部之移動;且限制部構成為於將嵌合於對方連接器之接點之嵌合部拔去時可限制嵌合部之擴徑,引導部係以可於限制嵌合部之擴徑之限制位置與不進行限制之待機位置之間相互移動之方式,引導上述限制部。 根據本揭示,可提供一種一面確保作業性一面牢固地維持嵌合狀態之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之鎖定構件。
以下所說明之本揭示之實施形態為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例示,因此本發明不應限定於以下內容。於以下之說明中,對相同要件或具有相同功能之要件使用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電連接器之概要] 參照圖1,對電連接器之概要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電連接器1具備插塞連接器10(第1連接器)、及鎖定構件30。電連接器1為將電纜狀之信號傳輸介質電氣連接於基板之電路之連接器,例如為RF(Radio Frequency,射頻)連接器。所謂信號傳輸介質係指傳輸行動電話等各種電子機器之信號之介質,例如為同軸電纜SC。所謂基板例如為印刷配線基板200。即,本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1為將同軸電纜SC電氣連接於印刷配線基板200之電路之同軸型電連接器。於電連接器1中,藉由安裝於同軸電纜SC之終端部分之插塞連接器10與安裝於印刷配線基板200之插座連接器100嵌合,而將同軸電纜SC與印刷配線基板200之電氣電路電氣連接。 另,於以下之說明中,有時將同軸電纜SC之軸向設為「X方向」,將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嵌合時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方向設為「Z方向」,將與X方向及Z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Y方向」而進行說明。又,關於X方向,有時將同軸電纜SC之安裝有插塞連接器10側之端部設為「前端」,將相反側之端部設為「後端」而進行說明。又,關於Z方向,有時將例如圖1所示之狀態之插塞連接器10側設為「上」,插座連接器100側設為「下」而進行說明。 [插塞連接器] 接著,參照圖2(a)~圖2(d),對插塞連接器10之詳情進行說明。插塞連接器10為安裝於同軸電纜SC之前端部分(一端側)之連接器。如圖2(a)~圖2(d)所示,插塞連接器10具備導電性之外部導體殼11(第1接點)、絕緣性之絕緣殼體12、及內部導體接點13。以下,對供安裝插塞連接器10之同軸電纜SC、以及構成插塞連接器10之外部導體殼11、絕緣殼體12、及內部導體接點13進行詳細說明。 (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SC係為了於內置於行動電話等小型終端中之各種信號處理要件(例如天線、控制天線之控制晶片、基板等)之間傳輸高頻信號而於該小型終端內使用之配線。同軸電纜SC具備內部導體SC1(參照圖2(c))、設置於內部導體SC1周圍之絕緣體、設置於絕緣體周圍之外部導體、及設置於外部導體周圍之保護被膜。同軸電纜SC隨著朝向供安裝插塞連接器10之前端,而依序呈階梯狀露出外部導體、絕緣體及內部導體SC1。 於本實施形態中,內部導體SC1經由內部導體接點13而電氣連接於插座連接器100之信號接點構件102(後述),藉此構成信號傳輸電路,其中信號接點構件102連接於印刷配線基板200之信號端子201。又,同軸電纜SC之外部導體經由外部導體殼11而電氣連接於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後述),藉此構成接地電路,其中接地接點構件103連接於印刷配線基板200之接地端子202。 (外部導體殼) 外部導體殼11為電氣連接於同軸電纜SC之外部導體之導電性之接地接點構件。外部導體殼11如圖2(d)所示,係以覆蓋絕緣殼體12周圍之方式設置。外部導體殼11電氣連接於作為對方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100(第2連接器)之接地接點構件103(接點,參照圖1),從而構成接地電路。外部導體殼11例如由薄板狀之金屬構件所形成。外部導體殼11具有嵌合部11a、蓋部11b、及導軌部11e。 嵌合部11a形成為以Z方向為軸向之圓筒形狀(筒狀),於其筒孔內以同軸狀收納絕緣殼體12。嵌合部11a之內周面與絕緣殼體12之外周面相接。於嵌合部11a之下端側,具有遍及其全周朝徑向內側(嵌合部11a之圓筒形狀之中心側)突出之突出部11c(參照圖2(c))。嵌合部11a係藉由突出部11c與形成於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外周之凹部103a(參照圖1)卡合,而嵌合於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詳情後述)。嵌合部11a為於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而插拔時外徑擴徑之構成。嵌合部11a於未擴徑狀態下外徑例如為2.5 mm左右,於已擴徑狀態下外徑例如為2.7 mm左右。嵌合部11a僅於擴徑後才可相對於接地接點構件103而插拔,於未擴徑狀態下無法相對於接地接點構件103而插拔。 蓋部11b為覆蓋嵌合部11a上表面之部分。蓋部11b一體地設置於嵌合部11a。於蓋部11b,設置有於X方向上延伸之導軌部11e。 蓋部11b具有固定部11f、及罩部11g。固定部11f為對同軸電纜SC安裝插塞連接器10之部分。固定部11f係沿著同軸電纜SC而設置。固定部11f係構成為可彎折且於彎折前之狀態下形成為U字狀之板狀構件。固定部11f係藉由以覆蓋同軸電纜SC之外部導體及保護被膜之外周之方式彎折並使前端鉚接,而固定於同軸電纜SC,從而對同軸電纜SC安裝插塞連接器10。罩部11g係以將嵌合部11a上表面之開口部分封閉之方式覆蓋。 導軌部11e係與罩部11g一體地設置,且沿著X方向延伸。導軌部11e設置於罩部11g之X方向大致全長。導軌部11e具有:第1導軌11h,其設置於X方向上之插塞連接器10之前端附近;及第2導軌11i,其於X方向上設置於第1導軌11h之後方。第1導軌11h及第2導軌11i均設置於罩部11g之Y方向兩端。如圖7(a)所示,第1導軌11h之X方向上之前端11x與形成於嵌合部11a之狹縫之X方向上之前端11y於X方向上之位置大致一致。如圖7(a)所示,於使鎖定構件30相對於插塞連接器10移動時,由於導軌部11e(尤其是第1導軌11h)被鎖定構件30之滑動部39覆蓋(掩蓋),故難以於視覺上直接掌握鎖定構件30相對於導軌部11e之位置。關於該點,由於不會被滑動部39覆蓋的嵌合部11a之狹縫之前端11y與導軌部11e之第1導軌11h之前端11x於X方向上之位置大致一致,故藉由於視覺上掌握鎖定構件30相對於嵌合部11a之狹縫之前端11y位於哪個位置,即可間接地掌握鎖定構件30之第1突起部39b相對於導軌部11e位於哪個位置。另,如圖6(b)所示,嵌合部11a之狹縫之前端11y位於較嵌合部11a之抵接於一對臂部37、38(後述)之部分(於限制位置抵接於一對臂部37、38之部分)靠嵌合部11a之X方向前端側。 如圖2(a)所示,第1導軌11h具有:第1連結部11j,其為與罩部11g之連結部分;及第1壁部11k,其連續於第1連結部11j且於Z方向(嵌合方向)上延伸。第2導軌11i具有:第2連結部11l,其為與罩部11g之連結部分;第2壁部11m,其連續於第2連結部11l且於Z方向(嵌合方向)上延伸;及覆蓋部11n,其連續於第2壁部11m且以覆蓋同軸電纜SC之外部導體外周之方式彎折。 第1壁部11k及第2壁部11m係於鎖定構件30之滑動部39(後述)滑動時抵接於該鎖定構件30之部分。第1壁部11k及第2壁部11m於X方向上不連續,於其等之間形成有成為卡合部之缺口部11o。缺口部11o位於嵌合部11a之X方向上之後端側。第1導軌11h及第2導軌11i均為與罩部11g一體地設置之板狀構件,例如藉由將罩部11g之Y方向兩端部彎折,而形成有上述之第1連結部11j、第1壁部11k、第2連結部11l、第2壁部11m、及覆蓋部11n。 (絕緣殼體) 絕緣殼體12係形成為圓筒形狀、用以將內部導體接點13保持於內部且將外部導體殼11與內部導體接點13之間絕緣之絕緣體(參照圖2(c))。絕緣殼體12之外周面與嵌合部11a之內周面相接。 (內部導體接點) 內部導體接點13藉由壓入等而安裝於絕緣殼體12之內部。內部導體接點13具有:連接部13a,其連接同軸電纜SC之內部導體SC1;及一對接觸部13b,其自連接部13a起於Z方向(嵌合方向)上延伸,且與內部導體SC1電氣連接(參照圖2(c))。一對接觸部13b構成為可於Z方向上彈性位移,且與插座連接器100之信號接點構件102(後述)接觸。 [鎖定構件] 接著,參照圖3(a)~圖3(d),對鎖定構件30之詳情進行說明。鎖定構件30安裝於插塞連接器10。鎖定構件30係於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嵌合後,藉由限制插塞連接器10之嵌合部11a之外徑之擴徑,而牢固地維持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狀態之構件。鎖定構件30具有本體部31、限制部32、及引導部33。鎖定構件30例如由薄板狀之金屬構件所形成。 (本體部) 本體部31具有平板部34、及連結部35。平板部34為以覆蓋外部導體殼11之蓋部11b、更詳細而言為罩部11g(參照圖1)之方式設置之大致矩形狀之平板。平板部34於Z方向上與限制部32之一對臂部37、38(後述)對向,且保持引導部33之滑動部39(後述)(連接滑動部39)。於平板部34,形成有於Z方向上貫通之開口34a。開口34a形成於可視認一對臂部37、38(後述)之位置,例如形成於較平板部34之X方向之中央部分靠前端側。於平板部34之開口34a之X方向後方,設置有較平板部34之其他部分朝上方突出之凸部34b。藉由設置有凸部34b,使鎖定構件30滑動時之操作性提高。連結部35為以將平板部34之X方向前端與限制部32之X方向前端連結之方式於Z方向上延伸之部分。 (限制部) 限制部32係構成為可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之部分。更詳細而言,限制部32構成為:於將嵌合於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參照圖1)之嵌合部11a拔去時,為了維持接地接點構件103之凹部103a與嵌合部11a之突出部11c之卡合狀態,可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限制部32於Z方向上與平板部34對向,且與平板部34平行地於X方向上延伸。限制部32具有連續於連結部35之前端部36、及連續於前端部36之一對臂部37、38。限制部32於嵌合部11a位於由前端部36及一對臂部37、38所區劃之區域(所包圍之區域)之狀態下,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 前端部36為抵接於嵌合部11a之X方向上之前端部分而進行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時之嵌合部11a之定位之部分(即為將鎖定構件30相對於插塞連接器10定位於後述之限制位置之部分)。前端部36為了大範圍地與圓筒形狀之嵌合部11a抵接,而採用與圓筒形狀相對應之形狀。即,前端部36係以隨著朝向後述之一對延長部41、42而於Y方向上擴展之方式形成(參照圖3(c))。 一對臂部37、38藉由自徑向(Y方向)外側夾著嵌合部11a而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臂部37以連續於前端部36之Y方向之一端側之方式於X方向上延伸。臂部38以連續於前端部36之Y方向之另一端側之方式於X方向上延伸。一對臂部37、38之間之間隔較已擴徑狀態之嵌合部11a之外徑窄,例如設為與未擴徑狀態之嵌合部11a之外徑相等。另,本實施形態中所謂之「嵌合部11a之外徑」係指於在插塞連接器10安裝有鎖定構件30之狀態下,與一對臂部37、38相同高度(Z方向上之相同位置)之嵌合部11a之外徑。 一對臂部37、38之X方向之長度設為彼此相等,如圖6(b)所示,設為於嵌合部11a抵接於前端部36之狀態下,嵌合部11a大致收納於由前端部36及一對臂部37、38所區劃之區域(所包圍之區域)之程度之長度。該一對臂部37、38之長度為一例,一對臂部37、38之X方向之長度只要為可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之長度則可為任意長度。一對臂部37、38係與引導部33之一對延長部41、42(後述)一體地設置。 (引導部) 如圖3(a)所示,引導部33為引導限制部32相對於嵌合部11a之移動之部分。所謂引導移動不僅包含引導朝向某一區域之移動,還包含防止偏離某一區域之情況。引導部33引導限制部32朝向同軸電纜SC之軸向(X方向)之移動,其中軸向(X方向)為與嵌合部11a之嵌合方向(Z方向)交叉之方向。引導部33係以可於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之限制位置(參照圖6(b))與不進行限制之待機位置(參照圖5(b))之間相互移動之方式,引導限制部32。如此,所謂限制位置及待機位置為限制部32相對於嵌合部11a之相對位置。引導部33具有滑動部39、定位部40、及一對延長部41、42。 如圖3(a)所示,滑動部39係與平板部34一體地設置,且於平板部34之大致中央部分沿著X方向延伸。滑動部39設置於平板部34之Y方向兩端。滑動部39於平板部34之Y方向兩端,自平板部34朝向一對臂部37、38沿著Z方向延伸。滑動部39藉由於作為Y方向上之內壁面之抵接面39a(參照圖4(b))抵接於導軌部11e之狀態下沿著導軌部11e滑動,而引導限制部32朝向X方向之移動。一對滑動部39、39於由其等及平板部34所區劃之區域,且於收納有外部導體殼11之一對導軌部11e、11e及罩部11g之狀態下,沿著導軌部11e滑動。 滑動部39於抵接面39a之X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具有朝向導軌部11e突出之第1突起部39b(參照圖3(b))。第1突起部39b之X方向上之位置與一對臂部37、38之X方向上之後端之位置大致一致。 定位部40為於平板部34之Y方向兩端與平板部34一體地設置且設置於滑動部39之X方向後方之一對板狀片。如圖3(d)所示,定位部40係以隨著自與平板部34之連結部位朝向下端40a而一對板狀片彼此接近之方式,朝向下方延伸。下端40a係以於設置有該下端40a之Z方向之高度範圍內,於Y方向上較滑動部39之內壁面靠內側之方式配置。 一對延長部41、42連續於限制部32之一對臂部37、38而延伸。即,延長部41連續於臂部37而於X方向上延伸,延長部42連續於臂部38而於X方向上延伸。如圖5(b)所示,一對延長部41、42係以於限制部32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下自徑向外側夾著嵌合部11a之方式配置,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隔較一對臂部37、38之間隔寬。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隔至少較未擴徑狀態之嵌合部11a之外徑寬。藉此,被一對延長部41、42自徑向外側夾著之嵌合部11a可擴徑。 如圖3(c)所示,一對延長部41、42於X方向上之後端(一對延長部41、42之與一對臂部37、38連續之部位之相反側之端部),具有朝向彼此之對向方向突出之第2突起部43、44。第2突起部43、44之間隔小於未擴徑狀態之嵌合部11a之外徑。第2突起部43、44係以藉由與嵌合部11a抵接來阻止嵌合部11a穿過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從而鎖定構件30於X方向上脫離插塞連接器10之方式突出。 [電連接器之詳情] 接著,參照圖4~圖9,對具備安裝有鎖定構件30之插塞連接器10之電連接器1之詳情進行說明。於圖4(a)及圖4(b)中,圖示出限制部32位於不進行嵌合部11a之擴徑之限制之待機位置(參照圖5(b))之狀態。如圖4(a)及圖4(b)所示,於在插塞連接器10安裝有鎖定構件30之狀態下,本體部31之平板部34以覆蓋外部導體殼11之罩部11g之方式抵接於罩部11g。又,於抵接面39a抵接於導軌部11e之狀態下,沿著導軌部11e滑動。又,由於限制部32位於待機位置,故一對延長部41、42係以自徑向外側夾著嵌合部11a之方式配置。 如圖5(a)及圖5(b)所示,於限制部32位於待機位置之電連接器1中,嵌合部11a配置於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而非一對臂部37、38之間。於待機位置,嵌合部11a可擴徑。電連接器1於該待機位置之狀態下,使嵌合部11a擴徑而進行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詳情後述)。於待機狀態下,滑動部39抵接於導軌部11e中之第1導軌11h(參照圖2(a))而滑動。 另一方面,如圖6(a)及圖6(b)所示,於限制部32位於限制位置之電連接器1中,嵌合部11a配置於一對臂部37、38之間。於限制位置,嵌合部11a無法藉由一對臂部37、38而擴徑。電連接器1藉由於在上述之待機位置之狀態下進行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後形成限制位置之狀態,而使嵌合部11a之外徑不擴徑,從而牢固地維持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狀態(詳情後述)。於限制狀態下,滑動部39抵接於導軌部11e之第1導軌11h及第2導軌11i(參照圖2(a))兩者而滑動。 接著,對用以使作業人員感知到是限制位置抑或是待機位置之構成進行詳細說明。例如如圖7(a)所示,當使位於限制位置之鎖定構件30相對於插塞連接器10以成為待機位置之方式滑動時,於某一時序,第1突起部39b不抵接於第1導軌11h(參照圖7(b)及圖7(c))。雖然在此之前係於第1突起部39b抵接之狀態下滑動,但於變成不抵接之狀態時,構件之間之滑動阻力改變,滑動時之感覺不同,因此可使作業人員感知到滑動狀態之變化。 且,如上所述,第1突起部39b之位置與一對臂部37、38之X方向上之後端之位置大致一致,又,第1導軌11h之前端11x與形成於嵌合部11a之狹縫之前端11y於X方向上之位置大致一致。再者,如圖6(b)所示,狹縫之前端11y位於較嵌合部11a之抵接於一對臂部37、38之部分(於限制位置抵接於一對臂部37、38之部分)靠嵌合部11a之X方向前端側。因此,於作業人員感知到滑動時之感覺變化之時序(第1突起部39b不抵接於第1導軌11h之時序),一對臂部37、38之後端到達狹縫之前端11y,而成為未藉由一對臂部37、38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之狀態。即,於作業人員感知到滑動時之感覺變化之時序,已經自限制位置移動到了待機位置。根據以上,可藉由第1突起部39b,使作業人員感知到為待機位置。 又,例如如圖8(a)所示,若使鎖定構件30之滑動部39相對於插塞連接器10朝向限制位置之方向滑動,則抵接於第1導軌11h之第1壁部11k之第1突起部39b於某一時序到達第1壁部11k與第2壁部11m之間之缺口部11o(參照圖8(b)及圖8(c))。雖然在此之前係於第1突起部39b與第1壁部11k抵接之狀態下滑動,但於第1突起部39b到達缺口部11o時,成為第1突起部39b收納(陷落)於缺口部11o之狀態。藉此,可給予作業人員咔噠感,從而可使作業人員感知到滑動狀態之變化。 且,如上所述,第1突起部39b之位置與一對臂部37、38之X方向上之後端之位置大致一致,又,如圖8(a)所示,缺口部11o之X方向上之位置與嵌合部11a之X方向上之後端側之位置大致一致。因此,於作業人員感知到滑動時之感覺變化之時序(第1突起部39b與缺口部11o卡合之時序),嵌合部11a位於一對臂部37、38之間,而使限制部32位於限制位置。根據以上,可藉由第1突起部39b使作業人員感知到為限制位置。 接著,對電連接器1之防脫構成進行詳細說明。於電連接器1中,為了防止鎖定構件30自插塞連接器10脫落,而設置有防脫構成。如圖9(a)所示,於限制部32位於待機位置之電連接器1中,若使鎖定構件30之連結部35進一步朝向自插塞連接器10之嵌合部11a之前端離去之方向移動,則有鎖定構件30自插塞連接器10脫落之虞。關於該點,於電連接器1中,作為防止鎖定構件30脫落之防脫構成,於鎖定構件30設置有定位部40、及第2突起部43、44。 如圖9(a)及圖9(b)所示,定位部40與第2導軌11i之第2壁部11m接觸,來阻止第2壁部11m超出定位部40而移動。如圖3(d)所示,一對定位部40、40係以隨著自配置於平板部34之Y方向兩端之連結部位朝向下端40a而於Y方向上彼此接近之方式,於Z方向上延伸。即,定位部40之下端40a於Y方向上朝向彼此接近之方向突出。下端40a於Y方向上朝向彼此接近之方向突出,直至與第2壁部11m之X方向後端接觸而阻止第2壁部11m之穿過為止。藉此,防止鎖定構件30自插塞連接器10脫落。 如圖9(a)及圖9(c)所示,第2突起部43、44與嵌合部11a接觸,來阻止嵌合部11a穿過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如圖3(c)所示,第2突起部43、44朝向彼此之對向方向(Y方向)突出。且,第2突起部43、44之間隔小於未擴徑狀態之嵌合部11a之外徑。藉此,嵌合部11a無法穿過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從而得以防止鎖定構件30自插塞連接器10脫落。 [電連接器之嵌合及鎖定] 接著,參照圖1、圖10、及圖11,對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及嵌合後之鎖定進行詳細說明。 另,如圖1所示,插座連接器100具有殼體101、信號接點構件102、及接地接點構件103。插座連接器100藉由例如焊接等而安裝於印刷配線基板200。插座連接器100與安裝於同軸電纜SC之插塞連接器10嵌合。信號接點構件102例如為由薄板狀之金屬構件所形成之信號傳輸用導體。信號接點構件102於收納於殼體之狀態下至少一部分自殼體之開口向外部突出。信號接點構件102藉由與插塞連接器10之內部導體接點13接觸而與內部導體SC1電氣連接。接地接點構件103例如為連接於由薄板狀之金屬構件所形成之印刷配線基板200之接地端子202從而構成接地電路之一部分之構件。接地接點構件103係以將信號接點構件102及殼體之外部側呈環狀包圍之方式配置。於接地接點構件103之外周面,遍及其全周而形成有朝徑向內側凹陷之凹部103a(參照圖10(c))。該凹部103a設為與突出部11c之卡合部位,其中突出部11c形成於插塞連接器10之嵌合部11a。 如圖10(a)及圖10(b)所示,於使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嵌合時,如圖10(d)所示,限制部32位於待機位置。於該情形時,嵌合部11a配置於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而可擴徑。於該狀態下,一面使嵌合部11a擴徑,一面使插塞連接器10嵌合於插座連接器100。具體而言,如圖10(c)所示,於擴徑後之嵌合部11a與絕緣殼體12之間插入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 於該插入狀態下,嵌合部11a之突出部11c與接地接點構件103之凹部103a卡合,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嵌合。於嵌合狀態下,插塞連接器10之一對接觸部13b與插座連接器100之信號接點構件102接觸。另,嵌合部11a僅於擴徑後才可相對於接地接點構件103而插拔,於未擴徑狀態下無法相對於接地接點構件103而插拔。 如圖11(a)及圖11(b)所示,於嵌合後牢固地維持(鎖定)嵌合狀態時,使鎖定構件30之滑動部39沿著導軌部11e滑動,而如圖11(c)所示使限制部32位於限制位置。於該情形時,嵌合部11a配置於一對臂部37、38之間而無法擴徑。如上所述,嵌合部11a於未擴徑狀態下無法相對於接地接點構件103而插拔。因此,藉由於嵌合後使嵌合部11a無法擴徑,即可使嵌合部11a無法插拔而可牢固地維持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狀態。 [作用效果] 接著,對上述之電連接器1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1具備插塞連接器10、及安裝於插塞連接器10之鎖定構件30。插塞連接器10具備與作為對方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電氣連接之導電性之外部導體殼11。外部導體殼11具有嵌合於接地接點構件103之筒狀之嵌合部11a。嵌合部11a之外徑構成為可於相對於接地接點構件103而插拔時擴徑。鎖定構件30具有:限制部32,其構成為於將嵌合於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參照圖1)之嵌合部11a拔去時可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及引導部33,其引導限制部32相對於嵌合部11a之移動。引導部33係以可於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之限制位置與不進行限制之待機位置之間相互移動之方式,引導限制部32。 於電連接器1中,鎖定構件30之限制部32構成為可限制嵌合部11a之外徑之擴徑。藉此,可抑制與插座連接器100嵌合後之嵌合部11a擴徑,而牢固地維持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狀態。又,於電連接器1中,鎖定構件30之引導部33係以可於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之限制位置與不進行限制之待機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引導限制部32。藉此,可實現如下效果:例如於相對於接地接點構件103而插拔嵌合部11a時,使限制部32相對於插塞連接器10位於待機位置而容易地進行該插拔,於插塞連接器10之嵌合部11a與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嵌合時,使限制部32相對於插塞連接器10位於限制位置而使嵌合狀態牢固等。即,可一面確保插塞連接器10之插拔等之作業性,一面牢固地維持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狀態。 限制部32具有一對臂部37、38,該一對臂部37、38藉由自徑向外側夾著嵌合部11a而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藉由自嵌合部11a之徑擴徑之方向即徑向外側夾著嵌合部11a,可有效地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即,可更牢固地維持插塞連接器10與插座連接器100之嵌合狀態。 一對臂部37、38之間隔較已擴徑狀態之嵌合部11a之外徑窄。藉此,藉由將嵌合部11a夾在一對臂部37、38之間,可簡單地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另,藉由使一對臂部37、38之剛性大於嵌合部11a擴徑時之力,可更確實地限制嵌合部11a之擴徑。 引導部33引導限制部32向與嵌合部11a之嵌合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移動。藉由將限制部32之移動朝與嵌合方向不同之方向引導,可將嵌合作業與鎖定作業作為不同之作業加以明確區分而進行,從而可提高作業性。 插塞連接器10為安裝於同軸電纜SC之一端之連接器,且引導部33引導限制部32向同軸電纜SC之軸向(X方向)之移動。藉由將限制部32之移動朝同軸電纜SC之軸向(X方向)引導,可於限制部32之移動不受同軸電纜SC等阻止之條件下,容易地使限制部32移動,從而可提高作業性。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插塞連接器10具有:蓋部11b,其覆蓋嵌合部11a之於Z方向上與插座連接器100之接地接點構件103對向之面之相反面;及導軌部11e,其設置於蓋部11b且於軸向(X方向)上延伸;且引導部33具有滑動部39,該滑動部39於軸向(X方向)上延伸,且藉由沿著導軌部11e滑動而引導限制部32向軸向(X方向)之移動。藉由滑動部39沿著插塞連接器10之導軌部11e移動,可簡單地進行限制部32相對於嵌合部11a之移動。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滑動部39具有朝向導軌部11e突出之第1突起部39b,且導軌部11e具有於滑動部39之滑動中當限制部32之位置到達限制位置後與第1突起部39b卡合之缺口部11o。藉由第1突起部39b卡合於缺口部11o,可給予作業人員咔噠感,從而可使作業人員感知到限制部32之位置已成為限制位置。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引導部33具有平板部34,該平板部34於嵌合方向上與一對臂部37、38對向且保持滑動部39,並以覆蓋蓋部11b之方式設置;且於平板部34形成有開口34a。藉此,於使滑動部39滑動時,可自開口34a視認一對臂部37、38相對於插塞連接器10之位置,因此可使作業人員感知到一對臂部37、38之位置。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引導部33具有連續於限制部32之一對臂部37、38而延伸之一對延長部41、42,且一對延長部41、42係以於限制部32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下自徑向外側夾著嵌合部11a之方式配置,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隔較一對臂部37、38之間隔寬。藉由形成有連續於一對臂部37、38而延伸且於限制部32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下夾著嵌合部11a之延長部41、42,可更恰當地引導臂部37、38(限制部32)相對於嵌合部11a之移動。又,藉由使該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隔較一對臂部37、38之間隔寬,可於限制部32配置於待機位置之狀態即延長部41、42夾著嵌合部11a之狀態下,容許嵌合部11a之擴徑。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一對延長部41、42之至少任一者具有朝向另一者突出之第2突起部43、44,且第2突起部43、44設置於延長部41、42之與臂部37、38連續之部位之相反側之端部,並以藉由與嵌合部11a接觸而阻止嵌合部11a穿過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之方式突出。藉由第2突起部43、44設置於延長部41、42之端部,且該第2突起部43、44以阻止嵌合部11a之穿過之方式突出,可防止鎖定構件30自插塞連接器10脫離。 [變化例] 以上,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於本發明之主旨範圍內對上述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化。例如,對藉由構成為一對延長部41、42之間隔較一對臂部37、38之間隔寬而於待機位置容許嵌合部11a之擴徑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未限定於此,亦可為藉由使一對延長部41、42之剛性低於一對臂部37、38之剛性而於待機位置容許嵌合部11a之擴徑。 又,對滑動部39具有第1突起部39b,且導軌部11e具有缺口部11o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未限定於此,相反地,亦可為導軌部11e具有朝彼此之對向方向突出之突起部,且滑動部39具有於到達限制位置後與導軌部11e之突起部卡合之缺口部。 又,對在一對延長部41、42分別設置有第2突起部43、44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未限定於此,亦可為於一對延長部41、42之任一者設置有相當於第2突起部之構成。
1‧‧‧電連接器
10‧‧‧插塞連接器(第1連接器)
11‧‧‧外部導體殼(第1接點)
11a‧‧‧嵌合部
11b‧‧‧蓋部
11c‧‧‧突出部
11e‧‧‧導軌部
11f‧‧‧固定部
11g‧‧‧罩部
11h‧‧‧第1導軌
11i‧‧‧第2導軌
11j‧‧‧第1連結部
11k‧‧‧第1壁部
11l‧‧‧第2連結部
11m‧‧‧第2壁部
11n‧‧‧覆蓋部
11o‧‧‧缺口部(卡合部)
11x‧‧‧第1導軌前端
11y‧‧‧狹縫前端
12‧‧‧絕緣殼體
13‧‧‧內部導體接點
13a‧‧‧連接部
13b‧‧‧接觸部
30‧‧‧鎖定構件
31‧‧‧本體部
32‧‧‧限制部
33‧‧‧引導部
34‧‧‧平板部
34a‧‧‧開口
34b‧‧‧凸部
35‧‧‧連結部
36‧‧‧前端部
37、38‧‧‧一對臂部
39‧‧‧滑動部
39a‧‧‧抵接面
39b‧‧‧第1突起部
40‧‧‧定位部
40a‧‧‧下端
41、42‧‧‧一對延長部
43、44‧‧‧第2突起部
100‧‧‧插座連接器(第2連接器)
101‧‧‧殼體
102‧‧‧信號接點構件
103‧‧‧接地接點構件(第2連接器之接點)
103a‧‧‧凹部
200‧‧‧印刷配線基板
201‧‧‧信號端子
202‧‧‧接地端子
SC‧‧‧同軸電纜(電纜)
SC1‧‧‧內部導體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圖1之電連接器中所包含之插塞連接器之圖,(a)為立體圖,(b)為側視圖,(c)為沿著(b)之(c)-(c)線之剖視圖,(d)為仰視圖。 圖3係顯示圖1之電連接器中所包含之鎖定構件之圖,(a)為立體圖,(b)為自與(a)不同之方向觀察之立體圖,(c)為仰視圖,(d)為後視圖。 圖4係顯示圖1之電連接器之圖,(a)為側視圖,(b)為沿著(a)之(b)-(b)線之剖視圖。 圖5係顯示鎖定構件位於待機位置之電連接器之圖,(a)為立體圖,(b)為仰視圖。 圖6係顯示鎖定構件位於限制位置之電連接器之圖,(a)為立體圖,(b)為仰視圖。 圖7係說明用以使作業人員感知到位置之構成之圖,(a)為側視圖,(b)為將鎖定構件之一部分切斷後之立體圖,(c)為(b)之局部放大圖。 圖8係說明用以使作業人員感知到位置之構成之圖,(a)為側視圖,(b)為將鎖定構件之一部分切斷後之立體圖,(c)為(b)之局部放大圖。 圖9係說明電連接器之防脫構成之圖,(a)為立體圖,(b)及(c)為(a)之局部放大圖。 圖10係顯示與插座連接器嵌合時之電連接器之圖,(a)為立體圖,(b)為側視圖,(c)為沿著(b)之(c)-(c)線之剖視圖,(d)為沿著(b)之(d)-(d)線之剖視圖。 圖11係顯示於與插座連接器嵌合後被鎖定之電連接器之圖,(a)為立體圖,(b)為側視圖,(c)為沿著(b)之(c)-(c)線之剖視圖。

Claims (13)

  1. 一種電連接器,其具備第1連接器、及安裝於上述第1連接器之鎖定構件;且 上述第1連接器具備與作為對方連接器之第2連接器之接點電氣連接之導電性之第1接點; 上述第1接點具有嵌合於上述第2連接器之接點之筒狀之嵌合部; 上述嵌合部之外徑構成為可於相對於上述第2連接器之接點而插拔時擴徑; 上述鎖定構件具有:限制部,其構成為於將嵌合於上述第2連接器之接點之上述嵌合部拔去時可限制上述嵌合部之擴徑;及引導部,其引導上述限制部相對於上述嵌合部之移動;且 上述引導部係以可於限制上述嵌合部之擴徑之限制位置與不進行上述限制之待機位置之間相互移動之方式,引導上述限制部。
  2. 如請求項1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限制部具有一對臂部,上述一對臂部藉由自徑向外側夾著上述嵌合部而限制上述嵌合部之擴徑。
  3. 如請求項2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一對臂部之間隔較已擴徑狀態之上述嵌合部之外徑窄。
  4. 如請求項3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引導部引導上述限制部向與上述嵌合部之嵌合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移動。
  5. 如請求項4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第1連接器為安裝於電纜之一端之連接器;且 上述引導部引導上述限制部向上述電纜之軸向之移動。
  6. 如請求項5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第1連接器具有:蓋部,其覆蓋上述嵌合部之於嵌合方向上承收上述第2連接器之接點之側之相反側之面;及導軌部,其設置於上述蓋部且於上述軸向上延伸;且 上述引導部具有滑動部,上述滑動部於上述軸向上延伸,且藉由沿著上述導軌部滑動而引導上述限制部向上述軸向之移動。
  7. 如請求項6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滑動部及上述導軌部之任一者具有朝向另一者突出之第1突起部,且上述另一者具有於上述滑動部之滑動中當上述限制部之位置到達上述限制位置後與上述第1突起部卡合之卡合部。
  8. 如請求項6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引導部具有平板部,上述平板部於上述嵌合方向上與上述一對臂部對向且保持上述滑動部,並以覆蓋上述蓋部之方式設置;且 於上述平板部形成有開口。
  9. 如請求項3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引導部具有連續於上述限制部之上述一對臂部而延伸之一對延長部;且 上述一對延長部係以於上述限制部配置於上述待機位置之狀態下自上述徑向外側夾著上述嵌合部之方式配置; 上述一對延長部之間隔較上述一對臂部之間隔寬。
  10. 如請求項3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引導部具有連續於上述限制部之上述一對臂部而延伸之一對延長部;且 上述一對延長部係以於上述限制部配置於上述待機位置之狀態下自上述徑向外側夾著上述嵌合部之方式構成; 上述一對延長部之剛性低於上述一對臂部之剛性。
  11. 如請求項9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一對延長部之至少任一者具有朝向另一者突出之第2突起部;且 上述第2突起部設置於上述延長部之與上述臂部連續之部位之相反側之端部,並以藉由與上述嵌合部接觸而阻止上述嵌合部穿過上述一對延長部之間之方式突出。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電連接器,其中上述第1連接器為安裝於同軸電纜之一端之插塞連接器;且 上述第2連接器為安裝於與上述同軸電纜電氣連接之基板且嵌合於上述插塞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 上述第2連接器之接點為連接於上述基板之接地端子之接地接點。
  13. 一種電連接器之鎖定構件,其具備: 限制部,其電氣連接並嵌合於對方連接器之接點,且構成為於相對於上述對方連接器而插拔電連接器時可限制外徑可擴徑之筒狀之嵌合部之擴徑;及 引導部,其引導上述限制部相對於上述嵌合部之移動;且 上述限制部構成為於將嵌合於上述對方連接器之接點之上述嵌合部拔去時可限制上述嵌合部之擴徑; 上述引導部係以可於限制上述嵌合部之擴徑之限制位置與不進行上述限制之待機位置之間相互移動之方式,引導上述限制部。
TW106105631A 2017-01-20 2017-02-20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locking member TWI595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8749A JP6135834B1 (ja) 2017-01-20 2017-01-20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ロック部材
JP??2017-008749 2017-0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95713B TWI595713B (zh) 2017-08-11
TW201828548A true TW201828548A (zh) 2018-08-01

Family

ID=58794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5631A TWI595713B (zh) 2017-01-20 2017-02-20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locking membe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35834B1 (zh)
CN (1) CN106972329B (zh)
TW (1) TWI59571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3918B (zh) * 2018-12-03 2019-10-01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8720B2 (ja) * 2017-11-28 2020-03-0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ロック部材
JP6935724B2 (ja) * 2017-10-31 2021-09-15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10389045B2 (en) 2017-12-19 2019-08-20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al coaxial connector
JP6617816B2 (ja) * 2017-12-19 2019-12-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CN109659764A (zh) * 2018-12-12 2019-04-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自锁死电缆快速接插件
JP7212536B2 (ja) * 2019-02-01 2023-01-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WO2020189221A1 (ja) * 2019-03-18 2020-09-24 I-Pex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7261072B2 (ja) * 2019-04-17 2023-04-1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組立体、該同軸コネクタ組立体を含む同軸コネクタ装置、及び、該同軸コネクタ組立体等に用いられるスライド部材
JP7283204B2 (ja) * 2019-04-25 2023-05-30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ロック部材
JP6927248B2 (ja) * 2019-04-25 2021-08-25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ロック部材
JP7068243B2 (ja) * 2019-08-09 2022-05-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これ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CN116780278B (zh) * 2023-07-10 2024-01-05 彩美伟业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连接器一体式锁扣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2480A (en) * 1994-06-28 1997-09-02 Smk Co., Ltd. Surface mount type coaxial connector connecting coaxial cable to substrate
JPH0817523A (ja) * 1994-06-28 1996-01-19 Smk Corp 同軸コネクタプラグ
JP3301530B2 (ja) * 1997-02-26 2002-07-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963849B2 (ja) * 2003-02-26 2007-08-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JP4136924B2 (ja) * 2003-12-19 2008-08-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05008585B4 (de) * 2004-02-25 2013-05-1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Verbinderanordnung
JP4752606B2 (ja) * 2006-05-15 2011-08-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8140571A (ja) * 2006-11-30 2008-06-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5358606B2 (ja) * 2011-03-28 2013-12-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ロック機構付きコネクタ
US9484684B2 (en) * 2013-05-08 2016-11-0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with peripheral wall having an opening and a detector slidably engaging the peripheral wall adjacent the opening for preventing widening of the opening
JP6277840B2 (ja) * 2014-04-17 2018-02-1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949838B2 (ja) * 2014-06-16 2016-07-1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3918B (zh) * 2018-12-03 2019-10-01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2329A (zh) 2017-07-21
CN106972329B (zh) 2019-06-21
TWI595713B (zh) 2017-08-11
JP6135834B1 (ja) 2017-05-31
JP2018116908A (ja) 2018-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28548A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之鎖定構件
CN108365360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锁定部件
JP515222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803743B2 (ja) コネクタ
TWI591908B (zh) 同軸型電連接器
JP4851355B2 (ja) 外導体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19185858A (ja) L形同軸端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15335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體
TWI416806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體
JP202012672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93572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111480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locking member
JP72832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ロック部材
TWI673918B (zh) 電連接器
JP665872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ロック部材
KR102550876B1 (ko) 동축 케이블용 커넥터
JP2014143069A (ja) 同軸コネクタ
JP2023113057A (ja) 基板用同軸コネクタ
KR20220100498A (ko) 기판 커넥터
KR20230146837A (ko) 동축 커넥터
JP2019110094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214901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207814A (ja) 同軸コネクタ一体型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