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43523B -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43523B CN109143523B CN201810296990.6A CN201810296990A CN109143523B CN 109143523 B CN109143523 B CN 109143523B CN 201810296990 A CN201810296990 A CN 201810296990A CN 109143523 B CN109143523 B CN 1091435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glass
- adhesive
- press
- glass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提高多个透镜配置并保持于镜筒内部的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在镜座(4)的中央设有从物体侧平面(41)贯穿至像侧平面(42)的筒部(50)。第四透镜(24)被压入筒部(50)而被固定。从加强固定的附加点出发,使用粘接剂(99)。在筒部(50)的筒部侧面(51)的三个部位沿镜座(4)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沿光轴方向延伸的压入部(53),第四透镜(24)压入上述压入部(53)而被固定。在筒部(50)的像侧平面(42)的开口部分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规定长度的环状突起部(52),并与第四透镜(24)稍稍隔开间隔,同时对外缘部分进行覆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单元及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涉及例如包括多个透镜和对多个透镜进行保持的镜筒的透镜单元及这种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多个透镜配置并保持在镜筒的内部的透镜单元中,在玻璃透镜的组装中有时会使用树脂制或金属制的镜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玻璃透镜在嵌入镜座的状态下配置于镜筒的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70123号公报
一般情况下,通过镜座与玻璃透镜接触进行玻璃透镜与镜座在高度方向上的定位,但存在如下技术问题:(1)需要镜座的零件精度;(2)由于玻璃透镜与镜座的零件公差导致镜座与玻璃透镜的相对位置存在偏差;(3)在组装透镜时镜座的透镜承接面发生变形导致高度存在偏差。尤其是近年来,对透镜单元整体的光学特性的要求变得严格,追求各透镜的精度提高,对于玻璃透镜与镜座的组装精度的要求也变得严格。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状况而作,提供一种提高多个透镜配置并保持于镜筒内部的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的技术。
本发明是一种透镜单元,包括:多个透镜;以及镜筒,上述镜筒对上述多个透镜进行保持,上述多个透镜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玻璃透镜,上述玻璃透镜保持于包括筒部的镜座,上述镜座在上述筒部的上述玻璃透镜的装入口的相反侧包括环状突起部,上述环状突起部从上述筒部朝径向内侧突出,上述玻璃透镜以与上述环状突起部之间保持间隙的方式压入上述筒部而被固定。玻璃透镜以与环状突起部之间保持间隙的方式压入筒部而被固定,因而无论镜座的零件精度、玻璃透镜与镜座的零件公差、组装时的镜座的变形等如何,均能准确地得到玻璃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此外,由于玻璃透镜压入筒部而被固定,因而可能在压入时对筒部的一部分进行刮削而产生碎屑。上述碎屑可能会导致玻璃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精度降低。然而,由于能将碎屑收容于玻璃透镜与环状突起部之间的间隙,因而能消除上述可能性。
此外,也可以上述玻璃透镜通过粘接剂而被固定。如上所述,玻璃透镜以与环状突起部之间保持间隙的方式压入筒部而被固定。为了避免伴随压入而产生的变形等,压入的力有时设定得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能通过利用粘接剂固定间隙而实现固定加强。
此外,也可以在上述装入口形成有毛刺避让用的台阶部。在从树脂成型时的模具上拆下镜座时,在入口有时会产生毛刺。由于在压入时可能会卷入上述毛刺,因而通过设置台阶而能使毛刺远离透镜压入部分,并能抑制毛刺的卷入。
此外,也可以上述环状突起部呈沿上述玻璃透镜的与上述装入口相反的一侧的透镜面的相对部分的形状。即,通过减小环状突起部与装入口的相反侧的透镜面之间的间隙,在注入粘接剂时,能利用毛细管现象防止粘接剂扩散至装入口的相反侧的透镜面的有效面。
此外,上述筒部也可以包括隆起部,上述隆起部向径向内侧隆起,并用于上述玻璃透镜的压入固定。通过在筒部的内周面的多个、更具体而言三个以上的部位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等间隔地形成隆起部,能平衡压入的载荷。
此外,也可以上述镜座包括D形切割部,上述隆起部以避开与上述D形切割部对应的区域的方式形成。若在与D形切割部对应的部分形成有隆起部,则D形切割部可能会因压入时的载荷而变形,从而导致设计自由度降低。能避免上述情况。
此外,也可以在上述镜座的像侧的表面具有作为配置于相邻的透镜时的位置基准面的凸部,上述隆起部形成在与形成有上述凸部的位置相同的径向上。通过隆起部与凸部形成在相同的径向上,由于在压入玻璃透镜时施加的力的方向(像侧)上存在凸部,因而在强度的观点上变得有利。
此外,也可以在上述镜座的装入口侧平面具有与上述装入口相连的槽、即上述粘接剂被注入并储存的粘接剂用槽。从供给用针向粘接剂用槽注入规定量的粘接剂。被注入的粘接剂从装入口可靠地流入玻璃透镜与筒部之间的间隙,而不会朝意料之外的方向扩散。
此外,也可以上述玻璃透镜通过流入上述玻璃透镜的透镜侧面与上述筒部的筒部侧面之间的间隙并固化后的上述粘接剂和流入上述玻璃透镜与上述环状突起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并固化后的上述粘接剂而被固定于上述筒部内。
此外,上述玻璃透镜包括形成于上述玻璃透镜的上述装入口侧的倾斜面,在上述镜座的装入口侧平面注入有上述粘接剂,上述玻璃透镜通过流入上述倾斜面与上述筒部侧面之间的间隙并固化后的上述粘接剂而被固定于上述筒部内。
本发明是一种上述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在将上述玻璃透镜压入上述镜座的上述筒部以对上述玻璃透镜进行固定的工序中包括:夹具配置工序,在上述夹具配置工序中,在材质比上述玻璃透镜硬且进行了镜面加工后的夹具面配置具有开口的隔板;镜座配置工序,在上述镜座配置工序中,以使上述筒部的像侧的开口与上述隔板的上述开口一致的方式将上述镜座配置于上述隔板之上;以及透镜压入工序,在上述透镜压入工序中,将上述玻璃透镜压入至像侧透镜面与上述夹具面抵接。
能通过厚度不同的隔板对玻璃透镜的压入量进行调节。即,能对光学特性进行调节。此外,由于将进行了镜面加工后的夹具面设为玻璃承接面,因而玻璃透镜不会产生损伤。此外,由于采用比玻璃透镜硬的材质,因而能防止夹具面变形而导致压入量产生偏差。
根据本发明,能提高在镜筒的内部配置并保持有多个透镜的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整体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拆下第四透镜的状态下的镜座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入固定有第四透镜的状态下的镜座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镜座的立体图。
图5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透镜和镜座的筒部的压入部分放大后的图。
图6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筒部的边界部放大后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镜座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透镜朝镜座压入的工序的剖视工序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入固定有第四透镜的状态下的镜座的图。
图10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四透镜与镜座的筒部的压入部分放大后的图。
(符号说明)
1 透镜单元;
2 广角透镜;
3 镜筒;
4、104 镜座;
5 O形环;
21 第一透镜;
22 第二透镜;
23 第三透镜;
24 第四透镜;
24a 透镜侧面;
24b 像侧透镜面;
25 第五透镜;
25a 平坦部;
26 第六透镜;
31 配置面;
32 内周面;
33 铆接部;
34 配置面;
41、141 物体侧平面;
42 像侧平面;
43、143 外缘侧平面;
44、144 内缘侧平面;
45、145 粘接剂用槽;
46、146 物体侧定位部;
47 底座侧面;
47a 分型线;
48 像侧定位部;
49 D形切割部;
50、150 筒部;
51、151 筒部侧面;
52、152 环状突起部;
53、153 压入部;
54、55 台阶部;
59a~59d 毛刺;
70 模具;
71 可动模;
72 固定模;
73 浇口;
74 顶出销;
80 隔板;
81 隔板开口;
90 玻璃承接面;
99 粘接剂;
L 光轴;
L1 物体侧;
L2 像侧;
S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的整体,图1的(a)是立体图,图1的(b)是主视图,图1的(c)是纵剖视图。
透镜单元1是装入到车载周边监视照相机、监视照相机、内部通话系统等中的透镜组件。另外,本发明的“物体侧L1”和“像侧L2”是指光轴L方向上的物体侧和像侧,“光轴方向”是指与光轴L平行的方向。
(整体结构)
透镜单元1包括:广角透镜2,上述广角透镜2由多个透镜构成;以及镜筒3,上述镜筒3对广角透镜2进行收纳。广角透镜2由沿光轴L从物体侧L1向像侧L2紧贴配置的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这六块透镜构成。
构成广角透镜2的透镜中的第一透镜21配置于最靠物体侧L1的位置。第二透镜22位于第一透镜21的像侧L2。第三透镜23位于第二透镜22的像侧L2。第四透镜24位于第三透镜23的像侧。第四透镜24压入树脂制的镜座4而被固定,而且以由粘接剂进行加强固定的状态配置于镜筒3。镜座4的具体构成将会在后面叙述。第五透镜25位于第四透镜24的像侧L2。第六透镜26位于第五透镜25的像侧L2。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是接合透镜。
从即使在最靠物体侧的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露出的情况下也不易对第一透镜21的物体侧透镜面造成损伤的观点出发,第一透镜21使用玻璃透镜。从透镜的加工性和经济性优良这一点出发,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使用塑料透镜。从透镜的面精度、与温度变化对应的折射率等光学特性优良的观点出发,第四透镜24使用玻璃透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的广角透镜2由上述六块透镜构成,但透镜的块数不受限制,此外,透镜的材质也不受限制,此外,也可以采用不包括接合透镜的结构。
镜筒3是树脂制的圆筒状透镜框架,并以沿着构成广角透镜2的各透镜的外周面朝向像侧的方式形成有内周面。构成广角透镜2的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镜座4、第五透镜25、第六透镜26通过其外周面被镜筒3的内周面支承而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
此外,形成于第五透镜25的像侧的表面的周缘的平坦部25a载置在环状的平坦部31上,上述平坦部31在镜筒3的像侧朝周向内侧延伸。此外,第二透镜22的物体侧L1的表面的周缘卡定于铆接部35,上述铆接部35设于镜筒3的物体侧内周面的端部。
由此,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镜座4(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此外,在将O形环5装入第一透镜21的外周部之后,装入有O形环5的第一透镜21被装入环状的槽部34。随后,第一透镜21的周缘与设于镜筒3的物体侧端部的铆接部33卡定。通过上述工序,第一透镜21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
在此,从防止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镜座4(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的插入顺序搞错的观点出发,越靠近像侧L2的透镜其外径越小,内周面32对应这些透镜形成得较窄。此外,在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镜座4(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的图1的(c)中的右侧区域形成有D形切割部。
(镜座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图4对镜座4的结构及其与第四透镜24之间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图2表示拆下第四透镜24的状态下的镜座4。图2的(a)是俯视图,图2的(b)是后视图,图2的(c)是图2的(a)的X1-X1剖视图。图3表示压入固定有第四透镜24的状态下的镜座4。图3的(a)是俯视图,图3的(b)是后视图,图3的(c)是图3的(a)的X2-X2剖视图。图4是镜座4的立体图,图4的(a)表示固定第四透镜24之前的镜座4,图4的(b)表示固定第四透镜24之后的镜座4。图5是放大表示第四透镜24与镜座4的筒部50的压入部分的图,图5的(a)放大表示图3的(c)的B1区域,图5的(b)放大表示图3的(c)的B2区域。图6是将筒部50的边界部放大后的图,图6的(a)表示图2的(c)的区域A1的台阶部54,图6的(b)表示图2的(c)的区域A2的台阶部55。图7是表示镜座4的制造工序的图,图7的(a)表示成型工序,图7的(b)表示开模工序,图7的(c)表示成型品分离工序。
镜座4是树脂制的,且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镜座4的外周部形成有将上述外周部的一部分切割后的D形切割部49。在树脂成型时,模具的浇口位于D形切割部49。
在镜座4的中央设有筒部50,上述筒部50从装入口侧平面即物体侧平面41贯穿至与装入口侧平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即像侧平面42(即光轴L方向)。第四透镜24通过压入被安装于上述筒部50而被固定。物体侧L1的开口成为第四透镜24的装入口。另外,从需要避免压入时的变形等出发,优选用相对较弱的力进行第四透镜24的压入。此外,从对固定进行加强的附加点出发,使用粘接剂99。
在筒部50的内周面即筒部侧面51的三个部位沿镜座4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沿光轴L方向延伸的压入部53。压入部53是例如形成为向筒部50的径向内侧(即中心方向)隆起的形状的隆起部。在此,隆起前端部为平面。
如图5的(a)所示,若第四透镜24安装于筒部50,则通过压入部53对透镜侧面24a进行保持。即,第四透镜24通过压入部53进行压入并固定。另外,压入部53并不局限于三个部位,只要在三个以上部位等间隔形成即可。此外,压入部53并不局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是肋条形状,或是半球状的凸状。此外,考虑到压入时的载荷和D形切割部49的方向的强度,压入部53以避开供D形切割部49、后述的粘接剂用槽45形成的角度方向的方式形成。
安装于筒部50的第四透镜24以在三个部位处支承的方式被固定,因而能防止在通过整个周面对第四透镜24进行固定时预测会出现的、由温度降低时产生的镜座4的树脂收缩导致的镜座4或第四透镜24的裂纹、缺口等不良情况。
在筒部50的像侧L2的端部外缘、即像侧平面42的开口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规定长度的环状突起部52。环状突起部52对像侧透镜面24b即与装入口相反的一侧的透镜面的外缘部进行覆盖。
但是,如图5的(a)和图5的(b)所示,环状突起部52不与像侧透镜面24b直接抵接,而是以倾斜地相对且稍稍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即,第四透镜24的像侧透镜面24b以与环状突起部52之间保持间隙S的方式压入筒部50而被固定。此外,环状突起部52呈沿第四透镜24的像侧透镜面24b的相对部分的形状。通过上述环状突起部52能防止筒部侧面51与透镜侧面24a间的间隙直接朝像侧L2露出。此外,环状突起部52与像侧透镜面24b分开,因而在压入第四透镜24之后调节第四透镜24的倾斜误差变得容易。
此外,如上所述,为了进行第四透镜24的压入固定,压入部53以隔开固定间隔的方式形成于筒部50。因而,产生在第四透镜24的透镜侧面24a与筒部50之间形成有一些间隙的区域。虽然在上述部分中注入有后述的粘接剂99,但并不一定填埋了所有的间隙,还存在光入射到上述间隙而成为产生鬼影的主要原因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形成有环状突起部52,因而能遮蔽从上述间隙入射而来的光。其结果是,能抑制鬼影的产生。
物体侧平面41由外周侧的环状的外缘侧平面43和内周侧的环状的内缘侧平面44构成,上述內缘侧平面44形成得比外缘侧平面43低一级。內缘侧平面44的内周侧的边界为与筒部50之间的边界。如图6的(a)所示,在上述边界形成有毛刺避让用的台阶部54。
在此,参照图7对镜座4的制造工序进行简单说明。镜座4通过具有可动模71和固定模72的模具70并利用树脂成型而被制造出。如图7的(a)的成型工序那样,在可动模71和固定模72关闭的状态下,树脂从浇口73注入到模具70的内部。成为物体侧平面41与可动模71对应、像侧平面42与固定模72对应的配置。此外,可动模71与固定模72间的边界成为镜座4的底座侧面47(大致中央附近)。如图7的(c)的成型品分离工序所示,通过上述边界形成有镜座4的分型线47a。此外,浇口73(gate)位于D形切割部49的部分。
如图7的(b)的开模工序那样,在树脂固化的时刻,可动模71与固定模72分离。此时,镜座4从固定模72上分离,并成为固定于可动模71的状态。随后,如图7的(c)的成型品分离工序所示,设于可动模71的顶出销74顶出物体侧平面41的外缘侧平面43,从而使镜座4从可动模71上分离。
然而,在拆下镜座4的树脂成型时的模具70时,上述模具70朝与第四透镜24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图6的(a)中的上方相对移动。在图7的(c)中,可动模71朝背离镜座4的方向相对移动。此时,例如,如图6的(a)所示,在內缘侧平面44与台阶部54之间的边界、即远离筒部侧面51的位置会形成毛刺59a。在没有台阶部54的情况下,有时在用虚线表示的部分形成有毛刺59b。上述部分的毛刺59b在第四透镜24压入时可能会卷入筒部50内部,从而可能在第四透镜24的压入方向上产生偏移等而对光学特性产生不良影响。尤其,近年来,对透镜单元1整体的光学特性的要求变得严格,从而需要避免这样的毛刺59b。
在外缘侧平面43的六个部位沿镜座4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朝物体侧L1方向突出的凸起状的物体侧定位部46。在上述物体侧定位部46上载置第三透镜23。即,物体侧定位部46作为第三透镜23的基准面发挥作用。此外,例如,物体侧定位部46与物体侧定位部46之间的平面(外缘侧平面43)还能用作在通过模具成型出镜座4时用于从模具70中取出镜座4的顶出销抵接面。另外,顶出销抵接面并不局限于物体侧定位部46与物体侧定位部46之间,例如,既可以设于內缘侧平面44,也可以设于粘接剂用槽45内。此外,也可以在物体侧定位部46的比其端面低一级的位置设有顶出销抵接面。
另外,如图2的(a)所示,物体侧定位部46的形成位置以供D形切割部49形成的位置(即12点的位置)为基准以60度间隔形成。物体侧定位部46如图所示呈大致梯形形状,除了形成于供D形切割部49形成的区域的物体侧定位部46之外,其它五个物体侧定位部46为相同形状。另外,物体侧定位部46并不局限于六个部位,只要在三个以上部位等间隔地形成即可。
在內缘侧平面44的三个部位沿镜座4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粘接剂用槽45。即,粘接剂用槽45是镜座4的物体侧的表面(內缘侧平面44)所包括的粘接剂注入后得以储存的槽。如图2的(a)所示,粘接剂用槽45的形成位置以供D形切割部49形成的位置(即12点的位置)为基准以120度间隔形成。
粘接剂用槽45为规定深度的大致半圆形的槽,并与第四透镜24的装入口即筒部50相连。出于与內缘侧平面44的边界部相同的目的,在粘接剂用槽45与筒部50间的边界部形成有毛刺避让用的台阶部55。如图6的(b)所示,在拆下镜座4的树脂成型时的模具时,在没有台阶部55的情况下,在用虚线表示的部分有时会形成有毛刺59d,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控制成在远离筒部侧面51的位置形成毛刺59c。
在将第四透镜24压入并固定于筒部50之后,向上述粘接剂用槽45填充粘接剂99。如图5的(b)所示,填充到粘接剂用槽45的粘接剂99因其流动性而流入第四透镜24与筒部50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玻璃透镜即第四透镜24通过流入第四透镜的透镜侧面24a与筒部50的筒部侧面51之间的间隙并固化后的粘接剂99和流入第四透镜24与环状突起部52之间的间隙S并固化后的粘接剂99固定于筒部50内。
另外,粘接剂99是例如紫外线固化型,在填充到粘接剂用槽45之后,在适当量流入上述间隙的时刻,被紫外线照射而被固化。此时,由于存在上述间隙处的毛细管现象、环状突起部52,因而粘接剂99不会越过环状突起部52而扩散至像侧透镜面24b。此外,由于利用粘接剂99填埋间隙,因而对随着第四透镜24的压入产生的碎屑等进行固定,从而能排除光学特性的降低之类的不良影响。
此外,例如,如图10的(a)和图10的(b)所示,作为玻璃透镜的第四透镜24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包括形成于第四透镜24的物体侧(装入口侧)的倾斜面24c,将镜座4的装入口侧平面即物体侧平面41的內缘侧平面44设为与图5所示的镜座4相比使物体侧变厚的形状,并通过将粘接剂99注入內缘侧平面44使其流入倾斜面24c与筒部侧面51之间的间隙并固化的粘接剂99而固定于筒部50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粘接剂将作为玻璃透镜的第四透镜24在光轴方向上的物体侧L1和像侧L2固定于镜座4的筒部50内,因而能进一步提高玻璃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因而,能抑制因来自外部的碰撞而导致第四透镜24产生光轴方向的偏移。
另外,粘接剂用槽45和压入部53配置于镜座4在周向上的不同的位置(角度方向)。即,粘接剂用槽45以成为相邻的压入部53之间的方向的方式,在此形成于偏移60度的角度方向。因而,在第四透镜24与筒部50的筒部侧面51之间形成有间隙的部分形成有粘接剂用槽45,从而粘接剂99能良好地流入上述间隙。
在像侧平面42的三个部位沿镜座4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朝像侧L2方向突出规定高度的凸起状的像侧定位部48。即,像侧定位部48是作为配置于相邻的透镜(第五透镜25)时的位置基准面的凸部。另外,像侧定位部48并不局限于三个部位,只要沿镜座4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即可。只要仅提高像侧定位部48的平面度的精度即可,无需提高像侧平面42整体的平面度的精度。
(第四透镜24朝镜座4压入的工序)
参照图8所示的压入工序的剖视工序图对将第四透镜24压入镜座4的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8的(a)所示,使用玻璃承接面90和隔板80以作为夹具。玻璃承接面90例如对陶瓷、蓝宝石玻璃等这种比第四透镜24硬的材质的板进行镜面加工。由于进行了镜面加工,因而在压入时像侧透镜面24b不会损伤。
隔板80是例如不锈钢制的规定厚度的板。厚度通过在将第四透镜24压入镜座4时,使像侧透镜面24b以何种程度从筒部50突出来确定。换言之,通过使用厚度不同的隔板80,能改变像侧透镜面24b的突出量,并能调节光学特性。
隔板80形成有与筒部50的像侧平面42的开口大致相同的大小的隔板开口81,更具体而言形成有比筒部50的内径小且比环状突起部52的直径大的尺寸的隔板开口81。
如图8的(b)所示,作为夹具配置工序,隔板80配置于玻璃承接面90之上。此外,作为镜座配置工序,在隔板80之上配置镜座4。此时,筒部50的像侧L2的开口、即环状突起部52处于隔板开口81的内侧。在上述状态下,第四透镜24被压入镜座4的筒部50。
接着,如图8的(c)的玻璃透镜压入工序所示,第四透镜24被压入至像侧透镜面24b与玻璃承接面90抵接。此时,像侧透镜面24b不会与环状突起部52碰撞。即,第四透镜24以像侧透镜面24b与环状突起部52之间保持间隙S的方式压入筒部50而被固定。因而,不会由于环状突起部52的制造偏差(尺寸公差)而产生第四透镜24的位置的偏差。即,能高精度地使第四透镜24的中心轴及镜座4的中心轴与光轴L一致。
此外,不会通过环状突起部52对第四透镜24进行定位,因而对环状突起部52的精度不作要求,从而设计和制造变得容易。尤其,若像侧透镜面24b为斜面或曲面,则环状突起部52也需要采用与其匹配的形状,从而难以进行制造管理,但能抑制这种劳动。在其它的观点中,无需将环状突起部52的形状设为与像侧透镜面24b匹配的形状,从而提高设计自由度。
如图8的(d)的粘接工序所示,在压入第四透镜24之后,将粘接剂99填充至粘接剂用槽45,并在粘接剂99流入透镜侧面24a与筒部侧面51之间的间隙的时刻照射紫外线以使其固化。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在以往用作玻璃透镜的承接面的底座斜面(环状突起部52)与第四透镜24之间形成间隙,因而粘接剂99能从透镜侧面24a扩散至透镜面侧(像侧透镜面24b)。因而,能提高粘接强度。此外,粘接剂99因毛细管现象而不易从上述间隙向透镜面侧(像侧透镜面24b)渗出。其结果是,环状突起部52的形状的设计自由度提高,能实现更高效的设计,从而能防止粘接剂99朝第四透镜24的透镜有效范围内的扩散。
此外,无论作为玻璃透镜的第四透镜24、镜座4的零件精度如何,均能准确地确定透镜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通过适当地选择厚度不同的隔板80,能改变镜座与玻璃透镜的相对位置。即,能对透镜单元内的玻璃透镜的位置进行调节,并能实现透镜单元的特性、例如分辨率或视角的微调。
若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总结,则如下所述。
作为玻璃透镜的第四透镜24以与环状突起部52之间保持间隙S的方式压入筒部50而被固定,因而无论镜座4的零件精度、第四透镜24与镜座4的零件公差、组装时的镜座4的变形等如何,均能准确地得到第四透镜24在光轴L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第四透镜24压入筒部50而被固定,因而可能在压入时对筒部50的一部分进行刮削从而产生碎屑。上述碎屑可能会导致第四透镜24在光轴L方向上的位置精度降低。然而,由于能将碎屑收容于第四透镜24与环状突起部25之间的间隙,因而能消除上述可能性。
此外,如上所述,第四透镜24以与环状突起部52之间保持间隙的方式压入筒部50而被固定。为了避免伴随压入而产生的变形等,压入的力有时设定得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能通过利用粘接剂99固定间隙而实现固定加强。
此外,在从树脂成型时的模具70拆下镜座4时,在入口有时会产生毛刺59a、59c。由于在压入时可能会卷入上述毛刺,因而通过设置台阶部54、55,能使毛刺59a、59b远离透镜压入部分(压入部53与透镜侧面24a的接触部分),并能抑制毛刺59a、59b的卷入。
此外,通过减小环状突起部52与第四透镜24的像侧透镜面24b之间的间隙S,能在注入粘接剂99时利用毛细现象防止粘接剂99扩散至像侧透镜面24b的有效面。
此外,通过在筒部50的内周面的多个、更具体而言三个以上的部位以沿光轴L的方向(即内侧方向)延伸的方式等间隔地形成压入部53,能平衡压入的载荷。
此外,若在与D形切割部49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压入部53,则D形切割部49可能会因压入时的载荷而变形,从而导致设计自由度降低。能避免上述情况。
此外,通过压入部53与像侧定位部48形成在相同的径向上,由于在压入第四透镜24时施加的力的方向即像侧存在像侧定位部48,因而在强度的观点上变得有利。
此外,从供给用针向粘接剂用槽45注入规定量的粘接剂99。被注入的粘接剂99从装入口可靠地流入第四透镜24与筒部50之间的间隙,而不会朝意料之外的方向扩散。
此外,在第四透镜24朝镜座4装入的工序中,能通过厚度不同的隔板80对作为玻璃透镜的第四透镜24的压入量进行调节。即,能对光学特性进行调节。此外,由于将进行了镜面加工后的夹具面设为玻璃承接面90,因而第四透镜24不会产生损伤。此外,由于采用比玻璃透镜的第四透镜24硬的材质,因而能防止夹具面变形从而压入量产生偏差。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镜座4的形状的变形例。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镜座104及被压入其中的第四透镜24的图,并表示利用粘接剂进行加强前的状态。图9的(a)是俯视图,图9的(b)是侧视图,图9的(c)是图9的(a)的X3-X3剖视图。在此,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镜座4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镜座4相同,物体侧平面141包括外缘侧平面143和內缘侧平面144,并在其中心形成有筒部150。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位置,在三个部位分别形成有內缘侧平面144的粘接剂用槽145、筒部侧面151的压入部153。
另一方面,形成于外缘侧平面143的物体侧定位部146从六个部位变成三个部位,并呈圆柱形状。物体侧定位部146的位置与压入部153的角度方向相同。
形成于筒部150的像侧L2的端部的环状突起部152向筒部150的内径中心方向水平地突出。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环状突起部52的与第四透镜24相对的表面以与第四透镜24的表面平行的方式匹配地倾斜形成。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与第四透镜24的像侧透镜面24b匹配,而是朝内径中心方向突出。
如上所述,环状突起部152与像侧透镜面24b隔开间隔,因而不会作为定位的基准面。因而,能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环状突起部152的形状。另外,环状突起部152的像侧L2的端部呈锥形。
此外,在內缘侧平面144与筒部150之间的边界部和粘接剂用槽145与筒部150之间的边界部并未形成层差。即,不特别进行第一实施方式的毛刺59产生位置的控制。假设在內缘侧平面144与筒部150之间的边界部存在毛刺,即使在第四透镜24的压入时卷入毛刺的情况下,也能将上述毛刺收容于环状突起部152与像侧透镜面24b之间的空间,还能通过粘接剂对上述毛刺进行固定。因而,能抑制第四透镜24压入时的倾斜误差、歪曲的产生,还能抑制毛刺从筒部150落入夹具侧(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承接面90)而对压入工序产生不良影响的不良情况。
以实施方式为基础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是例示,上述各结构要素的组合等存在各种变形例,此外,上述变形例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这一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
Claims (9)
1.一种透镜单元,包括:
多个透镜;以及镜筒,所述镜筒对所述多个透镜进行保持,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透镜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玻璃透镜,所述玻璃透镜保持于包括筒部的镜座,
所述镜座在所述筒部的所述玻璃透镜的装入口的相反侧包括环状突起部,所述环状突起部从所述筒部朝径向内侧突出,
所述筒部从装入口侧平面即物体侧平面贯通至与所述装入口侧平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即像侧平面,所述玻璃透镜安装于所述筒部而被固定,
所述镜座在所述筒部的内周面即筒部侧面包括隆起部,所述隆起部沿光轴方向延伸,向所述筒部的径向内侧隆起,并用于所述玻璃透镜的压入固定,
在所述玻璃透镜的透镜侧面与所述筒部的筒部侧面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玻璃透镜通过粘接剂而被固定于所述筒部内,
所述玻璃透镜以与所述环状突起部整体之间保持间隙的方式压入所述筒部而被固定,
在所述筒部的所述玻璃透镜的装入口的相反侧与所述玻璃透镜整体之间存在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入口处形成有毛刺避让用的台阶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突起部呈沿所述玻璃透镜的与所述装入口相反的一侧的透镜面的相对部分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座包括D形切割部,
所述隆起部以避开与所述D形切割部对应的区域的方式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镜座的像侧的表面具有作为配置于相邻的透镜时的位置基准面的凸部,
所述隆起部形成在与形成有所述凸部的位置相同的径向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镜座的装入口侧平面具有与所述装入口相连的槽、即所述粘接剂被注入并储存的粘接剂用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透镜通过流入所述玻璃透镜的透镜侧面与所述筒部的筒部侧面之间的间隙并固化后的所述粘接剂和流入所述玻璃透镜与所述环状突起部之间的所述间隙并固化后的所述粘接剂而被固定于所述筒部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透镜包括形成于所述玻璃透镜的所述装入口侧的倾斜面,
在所述镜座的装入口侧平面注入有所述粘接剂,
所述玻璃透镜通过流入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筒部侧面之间的间隙并固化后的所述粘接剂而被固定于所述筒部内。
9.一种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玻璃透镜压入所述镜座的所述筒部以对所述玻璃透镜进行固定的工序中包括:
夹具配置工序,在所述夹具配置工序中,在材质比所述玻璃透镜硬且进行了镜面加工后的夹具面配置具有开口的隔板;
镜座配置工序,在所述镜座配置工序中,以使所述筒部的像侧的开口与所述隔板的所述开口一致的方式将所述镜座配置于所述隔板之上;以及
透镜压入工序,在所述透镜压入工序中,将所述玻璃透镜压入至像侧透镜面与所述夹具面抵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25083 | 2017-06-27 | ||
JP2017125083A JP6944283B2 (ja) | 2017-06-27 | 2017-06-27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43523A CN109143523A (zh) | 2019-01-04 |
CN109143523B true CN109143523B (zh) | 2024-02-09 |
Family
ID=639095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479636.2U Active CN208026971U (zh) | 2017-06-27 | 2018-03-30 | 透镜单元 |
CN201810296990.6A Active CN109143523B (zh) | 2017-06-27 | 2018-03-30 |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479636.2U Active CN208026971U (zh) | 2017-06-27 | 2018-03-30 | 透镜单元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73676B2 (zh) |
JP (1) | JP6944283B2 (zh) |
CN (2) | CN208026971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848518S1 (en) * | 2016-02-05 | 2019-05-14 | Fujifilm Corporation | Projector lens unit for a projector |
JP7245087B2 (ja) * | 2019-03-20 | 2023-03-23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7245686B2 (ja) * | 2019-03-20 | 2023-03-24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7201543B2 (ja) * | 2019-06-27 | 2023-01-10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21000198A1 (zh) * | 2019-06-30 | 2021-01-07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JP2021033219A (ja) * | 2019-08-29 | 2021-03-01 |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KR102534260B1 (ko) * | 2019-08-30 | 2023-05-19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조립체 |
US11822145B2 (en) * | 2019-09-12 | 2023-11-21 | Apple Inc. | Lens mounting system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JP7359625B2 (ja) * | 2019-09-30 | 2023-10-11 |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KR20210044554A (ko) * | 2019-10-15 | 2021-04-2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조립체 |
JP2021063954A (ja) * | 2019-10-16 | 2021-04-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および移動体 |
CN113448076B (zh) * | 2020-03-26 | 2024-02-02 | 米泽喜九子 | 双目放大镜 |
JP7529422B2 (ja) * | 2020-03-30 | 2024-08-06 |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CN113594079B (zh) * | 2020-04-30 | 2024-01-16 | 先进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用于将电子元件从粘性载体分离的顶出器单元 |
KR20220026911A (ko) * | 2020-08-26 | 2022-03-0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카메라 모듈 |
CN116601565A (zh) * | 2020-12-17 | 2023-08-15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及摄像机模组 |
KR102651831B1 (ko) * | 2021-04-05 | 2024-03-29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조립체 |
EP4361698A3 (en) * | 2022-10-27 | 2024-06-26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Lens and lens module having the same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66904A (ja) * | 1990-10-31 | 1992-06-12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レンズ保持鏡筒 |
JPH11142708A (ja) * | 1997-11-05 | 1999-05-28 | Asahi Optical Co Ltd | レンズ枠およびこのレンズ枠を用いたカメラ |
JP2007333999A (ja) * | 2006-06-15 | 2007-12-27 | Hitachi Maxell Ltd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2009222740A (ja) * | 2008-03-13 | 2009-10-01 | Hitachi Maxell Ltd |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CN103792639A (zh) * | 2012-10-30 | 2014-05-1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透镜单元以及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 |
JP2014170123A (ja) * | 2013-03-04 | 2014-09-18 | Nidec Sankyo Corp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2015175918A (ja) * | 2014-03-13 | 2015-10-05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広角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2016018182A (ja) * | 2014-07-11 | 2016-02-01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ホルダの製造方法 |
CN105892000A (zh) * | 2016-04-13 | 2016-08-24 | 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音圈马达的防尘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21651A (en) * | 1989-05-22 | 1991-06-04 | Alps Electric Co., Ltd. | Mounting for a ball lens on a bar code reader wand having a tapered lens bore |
JP3002529B2 (ja) * | 1990-11-30 | 2000-01-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レンズ装置 |
US6594204B1 (en) * | 1999-03-31 | 2003-07-15 | Sony Corporation | Lens hold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ens holder, metal die for producing lens holder and objective lens device |
JP2000347088A (ja) * | 1999-03-31 | 2000-12-15 | Sony Corp | レンズホルダ、レンズホルダの製造方法、レンズホルダ製造用金型及び対物レンズ装置 |
JP4521210B2 (ja) * | 2004-03-18 | 2010-08-11 |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US7561348B2 (en) * | 2004-11-05 | 2009-07-1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structure, lens block, image read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6133457A (ja) * | 2004-11-05 | 2006-05-25 | Ricoh Co Ltd | レンズブロック、画像読み取り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89649A (ja) * | 2005-01-06 | 2006-07-20 | Fujinon Corp | レンズ位置決め方法 |
JP2006330210A (ja) * | 2005-05-24 | 2006-12-07 | Olympus Corp | レンズの心出し方法及び装置 |
US8567678B2 (en) * | 2007-01-30 | 2013-10-29 | Kyocera Corporation | Imaging device, method of production of imag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code-reading device |
JP2010243619A (ja) * | 2009-04-02 | 2010-10-28 | Tamron Co Ltd | 光学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6085409A (ja) * | 2014-10-28 | 2016-05-19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レンズ保持枠、レンズ組立体、およびレンズ組立体の組立方法 |
JP6539120B2 (ja) * | 2015-06-11 | 2019-07-03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車載カメラ用レンズユニット |
WO2018062298A1 (ja) * | 2016-09-30 | 2018-04-0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6758170B2 (ja) * | 2016-12-08 | 2020-09-23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
-
2017
- 2017-06-27 JP JP2017125083A patent/JP6944283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3-30 CN CN201820479636.2U patent/CN208026971U/zh active Active
- 2018-03-30 CN CN201810296990.6A patent/CN109143523B/zh active Active
- 2018-06-27 US US16/020,284 patent/US1107367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66904A (ja) * | 1990-10-31 | 1992-06-12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レンズ保持鏡筒 |
JPH11142708A (ja) * | 1997-11-05 | 1999-05-28 | Asahi Optical Co Ltd | レンズ枠およびこのレンズ枠を用いたカメラ |
JP2007333999A (ja) * | 2006-06-15 | 2007-12-27 | Hitachi Maxell Ltd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2009222740A (ja) * | 2008-03-13 | 2009-10-01 | Hitachi Maxell Ltd |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CN103792639A (zh) * | 2012-10-30 | 2014-05-1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透镜单元以及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 |
JP2014170123A (ja) * | 2013-03-04 | 2014-09-18 | Nidec Sankyo Corp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2015175918A (ja) * | 2014-03-13 | 2015-10-05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広角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2016018182A (ja) * | 2014-07-11 | 2016-02-01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ホルダの製造方法 |
CN105892000A (zh) * | 2016-04-13 | 2016-08-24 | 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音圈马达的防尘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073676B2 (en) | 2021-07-27 |
JP6944283B2 (ja) | 2021-10-06 |
US20180372984A1 (en) | 2018-12-27 |
JP2019008201A (ja) | 2019-01-17 |
CN208026971U (zh) | 2018-10-30 |
CN109143523A (zh) | 2019-0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43523B (zh) |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2130272B (zh) | 塑胶镜筒、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
JP7103818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
US20180088297A1 (en) | Lens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lens unit | |
CN109975941B (zh) | 镜头单元及模具的制造方法 | |
US11630286B2 (en) | Lens unit and cemented lens | |
CN110095851B (zh) | 透镜单元 | |
CN110320630B (zh) | 透镜单元 | |
JP2008197282A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 |
JP4789564B2 (ja) | レンズブロック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に用いる治具 | |
CN110785690A (zh) | 透镜单元 | |
US20190004274A1 (en) | Lens unit | |
CN110869831B (zh) | 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
CN112649934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 |
US11402600B2 (en) | Lens unit | |
JP7359625B2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
CN117805994A (zh) | 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 | |
US2008030895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miniature lens | |
US20190258018A1 (en) | Lens unit | |
JP2006126336A (ja) | 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