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3522B - 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3522B
CN109153522B CN201680015381.8A CN201680015381A CN109153522B CN 109153522 B CN109153522 B CN 109153522B CN 201680015381 A CN201680015381 A CN 201680015381A CN 109153522 B CN109153522 B CN 1091535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section
reversing
belt reversing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53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3522A (zh
Inventor
桥川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D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D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DC Corp filed Critical JD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153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3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3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35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003Regulation of tension or speed; Bra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26Special arrangements with regard to simultaneous or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006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winding-up or winding-off several parallel metal ba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6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ba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6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band
    • B65H20/08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band to effect step-by-step advancement of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06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retarding devices, e.g. acting on web-roll spindle
    • B65H23/1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retarding devices, e.g. acting on web-roll spindle acting on running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06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retarding devices, e.g. acting on web-roll spindle
    • B65H23/1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retarding devices, e.g. acting on web-roll spindle acting on running web
    • B65H23/105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retarding devices, e.g. acting on web-roll spindle acting on running web and controlling web t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34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apparatus
    • B21C47/345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the tension or advance of the material
    • B21C47/3458Endlessly revolving chai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1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endless surfaces with parallel longitudinal axes, or a multiplicity of parallel elements, e.g. ropes defining an endless surface
    • B65G15/12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endless surfaces with parallel longitudinal axes, or a multiplicity of parallel elements, e.g. ropes defining an endless surface with two or more endless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1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endless surfaces with parallel longitudinal axes, or a multiplicity of parallel elements, e.g. ropes defining an endless surface
    • B65G15/12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endless surfaces with parallel longitudinal axes, or a multiplicity of parallel elements, e.g. ropes defining an endless surface with two or more endless belts
    • B65G15/14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endless surfaces with parallel longitudinal axes, or a multiplicity of parallel elements, e.g. ropes defining an endless surface with two or more endless belts the load being conveyed between the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conveyors of the same kind, or of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ir application in particular machines or use in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65G37/005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conveyors of the same kind, or of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ir application in particular machines or use in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conveying elements with parallel longitudinal a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3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longitudinally-extending flexible tapes or ba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3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for acting on performance of handling machine
    • B65H2301/5305Cooling parts or areas of handling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20Belt drives
    • B65H2403/25Arrangement for tensio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7Nature of material
    • B65H2701/173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 Rewinding, Material Storage Devices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具备:上部构造体(2),其配置于在纵切线上通过的纵切后的带板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3),其配置于带板的下侧。上部构造体(2)及下部构造体(3)上下互相对置地进行配置。另外,上部带(10)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于上部构造体(2)的外周面。下部带(11)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于下部构造体(3)的外周面。上部构造体(2)具有第一反转部(14)、上部推压部(15)及第二反转部(16)。第一反转部(14)及上部推压部(15)是一体化的构造。在第一反转部及上部推压部的侧面部(30)和第二反转部的侧面部(31)上设置有能够调节上部带(10)的张紧度的张紧度调整机构(32)。

Description

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在金属带板的纵切线上耐久性优异且使用便利性提高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卷绕成卷状的长条金属原材料的纵切线等为代表的所谓金属卷材的作业线中,例如,配置有辊张紧器(roll bridle)、带式张紧装置等作为纵切后、卷绕前的张紧装置。
该张紧装置在卷绕机的前段对纵切加工而得到的带板施加卷绕张力,牢固且紧紧地将带板卷绕成卷绕卷。
另外,作为张紧装置,存在如下的多条带式张紧方式(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利用被分割而得到的多个环状带从金属带板的上下进行夹持,并利用带背面的摩擦力施加卷绕张力。
在该多条带式张紧方式的装置中,带的内外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能够向各带板施加均等的张力。另外,由于带表面与带板不滑动地旋转移动,所以难以在带板的表面上产生划伤。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图11(a)所示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00。装置100在一对带轮101上张设带102,并用与缸103连动的压板104推压带102。另外,带轮101排列设置有多个,并张设有多条带102。
在装置100中,上下对置地配置有将带轮101、带102及压板104一体化而成的组件。在对置的带102之间,纵切后的带板106被输送到未图示的卷绕机,经由上下的压板104,带102从上下压接带板106。
另外,在带102中,带外侧由摩擦系数大的原材料形成,带内侧由摩擦系数小的原材料形成。当带板106与带102的外侧表面接触时,由于带外侧的摩擦系数大,所以当用卷绕机开始卷绕带板时,带102与带板106一起移动而不会滑动。
带轮101被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带102循环移动。在带102的内侧表面与压板104之间,由于带内侧表面的摩擦系数小,所以会产生滑动,利用同时产生的摩擦力,对带板106施加与搬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卷绕张力。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记载的装置也同样地是利用了多个带轮的构造。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图11(b)所示的张力施加装置200。装置200具有在外周面张设带201的压力施加体202。压力施加体202由截面形成为圆弧状的两个带反转部203和推压带201的内侧表面的推压部204构成。
在压力施加体202的外周面上,以一定间隔设置有突起,多条带201排列并张设。在装置200中,上下对置地配置有压力施加体202。在对置的带201之间,若纵切后的带板205被输送到卷绕机,则经由上下的推压部204,带201从上下压接带板205。
另外,在带201中,与专利文献1的装置100同样地,带外侧由摩擦系数大的原材料形成,带内侧由摩擦系数小的原材料形成。与带板205接触的带201循环移动,以同样的原理对带201产生卷绕张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6-827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373593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昭63-111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351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在专利文献1至3的装置中,将多个带轮用于带的张设,但在带轮彼此之间,在广范围内存在带没有被引导的区域。由于在该区域中,带一边左右摇晃一边循环移动,所以在卷曲被较细地纵切的带板时产生蜿蜒现象(日文:蛇行現象),会导致产生卷绕而成的卷的边缘变得不齐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以专利文献1至4的装置等为代表的、推压带内侧表面来产生卷绕张力的张紧装置中,摩擦热的产生会成为问题。即,由于压板或推压部推压带的内侧表面并移动,所以会产生摩擦热,大部分的摩擦热被带吸收,带会成为高温。
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的使用了带轮的张紧装置中,成为高温的带的热向金属制的带轮移动,温度会上升至100℃附近。其结果是,在将不同种类材料层叠粘接而形成的带的层叠部及接合部中,粘接剂会因热而变质并引起带的损伤,从而对纵切线的长时间运转带来障碍。
在使用了带轮的张紧装置中,在构造上难以对超过200个的数量的带轮使冷却水等流过并进行冷却,不存在针对带轮的冷却构造。
另外,由于带轮的构件数量多,还存在用于通过轴将其安装的滚珠轴承,所以带轮、周边构造的保养作业变得烦杂。
另外,在专利文献4的张紧装置中,使循环的冷却水在压力施加体的内部流动而对带的热进行冷却。然而,由于冷却水容易在带反转部、推压部的截面中心部分流动,与带接触的外周面附近的流水量少,所以冷却效率不充分。
另外,由于带反转部并未如上述带轮那样成为相对于循环移动的带进行旋转的构造,所以在这一点上冷却效率也较差。其结果是,即使是专利文献4的张紧装置,也不能充分地除去带的摩擦热,带的使用寿命变短。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虽然提及了穿过构成带反转部的多个带反转引导件的间隙的空气的空冷效果、使筒状的带反转引导件的内部通气而产生的空冷效果,但只停留在空气的利用,所以其冷却效果不充分。另外,在构造上仍然难以使冷却水通过多个带反转引导件。
而且,在专利文献4的张紧装置中,带反转部和推压部为一体化的构造,难以调节带的张紧度。伴随着在纵切线上的使用,带反复进行由摩擦热导致的温度上升和冷却。
此时,随着带的温度上升,带的长度由于热膨胀而变长,在其与压力施加体之间产生间隙。或者,由于反复进行温度上升和冷却,所以带会收缩而系紧压力施加体,有时会产生带的旋转不良。其结果是,也会产生使滑痕附着于纵切后的带板表面的致命故障。
近年来,存在通过以更高速卷绕金属带板来提高生产性的要求。在用卷绕机以高速卷绕金属带板时,张紧装置的带也以高速进行旋转。在这里,由于没有带的张紧度调整机构,所以金属带板的输送方向上的惯性力作用于带,在出侧的带反转部,带与带反转部的密接性有时会下降。该密接性的下降与由带冷却能力的下降导致的带的劣化有关。另外,也与带循环移动的直进性的下降有关(产生向左右的摇晃),有时相邻的金属带板彼此会发生接触,损伤金属带板边缘,导致卷绕后的金属卷的质量下降。
另外,在保养作业中,在更换带时,需要从压力施加体拔出全部的多条带,所以带的更换作业非常花费工夫。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通过安装有带轮的轴承的升降动作来调节带的张紧情况的机构,但该升降动作是向铅垂方向的移动,有可能与支承旋转轴的支架等发生干涉。因此,轴承的移动距离受到限制,带的张紧情况的调节不充分。
而且,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调节机构中,由于轴承在铅垂方向上移动,所以考虑到如下情况:在变更带的张紧度时,对同样以铅垂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进行作用的推压部与带内侧表面之间的滑动带来的影响大,对金属带板的卷绕张力的调整花费工夫。另外,由于是具有带轮的构造,所以也会产生上述那样的不良情况。
本发明鉴于以上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金属带板的纵切线上耐久性优异且使用便利性提高的纵切(slit)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具备:第一张设部,所述第一张设部具有第一带反转部和第二带反转部,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在与该第一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并在与该第一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第一带,所述第一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及所述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所述第一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第一推压部,所述第一推压部位于所述第一带反转部与所述第二带反转部之间且与该第一带反转部相邻地设置,并以预定长度与该第一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第一张紧度调整部,所述第一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所述第二带反转部与所述第一推压部之间的距离;第二张设部,所述第二张设部具有第三带反转部和第四带反转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位于与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对置的位置,并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四带反转部在与该第三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且与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对置地进行配置,并在与该第三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第二带,所述第二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所述第三带反转部及所述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所述第二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第二推压部,所述第二推压部位于所述第三带反转部与所述第四带反转部之间且与该第三带反转部相邻地设置,并以预定长度与该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以及第二张紧度调整部,所述第二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所述第四带反转部与所述第二推压部之间的距离。
在这里,能够形成为利用第一张设部和第一带对第一带进行张设并保持的构造,所述第一张设部具有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所述第一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第一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另外,第一带沿第一张设部的外周面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
另外,能够形成为利用第二张设部和第二带对第二带进行张设并保持的构造,所述第二张设部具有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所述第二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第二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另外,第二带沿第二张设部的外周面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
另外,能够利用第一带反转部和第二带反转部,使第一带沿着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顺畅地循环移动,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在与第一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且在与第一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
另外,能够利用第三带反转部和第四带反转部,使第二带沿着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顺畅地循环移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四带反转部在与第三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且在与第三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
利用第一张设部和第二张设部,使第二调节部位于与第一张设部对置的位置,所述第一张设部具有第一带反转部和第二带反转部,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在与第一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所述第二张设部具有第三带反转部和第四带反转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位于与第一带反转部对置的位置,所述第四带反转部在与第三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且与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对置地进行配置。
另外,能够利用第一推压部和第二推压部,从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推压张设的各带并夹压被输送的纵切后的带板,所述第一推压部设置于第一带反转部与第二带反转部之间,并以预定长度与第一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所述第二推压部设置于第三带反转部与第四带反转部之间,并以预定长度与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即,通过利用第一带及第一推压部、第二带及第二推压部的组合,在它们之间设置带板的输送路径,并使第二推压部接近第一推压部(或使第一推压部接近第二推压部),从而在各带间对带板进行夹压。此外,在此所说的预定长度是指产生能够向后述带板充分施加卷绕张力这种程度的接触压力的长度。
另外,能够利用第一带、第一推压部、第二带以及第二推压部对被输送的纵切后的带板施加卷绕张力,所述第一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第一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所述第一推压部以预定长度与第一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所述第二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第二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所述第二推压部以预定长度与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即,第一带及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由第一推压部及第二推压部推压,用各带的摩擦系数大的一侧的面对带板进行夹压。并且,带的摩擦系数大的一侧与带板接触,带伴随着带板的移动而循环移动,在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推压部之间产生滑动和摩擦力,成为对带板的卷绕张力。此外,在此所说的纵切后的带板表示在已知的纵切线上进行纵切加工,从幅宽的金属板的状态加工为多条带板并在作业线上被输送的金属原材料。
另外,利用与第一带反转部相邻地设置并以预定长度与第一带接触的第一推压部,在第一推压部的部分也能够对张设的第一带的内侧进行支承,在第一带循环移动时难以产生蜿蜒现象。另外,由于第一推压部与第一带反转部相邻,所以能够更稳定地支承第一带。
另外,利用与第三带反转部相邻地设置并以预定长度与该第二带接触的第二推压部,在第二推压部的部分也能够对张设的第二带的内侧进行支承,在第二带循环移动时难以产生蜿蜒现象。另外,由于第二推压部与第三带反转部相邻,所以能够更稳定地支承第二带。
另外,能够利用第一张紧度调整部,调整第一带的张紧度,所述第一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第二带反转部与所述第一推压部之间的距离。即,能够调整收缩的第一带的张紧度,使第一带的循环移动时的旋转不良难以产生。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第一带使滑痕附着于纵切后的带板表面的不良情况。另外,通过在使第一带松弛的方向上变更张紧度,能够容易进行磨损的带的更换、并排设置的多条第一带彼此之间的安装位置的更换作业。而且,由于第一推压部与第二带反转部之间的距离变更是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变更,方向与第一推压部推压第一带的方向(铅垂方向)不同,所以调整第一带的张紧度而造成的影响难以波及由第一推压部与第一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之间的滑动导致的摩擦力的产生。另外,即使在带以高速进行旋转且金属带板的输送方向上的惯性力作用于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带板通过的一侧(出侧)的反转部处的带的密接性。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带的循环移动的直进性,难以产生带的摆动,并抑制相邻的带板彼此的接触。另外,例如,在将带的冷却构造设置于带板通过的一侧(出侧)的反转部的内部时,由于保持了带向反转部的密接性,所以能够提高带的冷却效率,并提高带的耐久性。
另外,能够利用第二张紧度调整部,调整第二带的张紧度,所述第二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第四带反转部与第二推压部之间的距离。即,能够调整收缩的第二带的张紧度,使第二带的循环移动时的旋转不良难以产生。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第二带使滑痕附着于纵切后的带板表面的不良情况。另外,通过在使第二带松弛的方向上变更张紧度,能够容易进行磨损的带的更换、并排设置的多条第二带彼此之间的安装位置的更换作业。而且,由于第二推压部与第四带反转部之间的距离变更是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变更,方向与第二推压部推压第二带的方向(铅垂方向)不同,所以调整第二带的张紧度而造成的影响难以波及由第二推压部与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之间的滑动导致的摩擦力的产生。另外,即使在带以高速进行旋转且金属带板的输送方向上的惯性力作用于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带板通过的一侧(出侧)的反转部处的带的密接性。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带的循环移动的直进性,难以产生带的摆动,并抑制相邻的带板彼此的接触。另外,例如,在将带的冷却构造设置于带板通过的一侧(出侧)的反转部的内部时,由于保持了带向反转部的密接性,所以能够提高带的冷却效率,并提高带的耐久性。
另外,在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三带反转部配置于在金属纵切线上输送的带板的进入侧的情况下,带板向由第一带反转部和第一推压部构成的区域及由第三带反转部和第二推压部构成的区域这样的稳定地支承第一带及第二带的区域输送,并进入到第一推压部与第二推压部之间。其结果是,带板在进入侧由第一带及第二带稳定地夹持,能够提高通过的带板的输送的直进性。通过提高带板的输送的直进性,能够适当地施加卷绕张力。
另外,在第一带反转部、第二带反转部、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内侧构成为能够进行冷却的情况下,能够冷却成为高温的第一带及第二带。即,由于各推压部推压各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而产生的摩擦热,带温度会上升,但通过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或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与循环移动的带的内侧接触,能够效率良好地除去该热。
另外,在第一带反转部、第二带反转部、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具有内筒和大致围绕内筒的外筒并构成为能够使冷却水在内筒与外筒之间循环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冷却水除去第一带及第二带的热。另外,例如,通过在各带反转部的外周面侧的附近设置由内筒和外筒夹着的供冷却水流动的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的效率。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具备:第一张设部,所述第一张设部具有第一带反转部和第二带反转部,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在与该第一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并在与该第一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第一带,所述第一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及所述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所述第一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第一推压部,所述第一推压部在与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及所述第二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并以预定长度与该第一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第一张紧度调整部,所述第一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所述第一带反转部与所述第一推压部之间的距离及所述第二带反转部与该第一推压部之间的距离;第二张设部,所述第二张设部具有第三带反转部和第四带反转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位于与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对置的位置,并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四带反转部在与该第三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且与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对置地进行配置,并在与该第三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第二带,所述第二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所述第三带反转部及所述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所述第二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第二推压部,所述第二推压部在与所述第三带反转部及所述第四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并以预定长度与该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以及第二张紧度调整部,所述第二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所述第三带反转部与所述第二推压部之间的距离及所述第四带反转部与该第二推压部之间的距离。
在这里,能够形成为利用第一张设部和第一带对第一带进行张设并保持的构造,所述第一张设部具有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所述第一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第一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另外,第一带沿第一张设部的外周面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
另外,能够形成为利用第二张设部和第二带对第二带进行张设并保持的构造,所述第二张设部具有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所述第二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第二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另外,第二带沿第二张设部的外周面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
另外,能够利用第一带反转部和第二带反转部,使第一带沿着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顺畅地循环移动,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在与第一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且在与第一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
另外,能够利用第三带反转部和第四带反转部,使第二带沿着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顺畅地循环移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四带反转部在与第三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且在与第三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
利用第一张设部和第二张设部,使第二调节部位于与第一张设部对置的位置,所述第一张设部具有第一带反转部和第二带反转部,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在与第一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所述第二张设部具有第三带反转部和第四带反转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位于与第一带反转部对置的位置,所述第四带反转部在与第三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且与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对置地进行配置。
另外,能够利用第一推压部和第二推压部,从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推压张设的各带并夹压被输送的纵切后的带板,所述第一推压部设置于第一带反转部与第二带反转部之间,并以预定长度与第一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所述第二推压部设置于第三带反转部与第四带反转部之间,并以预定长度与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即,通过利用第一带及第一推压部、第二带及第二推压部的组合,在它们之间设置带板的输送路径,并使第二推压部接近第一推压部(或使第一推压部接近第二推压部),从而在各带间对带板进行夹压。此外,在此所说的预定长度是指产生能够向后述带板充分施加卷绕张力这种程度的接触压力的长度。
另外,能够利用第一带、第一推压部、第二带以及第二推压部对被输送的纵切后的带板施加卷绕张力,所述第一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第一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所述第一推压部以预定长度与第一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所述第二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第二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所述第二推压部以预定长度与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即,第一带及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由第一推压部及第二推压部推压,用各带的摩擦系数大的一侧的面对带板进行夹压。并且,带的摩擦系数大的一侧与带板接触,带伴随着带板的移动而循环移动,在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推压部之间产生滑动和摩擦力,成为对带板的卷绕张力。此外,在此所说的纵切后的带板表示在已知的纵切线上进行纵切加工,从幅宽的金属板的状态加工为多条带板并在作业线上被输送的金属原材料。
另外,能够利用第一推压部和第一张紧度调整部,调整第一带的张紧度,所述第一推压部在与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所述第一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第一带反转部与第一推压部之间的距离及第二带反转部与第一推压部之间的距离。即,能够调整收缩的第一带的张紧度,使第一带的循环移动时的旋转不良难以产生。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第一带使滑痕附着于纵切后的带板表面的不良情况。另外,通过在使第一带松弛的方向上变更张紧度,能够容易进行磨损的带的更换、并排设置的多条第一带彼此之间的安装位置的更换作业。而且,由于第一推压部与各带反转部之间的距离变更是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变更,方向与第一推压部推压第一带的方向(铅垂方向)不同,所以调整第一带的张紧度而造成的影响难以波及由第一推压部与第一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之间的滑动导致的摩擦力的产生。另外,由于能够在第一带反转部侧及第二带反转部侧这两侧变更距离,所以能够将第一带的张紧度的调整范围设为更广,特别是将增大张紧度的方向上的变更范围设为广范围。而且,由于在第一张设部的两端侧使第一带张紧,所以容易均等地对第一带施加力,能够使第一带更稳定地循环移动。
另外,能够利用第二推压部和第二张紧度调整部,调整第二带的张紧度,所述第二推压部在与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所述第二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第三带反转部与第二推压部之间的距离及第四带反转部与第二推压部之间的距离。即,能够调整收缩的第二带的张紧度,使第二带的循环移动时的旋转不良难以产生。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第二带使滑痕附着于纵切后的带板表面的不良情况。另外,通过在使第二带松弛的方向上变更张紧度,能够容易进行磨损的带的更换、并排设置的多条第二带彼此之间的安装位置的更换作业。而且,由于第二推压部与各带反转部之间的距离变更是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变更,方向与第二推压部推压第二带的方向(铅垂方向)不同,所以调整第二带的张紧度而造成的影响难以波及由第二推压部与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之间的滑动导致的摩擦力的产生。另外,由于能够在第三带反转部侧及第四带反转部侧这两侧变更距离,所以能够将第二带的张紧度的调整范围设为更广,特别是将增大张紧度的方向上的变更范围设为广范围。而且,由于在第二张设部的两端侧对第二带进行张紧,所以容易均等地对第一带施加力,能够使第二带更稳定地循环移动。
另外,通过使第一推压部在与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使第二推压部在与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能够容易进行第一推压部及第二推压部的更换作业。即,通过变更为与各带接触的部分的长度不同的各推压部,能够改变各推压部的面积。由此,产生以下优点。
在本发明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中,使第一推压部或第二推压部在两构件接近或分离的方向上驱动。例如,将推压部与液压缸连接,用各推压部夹压带板而使卷绕张力产生。此时的表面压力(Pa:每单位面积的压力)调整为能够施加适当的卷绕张力且难以在带板表面上产生损伤或压接痕迹的范围内,表面压力Pa由公式(Pa=P/A)(P:缸压力(kg),A:推压部面积(cm2))确定。在这里,如果表面压力在适当的范围内,则该值越小,各带的损伤越小,耐久性越提高,越难以在带板上产生压接痕迹。
在减小表面压力时,需要增大缸压力(P)或减小推压部面积(A)。关于缸压力(P),也可考虑通过使用的液压缸的压力调整来应对,但如果能够变更推压部面积,则更容易调整表面压力。另外,其结果是,可以扩展能够用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应对的带板的板厚宽度的对象。即,通过使第一推压部在与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使第二推压部在与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能够更换第一推压部及第二推压部,能够更简单地进行减小表面压力的设定。此外,第一推压部(第二推压部)中的“与第一带(第二带)接触的部分的长度”是指与带板输送的行进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的部分的长度。
另外,在第一带反转部、第二带反转部、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内侧构成为能够进行冷却的情况下,能够冷却成为高温的第一带及第二带。即,由于各推压部推压各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而产生的摩擦热,带温度会上升,但通过使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二带反转部或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与循环移动的带的内侧接触,能够效率良好地除去该热。
另外,在第一带反转部、第二带反转部、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具有内筒和大致围绕内筒的外筒并构成为能够使冷却水在内筒与外筒之间循环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冷却水除去第一带及第二带的热。另外,例如,通过在各带反转部的外周面侧的附近设置由内筒和外筒夹着的供冷却水流动的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的效率。
另外,在第一带彼此具有间隔地并排设置于第一张设部且第二带彼此具有间隔地并排设置于第二张设部的情况下,能够用多条带的组合向多条带板施加卷绕张力。
另外,在第一带反转部及第三带反转部的长边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半圆筒状,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形成为比第一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小,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形成为比第三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小的情况下,第一张设部及第二张设部变小,能够使装置整体的尺寸紧凑。另外,由于第二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变小,所以与第二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以与第一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同等的大小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调整带的张紧度时的第二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移动距离。其结果是,能够将带张紧度的可调整范围设为更广的范围。
另外,在第一带反转部、第二带反转部、第三带反转部及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形成为小于半圆的圆周的情况下,第一张设部及第二张设部进一步变小,能够使装置整体的尺寸进一步紧凑。另外,由于各反转部变小,所以与各反转部的截面形成为半圆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调整带的张紧度时的各反转部的移动距离。其结果是,能够将带张紧度的可调整范围进一步设为更广的范围。
另外,在第一反转部、第三反转部、第一推压部及第二推压部的内侧构成为能够进行冷却的情况下,能够冷却成为高温的第一带及第二带。
另外,在第一推压部及第二推压部的内侧构成为能够进行冷却的情况下,能够冷却成为高温的第一带及第二带。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在金属带板的纵切线上,耐久性优异,使用便利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主视图(a)及图1(a)的箭头A方向的概略剖视图(b)。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图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图7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b)。
图9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以往的使用了带轮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的概略图(a)及示出使用了椭圆形的压力施加体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的概略图(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便于本发明的理解。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主视图(a)及图1(a)的箭头A方向的概略剖视图(b)。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内容,仅为一例。另外,图1至图10所示的图示出了用于说明的概略构造,并不限定本发明中的构造的大小、比例。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a)所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具备:上部构造体2,所述上部构造体2配置于通过纵切线的纵切后的带板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3,所述下部构造体3配置于带板的下侧。上部构造体2及下部构造体3上下互相对置地进行配置。
纵切后的带板是指幅宽的金属板在已知的纵切线上被纵切加工成多条带板。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在已知的纵切线上配置于带板的卷绕机的跟前,对带板施加卷绕张力。
上部构造体2由轴体4及轴承5支承。另外,下部构造体3由轴体6及轴承7支承。轴承5及轴承7由支柱部8连接,轴承7安装于设置在地面上的支架部9。
另外,上部带10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于上部构造体2的外周面。下部带11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于下部构造体3的外周面。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从在图1(a)中观察的上下方向夹压通过的带板,并成为向带板提供卷绕张力的部分。
上部带10在上部构造体2的长边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并排设置多条。在相邻的上部带10彼此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部,对各上部带10彼此的位置进行规定。下部带11也是同样的构造,在下部构造体3的长边方向上并排设置多条。
如图1(b)所示,支架部9具有由升降杆12及液压缸13构成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是能够使上部构造体2在铅垂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驱动部,是使上部构造体2升降并使其在与下部构造体3之间接近或分离的部分。在利用该升降机构使上部构造体2与下部构造体3接近的状态下,后述的各推压部推压上部带10或下部带11,各带与带板接触。另外,本升降机构也是使上部推压部升降的部分。
另外,如图1(b)所示,张设有上部带10的上部构造体2的截面为椭圆形。张设有下部带11的下部构造体3也同样地,截面形成为椭圆形。
在这里,不一定必须利用升降机构使下部构造体3升降。例如,也可采用下部构造体3固定且利用升降机构驱动上部构造体2的结构。
使用图2(a)及图2(b),说明上部构造体2及下部构造体3的详细构造。
上部构造体2具有第一反转部14、上部推压部15及第二反转部16。第一反转部14及上部推压部15为一体化的构造。另外,在上部推压部15与第二反转部16之间形成有间隙17。
利用第一反转部14及第二反转部16,将上部带10的截面张设为椭圆形。上部带10能够在第一反转部14、上部推压部15及第二反转部16的外周面上循环移动。
第一反转部14具有圆弧状的外周面18,在该部分与上部带10的内侧接触。另外,第二反转部16也具有圆弧状的外周面19,在该部分与上部带10的内侧接触。由于上部带10与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而循环移动,所以能够顺畅地移动。另外,第一反转部14及第二反转部16无助于上部带10的循环移动的驱动,上部带10通过与后述的带板的接触而循环移动。
下部构造体3具有第三反转部20、下部推压部21及第四反转部22。第三反转部20及下部推压部21为一体化的构造。另外,在下部推压部21与第四反转部22之间形成有间隙23。
与上部带10同样地,利用第三反转部20及第四反转部22将下部带11的截面张设为椭圆形。下部带11也能够在第三反转部20、下部推压部21及第四反转部22的外周面循环移动。
第三反转部20具有圆弧状的外周面24,并在该部分与下部带11的内侧接触。另外,第四反转部22也具有圆弧状的外周面25,并在该部分与下部带11的内侧接触。由于下部带11与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而循环移动,所以能够顺畅地移动。另外,第三反转部21及第四反转部22无助于下部带11的循环移动的驱动,下部带11也通过与后述的带板的接触而循环移动。
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与上部推压部15及下部推压部21连动地向带板26施加卷绕张力。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在外侧表面27与带板26接触,并且在内侧表面28与各推压部及各反转部接触。此外,图2(a)的箭头Z所示的方向是带板26通过的方向。另外,向带板26施加的卷绕张力朝向与箭头Z相反的方向产生。
上部推压部15及下部推压部21的截面形成为长方形或大致正方形,并沿着带板26通过的方向以一定的长度与各带的内侧表面28接触。另外,上部推压部15(包括第一反转部14)及下部推压部21(包括第三反转部)通过液压缸13的升降,在上下推压部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上,即在夹压带板26的方向上对各带的内侧表面26进行推压。另外,通过调整液压缸的加压力,能够调整带板的卷绕张力。
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的外侧和内侧由不同种类的原材料形成,外侧的原材料的摩擦系数比内侧的原材料的摩擦系数大。
更具体而言,各带的内侧表面28用聚酯、维尼纶、尼龙等合成纤维的织布形成。用于减小摩擦系数的润滑剂能够浸渍于该织布的纤维间及针脚(日文:編み目)的凹部。
另外,为了不使推压痕迹附着于带板表面,各带的外侧表面27由具有适当的压缩弹性且比较薄的可挠性材料,例如橡胶、合成树脂等构成。
在这里,各带的内侧表面28的原材料的摩擦系数比外侧表面小就足够了,不限定其原材料。但是,从容易得到、具有柔软性且容易使摩擦系数统一为一定的值的方面来看,优选各带的内侧表面28用聚酯、维尼纶、尼龙等合成纤维的织布形成。
另外,各带的外侧表面27的摩擦系数比内侧表面28大就足够了,不限定其原材料。但是,从摩擦系数大、具有柔软性且耐久性也优异的方面来看,优选各带的外侧表面27由橡胶、合成树脂等构成。
当各带的外侧表面27与通过的带板26的表面接触时,由于表面的摩擦系数大,所以各带在与带板26接触的状态下移动。由此,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在张设于各反转部的状态下循环移动。此外,在图2(a)中,用箭头R表示各带的循环移动的方向。
各带的内侧表面28一边循环移动,一边与各反转部及各推压部的外周面接触。此时,如前所述,上部推压部15及下部推压部21与带的内侧表面28接触,利用液压缸在上下推压部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上,即在夹压带板26的方向上对各带的内侧表面28进行推压。
当上部推压部15及下部推压部21与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的内侧表面26接触时,由于内侧表面28的摩擦系数小,所以产生滑动,并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在与带板通过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与箭头Z相反的方向)上作用于带板26,通过调整液压缸的加压力,成为与带板的板厚、材质相应的卷绕张力。另外,卷绕张力是在带与推压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会产生摩擦热。该摩擦热被带吸收,带的内侧表面28的温度会上升。
另外,在各反转部的外周面,即圆弧状的外周面18、圆弧状的外周面19、圆弧状的外周面24及圆弧状的外周面25的部分,与各带的内侧表面28接触,但各反转部为固定的状态而不会在各带的循环移动的方向上旋转。
如图2(a)所示,在第一反转部14、第二反转部16、第三反转部20及第四反转部22,外层部的内侧为空腔,成为冷却水29在该空腔部分流动的构造。成为高温的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的内侧表面28与各反转部的外层部接触,该热从外层部向各反转部的内部的冷却水29移动,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被冷却。
未图示的配管构造与上部构造体2及下部构造体3的侧面连接,冷却水29在与带板26通过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流动。
另外,带板26从第一反转部14和上部推压体15一体化而成的构造的一侧通过。因此,从图2(a)中的左侧至间隙17,在一定的长度中,带板26在由第一反转部14和上部推压体15支承上部带10的区域通过,循环移动时的直进性良好。另外,由于除去间隙17的部分,上部带10被第一反转部14、上部推压体15及第二反转部16支承,所以能够减小对上部带10的内侧表面28的伴随循环移动的损伤。
在图2(b)中,示出了上部构造体2和下部构造体3的侧面及其周边构造。上部构造体2及下部构造体3具有各带的张紧度的调节机构。
如图2(b)所示,在第一反转部及上部推压部的侧面部30和第二反转部的侧面部31设置有能够调节上部带10的张紧度的张紧度调整机构32。张紧度调整机构32能够变更第二反转部16的位置,改变间隙17的大小(上部推压部15与第二反转部16之间的距离)而调整上部带10的张紧度。
张紧度调整机构32由推压部支承部33、反转部支承部34、反转部承受部35、位置调整杆36及位置调整螺钉37构成。
推压部支承部33安装于侧面部30,反转部支承部34安装于侧面部31。位置调整杆36的一端固定于反转部支承部34。位置调整杆36的另一端在与带板26通过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另外,由两个构件构成的反转部承受部35配置在与位置调整杆36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其一端固定于推压部支承部33。另外,在由反转部承受部35夹着的区域配置有反转部支承部34。反转部承受部35发挥引导反转部支承部34向在图2(b)中观察的左右方向移动的作用。
在位置调整杆36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槽。在反转部承受部35的另一端侧38,形成有能够供位置调整杆36插通的贯通孔。另外,反转部承受部35的另一端侧38安装有能够与位置调整杆36的螺旋槽嵌合的位置调整螺钉37。
通过使该位置调整螺钉37旋转,反转部支承部34的位置沿着位置调整杆36而变化,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变更第二反转部16的位置。通过使第二反转部16移动,调整张设于第二反转部16的上部带10的张紧度,使上部带10张紧或松弛。
此外,在下部构造体3上也设置有与张紧度调整机构32同样的构造。由此,也能够调整下部带11的张紧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成为高温的带与设置于上部构造体2及下部构造体3的各反转部接触,效率良好地除去热。
另外,由于利用各反转部及各推压部稳定地支承带,所以能够提高循环移动时的带的直进性。另外,由于反转部与推压部之间的间隙小,所以能够减小对带的内侧表面的损伤,提高带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变更第二反转部及第四反转部的位置而构成为能够调节各带的张紧度,所以能够使带的旋转不良难以产生。另外,能够容易进行保养作业中的带彼此的位置更换、带的卸下。而且,通过调整带的张紧度,对带内侧表面与推压部的滑动带来的影响少,成为容易施加适当的卷绕张力的构造。
另外,由于变更第二反转部及第四反转部的位置而构成为能够调节各带的张紧度,所以即使在带以高速进行旋转且金属带板的输送方向上的惯性力作用于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作为带板通过的一侧(出侧)的反转部的、第二反转部及第四反转部处的带的密接性。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带的循环移动的直进性,难以产生带的摆动,并抑制相邻的带板彼此的接触。另外,利用冷却构造的带的冷却效率高,能够提高带的耐久性,所述冷却构造使冷却水在各反转部及各推压部的内侧流动。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在图3(a)中记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39。卷绕张力施加装置39具备:上部构造体40,所述上部构造体40配置于带板26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41,所述下部构造体41配置于带板26的下侧。此外,在图3中,对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造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上部构造体39具有第一反转部42、上部推压部43及第二反转部1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反转部42与上部推压部43分离,并在两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44。此外,在上部推压部43与第二反转部16之间形成有间隙17。
利用第一反转部42及第二反转部16,将上部带10的截面张设为椭圆形。上部带10能够在第一反转部42、上部推压部43及第二反转部16的外周面循环移动。
第一反转部42具有圆弧状的外周面45,在该部分与上部带10的内侧接触。第一反转部42及第二反转部16无助于上部带10的循环移动的驱动,上部带10通过与带板的接触而循环移动。
下部构造体41具有第三反转部46、下部推压部47及第四反转部22。与第一反转部42同样地,第三反转部46与上部推压部47分离,并在两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48。此外,在下部推压部47与第二反转部16之间形成有间隙23。
与上部带10同样地,利用第三反转部46及第四反转部22,将下部带11的截面张设为椭圆形。下部带11也能够在第三反转部46、下部推压部47及第四反转部22的外周面循环移动。
第三反转部46具有圆弧状的外周面49,在该部分与下部带11的内侧接触。第三反转部46及第四反转部22无助于下部带11的循环移动的驱动,下部带11也通过与带板的接触而循环移动。
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与上部推压部43及下部推压部47连动地向带板26施加卷绕张力。向各带产生卷绕张力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3(a)所示,在第一反转部42、第二反转部16、第三反转部46及第四反转部22,外层部的内侧为空腔,成为冷却水29在该空腔部分流动的构造。成为高温的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的内侧表面28与各反转部的外层部接触,该热从外层部向各反转部的内部的冷却水29移动,上部带10及下部带11被冷却。
未图示的配管构造与上部构造体40及下部构造体41的侧面连接,冷却水29在与带板26通过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流动。
在图3(b)中,示出了上部构造体40和下部构造体41的侧面及其周边构造。上部构造体40及下部构造体41具有各带的张紧度的调节机构。
如图3(b)所示,在第一反转部的侧面部50、上部推压部的侧面部51及第二反转部的侧面部31设置有能够调节上部带10的张紧度的张紧度调整机构53。张紧度调整机构53能够变更第一反转部42和第二反转部16的位置,改变间隙44(第一反转部42与上部推压部43之间的距离)及间隙17(上部推压部43与第二反转部16之间的距离)的大小而调整上部带10的张紧度。此外,张紧度调整机构53的构造中的上部推压部43与第二推压部16之间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张紧度调整机构32相同的构造。
张紧度调整机构53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分离的第一反转部42与上部推压部43之间也存在调节机构。
张紧度调整机构53具有推压部支承部54(与推压部支承部33相当的构件)、反转部支承部55、反转部承受部56、位置调整杆57及位置调整螺钉58。这些构件具有与反转部支承部34、反转部承受部35、位置调整杆36及位置调整螺钉37同样的功能,在图3(b)的附图中进行观察时,它们左右对称地被安装。
即,通过使位置调整螺钉58旋转,安装于第一反转部42的侧面部50的反转部支承部55的位置沿着位置调整杆57而变化,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变更第一反转部42的位置。在张紧度调整机构53中,不仅使第二反转部16移动,也使第一反转部42移动,能够调整张设于它们的上部带10的张紧度。
此外,在下部构造体41上也设置有与张紧度调整机构53同样的构造。由此,也能够调整下部带11的张紧度。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部构造体40及下部构造体41中构成为能够变更两个反转部的位置,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调节各带的张紧度。也就是说,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在使各带张紧的方向上进行调整。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成为各推压部相对于各反转部分离的构造。因此,能够在不改变装置整体的设计的情况下仅将各推压部的部分变更为尺寸不同的部分。
例如,关于在图3(b)中用附图标记W表示的推压部的宽度,能够变更为宽度不同的各推压部。通过将推压部改变为宽度W小的种类而不改变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推压部面积(A)变小,能够在不改变缸压力(P)的情况下减小表面压力(Pa)。
考虑到向带板施加适当的卷绕张力和在带板表面产生压接痕迹,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设定表面压力(Pa),但在该情况下,也是表面压力的值越小,带的损伤越小,耐久性越提高,越难以在带板上产生压接痕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变更为各推压部的宽度W不同的种类,能够在将缸压力保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减小表面压力,所以容易调整表面压力。另外,其结果是,可以扩展能够用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应对的带板的板厚宽度的对象。
另外,由于变更各反转部的位置而构成为能够调节各带的张紧度,所以即使在带以高速进行旋转且金属带板的输送方向上的惯性力作用于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作为带板通过的一侧(出侧)的反转部的、第二反转部及第四反转部处的带的密接性。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带的循环移动的直进性,难以产生带的摆动,并抑制相邻的带板彼此的接触。另外,利用冷却构造的带的冷却效率变高,能够提高带的耐久性,所述冷却构造使冷却水在各反转部及各推压部的内侧流动。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在图4(a)中记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59。卷绕张力施加装置59具备:上部构造体60,所述上部构造体60配置于带板26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61,所述下部构造体61配置于带板26的下侧。
第三实施方式的构造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造,构造上不同的部分在于内部的冷却构造。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省略构件的说明及附图标记的记载。
在构成上部构造体60的第一反转部62及上部推压部63一体化而成的构造体、第二反转部64中,其内部为由实心的内筒部65和形成于内筒部65的外侧的外筒部66构成的双筒构造。另外,在内筒部65与外筒部66之间形成空间,冷却水67在该空间流动。为了使带的热效率良好地传热移动至冷却水,用板厚为1~3mm的钢铁形成外筒部66。另外,下部构造体61也同样地,其内部构造为双筒构造,冷却水67在内筒部65与外筒部66之间的空间流动。
在这里,外筒部66不一定必须由板厚为1~3mm的钢铁形成。但是,从进一步减小外层部的板厚而使热从各反转部及各推压部的表面向内部的冷却水的移动变快这一点、以及可赋予一定的耐久性这一点来看,优选外筒部66由板厚为1~3mm的钢铁形成。另外,其原材料不限定于钢铁,只要是具有耐久性且热的移动效率优异的原材料就足够了,只要是满足条件的金属等,就可以采用。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各带的张紧度的调节机构,设置有张紧度调整机构32。由此,第二反转部64和第四反转部68的位置能够变更(参照图4(b))。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双筒构造作为各反转部及各推压部的内部构造,冷却水67在各带接触的外筒部66的外周面附近流动,冷却的效率进一步变高。另外,由于供冷却水67流动的空间小,所以能够在减少冷却水的量的同时,实现效率良好的热的除去。
另外,由于外筒部66的板厚薄至1~3mm,所以成为如下构造:来自各带的内侧表面的热容易移动,进而向其内侧的冷却水67的热传导性高。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图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在图5中记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69。卷绕张力施加装置69具备:上部构造体70,所述上部构造体70配置于带板26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71,所述下部构造体71配置于带板26的下侧。
第四实施方式的构造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构造,构造上不同的部分在于内部的冷却构造。此外,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省略构件的说明及附图标记的记载。
在构成上部构造体70的第一反转部72、上部推压部73及第二反转部74中,其内部为由实心的内筒部75和形成于内筒部75的外侧的外筒部76构成的双筒构造。另外,在内筒部75与外筒部76之间形成空间,冷却水77在该空间流动。为了使带的热效率良好地传热移动至冷却水,用板厚为1~3mm的钢铁形成外筒部76。另外,下部构造体71也同样地,其内部构造为双筒构造,冷却水77在内筒部75与外筒部76之间的空间流动。
在这里,外筒部76不一定必须由板厚为1~3mm的钢铁形成。但是,从进一步减小外层部的板厚而使热从各反转部及各推压部的表面向内部的冷却水的移动变快这一点、以及可赋予一定的耐久性这一点来看,优选外筒部76由板厚为1~3mm的钢铁形成。另外,其原材料不限定于钢铁,只要是具有耐久性且热的移动效率优异的原材料就足够了,只要是满足条件的金属等,就可以采用。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各带的张紧度的调节机构,设置有张紧度调整机构53。由此,各反转部的位置能够变更(参照图5(b))。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双筒构造作为各反转部及各推压部的内部构造,冷却水77在各带接触的外筒部76的外周面附近流动,冷却的效率进一步变高。另外,由于供冷却水77流动的空间小,所以能够在减少冷却水的量的同时,实现效率良好的热的除去。
另外,由于外筒部76的板厚薄至1~3mm,所以成为如下构造:来自各带的内侧表面的热容易移动,进而向其内侧的冷却水77的热传导性高。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在图6(a)中记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78。卷绕张力施加装置78具备:上部构造体79,所述上部构造体79配置于带板26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80,所述下部构造体80配置于带板26的下侧。
第五实施方式的构造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造,构造上不同的部分在于第二反转部及第四反转部的尺寸变小这一点。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省略构件的说明及附图标记的记载。
上部构造体79由第一反转部14及上部推压部15一体化而成的构造体和形成为比第一反转部14小的第二反转部81构成。更详细而言,第一反转部14的截面具有大致半圆状的形状,第二反转部81的截面为比第一反转部14的截面小的大致梳子形的形状。因此,上部构造体79的整体的外周直径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2的外周直径小。
另外,在上部构造体79中,利用第一反转部14及第二反转部81对上部带10进行张设且其截面为椭圆形这一点与上部构造体2相同。另外,在上部推压部15与第二反转部81之间形成有间隙82。
下部构造体80也与上部构造体79同样地,第四反转部83的截面为比第三反转部20的截面小的大致梳子形的形状。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各带的张紧度的调节机构,设置有张紧度调整机构32。由此,第二反转部81和第四反转部83的位置能够变更(参照图6(b))。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反转部81及第四反转部83的形状形成为比第一反转部14及第三反转部20的形状小,所以能够使上部构造体79及下部构造体80的整体形状紧凑。即,有助于卷绕张力施加装置的小型化。另外,由于第二反转部81及第四反转部83小,所以例如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相比,能够延长调整带的张紧度时的第二反转部81及第四反转部83的移动距离。其结果是,能够将带张紧度的可调整范围设为更广的范围。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图7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概略侧视图(b)。
在图6(a)中记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84。卷绕张力施加装置84具备:上部构造体85,所述上部构造体85配置于带板26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86,所述下部构造体86配置于带板26的下侧。
第六实施方式的构造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构造,构造上不同的部分在于各反转部的尺寸变小这一点。此外,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省略构件的说明及附图标记的记载。
上部构造体85是由第一反转部87、上部推压部43及第二反转部88构成且各自分离的构造。另外,第一反转部87及第二反转部88的截面为其圆周小于半圆的大致梳子形的形状。另外,第一反转部87及第二反转部88的截面与上部推压部43的截面相比,在图6(a)中进行观察时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上部推压部43的长度短。
另外,在上部构造体85中,利用第一反转部87及第二反转部88对上部带10进行张设且其截面为椭圆形这一点与上部构造体40相同。另外,在第一反转部87与上部推压部43之间及上部推压部43与第二反转部88之间形成有间隙89。
下部构造体86也与上部构造体85同样地,第三反转部90及第四反转部91的截面为其圆周小于半圆的大致梳子形的形状。
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各带的张紧度的调节机构,设置有张紧度调整机构53。由此,各反转部的位置能够变更(参照图7(b))。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由于各反转部的截面形状是其圆周小于半圆的大致梳子形的形状,所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上部构造体85及下部构造体86的整体形状紧凑。另外,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使整体形状紧凑。即,进一步有助于卷绕张力施加装置的小型化。另外,由于各反转部变小,所以例如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第五实施方式的构造相比,能够延长调整带的张紧度时的各反转部的移动距离。其结果是,能够将带张紧度的可调整范围设为更广的范围。
<第七实施方式及第八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及第八实施方式。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a)及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b)。
在图8(a)中记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92。卷绕张力施加装置92具备:上部构造体93,所述上部构造体93配置于带板26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94,所述下部构造体94配置于带板26的下侧。
第七实施方式的构造具有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同样的构造,构造上不同的部分在于内部的冷却构造。此外,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省略构件的说明及附图标记的记载。
在构成上部构造体93的第一反转部95及上部推压部96一体化而成的构造体、第二反转部97中,其内部为由实心的内筒部98和形成于内筒部98的外侧的外筒部99构成的双筒构造。另外,在内筒部98与外筒部99之间形成空间,冷却水100在该空间流动。另外,下部构造体94也同样地,其内部构造为双筒构造,冷却水100在内筒部98与外筒部99之间的空间流动。
另外,虽然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未图示,但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各带的张紧度的调节机构,设置有张紧度调整机构32。由此,第二反转部97和第四反转部101的位置能够变更。
在图8(b)中记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02。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02具备:上部构造体103,所述上部构造体103配置于带板26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104,所述下部构造体104配置于带板26的下侧。
第八实施方式的构造具有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同样的构造,构造上不同的部分在于内部的冷却构造。此外,对于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省略构件的说明及附图标记的记载。
在构成上部构造体103的第一反转部105、上部推压部106及第二反转部107中,其内部为由实心的内筒部108和形成于内筒部108的外侧的外筒部109构成的双筒构造。另外,在内筒部108与外筒部109之间形成空间,冷却水110在该空间流动。另外,下部构造体104也同样地,其内部构造为双筒构造,冷却水110在内筒部108与外筒部109之间的空间流动。
另外,虽然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未图示,但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各带的张紧度的调节机构,设置有张紧度调整机构53。由此,各反转部的位置能够变更。
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及第八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双筒构造作为各反转部及各推压部的内部构造,冷却水在各带接触的外筒部的外周面附近流动,冷却的效率进一步变高。另外,由于供冷却水流动的空间小,所以能够在减少冷却水的量的同时,实现效率良好的热的除去。
<第九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
图9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
在图9中记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11。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11具备:上部构造体112,所述上部构造体112配置于带板26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113,所述下部构造体113配置于带板26的下侧。
第九实施方式的构造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同样的构造,构造上不同的部分在于如下点:第二反转部及第四反转部具有圆弧状的外形且在其内部不具有冷却构造。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省略构件的说明及附图标记的记载。
上部构造体112由第一反转部14及上部推压部15一体化而成的构造体和具有圆弧状的外形的第二反转部114构成。另外,利用第一反转部14及第二反转部114对上部带10进行张设且其截面为椭圆形这一点与上部构造体2(上部构造体78)相同。另外,在上部推压部15与第二反转部114之间形成有间隙115。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第一反转部14及上部推压部15一体化而成的构造体的内部形成为筒状,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是供冷却水29流动的冷却构造。另外,第二反转部114是具有圆弧状的外形的实心构件,且在其内部不具有冷却构造。
下部构造体113也与上部构造体112同样地,第四反转部116是具有圆弧状的外形的实心构件,且在其内部不具有冷却构造。
另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张紧度调整机构117,所述张紧度调整机构117能够变更第二反转部114及第四反转部116的位置来调节各带的张紧度。
张紧度调整机构117由推压部支承部118、位置调整杆119、反转部承受部120及位置调整螺钉121构成。一端固定于推压部支承部118的位置调整杆120向第二反转部114或第四反转部116的一侧延伸,并插通固定于各反转部的反转部承受部120。安装于反转部承受部120的位置调整螺钉121与位置调整杆120螺合,通过使位置调整螺钉121旋转,构成为能够变更各反转部的位置。
第九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11在仅用第一反转部14及上部推压部15一体化而成的构造体内部的冷却构造就能够得到对各带充分的冷却效果时被使用。由于在第二反转部114及第四反转部116的内部不具有冷却构造,所以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在这里,第一反转部14及上部推压部15的内部的冷却构造无需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构造:将该部分的内部作为双重管构造并使冷却水在内筒与外筒之间流动。
<第十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体及下部构造体的概略剖视图。
在图10中记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22。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22具备:上部构造体123,所述上部构造体123配置于带板26的上侧;和下部构造体124,所述下部构造体124配置于带板26的下侧。
第十实施方式的构造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六实施方式同样的构造,构造上不同的部分在于如下点:各反转部具有圆弧状的外形且在其内部不具有冷却构造。此外,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省略构件的说明及附图标记的记载。
上部构造体123是由第一反转部125、上部推压部43及第二反转部126构成且各自分离的构造。第一反转部125及第二反转部126具有圆弧状的外形,并张设有上部带10。另外,在第一反转部125与上部推压部43之间及上部推压部43与第二反转部126之间形成有间隙127。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上部推压部43的内部形成为筒状,与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是供冷却水29流动的冷却构造。另外,第一反转部125及第二反转部126是具有圆弧状的外形的实心构件,且在其内部不具有冷却构造。
下部构造体124也与上部构造体123同样地,第三反转部128及第四反转部129是具有圆弧状的外形的实心构件,且在其内部不具有冷却构造。
另外,在第十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张紧度调整机构130,所述张紧度调整机构130能够变更各反转部的位置来调节各带的张紧度。
张紧度调整机构130由推压部支承部131、位置调整杆132、反转部承受部133及位置调整螺钉134构成。一端固定于推压部支承部131的位置调整杆132向第一反转部125(第三反转部128)或第二反转部126(第四反转部129)的一侧延伸,并插通固定于各反转部的反转部承受部133。安装于反转部承受部133的位置调整螺钉134与位置调整杆132螺合,通过使位置调整螺钉134旋转,构成为能够变更各反转部的位置。
第十实施方式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122在仅用上部推压部15及下部推压部47的内部的冷却构造就能够得到对各带充分的冷却效果时被使用。由于在各反转部的内部不具有冷却构造,能够进一步简化装置结构。
在这里,上部推压部15及下部推压部47的内部的冷却构造无需形成为与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构造:将该部分的内部作为双重管构造并使冷却水在内筒与外筒之间流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在金属带板的纵切线上耐久性优异,使用便利性提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2 上部构造体
3 下部构造体
4 轴体
5 轴承
6 轴体
7 轴承
8 支柱部
9 支架部
10 上部带
11 下部带
12 升降杆
13 液压缸
14 第一反转部
15 上部推压部
16 第二反转部
17 间隙
18 圆弧状的外周面
19 圆弧状的外周面
20 第三反转部
21 下部推压部
22 第四反转部
23 间隙
24 圆弧状的外周面
25 圆弧状的外周面
26 带板
27 外侧表面
28 内侧表面
29 冷却水
30 上部推压部的侧面部
31 第二反转部的侧面部
32 张紧度调整机构
33 推压部支承部
34 反转部支承部
35 反转部承受部
36 位置调整杆
37 位置调整螺钉
38 反转部承受部的另一端侧
39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40 上部构造体
41 下部构造体
42 第一反转部
43 上部推压部
44 间隙
45 圆弧状的外周面
46 第三反转部
47 下部推压部
48 间隙
49 圆弧状的外周面
50 第一反转部的侧面部
51 上部推压部的侧面部
53 张紧度调整机构
54 推压部支承部
55 反转部支承部
56 反转部承受部
57 位置调整杆
58 位置调整螺钉
59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60 上部构造体
61 下部构造体
62 第一反转部
63 上部推压部
64 第二反转部
65 内筒部
66 外筒部
67 冷却水
68 第四反转部
69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70 上部构造体
71 下部构造体
72 第一反转部
73 上部推压部
74 第二反转部
75 内筒部
76 外筒部
77 冷却水
78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79 上部构造体
80 下部构造体
81 第二反转部
82 间隙
83 第四反转部
84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85 上部构造体
86 下部构造体
87 第一反转部
88 第二反转部
89 间隙
90 第三反转部
91 第四反转部
92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93 上部构造体
94 下部构造体
95 第一反转部
96 上部推压部
97 第二反转部
98 内筒部
99 外筒部
100 冷却水
101 第四反转部
102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103 上部构造体
104 下部构造体
105 第一反转部
106 上部推压部
107 第二反转部
108 内筒部
109 外筒部
110 冷却水
111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112 上部构造体
113 下部构造体
114 第二反转部
115 间隙
116 第四反转部
117 张紧度调整机构
118 推压部支承部
119 位置调整杆
120 反转部承受部
121 位置调整螺钉
122 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123 上部构造体
124 下部构造体
125 第一反转部
126 第二反转部
127 间隙
128 第三反转部
129 第四反转部
130 张紧度调整机构
131 推压部支承部
132 位置调整杆
133 反转部承受部
134 位置调整螺钉

Claims (6)

1.一种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其中,所述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具备:
第一张设部,所述第一张设部具有第一带反转部和第二带反转部,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在与该第一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地进行配置,并在与该第一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
第一带,所述第一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及所述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所述第一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
第一推压部,所述第一推压部位于所述第一带反转部与所述第二带反转部之间且与该第一带反转部相邻地设置,并以预定长度与该第一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
第一张紧度调整部,所述第一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所述第二带反转部与所述第一推压部之间的距离;
第二张设部,所述第二张设部具有第三带反转部和第四带反转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位于与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对置的位置,并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所述第四带反转部在与该第三带反转部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且与所述第二带反转部对置地进行配置,并在与该第三带反转部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弧状的外周面;
第二带,所述第二带由摩擦系数不同的原材料形成,摩擦系数小的一侧与所述第三带反转部及所述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接触,并绕所述第二张设部循环移动自如地张设为环状;
第二推压部,所述第二推压部位于所述第三带反转部与所述第四带反转部之间且与该第三带反转部相邻地设置,并以预定长度与该第二带的摩擦系数小的一侧接触;以及
第二张紧度调整部,所述第二张紧度调整部能够变更所述第四带反转部与所述第二推压部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及所述第三带反转部的长边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半圆筒状,
所述第二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小,
所述第四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形成为比所述第三带反转部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带反转部及所述第三带反转部配置于在金属纵切线上输送的带板的进入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带反转部、所述第二带反转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及所述第四带反转部的内侧构成为能够进行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带反转部、所述第二带反转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及所述第四带反转部具有内筒和大致围绕该内筒的外筒,并构成为能够使冷却水在该内筒与该外筒之间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带彼此具有间隔地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张设部,
所述第二带彼此具有间隔地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张设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带反转部、所述第三带反转部、所述第一推压部及所述第二推压部的内侧构成为能够进行冷却。
CN201680015381.8A 2016-09-15 2016-09-15 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Active CN1091535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7310 WO2018051470A1 (ja) 2016-09-15 2016-09-15 スリット帯板の巻取り張力付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3522A CN109153522A (zh) 2019-01-04
CN109153522B true CN109153522B (zh) 2021-01-05

Family

ID=59081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5381.8A Active CN109153522B (zh) 2016-09-15 2016-09-15 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0875070B2 (zh)
EP (1) EP3514089B1 (zh)
JP (1) JP6150368B1 (zh)
KR (1) KR101944391B1 (zh)
CN (1) CN109153522B (zh)
ES (1) ES2907952T3 (zh)
TW (1) TWI709446B (zh)
WO (1) WO20180514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3522B (zh) * 2016-09-15 2021-01-05 Jdc株式会社 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JP7135991B2 (ja) * 2019-04-25 2022-09-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校正判断装置、及び校正判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442337A (fr) * 1965-02-04 1966-06-17 Somenor Soc Metallurg Du Nord Dispositif de tension à l'enroulement simultané de bandes multiples de feuillard refendu à partir d'une bande unique en déroulement
US3368728A (en) * 1966-01-13 1968-02-13 Artos Engineering Co Endless belt
US3481523A (en) * 1967-06-13 1969-12-02 Us Industries Inc Strip stock feeding device
DE1808630A1 (de) * 1968-11-13 1970-06-04 Maschb Pieper Gmbh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eines Rueckzuges,vorzugsweise bei parallelen Baendern
US3735937A (en) 1971-02-08 1973-05-29 B Plantard Continuous sheet slitting mills
CA973462A (en) * 1971-02-25 1975-08-26 Per A. Jaatinen Continuous action sheet press
AT345166B (de) * 1976-06-11 1978-09-11 Compriforce Ag Vorrichtung zur massgenauen foerderung von materialien
US4368836A (en) * 1980-10-20 1983-01-18 Libbey-Owens-Ford Company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JPS5682755A (en) 1980-10-28 1981-07-06 Nippon Kaihatsu Consultant:Kk Tension provider for strip
JPS56136748A (en) * 1980-12-23 1981-10-26 Nippon Kaihatsu Consultant:Kk Tension applying apparatus for band steel
DE3208158C3 (de) * 1982-03-06 1993-02-11 Norbert Umlauf Vorrichtung zum Ziehen oder Bremsen von Metallbändern
GB8429123D0 (en) * 1984-11-17 1984-12-27 Metal Const Ltd Transfer device
EP0195096B1 (de) * 1985-03-16 1988-07-27 Norbert Umlauf Vorrichtung zum Ziehen oder Bremsen von Metallbändern
JPH0320009Y2 (zh) 1986-07-07 1991-04-30
US5265817A (en) * 1989-11-08 1993-11-30 Auxmet Braking device for continuous slitted bands
FR2683213B1 (fr) * 1991-11-04 1997-10-03 Thierion Sa Gm Dispositif de convoyage d'objets legers et instables.
JP2651891B2 (ja) * 1993-11-05 1997-09-10 株式会社日本開発コンサルタント 円形型金属性帯板張力付与装置
JPH08188831A (ja) * 1994-12-29 1996-07-23 Nkk Corp 金属帯通板ラインにおけるピンチ式ブライドル装置
US5919333A (en) * 1995-11-28 1999-07-0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Braked linear nipper
AUPP964499A0 (en) * 1999-04-08 1999-04-29 Bhp Steel (Jla) Pty Limited Casting strip
JP2003214509A (ja) 2002-01-22 2003-07-30 Dymco:Kk ベルト式動力伝達機構
GB2384472B (en) * 2002-01-26 2005-08-10 Miniflex Ltd Caterpillar traction apparatus
JP3769730B2 (ja) * 2002-07-02 2006-04-26 株式会社日本開発コンサルタント 帯板巻取り張力付与装置及び帯板巻取り張力付与装置のエンドレスベルト並びに帯板巻取り張力付与装置のエンドレスベルト用潤滑剤
ATE359878T1 (de) * 2002-07-02 2007-05-15 Japan Dev Consult Spannvorrichtung für eine bandhaspel
SE524588C2 (sv) * 2002-12-23 2004-08-31 Sandvik Ab Förfarande jämte anordning för att kyla band- och trådmaterial
CN1276807C (zh) * 2004-07-22 2006-09-27 东南大学 制备速凝金属薄带的水冷辊
US20060107622A1 (en) * 2004-11-22 2006-05-25 Shrink Packaging Systems Corp. Film side sealing apparatus with closed-loop temperature control of a heater
JP4625516B2 (ja) * 2008-10-06 2011-02-02 株式会社日本開発コンサルタント ベルト式帯板巻取り張力付与装置のスリット入り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JP2010144914A (ja) 2008-12-22 2010-07-01 Gates Unitta Asia Co ベルト伝動機構
DE102009036006B3 (de) * 2009-08-04 2010-12-30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Racine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Rohre, Walzenstraße, Abreißvorrichtung
JP4801788B1 (ja) * 2010-10-07 2011-10-26 株式会社日本開発コンサルタント 多条エンドレスベルト式帯板巻取り張力付与装置
CN202021218U (zh) * 2010-12-28 2011-11-02 苏州奥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管材盘拉机冷却装置
JP5682755B2 (ja) 2011-02-03 2015-03-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インパネモジュールの車両搭載方法
US9399895B2 (en) * 2011-09-02 2016-07-26 National Oilwell Varco L.P. Coiled tubing injector head with chain guides
US9242284B2 (en) * 2013-03-15 2016-01-26 Norbert Umlauf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raightening metal bands
CN203497607U (zh) * 2013-09-22 2014-03-26 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轮的张紧装置
CN107406211B (zh) * 2015-03-20 2019-05-10 Jdc株式会社 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CN109153522B (zh) * 2016-09-15 2021-01-05 Jdc株式会社 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KR101897786B1 (ko) * 2017-06-07 2018-09-13 부산항만공사 이송장치
RU2771056C1 (ru) * 2018-11-02 2022-04-25 ДжФЕ СТИЛ КОРПОРЕЙШН Натяж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пособ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крена стальной полосы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стальной полос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14089A4 (en) 2020-06-24
CN109153522A (zh) 2019-01-04
US10875070B2 (en) 2020-12-29
US20210060632A1 (en) 2021-03-04
JPWO2018051470A1 (ja) 2018-09-13
WO2018051470A1 (ja) 2018-03-22
JP6150368B1 (ja) 2017-06-21
US11534812B2 (en) 2022-12-27
KR101944391B1 (ko) 2019-04-17
EP3514089B1 (en) 2022-01-26
EP3514089A1 (en) 2019-07-24
ES2907952T3 (es) 2022-04-27
KR20180079223A (ko) 2018-07-10
TWI709446B (zh) 2020-11-11
TW201813732A (zh) 2018-04-16
US20190193133A1 (en)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78872B1 (ko) 슬릿 스트립의 권취 장력 부여 장치
US8535032B2 (en) Film stretcher
CN109153522B (zh) 纵切带板的卷绕张力施加装置
JP2012081477A (ja) 多条エンドレスベルト式帯板巻取り張力付与装置
TWI481544B (zh) A method of winding a sheet and a device thereof
JPH07171623A (ja) 円形型金属性帯板張力付与装置
CN109049652B (zh) 高速薄膜横向拉伸设备及纵向热定型机构
KR100515156B1 (ko) 스트립 권취장력 부여장치 및 스트립 권취장력 부여장치의 엔들리스 벨트 및 스트립 권취장력 부여장치의 엔들리스벨트용 윤활제
TWI611849B (zh) 分條帶板之捲繞張力賦予裝置
JP7059103B2 (ja) シート・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JP2018039642A (ja) 張力分布制御装置及び帯状体搬送装置
US7158747B2 (en) Belt-type fixing device
MX2020006382A (es) Aparato para compactar un sustrato textil continuo por medio de correa elastica.
JP2004034077A (ja) 帯板巻取り張力付与装置
JP2023014670A (ja) 箔転写装置
SE508678C2 (sv) Pressanordning för en rörlig bana
JP2009107182A (ja) ゴム製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未加硫ゴムテープの巻付装置
JP2009045713A (ja) 無端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無端ベルトの研磨装置
TW201134742A (en) Strip tension application apparatus
JP2010180012A (ja) 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におけるテンショ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971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