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1674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1674B
CN107611674B CN201710535299.4A CN201710535299A CN107611674B CN 107611674 B CN107611674 B CN 107611674B CN 201710535299 A CN201710535299 A CN 201710535299A CN 107611674 B CN107611674 B CN 1076116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cable
shell
nut
caul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352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1674A (zh
Inventor
高松匡
鹤见正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1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1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1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16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拉伸强度并提高屏蔽性能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中,连接有缆线,且供对方连接器嵌合,所述电连接器具备:接触件,连接有缆线的内部导体;绝缘块,保持有接触件;壳体,保持绝缘块;联轴节,保持于壳体并与对方连接器嵌合;螺母,卡止于壳体;插套,将缆线保持在内部;以及敛缝环,自外周对插套进行敛缝;插套在使将金属编组层翻折而披覆于护套的外表面上的编组翻折部位于内部的状态下,利用敛缝环进行敛缝,将保持插套的螺母与壳体连结,使插套、螺母、壳体及联轴节一体化而形成导通。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器人或通信器等电气设备或电子设备中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机器人或通信器等电气设备或电子设备中的电连接器,使用具有连接有缆线的内部导体的接触件的电连接器。这些电连接器通过与对方侧的电连接器嵌合,与对方侧的接触件接触而使缆线彼此导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如上所述般的电连接器中存在以下事项:通过自外周对使内部导体连接于接触件的缆线进行敛缝或挤压等加工,提高缆线的拉伸强度,防止缆线自电连接器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437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以往的电连接器中由于需要确保缆线的电气特性,因此要求提高缆线的拉伸强度并进而提高屏蔽性能的电连接器的结构。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拉伸强度并提高屏蔽性能的电连接器。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连接有缆线且供对方连接器可拆卸地嵌合,所述缆线具有内部导体、以覆盖内部导体的外周的方式配设的绝缘层、金属编组层及护套,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所需数量的接触件,连接有所述内部导体;绝缘块,对所述接触件以排列状态进行保持;壳体,在供所述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以包围所述绝缘块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并保持所述绝缘块;联轴节,在所述嵌合侧保持于所述壳体,并具有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机构;螺母,具有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联轴节所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连结的卡合机构;插套,具有自所述壳体侧插入并与所述螺母的内表面对接而卡止于所述螺母的扩径筒状部,将插入的缆线的一部分保持在内部;以及敛缝环,自外周对保持所述缆线的一部分的状态的所述插套进行敛缝;所述插套构成为:在使将所述金属编组层翻折而披覆于所述护套的外表面上的编组翻折部位于内部的状态下,利用所述敛缝环进行敛缝,并相对于所述编组翻折部成为接触保持状态;将保持所述插套的所述螺母与所述壳体连结,使与所述缆线的所述编组翻折部接触保持的所述插套、所述螺母、所述壳体及所述联轴节一体化而形成导通。
所述电连接器中,将螺母与壳体连结,使相对于编组翻折部为接触保持状态的插套、螺母、壳体及联轴节一体化而形成导通,由此可屏蔽缆线的传送路径。另外,利用敛缝环自外周对插套进行敛缝,使插套相对于编组翻折部而保持为接触保持状态,因此可防止因缆线拉伸所带来的外力而导致缆线自电连接器脱落等不良情况。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可提高拉伸强度并可提高屏蔽性能的电连接器。
另外,所述敛缝环优选为在对所述插套进行敛缝的状态下具有朝外周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部。由此,提高插套保持缆线的保持力,因此可进一步防止因缆线拉伸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进而,优选为具有利用所述突起部进行定位保持、并覆盖所述插套及所述螺母的盖构件。如此,盖构件利用突起部进行定位保持,因此可抑制盖构件相对于插套及螺母的位置偏移。
另外,所述盖构件优选为与所述突起部、所述插套、所述螺母、所述缆线一体地作为电连接器而形成。如此,盖构件一体地形成(一体成型),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盖构件相对于插套及螺母的位置偏移。
进而,所述盖构件优选为具有一个分割体与另一个分割体的分割结构,在所述一个分割体与所述另一个分割体中的至少一个分割体中形成有供所述突起部插入的凹部。如此,形成有凹部,因此通过插入突起部,可进一步抑制盖构件相对于插套及螺母的位置偏移。
[发明的效果]
如此,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提高拉伸强度并提高屏蔽性能的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用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构成的图,图1(a)为自一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b)为自另一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a)~图3(b)为用以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连接的缆线的构成的图,图3(a)为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连接的缆线的立体图,图3(b)为表示将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连接的缆线的金属编组层翻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a)~图4(b)为用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敛缝环的图,图4(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利用敛缝环对插套进行敛缝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利用敛缝环对插套进行敛缝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5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2:电连接器
11:接触件
12:绝缘块
13:壳体
14:联轴节
15:螺母
16:插套
17:敛缝环
19、219:盖构件
21:缆线
22:内部导体
23:绝缘层
24:金属编组层
25:护套
26:编组翻折部
111:接触部
112:连接部
113:矛杆
121:插入孔
122:槽部
131:块保持部
132:联轴节卡止部
133:螺母结合部
134:插套结合部
135:定位突出部
142:壳体卡止部
143:嵌合凸部
145:嵌合口
151:壳体卡合部
152:插套卡止部
161:扩径筒状部
162:缆线保持部
165:卡止突出部
166:端部抵接部
167:敛缝部
171:切口部
172a、172b:突起部
191:缆线保护部
192:盖本体部
195:弯曲部
196:卡止爪
219a:盖构件(其中一个分割体)
219b:盖构件(另一个分割体)
220:凹部
A:嵌合侧
B:缆线连接侧
X:上下方向
Y:左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为通过嵌合有对方侧的电连接器并经由缆线而使装置间或设备间导通的电连接器。
[1.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a)~图1(b)及图2对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图1(a)~图1(b)为用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的概略构成的图,图1(a)为自其中一侧(图1(a)~图1(b)的箭头A侧)观察电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1(b)为自另一侧(图1(a)~图1(b)的箭头B侧)观察电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
[1-1.电连接器的概略构成]
如图1(a)~图1(b)及图2所示般,电连接器1具有:所需数量的接触件11,连接有缆线21;绝缘块12,对接触件11以排列状态进行保持;壳体13,将绝缘块12保持在内部;联轴节14,具有与对方侧的连接器(省略图示)的嵌合机构(后述的嵌合凸部143);螺母15,具有与壳体13连结的卡合机构(后述的壳体卡合部151);插套16,将插入的缆线21的一部分保持在内部;以及敛缝环17,自外周对插套16进行敛缝。
接触件11通过对黄铜或铍铜或磷青铜等金属进行冲压加工或切削加工而形成,具有:在其中一侧(图1(a)~图1(b)的箭头A侧)使对方侧的接触件(省略图示)接触的接触部111;在另一侧(图1(a)~图1(b)的箭头B侧)连接有自后述的缆线21露出的内部导体22的连接部112;以及在接触部111与连接部112之间卡止于绝缘块12内部的矛杆113。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矛杆113将接触件11保持于绝缘块12上,若能够将接触件11保持于绝缘块12上,则可为任意者,例如可为压入或熔接等。
矛杆113当插入至后述的绝缘块12的插入孔121时,下方发生弯曲变形,当接触件11的插入完成时,弯曲变形消除,并卡止于插入孔121内的卡止部(省略图示),由此使接触件11卡止于绝缘块12。
此外,关于所述连接部112与缆线21的连接,若能够连接缆线21与连接部112,则可为任意结构(方法),例如可为利用压接的连接,也可为利用焊接的连接。
绝缘块12是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聚酰胺(66PA、46PA)、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苯硫醚(Poly phenylene sulfide,PPS)、或这些的合成材料等电气绝缘性塑料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
所述绝缘块12中形成有:自一侧向另一侧贯通而能够使接触件11插入的插入孔121;以及自绝缘块12的一端朝供对方侧的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A(图1(a)~图1(b)的箭头A侧)延伸的槽部122。该槽部122通过使形成于壳体13内部的凸部(省略图示)插入来确定与壳体13连结的位置,当凸部的插入完成时,将绝缘块12保持于壳体13。
壳体13具有:块保持部131,在嵌合侧A以包围绝缘块12的外周的方式配置而保持绝缘块12;联轴节卡止部132,供联轴节14卡止;螺母结合部133,使螺母15进行螺丝结合;以及插套结合部134,当在螺母结合部133连结有使插套16卡止的螺母15时,插套16的端部抵接部166进行抵接。
所述块保持部131具有定位突出部135,定位突出部135朝外周侧突出而被插入至对方侧的连接器中所形成的凹部(省略图示)中,并确定供对方侧的连接器嵌合的位置。
联轴节14在连接有缆线21的缆线连接侧B(图1(a)~图1(b)的箭头B侧)具有卡止于壳体13的联轴节卡止部132的壳体卡止部142。通过将该壳体卡止部142卡止于联轴节卡止部132,可将联轴节14保持于壳体13。
另外,联轴节14在嵌合侧A具有作为与对方侧的连接器的嵌合机构的嵌合凸部143。嵌合凸部143当与对方侧的连接器嵌合时,被插入至对方侧的连接器中所形成的卡止孔(省略图示)而保持对方侧的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此外,在将联轴节14保持于壳体13的状态下,在联轴节14与壳体13之间形成有作为间隙部的嵌合口145(参照图1(a))。当将电连接器1与对方侧的连接器嵌合时,在该嵌合口145中插入有对方侧的连接器的联轴节(省略图示)。
螺母15具有与壳体13的联轴节14所处一侧的相反侧(缆线连接侧B)的一部分连结的卡合机构即壳体卡合部151。通过以螺丝将该壳体卡合部151结合于螺母结合部133,将螺母15卡合于壳体13。另外,在螺母15的缆线连接侧B的内侧端部,形成有供后述的扩径筒状部161的卡止突出部165对接而将壳体13卡止的插套卡止部152。
插套16形成大致圆筒形状,具有:在嵌合侧A供缆线21插通的扩径筒状部161;以及在缆线连接侧B将缆线21保持于内部的缆线保持部162。将扩径筒状部161的直径形成为大于缆线保持部162的直径。
在插套16的内部经保持的缆线21如后所述,将金属编组层24翻折而披覆于护套25的外表面上,并使将金属编组层24翻折而成的编组翻折部26位于缆线保持部162的内部(参照后述的图3(b))。
所述扩径筒状部161在端部的外周具有:朝外方突出并与螺母15的内表面即插套卡止部152对接而将壳体13卡止于螺母15的卡止突出部165;以及当将螺母15与壳体13结合时,抵接于插套结合部134的端部抵接部166。
另外,所述缆线保持部162具有在使后述的缆线21的编组翻折部26位于内部的状态下,利用敛缝环17自外周进行敛缝的敛缝部167。
将敛缝环17形成为具有将环状的一部分开槽的切口部171的C字形状,如后所述,自外周对插套16进行敛缝而使插套16相对于将金属编组层24翻折而成的编组翻折部26保持为接触保持状态。即,利用敛缝环17对敛缝部167进行敛缝而使插套16与编组翻折部26接触。
所述壳体13、联轴节14、螺母15、插套16通过对锌压铸或铝压铸等金属制进行铸造及切削等而形成。而且,将螺母15与壳体13连结,并使相对于编组翻折部26为接触保持状态的插套16、螺母15、壳体13及联轴节14一体化而形成导通,由此可屏蔽缆线21的传送路径。
[1-2.利用敛缝环的插套的敛缝]
其次,参照图3(a)~图3(b)及图4(a)~图4(b)对利用所述敛缝环17的插套16的敛缝进行说明。图3(a)~图3(b)为用以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连接的缆线21的图,图3(a)为表示缆线21的立体图,图3(b)为表示将缆线21的金属编组层24翻折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a)~图4(b)为用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敛缝环17的图,图4(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利用敛缝环17对插套16进行敛缝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利用敛缝环对插套16进行敛缝的状态的平面图。
如上所述,敛缝环17自外周对插套16进行敛缝而使插套16相对于将金属编组层24翻折而成的编组翻折部26保持为接触保持状态,由此将缆线21连接于电连接器1。
此处,参照图3(a)及图3(b)对与电连接器1连接的缆线21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3(a)及图3(b)所示,缆线21具有:内部导体22;绝缘层23,以覆盖内部导体22的外周的方式配设;金属编组层24,以覆盖绝缘层23的外周的方式配设;以及护套25,以覆盖金属编组层24的外周的方式配设。
而且,将所述缆线21的一端侧的金属编组层24翻折而翻折于护套25的外表面上。即,自缆线21的一端侧将金属编组层24与护套25朝另一端侧翻折而使绝缘层23露出,将翻折的金属编组层24披覆于护套25的外周面而形成编组翻折部26。
此外,在通过将金属编组层24与护套25翻折而露出的绝缘层23的一端侧,内部导体22露出,并将该内部导体22连接于接触件11的连接部112。
所述编组翻折部26通过将缆线21插通至插套16的内部并将金属编组层24与护套25翻折而被保持于缆线保持部162的内部。而且,在使编组翻折部26位于缆线保持部162的内部的状态下,自上下方向X(图4(a)的X方向)利用工具等按压敛缝环17并对插套16的敛缝部167进行敛缝,由此在敛缝环17形成突起部172a、172b,将插套16设为相对于编组翻折部26而为接触保持状态。
更具体而言,如图4(a)及图4(b)所示,当利用敛缝环17对插套16的敛缝部167进行敛缝时,在敛缝环17中形成有朝外周侧突出的突起部172a、172b。即,敛缝环17在对插套16进行敛缝的状态下,分别在与上下方向X交叉的左右方向Y(图4(a)的Y方向)上具有突出的突起部172a、172b。
如此,当利用工具等进行按压并利用敛缝环17对敛缝部167进行敛缝时,敛缝环17在对插套16进行敛缝的状态下具有突起部172a、172b。
[1-3.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其次,参照图1(a)~图1(b)至图4(a)~图4(b)对所述电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自缆线21的绝缘层23的一端侧露出的内部导体22连接于接触件11的连接部112。
其次,将连接有内部导体22的接触件11插入至绝缘块12的插入孔121中。当接触件11的插入完成时,将接触件11的矛杆113卡止于插入孔121内。
其次,将插入有接触件11而保持内部导体22的状态的缆线21自壳体13的内部的块保持部131侧朝缆线连接侧B插入。具体而言,将缆线21自壳体13的一端侧朝另一端侧插通,并将形成于壳体13内部的凸部(省略图示)插入至绝缘块12的槽部122中,由此确定连结绝缘块12与壳体13的位置。而且,当进而朝缆线连接侧B插入凸部而插入完成时,将绝缘块12保持于壳体13的内部。
其次,通过将联轴节14的壳体卡止部142卡止于壳体13的联轴节卡止部132,以包围壳体13的嵌合侧A的外周的方式配置联轴节14。
另外,将插通于壳体13的缆线21穿入插套16与螺母15中。进而,使通过将缆线21的一端侧的金属编组层24翻折于护套25的外表面上而形成的编组翻折部26位于缆线保持部162的内部。
其次,将供缆线21插通的插套16自螺母15的壳体卡合部151朝缆线连接侧B插入,使插套16的卡止突出部165卡止于螺母15的插套卡止部152,由此将插套16保持于螺母15。
而且,通过以螺丝使螺母15的壳体卡合部151与壳体13的螺母结合部133结合,而使螺母15卡止于壳体13。当将螺母15卡止于壳体13时,插套16的端部抵接部166抵接于螺母结合部133。
进而,使敛缝环17位于敛缝部167的外周,自上下方向X利用工具等按压敛缝环17而对敛缝部167进行敛缝。当利用敛缝环17对敛缝部167进行敛缝时,在敛缝环17中形成有突起部172a、172b,将插套16设为相对于编组翻折部26而为接触保持状态。
如此,将保持插套16的螺母15与壳体13连结,使与缆线21的编组翻折部26接触保持的插套16、螺母15、壳体13及联轴节14一体化而形成导通。如上所述,插套16相对于编组翻折部26为接触保持状态,因此使插套16、螺母15、壳体13及联轴节14一体化而形成导通,由此可屏蔽缆线21的传送路径。另外,通过以在敛缝环17中具有突起部172a、172b的方式对插套16进行敛缝,可提高插套16保持缆线21的保持力,可进一步防止因将缆线21朝缆线连接侧B拉伸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而且,通过将以所述方式组装的电连接器1与对方侧的连接器嵌合,能够使缆线21与连接于对方侧的连接器的缆线(省略图示)导通。具体而言,当将对方侧的连接器插入至嵌合口145时,将嵌合凸部143插入至形成于对方侧的连接器中的卡止孔(省略图示)中,从而保持电连接器1与对方侧的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此外,连接有缆线21的内部导体22的接触件11可在将绝缘块12与壳体13连结后插入。即,组装所述电连接器1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所述顺序,能够适宜变更。
[2.第2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图5对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2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2具有盖构件19,该盖构件19与突起部172(172a、172b)、插套16、螺母15、缆线21等一体成型,其他部分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省略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相同的构成等的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而进行说明。此外,图5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盖构件19的立体图。
盖构件19通过将省略图示的其中一个模具与另一个模具合模,并将树脂填充至模具内的形成盖构件19的空间内而形成。关于盖构件19的形成,首先,利用敛缝环17对敛缝部167进行敛缝,如包含相对于编组翻折部26而为接触保持状态的插套16、与保持该插套16的螺母15的图1(a)~图1(b)所示的电连接器1般进行组装,将连接有缆线21的连接器载置于模具。
其次,将另一个模具相对于其中一个模具移动至合模位置,并将树脂填充至模具的内部,由此使盖构件19一体地形成于包含插套16及螺母15的电连接器1中。具体而言,通过将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这些的合成材料等电气绝缘性塑料填充至合模状态的模具内的形成盖构件19的形状的空间内,盖构件19与所述突起部172、插套16、螺母15、缆线21一体地形成电连接器2。即,盖构件19为以突起部172、插套16、螺母15以及缆线21的一部分作为插入件而插入成形的成形品。
如上所述,在通过将树脂填充至模具的内部而一体成型的盖构件19中形成有:作为覆盖缆线21的部分的缆线保护部191;以及作为覆盖插套16及螺母15的部分的盖本体部192。
在所述缆线保护部191中形成有外周面以波纹形状(凹凸形状)形成而能够弯曲的弯曲部195。利用该弯曲部195,可使盖构件19追随缆线21被弯折的方向而弯曲,因此可防止在盖构件19内插通的缆线21的破损或断线等。
另外,将所述盖本体部192形成为直径大于缆线保护部191,并形成有用以卡止于壳体13的法兰部(例如,图2的联轴节卡止部132与螺母结合部133之间)而防止插套16及螺母15自盖构件19(参照图2)脱离的卡止爪196。
此外,如上所述,敛缝环17在对插套16进行敛缝的状态下具有突起部172(参照图4(a)及图4(b)),利用该突起部172对盖构件19进行定位保持。进而,盖构件19与突起部172、插套16及螺母15一体地形成,因此可抑制盖构件19朝嵌合侧A或缆线连接侧B的位置偏移。
[3.第3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图6对第3实施方式的盖构件219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对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盖构件19与包含突起部172(172a、172b)、插套16及螺母15的电连接器1一体成型的情况进行了图示并加以说明,但第3实施方式的盖构件219具有分割结构,其他部分的构成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省略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的盖构件19相同的构成等的说明,对与第2实施方式的盖构件19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而进行说明。此外,图6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盖构件219的立体图。
盖构件219具有其中一个盖构件(其中一个分割体)219a与另一个盖构件(另一个分割体)219b的二分割结构,在该一个盖构件219a与另一个盖构件219b中分别形成有能够使所述突起部172插入的凹部220(在图6中,无法看到一个盖构件219a侧的凹部220,但其形成于另一个盖构件219b的凹部220的相向位置)。
对于如所述般具有二分割结构的盖构件219,如包含相对于所述编组翻折部26而为接触保持状态的插套16、与保持该插套16的螺母15的图1(a)~图1(b)所示的电连接器1般进行组装,并将连接有缆线21的连接器的敛缝环17的突起部172插入至凹部220中,由此将插套16及螺母15载置于一个盖构件219a或另一个盖构件219b中。
而且,通过利用一个盖构件219a与另一个盖构件219b夹持插套16、螺母15、缆线21,而覆盖插套16、螺母15、缆线21等。此外,虽省略图示,但在一个盖构件219a与另一个盖构件219b形成有将彼此装配而成的装配部,利用该装配部装配一盖构件219a与另一个盖构件219b来夹持插套16及螺母15。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盖构件219进行二分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为二分割以上、例如三分割或四分割等的分割结构。
[4.作用效果]
在如以上般的电连接器1、2中,连接有具有内部导体22、以覆盖内部导体22的外周的方式配设的绝缘层23、金属编组层24及护套25的缆线21,且供对方连接器可拆卸地嵌合,所述电连接器1、2具备:所需数量的接触件11,连接有自缆线21露出的内部导体22;绝缘块12,对接触件11以排列状态进行保持;壳体13,在供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A以包围绝缘块12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并保持绝缘块12;联轴节14,在嵌合侧A保持于壳体13,并具有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机构(嵌合凸部143);螺母15,具有与壳体13的联轴节14所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连结的卡合机构(壳体卡合部151);插套16,具有自壳体13侧插入并与螺母15的内表面对接而卡止于螺母15的扩径筒状部161,将插入的缆线21的一部分保持在内部;以及敛缝环17,自外周对保持缆线21的一部分的状态的插套16进行敛缝;插套16构成为:在使将自缆线21露出的金属编组层24翻折而披覆于护套25的外表面上的编组翻折部26位于内部的状态下,利用敛缝环17进行敛缝,使其相对于编组翻折部26成为接触保持状态;将保持插套16的螺母15与壳体13连结,使与缆线21的编组翻折部26接触保持的插套16、螺母15、壳体13及联轴节14一体化而形成导通。
根据所述电连接器1、2,将螺母15与壳体13连结,并一体地形成相对于编组翻折部26为接触保持状态的插套16、螺母15、壳体13及联轴节14,由此可屏蔽缆线21的传送路径。即,若为了将内部导体22连接于接触件11,而剥离金属编组层24或护套25,并切取剥离的部分而保持于插套16,则可在金属编组层24形成不与插套16连接的部分,因此在产生噪声的情况下,有噪声在电连接器1、2内传播而导致导电性能降低的担忧。然而,根据所述电连接器1、2,插套16相对于编组翻折部26为接触保持状态,因此可实现静电对策或噪声对策。
另外,利用敛缝环17自外周对插套16进行敛缝,使插套16相对于将金属编组层24翻折而成的编组翻折部26保持为接触保持状态,因此可防止因将缆线21朝缆线连接侧B拉伸的外力而导致缆线21自电连接器1、2脱落等不良情况。因而,能够提供可提高拉伸强度并可提高屏蔽性能的电连接器1、2。
另外,敛缝环17优选为在对插套16进行敛缝的状态下具有朝外周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部172(172a、172b)。如此,通过以具有突起部172的方式利用敛缝环17对插套16进行敛缝,提高插套16保持缆线21的保持力,因此可进一步防止因将缆线21朝缆线连接侧B拉伸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进而,优选为具有由突起部172(172a、172b)进行定位保持、并覆盖插套16及螺母15的盖构件19、219。如此,利用突起部172对盖构件19、219进行定位保持,因此可抑制盖构件19、219相对于插套16及螺母15而朝嵌合侧A或缆线连接侧B的位置偏移。另外,利用盖构件19、219的缆线保护部191覆盖缆线21,因此可保护缆线21免受破损或断线等。
另外,盖构件19优选为与突起部172(172a、172b)、插套16及螺母15一体地形成。因此,通过突起部172在盖构件19的内部卡止,可进一步抑制盖构件19相对于插套16及螺母15而朝嵌合侧A或缆线连接侧B的位置偏移。
进而,盖构件219优选为具有一个盖构件(一个分割体)219a与另一个盖构件(另一个分割体)219b的分割结构,在一个盖构件219a与另一个盖构件219b中的至少一个盖构件219中形成有供突起部172(172a、172b)插入的凹部220。如此,形成有凹部220,因此通过插入突起部172,可进一步抑制盖构件19相对于插套16及螺母15而朝嵌合侧A或缆线连接侧B的位置偏移。
[5.变形例]
以上,图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2并基于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电连接器1、2并不限定于此,可将各部分的构成置换为具有相同功能的任意构成者。以下,对电连接器1、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与对方侧的连接器的嵌合机构为嵌合凸部143的情况,但嵌合机构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可设置多个嵌合机构。即,若为能够与对方侧的连接器嵌合的形状或个数,则能够适宜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螺母15的与壳体13的卡合机构为壳体卡合部15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卡合机构并不限定于此,可设置多个卡合机构。即,若为能够将螺母15与壳体13的联轴节14所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连结的形状或个数,则能够适宜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敛缝环17在对插套16的敛缝部167进行敛缝的状态下具有朝外周侧突出的两个突起部172a、172b的情况,但突起部的个数能够适宜变更。即,突起部的个数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以上。
如上所述,即便置换为具有相同功能的任意构成者,也可获得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器1及电连接器2相同的作用效果。

Claims (5)

1.一种电连接器,其连接有缆线,且供对方连接器可拆卸地嵌合,其中所述缆线具有内部导体、以覆盖所述内部导体的外周的方式配设的绝缘层、金属编组层及护套,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所需数量的接触件,连接有所述内部导体;
绝缘块,对所述接触件以排列状态进行保持;
壳体,在供所述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以包围所述绝缘块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并保持所述绝缘块;
联轴节,在所述嵌合侧保持于所述壳体,并具有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机构;
螺母,具有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联轴节所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连结的卡合机构;
插套,具有自所述壳体侧插入并与所述螺母的内表面对接而卡止于所述螺母的扩径筒状部,将插入的缆线的一部分保持在内部;以及
敛缝环,自外周对保持所述缆线的一部分的状态的所述插套进行敛缝;
所述插套构成为:在使将所述金属编组层翻折而披覆于所述护套的外表面上的编组翻折部位于内部的状态下,利用所述敛缝环进行敛缝,并相对于所述编组翻折部成为接触保持状态,
将保持所述插套的所述螺母与所述壳体连结,使与所述缆线的所述编组翻折部接触保持的所述插套、所述螺母、所述壳体及所述联轴节一体化而形成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敛缝环在对所述插套进行敛缝的状态下具有朝外周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利用所述突起部进行定位保持、并覆盖所述插套及所述螺母的盖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与所述突起部、所述插套、所述螺母、所述缆线一体地作为电连接器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构件具有一个分割体与另一个分割体的分割结构,
在所述一个分割体与所述另一个分割体中的至少一个分割体中形成有供所述突起部插入的凹部。
CN201710535299.4A 2016-07-11 2017-07-03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7611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6670A JP6762784B2 (ja) 2016-07-11 2016-07-11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136670 2016-07-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1674A CN107611674A (zh) 2018-01-19
CN107611674B true CN107611674B (zh) 2019-10-01

Family

ID=60995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35299.4A Active CN107611674B (zh) 2016-07-11 2017-07-03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62784B2 (zh)
CN (1) CN1076116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1723B1 (ja) * 2020-12-08 2022-03-08 Smk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DE102022118421A1 (de) * 2022-07-22 2024-01-25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Abschirmfederkontakt, Steckverbinder mit einem Abschirmfederkontakt, Leitungsschirmanschluss und Steckverbindersystem mit einem Abschirmfederkontak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1443A (en) * 1977-07-28 1980-03-04 Slater Electric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means
JPS5918385U (ja) * 1982-07-27 1984-02-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電磁シ−ルド構造
JPH0229664Y2 (zh) * 1985-12-24 1990-08-09
JPH09120867A (ja) * 1995-10-26 1997-05-06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コネクタ
JP2001185305A (ja) * 1999-12-28 2001-07-06 Murata Mfg Co Ltd 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この同軸コネクタ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4055475A (ja) * 2002-07-23 2004-02-19 Smk Corp 同軸ケーブルと同軸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NL1026842C2 (nl) * 2004-08-13 2006-02-14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Kabelconnector.
JP2008186670A (ja) * 2007-01-29 2008-08-14 D D K Ltd 電気コネクタ
US8357007B2 (en) * 2010-04-05 2013-01-22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Welding control cable assembly with strain relief
DE102010017266C5 (de) * 2010-06-07 2015-01-08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Verteilereinrichtung
US9088078B2 (en) * 2013-02-25 2015-07-21 Pct International, Inc.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compressible inner sleeve
CN104377480B (zh) * 2014-10-30 2016-08-17 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一种宇航用舱外大功率tnc电缆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10720A (ja) 2018-01-18
CN107611674A (zh) 2018-01-19
JP6762784B2 (ja) 202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94048B (zh) 具有密封结构的电连接
EP2667458B1 (en) Connector
US9099814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header assembly
KR101361389B1 (ko) 하니스 접속부재
JP2018032622A (ja) 同軸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5244427B2 (ja) 電子部品実装・絶縁体一体型内導体端子、及び同軸コネクタ
CN101771202A (zh) 接地结构以及使用该接地结构的电连接器
EP2555327B1 (en) Cable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amera module for vehicle
KR102233071B1 (ko) 인쇄 회로 기판을 가지는 일회용 전기 커넥터
CN104078797A (zh) 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07611674B (zh) 电连接器
CN107068266B (zh) 屏蔽导电路径
CN103733447A (zh) 防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824703B2 (ja) コンタクトデバイス止めばね、電気コンタクトデバイスアセンブリ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JP647289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キット、電子部品、および組立て方法
US9431750B2 (en) Connector
CN109314347B (zh) 连接器装置和同轴连接器
US9906003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plicing shielded wire cables
CN109038112B (zh) 屏蔽连接器和连接器连接结构
CN110311248A (zh) 连接器
CN105144503A (zh) 电线连接器结构
CN109792118B (zh) 连接器
JP4377736B2 (ja) シールド電線用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シールド電線との接続方法
CN111373607A (zh) 电连接器和装配有电连接器的电导线设备
JP2012182106A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